医学影像原理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影像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课程目标与工作岗位要求脱节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医学影像设备的成像原理、基本概念及结构组成,而通过问卷调研及专家访谈,对比分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目标和医院放射科工作岗位职责及要求,发现传统课程的目标与放射技术人员的岗位要求不符,与全国卫生职业资格要求存在一定偏差;部分课程内容陈旧,与各级、各类医院的诊疗工作实际情况不符。医院对放射科工作人员的要求是能够正确按照成像流程完成患者的检查操作,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及处理。然而,在课程目标的教学效果评价方面,理论考核仅仅从知识的学习方面反映学生的培养情况,在评价内容和形式上与放射技师职业资格考试脱节。
2 课程内容与课程特点不符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内容除基本的医学图像概念以外,更多以设备成像流程、图像处理流程、图像质量评价流程等形式进行体现,在知识体系上过程性知识比重较大。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以陈述性知识为框架,按照成像设备的类型分类对基本概念、成像方法、分类特点、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进行理论知识的阐述,知识结构缺乏与实际工作的连贯性,凸显课程内容与课程特点不符。随着医学影像设备在科学技术和智能化方向的不断革新,仪器的功能和操作流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课程的知识体系更应以过程性知识架构进行改革和完善。
3 教学模式与专业核心课程衔接不足
医学技术系的专业核心课程《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信息技术》和《医学影像设备》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理念进行了课程改革,以岗位工作为任务模版,开发实训项目,开展理论实践一体的教学模式。然而,作为以上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课程,《医学影像成像原理》的教学模式以理论讲授为主,陈述性知识框架、实验观摩的能力培养模式与工作导向模式差别较大,所学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应用不能很好地衔接,并不能较好地满足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需要。
篇2
[关键词] 《白鹿原》;影像化;文学作品
《白鹿原》连载于1992年《当代》第六期和1993年《当代》第一期,1993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白鹿原》一面世,评论界欢呼,新闻界惊叹,读者争相购阅,一时“洛阳纸贵”。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可谓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所罕见。
不过针对《白鹿原》一直有不同的争论、批评。然而,真金不怕火炼,尽管它本身还存在某些不足,文中的价值观、世界观多少有些“落伍”,但那些非科学的批评、压制,却无损于它的文学价值和意义。它先是荣获陕西第二届“双五”文学奖最佳作品奖和第二届“炎黄杯”人民文学奖。后来,略加修订的《白鹿原》又在1997年12月19日荣获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海外评论者梁亮评价《白鹿原》,“肯定是大陆当代最好的小说之一,比之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并不逊色。”(《从〈白鹿原〉和〈废都〉看大陆文学》,摘自《交流》1994年第一期),《白鹿原》的作者实,毫无疑问,是当代中国作家群中的大家之一,他以自己震惊中外文坛的非同凡响的佳作,达到了一般作家所难以企及的高度。
实在小说开头引用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而这样的题记也为整部小说定下了基调。《白鹿原》洋洋洒洒50万字,故事时间跨度大,叙事结构繁杂,人物众多。虽然主要人物是白嘉轩和鹿子霖,但两大家族以及相关主要人物就多达26人。其中出场人物,有名有姓有台词者加起来将近百余人。改编成影视剧是相当困难,再加上其中大量露骨直白的性描写以及对“历史”的一些价值重估和批判,村中怪力乱神的描写等,如何在纷杂中找出一条合理的故事主线,既能赢得口碑又要得到票房,这非常考验编剧和导演的功力。迄今为止,《白鹿原》被改编成舞蹈、戏曲、话剧,但影响甚微。《白鹿原》电影的缺席一直是不少人的遗憾,有人曾说“《白鹿原》是最难被改编成电影的小说”。
1993年小说出版后一个月,原西影厂厂长吴天明就找实谈电影改编权。吴天明当时还在美国,直接让在国内的弟弟找到实,签了授权书。“我觉得吴天明很适合,他是陕西人,拍过《老井》,懂得农民。后来谢晋也找到我,我说已经签给吴天明了。”实后来回忆说。剧本由西安电影制片厂的著名编剧芦苇操刀,芦苇当时已是电影圈中的重量级人物,他参与编剧的电影有《霸王别姬》《活着》《秦颂》等。结果由于大环境问题拍摄计划被迫搁置。
2002年,时任陕西省委书记的李建国发话要把陕西做成影视大省,并点名提到《白鹿原》《李自成》《司马迁》等项目。西影厂开始准备《白鹿原》,并委任芦苇为编剧。从2003年到2007年,芦苇总共写了7稿剧本,每稿都超过6万字,合在一起有一尺半厚。在2004年,他举荐王全安为导演。当时王全安仅凭《惊蛰》等一些地下电影在国际上小有名气,但完全不被国内观众所了解。芦苇慧眼识英雄,全力举荐王全安,按芦苇的话说“只认活好坏,不管人如何”。2005年因为资金问题,剧组暂时停止拍摄。在等待资金期间,由芦苇编剧王全安执导,弄出来一个《图雅的婚事》的“小品”级作品,扬名海外,为王全安捧回了一个小金熊,也为后续的拍摄提供了便利条件。
芦苇介绍说,一开始导演的人选是张艺谋和陈凯歌,但二人都因档期等问题婉拒。最终选择王全安,是因为芦苇对王全安早期作品的一种肯定和信任。但到2010年正式开始拍摄阶段,芦苇才发现自己的剧本被弃之不用,王全安另起炉灶,自己亲自上阵改写了剧本,芦苇的剧本只有部分元素被采用。
2012年2月,王全安带着“他的《白鹿原》”参加了第62届柏林电影节,也是当年惟一一部参加竞赛单元的华语片。柏林电影节是王全安的福地,2007年凭借《图雅的婚事》,王全安斩获了他的第一个金熊奖,也使他跻身国内一流导演队伍。2012年他还想如法炮制,结果却大失所望。虽然华语媒体好评如潮,可是国外媒体一片郁闷。大部分都集中在线索太多太乱,人物形象不清晰,故事背景交代不清,总之外国媒体普遍反映看不懂。最后的结果也表明了这一困惑和不解。《白鹿原》最终只获得了最佳摄影银熊奖,获奖的是德国籍摄影师,王全安从2010年开拍到2012年上映,历时2年艰苦岁月最终为他人做了嫁衣。
王全安导演的《白鹿原》片长150分钟版本剪掉了大量故事内容,给观众欣赏带来不小的困难。王全安一再强调,影片主要是拍给那些没看过小说的观众看的。而且,他也承诺要忠实原著。不过就目前能看到的公映的150分钟版本,似乎王全安并未能兑现他的承诺。
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就要遵从电影规律。一般电影,主角人数很少有超过7个。这是电影经过一百年发展总结出来的规律。王全安对《白鹿原》主要人物的增删也依据这个原则。影片中,王全安只保留了白嘉轩、鹿子霖、鹿三、黑娃、白孝文、田小娥和鹿兆鹏。为人诟病的是他去掉了书中两个重要角色,朱先生和白灵。
朱先生,白嘉轩的姐夫,白鹿原的才子,白鹿书院老师,一生都在修白鹿原的县志。这也是实动笔写《白鹿原》时,最早成形完整的人物。朱先生可以说是整部小说的暗伏的主要线索,也是故事发展点题的人物。影片中去掉朱先生后,每每进入一个新历史时期,都用字幕交代了事。白灵是白嘉轩的女儿,新社会理想和自由的代表。活泼、善良、勇敢,是白鹿原象征白鹿的化身,忠诚的革命者。这一人物原先已经拍摄完毕,但是最终上映时被删得干干净净。小说中白灵的分量比田小娥重得多,导演在影片中的取舍多少让人容易产生“徇私情”的联想。用电影讨好他的新婚爱妻。
《白鹿原》改编的一个最大难点是故事叙事线索繁杂,几条主线齐头并进,同时又加进了许多“旁枝末节”的支线剧情。实在其小说后记中也着重提到,白鹿原就是白嘉轩,白嘉轩就是白鹿原。白鹿原的文化内涵全在白嘉轩一人身上集中体现。书中叙事线索繁杂,白嘉轩和鹿子霖两家在白鹿原几代人的恩怨斗争;黑娃的个人成长历程,淳朴的革命分子、土匪、军人、知识分子;鹿兆鹏、鹿兆海、白灵三人的革命追求和爱情纠葛;田小娥和黑娃、白孝文、鹿子霖的孽缘……这众多故事走向中任何一条,皆可以独立成篇,单独拍成一部电影都不为过。最后,王全安在150分钟的公映版中,选择了以田小娥为中心的叙述主线。
故事一开始从张丰毅饰演的白嘉轩和刘威饰演的鹿三在麦田里割麦展开,紧接着镜头切换到白嘉轩领着族人诵读《乡约》,再到鹿兆鹏、白孝文、黑娃三人看马、驴配种,白孝文挨打,皇粮被抢鹿子霖哭诉,,鹿子霖当官,鹿兆鹏结婚逃婚,黑娃第一次见到田小娥。这么多信息全部压缩在影片的前半小时内,情节如同走马观花让人应接不暇。如果是没有阅读过原著小说的观众,头半个小时肯定不少人会晕头转向。即使加上大量的对白,也让人感到话不达意。
与前30分钟不同的是,从田小娥出场,节奏似乎一下慢了下来。从疾速狂飙的状态突然进入了闲庭漫步。导演开始努力着墨于田小娥的细节,她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端着她的烟枪吞云吐雾……总之,明眼人都能瞧出来,导演为张雨绮扮演的田小娥的出场做足了工夫。这让前面的白嘉轩等一干人等,顿时没了光彩。接下来的情节展开也不出所料地围绕田小娥动起来。但田小娥的故事基本按照小说原著,改动不大,只有一些细节上的变化。不过,田小娥死后化成厉鬼,附到鹿三身上报复白鹿原村民这一个重要精彩的情节,可能因有宣传怪力乱神封建迷信的嫌疑,被导演放弃。前期影片宣传时大肆宣扬的田小娥与黑娃、鹿子霖、白孝文的戏,也仅有个只鳞片爪。如果冲着这些去看白鹿原的观众,一定会大失所望。这些场面还不如同期上映的《二次曝光》来得生猛。
故事到田小娥被她老丈人鹿三刺死,影片迅速收尾,到1938年日本飞机把白鹿原祠堂炸毁,全片戛然而止。早期在预告片中看到的白孝文当县长、黑娃被枪毙等情节在150分钟版本中没有看到。整部电影顿感单薄了不少。而王全安之所以只保留了田小娥这一线的故事,这和王全安本人的水平和能力有很大关系。
综观王全安的所有作品,几个代表作《惊蛰》《纺织姑娘》《图雅的婚事》,就会发现,他最擅长的题材是女性题材。最爱表现女性被压抑的、沉重的、旺盛的生命力和欲望。因此他最后在白鹿原中保留了完整的田小娥的戏份,虽然有讨好新婚爱妻的嫌疑,但是更多的应该是他对女性题材准确和成熟的把握,让他更有信心去完成整部作品。重复自己往往也是最简单最直接让自己不失败的做法。
好的导演对演员的表演掌控也是非常严格的。而《白鹿原》集合了中国一流的演员阵容,即便是不冲着故事,演员们的表演也是一大看点。目前只能看到150分钟版本,仅就这个版本来评判张丰毅的表演,只能说比较失败。除了表现出来白嘉轩的笔直的腰杆,白嘉轩身上的传统儒家文化的浸润,很少看到。只是一副封建家长的做派,几场在祠堂执行家法的戏让人有点讨厌这个角色。张丰毅版的白嘉轩有威严,有气派,缺少人情味和狡黠。吴刚扮演的鹿子霖倒是放得很开,恣意盎然疯疯癫癫,只有放没有收。鹿子霖那种农民的狡猾丝毫看不到。鹿三倒是忠心耿耿,淳朴老实,不过似乎这种表演也没多少亮点。
鹿兆鹏、白孝文和黑娃三人,前二人简单的脸谱化的表演,没有亮点。尤其是书中白孝文这种封建伦理培养出来的懦弱、卑鄙、阴险的革命投机分子,人物塑造应该是非常复杂和多面的。可惜成泰燊将其塑造得太过平面化,从一个性无能者到后来的县长,非常丰满的人物,在导演的剪刀下,变得呆板。段奕宏的黑娃保持了一贯表演水准,也许是田小娥的关系,让他有了发挥的空间。
影片中麦田、牌坊、轿子、戏台、皮带面、秦腔……各种服装道具细节做得非常认真仔细,堪称完美。可这些原本应该是为剧情和人物服务的细节,在影片从头到尾都被割裂在整部影片之外,实在让人扼腕。王全安有野心有抱负,可惜他的《白鹿原》更像是从《清明上河图》上面裁下来一小段画面,从大格局变成小场面,没有了厚重没有了深刻,有的只是画面,成就了摄影师。
[参考文献]
[1] 实.白鹿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2] 梁亮.从《白鹿原》和《废都》看大陆文学[J].交流,1994(01).
篇3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外语教学 独立学院
21世纪是一个飞速发展变化的世界,人们在短时间内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的交往也日益频繁。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跨文化意识在独立学院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外语教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外语教学,而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教学已成为中国外语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共识,很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呼吁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中国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人数众多并且肩负着未来与外界进行交流与合作的重任,因此培养这部分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成为现今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英语阅读教学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文化,培养对外国文化的开放心态以及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并最终促成他们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有效途径。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它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文化的构成又离不开思维。“跨文化交际”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的交际,也就是说跨文化交际不仅仅包括国际间的跨文化交际,还包括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以及处于统一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包括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教育背景等之间的交际。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在独立学院方面的培养,大部分国内的学者和教师还主要停留在语言知识的传授这个层面上,认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目的语国家的语言文化知识,对他们在交际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就畅通无阻,这样的观点是很片面的。
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策略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强调目的语和文化,缺乏对策略能力的培养。在当今世界,英语已成为一门国际语言,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媒介大多是英语,因而他们的英语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各自的特点,不一定完全遵循以英语为本族语的文化规约。这样,当学生把课堂上了解到的知识视为准则,一旦面对着现实的交际对象,就往往缺乏现场应变能力,无法实现交际目的,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
独立学院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任何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差异是程度上的,不是本质上的。在跨文化交互中应当了解并尊重交互方式上的文化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增强文化交互技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交互在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运用能力和加速新旧知识融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于不同文化在文化取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时间取向、社会规范等方面差异的存在,跨文化交际始终都是个大问题。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根据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现状,一种语言的掌握并不仅限于语言本身的学习,目的语的文化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学语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交际,人们要实现成功的交际,除了要正确地使用一种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外,还要使语言得体,即恰当的语言在恰当的场合以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由于接受了不同的文化教育,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增强文化意识,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英语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能力,同时还包括对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够自觉地把文化知识的传授融入语言教学之中。跨文化交际,是人的文化观念和符号系统的不同,足以改变交际事件之间的沟通。它经常被用来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文化角度来看,它指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
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跨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到外语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并在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语言测试以及外语的第二课堂里全面反映出来。所以,独立学院外语教学应紧扣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突破传统的分析角度,剖析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提出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04) .
【基金项目】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依托网络资源培养独立学院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课题编号:GH150706,主持人:许可新)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篇4
(1.衡阳师范学院,湖南衡阳421008;2.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株洲412012)
摘要:实践教学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实习意向的调查,分析参与实习的真实原因、对实习时间及实习单位的要求,同时,调查并分析学生对专业实习的态度,以便地方院校制定相应的实习计划及办法。
关键词 :地方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习意向;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059—02
基金项目:本文系衡阳师范学院2014年院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课题号:JYKT201406)和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湘教通[2014]247号第377项)的部分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4—03—28
作者简介:谢彩虹(1978— ),女,湖南衡阳人。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商务英语及翻译理论与实践。
文瑞英(1976— ),女,湖南益阳人。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学科教学。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调查的对象为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商务英语专业2011、2012、2013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调查方法为书面问卷调查,每份问卷包含20个问题,涵盖实习时间、实习地点、实习待遇、实习目的等等。问卷设置的选项均为多项选择题,选择一个到多个选项均可,如果有不同于选项的回答,则每个问题均设有开放式的选项“其他”。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63份,回收率为92.7%。
二、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参与调查的学生年龄在19至21岁之间,在家庭来源方面,农村生源为44人,占69.8%,这与地方院校的生源情况是相符的。参与调查的学生中,独生子女为21人,非独生子女为42人,二者比例为1∶2,通过spss1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实习意愿调查结果上没有明显区别(p>0.05)。
(一)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参与实习的原因调查及分析
关于“为什么参加实习”的问题,54人次选择了“加深对职业与行业的了解,确认喜欢或擅长的职业”,占总人数的85.7%,说明大部分学生把实习当做职前培训,或者就业前的实战演练。没有人选择“学校要求”这个选项,说明学生对实习的意愿完全来自自身需求,而非学校或者家长的强制要求。
出于这个内在原因,学生在回答“实习前考虑的首要因素”这一问题时,有58人次选择了“个人发展机会”,占总人数的92%,另有29人次选择了“专业知识的应用”,占总人数的46%,排名第二,远远超过其他选项如“经济收入”、“生活环境”、“工作稳定性”等,说明学生对实习的考虑主要是职业的发展及专业知识的实践,很少考虑其他因素,这也进一步表明了学生对实习的专业期待。
因此,学生对实习的期待以职业发展为主,并不期待赚钱或出于学校要求。
(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实习时间调查及分析
关于实习开始的时间,34人认为大三寒暑假开始为最佳,22人认为大二寒暑假开始最好,认为大四寒暑假开始实习的人数为7人,没有人认为可以在大一寒暑假开始实习。
在被问到“你认为大学生应该实习多久”时,受访者大多选择了六个月或者一年,选择六个月的有35人,选择一年的有27人,二者相加有62人,几乎是全部的受访者,这说明学生认为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是实习持续的最佳时长,这也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另外,8、9、10三个月是大部分外贸企业的订单集中期,从寒暑假开始实习,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既可以延长实习时间,又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实习单位调查及分析
关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最希望去的实习单位,受访者中有37人选择了“外企”,占总人数的58.7%,这与学生对实习是否应该与专业对口的回答是一致的,有46人选择了“比较重要”,占总人数的73%,另有12人选择了“非常重要”,这说明学生选择实习单位时,倾向于与自身专业一致的单位,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倾向于选择外企。
在实习单位的地理位置上,有50人选择了“东部发达地区”,占总人数的79.3%,仅有两人选择了“西部发展地区”,这说明学生仍然倾向于选择已发展地区,而不是待发展地区,这可能与学生的专业有关,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学习商务英语,就应该去贸易特别是国际贸易发达的东部地区实习,然后就业。
在选择实习单位时,只有3人选择了“市中心”,大多数选择“市区”(38人),而不是“郊区”(6人),占总人数的60%,其余人则没有要求,这说明学生倾向于交通更为便利的市区,但并不强制为市中心,可能是因为市中心的生活成本较高。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38人选择了“包吃住”为“最低实习待遇”,占总人数的60%,他们大多对于薪资并无要求。
对实习单位的工作要求,有28人认为必须双休,每天8小时工作制,但也有24人选择了“服从单位任何安排”。
(四)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实习态度调查及分析
学生认为“自身最欠缺的素质”为“相关工作经验和实习经验”及“专业知识和技能”,分别为51人次和46人次,占80.9%和73%,这说明学生对已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否能让自己胜任实习工作,还抱有怀疑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说明,学校对学生的模拟实训没有做到实处。
如果在实习过程中收到虚假信息或者侵害,大多数学生选择“诉诸法律”或者“寻求学校或有关部门帮助”,占总人数的90%以上,这说明学生的法律及维权意识有所增强。
三、结语
实习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们也一致认为实习对未来的就业“帮助很大”(28人)或者“有一定帮助”(34人),二者一共占总人数的98.4%。因此,希望通过上文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帮助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制定相关的实习计划与办法,以便更好地促进商务英语专业在普通高等院校的健康发展。
[
参考文献]
[1]李柯.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4).
[2]钱芳,谷暘.试论商务英语专业实习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3]黎清旦,曾洪鑫.珠三角地区普通高校2013届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
篇5
关键词:护理干预;高血压;遵医行为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全球性慢性病,其发病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而逐年上升,已成为21世纪护理的主要对象[1],高血患者遵医行为的程度高低,直接影响致治疗效果。遵医行为是指患者在求医后其行为(服药、节食或改变其它生活方式)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为遵循医嘱的行为活动[2],因此通过护理干预使患者具有良好医嘱依从性,能有效控制血压,延缓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为巩固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对高血压出院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3年12月我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92例,均符合WH1999年诊断标准的Ⅱ高血压患者,且愿意合作。其中男性59例,女性33例,年龄在43~75岁,平均年龄59岁。按出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等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了本科专业护士系统的健康教育,主要对正确服药,合理膳食、如何运动、监测血压等进行指导,并有书面内容,出院时亦给予详细的出院指导。出院后对实验组实施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护理干预前的准备工作建立健康档案,出院时由责任护士 详细记录与病情相关的所有信息,包括身份信息、婚姻状况、家庭情况、生活习惯、相关认知程度和态度以及检查结果等,并将以上资料录入电脑管理,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由专人负责,确保随访到位。
1.2.2护理干预的方法 ①出院时向患者发放一张温馨卡,上面有科室,负责医生、护士电话等,且便随时咨询。②出院后1月内进行1~2次/w电话随访,以后1次/月,特别情况根据需要适当增加次数,动态了解病情和出现的问题,经常提醒和监督其遵医行为。③发放高血压健康教育处方,内含有如何自我监测血压,饮食指导、用药指导、休息与运动方法、避免相关的危险因素、心理指导等。④组织召开高血压专题座谈会,请病情控制理想的患者介绍其成功经验,也请身受并发症之苦的患者谈其切身体和感受,指导患者与周围的高血压患者建立联系,互相鼓励帮助。⑤召集高血压患者家属集中进行家庭护理一般知识培训。以让家属对患者给予支持,帮助患者严格遵医行为,加强监督促进护理的能力。
1.3效果评价 患者出院6个月后,对饮食疗法、药物疗法、运动疗法,是否按时检查,自我监测5个方面的遵医行为进行评估,分组进行统计,获得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率。
1.4统计学方法 结果分析时,计数资料χ2检验,数据用(x±s)标示,对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 10.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当P
2结果
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遵医行为的比较情况,见表1。
3讨论
3.1护理干预应有连续性 现代治疗高血压的手段为:饮食限制、运动疗法、降压药物应用,自我监测,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指导患者帮助其掌握这些综合措施,也就是护理干预。目前,健康教育多局限于住院期间教育,出院后继续教育不够,缺乏督导[3]。随意性大,有些患者虽然懂得遵医行的重要性,但在实施遵医行为中,缺乏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变得不全遵医。因此,我们加强了高血压患者的出院后继续护理干预,采取连续性护理干预模式。得到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3.2促进型健康教育是护理干预的主要内容 知识缺乏仍是高血压患者出院后不遵医行为的主要原因,只有当患者了解有关高血压健康知识,才有可能主动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多数高血压出院患者对高血压知识虽有部分了解,但对高血压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针对患者的不同需求、接受能力、行为习惯、文化程度、年龄等不同情况,采取积极主动,灵活多样的护理干预方式,对高血压患者传授高血压的知识和强调遵医行为的重要意义。促使高血压患者认知、态度、理解能力的改变,从而让其行为发生变化,提高患者自身健康维护能力。
3.3护理干预应急重视家庭的作用 虽然有多种因素影响着高血压患者的遵医行为,家庭的社会功能仍是最值得重视的因素之一,家庭社会功能可从多方面影响着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及高血压的控制效果,温馨的家庭环境可使患者心情舒畅,有利于血压的控制,鼓励患者家属参与接受高血压知识教育,使其充分认识高血压对健康的危害,取得家属对患者的理解与支持、建立家庭支持系统。家庭成员给予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经济上关心与支持,可以帮助患者消除疾病带来的苦闷,可按治疗要求干预患者遵医行为,提高高血压患者遵医率而达到控制高血压,防治高血压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杨礼芳,李雅兰,李琼,等.原发性高血压社区护理的研讨[J].当代护士,2001,2(2):35-36.
篇6
关键词:德育原理;教学模式;实践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1-0038-04
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追求有效性学习的活动,这种有效的学习活动是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以实践应用为取向,以新型师生关系为纽带,通过教师、学生与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资源的交互作用,从而帮助和促进学生有效掌握课程内容,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活动。在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看来,课程与教学的目标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学生实践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全面成长。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的这种理念要求我们在课程活动中,必须把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动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以教带学,以学促教,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最终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实践应用为取向”的“德育原理”教学模式就是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在当代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具体表现。
一、指导思想
“德育原理”是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学校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其他教师教育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该课程旨在研究德育问题及现象,在研究德育问题及现象的基础上总结德育的基本特点,探索德育的基本规律,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作为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在已往的课程内容中,传统的学科理论内容占据了大量篇幅,而学科领域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对德育实践具有很强指导性的内容很少被反映到课程中来,大量活的德育事实不能进入到学生的课程活动中。因此,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不浓厚,不能主动认真去思考未来所面对的德育实践问题,不能构建起一名德育工作者应有的良好素质。同时,已往的课程教学是就学科而教学,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成长需要。这种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既不符合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的主流思想,又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更不符合当代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所以,改革“德育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从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的主流思想及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分析,改革“德育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精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一要以“德育原理”的基本范畴为基础,形成学生正确的符合时代精神的德育思想和德育观念,使学生能构建起新的符合时代要求和未来德育实践的德育观念体系。二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意提升理论的深刻性和实用性。使学生所学理论能真正起到指导德育实践的作用,而不是作为束缚学生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学科教条。三是课程内容要有前沿性。要将当代先进的德育理论充实和更新到课程内容中来,使学生既能够掌握学科的前沿知识,又能够运用学科最新成果来思考现实的德育问题,增强德育理论的说服力和针对性。
第二,突出实践参与。“德育原理”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学生的基本德育能力。因此,课程教学除了对学生进行学科理论知识教育以外,应该按照德育实践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德育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应该运用德育问题的情景、事例以及学生有关的德育经验,通过调查与观察、见习与实习、设计与参与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到德育实践中去思考和探究现实的德育问题,使学生在与实践的接触中学习德育知识、掌握德育理论、深化对德育基本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原理”课程教学要体现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通过问题反思、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研究性学习、课外阅读、情景观摩等方法让学生主动进入课程学习之中,愿学、乐学。
第四,实行开放教学。“德育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无论是学科理论学习,还是学科技能的培养,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都已经明显不适合课程目标达成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走出传统的课程“讲授者”角色,打破课堂对学生课程学习的限制,努力开拓教学空间,延伸课程活动,促进课程教学向个性化、操作化与实践化方向发展,变接受性学习为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式学习,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二、理论依据
(一) “基于实践”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表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要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不断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1986,卡内基小组和霍姆斯小组分别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和《明天的教师》两份报告也提出,教师的专业化是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作为未来的教师必须要有综合的知识、多方面的能力和全面的素质。而教师形成这些“全面素质”的基础就是“基于实践”。“基于实践”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它不但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结构,而且更关注这一专业素质结构在实践中的行动体现过程,以及在行动体现中专业素质结构的进一步完善”[1]。按照“基于实践”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教育的课程教学必须基于实践,为了实践,在实践中求得全面素质的形成。
(二)“经验生成”的课程理论
“经验生成”的课程理论认为,学生专业经验的获得既不是来源于既定的课程内容,也不是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教了什么,而是取决于学生是否在课程学习通过与实践对象的交互中对课程内容的重新理解与建构,取决于学生是否与课程内容、教师、同伴及课程实践情景的互动。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与学科实践之间的充分交往与互动、与社会实践者的对话与交流,才有“学习经验”的生成,才有“学科经验”的生成,才有课程经验的创造与重构。“经验生成”的课程理论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要重视学生与学科实践的交往、与同伴的交往,重视学生课程经验的生成与建构。
(三)“生命发展”的教学理论
“生命发展”的教学理论改变了传统教学理论奉行的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直面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生命成长。它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学生自我生命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教学应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价值和个性等方面的真实体验和全面发展,使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断提升,人格不断成熟,思想不断完善。“生命发展”的教学理论秉持生态观念,把课堂看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摇篮和良性生态。“生命发展”的教学理论要求课堂要“建立起以实践生命发展为价值追求,以理解、交往实现动态生成为教学路径,以民主、效率为管理前提的适宜生命发展的生态课堂”[2]。
三、目标设想
以实践应用为取向的“德育原理”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交给了学生,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有机结合。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目标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使学生掌握“德育原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形成关于德育本质、德育价值、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过程、德育环境、德育主体及德育评价的基本观念,形成比较完整的和先进的学科知识结构。
二是使学生能够运用德育的基本原理和先进的德育理念开展德育活动,对受教育者的品德问题进行个案分析和研究,对受教育者的不良品德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教育,形成学生良好的德育能力。
三是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愉快地学习,有效地学习,形成积极的课程学习态度,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
四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树立起科学的德育思想和观点,树立具有时代精神的德育理念,发展学生的道德智力,培养起学生对德育问题的研究意识和对德育问题的探究能力,形成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奠定学生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
五是提高学生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产生一种愉悦的课程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专业情感,培养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感情,并了解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自觉的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德育工作者。
六是努力探索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教学模式,使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也为大学文科教学总结出一个有效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程序
以实践应用为取向的“德育原理”教学模式包括四个基本的教学环节。即:课前学校见习──教师“精讲”知识原理──学生课堂“思考”吸收──学生小组“议论”深化──课后调查与研究提高。
(一)课前“见习”德育情景
“见习”是指教师带领学生到中小学校深入到教育教学第一线去亲身体验学校德育的实际,使学生通过所见、所闻、所思去了解中小学德育的途径、方法和组织,熟悉中小学德育的实际,形成对学习课程初步的感性认识,获得学科学习的经验基础,奠定学生思考和分析德育问题和解决德育问题能力的经验基础,使学科知识学习和实际有机联系起来。课前见习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见习学校的“晨会”组织和内容。晨会是中小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对晨会的见习主要集中在看看晨会的内容、形式以及观摩优秀晨会案例。
二是见习学校的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和内容。见习共青团、少先队活动课程以及主题活动的安排与开展,观摩特色主题活动。
三是见习学校的班会和主题班会组织。见习班会和主题班会的准备、组织和总结,观摩特色班会和主题班会。
四是见习学校的课外活动。见习学校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以及社会公益性活动。
(二)教师“精讲”知识原理
“精讲”是指教师精讲学科知识,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基础。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有的学科领域和知识体系。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是学生学科学习和课程学习的基本任务,也是教学的基本目标。以实践应用为取向的“德育原理”教学模式首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和理论。在精讲这一环节,教师采取讲述、讲解的方式对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进行重点分析、讲解,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学科知识结构。精讲包括四个方面。
1.讲学科基础。讲学科基础主要是讲学科基本术语的规范表达,分析学科的基础概念及内涵,介绍学科的实践特点及要求。讲学科基础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澄清学生有关学科概念和内涵的观点,奠定学科学习的知识基础。
2.讲学科原理。学科原理是学科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是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基本理论。“德育原理”的每一章都有这些基本的规律和基础理论。讲学科原理就是为了构建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使学生掌握这些原理的基本点,为学生未来的德育实践奠定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3.讲学科价值。学科价值是学科的生命线,也是课程设置的意义所在,追求价值也是学科教学活动的内驱力。讲学科价值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讲学科内容的理论价值,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取舍学科理论;二是讲学科内容的实践价值,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4.讲学科进展。学科进展包括学科发展的最新态
势、学科建设的最新进展、学科领域的最新方向、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讲学科进展就是让学生能够了解学科的前沿。
(三)课堂“思考”吸收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学生学科学习的重要环节。没有课堂思考吸收,学生就不能理解学科内容,巩固所学知识。以实践应用为取向的“德育原理”教学模式非常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思考。在每学时教学内容中,教师都根据课程内容学习的需要提出学生当堂思考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根据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和自己已有的德育经验做出分析、判断和解释,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学生思考后,教师对学生反思中形成的比较典型的观点和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点评和完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思考的问题。学生课堂思考的主要内容有。
1.思考现实。思考我国社会的现实、教育的现实、德育的现实以及中小学德育的现状和问题。通过思考现实来寻找德育理论解决德育问题的切入点。
2.思考自我。思考自我包括启发学生思考自己所记忆的教育科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与“德育原理”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有关德育问题的观点和态度,对比检查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通过学生主动思考把所学的”德育原理“学科知识系统化,对自己不正确的教育理论和德育观念予以修正。
3.思考方法。思考方法是指思考“德育原理”的科学基础和实践运用的方法,找到德育理论运用德育于实践的有效路径。
4.思考经验。思考经验是教师引导现实的与自己相关的或通过见习所获得的德育经验,并把自己的这些德育经验用“德育原理”有关理论进行梳理,在经验的比较和理论的梳理过程中完善自己的德育思想和观念。
(四)小组“议论”深化
“议论”深化是指在课程学习中,根据内容特点,设计出一个或几个专题,让学生6―7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或由学生按照座位自然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讨论中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和共识,它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充分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学生小组议论的重点是。
1.议现象。让学生议论在生活中经历过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到的、社会交往中听到的德育现象,把活的事实引入德育课程中。
2.议问题。问题就是矛盾,议问题就是议矛盾。在小组议论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各种德育的矛盾和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解决这些矛盾的策略,使学生在议问题之中自然而然地去联系所学的学科理论,提高学生学习学科理论的自觉性。
3.议心得。让学生在讨论中发表自己对德育问题的真实看法,谈论自己的学习收获、自己的感想、自己的价值观,把课程学习和自己的思想实际和真实情感表达联系在一起。
4.议联系。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把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联系在一起,把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联系在一起,把课程学习和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和价值观变化联系在一起。
(五)课后“钻研”提高
课后“钻研”提高包括三个方面的具体活动。一是教师列出调查研究问题让学生深入实际进行考察,以了解有关德育现象,分析有关德育问题,探求德育活动的特点;二是在课程学习之后给学生布置与课程内容有关的课外阅读资料,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加深理解有关学科内容;三是教师提供研究方向和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学校的相关资源进行专门的德育科研或小论文写作,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研究素质,初步形成学生德育研究的能力和加深对德育理论的理解。课后调查研究主要有。
1.研事例。调查研究身边的德育事例、中小学的德育事例、社会中的德育事例,分析德育事例产生的背景、环境、条件、表现、原因、发展过程,提出问题解决的对策。
2.研典型。调查研究身边典型的人和事,通过研究典型使学生思考德育的普遍规律。
3.研发展。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思考和探讨有关德育学科内容的发展趋势和实践发展变化的特点。
4.研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德育科研或小论文,独立地推演或论证有关德育论点,加深对德育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德育观念。
“习”、“讲”、“思”、“议”、“研”五个环节体现了以实践应用为取向的“德育原理”教学模式的实践取向和应用取向,使学生的课程学习做到了活学活用,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够接触实际,接近社会现实,学会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德育素质。
四、教学效果
以实践应用为取向的“德育原理”教学模式以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为出发点,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革,使课程教学效果大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增强,课程的价值不断地在学生专业学习和发展中得到体现。课程学习结束后,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转述德育理论,能够分析和解决基本的德育问题,能够对德育个案进行科学观察和提出较为合理的教育措施,能够形成自己的符合时代精神要求的德育观念,形成了良好的德育素质。许多学生对这一模式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如学生在评教记录上写道:“德育原理,我原来以为是一门以说教为主的政治课,其实是一门科学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学科”;“德育原理课堂很自由,每人有自己的观点,又能学些东西,大学课程教学更要这样”;“德育原理课堂没有古板的理论说教,老师教学方法灵活,学生学习轻松,既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又活跃了我们的思维”;“我们原以为德育原理课程枯燥无味,可是到实际的教学中,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宽,学习方法灵活,每个问题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要求,课程相对也简单多了,我们还能够学到多方面的知识”。
以实践应用为取向的“德育原理”教学模式也受到了有关课程与教学论专家的好评,如有专家认为“德育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构建的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具有独创性;“德育原理”重视课程的教学改革,抓住了课程活动的关键环节,效果很好,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五、推广价值
以实践应用为取向“德育原理”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实践运用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和研究相结合,强调了课程教学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符合当代课程理论的基本理念。在如何建立符合大学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和大学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具有独创性的经验。特别是该模式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大学文科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具有较高的实践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胡惠闵.从实践的角度重新解读教师专业发展[J].上海
教育科研,2004,(8).
篇7
(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南京 210046)
摘要: 医疗服务费是医务人员技术劳动价值的体现,调整医疗服务费是当前医疗改革的焦点。本文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通过分析医疗服务费调整通过提升医师技术价值从而对医务人员诊疗行为和患者就医行为以及医药企业营销行为的影响,构建医疗服务费对医改影响的因果关系图,分析了医疗服务费调整的关键作用,即促使医方合理用药,提高诊疗质量;促使患者就诊分流,满意度提高;促使医药企业以药品质量赢得市场。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建议:坚定医疗服务费改革的信心,并及时采取保障措施,一是医院管理制度上保障医务人员价值实现,二是加强基层医疗资源配置吸纳患者的分流。
关键词 : 医疗服务费;公益性;系统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7-0249-05
基金项目:江苏省省级重点专业类(公共管理)建设开放课题;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SJB6300075)。
作者简介:肖增敏(1978-),女,天津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医院管理/卫生政策;杨莉(1977-),女,回族,江苏南京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医院管理;王莉(1972-),女,安徽铜陵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0 引言
医疗服务费即指医疗技术服务费,主要包括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费等能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动价值项目的收费。长期以来,我国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偏低,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动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同时药品加成制度给医院和医生放开了一个价值补偿的渠道,然而这种“以药补医”的方式扭曲了医务人员价值,必然导致过度医疗[1]、医疗总费用不合理上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医患矛盾不断加剧。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国早在2009年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出要调整不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逐步取消药品加成。随着新医改的深化,2012年以来,我国17个城市的部分公立医院先后进行“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费”的政策性试点,2014年国家更是在《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公布放开非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这种凸显医疗机构“医”的价值和作用,打破“以药补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2]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针对“以药补医”导致的价值扭曲的现状,有不少学者强调要端正医务人员伦理价值观及职业价值观,让医学真正回归仁心仁术[3-4]。然而早在近代,医界就对于侧重于医学的伦理功能、不理解医师强调职业报酬的言行并用传统的伦理学来限制的状况进行了抗议,呼吁让医师通过劳动能够获取正当职业报酬,收取诊金[5]。诊金即为医疗服务费。因此,在现代市场化的经济社会中,仅仅希望通过精神境界的高要求改善医患关系,实现公益性是不现实的。作为医生,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生理病因,而且还要考察患者的社会病因以及心理病因,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而且高度重视疾病的预防以及对患者全方位的关怀[6]。可见,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不应该仅仅体现在药品和检查费上,而应该用自己的知识通过综合诊察提出全面的治疗方案,这就亟需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积极性。有学者通过数据研究指出目前的医疗服务费不足以补偿医务人员劳动价值[7],建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的薪酬制度,合理解决医药卫生人员待遇,可以调动其主动规范服务行为的积极性[8],提高医疗服务费才能革除“以药补医”这一违反了市场经济下劳动者价值规律的制度以及改善由此造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和人性的扭曲[9]。然而,面对已经高企的医疗费用,也有人担心医疗服务费的提高会不会带来新一轮医疗费用的上涨,使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更严重[10],从而有悖于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的改革宗旨。
1 系统动力学的适用性及本研究模型构建的前提条件
系统动力学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和解决系统问题的交叉综合学科,其基于对系统行为与内在机制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的分析,发掘出系统可能的变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各因素之间错综复杂,构成了复杂性大系统,并且随着时间推移相互之间产生传导作用,因此根据一时的表象很难得出具有长远意义的结论。任何改革都可能存在着短期的效果和长远的效果,二者往往并不一致,通过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则可通过分析系统内部存在的相互作用来把握改革措施的长远效果,从而有助于预测改革结果并对改革过程及时干预或提供保障。同时系统动力学也为我们对复杂大系统进行子系统分解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将复杂问题条理化,从而更便于从子系统入手分析所关注因素的相互影响作用。
学界对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内涵虽未完全达成一致,但基本都认同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适宜性以及质量和效率的内涵[11-12],而从新医改的直接目的来看,就是要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老百姓关心是否看得起病和看得好病以及看病是否方便,这是民众感知的公益性的具体体现。而医疗服务费的提高关系到医务人员、患者的利益,而伴随切断药品加成措施的实行以及医生的诊疗行为的变化又对医药企业的营销行为产生影响。即,医疗服务费对医生和患者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医生的行为将传导影响到医药企业的营销行为。医生、患者及医药企业三者的行为变化必将在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及药品质量和价格上体现出来,这些都关系到公益性问题。因此本文选择从医生、患者和医药企业的行为变化的角度来考察医疗服务费对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影响。另外,公立医院目前对医疗服务费调整的一个直接目标是对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损失的弥补,然而让医疗服务费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是大势所趋。因此,本文模型构建的假设前提是调整后的医疗服务费能够反应医务人员劳动价值,并且不同的医术水平其医疗服务费不同。
因此,本文应用系统动力学,通过因果关系图理清受医疗服务费影响的医生、患者和医药企业三者的行为变化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得出医疗服务费的调整对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的综合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2 医疗服务费对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影响分析
2.1 医疗服务费对医务人员行为的影响
2.1.1 医疗服务费提高减少过度医疗行为 医疗服务费对医务人员诱导需求的动机具有负向影响,这是因为代表医疗服务价值的服务费的提高使得医生不再依赖开大处方获得收益,从而诱导需求的动机变小,因而可以减少过度医疗,加之医疗服务费纳入医疗保险范围,从而使得患者的自付医药费用减少,促进患者满意度的增加。使患者满意度高的医生将吸引更多患者前来就诊,若医疗服务费能够进行市场调节,则该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定价会有所提高。因此,“医疗服务费诱导需求的动机过度医疗医药费用患者满意度就诊数量医疗服务费”形成一个正反馈回路。医疗服务费的提高触发该循环过程,通过医疗服务费的调节和吸引更多患者使得医务人员能够通过医疗服务费这一体现医疗服务价值的收费而获得收益,最终不再依赖药品提成。并且医疗服务费在一定范围的市场化调节又促使医务人员之间形成了良性竞争,这不仅保障了优秀医务人员的收益,同时也促进了医疗行业的良性发展。当然医疗服务费也不会因此陷入无限增长,这是因为它还受到其他因果关系的影响。
2.1.2 医疗服务费的提高可增强医生自身价值认同感
医生能够仅靠医疗服务费就获得满意的收益是对其医疗服务劳动价值的尊重,有利于医生自我职业价值的认同感提升,这有助于激发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探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诊疗质量的提高则带来患者满意度的提高,从而提升了该医生的声誉。能得到越多病患的认可和赞誉,则该医生越认同自我价值。而医务人员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知识型医务人员对高的物质报酬的要求,在保障一定物质需求的情况下,自我实现的追求反而会降低对医疗服务费的追求。这一过程的因果关系图见图1。
图1中有正负两个反馈回路,从负反馈回路中可以看出,即使受市场调节,医疗服务费也不会一直增长,将在医生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中形成平衡,因此医疗服务费将趋于稳定。而正反馈回路则使得优者越优,差者越差。目前我国医生的声誉受到社会的部分质疑,这也导致医生对自身价值认同感降低,职业幸福感下降,许多医生阻止子女学医就是该问题的体现。这将严重影响医务人员积极性,影响了诊疗质量,导致患者满意度下降。因此,要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必须提高医疗服务费,切断药品加成,让医务人员能够凭借自身的技术拿到应有的报酬,提高医务人员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2.2 医疗服务费对患者就医选择行为的影响
2.2.1 医疗服务费提高稳定综合性大医院就诊患者数量 医疗服务费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前来就医的患者数量,促使常见病进基层就诊,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三级综合医院医生工作量,使得这些医生能够抽出时间精进业务,提高诊疗质量,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这又吸引了有真正需要的患者到三级综合医院就诊。这些过程见图2。
分析:图2中有两个负反馈回路,医疗服务费与患者数量互相影响,形成负反馈,这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这也意味着与市场挂钩的医疗服务费不会无限上涨,会在一定水平上稳定下来,稳定下来了医疗服务费使得不同水平的医务人员有不同的服务费水平。同时,医疗服务费对患者数量的影响效果具有一定程度的延迟作用,这是由于医疗需求在短期内具有刚性特点,引导分流的作用在远期才能体现出来。而患者数量与医生工作量、诊疗质量、患者满意度形成的负反馈回路,则预示医生工作量会通过反馈回路的调节稳定在某个水平上。
2.2.2 医疗服务费提高可引导患者就诊数量的分流
当到三级医院就诊的普通疾病患者数量因为医疗服务费的提高而减少时,那么客观地促使这部分人群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这样积累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经验。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机构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多,基层医务人员收入也会有所增加。在收入提高和经验积累双重作用下,有利于激发基层医务人员价值感的提升,从而基层医务人员有积极性精进医术,提高诊疗质量,从而吸引普通病患者更愿意到基层就诊。
以往人们不信任基层诊疗质量,不愿到基层就诊,则基层医疗机构接诊很少,基层医务人员没有工作成就感,从而留不住高水平医务人员,这加剧了基层的困境。当前国家对基层医疗机构越来越重视,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收入,配置医疗资源,吸引了不少优秀医学生。医疗服务费的差别化也使得到基层就诊的普通病患者数量增多,分流了综合医院的就诊数量,客观上缓解看病难问题。因此,医疗服务费在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之间起到了引导患者就医的分流作用,不仅促使老百姓小病进社区习惯的形成,还能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价值,吸引优秀人才,同时还能将综合性大医院的医生从重复性低难度的诊疗中抽出身来花更多的时间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从而更好地攻克医学难题。
2.3 医疗服务费对医药企业营销行为的影响 医生追求诊疗质量,则意味着对用药合理性的要求提高,这将使得医生对医药企业的种种不正当营销手段变得不再敏感,甚至是抵制。受到医务人员用药行为改变的影响,医药企业也会重新设计营销策略,不得不在药品质量上多下功夫,从而以质量赢得市场份额。而药品质量的提高则有助于诊疗高质量的实现。因此“用药合理性要求医生对医药企业回扣促销等的敏感度医药企业药品质量诊疗质量用药合理性要求”形成正反馈回路。
在现有的“以药补医”的模式下,不少医生更重视的是如何开出更多的药,而对用药合理性关注较少,而为了开辟市场,医药企业契合医院和医生的需求,使出各种不正当营销手段,医药代表满医院跑,更使得用药合理性成为空谈,导致了恶性循环。而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则需要医务人员重视诊疗质量,而这正是前述的医疗服务费提高的影响结果。打击医药企业的不正当营销行为不如改变滋生这种行为的土壤,即改变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变开大处方盈利为依靠医疗技术的提高来盈利。这才能有望扭转医药企业在医院的不正当营销方式,回归医疗与药品为患者健康服务的正确轨道上来。
3 医疗服务费对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的综合影响机理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医疗服务费对公立医院公益性影响的综合因果关系图,见图3。
在图3中,两侧的反馈回路分别表示的是医药企业药品质量和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质量所受的影响,中间的五个反馈回路表达的是医疗服务费提高对患者满意度、诊疗质量以及医生的自我价值感的影响。其中,通过医疗服务费的提高降低医务人员诱导需求的动机从而减少过度医疗提高患者满意度是从物质角度的分析,而通过提高医务人员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医务人员重视诊疗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进而提升医务人员声誉的过程是从精神激励角度进行的分析。另外对医生工作量和就诊患者数量的影响则反应在负反馈回路中,说明提高医疗服务费对这二者起到了调节的作用,即通过自我调节,能够使得医生工作量和患者数量稳定在某个水平上。
通过图3发现,医疗服务费最直接的作用是降低医务人员对过度医疗的依赖和患者就诊的选择,这将对医务人员积极性、医疗服务质量、患者就诊数量的分流、基层卫生资源的利用率、基层诊疗质量和医药企业药品质量的提高均有着积极意义。首先,要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石作用,引导患者普通病到基层是关键举措。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医疗服务费的提高对患者分流的影响具有延迟作用。因为当前我国综合医院就诊患者普遍很多,患者的就医行为的变化不会在较短时间内受到医疗服务费的影响,具有短期刚性特点,但患者出于自身利益的综合考虑所做的就医选择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会发生变化。另外,当前环境下,医药企业对医生及医院的不正当营销行为一直或多或少的存在,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依靠医生的行为选择。医患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医生作为患者的人,对患者有利的选择也必须首先成为对医生有利的选择才能真正成为医生愿意采取的行为。因此,让诊疗质量的提高成为医生主动的追求才是解决大处方的有效途径,这就必须要让医生能够利用自己的医疗技术通过诊疗质量的提高获得应有的收益。而带动患者分流和促使医生追求诊疗质量提高的关键举措就是调整医疗服务费以及允许一定程度的市场化调节。提高医疗服务费满足了医务人员利用技术获得收益的经济人的需求,进而激发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自我实现需求,使得诊疗质量的提升成为了医生的主动追求,促使医患利益一致化。因此,通过医疗服务费的调节,使得医生、患者、医药企业等众多微观个体的微观行为选择最终将促成“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解决,实现我国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的宏观改革效果。
4 结论及建议
4.1 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①医疗服务费关系到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切身利益,对二者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而通过医务人员行为的变化又影响到医药企业的营销行为。
②医疗服务费的提高肯定了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服务的价值,依靠高的医疗技术获得高的收益是对医务人员的正当物质需求的尊重;而得到正当物质回报的医务人员积极追求医疗技术和诊疗质量的提高,进而实现职业价值和人生价值,获得精神回报。这不仅提高诊疗质量,还避免了不合理医药费用的支出。
③医疗服务费对患者就诊起到了分流作用,使得普通疾病患者进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这不仅提高了基层医疗资源的利用率,还有助于减轻综合医院的负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的问题,同时不盲目追求到大医院就诊也间接节约了医疗费。
④医务人员是医疗系统最基层最核心的力量,通过广大医务人员对诊疗质量的高要求而使医药企业的某些不正当营销手段失去作用,转变为通过药品质量赢得医院和医务人员的青睐。
因此,医疗服务费通过对医务人员、患者及医药企业的行为影响,有助于提高诊疗和药品质量、降低医药费用,并引导患者小病进社区,提高社区基层医疗资源利用率,最终有助于医疗公益性的回归。因此,我们要对“调整医疗服务费、打破‘以药补医’格局”的改革坚定信心。
4.2 建议 任何一项改革要获得成效都不是单因素在起作用,虽然医疗服务费的调整对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具有可预期的积极作用,但这些作用的发挥还必须配合必要的保障措施。如,在改革阵痛期加强宣传引导、完善医院管理制度以及加强对基层医疗资源的配置。
①加强宣传引导,保障改革阵痛期的顺利度过。首先需要新医改执行者坚定信心切断药品加成,提高医疗服务费。由于患者的就医行为短期内不会立即改变,同时医务人员对诱导需求和风险预防性检查的行为也不会立即改变,因此,医疗服务费的提高短期内会使得患者的综合医疗费用有所提高。但随着改革作用的逐渐显现,过度医疗减少、诊疗质量提高以及用药合理性加强,加之医疗保障的作用,患者的综合医疗费用将趋于合理。为了顺利度过改革阵痛期,在提高医疗服务费的同时一定要加强辅助措施的执行力度。如,加强宣传,让医患双方都能正确认识其目的和意义,将医疗服务费按合理比例纳入医疗保险等。
②完善医院管理制度,创造医务人员发挥价值的良好环境。医疗服务费是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动价值的体现,因此在医院管理制度上就必须将医务人员的技术服务与报酬挂钩,回归到依靠自身医疗技术获得高额收益的正确轨道上来。另外,医院及相关部门也必须通过制度对医疗风险责任进行合理界定,成为医务人员坚强的后盾,让医务人员无后顾之忧的去救死扶伤,冲锋陷阵,而不是因为医疗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而选择自卫性医疗措施。切莫让不合理的管理制度成为医务人员明哲保身背离医疗公益性的始作俑者。
③重视对基层资源的配置,引导患者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分流。医疗服务费对患者就诊选择起到了推动作用,而拉动作用则要靠基层医疗机构的优质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主动选择到基层就诊。否则提高医疗服务费只会成为阻碍普通病患者获得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门槛,这绝非改革的初衷。而我国医疗资源呈现不合理的倒三角结构,广大的社区医院以及乡村卫生院高质量医疗资源少,诊疗质量低。因此要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服务作用,就必须增加对基层的医疗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投入,通过医疗资源在各级医疗机构的合理配置和对患者就诊行为的引导,才能促使我国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形成合理的分工与协作机制。
5 研究局限及展望
本论文从医疗服务费的调整这一角度入手,探究了医疗服务费对医务人员、患者及医药企业行为的影响,从而阐释了医疗服务费对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的直接和间接的作用。本论文主要存在两个局限,这需要未来的进一步研究。
第一,医疗卫生系统是一个复杂性大系统,各种因素相互影响,错综复杂,但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本论文并未立足于整个医疗系统,然而要发挥医疗服务费调整这一核心改革措施的成效,还必须有更多的保障措施,这就需要从医疗卫生大系统出发进行分析,这将是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二,本论文应用系统动力学的因果关系图仅对医疗服务费的影响方向进行了逻辑分析,从定性上阐释了本论文要研究的问题,然而涉及到影响程度则需要进行定量研究,即进一步地应用系统流图和数据仿真进行分析,这也是未来需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恒鹏.管制的内生性及其后果:以医药价格管制为例[J].世界经济,2011(7):64-90.
[2]高社.对取消药品加成的再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13(10):27-29.
[3]郑大喜.医疗活动中的利他主义与医务人员的价值取向[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10):26-27,30.
[4]毛启刚.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8):621-622.
[5]尹倩.身份寻求与角色冲突:近代医生诊金问题探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92-98.
[6]戈文鲁.论医学领域中重塑人文精神的意义——基于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维度[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6):22-24.
[7]赵明,马进.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费与医务人员劳动力价值关系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1):35-36.
[8]方铁红,陈家应.我国卫生改革政策的价值选择:社会公平[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1):6-8.
[9]蔡昱,龚刚,张前程.以医师价值之回归革除“以药养医”—基于理论模型视角的论证[J].南开经济研究,2013(1):40-52.
[10]马泳.公立医院“药事服务费”背后的利益博弈与调适[J].医学与哲学(A),2012(9):60-63.
篇8
关键词: 志愿者组织 非正式组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非正式组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的提高,我国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大学生群体作为我国社会人口组织中的特殊群体,除了专业的文化技能外,其心理素质和思想政治受到格外重视。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组成方式及管理组织的构成来分析,非正式组织是相对于正式组织这个概念提出来的。不同于正式组织群体的严格纪律性,非正式组织一般都是以部分学生个体的共同兴趣和感情共鸣为基础,不用经过相关领导的特批,自发形成的组织。非正式组织的纪律性不明显,形式比较自由,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性比较高,包括志愿者组织、老乡会及各种文体社团等,合法地存在于各个高校中。非正式组织在各大高校中拥有不容忽视的力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志愿者组织的特点
志愿者组织是目前我国高校中存在最普遍、发展最迅速、影响最积极的非正式组织,是由共同价值取向和甘于奉献精神的部分大学生群体组成的。志愿者组织有以下几个特点。
2.1志愿服务领域广泛。在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在展开志愿服务活动时,主要考虑大学生的学业安排和人身安全这两个因素,满足这两大因素的志愿服务活动一般都能允许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因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领域相对比较广泛。相对于其他志愿者组织而言,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因其成员有着专业的技能和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素质,在参与某些志愿服务活动时占有一定优势。
2.2组织结构相对比较完善。在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中,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结构相对比较完善,其纪律性也比较高,规模比较成熟,运行制度比较合理,运作效率比较高,其招募成员机制和奖励机制基本完善。
2.3正确的志愿动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参与成员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美好的社会服务愿景,有共同的志愿服务意识,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正义感,在从事志愿服务的活动时,鲜有追求相应的物质和名誉奖励的现象。因此,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团队中的成员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思想政治观。
3.志愿者组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影响
3.1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务必要帮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会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而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既要保证学业又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因此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在这一过程中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始终,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同时,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融入具体的社会实践,使得这些理论知识更为直观化、形象化和具体化,并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反省,自我激励,规范行为,提高素质,树立更为深远的志愿服务意识。
4.如何引导志愿者组织积极发展
1.建立健全的志愿者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相对于其他非正式组织而言,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已经足够完善,但是和正式组织相比较依然有许多待改进的地方。各高校管理层人员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志愿者组织建立健全的志愿者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一个完善而且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有助于志愿者组织的迅速、健康发展。首先,应科学地选拔人才,进行登记,并从中选拔德智体全面发展、深得民心、有较高人格魅力的人才作为志愿者组织的管理者,对成员参加的每一项志愿者活动都保留记录,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和名誉鼓励,充分调动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倡导积极健康的志愿者服务理念。非正式组织要建立共同的努力目标,培养健康的组织文化,树立健康的志愿者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培养志愿者组织成员的共同的价值观和荣誉感,使得成员认同志愿者组织的文化,增强志愿者组织的凝聚力。
3.提高志愿者服务质量和水平。各高校志愿者组织在招纳志愿者进入组织前,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志愿者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及成员的性格特点等,并根据他们的不同之处,进行科学而有效的分类。在展开每一项志愿服务活动时,都要对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进行系统而专业的技能培训和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充分提高志愿者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帮助他们增强成就感,使他们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达到更高的政治水平。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网站设计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152-02
1 项目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课程改革也需要发生重大改变,于是各国都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课程改革。我国及欧美诸国、日本相继改变并提出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其中项目教学法是各国积极探索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它具有的特点: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和进行项目动作(包括项目洽谈、报价、合同拟定、合同签署、生产组织、售后服务)的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
美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MBA)对项目教学法的描述为:它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项目小组,深入实际,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1]
2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那种光是教师站在讲台上枯燥讲解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可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善于探索的能力。其应用价值见图1。
(1)目标指向的多重性。学生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教师而言,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转变了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对学校而言,更新了学校的课程理念,也促进学校探索出更多课堂教学模式、考核评价体系,逐步促进和完善学校课程体系的整合。
(2)培训周期短,见效快。项目教学法是在一个固定的范围,较短的时间来实施的,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容易实现。
(3)可控性好。项目教学法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师全程指导学生的活动,这可以很好的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到练习技能上来。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完成一个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从理论出发,结合实践队项目进行分析,制定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的技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3 项目教学法在《网站设计》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网站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改变以往单纯的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引入项目教学法,可以使这门课程更直观,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具体使用价值如下:
(1)以项目、案例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网站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网站设计课程中,改变以前单一的、抽象的知识理论性体系,把核心放在具体的项目和案例中,让同学们觉得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更容易理解。通过案例分析,在实践中加强理论知识,而不是单纯地就理论讨论理论,理论研究理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将实际开发项目引入到教学实践中来,提高学生在设计网站和建设网站过程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证明,把实践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改变原有的纸上谈兵的错误教学方式,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3)通过以项目驱动的教学使得学生在较好的掌握网站设计开发这门课程基础上,同时提高他们的网站应用开发技能,形成良好的编程习惯,达到企业对网站设计开发相关人才的基本要求。[2]
4 影响项目教学法应用的因素分析
项目教学法在《网站设计》课程中的应用也并非易事,于是笔者模拟了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
(1)精选教学项目。如果所选项目和学生的专业没有密切的关联,可能会存在学生们没有兴趣去研究的情况,导致项目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3]
(2)注重课前预习,提出自己的想法,准备好项目并进行深入探究,这样教师就不会处于被动的尴尬局面。
(3)注意与其他教学手段的协调。单一的教学手段不能灵活的针对特殊情况,与其他教学手段相协调可以求双赢。
(4)介绍项目内容要讲究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讨论的热情。
(5)在项目内容讨论评估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成果,切记不要在学生面前评论谁对谁错,项目实施成功与否应看整个过程的进行情况。当然在学生交流项目实施的结果的时候,老师也应该耐心地听取,不能因为那个学生讲得不好而有任何不尊重学生的行为,不然的话,学生就会失去信心,项目实施就会失败。
5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项目教学法包括图2所示的几个主要步骤。
5.1 明确项目任务
针对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管)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以信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为依据,同时结合项目教学法的设置原则,我们把“医院网站建设课程设计”的任务要求确定为:
(1)为某一真实存在的想法重新创建一个宣传预约网站。目的是为医院在网络上的宣传提供平台,成为在网络上宣传医院形象、医院动态的窗口和预约挂号的服务平台。
(2)网站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简介、信息、名医简介、在线帮助、预约挂号、联系方式等。
(3)网站页面设计美观、具有吸引力,网站架构合理、清晰、实用性强。
(4)网站的医院信息要完整。要求为患者提供疾病知识、医生介绍、药品知识等的基本信息。
(5)网站具有一定的安全可靠性。
(6)网站不是一个虚拟的独立体,而是要在互联网上真实存在,并且要进行合理有效的网站营销推广。[4]
5.2 项目准备阶段
(1)教师
制定项目指导方案。教师针对课程的总目标,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将学生实际情况与课程要求相结合,按项目教学法的原则,制定实施步骤,策划出项目指导方案。学生分组。通过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医院网站建设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要明确,以确保每位成员都能发挥所长积极主动的全身心投入到网站建设这一项目中去。
(2)学生
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充分学习并掌握网页美工、网页制作技术、网站创建技术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具备运用研究方法学会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归纳等知识的能力。在准备阶段,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一方面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确定网站建设的选题,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3 项目实施阶段
(1)项目计划制定阶段
教师按工程化的方法,要求学生制订项目计划书。项目计划书的具体格式要求为阐述建设网站前的市场分析,建设网站的目的及功能定位,网站内容规划,网站技术解决方案,网页设计要求,网站维护、测试、及推广,网站建设的具体日程表,网站建设所需要的费用明细。同时,学生还要根据责任制进行小组分工。
(2)实施计划阶段
项目实施阶段,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网站建设、网站测试、网站推广等工作。在实施阶段,每个组员根据项目计划书的分工明细完成自己的项目任务。除此之外,每位成员要将项目进展情况、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分析解决难题的方法、在项目中进行的思考、得到的启发、学到的新知识技能这些内容都要记录清楚。通过记录这样的项目日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可以增进成员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教师在此阶段则既要根据制订的项目计划书跟踪项目进展情况,鼓励学生要大胆尝试、不怕困难,又要组织学生定期进行小组讨论,阶段性地分享项目成果,总结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通过这些方式为学生建立、健全学习机制,使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学习,取长补短。与此同时,教师应该耐心地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可以集中授课对共性问题进行解疑。
5.4 检查评估
采取汇报和演示的形式对学生的医院网站建设项目设计进行检查评估。即首先要求小组负责人汇报小组成员分工、项目实施过程、项目总结、自我评估,并演示网站内容及相关功能。其次由小组各成员依次对自己在项目中所负责的版块的实施进行讲解和演示。再次,由师生共同讨论、评审学生在项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途径。最后,教师对项目工作进行检查评分。
5.5 归档或结果应用
如果为了建设实用性强的网站,同时获得资金或技术上的支持,一些小组可以在进行网站建设之前就与医院进行联系沟通,创建网站时按照医院的实际需求来进行。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学生对项目的重视程度,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也将聘请一些行业专家、企业人士来参加汇报及演示会。
6 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计划
根据项目的相关阶段制定相应计划时间,在给定时间内按照实际情况合理的应用以上研究方法、步骤去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在遇到突发事项时要尽快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切不可盲目的、不切实际的执行计划。表1为具体实施计划。
7 结语
本研究通过教学实践研究证明了在《网站设计》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项目教学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觉学生们的创新、创造潜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雁.《网站设计》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52):24.
[2] 刘冠梅.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网站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南昌高专学报,2011(12):229-230.
篇10
[关键词]市场导向 多元智能理论 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杨艳慧(1982- ),女,吉林洮南人,长春光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吉林 长春 13003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136-02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国际经济往来日趋频繁,社会和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市场的需求,市场的多元化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多样化,因此要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大学英语教学更要顺应时代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本科人才英语能力市场需求分析
为了了解不同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实际英语能力的需求情况,笔者所在课题组成员通过网络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32份,有效率达到了96.7%。
调查结果显示,94.44%的外资企业要求员工能够很好或较好地运用外语进行日常会话,完成留言、信函的书写任务;45.45%的政府及事业单位要求应聘者具有一定的外语阅读、交流和表达能力;在人才招聘中,81.03%的用人单位会要求应聘者拥有能够证明外语能力的资格证书,或在面试过程中设置考查应聘者的外语应用能力的环节。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英语能力与市场需求仍存在着一定差距。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必将为缩小此差距开辟出一条多元化的新路。
二、理论依据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他认为“智能的基本结构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他总共提出了九种类型的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形象思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生存智能。
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构建新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多元化的学生智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多元智能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结合符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实需要。
三、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教学
加德纳还指出:“学习者个体的学习只是存有差异,每个人都有其强项智能和弱项智能之分,强弱智能的不同组合便形成了各自的个人智能特征,而这些智能上的差异往往成为影响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外语学习的过程涉及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一系列的智力因素。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智能类型,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改变以往传统的外语授课模式,构建个性化以及师生和生生相互协作化的新型外语授课模式。
1.开展个性化英语教学。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个性化教育的理念:“个性化教育是引导个体生命独特性发展的教育,它以尊重差异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促进个体生命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为目的。”所以,高校若要培养符合现代经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实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当然是首选。开展个性化英语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如下:第一,运用词语交流的方式学习英语。教师可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有效的英语学习方式对语言智能项强的学生施教,让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第二,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学习英语。在日常大学英语授课环节中,教师可根据每单元的授课内容、教学主题设计一系列艺术活动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英语学习。如利用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学唱英文歌曲,从而学习其中的词汇、语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配上简易的曲调进行演唱,或用绕口令、chant等形式进行说唱。这一方法尤其适用于影视艺术专业和电影专业的学生们。这两个学院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其语言智能弱一些,却拥有很强的音乐智能、空间智能,可以发挥其优势智能提高学习效果。第三,运用视觉空间智能学习英语。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多媒体素材,如视频、音频等,将这些生动的素材传递给学生,可以为学生提供兴奋点和兴趣点,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相关的英语知识。第四,运用自然观察智能学习英语。观察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收集生活英语的方式来学习英语,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如英文原声电影中的生动对话,观看体育比赛时各个国家、各种运动项目以及建筑物和路牌路标的英文表达。
2.开展协作化教学。协作学习理论倡导学习者之间要互相帮助,共享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主题的构建。教师在协作化教学中更要转变教学观念,作为教学环境的构建者走进课堂,作为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参与课堂,作为学生动机的激发者辅助课堂,作为教学活动的监督者掌控课堂。教师应当采取师生共同学习、探讨、研究的方式,同时引入多元智能理论,让整堂课都在师生的沟通、交流、轻松畅快的气氛中度过。
合作学习法以讨论式教学为主,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这种方式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成绩、能力、性别、性格等因素来分组,学生在组内的展示就是一次最简单的交际,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分工又锻炼了他们的合作精神,最终形成的发表结论则能促使学生避免错误形成自省、自查机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组员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语言学习才更有实际意义,符合语言学习和运用的规律。
3.优化课程设置。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以后的社会交往中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作为大学英语教师,不仅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毕业后社会对于他们的要求,因此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如针对不同基础和水平的学生,开设基础补习、考研辅导、口语、影视赏析等选修课。
4.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加德纳还提出“智能本位评价”的理念,扩展了学生学习评估的基础;他主张“情景化”评估,改正了以前教育评估的功能和方法。与此同时,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因此学校的评价体系也应是多元化的。任课教师进行自查、自评;学生课后对每次授课进行反馈及评价;其他任课教师听课评价;专家督导听课后给出建议,最终使评价体系更加客观、完善。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多元化地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发挥其强势智能,尝试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冯建军.论个性化教育的理念[J].教育科学,2004(2).
[2]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4]余强基.个性发展与个性化教育[J].天津教育,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