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指南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7: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科护理指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科护理指南

篇1

目的:总结儿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类型与原因,并提出相应防范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于2012年2月~2014年10月上报的90例护理不良事件的资料,总结事件类型与原因。结果:经在90例儿科护理不良事件中,给药错误发生率最高,达33.33%,其次为坠床/跌倒、皮肤损伤、液体外渗、延误检查等,如表1所示。同时,在所有护理不良事件所涉及的护士中,学历最多的中专,职称最多的为护士,工作年限多在2~5年间同其它学历、职称与工作年限相比,差异显著(P<0.05),且事件多发生在8:00~14:00,同其它时段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临床儿科护理实践中,需积极展开护士培训工作,加强管理,提高护理质量,以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给药错误

在护理过程中,因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护理不良事件,有时甚至引发护理危机,为此,积极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就成为了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通过加强对护理风险防范的重视,来最大限度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对患者的损害与经济损失[1-2]。而儿科,因患者本身具有的特殊性,更是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强化儿科护理风险的控制管理,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意义重大。文章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于2012年2月~2014年10月出现的护理不良事件资料,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儿科于2012年2月~2014年10月上报的90例护理不良事件的资料。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儿科不良事件的相关临床护理资料,内容主要有不良事件种类、相关责任人与发生时段,进而寻出事件发生原因,并对其防范措施加以探讨[3]。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均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加以分析与处理。其中,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如果P<0.05,那么则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在90例儿科护理不良事件中,给药错误发生率最高,达33.33%,其次为坠床/跌倒、皮肤损伤、液体外渗、延误检查等,如表1所示。同时,在所有护理不良事件所涉及的护士中,学历最多的中专,职称最多的为护士,工作年限多在2~5年间同其它学历、职称与工作年限相比,差异显著(P<0.05),且事件多发生在8:00~14:00,同其它时段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3.1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分析

第一,护理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在给药中,护士未严格遵循查对制度,多凭借个人主观印象,只对床号而未对姓名,或是只对药名而不对剂量,亦或是同时拿两人药物而出现给药错误情况[4-5]。同时,在交接班中,有时也未严格遵循交接班制度,操作中,未落实具体操作规范,从而导致护理差差错出现。第二,护士专业知识缺乏,操作不规范。部分护士,未给予理论知识学习必要重视,尤其是未熟练把握儿科专业知识,无法将知识落实到护理实践中,个别低资历护士在操作上也不是很规范,时常出现出穿刺失败的情况[6-8]。同时,在县级医院中,护士编制严重不足,部分护士并未达到国家要求标准,加之儿科护理工作量较大,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也是护士时常出现护理差错。

3.2儿科护理不良事件防范对策分析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在所有护理不良事件所涉及的护士中,学历最多的中专,职称最多的为护士,工作年限多在2~5年间同其它学历、职称与工作年限相比,差异显著(P<0.05),可见,要想最大限度减少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做好培训工作,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具体针对儿科护理工作特点,就不同层次护士展开对应护理技术培训与考核工作,引导护士逐步树立护理风险意识,进而主动学习,把握各种护理技巧,并积极展开高年资护士带教工作,进而提升所有护士护理能力[9-11]。同时,基于儿科护理工作任务比较繁多的特点,护士长需做好护士排班工作,例如在护理不良事件高发时间段,适当增加人力资源,确保该时段护理人员的充足,减少不良时间发生[11-13];制定紧急情况下的人员调动方案,进而在面对突况的时候,能够确保护理人员的到位;而对于儿科医疗设备,也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第二,做好护理给药错误干预工作。首先,护士需准确识别每个患儿的身份,于给药前,严格落实查对制度,给予患儿"腕带"标识,对患儿身份实施双重识别,确定后再展开相关操作,以减少给药差错[14];其次,规范特殊高危药物使用管理,统一存放高危药物,贴上相关标识,安排人员负责管理各病区药物,每日检查药物是否过期,并及时补充;再次,严格落实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形成"静脉输液反应应急预案",遵医嘱给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做好医护人员间的信息沟通,特别是对于危重患儿抢救中,对于医师下达口头医嘱,护士需向其复述,落实双人核对制,减少给药措施情况发生[15-16]。第三,做好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在儿科护理实践中,护理管理者需逐步健全相关工作制度、管理制度与考评制度,强化对护理工作的监督力度,并制定出相关的工作流程,在实践中严格落实[17]。同时,强化对护士慎独精神的培养,确保"人人有责,事事有人管",将护理职责与任务落实到每个岗位与人员,从而调动所有人员做好护理工作,减少护理差错[18-19]。第四,发挥标识警示提醒作用,培养安全意识。在儿科病区适当增加以标牌、标识,如隔离标识、环境安全提示牌等,并结合患儿特点,增加一些温馨特殊的标识语,如在患儿床头贴上防止患儿跌倒、丢失、坠床等标识,以此来提高患儿与家长的治疗护理依从性,确保患儿治疗护理期间的安全[20]。同时,鼓励护士在出现护理不良事件后,主动分析原因,进而总结出护理经验,消除护理安全隐患,而且每季度科室也要做好不良事件总结分析工作,借助典型护理不良事件实例来展开深入分析,以进一步强化护士的临床护理安全意识,引导其做好儿科护理实践中的各项工作,进而最大限度减少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从整体上提升儿科护理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祝丹.64例儿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与防范[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2):285-285.

[2]麦小丽,陶容妹,杨春华,等.32例儿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观察[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30(6):129-130.

[3]毛永霞.50例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J].海南医学,2010,21(22):155-156.

[4]郑淑玲,薄丽丽.住院患儿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9):36-36.

[5]邓子平.细节管理在小儿安全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414-415.

[6]孙环,徐桂林.无缝巡视流程在儿科门诊输液室的应用[J].中国临床护理,2013,5(4):333-334.

[7]毋艳.新生儿科30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2):196-197.

[8]刘忆光,邵淑芳.护理风险干预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3,27(15):1525-1526.

[9]李玉梅.儿科门诊输液智能管理的做法与效果[J].中国临床护理,2013,5(1):74-76.

[10]朱岸清.安全管理理念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2):1838-1839.

[11]赵海玲,王春立.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原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06):61-63.

[12]潘玉梅.152例护理风险事件分析及管理屏障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3):117-118,119.

[13]马月兰.新生儿科26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9):495-497.

[14]郑庆华.86例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与护理对策思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17:2813-2814.

[15]陈萍.76例外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2):359-360.

[16]霍光研.91起儿科不良事件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03):159-163.

[17]李劼.124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与启示[J].中国临床护理,2014,6(01):60-62.

[18]周艳,刘敬芳.30例新生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与防范策略[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9):86-87.

[19]高秀珍,王彦华,李兰凤,等.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河北医药,2012,34(07):1112-1114.

篇2

关键词:人文关怀;儿科护理;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624-02

引言

儿科护理是指对0-14周岁的儿童或青少年的入院治疗患者提供具有临床价值的医疗服务;由于患儿的生理及心理尚未发育成熟,解剖形态及位置?免疫功能及临床病理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不同,在治疗前后需要对患儿提供高质量的临床护理,协助临床治疗,才能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避免病情恶化;但在护理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患儿的配合度及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需要为患儿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一?资料及方法

1?一般资料

笔者选取河南省西平县人民医院儿科门诊与住院患儿4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3例,女177例,年龄3个月~11岁,平均(5.4±1.3)岁?纳入标准:第一,非危重症,高致死性疾病,如急性脑膜炎;第二,非特异性疾病,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发育不良;第三,患儿家属正常,无特殊人格;第四,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按照入院顺序,按照挂号数字奇?偶性将患儿分别纳入对照组?观察组各20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家属陪护情况?病种?门诊或住院收治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2.1对照组

按照医院儿科门诊与住院护理管理办法,按照病种执行相关护理路径,主要内容包括接待?辅助诊断?门诊用药?对症护理?体征监护等?

2.2观察组

强调人文关怀,在门诊观察室?输液区?病区等区域划定人文关怀区?事前组织护士进行培训,组关怀护理小组,学习掌握基本的人文关怀方法,对象为患儿及其家属,针对护理路径制定相应的人文关怀策略,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转变观念,以患儿为中心开展护理:入院时,热情接待,做好舒适护理,关注细节,如伴有发热,预见性采取抗发热措施,而不是先办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如候诊区患儿已入睡,可安排至角落休息,待排号后由护士专门提醒;做好区域管理,如安排护士做好候诊区管理,逐一记录患儿症状表现,询问病史,提供热水?保温袋;培养护士高度责任感,护士应感同身受,以对待晚辈而非对待患者的态度开展护理工作[1]?

其次,做好技术性操作人文关怀:许多患儿害怕扎针?输液?吃药?住院,开展临床技术性护理时,应注重手法,尽量减轻患儿痛苦,同时给予言语关怀?抚触,采用言语激励促患儿配合;鼓励家属陪护,传授家属基本的护理技巧,如伴有消化道不适患儿,应做好护理?温度护理,减轻肠道刺激?

最后,做好家属人文关怀:陪护家属多为父母?祖父母与外祖父母,关心则乱,护士应换位思考,给予多方面支持,包括:具有预见性及早发现?处理急重症;客观真实的阐述患儿情况,不拖沓;热情接待患者,以自信的言语?真诚的态度促家属镇定?镇静,以达到有效沟通,及时掌握患儿病情;及时处理诊治期间出现的异常情况,如患儿突然哭闹?自述疼痛刺激等,不推卸责任,及时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满足患儿及其家属合理需求,如部分家属觉得候诊室较冷,可给予适当保暖措施,部分家属觉得等候时间过长,可安排医师给予预处理;纠正家属错误行为?认知,护士应从职业角度出发,纠正家属错误行为?认知,如部分患儿病情相对较轻,并无输液需要,但家属仍要求输液,不应敷衍了事,随意答应,应有理有据的阐述药物治疗可行性?输液可能带来的风险等,若家属仍执意要求输液,再通知医师进行宣教,若仍要求需要,才考虑输液[2]?

3?观察指标

患儿不依从率(如皮下注射时哭闹?拒绝服药等),门诊患儿病情加重?恶化转住院率,输液率?基础护理质量,病区管理质量,患儿家属满意度?

二?结果

对照组患儿不依从率15.5%(31/200)?门诊转住院率10.56%(15/142)?输液率41.0%(82/200)高于观察组6.5%(13/200)?门诊转住院率3.5%(5/140)?输液率35.0%(70/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在儿科护理中运用人文关怀主要目的为减轻患儿心理和(或)躯体不适?取得患儿家属信任,以保障护理顺利实施?医嘱落实,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本次研究中,实施人文关怀护理之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儿不依从率?门诊换住院率?输液率低于对照组,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有助于取得患儿家属信任,提高患儿依从,进而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儿预后?这表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中更具有实践性及可行性?儿科护理工作的繁杂及难度,使得在临床护理上,容易忽视患儿的心理需求,这极不利于提高患儿的护理依从性,往往会导致治疗并发症的发生;但对患儿采取人文关怀性的护理,可以及时发现患儿的异常情况,了解患儿的治疗期望值,并采取有针对性?特异性强的护理措施,及时给予干预,防止护理纠纷的发生[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中应用人文关怀,可以提高患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护理依从性,降低护理纠纷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提高患儿的护理效果,具有临床可行性?

篇3

关键词:儿科护理;新技术;新理念;综述研究

1 非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

唐珊珊[1](2012)对国际上的儿科护理新理念和新技术进行了综述研究,特别指出在儿科护理过程中,非语言的沟通对于小患者的精神状态影响较为明显。通过借鉴商贸管理中的服务流程管理,使得护理人员在于小患者交流的过程中,重点加强非语言沟通的标准化和细节化管理,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小患者的焦虑情绪,护理操作过程的事故率明显降低。

潘学彬[2](2011)也就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做了临床报告分析,通过1132例患者的分组研究,可以看到采用了加强非语言性沟通的一组的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明显增加。

2 风险量化管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

医疗过程往往需要介入患者的身体,而大部分的医学护理操作可能会造成一系列的身体反应,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造成患者的致残或者致死。特别是在儿科护理中,不少小患者的心理素质不强,配合性不好,可能造成因为小患者个人原因造成的针头移位脱落、呼吸管受阻、引流管拔出等事故。所以,在进行护理操作的过程,我们需要对护理工作的整体风险和步骤风险进行评估,对于高风险的操作要尽量避免进行,对于可以降低风险的操作配合应该强制执行。

蔡晓燕[3](2011)对于护理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要素分析。奚丽蓉[4](2011)对于儿科护理行为的风险管理的分析方法和干预方法进行了研究,制定了儿科护理的多维模型,以从量化管理方面对儿科护理风险进行约束和控制。吴利平[5](2011)同样研究了儿科护理的风险要素,但是其研究更加倾向于管理学的角度,其研究成果可以与医院的计算机辅助管理方式充分结合。

3 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

因为小患者的哭闹给护理人员带来的思想压力较大,小患者的不配合使得护理工作的难度也增加,以及部分家属的不理解、抱怨甚至与护理人员的冲突,都使得儿科护理工作在医院护理工作中属于较大难度的工作。

刘彩琴[6](2014)研究了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文章通过在医院的临床护理实践,分析了加强护理人员相关工作集体心理辅导前后的护理成果变化,最终结论得出心理素质的训练是提升儿科护理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陈艳姣(2008)通过分析86例儿科护理纠纷事件,得出了51.2%的儿科护理纠纷事故的主要原因来自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问题。

4 环境细节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

目前大部分医院都对儿科病房进行了全面的改造,通过使得儿科病房更加贴近儿童心理的预期环境,使得小患者可以更加乐意的在儿科病房中接受治疗,使得治疗过程的患者配合度得到提高。但是,儿科护理单元的设计远不仅仅是贴墙纸贴画和变换墙面和家具颜色那么简单,不完善的儿科护理单元设计甚至会加深小患者的条件反射,使得小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刘红霞[7](2012)从建筑工程的角度分析了儿科护理单元的人性化设计,提出了一整套儿科护理单元的环境艺术设计和功能设计的具体要求。郭志芬[8](2011)提出了在儿科护理单元管理中医院方的精细化管理要素,以及通过临床护理试验的方式,分析了试验病房和普通病房的实际效果比例,试验病房的患者满意度超过普通病房13.7%(P

5 情景联想及反思在儿科护士培训中的作用

实践证明,儿科护理工作与其他科室的护理工作相比,有着其特殊性。所以,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对儿科护士进行加强培训和职业培训。因为在加强培训和职业培训之前,儿科护士已经具有了护理资质,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护理技术和业务知识,所以,加强培训和职业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

邹华[9](2012)设计了联合培训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具体课程,并且通过教学实践报告的形式为我们详细阐述了儿科护理加强培训的具体效果。经过儿科护理加强培训的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投诉率明显降低,比没有经过儿科护理加强培训的护理人员投诉率低21.3%。马洁[10](2011)对儿科护理教学工作的课程设计进行了探讨,通过对于儿科护理教学的课程升级,使得儿科护理学员可以更加快速的在单位适应儿科护理工作。

综上所述,通过各个环节的单方面提升对于儿科护理的实际效果提升作用都是存在的,而通过综合化的儿科护理业务提升,就会使得儿科护理工作效果得到较大程度的改观。

参考文献:

[1]唐珊珊.国际儿科护理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护理管理,2012(08):15-17.

[2]潘学彬.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04):201-203.

[3]蔡晓燕.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01):55-57 .

[4]奚丽蓉.对儿科护理行为实施风险管理的分析与干预[J]内蒙古中医药2011(12):151-152.

[5]吴利平.儿科护理的风险要素分析与应对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11(06):230.

[6]刘彩琴.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02):28.

[7]刘红霞.医院儿科护理单元环境设计研究[D]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硕士.2012.

[8]郭志芬.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07):203.

篇4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儿科;护理质量

PDCA是计划、执行、检查、纠正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所谓PDCA循环管理即按照计划、执行、检查、纠正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不断循环的过程。PDCA循环管理较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管理中,近年来由于其显著的管理效果也开始被应用于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本研究主要分析PDCA循环管理对儿科护理质量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300例儿科患儿为观察组;以2014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300例儿科患儿为对照组。观察组男139例,女162例,年龄0.5~4岁,平均年龄(1.1±0.4岁);对照组男166例,女134例,年龄0.6~4岁,平均年龄(1.2±0.5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PDCA循环管理护理。PDCA循环管理的护理方式主要包括:计划(Plan)阶段,主要是制定护理计划,先根据具体的护理任务制定总的护理目标,再将护理任务分配到每一个护理人员身上;执行(Do)阶段,主要是将制定的护理计划进行落实,每个护理人员都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与此同时也注意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检查(Check)阶段,主要检查护理计划的完成情况,并将每天的护理情况跟预期的效果进行对比,与预期效果有差距时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护理质量;纠正(ACT)阶段,通过在护理人员间开总结会的形式来纠正护理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错误,与此同时,让优秀的护理人员分享护理的成功经验。针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错误,护理工作小组应通过总结会讨论出统一的正确的纠正方式,确保护理质量。以上四个阶段是紧密联系的,并且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是循环进行的。

1.3评价标准

对患儿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进行评价。评价护理满意度时应注重考查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护理态度等。主要以问卷的形式在患儿即将离开医院时由监护人填写。护理满意度主要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评价等级。评价护理质量时,主要是按照护理质量标准对护理中涉及的每一项工作进行质量检测。另外,在评价护理质量时,注意记录两组的并发症发生例数。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后,对护理满意的患儿家属190例,基本满意99例,不满意11例;对照组护理后,对护理满意的患儿家属151例,基本满意78例,不满意71例。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质量评分

观察组护理后,护理质量评分为(89.30±5.50)分;对照组护理后,护理质量评分为(62.8±5.70)分。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儿科护理中,最为常规的护理就是注意住院环境的清洁,经常观察患儿的身体体征,在出院前督促其监护人需要注意的事项等[2]。常规护理具有一定疗效,但是总体效果不明显。本研究主要分析PDCA循环管理的护理方式对儿科护理质量的影响[1]。两组护理满意度显示,观察组满意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不满意人数少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采用PDCA循环管理护理的护理质量能够让患者满意,具有较好的护理效果;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显示,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采用PDCA循环管理护理具有较好的护理质量[3]。采用PDCA循环管理的方式,制定护理计划、执行落实护理任务、检查护理计划的完成情况、总结分析护理中出现的常见错误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在采用PDCA循环管理的治疗方式时,应注意该护理方式内的每个环节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紧密相连的,并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循环执行的。采用PDCA循环管理的治疗方式有助于提升儿科患儿的护理质量[2]。

综上所述,采用PACA循环管理的方式能够帮助提升儿科患儿的护理质量,帮助患儿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艳军.PDCA环在医院科技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2012,18(4):564-565.

[2]申慧丽.PDCA循环管理在儿科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8):542-543.

篇5

【关键词】小儿护理;个性化护理模式;应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467-02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明显提高,在保健医疗服务、临床医疗工作中有着较高的要求,小儿临床护理面临较大的难度[1]。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个体化护理模式需要医护人员技术水平、理论知识较为专业,全面改革以及创新传统的护理模式。儿科护理工作中普遍应用个性化护理模式,对促进小儿家属护理满意率、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使医患纠纷明显减少[2]。本文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10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5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58例住院患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男患儿82例,女患儿76例,最小年龄2个月,最大年龄6岁,平均年龄(3.2±1.2)岁。根据患儿护理方法的区别,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9例。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没有明显区别(P>0.05),具有比较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儿科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应用个性化护理模式,具体体现如下。

1.2.1心理个性化护理干预

因为儿科收治的患儿年龄较小,没有足够的认识疾病,心理活动有着较为迅速的改变,往往会由于环境改变导致心理出现交往不良、多动、分裂焦虑、自卑、退缩、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该根据患儿年纪的区别,分析其性格特征,将患儿实际的心理特征全面掌握。以个性化护理作为基础,良好的和患儿进行沟通,使患儿能够与医疗环境互相适应,使不良情绪有所减轻,加快疾病康复的速度。

1.2.2环境个性化护理干预

小儿病房设置确保能够与患儿发育、生长的需求互相符合,医疗护理可靠性、安全性、及时性得到保障的基础下,医护人员应该将愉快、健康的修养环境提供给患者。布置小儿病房的环境时应该将儿科特色全面体现,通过分析患儿心理的基本特征,将各种类型具有可爱特征的认图识字、卡通动物形象、图案等装饰布置在走廊以及病房,确保患儿能够处于童趣、活跃的气氛下接受治疗,让患儿以轻松的心态配合治疗活动[3]。

1.2.3健康教育干预

医护人员在接待入院患者时,应该做好患儿以及家属健康教育的工作,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以及策略,定期开展座谈会、学习讲座等会议,让患者家属了解健康知识对疾病痊愈的重要性。同时将精美画报粘贴在走廊上,定期发放宣传画册,宣传体育健康、防病治病、饮食健康等方面的健康知识,采取各种措施将用药指南宣传,让患儿、患儿家属能够以自信乐观的状态接受临床治疗。

1.3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本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统计,通过x2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根据儿科患儿的具体特征,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需要医护人员有着专业的护理理论知识,对儿科多发病、常见病的流行季节、发病年龄进行全面掌握,同时能够准确的辨认疾病的临床体征、临床表现,对于小儿家属提出的疑问,能够给予专业的解答[4]。同时,在实施护理工作中,要确保有着高度的工作热情以及责任心,通过分析患儿家庭的经济情况、患儿饮食习惯、性格特征等,针对性的构建个性化护理措施,采取全方位、细致的护理干预措施,使患儿能够获得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从而使发生护患纠纷的概率明显减少,将儿科护理质量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雪云,李若旋,徐烟莲.不同年龄阶段血液病患儿的心理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0,8(18):230-231.

[2] 张苏兰.个性化护理在儿科患者护理中的探讨与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7(05):521-522.

篇6

【关键词】 儿科护理 风险认识 应对措施 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190-02

儿科患者的护理在医院各科护理中的相对任务较重、护理风险较大、护理难度较高。因为儿科护理面对的患者年龄都较小,表达能力都不强,无法实现流畅的护患交流,这就给正常护理带来困难。尤其是一些婴幼儿患者,只能通过患者的父母等亲属与护士、医生进行交流。正是因为护理的困难,增加了儿科护理中出现风险的几率,使护理和患者随时面临护理的风险。想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就要对儿科患者的护理风险进行认识,并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的来源

选择2010年至2012年在我院儿科病房的50例患者护理情况进行研究。

1.2 采取的方法

对这50例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对护理中的风险进行分析。

1.3 评价的方式

对患者护理中的风险分析后,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得出最终的结果。

2 儿科护理中的风险以及形成原因

2.1 患者自身因素

现在的儿童,受到家庭的宠爱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自身抵抗力比较弱,容易生病,一旦进入医院进行治疗,就会有很多亲属陪同照顾护理。这些亲属的陪同一方面造成了病房内人员众多,增加了病毒流通的渠道;一方面亲属对护理人员吹毛求疵,给护理人员正常护理造成压力,这种对护理人员缺乏信任、对护理过程缺乏了解的行为极容易造成护患矛盾。

2.2 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差

儿科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有较好的理论知识,这是因为儿科患者年龄普遍较小,护理中不能形成有效的沟通,正常的护理以及应急的护理都需要护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可以随时发现患者的不良状态并及时进行处理。但是在医院儿科的实际护理中,有的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不能适应新时期护理工作的要求,造成护理风险。

2.3 护理人员业务能力不强

当前护理人员流动性较大,而且护理人员大多学历不高、相对都比较年轻,很多都是从护理专业毕业经过实习就从事护理工作。而儿科患者相对其他的患者,有其特殊性,对儿科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不管是静脉注射还是采血等都需要较强的业务能力,但是这些年轻的护理人员在业务能力上还有欠缺。

2.4 护理人员心理素质较差

儿科的护理工作压力较大,这就对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挑战。尤其是面对护理中的突发事件以及患者亲属的质疑,都需要护理人员冷静的进行处理和解释。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有较好的沟通技巧和恰当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在实际中,往往出现这些情况,护理人员多是不知所措,或者语无伦次,使患者家属形成更大的不满。

2.5 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由于儿科护理工作的繁琐,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沟通的不够,在进行护理记录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护理记录不规范的情况。这种不规范主要体现在护理时间记录不准确、护理的各种数据记录的不完整、护理过程不详细等。护理记录作为患者在医院接受护理的病历,有严格的书写要求,这些不规范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2.6 护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在儿科病房的护理中,有很多护理的制度,这些制度的存在,一方面是约束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使其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一方面是保证医疗安全,使患者得到应有的医疗护理。但是在这些制度的落实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落实不到位或者制度不健全的情况,造成儿科护理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护理风险,导致护患关系出现紧张。

2.7 病房环境造成护理风险

儿科患者的抵抗力本身就很弱,而儿科患者住院治疗往往都与天气变化有直接关系,有很强的季节性。这就对护理时的病房环境有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患者周转较快、病房消毒、通风等不及时、患者陪护人员较多等因素,造成病房环境存在隐患,造成护理中存在风险因素。

3 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应对措施

3.1 提高护患沟通能力

由于儿科患者年轻都较小,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家属多进行沟通,包括护理方式、护理过程,取得患者亲属的了解与配合;在护理过程中,及时给患者亲属提出好的建议,减轻患者的疼痛,消除患者亲属的紧张心理,有效建立护患之间的良好关系,使患者得到良好的护理,护理人员获得患者亲属的了解与支持。这样就可以降低因患者家属对护理不满意而出现的护理风险。

3.2 提高护理人员理论与业务能力

医院要多组织儿科的护理人员进行理论与业务能力的培训,从根源上提高护理人员的能力;护理人员要多进行儿科护理理论与业务的学习,利用护理书籍、网络等手段,提高自己的护理能力;定期或不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理论与业务能力的绩效考核,考核成绩与工资福利等挂钩;与理论知识与业务能力较强的护理人员签订长期合同。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理论和业务能力,把护理风险降到了最低。

3.3 采用老护士带班制度

儿科护理是需要经验和良好心理素质的护理科室,可以把具有丰富的护理经验和应急处理经验的老护士分配到每个儿科护理班组中,这样可以提高护理队伍的总体经验和处理能力。通过老护士的言传身教,逐步锻炼年轻护士的护理能力和心理素质,使这些护士逐渐完成蜕变。通过老护士带班制度,也可以有效增强护患之间的良好关系,形成较好的儿科护理氛围,降低护理风险出现的几率。

3.4 落实各项护理制度

落实儿科护理中的各种制度,从护理流程、药品管理、护理记录等多多方面进行认真的贯彻落实。严格履行儿科护理的各项护理流程,不能图工作方便,就把多项流程混到一起;做好药品的管理,要做好药品的进出登记,做好药品的使用记录;要认真、工整的填写护理记录,对护理的过程、护理的数据和护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地记录。

3.5 提高病房的安全系数

针对儿科病房季节性使用频繁的特点,增加患者高峰期病房的通风、消毒次数;与陪护的亲属进行良好的沟通,给他们宣传人多对患者护理不利的方面,减少陪护人员的数量;做好陪护人员的消毒处理以及患者的病房的消毒处理;在为患者安排病房的时候,做到科学合理安排,尽量避免出现不同病症患者的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彭燕丽.儿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3,(23)

[2]叶训琴.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J]中外医疗,2013,(24)

篇7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管理;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08(2015)32-0232-02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5.32.172

儿科是医院的高风险科室之一,患儿病情进展变化快,患儿家长对医护服务质量的要求高,是医疗护理纠纷相对高发的科室[1]。本研究于2012年7~12月将风险管理应用于本院儿科护理中,效果确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7~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68例患儿作为研究组,其中男89例,女79例;年龄40d~13岁,平均年龄(5.5±2.6)岁。选择2012年1~6月收治的165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5例,女80例;年龄42d~13岁,平均年龄(5.6±2.7)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对既往儿科病房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制定系统的病房风险管理和护理方案。(1)提高护理人员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护士长定期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与医疗有关的法律法规,分析国内及院外的医疗护理纠纷,从中吸取教训,消除各种儿科病区风险因素可能引起的不安全护理行为,使护理人员从患儿入院开始即重视护理过程中的任何细节,避免护理差错发生,(2)加强儿科病房风险管理质量控制。护士长加强对护理质量及环节质量的管理,落实重点患儿的交接班工作,对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差、散漫等现象,及时处理,奖罚分明。对医嘱用药、节假日值班、新生儿操作及并发症护理等重要环节进行重点管理,避免护理差错的发生。(3)加强对科室护理人员的理论技能培训。科室定期由科主任、护士长讲解儿科危重症及常见病的相关知识、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以使遇到急症病例时,护理人员能做到预见性护理。定期进行小儿新肺复苏等急救培训,提高抢救成功率。定期派护理骨干进修,学习新技术,回院后传授给每个护理人员,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1.3观察指标(1)观察对比两组护理风险事件、护理纠纷的发生率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情况。护理风险包括:管道脱落、感染、突发意见风险等。(2)护理满意度采用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估,满分为100分,70分以上为满意。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与统计,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的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护理纠纷的发生率为1.79%、0.60%,低于对照组的7.27%、4.85%(P<0.05);护理满意率为98.81%,高于对照组的89.29%(P<0.05)。见表1。

3讨论

儿科重症监护室是高风险科室,儿科急症起病急,并发症危重,病死率高,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因此,强化儿科重症监护室的风险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4]。我院儿科于2012年7~12月对168例患儿实施了风险管理干预措施,疗效确切。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已有及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及科学的分析,并系统地制定护理措施以防范和减少医疗风险带来的危害,提高护理质量。风险管理制度将护理责任贯穿于每个环节、每个班次,每个护士都必须认真去落实,以此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使其对风险有预见性,有利于管理者制定的风险管理措施全面严格地执行。同时,合理安排其作息时间,实施弹性排班制度,培养护理人员间的团结互助精神,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技术水平,以及对危险征象的识别,有预见性地评估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并在并发症发生后积极果断处理,改善预后和临床结局。此外,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能技巧,做好护患沟通和解释,使家长对患儿病情有正确了解,知晓可能出现的风险,获得家长的理解,也可以减少护患纠纷[5-6]。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护理纠纷的发生率为1.79%、0.60%,低于对照组的7.27%、4.85%(P<0.05);护理满意率为98.81%,高于对照组的89.29%(P<0.05),这与有关报道结果一致[6-8]。可见,风险因素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及护理纠纷的概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陈清.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9):185-186.

[2]刘璇,孜依丹•买买提.风险防范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2):161-162.

[3]刘妙盛.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8):104-106.

[4]张明霞.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6):97-98.

[5]王芳.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9):92-93.

[6]谭海玲.儿科护理管理中风险防范护理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15):44,46.

[7]曾月嫦,麦海娟,马梦玲,等.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下旬刊),2012,18(2):38-39.

篇8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 儿内科患儿; 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1-0072-03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Method:From February 2012 to February 2015,268 patients with venipuncture were selected,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nursing measure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each group had 134 cases,the control groups was taken routinely pediatric nurs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nursing intervention.Result:The average retention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3.8±0.7)d,it was long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in the puncture success rate,skin injury rate,rate of tube removal,adverse reaction incidenc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Pediatric patients; Nursing care

First-author’s address: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of Gangnan District in Guigang City,Guigang 537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11.040

小儿静脉留置针是当前一种新型护理技术,也被称为套管针[1]。静脉留置针护理能避免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护士工作量,且所用套管比较柔软,可在静脉血管内留置较长时间,对血管没有损伤,还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等优势,目前已成功替代头皮针应用于临床[2]。本文抽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268例接受静脉穿刺患儿,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儿内科收治的268例静脉穿刺患儿进行研究。根据不同护理干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34例。观察组中男78例,女56例;年龄1~11岁,平均(5.9±2.2)岁;总住院时间1~6周,平均(3.4±0.8)周。对照组中男76例,女58例;年龄1~11岁,平均(6.2±1.3)岁。住院1~6周,平均(3.5±0.7)周。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笔者所在科室选用上海上医康鸽医用器材提供的留置针,针对小儿血管情况选用16~24 G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儿科护理,观察组患儿同时接受静脉留置针护理干预服务。常规儿科护理服务:操作前医护人员先消毒双手减少外源性污染。选好穿刺点后常规消毒保证无菌操作,于穿刺点处上方4~9 cm处捆扎止血带。取出静脉留置针,右手将置留针以15°~30°角度于穿刺点处刺入患儿静脉。回血出现后降低刺针角度,继续推入静脉2~5 mm。保留静脉留置针时将输液贴覆盖在针眼上,后用透明敷料固定,最后护腕固定。留置时间应控制在3~4 d,避免血管损伤。拔管时停点滴,轻微挤压输液管至留置针内少许回血。用消毒棉球挤压穿刺处,拔针时需避免药液渗出。拔针后避免按揉针眼局部。静脉留置针护理:(1)在对患儿进行静脉留置针护理前,医护人员需对患儿和家属讲解静脉留置针护理的作用及使用方法,以便患儿及家属了解留置针护理的相关知识,并能了解如何预防并发症。(2)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密切监护,观察患儿是否出现渗血、渗液、局部肿胀、疼痛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3)在进行静脉输注时,若输注速度过快将会导致发生静脉炎,故需控制输注速度,以免患儿产生并发症或其他不良反应;(4)严格掌握留置时间,大多数情况需小于等于3 d,如果患儿躁动不安,则需妥善固定,以免针管拔出或是脱管。

1.3 观察指标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皮肤损伤、穿刺一次成功率、脱管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留置时间

对照组留针时间0.7~4 d,平均(2.6±1.2)d;观察组为1.5~5 d,平均(3.8±0.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9,P

2.2 穿刺一次成功率、皮肤损伤、脱管情况

观察组穿刺一次成功率达到90.30%,皮肤损伤率8.96%,脱管率1.4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不良反应情况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的总比例为16.42%,观察组为5.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7.32,P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护理多针对患者抽血、输液等需要静脉治疗的情况,近年来其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在儿内科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在接受静脉穿刺时会感到疼痛,导致患儿产生恐惧心理,而且多次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也相应增添护理人员的麻烦,产生医疗上人力及物力浪费[3]。在留置针期间应重点观察:(1)输液管堵塞。严格落实封管程序,避免软管堵塞。对输液期间和输液后患儿病情变化进行观察,合理控制输液速度。(2)渗漏。在实际操作中若穿刺不当、针头未固定稳妥、患儿挣脱等均可能导致渗漏,针对此情况,护士当先对局部皮肤热敷,并采用普鲁卡因于局部封闭高渗性药物。(3)感染。静脉留置针时间尽可能控制在3~4 d[4]。(4)皮肤过敏。小儿皮肤系统由于未成熟,收到胶布刺激更易过敏,因此护士一旦发现异常当及时采取措施。

本研究中通过采取静脉留置针护理,观察组患儿静脉留置针平均时间为(3.8±0.7)d,相较对照组的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儿内科患儿经静脉留置针护理干预的并发症少、穿刺成功率更高、留置时间更长,有利于缓解患儿痛苦,有效节省了医院资源,可在今后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倩倩.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1):171-173.

[2]樊慧.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中外医疗,2012,31(6):172.

[3]谭文娟.浅谈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技巧及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4):108-109.

[4]刘淑梅.浅谈静脉留置针在儿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5):209-211.

[5]路颜羽.静脉留置针对血管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5(5):213-215.

[6]黄冬梅,仇海荣.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0):85-86.

[7]丁小英,李书萍,潘燕.大隐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5):325-326.

[8]陈懿帆,高志英.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外周静脉留置针安全留置时间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6):90-91.

篇9

【关键词】儿科护理;投诉率;风险因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85-02

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多,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护理技术、责任心均要求较高,因此,临床上儿科的护理工作难度是非常大的。尤其近年来,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加强,儿科医患纠纷发生率明显增多,这对儿科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通过将全面风险防范措施应用于儿科日常护理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472例患者均来自于我院儿科2013年5月至10月收治的病人,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36例。其中,对照组男125例,女111例,年龄4个月~9岁,平均年龄5.7±4.2岁;实验组男127例,女109例,年龄5个月~10岁,平均年龄5.6±4.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治疗前,院方通过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均在治疗同意书上签字确认。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采用全面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护理。记录患者投诉原因,分析患者投诉率,寻求降低儿科护理潜在风险的防范措施。

1.3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投诉率比较

表1为两组患者投诉率情况比较。从表1中可以看出,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投诉率为21.61%,采用风险防范措施的实验组投诉率为5.08%,实验组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投诉率比较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投诉原因比较

两组患者投诉的原因主要分为护理态度差、护理技术差、责任心不强、制度不健全和制度执行差5个方面,具体的统计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投诉率比较

*表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投诉原因统计

3讨论

3.1儿科护理潜在风险因素分析

根据笔者多年临床护理经验及对本研究投诉原因的分析,儿科护理的潜在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患者因素

目前,大多儿科患者都是独生子女,一方面家长过分溺爱,另一方面患者年龄偏小,自制能力差,住院期间常不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随意乱跑、喧哗、不按时吃药等等问题的出现,都有可能造成患儿病情的加重或效果不佳,而家长常常将责任归咎于院方,引发医患纠纷。

2.管理因素

部分医院缺乏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或有制度却浮于表面,执行力度差,导致护理工作难以有序进行,护理质量将会大打折扣。

3.护理因素

护理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护理质量的关键因素,而本组研究也显示,护理态度差、护理技术差、责任心不强是患者投诉的最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不强,不能采取有效手段应对患儿病程复杂、变化快的特点,导致病情延误;另一方面,由于儿科护理工作较繁琐,工作量大,部分护理人员不能有效调控自身情绪,工作态度差、责任心不强,容易引发患者的不满,带来诸多风险;第三方面,护理人员缺乏和患者良好的沟通技巧,或是知情权告知不到位,常常导致患者的误解,引发矛盾。

3.2防范措施

1.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风险意识尤其是法律意识的培养,可成立由护士长担任组长,风险意识高、护理技能强的护士担任组员的风险管理小组,定期组织会议,对于日常工作中的风险问题,要做到认真分析,及时处理。

2.完善规章管理制度,确保制度的执行

要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护理操作,加强护理记录的书写,最大限度的减少打错针、发错药现象的发生,保证护理的安全。

3.完善培训机制,提高护理技能

不断完善护理人员的培训机制,只有通过考核的人员才能顺利上岗;同时,可通过专家授课、参观访问、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鼓励她们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充电;加大投入,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自身得到发展的同时也能为医院做出更大贡献。

4.加强医患沟通

很多医患纠纷都是由于双方沟通不到位所致,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沟通技巧,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谦逊、友善的态度,让患者在医院有种家的感觉,提高患者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日常儿科护理工作中,只有充分分析各种潜在风险因素,并针对性的制定防范措施,才能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度,减少安全事故及医患纠纷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高秀珍,尹维宁,闫春明.儿科护理风险管理现状及防范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13,35(17):2660~2662.

篇10

关键词 儿科;护理差错;纠纷;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普遍有所提高,对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⑴。护理差错是指由于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技术水平低、粗心大意或者不按规章制度办事发生差错,对患者直接或者间接的产生影响,是引起护理纠纷的危险因素。由于儿科患儿年龄、疾病特点及工作的特殊性,使儿科成为了高风险的科室,因此儿科护理安全隐患及其防范成为了临床护理工作的关注焦点⑵。为了有效的防范儿科护理纠纷的发生,保证患儿的安全,我院对儿科2010年至2013年发生的36例护理纠纷进行了分析,并制定有效的护理防范措施,现将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儿科2010年至2013年发生的36例护理纠纷的患儿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导致差错发生的原因。患儿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1―8岁,平均年龄为5.83岁。病情:呼吸系统疾病9例,消化系统疾病8例,循环系统疾病6例,血液循环系统疾病8例,外科疾病3例,其他疾病2例。

1.2 纠纷原因

1.2.1 发生纠纷人员类别分析 发生差错人员中低年资护士和合同制护士比例高,由于低年资护士的工作年限较短、缺乏工作经验、应急能力比较差,合同制护士的流动性比较大及低年资护士的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薄弱、服务措施不到位,与患儿家主和医生缺乏有效的沟通、

1.2.2 发生纠纷时间分析 差错发生频率最高的时间为上午,然后为中午与夜间⑶。由于儿科的床位周转率比较高,出入院的患者比较多,大部分的治疗工作都集中在上午,且患儿的病情变化比较快,有些护士未能合理的安排工作,忙中出乱;中午的时候工作人员较少,护理的工作量较大;夜间的时候患儿的病情变化很快,部分护士不能预见性的对护理人员进行处理,个别低年资的护士缺乏责任心,导致差错屡屡发生。

1.2.3 纠纷类型分析 在护理纠纷当中,输液、注射方面占据第1位。主要由于患者的数量大,病情变化快,根据病情变化医嘱也比较多,护士注射、输液的工作量比较大,容易发生差错。其中有4起为换药差错,1起为配药差错,因为护士没有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导致6起液体渗漏未及时发现进行处理,有的护士不能及时的发现异常状况,有的护士缺乏责任心,即使发现液体渗漏未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处理;有的护士与患儿家属沟通不到位,没有向患儿家属讲解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导致液体渗漏。医嘱执行错误位居差错发生的第2位,主要原因为医嘱用法转抄错误或者医嘱转抄遗漏,如医嘱剂量转抄错误。巡视不到位及病情观察不及时导致的护理差错位居第3位,由于护士的责任心不强,没有按照要求及时巡视病房,尤其是夜间。有的低年资的护士,缺乏护理经验,病情观察及处理不到位,包括标本采集错误、仪器设备使用错误等。

1.3 预防对策

1.3.1 加强培训工作 对低年资的护理人员与实习生,加强其责任心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其业务素质,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只有精通护理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熟练专业技术操作,能够熟练的使用抢救器械的护士才能忙而不乱,有效的防止护理差错的发生。

1.3.2 加强责任教育 调查资料显示,很多护理差错都是由于护士缺乏责任心所造成的,因此加强护士的责任教育非常重要。,将责任细化到个人,加强护士的责任感,以前发生护理差错后,护士常躲避责任、互相推诿,责任制护理实施后,差错发生后可追溯到个人,护士的警惕性与慎独精神有所提高,差错的发生率有了显著降低。

1.3.3 加强管理力度 由于儿科患者的病情变化快、工作繁重琐碎,容易发生护理差错。采取弹性排班模式,实施强弱分配、老少搭配,增加薄弱环节的护理人员配置,,保证每班至少有1名高职称、高年资、技术能力强的护士在岗,保障护理安全,同时缓解低年资护士的压力。护士长应每天认真的监督并检查护士护理工作的落实情况,通过与患儿家属、医生沟通,结合护士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和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工作完成质量好的护士,给予表扬,并在科内树立典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大家互相学习。

1.3.4 规范护理规程及制度 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相关的护理服务规程、护理常规及职责制度进行整理、修订和完善,让护士在工作当中有章可循。将其制定成手册,供护士学习,加强护理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不定期的进行抽查,加强关键人群、关键时间断的考核与监督。

3 讨论

儿科护理中常见的差错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均存在风险因素。我们应善于总结工作,及时的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提高护士对护理风险因素的认识,加强管理,保证患儿的生命安全,同时也促使护理人员保护好自身,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⑴张慧敏.护患沟通技巧与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8):1995-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