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共享经济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共享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共享经济

篇1

一、共享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2016年中央首次在: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出了“共享经济”这一概念。共享经济是传统商业模式向新型企业金融模式的转变,其实质是企业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融资行为,将闲散资金集中利用的资源优化配置过程。共享经济与融资存在一定区别,融资的资金融出方以获取资金收益为目的将资金出借,并存在与收益相当的风险,例如购买股票、基金、债券等;而共享经济给予资金出借方的不是资本收益,而是消费需求,以共享单车为例,出行需求方将资金以押金的形式“出借”给企业,低于市场价的出行成本则作为出借资金的回报。

共享经济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主导的商业模式。这里的消费者需求是指深入消费者衣食住行的主导性需求,消费者具有绝对的主动权,由于交易高度透明,商家无需过多营销。正因为消费者在共享商品时具有高度选择权,共享商品市场才更加简单,确定、稳定。

共享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使用而不占有的循环经济,即传统的理性人经济转变为分享、担当、透明的良性循环经济。消费者用低于市场的价格购买商品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商品的使用权没有排他性是循环经济的重要成因之一。在循环过程中商品的供给者集合了闲置资金获取额外收益,该收益也是降低消费者购买成本的主要原因。

共享经济推动了经济与就业的发展。2015年共享经济领域市场规模达到19560亿元,参与服务者直接员工500万人,间接服务人员达到4600万人。目前较为成功的共享经济案例主要包括百度知道、知乎等知识共享;网易公开课、极客学院等技能共享;P2P网贷、京东众筹等金融共享;滴滴出行、摩拜单车等出行工具共享。

二、共享经济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当前农业产业正积极响应着国家提倡的供给侧改革,基于互联网+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经济共享、农业发展现代化的有力手段。电商的兴起为农业产业经营的上下游共享提供庞大平台基础,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提高了交易透明度。

共享经济对现代农业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如农业生产能够形成良性的循环经济,有利于解决产前资金技术问题、产中土地流转问题、产后侧供给问题等,对进一步形成土地规模化流转、农产品产销渠道多元化、农业金融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提供了高效透明的经济环境。但共享经济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由于农业本身弱质性和农民个体差别,高度透明的共享使得原本存在的地域差别完全暴露,加深竞争程度的同时可能会导致优劣极端化,从而阻碍了现代农业的整体发展进程。

三、共享经济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1.设施共享

设施共享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的共享,由于农业机械设备不同于其他产业设施,使用频率具有集中性的特点,一年中有许多时间农机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又由于农机设备对于农户需要大量资本投入,我国许多小型农户仍处于手工作业的生产阶段,这无疑阻碍了机械化和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为了适应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土地规模化流转,我国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自发组成合作社,初步达成了农机共享的生产模式,但该共享是限于合作社成员之间的局部共享。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与打车软件原理类似的为农机需求供给双方匹配的第三方服务平台,但由于供给方分布不均匀,三方平台服务范围也受到了限制。由于农业产业的弱智性,农业设施可以效仿城市单车的经济共享方案,村政府可以先投资建设农机服务供应站,再以收取合理租金的形式免费为农户提供农业设施的使用权,从而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设施基础。

2.劳动力共享

我国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年劳动力不足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所取得收入远远高于务农取收益,许多信用社纷纷出现了有地无人耕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发展。从共享经济的角度,可为农民工制定一个劳务平台,基于信用社发出的劳动力需求,鼓励农民工在闲暇时间反乡务农,所反之乡不一定是农民工自己的家乡,但必然是所在城镇附近有劳动力需求的乡村。

3.物流共享

农业物流共享是基于订单农业的发展而形成的。无论是种子肥料等生产原料还是农业畜牧业产成品,可在多个村设立一个共享物流的中转站,根据物流中转站辐射的多个村的多个订单进行混合集中配送,通过发挥中转站的地理优势,来减少单一且长距离的运输成本。

4.技术共享

技术共享包括农业技术共享和农业知识共享,由于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文化知识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多数农民需要专业的种植指导与农技服务,因此可利用这样的水平差和人数差,形成多数需要指导的农民筹集资金“聘请”少数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来给予知识共享的模式,该资金分摊到每个农户的资金远远低于获取技术支持的市场价格。搭建农技知识共享平台,不仅可以改善个体农户之间的技术水平差别,还可以缓解城乡之间技术需求和供给不对称的情况。

篇2

农村经济作为我国整体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党和国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然而,农村企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中坚力量,在带动农村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农民最基本的收益,在促进农业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阶段,随着农村经济的日渐发展与繁荣,农村企业的发展逐渐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企业的内外环境都相应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与改变,具体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第一,在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下,不少农村企业逐渐向着产业和小城镇集中的区域聚集,实现了空间结构的重组。第二,在改革产权制度的影响下,95%农村企业逐渐实现了从个体经营到混合所有制的转变。第三,农村企业的地位与城市企业同等,不再单独享受政府优惠政策,享受同样的待遇。第四,农副产品的加工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并且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第五,农村新兴的服务业蒸蒸日上,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产业在发展中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2农村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农村企业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可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企业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农村企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带动了农村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促进了地区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确保每个农民都能获得最基本的收益。

2.1农村经济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

农村企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自身的运行中,或多或少的会利用一些比较发达的与农业有关的技术,而这些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在东北某个农村企业比较多的区域,由于当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引进了一大批先进的技术设备,使得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非常良好。先进生产技术设备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如完全依赖人力和牲畜的操作方式,使得在播种、收割等众多环节中的生产效率获得了显著的提升,如此一来,农村经济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2.2农村经济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化水平有效提升

农村企业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会适当的引进一些先进的农业机械,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有效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农村机械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态势,农村企业在保证农村整体经济产业不断升值的同时,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农村经济的内部生产结构,从而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有效提升其现代化的水平。

2.3促进农村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增长

传统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和能力往往比较低下,无法对突发状况和具体的自然状况进行科学的预测,相应的就使得农业生产中经济发展不稳定的状况时常发生。然而,农村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并且在面临突发状况和自然灾害时还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或者方法予以很好的解决,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平稳的发展。

3农村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3.1农村企业的规模

农村企业在自身的发展和运行过程中有利于促进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通常情况下企业规模越大,对于农村整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就更明显。同时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转移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并使他们充分的参与到农村企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同时还能够提高剩余劳动力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从而有助于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产生更深层次的深远影响。

3.2农村企业在技术和人才支持方面的影响

技术性是农村企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特性,对于人才和资金的聚积和互联网的共性是其最为显著的优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企业在业务方面的交易主要是在电子平台上完成的。但是,在众多农村地区技术型人才相对比较缺乏,一些具备高学历的人才由于不肯吃苦普遍不愿意在农村就业,再加上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的更新速度过慢,导致不能及时的有效的处理最新的消息,农村企业中的工作者大都对于自身工作的实质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导致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除此以外,不少农村企业普遍存在着发展模式异常单一且创新力严重不足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农村企业一定要加强技术创新的重视,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在企业原有基础上对相关的技术和设备进行适当的改造,不断优化企业的产业结构,从而有效的促进农村企业由“粗放型”逐渐向着“集约型”的方向转变。将人才发展战略逐渐深入到农村企业的发展中,通过对企业员工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使得员工的整体素质都有所提高;与当地政府进行合作,引进一批优秀的城市工人来逐步促进农村企业人才结构的改善;对企业文化进行积极的宣传,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帮助员工在工作中找到归属感,使他们以饱满的精神全身心的投入到促进企业整体发展的过程中。

3.3农村企业与当地资源之间的关联性

农村企业的建立与发展大多数情况下是建立在当地具备充足资源的基础上的,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地资源有很大的关联性。如:木材加工厂、家具制造厂的创办与当地具备丰富的树木资源分不开;小煤窑、水泥厂、石材厂的建立与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石材分不开。事实上,农村企业的发展不仅与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很大的关联性,在民风民俗、文化资源、人才资源以及市场资源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同时彼此之间的关联性越大,更加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3.4农村的经济类型影响

农村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经济的类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农村企业的经济类型通常都比较多,不仅包括自然资源型和创业型,甚至还包括外贸型,而正是由于众多类型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下,对农村具体的经济类型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并且不断的推动农村经济类型逐渐朝着立体化以及多元化的方向大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农村经济类型的丰富,可以保证农村经济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在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和扶植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我国整体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企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中坚力量,在带动农村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农民最基本的收益,在促进农业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农村经济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农村经济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化水平的有效提升以及促进农村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增长。在此基础上从农村企业的规模、农村企业在技术和人才支持方面的影响、农村企业与当地资源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农村的经济类型影响等对农村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转移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提高他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从而有助于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产生更深层次的深远影响。

作者:李清 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张亚娥.农村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J].时代农机,2016(01).

[2]李娟.农村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因素[J].科技致富向导,2014(09).

[3]高艳书.探究农村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J].商,2015(11).

[4]姜军.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因素[J].黑龙江科学,2015(08).

篇3

关键词:农民工;罢业;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D42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农民工就业难是一个长久在谈及和关注的话题。农民工是一群特殊的群体,有着不同于其他工人的特质,但同样的是他们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一场国际金融寒潮席卷整个世界,大批中小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减产,停工甚至倒闭。而对农民工来说很重要的就业领域——城市零工市场的农民工需求不断减少。农民工就业的形势更加困难。不同于预想看到的农民工四处奔波于找工作,部分农民工竟然选择放弃城市里提供的就业岗位而“罢业”。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对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大作用。

一、首先就当前农民工就业现状进行分析

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在1.3亿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有15.3%的农民工现在失去了工作或是没有找到工作,加上过去几年平均每年大概有700万农民可以增加到外出打工的队伍中去,依据这个数据,去年有2500万农民就业,就业压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而现在还有一种趋势是农民工越来越不满足于以前的待遇,反而是对工资环境等条件的期望变高。根据辽宁省沈阳市鲁园劳动力市场的调查,农民工大部分都知道金融危机,但是没有人愿意降低薪资。鲁园农民工工会做了一个questionnaire,被试的50名农民工都表示今年工作难找,但同时,对工资的期望值又不改变。

二、就部分农民工“罢业”现象的原因解析

1.不肯降低期望值,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是部分农民工“罢业”的根本原因。首先这些农民工有能力维持基本生活,外出打工并不是他们唯一的收入途径。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内容,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急于就业而是等待符合自己期望的就业岗位,这说明他们基本生活是没有困难的。据调查,这部分农民工多为有技术的技工,像电焊工等,他们将农村的田地租赁出去,自己则外出打工增加收入。他们之所以宁愿罢业也不降低要求是因为他们有技术。其次,“罢业”的农民工追求自我效用最大化,由个人效用极大化的工作决策理论可知,其成立的条件是Muy=Muh,即收入的边际效用等于闲暇价值的边际效用或预算约束线与等效用线相切。可见,工资水平的减少,会导致劳动者减少时间而增加休息时间。所以,“罢业”的农民工在能保障基本生活的时候,就会选择不接受低工资,从而达到自我效用的最大化。

2.金融危机的到来,外需减少,市场对农民工的需求量减少。如图所示:假设农民工用工市场供给不改变,需求减少会使得需求曲线左移为D’,工资水平有原来的Wa下降到Wb,农民工愿意提供的劳动力数量减少。Lb为接受低薪资继续工作的得农民工数量。从Lb到La是失去工作返乡和罢业的农民工的农民工人数。所以,工资水平的问题是直接的原因,低薪资的影响,农民工宁愿“罢业”。

3.厌恶风险也是部分农民工“罢业”的原因之一。由于大多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在于雇主进行合同签约时因为文化素质的局限性使得他们成为不良雇主坑害的对象,这种机遇让农民工对找工作有畏惧心理。而且从事零工的农民几乎没享受养老保险,而且自身安全意识不高,这种没有保障的危机意识使农民工对雇主有很大的不信任心态。在鲁园,来招工的雇主和农民时常因为一天一付工资的事情而搞砸,农民工的这种行为是特别厌恶风险的具体表现。在面对相同的伤害风险程度时,这些农民工会更加谨慎求得多保障。所以当雇主提供的给他们的工资低于市场水平时,他们宁愿选择“罢业”。

三、让“罢业”农民工重新选择就业的措施

1.从农民工自身主观上来应对,农民工自己要根据当今市场形势的变化适当调整自己的工资期望值。如今金融危机波及世界,整个世界都面临不景气的局面,要正确地对待外部环境对工资的影响。同时要改变自身对风险认识的角度。对伤害风险有正确的判断,增强保险意识和运用法律的意识。

2.从政府及地方官员等客观方面解决,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对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保护,加大农民工维权的力度和创造法制环境。另外建立企业用工诚信档案,加速完善全国范围内保险体系,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农村还要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放宽人口流动的种种限制。

3.从雇用者,特别是零工市场的雇主来应对,要对农民工应有的合法权益给与绝对的尊重,不克扣工资,更不能借机敲诈骗取钱财,要讲诚信。

农民工问题是多种原因的结果,这里仅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同时要解决农民工问题也是摆上议程的大事,需要集中更多数据和理论。关注农民工问题,关注农民工的就业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与责无旁贷的义务。

参考文献:

篇4

>> “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制的理想模式及功能 “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制创新的理想模式及其功能分析 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组织新模式 “家庭农场+合作社”的合作经营机制探析 解析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关系问题 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政策 慈溪市家庭农场合作社发展的优势与风险分析 农技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在农业机械发展中的作用 王寨镇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家庭农场舞活农民合作社 关注新农人,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国家庭农场及合作社发展大会盛大开幕 合作社模式兴起 团员不要脱离家庭单独参加互助或农业生产合作社 蒙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问题调查研究 完善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促进家庭农场发展 了不起的合作社 农业合作社生产经营的流程及作用 超市农业与专业合作社 再造农业合作社 合作社领航都市农业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1016。

⑦此处提出的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是一个理想的数字,实际上各地的人地关系紧张程度不同,农场经营规模也可以有较大的不同。陈锡文认为,家庭农场的规模适度非常重要。他认为中国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是几十亩到上百亩的规模,东北地区土地条件好可以发展上千亩的家庭农场。参见陈锡文:《发展家庭农场不能硬赶农民走》,,20131020。

⑧与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相比,合作社的粮食增产能力则饱受质疑。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粮食生产合作社559万个,入社社员513万,经营耕地7218亩,占全国可耕地总量的40%;这些合作社产量971亿公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2%,平均亩产为545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92公斤。然而,贺雪峰认为应辨证看待粮食生产合作社的增产能力,并提出了两点质疑:第一,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所经营耕地在全国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中的比重不是1/10,应是17%,全国1826亿亩耕地中应有大约7%的耕地种油菜作物,6%的耕地种棉、麻、糖、茶及药材,13%的耕地种蔬菜瓜类,另有45%的耕地种其他作物,实际上只有大约68%的耕地种的是粮食作物;第二,全国土地是分级的,其中一类土地的单产可以达到800公斤/亩,甚至更高(含双季),三类地则只有300公斤/亩,甚至更低。种粮大户与合作社经营的土地绝大多数都是一类地和二类地,几乎没有任何人或组织会用三类地种植粮食作物。受此两大因素的影响,种粮大户与粮食生产合作社的增产能力并不如想象的那样突出。参见贺雪峰:《种1/10的地,产1/5的粮?》,,20131020。

⑨参见《去年农民家庭收入差距超十倍》,http://.cn/html/201208/22/content_366342.htm?div=1,20120822。

参考文献:

[1]陈晓华.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12,(11).

[2]任强.论合作社的组织基础[J].浙江学刊,2012,(5).

[3]张士杰.专业合作社: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现实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4).

[4]赵晓峰,何慧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2,(12).

[5]黄胜忠,徐旭初.成员异质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6]黄宗智.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J].中国社会科学,2007,(4).

[7]朱学新.家庭农场是苏南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现实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6,(12).

[8][美]罗伊・普罗斯特曼,李平,蒂姆・汉斯达德.中国农业的规模经营:政策适当吗?[J].中国农村观察,1996,(6).

[9]陈洁,刘锐,张建伦.安徽省种粮大户调查报告[J].中国农村观察,2009,(4).

[10]王德福,桂华.大规模农地流转的经济与社会后果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2).

[11]赵泉民,李怡.关系网络与中国乡村社会的合作经济[J].农业经济问题,2007,(8).

[12]赵晓峰.重读税费改革:国家、集体与农民关系的视角[J].人文杂志,2010,(3).

篇5

[关键词] 金融危机 返乡农民工 职业培训

受到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受到巨大冲击,大量的中小型企业纷纷陷入经营困境,随时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而这些沿海倒闭的工厂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其直接后果就是大量的就业岗位减少,形成大批的下岗农民工。要解决就业问题的最快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对其开展职业培训,提升其就业竞争力,促进其再就业。做好返乡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工作,需要认清他们面临的客观现实,把握职业培训的原则,探索更有效更贴近实际的培训路径。

一、 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原则

1. 以政府为责任主体,校企合作的培训原则

返乡农民工的培训工作,应以政府为责任主体。重视返乡农民工的民生应该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切实开展培训是政府发挥公共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它能有效的承担政策的制定、制度的建立、经费的筹集、机构的组建、就业信息的传递和就业指导等工作。同时也是联系培训、就业服务等一切工作的关键枢纽,所以以政府为责任主体,是做好再就业培训工作的最佳选择,也是调动其他社会积极因素的关键。在以政府为责任主体的基础上加强培训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能更为有效的使技能培训实际和实用,即让学校负责理论课程,联系相关企业作为实习基地,理论与动作技能结合才能让农民工学到真正的一技之长。

2. 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

就业是目的,培训是手段,所以应以市场需求为主,以未来潜力行业需求为辅设置培训专业以提高他们就业技能和适应能力,从而既解决了目前的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又为将来热门行业输送人力资源打下基础。即分析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岗位为培训重点,从而真正实现农民工培训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培训结束后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并充分就业,使返乡农民工真正学会参与市场竞争和生存的能力。

3. 以离岗培训为主,在岗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原则

农民工返乡后没有农作物生产和工作可做,有充分的闲暇时间,所以应以离岗培训为主,帮助农民工获得重新进入就业市场的能力。以促使其就业。但是由于农民工人力资本存量低决定了其自我提升的能力低,在现代技术更迭迅速的时代进而导致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的支付年限降低,从而在培训就业后可由各企业、用人单位、各级政府请业内的资深人士定期对农民工进行在岗培训。这样才能减少或避免工作不稳定、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等现象的发生。

4. 以农民工返乡地为培训阵地的原则

农民工返乡后,生活范围大多限制在家乡附近的城镇,同时其户口和住房也都在返乡地,有利于政府培训组织部门对其进行调查统计和培训信息宣传等。返乡地是农民工所熟悉的环境,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有政府对就业、创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在返乡地组织培训工作既利于政府部门宣传招生,又提高了农民工参加自主创业培训的积极性。总之以返乡地为培训阵地,既易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集中培训对象,又利于政府职能部门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二、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培训的具体路径

1. 多渠道筹集培训资金

返乡农民工的培训需要庞大的资金,单靠政府或者企业等某一方是不能承担的,所以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如以政府财政支持为主,社会慈善公益捐赠为辅筹集资金,建立以社会企业、农民工和政府共同承担的机制,即各用工单位所需经费要从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职工培训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比例提取,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同时建立参训农民工的培训费返还机制,即先由农民工个人自负培训费,再凭票据向政府申请补贴,政府补贴应超过农民工培训费的2/3。或者向返乡农民工发放培训优惠券,凭券可减免培训券额大小相同的培训费用。

2. 设置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返乡农民工大多来自各劳务输出大省,如江西、四川、湖南、湖北等。这些地方各有其经济环境特点,所以应因地制宜,按农民的文化层次、年龄结构、技能特长、地域分布、就业趋向等设置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供各地选择。如在人数和师资条件的限制下可采用师徒带帮制,还可实行“定单式”和“储备性”培训相结合。所谓“定单式”培训,就是各级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和教育培训部门,主动与辖区内的企业联系,掌握企业的用工数量及要求,根据“订单”组织定向培训,做到有的放矢,实现即培即用。所谓“储备性”培训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以前瞻性的眼光,有预见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另外,从时间安排上,可分设短期集训,夜校,周末班,间歇性的长期培训,其中间歇性长期培训指分阶段培训。

3. 根据返乡农民工的自身特点,制定应用性强的课程

返乡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年龄结构偏大,缺乏基础文化知识,受暂时失业影响心理情况不太稳定,他们有一定的技能基础,见识较广。根据这些特点可设置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课程、职业技术类课程、思想健康和法制法规类课程。文化类课程帮助其更好的学习职业技术,同时也是对农民工的自身素质的提升;职业技术类包括创业培训和用工培训,创业培训为其创业打基础,用工培训为企业输送高效率人力;思想健康类旨在帮助农民工克服心理压力,提升自信心重新就业;法制法规类旨在让其学习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知识和各级政府再就业政策等。

4. 建立全面的培训和服务网络

建立全面的政府管理组织要全面系统的做好再就业培训工作,就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这些组织只能由政府任派,它们分工负责返乡农民工信息的登记与调查,培训信息的宣传与招生工作,就业市场分析与招聘活动组织,培训后的就业指导与跟踪评价等,建立返乡农民工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可在县、市、省建立全面的培训管理组织,使就业服务网络系统全面覆盖。如建立并完善各级农民工职业介绍机构,包括县级职业介绍所,乡、村级农民工服务站,以开展县、市、省际之间的劳动力需求信息交流,沟通各地劳动力培训及用工信息;以加强对培训出去的农民工的跟踪服务,定期进行走访,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农民工;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同时面向广大受训学员实时就业信息,积极举办各类劳动力招聘会,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农民进行就业技能的更新换代,以便更好地满足返乡农民的就业需求。

5. 加强宣传引导,转变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培训观念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黑板报等媒介大力宣传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等各方面的信息。积极发挥各乡镇、村等较底层政府部门的职能,让再就业培训信息真正进入到农民工的身边。从而营造培训舆论氛围,转变农民工老旧的稳定就业观念,激励返乡农民工积极参加培训,以创业而就业。同时在宣传中,可建立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培训服务网,搜集和各地市场岗位信息、政府各种优惠政策、各培训项目招生信息和就业服务咨询等;亦可通过手机通讯网络向返乡农民工培训和就业信息;还可以创办农民工再就业培训报,通过乡、村政府部门向农民工免费发送。

参考文献:

[1]王超 陈晓君:城镇化与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有利因素与障碍性分析[J].成人教育.2009(10):42-43

[2] 张振国 孟战表:农业社会化服务与财政支农[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篇6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竞争力;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0-0064-03

我国证券市场已经具备了支持农业发展的能力,而实际上我国证券市场不仅具备这种能力,同时也具有农业参与证券市场发展的需求。但是在农业上市公司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如多元化经营失误、主营业务衰退、“背农”经营现象严重、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人控制”损害经营绩效的现象相当普遍,市场表现不佳等。这些问题已经导致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绩效下滑、经营风险加大,并严重影响到农业上市公司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对农业上市公司的企业竞争力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为国家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决策参考,也可以帮助农业上市公司了解自身在本行业中的地位、本行业的大体概况、本行业主要企业的经营状况、本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差距所在等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进和提高经营绩效。对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经营效益,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样本和指标体系的选择

本文将参照2007年4月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选取了2007年在沪、深两市上市交易的以农、林、牧、渔业为主要经营活动的具有代表性的30家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研究,根据农业上市公司的特点选定如上12个指标进行分析。

2.对农业上市公司企业竞争力的因子分析

我们将30家农业上市公司依据综合值排名,进行分类,将农业上市公司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公司是竞争力综合值排名前10位的公司,B类公司是排名在中间10名的公司,C类公司是排名最后的10家企业。

3.因子分析结果的综合分析

从地区优势利用方面,同处西部地区的新疆省有五家农业上市公司,排名基本趋于中等,均是因地制宜的开发农业潜力,如“冠农股份”和“香梨股份”利用库尔勒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果产品――库尔勒香梨、“新疆天业”和“新中基”重点把握新具优势的番茄制品生产、“新农开发”则专注于新疆高产优质的棉花产业。当然,这几家企业并非偏于某一方面,而是有主有次,既利用当地气候、土壤特点,又突出本公司特点。当然,地区优势并非绝对,如同处中部地区湖南省长沙市的“隆平高科”和“亚华种业”,综合值排名相差很大,“隆平高科”排名第7,“亚华种业”排名14。两家公司均是从事农业中种子业的佼佼者,但竞争力强弱却有一定差距。在农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方面,由上文中的实证研究结果,我们也可以从股权结构方面进行农业上市公司的分类比较分析(见表3)。

由表3我们可以发现,企业竞争力较强的A类公司的股权结构是最为不合理的,即国有股比重很大、法人股和流通股比重较小。这主要是因为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在农业上市公司中有相当一部分公司是从以前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和其他类型的上市公司相比,更容易得到国家的政策性优惠。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这三类公司的补贴情况看出,A类公司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比例最大、补贴收入总额最高。可见,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优势就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一个相对重要的因素。从经营的业务来看,在30家农业上市公司中有16家企业涉足非农产业,如房地产开发、建材、化工、医药、教育等产业。然而,这其中只有4家企业(“赣南果业”、“中水渔业”、“新疆天业”和“新中基”)综合值位居前10名,属于A类公司,而这四家企业均是在主业发展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参与其他行业的竞争,从而促进了企业全面竞争力的提高。与此相反,综合值后10名的C类公司中除“丰乐种业”外,其余9家公司均参与从事非农产业(其中有6家参与房地产行业),不少公司将大量资金投入其并不熟悉的行业,结果不仅没有给公司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反而农产业的参与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限制和阻碍了主营业务的发展。

4结论

总之,从本文的分析结果来看,目前农业上市公司对国有股比重大所带来的优惠政策的依赖性还比较强。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涉足非农产业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其中少部分公司在有效协调主营业务发展和其他行业参与程度的情况下,利用非农行业的见效快、回报高的特点,反哺农业,促进了主营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和公司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但大多数企业因参与过多行业的竞争,不仅占用了公司经营发展所需的流动资金,也影响了公司全力经营农业的能力,对公司的长远发展产生了负面效应。

对于应收账款和负债的管理是当前农业上市公司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强弱的关键性环节;科技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省略/.

[2]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省略/.

[3]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

[4]经济参政报.新华网站.jjckb.省略.

篇7

1.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信息化不够重视在我国目前阶段的农村中,许多村干部甚至是负责农业经济的会计人员对农业信息化管理都不是很了解,更加谈不上实施和建设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体系了。我国农村中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也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和会计人员简单地认为使用计算机就等同于农业信息化管理,这也导致了地方政府的管理人员缺乏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热情和主动性。

2.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展受阻当前,我国农民对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的概念还比较陌生,这就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迟迟未取得成效,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在国家的号召下建立了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专门部门,但缺乏对其运行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经验,使得这些部门和管理机构都十分缺乏专业性,也导致了农业发展中的经费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在我国农村中还无法全面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使得我国农业信息的数据库建设受阻,无法指导农民获得最新的农业市场信息。

3.审计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了解不够专业我国基层农业中的从业人员,甚至是政府部门的一些政府职员的综合素质水平都较低,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和指导,这就使他们对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无法充分解决,尤其是一些新的事物和新的技术。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地方政府的一些审计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经济管理培训,缺乏信息化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知识,甚至对计算机的知识都不是很了解,这就导致他们在工作中无法充分的应用信息化技术,也无法获得高效、有用的信息,这也是阻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因素。

二、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中的要点

1.增加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向地方政府充分宣传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知识,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并纠正他们对农业信息化认识的错误观点。然后加大政府部门的宣传力度,让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走进农民当中,推动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对农业经济信息化进行整合和共享建立全面科学的农业信息共享平台,对农业信息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则,进而推动农业信息系统、网络平台的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充分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农业信息共享。同时采用多种信息化传播平台进行农业信息的传播和分享,将通信、电视广播、新闻报纸等多个媒体平台充分利用起来,提供更好的农业信息共享途径。

3.加强对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人员的培训农业信息化管理的整体建设水平取决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人员和管理人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手段越来越多样,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定期对地方政府的政府职员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尤其是涉及到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审计和会计人员,以更好地建设我国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

三、结语

篇8

1.1信息服务在农村,农民渴望了解天下大事、学习科技知识、获得文化娱乐的愿望得不到很好满足,一些地方尤其是边远山区常年存在群众读书难、文化生活匮乏、农业信息不通畅等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人们素质的全面提高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当今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为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提供了新的平台,也给加快农村文化进步带来了难得机遇。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对农村所需要的科技、卫生、教育、文化等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共享工程网络体系,卫星网、互联网、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能够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共建共享。“信息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存在着大量的错误的、过时的信息带给农民的损失也是非常严重的。在现实中我们发现,一半以上农民反映信息是不及时的,农民因信息误导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的例子常见报端。”[1]这说明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意义重大。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如果不能及时抓住信息时代提供的机遇加快文化追赶步伐,城乡之间的固有差距将因“数字鸿沟”的存在而进一步拉大,可持续协调发展也将无法实现。以信息技术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是将现代科技应用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改变广大农村信息匮乏的状况,丰富农民群众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将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信息服务是基于数据库元数据加工的一般限于结构化范畴,对信息内容的描述只是范畴性、框架性的,要据其准确地找到所要的信息或知识比较困难。它在内容服务上仅考虑对一类读者群的普适性,因此难以满足个性化知识需求。信息服务虽然能提供快速、大信息量服务,但难以简捷而系统地提供知识和针对性地解决人们的问题,更无法挖掘各类隐性知识,难以对信息资源进行彻底的开发与利用。

1.2知识服务是信息服务的深化和提高信息服务只是向人们提供有用的显性信息为内容的信息传播过程。在信息服务过程中采集、提供的信息,并不要求对其所含的知识内容给予具体的分析、提炼,只是作为素材化的材料直接提供给用户,如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等。人们通过各种搜索引擎和检索方法,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得质量参差不齐的文献或数据信息。然而这些文献和信息究竟是不是他们所需要的有用知识,价值如何,人们在读完之前并不清楚[2]。知识服务是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3]。追溯知识服务的概念,它最早提出的是国内图书情报学界。2004年10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单位组织了“‘走向知识服务’学术研讨会”,认为在数字化网络环境下,文献情报服务正面临重大转型,即从文献服务到信息服务再到知识服务。知识服务是指从各种显性和隐性信息资源中,针对人们的需要将知识提炼出来的过程,它是以资源建设为基础的高级阶段的信息服务。知识服务较信息服务的先进性在于:它不但可以直接提供显性知识信息,而且以智能化手段挖掘蕴藏于大量显性信息当中的隐性知识,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并给予管理、利用;知识服务基于“网络化知识元数据库”,与各种相关数据库信息进行链接,构成内容广泛的知识网络,为用户提供最方便的知识获取途径;知识服务利用分布式知识库建库系统,可以针对人们不同的需求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知识服务是信息服务的深化和提高,其价值大大超过信息服务的价值,它大幅度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知识服务可以与农业信息化同步,对现有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加以提升、改造,建立起农业知识服务模式。

1.3知识服务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城乡关系问题上的实践经验,为此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思路[4]。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在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的前提下,保持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争取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社会的现代转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与核心是通过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迅速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中,明确地提出了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要求[5]。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成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支撑要素。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必须高度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充分抓住现代信息技术为加快文化追赶提供的难得机遇。充分认识消除“数字鸿沟”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消除“数字鸿沟”、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作为一项紧迫任务加以实施,实现城乡文化知识资源的共享,推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繁荣进步。信息服务虽然能提供快速、大信息量服务,但难以简捷而系统地提供知识和针对性地解决人们的问题,更无法挖掘各类隐性知识,难以对信息资源进行彻底的开发与利用,这也是目前农村农业经济的障碍之一。因此,通过大力推进农村知识服务体系的构建,带动农村信息化共享工程水平的提高,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举措。切实做好陕西省文化信息共建共享工程的建设,构建与城市无缝衔接的农业知识服务体系,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知识服务的更快更好的结合,实现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跨越式发展将有力推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

2陕西省构建农业知识服务体系的基础与意义

2.1陕西省农业信息化工程现状信息资源是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的基础。基于建立标准化农业知识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共建共享知识资源。农业信息共享的前提是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标准,其目的是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生产发展要求。因此,基于建立标准的要求为农业生产认可,农民需求认可,农贸市场认可的这一标准,建立一个共享的信息与知识服务平台[6]。对于陕西省在农业领域,农业知识服务虽然没有正式提出,但很多农业信息机构已经在实际运作中应用到了知识服务的理念和方法,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农业科技平台,如陕西省在文化强省建设步伐上已经形成了有利的环境。近年来,随着文化强省建设步伐的加快,各级领导对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省委、省府关于加快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农村公益文化事业,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围绕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五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从人财物等各个方面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为加快推进农村文化信息服务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由文化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是首批试点省份之一,自2002年实施以来,共投入资金9005.61万元。截至2008年底,陕西全省累计建成省级分中心1个,市、县支中心39个,基层服务点421个,已有148万农民从中受益。从条件上看,陕西省目前有107个县(市),1526个乡(镇),28506个村,每个县由县文化馆统一管理全县的文化设施建设。县以下的文化设施有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陕西省文化厅蒋惠莉副厅长在2008陕西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按照文化部的统一要求,努力做好7个方面的工作:即以县级支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完善网络体系;加强资源的征集、生产与传输,满足群众多层次需求;完善文化信息交流平台,扩大全省范围内的信息远程自主;强化队伍培训,提高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强化管理,切实加强和改善服务;进一步完善共建共享机制;将工程建设纳入社会文化事业的考核体系[7]。加快和推进城乡经济统筹建设,陕西省在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全覆盖和知识服务与农业经济化资源、扩大基层镜像站建设、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同时积极提供数字化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广播电视、网络电视、网络教育等新型信息化服务的形式,为农业建设提供了多方位的智力支持以及知识服务和多元化的文化保障。

2.2农村信息化为陕西省农村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有力支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正在主持建设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需求为目的,立足于农业部门,以数据源单位为主体,以数据中心为依托,通过集成、整合、引进、交换等方式汇集国内外农业科技数据资源,并进行规范化加工处理,分类存储,最终形成覆盖全国、联结世界、可提供快速共享服务的网络体系,并采取边建设、边完善、边服务的原则逐步扩大建设范围和共享服务范围。目前已建成基于13个数据目录的庞大数据库群,辐射服务于全国各个省份农业经济发展。陕西省通过开展“文化共享工程”活动,利用国家资源,利用知识服务给农民带来了实惠。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陕西省已有148万农民从中受益。据了解,陕西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知识致富的农民越来越多。定边县北部沙滩区农民通过网络和讲座,学到了辣椒的种植管理以及辣椒的保鲜与运输技术,现在这个区已成为陕北最大的无公害辣椒生产基地,产品远销南方沿海城市。泾阳县中张镇张庄村村民周文平通过“文化共享工程”提供的信息,掌握了食用菌栽培技术,建成食用菌大棚112个,年产值120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通过专业种植辣椒和种植蘑菇知识的利用,说明知识服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说明通过“文化共享工程”提供的信息转换为利益的重要作用[8]。

农业生产是农村的主要活动,没有高水平农业技术知识的支撑,农业的生产效率就无法提高。但农村科研知识主要来自农业科研高校和相关研究所,这在空间上造成离实际的农业生产有较大的距离,特别是一些农民急需的农业科技知识无法及时地传给当地的农户,一些疑难农业病虫害无法及时获得技术支持,常常给农民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综上所述,陕西省信息工程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展较快的省份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和不足。陕西省农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目前还存在的问题是:满足农村需要的信息资源总量偏少;适应时展和群众需求的高科技、高层次的先进文化设施的缺乏;数字网络等现代信息设施还投入不足;信息渠道单一、缺乏整合,信息服务没有得以提升;东西部地区差距过大,发展不平衡。

3构建与城市无缝衔接的农业知识服务模式

3.1建立标准化农业知识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的基础。农业信息共享的前提是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标准。基于这一标准,建立一个共享的信息与知识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陕西优秀的农业数据库从一开始就纳入了全国性、全球性的信息与知识服务之中,达到最佳用户满意效果。如杨凌农业科技大学图书馆的“世界农业科技动态”,和陕西省农业厅主办的“陕西农业信息网”提供农村土特产品供求状况,新闻,技术等信息。同时也可建立仓储式的农业知识仓库,逐步实现个性化服务为目的;建立各种层次的知识学习的知识元库。

3.2面向陕西省各区、县、镇农村的知识服务模式依据当前陕西省区县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农民信息需求特点,以及创建符合农民认知水平的需求特点,对农民信息行为和我国当前知识服务模式的深入研究,面向陕西省各区、县、镇农村的知识服务模式大体有3类。

3.2.1超市自助服务模式。该模式是根据用户具体信息需求,按照专业领域组织信息服务,从繁杂的信息中捕获、析取对用户有用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集成、重组为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的核心知识内容。特点是知识服务者和知识需求者可以有异时异地的方便性,给用户提供了无限的参与机会和无时空、条件限制的空间与环境,提供了多样化服务。该种模式可随着技术的发展,充实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用户需求。

3.2.2专家服务型的参考咨询模式。该模式是利用面向人工智能的知识服务技术平台,利用高校人力资源和以研究所专业人员为主导进行咨询和辅导,通过专家来为个别用户解答疑问,向用户提供具体的知识和信息的一种实时在线的参考咨询服务模式,主要用于服务提供方解答用户提出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但这种服务模式,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以保证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源的把握,使他们能够及时有效地组织和利用资源及系统,为用户提供更深入的咨询服务。

3.2.3凸现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这是一种个性化知识服务的模式。该模式提倡一对一专业对口的用户服务,向用户提供合适的知识单元,提高信息服务对特定用户需求的支持力度。这种服务模式是服务双方的交互程度较高,双方对服务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程度也较高,要求服务提供方以解决用户问题为直接目的,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3.3网络环境下陕西农业知识服务网络环境下的农村知识服务模式,可以将农村与城市在知识服务层面上更好地统一起来,并且将知识的创建和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9]。

3.3.1建立支持农业知识服务的管理机制。农业知识服务具有明显的专业化、目标化、个性化、集成化及动态化特征,要求建立高水平的动态农业知识服务团队。开展农业知识服务要求提供服务的相关人员要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和较高水平的沟通能力,需要多方面人员形成团队才能开展服务。创建农业知识服务需要的组织机构,形成一种有效发挥全体管理成员积极性和创新性的多样化组织结构模式。组织专家与专家、部门与部门间的协调工作,从而形成服务团队组织内部和各成员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管理氛围。

3.3.2建立统一的农业知识服务窗口,实现一站式服务。针对当前用户迫切的知识需求,亟待服务机构提供较为全面的一站式知识服务,即只需要登陆一个门户网站就可以满足用户的所有知识需求。主要服务功能特点是:统一认证,单点登录,进行知识导航,实行资源统一检索。推出这一资源检索平台,用户可以通过该平台对相关资源实现一站式的跨库信息检索。

3.3.3结合服务对象的特点,采用不同形式开展知识服务。无论是组织形式,还是在农村经济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农业知识服务对象都存在着明显的层次和差异,需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开展知识服务。如面向管理决策层和科研教学层人员,可以采取参考咨询、个性化定制、学习教学资料推送等方式开展知识服务。还可以借助“科技下乡”活动、大众传播媒介以及基层各种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有组织地将相关的农业新技术、新知识通过技术员向农民传播。

3.3.4大力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加强农业知识服务中间环节的人才建设。农业知识服务除了需要具有农业各领域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外,还需要更多的具有较强沟通能力与服务意识的“知识服务导航员”。保证所提供的服务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用户的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篇9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农业经济管理也逐步向科技化、高效化发展。同时人们对于农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也越来越关注。农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可实现农业技术等资源共享,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促进农业技术的交流与创新,同时还可提升农产品的出产率,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主要构成

2.1农业市场与生产要素信息化

农业市场信息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农产品、生产资料。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实现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够及时、准确地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农业生产信息,而且还能给人们提供物美价廉的农产品,从而提升农业市场的针对性,继而为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农业科技与农业资源信息化

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是以大量农业技术人才作为坚实的后盾。因为农业科技信息化的实现,需借助农业现代新技术的应用和传播,只有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才能促进农业科技信息化的发展。农业资源信息化的主要原理就是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农业的相关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等,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与现代化的服务。

3阻碍农业信息化管理实现的问题

3.1广大务农人员信息意识薄弱

在大多数农村地区,部分领导及相关人员对农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识比较薄弱,对于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方法与制度没有进行充分的掌握与了解,缺乏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导致人们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不足,致使农业信息化管理得不到全面实现。

3.2信息网络成本较高覆盖不全面

从我国目前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信息化建设的焦点都集中在工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资金非常有限,而农业自身资金积累不仅数量少,而且比较缓慢,继而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够全面,信息化覆盖率不高。

3.3信息资源匮乏难以满足多方需求

由于我国农业资源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开发的层次比较低,加之农业经济信息管理的相关制度在逐步完善之中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对于信息化管理技术掌握的不够透彻,同时农业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存在一定的缺陷,致使行业间的信息资源不能得到共享,使得农民对于市场的最新情况不能进行及时的掌握,从而导致信息资源匮乏。

4提升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4.1政府方面应给与扶持和帮助

我国农业生产以及经营主要依靠传统的运输机械和人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的机械设施已满足不了当下的农业生产需求,给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带来一定的制约性。由于人民群众的资金力量比较小,因此政府方面应给与扶持和帮助,建设信息化作业区、加大信息机械的使用培训,打破信息化建设人才匮乏的局面,继而提升务农人员信息化建设的热情,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4.2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服务体系

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政府部门应在对农业划分的基础上之上,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并以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为主,提供农民需要的服务,其中包括信息技术在生物工程方面的使用、栽培方面的使用以及技术、管理方面的使用、精细化测土配肥服务以及作物营养的区别诊断、定向式农技培训服务等,以便相关管理人员查询与参考,继而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铺设好道路。据了解,陕西省农业信息化建设以服务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陕西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和顶层设计框架》为依据,促进“三网合一”项目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建立起了机制有效、手段先进、功能完善的省、市、县(区)以及村四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以及信息服务灵活多样化的形式,提高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机融合。

4.3强化对务农人员的培训与教育

提升务农人员的信息化建设素养,是保证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的主要方法与手段。因此,相关部门应对务农人员进行定期或长期的信息化建设培训以及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指导,并且对务农人员的学习成果进行定期的考核,以便全面提升务工人员的整体信息化建设素养。此外作为务农人员自身,应亲自尝试农业信息化,熟悉利用信息化平台获取相关信息资源,这样不仅可大幅度提升务农人员的经济收益,而且还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4建立农业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

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建设,相关部门应建立农业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并请一些相关的专家对病虫害技术、技术实施与田间记载、图片资料与人员培训、规划与管理等进行专业化的指导。做好粗耕、机耕、移栽、免耕等试验,实施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推广无害化生物防治技术。然后组织农民进行现场观摩,使农民学习先进的栽培技术,树立轻简节本理念,掌握农产增值点,提升其对农业种植的积极性。同时,在养殖业信息化中,计算机网络成为信息化管理的主要手段,在管理、市场、技术等方面的信息交流中,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方便快捷、开放度高等特点。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养殖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有着非常重要作用。

5结语

篇10

分享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以使用权分享为主要特征,整合海量、分散化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分享经济是信息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新经济形态,是整合各类分散的资源、准确发现多样化需求、实现供需双方快速匹配的最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是信息社会发展趋势下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崇尚最佳体验与物尽其用的新的消费观和发展观。

分享经济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付费分享、无偿分享、众筹分享。付费分享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租赁双方达成协议,有偿转让闲置的有形资源的使用权或与知识技能等相关的无形服务。Uber、Airbnb、滴滴出行、共享单车、知乎、分答等都是典型的有偿分享。

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联合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未来则有望保持年均40%的高速增长。2016年我国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6亿人,比上年增加1亿人左右。到2020年分享经济交易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到2025年占比将攀升到20%左右。

蓬勃发展的分享经济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16年3月,分享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支持分享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富裕起来”,同时提出“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

随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创新,鼓励搭建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探索建立国家信息经济试点示范区,积极发展分享经济”。

2016年7月,《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强调要“发展分享经济,建立网络化协同创新体系”,分享经济成为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消费、物流、交通、制造业等相关领域新出台的政策文件中,也明确提出了鼓励分享经济发展的政策,为分享经济向更广领域拓展、更高层次发展、更多群体参与创造了良好环境。一些地方也开始出台鼓励分享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

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新红表示,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分享经济现状的一个典型标志。分享经济的发展趋势将呈现出五个特征: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内,分享经济领域会出现五到十家巨无霸企业;分享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融合速度加快,传统企业引入分享经济思维将来会越来越快;灵活就业大量增加,八小时工作制很有可能在将来不是主体;部分领先的企业,已经在开始了全球化的布局和生态化的扩张;将来一定是政府、平台加上服务提供者、用户等协同治理,从事前监管走向事中事后监管,共同发挥监管作用。

虽然中国的分享经济已经快速发展,但张新红仍然指出,目前中国的分享经济还处于一个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大部分还没发展。而在许多尚未开发的行业中,他认为分享经济的下一个发展方向应该是痛点比较突出,但又并没有发展起来的领域。“比如制造业,这方面的需求目前特别强烈;而作为基础的农业,市场更为广阔。除此之外,教育、医疗领域也将是分享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

随着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消费升级的深化,分享经济开始向“三农”领域渗透,在可预见的未来,分享农业将成为分享经济的下一个“风口”,为农业创新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发展分享农业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农业现代化是基础,不能拖后腿。

作为农业的新型业态,分享农业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农产品销售难问题。从大枣滞销、香蕉菠萝滞销到西红柿滞销、豆角滞销、白菜滞销、土豆滞销……“丰产不丰收”、“菜贱伤农”,一次滞销让农民一年的辛苦全部白废。农产品的销售问题成了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关键。如何才能把农产品卖出去,如何才能卖得一个好价钱呢?

依托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分享经济恰恰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农产品供需脱节问题。一方面是消费升级对高品质个性化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是大量的优质农产品找不到客户卖不出去。通过大力发展分享农业和冷链物流,搭建智能物联平台,可以实现全国各地甚至全球的消费者和种植业户、养殖业户直接对接分享,既能按需生产,又能避免滞销,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民的收入。

此外,大量分散的农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严重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比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持续增收难度大;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涨,种粮效益低;重要的农业信息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网站和数据库,农民因条件限制很难获取;服务体系不健全与盲目重复服务并存,如涉农技术培训存在多部门分散管理,各部门下乡组织培训多采取发放钱物才能召集群众,这不利于新型职业化农民队伍建设;从事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单位,网络设施和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不利于开展处理、加工、提供、咨询等信息增值服务;基层农技人员的待遇低,缺乏学习机会和经费,思想观念落后,服务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已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现代农业突出技术装备和机械化生产,但农机成本高并且需要相关配套的高标准产业服务和高素质技术人员。相对于农资所有权以买卖为主的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分享经济”商业模式特别是“农资众筹”更能满足家庭单位种养、小型农业企业、合作社等需求,而“有偿分享”也有利于实现大型农业企业对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

张新红认为,从技术上看,网络、数据、智能手机、移动支付、现代物流技术的日益成熟完全可以支撑分享农业的发展。从文化基础看,已经有很多人开始从城市走向农村。从资金条件看,许多人认为互联网资本市场在 2016年进入寒冬,但让人吃惊的是,分享经济领域去年的风险投资总额比上一年增长了130%。换句话说,资本对于分享经济的热度一点都没有降温。如果现在开始做分享农业,相信缺的应该不是资金。

据报道,首个国内共享农业平台引发创业“返乡潮”。在上海召开的SNEC展上,有一家看似与光伏展会不搭调的农企,这家农企不仅仅让南方的茶叶种在山东,并且在他们的光伏农业园里,有着大批从城市回到农村的创客,引起了小范围的高学历人才返乡潮。

出生于农村的鹿秀栋,从小对土地就怀有一份特殊情感,高中时期便萌生了当农场主的想法,重回大田是鹿秀栋一直的梦想。但大学毕业后,鹿秀栋却阴差阳错地进了岛城一家不错的农资公司,做起了农药业务推广工作。一次偶然的出差机会,大别山深处农户种植的大片灵芝让鹿秀栋十分震撼,从没想到灵芝可以大规模种植。

在田间地头学习业务知识和将种植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过程中,鹿秀栋越来越沉迷于农业种植的魅力。他了解到华盛绿能为鼓励青年创客招聘“棚主”,正巧解决了没有资金建棚种蘑菇的难题,鹿秀栋毅然辞工应聘。当“棚主”的那段时间,鹿秀栋一边昼夜学习蘑菇种植技巧,一边参加研讨会交流经验,这成为他以后创业厚积薄发的关键支点。

引进菌种、分离菌种、转培养基、栽种培养基、做灵芝菌包……在灵芝生长期间,他吃住都在大棚里,一c都不敢马虎。2016年6月,灵芝喜获丰收,通过青岛农湾孵化器的宣传和推广,鹿秀栋赢得了自己创业生涯的第一桶金。

本来可以留在城市,却因为热爱农业,选择回乡创业,在产业园区不在少数,“不仅仅是种灵芝的鹿秀栋,还有种茶叶的北茶老徐等等,他们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是产业园里的高素质人才返乡的缩影。”华盛绿能市场总监张敬说,“我们的产业园吸引了很多大学生返乡创业,他们往往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先进的技术,也带动了整个产业园的发展。”

“我们在全国总共有占地10万亩的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园区采用标准化管理经营,可以满足很多农业企业在产业规模上的发展需求。”张敬表示,华盛绿能在农业企业帮扶发展上依托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园区,为农业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政策支持、品牌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12大关键节点服务,可以解决农业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资金需求、场地需求、经营指导等多个瓶颈,而这些配套的服务,受到没有太多资源和精力的大学生热捧,这种开放式的农业发展模式,为商户提供了发展平台。“我们与任何农业企业都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关系,共荣共进,帮助农企进一步做大做强。”

此外,国家已经明确把分享经济作为一个重要战略支点,相信分享农业会收到更多关注。同时分享经济对于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推动作用,对于农村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信息社会也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分享农业的主要类型

在欧美一些国家,“共享农场”就是农业分享经济的代表。

美国就有一个“艾米的农场”,由父女俩共同经营。他们定了四个“随便”的规矩――门随便进、活随便干、菜随便摘、钱随便给。农场有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当天需要做的事,比如给白菜浇浇水、给土豆松松土……这样一来,游客们就有了干活的目标。到最后看着有什么想带回去的蔬菜水果,随便给点钱,就可以直接拿走。

德国的“公主花园”,一处公共的农耕地,任何人都能自由出入,摘走园中的成果,但前提是要在这里进行耕种。

张新红表示,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分享经济可以分为六种类型:产品、空间、资金、劳务、知识技能、生产能力等。具体到分享农业,实际上所有的涉农资源都可以被分享,不管是闲置的资源还是优质的资源。

1、农田的分享。在国内,经过三权分置、取消农业户口等一系列意见以后,土地流转的话题也不那么敏感了。目前国内较大的网站为土流网,其创建于2009年,经过多年的经营,已经累计了数量可观的用户,在农村节约闲置土地资源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上有明显成效。

农田分享的目标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私家田园和农产品特供渠道。

现在已经出现了分享经济的基因或雏形,把城市周边农民的闲置土地放到网上租赁,而想要圆一个农田梦的城市居民便可以租赁土地,自己或者找人耕种,每天像农民一样吃上自家种的有机蔬菜和粮食;你也可以拥有自己的“私家果园”,比如认养烟台的苹果、高平的黄梨、新疆的葡萄、海南的香蕉等;同样,你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土特产品特供”,比如茶叶、蘑菇、山药、大枣等。

生产过程可以通过视频随时观察,当然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去体验一下田间劳动。这样,消费者可以获得健康的食品,生产者不必担心产品销路,土地价值得到提升,让真正的优质农产品找到优质的客户,实现最优质的价格。这方面加拿大的路法农场已经做得小有成效了,美国Farmigo公司也有了很好的探索成果。

2、畜禽产品的分享。未来城里的人可以轻轻松松吃上自己家养的土鸡蛋、土猪肉,也可以喝上放心的牛奶。当然不是自己亲自养,而是在网上认养几只,由养殖户负责专业喂养,然后通过冷链物流送到你家里。不仅如此,湖南的黑山猪、内蒙的绵羊、青藏的牦牛也都是可以认养的。

3、农机的分享。利用互联网平台对于大型农机,如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烘干机等生产工具需求方和提供方进行匹配,快速实现在线查询和对接,提高生产工具的利用效率,为农民节本增收。

农业设备一般都是农忙时才会用到,其他时候只能闲置。这体现出农民的一个痛点:刚需、大额、低频。农业机械是必须品,但却需要大额资金的投入,使用的时间集中,而且我国农业有一个特点就是土地的碎片化,农业小规模化使得买一个非常贵的工业机械,其购买成本、维护成本、闲置成本都是相当大的,这就给农机的分享提供了空间。

以后使用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烘干机等都不用自己买了,可以像叫出租车一样的方便。印度就有一家叫farMart的公司,专门做农机分享服务,号Q是农业机械领域里的 Uber。

4、资金的分享。以前农民的小额资金贷款难度很大,如果将来出现农业众筹或农业P2P借贷,这个问题就可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农业众筹的成功案例。

5、农技的分享。目前我国农技服务缺口仍然较大,市场严重不成熟。分享农业就是让所有的专家为所有的农民服务,在网络上把所有有一技之长的专家整合起来,可以回答各种农业问题。过去有过类似的农业咨询热线电话,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严重不足,如专家资源有限、联系不畅、缺乏可持续发展机制等。农技分享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农技的分享模式可能是多种多样,包括专家讲座、在线直播、远程诊断、现场咨询等,但这些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所有的专家和农民都可以参与其中。

6、人力的分享。盘活农村劳动力资源。作为任何一个农民,可以忙时务农、闲时务工,外出打工不用愁。对于企业来说,也可以随时随地找到农民工,不用的时候也不必养着他们。

而且分享经济还可以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实现大学生、农民工等返乡创业,促进人力资源的流动和共享。

7、扶贫的分享。用分享思维看待网络扶贫,完全可以重新定义精准扶贫和一对一帮扶。能够帮助一个特定的贫困村、贫困户、贫困学生的人一定存在,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找出来,这样的一对一帮扶才是最有效的。

8、房屋的分享。随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电商的发展,涌现出了客栈民宿、田园民宿的分享形式。通过互联网平台,有效匹配民宿租赁双方的信息,并为交易完成提供信息咨询等配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