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的危害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影像的危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项目学习法 ESP 航海英语 过程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46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劳动部和教育部联合成立专家委员会,整理出为了职业发展和胜任工作的需要,青年人应该掌握的七项技能,包括:批判思维与行动能力、创造力、团队协作、跨文化理解、沟通能力、信息技术的掌握、职业与学习自主性。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在未来社会中需具备的素质能力,是新时期各级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专门用途英语(ESP)将英语教学与学科和专业相结合,在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方面做出了贡献。在国外ESP已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语域分析阶段、修辞或语篇分析阶段、目标情景分析阶段、技能与策略分析阶段、以学习为中心阶段[1]。然而国内的专门用途英语还处于初级阶段,教学中过于强调专业词汇的解释而忽视了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应用和职业领域中的需求,最终造成教与学之间的严重断层。项目学习法能够实现目标语域的知识、技巧和语言技能的有机融合,为ESP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本文将以航海英语为例,探讨如何将项目学习法的理念应用于ESP课堂教学,使英语学习服务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 项目学习法
项目学习法(Project-based Learning)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教学项目,从现实社会或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出发,让学生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通过调查、观察、探究、交流、展示、分享等方式,并借助多种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很多研究者对项目学习法提出了自己的定义,从不同侧面探讨了项目学习法的特点、项目的设计、实施、评价等。2000年,John Thomas提出了辨别项目学习法的五个标准:第一,项目处于教学中心,学生围绕项目对学科的中心概念展开学习。第二,项目要与教学目的相关,能够促使学生通过努力习得学科原理;第三,项目要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调研环境,使他们通过探究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转化。第四,项目的结果要融入学习者的自主选择和责任。第五,项目的任务、情境、学生的角色、对于产品的评价标准等必须是基于真实生活或职业的,而不是虚构的[2]。
由此可见,项目学习法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和对真实任务的探究,体现了建构主义、实用主义和发现学习等诸多现代的教学理念,适宜于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质为目标的跨学科内容,尤其是ESP教学。然而国内对于项目学习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程技术类专业教学,用于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3 ESP与航海英语教学
1985年在斯里兰卡ESP国际研论会上,语言学家Strevens指出了ESP教学的主要特征: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课程必须在内容上与某些特定的职业有关;重点应放在与特定的活动相适应的语言运用上。1991年,Hutchinson 也指出,专门用途英语与普通英语的区别体现在对学习者需求的认识上。专门用途英语是共体需求,不是个体的需求,这种英语教学建立在与学习者相关的信息和周围的环境上[3]。因此,语言本身的教学并不是ESP的终结,而利用语言实现某一领域确定的目标才是其真正目的。
以航海英语为例,在实际工作中,国际航线的船员主要是在船上或港口通过通讯设备或面对面与世界各地的船员用英语进行交流,从而履行高级船员的职责。为了适应这一需要,2010年新修订的STCW公约对船员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即“了解气象资料和有关船舶安全和操作的信息,并能在和他船、或岸台和VTS中心通信时清楚地表达意思,其中包括使用并理解IMO标准海事通信用语(SMCP)”[4]。 航海英语要求语言规范、简洁,强调对意思的准确理解,并不强调语言的高雅、优美。同时, 船员会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语速较快、方言较重甚至发音不准的英语,因此航海英语对听说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5]。综上所述,ESP航海英语的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际环境,让学生通过实际应用掌握航海英语的基本词汇和特点。
4 项目学习法在航海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ESP教学以实用能力训练为目标,其教学法要遵循需求分析、真实性和以学生为中心等原则。这些特征正是项目学习法的核心所在。因此,项目学习法最适合应用于ESP教学,实现有效学习的目的。根据现有项目学习法的研究成果,结合航海英语的教学特点,笔者将项目学习法融入到航海英语教学实践,具体过程如下。
4.1 项目设计
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分析学生学习航海英语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并据此将互相联系的知识点整合,设计每一章需要学生完成的项目。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提出了项目的设计要遵循“六个法则”,即:真实性、学术严谨性、学以致用、积极的探索、与成年人的联系和评价的应用。这些法则为教师进行项目设计提供了指导。
例如在“船舶进港”一章,笔者设计了下面的项目:
As the staff of a ship from Hong Kong, China, you are arriving at the port of Rotterdam, the Netherlands. What preparations should you make before arrival? Present the procedures to the class and role-play it out.
这种第二人称的提问方式,比传统测试题目更加真实、人性化,拉近了学生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要完成上述项目,学生需要融多种技能于一体。首先必须掌握几个关键的知识点:在专业基础知识方面包括船舶在引航员上船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引航过程中引航员、船长和普通船员的责任。语言技能包括运用标准的航海英语口语进行呼叫、使用高频无线电话(VHF)、驾驶台作业用语、引航员引航用语等。同时,小组合作的探索学习是完成项目的必要条件。学生必须掌握网络搜索和多媒体技术。由此可见,一个项目并不是单纯考查一种知识或技能,而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解决专业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4.2 项目研究与过程监控
由于项目学习法是学生建构代表其学习过程的作品,因此建构性的、真实的反馈非常重要。各种原始数据、活动记录表、调查表、访谈表、学习体会等能体现完整的探究过程。Grant在2002年建议在项目评价中应用档案袋和量规的评价方式。在项目设计之初,师生协商设计各阶段的评价量规,让学生了解项目的要求。档案袋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小组的计划、分工、时间安排以及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针对上面的项目,学生将查找到的资料如进港前的准备、引航员的职责、船上重要设备的图片等都可以放在电子档案袋中,以便随时查阅和开展评价。
4.3 项目成果展示与评价
项目研究后,小组成员将查到的资料进行加工,制作多媒体课件,形成项目成果,在班级进行展示。由一人对成果内容进行介绍,其他成员按照既定的角色分工,借助雷达模拟器进行情景表演:引航员在控制台指挥, 本船船员听驾驶员的指挥,港口工作人员在码头等待船舶靠港。整个过程都是通过VHF进行沟通,尽量做到场景真实。其他小组和教师在观看的同时利用事先设计好的量规展开评价,包括成果内容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成果内容的评价强调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而口语表达要符合航海英语简洁、规范的特点。根据小组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对小组和个人的综合表现评定等级,同时提出改进的建议。
5 结语
将项目学习法融入到ESP教学实践,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由于在语言学习与职业需求两者之间建立了关联,克服了知识学习与思维实践的割裂状况,使学习变得更有意义,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项目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项目的设计和评价,而大学英语教师要想担此重任,必须和专业教师合作,通过课堂旁听和教学研讨等形式了解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学生的职业需求,在教学中不断探索项目学习的方法,才能顺利转换为合格的ESP教师。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
-centered Approach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Thomas, John W.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Project-based Learning [DB/OL]. http:///BestPractices/PBL_Research.pdf, 2000-3.
[3]朱梅萍,沈忆文.外语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ESP研究,201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STCW78/95/10公约[Z].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0.
篇2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辐射防护;实习生;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c)-0150-03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ct、ect、数字减影、核磁共振、超声、放射治疗、医用加速器以及介入性诊断治疗等放射技术已深入到医学诊疗的各个领域[1]。医学影像设备和技术从种类、数量到质量都有较大发展, 与此同时患者接受放射诊断和治疗的频率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更新, 给广大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医学利益, 同时也给放射工作人员带来了潜在的辐射危害[2]。医学辐射安全防护已成为辐射防护领域影响面最广的重要课题。美国密西根大学已将医学辐射防护课程作为学生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并成立医学辐射防护工程学系来研究和开设相关课程[3]。我国也越来越重视辐射对医务人员的影响研究,《放射性肿瘤判断标准》(gbz97-2002)等标准的颁布,对放射工作人员中发生的恶性肿瘤源自辐射的病因做出的判断具有法律效力[4]。但是,由于放射工作人员对射线的危害意识薄弱, 没有严格按照放射防护规章制度操作, 在辐射源操作过程中怕麻烦而不佩戴或少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从而受到过量照射等情况时有发生,放射工作人员存在比较严重的健康隐患[5]。为此,本次研究探讨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提高辐射防护意识,为促进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2011~2012年在西双版纳州某医院实习的218名医学影像学实习生,平均年龄(23.8±9.7)岁,其中男生104名,占47.71%;女性114名,占52.29%;本科99名,占45.41%;专科119名,占54.59%。
1.2 研究方法
对该院全体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进行普查,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学历等基本人口学信息和辐射防护知识来源、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正确的辐射防护措施等调查项目。问卷设计后请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修改,在现场调查前进行预调查,调查员经过专家统一培训,统一标准和认识。现场调查时问卷由研究对象填写,共发放问卷224份,回收问卷224份,问卷回收率100.00%,有效问卷218份,问卷有效率97.32%。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二人平行录入有效数据,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有效数据导入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α = 0.05的检验水准进行统计推断。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辐射防护知识来源
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有56.42%(123/218)来源于带教老师,55.05%(120/218)来源于课堂学习,31.19%(68/218)来源于课本,20.18%(44/218)来源于同学。本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67.68%,67/99),专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带教老师(66.39%,79/119),二者在课堂学习(χ2= 11.300,p = 0.021)和带教老师(χ2= 9.117,p = 0.037)这两种知识来源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辐射防护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以回答正确5个问题及以上为知晓,回答正确不足5个为不知晓,本次研
中本科和专科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6.48%和68.29%。专科学历实习生,本科学历实习生在诊断技术的优化选择和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知晓率高于专科学历实习生,但在正确的辐射防护措施方面知晓率低于于专科学历实习生(p < 0.05)。见表2。
2.3 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分析
以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知晓情况为因变量(不知晓 = 1,知晓 = 0),以性别、学历、民族、知识来源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男生(or = 1.041)是辐射防护知识不知晓的危险因素;本科学历(or = 0.391)和知识来源于带教老师(or = 0.663)是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的促进因素。见表3。
3 讨论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对其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规定新参加放射性工作的人员要进行放射防护的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放射工作证才可从事放射性工作。所以医学影像学专业医师不仅要懂得自身的安全防护,而且还要懂得对患者的防护[6]。本次研究提示,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主要来源于带教老师(56.42%)和课堂学习(55.05%),本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专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带教老师,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可见,带教老师的讲解和课堂学习是影像医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的主要来源,课堂学习是理论知识的来源,带教老师在医学实践中的讲解是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有研究显示,放射防护课程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存在着内容繁多、学时少的特点,这在无形中使医学生产生“非主科”意识,认为放射防护课程是教学大纲“要我学”,而非“我要学”,在潜意识中影响了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就更需要带教老师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加强辐射防护的健康教育[7]。 生和专科实习生的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6.48%和68.29%。说明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对辐射防护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全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本科实习生对诊断、治疗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在实施放射诊断检查前对不同检查方法进行利弊分析,在保证诊断效果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诊断技术等诊断技术的优化选择原则知晓率高于专科生。同时,本科实习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知晓率高于专科实习生,说明本科实习生对辐射防护专业的知识掌握程度比专科生全面,需要加强专科学历实习生的专业知识。但在操作前穿铅衣,戴铅帽、口罩、橡皮手套,穿专用鞋,防止污染日常衣物和头发以及吸收放射性气体,严禁在工作场所饮水、进食物和存放食物,以及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认真准备,熟练操作,合理应用时间、距离、屏蔽三种防护手段、降低辐射量等辐射防护措施方面知晓率低于专科学历实习生,说明本科实习生对实践操作中基本的、常规的辐射防护知识有所忽略,需要带教老师强调。二者在辐射来源、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4792-84)以及人体接受过量辐射可以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染色体变异或畸形变不可逆的辐射损害等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三方面的知晓率均不高,也需要加强学习。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or = 1.041)是辐射防护知识不知晓的危险因素,说明男生与女生相比对自身健康不够关注,对辐射防护的意识有待提高。本科学历(or = 0.391)和知识来源于带教老师(or = 0.663)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的促进因素,说明本科生相对专科生对本专业知识掌握的更为全面,需要加强专科生的健康教育,同时说明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的健康教育对实习生加强辐射防护知识有重要的作用,每一位带教老师都要积极主动地对实习生进行辐射防护教育,增强辐射防护意识,促进健康[8-10]。
[参考文献]
[1] 强永刚. 医学辐射防护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13.
[2] 陈福华,袁建华. 放射科减少x射线辐射的措施[j]. 中国辐射卫生,2010,19(4):417-418.
[3] 廖永华. 加强医学生辐射安全文化教育的思考[j]. 医学教育探索,2010,9(9):1269-1271.
[4] 汪莹. x射线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的应用及发展[j]. 广东科技,2009,(16):101-102.
[5] 何祥金,陈劲,魏江涛,等. 内江市放射工作人员过量照射原因分析
及对策[j]. 中国辐射卫生,2010,19(4):419-420.
[6] 强永刚,林伟,廖永华,等. 医学影像专业开设辐射防护课程的教学探索医学影像专业开设辐射防护课程的教学探索[j]. 2005,4(2):113-115.
[7] 陈渝,高加蓉,郎朗. 临床放射物理与防护的教学难点及改革探索[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99-113.
[8] 邬仁会. 临床核医学辐射的防护与护理[j].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6):935-936.
篇3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7-0145-02
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其应用领域在不断地扩大,诊治水平亦在不断的提高,已成为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是医院中作用特殊,任务重大,不可或缺的重要临床科室。医学影像科与其他临床学科相互推进,共同进步,使医疗事业整体水平得以不断提升。医学影像本科生是医学影像科的重要后备人才。虽然其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比较长,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并不能立即上岗工作。医学影像专业实习是医学生迅速向临床医师转变的过渡期,是影像本科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初始阶段,是影像本科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能否迅速进入角色,成为一名合格影像科医师的重要环节。实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一所医院综合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高低。如何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影像科后备人才,是教学医院当今和未来所面临的课题。为搞好影像本科生实习教学,我们尝试采用全程导师制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初探,以培养高品质影像后备人才。
1 目前影像教学存在问题
1.1 教师因素
1.1.1 影像教师品质参差不齐 据有关资料显示,教学医院普遍存在人力缺乏和工作繁重的矛盾,人员配置比例失调。影像科人员质量参差不齐,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缺乏;师资队伍稳定性差,教学意识不强,教学技能不熟练。实习教学常是全科人员一起上,谁当班谁带教不规范,有的连进修生也参与带教,严重影响了实习教学水平的提高。
1.1.2 教学老师知识滞后 有的带教老师知识老化,观念陈旧,知识面窄,不能接受或接受的新观念、新知识少,所掌握的知识面已不能适应现代影像教学的需要,影响临床带教质量。
1.1.3 带教老师压力较大 带教老师兼顾影像工作和老师的双重角色,在工作中面临着双重的心理压力。影像临床教学由于其特殊性――服务对象是患者,因而带教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特殊困难,导致带教压力增加。很多老师担心因为学生的问题出错影响其本人的工作效率及质量、效益工资和评先评优等切身利益,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从而增加了老师的心理压力。
1.2 学生因素
1.2.1 影像本科实习生品质参差不齐 我国医学影像本科教育起步落后于发达国家,各种教学软、硬件设施相对滞后,情景演示较少,学生觉得抽象,不好理解和记忆,学习兴趣不浓,有的学生干脆得过且过,只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不求理解,考试过关就行,当真是“60分万岁,多一分犯罪”。虽同为本科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却参差不齐。
1.2.2 影像本科生思想不稳定 受当今社会经济浪潮影响,部分学生觉得影像工作辛苦,又有射线等危害,又没有处方权,给临床医师当下手,收入差别太大,出力不讨好,自信心受到挫伤,不愿认真学习。
1.2.3 部分学生社交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差 走出校园刚进入社会,不知如何与老师和患者交流、沟通,害怕老师和患者看不起自己,不能快速进入实习角色。部分学生对新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对医院的工作性质和特点知之甚少,有的存在自卑、焦虑情绪。
1.3 患者因素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有的患者认为实习是拿自已当“练把式”,不愿让学生检查、诊断和写诊断报告。不配合医院教学,给实习教学带来阻力。
2 全程导师制影像教学模式构思
2.1 选拔、培养优秀全程带教导师
2.1.1 导师制 所谓导师制,就是指由影像科具有丰富临床及教学经验,同时具备教学意识的高年资技师、医师组成的导师组。导师组结合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实习前岗前培训对学生基础理论、实践技能情况的了解,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在不同岗位指定导师组成员对实习生实行“1对1”或“1对2”的导师负责制,形成责任到人的常态化管理。
2.1.2 成立教学管理机构 组成教学管理组,科室主任担任组长,各系统负责人组成小组成员。制定导师入选条件、职责及教学任务,建立带教老师奖励机制。各系统负责人担任所在岗位教学小组长,负责教学管理、安排导师带教及制定实习计划,并督导导师落实带教计划等。
2.1.3 加强全程导师制培养力度 开设教师培训班,挑选获得主治医师、主管技师职称3年以上或初级技师、医师5年以上的,责任心强且技术熟练,经验丰富,并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思想先进的科员为学员,以授课形式讲解法律法规、教学技巧、规范技能等内容,考试考核合格者签订导师责任状。带教过程中教学管理组随机抽检,导师小组长督查,对不合格者暂停或取消导师资格;合格或优秀者予以奖励。激励导师教学热情,教学尽心尽力。
2.2 带教方法
2.2.1 加强实习生品德和纪律教育 首先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正确看待影像科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加强防护,消除对射线等损害的恐惧心理,大医精诚,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医学影像人才。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勤学上进,做一个高尚的人。同时要遵守医院规章制度,以保证实习计划正常进行。
2.2.2 规范和熟练技能操作 导师首先进行理论授课,详细讲述、示范操作,然后让学生练习操作,导师从旁指导,随时纠错,直到学生熟练为止,方可到患者身上操作,以减少医患矛盾,增加学生自信心。
2.2.3 规范诊断报告书写 据调查显示,很多实习生初到科室最担心的就是写不好诊断报告。常不知从何处下手,不知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抓不住重点,描写影像表现不是过于简单就是冗赘一大篇。因此导师应在学生写报告前进行授课,举例子并现场示范,以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然后让学生进入医师角色,自己阅片诊断写报告,导师修改,指出不当之处。不断提高实习生诊断和书写能力。
2.2.4 培养实习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迅猛,新技术、新观念层出不穷,一本教科书是应付不了的。应鼓励学生在遇到自已不熟悉的疾病时,应先独立思考,多多查阅资料,实在弄不明白时才向导师请教,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以应对当代医学发展步伐。“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式方法,独立处理问题的诀窍。
2.2.5 充分运用现代实习载体进行教学 必须尽快补充和完善实习资料,特别是多媒休课件、情景演示等,以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增加学习热情,找回自信,奋发向上。有条件的最好采用PACS教学。
篇4
【关键词】
儿童;X线检查;防护
作者单位:265700山东省龙口市烟台龙矿中心医院放射科
常规的X线检查为临床疾病诊治提供了依据,同时随着医疗健康水平的提高,X线对儿童的有害效应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儿童的骨骼、甲状腺、眼晶状体和性腺对放射线更为敏感,所以X线辐射对他们有大的潜在危险性[1]。在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前提下,为使儿童在检查中接受最小的X线照射剂量,得到最佳的诊断信息,近几年山东省龙口市烟台龙矿中心医院采取了一些相应的防护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采用数字X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 DR)摄影技术取代常规胸部透视
强永刚教授[2]指出,世界上大多数的发达国家已经淘汰了胸透检查,而我国使用率高达618%。 由于胸透的辐射剂量大,是胸片的20~30倍,对人体尤其是儿童会造成很大伤害。而DR照片是瞬间曝光,辐射剂量小,其产生的X射线剂量比常规的胸片减少1/2~1/3,而且能提高图像的分辨、显示能力,照片清晰度高,只要一次曝光就能捕捉到多层次的影像信息来满足诊断的要求。同时可采用计算机技术,实施各种图像后处理功能,增加显示信息的层次,满足诊断需求。
2控制照射野,减少直接辐射危害
儿童摄片一般不应使用滤线栅,并且在投照中根据投照部位、焦片距离,将照射野严格控制在临床实际需要的最小范围内,每张胶片边缘均有1 cm以上的未感光区,以减少直接辐射的危害。
3对非投照部位进行屏蔽防护,对射线敏感的部位重点保护
在拍摄胸部时用铅橡皮遮盖中下腹部,用铅橡皮围脖、铅玻璃眼镜遮盖患儿颈部和眼部以防止生殖腺、甲状腺、眼晶状体受直接照射;在拍摄下肢时,用铅橡皮遮盖胸部及腹部;同时注意防护,拍上肢各部位时常取侧坐位,使性腺器官避开直接照射。
4加强拍片前沟通,争取患儿合作,避免重复照射
儿童重拍片的原因多为患儿不合作所造成的不正、影像模糊,因此摄片时保持患儿固定是重要环节。拍片前取得患儿和家长的合作,允许婴幼儿父母陪伴,从而减少了患儿因位置不正或活动而引起的重复摄片。对于实在无法配合的患儿,等其睡着后拍片,也是不错的选择。曝光时机房内始终只有一个受检患儿,按顺序逐个拍片,最大程度地保护好每位患儿,避免遭受不必要的辐射,同时请家长穿好防护衣,合作完成摄片工作。
5提高放射工作人员责任心,增强辐射防护意识
放射科技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在工作前要认真检查设备性能,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能勉强使用,保证放射设备的正常运行,严格规章制度的执行,增强防护意识,要钻研业务,练就过硬的投照技术,决不增加患儿不必要的照射剂量。
本科在儿童的X线辐射防护工作中遵循以上几点外,还采用相对高kV、低毫安、短时间摄片,不仅减少患儿照射剂量,而且提高了影像的清晰度和锐利度,使胶片影像层次分明。
儿童进行X线检查时因其器官系统未发育成熟,接受过多的X线照射,其致癌率也相应大幅提高,因此,做好儿童X线检查的防护尤为重要,放射工作人员在儿童放射防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的曝光条件、控制好照射野、非投照部位的防护,这是放射防护的基本要求,放射工作者必须提高对受检儿童的防护工作,保护儿童的健康。
参考文献
篇5
医学影像三维后处理能为诊断、临床、科研和教学提供帮助,服务临床或许是其终极目的。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董及其所领衔的团队,围绕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小儿肝脏肿瘤手术治疗临床决策系统开发”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海信双子3D医学影像与计算机手术辅助系统(Higemi)”是该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该系统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脏肿瘤病灶与肝内管道系统的相互关系,进行术前的切除可行性分析及手术规划。该团队的所做的工作,是对影像服务临床的有益探索,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数字医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
数字医学作为信息技术与医学科技的多学科交叉领域,是指信息技术在整个医学领域的研究、推广与应用。一般认为,其广义定义的研究范围包括:数字化医疗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和临床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施、数字化医院的建设与管理、临床医疗技术的数字化、区域医疗协同与信息资源共享、远程医疗会诊与远程医学教育、基础医学各个分支学科的数字技术应用和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管理的数字化等。狭义的数字医学是研究、应用数字医疗技术,也就是在临床医学的范围内充分运用计算机科学和数字化手段进行新的探索与创造,包括辅助原有医疗技术的实施和提供全新的数字医疗技术,以实现更加精确可靠的诊断和更加准确有效的治疗。
“数字医学”一般被认为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Warner V.Slack教授在其专著Cyber Medicine:How Computing Empowers Doctors And Patients For Better Health Care(《数字医学:计算机技术助力医患健康照护》)中提出的。数字技术除在影像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外,在医政管理、疫情通报、危害健康药品和食品监控等工作中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在现代化医院里与数字化有关的高精尖仪器设备和数字化管理系统所占比重日益增加。在远程医疗、手术导航、虚拟仿真和数字化医院管理等领域,都进行了不少有价值的探索。本文所介绍的数字医学,主要是指狭义的数字医学概念。
数字医疗是把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整个医疗过程中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化医疗方式。数字医疗设备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医学信息的内涵和容量。从一维信息的可视化,如心电(ECG)和脑电(EEG)等重要的电生理信息;到二维信息,如CT、MRI、彩超、数字X线机(DR)等医学影像信息;进而到三维可视化,甚至可以获得四维信息,如实时动态显示的三维心脏。
近代诺贝尔奖多次颁发给该领域的科学家即反映出该领域的科学进步对人类的巨大贡献。1979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颁发给了阿伦・马克利奥德・柯麦科和戈弗雷・纽博尔德・豪恩斯弗尔德,以表彰他们发明了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术(CT)。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瑞士物理化学家恩斯特,其在发展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学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劳特伯尔和英国科学家曼斯菲尔,以表彰他们在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这些现代影像设备与图像技术的研发,极大地丰富了医生的诊断技术,使医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可视化的信息时代。而基于CT与核磁共振影像衍生出的数字医学技术在欧美、日本得到了快速发展,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
近年来,国内许多科研单位紧跟国际发展趋势,在短期内相继成立了数字医学研究机构,如南方医科大学数字人和数字医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数字医学研究院、复旦大学数字医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数字医疗工程研究中心,以及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与海信集团联合成立的山东省医药卫生“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等。许多从事生物医学工程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专家学者,在北京、广州、重庆、上海、青岛和厦门等地相继开展数字化虚拟人体、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与导航系统、外科手术辅助决策系统、临床诊断辅助决策系统、临床药学系统等的研究和应用,众多研究已将数字医学的应用范围扩展到数字医院、数字医学工程、数字医疗技术和数字化基础医学研究等各个方面。
计算机辅助手术的概念与临床应用
计算机辅助外科手术(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或Computer aided surgery,CAS)是一个新的外科手术概念,指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手术前规划,并指导或辅助进行外科手术。一般认为CAS包括:1. 创建虚拟的患者的图像;2. 患者图像的分析与深度处理;3. 诊断、手术前规划、手术步骤的模拟;4. 手术导航;5. 机器人手术。
在传统的外科手术中,手术医生根据不同的病情依据其经验形成大致的手术方案,然后在实际手术中进行不断修正,直至手术完成。这种手术方案依赖于医生个人的临床经验与技能,考虑到术中可能会发生解剖结构改变或其他突发事件,因此手术效果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随着医学图像设备的进步,疾病的诊断已经实现了数字化。为了有效地将这些设备提供的信息与外科医生的主动性结合起来,在1986年,日本、美国和瑞士几乎同时开发了由交互式二维CT机组成的导航设备,这成为最初的CAS。CAS的出现要归功于立体定位技术和成像技术的发展,以及将二者结合的尝试。
数字医学技术在临床医学应用领域的延伸以及CT、MRI和PET-CT等医学图像获取设备的应用,催生了一个全新的手术模式――外科精准手术。在外科精准手术模式下,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可建立个体化的人体病理结构模型和用于术式及具体手术方式评估的虚拟手术模型。主刀医生先将其构思的手术方案输入计算机,结合采集到的术前医学影像信息,经计算机系统等处理后形成三维图像,利用医学图像数据和虚拟手术系统合理定量地制定个体化、精密的手术方案,这对选择最佳手术入路、减小手术损伤、避免对临近组织的损害、提高病灶定位精度、执行复杂外科手术和提高手术成功率等十分有益。外科精准手术具有精细的术前决策、精密的手术方案、精确的手术模拟、精准的手术操作等特点,可安全、准确、彻底地实现手术目的,达到完美的手术效果。实施外科精准手术,除需相关医学影像设备和能进行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的计算机系统外,还需配备术中导航与术中监护等设备,以便将计算机处理的三维模型与实际手术进行定位匹配。如果手术使用了其他成像手段(如内窥镜、B超或床边CT等),则需将实时观测的图像与术前的医学图像进行匹配融合定位,引导术者进行手术。立体定位系统就是确定目标空间位置的系统,可以实时获得目标在其测量范围内的三维坐标,连接图像信息和手术目标,是虚拟到现实的桥梁,直接关系到CAS系统的精度和手术的成败。
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是世界各国在数字医学领域竞相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课题。目前,国际上许多有实力的IT公司纷纷涉足数字医学领域,如日本富士公司已将“医疗/生命科学事业”确定为集团今后的重点发展领域,致力于成为一家覆盖“预防―诊断―治疗”全领域的综合性医疗健康企业。在医学影像信息方面,富士胶片在业内率先提出了基于Web技术的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医学图像归档和通信系统),研发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FUJI SYNAPSE,可对来自CT、MRI和CR等各种数字医疗图像诊断设备产生的影像信息进行电子化保存和分析,并辅助指导手术。飞利浦公司等利用3D地图为医生提供关于脑部的详细信息,利于医生做出正确的判断。美国麻省理工大学David开发的图像引导手术软件系统3D Slicert已经通过美国FDA认证。德国莱比锡Falk等运用三维图像重叠技术,将术前获得的三维影像重建成的冠状动脉模型与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的视觉图像重叠,除了能在术前进行规划,还能在术中进行导航,对术前规划方案进行调整,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另外,美国的EDDA、德国的Julius和法国Intrasense SAS公司的计算机辅助手术软件也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这种应用在我国肝胆外科领域和骨科领域均有探索。南方医科大学方驰华教授和总医院董家鸿教授分别联合影像学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等组成团队,开发完成了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对患者肝胆胰等器官的断层CT个体化数据进行快速自动分割和三维重建为实时图像,观察患者病灶、肿瘤与内部动脉、静脉和胆管等管道系统的详细邻关系,并通过三维重建模型进行仿真手术,在可视化虚拟环境下,进行术前手术预设、术中指导手术等研究。总医院尹庆水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将计算机辅助快速成型技术应用于高难度、复杂的骨科手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使手术更精确、更安全。
手术演练和解剖教学领域的数字医学应用
虚拟手术系统为年轻外科医生和医学生提供了一个极具真实感的虚拟手术环境,操作者可在其中重复练习或观察、模仿专家手术过程,设计、预演和修正手术的整个过程,以便事先发现术中问题,避免由于人为因素引起手术失误。
现阶段数字解剖模型软件的研发有如下特点:由单一的结构器官辨识向系统解剖方向发展,由平面显示向三维方向发展,由“只能看”向“还能动”的虚拟解剖方向发展。随着力反馈器械的研制成功和完善,外科医生和医学生可以通过数字解剖模型软件和力反馈器械随时进行人体或手术部位的虚拟解剖和演练,而不用受到伦理约束和标本匮缺的影响。
除了临床应用外,CAS系统还可以用于教学。配合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技术,外科医生或医学院学生可以进行模拟手术。在手术器械上加上反馈装置,受训者不但可以从虚拟眼镜中看到手术部位,还可以感觉到虚拟患者的肢体和器官。通过训练,医生可以提高手术技巧,积累手术经验。医学生不用担心在虚拟手术中犯错误,可以对照手术记录反复操作直到熟练掌握。这些都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医务质量。
CAS目前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刚体手术上,并使用刚体手术器械。对一些软组织器官的手术(如肝手术),或可变形器件(如纤维内窥镜的定位),是CAS的发展方向之一。目前CAS主要使用CT、MRI和PET-CT等图像。而超声图像是医学中使用广泛的图像模式,对超声图像的配准,以及通过插值配准其它低分辨率图像,将有力推动CAS的发展。
海信双子3D医学影像重建与
计算机手术辅助系统的研发及临床意义
篇6
【摘要】 目的 评价ct与平片在早期矽肺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临床追踪诊断或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矽肺23例,均有x线和ct检查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组23例中,ct均能显示其矽肺结节,检出率为100%;平片11例显示肺纹理增粗,4例显示小结节影,另8例平片未见异象,检出率为17.4%。结论 ct诊断早期矽肺优于x线平片。
关键词 肺 早期矽肺病 x线计算机 断层摄影
矽肺系长期吸入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硅粉尘所引起的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疾病。多见于采矿、玻璃、陶瓷、耐火材料、石英制粉、机械制造业的工人 [1]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迅猛发展,ct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笔者搜集我院1998~2002年间23例患者进行平片和ct检查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均为男性,年龄34~51岁,平均40.5岁。均有粉尘长期接触史,无症状者14例,系体检发现;另9例因咳嗽、胸闷、胸痛就诊,其中4例伴有气促。
1.2 方法 采用拍摄x线正、侧位胸片及ct检查。
2 结果
2.1 平片表现 8例平片无异常发现,11例显示双肺纹理增粗、增强并伸展至肺野外带,其分支相互交叉。4例显示双下肺小结节影,其中2例伴有极细的网状纹理。
2.2 ct表现 23例均表现为肺内多发小结节影,直径2~4mm,以肺后部较密集,结节密度较大(95~154hu),边缘清晰,其中6例仅局限于上叶。14例肺小间隔增厚,其中9例局部肺透亮度减低呈磨砂玻璃样改变。7例局部出现小叶中心性或灶性肺气肿,4例显示局限性胸膜增厚,1例显示肺门淋巴结增大,并见蛋壳状钙化。典型x线表现与ct表现见图1~3。
图1(略),男,39岁,双肺纹理增强、增粗。
图2、3(略)同图1病例,双肺散在小结节影,直径2~3mm大小不等,结节密度较高,边缘清晰。
2.3 结果 3例因诊断为“肺癌”经手术病理证实,6例经穿刺活检证实,5例追踪5年以上,9例追踪5年以上,经随访观察由尘肺诊断组确诊。
3 讨论
矽肺是尘肺中最常见、进展最快、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类型。1987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二氧化硅定为可疑致癌物。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接触二氧化硅的工人患肺癌和肺结核的危险度较正常人明显增加,并有统计学意义,所以对矽肺患者要高度警惕,以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3.1 平片检查 长期以来,矽肺的诊断有赖于传统x线,但对于早期矽肺患者,x线平片发现率较低,本组病例检出率不足20%。肺纹理增粗、增强缺乏特异性。
3.2 ct检查 ct具有高敏感性、高分辨力,克服了胸部平片多组织结构重叠的不足。能更早检出病变,能更详细了解小结节的范围、分布及一些继发性改变,如显示小叶间隔增厚、小叶性或局限性肺气肿以及局限性胸膜肥厚 [2] 。
通过本组病例的ct、x线平片表现,结合穿刺活检、随访和手术病理结果的对照分析,我们认为ct在诊断早期矽肺方面明显优于x线平片,是可靠的早期矽肺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
篇7
【关键词】胰腺炎;CT;诊断价值
胰腺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急腹症,由于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而引发,主要有炎症、水肿、坏死等病理特征,临床变现为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重症胰腺炎可导致患者胰腺功能障碍,危及健康甚至生命 [1] 。早发现早治疗是降低胰腺炎危害患者健康的首要原则,这就要求临床上提高胰腺炎的诊断准确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胰腺炎患者53名,其中有男性21名,女性32名,平均年龄为47.9±2.1岁。经详细了解后得知有11名患者有长期饮酒史,5名患者患有糖尿病,29名患者有胆囊炎病史。
1.2方法 对53名患者均采用CT诊断,其中30名患者进行CT平扫,21名患者在平扫后继续增强扫描。扫描前半小时患者服用造影剂,施行增强扫描的患者在扫描前禁食5-6小时并急性碘过敏试验。造影剂为含碘的欧乃派克,在1分钟内完成60-80ML的静脉推注。此外观察53名患者的胰实质密度变化。
1.3临床表现 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多且复杂,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上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2] 。具体为47名患者存在持续性上腹痛,10名患者有发热症状,31名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检车得患者的血、尿淀粉酶升高,其中15名患者升高趋势明显,40例WBC升高;6例血钙偏低体检发现53例患者均有上腹部压痛和反跳痛现象,32例有肠鸣音减弱,巩膜、皮
肤无黄染等表现。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卡方 1.61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性胰腺炎的CT诊断特点45名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同,CT诊断结果也不同。其中有32名患者的胰腺水肿、实质密度不均匀,29名患者的胰腺周围脂肪层模糊,有片状、斑点影状低密度影,对其增强扫描后得知胰腺实质增强明显,但未显示扩张与坏死的特点。
2.2重症胰腺炎的CT诊断特点7名重症胰腺炎患者的CT均显示胰腺弥散性肿大、胰腺实质密度不均匀、有小片状或者多片状低密度区、体积增大等特点。对其增强扫描后显示低密度区没有增强。
2.3慢性胰腺炎CT诊断特点1名慢性胰腺炎患者的表现为胰腺密度不均匀、体积缩小、可见管状、斑点状钙化高密度影、并且胰管有扩张趋势。
3讨论
胰腺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急腹症,由于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而引发,但是目前尚不能确定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可能有胆道疾病引起,受调查的53名患者有29例有胆囊炎病史,胆道疾病容易导致胰管引流不畅从而造成胰腺炎 [3,4] 。通常情况下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本文研究中女性32名,男性21名。
目前临床上诊断胰腺炎的主要依靠CT,CT诊断能够较准确的判断病变部位、范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增强扫描后能够明确诊断胰腺炎的类型 [5] 。CT扫描能够显示不同程度胰腺炎患者的类型与特点,在临床上为对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青,黄庆娟.螺旋CT双期扫描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19(3):349.
[2] 杨国玉,燕敬菊,岳学旺.慢性胰腺炎的CT诊断(附15例报告)[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4(4):320.
[3] 翔,李能平,汪登斌,等.CT螺旋扫描检出重症胰腺炎合并感染的初步观察[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8(6):451.
篇8
随着国民经济状况的改善,寄生虫病流行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得到控制。据1988年至1992年间进行的全国人体寄生虫病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寄生虫病患病率在62%一63%,但到2004年完成的第二次全国重大人体寄生虫病调查,人群寄生虫病流行率已降至22.18% 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叫,部分区域的调查结果与2004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寄生虫病的流行有明显下降。特别是我国已于2006年实现了在中国大陆范围内消除了淋巴丝虫病,并经世界卫生组织论证确认,成为全球第一个宣布消除淋巴丝虫病的国家叫。疟疾、血吸虫病等重大寄生虫感染疾病的流行和危害实现了有效的控制。
虽然我国重要寄生虫病得到有效控制或传播阻断,寄生虫病的发病人数已明显减少,许多就诊患者的临床症状也不典型,寄生虫病已成为“被忽视疾病”的代名词,但在某些地区,包虫病、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疫情仍较严重,许多寄生虫病患者表现为慢性感染、隐性感染及带虫状态。因此,我国的寄生虫病的防治任务仍然艰巨,而且面临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许多新挑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们对寄生虫病的危害性重视程度降低,我国医学院校的寄生虫学课程内容设置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体寄生虫学的课时数普遍减少。我国医学院校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建设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为此,本文调查了中国大陆的64所高等医药院校寄生虫学课程的设置情况,对其寄生虫学课程对医学生培养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评估,以期为我国“5 +3”为主的医学教育模式改革和完善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1调查方法
数据来源:利用中国寄生虫学QQ交流群(839429497)和中国寄生虫学微信群展开调查,部分信息通过搜索医学院校的网站公开资源获得。
调查范围:全国64所高等医学院校。
调查内容:寄生虫学课程的名称、授课对象(专业)、授课内容、授课学时等情况。
调查对象:承担寄生虫学课程的教学人员、研究者和实验人员。
采用SPSS v18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调查结果
2. 1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寄生虫学课程学时设置对64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寄生虫学课程学时设置情况进行调查。其中有62所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均设置人体寄生虫学课程,这62所院校的省区分布为(次序不分先后):北京市2所(学时数45,30),上海市2所(学时数40,48),天津市1所(学时数36),重庆市1所(学时数40),1所(学时数48 ),广西壮族自治区2所(学时数47,4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所(学时数40),安徽省3所(学时数50,42,52),甘肃省1所(学时数54),广东省4所(学时数47,40,40,72),贵州省2所(学时数36,48),海南省1所(学时数51),河北省2所(学时数40,48),河南省1所(学时数60),黑龙江省2所(学时数42,36),湖北省6所(学时数40,48,54,32,48,42),湖南省2所(学时数40,38),江苏省7所(学时数40,41,50,56,54,54,32),江西省2所(学时数52,36),辽宁省3所(学时数28,24,34),山东省4所(学时数36,48,12,36),山西省3所(学时数45,40,40),陕西省2所(学时数36,42),四Jll省3所(学时数36,27,42),云南省2所(学时数34,36),浙江省2所(学时数64,26)。平均学时数为41.100 18. 8200 14所“211"/"985”院校的人体寄生虫学学时数(47. 000 1 10. 777)明显高于48所一般院校的学时(40. 875 1 9. 28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8,P=0.040 5)。参考气候地理区划的中国南方、北方分界的北纬34度线划分全国为南、北两大区域,比较南方医学院校和北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时数(南方医学院校44.103 1 9. 439 , n=23;北方医学院校39.130 1 10. 065 , n=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3. 82,P =0. 055 2)。
2. 2医学院校各专业寄生虫学课程的学时数设置在64所高等医学院校中,超过三所院校的21个专业设置寄生虫学课程。超过十所院校在以下九个专业设置寄生虫学课程:临床医学、临床医学长学制、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医学影像。MBBS留学生、口腔科学和麻醉学等。对这九个专业寄生虫学学时数的ANOVA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 799, P < 0. O1),LSD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临床医学、临床医学长学制、MBBS留学生、预防医学、麻醉学五专业之间,在医学影像、口腔科学、麻醉学三专业之间,以及在医学检验和MBBS留学生之间,学时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专业间学时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选择寄生虫学课程的院校少于三所的23个专业学时设置。
篇9
PET-CT将PET和CT两个已经相当成熟的影像诊断技术相融合,形成优势互补,是当今最完美、最高档次的医学影像技术,堪称“现代医学高科技之冠”,并于2000年被著名的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年度三大风云发明”。目前最常用的PET显像剂药物为FDG(氟化脱氧葡萄糖),是一种葡萄糖的类似物,对人体无任何副作用,注射后也没有任何不良反应。PET-CT在神经系统中可应用于脑肿瘤的分级和疗效评价、癫痫灶的术前定位、痴呆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等。
1. 脑肿瘤的分级和疗效评价
脑肿瘤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危害很大。不论是良性还是恶性,都可导致颅内压升高,压迫正常脑组织,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PET作为一种功能显像技术,可对脑肿瘤的恶性程度分级、评估患者的预后,并可鉴别术后或放疗后纤维瘢痕与病灶复发。肿瘤恶性程度高时,细胞增殖活跃,需要消耗更多的葡萄糖来提供能量,表现为高代谢病灶;而肿瘤恶性程度低时,细胞增殖不明显,消耗的葡萄糖较少,表现为低代谢病灶。二者的鉴别一目了然。PET还可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当病灶代谢程度高时,患者存活时间短,而病灶代谢程度低时,存活时间较长。PET还可鉴别肿瘤复发与疤痕组织,前者表现为FDG局灶性浓聚,后者表现为放射性缺损。
2. 癫痫灶的术前定位
癫痫是神经内、外科一种常见病,是发作性大脑神经元超同步化放电导致的一过性临床症状。癫痫的治疗是世界十大医疗难题之一,而难就难在癫痫灶的准确定位上,PET-CT使这一医学难题迎刃而解。癫痫的发作间期癫痫灶局部脑血流降低,即局部脑葡萄糖利用率降低,表现为低代谢灶;而发作期局部脑葡萄糖利用率明显提高,表现为高代谢灶,二者结合分析更能提高癫痫灶的定位准确性。PET-CT对癫痫的准确定位,可引导立体定向毁损手术、立体定位放射外科和电刺激手术的微创疗法,为癫痫的治疗带来光明的前景。
篇10
关键词: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狭窄;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541.4 R2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2)0201370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危害性极大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和健康的主要杀手。冠状动脉造影(CAG)是目前世界公认的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存在一定风险,对于某些患者从心理上难以接受。另外该项检查明显受医院条件限制,费用高,因此寻找一种无创、安全的冠脉影像技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已经在心脏影像领域取得了可喜成绩,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发展尤为迅速,MSCT具有较强的时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扫描速度快、覆盖容积范围大、球管功率高等优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7月―2011年2月我院收治的疑似和确诊冠心病患者82例,男80例,女2例,年龄53岁~92岁,平均72.8岁,心率(61±4)次/min。排除标准:心律不齐(包括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性早搏频繁发作)、碘造影剂过敏、肝肾功能不全、不能长屏气的肺部疾病、严重左心功能不全。所有患者均完成了64排螺旋CT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1.2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 所有住院患者检查当日禁食禁水,进行碘过敏实验,扫描前患者安静休息至少30 min,使其心率稳定在65次/min左右。如果心率快于65次/min者,扫描前30 min舌下含服美托洛尔(倍他乐克)12.5 mg~50 mg直至心率达到要求。扫描设备采用64排螺旋CT(GE Light Speed VCT XT)进行前瞻性心电门控轴扫技术行冠状动脉扫描。扫描参数:依据受检者体重指数设定最高电流在180 mA~740 mA,电压120 kV,准直器宽度0.625 mm×64层,重建层厚0.625 mm。扫描前连接好心电导联,并接到心电监护仪上,心电门控采集图像,扫描范围从主支气管分叉至心脏膈面,应用非离子对比剂欧乃派克经肘正中静脉注入,图像后处理通过容积再现、曲面重建、多平面重组等对图像进行分析。成像结果由两位不知冠脉造影结果的影像科医师共同评定。将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归纳为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及右冠状动脉(RCA)4个部位,分支有病变者归为其相应主干病变。
1.3 冠状动脉造影 所有患者在CT检查完3个月内均经右侧股动脉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多个投照评价冠状动脉。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大于50%为阳性病变,其结果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心内科医师共同评定。
1.4 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价 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析82例患者的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以狭窄>50%为阳性,观察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2 结 果
全部患者中80例一次性检查成功;1例因患者呼吸训练不够,情绪紧张而配合不佳,成像过程中屏气失败,冠脉图像质量差,重新检查后成功;另1例在检查过程中受检者出现阵发性室上速,图像质量为差,经心内科会诊治疗后重做成功。
CT冠脉成像对于不同冠脉分支血管狭窄的评价(见表1),CT冠脉成像对于左冠主干狭窄的诊断和冠脉造影相同,特异度和灵敏度均为100.0%,对于左前降支狭窄的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次之,左回旋支和右冠狭窄的诊断灵敏度最低。
3 讨 论
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趋势,而且越来越年轻化,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心血管疾病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并且在心血管疾病中,冠心病威胁最大,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50%[1]。2008年德国慕尼黑欧洲心脏病年会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要正确认识与理解医学影像学的新概念、新进展,其别强调了影像学对于冠心病的重要诊断价值[2]。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快速发展,为判断冠状动脉狭窄提供了可靠的精确无创的成像方法[3],通过影像学早期诊断对防治和减少冠心病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冠心病的筛选普查及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安全、迅速、费用低廉的检查方法。
64排螺旋CT的优势在于扫描速度更快,较常规CT提高数十倍,通过心电门控数据采集,消除了移动伪影,CT完成普通一次心脏扫描仅仅需要5s~10s,时间分辨率更是缩短到0.1 s以内,因而可清楚地显示心脏及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同时可以进行心功能及心肌、冠状动脉血流灌注的定量评价,在冠心病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前门控轴位扫描采用点射技术,通过心电图信号触发选择性地控制X线管在舒张期心脏运动较弱的相位曝光,且避免了螺旋扫描中的重叠扫描,更有效地减少了辐射剂量[46]。
本研究应用64排螺旋CT对比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用以评价其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和CAG一致,其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理论上可应用于冠心病的初步筛查。与国内外文献研究结果相吻合,多层螺旋CT对于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7,8]。但是,仔细分析各组数据可发现,其对左冠主干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达100.0%,对左冠前降支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95.2%,左回旋支和右冠狭窄的诊断灵敏度最低。究其原因,由于右冠中段的解剖位置靠近右室,受右室搏动影响较大,经常表现为连续横断位图像跳跃感,明显影响图像质量[9]。
另外,本研究也发现64排螺旋CT虽然能够发现大部分狭窄病变,但对于病变的详细形态学特点判断存在一定困难,考虑其主要还是与心脏搏动产生运动伪影、血管存在钙化、患者不配合因素有很大关系。
在扫描前一定要注意心率的控制和呼吸训练,因为这是影响成像质量的关键所在。文献报道心率多控制在70次/min左右[10],但本研究严格控制在65次/min以下,甚至半数在60次/min左右。在扫描时有部分患者心率上升至70次/min以上后,其图像质量有所降低。针对憋气的呼吸训练也关系到检查的成败与否,尽管所有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基本都能屏气20 s达到要求,但部分患者屏气过程中用可能通过鼻腔轻轻呼吸而影响到图像质量。从检查角度来说呼吸训练较控制心率更为重要,因为憋气不当将直接导致扫描失败,而心率的问题有时可以通过检查过程中心电图编辑来解决[11,12]。此外,心律不齐对心脏成像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也是目前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重点问题。由于心律不齐使采集数据缺失、错位等会导致CT图像发生变异,虽然可以通过后期进行心电编辑图像处理,但是CT图像中冠状动脉可能产生中断或阶梯状改变,从而导致误诊[13]。另外一个需要警惕的问题是解剖结构复杂处的病变,在不同的横断面图像上狭窄程度可有明显的不同,易造成误判,进行重建能帮助更准确判断狭窄程度。
以多层螺旋CT为代表的无创性检查以其独特的检查优势将愈来愈多地用于冠心病诊断和预测,早期检出亚临床血管病变者,从根本上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对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不久的将来,螺旋CT甚至可能替代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从而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Mathur A,Martin JF.Stem cells and repair of the heart [J].Lancet,2004,364:183192.
[2] 赵世华.重视影像学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合理应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6(11):961963.
[3] Hamon M.Diagnostic accuracy of 64 row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ssessment[J].Radiol,2009,90(78 Pt 1):779785.
[4] Shuman WP,Branch KR,May JM,et al.Prospective versus retrospective ECG gating for 64detector CT of the coronary arteries:Comparison of image quality and patient radiation dose[J].Radiology,2008,248(2):431437.
[5] 孙红,王新江,姚洪祥,等.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扫描中心率与重建相位宽度的选择[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9(6):429432.
[6] Husmann L,Valenta I,Gaemperli O,et al.Feasibility of lowdose coronary CT angiography:First experience with prospective ECGgating [J].Eur Heart,2008,29(2):191197.
[7] Stein PD,Beemath A,Kayali F,et al.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 [J].Am J Med,2006,119:203216.
[8] Budoff MJ,Dowe D,Jollis JG,et al.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64multidetector row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for evalu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in individuals without know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Results from the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accuracy (Assessment by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of Individuals Undergoing 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trial [J].Am Coll Cardiol,2008,52(21):17241732.
[9] Becker CR,Knez A,Leber A,et al.Detection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es with multislice helical CT angiography[J].Comput Assist Tomogr,2002,26(5):750755.
[10] 钱云霞,杨向军,张卫国,等.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成像能力的评价[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1):1113.
[11] Schroeder S,Kopp AF,Kuettner A,et al.Influence of heart rate on vessel visibility in non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using new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Experience in 94 patients[J].Clin Imaging,2002,26:1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