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辅导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技术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技术辅导

篇1

公司在管理上采取“五化”措施,即“工作标准化、计划化、时间化、数据化、奖惩化,”各个环节相互连接制约,又各自独立。公司实行“育、繁、推”一体化,从春季育苗播种开始形成标准化作业,育壮苗,育优质高抗的品种,以便投入大面积繁育时,各项指标突出适应性强,种植范围广,先后育出并推广龙盾103、龙盾104、龙盾105、龙盾106、龙盾107、龙联1号、莲惠1号等优质品种,成为省内举足轻重的、拥有高尖育种团队的企业。

天盈种子公司的企业宗旨是服务农民,公司制定了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程序,根据所销售的区域公司建立了高素质的服务团队,以高级农艺师为首,带领部分技术人员为农民进行技术服务,走到了田间地头,现场技术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和农民成为了朋友,真正的为农民服务到家,得到了农民的一致好评,客户群体也呈梯形增长。通过多年的经营管理,天盈种子公司已成为当地市场的标杆,创立了独有品牌。

2013年,天盈种子公司在监狱党委、农场的正确领导下,全体职工团结一致,相互协作,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公司的生产经营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实现了全年工作目标按计划完成。

在监狱和农场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公司推行“靠科技精育良种、守信誉造福农民”的经营理念,在经营模式和经营思路上都有新突破,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公司先后在铁力、富锦、方正、同江、佳木斯、庆安、通河、抚远等地成立了分公司,在虎林、迎春、密山、鸡东、庆安、通河、萝北、名山等地设立了经销商,销售区域遍布第二、第三、第四积温带。在佳木斯地区,以莲江口农场种子有限公司为龙头,以莲江口农场为基地的水稻良种市场已初具规模。在莲江口农场,以种子公司为核心的种子一条街,2013年有种子企业50余家,成为本地区重要的种子集散地,并吸引了全省各地种业的加入,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态势,带动了地方经济,也带动了地方服务行业的发展,形成了季节性的经济繁荣现象,同时种业公司的科技指导也使水稻种植水平大大提高,目前莲江口农场水稻种植面积7200公顷,繁种面积近3500公顷,按每公顷增加收入2000元计算,繁种户共增收700万元,农民增产增收激发了种植户繁种的积极性,也为推动种业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几年的辛勤努力和艰苦奋斗,公司一步一个台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诚信企业,并被黑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评为“农资质量安全示范店”,获得十大放心品牌称号。各项荣誉取得的同时,公司不忘“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座右铭,在水稻成熟期邀请经销商、购种大户和种子繁育户来单位参观,通过参观实验区让他们真正了解了优良品种的育成过程和种子如何提纯扶壮,解决了他们一直以来对原种的困惑,更增强了他们要到正规科研单位购买优良品种的决心。

篇2

关键词:农民;田间学校;思考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5.007

农民田间学校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和倡导的农民培训方法,是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参加学习的学员均为农民,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农业技术员担任辅导员,在作物全生育期的田间地头开展培训,是一种自下而上参与式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农民田间学校与其他学校的不同之处是,强调以农民为主导,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作用;辅导员不是通过讲课方式向农民传授技术,而是围绕农民学员设计问题、组织活动,鼓励和激发农民在生产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订解决方案并完成实施,使其提高综合素质,最终培育成为现代新型农民或农民专家。

1 田间学校开办情况

柳河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在2011年9月23~27日参加吉林省农委在伊通县举办的农民田间学校培训班学习,回来后按照农民田间学校办学要求,开始筹办农民田间学校,到目前已经开办6所农民田间学校。经过调研,第一所农民田间学校选择在柳河县圣水镇东韩家村前沈家屯,学校名称是前沈家玉米、水稻田间学校,确定学员30名,并邀请县电视台进行报道。开学典礼之后进行摸底考试,成立班委会,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发放调查问卷,让学员提出热点、难点问题。根据这些问题确定课程内容,确定第一节课为玉米、水稻种植什么品种好,采用讨论形式,让学员讲一下自己家种植什么品种,有什么优缺点,提前把第一节课内容通知班主任,再通知班长传达到每位学员,让其做好准备。上课时间按照学员要求确定,上课前进行点名,然后进行讨论,辅导员进行点评、总结,结束前布置下一节课内容,让学员进行准备。从第二节课开始上课前点名、复述上一节课主要内容,开始上课,再进行点评、总结、部置下一节课内容。农民田间学校上课时间一般是农闲季节和作物生产的关键环节。农民田间学校紧紧围绕玉米、水稻两大作物生长关键期,以及两大作物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综合服务,从品种、肥料的选择、水稻育苗及苗田管理、玉米如何做到一次播种拿全苗、病虫草害发生时期及各时期的田间管理,全年共开班8次,最后进行考试,毕业典礼,学员通过一年学习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达到了办学目的。

2 几点体会

2.1辅导员选择标准

辅导员水平高低是决定农民田间学校成败的关键,作为学校学科带头人,辅导员标准一定要高。辅导员素质高、业务水平强、学员讨论后点评、总结能力强,保证每一堂课学员都能学习到新知识,让其感到上课收获非常大。辅导员语言通俗易懂、表达能力强,衣着得体、态度和蔼、容易与学员打成一片。辅导员在课堂上对学员多鼓励、多赞扬,少批评,不能直接否定某种观点,即使错误观点也要委婉否定,充分发挥学员积极性。

2.2农民田间学校的地点选择

地点选择在比较偏僻,信息不太畅通,娱乐项目比较少的村屯。学员外出活动较少,能保证学员不旷课。村屯有50 户以上,有利于挑选学员。产业比较集中,种植面积比较大,产业是农民主要经济来源,学员比较重视这个产业。而且,这个产业是辅导员最精通的业务,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屯风比较纯正,农民比学赶帮劲头比较强,对种地有一定研究,学习积极性比较高。班主任(农业站长)对办学地点比较了解,对学员比较熟悉,容易交流沟通,容易开展工作。

2.3学员选择标准

学员素质较高,学习积极性就高。招生学员时说清楚学员固定,培训次数多,必须本人能坚持到最后。学员无论男女,在家必须是种地明白人,掌握种地基本情况,学习到的技术能够应用;产业较大(种地50亩以上)。学员年龄35~55岁,身体健康,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上课时积极发言,认真讨论,学员人数在30人以内。

2.4 教学计划确定

课程安排主要根据:学员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来确定;围绕农业生产环节和主要实用技术来确定;围绕作物新品种、种植新技术来确定;上课时间由学员自己确定。

2.5 辅导方法

以讨论和讲课为主。学员熟悉、感兴趣的问题采用讨论方式进行;新课程、新技术、学员不熟悉内容采用讲课方式进行;语言描述困难的,在方法上可采用演示的方式、召开现场会采用观摩方式进行。

2.6 领导重视、支持

篇3

关键词:技术推广;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29-1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技术推广能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发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因此要抓好农业推广工作,在实践中找出推广工作难题,并研究探索解决方案。

1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还没有取得理想成绩,推广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必须认清存在的问题,并努力解决,以实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目标。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很难进行,因为农业推广工作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工作开展有一定难度。如推广人员素质、推广方式、推广资金等方面的制约。农业推广工作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推广模式还不够完善,推广制度还不健全。目前推广形式单一,主要是靠技术人员单方面的讲解,技术人员和农民之间缺少互动,农民仍然处于被动状态,所以技术推广工作很被动,没有实际效果。

第二,农村技术推广资金没有合理配置,当农业技术推广的投放资金到达地方政府以后,地方政府没有对推广资金进行合理安排,没有落到实处,导致资金的使用不当。在重点推广的技术上没有足够的资金,推广就会停滞。

第三,农业推广公益服务意识不强,很多政府推广人员自己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认识还不够,没有认清自己从事一个什么样的工作,没有做好服务工作,态度不够端正,趾高气昂,引起农民心理不满,导致推广工作很难进行。

第四,技术人员在推广过程中自身水平不过关,没有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技术人员也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没有及时学习更新的技术,因此不符合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2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发展对策

针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也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希望能帮助改善农业推广现状,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增加农业生产产量。

(1)农村技术推广工作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政府人员和技术人员要明白农村技术推广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要树立长远发展目标。此外,还要要求技术人员时刻学习新技术,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多参加科研学习和交流活动。(2)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努力认清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不断解放自己的思想,起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3)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标准的是生产的发展、生活的富裕以及建立良好的村容村貌,从而实现农村的规划建设。农村技术推广的不断深入能实现农村建设的新面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助于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4)进一步加大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了解技术推广的优势和最终获利成果。加强舆论引导,坚持由个别到一般的推广道路,在农民中找到领导先锋,由农民自己宣传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如,农村选举出来的村长,是农民信赖的对象,因此可以先改变村长的思想,发挥村长的带头作用,农民之间的互动宣传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推广方法。(5)不仅是农民的带头作用,还要对乡镇进行试点推广,由特殊到一般的辐射性推广方式。对个别乡镇进行推广试点,并且要保证最终能够取得好的结果,只有看到实际收获,农民才会主动学习农业技术。(6)加大资金投入。技术推广需要引进新技术、开设公益设施以及优先购买重点技术,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投入。经费充足是工作能够如期完成的前提和保障,政府部门若要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成效,就要加大投资力度,让农民真实感受到推广的利益收获。(7)普及科学知识和技术,从农民抓起。农民要转变思想,愿意主动接受农业技术的推广,只有这样才会从根本上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改变农业思想可以从基础教育抓起,加紧培训和辅导,开设学习班,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从而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认识,实现推广目的。(8)完善基层配套服务,完善农村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现农村技术推广一体化服务,对农民进行全方面的教学、指导,产前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技术服务,产后销售一条龙服务,让农民感受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所带来的实惠优质服务。

3 结束语

总之,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久的、复杂的工作,农业技术推广要坚持持续发展战略,要慢慢让农民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和实效性。技术推广人员要明白农业技术推广是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村现状、提高农业经济产值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它还能随时为农民农业生产服务,实现科教兴农战略目标,因此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要不断实践,将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农业推广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陈丽.贵州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导刊,2012(6).

[2] 鲍琴.浅谈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大观周刊,2011(42).

篇4

关键词:现代农艺;培训;策略

我国经济若想得到较好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让更多的人才更倾向于有关工业方面的生产工作,从而让农业生产人才逐渐成为了稀缺资源。面对这样的局面,相关工作者必须要加大对现代农艺的培训力度,以此改变目前的这种局面。

一、现状

现代农业技术能否得到提升和有效的推广,农艺培训水平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中提升农民收入以及劳动素质,是加强农产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1.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正在一步步的加强

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意味着农业生产需要在技能上进行不断地更新,并加强相应的培训工作,这样才能够让我国的农业技术跟得上时展的脚步。现在,农艺技术培训工作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参与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这因此让农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质量逐渐的得到了提高,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2.农业生产以经验种植为主

尽管目前很多农民都接受了农业培训,不过他闷闷仍然在采用传统的种植技术,原因则在于大多数的农民文化水平程度不高,很难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所以只能继续采用体力劳动的方式来进行农业生产。尽管一些农业试图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来进行生产,但苦于得不到系统的专业性指导和相应的配套设备,因此让农艺技术的推广工作始终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相关策略

1.完善工作思路,把握基本原则

在培训工作方面,应该利用好国家大力发展农艺技术培训工作的有力时机,搞好对内加强培训,对外提高输转的工作,这样既能够提升农民的素质,而且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目前,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要遵循三个方面的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要通过对市场实际发展情况的了解,去合理的安排培训内容,这样就能够确保培训内容符合农民的实际生产需求。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最好能够在学好专业技术的基础上,让农民去了解一些其他技术,这样的话,就可以加强农民的综合素质,从而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会带来非常大的帮助。

(2)加持整体规划的原则。在培训的过程中,要通过对每个乡镇实际情况的了解,来进行合理的安排,这样就会保证培训方式能够符合当地农民的需求,而且也可以防止出现重复同一种技术培训的情况,从而有效地节约市场资源。

(3)坚持理论与实践内容培训相结合的原则。也就是说不但要加强农民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要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这样就会进一步的加强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识,同时也会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让培训的效果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2.创建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

在农民现代农技艺术培训工作中,创建一个具有广泛覆盖面的工作运行机制,以此保证各种培训环节能够按时进行,同时还要加强资源的整合力度,并创建农村工作部前头的工作机制,这样就能够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尤其是要创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培训制度,以便可以对培训期间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

3.注重以现代化的方式来进行传播

在培训的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时效性,采用比较便捷的形式将全新的现代农业技术传授给接受培训的农民,例如在培训有关农业种植方面的内容的时候,最好不采用集中学习的形式,这么做不但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还很难让农民全面掌握培训内容。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相关培训人员可以采用网络手段以及创建农科知识传播体系来对农民实行在线学习和指导工作,比如再讲有关病虫防害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一段相关的教学视频,这样就会将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如此一来,不但让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农艺技术,而且还会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教育方式,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另外,培训人员还能够利用网络对他们进行在线辅导,从而可以让农民对知识掌握的更加透测。

4.创建长期农业服务体系

创建一套完善的农技艺术培训考评体系,并建立严格的考评制度。同时,还要增强对所有地区培训工作的监管力度,这样就能够保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工作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例如农民在进行农艺技术考核的时候,要将培训工作是否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做为主要的参考指标,以此来全面的衡量培训的实际效果。在培训期间,真正的做到有监督、有考核、有效果,这样才能够全面的增强现代农艺技术以及农民的生产水平。

5.构建长期农业农艺服务体系

要创建一个完善的现代农艺技术培训服务体系,保证培训费用能够更加的合理。同时,还要借助政府的协助来推动农艺技术的培训工作,这样就会更好的加强我国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提升。总体来说,就是要强化农艺技术的设施建设,推动农艺技术信息化培训的水平,并创建一个农民创新运用指导中心,目的就是要把农民在生产期间所掌握的经验运用到现代农艺技术的推广工作中,从而让农业的生产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Y语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能够了解到,现代农业技术能否得到提升和有效的推广,农艺培训水平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想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就一定要完善工作思路,把握基本原则、创建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创建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以及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等相关工作。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工作者要积极努力,认真探索,争取制定出更为完善的方案,从而让现代农艺技术的培训水平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张三炳.浅谈如何加强农民现代农艺培训[J/OL].学周刊,2016(08):21-22.

[2]史方冉.浅谈如何加强农民现代农艺培训.[J].新农村:黑龙江,2014(14):286-286.

篇5

关键词:农业推广体系;创新;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131-2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改革中不断积极探索创新。市场经济为农业推广体系提供了发展机遇,但也带来了挑战。选择合适的农业推广模式,加强农业推广队伍建设,建立有利于农业技术创新、有利于农业科技产业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改革和完善政府主导的公共农业推广体系

1.1 不断强化农业公益职能

农技推广机构是国家设立的公益组织,强化农技推广机构,首先要明确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和任务,在新的经济形势发展下,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工作。但是,有的农业推广机构没有很好发挥职能作用,出现农技人员缺岗或服务职能不到位现象。农技人员是服务“三农”的中坚力量,如果农业科技技术水平不高,农产品竞争不强,将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要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经济增长。作为政府部门,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指导和服务农业生产,要认识到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农业推广机构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工作,加强农业基础工作和创新。

1.2 明确责任,改进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实施相关的公益性农技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农业部门要履行职责,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及时沟通。构建以政府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指导下,全面了解一些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品种、成果、信息、产品等)服务的组织、团体及个体。在推广方式上向技术服务与农村教育与培训相结合、项目示范与面上推广相结合的方式过渡,从产中服务为主逐步向产前和产后服务领域延伸。根据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和农场品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加强关键技术的推广和重点区域的指导和服务,对区域内不同生产类型,成立农民专业协会等民营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充分发挥其社会化服务功能。建立一批稳定的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扩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规模,不断推进农业技术服务工作的开展。

1.3 强化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由于没有明确划分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对乡镇农技站的管理职能,给工作开展带来了一些麻烦。因此,要建立乡镇区域性推广站。依生态特点、农业发展特色,建立跨乡镇的区域性农技推广站,作为县农技中心的派出机构,从事公益性的农技推广工作。每个站负责几个乡范围内的公益性农技推广职能,乡站的技术人员不仅要求有一定的技术水平,而且要能吃苦,在群众中有威望。利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和人员竞争上岗的有利时机,科学设置农技推广机构与岗位,合理配备人员。可采用聘用制,选一些技术能人担任乡站技术人员。乡镇政府的技术推广部门不要直接参与经营性业务,要搞好公共服务。

1.4 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制,运行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公共技术推广的投入是实施农业推广的物质保障。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创新是一项综合工程,必须要有一定的经费保证才能完成。公益性职能的农技推广机构的各项费用需要有很多资金来支持,政府除了建立相应的制度外,还应在经费上提供充分的保障。要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正常开展,必须要保障要相当多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

2 提高农民科技接受率和科技到位率

2.1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也是科技兴农的需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只是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还包括对农民的知识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推广和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和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能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整体的科技文化素质。开展大规模的农业科技培训,可以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速度。要发挥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作用,建立以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体,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成人中心校为阵地,普及农业适用技术。把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手段运用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更好地为农村社会与农业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要积极发挥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研究会的作用,鼓励和支持他们发展组织,吸收更多的农民入会。根据各乡镇特点和需求,及时开展培训,构建农技推广网络。形成政府推动,县、乡、村技术员、示范户和农户互动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网络。

2.2 降低农民科技应用风险

农业保险面广量大,受自然灾害影响较重,存在高风险和高赔付率。为了减少农民的经济损失,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搞好农业新技术应用风险的转移和防范工作,要最大限度的将技术风险转移。对于风险较高的项目给予农民适当补偿,增强农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健全农业保险组织体系,化解农业风险,维护农业经营稳定。农业保险的发达,可以降低投资农业的风险和损失,能够推动个人和企业投资农业。转变农业保险方式,可以开发农民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风险的农业保险险种,甚至可以鼓励保险公司投资农业。

2.3 引导农民接受新技术

有的农民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能够利用优势主动出击,积极寻求科技及经济信息,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的思想保守,接受新事物慢,缺乏主动性。多年来,我国农业推广工作对农民口头的、文件的行政干预,不符合技术采用的自然属性,致使农民产生不信任的心理,并导致抵触行为。农民了解信息主要是收看电视、听广播、看报,但农民最信服的还是亲眼所见。农业科技示范园、科研基地成了农技推广的新模式,使技术应用与信息传播一体化,是实物化的信息展厅。通过在示范场内把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集中进行试验与示范,便于农民观察学习,提高农民对技术的掌握程度和农业实用技术普及。可以充分发挥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作用,直观地以事实引导农民应用新技术,还可以成为技术人才培育和信息传播的中心。

3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农科教协作新机制

3.1 加快科学技术的转化速度

要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强农业科研项目管理,逐步建立农业科研与农民需求、农业发展相结合的选题立项机制。农业科学研究要面向生产,面向经济建设,要从生产实践中去寻找研究课题,克服现在科技成果的适应性差等缺陷,提高科技成果中适用技术的比例。加强农业科研队伍建设,要充分利用人才、技术和科技成果等优势,加强技术开发工作,提高科技人员专业水平及科研能力。科研单位要关心成果的推广和使用,推广单位要和科研单位充分协作,以解决成果推广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加快科学技术的转化速度。加强科研机构内部管理,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奖励激励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研发。发挥教学科研人员作用,鼓励其主动走出院大门,将技术成果带到基层进行转化实施,帮助农民解答疑问。

3.2 鼓励科技人员进入农村主战场

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到农业经济实体、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或农户从事农业技术咨询、技术指导、技术业务。必须大力提倡科技人员进入农村工作和科技推广。根据科技服务项目的需求,鼓励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和有专业特长的基层技术人员、推广人员驻点任职,推广新品种与先进技术。鼓励农业技术部门、农业科技人员到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承包。承包双方必须经过充分协商,自愿签订承包合同,明确各方的责、权、利,并严格信守合同,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以农业技术要素入股,以农业科技成果转让等方式参与收益分配。明确双方的责权利,使农业科学技术业务于农业生产经营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3 开展“三农”协作

农业技术部门和农业科技人员要主动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牢固树立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思想,切实做好政策指导、信息引导、技术辅导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优质业务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深化农科教结合内容,提高农科教结合层次。开展农业系统内部科研、教育、推广的“三农协作”。各地对农业技术部门和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农业试验、示范、推广科研项目的用地,特别是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建立示范小区或科研基地的,要优先安排,并在费用上给予优惠。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共建活动。建好高效农业示范区或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把本行业中先进的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去,引进国外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加快新产品开发,使示范区成为各级领导指挥农业生产的示范中心。政府要建立有效的运作机制和保障体系,要实事求是,要协调每个部门的利益,调动各部门积极性。各地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设施和场所,组织“三农”师资力量,开展多种形式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力争在培养农村科技人才方面有所突破。农业科技部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整合资源,争取项目,强化科研,注重开发,抓好农业科研工作,农业科研与开发要有新突破,力争在杂交育种、基因转移、抗性生理、生物技术、资源优化利用与环境保护,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有新的突破,研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更新、更优、更好的品种。要注重引进、聘用外地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整合科研队伍,壮大科技力量,提升科研水平。

4 结束语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为基础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事关“三农”发展大业,关系国家发展。在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的同时,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要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农技推广工作中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不断创新,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科技改革发展,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步伐,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1]丁中文,黄毅斌.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选择[J].科技导报,2006,(5).

篇6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相应的涌现出大量农民田间学校,在近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其建设依托于主体不断扩展,院校内师资队伍规模不断壮大,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田间学校数量的大量增加,在产业方面逐步获得了拓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显著提升农民的素质水平。但是就当前我国农民田间学校管理方面来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诸如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培训理念和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民田间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迫切的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由此,本文主要就当前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民田间学校管理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以求有效提升农民水平,保证内部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关键词]

农民田间学校;管理工作;辅导员

农民田间学校是当前教育事业的一种新形式,主要是在当前农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事业同田间的有机结合,试验和示范相结合,能够将课堂教学成果应用到实际上的一种新式教育培训方法,同时也是当前推广农业技巧,培养农业素质的重要途径。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科技成果转化率却始终不够理想。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的手段落后,难以符合实际需求。而农民田间学校作为当前主流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有效推广农业而技术,培养农民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农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更多的经验,为后续生产管理奠定基础。

1农民田间学校概述

农民田间学校主要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一种农业技术推广、新农民素质培养的模式,经过大量时间证明该模式是当前农业综合管理知识推广的有效方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经过了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已经趋于完善,后引进我国。农民田间学校模式相较于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是一次重大的变革,运用参与式方法来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培养农民综合素质能力,激发农民的创新能力,活跃思维,从而帮助农民更为合理有效的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农民田间学校将教育事业同田间的有机结合,试验和示范相结合,能够将课堂教学成果充分应用到实际上,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实现农业生产交流和互助,分享生产经验,从而寻求更为科学合理的生产管理模式。

2加强田间学校管理的对策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使农民田间学校拥有一支具备优秀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将辅导员队伍专业素质培训作为重点工作内容,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和考核,结合辅导员队伍人员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的差异,采用分级培训,不同级别的辅导员负责不同的事物,重点强化对辅导员队伍的培训。此外,还应注重农民田间学校师资的培训,不同地区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坚持以农业部为主导,充分发挥各地办学力量,吸收更多的优秀教师人才,鼓励科研、教学以及推广等各个部门积极参与到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方面,并加大资金投入,为我国师资队伍培训提供保障。

2.2依托地方农业特色设置教学内容

农民田间学校管理工作开展中,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相应的农业特色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需要依托于当地农业特色,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来设置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产业结构和培训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工作,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科学规划。其中所包含的内容需要同当地农业特色相挂钩,以确保制定的发展规划能够发挥实际作用,推动当地农业进步发展。例如拱棚蔬菜专业,在课程制定时就根据茄科类拱棚蔬菜生产的农时合理设计课程,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带领学员种植蔬菜。在钵盘育苗移栽新技术教授时,教师可以先让学员学习新技术的理论基础。学员可以带着问题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在课堂及时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学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

2.3创新教学方法

在全国各个地区开班农民田间学校,不仅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还要创新教学方法,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农民田间教学需求。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教师一味的讲述,学生一味的听讲,师生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严重影响教学成效。所以,引进新式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加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将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改为主动式参与,通过多媒体文件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各级农广校承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年度实施任务,结合课程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诸如落实培训任务安排,为农民田间学校学员编制培训学习计划,组织专家和辅导员在农民田间学校开展形式多样、贴近农民的教育培训和跟踪服务活动。农民田间学校的主要培训模式确定为参与式为主、引导式为辅的培训模式,由原来“遍地撒网式”轮训到“引导式”设计课程重点培养,培训模式的改变使学员的心态发生根本改变。

2.4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的融合

农民田间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遵循相应的依据,确保工作能够有序开展,所以需要健全和完善相应的制度,确保学校管理活动有章可循。在制度管理工作开展中,不仅需要严格遵循规章制度办事,同时需要将情感管理融入其中。因为一味的遵循规章制度办事会导致工作变得死板,缺少灵活性,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农民丧失学习积极性,而融入情感管理技巧,将规章制度和情感有机整合在一起,可促使农民更为全面的接受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2.5重视学员活动管理

农民田间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开展中,在严格遵循规章制度办事下,还应提升对学员活动管理重视程度,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只是为实践应用打下基础,最主要的还是能够实践灵活应用,所以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应积极带领学员组织一系列活动,以丰富多样、寓教于乐的专题活动来满足农户多种需求诸如游戏活动、专家讲座等。将课堂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生产中,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实践能力。此外,对于学员的活动管理,需要严格遵循课程设计标准进行,结合教学实际需求进行,规避盲目的组织学员活动,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和教学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在新时期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动农业生产效率,培养农民综合素质,朝着新时期农民方向发展。由此,为了适应时代需求,首先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工作开展需要结合当地实际需求,引进新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以求提升课堂教学成效,为农民提供一个真正生产经验分享和交流的平台,提升对学习的重视程度,积极参与其中,更有信心掌握农业生产知识。

作者:韩璇 单位:新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参考文献

[1]张求东.农民田间学校的实施效果及推广方法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13.

篇7

    1?1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的主要特征

    从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包含的要素来看,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推广内容。农业合作组织需要依据组织业务发展和组织成员的生产与生活的需求来决定推广内容,该类组织的推广内容一般偏重于社会经济性。(2)推广对象是参与合作组织的成员及其家庭人口。(3)工作目标。组织的工作目标是提高合作组织成员的生活福利,行动计划以组织辅导和资源传递的形式表现出来。(4)技术特征。技术特征以操作性技术为主,在进行资源传递服务工作时,其技术特征则以实物性技术为主。(5)组织规模。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通常是农业合作组织的部分单位。因此,其组织规模随着农业合作组织的联结关系而定,也会受到组织经营活动状况的制约。(6)推广计划。为了满足组织成员的要求,此类组织大都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来制定农业推广计划。(7)推广方式。农业推广人员具有多项工作任务,不仅要促使农民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的改变,而且还要努力促成农业推广工作有益于取得整体农业合作组织的经营成果。所使用的推广方法偏重于组织或团体方法。(8)组织结构。在组织结构上,该类组织的管理形式是由全体成员参与控制的,但其效率不高。决策时,可吸纳基层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参与,因此,其权力集中度偏低。(9)组织分化。组织分化是依团体成员的需要而进行的,因此,团体成员需要的种类越多,则部门分化越广,而组织内的地位网络越不易确定。(10)组织表现。在组织表现上,该类组织是对团体成员负责,因此,其组织成果主要是以合作效益来估计。(11)组织资源。该类组织的农业推广工作资源是自我支持和管理的。部分农业合作组织可能接受政府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的经费补助,但维持农业推广工作活动的主要资源条件仍然依赖农业合作组织的自有经费[1]。

    1?2我国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的产生背景

    1?2?1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农民面临的困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的以土地承包为基础的,已被公认为是一次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但农业的小规模生产,限制了农业机械化和产业化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的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将农民推向了瞬息万变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要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进行资源配置。农民作为小规模的商品生产者,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由于信息不对称、交易费用较高、选择余地较小等原因,农民不得不接受处于优势地位的各种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经销商的压级、压价行为。因而农民不仅要承担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和政策风险,还要面对更大的市场风险,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就农业生产的技术特性而言,除了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的影响之外,许多农产品的季节性和易损性的特征,造成了某种资产的特殊性和在农业生产与交易中对时间和季节的特殊依赖性,进而也增强了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的要求,相应地,农民对能够提供农业生产技术的民间组织的需求性也随之增加。

    1?2?2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发生了很多变化,一方面,的普遍实施,使农业生产经营的单位缩小、数量增加,给原有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推广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难度,从而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机构改革等原因,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出现了“网破、线断、人散”的现象,其推广职能进一步弱化。与此同时,农民作为家庭生产经营主体和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使他们在农业技术的需求方面,从被动变为主动,农民对推广服务内容的需求增加,对需求的层次也有所提高,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满足不了农民的实际需要,造成农业技术的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农业部1984年3月颁发了《农业技术承包责任制试行条例》,其目的在于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推广技术的办法,克服推广技术吃“大锅饭”的弊端,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总之,广大农民迫切需要新的农业实用技术和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来提高农产品产量,为农产品寻求稳定的市场销路,抵御市场风险,提高规模效益。面对广大农民这种新的需求,国家技术经济服务组织、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实力和服务能力,难以满足各类专业生产经营的农户对多样化服务的需求。因此,为了弥补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的不足,农民自发形成的合作组织便于20世纪80年代应运而生了。

    2我国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的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比较典型的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科技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实用技术推广站、农民科技示范基地等。从这些组织发展特点来看,可将其归纳为三大模式类型:即合作组织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和农技服务部门牵头型。

    2?1合作组织型发展模式

    合作组织型的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是指由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增加组织成员收入为目的的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2]。组织通过举办技术培训和技术示范等活动对会员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此外,为改良当地的品种和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合作组织还采取了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开展技术交流、组织地区内外经济技术协作等措施。其在组织创新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①组织不改变农民最敏感的土地承包关系,不改变农户自主经营权利,农民可以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参加各种各样的专业协会;②组织的专业性强,它大多以专业化生产为基础,以某一类专业产品为主组织起来;③专业合作组织以服务为宗旨,能有针对性地为农民开展各种服务;④在组织管理上,实行自愿结合,入退自由,民主监督,民主管理;⑤在经营方式上,灵活多样,独立自主;⑥在利益分配方面,实行赢余返还,给农户带来实惠,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就我国该类组织整体发展现状而言,既非政府推行的强制性制度创新,也不是农民在逐利动机驱使下自发行动所能实现的诱致性创新,而是介于两者之间[3]的政府主导性制度创新。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组织还处在发展初期,特别是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才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组织治理结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这些组织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2?2龙头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型的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生产同类产品为基础,以合同形式连接农户,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同时也为农户提供科技咨询、培训等方面的服务。由于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存在着纵向的产业协作关系,龙头企业可为农户提供各种科技服务。一般来说,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的各种不同的交易关系,可归结为以下三种情形。一是纵向协作紧密,产业高度关联。基于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的产业协作关系,为提高合作效益,龙头企业会考虑向农户提供必要的、低成本甚至无偿的科技服务。二是区域联系紧密,地缘高度依存。具有地域特点的农产品生产往往和该地的加工流通企业相联系,为保证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龙头企业也愿意考虑向农户提供相关的科技服务。三是不确定性明显,风险高度关联。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等特征,农产品生产经营存在着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为使双方对抗不确定性的风险,龙头企业会与农户达成要素供给或者农产品购销合同。但他们签订的合同往往是非常脆弱的,大多没有可靠的执行保障,一般仅以信誉作为执行担保。当有第三方参与出价竞争时,无论农户还是龙头企业都会有不惜撕毁合同,以取得最大利益的交易倾向。对于从事小规模经营的农户而言,其选择投机行为的倾向往往更明显。由于毁约对农户与龙头企业造成的损失具有不对称性,因此企业在与农户签订合同后,必须考虑是否有必要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和相关技术服务[4]。由此可见,在这种制度安排下,龙头企业如何有效发挥其科技服务的功能是有待解决的难题。

    2?3农技服务部门牵头型发展模式

    农技服务部门牵头型的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是指农村各类普及与推广农村实用技术的部门或团体,根据农民生产经营的需要和自身发展的实际,利用和发挥它们在信息、技术、经营场所、设备和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势,在科学技术应用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以技术、劳务和资金参与合作的方式与农民结成的利益共同体,为会员提供技术咨询、培训等各方面的服务[5]。农技服务部门一般具有技术、信息和人才优势,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开发、推广等方面作用明显。这种发展模式一方面使农技服务部门在在技术、信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支持和帮助,提高为农民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农技服务部门通过组建并参与合作组织活动,为自己找到了可以展示其科技优势的试验基地,将服务和经营结合起来,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不断壮大自身实力。这种类型合作组织的领导和技术骨干多是从农技服务部门聘用来的,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合作组织的人员素质和业务层次,但是也可能因此削弱合作组织的独立性。合作组织领导由部门领导担任或由其提出最初候选人,再交由会员投票选举,使得部门在合作组织中掌握了主动权。合作组织在运行中可能会以部门利益为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导致农民的组织最终演变成为部门的代言人或下属机构。

    3元氏县农林牧联合会的服务创新与绩效分析

    元氏县农林牧联合会(简称联合会)始建于1992年10月,初建时只有一个养殖协会,现在已经先后成立了农业协会、林果协会、蔬菜协会、食用菌协会、养蜂协会、奶牛协会等7个协会和一个股份合作委员会(统一进行资金运作和财务管理),拥有两万多名会员户,属于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合作组织。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元氏县农林牧联合会逐渐形成了一个“联合会—专业协会—村级科教兴农合作社—订单会员”的四级管理网络,实行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为核心、“科技示范—技术推广—技术服务”为内容,涵盖“农林牧、种养加”的农村合作化组织。绩效往往指一定的制度安排下行为努力的结果,它不仅仅是以货币计算的收入,还包括个人或集团表达对现状(包括制度安排、行为及相互作用)满意程度的所有指数。如产出的增加、效率的改善、公平程度的提高、成本或交易费用的降低、激励水平的提高等,都可以称之为绩效的改善[6]。本文从组织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创新的角度,来分析联合会在经济和社会两个维度的绩效。

篇8

(一)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为了加强农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领导,我局成立了以局长董劲峰为组长、副局长谭复旗为副组长,局直单位和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要求,把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工作分解为6大任务,明确每项任务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并要求各项任务的牵头单位会同责任单位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分解任务,明确部门工作职责,一年一计划,一年一总结,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成立技术指导专家组。为了科学素质工作切实落到实处,我局在柑桔、茶叶、生猪、水产、农机、能源沼气等农业产业和行业成立了以总农艺师王耀群、宋育林、邹维周等资历深厚、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专家组,聘任了以乡镇农技中心主任为主技术人员驻扎乡镇,作为“农技特派员”,为每年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做坚强人才储备力量。其次我们还从华中农业大学、三峡大学等大专院校或科研院所广泛吸纳农业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为到我县做现场技术指导,不断充实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库。另外我局还注重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思想道德培养,调动他们献身农业科技服务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之具有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知识和综合服务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需要,全面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效果和质量。

(二)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为“切入点”,广泛搭建科学平台

为农民的科技意识不断得到提高,我局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广泛搭建科学平台,强化宣传报道。一是创办电视栏目。今年初,我局与县电视台配合,将《农家顾问》改为“垄上行”电视栏目,并进行了改版。通过《垄上行》栏目中“乡村风景线”、“贞贞热线”、“农事话你知”等版块,为广大农民朋友咨询农业政策;把脉农业生产;牵线农产品销售;知农情,说农事儿,暖农心。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咨询,以满足广大农民朋友的精神文化需要。二是开辟网站和短信服务。为给好的提供农业服务和信息咨询,我局自06便开创了农业信息网,在秭归政府门户网开辟了“秭归农业专栏”,另外我局还联合县科技局开办了“农业110”信息平台,与县移动公司创办“农信通”,将农业技术推广知识和信息融入到千家万户,融入到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让农民随时随地可以了解农业技术知识和信息。三是创办农业技术期刊。我局组织各只能二级单位,编发了《秭归特产简报》、《畜牧简报》、《秭归农资》、《秭归植保》等技术刊物,每年以文件形式下发《农业主推技术指南》,制定了茶叶、柑桔、蔬菜、生猪生产体系和生产技术标准,为全县农民提供最先进、最前言、最全面的农业信息动态和农业技术知识。全县科技兴农氛围浓厚,农民的科学意识不断提高。

(三)以增强农民的科技能力为“支撑点”,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现代农业需要科技支撑,现代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推广应用新型实用和节本增效技术,不断增加农业物质技术装备,不断提高科技兴农水平。一是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近年来,我局将每年的3-5月定位“科普活动月”,通过开展“组织百名专家千名干部送科技下乡万户行”系列送科技下乡活动,在全县各个乡镇分地区、分产业召开现场会、培训会等知识讲座,为农民现场讲解技术,现场解决难题,现场推广新技术,推销新产品,增强农民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二是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今年,我局以粮油、果树、蔬菜、牲猪、水产、农机等为重点,共培训农业科技中心示范户2180户。严格按照“五有”要求,进一步建立完善了专家组制度、科技指导员制度、农家书屋图书借阅制度等六项制度。完成了12个科技农家书屋建设任务,配送书柜15台套、各类书籍3000余册,努力把农家书屋建成广大农民朋友获得新技术、新信息的前沿阵地和平台。三是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为进一步拓宽农民致富、农业增收途径,我局在开展送科技下乡、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的基础上,在全县大力开展“阳光工程”、“温暖工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并联合共青团秭归县委开办青年创业就业培训,为农村青年和剩余劳动力提供创业就业技术支撑和资金扶持,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实用性人才。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技术推广活动,大幅度、大手笔的培训活动,现代农业中的配方施肥、脐橙果园四挂、茶叶无性系栽培、农作物轻型简化栽培、优质三元猪等大批先进农业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全县科技兴农水平和农民科技素质得到广泛提升。

(四)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为“着力点”,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创办示范样板

我局通过“三园”建设为契机,以办示范样板为抓手,以开展农业新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大力开展试验示范研究,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品种,全县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目前我县已形成“低山柑桔、半山茶业、高山蔬菜烟叶、全县生猪”三带经济格局。脐橙产业以低海拔(300米以下)发展晚熟脐橙、中海拔(300-500米)发展中熟脐橙、高海拔(500-600米)(非河谷地区控制在550米以下)早熟脐橙的三带格局;茶叶产业以“茅坪早茶、九畹特茶、全县优茶”的生产格局;畜牧龙头带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主导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各大农业产业稳步发展,“特色农业大县”目标逐步推进。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农业科普活动有声有色

今年我局全力推进送科技下乡系列活动,“百名专家千名干部送科技下乡万户行”、“春季垄上行”等大型送科技下乡活动。全县共计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2180户,共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895场8.5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4.7万份,与县电视办《农家顾问》专题栏目13期,推广了“20个优良品种、十项轻简栽培技术、十项种植模式、十项高产高效养殖技术”等新型技术,成立了农业安全生产事故坚定专家组;组建了农业专家技术咨询110平台;设立了24家农家书屋,并配置了电脑、图书等硬件设施,构建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网络,真正做到了田间里有声、电视里有影、刊物上有文,全县科技兴农水平得到整体提高。

(二)农业科技示范样板彰显成效

今年,我局紧扣“特色农业大县”目标,围绕高山蔬菜、中山茶叶、低山柑桔、全县生猪的产业格局,先后实施了蔬菜、茶叶、柑桔为重点的“三园”和“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工程,实施了“一圈二带”(农业示范圈、生态柑桔产业带、生态茶叶产业带)示范工程,着力推广五种种植模式(设施栽培模式、生态养殖模式、立体种养模式、种养一体化模式和生态观光模式),实现社区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局先后累计举办柑桔综合品改、精品果园、高效茶园、农机推广示范村等各类示范样板建设,其中建精品柑桔示范样板2个1500亩;茶叶标准化种植示范样板1个亩;无公害安全蔬菜示范样板1个2200亩;建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标准化养猪场1个;推广新型农机具3500台。农业示范样板的建立和有效的辐射,使得我县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国家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湖北省高产玉米创建示范县”、“湖北省马铃薯种繁生产基地”。秭归脐橙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十大名牌农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等荣誉,我局参与的“柑桔优异种资源发掘创新与新品种选育推广项目”也双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九畹溪丝绵茶、欲品思茶、峡州碧涧等茶叶品牌先后被“宜昌市地方特色名茶”、“宜昌市十大名茶”、“宜昌市优质茶”。特别是由我局和茅坪政府共同在茅坪镇中坝子村建设的“7+1”项目集成了多项现代农业技术成果,吸引了全国性现代农业现场会议在此召开,总结并推介了建设经验,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使我县农民更好的学习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

(三)农民专业技术培训效果明显

今年,我局大力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着力抓好“阳光”工程,全县累计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666人,其中地方特色职业农民1300人,沼气工及后续服务150人,农产品加工200人,知识更新培训16人。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力的推动了秭归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真正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用的上、留的住、扎的稳的多层次人才,着力提升了全民科技素质水平。

(四)农民培训基地得到大力扩展

我局在县委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构建了以送科技下乡活动为流动培训阵地,以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清华职校、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为固定培训阵地,网络了以农业中心示范户为辐射点的农民科学素质培训体系。我局充分利用九畹溪镇芝兰农业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设施先进,装备齐全,配备的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有利条件,同时,还网络了双兴种猪场、九畹溪丝绵茶场、柑桔良种繁育中心等实验观察基地和学员活动中心,加大农技推广力度,让学员既能学理论,又能学实践;既能学知识,又能交流经验。这些培训基地的建立与扩展,为更好的实现全面素质刚要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我局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以下困难和不足:

(一)科技工作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科教工作的深入开展。由于农业局各业务站均无

篇9

1.1农业科研资源封闭、成果转化率不高

农业科研资源彼此独立且相对封闭,缺乏一个对科研资源实行统筹安排、综合使用、资源互动的体制,同时,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较低。首先,农业科研工作中尚未建成一个多方有效协作的良性竞争局面。各单位的农业科研协作活动呈减少趋势,各研究单位在科技研发推广等活动组织中彼此独立,自成一派,相互间的信息、技术、经验交流互动沟通不畅,使得效率不高。其次,企业与科研院所的交流结合形式不够丰富。以福建省农科院为例,有以下几种与企业较密切联系的形式:(1)顾问型,派出科技人员作为企业的科技顾问,协助企业处理科技事务;(2)项目型,将科研项目的示范基地设在服务企业,进行示范推广;(3)合资型,由农科院利用自身的科研成果和资金,入股企业,共同经营;(4)自办型,由农科院为主要投资股东,且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为农科院派出的企业;(5)领办型,由农科院科技人员投资领办的企业。再次,企业与农业科研机构、大学农业院系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限;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与农业科技需求主体脱离,农业科研效率及成果转化率低。由于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分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及市场化运作的盈利性部门,其运作目标存在差异。目前主要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开发的是公共研究机构,其研究成果大多数尚不能投入生产实际,难以渗透到企业的技术更新、消化吸收和反馈创新的整体流程中,而大多数农业企业由于运营成本等原因,没有设置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能力薄弱[3-4],同时也难以用比较科学化的流程参与到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技活动中。两种科技研发的模式差异太大,合作困难。

1.2“三农”现状制约了农业科技的应用推广

我国分散的数量极大、规模又极小的小农户的经营现状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成本居高不下,但效果又难以令人满意。同时,随着非农业就业的发展,绝大多数年龄较轻,文化水平与技能水平较高,较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农村青壮中年劳动力已随着劳动流动的大军从农村转向城市,同时也从农业转移到非农行业,而农村现有留守人口老龄化严重,这种培训对象的人口结构变化是目前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工作中很难解决的问题。留守农民自身的情况使得他们无法意识到教育培训的远期收益,也就没有动力参与培训,从而提高自身技能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2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发展对策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这既需要科技创新的主要提供主体———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农业院校等机构不断拿出适用于农业农村实际的科技研究成果,也需要科技需求方———广大农民与农业经营企业不断提升自身吸收应用科技成果的素质与能力;同时,这一过程更离不开供给方和需求方中间的媒介———各地方各级的技术推广部门和科技培训组织的努力与付出。在这三方协同合作的科技创新推广系统的运作过程中,协作沟通分配制度和资金的投入支持是系统顺利运作的关键所在。所以,在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关键时期,要统筹分配各种优势要素的使用,更大地降低系统运行的交易费用,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的推广。

2.1大力建设并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

2.1.1鼓励与扶持农业技术的创新、推广推动各种公益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设;稳定现有的技术创新与推广队伍,将多级的各自为政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机整合的起来,形成功能明确、沟通有效、动态管理的完整体系。

2.1.2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发展乡镇农业银行、拓宽农业的融资渠道、建设倾斜于农业的新型金融机构,增大倾向于农业科技生产的农业贷51第6期徐慎娴: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款的投放量。

2.1.3兴建农业实用技术信息化数据库工程建设共通信息的农业技术推广数据库,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的数据库建设与管理,提高信息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搜索性,保证农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使用者遇到技术问题时能自主检索、能及时向数据库内的专家求助咨询。

2.2大力扶持农业科研开发,打造城乡科研资源共用平台

2.2.1鼓励农业企业自主科研开发对农业企业的新产品研发流程及新产品技术的市场推广部门进行政策性倾斜扶持,让在技术创新上有优势的企业能够逐步成为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2.2.2建立科技创新研发基金实行流动动态管理创新研发基金。在资金层面上支持并监督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应用及推广项目。

2.2.3建立相关产业间科研资源的共享平台将相关项目整合到一个园区或实验室中,学习并效仿利用其他产业先进的研发理念、流程管理思路手段等实现资源整合。如福建省农科院在示范推广过程中,探索建立了“科企结合、多方协作,多样开发、纵深拓展,搞好示范、以点带面”的科技推广合作方式,通过建立基地、供应种苗,严格评估、视优补助,确定目标、专题实施等新型的推广机制和管理办法实现了农业科技推广的系统化、精深化,增进了与农业企业的交流合作,使先进的农业技术第一时间为企业生产实践服务。

2.3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新型农民队伍建设是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所在。应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促进新型农民培养,大力填补拉平城镇乡村之间现有的教育差异,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农业实用科技的培训力度,建设并完善农村农业技术远程教育体系。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技术教育培训体系,改变农民对技能教育技术培训的态度,让农民真正看到教育培训投入的回报;大力发展与农业相关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使广大未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青年接受中等职业化的技能教育[5],真正学到对改善生活促进生产有帮助的技能。如福建省农科院多年来实施开展的福建省核心农户培训试点工作,科技特派员技能培训、创业辅导,UNDP项目计划,农业综合开发省级集中科技推广项目、农民职业技能资格认定培训计划,农户网络远程教育培训计划,企业技术骨干培训,农民合作组织骨干培训,科技下乡现场培训计划,科技人员入驻企业计划,军地两用人才农副业生产技术骨干培训计划等工作,采用包括网络远程培训、咨询在内的适宜方式,开展现场技术答疑、培训、讲座等,并巡回指导和协助解决相关服务对象在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多种途径、方式,不断开展新型农民的培养工作,促进农民对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理解、掌握和积累。

2.4发挥农民组织的作用,大力培育农业企业

2.4.1鼓励兴办农民技术协会、专业产品协会等农民组织,使农民自觉自发地成为农技推广活动的主体将目前农业生产中零散的小农户凝聚成有规模、有组织、有议价能力的农民组织,缩小其与千变万化的农业大市场之间的力量差距;制订并完善农民专业组织的相关法律,并给予技术性民间组织优惠政策支持。

篇10

关键词:农业;网站信息;现状;推广活动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25

1 中国农业网站信息化的背景和现状

农民缺乏信息化意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合理分配社会资源,政府在建设农村网站信息化问题上给予了很所优惠政策。很多农村开始建立信息化服务站,但是由于农民信息化意识薄弱,不能很好地利用农业网站信息,使很多农业网站成为空架子。

网站建设有待完善。很多农业信息网站上的有价值信息重复率较高,缺乏针对性和侧重点。很多农业信息网站信息资源更新较慢存在滞后性,很多信息没有及时删除更新,技术板块很多设备科技都已经过时,缺乏实际利用价值。农业供求内容分散且存在虚假消息,导致网站实际价值缺少,从而影响了农业网站的利用率。

网站服务功能缺失。很多农业网站点开后对农民有益的服务类板块较少,很多农业广告,给人一种杂乱和不专业的视觉感觉,让农民对此缺乏信任甚至产生反感情绪。有一些农业网站在操作设置上没有考虑到农民的文化水平,设置环节复杂,操作难度系数较高的操作流程,导致农民不能够及时寻找到所需的信息。

2 提高农业网站信息利用率的建议

利用农民可以接受的传统信息传播模式与农业网站形式相结合的方式,积极鼓励农民利用农业网站,并配合板报、传单、农业刊物对农业网站信息进行说明补充,这样农民就可以实现线上农业网站信息学习,线下书籍刊物进行辅导的双管齐下的学习模式。

为了提高农民的整体科学水平和现代化种植技术,利用广泛农业信息网站对农民进行专业培训,参考国内外科技种田的成功案例,ε┟窠行讲解说明,提高农民对农业网站的重视,鼓励农民利用农业网站信息资源。

农业网站要不断的完善信息结构和板块构架,简化操作流程,新闻资讯更加贴近农民生活,丰富网站信息内容,完善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信息共享和专家辅导功能,提高网站的服务水平。

3 如何提高对农业信息网站的有效推广研究

3.1 健全农业信息网站的服务机制

农业信息网站要明确服务定位,网站信息要具有针对性和准确定,并根据农业地区特点进行农业信息的整合,并且根据当地农民需求,进行信息的搜集。在网站板块上要分类清晰详细、设计一目了然,在操作上要尽量简化操作流程、方便信息搜索和检索,提高农业信息的利用效率,达到农业网站信息推广的目的。

3.2 提高农民计算机水平

很多地区已经普及了互联网应用,当地政府利用农忙空闲时间,积极组织农民的计算机能力培训,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并对农业信息网站的操作进行详细讲解。这样的培训不但可以提高农民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提高农业信息网站的利用率并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方向,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3.3 加强网站的宣传力度

由于农民认知水平有限,信息利用意识薄弱,不能够了解农业信息网站的便利性,这是造成网站利用率低下的原因。为提高农业网站的利用率,可以将农业信息网站的操作方法印制成册,每家每户进行发放,方便农民按照操作流程合理利用农业信息网站;还可以开通24h热线电话,方便那些文化水平有限的农民朋友,及时拨打热线电话进行供求信息,再由专业人员帮助在网站上进行登记。另外还可以采用信息捆绑方法,农民可以按照自己的的喜好和需要,点选订阅按钮,当网站信息更新时,会以短信和邮件方式及时通知订阅此信息的农民,这样不但提高了网站信息的利用率还提高了农业信息网站的准确性和针对性。政府还可以到相关农业学校,招募农业专业的热心同学,组成爱心服务小组,帮助和辅导农民学习农业信息网站操作。

3.4 农村干部分包制度

为了高效率利用农业信息网站,普及农民的信息利用率。农村干部可以将所在村民按组分配,进行小组培训讲解制度,遇到问题小组解决,好的咨询也方便小组之间分享,不但调动了农民利用农业信息网站的积极性还扩大了农业信息化的影响力。采用这种干部分包制度,明确组员之间的责任和义务,还扩大了信息的传播力度。组员之间能够互相督促学习,在提高农业信息网站的同时还能够推动我国的农业技术信息化步伐。

农业网站建设在自身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要注重农民计算机操作水平和信息利用效率,让农民可以利用农业信息网站及时供求信息、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网站利用率。农业网站信息的有效推广对于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丹.我国农业网站信息的有效推广研究[J].价值工程,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