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的护理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内科的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优质护理;人文关怀;满意度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64-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护理质量,护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医疗护理优质服务,不仅仅是提高医疗护理人员素质管理,护理技术管理,护理环境管理,护理文化管理,护理制度管理等,更要以患者要求的护理服务高品质为根本,提高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整体护理服务理念(1)。优质护理已经在我院广泛开展,我科室积极响应,自2012年8月―2013年8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取得满意效果。
1 临床资料
心内科共有床位50张,按照床位与护士比为1:0.4,我科室护士有15人。自2011年住院患者756例,其中男412例,女344例,平均住院天数10天。
2 优质护理服务措施
2.1 职责管理 建立护士岗位责任制,科室制定各层级护士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工作常规。根据床位数将护士分为3个护理小组,每班均有责任组长,新老搭配,节假日安排一名负责护士,全面负责本班次的人员安排,护理质量控制及处理突发事件,做到班班有质控,人人有规范。
2.2 排班管理 护士长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实行弹性排班,实行计划排班和按需排班,认真完成患者的早间护理和晚间护理,同时安排1-2名机动护士,保证应急需要和调配。
2.3 病室环境管理 患者入院首先后面对陌生的环境。病区走廊安装患者扶手,病房安装电视,有洗浴设备,科室环境整洁,在科室走廊公示分级护理标准,服务内涵,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家庭式,宾馆式的服务与管理,使患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对环境和生活方式没有心理压力,在轻松,安逸的环境中安心治疗疾病,休养。
2.4 加强人文关怀 关心 ,体贴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对患者的身体情况做全面的评估,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诊疗和护理。护患沟通中有效地运用人文关怀,可以促进护患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消除其紧张,恐惧的心理,从而使患者精神振奋,维持正常的精神心理健康状态(2) 。
2.5 提高护士业务素质 心内科住院患者病情变化快,病房设备精,尖,新,要求护士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还应有相当的医学知识和护理理论。应定期对护士的急救操作技术进行考核,要求护士对常用的基础护理达到100%合格率。派业务骨干学习心内科急,危患者的护理,不断学习新知识,新业务,新技术,定期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医院进行经验交流,取长补短。
2.6 做好健康宣教 向患者讲解心内科常见疾病的发病症状,急救措施及康复训练,做好饮食指导,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对出院患者也应做好健康宣教,延伸到家庭,定期随访,必要时上门指导,接受患者在各方面的咨询与技术指导。
3 结果
基础护理由服务前的92%,上升到100%,优质护理得到了患者的广泛认可。患者的投诉率明显减少,护理差错和护理意外事件为0.科室不断收到表扬信和锦旗,患者的满意度有91%上升到99.8%,优质护理的开展保障了患者的各项权益,与去年同期相比,住院患者明显增加,病床使用率明显提高。
4 讨论
我科室床位护士比尚未达到国家规定水平,与国内较大医院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实行优质护理是护理模式发展的一种趋势,自科室开展优质护理后,护士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大大提高,服务较以前变为主动,能及时与患者沟通交流,并能及时处理患者的反馈意见。为优质护理服务管理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树立了良好的护理品牌形象,不仅取得了社会效益,也取得了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2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96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模式,给予观察组患者人性化护理模式,对比2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人性化护理组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1.84%,住院时间为(19.74±2.14)d,常规护理组护理满意度为78.57%,住院时间为(31.14±3.24)d,人性化护理组护理满意度要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内科的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常规护理;护理满意度
近年来临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的发病率,更是逐年提高。心血管疾病由于发病快、发展迅速,可造成患者的机体永久性损伤甚至死亡[1],因此除给予患者必要的、及时的临床治疗外,对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也可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本研究对近年来心内科收治患者护理工作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研究选取西安市北方医院心内科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心脑血管患者1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43.14±3.15)岁。观察组中男67例,女31例;对照组中男56例,女42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症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在调查研究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调查研究,均能与人正常沟通交流,排除精神病史或家族精神病史的患者。
1.2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经过CT、彩色多普勒超声及临床病理学诊断,其中冠心病患者88例,高血压患者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心力衰竭患者26例。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内容包括对患者进行入院护理,监护心电图,降血压、血脂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其方法为:(1)营造人性化护理环境:通过营造人性化的医疗环境,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归属感,缓解其对医疗环境的紧张感。医院通过改善医院环境,设置便捷的服务,如微波炉、便利店等,方便患者的生活;设立健康宣传标识,使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知识。护理人员应加强对病房环境的管理工作,随时保持室内的环境的整洁,并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对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应给予帮扶,使患者感到温馨,降低其对陌生环境的抵触心理。(2)加强心理护理与沟通:心内科收治的患者年龄相对较大,其心理压力相对较大。由于担忧病情或者是对家人造成负担等,极易产生抑郁、紧张、自闭、烦躁等不良情绪,甚至对护理人员产生抵触情况,严重影响了疾病的治疗效果。针对这些情况,护理人员应主动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由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间接通过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问题原因,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满足其正常的心理需求。护理人员对患者家属所提出的各类问题也要耐心的进行解答,并对其进行护理知识和健康知识的指导,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和依从性。(3)人性化用药护理:心内科患者以中老年人群为主,其服药依从性相对较低,容易产生错服或者漏服的情况。对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用药的监督和管理及指导工作。如服用降压类药物的患者,容易造成性低血压,护理人员应提示患者改变时需将动作放缓,尽量轻柔;对于服用具有镇静、催眠效果药物的患者,需告知其当服药后出现不良反应时,应该保持卧床状态,不可运动;对于便秘的患者,应科学安排其使用泻药的时间,避免对患者的休息造成影响。
1.4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对患者以及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满意度指标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本组患者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开展人性化护理的患者满意度为91.84%,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性化护理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研究发现,人们除了对护理效果提出了较高要求外,对护理的服务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2],对优质护理工作的关注度也明显提高。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素质,有助于推动整体护理水平的提升[3-4]。人性化护理就是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要善于从患者的眼神、表情、言语、体态中读懂患者的需求、痛苦、渴望,并且尽最大努力去满足患者的需要,护理人员要用自己的热情和自信、平静、积极的心态去营造良好的护患人文氛围。在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时,需坚持以提高患者治疗舒适度为原则,进行患者的统一管理。同时对医护人员的管理中,应以调动护理人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为主,不应强制性增加其工作内容,避免护理人员对工作产生抵触心理。由于护理工作是一个整体合作的过程,所以必须加强对护理人员团队精神的培养,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互帮互助、团结一心,有效发挥出整体团队的合作力量[5],将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到工作当中。此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开展人性化护理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为提高治疗效果奠定了基础,同时由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其可以有效避免患者临床风险事故的发生几率,降低护患矛盾的发生率,同时也为医院营造了积极的医疗文化[6-8]。
参考文献
[1]王晓东,刘红.人性化护理在心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5(2):65.
[2]徐文贞.人性化护理在心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19):153-154.
[3]刘昭君,岳仕鸿,钱涵,等.精细化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杂志,2013,30(9):54-57.
[4]吴洁.人性化护理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63-65.
[5]尹华商.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8):133-134.
[6]李碧玉.人性化护理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2):73-74.
[7]郭燕红.适应形势锐意进取促进护理工作可持续发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5):305-307.
篇3
[关键词]心内科 护理 方法 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高,护理工作在医疗事业中越来越被重视,新的护理方式不断被提出和发展。心内科的患者在临床中主要的特点是年龄的跨越较大,病情的变化较快并且病种较多而复杂,患者在身心方面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此对护理工作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护理工作更加专业和人性化,避免患者治疗中的危险因素,最大的促进患者的舒适。总体来说,对心内科患者的护理要更加注意一切细节的护理,以便患者的早日康复,减少临床中的医疗纠纷的发生。我们根据84例心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结果,总结了我们的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1~10月收治的心内科患者84例,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41~73岁,平均(49.2±6.9)岁。心绞痛患者19例、冠心病患者47例、心律不齐患者8例,心肌梗死患者10例;伴发高血压病患者37例、糖尿病患者15例、支气管哮喘13例。
1.2 护理措施
1.2.1心理护理:心内科患者经常出现恐惧、抑郁、焦虑和绝望等负面的心理影响,进而降低患者的免疫力,不利于患者的护肤。对此,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症状,我们认真评估患者的心理问题,并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主要应用安慰、鼓励等手段为患者排解不良情绪,并清晰透彻的为其分析病因以及治疗后进一步的发展趋势,为患者及时做好健康教育指导,尽量降低负面的心理反应,使患者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让患者从心理上建立康复的信心。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医护人员应及时了解并掌握患者的生活状况,比如睡眠及进餐情况,用药后有无不良反应等,对发现和了解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进行解决。因为护理人员的安慰带有权威性,能够稳定患者的情绪,为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安全感,以此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
1.2.2个性护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护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好个性化的特色服务,例如,对患有皮肤水肿的患者,经常协助患者变换,并保持床单的卫生整洁,预防褥疮发生;对患者因为呼吸困难而造成的发生口干口臭,应加强其口腔护理,提醒其每日用生理盐水或漱口液清洁口腔;还有一部分患者没有很好的卫生习惯,不愿开窗通风,再加上家属的频繁探视,导致室内空气浑浊,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因此应保持病房内空气良好的流通,并保持良好的温度、湿度适宜,预防交叉感染,创造一种温馨的人性化环境;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各项检查或治疗操作前应详细的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让患者及其家属对此能够有所了解。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还要做到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护理中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原因、病情发展以及对身体可能造成的危害等,提高责任感,使得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能够让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1.2.3营养护理:患者在患病期间由于身体和心理上的各种原因,大多出现营养不良的症状,并在治疗期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厌食现象,我们在护理时要为患者准备一些细软、易消化的食物,尽量的避免用力进食或咀嚼,并建议患者做到少食多餐,每餐不必过饱,这样既能够为患者提供身体做需要营养而又不会导致过分的劳累。
1.3结果:通过对本组患者采取改进后的综合护理后,使护理人员改变了以往的护理思想和服务理念,护理工作在整个实验期间的明显减少了护理差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84例患者经过治疗及上述护理之后,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70例(83.3%),有效(症状有所减轻)10例(11.9%),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4例(4.8%),总有效率95.2%。采用改进后的护理措施,使护理工作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医护间的关系得到改善,为医院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帮助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促进了患者身体健康的恢复。
1.4数据的统计学处理:本调查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以(X±S)的形式表示数据均数,计数资料采用组间t检验,各指标率的变化结果采用组间的X2检验,P
2讨论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实行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护理活动,既要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同时也要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个专业的护理环境。作为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要保证各项护理工作的良好运行,就必须要以护理的质量为核心。由于心内科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的特点,这就要求接诊的护理人员必须在短时间内迅速的了解病情,并及时有效地做出护理诊断。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既要全方位地考虑患者的病情,又不能忽略那些潜在的护理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大量新项目的引进,使得护理工作的技术复杂程度和技术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医院应该经常性的组织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素质,尽量避免由于对护理仪器操作的不熟练而带来的护理风险和护患纠纷;护理人员还应学习和了解心血管疾病的有关知识,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院心内科实施改进护理的过程中,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护理模式,提升了护理工作的业务水平,为患者提供了优质的护理服务。同时凭借护理模式的转变,进人本科室的患者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关怀。改进后的综合护理方式,能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的护理需求,真正解决患者的难题,值得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心内科 护理 用药安全 管理 临床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067-01
药物是否安全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在临床医学中,对心内科的患者常采取药物治疗的方法,同时是对重症患者抢救治疗的主要措施,但时常会出现各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造成患者的不良反应,用药不当不但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反而会加重病情,甚至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因此对于患者用药的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对药物的安全使用也是治疗类似病症的基本要求。由于心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在配药和用药时难免会出现错误,据调查在医疗纠纷问题上,因为临床药物纠纷将近40%,而在这些不良事故中,大约一半以上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用药护理安全管理得到预防,因此对于药物安全管理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主要对心内科临床护理用药安全管理做出分析探讨。以加强心内科的临床药物护理管理,使临床护理的质量得到高。
1 临床资料
1.1资料选取:对2011年10月-2013年十月两年来我院收到的298例符合心内科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其中男性158例,女性140例,年龄44~82岁,平均年龄58岁.其中冠心病122例,心律失常74例,高血压病290例,心肌病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
1.2护理方法:采用对照组的方式,将所有病人分成两组,保证两组患者病情、病历、性别无明显差异。
对第一组设为对照组,对第一组做以下处理:①按时、按量、按点发放口服药,特殊药物要按照要求及时发放于患者手中并说明用药注意事项,保证床头无剩药,②静脉输液药物按照三查七对原则核对输液粘贴等标记,化药和静脉穿刺时加强无菌观念,抗生素要现化现用,③ 输液巡视卡挂于输液架上,调整好输液速度并及时记录于输液卡上。第二组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护理的基础上加强用药安全管理,加强医务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提供人性化的服务环境。为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要求护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三查七对的原则,工作室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并定期检查考核。
2 临床护理的护理用药安全问题
2.1临床护理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办法:临床护理大多数护士缺乏自我约束力和责任感,不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章进行,所以对于医护人员的操作规程要严加管理,并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护士的慎独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心内科需要药物注射的几率非常高,使用输液和注射时速度一定要精确,对于所有的输液设备采用统一管理的模式,并分配专业人员值班,以确保合理高效的使用医护资源。在科室出现一些新药时,有些医护人员不能及时掌握该药物的配伍禁忌,有时可能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医疗事故。
并要求医护人员做到工作时检查与不检查时一样,领导在与不在时一样,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心内科患者的病情复杂多变,危重患者临床用药种类繁多,容易出现药配混淆的现象,所以平时工作要组织所有护士加强药物知识的学习,对于各种药物间的配伍禁忌护士要熟练掌握,科室如果出现新药,要组织全体护士学习,在用药的过程中减少给药差错的发生; 心内科患者的危急病人多突发事件,多抢救机率高,需要设置一个仪器调配中心并实行值班轮换制度。在对于医护人员时的人性化管理,能发挥其能动性,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2.2心内科护理用药安全管理措施:为了有效避免临床救治的事故发生,医院要严格执行药物的分类管理制度:对抢救类药物应摆放在显眼的部位;对普通药物应明确分类规范,并注明其名称和数量;对临近保质期的药物应专门摆放,将失效日期注明,并进行定期清理;对于需要明确放置环境的药品应严格按照指定方式存放,并做好相关记录。
无规矩不成方圆,对医护人员实施药物考核制度,对药物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核查,认真做好医护人员的思想工作,增加其思想的高度认识,加大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护理人是患者临床药物治疗的最主要执行者,是患者病情进展的最直接观察者,因此,整个护理人员团队的素质是管理临床用药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应对其定期开展护理知识宣传教育,让其不断接触新药物,了解新知识,避免因药物知识匮乏而造成药物使用不当等问题。此外,还应培养其基本的职业道德,增强其职业荣誉感,对岗位责任明确,爱岗敬业;坚持奉献精神,减少失误,提升自我,不断完善,当出现用药不当等问题时,不应进行隐瞒,而应及时上报至医生,以尽早采取处理措施,降低危害。
还应加强护士的风险意识教育, 鼓励人人参与风险管理。科室应定期对因护理用药不安全产生的纠纷个案进行分析, 曾经发生过的风险事件是最好的风险教育素材, 鼓励护理人员从自己的角度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 提高护士认识问题和预防、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对临床护理用药安全管理的完善
规范化科学化的开具处方,可以减少人为失误。开出处方前认真核对其正确性,并对药物进行集中配置,提高静脉滴注的安全性,减少院内交叉感染,提高药物的利用率。护士应正确评估患者状况,严格执行给药操作规程,将早晨空腹、服餐前服、餐中服、餐后服、睡前服的药物分别按时送给患者服用,并亲自照顾服下. 对于出院后需继续用药物者进行后续治疗的患者,应向患者及其家属采取口述和书面形式,认真做好服药指导 同时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及用药后反应的观察。
4 结束语
心内科护理的药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临床医师不仅需要掌握各种药物药理以及药物配伍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还要求临床医师掌握丰富的临床知识,并可以熟练解决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所以广大医学工作者,要努力学习相关知识,认真去执行临床护理的药物管控。真正做到一个医学工作者应偶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杨树涛.心内科护理用药安全管理的临床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3.04月刊
篇5
【关键词】心内科住院患者;食欲下降;原因;护理
食欲是指在进食前或进食中对某些食物产生的一种愉快的感觉,它建立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身体和精神的任何不适都会引起食欲改变。食欲下降主要是指机体失去正常的进餐欲望,从而导致其进食量的不断减少,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体重减轻、营养不良等并发症[1]。为了分析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食欲下降的原因,并提出个性化的护理措施,我院开展本研究,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10月1日至2012年10月1日期间,我院心内科共收治了患者459例,其中,男284例,女175例,其年龄为17~88岁之间,平均(615±28)岁。本组的459例心内科患者中,食欲下降患者134例,占所有患者的2919%。其中,高血压患者23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33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3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4例,加抗性心脏病患者4例,冠心病患28例。
12治疗方法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的食欲下降分为3个主要等级,即轻度、中度以及重度食欲下降,并对其住院期间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导致患者出现食欲下降的主要原因,并为其制定个性化的临床护理方案。
13食欲下降程度划分将患者食欲下降的程度进行划分,即轻度:食欲轻微下降,患者的进食量下降20%左右,且持续时间不超过1周,未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中度:患者的食欲明显下降,其进食量下降50%左右,且持续时间较长,约为1~2周,并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重度:患者的食欲下降严重,进食量下降超过70%,且同时伴有恶心、呕吐以及腹胀等症状,甚至出现营养不良和精神不振等并发症。
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120数据处理软件分析并处理本组研究数据,当P
2结果
观察组67例患者中,食欲改善例数为60例,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553%,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3讨论
31导致患者食欲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一,年龄因素。心内科的住院患者大多数均是老年人,其自身的机能退化会导致其出现生理改变,例如味觉衰退、消化液减少、胃肠蠕动减慢等均是导致其出现食欲下降的重要原因。其二,疾病因素。心内科患者往往伴有肠系膜动脉硬化等并发症,消化系统不适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进而影响食欲。其三,治疗因素。心内科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部分口服药物可能造成患者的胃粘膜损伤、恶心以及胃肠胀气等不良反应,从而导致患者食欲下降。此外,有些患者需要同时服用强心剂、降压药、抗凝药以及降糖药等药物,致使其出现药物不良反应,降低食欲。其四,心理因素。部分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并不了解,其通常担忧疾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这种不良的心理状况和消极的情绪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患者食欲下降。
32护理措施首先,心理护理。大多数的心内科住院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和抑郁、恐惧等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多与其进行沟通,开导患者、鼓励患者,并告知其良好饮食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欣赏自己喜爱的音乐、观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使其保持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以改善其抑郁情绪,增加患者的食欲[2]。此外,护理人员还可以带领患者到其他病房进行参观,向其介绍成功治疗的案例,告知健康饮食对于疾病治疗的重要意义,增强其治疗疾病的信心,进而改善负面情绪,增加食欲。
其次,治疗护理。心内科患者在治疗期间均需要服用大量药物,对于将引起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药物,则叮嘱其半小时后服用,对于头孢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等药物则尽量避免空腹服用,以减轻其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对于合并慢性胃炎的患者,治疗期间给予其适当的保护胃黏膜药物,以降低其食欲下降的发生率;对于已经出现明显食欲下降的患者而言,则应该及时给予其抑酸、促进胃肠动力等药物,以改善其食欲下降症状;对于食欲下降程度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则可以给予其适量的补钾液或果汁等,以维持其水电解质平衡,改善其食欲下降等症状[3]。
第三,饮食指导。告知患者保持口腔的干净、整洁;指导患者家属有针对性的为其提供食物,不仅要干净、卫生,还要荤素搭配、营养丰富;针对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为其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即以清淡食物为主、避免油腻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松软、易吸收的食物为主,避免坚硬和不易消化等食物,遵循少时多餐的原则进食。
总而言之,对心内科住院期间出现食欲下降的患者而言,给予其系统、科学的评估,并针对导致其出现食欲下降的原因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食欲下降,对其恢复健康饮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俊梅,王丽,谢赫男 心内科住院患者食欲下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7):1617.
篇6
【关键词】舒适护理 心血管内科 患者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123-01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伴随着心血管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却在不断增高,近年来,临床上收治的心血管患者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状态,而且患者年龄趋于年轻化[1]。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数量长期居于疾病统计的首位,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给予心血管患者提供适当的护理模式对于其得到更好的治疗环境和加快康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服务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医院的治疗理念正由"以治疗为核心"向"以患者为核心"转变。临床上对于心血管患者的常规护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患者的需求。因此本文针对我院从2011年5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120例心血管内科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析舒适性护理模式在心血管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运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针对我院从2011年5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120例心血管内科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人。其中男性76人,女性44人,年龄为52-89,平均年龄67±12.6岁。其中对照组60人实施常规的护理模式处理,观察组60人实施舒适护理模式处理。治疗结束之后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者的数据进行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性别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舒适护理
舒适护理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在治疗的过程中,能够引起患者感觉不舒适的因素做出调整和消除,以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感觉舒适为目的[2]。由于舒适没有具体的评判便准,可以认为是患者一种主观的感觉评价,因此在舒适护理的实施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其主要的操作原则是,细致、耐心和为患者为护理的根本。
2.1 预防准备
针对可能造成患者不舒适的原因进行全面的排查和分析,预先将这些细致的工作妥善安排好,例如房间内的卫生、气味、环境的安静、整洁,患者进入新环境的快速适应,在治疗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不适和休息不好等情况给患者造成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3]。应该预先进行考虑到位,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适,应该及时给予适当的处理和安置。
2.2 观察护理
由于舒适性的判断往往都是以患者厄主观意识为标准,因此很多时候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这就给舒适性护理的具体工作开展带来了一点的难度。护理人员应该积极和患者展开沟通,通过倾听患者的需求和埋怨来了解给患者带来不适的原因和因素,并及时采取措施改进,而且要善于观察患者的一些动向。主动去采取询问和关心心血管患者。取得他们的信任,才能更好开展工作。
2.3 护患关系的和谐建立
建立起和谐的患者和护理人员之间的互信关系,有利于舒适化护理模式的实现和开展。实施良好的相互支持和理解的沟通渠道,是建立起患者舒适心理环境的重要保障,因为通过沟通,患者可以将对于医院,治疗,医生,护理上的各种自身感到不适的感觉和想法表达出来,内心的宣泄有利于患者的情绪受到一定的调解,同时让患者的心态趋于良好的环境转变,从而提高自身对于环境评价的舒适感[4]。
2.4饮食护理
在饮食护理上,需要严格监督心血管患者的食物种类和数量,提倡饮食有节制,少油盐,多纤维和补充适当的维生素。调节肠胃和减轻身体的负担。一般而言,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介绍和进行营养的健康卫生指导和培训,让患者了解合理进食的必要性。同时在食谱的设计上也需要在满足治疗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偏好和口味,只有这样才能让客户的舒适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护理模式处理之后,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为98.6%,相比较对照组的75.4%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4 护理体会
心血管内科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主要面对的工作重点是,针对患者的胸闷、胸痛,气喘、心悸等病症进行观察和处理,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病情。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主要是将对患者各种表征数据的观察和记录,吸氧和硝酸甘油舌下含服等措施实施到位[5]。在此基础上增加对患者的住院环境,沟通及心理护理措施。让患者在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心理舒适感。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采取了舒适护理之后,患者的个人主观感受上对于护理质量的舒适性有较大的认可,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说明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的操作上,采取舒适性的护理模式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陆文妍,杨柳枝.舒适护理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19)
[2]张文娟,石雅泳.舒适护理对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调查分析[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0(10)
[3]郭静,康月珍.舒适护理在高龄骨牵引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11(17)
篇7
中化二建集团医院急诊科,山西太原 030021
[摘要] 目的 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通过对2012年2月—2014年2月来该院治疗的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追踪护理,详细了解患者诊疗、护理过程中的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进而提出提高护理质量的措施。结果 针对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后,护理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结论 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
[
关键词 ] 心内科;风险因素;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087-02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而且由于引发病情变化的因素很多,具有突发性和多变性的特点,致死致残率较高。患者病情的突然恶化常常超出医护人员的意料之外,因此心血管疾病的整个诊疗、护理过程都存在很多风险。易导致因护理不当而产生的医患纠纷,给患者和医院都带来严重损失。所以加强对心血管疾病护理质量的研究,提高护理质量是否必要。该研究就以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让入院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追踪护理为切入点,发现其中影响护理质量的印象,并进行及时处理,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350例为研究案例,其中冠心病患者236例;心肌梗死患者79例;心肌梗死患者35例。将3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
1.2方法
采用追踪护理法法,分析整个诊疗过程中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并对之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提出提高护理质量的对策。
1.3数据分析与结果
通过对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分析,总结并制定实施科学的护理措施后,采用自制的《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问卷》让患者给予评分。经统计治疗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率达94.8%,对照组满意率为81.1%。治疗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达到了维护患者身心健康,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的目标。见表1。
2 影响心内科护理质量的因素分析
2.1患者因素
经过分析发现,患者因素是心内科护理中影响较大的风险因素。①心内科疾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年龄较大、体质较弱,发病后机体能力、免疫力等下降严重。而且中老年患者一般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其他疾病;②患者对健康知识、病变常识等了解较少,对医疗护理的配合度不高,依从性差;③由于心内科疾病致死致残率较高且容易反复,对患者和家属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加之缺乏一定的护理常识,对患者的治疗存在很消极的影响。
2.2医护人员因素
患者的整个诊疗过程,都离不开护理人员的积极参与。因此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等因素是影响心内科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①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不足。心血管疾病具有突发性和多变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留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如果责任意识不强,则会导致严重的责任风险;②业务水平不高。心内科疾病种类多,护理工作较为繁重。但是由于许多护士的业务水平不高和应急能力较差,加上很多护士缺乏护理经验,遇到病情突变的患者往往束手无策或者等抢救器械操作不熟练、不规范等,将会直接危及患者生命;③职业素养,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接触机会较多,如果不能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或者沟通不当,态度生硬。一旦患者出现情况,就十分容易出现医患纠纷。
2.3药物及器械因素
心血管内科疾病种类繁多,患者诊疗过程中用到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也较多。因此药物和器械是产生护理风险的另一原因。①心内科疾病的特点决定了其诊疗过程中用药的复杂性,尤其是中老年人对药性敏感,用药过程稍有疏忽就会导致医疗问题;②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对于新的器械护理人员肯定存在操作不熟练的问题,新器械、新技术的普及也成为了潜在的护理风险。
2.4医护环境因素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各项医疗资源日趋紧张。护理环境逐步发展成为影响护理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①医院硬件设施老化、布局不当等。给护理质量的提高带来诸多不便;②老年患者的不断增加,病床的周转速度快,势必带来各项影响患者的风险因素,例如环境卫生、地面湿滑等原因导致的患者感染、摔跤等威胁。
3提高心内科护理质量的对策
3.1通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综合水平
做好护理工作,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护理安全。最重要的是通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针对护理经验不足的人员。培训内容应该包括业务培训、护理礼仪、责任意识、应急能力等。对与引进的新器械、新技术应通过及时培训,确保护理人员在日常或者急救中能够熟练使用。在护理礼仪中要重点培训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等,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责任意识的培训,就是要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时刻观察、分析患者病情的能力。做到风险意识时时有,防范重点无遗漏,时刻掌握患者病情的变化,将护理风险降到最低。
3.2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病房管理
患者入院后日常起居都在病房完成,病房的环境卫生等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情况。因此必须强化对病房的管理。具体可以从改善卫生环境和严格物品放置进行。①对保洁人员进行风险培训,使其了解病房卫生、地面清洁、干燥对患者的重要性。做到一床一巾,一桌一抹布,保持床单清洁,干净,每天定时开窗通风;②对病房内物品分类放置,消毒的物品应悬挂,避免交叉感染。
3.3加强对药品和器械的管理
药物与器械引起的护理风险属于外在的因素,关键还在于人的管理上。要求护理人员对心内科病患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熟知,了解其药性、作用、禁忌症等。配置新药必须查看禁忌表,对与患者用药时间、用药方法、药量必须保证准确无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进而减少护理人员工作的风险。对于医疗器械的管理,首先要做到熟练操作,设备消毒灭菌有效,定位放置齐全完备。并设专人管理,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操作演练,保障抢救设备应急性良好。
3.4制定护理风险应急预案
心内科疾病突发性强,病情变化快。因此必须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应急预案,才能将患者的风险降到最低。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针对性的应急预案,例如针对心肌梗死患者制定突发猝死应急预案;还有患者跌倒应急预案;停电应急预案等。并组织各级护理人员、主治医师等参与演练,要求预案内人员熟练掌握。通过实操考试等检验人员的应急能力。确保突况能够顺利采取应急预案,严格按照预案进行,杜绝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
[
参考文献]
[1]甄锡云.心内科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3):693-694.
[2]刘艳霞.风险管理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1):265-266.
[3]张文.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0(1):137-138.
[4]袁敏.如何有效降低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5222-5233.
[5]王春艳.浅谈内科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求医问药,2013(8):18.
篇8
关键词:内科;睡眠;睡眠时间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患者由于环境的改变、疾病的煎熬及对病情的担心等原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问题。同时低质量的睡眠,不仅不能促进病情的康复,还可能诱发其他的心血管疾病,所以患者应配有专门的护理人员时刻观察患者的睡眠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方式对该状况进行缓解和治疗。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研究,现将结果公布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2013年1月~2014年9月在我院接受并进行治疗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70例研究患者分别划分成实验组35例研究对象,对照组35例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心理干预护理 实验组应用普通护理与心理护理相互结合的方法进行全方位护理,对照组进应用普通护理进行对照试验,在护理的3w后将患者的预后效果,和睡眠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具体的过程是在患者入院时,应用微笑面对患者,为患者详细讲解治疗的基本流程与如何配合治疗的完成,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绪与抵制心理。同时也可以给与患者良好的服务,并及时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搜集患者的病史。
1.2.2 干预生活环境 ①患者的房间应及时消毒,保证卫生与通风条件,冬天应注意取暖。②对患者房间的基本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有效的控制,保持患者舒服的同时避免细菌滋生。③应该严格的控制患者的活动应注意多休息,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帮助患者病情的康复。④患者应配合主治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的服药,注意不能饭前服药,应饭后服药,这样可以提高药物的有效率和被利用率,应注意服利尿药辅助治疗,同时时刻有记录患者的睡眠时间长度与睡眠深度,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患者出现异常应及时治疗。
1.2.3 睡眠卫生干预 确证患者的睡眠境况对疾病的治疗不会产生显著性的影响,不应当对患者的睡眠习性进行过多的抑制与变化。患者在睡眠时应使用舒适的姿态,整理好枕头的高度与宽度等,对服饰应加以注意,穿着宽松柔软舒适的睡衣,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出现着凉及风寒现象对疾病生成不良影响。医护人员应当对患者进行饮食引导,尽可能禁止食用具有刺激性的食品,尤其是晚餐一定要尽早进食清淡,避免饮食不当造成对睡眠的影响。
1.2.4 镇定催眠药品的使用干预指导 眠质量较差患者在服用催眠药品之后能够短暂的改进情况,但如若对此种药品中止使用那么将会产生反跳式失眠现象,如若长时间使用此药品,也许会对此药品产生依赖性,所以,对此患者在使用镇定催眠药品的过程中医护工作者应在正确用药环节对其进行指导,要多加关注患者使用催眠药品之后的治疗效果与病症情况,避免出现不正确服药情况。
1.3 睡眠情况检测 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对患者的睡眠情况实行检测,并且PSQI最少为0分,最多为21分,并且PSQI>7分可以当做睡眠评定的参照数据。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6.0统计学数据表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数据采用(x±s)来体现,使用t进行验证,使用χ2进行验证,根据P
2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护理前后PSQI积分的对比
在进行护理之前,实验组与对照组PSQI积分的对比,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护理1~2w之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PSQI积分情况全部减少,实验组在进行护理1~2w之后,其PSQI积分情况较之于对照组显著性低,具有明显性差异,并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睡眠是处于人类生命活动中的一项十分关键的生理状态,其不只关系到人类身体的健康水平,并且在生理活动中也具备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心脑内科进行诊治的患者因为病症影响以及使用利尿剂与抗高血压等药物的作用,因此睡眠障碍在心脑科患者中广泛存在。患者的生理机能因睡眠品质的高低而决定疾病恢复的速度,不良睡眠使患者出现很多不适及不良情绪,因而对治疗效果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对于疾病的康复产生不利的作用。
在本研究中,通过分组实施护理干预并认真观察及进行数据统计组在对照组的条件上进行心理护理,让患者面对治疗的时够可以保持较佳的心态,在正常的环境下进行医治会使病症保持愉快的心情,为患者实施睡眠卫生以及镇静催眠药物应用指导,可以有效烦人了解患者的睡眠情况,使睡眠障碍减轻,睡眠水平提升。在护理之前,实验组以及对照组PSQI积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护理1、2w之实验组与对照组PSQI积分全部有所减少,实验组护理1、2wPSQI积分较之于对照组显著性低(P0.05),护理1、2w之后实验组与对照组PSQI≤7分的患者概率明显升高,实验组护理1、2wPSQI≤7分的患者概率较之于对照组显著性高(P
参考文献:
[1] 高玮.心内科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临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7):116-117.
[2] 周红,韩志乐.护理干预对心内科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9):33-34.
篇9
【摘要】小儿特别是三岁以下的儿童,由于其本身各种生理机能发育还不成熟,免疫系统功能不完善,脱离母体后与外界环境还存在很长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所以,外界许多的致病微生物都容易对宝宝产生伤害,最后导致生病。最常见的一些病症包括感冒、发热、咳嗽、呕吐、腹泻等等,而家长们也会千方百计地找到这些疾病的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尤其饮食方面尤为关注,什么病不能吃哪些东西,如数家珍。
【关键词】:儿童 腹泻 护理
一、 内科护理的概况
内科的疾病病因复杂、病种繁多,并且儿童内科的疾病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除少数的疾病如大叶性肺炎等是可以一次性治愈的外,多数的疾病有着反复性。由于反复的诊查,经常的住院,致使的很多病人心理的问题很是严重。并且有一些疾病治疗成败与护理的工作质量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内科的病人有着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增强病人的抵抗力,促进健康;不良的心理状态,不利于健康的恢复,甚至导致病情恶化。所以护理的人员必须熟练的掌握内科病人不同的分析原因、心理特点,才能够更好的为病人做好各项的护理。
二、 以小儿腹泻为例探讨护理素养
小儿腹泻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疾病,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的常见病。大部分为细菌、病毒感染。也可由喂养不当,受凉等因素引起。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夏秋季发病率最高。长期以来严重危害着儿童的健康。
1. 小儿腹泻的病因及分类
按西医发病机制: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生理性腹泻按中医的虚实证、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病因:小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因引起,其病因主要分为感染和非感染性,其中感染性因素最多, 80%都是由病毒引起,还有20%是由细菌感染和肠道外感染(如中耳炎、上感、肺炎、泌尿道感染等)也多见。
2. 对小儿腹泻护理的要点
(1) 加强基础护理 呕吐患儿应做好口腔清洁卫生工作,防止发生鹅口疮;由于患儿大便次数频繁而且性质改变,肛周皮肤容易发生糜烂甚至溃疡及感染,应选用柔软布类尿布,每次便后用温水来清洗臀部,保持这里的皮肤清洁和干燥,搞好病室的环境卫生,要定时消毒、勤通风,护理的人员在接触患儿与更换尿布时,应清洗双手然后在护理其他的患儿,患儿尿布应该用消毒液浸泡之后再进行清洗。
(2) 正确的喂服儿童药物对于能交流的患儿,护士们要以温和的态度与他们进行交谈,要不断称赞、鼓励,满足于患儿的虚荣心,来获得患儿的信任,然后才可把大的药片掰开了分次的进行口服,先口服一些抗生素,以免的延误对儿童的治疗。而对婴幼儿,护士们应帮助家属们将药片研成粉状,用少量的温开水溶化之后,家长再抱起患儿,用小勺从口角处,来顺着口颊的方向慢慢的倒入,待小勺的药液完全被幼儿咽下之后方可拿开,这样可以防止患儿将药液吐出来;如果药量少的话,也可使用一次性的注射器来抽吸药液,由口角处缓缓的推入。切记不可以采取捏鼻灌药这个方法,以免的发生误吸、呛咳而导致的窒息。活菌类药物如整肠生,应用温水送服,以免活菌被高温水灭活。服用肠黏膜保护剂如思密达,要与口服抗生素间隔2 h后再服用。
(3) 脱水情况 观察皮肤的黏膜、弹性是否的干燥,前囟凹陷程度、眼窝及四肢的末梢循环以此来判断脱水的性质及程度。对于并发脱水热的患儿,首先的要减少衣服,利于降温,擦干汗液,也可用物理的降温或者应用退热剂等;对口服补液的患儿,护士应该根据医嘱来缓慢的喂服,注意温度,宜少量多次服用;对于静脉补液的患儿,在输液过程中,护士要严密观察,根据病情调节输液速度,过慢则脱水不易及时纠正,过快或输液量多,会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或肺炎患儿,输液速度应减慢;新生儿、早产儿、2度~3度营养不良患儿、并发肺炎、心脏病及呕吐患儿,输液期间应侧卧,以防呕吐、窒息;烦躁不安、脉率增快、呼吸加快的患儿,应警惕是否有输液量过多或速度过快,发生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等情况。总之,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必须经常巡回观察,及时报告,掌握好输液的量和速度,并随时调整。
(4) 输液的管理 患儿面对陌生的人、环境,表现为害怕、恐惧、哭闹等,而新毕业的护士对于静脉穿刺的技术还不够熟练,心理的压力很大,这些都是易导致穿刺失败的原因,影响着儿童的治疗,也很易引发护士和儿童家属间的矛盾。对于一些不合作的小儿也可以给予一些镇静的药物。
(5) 皮肤护理 小儿皮肤娇嫩,腹泻便次多,肛周皮肤容易发红或糜烂,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用软纸轻轻蘸干,再涂臀油或红霉素软膏。皮肤糜烂明显者,用紫外线照射,每日1次,勤换尿布,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6) 健康教育:①指导合理的喂养: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在夏季断奶。按时添加辅食,切忌几种辅食同时添加,这样有利于防止偏食、饮食及过食结构突然的变动。②注意饮食的卫生,培养出良好的卫生习惯。③增强体质:发现营养佝偻病、不良要早治疗,适当户外活动。④注意气候的变化,防止过热、受凉。
三、 对儿童内科护理工作的体会
在护理感染性腹泻患儿的过程中,我们体会道除了临床药物外,临床护理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大多数的婴幼儿还不会用语言来主动的向医务人员反应那些不适的症状,所以常因不适而哭闹,所以护士要加强对他们的巡视,了解患儿的病情,同时的要向家长们来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避免在夏季断奶。要注意饮食的卫生,培养良好的习惯。发现营养不良、佝偻病时及时治疗,适当户外运动,增强体质。向家长传播腹泻病预防的知识,做好卫生宣传教育。
结语
小儿腹泻护理的内容较多,需要较广的知识面、较扎实理论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较强责任心去关心与了解患儿及其家属,才能够根据患儿的饮食习惯、特点、经济条件等等来制定护理的计划。护士要通过对研究组患儿病情及家庭情况的综合评估,制定了一个个性化的护理计划,使研究组疗效和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提示护理工作不再是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患儿实施治疗和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篇10
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协同护理模式的基础
护患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使患者愿意接受护士传递的信息,如疾病知识、护理知识等,并深信不疑,这是协同护理模式进行的第一步,也是关健性的一步。为此分管护士应首先做到:
1.1 树立良好形象 护士要让患者有感觉良好,待人亲切,值得信赖等肯定的印象,这对今后的相互关系好坏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护士首次接触进入病房的患者应做到衣帽整洁、举止端重、表情亲切、态度和蔼、言语悦耳,从视、觉、听三个方面给患者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1.2 言语沟通 护患关系的言语沟通首先从问候开始,日常生活中的问候,如早晨测体温时应问候一声“早安”、“您早”;进行技术操作时说声:“对不起”、“请原谅”;巡视病房时说“请您………”、“您好”、“请您记住等”这些极其自然的问候,是发挥护士自身职业作用来达到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目的。
1.3 面部表情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问候语即便一字一句都相同,但护士说话时的表情、气质不同,给患者留下的印象也不同,患者能通过观察护士的表情而在自已的脑海里留下不同的印象,而护士则可从患者微小的表情变化中,往往会发现以后相互间交往的线索,因此表情自然而丰富,真诚而不虚伪,对护士来说至关重要。
1.4 语气和措词 在护患关系上,进行语言沟通时,稍有疏忽往往易陷入“你有求于我”的主从关系上,护士说话的语气出现任何的微小不和谐,措词出现任何微小的忽视,均可导致护患关系的紧张或破裂。
2 协同护理模式中的护理教育方式
患者教育是协同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安全有效的护理工作有重大的作用,开发患者的自我护理潜力,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其护理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1 群体教育方式 多在每日例行查房前半小时进行,主要是针对患者所共有的疾病、身体状况、饮食、、居住环境、睡眠习惯及大小便方式等的改变对患者带来的不适应进行综合性教育及护理指导。
2.2 个体教育方式 是以个体为教育对象,这种方式往往具有针对性,通过医患、护患之间的对话、咨询、辅导进行双向交流,了解患者的思想意识,听取患者的疑问及患者自我护理中出现的问题。
2.3 医护协同教育方式 是针对患者对医生的信赖程度往往要大于护士的普遍心理,采取了由临床医师和分管护士共同参与讲解疾病的预防及护理,双方讲解的侧重点不同可使整个讲解内容即丰富又完整。实践证明让临床医生参与协同护理模式,不但能完善协同护理功能,提高整体护理质量,而且由于有临床医生的参与教育,使患者对协同护理模式信赖程度增加,提高患者的自觉参与意识。
3 协同护理模式中的护理教育内容、时机和患者选择
对患者自我护理提供全面的指导,包括: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注意事项、自我用药、测量生命体征、记录尿量、血糖的测定、雾化吸入、全身营养等。选择有生活自理能力的患者,在患者适应住院环境、情绪基本稳定后进行。对一些简单的操作向其讲解-指导-操作-再指导-再操作,但对不同类型的疾病,还需要在了解患者心理、性格、生活环境等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患者的致病因素、诱发因素、特殊嗜好、不良生活习惯、社会环境等相关因素,结合患者的文化修养,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以及对疾病危险程度的认识等制定出适合每位患者的全面护理教育内容。
3.1 心理卫生指导 心脏病与心理障碍有一定关系,在心肌梗死的急性期,很多患者存在抑郁症。其护理首先应使患者处于安静、舒适、和谐的气氛中。然后通过语言交谈,全面了解患者发病前、中、后的心理活动、社会、家庭背景因素及心理障碍原因;对于不同因素引起的心理障碍,采取针对性措施,讲清心理障碍对疾病预后的不良影响。
3.2 疾病发作时自救教育 某些疾病发作,特别是某些心律失常发作,患者可通过学会自救来争取时间控制病情。疾病发作时最能争取时间进行救护的是患者本人,尽管护士也能在巡视中或在监护仪上发现病情恶化,但到采取措施进行抢救,仍需一定的时间,所以患者自救教育,并掌握自救能力是抢救某些危重患者必不可少的环节。频发室上速患者应指导其学会采取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如压迫眼球、刺激咽喉部等终止室上速。心力衰竭发作时取端坐,心绞痛发作时自行含化硝酸酯类药等措施,均是自救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3.3 疼痛护理教育 教育患者应主动陈述自已的疼痛,不要强忍或害怕影响别人,而护士在巡视中要细致观察,患者表情、态度、声调、姿式等是判断疼痛较剧的一个信号,因为老年人疼痛阈一般较高,一旦发生疼痛,往往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应予注意。
3.4 睡眠护理教育 良好而充足的睡眠是心脏病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睡眠障碍以及因此伴随的生理、心理负担常可成为诱发心脏病或使心脏病加重的诱因,因而是护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具体做法是:①减少患者对各种监护、治疗仪器的恐惧感;②指导患者在入睡前切忌过饱或空腹及进行各种刺激性活动。
3.5 大小便护理教育 教育患者合理饮食,大小便时适度用力,养成定时大小便习惯,小便困难时,嘱患者轻揉下腹部,腹肌放松,转移注意力等。
3.6 肢体活动教育 行为指导方式应随心脏病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疾病严重性等而异。
3.7 简单而必要的仪器设备教育 心电监护仪是心内科常用仪器之一,由于监护仪易受患者、电极脱落或接触不良、肌电干扰等因素的影响,易出现误报警现象,故患者在使用之前要向患者一一解释。
4 家属探视指导
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提高部分取决于探视亲属的积极配合,由于亲情或血缘关系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信赖程度十分牢靠,因此家属的积极配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患者提高自我护理能力的速度及效果。
5 患者之间自我护理教育
由于患者之间处于同一地位,其“疾病”心理状态相似,故患者之间的语言交流更易进行,双方相互信赖程度更大,传播或接受自我护理教育的能力更有独特之处,故医护人员有责任促进患者之间的交谈,促进相互间自我护理能力的提高,巩固协同护理的效果。
6 效果
通过护士指导-患者实践-再指导-再实践,这一系列活动,促进了护士主动和患者交谈,促进了护患间的双向交流,改善了护患关系,使患者感受到家人及医护人员对自已能力的认可,增加了对生活的热情,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对自已的生命及健康负责,极积认真的接受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的康复,增加了对护士的信任感,提高了护患满意率。(由原来的94%达到了98%)。协同护理模式重视患者参与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强调护士的作用是临床教育者、倡导者、协调者,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护理实践得以强化,改善了护士的自我满足感,改善了护理队伍的稳定状态。
7 体会
自我护理的原则是,不要企图强迫患者接受附加的东西,而是护士应该满足患者的需要,尊重其能力和决策,努力提高其行为的能力[1]。即护士向患者进行自我护理教育时,应尊重患者的意愿,不能强迫患者进行自已所不愿的事情,否则会事与愿违,这与协同护理教育的原则是相违背的,只有患者了解自我护理的重要性,才能变观望、等待为主动配合。
任何护理模式都需经临床实践和检验。整体护理,虽然具有分工明确,护理周到等优点,但对目前临床护理人员相对不足的状况来说,无疑加剧了护理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护理质量的提高。在整体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协同护理模式,让患者主动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护理活动,可以融合关系,使患者心情舒适,学到相关知识,也可以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把工作做得更好。当然不会把高难度或患者难以适应的工作交给患者,要掌握好尺度,护士护理为主,患者参与为辅,不要让患者感到为难及增加劳动负担[2]。笔者的实践经验是有限的,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协同护理模式,提高心内科患者的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