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范文

时间:2023-09-22 17:5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篇1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辅导员 人才培养 理念转变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于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积极主动地认识高等职业教育性质和高职学生特点,自觉提升自身职业素质,转变工作理念,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正确定位的依据,也是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出发点。

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专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是“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人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已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按职业、岗位要求开展教育活动,全程具有职业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二、全面审视高职学生特点与高职辅导员工作现状

(一)高职学生特点。

从高职学生整体来看,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不同程度地存在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从个体看,多数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稳定的人生价值观念,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在一些问题上表现出认知与行为之间的不统一,学生追求理想,但动机趋向功利化,个人理想和现实差异的心理矛盾,使他们缺乏奋斗的动力,对就业充满疑惑,对前途缺乏信心。

(二)辅导员队伍工作现状。

1.工作内容日趋泛化、复杂而工作能力相对不足。

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要求辅导员拓宽对学生教育的覆盖面,工作职责具体体现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行为引导、活动督导、事务管理等方面,辅导员要巧妙地在“良师”与“益友”间转换角色。但由于辅导员多由新毕业大学生担任,辅导员队伍非常年轻,存在社会阅历不够、知识积累不丰富、能力水平缺乏的不足。

2.应对大量事务性工作而无暇顾及自身能力建设。

随着高校内部改革、机关行政人员编制不断缩减,一些面向学生的教学管理、生活服务、心理安全等事务性工作也直接或间接地由辅导员承担,而且这些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需要辅导员多方协调,甚至重复性劳动,辅导员面对大量事务性工作,很难有充裕的时间投入到对学生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难以有时间去补充、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往复循环,辅导员逐渐退化成了“办事员”。

3.心理压力大,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

工作强度大、责任重、地位低,使辅导员岗位对青年教师的吸引力不断下降,他们甚至只是想把这个岗位作为一个跳板,想方设法地改变身份――做个专职教师或进入机关,从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考研、考博转教师上来,对学生工作应付了之,没有把辅导员工作当做一项事业来对待,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信心不足、无所作为,要明确辅导员在服务、管理学生的同时兼具思想政治教师的身份。大部分辅导员在工作3―5年后即很快进入瓶颈期,难以向成熟期发展,缺乏外界的职业引导力的推引,更无从获得自身的职业发展动力,造成整支队伍生机不足,缺乏实干与创新精神。

三、把握辅导员队伍发展趋势,转变辅导员工作理念

随着大学生在学业、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多样和独特,现实要求学生工作转变理念、提高水平,构建教育、管理、服务相统一的专业体系,遵循辅导员队伍“科学化模式、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发展”的建设思路。在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新形势下,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三化”发展趋势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长成才等显得十分重要,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时刻遵循“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研究、持续发展”的学生工作理念,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学生。

热爱教育事业,立足本职岗位,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在工作中,若想得到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工作专业知识,同时拥有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能够站在哲学的高度解决高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在工作中要加强辅导员思想政治专业、心理学专业及教育学理论与实践课程指导,明确对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专业人员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素质的要求,通过个人学历的得升、相关专业系统培训与取证、学院组织交流等,实现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要求。辅导员能够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敏锐的眼光和体验度,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掌握学生的需求;关心学生,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理解学生,因势利导,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愉悦地接受教育、管理和服务。

(二)德育为先,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院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的辅导员要积极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要充分认识到“德育为先”的理念。长期以来,辅导员工作由“以政治辅导员为主”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事务管理并重”转变,而逐步让位于“服务于学生发展”成为重中之重,服务理念日益得以确立。然而在实践中存在着诸多的失误,包括学生需要在人际矛盾、学习、就业、生涯规划、心理等方面咨询时,辅导员往往会表现出无助、无为,工作方式简单,方法缺乏艺术性,甚至是命令主义。尤其是学生对今后自己要成为“第一线技术工人”感到压力,缺乏自信心时,辅导员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新方法,在育人过程中注重时时融入企业元素,指导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所以辅导员要主动到企业一线去感受、学习和领悟企业文化,学校也可以有计划地分批安排辅导员到企业进行3―4个月的工程实践锻炼,每个辅导员每三年至少进一次企业,使辅导员具备一定的企业工作经历、具有相应的企业背景,以能有针对性地联系行业、企业实际,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要求、精神风貌、敬业精神、诚信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工作态度、职业礼仪等方面的职业素养教育,准确把握行业发展前景,不同职位的素质要求及薪酬、晋升,学生个体的职业定位、发展空间,创业机遇和就业信息,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合理地设计职业生涯,找准自己的就业、创业和发展空间,全面提升对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主动参与科学研究,培育研究型辅导员。

研究型辅导员的培育要求对辅导员工作的相关实践环节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在灵活运用理论解决问题时表现出“实践性”,又在面对复杂的专业实践时表现出突出的“反思性”。在学科发展方面,既要继续深入发掘辅导员工作的学科资源,要从多个学科(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美学、管理学等学科)发掘有利于丰富辅导员工作理论的学科资源,又要努力整合学科资源,形成相对独立、稳定的学科化理论,从而经由学科化实现相对成熟的专业化,如《辅导员校本培训教材》的开发等;在主体发展方面,辅导员必须有意识地将所学理论与本职工作联系起来,深化对理论的认识、接受,培养运用理论的能力,逐步创新实践性知识,工作立足于问题的预防,针对不同年级开展符合学生发展阶段的实践创新活动项目。

(四)创造良性的学术生态保障,扶持辅导员队伍持续发展。

学院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课题立项的制度化与经费倾斜,专门性培训研讨的制度化、经常化,对辅导员考核、激励和分流等方面的研究能力、研究特长的重视,为辅导员队伍持续发展提供了良性的学术生态保障。辅导员要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特长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加强自身业务专长能力提升,并形成业务专长倾斜,发展成为专家化的辅导员,不仅仅要成为理论性的专家,更要成为实践指导的专家。在此基础上,创建辅导员研究型群体,轮转原有分工标准,由单一型专家向复合型专家方向努力,选择不同的发展途径,形成灵活稳定的流动效应,建立起辅导员队伍的动态稳定的良性循环机制。

参考文献:

[1]戴锐.辅导员工作理念转变与研究型辅导员的成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 体育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114-03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既培养竞技体育需要的高水平运动员,又为社会培养各类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系,是我国竞技体育和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职业教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使体育职业教育建立“以体育技能为特色,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市场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当前亟待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高等体育职业教育办学现状及人才培养特点,调查对象为3所教育部承认的具有高等教育招生资格的体育高职院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选取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山西体育职业学院进行实地考察,对各体育职业学院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问题,如课程设置、办学理念、办学中遇到的困难等内容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掌握体育高职院校的办学现状和人才培养特点。对山西体育职业学院、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学习访问。问卷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

1.2.2 访谈法

通过实地考察、电话、书信、E-mail等方式对各院校领导、体育管理、体育教学等方面的专家以及一些优秀学生、各省体育局有关领导进行个别访谈,就论文涉及的内容,获得他们的意见和看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办学的规模比较

从办学规模来看,体育高职院校的规模一般都较小。特别是在招生的数量,这主要在于受到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体育高职院校还没有完全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同时由于体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即使在各类高校的大规模扩招的同时,招生水平也相对维持在较低的层面上。

在教学机构设置上,可以看出由于各学校的历史不同,内部管理机构都有很大的差别,机构分工还有待细化。如:安徽省体育运动学校、安徽省体育运动技术学校、安徽省体育科学技术研究所三个单位合并而成的,相比其它两所学校,科研能力较强,所以有专门的科研处,而且两所科研管理工作分属在各教学部门或图书馆电教中心等部门。

在教职工人数方面,专任教师与学生的比重与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1:14相差不大。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体育高等职业院校的在办学规模上还需发展,调查中发现,各院校也都相继制定了中期、长期的发展规划。但在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管理水平、教学硬件及师资水平的同步提高,确保人才培养水平的改善。

2.2 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定位及发展定位的比较

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体育生产、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规定了培养人才的总规格和要求。从表中三所学校的培养目标来看,培养目标总体包含的是体育范畴的四个方面:即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体育教育、体育产业服务。但各个学院的培养重点却有所不同,可以看出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偏重于竞技人才和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在重视竞技的同时,还提出培养社会体育管理人才为主、兼顾体育经济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这些特点中可以反映出,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环境下,对体育高等职业人才的需求是有区别的。各省的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市场需求是体育高职院校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的“风向标”。如:山西体育职业学院根据本省新出现的竞技表演比赛(如:CBA联赛等)提出了培养体育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学院的体育拉拉队的成立,在全省乃至全国健身行业的影响意义深远。形体教研室同时还开设瑜伽、普拉提、啦啦操、排舞、健身踏板、搏击操、哑铃等新的课程,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及健身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使学生们得到全面发展。

在人才培养的层次和学院的发展定位上,注重各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逐步构建以能力为培养重点、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创新为突破口,强调能力强、素质高、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2.3 专业与课程设置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各学院在传统的体育类专业设置上基本相同,和普通体育院校相比,缺少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只有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设置比较完整,设置了武术专业。各学院的新兴专业和方向也应加快申办,如体育新闻、体育心理等。

通过对个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解读发现,专业培养目标界线较为模糊,培养人才规格相类似。这一点在就业方面也反应突出,出现了毕业生在就业时同争一个岗位的现象,表现出此种现象较为突出的是社会体育、运动训练和体育教育三个专业。

在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出现了课程设置创新不够,各专业课程重复性较大,有的课程设置基本上雷同。在课程的创新和特色方面,要突出设置本校的精品课程。

2.4 学校的考核评价方式

体育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和训练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抓好教学和提高训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合理的考核和评价方式,是教学质量的保证。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对教学的考核和评价的论述相对于国外的模式中对教学考核和评价的重视程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上表可以看出,各学院的考核方式在除了有我国教育中较为传统单一的考试形式上有所发展,出现了对教师的实时督导、对学生的实习考核和就业反馈。但从整体上来说,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考核评价体系,各阶段结合较为分散,对学生能力的整体测量缺乏连贯性。

2.5 师资力量水平

教师是教学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没有强大的教师队伍,人才培养将变成一场空谈。因此,要把师资队伍的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人才培养模式固然重要,但再好的模式充其量是一种“工艺设计”,必须有一流的“工程师”予以实施,其优越性才能得以体现。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三所体育高职院校中,高级职称教师结构比例较低,从学历结构来看,师资队伍整体学历层次不高,具有研究生学历和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为数不多。同时,通过访谈了解到,骨干教师队伍年龄偏大,尤其是核心力量副高职称教师队伍有老化倾向,承上启下的中年骨干教师紧缺,师资队伍新老交替任务很重。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三所体育高职院校也在积极的鼓励和发展新老教师向双师型转变。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只是,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岗位技能;也就是既要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又要有相应的职业岗位资格证书,表现在体育高职院校,学院积极创造条件,在通过培训教练员获得高校教师的资格证的同时,实行“一帮一带”,在实训课中由经验丰富的教练员为年轻教师做讲解和示范,帮助年轻教师提高实训课的能力。

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会计手工模拟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5-0093-02

会计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对未来会计环境的适应能力,必须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高等职业教育会计教学中,会计实践教学则更为重要。高等职业教育中会计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室手工模拟实习、实验室电算化模拟实习、校外教学基地实习、社会实践调查、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一、高等职业教育中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基本内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它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这样的应用型人才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针对第一线需要培养的,这是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二是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样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有基本质量保证,既要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又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育。三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本科培养的学术研究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一般技能操作者,这是强调了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既要根据市场导向,适销对路,又要根据国家人才培养标准,注重基本素质提高,更要根据专业岗位需求,突出能力培养,从而形成了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来说,所培养的人才就应定位于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智力能力的技术型、实用型人才。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是拥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务操作技能的中、高级会计人才。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而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更是如此。社会对于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趋向综合化。用人单位不仅要求毕业生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会计实践教学正是理论结合实际的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手段。会计实践教学不仅能够强化理论教学效果,而且会计实践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会计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会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会计教育离不开会计实践教学。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模式,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我们应不断加强和完善会计实践教学,培养更多的优秀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高等职业教育中会计手工模拟实验教学的现状

(一)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指导思想

在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重视会计理论教学,忽视手工模拟试验教学,从而导致会计实验教学缺乏实验室、设备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实验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成绩评定方法不科学等,影响会计实验教学质量。

(二)缺乏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

1.手工模拟实验教学的内容和范围狭窄

从许多高职院校的实验教学来看,开设的手工模拟实验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涉及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收、金融等实习项目还非常少。在课程实验中,仅涉及到如何进行会计记录,忽视对交易或事项的确认,忽视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现行会计模拟实验的层次较低,主要是会计核算实验,只培养了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没有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

2.手工模拟实验教材不够完善

实验教材是教学辅助工具,但各高职院校使用实验教材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狭窄陈旧,与新准则衔接不够紧密;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业务类型单一,不具有代表性,不能很好地反映现实企业会计核算遇到的各种较复杂的业务,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手工模拟实验教学方法落后,教学组织过于粗糙

很多高职院校建立了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手工模拟实验能够在校内完成,教学方式往往由指导教师先让学生熟悉实验教材中模拟企业基本概况,然后进行建账,由指导教师进行模拟做账示范,再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后由指导教师检查实习作业。该教学方式形式单一,各步骤执行不严谨,各个环节没有建立严格的检查手段,没有建立规范的、操作性强的评判标准来评定学生的实习作业,同时,手工模拟试验停留在一本实验教材、一套模拟实验参考答案的状况,无法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及创造能力。

4.忽视手工模拟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作为一名从事会计教育的教师,不仅应具备较高的会计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丰富的会计实践能力。目前的会计专业教师,绝大部分青年教师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后从事会计教学,虽然有较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但会计实践能力缺乏,尤其是社会会计实践经历的缺乏。指导教师队伍的现状,使会计手工模拟实验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高等职业教育中会计手工模拟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完善手工模拟实验教学机制

(1)充分认识手工模拟实验在高等职业会计教育中的重要性。为了培养技术应用型的会计人才,从物质条件上,在实验室建设、设备购买等方面高职院校应投入较多的资金,满足手工模拟实验教学的需要。(2)制定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特色的手工模拟实践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并结合会计准则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适时修改教学大纲。(3)建立和健全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4)设立专职会计实验人员,进行会计模拟实验室的日常管理,配合指导教师手工模拟实验教学工作。

(二)加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会计手工模拟实验教材建设

随着会计实践教学手段、教学目的的改变及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实验教材的形式应多样化、灵活化。手工模拟实验教材应以新准则为基准,内容上应包括手工模拟实验实例(可以工业企业为例),这是核心部分;同时,还包括会计人员基础工作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法规等。通过手工模拟实验,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强调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三)丰富手工模拟实验内容,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会计手工模拟实验的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即初级实习项目和综合性实习项目。初级实习项目主要表现为单元实习,结合初级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章节设计单元实验项目,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单项操作技能,使学生及时验证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综合性实习项目可以以一个跨行业的企业集团为基础,其子公司有工业、商业、房地产、外商投资、外贸企业等几大模块,分别模拟,再给出部分母公司的经济业务,这样,使学生受到综合、系统、全面的操作训练,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各行业、各层次的需求。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手工模拟实验形式

会计手工模拟实验中,学生的手工做账是该实验的核心部分,可分为个人手工模拟实验和专项小组模拟实验,除了以上手工模拟实验项目外,我们还可以在实验中不定期开展会计法规的专题讲座和企业会计人员的专题讲座,讲座的内容可以是公司或企业的典型案例或有关人员对会计工作的体会等,加强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会计职业修养。

(五)健全手工模拟实验教学考核制度和方法

结合实践能力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注意对实验教学过程的控制和调节,制定出切实可行、灵活多样的考核制度和方法。教师应在检查作业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在手工模拟实验中的表现,对成绩进行评定。如有条件的,综合性模拟实验可进行答辩,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模拟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促使学生努力学习。

(六)强化手工模拟实验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应有计划地安排实验指导教师到企业、事业等单位进行实习和挂职锻炼,鼓励专业教师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参加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内部审计师等社会执业资格考试,丰富试验知识内容,成为“双师型”教师,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创造条件。

会计手工模拟实验教学除了聘用本校专职指导教师外,我们还可以外聘企业优秀的会计人员为校内手工模拟实验的兼职指导教师,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为学生做会计法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加强校内手工模拟实验的趣味性、多样性和实践性。

参考文献:

[1]王淑萍,葛军.关于改革会计教育考评体系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5,(10).

[2]李秀莲.论会计教育的需求与改革[J].会计之友,2005,(4).

[3]汤寿衍,王海兵.加强会计实验教学 培养符合教育目标的会计人才[J].会计之友,2005,(3).

[4]孟祥霞.论教学型大学的会计教育改革[J].会计之友,2005,(4).

[5]陈玉荣.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 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J].会计之友,2005,(3).

[6]玛丽莹.会计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会计之友,2005,(5).

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建议

以下从管理体制、办学形式、层次定位、法律保障等方面,提出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建议。

尽快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衔接与沟通的“立交网络”,解决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畅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间能相互衔接与沟通,多数国家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间建立了相互转换或等价关系,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在不断向高一级延伸。而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相互衔接不紧、沟通渠道单调,职业资格培训与高等职业学历教育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毕业文凭与资格证书之间脱钩。据此,应该尽快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间衔接与沟通的“立交网络”;解决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管理体制不畅问题,构建起毕业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间的有效转换机制,使两者之间有序协调发展;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废除阻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国家标准类”规章制度,充分发挥省级地方政府的优势,使地方职业院校办出特色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国家在管理体制、学制、入学要求与资格、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方面没有硬性的“国家标准”,而是各个州甚至学院之间各具差异,形成了不同特色。如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德国等视实际情况确定学制长短,美国、加拿大各州(省)的教育体制都不完全相同,甚至各个学院根据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社会和科技文化变化来制定管理、教学计划、课程大纲与课程内容等,连比较保守的德国、英国和瑞士也是如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单一、没有地方特色,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不尽相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极大,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应注意因地制宜。因此,必须废除阻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关“国家标准类”规章制度,如学校名称、层次、学制、入学考试与入学时间、教学内容、学生管理、新生入学与毕业生注册时间等,相应地,国家应出台有关法规,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优势,提倡地方政府制定不同的高等职业教育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开办各具特色的职业院校,地方政府可根据本地实际需要,确定招生计划、招生办法、专业设置、收费标准、户籍管理、指导毕业生就业、生均教育事业费补贴标准等,以保证教育质量、规范办学秩序和改善办学条件。

将“高等职业教育”改称为“高等技术教育”,更加符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史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从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看,最先出现的是“学术型教育”,随后从“学术型教育”中分离出“工程型教育”,20世纪50年代又从“工程型教育”中分离出“技术教育”,即高等教育具有三种基本类型,相应地有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三种高级人才基本类型。学术型教育培养从事理论研究规划型的高级人才;工程型教育培养开发与设计型人才;技术型教育培养将工程设计、技术规范、管理法则转化为实际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的人才。三者彼此相互补充、相互依存。还有传统的以农业、工商业、家政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出现技术化(技术性),以及传统的职业岗位对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或者说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是技术化越来越浓厚。在国际上,一般将培养工程师的称“工程教育”,培养技术工人的称“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员的则称“技术教育”,如美国招收2年制技术员培养“技术师”,法国培养“高级技术员”的短期技术学院,英国培养“技术工程师”的多科技术学院,德国培养“应用型工程师”的专科高等学校和技术学院等,这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实质上是高等“技术教育”。因此,中国将技术型教育称之为“高等职业教育”是不妥当的,应将“高等职业教育”改称为“高等技术教育”,实质上也是对该类型教育的一个明确的属性定位。

积极开展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的探索及其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课程模式的研究,尽快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学无论是学术型教育、工程型教育还是技术型教育都应该存在自身的教育规律,具有各自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学术型、工程型教育与技术型教育在学术性与职业性的选择、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培养条件的要求等方面都存在着质的差异。可见,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并不一定比长期从事技术型教育的职业院校好,而这些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既不像研究型又不像技术型。如此一来,我国把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研究生层次及其学位授予权置于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可能并不恰当,反之,应该支持职业院校积极探索与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大力研究专业领域、职业岗位(群)的发生发展规律,尽快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学;对于研究水平高、师资力量强、仪器设备先进的成熟职业院校在专科层次基础上,可开展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经过国家学位委员会的审核同样具有学位授予权。目前,我国的技术型教育无论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还是办学模式、课程体系,要么是过多地受到学术型、工程型教育的影响,要么是显著存在中等专业学校甚至技工学校的痕迹,绝大多数没有建立自身的特色,存在着水平不高、效益不高、特色不明的缺陷。因此,如何创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课程模式以及如何办出特色等是亟待解决的一系列学术问题,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学中的重要课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由专业领域的知识与技术含量决定事实上,学制长短主要取决于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又取决于该专业所需知识、技术含量的多少,而不是事先硬性地规定学制长短。虽然,不少专业的确只需要2~3年的教育就可以达到培养目标,但有些专业如知识、技术含量较高的临床医学、数控技术以及复合型较强的专业如城市规划与建设等完全需要实施4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教育才能实现培养目标。因此,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技术型人才的特点、专业(职业)领域的知识与技术含量多寡、教育层次等因素,以此再确定学制的长短,只要达到了培养目标其学制多短或多长都可以,绝不能一刀切。

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实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应采取统合型课程模式,课程体系应考虑文化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课程、学术课程等的有机结合,注重职业资格考核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等有机结合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存在“双元制”、“三明治”、CBE、培训包等教学模式,其共性是“习而学”。首先,德国和英国的课程理论深度处于中等、有利于人才培养,德国的课程与职业岗位的匹配程度很高、高等职业教育发挥的经济效益最好,英国的理论课与实践课整合度比较理想,教学效果最好。其次,从课程模式来看,现有单位职业型(如CBE)、职业群集型(如培训包)、阶梯型(如三段式)以及统合型(如双元制)等四种常见类型。再次,20世纪末期职业教育由终结性演变为终身性,由狭义技能拓展到综合素质,由单一满足上岗走向适应社会发展,导致要求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乃至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很多国家的课程体系由普通课程、职业课程与学术课程组成,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应建立一个包括文化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课程、学术课程等在内的课程体系,采取统合型课程模式进行课程开发,注重素质课程与知识课程有机结合、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有机结合,注重灵活多样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有机结合。同时,将职业资格考核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参考书、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密切结合,进一步完善我国职业标准的规范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改变提倡学校自己“做大做强”思想,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出台有利于社会、学校、企业三者发展的产学研政策,对实施产学研结合的企业实行费税优惠高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的校内实训基地规模较大、工程环境好、设备先进、没有创收要求,实训基地建设、人员工资、仪器设备和实训材料等费用均由政府提供资助;政府重视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要求企业必须接受学生实习和技能培训并可得到政府补贴,真正典型的产学结合。究其根本原因,政府重视实训基地建设,重视产学结合,对实施产学结合的企业具有优惠的政策待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途径提倡产学研结合,实质上是松散的结合,在企业实施主要是顶岗实习,企业并非自觉自愿与学校合作;还有些学校看似依托行业办学,行业却没给学校优待,实质上仅仅是行业性质的学校。为了加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切实推进产学研结合,确保高等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建设做出实际效果的贡献,各级政府必须改变提倡学校自己“做大做强”思想,国家必须加大对教学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和实训基地的资金投入,国家应出台有利于社会、学校、企业三者发展的产学研政策,明确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责任、权力、义务,对主管部门制定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支持措施,规定企业支持学校产学研结合的义务,给实施产学研结合的企业实行费税优惠。

必须尽快制定《?教师法?的实施细则》,确定师资准入条件,实行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年检”,加快教师的培训,尽快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众所周知,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教师质量,为了尽快缩短与高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国家的师资差距,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形势。根据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特点和我国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现状,必须尽快制定《?教师法?的实施细则》,并严格贯彻执行,尽快确定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准入条件,定期考核,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实行“年检”,对考核和检查不合格者调离教师岗位,按照教师岗前培训的具体要求和教学大纲,加强师资培训;必须加快教师的业务知识和技术能力培训,积极鼓励教师攻读研究生,采取内邀外请的方式开展各种专题讲座,使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师尽快变成“双师型”;必须尽快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经费应该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对受益企业开征高等教育税或人力资源享受费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公立学校教育经费主要是政府拨款;政府对私立学校也有一定的资助,程度不一,且有逐年提高趋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经费严重紧缺已是不争的事实,即使有拨款其数目因各地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悬殊,或者有些拨款也只有人员经费,没有办公经费和发展经费或有也是杯水车薪。仅仅依靠提高学费来维系学校发展、改善办学条件是不恰当的,对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必须有赖于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各个方面来解决,尤其是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由于“教育产品”很特殊,是社会“公共产品”,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技术素质、科学素质是任何一个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的义务就是教育而非筹款,政府对职业院校办学经费给予拨款是一种义务,按照《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故其办学经费也应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切实保障职业院校的教育经费。同时,企业由于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加盟使其经济效益翻番、成倍受益,企业也应是社会捐助的主体,有义务给职业院校捐助经费;或者政府对受益企业开征高等教育税或人力资源享受费,专门用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壮大。

尽快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修定现有的法律法规,出台有关实施细则我国《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颁布时,几乎没有考虑地方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保护、学生顶岗实习伤残等问题,我们应该借鉴国外教育立法的经验,尽快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对已有法律进一步修订,出台有关实施细则,明确政府和学校的教育管理职责、义务、权力,对办学经费渠道与拨款数目、师资培养经费、专业开发资金、实训基地建设费用等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

参考文献:

[1]左家哺,王,黄旭,等.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0(4):372-379.

[2]左家哺,彭蝶飞,屈中正,等.发达国家及地区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6,(2):78-85.

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文化

社会学理论认为,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高等职业教育文化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其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只能是建立在高等职业教育这一主体之上的,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类型、功能定位和运行模式,正确认识和科学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就成为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

教育社会学告诉我们,随着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产生的根本动因是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需要,而不仅仅是行业企业技术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也就是说时展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功用,不仅是要培养高技能人才,而且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建立人力资源强国,这就构成了我们明晰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基点。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逐步明晰的服务定位表明,高等职业教育不是培训教育,而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学术性、工程性人才培养并立的另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是一套独立的高等教育体系,其培养目标是实用性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独特的教育类型,它的产生和迅猛发展,根本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只重学术性和工程性教育的旧有格局。将职业教育引入高等教育系统,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纳入了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这一方面完善了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丰富了高等教育的教育内涵和教育功能,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职业教育的教育层次,从而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两军并立的新型格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既是高等教育一次丰富――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这一分支,也是职业教育的一次提升――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这一层次。

从这一基点出发,我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解应该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国家高等教育序列,高等职业院校是在高等教育阶段与普通高等院校并立的国民教育机构,其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中的高层次人才,在教育层次上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尽管其现在还只有大学教育的专科层次,但这不应该妨碍我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处于大学层次的理解),这一点显示并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定位,即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门类的高等教育阶段,亦即大学阶段;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类型上属于职业教育门类,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育人目标,强调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注重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教育。这一点显示并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定位,即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门类。

二、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的双重属性

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这一双重属性,也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的双重属性。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层次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应该是一种大学文化,是大学文化内涵的丰富;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型则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应该是一种职业文化,是职业教育文化层次的提升。上述二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就构成了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的基本支点,基于这一理解,我们可以作出如下概括,所谓高等职业教育文化,乃是具有大学文化精神和品位的职业教育文化。也可以说是具有职业文化内涵和特征的大学文化。

建设具有大学文化品位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要在文化层次上超越传统的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文化。高等职业教育文化是关于大学的文化,要立足大学文化的层次要求来诠释和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其所有的文化符号、价值、规范都必须建立在大学的文化层次之上,体现出大学的教育水平、精神境界和人文关怀。这是职业教育进入高等教育层次的必然要求,更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其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内核要体现大学文化的基本精神。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建设一定要把作为大学文化精神的基本要素,诸如追求理想、崇尚真理、关心社会、热爱人民、严谨求是、敬业笃学、勇于创新等同样熔铸进自身的群体价值观念。并且在此基础之上,进而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丰富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内涵,创新和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理念和基本精神。

建设具有职业文化内涵和特征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同样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在内涵上要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文化。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能性人才为主的教育类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方式、教学手段和就业面向等等方面,都有别于以学术性和工程性人才培养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必须要强化适应技能性人才培养的精神理念和文化氛围建设,体现出职业教育文化的特征。其二是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的内涵要融人职业文化的要素。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面向,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一线的必然联系。高等职业教育在文化建设上,必须加强院校与行业企业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接受行业企业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的辐射,在大学文化层面上,融人职业文化符号、价值、规范。积淀和熔铸大学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有机融合的文化内涵,营造和强化适应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培养的文化氛围。

三、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和高等职业院校文化

从文化的意义和建设实践来看,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同样具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的高职教育文化,是指产生于高职教育这一教育类型的文化,是高职教育和文化的结合,这一文化是建立在高职教育这一类型主体之上的,并反映和影响着高职教育的整个领域,显示着高职教育的共性。狭义的高职教育文化则是指具体的高等职业院校文化,专指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文化个性化的一面。即广义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的根本,每一所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都必须围绕和体现这一文化主旨;同时,每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又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即在高等职业教育类型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符号、价值、规范,即狭义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培育狭义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的生存基础和发展保证。

篇6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越来越低,造成此局面有多种因素,不可否认,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有欠缺,成为就业的主要障碍。在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的现实背景下,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成为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地位并不高,民办高职院校的数量和规模也不是很大,人们对它的评价通常低于普通高等教育,对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重视程度不够。只有优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借鉴、创新、超越,对教学内容根据现实需求进行调整,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将有助于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声誉。

一、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现状

民办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应注重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由于历史文化、传统观念等诸多原因,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得不到人们的普遍认可。现实中,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者也刻意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把技术应用型教育办成学科型。主要表现在:1.完全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目录,以学科来设置专业,而不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按照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专业。2.走高等专科学校的老路,办成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型,而不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3.师资方面,没有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特殊性。4.不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应有的技能要求,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上较为简单,无法实现预期目标。

(一)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样化、动态的教学系统。民办职业学校要想办出自己的特色,要建立一个一个多层次、多样化、动态的教学系统。这个教学系统的建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首先要了解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根据市场需要来确定开设的课程,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课程的安排也需要进行适当处理。根据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确立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确立教学模块;根据教学规律、生产周期及工作程序确立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突出技能教育的特点。2.教学体系必须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培训的有机结合。与其他高等院校不同,民办职业院校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训以满足社会种类繁多的岗位技能需求,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转变办学思想,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明确职业学院的定位和方向。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增加专业实训时间,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空间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以提高职业学院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3.教学评价体系要以岗位能力为准,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学评价体系应由理论教学评价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组成,其中实践教学的评价应当紧密结合岗位能力需要,实施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估的前提是科学可行的指标体系和评估的等级标准。在制定评估指标和确定评估等级标准时,必须严格遵循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符合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建设的要求和特点,要有一个科学、客观的尺度。

(二)具体改革内容和目标

1.寻求创新的、适合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的教学设计方案。独特的教学设计理念:能力本位。民办高职院校课程应该以能力的形成为主线,以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要求为内在逻辑,将培养学生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教材,将职业要求和技术技能标准引入教学,将企业、行业和社会的资源引入学院,将学院的教育过程搬进社会,民办学校的教学可以说是技术发展和职业变化的晴雨表,它应该及时、准确地反映这方面的变化,做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2.组建优秀教学团队,大力建设一批特色专业。民办高职院校通过对教师顶岗培训,外引企业优秀的工程师级人才,广泛与其他高职院校展开交流,进而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对开设的专业和即将要开设的专业进行研究,正确分析形势,增强专业适应性与生命力。3.建设共享型的专业教学资源库。民办高校中的相似专业,在专业教学领域,各校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资源都参差不齐,但是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建设一个共享型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可以把民办高校中的经验扩大到其他领域,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不断完善各校自己的教学体系。除此之外,学校和企业也是教学资源的来源,企业也可以参与教学的过程和评价,企业将自身优势应用到职教院校的教学与实训当中,实现校企资源共享。4.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对于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是非常必要的,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未来从事职业的性质和特点,巩固和拓展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体验职业情感,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心理品质和人际处理能力。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我国近代的实业教育就强调工学并进,在国际上,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技术准备制度、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都说明校企合作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5.加强和企业的合作,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站在高校的角度来说,民办职业院校要有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学生,提高对企业的增长贡献率,加速地方经济的发展。这样,学院可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为企业做出贡献,将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转换成市场竞争优势。

三、结束语

本文从民办职业学校发展的背景、现状开始分析,确定民办职业学校应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民办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实践教学等都要时刻关注人才市场的变化,迅速调整,帮助学生及时获得符合岗位要求的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有辉等.关于行为取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想[J].教育与职业,2007,(24)

篇7

【关键词】 基于 会计工作过程 理实一体 高职基础会计教材 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

根据十精神的要求,进一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加强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高职院校应当认真学习和贯彻教育部2006年第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高职教育改革的步伐踏到提高教学质量的道路上,一切工作的重心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高职院校永恒的主题而开展。

教材建设能促进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是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是组织教学最重要的依据,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也决定了教师的教授内容和教学方式。学生以教材为依据进行学习,掌握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通过教材传授知识和技能,体现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只有建设符合高职教育实际情况的教材,才能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载体和支撑。

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建设中存在的缺陷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培养和训练职业能力的入门课程。然而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存在一定缺陷。

1.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本科色彩较重

传统的高职会计基础会计教材建设,多数以本科教材为依据,按照本科传统学科体系和框架编写,往往注重理论知识介绍,轻视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偏重于学科系统性的知识,忽视会计工作过程技能的操作性,达不到高等职业教育要求,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2.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分裂

基础会计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分裂,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实训教材独立形成,自成体系,与理论教材无法配套,不能衔接,造成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步调不一致,不能达到融“教、学、做”为一体。

3.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建设队伍结构不合理

基础会计教材建设队伍以年轻教师为主,他们大部分是为了评职称而参加教材编写,并且年轻教师大都从大学毕业直接到高等职业院校任教,没有工作过程和工作经验,对会计技能把握不准,要编写基础会计教材,缺少职业技能支撑;部分年轻教师对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和高职教育改革的相关理论知之较少,要编写基础会计教材,缺少高职理论支撑。

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的建设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在建设基础会计教材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本位、以实践训练为导向。会计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强调培养和训练会计职业能力。强调培养会计职业能力,就必须由校企合作共同对基础会计教材进行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的建设,以“理实一体”为建设思路,开发出适用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教材。

1.以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开发建设基础会计教材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以“工学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建设时,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基础会计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依据,以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会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进行编写,从而达到让学生熟练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即规范会计,夯实基础会计教材的实践性,达到与会计工作过程零距离的目的。

2.以“理实一体”为建设思路开发建设基础会计教材

教育部2006年第16号文件指出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改革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强调会计职业能力训练。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建设基础会计教材,学生通过工作达到学习的目的,并掌握了相应的职业技能。这就要求开发建设“理实一体”的基础会计教材,进行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整合,达到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的有机融合,以满足“教、学、做”一体化的需要,使学生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提高学生会计职业综合能力。

3.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建设基础会计教材

在基础会计教材建设中,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依靠企业中的会计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建设。这样开发建设的基础会计教材的实训案例和内容真正来源于社会实际工作,才能与会计工作相融合,才能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田家富,邹丹.高职会计专业教材改革的路径选择[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6).

[2]陆晓艳.基于工作过程谈高职会计教材改革[J].考试周刊,2011,(69).

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经济社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顺应时代的要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蓬勃发展,虽然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且丰富了高等教育结构体系。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高等院校立足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对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情况进行整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符合时代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能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提供依据,也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更符合需要的人才,促进经济的健康、高速发展。

一、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研究状况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对人才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也随之改变,不再仅仅培养学生单一方面的能力,而是朝着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方面改进,即着重培养其职业能力。然而,要想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需要从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法这三方面入手。

(一)对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教育模式的研究

教育模式的选定,是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培养目标确定之后首先应该明确的事项之一。明确的教育模式,是课程体系设置和培养方法选择的基础,它决定着应该如何设置课程及选择培养方法,也是职业能力培养成败的关键。为了适应企业对高职生人才的要求,学校应该与企业合作,适当安排学生实习,通过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即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的模式,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此过程中,应着重通过课程、教学、教材、师资四个方面的建设,构建“四化一体”的高职教育,从而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在现阶段,高等职业学校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最重要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此同时,以行动导向为基础展开的项目教学培养模式也不断渗透到高职教育当中,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高职教育随着企业人才的需要,在不断地向学生传授工作岗位必需的理论知识或经验的同时,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在转变生产方式或产业升级后快速适应新工作岗位要求的能力。

(二)对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

不同的教育模式,应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与否,是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方面。要将课程模式从“本位学科”向“能力本位”转变,构建专业“一体化模块式”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依据的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课程体系,设置以能力为主线,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为落脚点的“一主两翼”的课程开发模式,通过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建立以职业属性为基础,转变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不断进行教学创新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对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

恰当的教育模式和合理的课程体系得以实施的基础就是要有科学的培养方法,如果没有科学的培养方法,教育模式及课程体系就不可能很好的落到实处,更别说实现教育培养目标了,因此培养方法是高职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在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等确定以后,恰当的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其能否完成任务、实现预期目标的决定性因素。教学方法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影响学生职能和个性的发展。因此,应不断创新高职教学方法,把现今最新的社会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当中,如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课题教学法、目标教学法,亦或是可视化教学法、魔术盒教学法、分组交流法等,从而实现在情境中构建知识、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在改革中提升素质、在合作中改善环境等职业能力培养策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二、评价及建议

(一)评价

第一,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比较早,并且政府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扶持,但对其研究和论著比较少。相关文献中国外学者及相关方在高职教育的相关领域的研究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更不用说具体方面的研究了。

第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在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尚不成熟,更不用说在实践方面的研究了。因此,造成了很多高职院校的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混淆,以致于培养出一部分只懂理论知识而欠缺动手实践能力的学生,这不仅给学生的就业带来不便,甚至在就业浪潮中被淘汰,使其与高职教育的目标不符合,甚至相违背,给学生和学校都造成不利影响。

第三,在众多的研究文献中,虽然我国学者及相关专业人士对高职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具体,从不同能力的培养方面展开,但绝大部分只是进行定性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将高职教育培养的毕业学生的能力与其对经济的发展作出的贡献联系起来进行定量研究。

第四,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在如此多的文献中研究方法比较单一,获取资料的手段也比较单一,仅有一两篇文章的资料来源于一手资料,其他基本上来源于二手资料,即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所获取资料。

第五,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相关研究文献的整理,注意到对该方面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集中针对教学模式(体系)或课堂设置,还有一部文献是就职业能力的某一具体能力来进行研究的,如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没有将职业能力这一综合能力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片面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是很符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二)建议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和完善了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框架,而且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经济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相关职业技能的实用型专门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主体——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对职业技能熟练掌握,而且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从现有文献看,虽然对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在数量上和内容都不断增多和加深,但对此方面的研究跟不上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进度及企业对人才结构要求变化的速度。因此,国家应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引导,颁布相应的政策法规及相应的优惠、奖励政策,正确引导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对于高等院校来说,高等职业院校应越来越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快教学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及其他能力的综合培养,使高职生越来越符合职业岗位群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阳意峰.浅谈高职教育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当代职业教育,2011,(10).

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是高职发展的一个热点,是借鉴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探索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大胆地在实践道路上勇往前行还是适时停下脚步进行理论反思是每个高等职业教育者都可能面临的困惑。

一、正确认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直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确定的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一体化的操作体系,研究其模式,必然要从其构成要素入手,研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内容。

二、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性

(一)人才层次的高级性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研究型和工程型教育;以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及较高的技术技能和操作水平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无论这种技术技能岗位多么趋前、工作内容多么具体、动手程度多么高,它都必须通过专科层次的教育才能获得,仍然属于高等教育培养的范畴,这就是人才层次的高级性。

(二)知识、能力的职业性

高职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群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它对学生进行的是某种职业岗位生产技术技能和管理知识的教育,它是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安排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列出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

(三)人才的技术性、技能性

高职人才不但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技术技能和组织能力,能够将研究或者工程型人才的设计意图或工艺思想应用到具体技术技能操作的实践中去,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培养手段的多样性

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培养手段的多样性。在教学形式上,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教学,而且尤其注重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既然是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整体优化,这就要求我们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与管理、过程控制与学生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环节着手,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实施办法,并整体优化,达到最佳效果。

(一)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是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应适应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定,应考虑到以下几点:⑴所设专业是否和区域、相关行业的现实和发展对所需求的人才相适应;⑵学院与区域、相关行业联系是否密切、是否能根据人才币场有效需求灵活设置新专业或调整已有专业的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学院能否完成当年招生计划;⑶所设置专业均有基本的办学条件,并逐步提高,以满足提高教学质量的需求;⑷所设置专业课程内容应紧紧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动向。

(二)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与基础,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应有科学完备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以下以下几个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岗位知识与能力调研分析报告、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意见等。通过知识与能力调研分析报告确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和目标,培养方案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设计,专家论证意见是对设计方案的审定,三个环节相互联系与制约,构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三)教学改革与管理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际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1.理论教学方面:⑴每个专业应该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恰当设置课程;基础课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专业课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⑵基础课与专业课。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⑶初步形成以职业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各门课程的地位、边界、目标清晰,课程之间衔接合理。

2.实践教学方面:⑴每个专业都应构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实施效果良好;⑵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在校内(外)实训基地中受到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对应的岗位实际业务训练;⑶每个专业的毕业生应达到“会操作、会应用软件、会上网、会应用计算机收集与处理信息”(简称“四会”)的计算机教学目标;⑷每个专业的实习、实训、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⑸高职高专应逐步增加选修课比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方面:⑴高职高专应全面开发教学方法与考试模式改革,教师应能够改变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积极实行启发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探索适应高职高专教育要求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模式,并在教学中取得一定成效。⑵课程教学应使用投影、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4.实践实训方面:高职高专的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情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要及时吸收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践,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教学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过程控制与学生评价

过程控制是指在实施教学计划全过程中,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而采取的手段,它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关键内容。过程控制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配置、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的实验实训设备配置、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图书资料配置、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信息资源配置、教学过程控制与监督制度、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制度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要有师资、实验实训设备、图书资料、信息资源来保障,同时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构成教学过程控制保障体系。

学生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培养目标而确立的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性目标。学生评价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学生日常行为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学生思想品德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学生基础理论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学生职业技能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学生毕业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等。学生的日常行为、思想品德、基础理论、职业技能、毕业考核,规范了学生的学习和确立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构成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学生评价保障体系。

(五)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高职高专院校应按照高职教师队伍特点,认真抓好教师队伍建设:⑴着力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教师既冥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⑵应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职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需要;⑶应淡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教师的一专多能。教师队伍在数量上逐步满足的同时,要严格标准和要求,逐步提高质量以满足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确保教师质量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郑国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纵论[J].职教论坛,2005,(8).

[2]高原,等.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职高专网.

[3]张典兵.关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6,(3).

篇10

关键词:区域经济 苏州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4-166-02

1 苏州经济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关系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是一种具有高等教育基础的,以职业技术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的系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技术支持。经济的发展也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劳动力市场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苏州,古称吴,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太湖之滨,长江南岸的入海口处,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高铁和多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苏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逾4000年,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是中国的特大城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商务部国家级开发区(苏州)培训基地,其经济总量全省最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中国城市前列。

解放初期,苏州生产力布局仍承袭了农耕时代和水利条件下的历史特点,农业占绝对优势。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苏州的GDP增长总体缓慢,经济地位在江苏省位居中游。苏州是职业教育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1981年成立的苏州市职业大学,成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行者之一。1989年,苏州被国家教委指定为移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试点城市。20世纪90年代,苏州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苏州模式”应运而生。经济的发展极大的带动了苏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1995 年,苏州被国家教委、江苏省政府确定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改革试验区。然而,“苏州模式”只适用于经济发展的初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外资拉动出口加工时期的积累,激发本土企业的活力,实现经济模式的及时转型,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苏州未来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成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与难点。进入21世纪,苏州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经过“十五”、“十一五”的发展,苏州经济稳中求进,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2002年苏州创立了苏州国际教育园。至此,苏州高职教育体系初步形成,苏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规模、质量等方面呈现良好态势。截止2012年底,苏州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共有17所。①其中公办院校10 所,民办院校7所。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苏州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研究。2011年,苏州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苏州市关于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中充分发挥人才支撑和引领作用的若干意见》、《苏州市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实施细则》(试行)、《苏州市姑苏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实施细则》(试行)、《苏州市关于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苏州市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政策措施,营造更加优良的投资创业环境,为高层次人才搭建施展抱负的舞台,为新兴产业营造舒适的安家富土,为苏州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2 新时期苏州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苏州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2012年,经济保持平稳增长,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04亿元,增长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65亿元,增长17%。工业经济提档升级,实现总产值3.44万亿元,增长3.3%。②在经济总量持续上升的同时,产业结构亟待调整,转型升级成为当前苏州经济发展的紧迫任务。因此,经济的转型升级为苏州高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使苏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苏州经济转型升级相适应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经济转型升级为苏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1)加强专业建设。苏州高职教育的发展要与苏州经济发展速度、人才需求相适应。主导专业设置应与主导产业、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充分考虑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构成比例及变化,特别是明确主导产业及其在整个产业中的比例。苏州人力资源市场总体运行保持平稳,2012年总需求量为3 154 228人,供给总量为3 278 582人,求人倍率为0.96。③以苏州市2012年第四季度人才供求情况为例(如表1)。因此,苏州高职教育的发展应为以经济转型升级为导向,专业设置应以适应第二产业相关的专业为基本专业,着重突出与苏州电子信息、冶金、轻工、石化、装备制造、化纤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的相关专业群和专业链的设置,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进行专业目录的调整,为经济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服务,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为促进社会就业、再就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