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1、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步伐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脚步加快,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不仅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影响,同时也导致城市的生活环境陷入垃圾排放困难、内陆河水污染、温室气体过量和土壤水质污破坏等尴尬局面。而随着生态失衡、资源减少和空间压缩问题的逐步显现,城市居民的生存状态改善及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成了未来城市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生态城市规划是结合生态学的方法和原理,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形式来建设生态城市的优化方案规划。
2、基本原则
城市在整个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属于一个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其自控机制不像自然环境那样稳定和完善,所以通常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想使城市规划设计的各要素达到协调统一,就要遵循整体性、成长性和多样性的基本原则。首先所谓的整体性是指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城市发展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平衡,而是要从保证城市建设质量和追求环境与社会相统一的宏观角度出发,结合城市目前发展的实际进行合理的交通、人口、绿化及土地等规划,保证城市的容量控制、区域调整和规模延伸与城市整体规划相一致。
其次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态生态系统,其长期过程中的稳定性是影响人们生存和工作的关键,而要想使城市发展适应人口、交通及环境等一系列的变化,就要从保证城市稳定成长的角度出发。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城市规划都应该遵循动态调整的基本方针,合理进行资源的开发和空间的利用,并将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明、历史文化和生态烙印等进行有效的保护与留存。
最后多样性原则的提出是以自然环境中物种、基因及组成的千变万化为基础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离不开其与自然的紧密结合,而岩土、大气及水环境之间的协调也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在城市中协调发展的基础。多样性不仅要体现在人类与生物之间,同时还应该体现在生物与生物、城市与生态环境之间。
3、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内容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运转系统、管理系统、环保系统、社会文明系统和绿地生态系统等五方面,其中运转系统主要针对的是城市道路交通的顺畅,如客流运输的便捷、物资供应的稳定、能源配送和污水废物处理的及时等。管理系统则主要针对城市居民的劳动就业、社会服务、人口控制和医疗保险,城市环境的资源利用、环境整治、消防治安和和谐发展等。环保系统的设计是保证城市生活环境健康稳定的关键,尤其是对各种废弃物的排出设计应该严格按照国家先进城市的最高标准,按照各自特点和不同进行详细的划分和处置。如果说前几方面是对城市居民物质生活的保障,那么社会文明系统则是对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保障,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优良的社会秩序和风气,以及较高的生态环境意识和人口素质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基础。最后绿地生态系统设计应该在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进行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保证较高的人均绿地面积和整体覆盖率。
4、案例分析
欧洲不仅是遭受生态系统破坏和自然环境恶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同时也是世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前沿,下面就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尔公园”规划设计为例,对生态城市规划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该城区的规划背景是规划的最初只考虑工业生产与城市空间布局的协调,最终导致功能重复、内耗严重且相关性较差。
设计构思是通过规划建设“埃姆舍尔公园”,转变鲁尔工业区单一的工业发展现状,通过保留工业与居住混合的现状,将整个工业区的17个城市进行有效的连接,并形成以绿化带连接为基础的自然生态改建,使250万居民的工作与生活空间得到改善。其中埃姆舍尔景观公园的专题规划为城区增加自然景观和丰富物种的多样性,埃姆舍尔生态系统的改建则在城市网络中形成以工业废弃区为转化的绿化景观和公共空间,帮助居民形成趣味、丰富和便捷的休闲空间。这一规划不仅转变了传统城市规划中以单个城市为重点,缺乏整体思想和注重经济发展的设计理念,而是从弱化城市边界、实现统一布局、建立网络型城市和恢复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真正实现了城市间交通效率的提升、能源消耗的减少和城市居民生活空间的改善。我国未来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充分借鉴这一成功案例的相关经验,进行自身创新模式和方法的研究。
5、结语
通过上文对生态城市规划基本原则的简单介绍,不仅了解了未来城市规划应用该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深刻的认识想要充分的达到和实现生态城市的规划目标,就要从协调城市经济发展、合理进行城市布局和重点发展生态城区建设等几方面入手,真正将环境学、社会学、生态学和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城市规划设计的实际。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西部地方院校;居住区规划设计;新疆农业大学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是城乡规划、建筑学、房地产等城建规划类相关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各类居住区内用地安排、住宅空间布局、道路交通及各类基础设施规划、竖向设计及综合经济技术等诸多方面,目的使学生掌握居住区规划的编制程序、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调查分析问题与综合设计的能力,为学生从事相关职业奠定专业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对城镇住宅的需求不断增加,不仅体现在需求的“数量”上,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市场对居住区规划设计人才具有现实的庞大需求,同时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对城建规划类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而由于新疆自身的各类条件的限制,很难吸引到内地高水平大学的规划设计类人才,因此培养本土相关技术人才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这也对西部地方院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城乡规划专业实力雄厚的高校,如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已形成了完整、系统、成熟的教学体系,但对于西部地方院校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而言,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规划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发展尚不成熟,教学条件、思路与方法等方面亟待改变。本文结合新疆农业大学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对西部地方高校居住区规划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提出适合西部地方院校实际的教学改革对策和建议。
一、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新疆农业大学位于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前身为新疆八一农学院,成立于1952年,1995年更名为新疆农业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大学,现已发展成为拥有农、理、工、经、管、文、法等七大学科门类的一所多科性农业综合高等院校。随着地方市场对城建规划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近十年来,新疆农业大学逐步开办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园林规划、房地产开发管理等专业,其中居住区规划设计均作为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开设。新疆农业大学各相关专业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采用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授课模式,其中理论课部分为52学时,采用板书或多媒体课件,以教师讲授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用地布局规划、建筑布局、交通规划、绿地规划、管线规划及综合经济技术等方面;实践课一般安排10学时左右,主要安排对农大周边古城花园、盛世家园等小区进行参观,在课堂对国内一些经典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效果不佳
首先,目前新疆农业大学虽然有不少专业均开设了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但总体来讲教学授课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以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辅助一些案例分析,这虽然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快速地系统了解相关理论和知识,但从学生生源结构来看,新疆农业大学大部分学生都来自新疆的广大农牧区,这些区域居住多以传统村落或牧民定居点为主,因此学生缺乏对现代城市居住区及小区的直观认识,会出现学生无所适从,不易理解的情况,而且对所学理论和知识无法应用,整体教学效果不佳。
2.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薄弱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一直以理论联系实际为特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实践教学是该课程的关键环节,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同时对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综合素质的培养,甚至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地方市场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多,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而目前包括新疆农业大学在内的不少西部地方院校因师资水平、资金、实习场地、实验条件等限制,该课程的教学以课堂理论教授为主,抽象概括的理论空洞乏味,缺乏感染力。虽然辅助一些案例分析,但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学生无法对相关理论和知识透彻理解,灵活应用,致使学生在实践中比较盲从,由此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造成学生缺少主动思考、探索、创新的能力。目前新疆农业大学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安排了一定的课程实验环节,但分配的课时数太少,仅有10课时左右,以小区参观和分析为主,并没有安排学生亲自动手设计的实训环节,也没有编写专门的实验指导书、设计任务书等系统的配套材料,以及建立实习基地,安排毕业专业实习等,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讲授———实习实训相结合的综合教学体系。
3.地方特色教学案例匮乏
针对居住区规划设计实践性强的课程,案例教学是重要的授课方式,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但目前新疆农业大学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安排了一定的案例分析与讨论环节,但相关案例多是选取一些课本上、网络上的优秀或者经典案例,这对学生通过案例理解相关理论起到一定作用,但这些案例与学生所熟悉区域的居住区状况差别较大,使学生觉得很遥远,很难与实际的例子联系起来。新疆位于北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具有冬冷夏热的温度特性和全年较干旱的湿度特性,因此居住区在规划设计方面具有其特殊性。例如与东部地区不同的建筑采光要求,建筑防寒、防风沙要求,绿化植被的耐旱耐寒要求等,同时新疆在民族、文化等方面也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例如建筑使用功能、外立面等需反映当地特色风貌,而教材和网上很多案例多为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居住区的经典案例,无法反映不同地区在气候、人文方面的特殊性和特色性,因此收集和创建新疆地方特色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库对相关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4.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新疆农业大学各相关专业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考核目前主要是通过平时表现与期末笔试考试或者期末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对于笔试考试学生常采用死记硬背甚至抄袭来应付,课程论文复制撰写抄袭现象也时有发生。这种原始的单一考核方式,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不能准确有效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更重要的是,对于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规划设计类课程来讲,这种考核模式不能有效引导学生重视和提高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削弱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教学虚拟化,与社会和市场脱离新疆农业大学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一些案例,以及课程实验中所给的分析任务大多是理论化、虚拟化的,与新疆现实和地方联系不紧密,学生无法到真实环境中去体会,没有体验设计过程,也无法掌握实践设计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实践教学环节一定程度上过于理想化,脱离实际,没有与社会和市场的真实规划设计需求相结合。同时,学校尚未与当地规划设计企业建立联系,教学呈现虚拟化,与社会实际和地方市场需要严重脱离。
三、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1.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要改变教师带学生、课堂理论灌输的单一教学模式,加强案例教学和问题驱动式教学,加强课堂交流互动;开展实地调研,现场教学,提高学生感知和认知,选取学校周边的典型居住小区,积极开展现场教学与讲解;广泛应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制作微课视频,活跃课堂气氛;依托校园局域网,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创建网络第二课堂,采用翻转课程模式,促进学生课堂与课后学习相结合,通过创兴和丰富现行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2.突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在丰富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课时数从目前的10课时提高为3周,即在夏季学期安排专门的课程设计,期间安排2天的认知实习,选取乌鲁木齐市不同类型的典型居住小区,包括多层小区、高层小区、别墅式小区、民族特色小区、老城区传统小区、山地坡地小区等,安排专车由老师带队,与学生一起进行现场调研踏勘,并设计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和居民访谈等,使学生对现实情况和居民需求有足够的认知;依据地方特点,编制完善专业的课程设计指导书和设计任务书发放给学生,由2~3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任务书要求进行2周的方案设计与修改,期间聘请社会专业规划设计人员进行设计讲座,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最后各小组进行汇报和答辩,邀请规划公司专业设计人员参与评图和答辩。
3.创建地方特色案例库,完善地方特色课程资源
案例资源是居住区规划设计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在国内外经典案例的基础上,依托新疆真实的规划设计项目,搜集反映地方自然地理气候特点,地域民族及文化特色的不同类型的案例,创建新疆特色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案例库;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新疆地域特色,收集图片、影像、视频等其他重要的教学素材,完善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资源。
4.完善考核方式,建立多层次考核体系
改变传统的课程单一考核方式,增加考核的方式与种类,包括平时考勤、调研情况、理论试卷、课程设计图纸等内容,设计图纸的评判采用公开展示评图、作业展评与答辩等模式,在学院醒目位置设置专门的展示区,将学生设计图纸张贴展示,进行师生自评、互评和共评,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得设计成果具有更公平、更公正、更公开的特点;此外,聘请企业的专业设计人员对学生的设计成果以实际工作的角度提出相应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建议,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身设计成果与实际工程的差距,并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际工作中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工作流程及感受。
5.增强院校、校企合作,打造开放式多层次学习交流平台
改变现有的教学虚拟化、闭门造车的现状,与兄弟院校、校外规划设计企业,例如新疆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佳联建筑规划设计院等疆内著名的规划设计机构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互动,互相参观、学习,吸取优点,共同进步;同时与规划设计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毕业实习等搭建平台;学校与企业合作在学院设立联合工作室,使其成为开放办学的一个平台,学生以个体和团队形式参与教师的实际工程项目,强化实践教学与实际项目的结合;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区内外各类规划设计竞赛,重视对学生个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朱丽娟,苏阳.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6):36-37.
[2]杨光杰.城市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规划师,2011,(10):111-114.
[3]赵丽艳,汪殿蓓,李国元.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214-215.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分异;联系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the city today, and city design and planning issues concerned by the people. In the city to create a new situation of city has also brought many problems to the city, this is contact separating city design and city planning caused b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wo differentiation and hierarchy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planning and city design, and to "detailed planning" control of Chencang District of Baoji city as an example, guiding role clarity two on city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Keywords: city planning; city design; differentiation; contac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引言
“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两个概念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也因此有些人认为“城市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这种说法是把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等同列为两个领域。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重视城市设计的思想正日益深人人心,这对提高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无疑是十分有益的;然而另一方面,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独立于城市规划之外,夸大城市设计的独立性,破坏了城市规划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完善,从而使城市设计失去根基,最终也使得城市设计犹如镜中花水中月,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1]。本文以《宝鸡市陈仓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明晰了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其发挥的作用。
2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认知
2.1城市规划的认知
城市规划脱胎于建筑学,一直以来都被广泛地当作一门技术学科来看,但现代城市规划是为了应对工业革命以来城市所面临的危机,为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而发展起来的[2]。工业革命后,人口在急剧的增长,城市在迅速的发展,建筑被大量的建造,相应产生了一些城市问题:人口的拥挤、居住环境的恶劣、建筑的杂乱无序建造、污染严重等。让人们再度意识到城市是他们生活的基本环境,城市的环境应该是有序的、无污染的、较为宽松的、舒适美好的居住环境。人们需要有一种手段对城市的物质空间进行合理有序的安排,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人们创造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规划应运而生。
2.2城市设计的认知
城市设计兴盛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是针对二三十年代的现代建筑运动影响下的物质空间决定论、城市规划的主流思想—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影响下的秩序性、城市区域特色缺失等,力求从审美、社会文化的角度加以批判[3]。
3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分异与统一
要想深刻的理解城市设计的概念与内涵,就应该了解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区别与联系,明确其层次关系,方能良好的运用规划与设计来正确指导城市的发展与建设。
3.1规划范围的分异
在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实践上,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虽然都处理城市空间问题,但是,两个领域在实践中所产生的效能差异非常大。
城市规划所处理的空间范围较城市设计为大。城市计划工作的空间尺度,不仅超越城市中的分区,还涉及整个城市的整体构成、城市与周边其他都市乡村的关连。城市计划工作经常需要考虑都市在更大范围中的定位,此处所指更大范围,可以指涉都市群、“区域”(以区域计划专业角度所认定的区域)、省、邦、国家,甚至国际政经网络,而这些往往是都市设计较少着墨的问题。
当代城市设计的主要处理对象是“城市的一部份”。非常常见的情形则是,城市设计工作被镶嵌在更大范围、更长期的城市规划工作之中。当城市计划将城市区域中的各种主要机能区域(商业区、住宅区、文教区、自然或历史保存区等等)予以选址之后,城市设计专业便得以接手城市规划未能更为详细处理的工作,即在各个特定区块之中,建立其空间组织与其所属建筑量体的整体形构。
3.2空间塑造层面的分异
《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卷)》中“城市设计”条目称“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环境所进行的设计“。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对城市设计的解释是:“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芬兰著名建筑师沙里宁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含义归纳为“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于是很多人接受了“城市规划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综合安排,而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
3.3设计偏重点的分异
城市规划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协调各种活动提供空间结构。从平面布局上入手,为城市设计所设计到的细节部分构造一个框架;而城市设计在三维空间的塑造与安排的同时,又可反馈回来对城市规划的平面布局进行完善、补充和调整,从而使两者都趋于更加合理化。反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脱节,其交叉的部分必不能取得统一,出现设计和规划之间改动很大的现象,造成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的浪费。因此,成功的城市设计必须先明确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的关系。
3.4二者的统一契合
应该说,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直都有着难舍难分的渊源关系,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虽然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城市三维空间景观的塑造与城市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在设计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没有“纯二维”的规划,而且规划的思想观念和意图也必须最终投映在土地和空间中才能得以实现[4]。
在整个城市规划体系之中,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手段对城市进行设计。其目的是为了彰显出城市个性,突出城市性格,来达到人文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统一,完成城市规划的任务。
4案例分析—宝鸡市陈仓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4.1陈仓区概况
陈仓区为宝鸡市中心城市的东部组团,是宝鸡市的东门户。作为城市重要的物流中心以及生态工业示范区,将是未来宝鸡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陈仓物流园与科技园和其他城市建设的不断进行,城市战略地位必将不断增加,城市发展急待在有效控制下理性进行。
陈仓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共1243.08公顷,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公用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化用地指标偏低。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及规模都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除此之外,城市外部交通和内部交通也都存在较大的压力,交通系统有待改善。不过,通过开发强度分区建模分析,规划区范围内的除了老城和新城西侧开发强度稍高,其它地区的开发强度普遍较低,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会带来太大压力。下文着重以老城区的规划控制与城市设计来阐述规划与设计的关系。
4.2规划内容
规划将老城区管理单元编号为CC04。规划强度区划将CC04管理单元列为强度三区,其中居住用地基准容积率为1.8,商业金融用地基准容积率为2.5,办公用地基准容积率为2.0,公共设施用地基准容积率为1.2,工业用地基准容积率为1.3。(如表1)
控规对管理单元进行总量控制。管理单元法定文件控制内容主要为五线与公共设施控制,具体内容为:确定了老城区为城市主中心的战略地位,兼顾商贸购物、行政办公和生活居住功能;对管理单元内的五线设施个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不同等级的控制,确保区内在总量上的平衡(见图1)。
指导文件控制内容主要为用地控制和设计引导(见图2),具体内容为:对管理单元内的建筑高度、后退红线,环境设计和建筑物布局提出了相应的规定和引导,对城市色彩和风貌给出了建议。城市设计应在规划的控制和引导下进行合理的空间设计,指导城市合理建设。
表1 管理单元基准容积率
图1 控规导则法定文件
图2 控规导则指导文件
4.3城市设计内容
根据控规控制内容和指导内容,在规划城市设计层面对老城区空间进行了详细设计(见图3)。规划以“环状”片区从老城中心城区向分区,形成“四核,三轴,四片区”的功能结构,根据规划内容完成了城市空间布局(见图4)。其中“四核”为老城中心、民俗文化中心、虢镇中心广场、关中文化广场。“三轴”为东西向陈仓大道轴、南北向北大街轴、南北给向权家巷轴。“四片区”从内向外依次是:中心民俗特色商业片区、关中传统院落居住片区、“绿环”片区、周边现代居住片区。
图3 老城区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图4 空间结构规划图
区内道路系统承接规划内容,以高密度方格网道路与环路相结合的方式落实了规划对于红线的控制,并明确了各级道路断面;规划采用“绿核、绿廊、绿斑”相结合的方式对区内绿地系统进行了布置,落实了规划对绿线的控制;对于各类公共设施,城市设计以合理的服务半径进行服务点的配置,落实规划内容的公共设施控制内容。
城市设计对于规划内容在空间上进行了落实,并结合陈仓区的文化特色和老城区在陈仓区的战略定位,彰显出了一定的空间特色,在三维空间层面对城市进行了详细设计,在规划过程中,因为城市设计的反馈,又进一步的完善了规划控制内容,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互为依据,达到和谐统一。
5结语
城市规划是城市设计的骨骼,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血液。城市规划指导城市设计的展开,城市设计在空间上将城市规划的内容进行落实呈现,二者相互依存,共同为城市发展与建设进行控制和指导,完成规划内容。所以,为了防止城市设计成为镜花水月,不能将其脱离出城市规划体系,须将城市设计融入到其中,城市规划指导城市设计内容,城市设计明确城市规划内容,并在空间上进行落实。
参考文献
[1]宋雅春. 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历史文化三位一体[J].大众文艺,2011(24).
[2]林燕海.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J].中国建设信息,2006(11):43-44.
篇4
【关键词】“Advances in urban planning”(城乡规划新进展) 外籍教师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48-02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在前期项目合作的基础上,聘请德国莱布尼茨生态与区域发展研究院副院长Isolde.Roch教授为“柔性教授”。受聘期间,I.ROCH教授于2011年秋季学期和2012年春季学期分别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08级和2009级本科生及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球信息科学研究生讲授“Advance in urban planning” (城乡规划新进展)英文专业课程,课程总计32学时,课程同时面向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开放。本人为助课教师,参与了全部的课程环节,深深感受到外籍教师在组织和实施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1.结合研究成果和多方建议,“定制”课程教案
“Advances in urban planning” (《城乡规划新进展》)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双语专业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跟踪本学科的最新进展,了解并吸收该学科领域理论与方法的前沿和代表性成果,同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和翻译城乡规划的科学类英文科技文献,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双语课程本身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对学科前沿的了解和掌控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1]。
自任聘以来,ROCH教授以自身几十年的教学成果、研究成果和心得为主,用长达一年的时间编写了专门的课程教案。为了合理把握课程内容,借国际会议和项目合作之机,与多位专家就课程专题进行交流讨论。
最后,结合中国矿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自身的特色,课程教案设计了以下七个专题:规划者所需具备的素养,中西方城乡规划理论和规划体系的发展与对比,城乡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规划的有机集成,全球环境变化和全球城市空间网络形成背景下本土性的城乡规划与设计,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中西方城乡规划与管理,矿区城市与区域的集成规划,中西方城乡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对规划者的要求等。教案以学习理论、概念的思维技巧为主,融入了大量的不同时空尺度下主流规划理论以及不同流派规划理念指导下的中西方典型案例,极大地完善和充实了课程内容,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
2.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课程的教学环节以课堂讲授、专题报告、主题讨论、课外实践、课外交流等多种方式展开。
主题讨论(研讨课)的核心在于通过多层次互动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开展这种教学法之前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必须就某些共同关心的话题和“关注点”有深入的了解,并能总结和分析自己的观点。结合自己在欧洲多国的教学经验、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中国的教学环境,Roch教授对主题讨论课的教学方法贯穿了“Seminar研讨式教学”和“Team Training团队训练”的基本思路。“Seminar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有目的、有组织,但又平等和自由的相对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教学方法[2-3]。“Team Training教学法”是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组成团队对某一专题或案例分析、讨论的训练形式,其核心是充分挖掘每个课程参与者(学生)的学理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思维的认识互动,从而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的目的[4]。而二者可以相互融合,主要方式是让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对某一主题进行研讨训练。
具体的技术路线如下:第一,制定研讨内容与目标。通常根据课程内容中相关理论和实践涉,结合国内外城乡规划中某些热点问题展开。第二,设置重点并安排时间。在内容和目标下,确立2-3个核心的关注点,指导学生围绕重点开展资料的检索和讨论。一般提前7-10天的时间布置任务,保证学生有相对充分的准备时间。第三,确定研讨的可行方式。可以包括学生团队的主题报告、其他成员对主题报告补充报告,团队之间互相讨论或者正反方讨论,全会讨论,对核心或争议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后期安排等六个环节。第四,教师点评,表扬出色表现。Roch教授在研讨课程别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认真体会学生每一点的付出,并且毫不吝啬地对其进行表扬。第五,整理结果。师生共同整理研讨课的结论。第六,教师对整个研讨课进行最后评估。从每个团队所做报告的创新性、可理解性、对讲座补充性(合作意识和能力)、表达形式(口头和书面表达)等方面为评判标准给出研讨课的成绩。
“Advances in urban planning”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课外实践的主旨是以实践和接触现场的形式来强化课程中某些重点内容,了解本专业的某些实际工作环节,通过实验环节,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方法应用到实际的城乡规划设计中,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用英语思维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5]。Roch教授的实践课程主要安排在徐州市相关的行政、企事业单位单位,包括城市规划局、城市规划设计院、交通运输局、环境保护局等。整体流程包括前期准备、现场实践和总结三个方面。前期准备主要是根据各部门的职能范围和课程实践主题来确定实践的主要内容和要求。要求包括对实践单位的要求和对学生的要求,对实践单位的要求包括主题讲座,学生可能参与的实践项目,资料收集等。受课时的限制,现场实践主要以现场单位为学生开展主题讲座的方式进行。
课外交流一方面是关于课程内容以及所布置常规作业的检查,另一方面是课余的交流,内容非常广泛,关于中西方文化、生活习惯、教育方式、就业、饮食等方面的交流。方式和时间都很灵活,邮件、Skype、校园草地上的座谈,课间、食堂、散步时……
3.教学效果及师生感受与体会
从两个学年的教学效果来看,整体的教学方式比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都普遍反映真正接触到了西方城市和区域规划的系统理论和前沿思想,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主题讨论课和课外实习等教学方式非常有利于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感觉专业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对中西方城乡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流变、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对比,学生比较客观地认识了中国在目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下城乡规划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现实困难,也理解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乡规划发展所面临的来自于经济、社会、教育和文化、生态意识等方面的挑战与机遇。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学生对专业未来发展前途的信心,有效激发了学生努力投入专业学习、建设美好家园的志向。I.ROCH教授也非常认可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取得的成绩,对学生在所有教学环节中的努力和付出表示感谢,并称赞学生为“有思想的中国未来的规划学家”。
而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是现实存在的。其一,全英文的授课环境和教学模式对中方辅助教师和所有学生而言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语言限制、文化背景不同、新专业知识、新教学方式等都需要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去接受和适应,学生自身英文水平不同更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其二,主题研讨课程中,学生对研讨主题的理解与把握、文献阅读与材料的准备、英文表达报告,以及一个学生陈述观点之后的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讨论等方面都对学生的专业掌握、英文表达(书面和口头)、时间投入等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的深入引导以及师生的努力程度考验着每一节课的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目前主要采取了本校教师辅助、协调的方式。具体而言,包括课前中文预习,课中随堂难点翻译,课后重点中文复习的辅助方式。课前,指导学生预习相关的专业知识,熟悉英文教案和课件,对于专业难点进行必要的中文讲解。课堂,辅助调节掌控教学节奏,在学生听不懂、不太理解而又无法与外教良好沟通的情况下,给学生以中英文提示,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与外教沟通交流。课后,就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与学生和外教进一步交流,强调学习的重点难点,确保学习效果。
4.结语
外籍教师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鲜空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带动我们思考自身的教学设计思维及教学构架。取长补短,合理吸取其教学过程的思想精华融合到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与之接轨,又维持我们自身特色,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姚兰. 面向全球化的双语教学实施的探索与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28(4)
[2]陈潭.“Seminar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其教学模型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4)
[3]沈文捷.“Seminar教学法:研究生教学的新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2)
篇5
关键词:危险品仓储区、规划对象界定、布局模式选择、库容需求预测、编制模式
1 引言
在当今的全球产业体系中,整个危险品生产行业在上游产业链的基础地位逐步突显,已经成为社会正常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但由于其种类繁多且有毒害性,危险品的生产、仓储、经营、运输以及使用都受到严格的安全限制,尤其在生产和仓储环节,更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并有可能给人类带来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为此,我国每一级政府对各类危险品的生产、储存都格外重视,对这些环节会作出专门的安排。尤其是危险品使用或中转量较大的城市,一般会根据需要对危险品的生产、仓储专区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以确保城市运行的安全、有序、和谐。
根据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的要求,南宁市规划管理局于2009年4月委托南宁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有关南宁市危险品仓储区布局的专项规划。由于此类规划在国内外可供应借鉴和引用的资料很少,亦无标准的规划编制模式,笔者希望通过对该规划项目编制过程中所遇问题进行梳理和反思,能够对未来大型危险品仓储区发展布局的规划模式作出一些有益探索。
2 核心问题思考
2.1规划对象的界定
根据《危险货物品名表》(GB 12268―2005),不同危险性危险物品分为九类:爆炸品,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质、遇水释放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放射性物质,腐蚀性物质,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由于危险品不但种类众多,而且分别由不同的管理部门管理,对于规划编制而言,如何界定项目研究的对象是首要工作。
2.2研究技术方案的选择
危险品仓储布局研究的技术重点,一是推动安全生产工作,二是为城市创建高效便捷的危险品仓储设施体系,推动区域的产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规划如何根据各类危险品专区布局特点、原则,充分考虑城市工业(园区)用地布局规划、基础建设需求、自然与社会发展条件等综合因素,采取因地制宜的技术路线,科学预测危险品库容、选择合理布局模式,将是项目编制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
2.3专业仓储区建设与生产企业的协调
目前南宁市危险品仓储企业现状是多、小、散,因此危险品生产企业,并无专门配套的仓储区, 各生产企业于厂区内自行配套。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安排, 现状危险品的生产、仓储区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分散。当规划布局建设大型专业仓储区,如何统筹协调现有生产企业与未来仓储专区的关系,将成为规划的重点。
3 南宁案例分析
3.1现状分析
目前危险品仓储设施的布局不尽合理,危化品仓库多在城区或近郊,与城市建设开发严重不相适应,给城市发展遗留下诸多安全隐患。由于经营企业普遍规模小、效益不高,技术力量薄弱,安全投入量少,安全设施设备差,安全度低,亟待整合和调整。具体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缺乏集中布局、分布散乱
阻碍城市的发展空间,同时自身也无法获得充足资源
3.2界定研究对象
在征求各类危险品生产、运输、仓储主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南宁市自身危险品生产经营、储存销售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规划将能够形成或需要建立一定规模储存区的危险品划分为油气、化工、民用爆炸物品、放射性物品四大类。
因此,本次规划的对象即四大类危险品的公共仓储区。由于规划研究的危险品仓储区主要是指为全市服务的大型危险品仓储区,即市一级的专业存储危险品集中地,则不包括加油加气站(已另编制专项规划)、瓶装气供应站等为片区服务的危险品库区以及各企业、医疗科研机构合法储存民爆品、放射品的专门区域。同时,针对烟花炮竹产业的基本特性,规划也南宁市烟花炮竹仓储区布局进行了专题研究。
3.3规划技术路线
根据各类危险品的行业自身特性和规划区的实际情况,工作思路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以规划区各类危险品的生产运输、仓储销售现状,结合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和技术经验,通过采用综合分析、比较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对各类危险品仓储设施的功能、容量、运营特征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明确南宁市各类危险品仓储设施的划分、选址框架及功能定位,使其满足“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总体要求。
根据城市和区域发展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方向,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协调配合,以各危险品行业一线产销部门提供的行业运营、发展资料为基础,通过比较分析与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规划期内各类危险品存储专区的库容需求进行科学预测,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基础,进行多方案选址论证比较,提出各类大型危险品仓储区布局方案,作为未来危险品仓储专区选址的基本指导依据。
3.4发展布局模式
3.4.1 紧密结合南宁市各个产业发展布局,合理布局危险品仓储专区
危险品仓储专区布局应尽量接近主要服务区域,减少穿越。既方便企业经营,又可减少运输成本,同时也可以减少运输过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减少财产的损失,创造安全的社会环境。
3.4.2 根据各个类危险品的特点,分类设置仓储专区
各类危险品都有其自身的储存方式、储存要求及其库址选址标准。因此危险品仓储应分类设置,根据危险品的性质、种类及其供应链特点,分别制订危险品仓库网点建设规划,对生产性危险品仓储设施应该严格控制库区数量,提倡规模化集中化,对油漆 酒精 火碱等生活性危险品仓储设施,应该本着方便消费适当分散的原则进行网点规划。
3.4.3 选择合理的布局模式
危险品仓储专区布局模式有集中式和分散式,其中集中选址是指将规划区内新建的危险品生产、储存专区定于一个位置,危险品在专区内分区、分类生产及存放,同时大力引导旧企业逐步迁入其中。分散模式建议将危险品专区分为若干个选址,根据类别不同,危险品分为若干选址生产及存放。
3.4.4 推行集中存储统一配送的商业模式
借鉴危险品生产 经营许可证制度的经验,建立全市统一的危险品仓储运营许可制度,包括公共仓储的经营许可与企业内部仓储的运营许可,并以此制度为前提,逐步在全市范围内推行集中储存统一配送的商业模式。
4 总结与探讨
4.1创新工作研究
由于缺乏相对成熟的规划经验方法,项目组根据各类危险品的自身特性和规划区的实际情况,在以下方面提出一些创新的工作方案:
4.1.1 打破综合规划缺失、跨部门难以协调的发展瓶颈,努力实现“四规协调”
对于危险化工品,现状南宁市域尚无一处公共的仓储专区,仅仅是各小行业间根据自身需求在方便本企业(单位)生产、使用的条件下建设的。既没有科学严谨的综合大行业布局考虑,也没有针对市场需求形成系统,更没有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跨越小行业之间利益进行协调规划,导致危险品仓储地的设置分散零乱,整体效益低下,同时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与城市建设开发严重不相适应,给城市发展遗留下诸多安全隐患。
因此,项目编制以各级城乡规划为龙头,并努力落实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相关要求,优化资源配置,同时要协调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划,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促进危险品仓储区布局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的“四规协调”。
4.1.2危化品仓储专区布局构思
由于化工产业在规划范围内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产品种类众多,分布散乱无序,对城市建设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扰。因此,整个南宁市化工产业链均需主动顺应城市发展总体空间布局战略,逐步搬迁远离中心城区,有效服务并推动南宁乃至区域的产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充分考虑区域重点产业项目布局,结合城市工业用地(特别是工业园区)布局规划、基础建设需求、自然与社会发展条件等综合因素,因地制宜,合理划分不同类型的危化品仓储专区的服务范围。
根据各类危化品生产、销售、存储、运输要求和化工产业集中区的布局,结合各骨干化工企业的产业转移和厂址搬迁意向,尽量贴近一线生产企业实际要求,科学规划布局各类危化品仓储专区。
4.2编制模式探讨
通过本次规划,笔者感受到规划对象的界定、布局模式的选择、库容需求的预测是项目编制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也是规划工作的主要内容。同时,如何协调规划预测与现有生产、仓储企业之间的利益矛盾关系,将之间影响布局落实的可操作性。
篇6
【关键词】工业园生态建设 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识码:A
关键词:
引言:
工业园区建设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工业园区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是模式的转变和内涵的提升。
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丹麦的卡伦堡工业共生体是世界上首个生态工业园区。20世纪90年代后,生态工业园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大量出现[1]。近年来,我国各地“生态工业园”纷纷涌现,但很多名义上的生态工业园区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粗放型的生产建设方式[2]。同时,其内容与建设策略过于局限于生态经济的狭义概念,而忽略了其他诸多用地、社会、环境、景观方面的因素。本文将以贵州清水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例,对建设山地工业园区生态化策略进行探讨。
山地工业园区生态化特征
2.1 空间组织与循环产业链相互耦合
生态工业园区最本质的特点是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及与周边资源的有机结合。作为以生态循环再生为基础的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既包括产品和服务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以最优的空间和时间形式组织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的交换,从而使企业与社区付出最小的废物处理成本,并且通过对废物的减量化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改善环境品质,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反映在空间组织方式上,生态工业园区内的企业群不是简单的拼凑、机械地叠加而成,而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有生命意义的企业组合体系。企业数量、规模、类型都要互相匹配,其空间组合方式与循环产业链相互耦合。
2.2 空间布局与地形地貌彼此协调
山地城市复杂的地形使得企业群落的空间布局不能向平原地区一样集中成片布置,而只能采取依山就势、顺应地形的灵活分散格局。这样的布局方式会对企业的连续生产和企业间的协作造成诸多不便,运输线路的增长也使得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交换利用变得更加困难。地形是显示山地形态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山地形态的基底。地形不仅对生态工业园区的空间布局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对工业企业类型、道路的选择、道路工程和给排水市政设施的布置及开发建设的使用性与经济性都有密切的联系。在处理地形与工业生产关系时,既要考虑产业链的合理和完整,又要利用地形,适当改造地形,使其与生产要求相适应,不可只顾生产,不考虑地形而采取“大削大填”等破坏自然地形的方式,更不可盲目占用农田平地,也不可过分迁就地形,将企业群散乱、零星布置,阻碍企业间的协作与交换。充分挖掘复杂地形中对生态工业园建设有利的因素,尽量避免不利的因素。比如场地坡度较大时不利于建筑的布置,但是却有利于场地的排洪和排水;较大的高差也适合企业利用自落或升华原理来组织工艺流程,省去平原地区来回输送之苦。利用地形的手法各式各样,应注意地形坡度的变化,分别采取相应的布置 手法。比如,当坡度平缓时,采取企业的产业链与顺地形等高线的布置手法,可节省运输费用;当坡度较大时,可运用平行等高线分台布置的手法加以利用,最大限度利用坡地空间。
2.3 交通组织与绿色交通体系高效便捷
在追求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优势的市场里,仅仅是地域上的邻近已不足以确保现代企业竞争力。在进行空间布局规划时必须考虑企业、群落和园区之间短捷的交通和通畅的信息联系。工业园区道路应功能明确,便捷通畅,结构清晰,主次分明。根据人流、车流的通行规律和流量,分级形成系统。道路的形态影响着交通运输的通畅性,同时还影响着工业园区地块的划分,为了保证线形的流畅和工业用地的完整,工业园区道路的规划形态宜采用直线和曲线两种线形,直线道路通达性好、通行能力强,使人视线集中,远处对景效果给人以期待感。曲线的道路线形饱满,行车顺畅,可以适当限制车速,比直线和折线的道路更能适应地形的起伏。
在道路网络形态方面,在山地地区,为了确保工业用地的完整性和与自然地形的有机结合,多数工业园区采用了直线与曲线相结合的、“方格网+自由式”的道路网络形态,在保证主要干道线形顺畅的前提下,使支路顺应地形布局,既满足园区整体交通体系的便捷需求,又减少了土石方工程量。
2.4 生态空间与环境保护优先
现代工业区对生态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是与工业产品科技含量提高成正比的。一定面积和质量的生态环境空间不但增强了工业区的环境自我持续能力,而且对提升工业区档次、加强提高引资力度大有裨益。如我国的浏阳工业区生态规划中就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空间的规划,园内除生态工业区、生态居住区和商业服务区外,规划了生态控制区、生态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生态绿地等三种生态环境空间等。
2.5 园区与毗邻镇区(或城市社区)紧密结合
现代生态工业园区不是独立的工业集成地域,而应该是与周边镇区或城市社区紧密结合、相互依赖的空间共同体。其人力与物力的获取与周边或内部建成地区密切相关。一个生态工业园区完全可以包括附近的居住区、商业区,或者包括一个离得很远但却是唯一能处理在园区现场不能处理的稀有废料的企业。如菲律宾拉古纳的生态工业园区帮助所在社区发展,联合开发了一个集商业区、工业区、居民区和各种公用设施在内的新区。在阿亚拉地区南部,利马高科技园区把工业区和附近100多公顷的商业区和居民区相连。同时,工业园区的员工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周围商业区提供的购物、饮食、娱乐服务。附近还有一所国际学校、一个教堂和一个医疗中心。可供当地居民和园区员工使用。
山地工业园区建设生态化策略:以贵州省清水河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部,与我国开发较早的中原和江南地区相距较远,贵州省境内多山,高原、山原、山地和丘陵占全省面积的97%。地处边远,山川阻隔,交通不便,受地理位置所限,贵州的开发受到了严重阻碍。
2012年12月25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在黔西南州兴义市设立省级工业园区,并定名为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实行省级工业园区的政策。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位于兴义市清水河镇,首期开发建设9.99平方千米,其中起步区3平方千米。省级工业园区的确立,为清水河开发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次划定的规划范围为南起清水河集镇区,北至云南寨,东至伊布鲁、柴山一带,西至发大、小章谷一带,规划面积为24.75平方千米。
图 1区位图
3.1 经济产业生态化——循环型产业体系构建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即3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兴义市处在由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突破的关键时期。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战略是壮大现有产业,培育新兴产业,补充提升特色产业,发展配套产业,共同构建起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规划产业空间布局以现状产业项目投资为基础,形成六个产业组团分别是煤电钢一体化产业组团、煤电产业组团、煤化工产业组团及煤电—建材产业组团、装备制造组团及综合产业组团。
清水河经济开区发展循环型产业体系具体落实分三个层次:项目层次(小循环)、工业园区层次(中循环)和社会层次(大循环)。 项目层次(小循环),重点是实施清洁生产,通过采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管理和设备的更新,降低单位产品的资源投入和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通过采用绿色生产工艺,最大限度的减少三废的产生;工业园区层次(中循环),在项目成员之间,通过采用产业延伸和产业耦合等手段,把一个产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作为另一产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实现企业间废物相互交换,使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社会层次(大循环),是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大循环,是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力求资源和能源利用的高效化,遏制资源浪费;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果能再利用的力争再次使用,能再资源化力争作为生产投入,不能再利用和资源化的要做到使其无害化。 总体上看,在以上三个层面,通过物质集成、能量集成、水集成、设备设施集成、信息集成的途径,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友好,实现企业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3.2土地利用生态化——用地评级与空间管制
贵州是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素有“地无三里平”的民谚。本规划区现状用地以山地、丘陵为主导,整体地形地貌北高南低,相对高差达240米。
本次规划根据GIS分析和地质评价以及周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综合分析, 对高度小于40 米以下的山体进行场地平整,以满足工业园区的各种功能用地需求。将山体高度大于40米坡度大于25度的区域作为不宜建设用地,对坡度小于25度大于10度的地区作为改造后可建设用地,坡度小于10读的地区作为适宜建设用地。
此外,本规划结合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区、交通运输通道控制带、防护绿地区等要素确定空间管制,将规划区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建区、适建区(图 2)。规划禁建区包括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两侧生态防护绿地、规划区中部生态保育区内部坡度大于25°的山体部分,总面积为8.5平方千米。限制建设区主要包括水源二级保护区、一般农业用地区、重点城镇隔离区。 规划限建区包括内部山体坡度在10°-25°之间的区域,总面积为2.45平方千米。适建区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现状建成区以外的地区。 规划适建区主要包括规划区南部片区及北部片区地形坡度在10°以下的区域总面积11.1平方千米。
图 2空间管制图
3.3 社会人文生态化——城乡一体与统筹发展
工业园区不仅仅是产业的空间,更是人的空间,其可持续发展应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本规划工业园区位于城乡交界处,规划范围内的城市用地空间有限,需要对建设质量、配套设施较差的城中村进行改造从而释放空间,优化布局。同时在此过程中完成农村人口由乡到城的转型过渡,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规划强调“突出重点”—— 即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抓好重要城市景观地区、基本生态保护地区、近期建设的重要产业功能区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范围等城市重要地区及其影响范围内村庄的改造。
3.4 景观环境生态化 ——绿地系统的特色营建
工业园区内的绿地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防护功能,同样具有景观和游憩功能。工业园区的绿地系统规划以生态绿地廊道建设和公园绿地建设为重点,将生态功能与休闲功能相结合、将工业园区形象与居民需求相结合,形成多样化的绿地景观系统,本规划确立“山、城”相容的绿地系统框架目标。具体分为三个层次:森林生态屏障、组团之间嵌入式楔形绿地与组团内部点状绿地(图3),最终实现工业景观由传统单一的特点向多元化功能的方向发展。
规划强调生态性,充分利用园区内部现有的自然条件,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改善园区气候,美化园区环境。强调地域性,根据园区的不同特点形成相应特色的绿化景观主题。突出功能性,既考虑形成安全的生态格局,也满足园区使用者的游憩需要,同时作为城市独特的景观风貌区,充分发挥绿地的综合效益。
图 3绿地系统规划图
3.5 交通系统生态化——绿色交通体系的有机组织
本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结合功能布局及现状道路建设,形成整个园区“六横三纵”的路网结构。由于山地城市特点,规划还特别分析了道路系统与地形地貌的耦合关系,尽量顺应等高线设置路网,从源头上保证了园区内自然生态不受到破坏,并且减少了土石开挖量,有效的降低了开发成本。此外,规划还依据现状道路与未来人流、车流的通行规律和流量计算,分级形成系统,明确各条道路的功能与等级,建立与未来城市布局相适应的、布局合理、等级明确、有序畅通、美观舒适的道路网系统。加强各南北片区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城市道路网采取高密度、低路幅布置原则。梳理支路,改善交叉口,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改善用地的交通条件和可达性(图4)。
绿色交通是指为了减低交通拥挤、降低污染、促进社会公平、节省建设维护费用而发展低污染的有利于城市环境的多元化城市交通工具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协和交通运输系统。绿色交通理念符合生态工业园区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低污染的要求。这次规划采取的主要策略包括:
①不一定追求道路建设的场地平整,局部(如山坳、冲沟等地段)采用架高的手法,预留生物迁徙廊道(图2.6),保持动物群落和社区、城区植物群落保持连续;
②保持硬质地面一定的渗水率,通常要求在 80%以上,地面材料应符合噪声低、有生物活动空间的要求;
③露天停车场至少有 75%的车辆遮荫,采用的可渗透性铺装率 100%;
图 4道路系统与地形地貌耦合图
小结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工业园区的开发往往片面强调其经济效益,忽视了其同时具有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工业园区不只是经济增长的机器,同时也是城市社会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社会和生态属性的忽视,将导致其发展游离于城市整体之外,并将对城市整体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从这次贵州省清水河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的生态化实践可以看出,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具有非常现实的可操作性,因此我们有必要以动态、开放和多元的思路构建新型的生态工业园区,将实现产业资本在空间上的绿色再生产,最终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吴建伟,毛蔚瀛.大规划:城市与产业[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2]章轲.世界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典范:卡伦堡生态园[J].绿叶,2007(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