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文化习俗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秋节的文化习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秋节的文化习俗

篇1

【关键词】媒介素养 产业化 受众

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的年度人物是“YOU”,即使用互联网的每一个人。新媒体的技术特性赋予个人传播权,人们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信息传播主体。信息技术的进步在给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网民在匿名心理和群体暗示的刺激下会做出一些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

一、媒体产业化与受众媒介素养之间的关系

“媒体产业化”首先由黄升民教授提出。他认为所谓媒介产业化,指的是“意识形态的媒介”向“产业经营的媒介”过渡的过程。而“利益和控制的互动乃是媒介产业化的根本动因。”①媒体产业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但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媒体必须承担起舆论喉舌的职责。因此,如何在事业和商业的平衡木上稳步前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体组织的媒介素养。

媒介组织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为保证其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激流勇进,要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品牌的影响力。新闻产品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讲求独特性、时效性、新鲜性,讲求独家首发。这也对媒体组织的素养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受众的传媒素养和传媒的产业化存在互动关系。媒体追求市场占有率也就是追逐受众,因此受众本位成为产业化媒体新的传播定位。但是,满足受众需求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受众,媒体要“以正确舆论引导人”,选择有益的信息,采取正确的新闻手段进行传播,以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受众对媒体的要求提高,会引导媒体产业化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1、传媒产业化与受众本位

媒体的产业化与受众的需求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关联,而受众的信息需求是由个人的媒介素养决定的。个人的文化程度、认知能力、对媒体的期望、使用媒介的能力决定着受众的信息需求。产业化的传媒以受众为主导,致力于满足受众信息需求。首先,媒体要把产品卖给受众。媒体要最大限度满足受众需求,提高市场份额,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然后,媒体将拥有的受众群卖给广告客户,获取广告收益。广告收益是媒体的主要利润来源,而利润大小主要取决于媒体的受众群大小,取决于媒体产品质量以及与受众需求的吻合程度。

2、传媒信息生产传播与受众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

(1)媒体具有为公众设置议程的功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同样具有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能力,以此影响人们对各类事物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决定受众的思考内容。

(2)大众传媒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public opinion)即公共意见。根据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 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公开讨论的结果而是大众传媒通过营造意见环境作用于人们的从众心理,强迫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②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统一意见环境的支撑,而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通过强调某些意见而忽略另一些意见来塑造意见环境,从而影响受众对世界的态度,引导社会舆论。

(3)大众传媒的传播内容影响着受众的价值观。大众传媒的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在人们了解周围世界变动并做出相关应对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影响着人们的品牌意识和消费行为;手机短信增强了人们的沟通意识,使人际交流更加畅通;网络BBS增强了人们的主人翁意识,使受众积极主动地发表观点; 网络新闻丰富多彩,重构着网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4)受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反过来影响着媒体的信息生产传播活动。受众是传媒信息的消费者,但这种消费不是被动的,受众作为能动的主体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主动地接收与个人或个人所属的群体价值规范相一致的信息。按照受众即市场的观点,在日渐饱和的大众市场上,准确地进行受众定位,开拓具有特定需求的“小众”市场,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和传播,满足特定受众的需求,符合他们的群体规范和价值准则,是传媒获得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

综上所述,媒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和受众需求、受众传媒素养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传媒传播的信息能够左右和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也就能影响受众的媒介素养,起到教育受众的作用。反过来,受众的媒介素养和信息需求会影响媒体的信息生产传播行为。

3、受众传媒素养决定着媒体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主人翁意识增强。麦奎尔认为,受众“愈是主动积极,他对于媒介的劝服、影响和操纵行为便愈具有弹性和抵抗力……受众个体愈是自由,愈是能够依靠新技术的力量来建立属于自己的媒介‘食谱’,受众类型便愈是多样。”③

产业化的媒体坚持以受众为本,其改革和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获取更佳经济效益。读者对休闲娱乐类读物的需求,滋生了报纸副刊;受众对主流意见引导的需求,促进了新闻评论的繁荣;受众对商品信息的需求促进了广告的产生;不同受众群的需求和兴趣,促进了报纸的多元化……今天,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对媒体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度报道、系列报道、独家报道成为媒体竞争的关键。

在传媒产业化进程中,公众传媒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受众传媒素养的提高对传媒市场的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新闻传媒不断改革,从传播方式的改进到传播内容质和量的提高。因此,大众传媒要保证自身健康发展,必须首先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引导受众健康的信息需求,保证媒体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媒体产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媒体在产业化进程中片面强调经济效益,新闻娱乐化、低俗化现象严重。产业化对传媒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它大量地使用广告,而且表现在媒体在发表消息或观点的时候,更多地注重所谓‘名人’效应、轰动效果,以此来扩大读者人数和市场占有率。”④一方面,媒体不断提供低俗、娱乐化的信息,给受众以刺激和冲击;另一方面,这些信息又进一步刺激受众对通俗信息的需求,从而促使以受众为本位的大众媒体进一步地偏向传播低俗信息。由此形成的恶性循环,不仅毒害受众,也不利于媒体的持续健康发展。

1、虚假新闻:媒体为争取收视率、读者群,刻意追求轰动性,故意制造新闻事件,弃新闻的真实性于不顾,如“纸包子”事件、华南虎事件。

2、广告泛滥:“电视广告插播电视剧”,报纸上的大量广告专版、类似新闻的软广告、网络页面上的弹出广告以及关键词搜索广告都以铺天盖地的形式争夺我们的注意力,产生了 “新闻洞”,损害了受众的知情权。

3、新闻娱乐化:在新闻报道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以吸引受众眼球,娱乐节目的比重大幅增加。

4、无序竞争:媒体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受众市场,恶意攻击、相互诋毁的现象频出。

三、媒体在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方面应该承担的责任

2004年10月,“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指出,媒体及其从业者尤其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媒体及其从业者媒介素养的提高是承担大众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的基础。

1、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媒体传播什么样的信息,取得何种传播效果,对受众带来积极还是消极的影响,这些问题首先取决于媒体自身的素养高低。首先,媒体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熟悉新闻学的基本知识,具有综合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其次,媒体成员要善于分析辨别信息,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第三,媒体熟练掌握信息传播的技巧,有效地实现信息传播,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最后,媒体要有职业道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护受众的知情权。

2、主动承担提高受众媒介素养的职责

新闻不仅是商品,更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文化产品,会影响到受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具体的行为。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表达群众的意见观点,引导公众舆论,是媒体首要的职责。美国学者C.R.赖特提出大众传播具有社会化的功能。大众传媒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受众在特定的大众传播环境中实现社会化。因此,大众媒体必须首先在意识上认识到其作为媒体的责任,明确自身定位,在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方面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在信息内容、传播渠道和方式等方面注意舆论引导性。

3、内容上引导教育,培养积极受众

大众传媒如同一所学校,它的信息传播活动好比是教学,“受众”就是学生。传播内容的优劣直接影响受众的素质和观念。作为老师,大众传媒应该进行引导教育,不仅要培养受众积极健康的信息需求,更要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培养受众主动接收信息以及使用媒体主动传播信息的能力,即培养“积极受众”。⑤首先,通过舆论监督,促进民主化进程。其次,向受众灌输民主意识、民主思想,鼓励受众主动行使知情权、传播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第三,强化文化宣传教育,教导受众及时获取信息、辨别信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信息。

传媒产业化是媒体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坚守阵地,既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又承担起社会责任,是产业化对媒体的重大挑战。媒介素养是保证媒体产业化顺利发展的剂,是媒体保持社会性的重要因素。媒体产业化与媒介素养是相辅相成的,媒介产业化对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媒介素养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媒体产业化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①卢金珠,《中国媒介产业化道路的理论探索》[J].《国际广告》,2001(1)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

③段京肃,《媒介与终生学习》[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7(1)

④贾保华,《产业化与全球化对中国传媒的影响》[J].《现代传播》,2003(4)

⑤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 著,曹书乐 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2

又是一年圆月夜,秋风习习庆佳节,中秋十五悬灯彩,家家户户乐陶陶,平安团圆中秋夜,美滋美味品月饼,祝你健康更幸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秋节赏月有什么象征意义,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秋节赏月有什么象征意义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元旦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中秋节粥饮食。”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中秋节赏月的寓意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古代过中秋节的习俗1、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2、偷菜

在古代,许多地方流传着中秋夜“做贼”的习俗。皓月当空,夜深人静的时候,未婚少女们偷偷地出动了,她们蹑手蹑脚,借着月色摸到别人家的菜地上偷菜。

相传,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一习俗。

3、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篇3

1、中秋节简介: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3、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中秋赏月 ,吃月饼,品桂花糕等。

4、中秋节传说:吴刚折桂,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把他贬谪到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示惩处。这棵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会立即合拢。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中秋节,即农历八月十五。八月十五为什么叫中秋节呢?这是因为七、八、九三个月为一年四季的秋季。2021中秋节送长辈什么礼物好你知道吗?共同阅读2021中秋节送长辈什么礼物好,请您阅读!

中秋节送长辈什么礼物好1、送月饼

中秋过节,本身就是月饼与团圆的时候,而且现在自家里也没有人再做月饼了,因此,从大城市里带一些花样较时新,口味较独特的月饼回家,父母心里自然高兴。因为有些家庭会在这一天有特殊的祭祖,月饼也是摆放的其中祭礼之一。

2、送饮品。

中秋过节的时候,送父母一些茶饮品也是不错的选择。老年人喝一些茶,养成喝茶的习惯是好的,不仅对身体好,而且也利于补充一天的水分。但是,记得,如果父母有便秘,神经衰弱的不能喝茶。

3、送营养。

父母们年纪大了,平时可能舍不得吃一些营养品或者是保健品,这个时候,趁中秋家里团圆的时候,帮父母带些营养品或者是保健品送给他们,他们一定开心,例如脑白金或者是维生素或者是钙类补品。

4、送温暖。

中秋一过,天气就慢慢地变冷了,这个时候,记得,要给父母送一些温暖回家。例如羊毛衫,或者是保暖内衣,甚至也可以买冬天的羽绒服等。这样,父母在寒流来之时,就可以及时地换上新衣服了。

5、送健康。

家里长辈们的身体健康也是做小辈们最牵肠挂肚的事,所以,不如在这个时候,给他们补一份健康送给他们。可以帮家里人购买医疗保险等。这样,父母就能在无后顾之下,去安心地检查身体,有一个钱财的保障。

6、送内心。

这个送内心,实际上不是真的把心送给父母,实际上,是在送礼物前,可以征求一下父母的意见,即使父母说不用了,你还是需要让父母讲一个最想要的礼物。实际上,父母可能最想要的就是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东西,例如,小家电等。

7、送饰物。

长辈里的女性,活了一辈子可能最想要的就是一套金饰物,包括耳环,手镯等。所以,在这个时候,给自己的母亲送一套金黄黄,灿的黄金手饰,母亲一定喜欢得了不得的。

8、送科技。

现在的科技发展得越来越厉害了,对于父母来讲,也需要掌握一些科技类的产品了。例如,高科技的手机,电脑,然后教会父母如何使用,这样,他们也能利用这些高科技的产品与你进行视频啊,聊天啥的。

9、送幸福。

一个人的幸福是需要用别人的幸福去感染的,所以,你需要传递给你父母的感觉就是你很幸福,所以,在中秋的时候,带着一家三口回家,这样,让父母看到你的幸福,就如同他们幸福一样。

10、送心情。

实际上,中秋的时候,只要家里人在一起,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让人感觉到舒服和快乐。所以,不如趁这个机会,你们还有父母一起去旅行吧,找一个适合老年人的旅游线路,当然征求一下父母的意见,想要去那里,这样,陪他们看几天的风光,绝对帅气。

中秋节国外习俗朝鲜半岛

韩语称“??(秋夕)”“???(仲秋节)”“??(嘉俳)”“??(仲秋)”“???(嘉俳日)”“????(仲秋佳节)”。是扫墓并用新收获的谷物和果实祭祀先祖的日子。回乡探亲,向亲朋戚友送礼亦是过中秋节的习俗。所以英文亦把朝鲜半岛的中秋节叫做“韩国感恩节”(KoreanThanksgiving Day)。

越南

中秋节也是越南儿童的一个节日。当晚,孩子们聆听关于阿贵的传说,去看舞狮,有的还得到父亲给他买一个用来舞狮的狮子跟朋友们一起玩耍。越南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鲤鱼灯出游玩耍,还预示长大“跳龙门”之意。

日本

日本传统的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也叫中秋名月、芋名月。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日本人也会赏月,称之为“月见”,屋内会陈列赏月团子、芒草、芋等

琉球

琉球人中秋节除了祭祖、拜月外,还会祭灶,感谢灶君保佑一年内家中平安。除了吃月饼,他们会吃一种叫吹上饼的食品,这是一种表面铺上红豆的米饼。除此之外,还有拔河、舞狮、的风俗。

中秋节也是一家团圆的日子,人们都会回到家中一起吃饭、团聚,并且会祭祖,感谢祖先庇佑。也会吃特定的食品,不少都与月亮、团圆有关,这些食品同时也是祭月的祭品,如华人(汉族)、越南人(京族)、琉球人都有吃月饼的习俗;广东、香港有些人会以月光饼代替月饼;日本人(大和族)则会吃月见团子,部分地区会煎太阳蛋,月饼、月光饼、月见团子、太阳蛋都呈圆形,代表满月;朝鲜族所吃的是半月形的松片,象征月亮由亏转盈。琉球人除了吃月饼外还会吃吹上饼。此外,时令的水果和其他农作物如杨桃、柚子、芋头、栗子、菱角、梨子、柿子等,在农耕社会中是农民秋季的收获,也是中秋节的食品和祭品。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相互馈赠月饼,借此表示问候与祝愿。

马来西亚、菲律宾

吃月饼、赏月、提灯笼游行是马来西亚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中秋临近,马来西亚各地的老字号商家纷纷推出各色月饼。首都吉隆坡市内各大商场都设有月饼专柜,报纸、电视台的月饼广告铺天盖地,为喜迎中秋营造了节日气氛。吉隆坡一些地方的华人社团当前举行了提灯笼游行庆中秋活动,除舞龙舞狮外,一辆辆载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车漫游其间,服饰鲜艳的艺人和青年载歌载舞。

中秋节是生活在菲律宾的华侨华人非常重视的传统佳节。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唐人街热闹非凡,当地华侨华人举行活动,欢度中秋节。华侨华人聚居区的主要商业街道张灯结彩,主要路口和进入唐人街的小桥上都挂上了彩幅,许多商店出售自制的或从中国进口的各式月饼。中秋庆祝活动包括舞龙游行、民族服装游行、灯笼游行和花车游行等。

中秋节的简介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篇5

二、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中秋节的由来

(2)   了解中秋节的习俗

(3)   了解中秋节月饼的由来

(4)   了解有关中秋节的诗歌

[能力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2、学会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经常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本次活动更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往的快乐。

      3、通过展示、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活动班级:四(2)班

活动时间:3月~5月

活动过程:

活动一:开题课 确定研究主题

师生谈话

师: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对于中秋节的传说也是各种各样,你们想了解吗?

生:(大声:想)课件欣赏相关中秋节的图片

师:看了刚才的图片,大家有什么话想说?

生:自由讨论,交流。

师:对,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从今天起,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有关中秋节的文化,关于中秋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学生发言之后确定研究主题

如:a、中秋节的由来

     b、中秋节的习俗。

     c、有关中秋节的诗词

     d、中秋月饼的来源

    ……

活动二:分组,落实任务

      根据学生的爱好,分成六组。每组选出一名责任心强的同学任组长。各组选择研究主题。分析讨论定下研究计划并完成表格。

活动三、开展调查研究

1.习俗调查

中秋赏月、吃月饼是全国各地普遍的风俗习惯,但由于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向长辈了解自己家乡过中秋节还有哪些风俗习惯,把了解到的记录下来,回到班里进行交流。

2.月饼调查

教师可引导学生按居住地域或自由组合,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制订一份简单的调查计划,深入学校或家庭附近的超市、百货商店、食品厂等地,针对月饼的品牌、产地、生产厂家、价格等方面进行调查采访,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分别购买一些不同种类的月饼,品尝口味,比较优劣,做好调查情况的汇总。

3.巧手作坊

(1)写一写

在了解了各地和家乡过中秋的习俗后,请学生计划一下“今年的中秋节你准备怎么过?”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制订一份简单的节日方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2)做一做

用自己喜欢的制作形式和材料,自制一张精美的贺卡,写上一句的祝福的话语,寄给自己最亲近的人。

4.携手共享

(1)搜集与中秋节相关的诗词,举行一次诗词朗诵会,要求能说出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体味其中的意境。

(2)“每逢佳节倍思亲”,在阖家团聚的时刻,大家一定也会想到远在台湾的小伙伴,期盼着祖国的早日统一。有条件的话,教师可带领学生上网,通过发email的形式给远方的小伙伴捎去节日的祝福。

 

活动四、综合成果展示

      这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为此我们以班队活动的形式来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交流。

活动五  活动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标准应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并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综合实践活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可以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小组评价或由辅导老师(包括校外辅导员)进行评价。

 

活动内容

参与态度

人际关系

合作精神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综合评价

习俗调查

月饼调查

制订方案

制作贺卡

诗词朗诵会

认识和感受

   总之,综合实践的开放式学习,不仅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质疑解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师生观上,实现了师生角色的彻底转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课堂活动的操作者、观察者、讨论者、交流者和猜测者;教师是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它既主张在主动学习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在教学中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进一步开放,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附:学生活动评价表、采访表等活动表格

《快乐的中秋节》

综合实践活动情况记录表之一

课题名称

研究主题共2页,当前第1页1

组长

组员

研究方法

在活动中你们组将采取那些方法(具体写写):

                      

日期:

 

        《快乐的中秋节》

综合实践活动访谈表

课题名称:《快乐的中秋节》

研究主题:

访问者:

被访问者:

访问地点:

访问时间:

方式(电话、面谈、其它):

访问主题:

访问记录:

篇6

1、2020年9月10起至中秋节10月1日止还有21天。

2、中秋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2、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3、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3、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1、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2、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名录。

3、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中秋节的节日习俗有中秋祭月、文人赏月、民间拜月、马光月儿、兔儿爷、中秋宴俗、玩花灯、品尝月饼、挂通草灯、青苗社以及舞火龙等。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一年一度中秋节到来,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人们通过在中秋节赏月来寄托情怀,也是人们渴望团圆的美好心情。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秋节吃月饼有什么寓意,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秋节吃月饼的寓意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月饼寓意团圆,应该是明朝开始的。如果综合明朝有关月饼与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来看,应该能够看出月饼取意团圆的历史轨迹: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月果(祭月供品)。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

中秋节习俗有哪些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

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历史久远,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

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已流行。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到了明清时,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自古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吃些什么食物月饼

这个不管是什么地方,什么民族,只要是我们中国人,在中秋节这天基本上都会食用,这也是中秋节最传统的食品。

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藕盒子

中秋食藕,也是寄团圆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调制而成的馅,外拖面煎至金黄,此又称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

田螺

至于中秋食田螺,则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特别热衷于食之呢?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肉质特别肥美,因此是食田螺的最佳时节。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柚子

柚子也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人们通常会买来送礼吃食,古人认为其寓意保佑团圆,很多地方都有吃柚子赏月亮的风俗。

菱角

中秋节吃菱角,据说能让孩子长得聪明伶利。菱角的大多数吃法是将菱角用清水(或盐水)煮熟,然后剥壳当零食吃;也可以将剥了壳的菱角加米煮成咸味的白稀粥,在吃了甜腻的月饼后,喝上一碗菱角粥,胃中的油腻当场去除不少。

桂花鸭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

大闸蟹

篇10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大家对于中秋节了解多吗?相关知识你都知道哪些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1中秋节各地的风俗习惯介绍”,欢迎阅读与借鉴!

中秋节的习俗和来历介绍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它不同于元宵节的大型灯会,而主要是在家庭、儿童中进行。南方民间还有燃灯习俗,燃的是宝塔形状的宝塔灯。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广州儿童燃“番塔灯”,用碎瓦搭成;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射。另外一种是素馨茉莉灯,这种灯香气四溢。在安徽、江西、湖南等地都有砌宝塔灯的习俗。江西清江,中秋多镂瓜作灯,其形似月。儿童堆砌瓦砾作浮屠(佛塔)状,中置薪柴,点燃后,“四面玲珑,如火树”。湖南宁乡儿童堆宝塔,中间焚烧,“以红透为吉兆”。这些燃烧塔灯或闹宝塔的民俗,都有着求取生活平安的意义。

明清时期人们同样赏月,但似乎注入更多月神的神性意义和现实社会的伦理意义。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秋天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祭祀月亮时的时令果品,既是对月亮的献祭,更是对劳动果实的享用。

明清时期,祭月、拜月成为全国通行的习俗。清代俗谚有:“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清代有特制的祭月月饼,这种月饼较其他月饼为“圆而且大”,“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特制月饼一般在祭月之后就由家人分享,也有的留到除夕再来享用。在明代,北京人八月十五日祭月的方式是,在市场上买一种特制的“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光菩萨像,月光菩萨端坐在莲花座上,旁边有玉兔持杵在臼中捣药。这种月光菩萨像小的三寸,大的一丈多长,画像金碧辉煌,非常精致。当时,家家设月光菩萨神位,供圆形的果、饼与西瓜,西瓜要切成莲花状。晚上,在月出之方,向月供祭、叩拜,叩拜之后,将月光纸焚化,一家人共享撤下来的供品。

明清以后,北京中秋节新添了一个节令物件——彩兔,清人昵称玉兔为“兔儿爷”。人们用黄沙土做玉兔,装饰以五彩颜色。兔儿爷的制作工艺精美,造型千奇百状、滑稽有趣,京城人“齐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兔儿爷给市井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20世纪初,民间索性将祭月称为“供兔儿爷”。名称的变化,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高悬的明月,在近代百姓那里已俗化为可触摸甚至可以把玩的物件。虽然人们依旧供奉它,但它已失去神圣的品性,成为一种世俗观念的表达。

中秋节各地的风俗习惯福建中秋节的习俗

福建浦上杭县的女子在拜月时要请月姑:在月光下,摆好香案,上面放着月饼、芋头、水果、花生、茶酒等物。然后拿出一个纱笠,外面披上衣服,中间横穿一根木棍,代表月姑的双手。请月姑时,两个女孩子抬着纱笠站在香案前,唱起“月姑歌”:“月亮姑,月亮娘,请你下来逛一场。请一姑,请二娘,请三姑话就长,请四姑花就开,请五姑上夫台,请六姑姑就到,请七姑姑就来。一来就来。勿使在河边企呆呆,勿使在深山诈酒醉,勿使在路边诈顽睡,就地备有青茶共绿酒,亦有月饼共芋头,亦有竹篙你晒布,亦有簸箕你筛米,亦有长麻你来撕,亦有短麻你来搓,长麻长衫袖,短麻短衫衣。”据说,月姑请下来时。

纱笠会自动摇摆,抬者会感到有重量。此时,人们就向月姑询问爱情、婚姻、儿女等,月姑用点头的方式回答,直到深夜为止。最后,还要唱起“送月姑歌”:“一更深,二更深,脚底无鞋凉到心,十月清江没点水,鹅爬鸭叫送你上天云。”请月姑时,不准男人在场观看。

江苏中秋节的习俗

在一些地方盛行中秋夜烧塔的活动。用碎瓦片砌成的高一米左右的塔,顶端留一个供投放燃料用的塔口。中秋夜时,点燃谷壳、木或竹等燃料,等火旺时泼松香粉,火焰会突的爆开,场面极为壮观。

江苏无锡县中秋夜要烧香斗。香斗四周糊着绘有月宫景色的纱绢,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族旗。

江西中秋节的习俗

江西吉安县,中秋节傍晚,每个村都要用稻草将瓦罐烧红,然后放些醋,便会有香味溢满夜空;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到八月十七日,一直要悬挂通草灯。

安徽中秋节的习俗

安徽婺源地区,中秋节时,儿童用砖瓦堆起中空宝塔,然后挂上帐慢、匾额等装饰品,并在塔前放一桌子,上面放置各种器具用来敬“塔神”。晚上,在宝塔内点亮灯烛。

四川中秋节的习俗

四川,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杀鸭子,打耙,吃麻饼、蜜饼等。一些地方还把点亮的橘灯悬挂在门口。有的儿童会沿街舞动插满香的橘子,称为“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要祭土地神,表演杂剧等,俗称“看会”。

一些地方还形成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如香港地区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门刊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奸IF湖的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山东中秋节的习俗

在山东一些地方流行“中秋唱月”,用来祈求五谷丰登。当中秋明月升起之时,孩子们端着月饼,或在街上,或在村头唱,“唱月饼,赛月饼,来年更盼好年景”,以此寄托对来年的美好愿望。

广西中秋节的习俗

广西一些地方,每逢中秋之夜时,有“歌舞闹月”的风俗。在银色的月光下,青年男女在吹响悠扬的芦笙、跳起欢快的民族舞蹈的同时,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贵州中秋节的习俗

贵州一些地方,中秋有“对歌赏月”的习俗。传说贵州某地一位老人有三个聪慧美丽的女儿,为应对众多的求亲者,便与他们约定在中秋之夜赏月时对歌订婚。从此,每到中秋时青年男女都要相互对歌,互诉衷肠。

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1、观潮: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2、燃灯: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3、猜谜: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4、吃月饼: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5、烧塔: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

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

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