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街的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步行街的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步行街的规划设计

篇1

【关键词】步行街;规划;设计;购物

在现代社会中,购物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内容。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商品市场发展充满活力,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在适应不同购物行为的商业场所中浏览、审视和选择商品,以达到购买商品的目的。为适应这种发展形势,达到振兴商业的目的,商业步行街的建设在我国取得了空前发展,特别在中国飞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商业步行街的建设也突飞猛进。商业步行街作为一种城市公共空间,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容纳着大量的市民生活,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在商业步行街建设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位置。

一、规划设计优点:

(一)社会效益——它提供了步行、休息、社交聚会的场所,增进了人际交流和地域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市民一种维护、关心市容的自觉性;

(二)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城市社区经济的更加繁荣;

(三)环境效益——减少空气和视觉的污染,交通噪声,并使建筑环境更富有人情味;

(四)交通方面——步行街区可减少人车混行和汽车对环境所产生的压力,减少交通事故,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态,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城市设计角度看来,步行要素有助于基本的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强有力地联系现存的空间环境和行为格局,并有效地与城市未来的物质形态变化相联系。

二、城市步行街(区)规划设计原则

(一)良好的交通体系

步行街的成功与否,交通问题是关键。设计中应考虑步行街所在的地段,全城的交通情况、停车的难易(我国特别要考虑自行车的停放问题)、路面的宽窄、投资渠道和居民意向等因素。有资料表明,我国城市自行车出行率达60%~70%,故在规划中须特别考虑停车场的设置,包括城市临街的一些建筑前空地和局部地下层群为停车场地,以解决自行车停车用地紧张的矛盾。另外还应考虑自行车与公交换乘的停车场,在这种规划下,远期可考虑设置小车与中巴车专用道,使公交与自行车联系更密切。在步行等旁增加城市支路,引导非浏览、非购物人流通过,作为它的辅助道路进货,也作为步行街的疏散道路和消防通道。即:人车分流、以汽车道(仅考虑公交线路、专用车辆、必须的货运等)为联系路,与城市道路网相联,以自行车步行道为内核,独立形成网络状,加上必备的环境设计,可形成环境质量高,集购物、娱乐、文化、饮食一体化的城市新型商业步行街区。

(二)完整的空间环境意象

美国著名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道路、边界、区域、结点和标志。实际上就是人们认识与把握城市环境秩序的空间图式。林奇把道路放在各要素之首进行描述。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街道的意象是建筑和街区空间环境的综合反映,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自然可反映街道特色,高质量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比建筑更宜体现街道特色,街道的意象特色依赖于空间环境特色。

①道路

作为城市商业环境中的道路,其作用体现为渠道(人、车的交通、疏散渠道)、纽带(联结商店、组成街道)、舞台(人们在道路空间中展示生活、进行各种活动)。规划中对道路与两边建筑物的高宽比以H/D=1为主,穿插一部分H/D=2的建筑。这样的空间尺度关系既不失亲切感,又不显得过于狭窄,从视觉分析上是欣赏建筑立面的最佳视角,容易形成东主独特的热闹气氛的空间。

②区域

作为城市中心区,由于城市商业活动本身的“集聚效应”,公建布局相对较为集中,由于人们生理与心理因素的影响,步行街长度取600—800米为宜。(即城市主干道的间距),加上购物的选择性与连续性,销售的集合性和互补性,最终形成集中成片的网络化区域系统。

③中心

中心即一定区域中有特点的空间形式,结合步行街的特点,规划以一至二个广场,可作为步行街的中心、,为其带来特色与活动。

④标志

入口,对于步行商业街,入口的重要性在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在连接城市主干道的地方设置牌坊等作为步行街的入口,大量的人流由此进出,不许机动车辆进入,入口处设灵活性路障或踏步,并设管理标志符号。由于它起着组织空间、引导空间的作用,街道形成了第二个没有屋顶的内部空间,既起框景作用,其本身也是街道空间中的重要景观,它是整个街道空间序列的开端。既可适合市民的心理需求,给人们以明显的标志,还可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

(三)丰富的空间形式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长期积淀,并以一定的物质空间形式表达其文化特征。现代城市追求适居性的空间环境、追求界定鲜明、比例适宜的积极空间。它能有效地渲染出不同的环境气氛和空间特色,它是一种内在的构成要素,其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丰富、深刻的。如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尼克雷特步行街以匠心独具的空间特色使美国第一个步行街建设获得了成功。设计者在步行街中,以集中人行活动区为指导思想,把街道做成弯弯曲曲的蛇形道,加上统一设计的街道家具,创造了强烈动感和节奏感的街道空间,成了美国步行街中竞相仿效的佳作。

步行街区建筑内外的界线可以是虚的,可穿透的和不定的,并有一种向内吸引的感觉,也体现了我国传统空间特征中“虚”的意境,并不像芦原义信作为“图”、“底”空间理论引证的意大利传统街道。

步行街区的布局形态可以是丰富多变的:

①线状沿街道布局—店铺沿街道两侧呈线状布置,鳞次栉比,店面凹凸,街道空间呈现一定的不规则状。如北京琉璃厂、天津古文化街,

②线面组合布置——大都有明显的步行商业街,与路段上某些商业地块联系起来,形成组合布局,如合肥城隍庙步行商业街;

③面状成片布局——商业街区在城市主干道一侧集中布置,形成网状形态,如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等。根据我国的功能和环境要求,步行街可分为多种形式:封闭式、半封闭式、转运式和步道拓宽式。

随着历史的发展,步行商业街的空间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向多功能、多元素的公共建筑综合化发展。但在顺应社会潮流而使步行街朝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应保留自身应有的传统空间与风貌。可规划设计适合当地文化脉胳特色的骑楼、过街楼、庭院式商店布局,室内步行街等,以建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步行购物系统,使城市空间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以提高其价值观念和深层意义。

(四)独特的景观构成

步行街具有独特的构成因素,这些因素也是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构成城市环境风貌和组成部分。步行街由两旁建筑立面和地面组合而成,故其要素有:地面铺砖、标志性景观(如雕塑、喷泉)、建筑立面、展示柜台、招牌广告、游乐设施(空间足够时设置);街道小品、街道照明、邮筒、休息坐椅、绿化植物配置和特殊的如街头献艺等活动空间,其设计繁杂程度决不亚于设施建筑,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城市环境的整体连续性、人性化、类型的选择和细部。

三、结束语

总之,步行街作为市民接触使用最频繁的开放空间,城市中心区中的步行街在公共休闲空间中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居民不仅在此实现物质消费带来的物质满足,而且在公共空间和丰富的街道生活中实现了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商业步行街的设计必须与时具进,与城市的人文环境相结合,不断的满足市场的人性需求。

参考文献::

[1]顾馥保.商业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商业区与步行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篇2

关键词:商业步行街;风貌规划;环境设计;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商业步行街作为集购物、餐饮、休闲、观光于一身的商业街区,其风貌规划设计应朝着有利于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和城市性格特征建设的方向前进。

1. 商业步行街的起源

商业步行街发源于中国,最著名的是唐代时期的长安商业街,到了宋代,清明上河图就成为了典型的商业街。商业步行街的发展是由几个阶段演变过来的,最初是集市贸易,然后由地摊贩慢慢开始进店,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道路两侧不同规模的店铺。随着商业步行街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商业中心,最后发展成为集购物、旅游、娱乐休闲、展示等多功能的城市客厅。

2. 商业步行街的定义及意义

现代商业步行街是指同类或异类的多家独立的零售商店、餐饮、娱乐等各种娱乐、休闲、服务设施形成一个集中区域。商业步行街只允许步行,阻断一切车辆的通行,给消费者提供一个舒适休闲的环境。步行街是商业社会最关注的商业形象,既与业态有关,也与区位有关。

商业步行街的意义:

(1)商业步行街的设计象征着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特别是市中心的广场和购物街等,它们加强了人们的地域感与认同性,成为旅游者和市民最热衷去休闲散心的地方,成为城市的象征及市民引以为荣的场所。步行街创造了一个以人为本的环境,恢复了人在交通中的主导地位,为人们提供了高质量的活动空间与场所,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在步行区休闲、交流,不仅使人们在轻松的环境氛围中享受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乐趣,还为城市创造出一道风景线。

(2)商业步行街严禁任何车辆行驶,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大气和噪音的污染。同时,汽车废气排放的减少不仅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还消除汽车对建筑周围环境的破坏,这些都有助于保护市中心的历史风貌。通过改善环境,安装街道照明,布置绿地,街头小品等,步行街为人创造出舒适高品质的环境,使人们看到建筑、街道和城市的美。

(3)步行街区环境舒适安全,因而吸引了众多的市区及外来的顾客在此观光、购物、休憩,从而增加了步行街的商业利益。大多城市已经证明,商业步行街促进了零售业的增长,主要原因是步行街因无车辆来往,方便人们购物,可以吸引人流,方便人们逛商店购物。这从整体上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

(4)城市中心区街道往往交通拥挤,人流混乱。商业步行街是城市步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效的步行交通组织,从而使步行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步行人数增加,提高了城市街道的运转功能,减少了步行者与机动车之间的冲突,实现了市中心街道的良好交通秩序,从而使城市交通状况得到改善。

3.成都市商业步行街的风貌控制设计

3.1功能定位

商业步行街风貌设计必须具有风格突出、特色鲜明的特点。作为一个区域内重要的人文节点,最重要的是要体现成都市本土的历史文化,展现成都这个大城市的历史文化品格。

3.2设计原则

成都市商业步行街风貌设计必须符合以下原则:

要想构筑高品位的休闲空间场所,要以街区空间为主角,打造出具有多层次、多元素、具有综合性的休闲地域文化。通过多种多样的环境塑造,形成新的城市空间特色,成为成都市的最具有特色的商业步行街。为了引导人们消费,建造新的商业文化,要打造高档的消费场所、丰富多样化的文化舞台、多种多样的生活场景,以规模效应挖掘消费潜力,形成具有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城市空间。

(1)人本原则:为人们提供轻松,舒适的购物环境,以及独具特色的步行购物场所。

(2)整体原则:强调商业街的完整性,统一协调各空间环境及历史时期建筑风格来规划整条街道。整体设计思想不仅在形体层面上有意义,而且在社会学层面上同样有意义。人对城市形体环境的体验认知具有一种整体的完形效应,是一种须由对若干个空间场所的各种知觉元素体验的叠加效果。

(3)文化原则:以塑造具有本土特色、地域文化商业步行空间为目标,综合运用经营,管理,宣传。在历史,建筑,饮食,习俗人文等多层面充分挖掘成都市的历史文化内涵,营造独特的城市商业文化气氛。

(4)控制原则:用城市设计的手法对各方面问题予以综合协调平衡,使设计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并对全过程的实施提出相应的控制指导原则。在城市设计的有关方面,如整体风格,店面装饰,绿化种植,夜景照明,节点设计,设施小品,交通组织等都至始至终贯彻以上原则,具体到街道附属设施的规划设计上,更是有重点体现。要坚持设施小品的统一设计,统一制作,统一管理,既有自身特点又具相近的风格,使人明显感觉到本地域的独特性。人本就是强调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研究人的行为方式,避免华而不实的样子货,设计供人们使用方便的设施小品。文化则是出于对成都市这一文化品牌打造的需要,以多种形式反映在具体的设施上,体现成都市的风貌特征。

(5)规模适度原则:规模适度原则是指商业街的长度、宽度、高度以及营业面积都要适度,不能超越界限无限发展。商业的繁华也和一首乐曲一样,不可能全曲从头到尾盈漫,而是有最热点、次热点。商业街的建筑不宜过高,过高的建筑会产生压抑感,影响人们逛商店的心境。另外如果街道过宽,会使人们在街两边往来体力耗费过大,抑制观赏、购物的欲望。商业街的营业面积也不应过大,一定要考虑人们的体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不能使逛商业街变成走马拉松。

3.3实施内容及方法

空间环景设计:

作为成都商业步行街,其功能涉及购物,旅游,休闲为一体。内容多样性要求空间组织形式及环境设施相适应。沿商业步行街布置绿化、小品,增加城市的商业气息,提升商业街的活力。

广场设计: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物质环境中的特定元素,在环境、功能、形象设计上必须处理好广场的空间尺度和空间环境,处理好穿越人流与休闲,活动人群的关系,体现成都市人文特征和民俗文化,协调历史轴与未来轴上重要节点的整体关系。每一个城市都有值得骄傲的历史文化,因此,要把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挖掘出来,形成商业步行街的特色。这样不仅能增强本地游客的自豪感,而且还能够增强外地游客的认同感。

立面设计:

商业步行街选址应考虑城市整体布局中的区位优势及城市总体规划对区域的要求,要把城市的历史优势,环境优势,人文优势、在选址时充分考虑。其次考虑的是交通情况,不能以牺牲周围环境、交通为代价。同时应有明确的主题定为,包括商业定位、环境定位、特色定位等,必须保持与周边城市环境相协调。

因地制宜:

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中不能片面的追求大而全,也不能无所适从。要充分利用好区域自身的特色优势,充分挖掘街区自身的潜力,利用好现有入驻企业的优势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并采取积极措施调动多内外开发商、投资者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建设资金。

结语 总之,商业步行街作为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中心,其风貌规划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形象的展示和综合功能的发挥。因此,我们只有充分合理的尊重规律、尊重科学,精心设计城市风貌特色,才能形成一个符合大众消费的精品商业步行街,进而提升区域的品质,最终形成城市的名片。

参考文献

[1]王薇.城市步行街环境设计初探[J].工业建筑,2004(12)

[2]金其良.规模·特色·空间·--现代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浅谈[J].安徽建筑.2000(6)

篇3

对城市景观进行评估,可以提高城市环境品质、改善居民生活状况、增强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本文以廊坊市新世纪步行街改造设计为例,尝试从可达性、景观要素、空间感知、触觉感知等几个方面进行景观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廊坊新世纪步行街进行改造设计,以不同的设计理念,打造风格各异的主题街区,并通过建筑色彩营造商业氛围,实现“赏”、“游”、“购”一体化。本文重点叙述了景观评估结果同景观设计实践的协同关系,探索景观评估体系纳入到设计实践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

城市景观 景观评估 步行街改造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4-0036-04

一 城市街区景观评估的意义

在日常的设计实践中可以发现,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法规政策有不少,但是多指一些经过专业部门鉴定过的、列为文物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区域,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量承载历史记忆,寄托城市情感的建筑物和街区往往被简单地推倒重建,造成了城市历史的割裂和城市发展的无序。譬如一棵树木的生长,或许它有一些伤疤、或许它有一些横枝野权,只要经过适当修剪,总能找到让其焕发青春的方法,完全没有必要将其连根拔掉,换种新树。这种对待城市街区的简单行为从当时看有可能是正确的,但是以历史的角度看,往往得不偿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城市景观资源一再遭到破坏,城市发展过程中要直面发展和保护的矛盾关系。城市景观中哪些资源值得保留?哪些需要改造?改造的力度需要怎样控制?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中国现今的建设环境下,由于缺乏相应的评估机制和保护意识,过多地承载着城市记忆和具有历史价值的城市环境被大面积破坏,城市的发展轨迹被完全抹去,随之消失的是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何在现有的城市环境下,对城市的景观价值进行评估,在保留城市文脉和发展轨迹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手段,提高城市环境的品质,改善周围居民的生活,增加人们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二 景观评估的程序和方法

(一)景观评估的程序

国外较早出现的景观评估体系是产生于19-20世纪的以英美为主体的景观评估体系,在这一阶段,西方发达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景观保护的法律法规,例如英国在1949年颁布的,以保护乡村历史和景观,维护国家公园和地方景观特色为目的的《国家公园和乡村土地使用法案》,美国在1964年颁布的,以保护原始自然环境,野生生物为目的的《美国荒野保护法》等,在制定法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评估体系和学术流派,但是这些评估工作的评估对象往往以自然景观为主,鲜有涉及到城市景观和人文景观,本文尝试借鉴专家学派中Litton的形态学理论和经验学派的Lowenthal.D的偏重心理感知的相关观点,完成对于廊坊新世纪步行街这一位居城市中心且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城市街区的景观评估工作。

(二)景观评估的方法

在任何一种评估指标体系中,组成景观的各个要素都会被详细地罗列出来,并且制定严格的评估标准,如地形地貌是否多变、植被种类是否丰富、景观色彩是否多样且生动等等,而对于城市景观则多从空间、序列、光线、色彩、植物种类等方面进行评估,所以此次景观评估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三 廊坊新世纪步行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发展对于步行街的影响

廊坊新世纪步行街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东西长5.4公里,分成8个街区,几乎横穿了整个廊坊市,成为当时廊坊市最著名的一条大街。虽然体量巨大,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设计导向问题,步行街在建筑形态、空间利用上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问题慢慢显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空间划分不合理:步行街中央50米的间距过于宽大,产生强烈的隔阂感,不符合人们购物休闲的行为习惯。(图1)

建筑形式过于单一:尤其是临近城市主干道的街头立面没有风格特色,可辨识度底。(图2)

各个步行街之间被城市干道隔断,无法形成连续的整体效果,随着城市机动车流量的迅猛增长,这种割裂感越发明显。

建筑色彩过于单一:全是米黄色,缺乏商业活力和业态特点。

随着网络电商的兴起,实体商业受到巨大冲击:步行街缺乏相应的商业配套和商业设施来吸引客户,市场竞争力逐渐减弱。

(二)业态变化对于景观的要求

新世纪步行街设立之初,其商业定位并不是十分清晰,随着近几年廊坊城市的快速发展,步行街的外部商业环境和内部业态结构都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这在客观上对步行街的景观改造提出了现实的要求。首先,在步行街南侧兴起了一个以万达广场为核心的新商业中心,集中了大型购物中心、影剧院、餐饮服务等全套的商业服务设施,形成了新的城市热点,其次,步行街内部经过多年的经营,各个街区都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的业态环境,如第三大街主营电子产品和办公用品,第四大街主营时尚用品和服装等,这些外因和内因都会对景观改造设计起到非常明显的限制和引导作用,而且会对景观的内容和形式提出非常具体的要求。

四 景观评估在新世纪步行街改造设计中的应用

(一)新世纪步行街景观评估的内容和标准

鉴于新世纪步行街位于城市中心,且完全是人造环境,所以其评估内容和标准同现行的诸多景观视觉资源管理系统评估指标体系不尽相同,在综合考察了步行街的周围环境和景观现状后,我们尝试从可达性、景观要素、空间感知、触觉感知、配套设施完整性、维护管理便捷性等六个方面进行评估,具体评估标准见表一1。

(二)新世纪步行街的评估结果

经过对廊坊新世纪步行街进行多次调研,及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对廊坊新世纪步行街整体状况从评估指标所给定的六个要素进行讨论研究后,制定出符合廊坊新世纪步行街景观评估的调查表,先后7次组织业主开会讨论,并对当地的百余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再结合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考虑后得出的评估结果如表一2所示:

通过对评估结果表一2的解读我们可以得知,新世纪步行街在交通可达性、道路通畅性等方面得分较高,即原始的规划框架基本合理,但是由于当时的设计思想陈旧并且缺乏足够的前瞻性,在空间的丰富程度和停车场数量等方面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商业环境的需要,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街内的绿化植物和地面铺装破损严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步行街的景观感知。

五 根据评估结果对新世纪步行街的改造设计

(一)新世纪步行街改造设计的方向

根据景观评估的评估结果,步行街的景观改造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调整步行街的功能分区,理顺功能布局:解决停车面积不够等现实亟待解决的问题。

丰富步行街内部空间组织形式:打破街内空间形式单一、风格一致的僵局,将每段步行街自己的独特风貌展现出来。

通过丰富色彩和增加亮化来烘托步行街的商业氛围。

全面整顿每段步行街的端头空间:使之具有显著的风格特征,并能够起到联通每段步行街使之成为有机整体的作用。

(二)新世纪步行街的改造设计方案

廊坊地处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之间,位于京津走廊中心,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同时又是河北大学城的所在地,这就使新世纪步行街天然具有了联通京津,承接北京的传统文化和天津的西洋风尚,将东西方文化熔于一炉的区域优势和文化优势(图3)。同时,步行街又地处城市中心,两侧都是非常成熟的住宅社区,步行街是当地居民主要的休闲、娱乐、购物场所,因而当地居民对步行街怀有深厚的情感,所以这次改造设计的主旨确定为――“京津通廊,人民乐坊”。

新世纪步行街1-8大街东西贯穿廊坊市中心,总长逾5.4公里,这样的规模和体量国内罕见,只是整条步行街被7条城市主干道分割开来,无法形成统一有序的整体,所以在规划设计中将1-8大街有效连接,形成一种既是有机整体,各个街区内又各具风情的街道景观,使新世纪步行街重新成为廊坊市的商业主轴、文化主轴、景观主轴和亮化主轴。同时,步行街的改造设计不仅仅局限在内街这一条线上,应当充分利用交通流线、城市家具、标志表识和夜景亮化等手段将两侧的商业空间和住宅社区吸纳进来,利用城市屋脊效应,打造城市景观带,真正做到“纵向连接、横向沟通”。

在步行街原有的建筑设计中,建筑立面风格和建筑色彩较为单一,缺少变化。本次改造设计在尊重原有建筑风貌,不做大规模改造的情况下,利用增建屋顶、修建山墙等手段(图4),打破原有建筑过于统一,僵化刻板的局限,以造型各异的设计手法,在对原建筑不进行大量拆改的前提下,打造不同风格的主题街区(图5、图6),同时丰富建筑色彩,营造热烈的商业氛围,真正实现“赏”、“游”、“购”一体化。以第三大街为例,这段步行街以经营电子产品和办公用品为主,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了简洁硬朗的德意志绗架结构形式,在内街新建的建筑物和步行街两端的沿街立面上,笔直挺括的绗架线条代替了柔弱的石膏线脚,明朗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精确、高效的心理暗示,和业态特点相符的同时也赋予第三大街强烈的视觉语言街道特点和可辨识度明显提高。

在本次规划设计中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各段步行街内部的设计定位和风格体现,一个是各个街区之间的连接与沟通,它们就像玉带上的玉版和串珠那样密不可分。其中,各街区的连接将是亟待解决的设计难点。通过分析其他城市解决同类问题的案例,连接方式最终确定以天桥为主,采用交叉式、平行式、单一式等不同的构造手法,能够使街道两侧的游人可以非常方便地到达街道的另一端,同时,由于这些天桥位于城市干道的十字路口,背靠步行街风格迥异的沿街建筑,完全可以利用不同风格的立面造型,配以现代化的亮化手段,使其成为具有极高显示度的都市明珠。

新世纪步行街的内庭宽约50米,这样的尺度对于一条步行街来说过于宽大了,步行街两侧的行人很难产生交流,无法形成交融贯通的商业氛围。所以规划设计中在内庭增加了大量的商业设施和商业建筑,如酒吧长廊、IT体验馆、灯光廊架等,这些商业设施―方面提高了区位品质,凝聚了商业氛围,同时也拉近了步行街南北两侧的距离,使人们在步行街内部的穿行和购物变得更加惬意。例如,在第二大街的南北两侧各增加了数组西班牙风格的廊架建构,距离原有商铺9-14米不等,这样的尺度对于购物的人来说是最适宜的尺度,廊架内侧的轻体构筑物里还可以提供餐饮和休憩服务,同时两组廊架之间还有广场和喷泉等景观元素,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步行街内庭的使用效率,同时提高了步行街的环境品质。

近年来,商业和艺术相结合,通过艺术来提高商业品质,通过商业来推广艺术价值,已经成为人们共识的商业发展方向,无论是上海的“新天地”,还是北京的“三里屯”、“798”,随处可见艺术融入商业环境的成功案例,所以在新世纪步行街的改造设计中,必不可少地要融入艺术的相关元素,并且要做到结合业态特点,体现地域文化,引领时尚潮流,成为改造设计中的点睛之笔。例如第四大街的“风情意大利”设计主题,就紧紧结合第四大街时尚服装的业态现状,通过曲线形的平面布局,具有雕塑特性的街心钟楼钢架(图7),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艺术气息,使之不仅成为购物休闲的场所,更是一种城市的标记和时代的印记。

六 结语

本文在调研国外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案例,结合国内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从景观评估的评估标准入手,力图梳理出一套城市环境下景观评估的依据和方法,并以廊坊市新世纪步行街为例,重点叙述了景观评估结果同景观设计实践的结合过程,探索了如何将景观评估体系纳入到设计实践中的可行性。

篇4

关键词:步行街;空间;改造

兰州市张掖路是一条百年老街,旧时位于兰州老城中心---镇远门与来煦门之间,清代陕甘总督署(现为省政府)、甘肃布政使署(现为警备区)均坐落于这条街上。此路原称“中华路”,上世纪中期更名为“张掖路”。张掖路原为人车混行道路,2007年6月将西段改造为商业步行街;步行街分地上、地下两部分,全长600米,街宽30米。原规划设计方案从西关十字向东,依次建有中华、艺术、西域风・世界情、民俗文化、演艺、黄河源6个特色广场。这里商场云集,品牌林立,又与周围隍庙、大众巷、木塔巷、永昌路等古老街巷相连,可谓集购物、旅游、文化、休闲、餐饮于一体,是市民、游客休闲体验与购物的好地方。

张掖路步行街的出现,给兰州市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娱乐场所,受到了大家的喜爱,但随着这几年的使用,步行街中的一些不完善和不合理之处逐渐显露,影响到了张掖路的外在形象,也影响到了市民使用的方便性,所以,针对原有不完善或不合理的地方进行适当改造,对促进张掖路步行街的内外品质的提升很有必要,改造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部形象缺乏认知感

兰州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商贸城市,而张掖路更是商贾云集之地,在西北非常有名,同时张掖路位于兰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联南关十字,东接西关十字,都显示出张掖路地理位置的独特与重要,平日市民主要从这两个方向进入步行街,但在此重要口部却缺乏明显醒目的标识,使慕名而来的游客无法确认场所,所以张掖路应提升自己的标识性与认知性,树立起自己良好的外部形象。首先,从南北两个方向着手,在街道主入口处应设立造型优美的步行街标识建筑物或构筑物,从整体上确认步行街的始与终。其次,张掖路横贯东西600米长,与多个大小路口相交,在这些口部也应该树立适当的标识构筑物,方便游客确认位置。第三,张掖路东、西两个主要出口与城市车行道路相交,没有适当的缓冲空间,所以在这两个部位应修建小广场,作为过渡空间。

2、人行交通便捷性较差

张掖路东接省政府丁字路口,路口布置有较大面积绿化带和双向四车道车行道,而此处最需要考虑的人行空间却被挤压的无处伸展,行人要么是沿着南侧弯曲狭窄的人行道进入步行街,或者是在北侧的车行道上步入步行街,而此处的绿化也对外部观看张掖路的视线有很大的遮挡,所以,综合考虑下可适当去除这部分绿化,将场地设为小广场,方便市民集结与疏散,若建成音乐喷泉广场则更适合夏季市民避暑纳凉。

张掖路西接的西关十字,是兰州市重要交通枢纽,大量人流通过此处的公交系统到达西关十字后再进入步行街,但由于政府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将张掖路此处路口封闭(图3),市民进入张掖路只能通过南北两侧的地下通道绕行抵达,十分不便,所以,可利用张掖路与中山路路口现有道路中心圆形绿地,逐级架设连接东西南北的大型过街天桥,将人流直接从西关十字引入到步行街口,考虑方便性和无障碍通行要求,还可加设自动扶梯。同时,过街天桥可直接与步行街二层商铺连通,提升二层商业价值。再者,行人可在不同高度欣赏张掖路美景,更有观赏意义。

3、行人通行缺乏充分的安全感

步行街,顾名思义,就是只走人、不通车的街道。虽然张掖路步行街东西向不通汽车,但与他相交的永昌路却南北向通车,行人步行至此就面临着汽车的干扰(图4),但是,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和周边市民生活方便,永昌路不可能对车辆限行,所以只能对交通组织方式进行改变,建议一是在此处设置红绿灯,引导车辆集中通行,不能和行人随意交叉穿行,二是对路口警示标识设置应人性化,现有标识立于路口,小又分散,起不到提示作用,应在地面设置足够长度和宽度的警示铺装和安装与人视线高度平齐的提醒设施,充分保障行人安全。

4、人性化设施严重不足

步行街以步行游客为服务对象,游客一般在街道内停留、购物、游玩时间较长,劳累在所难免。此时,就要充分为游客提供休憩、纳凉、如厕、饮水等服务。张掖路也有这些设施,但远达不到完善和人性化。例如休息场所,步行街内只是零零散散的设置了一些乱糟糟的休息座椅,完全没有做到规范和精心设计,大部分座椅没有遮阳考虑,炎炎烈日下使用率很低,反倒是很多大树下坐满了游客。这就要求既增加休息设施,同时应考虑这些设施遮风、避雨、防晒的多角度要求,具体的设置位置与方式,后文会继续提到。

其次,步行街内的公厕数量远远不足,个别的几个还藏头露面不肯轻易展示给游客,只好用临时厕所救急,但这不仅使用不便,更有损景观,在这里政府应拿出魄力加设公厕,同时要求沿街商铺厕所必须便捷地对外使用,解决如厕这个老大难问题。

5、场所感不清晰

张掖路步行街长600米,其间分别与永昌路、木塔巷、大众巷、隍庙等道路或主要建筑相连,但在这些重要的道路节点处,既无明显标识,更没有精心设计的地标,本地人寻找都要再三打问,更别说外地游客了,虽然说前文交代了建设之初设计有6个特色广场,但很显然这6个特色广场没有落在实处,使得街道空间过于平淡,缺乏趣味性、方向感与场所感很差。所以在这些重要街道节点处应重点改造,首先,将地面铺装差异化,使其与普通地段地面铺装不同,其次,结合周边场地与建筑特点,设置有特点的构筑物,例如小品、景观、雕塑等,再者,规范道路上的说有指示标牌,明确说明方向、位置、建筑、环境的特点。

6、市民认同感单薄

在本文一开始就交代过,张掖路是一条跨越世纪的百年老街,承载了兰州市民几代人的记忆,但由于商业的强势与过度开发,街道中文化与历史的痕迹几乎被抹平,人们在这里只能感受到现代的冲击,偶尔在犄角旮旯才能看到历史的痕迹。可是,张掖路及其周边环境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好好地利用这些传统,将其发扬光大,必能使张掖路更加充满活力。例如,充分利用隍庙古建筑群,通过建筑延续的处理手法将其引入步行街,促使二者结为一体;再有合理利用和保护建国后的老建筑,例如人民饭店,不过分改变其面貌,更不可完全大拆大建将其损毁,使其在众多的现代建筑中别具一格,更能延续兰州的历史,使不同年龄的市民在这里能感受到历史与现实,记忆与梦想。

7、缺乏传统、特色商业店

现代商业的扩张性是非常可怕的,所以全国各地的步行街所售商品都大同小异,我们不能拒绝现代商业的发展,但更要注重保护本地的传统商业。张掖路步行街内充斥着流行元素,缺乏传统的展现空间。兰州还是有一些传统名店、特色店,在这里政府可以适当扶持名店、特色店入住,提升张掖路的文化品位。

8、街道断面单一,空间特性较差

张掖路步行街纵向长600米,横向宽30米,尺度适宜,但空间布局单一,缺乏变化。纵向600米长,原设计的六个节点广场无一实现,从街道一个口部走到另一个口部,游客的的空间体验基本无变化,所以为降低游客疲劳感,应根据不同地段增加街道的趣味性,丰富街道空间变化。

横向宽30米,尺度较大,但没有能够充分利用。现状在路中间建有很多尺度巨大的品牌专卖店,笔者认为这是张掖路最大的败笔,街道在空间和视线上的连续性被完全破坏了,街道空间非常混乱,毫无美感。所以,应该拆除这些建筑物,使街道空间完整,在此基础上细分横向空间,将30米的宽度分为3个部分,两边各留10米作为人行道,中间留10米设置为绿化、休息、饮茶、纳凉的场所,前文所提到的座椅就可以布置在这里,行人走累了可在此免费休息,购买饮料;这10米休闲带上可种植乔木,安装膜结构遮阳、避雨小品、摆放雕塑等等,总之街道的精彩之处应该尽在此中体现。同时,现有街道两边建筑为争取营业面积最大化,普遍直接将店门扩至第一个台阶处,造成街道与商店缺乏过渡空间,为弥补灰空间的不足,在道路中部设灰空间也是一个很好的补救措施。

9、地上地下空间割离,缺乏联系

在不影响街道地面空间效果的前提下,修建地下商业街,对促进商业开发还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张掖路步行街的地下地上空间过于割离,联系不足,上下空间依托楼梯和自动扶梯联系,形式简单,所以,应该在整个街道的中部修建地上、地下贯通的大型交通口,使上下空间自然的联系在一起。

以上内容是依托相关专业书籍,结合自己对张掖路的观察所提出的一些改造的可行性分析,最终目的还是希望能够使张掖路步行街在立足自生现有条件的前提下,更好的满足广大市民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段汉明.城市设计概论【M】.科学出版社,2006.

[2]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洪亮平.城市设计历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资料集5(上册)【Z】.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商业步行街,动态平衡,核心枢纽,人性化设计

Abstract: urban commercial street for constructing the urban commercial center, alleviate the pressure of the high speed development productivity a unique role. At the same time, commercial street in the city as a concentration of the social history, cultural place, always in a more level and multi-dimensional, many forms of dynamic balance of space system, its form always along with the social form, social life, social consciousness changes. This paper, from the commercial walk street in the public space design principle of, of our country's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of public space in related stud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streets, urban public space quality and so on, gives som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dynamic balance, core hub, humanization design中图分类号:TU97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现代商业街的发展经历了“仅仅吸引顾客—对步行者的关会—成为社会活动中心”三个发展阶段,使人们的行为方式更加丰富,在轻松的环境气氛中享受人与人交往之间的乐趣:加强了人们的地域认同性,成为社会活动中心。在城市化速度空前加大的大环境下,特色商业街建设,可营造特色产业群体,引导其向专、精、新的方向发展,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人为本,注重舒适、安全、方便等方面的要求,特别是提供高品质的市民交往空间;尽量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激发行人的购买欲望,这样才能达到商业性的目的,在规划设计及建筑设计中,体现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现代化要求,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兴衰。因此,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设计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一、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的原则

根据上述十项设计评价内容及对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设计内容的分类,分别对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的空间形态、景观构成要素、公共设施提出以下设计原则.

(1)空间形态的设计原则:

①商业步行街要有合理的功能布局。必须根据人的购物行为和活动习惯,使建筑布局与人的活动规律相吻合,力求布局的科学化和艺术化。

②空间结构清晰。指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易于人们辨别方向和确定位置。表现为街道空间清晰、节点空间有特色以及有益于辨识的标志物。

③空间形态应具有节奏感。节奏感不是不规律的跳跃而是一种有连续、有变化、人们在行进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的秩序感。

④空间的形态应具有良好的图底关系(见图1),有界定明确的边缘入口、通道及节点空间。街道(空间)为了成为真正的形体,必须具有作为‘图形’的性质,具有清晰明了的图形的城市街道能给使用者以领域感和安全感。

图1 城市空间良好的图底关系示意图

⑤公共空间具有良好的比例尺度。从人的尺度出发设计空间,才能使空间其有亲切感、认同感与场所精神。

⑥公共空间应其有层次感。人不同的行为活动有不同的行为要求,因此需要不同性质的空间形式作为活动的载体。按照行为活动私密性的不同,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的设计应尽可能地提供一系列不同层次的从私密性至公共性的空间,形成明确的层次,而不同层次的空间之间应有可感知的界限和过渡.并留有改造的余地。

(2)景观构成要素的设计原则:

①建筑景观应运用形式、色彩、光影等综合手段构建街道空间的个性,增强建筑形式特征与环境气氛的表达。

②应有足够数最的自然景观。主要指在步行街道上和休憩空间中提供足够的树荫空间和足够的绿地量。这些植物能够发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微环境的作用。

③各类景观小品自身应具有足够的艺术性,总体上要具有统一的主题,能够突出商业街的特点。

(3)公共设施的设计原则

①满足使用者对公共设施的功能性需求。设置这类设施的根本日的是为使用者的其体活动提供便利。首先公共设施要有足够的数最.服务半径是主要设计元素,一般要求在步行空间中均匀布置或等距布置.其次是在公共设施的形式和尺寸上要充分考虑人体工学和使用者的使用习惯。

②各类服务设施造型设计应具有系统性。这要求公共设施在形式、材料、色彩等方面互相协调,以强调公共空间的整体性,并突出公共空间的环境特征。

二、基于使用者生理舒适度的设计对策

1、气候微环境的塑造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不同季节都有严酷的气候条件,为了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在地面层的开放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应尽力做到冬季向阳防风,夏季遮阳通风,同时还要增加树木为主体的植被,扩大水面,利用自然因素创造有利的气候小环境。

城市中心普遍存在较严重的热岛效应,树木、绿地不但美化环境,也可有效的调节街区微气候环境,减少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大街的绿化以乔木、盆栽、灌木、草地相结合的形式,整体情况是各种绿化形式都比较缺乏,其中,乔木数量很少,树龄也较短,因此树冠不大,加上树木间距过大,不能形成有效的阴影区。建议城市步行街缩短乔木间距,使树冠连在一起,形成连续的阴影区和空中的绿色景观带,这样街道环境无论是从气候上还是景观上都会有很大的改观。

2、趣味步行空间的塑造

步行行为包括行走、驻足停留、小憩三种活动,因此步行舒适性包括道路行走舒适性和休息设施数量及舒适性两个方面。

道路行走舒适性主要指行走路线的舒适性及路面铺装的舒适性。步行路线形式的设计目标,是减少行人行走的疲劳感,为体验或参与街道生活设计适当的路线方式。原则是空间变化有节奏,不会让人感觉太单调也不会感觉太繁琐与曲折。

强化街道划分后,节点空间可分为整条街道的节点空间和道路某一部分的节点空间两级,多级景观可使街景丰富的同时又不失条理,使行人在行进过程中惊喜不断,从而减少疲劳感。

3、舒适休闲环境的塑造

满足行人小憩的需求,就需要提供足够数量并且位置、形式都合适的座位。在数呈上建议王府井在道路两侧各增加一排行道树的同时也各增加一排座凳。也就是说,基本座椅的数量可从现在的46个长条坐凳增加到92个坐凳,可有效缓解步行街座位极度短缺,座位上使用者拥挤不堪的情况。

在座位形式上,许多调查都表明凹形座位领域感较强:而凸型座椅由于本身为离心式,领域感较弱,利于不相识的人分享。为了增加座位的使用率宜将座位设计成利于分享的凸形坐凳或座椅,但为了增强领域感和座椅的抗干扰性则宜将座位形式设计成凹形。

3、强化街道公共空间的地域性和场所感

能反映商业街历史的老字号店铺、有意义的纪念物都能凸显地域性和场所感。

建议城市步行街将中段低层建筑全部由传统老字号商家来经营,建筑形式不必完全按照古建样式,因为即使完全按照古建的型制和施工方法来建造,建出来的也是假古董,为了突出历史特色,可采取与老字号辉煌时期的代表性店铺相似的比例尺度建造其新店铺。

简单的讲,场所感指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对话和内在联系,景观小品、商店店标和公共标示物是最简单有效的体现这种局部与整体之间对话和联系的方法,因此对凸显公共空间的地域性和场所感至关重要。

结语

商业街,作为重振旧城中心区,商业重返市中心,人性化都市建设的切入点,对我们城市建设意义重大,同时也为都市旅游开创了暂新的一页。同时,在一个“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设计理念深入人心的时代,商业街必将成为一个城市形象的代表。目前尽管商业街的建设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商业街建设,为它的

篇6

Abstract: The design of Xintiandi project in Chifeng considers the factors of urban design section, comprehensive considering features, space, transportation, environment, context, psychology, behavior and others , to use urban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s and strive to make the design of this project achieve the intended purpose of soci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etc. Also it shows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urban design in guid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to shape urban space, which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achieve the macro-urban planning.

关键词:步行街;广场;空间活力;商业价值

Key words: walking street; plaza; space activity; commercial value

中图分类号:TU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2-0253-01

0 引言

项目位于赤峰市松山区,位于城市新老区结合点处,西侧与赤峰市新长途汽车站相邻,规划总用地约11hm2。

1 项目设计的要求、目的

①城市规划的要求。②开发商的要求:充分发掘地块经济潜力,将项目建设成城市地标,城市名片。③由于项目地段特殊,规模大,项目成功与否影响整个区域经济和发展。因此,设计应从城市设计的区段级层面上,综合考虑功能、空间、交通、环境、文脉、心理行为等因素,通过各种建筑、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大方面的结合设计,形成便捷高效、特色鲜明的综合城市商业中心,带动本区域,进而带动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城市景观、城市整体形象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2 运用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手法进行赤峰新天地项目的设计

城市空间的构成要素:点――建筑;线――街道;面――广场城市的精华在于城市空间,特别是城市公共空间。城市空间结构大致可从点、线、面的形式去考察,即建筑、街道、广场的类型与组合关系,不同的组合模式形成不同的结构形态。建筑以一定方式组合形成城市空间,创造有活力的城市区域空间是否有活力是检验设计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

增强活力的三个途径:一是功能多样性,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二是尺度适宜,空间环境舒适、清洁、安全;三是塑造特色空间。

2.1 点的设计――建筑设计

2.1.1 建筑规模大,功能多样。利用地段优势,规模效应,把项目功能定位为集客货集散、购物休闲娱乐、商务办公、住宿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商业有机体;增强城市内聚力,激发区域活力。

2.1.2 建筑形象定位:本建筑作为赤峰客运站前广场来讲,是一个界面,建筑风格和体量的选择考虑到与客运站广场周边建筑的协调,同时对城市形象又具有提升作用。

2.1.3 建筑合理布局业态。沿街尽可能多地布置可销售对外店铺,在较不利地段分散设置特定功能的业态形式,如电影院,电玩,图书城,电子商场,家电商场等引导有特定消费目的人流深入区域内部,增加购物人流的流动性,同时也能提升不利地段的土地价值。

2.1.4 建筑空间框架适应发展变化的需要。商业街的业态组成与所处的城市区位和服务对象息息相关。项目从设计到建成及使用周期这漫长的时间内,使用需求会不断变化。

2.2 线性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步行街 步行街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具有多重效益,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

社会效益――步行街在高密度的城市中为市民提供了富于人情味的高品质空间环境,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增强了人与人交往的乐趣,从而增进社会凝聚力。

环境效益――步行街建设本身就是整体环境的再创造,是立体的、全方位的景观设计。通过对汽车交通的限制,空气更清新自然,街道上增添了富于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创造出一切为“人”服务的和谐、优美的都市环境。

经济效益――改善原有商业的单一模式,突出“体验式”商业的特征。随着环境质量的改善,带动地区地价、房租升值,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能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到商业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共同体现。

2.2.1 对外开放式步行街。位于沿基地三个周边的临街步行街的商业店铺具有外向性,是项目整体的形象展示窗口,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因此更多布置面积较大的商铺供销售。

2.2.2 对内开放式步行街。环绕下沉广场的地下一层及一二层对外商铺,既得益于下沉广场,提升自身商业价值,又为广场提供了具有围合作用的商业气氛的界面。

2.2.3 半室外中庭式步行街:用玻璃顶盖和墙限定的四层高垂直中庭空间,用轻盈的钢桥和观光电梯划分出既分隔又流动的线性动态空间,既贴近自然的阳光和空气,又免于不利气候条件的干扰,让人有自由、新鲜、惬意的购物体验。

2.2.4 空中室外步行街。置于一层屋顶的室外步行街,形状曲折变幻,与下沉广场若即若离,空间感觉丰富。同时也提升了二层店铺的商业价值。

各种形态步行街空间可划定不同业态区域,形成特色一条街,利用规模效应,增加商业机会。

2.3 创造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 “以人为本”是创造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的根本原则。只有活动才能使人与场所之间产生记忆,空间才有生命力。

2.3.1 生活空间的多样性。点线面相结合,内向和外向相结合,室内室外相结合,组织立体化的步行商业空间,构成立体的共享式空间,创造出丰富多彩、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城市场景。

2.3.2 交通空间功能的纯化,力求交通组织清晰高效有序。步行商业街以步行为先决条件,人车分流。但顾客的车行可达性至关重要。

篇7

以下是本人在对金华市西市街文化路步行街整体改造过程中,对金华市的文脉与此步行街个性化设计个性的一些见解。以实例来说明建设具有文脉步行街的理解。

一、要尽量满足人的多元化需求

文化的多样性,实际就是人需求的多样性。步行街的设计不是为了某一些人的设计而是要考虑到大多数人。人的因素实际非常繁杂,因为人的境况是不同的,有老人,有小孩,有健康的人,也有不健康的人,有富裕的人,也有贫穷的人;从文化角度来说,就更加复杂,因为人的文化程度是不一致的,所以在设计步行街的时候,就要有周密的考虑。金华是一个江南中小城市,比较起上海、义乌等城市其商业气息不是很浓厚,由于其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同时金华还是一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所以,对于金华西市街文化路的改造要注意人的文化需求,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文化因素,使文化路充满温和的人文气息。我们在设计西市街的时候,努力把城市功能室内化。传统城市空间的诸多使用内容如集会、游憩、购物、休闲等随城市的变异、生长逐渐向建筑内部空间转移。建筑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城市功能,成为人们休闲集会的场所。诸如,在建筑内部开辟公共步行街,并与其他建筑一起,形成网络化、系统化的步行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城市街道的功能。

二、要与地域特点密切配合,体现步行街对人的“关怀”

由于地域的不同,人的需要也不同,如西北地区的特点就与江南有着较大差异,而这些差异,也是通过人的需求表现出来的,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实际就是要注意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金华作为一个著名的旅游城市,它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处于浙江中部,具有着浓厚的江南文化特色,所以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一直注意水乡所特有的温和与大自然的亲近等特点。考虑到江南的空气湿润,阴雨天比较多,金华西市街附近的绿化比较少,其东段基本没有绿化,部分梧桐树的生长和维护状况也欠佳。所以我们还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将步行街空间进行了一定的室内化,将原有的房屋界定的街道加以顶盖,通过对街道交通的控制、铺地、绿化、小品等处理,将原有的城市街道变成带有室内性质的街道,更加紧密联系组织实体,室内化的街道不仅成为步行者的天堂,也是与城市有机整合的有效途径。如图

同时,在设计之初,我们就曾经提议利用比较明快的色彩来形成步行街的主调,配之以一定的重色,构成整个步行街的色彩。这样的好处在于,即使在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当人们走在步行街上之时,也不会觉得太压抑。

其次,金华的商业中心比较密集,建筑与交通系统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努力使建筑内外界限模糊化,开放底层或局部空间,成为城市公众步行或活动场所,借助室内环境创造宜人的城市环境。城市中心区的建筑有相当数量且具有保存价值,通过街道的室内化,使建筑更好地相互补充利用,形成综合效应,又不对原有面貌进行大规模变更,可以焕发新的活力。

三、要注意步行街布局的合理性

步行街的设计要注意布局的合理性。尺寸是建筑的重要语言,步行街的空间布局一定要结合人的心理进行合理布局。刘心武在《步行街的心理空间》一文中,就提出步行街的空间除了要便利于人行走之外,还要照顾人的心理:“但是,建筑空间的配置,不能仅仅从人的行为方式这一层面上去考虑。支配人行为的是心理。步行街的空间配置,也应该注意到心理空间这一重要层面。人们为什么聚集到步行街来?其行为的共同性是消费。但具有共同行为的人,其心理上却是分流的。注意针对不同的合理心理需求配置步行街的空间,应该是规划设计者的题中之义。”作者从一个漫步在步行街上的行者角度,提出了颇具意义的观念,十分值得重视。如在我们的设计金华步行街的过程中,设计的尺寸以及空间始终是我们设计中的一个难题和解决的重点。

金华的中小城市特征也决定了其人口密度并不是非常大,所以步行街的两旁的楼房不宜过高,街道也不宜过宽。这点要区别于大城市的步行街,如上海的南京路。

所以在我们的设计中,尽力把这个步行街的空间分为适合人心理的空间,利用一些布景以及景观设计,达到空间的分割,使得人走在其中,感觉到安全和舒适。其次,我们考虑为了与江南文化的文脉相符合,努力使得空间错落有致,在一些细节上做到尽量完美,以区别与北方的大气磅礴。

四、要合理安排景观

城市的步行街一般兼具休闲的功能,我们到了一座城市,大多数人在工作游览之余,大多会以步行街作为自己对这个城市了解的首要目的地,所以作为城市的步行街往往也最能代表城市的形象,展示城市的魅力。因此,除了步行街的独特设计之外,其景观环境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由于步行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人制造一个悠闲的购物、漫步场所,所以步行街的景观环境设计必须坚持以人的尺度为标准, 以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感受为要求,精心组织好铺地、小品、绿化、水景、照明、家具、商业广告等要素, 着重处理好出入口、广场等重要节点, 给人提供方便、愉悦的购物休闲环境。同时,由于城市是在不断发展之中的,所以任何一个单独的景观环境设计都不可能是最终一个,所以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就一定要避免孤立除了结合现状和建筑空间同时,还要考虑为以后的设计留下一定的余地,以保证步行街整体的和谐c统一。

五、结论

设计永远是为人的设计,任何设计思潮的变化,首先是人的境遇的变化。这是一条永远也颠仆不了的真理。我们在文章中一直引用着后现代的一些理论和选择,并不是因为这些原则新鲜和时髦,而是因为时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的那种单一性的,仅仅满足于人的基本需求的时代,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强大,已经逐渐成为了历史。而有现代派所引发的纯粹性、统一化、标准化以及一切向欧洲靠拢的观念,逐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的需求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多元化、个性化的要求逐渐成为了现当代中国人的主流需求。对于这些变化,我们仅仅从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一些事情,诸如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吃穿住行方面,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诸多变化。

篇8

关键词:行为尺度;物理环境;慢行系统

Abstract:A humanized planning and design comprises two aspects, i.e. (1) the physical attributes of a space, and (2) the subjective perception and the behavior of people.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design of the Hefang Streat, the part of Qinghefang historical culture district, in four aspects: spatial restriction, seat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ransportation, and evaluate generally the level of its humanization design by incorporating the humanization design indicators of commercial streets we built and the data information we investigated. Eventually, as for its deficiencies, 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f design improvement in hopes of its meeting the need of pedestrians to the maximum in the future.

Key words:behavioral scale;physical environment;pedestrian space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0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7-21(6)

1引言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脚步,商业街也经历了一个从纯粹的购物场所到聚购物、展示、观览、社交、娱乐、餐饮于一身的综合体的演化过程。从人性化设计思维来分析,只有更好地满足人们需求,进行人性化的设计才能吸引人们的目光,才能使商业街成为了公共活动最频繁、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场所,真正化身为城市重要的标志性空间和城市形象的精华所在。

本文以城市设计的实践教学与设计实习为基础,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建立商业街人性化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实地测量、记录与人员访问相结合的方式,对杭州河坊街进行细致的调研,再应用软件进行相应的图片处理及数据分析,在研究河坊街设计的基础上对其人性化作出评价,并提出相应改进意见。

河坊街保护整修工程于 2000年4月动工,2001年10月18日正式竣工。改造后的河坊街,成为了粉墙黛瓦、飞檐雕窗、旗飘灯摇、热闹有序的传统商贸步行街区。保护整修后的建筑,其门窗、牌匾、壁挂、灯具以及桌椅板凳、屏风茶几、楼道扶梯无不透出清末民初以来历经百余年的久远气息。在河坊街还恢复或引进了一批杭州城及外地的老字号特色店铺、艺术馆、博物馆,形成以街引商、以街带商、以商兴旅、以旅促荣的良性循环,增添了展示传统生产、交易模式的独特风景线,对一些缺少文化内涵的店铺进行调整、清退,形成了餐饮文化、药文化、茶文化、古玩艺术、市井民俗、建筑古迹等六大特色。

研究结合已有的商业街舒适性设计评价研究等相关研究成果,从行为尺度(空间限定、逗留空间、建筑与步行环境的融合)、物理环境(建筑环境和交通)等几个方面建立对商业街人性化设计的评价指标。

2空间限定

商业街作为一个购物、休闲场所,其空间格局应以商业价值的实现者――人的行为活动为基准,体现人性化设计。当街道空间给人视觉上的舒适感时,人们就可以怀着稳定和舒适的心态进行各种活动。创造一个充满舒适感的空间,需要从以下几点来考虑:步行的距离、街道的比例与尺度、起终点空间限定。

2.1步行的距离

步行作为商业街的主要交通类型,有利于人们的交往和社会活动,为满足人性化的要求,步行街必须要有一个适宜的步行环境,才能让步行者真正的达到自己的出行目的。步行者因为体量、心理以及步行目的等原因会选择不同的步行路线和步行距离。调查研究表明,对大多数人而言,在日常情况下步行400~500m的距离是可以接受的。对于儿童、老人和残疾人来说,合适的步行距离要短的多。同时人们在进入商业街后,看见远处没有异常时就会在看得清处进行走路、购物、娱乐等活动,这是一种源自人类视觉的安全感。我们一般认为:人眼分辨率,即眼睛能够分辨两个相邻点或线的能力,通常以刚能被分开的两点或两线对眼睛瞳孔中心的张角来表示,是6分,即0.1度。按照这种理论,我国成年男子平均身高另加鞋厚度为1.69米,要想被“看清”,相对观测者的观望距离不应大于L=968米。这个长度是理想值,实际情况还要受城市结构、经济水平、中心地级别、车辆等因素的影响[1]。

2.2街道的比例和尺度

街道空间面积的大小、造型和人体之间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尺度。这种关系是决定街道空间特征,以及行人产生何种亲身体验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处理好空间比例与人体尺度的关系,产生宜人的空间感,才能满足人的行为特征,从行为尺度来体现人性化设计。购物行人横向关注范围一般在10米~20米之间,当街道宽度控制在10米~20米之间时,才可引导消费者顺着“之”字形来回于街道两侧进行购物。这更大程度地扩大人们的活动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购物过程中的舒适性和趣味性。而街巷的尺度通常通过街宽W与围合它的建筑高度H的比值来描述。比值不同,人们的空间感受也就不同。表1采用了街道平均宽度和建筑平均高度的比值来反映空间给人的总体感受。处理好W、H和人这3者之间的尺度关系才能创造出良好的街巷空间[2]。

当建筑高度与街道的宽度比例为1∶1时,街道与两边建筑高度之间的空间保持相对完美的平衡,人在街的另一端,其45°的圆锥视角可覆盖对面建筑物从底部到顶部的全部立面。在高宽比为1∶3时,覆盖建筑物的锥形视野的角度将缩小至18°,街景的闭合感非常低,且建筑物立面细节部分的显示开始消失。建筑开始充当空间边缘的作用,而不是作为一个包含空间的垂直面而存在。所以街道高宽比在1~2是比较理想的数值,并以不超过3为宜,从而可以判定建筑物的适宜高度。

河坊街为带状步行街中的单一线形商业街,即商业设施沿一条道路展开,西起吴山广场东至中山中路。街道的长度测量值为460米,远小于968米。这个长度对人们来说是一个步行的适宜距离,使人们以一个稳定的心态去游逛和购物。河坊街宽度的测量值为12米,处于10米~20米之间,会让人们自由地选择行进路线,如“之”字形。其街道界面组合合理,街道空间尺度恰当,建筑基本以两层为主,面向街道,檐口高度基本一致。

如图1所示,利用PHOTOSHOP建立几何线,并用度量工具求得以上A、B两条垂直线的参数分别为:W:00.00,H:19.88;W:00.00,H:81.86。已知作为参照物的同学身高(包含鞋高)为1.75米,利用三角形相似定理,求得河坊街两旁的两层建筑高度为7.2米,街道的宽度为12米,则W/H=1.67,处于1~2之间。由表1可知,河坊街既有比较舒适的封闭感,又满足了现代步行空间的需求,同时产生了舒适的外部空间。这使河坊街具备了形成一条为人们同时提供饮食、购物、休闲、观赏的历史文化特色街的必要条件。同时,街内明清时期传统的双层民居建筑与留存至今的几处高许些的西洋建筑错落有致,如图2所示,并且不存在巨形体量的现代商铺。

2.3起终点空间限定

建筑空间是一种人为的空间,因为人类的各种活动都需要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中完成。通过围合、分隔、渗透、延伸、泛化等空间限定方式来塑造人们所需的各种使用空间。商业街作为一个驻留行人进行购物观赏的空间更应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空间,街道前后同样需要空间限定物来标志其起终点。商业街的出入口可设置灵活性路障或踏步等,使街道形成一个没有屋顶的内部空间,起到框景作用,其本身是街道空间的重要景观,同时也是街道空间序列的开端,起着组织与引导空间的作用。对于商业步行街来说,起终点的限定物还起到将步行购物空间与车行交通空间隔离的功能,为步行者提供一个比较安定与舒适的步行环境。

3逗留空间

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基本的线性开放空间,是人们公共活动的场所,为保证更多的人使用公共空间,让其成为富于活力的街道,必须改善街道逗留场所的条件,鼓励人们在街道上停留较长的时间。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的“边缘效应”中指出人总是倾向于站在建筑物四周等空间边缘,因为背靠建筑物既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保持私人领域,同时又能注视周围各色各样行动着的人们。阴角空间是指在领域上包围广场,包含于内侧之中的空间,我们可以通过阴角空间的创造来满足人的这一行为需求。阴角空间的创造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建筑物后退形成显性后退,创造出小广场等供人们停留和休息的小空间;另一种是利用连续柱廊等手法形成隐性后退,在保证步行街导向性的前提下,既创造了休息空间,又协调了高大建筑与人之间的尺度关系(如图3所示)。

在满足人的“边缘”需求同时,也要考虑休息设施的设置对步行者的重要性。关于人步行疲惫感的研究显示,青年人的步行速度约为60~70米/分钟,疲劳间歇期为30分钟左右;老年人和儿童步行速度约为40~50米/分钟,疲劳间歇期为20分钟左右(如图4、图5所示)。规划者在商业街的设计中通常通过路线的丰富与空间景观的变化来延长人们在街道内购物的停留时间,以实现商业的最大经济效益。再者,人们在空间尺度适宜的步行街,也会无意识地“之”字形来回于街道两侧的商铺,因此根据以上的平均时间间隔可折算出以30米的间隔布置专门的休闲座椅为宜,最大间隔不要超过120米。

4建筑与步行环境的融合

舒适的步行环境不仅与街道的空间有关,同时与建筑物之间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也是非常重要。建筑与街道的融合性主要体现在控制建筑的体量与形式,以使街道有宜人的尺度和空间形态,以及各种建筑材料与街道环境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的相互协调性。

4.1建筑体量与形式

为保证建筑与步行环境的融合,对建筑体量与形式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沿街建筑必须进行控制,以保证街道空间中的绿化有良好的光照条件。

临街建筑容易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开发时易倾向于提高沿街建筑的高度和容积率,从而形成狭长的空间,影响人们的视域范围,使得街道空间失去宜人的比例。因此应该对沿街建筑的体量与形式做出一定的控制,让建筑与步行环境相互融合,给人们舒适的感受。

(2)控制建筑的外墙面,以限制和避免在人行道旁边出现高大的实墙面,创造视域上舒适的街道环境。保护街道上的历史建筑,为保护其文脉关系、空间尺度、视线景观而对周围建筑进行协调控制。

商业街的底层立面可强调通透性,使室内活动与室外活动相互渗透,相互吸引。通过各个立面的细部斟酌,在第一时间抓住消费者的眼球,激发购物潜力,在创造视觉趣味的同时,减缓步行疲劳,增加购物舒适性。商业街两侧的商铺作为街道两个主要的围合面,是商业街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设计在讲究各店铺独特个性的同时还要考虑整个街道的韵律感、与商业街历史文化主题的协调性与整体性。一般来讲,底层建筑立面适当的细部装饰可使人们更好地感知环境,当街景中的变化因素与协调因素大致为1:1.6时,既不会破坏整体性,也不会失去店面的特色,反而会增加商店的个性,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在保证了商家利益的同时,也顾全了消费者的心理。

4.2铺装材料

地面作为人们一切活动的载体,首先要考虑它的安全性。地面铺装要平坦,尤其是管道井井盖的处理,尽可能减少与地面的高差变化。在地面铺装材料的选择上也要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选择不同性能的材料。如在南方炎热多雨的地区,应选择吸水性强、表面粗糙防滑的铺装材料;而在北方寒冷地区则应选择吸水性差、表面粗糙且坚硬的铺装材料,防冻防滑、除雪时不易损坏。在地面铺装中还要注意眩光问题。当晴天街道温度在30℃以上时,有反射作用的步行街面的温度还会高很多,应避免使用白色花岗岩之类反射性强的材料做室外步行环境的地面铺装。但也要注意暗色吸光材料在多雨天或阴天易造成阴暗压抑的感受。

其次,不同性质的步行空间,需要不同的地面铺装尺度。大分格的地面铺装尺度,使人们易有快走的感觉,可以调整心理尺度;而小分格的地面铺装适合于人们散步、慢行。另外,可通过地面的铺装来限定空间,标志空间领域,增强识别性,同时考虑美观大方,提高观赏价值。如对地面的图案、色彩、质感的精心设计可以调整步行街街道空间的氛围,并形成整体的尺度感和秩序感,提高了环境的舒适性。地面是空间意义的非语言表达,特别是在历史文化古街的开发设计上,其节点的铺装形式应深入挖掘地方的历史文脉,结合开放空间体系形成不同风格的小主题,来提高步行街的文化艺术品位,提升步行者的精神追求。

5建筑环境

5.1风环境

良好的风环境指的是,在某一区域的特定风条件下,人们通过规划、设计手段为自身的工作、居住生活与活动营造出一个安全而舒适的风环境,来满足人们安居乐业的需要。其实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规划设计使区域特定风直接产生的不良影响减至最小,而对良好风条件加以利用;二是避免建筑群体布局和单体体量与外形设计间接产生的不良风环境。

商业街作为人们频繁活动的场所,良好的风环境是其必备条件。它的实现同样遵循以上两种方式。对应前者,商业街的走向设计要充分考虑区域主导风向。如对北方城市来说,街道走向应与当地冬季风向相垂直,减少冷风沿街廊空间穿堂而过,并尽量与夏季风向一致,以保持夏季空气流动,降低炎热感;而对南方城市,冬季多刮偏北风(北风、东北风、西北风),夏季多刮偏南风(南风、东南风、西南风),主要考虑加快空气流动。对应后者,街道两旁的建筑要采用高度不同的建筑形式,利于街道通风,避免形成街道峡谷,降低风的渠化作用对行人产生的不适感。同时,由于风力的加强会影响向风一侧的步行、休憩等行为,尤其是在缺乏日照的空间里,其负面影响更加严重,表2为风速与行人舒适度的关系。因而,需调整建筑物的尺寸与形状到最佳状态,避免巨大商业建筑物周边近地表空气流动对街道风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5.2热环境

随着空调的日益普及,其排出的气体对室外热环境的负面影响也越发明显。同时据有关研究表明,当气温高于12.7℃时,街道公共空间中散步、站立、闲坐人的数量会有相当大的增加。当夏季来临时,如果空调机位置过低,炎热的天气再加上空调排放的热量会大大降低游客的舒适感,并且使休息场所造成拥挤的情况,因此必须对空调机的高度有严格的控制。国家对空调机设置的位置规定为高于地平2米,但其所带来的热影响仍然在人的地面活动范围以内。商业街,一个高密度活动场所,其空调机位置要相应抬高,并尽可能避免空调排风机面向主街道,而应该利用风将热量带走,或者利用树木、水体等降温作用吸收热量[3]。

如图6所示,红色虚线为河坊街的走向,可知街道并不处于该地区的主导风向处。因而河坊街具有稳定的气流环境来构筑一个购物、观赏的适宜空间。据调查,河坊街两侧共分布着10条与街道垂直的大、小街、巷,将河坊街的商铺分割成5个区块。街区的路网加速了空气流动,为夏季炎热的河坊街带来了几许凉爽。

5.3日照环境

人们对阳光的感觉是两面的。冬季人们喜爱阳光,夏日人们回避阳光。基于人性化的需求,步行性街道的环境既要考虑对阳光的接受,又要考虑夏季适当的遮荫。对此可以运用植物和建筑设计做到夏季遮荫,如遮阳棚、建筑底层设计成街廊;对建筑高度进行适宜的控制,使街面四季都有阳光照射。同时据有关研究表明,当气温高于12.7℃时,街道公共空间中散步、站立、闲坐人的数量会有相当大的增加。应考虑到夏季步行环境中,各种场合阳光与阴影之间的规律,运用合适的环境设计和植物搭配,适当地改善小气候。

6交通安全性与便利性

交通安全性是指人们在交通过程中不遇风险的一种心理需求。在所有交通装置中,步行者是明显的弱势群体。因此商业步行街设施的设计,必须以步行者的安全性为第一目标去执行,比如通过禁止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进入街内,来保证顾客在商业街内安全通行。为此,世界上有许多商业街通常采取全封闭或半封闭的办法来保证顾客在商业街内通行的安全。全封闭式是指人车完全分离,禁止任何车辆通行。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交通管制。一是平面分离,即车辆除紧急消防或救难外,其他车辆绝对禁止进入步行街区;二是垂直分离,即设立高架桥,人在地面上, 车走高架桥,或者汽车在地面行驶,人在地下活动而形成的地下购物街。半封闭式指允许车辆进入,但有所限制, 可以在时间段进行限制或是局部地段进行限制。但要考虑汽车的进出,该设计受汽车道的限制,故其景观上不能完全发挥。与此同时,要避免货运车辆直接穿行商业街,应规划出货车的专用通道和停车场,或者让货车夜间通行,或者在街后绕行。也可在步行街旁增加城市支路,引导非游览、非购物人流通过,作为它的辅助道路进货,也作为步行街的疏散道路和消防通道。

交通不仅要满足人安全性的需求,也要给人们创造便利的出行渠道。公共交通是顾客到达城市商业街的重要手段,应确保城市公交车中约有50%在商业街周边设有站点,其标准应是保证顾客从车站到商业街的步行路程在5分钟之内。除公共交通外也要考虑自驾游客的需求,设置停车场。关于停车场位置的选择,《商业建筑设计规范》规定:步行商业街的各个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停车场地。《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商业步行区附近应有相应规模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或多层停车库,其距步行区进出口的距离不宜大于100米,并不得大于200米。在停车场与城市道路之间应设置缓冲区,使车辆借助缓冲区来实现从城市快速交通到停车场慢速交通的转换[4]。

参考文献:

[1]李捷芳.现代商业街规划设计研究[J].广东科技,2008(3).

[2]周芸,曹麻茹.古朴雅致,尺度宜人――岳阳楼景区传统风貌商业街空间重塑设计构思[J].中外建筑,2007(9).

篇9

关健词:金园华都,建筑规划设计,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项目概况

金园华都,该工程建设用地位于霍山县新的行政核心区。地块北临淠阳湖,南至迎驾大道。西接道路广场,东依经六路,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整个地块沿湖呈 “弓”形。该小区共占地98044平方米,约147.06亩(图1)。该小区北部是淠阳湖公园,隔湖相望的是霍山县新行政中心,隔湖西部是待开发的高档居住区;隔经六路东北面是规划中的高档星级宾馆。具有十分优越的区位优势,是地理环境资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风水宝地。地块拥有大面积的水面风景,湖光山色,风景秀美,景观资源得天独厚,在喧嚣的城市中独享久违的自然风光。

图1项目鸟瞰图

2 规划设计

2.1项目开发设计定位

该小区采用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着力刻画稳重、细部丰富、色彩亲切的现代高尚湖滨居住社区形象,体现高档楼盘的气质和韵味。在瑰丽和高雅之上,领略人文域境的唯美;在舒适和简洁之中,蕴涵璀璨如画的风景。

2.2设计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关注生活的需求和细节,从使用与空间两个层面提升社区的整体品质。

2.3规划结构

(1)区块组成

地块设计时充分考虑湖体和滨湖公园景观的视线通道和步行系统。在地块的中部设置了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区中心景观带,跟北面的滨湖休闲景观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心景观带把整个区域分成东西两大部分。

(2)总平面布置及功能分布

该小区总体构图和布局采用自由式布局,设计自由式路网,北面沿湖的建筑组合形态以一种“波浪起伏”的建筑形式布置,与湖体景观相呼应,这样布局不仅使整个小区沿湖的空间形态秀丽,且能保证沿湖住宅都能有宽敞的湖体景观和良好的朝向。

(3)住宅总体布局

由于整个地形为南高北低,为了保证每户都有充足的日照时间,由南至北分别布置多层,小高层和高层住宅。地块东部,沿淠阳湖和南入口处布置小高层和高层住宅,其余均为多层住宅,地块西部结合湖滨道路广场设置商业步行街,与沿迎驾大道布置的商业融为一体,沿街形成既变化又有序的天际轮廓。整个小区建筑高低错落,形成南低北高的空间布局。

(4)空间组织

整个小区空间分为宅——院——巷——街四级空间宅——院落式住宅,关乎人们休憩与私密。院——居所延展之空间,居室主人生活的外延,围合友居态度。巷——两个BLOCK间之邻里过渡绿地、含蓄空间,衔接街和院。街——商业步行街和小区外临的城市道路。

整个小区呈现出一种漂浮流动的空间,不仅能很好的调节小区的微气候,保障良好的通风效果,同时让整个小区的景观得到延续。

2.4道路交通系统

出入口:在地块南侧的迎驾大道上设置主入口,结合门楼敞廊的设计,形成气势恢弘的入口人居广场,营造引人入胜、豁然开朗的入口空间序列,地块西侧结合湖滨道路广场侧设置一个商业引入式步行出入口。另外沿迎驾大道地块的东侧设一个车行次入口,同时兼做消防出入口.

流线:小区内机动车道路为“环状路网+枝状尽端”的混合式布置形式,小区步行系统是依托小区主干道,并结合主入口及中心庭院的景观轴线设置的。同时,在小区的中心景观绿地、水岸边还设计了趣味性的步行小径、亲水平台,保证沿河绿化带的通达性和开敞性。

2.5绿化景观系统

整个小区景观设计追求四季盛开的美丽情结,“风、光、水、气”悦心怡景的浪漫情怀。“临绿色写意,酿鲜氧清新”,北边借淠阳湖湖体景观,中间设置涓涓溪流水系,创意的人造地形,延绵起伏巧然天成,多条风景走廊将景观延伸至整个社区人家。

绿色森林物语,强调的是人与人的交流和共享。中心滨水区为社区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功能,如成片绿茵休憩场地、儿童娱乐区、音乐广场、观景台、赏鱼区等,结合人们的各种活动组织室内外空间。这些室外空间可与文化性、娱乐性、服务性建筑相配合。水木自亲,营造林木扶疏、流水欢腾的动人景观。夜晚,喷泉和树木映照在柔和灯光下,景象十分宜人。人们仿佛置身于梦想般的童话世界。喧嚣的城市在精心营造的人工景观与自然的元素结合中渐渐消失在音乐和流水之中。

3 建筑设计

3.1 建筑立面

建筑造型上采用现代风格,运用简洁的建筑语汇,以艺术的视角描述设计对建筑造型的理解,运用建筑体量与细部、色彩与肌理、比例与尺度的把握,创作新颖、独特的造型效果,同时构筑了建筑群体的多样性与整体性的统一。沿街商业外墙采用干挂花岗岩,创造小区周边的商业氛围。造型处理兼顾商业的连续性、不失多样化,同时又将广告、店名一并考虑,使其都成为造型的亮点,空调机考虑于屋面或背面安装,让沿街效果干净、统一。

3.2套型

该小区开始设计就着眼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倾力于借感情描绘生活的尊贵与舒适。正如户型细节隐语居住品质一样,有细节的空间才是唯美,因为它为居住者考虑更多。创造适用,合理,优化的居住空间:套型布局合理,有良好的采光通风,真正意义上做到 “全明”;结构简洁,分隔自然;公私,动静分区明确,注重住户的私密要求,达到“食寝分离”、“居寝分离”、“公私分离”、形成动区与静区,以提高居住的舒适性。

景与人的感官接触:沿淠阳湖的湖景房以北向客厅和东西向客厅为主,另外通过设置宽大阳台和错落的空中花园,让淠阳湖景观和居住空间融为一体,从而保证了室内和室外空间的直接交流。

3.3 周边商铺与商业街

业态——活跃的休憩空间,开发单位正在为业主和周边居民考虑银行、咖啡吧、风味餐厅、24H便利店、西饼屋、礼品店、书店等一系列生活配套设施,将商业定向开发与业主生活结合起来。舒适宜人的商业休闲步行街道,沿街高低错落的商业铺面,商业引入式小区步行出入口等商业开发产品供业主及关联品位人士所享用。

4 结语

金园华都小区做为时尚水岸综合体,由多层花园公寓、高层览湖名邸、空中雍景别墅以及沿街商业旺铺组成,引领新城繁华,创导居住新风尚。小区整体设计,在道路交通,空间组合,绿化景观等方面无不极力打造真正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并秉承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做到了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金园华都小区楼盘一经推出后,销售形势火爆,得到了光大业主的认可与肯定,证明了其设计理念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篇10

政府决定对市区沿街建筑立面进行综合美化包装和全面整治。现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城市精细化管理为主导,以提升城市品位为目标,以沿街建筑物立面清洗、粉刷、装修装

饰、亮化为重点,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政府组织、业主落实、社会共享”的原则,动员

社会各界对沿街建筑立面进行立体美化包装,改变城区街道建筑外观陈旧、缺乏色彩、观瞻效果

差等状况,美化城市环境,丰富城市色彩,提升城市档次。

二、整治范围

本次整治范围为市区钢铁路、冶金路、邢州路、泉北大街、中兴大街、新兴大街6条街道,

其中,冶金路和邢州路先作示范整治。

三、整治内容

(一)楼体墙面处理。按照“美化、提高、一楼一策”的原则,根据建筑物的状况不同,分

别对沿街楼体进行清洗、刷涂料、贴瓷砖、贴铝塑板等处理,形成色彩和谐、具有特色的城市景

观。

1.沿街楼房外凸防盗窗改造为不锈钢材料或重新粉刷银粉,且与外墙整齐;

2.沿街楼房空调架刷银粉;

3.沿街楼房雨篷、遮阳篷全部清除;

4.外露线路做内置处理;

5.墙面处理

(1)新建、新装修楼房、玻璃幕墙以清洗为主。

(2)居民住宅楼以粉刷为主。粉刷用料要本着高标准、高质量、高档次的原则,选用附着

力强、耐冲刷、耐腐蚀的粉刷材料,确保不曝皮、不起鼓、不脱落。同一工程须选用同厂同批产

品。

(3)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楼以铝塑板、瓷砖、花岗岩等装修为主。

(二)门头牌匾整治

1.去年以来已按要求整治的门头牌匾,重点是采用轮廓灯、LED灯钩边亮化处理;

2.新设的门头牌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的原则,进行严格

把关。广告底板最低标准要应用高档铝塑板,且颜色要鲜艳,字体要外凸、浮雕、立体,结合霓

虹灯、嵌入式灯光设置,全面上档次、上水平;广告牌匾高度原则上在一楼檐口以上,二楼檐口

以下,高度必须统一。鼓励采用高质量亚克力、LED、霓虹灯等材料,突出亮化。

(三)楼体亮化

1.楼顶设置单位、企业名称的霓虹灯、亚克力、LED等材料的亮化。

2.对楼体进行亮化包装,采用霓虹灯、轮廓灯、泛光灯等内容,把楼体靓起来,形成层次分

明、效果突出、风格现代的精品街道。

(四)门店橱窗、卷闸门、乱贴乱画整治

1.对街道门店橱窗、卷闸门进行治理,达到没有贴画、文字等效果。

2.鼓励商户对卷闸门实施改造,原则上要求更换成钢化玻璃门窗,确有困难的改成内置式卷

闸门。

四、实施步骤

本次整治由市政府统一组织,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牵头实施,各沿街产权单位、个人

具体落实,分为四个阶段:

(一)调查摸底阶段(6月26日――7月10日)。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城管支队对6条街

道沿街建筑进行拉网式摸底排查,分门别类,形成具体方案。

(二)规划设计和宣传动员阶段(7月11日――7月31日)。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组织专

门人员,按照“美观靓丽、一街一特色”原则,对每条街道进行整体规划、统一设计,形成图纸

。同时,利用媒体、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全社会形成支持、参与此项工作的浓厚氛围

(三)组织实施阶段(8月1日——9月31日)。各产权部门、责任单位、个人要严格按照实

施方案、规划设计方案的要求,落实资金,组织施工,按规定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整治任务

(四)检查验收阶段(10月1日――10月31日)。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和市城市管理行政

执法局对各产权部门、责任单位任务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未按规定完成的,责令整改。

五、有关政策

城市美化人人有责。本次整治按照“谁的孩子谁抱走”的原则进行。

(一)建筑立面美化包装所需的费用由各产权单位自筹解决;

(二)破产企业和确有困难的个体商户先自行整治,待工程完工且验收合格后,给予适当奖

励;

(三)无产权单位的大杂院、公共场所由市财政列支;

(四)设计方案和图纸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免费提供,装修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免收处置

费。

六、质量验收标准

(一)外墙涂饰工程

1.各类基层处理应符合施工技术要求。

2.基层腻子应平整、坚实、牢固,无粉化、起皮和裂缝。

3.涂饰工程的颜色、图案应符合设计要求,应涂饰均匀、粘结牢固,不得漏涂、透底、起皮

和掉粉。

4.涂层与其他装修材料和设备衔接处应吻合,界面应清晰。

(二)饰面板安装工程

1.饰面板的品种、规格、颜色和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表面应平整、洁净、色泽一致,无裂

痕和缺损。

2.饰面嵌缝应密实、平直,宽度和深度符合设计要求,嵌填材料色泽应一致。

七、组织领导

(一)提高思想认识。沿街建筑立面包装工作是一项既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更有利于提高

单位自身形象的重要工作。各产权部门、单位和个人一定要提高认识,积极参与,主动配合,确

保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

(二)加强沟通协调。市区沿街建筑立面包装工作涉及面广、范围大、单位多,市城市管理

行政执法局要牵好头,加强与各业主的沟通协调,形成整体合力,确保在9月31日前完成。

(三)严格监督检查。市政府督查室和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要加强检查调度,对行动迟缓

、态度不积极、完不成任务的要坚决予以通报批评,并在媒体上曝光;对完成效果好的,活动结

束后,给予表彰。

**市区四个重点地段

城市管理专项集中整治实施方案

为解决仿古步行街、明月门洞等地段脏乱差状况,改善市区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打造中心

区域城市亮点,使市容市貌在较短时间内呈现新气象,实现大改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整治范围

(一)仿古步行街(清风楼广场至中兴大街)

(二)明月门洞(明月广场周边)

(三)西大街夜市(西大街西口至新华路)

(四)红星东街夜市(顺德路至邢州路)

二、整治目标

(一)占路市场整治。取缔沿街各类流动摊点,达到无乱摆摊点、无店外加工、无乱贴乱画

、无乱搭乱建、无算命测字的标准。明月门洞水果摊点就近向东侧小巷巷口以里或红星东街农贸

市场、转运街疏导。

(二)夜市整治。彻底取缔明月门洞、仿古步行街南段、西大街西口、红星东街夜市小吃摊

点及露天烧烤。现有各类夜市摊点统一疏导至新世纪广场东侧小吃城、车站南街、车站北街。疏

导后夜市摊点必须按指定的地点及种类经营,不得毁坏花草树木,不得堵塞交通,并自备垃圾和

泔水容器,达到摊撤地面净。

(三)车辆停放整治。规范仿古步行街机动车辆停放。在步行街出入口安装监控摄像头,全

天24小时监控,禁止各类机动车辆驶入步行街。

(四)仿古街美化包装。拆除仿古街脏破陈旧、材质低劣、设置杂乱的户外广告。按照“统

一规格,统一材质,统一亮化”和“一店一牌,各具特色”的要求,规范沿街门店牌匾设置,增

设轮廓灯,射灯、霓虹灯。门店橱窗达到无乱贴乱画。对沿街脏破建筑进行统一色调、统一样式

的粉刷、粉饰、清洗,具备整体包装条件的,进行整体立面美化包装,并达到与沿街仿古建筑的

协调匹配。

(五)仿古街综合整治。配套完善仿古步行街及清风广场周边果皮箱等环卫设施,加大清扫

保洁力度,达到全天保洁。提高绿化水平,增加绿化厚度密度,提升绿化品位,消除缺株断垅现

象。完善市政设施,提高路灯及夜景亮灯率。

三、时间安排

专项整治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6月25日-6月30日)宣传发动阶段。召开责任单位部署动员会议,整治通告

,充分发挥宣传车、标语条幅、明白卡和新闻媒体作用,营造整治声势氛围,动员沿街经营户按

要求自行整改。

第二阶段(7月1日-8月31日)强力整治阶段。综合执法,堵疏结合,标本兼治,对四条街

道范围内逾期未自行整改的各种违章行为强力整治,严格管理。

第三阶段(9月1日-9月30日)巩固提高阶段。抓巩固、防反弹、促提高,实现市容市貌长

效化管理。

第四阶段(10月1日-年底)美化包装阶段。督促沿街责任单位,完成门店牌匾整治及沿街

立面美化包装,完成仿古街综合整治,打造“洁、净、美”城市新形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专项整治领导小组:

组长:张志峰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局长

副组长:刘更为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副局长

王金水市公安局副局长

程寿强市公安交警支队副支队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城管支队,办公室主任由市城管支队支队长崔志华同志兼任

,办公室负责专项整治的组织发动和协调监督工作。整治期间,由市城管支队抽调50名执法人员

,公安局抽调5名执法人员,交警抽调5名执法人员,各单位自带执法车辆。根据领导小组部署,

统一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二)明确责任。在专项整治中,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公安、交警等责任单位,要切实发挥

好各自的职能作用,协调联动,密切配合,强力推进。城管执法部门负责沿街占路市场整治、夜

市疏导规范、沿街综合整治美化包装工作。要发挥先锋队、主力军作用,敢于冲锋在前,敢于碰

硬,文明执法,依法行政;公安交警部门负责仿古步行街出入口监控安置工作,负责白天机动车

驶入步行街的查处工作;公安部门负责专项整治的安全保障工作,严厉打击暴力抗法事件,对不

法分子依法从重从快处理,为专项整治保驾护航。

(三)狠抓落实。各责任单位要根据整治方案细化目标,分解责任,各负其责,在专项小组

的领导下整体推进。要广泛宣传,深入发动,积极稳妥地开展好整治活动。要协调联动,密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