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理论体系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2: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理论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放弃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计划管理方式,并不意味着国民经济不需要政府管理。我国政府对国民经济运行实行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体系,今后将在以下领域或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仍发挥重要的作用: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调控,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治理,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地区差别的解决,对外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协调,公共产品领域的资源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最优化问题,市场运行中垄断与竞争关系的协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总结,逐步探索其规律,形成我国国民经济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
针对现实的国民经济发展实践,目前在高等财经类专业院校的教学中,部分院校设有国民经济管理专业或开设国民经济管理课程,为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宏观经济管理人才。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感目前出版和使用的各种《国民经济管理学》教科书,其理论体系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该理论的发展。
其一,缺乏一些基本理论范畴。事实上,每一学科都有一些基本的理论范畴。如统计学作为一门搜集、整理和分析各种资料数据的方法论科学,以总体、总体单位、变量、指标和标志等为其基本范畴是很明显的。而正是这些基本范畴,成为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并支撑起了一门学科的理论框架。
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学》教科书,其基本理论范畴很不明显,从而使其学科特点不明显,影响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其二,研究对象不明确。任何一门学科,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作为教科书更是如此。这是因为研究对象关系到各门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内容,各学科之间的区别是以其不同的研究对象为根本标志的。因此,研究对象的确定,对一门学科来讲,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学》教科书,多数没有对其研究对象加以阐述和界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也正是由于缺乏对研究对象的界定,使现有的各种版本的教科书,其内容差别较大。
其三,学科体系安排不合理。具体表现为管理内容讲得太多,而管理职能讲得则不够。国民经济管理应是在揭示经济运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国民经济主要方面的有效决策、组织、调控等,实现经济运行的既定目标。由此可以认为,国民经济管理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其体系内容的安排应以方法论为主体就像研究微观经济活动中的管理学一样,重点放在讲述管理的原理、职能以及方法上面,而不是在内容上大做文章。
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学,给人的感觉不像是管理学,而像是宏观经济学,但又不如经济学那样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学科体系、内容安排不合理,集中表现为把管理内容作为学科的主体部分加以阐述。
其四,传统的管理方法阐述较多,现代的管理方法阐述较少。现代经济管理,不论是宏观经济管理,还是微观经济管理,都有一种趋势,就是越来越多地采用现代管理方法。现代管理方法集中表现为数量化方法。作为对实践活动进行概括和理论抽象的国民经济管理学应体现这一要求,即对现代管理方法着重加以阐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学远没有做到这一点,在阐述管理方法时,仍然是传统的管理方法阐述得较多,现代管理方法阐述得较少。显然,这样将不利于现代管理人才的培养,也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社会管理实践的需要。
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共同努力。结合教学实践,本文仅就目前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完善的设想。
1.完善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体系的原则。(1)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体系框架,要符合一般管理理论的要求,即整个理论体系的内容要按照管理职能来安排b把有关管理内容放在相应的职能中加以阐述。如对经济增长率的确定、经济结构的安排应放在决策职能中加以阐述,而对于经济增长率的调控、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应放在调控职能中阐述。(2)突出重点,精简适用。国民经济管理无论从管理的内容,还是管理的方法看,都涉及到很多方面,要做到面面俱到,必然使内容庞杂,甚至会影响理论体系的清晰化。因此,在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要做到突出重点,精简适用。(3)加强定量分析。国民经济管理的本质在于应用性,而目前应用性的特征之一便是定量分析。因此,国民经济管理理论的阐述,应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特别要注意一些决策模型、调控模型的应用和阐述。(4)充分吸收国外的一些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并使其中国化。
2. 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构想。按照上述原则,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体系的内容应安排如下:(1)导论,主要阐述国民经济管理的含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学科性质等;(2)国民经济管理模式,重点介绍国民经济管理的不同模式和体制,分析不同模式选择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关注主要的经济运行机制,阐述它们的运行特点;(3)国民经济管理目标和职能,主要阐述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揭示国民经济管理的一般职能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殊职能;(4)国民经济运行规律,主要应阐明经济系统的协调性、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性、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的周期波动;()国民经济决策的理论、方法和内容,其中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中、长期计划的制定和实施;(6)国民经济管理实施的组织体系;(7)国民经济运行的预警和调控,包括预警和调控的理论、方法和重点内容;(8)国民经济管理的评价,包括评价理论、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等。
本文认为,这种理论体系的内容安排^较之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学》教科书体系,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符合一般管理理论体系的逻辑顺序要求,不至于使庞杂的管理内容的阐述,冲淡管理机制和职能的阐述,突出了管理学科的特点,因而也容易使人们把握学科体系的内容,使国民经济管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管理学。
篇2
关键词:交往理论 体育教学 师生关系 理论基础
前言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六年,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离课程改革所期待的和学生所期望的还有些距离。就拿师生关系为例,它多年来一直是人们讨论的教育焦点,这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也是重新认识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重建要有实践层面的经验,更要有相关的教育理论作基础。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与其他学科的师生关系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其独特的一面。本文拟从剖析体育教学中传统师生关系的现状和理论基础入手,批判其糟粕,汲取其精华,然后以此为背景,推出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交往理论,分析交往理论作为新型师生关系理论基础的理由,最后展望以交往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新内涵。
1 传统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现状和其理论基础的剖析
1.1传统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现状
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一直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注重课堂的组织纪律和体育技能的传授,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控制者,又是管理者和评价者,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又是被管理、被控制和被评价者,师生间仅仅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授”与“受”的关系、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在中小学体育课教学活动中普遍注重强调体育知识、运动技术与技能的授受、掌握,以及生理效果,而轻视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心理感受体验和人际交往的功能。在这种师生关系背景中,体育教师常以权威者和社会代言人自居,要求学生服从自己,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摧残了他们的自信心,师生间缺乏交往与对话,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
1.2传统体育教学师生关系理论基础的剖析
这就是我们传统思维中的对象性的师生关系,长期存在着命令与服从、“主―客”的单一主体模式,这种对立、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哲学根源是我们以往的教育主客体理论一直没有摆脱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这个哲学第一原理的局限。传统教育教学理论、传统体育教学理论把体育教学过程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过程,不论是主体与客体,还是主导与主体、双主体等观点,都没有脱离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这种主客二元对立模式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作为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培养”、“塑造”的客体;教师通过“教”,学生通过“学”而建立关系,但这“只是某种行为的发出者,学生获得的不是精神的拓展,而只是知识的掌握”。[1]教师决定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而学生成为被控制、纵、被压抑的对象;教师是知识的“传声筒”,而学生成为知识的“接收器”。
2 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交往理论的内涵
2.1对交往理论的理解
如果说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主客体之分,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就难以用主客体的概念来说明,因为教育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是在师生之间展开的。那么,怎样理解教育中师生之间的活动呢?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道:“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包含着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人们对自然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人对人的作用。”前一个方面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后一个方面则表现为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于尔根・哈贝马斯指出:“研究交往问题,在哲学层面,必须从相互关系入手……”[2]“只有主体之间的关系才能算得上相互关系。因为主体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双向的,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分主动和被动的,是单向的,所以不能称为相互关系。”[3]叶澜教授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即使是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已隐含了教育构成中的基本要素(如交往双方、内容、媒体),当交往双方相对特殊化并形成一种以传递经验、影响他人的身心为直接目的的活动时,交往则转化为教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成了人类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4]教育过程实质上是师生共同参与推动创造的,没有“师――生”之间的交往,就不可能有教育活动。这种交往活动形成师生之间的相互性或主体间性。在交往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手段――目的”的关系或者“主体――客体”的关系,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以教材、教具等客体为中介的互相交流、互相对话的平等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
由于师生关系是师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师生交往的结果,所以,研究体育教学中的交往,进而上升为对交往理论的研究,是寻找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重视研究体育教学中的交往问题,不仅可以拓宽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视野,深化对体育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而且有助于认识和把握体育教学活动规律,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2.2交往理论作为新型师生关系的理由
把交往理论作为体育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因为它的一些特征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交往的本质特征是主体性。交往理论认为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把学生看作是“操作工”――体育教师加工的“物件”,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从而,客体――作为育人媒体的体育课程内容(如运动技术、体育知识等)就不再是体育教育活动的终点,而是教育活动发自主体,再回到主体的一个中介环节,作为主体的人成了真正的目的,而不是任人捏塑的泥土或石膏。“在交往关系中每个人都是主体,都是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创造者,并且都把与自己有关的其他交往者的主动性、自主性作为对话、理解和沟通的前提条件。换言之,交往意味着交往双方均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5]如果离开了交往,学生失去了活动的主体性和个性,成为被制造的机器和训练的动物,教学也就变得死板和沉闷,于是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交往的基本特征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理论强调师生间良性的、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交流使体育教育过程成为师生间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达到共享知识、精神、智慧和意义的过程。师生之间的活动还是一种对话和理解活动。师生通过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相互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双方的精神世界在对话和理解中接受洗礼和启迪,在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3 体育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基于对交往理论的理解,结合体育教育的室外开放式教学的特殊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换位思考,互相尊重信任,同甘共苦,共同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是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其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在实践中,我们相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应该会体验到平等与民主、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与鞭策、鼓舞与感化、指导与建议,形成自信的丰富的情感体验与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金生.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余灵灵.哈贝马斯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3]余灵灵.哈贝马斯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技术教学,理论教学,关系
中图分类号:C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033-01
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认为技术是必要的,只要技术教给学生了就意味着自己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也就符合了《体育与健康》要求"健康第一"的思想,其实这样恰恰违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体育实践为体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反过来体育理论能够有效地指导体育实践、服务于体育实践,为体育的存在和发展提出了应与社会主体紧密联系的要求。理论缺乏时而久之,学生就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也就只是技术的载体罢了。所以,在体育教学当中需要注意对体育理论方面的教学。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这也是体育教学的必然趋势。
一、 新课标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体育教学中很多旧观念制约着当前学校体育的发展,与新《大纲》不相适应。要想使学校体育向纵深发展,符合新《大纲》的要求,就必须转变旧思想和旧观念。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转变。随着体育教育的发展,单纯的竞技教学和身体素质内容,已不适应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面向二十一世纪,体育教学的内容覆盖着体质、生理、心理、道德、人口、经济、哲学、美学、健康等学科。
传统体育教学中技术、技能的内容以田径、体操和三大球为主,学习时不分性别、年龄、体质状况、技术基础全班统一,忽视了学生个人的特点,兴趣和各方面的差异,不利于学习。体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理论课的教学。现代体育教学中要重视理论课的教学,增加理论课在教学中的比重。学生通过对营养与健康、养生与保健的学习,增强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通过对我国传统项目史、奥运渊源等体育史的学习,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使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更强烈;通过动作技术原理、项目规则的学习,促进体育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体育教学组织的转变。传统体育教学忽视教学的效果,重视教学的过程,"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步曲是多年的教学组织模式。"铁"的纪律,整齐的队形是课堂组织好的典范,学生在这种"死"教学环境条件下心理处于压抑状态,他们只能机械地从事与自己毫无兴趣的活动,学生的个性被抹杀。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呆板是学生爱体育却害怕上体育课的主要原因。体育课成了学生的一种沉重负担,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效果。现代体育教学的组织必须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快乐的教学氛围。从知、情、意、行入手,重过程的参与、重个性的解放,重师生关系的和谐、重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课堂教学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三)体育教学方法的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封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关心教什么、不关心怎么教,课堂气氛显得过于沉闷、呆板,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要求严格,他们认为"严师出高徒",对课堂上学生的一些"出轨"行为严厉批评,甚至体罚,这样加深了学生的消极情绪,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随之改进提高。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多肯定、多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同时合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体育教学中技术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相互促进关系
(一)通过体育理论知识传授,教会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体育教材是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学习的主要教学资料体育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对体育教材的学习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基础。重点应指导学生了解体育教材的知识结构,让他们知道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指导他们边阅读、边思考、边比划、边练习。使学生对体育实践内容有一个粗略的印象体育教科书中的插图和图示有完整动作图、分解动作图、辅助练习图、练习方法图、游戏方法图、战术配合图及卫生保健知识图等。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教会一些简单的学习方法,例如如何看懂武术动作路线图和篮球战术图表等,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有一定量的体育知识素养。
(二)针对体育课的不同类型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体育课通常分为实践课和理论课,而从体育课的特点和课时分布来看,大部分为实践课。在新授课中教师的"教"的比重稍大于学生的"学",在综合复习课时则要更注重学生的"学",此时学生的"学"法将形成学生的体育学习习惯和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新授课学习时,在泛化和分化阶段,教师利用一定条件,对某些错误动作加以限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动作学习的泛化和分化阶段,教师自身要加强正确方法的学习,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和动作示范,并利用一定量的辅助手段进行学法指导,促使学生正确学会动作。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篇4
如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使得大量的档案资料因为掩埋而遭受重创,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2011年3月,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遭受持续的雨袭击,致使一部分公共机构及商业机构的档案文件受到一定程度的损毁,不过这些机构都能够科学有序地对于已经受损的档案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与修复。其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就是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的档案抢救应急预案。所以,我国各级档案部门要积极地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必须不断地提高档案应急预案的管理能力与水平,尽可能地降低各类突发事件对于档案的危害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和降低档案人员与各类档案信息可能遭受的损失。
1 加强应急预案管理是档案部门成功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基础和保证
档案的应急管理是指档案部门通过对于自然界与社会所产生的各类突发事件的原因、经过与后果进行综合分析,在有效整合档案领域当中有关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的一整套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事前防范、事中反应和事后处理的管理程序和手段。档案应急管理通常具有突发性和非程序性的特点,但同时又必须满足预见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要求。所以应急预案也是成功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基础和前提。
1.1 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属于档案安全的最迫切要求。在过去,世界很多国家的珍贵档案资料,都曾经遭受自然和人为灾害的毁灭性打击,产生了巨大的难以估量的损失。如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让位于世贸中心的很多金融机构的计算机数据档案瞬间被毁。而各类频发的突发事件,不仅增加了档案管理的难度,也为档案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这就迫切要求各级档案部门必须展开积极的行动,不断加大应急预案的管理力度,以便于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
1.2 应急预案管理能够提升档案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实践证明,应急预案是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各级档案部门通过制定和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从而规范档案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不仅有利于使各级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树立高度的风险防范意识,而且有利于及时鉴别和处理各类档案的安全隐患,并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的能力,在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上,在应急预案的各个环节上,都能做到未雨绸缪,并提高应急决策的主动性、时效性与科学性要求。
1.3 应急预案管理可以增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保障力。2010年5月12日,国家档案局局长兼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立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并根据《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与《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等规定,明确要求我国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必须重视应急预案在档案安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并明确了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完善应急预案管理标准和要求。这也表明,强化档案应急预案的管理工作,能够促进档案安全体系的构建,并为提升档案管理安全增强保障力。
2 国外应对档案管理突发事件的有效设计
2.1 重视档案工作人员的责任与分工。在档案部门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国外非常重视档案人员的分工和合作,档案馆(室)的工作人员队伍通常非常精简,因此,要求各工作人员在平时的档案管理突发事件中,各项预防工作和应急处理都非常明确。如加拿大温莎大学所制订的档案防灾减灾计划把档案工作人员分成三类,分别是灾害预防小组和灾害行动小组以及灾后恢复小组,分别负责在档案灾害发生前的预警预防、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救援以及灾害后期的档案修复工作,并且均依据不同的职责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培训工作。
2.2 加强档案部门可能遭受的灾害研究力量。在国外,档案部门比较关注可能面临的灾害和突发事件研究,并热衷于突发事件对档案建筑和馆藏档案造成的危害,并高度重视各项预防策略。如美国档案机构就非常重视自档案馆(室)建筑和应急设备以及应急人员培训等各个方面来采取措施,以便于更好地降低对档案机构的各种危害。在2008年举办的国际档案大会上,日本某档案学界专家曾指出,对于文件管理机构来说,预防和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是保护档案文件资料安全的重要措施。全部文件保管设备都应当在紧急状况时,确保档案实体不会遭受严重的损坏。
3 目前档案部门在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档案应急预案的严重缺失,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目前,很多档案部门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重视不够,很多还是缺乏高度的防范意识,即使制定有应急预案,在体系上还很不健全,甚至有很多的档案管理部门,根本就没有制定出相应的应急预案。另外,大部分的档案部门也大都将重点放在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制定上,往往忽视了事故灾难、社会不稳定事件和网络冲击等应急预案的制定,比如对于网络侵入和篡改等方面的威胁甚至没有丝毫防范意识,这就出现了档案部门应急预案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的状况。
3.2 应急预案内容空洞,风险评估体系不够合理。 现阶段的各级档案部门,在应急预案的内容方面,大多是因为仅仅注重形式而脱离实际,并且存在着相互抄袭的现象,结果造成在操作时受到很大的局限性。另外从总体范围看,由于很多档案部门尚没有完善的档案风险等级评估体系,还没有进行档案的安全分级管理,这就造成在各类档案的实际存放过程中,往往忽略将珍贵、重要的档案进行集中存放,这样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就会乱成一团,反而使珍贵的档案得不到及时抢救,造成巨大损失。
3.3 没有明确的奖罚标准,缺乏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在各级档案部门已经公布的应急预案中,很多缺乏档案应急管理的绩效考核机制,这样就会对于考核标准的界定不够明确,缺乏绩效考核的标准和奖励机制,档案应急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与成就感就会明显下降。而应急预案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惩罚机制,主管部门对于失职人员的惩罚没有依据,无法实现绩效考核的公正和公平,使各项工作难以推进。
3.4 应急预案的演练流于形式,其联动能力缺乏协调和统一。目前,许多档案部门还处在“纸上谈兵”阶段,不能够实现应急预案的演练和应急联动能力的密切联系。而事实上,应急预案的演练不足,则应急联动的能力就必然较弱,结果造成档案应急处置中出现“不联不动,联而乱动”的混乱现状。在电子档案信息应急处理方面,往往在广域网外部线路中断、局域网中断,以及档案馆业务管理系统出现了严重漏洞,而造成业务数据错误和操作失误时表现得束手无策。这在实践中也必然会降低应急效率与水平。
4 档案部门应急预案管理体系的科学设计与构建
4.1 加快档案应急预案管理的职能和组织建设。要组建应急预案的编制队伍,具体负责应急预案的各项管理工作。要明确预案编制小组的具体职能,不仅要确定预案编制小组的人员和职责,而且对于编制应急预案的目的、类别、范围和适用等还要做出明确阐述。至于编制小组的组成,最好邀请相关政府部门的应急管理人员参加,通过广泛参与和相互协作,真正实现明确分工,高效运行。
4.2 提高档案管理内在风险的监控,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当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大部分可以从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和预测。在特殊时期,档案信息技术部门还要加强对网站、网络运行和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密切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与持续的监测。同时,还要从档案部门的自身出发,及时排除档案管理过程中所可能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风险因素产生的可能。
4.3 重视档案应急预案的编制,努力完善应急预案的管理体系。科学严密的应急预案,能够让档案部门的各项应急管理做到有条不紊和有章可循。档案部门在组织应急预案的编制时,应当对内容框架进行科学设置,并明确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和依据及实施的范围,力争所制定出的应急预案,可以应付所有的突发事件发生。同时,对于档案信息系统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其应急处置预案应当尽可能细化,比如,在档案馆官方网站或者微博中,出现非法言论和黑客攻击事件以及网络病毒感染等,都有积极的应对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在确保应急预案拥有完善运行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出积极功能和作用。
4.4 积极开展应急演练活动,以检验档案应急预案的效果。实践证明,积极开展应急演练,是考验应急预案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最有效方式。所以,在档案安全应急演练开始以前,应当预先熟悉已经编制的预案,充分了解该演练所主要考核的各项技能,尽可能地掌握该演练的组织策划和进度控制等演练模拟方案的要点。应急演练结束后,还应当迅速针对应急预案的效果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估,从而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只有通过这种方式的应急演练,才能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同时有效提高档案部门的应急救援水平。
篇5
关键词: 学位论文; 提交与管理
高校图书馆中的硕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高校中是重要的科研文献参考资源,通过它可以反映出学校的教学成果,而且通过它也可以系统全面并且具体地反映出学校中各个学科专业前沿的科研成果,以及该学科专业的发展状况。由于它区别于图书馆的其他文献资料,在图书馆中一般只提供阅读或复印使用,属于一次文献流通中最受限制的特种文献,所以很多大学图书馆都会单独管理,因而就显得很珍贵。
高校图书馆必须随着自身功能的发展变化,认真探索新的办馆理念,扩大其服务范围,把学位论文的收集、管理、以及学位论文的开发和使用作为本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真正建立起高校图书馆独特资源的优势和服务特色。
一、学位论文的提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关解决方法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高校图书馆都相继使用了学位论文管理系统,本馆也在2005年起实现了利用IDL-ETD3.0学位论文管理系统,论文提交工作已经成为一种固定制度,每年都会有在某个时间段内,即将毕业离校的硕博生们来到图书馆办理论文提交审核及离校盖章;并且另有相当一部分在职的工程硕士,MBA硕士及在职师资的硕士学位毕业生,他们会不定时地来馆办理论文提交和离校手续。然而我们常常发现在提交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
(一)现就提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关解决方法归纳如下:
(1)为了保证学位论文收集的完整性,图书馆会要求所有硕博毕业生首先通过网络提交电子版学位论文,一般情况下,在校学习的硕博生们都能够完成,但是一些在职研究生对论文提交工作不太理解、加之人住外地,就不太方便进行网上提交电子论文。就此问题,我们坚持对所有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严格要求他们做到必须在图书馆网站指定部位,首先提交自己的学位论文电子版,经过图书馆工作人员在网上审核通过后,才能在每个人本人的学校离校单上加盖图书馆印章,否则不予盖章。这样就确保了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能够收藏在本馆之内。
(2)由于校园网仅限校内使用,提交论文又必须是本校内校园网IP才行,这样一部分居住在校外的研究生们就无法在校外环境下进入图书馆网站提交论文,因此负责收集学位论文的人员就与技术部计算机检索实习室联手,在图书馆内向这样的读者提供多台电脑,允许免费上网服务,并对提交时遇到的问题现场指导。在论文提交的高峰阶段,图书馆马上开通电话咨询热线,向解答读者在论文提交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障学位论文的正常提交。
(3)系统和设备问题。一般高校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提交都集中在每年的7月前后,图书馆接收研究生提交学位论文的数量则剧增,形成一窝蜂局面,前来提交论文的研究生排起长队,加之原有的服务器老化,网速也相对较慢,系统又经常出问题,登录不上,读者和图书馆人员都非常着急。
(二)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在本馆网站的论文提交页面及公告栏告知读者,论文提交系统的服务器全天24小时开放,疏散研究生们尽量错开高峰期,利用图书馆以外的电脑上网提交论文;
2、请技术人员对系统问题进行及时维护,保障服务器正常运转,保障论文提交系统不断得到完善,维持正常工作;
3、由于有些读者来馆提交论文时使用自己的U盘,为防止计算机病毒,必须安装防火墙,尽量保证计算机不受病毒侵袭;
4、图书馆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图书馆局域网全面升级改造,这样会极大地提升图书馆技术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综合服务实力,为数字化服务体系快速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技术平台。同时也为今后的论文提交、管理和检索提供有力地技术支持,保障了论文提交的安全性,学生提交论文以及检索的速度也将会有更大的提高。
常见到的问题有:注册时项目选择错误;漏填论文提交或答辩日期;word文档比例不对,不是超大就是过小;还有的论文使用了超链接;有的论文中保留着修改痕迹;中英文不一致等问题。现在还有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时,使用的是学校提供的统一模板,完成自己的论文后却不修改原模板上的日期。图书馆就要利用各种形式宣传论文提交须知,特别是对电子版学位论文的提交提出了很具体的规定,为学位论文库的资源制作打好基础。提交论文工作是一项比较繁忙而细致的工程,它很耗费时间和精力,但做好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到我馆学位论文数据库的数量和质量,所以必须认真对待完成。
二、 深入细致地做好学位论文的管理、深层次开发学位论文,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近年来,所有硕士博士生在学位论文答辩通过之后,都需要通过图书馆主页上的“学位论文提交”栏目向本校图书馆提交学位论文的摘要和电子版全文。 为广大师生读者用户提供多层次的服务,就必须优化学位论文资源管理, 努力营造人性化的服务氛围, 不断改进和创建新的服务手段和服务形式,。在文献资源管理工作中,建立准确、严格、快捷、规范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 做好论文管理和服务工作。
其一、学位论文的科学化管理就是要将所收藏的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相关字段,包括题名、论文作者、导师、作者专业、作者单位、摘要、分类号、主题和全字段等信息逐一导入到数据库中去,使读者可以在网上方便地对学位论文进行检索。对于每本纸本型论文,则在管理数据编目时,给予一个序列排架号码,便于该论文上架管理和用户索取。
其二、学位论文作为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一部分, 好长时间并不为广大用户所了解, 需要图书馆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建设,稳定检索系统,满足已知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还应该设置宣传版块, 介绍其学科内容范围、阅览规则、检索方式等,以此促进读者有效利用这部分资源。
其三、高校图书馆学位论文的收藏模式应随着现代化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普及这些转变做出相应的改进。不断调整论文提交和收审形式,建议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传递等形式来呈交和审查电子版的学位论文, 利用特定信箱在网上与论文尚有问题的读者建立沟通联系,这样可以减轻他们在时间上的压力。
其四、应通过编辑学位论文的索引、文摘、专题汇编、目录、综述、述评等各种形式, 对用户开展更有深度的二、三次文献服务工作, 将其静态知识激活,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位论文利用的质量和效益。做好学位论文的收藏管理和开发利用, 就能够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优势, 努力创建适合每一所高校师生的特色精品, 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真正服务于科研、知识创新,成为它们发展的催化剂。
做好深层次开发学位论文工作, 是非常符合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发展需要的, 也是在当前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根本建设理念。
参考文献:
〔1〕 沈嵘.论高校图书馆对毕业生学位论文文献的开发与利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3(18):49-51.
〔2〕 郭金丽. 学位论文的特点及管理[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4(17):40-42.
篇6
【关键词】护生;临床实习;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73-2
目标设置理论[1]是从激励的角度对被管理者的行为起到加强、激发和推动作用,从而引导行为达到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管理方法。护理工作中,运用目标管理可提高实习护生的主观能动性,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各环节质量始终能得到有效控制。但如何通过目标的合理设置来激励护生的实习行为,更好地管理护生,尚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与完善。本文就目标设置理论如何在实习护生管理中应用进行探讨,并期待其在实习护生的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设置目标
1.1目标要具体、清晰
目标设置强调目标的可操作性[2]。因此在进行目标设置时,首先,应将实习目标按层次一一分解:总目标-科目标-周目标-若干小目标。其次,所设置的小目标要具有行为特征。例如静脉注射的学习目标,可以这样制定:①能阐述静脉注射的原则(知识目标),②能顺利完成静脉注射操作(技能目标),③在操作时体现出对病人的关心、爱护和尊重,如注意保暖、动作轻柔等(态度目标)。
1.2目标要具有可达到性
目标设置理论的另一个基本条件是目标难度,即目标既要有挑战性,又须经过努力可以完成。因为没有难度的目标,达不到激发护生学习动机的作用。目标难度构成一般是由一定的数量标准和一定的质量标准相结合而形成,因此对所有目标制定相应的数量和质量标准也是至关重要的。
2保证护生能接受并承担目标
2.1提供必要的保证措施
所谓的保证措施主要指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医院应组织好带教班子,各科成立带教小组。挑选思想素质好,理论水平高,操作技能强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的主管护师担任带教老师。其次,在带教前组织老师进行目标教学模式培训,学习讨论教学目标,要求一切教学活动均按教学目标进行。最后,带教老师应和护生一起对目标进行讨论,让护生畅谈自己的想法和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就护生学过的知识和护理操作来分析、对比目标对护生的难易程度,让护生在心理上作好充分的准备[3]。只有提供这样的保证措施才可使护生建立承担目标的信心。
2.2形成非正式竞争
护生的实习目标一旦引入临床实习活动,就会在护生中产生经常性的非正式竞争。这将进一步强化护生承担目标,并可能自发地提高目标。实习护生大都是17~20岁的女性,她们纯洁、天真、活泼,更拥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一旦得到赞誉,就会在心理上感到满足,而会更加努力和爱惜。针对护生的特点,借助各种教学机会,如护理查房、晨会提问、床头交班、护生主持的小讲课等机会,对于表现好的护生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会极大地调动护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4]。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学家并不建议举行正式的竞争。因为,这可能会使护生将个人目标放在病人的利益之前。如在病人身上进行反复的技能操作练习,造成病人的痛苦。目标设置理论强调的是促进行为、达到目标,而不是“击败”别人。
2.3预防护生对实习目标的抵制行为
护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护生的积极参与才能使各项实习目标得以实现。因此,要预防护生对实习目标的抵制。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部分医院不是根据医院特色、季节转换及护生特点制定切合实际、有特点的科目标和周目标,而是根据学校制定的统一目标进行带教及考核,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目标对护生的导向性,同时也束缚了带教老师的手脚。因此,在制定目标时要注意将护生与医院的特点相结合,制定针对性的目标。
3支持的对策
3.1给与护生充分信任
护生进入临床实习,虽然不能选择带教老师,但内心却希望有一位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有一定教学经验、善于表达、又平易近人的护士作为自己的带教老师。他们对于刚刚接触的护理操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想做又不敢独立完成。对于这种工作主动,且急于求成的心理,带教老师的信任显得尤其重要。用热情的话语和鼓励的目光给她们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支持,使他们消除顾虑,尽快进入角色。但随着对医院环境的熟悉,护理工作的基本知识和一般技能的掌握,护生的紧张恐惧的心理也随之减弱或消失,其的独立操作、自我表现的意识增强,表现出不希望操作时有老师跟随,甚至自作主张。对于这种情况带教老师既要表现出信任,又要放手不放眼,做好严格的监督和指导工作。
3.2及时作出反馈
目标与反馈结合在一起更能提高绩效。目标给护生指出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或结果,同时它也是护生评价自己绩效的标准。反馈则告诉护生这些标准满足得怎么样,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尚有待于改进。在护生临床实习中,应通过检查、评估、考核等途径获取护生信息。①检查是对实习预定目标的实施情况所作的监督和检验。管理者主要通过查阅护生周记,听取护士长、病人、带教老师、实等的口头汇报及实地查看所获得信息。②评估是对护生的实习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估的方法有护生自评、教师评价、师生互评等。③考核可以是定期的,也可以是不定期的。定期考核的形式包括整体护理病历的书写、操作考试或专业理论考试等;不定期的考试有床边提问、回示操作等方式。通过以上方式基本能获得各方面信息,然后再反馈给护生,使护生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更快更好地完成目标。
医院护理管理者要充分运用目标设置理论,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形成科学、可持续的对护生的管理程序。
参考文献
[1] 张美兰,车宏生.目标设置理论及其新进展[J].心理学动态,1999,7(2):35-40.
[2] 程静华.新世纪护理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2,8(37):606-608.
篇7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
激励指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
一、当前独立学院人力资源激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独立学院,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最终要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要与高等学校办学规律高度耦合。然而独立学院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毕竟很短,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独立学院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制度建设还比较落后,激励机制的层次和结构还比较单一
不可否认的是,独立学院在缓解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大多是抽调或依赖于挂靠的公办高校,其激励机制明显倾向于这些抽调的教师,独立学院自身引进的教师在激励机制中明显处于弱势,这是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制度安排上明显的不公。具体到激励层次上,以职称评定和外出深造等激励机制为例,在这一激励领域中按资排辈的现象异常突出,严重抑制了独立学院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尤其是严重抑制了一些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动力。
在激励结构上,独立学院采用的激励方式主要是以薪酬激励为主,在员工职业发展以及员工精神层面上安排的激励措施相对不足。当然物质激励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会对教职员工发展起到非常有效的积极作用。然而要想让教职员工保持一种持续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就必须实现教职员工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双丰收。
2.独立学院人力资源在激励约束机制上还存在需要提高的方面
当前我国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主要借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实行聘任合同制度。激励机制上的约束机制不健全,表现在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和聘任方面,一旦聘用成功,对聘用后期的管理还不是很到位,职称考核管理不是非常健全,依然是套用公办高校的做法,不能从独立学院自身实际出发,“职称终身制”现象依然突出,“能上能下”的人力资源流动约束机制并没有真正落实。具体到人力资源考核方面,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中的约束机制显得更是毫无“约束”可言,论资排辈、轮流坐庄的现象依然突出。对于绩效、薪酬以及进修深造等方面,明显偏重于教学科研人员。
3.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激励指标设定上数量过多,且重“量”忽“质”、执行不严的现象凸显
尤其是在年终考核的时候,一些教师员工根本看不懂下发的考核办法和考核文件。具体到岗位聘任上,对于岗位聘任的考核独立学院更多是偏重于量的考核,考察拟聘任的业绩成果数量、科研教学数量,对一些内在的质的考核上明显欠缺,一些教职员工为了尽早评上职称,在教学科研中过多包揽一些工作量,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到论文著作上,真正用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研质量的时间非常少,抱有只要完成课时量、只要科研能够顺利结题就可以的思想,其教学和科研的质量很难保证。在教学任务上,对教职员工的考核仅仅是完成任务的工作量大小,至于完成的质量如何却无从检验。一些教职员工内在的隐形创造力因为缺少健全的“质”的激励而受到抑制。
二、独立学院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构建的主要路径分析
1.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中要构建健全的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有效的机制,也是最能发挥员工积极性、发掘员工潜力的机制。实行竞争机制,首先要引入岗位竞争机制,在岗位上要实行全员聘任制制度。独立学院实行全员聘任制度,能够有效增强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重视程度、自觉增加压力、自觉释放工作潜力和激发活力。采用全员岗位聘任制能够贯彻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公平原则,让所有员工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根据岗位对个人能力、科研和业绩的需求来竞聘上岗,真正实现岗位由员工综合能力决定、而非上级人为安排。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全员竞聘上岗能够有效实现人力资源在合理的范围内流动,保持广大教职员工队伍始终处于一种高质量、高负责的运转状态。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中引入竞争机制就是要为胜任者提供持续展示的平台,让不能胜任者抓紧时间提高自身素质,使独立学院的有限岗位实现人力资源上的高效配置,无形之中促使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加强自身业务能力提高、不断挖掘自身各项潜能。独立学院引入竞争机制,还要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在人才引进上要采取公开、公正的社会化招聘,坚决杜绝人情岗,本着择优录取的原则,为引进创造各种条件,为引进人才之后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独立学院引入竞争机制,能够使独立学院广大教职员工队伍实现合理、优化和动态管理,发挥人力资源最大效益,实现有限资源合理优化。
2.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激励中要不断完善教职工的评价机制
一般来讲,人力资源评价机制可以分为发展性评价和奖惩性评价。奖惩性评价是借助奖励和惩罚的手段、自上而下的评价,这种评价机制主要应用在对教学和科研的效能性评价领域,运用奖惩性评价机制对员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激励和约束。奖惩性评价机制中,无论是采取积极的奖励还是采取消极的惩罚都会使员工的情绪和态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惩罚环节中,要注意适度的原则,坚持教育和引导为主。发展性评级机制主要是为教职员工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以此促进员工积极性发挥。在发展性评价中,独立学院要克服自己办学的特殊性困难,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广大教职员工发展,实现人力资源潜能的挖掘。发展性评价相对于奖惩性评价而言,具有双重性的特点:发展性评价强调是员工与学院二者的结合,只要学院为员工长远发展奠定好充分的基础,员工就会以更加积极和努力的态度积极参与,有助于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对于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长远来讲有助于提高独立学院的竞争力;而奖惩性评价强调的是独立学院这一单向层面。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中具体使用哪种评价要根据实际情况。但总的原则是,要以发展性评价机制为主,积极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全体参与、共同进步,在评价中重视评价结果的反馈,以此促进教职员工的全面发展。
3.独立学院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环境,充分应用学院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
工作环境对于广大教职员工来讲,是一种外在、软性的激励机制环节;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机制中要充分考虑员工工作环境因素,设身处地地为广大教职员工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优越的教学环节、融洽的管理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独立学院在领导作风、学院组织架构、硬件设施等方面要尽可能满足广大教职员工的要求。一旦教职员工对外在的工作环境满意了,才能更加投入地去工作。试想,如果教职员工连做基本的科研实验的硬件设备也没有、连最基本的办公条件也不能满足,他们的积极性、工作热情、责任心、奉献精神还会有吗?通过完善员工工作环境来实现人力资源机制,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一个能够全身性投入工作的校园自然环境。其次,要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一个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安居才能乐业,尤其是要想方设法在生活条件上满足引进人才的需要。再次,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为广大教职员工营造良好的秩序环境,让他们全身性投入到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
在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必要工作环境的同时,要把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与教职员工的个人发展结合起来。独立学院要为广大教职员工在进修、深造、培训和学习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只有员工的个人潜力被充分挖掘,才能实现人力资源作用发挥至最大,才能实现独立学院长远发展。独立学院要积极引导教职员工在努力工作中去实现人生报复、人生理想,充分考虑广大教职员工的特长、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到学院的发展规划制定中来,让教职员工在对学院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实现独立学院长远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效结合。
4.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中要不断改革工资薪金制度
独立学院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中最活跃、最核心的环节应当为员工的薪金激励环节。员工的薪金,不但是对员工工作成绩的认可,也是调动员工积极性、促进员工不断深造的有效动力。通过薪金激励可以使广大教学科研人员以更大的动力投身到教学科研中,促进独立学院在教学科研层面上的提高;可以让广大管理人员用更加积极、更加负责任的态度投身到管理中去,为学院的发展奠定良好环境。独立学院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革薪金机制,不要盲目照搬照用公办高校等事业单位的薪金管理体制,要构建一种既能实现社会效益、又能服务经济效益的薪金管理机制,以激发员工形成公平性的发展环境为原则,更好地提升独立学院的竞争力,更好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独立学院要想法设法制订在同类独立学院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薪金制度,以吸引更多的科研教学和管理人才。员工在薪金上的愿望满足了,才能更加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以更加有优越感的姿态长期为学院的发展服务。薪金机制改革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在货币形式和物质层面上,还要建立一种隐形的薪金福利并纳入到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中,建立一种复合的薪酬体系。这种复合的、隐形的薪酬体系可以包括对员工的带薪深造、带薪培训等。这种隐形的薪金体系对于员工来讲更加具有吸引力。独立学院要紧跟国家高校体制改革的步伐,同时要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创新适合自身特点的薪金体系,实现薪金在独立学院人力资源激励中的作用发挥。
篇8
[论文摘要]独立学院学籍异常学牛问题是高校学生学籍管理的核心工作。本文分析了独立学院学籍异常学生问题的现状、成因,明确了教学管理部门、思政管理部门等机构在学籍异常学生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探究了独立学院学籍异常学生的管理措施及预防机制。
独立学院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形式,独立学院以母体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品牌优势为依托,正表现出越来越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等教育模式,独立学院发展历史较短,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方面进行了诸多积极有效的探索,但在学籍管理方面仍存在着经验不足、管理不够完善等方面的问题。
学籍管理是学校学生管理的基础,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籍管理主要包括学生的人学与注册,成绩考核与记载,纪律与考勤,升级与留、降级,转专业与转学,休学、复学与退学,毕业资格学位资格的审核及证书发放等。在这些学籍管理过程中,最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学籍异常或即将异常的学生,例如降级生、退学警示期、退学学生等。对此类学籍异常学生的管理工作占据r口常教学管理、思政管理工作的很大比重。作为一名教学管理工作者,在提倡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和不断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今天,我们必须把有效加强对学籍异常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作为教学管理本职工作中的重点。
一、学籍异常学生存在的问题
学籍异常学生特指降级生、学习成绩差即将到达降级边缘的学生、即将被退学的学生、复学回来难以跟上学习进度的学生。这类学籍异常学生往往表现为:
1.自卑心理严重,难以融人班集体。由于学习基础差,底子薄,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甚至会被家长责骂,白尊心受到严重打击,形成强烈的自卑心理。他们往往自成一个小圈子,和老师、同学思想上交流较少,行动上不来往,把自己封闭、自闭起来,隔绝于校园生活。
2.缺乏人生目标,学习生活消极。此类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学习积极性不高。他们往往得过且过,沉迷于网络,把学习放在一边,不愿参加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娱乐活动,对班集体活动不感兴趣,与班集体相脱离。此外,他们也往往不按时上课,认真学习,对未来没有明确目标,思想比较空虚。
3管理工作难度较大,干扰正常教学,不利于学校的安全稳定。学籍异常学生由于存在自我封闭的心态,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容易在同学群体中表露不良情绪,容易影响学校的整个学习氛围,对其他同学的工作、学习及生活习惯产生不利的影响。
4.不利于学校的安全稳定。学籍异常学生往往处于自由状态,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潜在安全隐患,一旦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工作出现“漏洞”,则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安全稳定。
二、学籍异常学生问题成因分析
1.生源特殊性。独立学院的学生是在高考第三批录取的,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基本功不扎实,虽然有部分同学是高考发挥失利,但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籍异常的学生更是基础薄弱,难以跟上学习进度,往往缺乏自我学习规划,对学习缺乏信心,学习自律性、自觉性低,没有外部压力,容易放松自己。
2.心理问题缺乏及时疏导。学籍异常的学生由于成绩比一般学生差,往往产生较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觉得自己比别人低一等,受不了别人的眼光,不能很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压力下情绪得不到宣泄,精神容易紧张,要么看不进书,要么放任自由放弃学习,甚至会引发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
3.班导师、辅导员引导管理作用滞后。学籍异常的学生,往往很难融入新的班集体或者原来的班集体,由于人数较少,各方面对学校的影响也比较小,班导师、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就容易忽视了该类学生与班级的融合。这类学生往往选择和自己一样情况的同学为伍,不与班干部打交道,不与优秀学生交流,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自暴自弃心态。
4.学籍异常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在修读新的课程同时,又要重新修读未通过的课程,压力比一般同学大,且课业更加繁重,如果没有合理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辅导,将导致学习压力增大,不及格课程增多。
5.专业教师对学籍异常学生不重视不关注。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视同仁,对待所有学生采取统一的模式,缺乏因材施教理念,对学籍异常学生的放任心态,容易使得学籍异常学生学习更加吃力,跟不上进度,成绩难以提高。
6.教学管理部门人员自身经验相对缺乏,没有形成一整套有效规范的流程。对于学籍异常的学生,在日常的学籍处理过后不再关注其后续的学习生活,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且和思政管理部门联系沟通不够,很多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沟通解决。
三、学籍异常学生管理的对策
学籍异常学生是高校学生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班导师、辅导员、学工办、教务办等部门应通力合作,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顶层设计学籍异常学生管理的长效机制,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一)加强引导,做好沟通解释工作
1.加强对降级或即将被降级、退学学生的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平时多与学生沟通,深人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防止产生不良的情绪及自暴自弃的想法,引导他们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2.加强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宣传解释工作,使学生能够深人了解每项与自身有关的规章制度,避免出现对规章制度理解错误而引起学籍异动。
3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工作。现在的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且都是住校学习,学生基本一学期才回家一次,教师与家长、学校与家长之间严重脱节,家长不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往往都是要降级、退学了才告知家长,没有很好运用家长的督促作用。及时将学生在校情况反映给家长,让家长与学校一同来管理学生,使他们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多方面、多角度督促学生的学习。
(二)齐抓共管,通力合作
1.加强教学管理部门与思政管理部门的联系,共同关注问题学生。及时将学籍异常学生出现的问题互相沟通,时刻关注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态,以便出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出现不可解决的后果。
2.加强专业教师对学籍异常学生的关注度。多向学生介绍成功的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因材施教,多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学习进度,随时解答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及学习动力。
3.加强班导师对学籍异常学生的引导管理工作。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制定适合自身的人生规划,定期制定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合理分配利用时间。帮助学籍异常学生尽快融人新的班集体,充分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有意识的为他们搭建舞台,发挥特长,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以减轻自卑、增强白信,激发动力。
(三)强化防范机制,做好学业预警工作
篇9
一、搞好理论武装,打牢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基础
党的理论把握的是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发展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经验凝结,是我们行动的指南,人生的指路明灯。理论学明白,理想才坚定,精神就充实,动力就充足。
作为真理捍卫,筑牢精神支柱。人是精神动物,任何积极的人生都离不开理论的精神支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党的创新理论既是党先进性的政治旗帜,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灵魂。把党的理论作为真理不懈追求,牢牢捍卫,毫不犹豫地置于精神家园的制高点,我们才能更加清醒的瞻仰未来,更加客观地审视自我,更加热情地投入生活。才会正确对待和处理人生路上的困难、挫折和考验,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挫折,不管多么艰苦的环境,不管经受什么样的诱惑,都会斗志不减、乐观面对,矢志不渝。
带着感情学习,开掘前进动力。理论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充满感情的。归根结底,理论一方面代表着人们的利益,另一方面理论还为人们创造着利益。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波澜壮阔的生动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最能实现和彻底维护人民利益的科学理论。只有从利益的角度着眼,对理论本质的揭示才深刻、才彻底,对党才能无比忠诚,对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坚信不移。理论武装愈彻底,对党感情越深厚,前进动力就越充足。
结合工作感悟,扎深实践根基。理论不是空洞的书斋教条,而是生动的实践总结,成熟的理性经验,现成的科学教义。我们搞好理论武装,就是要紧紧围绕其来自于实践、作用于实践的基本属性,在具体工作中思考感悟,在解决矛盾问题中学出答案,在贯彻上级指示中学出思路,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学出办法,在牢记组织嘱托中强化责任使命意识,提高工作标准,在个人成长进步中不断加深体会,坚定信仰。
二、加强实践锻炼,提高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素质
按客观规律办事,最终要靠实践来落实。这就是要求我们既要遵循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也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不盲目蛮干、生搬硬套,也不畏首畏尾、浅尝辄止;既要学“大禹治水”的顺势而为,也要学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的执著与坚守。
会掌握信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信息是工作的先决条件。现代社会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特征越来越为明显,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被浩如烟海的各种信息所包围和影响,借助各种现代工具,学会采集、选择、整理和消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新的形势任务对党员干部能力素质的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所面临的外部形势和发展趋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大项任务和工作要点,以及本级工作职责和具体任务,基层单位现状和需求等等,都是干好工作需要掌握的基本信息,必须牢牢掌握。除此之外,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现代科技知识等相关信息,也是提高本领所必备。掌握的信息越丰富,头脑就会越清醒,对工作形势的把握就会越客观理性,遇事才能迅速反映,作出正确判断。
会突出重点。抓住重点做工作,是哲学关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科学理论,是我们开展工作首要掌握的方法。会抓重点,首先要会找重点内容。单位的中心工作,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政治性敏感性强的工作等,作用大、影响广,无疑是重中之重,应高度关注。其次要把握重要时机和关键环节。不同的事物,都有各自规律,同一事物的关键点也在不断发展变化,需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其特点规律,才能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及时抓住关键点,牵住牛鼻子。
会协调落实。讲求协调,历来是我们所极为重视的工作方法。这不仅是中国人情文化的传统使然,更是遵循运动观点和事物多样性观点的科学方法。正因为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是多样复杂的,所以许多事情不能简单地用尺子量、用规章制度的模板来套,而必须予以灵活协调变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提高落实质量,求得目的实现。做好协调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把准工作政策规定,把握好事物的度,不能只顾一时效果而违背原则、偏离方向;也不能为了协调而协调,只求一团和气、大家都好,工作质量却大打折扣,“捡了芝麻,漏了西瓜”。
会总结反思。总结思考是工作的收官和升华阶段,同时也是创新的开始,解放思想的钥匙。每一项工作任务完成后,坚持思考,就象牛的“反刍”,营养多在这个阶段得以提取、吸收一样,才能消化吸收获取的经验教训,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就会得以深化、升华。养成思考的习惯,日积月累,经验和知识就会日渐丰厚,能力素质就能得到较快提升,做事就能应对自如,推陈出新。
会休闲放松。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的思想,古已有之。这其中既有人们对如何做事才能求得好的质量效果的深刻认识,更是一种对人生价值追求的洞察和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会休闲,是人的一种基于清醒认知的把握生活的能力。一是要学会做事的休闲。干工作既要提倡“关键时候瞪起眼”,“铺下身子”、“甩开膀子”,不含糊、不马虎,也要该休息就休息,甚至想办法挤出时间来休闲;二是要学会保持精神上的悠闲。在物质日益丰富、生活精彩纷呈的时代,要学会有取有舍,克制自己,抵制诱惑,不被无壑欲望所俘获,不疲于奔命、无度索求,安守一份清静。
三、确立和谐目标,探求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真谛
客观事物的全部规律,就是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总和。实现社会和谐是科学发展观的着眼点与落脚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它包涵了人自身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这“三个和谐”,既是党员干部践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最终目标,也是做人做事符合客观规律的至高境界。
尊重生命,快乐工作。人个体的内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人自我价值实现、快乐幸福的源头。人类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是万物之长,生为人类,实属造化之福。尊重生命自然规律,注重提高生命质量,热爱社会生活,就要坚持实事求是和理性处事;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创造更大价值,让有限的个体生命放射出最绚丽的光彩,是对自己、对人生的最大尊重和负责;积极塑造工作勤奋踏实、生活不骄不纵、待人诚信友善,在困难面前永不放弃的人格魅力,是我们化解矛盾、挫折以及荣誉所带来的各种压力,积极构建和谐人生的必然要求。
篇10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分析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01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010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开展不仅是检验高校学生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有效措施。对于其测试工作的开展,大部分高校都是按照相关标准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而各院校的测试达标率与优秀率也一直居于高位。然而,学生实际的体质健康状况却在逐渐降低。对此,各高校也应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高校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现状分析
首先,对于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组织者,也就是学校和教师,在选择测试方式时没有充分考虑院校发展条件,测试工作的实施力度不到位,相关工作人员也没有认真细致的对待每项检测工作,使得检测工作的实施无法取得理想效果。同时,在开展测试工作过程中也没有注重加强与体育课程以及体育实践活动的联系,学生的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与动机无法在参与测试活动过程中得到全面培养。而实际测试过程中,很多学校也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采用高质量的测试仪器,或者是上报结果存在虚假情况等[1]。
其次,对于实施者来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测试工作的意义、内容和精神等,很多教师都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工作积极性较低,进而导致测试工作往往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测试结果的真实性也无法得到有力保障。
再者,对于测试对象,也就是学生来讲,很多学生对其测试都不感兴趣,并消极对待测试,进而导致测试结果往往与实际存在很大差异,可靠性不高。同时,其测试指标与体系也有待完善,代表性不高。当前,对于各高校开展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来讲,除目的、意义与指导思想外,其在评价体系、组织实施等相关环节都存在诸多不足,对此必须要探索出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
二、完善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策略
一是提高学校领导对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重视。针对当前的高校教育体制来看,对于体制健康测试工作的开展,只有各高校领导给予足够重视,其工作才能够顺利进行,存在的问题也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体育部门不能仅仅充当边缘化的角色,而是应该先做好自身各项工作,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安排,并积极邀请领导对体质健康测试工作进行观摩与指导,同时,还要针对体制测试工作的重要意义做出进一步的沟通,进而不断提升院校领导对其测试工作的重视[2]。
二是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增强其责任感。对于体制教师来讲,应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摆脱得过且过的思想,积极主动地承担体质测试任务,并认真对待每项测试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针对院校实际发展情况,以及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特点,选择更加科学有效的测试方法。同时,教师应该针对体质测试的主要内容,为学生传授规范的体质测试操作方式,指导其反复练习,达到熟练操作。在实际测试前,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做好拉伸等准备练习活动。高校体质测试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进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不断提升。所以,体育教师应准确把握体质测试过程中的契机,逐渐向广大高校学生渗透加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为学生传授一些规范、有趣的体育锻炼方法,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形成正确的运动锻炼意识与习惯。
三是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与评奖评优等方面挂钩。高校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主要是围绕学生来展开的,而体质测试工作的目标也是为学生的体制健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进而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然而,就目前测试工作现状来看,对于体制测试工作大部分学生都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并采用各式各样的手段来应付测试工作。这也是高校体质健康检测工作一直难以获得理想效果,以及检测结果真实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要想使这一现状得到有效改善,就必须将学生测试成绩与学分,以及毕业保研等方面相挂钩。以此来引起学生对测试工作的重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测试理念,并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教师开展相关体制测试工作,进而为测试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提供有力保障[3]。
四是学校应加强对测试设备、场地的更新与维护。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外,体质测试设备与场地等方面,对其测试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有着关键影响。所以,其相关设备与场地,各院校一定要安排专人进行维护和更新,特别是在测试工作开展前,一定要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和校对,确保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检查和校对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上报院校,并实施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学校还要积极引进科学、新颖的测试设备,从而促进测试工作质量与效率不断提升,也能够为学生的体质健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