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激励的过程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激励的过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激励的过程

篇1

本人教授本科生《国际企业管理》课程6年了,在教学过程中有几点教学体会:

1、教师要转换角色,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国际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由于理论性强,学生很难深刻理解,这个时候要引入很多的案例教学,但是老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往往只是简单的充当案例的讲解者,没有成为案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成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能深刻的在案例中了解理论。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曾经请来了INTEL成都封装测试工厂的技术经理,现场阐述他们这家国际工厂实际遇到的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然后提问,让学生们来解决,最后请这位技术经理来问答正确答案。这种新式的案例教学法收到了很多同学的欢迎,不仅学到了知识,活跃了气氛,而且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2、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行。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情境教学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人在教授《国际企业管理》课程的时候,经常提一些在企业中经常遇到的,而又非常幽默的一些难题和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体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了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从而产生了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由于教学的本质是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思维活动。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2)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教学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4、强化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的进行过程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合作与交流,并让每一个小组抽签来选择一种非常现实而又急切需要解决的国际企业管理的一些问题。在讨论完了之后还评出前三名并分别予以奖励。这种小组的形式不仅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间交往的机会,有利干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和含作,而且加深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增加了学生对老师们的认同感。

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主要以协同活动为中介实现的,因此我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活动中,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不仅要指导组内交流,而且要引导组际交流;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更要重视交流学习方法。

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帮互助的合作意识,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不断向学生传授合作的基本枝能,使他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不问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5、注重传授知识,不忘育人

篇2

第二条  登记范围

1.阐明中医药理、法、方、药及其内在联系的,在学术上有新见解,并对中医药学术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基础研究成果及应用研究成果。

2.解决中医实践、中药生产、中医药器械等科学技术问题而取得的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应用技术成果,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和新品种。

3.推动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起重大作用的软科学研究成果。

4.中医药古籍研究,中医药的标准、计量、科技情报、科技档案等的科学化、标准化研究所取得的科技成果。

5.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设备、技术中取得的科技成果。

6.推广应用已有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过程中取得的科技成果。

第三条  登记材料

凡申请科技成果登记的项目,须上报如下材料:

1.《科学技术成果报告表》二份(附件一)

2.《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二份(附件二)

3.有关的系统技术资料(其中不能对外公开的材料须注明)一套第四条  登记程序

科技成果按项目完成单位的隶属关系逐级上报。

本局直属单位完成的科技成果经本单位科研主管部门审查签署意见后,上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

地方所属单位完成的科技成果按其隶属关系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医药管理局(总公司)审查签署意见后,上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

第五条  成果公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负责对收到的科技成果及时审查,对符合登记条件的项目进行统一登记、编号,定期《中医药科技成果公报》,成果公报公布的科技成果是本系统首创查新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六条  成果争议处理

凡正式公布的科技成果,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在公布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异议。如经调查核实,确属剽窃或弄虚作假者,应在原公布的范围内宣布撤销并通报批评。

第七条  中医药科技成果经鉴定后,应及时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进行登记,此为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必备条件之一。

篇3

关键词:合适护理、心血管疾病、临床疗效、分析探讨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全国居民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益凸显,而老年人高发的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也随着发病人群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升高,有关研究结果表明[1],40岁以上的心脑血管患者发病率显著上升,60岁以上年龄的患者中每增加10岁,该病的病死率就随之增加一倍。由于老年人群的生理特点,该类人群机体免疫力相对低下,同时都存在心血管病的病程较长,症状又不典型,病情复杂,多次发病和住院极易导致患者生存质量的下降和心理障碍,这也给临床护理带来了诸多困难。临床调查数据表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情况不仅与患者的情绪、生活习惯、疾病的认知等有关联,同时与其在治疗期间的得到的护理是否得当紧密相关[2]。因此,为改善我院心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临床症状,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01月至2014年01月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合适护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102例均为我院2011年01月至2014年01月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年龄在49-75岁之间,平均年龄57.3±3.8岁,其中男性患者52例,占总数的50.98%;女性患者50例,占总数的49.02%。本研究在征得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情况下开展的。

1.2 护理方法

102例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加以合适的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饮食护理、运动干预、心理干预、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

1.3 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并记录患者负面情绪发生的几率,以及患者用药方法、用药时间准确率、心理和生理功能等变化情况。

1.4 数据处理

本研究中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表示方法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以P

2 结果

本研究具体结果见表1、2。

表1: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比较[例(%)]

干预前/后

用药方法真确率

用药时间准确率

心理功能

生理功能

干预前

81.37

85.29

78.5±4.8

72.8±5.2

干预后

93.13

98.04

82.7±5.0

79.5±4.6

P value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心脑血管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的饮食习惯有重要联系。摄入高胆固醇、高脂肪人群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比素食人群要高好几倍。摄入高胆固醇的食物会加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同时高脂肪的摄入易引起脂肪斑块的形成,从而导致高危险病症,例如血栓等。因此,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要限制高盐饮食,要做到控制好患者总能量的摄入,同时增加其微量元素的摄入,饮食以清淡为主[3-4]。

适量的运动干预可以增强患者的心脏功能,促进其血液循环,减缓和避免患者血管内脂肪斑的生成,从而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老年人群作为较为特殊的群体,其在开展体育锻炼时,要针对患者的身体状况来确定运动干预的进程,例如从床上适度活动、呼吸等肺功能训练、室内外步行等体能训练等[5]。

此外,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每个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相应的健康指导措施,护理人员语气要温婉和蔼,从而给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必要时可向患者介绍医院的医疗水平及环境,使患者能够安心治疗。护理人员需要定时了解患者的具体用药情况,同时了解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的认知程度[6]。采取较为形象化的反复教育模式,从而让患者对药物加深记忆。同时,还需要注重对患者的家属进行用药教育,以便其能监督和照顾患者的药物使用[7]。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临床上采取合适的护理措施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其健康相关行为以及心理状态,同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黄秀菁.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睡眠质量的评估及护理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4: 663- 664.

[2]焦庆红.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失眠原因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J].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 02: 618.

[3]张轶. 舒适护理模式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和改善作用[J]. 中国保健营养,2013,05:1278-1279.

[4]杨丽. 中医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人性化的护理浅谈[J]. 中医临床研究,2013,04:88+91.

[5]郭元琨,王会聪,葛玉.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A]. 河南省护理学会.2011年老年护理安全管理学术交流会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河南省护理学会:,2011:2.

篇4

1 《国际航运管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1 《国航》改革必要性

一直以来《国际航运管理》课程在中国高职类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中基本上都处于一个核心主干课程的重要位置,对于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物流人才尤其是航运类物流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外部航运物流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内部高职类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推进,都对《国际航运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要求。

1.2 《国航》改革可行性

《国际航运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其本身所处的专业地位、高职类教育改革的大环境等都为其改革奠定了可行的实际基础。由于《国际航运管理》在物流专业中的受关注度,教学改革自然而然是从关键课程中先寻求突破点。而在高职类教育目前提倡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国航》的改革阻力减小,甚至专业层面、学校层面还会给予不同程度的财力、物力支持,其可行性大大增强。

2 《国际航运管理》教学改革的具体思路建议

教学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改革也必须循序渐进,既不能大刀阔斧地盲目剔除传统教学中的优良做法,也不能打着“改革”的幌子一事无成。有鉴于此,在实践教学的检验、摸索中,提出以下几点《国际航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2.1 相关课程整合

高职类物流管理专业一般都在航运物流模块开设《国际航运管理》和《集装箱运输实务》等类似课程。从整个课程体系来看,物流管理专业本身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包括了运输、仓储、配送、采购、供应链等一系列主要课程,因此在某些性质相近的课程方面进行整合教学,使得整个课程体系可以更加明确简明,方便学生接受领会,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尝试。

《国际航运管理》课程主要介绍的是国际航运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管理理念,包括了国际航运市场的基本情况、国际航运与国际贸易的联系、国际航运进出口业务运作、集装箱班轮进出口业务运作、航次租船与定期租船实务、航运价格管理、集装箱箱务运营管理、航运货损事故处理、国际航运口岸管理法规等内容。

而《集装箱运输实务》课程主要介绍的是集装箱运输的各种方式以及相关管理情况,包括了集装箱运输市场的基本情况、集装箱设备、集装箱水路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集装箱货物的装载方法、货物的交接、集装箱运输业务、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费计算、货运事故处理、国际国内集装箱货物运输相关法规等内容。

2.2 加强实践环节

高职类教育一直非常重视实践环节,相比本科教育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物流专业的实践操作性很强,而作为核心课程的《国际航运管理》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也应该更加重视实践的环节。有鉴于此,提出以下几条实践方面的教学改革建议。

第一点,在校内主讲教师传统授课的基础上尽可能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总体上,课程还是以校内专职教师讲授为主,向学生介绍《国航》的基本知识点,但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能够聘请物流企业的专家走进课堂穿插教学。一来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多样性,避免学生对主讲教师的审美疲劳,二来企业专家能够带来更多市场上行业内的实际信息,使学生真正做到将书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情况结合起来,为他们将来踏上社会做好良好的铺垫工作。

第二点,加强软件实训环节。现在的高等教育在很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方面都应用相关的教学软件来进行仿真教学。尽管《国际航运管理》总体上还是属于管理层面的课程,但由于航运实务的操作性很强,因此建议在课程教学中加强软件实训的环节。可以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集装箱方面、货代方面或港口码头方面的相关教学仿真软件,在传统课堂授课基础上,边讲授理论知识点边结合软件操作巩固,这也符合了高职学生喜欢动手的特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点,在传统作业基础上提出对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要求更高的作业方式。目前运作比较成熟的有PPT作业展示汇报方式。即要求学生在学习《国际航运管理》过程中,以小组形式合作,讨论和选定与课程相关选题,查找资料,制作PPT,然后进行课堂汇报,现场答疑,最后由老师点评和给分。通过这样的方式,其实多方面考核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包括对课程的总体把握、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应对能力等,也预先对将来的毕业答辩进行了演练。经过实践反馈,不失为一种综合的实践作业形式。

2.3 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教学的效果在校内环节很大部分是通过考核体现出来的,因此教学改革也不能忽略对考核环节的改革尝试。现在通常反对一次性的终结性考试方式,认为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因此建议在《国际航运管理》的考核方式上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考核方式上尽可能向平时的形成性评价方面倾斜,综合考虑学生的作业、出勤、课堂表现等情况,终结性评价方面也要努力多样化,笔试、上机软件操作和PPT汇报等多种方式结合运用,尽可能地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5

关键词: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F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181-02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进一步深化和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国际企业管理》已经成为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国际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国际企业的组织管理、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等多个环节,是一门应用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如何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在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生动地结合起来,是《国际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ERP沙盘设计为《国际企业管理》课程实践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ERP沙盘课程最初是由瑞典皇家工学院的Klas Mellan 在1978年开发的[1],自引入我国以来,已经在企业管理[2]、财务管理[3]、工程管理[4]等课程的教学研究中广受关注。ERP沙盘教学的优势在于大大缩短了企业管理教学与实际商战之间的距离,在学校里创造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模式。它不但能促使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将知识融会贯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的心理素质、知识结构和操作能力得到全面的训练。虽然ERP沙盘教学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多是对ERP教学模式的描述和经管类专业应用的总体分析,而对其在具体课程中运用的文献却很少。为了保证《国际企业管理》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本文将结合哈尔滨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实践,对《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方案设计和教学安排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实践课程的教学定位与目标

(一)教学定位

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从而传承实践知识以形成技能,并发展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5]。以哈尔滨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为例,《国际企业管理》课程开设在第六学期,理论教学为44学时,实践教学开设在理论教学之后,为30学时。为了准确进行《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课程的教学定位,首先,要对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学习态度进行分析。从知识结构来看,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对经济学、企业管理、会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有所涉猎,但课程学多属于理论学习,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机会很少。其次,从实践能力来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较弱。再次,从学习态度来看,由于ERP沙盘课程形式新颖、内涵丰富、形象生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目标性较强、课堂参与率高。因此,笔者认为《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实践课程的教学定位为:(1)ERP沙盘课程是《国际企业管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补充与升华。(2)ERP沙盘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和领导能力等。(3)利用ERP沙盘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进行良好的内容设置和课堂组织,以最大发挥沙盘课程优势。

(二)教学目标

通过《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实践课程教学,应实现3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知识层次,包括在模拟国际企业运营中所涉及的生产管理、投资管理、营销管理和组织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引入和获得。第二,技能层次,包括市场预测、财务分析等各种专业技能的训练以及计算机操作技能。第三,能力层次,包括学习能力、决策能力、规划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组织能力等主要能力的培养。这3个层次的目标逐级实现,又相互作用。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会促进能力层次的实现,反过来,相关能力的提高又会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技能的有效运用起到促进作用。

二、《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实践课程的教学安排

《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实践课程的教学安排是对教学活动基本环节所进行的组织与安排,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与成绩评定3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

《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第一,课程引入。虽然《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实践课程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学生已经对相关的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是在实践课程开始之初,还是有必要对可能涉及的经济管理知识做一定的引入性讲解。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国际企业模拟经营过程中,有目的地查找相关知识点并开展自学,也可以使学生在后续的课程中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运营规则介绍。由于学生对模拟经营的国际企业情况、经营规则、评比规则并不熟悉,教师要对模拟运营的规则及相关知识做适当介绍,使学生对所要完成的任务有大致了解。学生在模拟竞赛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逐渐了解运营规则,因此,教师不必介绍得过于详细,因为,过于详细的讲解不但会使学生丧失自我学习的乐趣,还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第三,试运营。这是学生掌握规则、了解国际企业经营过程和理解国际企业经营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阶段。在试运营阶段,可以根据学时的多少适当安排经营年数,一般应至少经历国际企业的初创期和发展期,因为,这两个阶段企业会面临比较关键的各种经营问题。

第四,模拟竞赛。一般应安排两轮以上正式比赛,由于一些随机因素的影响,单靠一轮比赛的成绩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小组学生的经营能力。成绩评定时可采用两轮或多轮正式比赛的加权平均值来确定最终的比赛成绩。

第五,点评总结。在每一轮比赛之后,教学应该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提出在经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各小组之间也可针对比赛结果进行经验交流。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应为学生做更深层次的国际企业经营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有意识到,在国际企业各部门良好运作的基础上,管理者应从战略高度看待企业的经营和决策。

(二)课时安排

《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实践课程的总学时应在30学时左右,且最好安排集中、连续的时间。例如,哈尔滨理工大学的《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实践课程安排在第六学期的期末考试之后的一周时间。将ERP沙盘课程安排在《国际企业管理》理论课程之后,可以使学生对相关的理论知识有充分的学习和掌握,为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而将时间集中安排在期末考试后一周内,不但可以保证企业模拟过程的连续性,而且较为放松的心情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各教学内容的学时分配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以学生为主的试运营和模拟竞赛是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占总学时比例的73.3%;以老师为主的课程引入、规则介绍和总结点评一共为8学时,占总学时的26.7%。这充分体现了《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核心的。

表1 《国际企业管理》沙盘实践教学内容的学时分配

(三)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是激励学生认真学习的手段。《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实践课程的成绩评定可以采取竞赛成绩与总结报告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竞赛成绩是客观评分,采取小组整体评分,即小组内的每个成员的竞赛成绩都是相同的,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总结报告成绩则由教师对报告中学生记录的活动、分析与决策过程以及感想和思考给出主观评分。这种主客观结合的评分方式既为课程考核提供客观依据,又可体现学生主观方面的努力因素,较为可信和有效。

结语

通过《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实践课程的教学设计,本文明确了ERP沙盘实践课程的定位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升华,其教学目标是综合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实践将国际企业运营的各种活动引入到沙盘模拟中来,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国际企业运营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与实践性。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使教学活动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学生在模拟竞赛的过程中学到许多传统课堂中无法包含的知识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明确《国际企业管理》ERP沙盘课程定位、目标、实践方案设计和教学安排等问题将会进一步提升ERP沙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冰.新型教学模式探讨:企业经营模拟[J].财会月刊,2008,(3):91-93.

[2] 刘战伟.高校经管类专业、ERP、实践教学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4):115-117.

[3] 奚云美.基于网络课程的《电算化会计》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9,(9):37-39.

篇6

[论文摘要]对于很多MBA课程而言,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都与该课程案例教学的效果密切相关。文章结合笔者及所在学校《管理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实践,从教师、学员、课堂实施等角度分析了影响该课程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并从案例编选、课堂组织、总结评价、考核方式改革等角度对应对的方法进行了总结,以促进该课程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一、引言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案例教学在MBA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已经得到广泛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针一对案例教学、课堂讲授等教学方法的作用向许多国家的有关专家学者征询意见,结果表明:在提高分析能力方面,案例教学居于第一位;在知识传授、学生接受度和所学知识的留存力这共方面,案例教学则居于第二位(陈立群,常颖,2003) !”傅永刚(2009)在一次实证研究中也发现:案例教学在“学习分析问题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改善思考方式”和“锻炼沟通能力”等方面的效果要大大优于传统讲授。

《管理经济学》是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所规定的十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许多高校MBA教育的必修核心课程。其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对于企业实践的指导作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案例教学。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对于该课程的案例教学也进行了专门的规定:1997年时规定的最低案例数量为3个,2005年又规定案例教学的时间不少于四分之一在200 7年“全国MBA院校第七届《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研讨会”上我们了解到,各院校均会采用一定比例的案例教学来帮助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而如何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则是大家所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

二、影响MBA《管理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

MBA教学满意度和案例教学的效果密切相关。与传统的讲授方式相比,案例教学难度较大,其教学效果受到教师、学员、案例教学实施方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何志毅和孙梦(2005)在一次问卷调查中发现,MBA学员认为案例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其中主要的意见集中于案例质量、教师案例教学水平、课堂组织、学生准备等方面。从实践来看,《管理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效果则主要受到以下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是教师对于案例的驾驭能力。MBA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企业实战经验和较高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但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热情,并从全局上把握整个教学过程。从这一点而言,案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对于案例的驾驭能力。在实践中发现,如果教师对案例的背景了解透彻,案例所涉及的问题来源于身边的人和事,或实际的管理经验,那么,案例教学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二是学员的主动参与程度。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再好的案例教学活动,学生如果不参与,就无法从中得到收获。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着学生收获的大小,学生参与则是案例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卢小丽,武丽慧,2009)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对于课堂集中讨论的案例,积极参与讨论的总是固定的部分学员,而其他学员则仿佛与案例讨论无关;对于需要小组齐心协力完成的案例,则始终存在“搭便车”行为,从案例的研读、分析到陈述,常常由小组中的某个或某几个成员来完成。在学员参与程度低的情况下,案例教学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是可行的案例教学实施方案。案例教学包括案例选择、课前准备、课堂实施、总结评价、课后反馈等多个环节。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的第一步;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要以学员为主体,着眼于学员管理决策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精准的总结评价可以使学员把握整个案例讨论的全貌,使学员对于理论和实践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掌握和融合;课后的反馈则可以使教师获得关于案例教学的宝贵意见,并应用于下一轮案例教学,从而有助于案例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有时会存在案例选择不当、没有形成互动式的良好教学氛围、案例总结评价草草收兵等问题,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三、提高MBA((管理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几点做法

在多轮教学过程中,我们对于《管理经济学》的案例教学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也从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第一,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编写案例。MBA的师资中有的教师具有企业实战经验,有的教师承担过企业的相关课题,结合实战经验或科研成果编写而成的案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对于案例的驾驭能力,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也为制定可行的案例教学方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来自于自身的实战经验或科研成果,教师能够深刻了解案例的背景,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能够有效地引导案例讨论,也能够充分自如地进行案例的总结评价。而学员往往对有实际背景的案例更感兴趣,因为这样的案例一般贴近生活或企业的实际,学员本身具有相应的知识积累,可以和其他学员及教师形成有效互动,而案例讨论的结果对日常生活或企业实际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第二,鼓励学员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背景来编写案例材料、拟定讨论问题和提供解决方案或思路。MBA学员的一大优势就是实战经验丰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深入,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运用集体的智慧来编写案例,一方面可以找到学员感兴趣的话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具体的做法如下:在布置任务之前,教师首先对于学员要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选题,提出案例编写和讨论的确切要求;然后将学员分成小组,指导每个小组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选题,并对案例制作的具体方案进行引导;在案例制作完成以后,要求各小组根据案例材料制作PPT,并月_通过专题案例讨论课的形式,由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案例陈述,并结合相关问题引导全班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这样的做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一方面许多的工作都在课后完成,大大增加了工作量;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相关行业的背景,教师还要具有应急反应能力,以应对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对案例进行总结评价。

第三,重视课堂组织及案例的总结评价工作。根据案例本身和拟实现的教学目标,灵活采取分层次案例教学法来激发学员参与的热情和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对于与关键知识点密切结合的案例,其教学目标是让学员掌握相关的理论,并且培养学员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一般采用课堂集中讨论的形式,例如在知识点介绍之前引人相关的经济生活热点话题,引导学员展开讨论,进而由教师总结出其中的关键知识点。对于一些涉及到诸多内容的综合性案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员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提高学员管理决策的能力,则一般采取课堂分组讨论的形式。在合适的时机引人案例,提出待思考和讨论的问题;然后根据实际将学员临时性地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各小组成员团结协作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参加相关的讨论,了解讨论全貌,并且引导讨论进程;最后由各小组的代表陈述讨论结果。不论哪种形式的案例讨论,我们都非常重视案例的总结评价工作。一般而言,我们先总结归纳一下各位学员或各小组代表的观点,以便学员们能够掌握讨论结果的全貌,在此基础上指出讨论中的不足,结合具体的情况引导学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或者在现有讨论结果的基础上,发掘出新的可以讨论的话题,以引导学员更深层次的思考。

第四,在成绩评定方式上进行相应的改革。虽然MBA学员更加重视的是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高,但在成绩评定方式上进行相应的改革,也是对学员积极参与案例教学过程的一种回报。在《管理经济学》这门课程中,我们降低了期末考核的成绩比重(占总成绩的40%-50%),增加了案例讨论的成绩比重(占总成绩的30%-40%);同时,在期末考核中,也相应增加应用能力考核的试题比重。在与学员的沟通中我们发现,这样的做法对于激发学员的主动参与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

篇7

>> 一种电网建设全过程常态化造价管控信息系统 浅析一体化全过程项目管理模式 基于工程项目策划管理全过程的校内实训教学体系构建模式 基于低碳经济理论的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模式研究 基于BQ模式的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机制研究 基于BIM的全过程装饰装修管理模式及实践 企业目标化的全过程成本控制管理模式探究 建筑垃圾的全过程管理模式研究 基于BIM的全过程造价管理探究 基于BIM的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解析 基于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研究 一种基于Web 2.0的“计算机导论”互动式教学模式 讨论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全过程造价控制 一种新的实验教学过程管理模式探讨 教学案:数学课常讨论式教学的一种突破 全过程参与式教学模式发展与运用可行性研究 “全方位、全过程、互动式”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双主体、全过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的讨论与实践 浅谈电力基建纵向一体化全过程造价管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上的课件经简化和改写而成,对专业术语和生词加注了中文解释,并补充了大量思考问题。

3)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学习。

为了促进学生间的互帮互学和讨论交流,我们采取的措施是:要求学生以小组开展学习,并贯穿于课程始终和课内课外。课前预习和课后总结按小组进行,课堂讨论按小组考核,project任务按小组完成和考核。其好处是:可以克服学生不喜欢交流沟通的坏习惯,提高预习和总结效果,促进互帮互学,增强团队领导与协作能力,改善课堂讨论的效果(小组预习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能只是消极地认为“分组考核可能会让差生偷懒和捡便宜”,而应积极地看到“通过组内自律和小组荣誉感,可以促进优生发奋、差生自强、以好带差”。

4)采用随堂测验督促过程学习。

总有一些学生习惯于平时不着急临时抱佛脚或重考试分数轻学习质量,重考前复习而忽略过程学习。我们的应对措施是,随机进行课堂小测验,增加中期考试,并计人总成绩。示例:在重庆大学的数据库系统课程中,随机进行了5次小测验(每次2个小题,上课开始的10分钟进行)和一次中期考试。小测验虽占用了一点课堂时间,但省去了课堂点名时间。这样做,迫使学生注重课后即时复习和讨论,注重过程学习,知识掌握更牢固。

5)同步开展项目设计,强化知识应用。

即使是计算机系高年级的学生,在理论消化和技术使用上,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本模式的应对措施是,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同步开展project设计训练。示例:在数据库系统课程中,伴随学习进度,针对一个小型的企业数据库系统设计,定期布置多个project任务,要求学生按小组同步完成。project任务包括:①画出数据流程图;②完成概念模型设计;③完成关系模型设计和优化;④设计完整性约束、索引与视图等;⑤完成安全性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如同许多其他计算机课程,数据库系统课程也伴随有课程设计,一般在课程结束后用一周时间集中完成。这样做,不仅使理论与实践脱节,而且在一周内既要完成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又要完成设计方案的实现,时间仓促,影响完成效果。但按照本文的新型教学模式,将设计工作分解并提前到课程学习中同步完成,学生不仅有充足的小组讨论时间使设计更完善,而且有助于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此外学生用课程设计周集中完成设计方案的实现,时间更充分,完成质量更高。

6)涉及过程学习的成绩评价。

成绩应当是对学生平时课程学习情况的客观反映,但如何作好成绩评价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认为,好的成绩评价方法不仅可以给学生一个公平的成绩,还是督促学生学习的好手段,因此提出了一套涉及学习全过程的成绩评价方法。示例:在重庆大学的数据库系统课程中,引入了如2.1节所述的成绩综合评价方法,涉及学习过程中的6个方面的因素。

新的考核方法兼顾了个人考评和小组考评:课堂讨论和project的评定按小组进行(课程设计亦如此,可通过面试区分个人参与度作微调),随堂测验、中期考试、上机实验和期末考试的评定则按个人进行。前两个部分按小组考核,可以促进学生在预习、复习及project中认真合作与交流,以好带差。后4个部分按个人考核,有效区分同组学生的水平。

3 新模式的主要特色

1)重视学习过程。

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绝不能仅仅依靠考前的突击复习,90分也不能说明就掌握了课程要求的专业知识。本文提出的教学模式,特别注重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课前预习、课后总结、课堂讨论、上机实验、课外project训练)。在任何一个环节甚至一堂课,学生学习是否努力都会在综合成绩中得到体现,促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掌握知识更深入。

2)促进交流互动。

本文提出的教学模式,在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后总结、project以及课程设计等环节,都要求学生按小组开展学习,而且大量开展课堂讨论,促进了小组间及师生间的交流。虽然我国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大多不愿主动与同学交流,但由于在许多环节都是按小组考核,学生会为了小组的荣誉和成绩而更多地开展交流。

3)成绩考核科学。

本文提出的成绩综合评价方法包括6个考核环节,期末考试仅占40%,更加注重平时学习情况。此外,还将小组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不仅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好生带差生,还能合理区分同组学生的学习差异。示例:在重庆大学的数据库系统课程中,学生最终成绩呈正态分布(成绩为90~100的9人,80~89的21人,70~79的17人,60~69的10人,不及格的2人,平均78分),客观地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特别指出,若仅从学生的平时成绩(满分60分)看,高分段(不小于54分)5人,低分段(小于36分)5人,平时学习情况与最终成绩基本吻合(因期末复习认真,期末考试成绩进步,使最终成绩在90分以上的增加了4人,不及格的减少了3人)。

4)有助于能力培养。

本文提出的教学模式,不仅课堂讨论多,要求学生按小组开展学习,而且十分重视各个教学环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领导与协作、口头表述与交流、批评性思维、知识应用和独立思考等能力。

4 结语

广泛推行讨论式教学法是本科高年级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在计算机专业,总的来讲是利大于弊。本文提出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使学生掌握更扎实的课程知识,而且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自信心、批判思维以及语言交流与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本文提出的教学模式虽然具有上述特色,强化了过程化学习与管理,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但在课堂讨论的具体设计与可控性、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预习、更好地促进小组内交流和互帮互学等方面,仍然有待于与同行们一起不断摸索,找到更理想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彭庆军,本科教学中运用的研讨式教学法[J],中国冶金教育,2009(3):29-31。

[2]杨红荣,沈丽霞,论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国际教育项目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杂志,2009,6(7):58。

[3]段永强,王道坤,等,“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国医学史”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6):1476,1477。

[4]朱英,李里,高校历史学研讨式教学如何开展课堂讨论[J],教学研究,2009(18):68-73。

篇8

关键词:美国大学;本科教学;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3.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128-03

一、前言

完全学分制是一种把必须取得的毕业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要求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的学时量,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准予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完全学分制是选课制、导师制和弹性学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其根本属性与学年制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首先其培养目标更强调人才素质的全面培养与提升,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次是课设置更有利于培养适应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强调要根据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变化,调整及时更新课程的教授内容;最后在教学方法上更要注重因材施教,侧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的大学学分制人才培养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思想,其主要特征:选课形式的多样性,学生学习的弹性化,学习过程导师制以及文、理、工相互渗透的通才教育。历史与经验都表明,美国大学的学分制的指导思想、课程管理管理运行机制、配套措施和办学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目前,学分制为主要特征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几乎在全国展开,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河南大学等一批高校先后不同程度地实施了学分制改革。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各高校的完全学分制的改革与完善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国内不少高校教务负责人坦言,学分制在我国多数高校执行得不够完全,不够彻底,导致学生学习过程指导和评价受到忽视,这显然不利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对大学丰富的教育资源无疑也是种浪费。本文在详细调研了美国几所大学的机械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学分分布和选课指导等基本情况,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其课程设置及管理运行机制,从而可为国内各相关院校的学分制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美国大学本科课程管理运行机制

美国大学实行以学分制和选课制为核心的本科课程管理制度。在大学本科课程管理权限中,学校一级通常负责全校性的通识教育课程管理,院系一级则负责院系主修课程的管理,本科课程的规划、实施、评价和更新等环节完善,运行过程严格。

1.学分制。现在美国各大学已经把学分制作为建立学生个性化主修计划、测评教师教学状况及教学成果、配置教授和教学资源、指导学生选课与学籍管理以及学费收取制度的重要依据,是美国大学管理本科课程的主要手段。美国的学分制最初采用了完全开放的累积方式,提出了一种课程量化测评标准制度。随着大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学分制也不断发展与完善。目前美国高等教育的标准规范逐渐被各国不同的高校和不同的教育层次所采纳。美国学分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学分转换的认可性,即与构建了不同层次的高校和不同类型教育的学分之间的相互认同。

2.选课制。美国大学的各大院系一般有严格设置规定的主修专业课和一些选修课。有的院系有严格的课程设置。要获得这个专业的学位学生必须完成这些课程和学分。有的课程不是每学期开设的,有时候是一年才开设一次,如果错过这年选课,就要等到下一年。这些情况学生都需要预先了解清楚,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和毕业计划。美国一般大学规定全职学生(Full time student)必须每学期至少修满9个学分(三门课左右),兼职学生(Part time student)每学期注册3个学分的课(最少一门课)。例如某专业规定整个课程设置是120个学分,四年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学习状况安排大学的学习时间。有的学生经济压力大,就在短期内把所有课程修完,一年三个学期选满学分(秋季、春季和夏季),每学期修12~15个学分(四到五门课)这样就可以少于四年时间修完学位。有的学生就按照学院的课程设置按期完成,还有的学生希望每门课拿到较高的分数(GPA),每学期仅修满9个学分三门课。这样学习相对轻松,可以有时间精力打工,或者重修考试不好的学分。那么这种情况下,学生有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毕业取得学位。因此,尽管大学规定在4~5年内完成本科学习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延长或缩短学习的年限,只要完成了学位要求的学分就可毕业。对每个在美国大学就读的学生来说需要权衡学习时间、学业任务,以及经济压力。从学业方面来说,美国大学每门课学习任务相当繁重,有不计其数的考试、作业、小组或个人项目、论文等。每门课拿到好的成绩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如果学生选课量过大,比如一学期五门课,那么到期中、期末的时候会被无数考试压得透不过气来,也无法保证很好的学习成绩。如果学习成绩不好,最终也会影响到就业。因为学生大学本科的课程分布和GPA(学习成绩)也会成为应聘工作时面试官对你的一种参考。从经济方面来说,美国大学本科是学生付费的,学校里虽然有名目繁多的奖学金提供给学生,但是毕竟不是长久的保障,延长毕业年限,但是势必毕业时间也延长,奖学金只能减免部分学费,而学生仍然面临生活上的经济上的压力。所以按照院系的要求完成专业课选修课,怎么选,选什么课,选哪个教授的课,学生一进校园就要有长远的规划。如果没有合理的计划和参考,在学期考试期间学生的负担会相当大。院系方面也会有专门人员提供这方面的咨询和指导,学生选课的时候学校都会建议去找这些专门的指导老师咨询,设置长远的选修计划和策略。对于大部分美国大学来说,每个学期开始的前两周是选课试听周。在学期开学前,学生必须已经注册好想学的课。否则等学期开学以后有可能某些课已经注册满,就不能再注册选修了。一般学生会提前注册五六门课试听,注册课程之后,在开学前两周的试听期,学生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作为这个学期的学习课程。一般第一堂课是教授们的课程介绍,学生可以了解到这门课的教学大纲,需要什么教材,作业量的多少以及截止日期,教授的期望,难易程度等信息,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和授课教师沟通来深入了解这门课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而不是单纯依靠选课系统上简单的几句课程介绍就决定选课。开学两周之后,学生就要决定是否继续选课。如果没有取消注册这门课,学费就开始计算了。一般在期中考试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考试成绩,还有一次机会取消选修这门课。但是期中考试注册后取消注册则要付部分学费。如果是必修课的话,学生可以有机会以后再次选修这门课,确保拿到好的分数。如果在接近学期末取消这门课的话,学生就需要付全额学费了。当然,各大学校对此有不同的详细规定。关于课程和选课,学生还有另外的途径。一是从曾经修过这门课的学长们口中得到一些关于这门课的相关信息,比如教授的授课方式,得分是否容易等。另外学生中间会流传一些网站给不同学校各个教授课程打分,学生可以登录这些网站了解以往的留言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只能参考,并不全面。

三、选课与学习指导

1.课程期内的选课。在美国,很多大学中有专门老师教授指导学生的选课和学习,有的学校系里专门设有研究生联系人指导非论文研究的本科生,并且给做课题论文研究的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在选择课题、硕士博士论文以及专业方向上给予指导。当学生选择了课题和研究方向的专业指导老师之后,这个老师就取代系里的联系人作为学生的导师。这里新生包括大学新生和专业新生两个概念。大学新生指被大学工程院系录取的第一年新生,具体选择什么专业方向没定。专业新生指被大学工程院系录取一年的学生学习一年工程基础课,打算选择工程机械为正式专业方向、尚未深入学习任何工程机械专业的“新生”。当大学新生入学学习工程类基础课程一年以后,对其中有意选择各专业如机械工程为以后正式专业方向并且被机械工程专业正式录取的学生,工程学院基础指导办公室专门指导他们的专业课选课和制定学习计划。在专业课开课之前(大学开学后秋季、春季两个基础学期课程学期后,到第二年夏季短期学期课程中某些专业课也开始了)。在夏季课选课之前,学生必须和他们选定的指导老师预约会面面谈。在此之前,大学新生第一年的选课由工程学院内专门指导大学新生选课的老师指导完成。专业课新生指导的一般程序是:先审阅回顾学生一年内的学习进步情况,回答关于课程内容和要求的基本问题,然后为以后三个学期选课内容计划进行建议。在学习工程中,接受咨询的学生如果遇到问题可以打电话或者发电子邮件给他们的专业新生指导员寻求解决的方法。所有学生(包括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如有问题均欢迎向他们的指导员或者专业导师咨询。每个学期课程注册前的学习咨询对每个学生是必须要求的,这个硬性的要求直到学生成功地修完所要求学分的课程。有的学校对于本科生超学时的选课指导咨询则是学生自愿选择,不再强制要求。但是仍然强烈建议他们在注册最后一学期课程之前向系主任教授咨询,以确保他们最后的计划满足学院的要求。对于工程学院的学生还要要求完成一个长达2~3个学期的实习或者取得同等相似水平的经历。因此,第一个实习学期开始前,学生必须注册没有学分的合作教育讲座。这个讲座包括关于如何准备面试,找面试职位,如何实习报告等。对追求硕士以上学位的学生,最好在注册选课期间和导师约面谈。所有非本专业的选修课必须由他们的研究导师批准,以邮件、电子邮件形式留存。如果学生在入学之前有技术工作经验,并且此经验和一个以上的实习学期相等,他们可以申请高级学分。他们必须首先和合作教育办公室的教师讨论他们具备的以往经验。如果讨论结果非常满意的话,这个学生将完成优异实习申请表,然后被进一步评审,以获得优于普通实习的学分。

2.实习期内的选课。有时候学生在实习期间也希望选课,院系对此有条件限制,此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学期选课每学期不能超过规定的学分。这个学生必须获得实习期选课批准表“获准在实习学期内选课”,选课程必须不能和实习责任的时间冲突。如果课程时间和工作时间冲突的话,实习雇主必须出具批准文书。如果学生在其他学校注册选课,这个学生必须要求在招生办公室取得“交换学生表”。在实习期间内,如果学生在其他学校选课必须把此学校课程的学习成绩复印件寄到学校的注册办公室。

美国大学本科课程设置主要表现为以下模式:自由选修型、分布必修型和核心课程型。这几种课程设置模式呈现的共同特点为:重视通识教育、注重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强调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在课程管理中,将学分制和选课制有效地结合起来,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素质教育和实践教学。因此,我们要积极借鉴高等教育先进国家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吸收其精华,并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实现高等教育更为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船.美国大学学分制对英语专业学分制改革的启示[J].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27(2):117-119.

篇9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工程管理;双语教学;研讨教学;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1-0102-07

一、 国际化背景下的国际工程管理课程要求

中国2001年加入WTO,成为经济全球化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发展主流,走向全方位、多领域、自主式、全景式开放,这种理想愿景的实现必须依靠优秀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加入WTO也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好的契机。2001年之后,中国工程企业在海外市场的份额不断增加,营业额连续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践行了“走出去”战略,如图1所示。

近年来,国际工程市场出现了诸多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承包商在海外工程市场竞争中面临巨大的挑战。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高端人才的主要基地,理应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因此,培养“拥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规则、标准、规范,适应国际化环境,具备国际化竞争力”的人才成为当前工程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使学生具备处理国际化问题的能力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双语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从外语能力、专业技能、思维习惯、文化素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能力。

二、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课程探索路径

(一) 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在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定位

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由老一辈工程管理专家钱昆润和杜训等教授于20世纪70、80年代开创设立,至今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目前,由“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为支撑,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中,国际工程管理是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着力打造的重要方向,形成了以合同管理(国家精品课程)、工程经济(东南大学校级双语实验课程)、项目管理(东南大学校级精品课程)三大核心课程为依托,以国际工程现场管理与案例分析课程为辅助,以国际工程管理课程为核心的国际工程知识体系,如图2所示。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教学以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掌握国际工程市场分析能力、掌握国际工程法律和合同体系、熟悉国际工程法律法规、熟悉国际工程现场管理、了解国际工程惯例和文化、了解国际工程研究最新动向为宗旨。

(二)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在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发展过程

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一直以国际工程管理课程为核心,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和国际工程市场的拓展,国际工程管理教学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如图3所示。

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的本科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李启明教授的国际工程承包合同课程,主要介绍国际工程招投标体系、FIDIC合同体系和关键合同条款。这一时期,对外工程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未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承包商承接的国际工程以劳务分包、分包和少量的总承包为主,市场范围主要集中在中东和非洲地区。因而,课程教学偏重合同拟定和管理过程,对市场分析、承发包模式、风险管理等问题关注较少。

2001年之后,中国加入WTO,开始推行“走出去”战略,国内承包商实力不断壮大,但是国际市场的承发包模式多样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市场争夺激烈。这段时期,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本科课程主要由邓小鹏博士讲授,课程内容逐步扩展到国际工程市场分析、风险管理、承发包模式、现场管理、文化管理等。由于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加强,一些国际工程内容被转移到合同管理、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投资决策课程中,如FIDIC合同、国际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国际工程造价与投融资等。国际工程管理课程教学由注重知识讲解转向注重能力培养。

2010年之后,中国国际工程市场发展良好,进入ENR225强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国际工程业务遍及全球主要地区。同时受2007—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非洲多国发生与战乱、中东地区不稳定因素等影响,国际工程市场风云变化,业主对工程的需求趋向总承包、EPC、PPP等模式,金融和政治风险加大,市场波动较大。这段时期,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本科课程主要由袁竞峰博士讲授,课程教学在继承以往精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能力培养,并开始实施双语教学。为加强学生对国际工程的实际感受,增设了国际工程现场管理与案例分析课程,由毕业于台湾大学的林艺馨博士主讲,主要介绍国际工程的实际操作和案例,并采用了全英文的教学环境。

三、双语教学模式在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课程的实施

为顺应国际工程市场变化、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特别是在国际工程管理课程中,不仅应强调基本的专业技能,更应让学生具备国际环境下的市场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2011年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开始探索双语教学环境下的开放型和研讨型教学模式。

(一) 教学目标的设定

高校双语教学定位于“学科教学”,旨在将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相结合,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外语综合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专业问题能力为目标,帮助学生“习得双语能力,理解多元文化,培养全球意识”。

因此,国际工程管理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通过中英文双语教学,引导学生运用英语搜集和获取相关国际工程信息、学习相关知识和方法,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与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

(二) 教学内容设置及教材选用

选用什么样的教材关系到双语教学的质量。在选用教材时应关注4个问题:(1)教材必须反映国内专业的特点和需求,既具备本课程所需的基础知识,又不缺乏前沿理论与发展的介绍;(2)教材必须与国际相关专业接轨,符合全球化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3)教材应充分考虑国内双语教学的具体情况;(4)教材还要注意与其他课程的协调。

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目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引进国外高校原版教材,另一种是学校或地方自己编写教材。原版教材用语地道,但与国内的教学体系相符度较低,而学校或地方自编教材在语言表达、思维方式等方面又往往与地道的英语表达脱节,不利于师生交流。因而,应尽量选择内容体系相对完整、兼容中西方特点的教材,并能在条件具备时自编讲义或教材。

国际工程管理双语课程目前还没有合适的、直接可用的双语教材,也缺乏符合东南大学教学大纲的原版教材。鉴于语言表达、思维方式、教学难度、教学理念等多方面因素,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教学中采用了国外、国内教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双语教学。最终在教学过程中选用了由李启明教授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工程管理》为中文教材,Murphy O. J.主编、THOMSON出版的“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为英文教材。选用的中文教材集中反映了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十多年来在国际工程教学中的积累,并体现了国内外国际工程的最新研究进展;选用的英文教材在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新加坡、西班牙、英国等国家出版,能够反映国际工程管理中的一些管理惯例、方法和理论。这两本教材的结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既反映了国际工程管理的国际化,又坚持了本土化原则,并能体现最新研究进展,实现“洋为中用”。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授课教师结合学生学习、实践的需要,编写了适用的双语教学讲义和幻灯片,编写了词汇手册、注释手册等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授课教师也向学生提供了大量外文参考书目、文献,将其中的精华部分以补充性资料的方式介绍给学生,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探索了国内外教材结合的最佳途径。

(三) 混合型教学模式的采用

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过渡型、保持型、沉浸型。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适用于缺乏外语环境,语言能力以母语为主的群体;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使用两种语言作为学科语言,目标是使学生同时运用两种语言交流;沉浸型双语教学模式以英语为主,对目标群体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针对国际工程管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双语教学中进行了混合型的教学模式。

在国际工程管理双语教学实践中,首先对2008级和2009级两届学生(共计72名)进行了英语能力调查,调查显示全部学生通过了CET-4,超过60%的学生通过了CET-6,英语能力较好;同时,由于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均较高,因此,采用了以保持型为主,沉浸型和过渡型为辅的教学模式。

(1)教学的初始阶段和一些教学的难点(如国际工程市场的准入制度、国际工程投标和标价计算、国际工程保险制度等),主要使用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讲解以中文为主,仅对部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术语用英语讲解,鼓励学生查阅专业外文词典,积累和整理有关词义的信息,以扩大学生专业词汇量和培养学生专业术语语感为主,强化英语的渗透力度,英语使用比例为15%~20%。

(2)教学的中间阶段和教学内容中的易理解部分(如国际工程市场分析、国际工程惯例/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国际工程承发包模式、国际工程风险管理等),主要采用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学生通过预习已掌握了一定专业词汇量。在此基础上,以中、英文交叉渗透教学为主,对教学中简单的内容以英语讲解并采用全英文幻灯片,增加英语的使用频率,在教学中融入国际最新的工程管理理念与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课堂英语使用比例达到40%~50%。

(3)教学讨论环节和一些与国际接轨较多的教学内容(如国际工程合同管理、国际工程招标),主要采用沉浸型双语教学模式。在课堂讨论环节中,鼓励学生用英语提问、发言,并指导学生就选定的课题(2011—2012学年的课题有中国承包商在特定地区的市场拓展分析、国际工程EPC或PPP项目的分析等)准备课堂研讨和汇报,在课堂上主要使用英语报告和交流。在授课环节,由于特定的授课内容(如合同和招标),学生的专业储备较好,能够对其中关键性的问题进行思考,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术语词汇量也有了提高,接近全英语的授课水平,英语使用比例达到80%以上。

(四)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

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内容广泛,知识点众多,在32个课时内很难全部完成,势必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发现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数据库搜索、教师咨询等途径解决问题,发现新知识。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英语应作为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工具,引导学生学会从数据库中搜索资料、整理资料,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课程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互动式、研讨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

1.互动式双语教学法

互动式双语教学法,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主要通过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学生间的横向互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将传统课堂教学变成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 互动式双语教学法包括:(1)课堂互动,如英文提问(让学生英文回答问题)、英文讨论等;(2)课下互动,学生在预习、完成作业、完成课程论文过程中与同学或教师进行交流,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方法。

2. 研讨式双语教学法

研讨式双语教学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先向学生命题,学生根据命题分组拟定方向进行资料搜索、分析,形成英文报告、课堂英文汇报,通过双语研讨完成对特定选题的分析和论证。2010—2011学年中,第三次研讨的内容是“国际工程中的文化沟通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了教材中不曾提及的一些文化分层现象,并结合国际工程环境对中国承包商在海外工程中雇佣外国工人和管理人员的问题进行了探讨。2011—2012学年中,第二次研讨内容是“新兴国家国际工程市场准入机制的分析”,学生通过自学、分析数据库等不仅研究了南非、阿根廷、俄罗斯等国建筑市场准入制度,更通过研讨和团队合作,完成了“金砖国家”建筑市场的分析报告,效果良好。在这一过程中,研究与讨论的方式结合,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3. 案例式双语教学法

案例式双语教学法,主要通过教师介绍案例、学生课后查找资料、撰写书面报告完成国际工程管理知识的综合应用。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的实例导出主题,使学生身临其境,启发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案例讲解能够降低内容难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授课内容。教师通过设定问题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之后,主动查找相关资料、寻找规律、解决问题。例如,通过介绍利比亚战乱和中铁的沙特麦加铁路项目,解释国际工程的风险问题,向学生提出“造成这些风险的管理问题是什么”“在投标和项目决策时如何预测和降低这些风险”等问题。学生通过课后分析,提出融资、设计、合同拟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实地考察,尽快实现设计标准与国际接轨,通过世界银行或中非基金政治风险担保降低风险等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不断给学生指导,引导学生向正确、合理的方向努力,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多种考核方式激励学生

双语教学环境中增加了较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单一的期末考核方式考核学生并不全面,因此,双语教学课程的考核形式应该多样化,灵活应用笔试、口试、开卷、闭卷等考试形式。为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的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发言、考核等都计入成绩总评中,以此来激励学生,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体的设置包括:

(1)平时成绩10%,主要考核出勤率和课堂回答问题情况;(2)课堂研讨30%,以小组成绩作为组员成绩(主要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包括课堂英文汇报、书面英文汇报、汇报改进情况;(3)个人论文30%,考核科技论文撰写的规范性、严谨程度、专业技能的应用(如数学方法、统计方法、国际工程知识的应用等)和创新性(特别是发现问题的能力);(4)期末考核30%,考核采用开卷方式,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试卷由案例题、论述题和分析题构成,中英文各占50%,学生需要阅读英文资料分析问题,也需要用英文论述观点。

四、 开放式和研讨式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评价

2010—2011,2011—2012两个学年国际工程管理开放式和研讨式双语教学的探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每学年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了不记名调查(2010—2011学年35名学生,2011—2012学年37名学生),结果如表1所示。

(一)教学的整体满意度

整体满意度反映了学生整体上对课程的认可度,涵盖了双语课堂教学、研讨、作业、考核等环节。比较分析两年的数据,可以发现,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满意度维持在较高水平,并且稳中有升,说明课程获得了学生的认可。通过对学生的考核可以发现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学习中个人的语言能力、专业技术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均得到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改革过程中有较大提高。

(二)双语教学的满意度

双语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其满意度直接说明了教学的成败。两年的数据说明,学生对双语教学非常支持,超过90%的学生欢迎双语教学,对双语教学给予了较大的肯定。通过课堂授课、课堂互动、作业完成、课堂研讨、个人论文等多种方式构建的课程英文小环境保证了教学效果。

(三)研讨环节的满意度

研讨环节是国际工程管理课程改革的重点,其满意度说明了学生对研讨环节的认可度。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研讨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此项得分直接说明了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研讨环节连续两年得到高分,充分说明研讨式教学深受学生欢迎。通过研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与能力。学生提交的论文质量均较高,教学效果显著。

五、 问题与建议

通过2个学年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的调查,发现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使双语教学的效果未能充分体现,也制约了未来由双语教学向全英文教学转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

(一)缺乏合适的双语教材

尽管在双语教学实施之前已经充分分析过教材问题,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发现缺乏合适的双语教材。国内的国际工程管理教学立足点是中国承包商开拓国际市场,而国外原版教材均没有类似的内容;因此,目前急需既能反映国际市场变化和国际工程惯例,又能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双语教材。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已将这样的教材列入议事日程,并准备联合海外的华裔教授和熟悉国际工程的外国教授共同编写,希望保证语言的纯正。

(二)学生接受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由于近年来国内英语教育的加强,学生英语能力已经得到大幅度提高,对展开双语教学有较大帮助,但是,学生的差异仍然存在,对英语部分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提供专业词汇手册等工具书,也需要教师通过情景式教学使学生尽快融入教学环境。另一方面,相关专业知识的要求也对学生接受新知识提出了挑战。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在第三学年开设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就是考虑到课程的综合性,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还有待加强。

(三)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影响双语教学效果

国际工程管理课程的内容难度不一,对专业相关性较低(如国际工程市场准入制度)和技术性较强(如国际工程标价计算)的内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本身就存在困难,在双语环境中更加要求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及查阅资料等工作。

(四)语言学习可能影响到专业学习

双语教学强调的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外语进行教学,以外语为工具学习非语言类学科知识。双语教学中,外语只是一个教学语言,是一种教师传播知识和学生互动交流的工具,而不是进行语言教学。双语教学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强调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全方位的第二语言交互。需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外语的工具作用,而不是一味学习外语,否则将会对专业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六、 结语

双语教学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在国际化环境中适应能力的一种有益实践。随着中国国际工程的发展,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英语的应用和英文环境中的沟通能力在未来国际工程实践中将得到更加普遍的运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与步骤,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课程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双语教学的同时,尝试结合开放型和研讨型的教学方法,通过分组学习、研讨与报告、互动学习、案例学习等方式,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活跃了课堂气氛。

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一是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建设一本适用性较好的双语教材;二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增强教学效果;三是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不同双语教学模式,更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四是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专业外语和专业知识。

开展国际工程管理双语课程是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面向国际化展开工程教育的新尝试,由于教师能力和经验有限,教学模式、方法和考核仍在不断摸索中,教学效果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需要继续探索适合的双语教学模式,强调工程管理专业双语学习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闭应洲, 陶一凤. 《计算机网络》双语教学研究[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5(1): 109-112.

[2] 沈学东, 王淮亭, 吉顺如.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双语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思考[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1, 33(A1): 45-48.

[3] 宣永梅. 暖通空调双语教学实践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6): 81-84.

[4] 白雪莲, 刘猛, 罗庆. 建筑节能导论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1): 105-108.

[5] 向小林, 罗云明.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外语能力培养[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2): 25-28.

[6] 吴凤平, 王辉, 王文萱,等. 国际工程承包课程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3): 72-74.

[7] 李启明, 邓小鹏, 吴伟巍, 袁竞峰. 国际工程管理[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Capability-based bilingual teaching reform of 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course

YUAN Jing-feng, LI Qi-ming, DENG Xiao-peng, LIN Yi-xin

(Department of Construction and Real Estate,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 P. R. China)

篇10

一、国际视野课选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宏观层面的理论

国际经济关系类课程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分析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组织的发展演变掌握国际关系的和国际治理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甚或人类利益。它所涉及的内容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超出大众的关注范围,学生通过传统讲授课堂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课程理论。受时代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又不能亲临现场调研学习。案例教学法则能较好地拉近微观与宏观的距离,克服时代和教学条件的局限,虚拟国际情景,效仿国际组织,参与国际治理。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成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参与者和决策者,身临其境地解决国际关系问题,治理国际社会,从而深刻领会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组织与国家利益的结合规律。

2.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际经济关系类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当代国际经济秩序的形成与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组织的形成与功能发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中国与主要大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发展趋势等,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宏观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采用传统教学法上国际经济关系类课,通常是老师在课堂上“满堂灌”,介绍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不同时期的特征和问题,国际经济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国际治理的趋势等。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听者,对于远离生活而鲜有涉及的内容,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懵懵懂懂,似懂非懂。对于理解都很困难的理论和内容,何谈掌握、消化,外化于行,改变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素质就更无可能。

案例教学法打破传统教学法“老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局面,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案例准备、互动讨论、解决问题、撰写报告等活动中,让学生在真正掌握国际经济关系和国际治理规律的同时,改变学生观察问题的视野,增强学生客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增强自信心,提高沟通能力,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国际经济关系与经济组织课程中绝大部分是关于国际经济组织(包括国际贸易组织、国际金融组织、区域一体化经济组织)作为重要国际经济关系的行为体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内容。这些经济组织是具体存在的,但要选课学生都去这些组织调研或实践,根本不具可操作性。如果只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法,老师分别介绍各组织的建立、发展、机制运作、功能作用等,学生无法真正认知到这些经济组织的作用,甚至连这些组织的存在也很快淡忘。如果采取案例教学法,选择各经济组织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推进国际经济治理的实例,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利弊,就能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关键步骤

案例教学法要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有一定的教学步骤,每一步都必须认真设计和操作。下面将以世界银行参与国际经济治理为例来讲解国际经济关系与国际金融组织这一章的内容。

1.课前准备

实施案例教学,课前准备要全面周到。只有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案例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首先要将班级学生分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组织是门基础性选修课,通常选修的学生都比较多。要将每位学生都调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学习,最好将学生按人数平均分成几个小组,这也有利于课堂的分组讨论或分组辩论等活动。每一小组织委任或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和督促小组的学习工作。

其次是案例的选择。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法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在选择案例时,要先确定该章节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选择案例和组织教学。国际经济关系与国际金融组织这一章所涉及的经济组织有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和其它地区性开发银行。案例教学法需要较多的课时,因此不宜将每个国际金融组织都用案例教学法来进行讲解,可从中选择一个功能作用比较典型的组织采用案例教学。然后再根据归纳演绎总结出所有国际金融组织参与国际治理的规律和存在的问题。世界银行就是当今很典型的国际金融组织,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是其会员国,业务范围十分广泛。世界银行最初成立的目的是帮助二战后的西方国家快速重建和恢复发展。这一目标很快完成。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世界银行的宗旨也逐渐转变成减少贫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繁荣。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1981年恢复在世行的代表权以来,总计授受了世行560多亿美元的贷款,额度居世行债务国前列。中国与世行的合作也非常成功。另外,我们的学生对自己的国家了解最多,也最为关注。因此,选择世界银行对中国贷款、援助案例比较合适。

中国自1981年恢复在世界银行的代表权,认购的股金占总投票权的2.71%,这一数字经2010年世行通过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后提升为4.42%,中国也随之成为居美国和日本之后的世行第三大股东。

世行与中国的合作主要分成贷款合作和知识合作两大类。到2010年为止,世行对中国的贷款承诺有470多亿美元,支持了300多个项目。项目涉及的区域覆盖了除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集中在交通、农业、城建和环境、能源、工业、教育和卫生等领域。世行的贷款不仅帮助了我国的经济建设,还在体制、技术创新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工程方面的竞争性招标机制、工 程师监理机制、业主负责制,水资源保护方面的供水、污水收费制度,卫生体制方面的区域卫生资源规划、医疗扶贫基金等。世行与中国的知识合作主要包括技术援助、经济分析、政策咨询等,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推进作用。另外,世界银行对我国的环保、能源、财政金融、交通、社会保障、教育、企业改革等诸多领域进行的专门调研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和行业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当然,中国与世行的合作也不是一帆风顺,在某种程度上会受到强权政治的影响。如 1989 年到 1992 年间,世界银行对我国的贷款明显下降,1990 财年仅为5.9 亿美元,而1989 财年是 13.5 亿美元。

案例编写好后,提前发放给学生,让他们熟悉案例,以案例为基础发现问题并寻求解答。这也是开启学生主动学习,拓展思维的重要环节。

2.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法非常重的环节之一。讨论可以分为自由讨论和主题讨论两步。

先让同学们按小组自由讨论,综合小组观点和问题,并按组陈述。通过学生的发言不仅能够了解学生对世界银行参与国际治理的规律是否有所洞察,老师还能掌握学生的认知程度,偏好,观察问题的视野和立场等。对于学生的发言,老师要进行记录,便于后面归纳总结。

主题讨论是老师围绕教学内容结合案例提出一些能体现世行参与国际经济治理规律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并进行回答。比如就上面世行与中国的合作案例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第一,为什么1981年前世行没有与中国合作?(针对世行的成立与其挥之不去的西方中心主义)

第二,世行为什么会给中国大量贷款?(针对世行的宗旨)

第三,中国为什么尽量争取向世行贷款?(针对世行贷款的优势及援质)

第四,中国与世行项目合作中的得与失?(可以推导出世行参与国际治理的功能和它自身存在问题)

第五,世行对中国的贷款在1989-1992年间为什么会大幅下降?(针对世行作为政府间国际组织难以摆脱主导国家的影响)

讨论结束后,老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将本章的重要理论观点结合案例清晰地提出并加以强调。同时,对学生们的努力要给予充分肯定,并纠正学生持有的不正确立场和观点。最后老师要给学生留下相关的课后练习,以巩固所学内容,进一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应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哪些内容适合案例教学法,如何才能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及达到教学的目的,案例教学法不等于讲授教学法中“事例教学”等。

1.课前准备要充分

案例教学法要求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大学里每次课通常两节课,不可能将案例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放在课堂上来进行,就算是课堂上的讨论、辩论、自主发言等都需要老师给予引导,不让话题跑得太远太偏。

上课时间有限,那就要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尤其是案例的选择要深思熟虑,能步步为营地推导出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观点和知识。要做到这一点,要求任课老师对主题的掌握不仅要有深度,还得有广度并关注时势,为捕捉恰当信息,编撰案例打基础。另外,案例的编写最好还应生动有趣,以吸引学生。这要求老师还应有较高的写作技能和巧妙的构思,并能灵活运用学生们喜爱的表达方式和展现方式。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还需要学生也做好充分地课前准备。课前详读案例,并能围绕案例深入思考,发现问题,并查阅资料寻求解答。只有这样,课堂讨论才能顺利进行。否则,在了解甚少的情况下,学生不是信口开河,就是沉默寡言,老师很难将学生引导到理论认知上来。这样的案例教学也就是失败的。

2.角色定位要清楚

案例教学法的角色定位上与传统讲授法有巨大差异。传统教学法是老师主动,学生被动,整堂课都是老师在讲授,学生坐在教室听老师讲,偶尔会有提问。案例教学法遵循的是“学生主体,老师主导”原则。老师主导,是指整个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老师居于掌控全局的地位。学生主体,是指在课堂上主要由学生讨论,发言,讲解,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推导出案例背后的理论,或者根据所学的理论来分析案例,而不是老师“满堂灌”。

3.教学方法要灵活

案例教学法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牢固掌握知识方面虽然效果很好,但它也有耗时长,传授的知识缺乏系统性等不足。如果老师和学生水平不够的话,还有可能无法顺利进行,或跑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最好是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弥补案例教学法的不足。

4.案例教学和事例教学要区分

案例教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事例教学,它们是两种教学方法,事例教学属于讲授教学法,是老师在课堂讲授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举的一个例子。案例教学法不仅要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更重要的是“要引起讨论,协助学生从多元的观点,发展出分析问题的技能,并连结理论与实际,产生问题解决方案”,是围绕案例展开的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生成过程。

参考文献

[1]赵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1(3):228

[2]何曼青,马仁真.世界银行集团[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

[3]苏莹.世界银行对华援助及绩效研究[J].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