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的特殊功能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教育的特殊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特殊教育学校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残疾儿童身心发展,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外部社会环境和内部教育环境都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特殊教育学校功能的转变显得尤其必要。
(一)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特殊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政治、教育、文化、经济、科技、卫生保健、社会保障、福利等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家文明程度的窗口。残疾人拥有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这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共识,而良好的教育则是残疾人通往享有平等人权社会的必由之路。在这种情况下,特殊教育学校的功能势必发生变化,要立足于每个残疾孩子的终身发展,充分挖掘每个残疾孩子的潜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残疾孩子能更好的适应时展,融入社会生活,更好地享受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
(二)特殊教育发展新格局的要求
传统上的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教育机构形成了两个互相分离的教育体系,特殊学生很难在不同的教育机构中流动,受教育的整体水平不高。同时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和其他附设在普通学校里的特殊教育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导致特殊教育学校与特殊班、随班就读机构的分工不明确,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思路僵化,学校的功能单一。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随班就读将成为以后我国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的特殊教育新格局正在形成。因此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必须重新对功能进行定位,发挥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康复、资源开发、家长教育、社会宣传等多种功能,将现有的特殊教育学校办成示范性质、高水平、多功能的基地,并以这些少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和学校,成为指导当地特殊教育机构和随班就读的基地。
(三)促进和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的需要
我国宪法及多部法律法规都提出了要保障残疾人的受教育权。但与我国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以及教育的平均水平相比,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的实现程度还很低。因此,特殊教育学校不仅应该作为一个教育机构,为残疾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机会,制定科学、合理的办学目标、教育计划、课程体系,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和设备、师资,来满足残疾学生不同的教育要求和适应其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同时,特殊教育学校还应该作为一个组织、宣传机构,对残疾儿童的家长进行教育指导,协助家长安排好残疾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促进特殊教育机构及普通学校对残疾学生的接纳,最大程度地促进和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
二、特殊教育学校功能体系的建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了解到特殊教育学校功能的发挥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自身必然也发挥着多样化的功能。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各种功能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有机整体。不仅包括最根本、本质的“以人为本”的本体功能,而且涵盖促进残疾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的具体功能。
(一)本体功能
特殊教育学校的本体功能指决定特殊教育学校本质的根本功能,是直接体现、反映特殊教育学校培养人这个本质的首要功能。特殊教育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都是由“人”所构成的,人是特殊教育学校组织的主体。但是,特殊教育学校中的“人”又有其特殊性:特殊教育学校中的“人”主要是指那些正在成长、发展中的残疾儿童和青少年,他们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在生理或心理的某个方面存在缺陷,阻碍着他们的发展,因此,他们需要通过教育和康复来弥补缺陷,或者使损伤的器官的功能得到部分的恢复。简言之,特殊教育学校的本体功能就是促进残疾儿童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这是所有特殊教育学校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不能变更的功能,它决定着特殊教育学校的其他具体功能。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就是对本体功能的最好说明,特殊教育学校只有明确了“以人为本”,学校的各方面活动以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才能较好地发挥学校的功能,否则会使自身功能的发挥出现偏差。
(二)具体功能
特殊教育学校的具体功能是指特殊教育学校促进社会的各种活动和促进人的身心各方面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功能,是特殊教育学校本体功能的派生功能、具体化功能。依据特殊教育学校活动的不同类型,我们将特殊教育学校的具体功能划分为教育功能、康复功能、社会功能和研究功能四大类。
1.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主要是指特殊教育学校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所发挥出来的功效和作用。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对残疾学生的培育上,即育人。从教育目标来看,对于残疾学生来说,尤其是智力残疾学生,促进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使他们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是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教育目标之一。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应最大限度地开展个别化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需要、兴趣、身体状况等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或方案,采用不同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手段进行教学,使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教育,并取得最大限度的进步。从教学管理方式来看,应将控制型管理转变为教育性管理。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控制性”为主导的教学管理方式,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残疾学生的差异和需要,引导他们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让残疾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康复功能
残疾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生理、社会、家庭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其身心发展的一方面或多方面往往落后于正常儿童,根据残疾儿童的需要对他们进行康复是非常必要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第二十八条规定:特殊教育学校要把学生的身心康复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别和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训练,提高训练质量。可见,特殊教育学校还必须承担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康复功能。依据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医疗康复专家委员会对康复的定义,我们认为康复功能是特殊教育学校采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使残疾学生因自身某方面功能的缺陷所造成的身心障碍得到最大限度的消除,使各种缺陷得到最大程度的补偿,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回归社会的作用和功效。特殊教育学校康复功能的发挥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康复理念。特殊教育学校在发挥康复功能时,必须既看到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共性,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同时也要看到他们的特殊性,以采取特殊的康复训练目标、内容、方法促进他们的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
(2)拓宽康复的对象和内容。每一个残疾学生都有不同种类和程度的康复需求,特殊教育学校的康复对象应该面向全体残疾学生。同时,康复的内容不仅是对残疾学生有功能障碍的器官和肢体进行生理机能的康复,更重要的是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生活上尽可能对学生进行全面、整体的康复,为他们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3)建立“医教结合”的康复模式。残疾儿童的康复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综合性康复。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是对残疾儿童进行康复的两个重要手段,将两者有效结合,建立“医教结合”的康复模式是促进残疾儿童康复的最好途径。通过医学康复训练,能够提高和恢复残疾儿童身体缺陷部位的功能,为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提供生理基础。通过教育康复可以使医学康复的作用得以体现和发挥,通过特殊的教育目标、方法来促进残疾儿童缺陷功能的恢复和提高,促进他们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
3.社会功能
特殊教育学校的社会功能是指特殊教育学校从单纯为本校学生服务转化成向普通学校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服务,同时面向社区、医院、康复机构、普校等社会组织开展多方面工作所发挥的功效和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社会宣传。特殊教育学校作为特殊教育的中心组织,应进行社会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残疾儿童的关注程度,尽量缩减残疾儿童与正常人之间的差距,让残疾儿童过上正常或接近于正常人的生活,这是特殊教育工作的目标和理想。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文艺演出、竞赛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与周边社区、与整个社会的互动联系,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残疾儿童,并逐步真正理解和接纳这一特殊群体,为残疾儿童的发展努力创设更为宽松和有利的社会环境。
(2)开展职业教育。《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指出特殊教育学校要“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它可以使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以此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活动,取得平等的社会地位。职业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的一项重要功能和任务。
(3)提供资源支持。相对其他形式的特殊教育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业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这些教育资源应该发挥更大的效益,特殊教育学校要使之尽可能地共享,成为所在地区特殊教育的指导中心与资源中心,发挥较大的辐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对随班就读工作进行指导,提供专门教师协助普通学校教师处理特殊教育学生问题,开放特殊教育学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训练和辅导教室,给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使用;对社区残疾人工作进行指导,在社区展开宣传,为社区残疾人工作者提供各种专业资源与服务;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如发放书刊资料、设立家长学校、举办家长经验交流会和专家讲座、提供上门帮助服务等,让家长了解更多的特教知识和有关残疾人政策方面的最新信息,帮助家长解决好孩子的在家教育、康复等问题,为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4.研究功能
特殊教育学校的研究功能主要是指特殊教育学校所从事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对学生、教师、学校乃至特殊教育事业所产生的作用和功效。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特别是社会对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要求的提高,教育科研逐渐成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科研可以促进教学、课程改革和学校的各方面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特殊教育在整个教育领域及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充分发挥特殊教育学校的研究功能应做到以下几点:
(1)研究取向的校本性。特殊教育学校的研究应该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课题立项,让学校领导、特殊教育教师作为主体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研究。
(2)研究内容的实践性。特殊教育学校进行研究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寻求真实的答案或改进性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教材及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研究、教学手段和工具研究、残疾学生研究、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研究等。
(3)研究方式的反思性。特殊教育学校应该鼓励教师以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叙事、教学日志等形式开展的反思研究。同时积极搭建各类交流平台,让教师在互动研讨活动中,实现自我反思。
篇2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教育不仅是学校、教师的责任,更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只有学校与家庭、教师与父母相互合作,才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本着这样的初衷,我们对全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增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教育的意识,形成育人整体合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调查方法
1、调查时间:
2、调查对象:全校学生家长(家长到会率98%)
3、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采取以班级为单位集中问卷,共发出问卷1000份,收到有效卷987份,无废卷。
三、结果与分析
(一)家庭状况:
1、家长文化程度:父母中有一人为本科学历的占16.7%,大专学历占34.6%,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8.7%。
(二)家庭教育现状:
1、家庭教育投入情况:
(2)时间投入:每月经常陪子女去新华书店的(不少于2次)的占38.9%;每周平均有一小时以上的时间和孩子一起交流学习占37.5%说明家长对孩子教育比较重视,但经济的投入明显高于与孩子共处的时间投入。家长对孩子的关心还是不够,实质性付出太少。
2、家庭教育方法:
(2)教育子女的途径:以生活经验、随时随地教育为主的站96.8%,3.2%的家长从书、报、电视中获取教育方法。
(5)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扫地、擦桌子、整理东西)占58%。
(6)93.6%的家长不给孩子零花钱。
说明家长对孩子进行素质培养的观念、方法日渐成熟,普遍认识到正确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教育方法上以鼓励为主,方法越来越多。但仍表现出对孩子智力学习重视的倾向。
3、 特长培养情况:
63.2%的家长让孩子参加青少年活动活动中心的乐器、书法、英语、绘画辅导班。
说明家长对培养孩子的兴趣专长较为重视,兴趣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家长对孩子特长培养的投入较多。
4、 家校联系情况:
100%的家长希望每学期与老师沟通1次以上,联系方式一发短信、打电话、利用网络、写便条、上门家访为主。
说明家长对子女学习的关心程度较高,对家校合力的重要性认识到位;同时也反映出家长把教育寄希望于老师、学校的心理。
四、措施与对策
1、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家长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建议通过家长学校等途径,不断接受新知识,接纳新的教育观念,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
2、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建议家长多学一些管理孩子的方法,对孩子要尊重,但不是听之任之;要管教,但不是独断专横。对孩子管理要把握好一个度。细心观摩孩子,发现有异常要及时想办法给以处理。
篇3
在社区建立少先队活动阵地,有利于将学校教育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有利于校内少先队工作通过社区少先队,从教育内容到形式、阵地得以向社会延伸和拓展,同时还有利于少先队组织的优良作风传播到社会并服务与社会,最终形成学校和社区少先队工作全面活跃。社区教育阵地应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挖掘社区资源,力求通过社区教育这一途径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进行各方面的素质培养。社区少先队活动一般以“社区少先队小分队”活动为主,按照队员所在的居住地组建不分学校、不分年级,队员自定队名、自定计划、由社区志愿者担任小分队辅导员。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少先队中心工作,结合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展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树立队员的“小公民”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大部分少先队员在学校里明白,要成为学校得一名好队员,应该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主动、活泼、和谐的发展。但是,他们在家庭、在社区由于儿童的天性或者由于家长的娇生惯养,对自己在这区中角色往往不太明白。针对这种情况,就需启发教育少年儿童,要成为一个好孩子必须加强自己行为规范的要求,做到敬老爱老、热爱劳动、热爱家庭;同时尽力让他们知道,社会是由群体组成的,每个人都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个细胞,应该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这样就对他们提出了做好一个小公民的要求,要求他们对社会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体现个体的价值所在。在队员们得到正确的认识后,开展讨论:我们少先队员在社区可以做些什么?从而引导他们开展社区公益活动——组成服务队、护绿队、爱心队,开展清洁公共场所、打扫楼道卫生、植树绿化,以及为孤寡老人、病残人士送温暖活动。通过这些社区服务活动,教育队员把社区环境美当作一种队美的追求和荣誉。让少先队员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
二、 树立“团队”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
少先队员在学校长期处在以中队为单位的集体中。集体的力量往往是导致队员向上的舆论和动机,都争取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取得进步,因此,集体的教育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针对这个情况,在社区也应为队员创造一个集体,让他们置身于这个集体中巩固、深化、发展在学校表现出的各种良好品质。这个集体以居住地近为原则,不分年级自愿组合,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可以是“读书活动”——依托社区的活动场地,开设“阅读室”,在少先队员中组织“捐一本书,的百本书”活动;可以是“宣传活动”——利用社区宣传栏、信箱,通过板报、宣传单等,向社区宣传现代文明意识,共创安全文明小区,倡导社区文明新风;可以是“体育活动”,组织跳绳比赛、游戏活动等,提高队员身体素质,组织家庭体育比赛,让家长参与其中,倡导全民健身运动。
三、 培养队员创新意识。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少先队活动中应突出培养队员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将来能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少年儿童年幼好奇,他们对什么都新奇,对什么都会有自己的憧憬和向往。每当他们有一种欲望时总能大胆地去尝试、追求。在社区活动中就要让队员敢于而且乐于提出自己的各种见解,开展各式的活动,鼓励队员在实践的过程中动脑筋、想办法,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探索,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 挖掘社区内的各种教育手段,形成教育合力。
篇4
一、能够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
我国农民虽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受教育难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系统地接受学校教育显然是不现实的,图书馆这座“没有围墙的学校”,具有全民性、终身性、灵活性的教育职能,对于个体潜能的发挥和全面发展,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学校、家庭以及其他类型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二、具有提升农村文化水平的功能
文化在凝聚、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功能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建设新农村,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尤其在各种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发展观念互相冲击碰撞之际,文化的特质更显示出“硬实力”不可替代的特质。
三、具有重塑文明乡风的功能
由于城乡发展差距日趋加大,农民开始产生失落、苦闷、失衡等心理裂痕。在农村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文化活动具有娱乐身心、移风易俗、沟通人际关系、提高文明素养的特殊功能,这些问题是经济手段所不能解决的。精神生活的丰富,能够粘合心理裂痕,增进农村的和谐和安宁,为农民奋发图强提供精神动力。图书馆通过为农民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持之以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塑造积极、和谐、文明的乡风民风,积极应对时代变迁带来的文化挑战,增进对科学发展观的认同和理解。
四、提高农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通过图书馆各种文化教育活动,对农民进行政策宣传和法制教育,及时传递致富信息,农民视野开阔了,观念开放了,能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权,在参与民主管理过程中更加理性,从而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作用,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5
1总体规划明确学校艺术教育的工作任务《全 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 》分为六个部分: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管理、教学、师资、教学设备器材、科学研究,明确了艺术教育的特殊功能和独立地位,表明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 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并提出三方面重要工作任务,推动艺术教育的有序发展。
第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求加强对学校艺术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尽快建立健全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制订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 这就充分改变了学校艺术教育无人管理、无章可循的状况。
第二,修订大纲,完善教材。改革陈旧的艺术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课外和校外艺术教育活动,做好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出版和配套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极大投入,培养师资。根据学校艺术学科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有关教学器材的配备目录,通过多种渠道,逐步配齐艺术教学中必备的器材,并不断地补充和更新。 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和培训大批德才兼备的、具有较强事业心和适应性的、多种规格的艺术师资,以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小学、初级中学和师范院校的需要。
第四,开展研究,提升水平。 积极开展艺术教育科学研究,进行学校艺术教育和教学的改革实验,继承我国艺术教育的优秀传统,总结建国后特别是近年来广大艺术教师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加强艺术教育基础理论和外国艺术教育的研究,努力提高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水平。
2总体规划的贯彻落实情况
自《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年~2000 年)》颁布实施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贯彻落实(总体规划)为工作主线。紧紧围绕《总体规划》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针对学校艺术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从端正学校艺术教育的思想认识。理立行政和教研管理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开设艺术教育课程、培并和培训教师队伍。配备教学器材、开展科学研究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人手。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艺术教育的落后状况。使我国学校艺术教育进入了稳步发展的新阶段。
篇6
一、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的任务就要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在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和建设者。试想,一个没有爱国之心的人,怎么能够积极投身于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去呢。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应常抓不懈,平时我们每天坚持升降国旗并利用这些机会给学生讲国旗、国歌的含义,使他们知道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平时利用班会时间,给学生讲解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使他们为自己生长在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感到自豪。另外利用一些特殊的节日进行爱国教育,如在国庆节、国耻日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历史资料,并通过电视媒体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凝聚力。使学生明白国家正处在发展中阶段,国力还不够强盛,科技还不够发达,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之心和为祖国强盛而努力学习的强烈愿望。
二、课堂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在21世纪竞争中取胜的决定因素。21世纪是信息时代,经济、科技迅猛发展,这就要求人们不仅具有内容更新,范围更广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术素质,而且必须具有更好的身体素质和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及更加健全的心理素质。作为一个劳动者,如果没有较高的素质,就难免被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生活所淘汰。而且我们的国家就很难在21世纪世界竞争中占据主动,立于不败之地。义务教育是为人生打基础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所以我们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重任。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为了更进一步做好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认真上好每节品德课,并且组织学生讨论思考:当别人超过自己时怎么办?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你又该怎么办?通过教学与讨论使学生端正思想,明确了前进的方向,使学生从小就懂得关心集体、乐于助人是做人的美德。课后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雷锋小组”“送温暖小组”“我与灾区小朋友手拉手”“自然环保活动”“科技小组”等,并长期开展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兴趣能力和性格等素质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
三、学校家庭紧密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又有其特殊功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这一问题,我注意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1.定期开家长会。向各位家长介绍每个学生的在校表现,让家长帮着找到学生的缺点,并协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注意环境的影响。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周围暗访、调查,如果发现有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及时想办法处理,以免影响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注意自身形象,提高自身素质。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所以我在平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教育学生。
由于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我所教班级形成了互助互爱、文明礼貌、团结奋进的良好班风,多次受到学校表彰。
篇7
关键词 学校体育 高校竞技体育 体育文化 影响的研究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中竞技体育的特性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关于“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任何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也同样遇到了因的挑战,随着素质教育的颁布实施,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呈现多样化的尝试阶段对此,我认为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涉及竞技性项目和内容特征的应相互启发、补充,不能排斥与抵触,应从多方位、立体思维入手,以理性的眼光判断竞技体育是体育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学校体育有传递竞技体育文化的任务,应当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竞技体育教育。
一、竞技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所面临的现状
(一)项目多、内容重复性多,学生不容易掌握
高校体育教学将学生在小学、初中所学的内容原本不动的照搬了过来,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过分的强调完整性和统一性,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进行教学,这种填鸭式的教学策略,加上学校场地、设施和环境的影响,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杂而不精”,一种运动技能始终都没有掌握。
(二)竞技体育教育和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相偏离
高校体育教学一般采用材、统一大纲、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方法的手段来制定统一人才,因此,很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这种按照统一大纲,达到统一要求,只是应付考试和测试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 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 高校的体育设施水平很难适应竞技体育发展的要求
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人们的思想观念还不能适应新时展的要求,再加上国家和学校对体育投入的资金不足,因此,高校的体育设施不是很齐全,主要集中在篮排、足三大球和乒乓球,而其他的场地几乎没有,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二、正确认识竞技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竞技体育是人类运动文化的窗口,具有教育和传递作用
高校应该借助竞技体育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竞技体育以其鲜明的竞争性满足了人们的获胜渴望,使人们在公平较量中体验参与、合作、成功和失败等多种情感。但是学校并不是体育运动训练的基地,因此,不需要严格执行竞技体育比赛规则。但是,应该在增进学生健康和增强学生的体质以及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而努力。竞技体育对于学生主要应从普及基本竞技运动知识。包括了解项目特点、活动方法、竞赛规则、欣赏比赛等、发展部分学生的体育特长。学校可利用单项俱乐部的形式出现,发挥其特长,达到预期效果、作为教育手段,发展学生人格等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二)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是传递社会体育文化,竞技体育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开放的学校体育必须主动的面对并且积极吸收竞技体育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充满时代感、生命力和满足学生的需要。如果认为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竞技
运动项目,就认为是以竞技体育为中心,是一种非理性的认识。判断体育教学中是否以竞技体育为中心,关键是教学思想而不是运动项目。实践证明,凡能达到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项目,都可以做为体育教材。但所选择的运动项目,不能从竞技场上照搬过来,而需要加工改造,使之能面向全体学生。在班级授课形式和有限的教学时数中能让学生学会和收到多种效益的教学内容,对于这些内容,应从教育和体育的需要出发,符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这些内容可以是竞技运动比赛欣赏的知识,尤其是选择学生喜闻乐见、适合学生特点开展的的运动竞赛项目。其次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知识,利用体育竞赛的特殊功能,了解我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取得的重大成绩,提高为国、为民争光的责任感、荣誉感和自豪感。通过体育新闻、媒体报到、加强思想观念及竞技体育所带来的社会效益。
总之,任何形式的教学内容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一切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容,都可根据其价值大小进行选用。根据体育教育目标和学生学习实际,选用一些竞技体育的教学内容不能认为就是以“竞技体育为中心”,问题是不在于要不要这些竞技项目,而是为什么要,要什么和怎么要的问题。同样,竞技体育是体育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高校体育具有传递竞技体育文化的任务。选择适宜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必须依据高校体育教育的规律、目的、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及学校自身条件等进行必要的加工改造,使竞技体育这块瑰宝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发挥其特有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季庆宪.体育教学需要适宜竞技体育项目[J].中国学校体育,2001(4).
[2]王永翔,等.试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竞技特征[J].体育与科学,2000(6).
[3]学校体育[Z].体育院校统编教材.
[4]周文军,金宏伟,杨华.大学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8,22(05):116-119.
[5]魏旭波.对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金牌教练”创新过程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11:81-85.
[6]张浩,吴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政策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2:31-34.
[7]张恒波,李艳祤.竞技体育体质改革成本与效益理论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2:263-265.
篇8
关键词: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 功能
引言:素质教育主张面向全体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而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有美育、智育、德育、体育等,以其学科的特殊性,对人整体素质的提升,起着无以替代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美育即培养人的审美观点、感受能力、欣赏能力、美的爱好和创造能力的教育。自西汉始,便有周公“制礼作乐”之说。春秋末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古代教育体系,以“礼、乐、书、数、射、御”等六艺教授弟子。曾任北大校长的先生早在1917年就提出了“美育救国”。
我国音乐教育经历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和研究,在教学理念上已形成了一个基本统一的指导思想:音乐教育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而美育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在审美、娱乐和精神享受中完成,即常说的“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志趣、文明的行为,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气质。“音乐法于心,故能动于心”是以曲动人,以情感人,它通过美的音响、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却引起听者的共鸣,美化心灵,其感染力的巨大,是其它学科所不能及的。由于音乐能启动人的情感闸门,掀起感情的波澜,所以音乐最能丰富人的感情,培养人的爱心,树立人的正义感,这正是美育范畴的任务。
二、音乐教育的智育功能
智育是启迪发展智力的教育。智力包括想像、创造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通常称智力好的人为“聪明人”。聪明原指耳聪目明,而耳聪目明是发展智力的前提和基础。音乐是听觉和时间艺术,对于发展听觉能力,提高听觉选择性与敏感性和敏锐的视觉能力是得天独厚的。视唱练耳是音乐教学基础课,练耳时不但要能听辨旋律音程和各种和弦,而且还能听辨调性、音色、力度、节奏的各种变化,这便训练了敏锐的听觉;视唱视奏对视觉的要求很高,但就视唱而言,既看歌词,又看歌谱,还要看谱表中的各种记号,这就需一目数行,反应迅速敏捷;音乐欣赏能使人加强记忆,发挥想象,启发思维;音乐曲调的变化能锻炼人的感知能力等等。可见音乐教育对培养耳聪目明的人才是何等重要。
科学实践证明,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具有语言、计算、阅读、思维等功能,称之为“语言脑”。右半球则管情绪、情感、审美、音乐等项目,称之为“音乐脑”。可人们片面追求升学率,搞应试教育,左脑用得较多,右脑相对用得少,两者发展不平衡。大量事实证明,学习音乐是开发右脑的重要图径,且能充分调动大脑功能,开发人的智力。由于音乐旋律的起伏波动能引人遐想,能活跃人的大脑思维,调动人的想象力,激发人的创造力。像古今中外许多智力超常的伟人志士都与音乐有不解之缘。古有中国的孔老夫子、曹操、孔明、李世民及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能演奏古琴,有的还是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现有著名的科学家李四光、钱学森等都在音乐上有所建树。最典型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他能高水平的演奏小提琴和钢琴,他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来的。”
三、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德育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两个方面。自古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都很重视音乐的德育功能,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德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一些中外名曲的歌词、曲调、节奏、情感表达、文学特色等,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及朗读能力,是学生获得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拓展艺术知识面。赋予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教学中。利用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情感。二是形式上,通过合唱、合奏,培养学生齐心协力、相互合作和强烈的集体精神,而这种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情趣、团结的集体观念,恰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须的精神凝聚力。事实上,只要我们充分挖掘各种优秀歌(乐)曲的德育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转化为学生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那么德育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篇9
关键词:基层图书馆;服务职能
服务是图书馆的宗旨,是文化体制改革和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就要克服影响图书馆服务水平的种种不利因素,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从观念和制度上确立服务是图书馆工作根本的服务理念。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机构和社会文献信息中心,是以服务社会、服务读者为根本宗旨的,立足于服务,尽量满足读者需求,应作为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与读者服务的纵深发展,图书馆开展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专业的服务工作,如知识服务、科学服务、信息咨询、教育培训等,图书馆的内部管理也趋向多样化。就基层图书馆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需求,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基层图书馆大多数分布在县城区域,由于县城区域内的网络系统比较先进,查找各种信息质料相对于农村来说比较便利。在推进新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背景下,最广泛的读者群还应该在农村牧区。加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牧区物质文化、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建设新农村牧区过程中,加强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广大农牧民素质,增强农村人口生产生活中的科学含量,图书馆的职能凸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能够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
我国农民牧虽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受教育难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阻碍了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步伐。对于大多数农牧民来说,系统地接受学校教育显然是不现实的,图书馆这座“没有围墙的学校”,具有全民性、终身性、灵活性的教育职能,对于个体潜能的发挥和全面发展,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学校、家庭以及其他类型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二、具有提升农村牧区文化水平的功能
文化在凝聚、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功能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建设新农村牧区,需要农村牧区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牧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牧区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牧区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新农村牧区建设的“软实力”,尤其在各种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发展观念互相冲击碰撞之际,文化的特质更显示出“硬实力”不可替代的特质。
三、具有重塑文明乡风的功能
由于城乡发展差距日趋加大,农牧民开始产生失落、苦闷、失衡等心理裂痕。在农村牧区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文化活动具有娱乐身心、移风易俗、沟通人际关系、提高文明素养的特殊功能,这些问题是经济手段所不能解决的。精神生活的丰富,能够粘合心理裂痕,增进农村牧区的和谐和安宁,为农牧民奋发图强提供精神动力。图书馆通过为农牧民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持之以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帮助农牧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引导农牧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塑造积极、和谐、文明的乡风民风,积极应对时代变迁带来的文化挑战,增进对科学发展观的认同和理解。
四、提高农牧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通过图书馆各种文化教育活动,对农牧民进行政策宣传和法制教育,及时传递致富信息,农牧民视野开阔了,观念开放了,能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权,在参与民主管理过程中更加理性,从而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作用,缓解农村牧区社会矛盾,减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0
关键词: 高校体育 教育改革 终身锻炼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涵,集中体现在培养的人才对社会有用、好用[1]。据调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都是以技术教学导向,过于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在教学和考核形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僵化性,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缺乏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更为严重的是学校对该课程在体操场馆器材、仪器设备投资不足;教材体系缺乏创新性、结构缺乏科学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后,缺乏实用性;重技术、轻能力,重复培养学生难以学以致用的现象仍为严重,这是摆在体育教育专业各门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2]。为了更好地满足新形势的要求,教育及管理第一线的工作者及研究学者们对于体育教学的改革进行了许多研究探索。结合自己的经验,笔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初步概括,以期能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教改工作提供参考。
一、要提高教师的教改意识和目的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如果教师没有主动积极性,就不可能有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要进行体育教改,必须强化体育教师的教改意识,让大家能不安心于现状,能多思多想,并能自觉将所思所想付诸实践。进行体育教改的目的,就是探索适合当前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寻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根本途径,研究帮助学生迅速获得运动技能的方式方法,研究如何更好地培养锻炼学生的教育方法,只有明确体育教改的根本目的,才能使体育教改进入正常轨道,不然就会使学校体育教改工作导入误区。
二、教师应确立新的教学观念
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观念的改革,因为教学观念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起的是总体的指导作用,如果观念落后,那整个教学过程都会落后,教学效果就不高。因此,教学观念的改革也是众多研究的重点。科学的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和质量,对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学能力是教师将有关知识、技能、运用本身的职能去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能力。它是教师诸方面能力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由学生适应教师到让教师适应学生,这是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同时,教师应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接受式学习为发现式学习。
三、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都是按照讲解、示范、练习的模式进行的,手段比较单一,更重要的是把体育教学当成了单纯的技能训练,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束缚了他们的思维发展。现代教学思想认为,“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是统一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闻道在先”,学有专攻,熟谙教学目的、内容与方法。学生起主体作用是因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学方法是组织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步骤。教学方法的选择、创造和运用的成败直接影响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和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法,要按照体育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根据学生的运动基础、教材特点和场地器材等实际,围绕课程的目的任务,将体育的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和娱乐功能在课堂教学中融为一体,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加强体育理论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
近年来体育教学紧密围绕“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明确体育课程的性质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主要目标,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作风、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和集体团队精神,发挥体育教学在实现学校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总目标中的特殊功能。
2.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并注重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同时注重教学的课内外有机结合,努力在课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课外锻炼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热爱体育、参与运动的热情。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体现“区别对待”原则,努力做到竞技体育项目和大众体育项目相结合、新型体育项目和传统体育项目相结合,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
4.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健身能力为任务,使学生学会两项以上的体育锻炼方法,掌握举一反三、因地制宜的科学健身能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5.延长体育教学年限,针对不同的年级开设不同的体育教学课。例如:对一年级开设以武术项目为主要内容,身体素质训练为辅的体育基础课,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二年级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等选项课,根据学校场地设施和师资力量,实行半开放式选项,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和兴趣的体育需求,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基本掌握某一专项运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发展体育专长,加强体育锻炼;三、四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如羽毛球、体育舞蹈、散打等,满足学生对某一专项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专项技术能力和身体综合素质。
五、体育教改要从实际出发,做到有据可依
进行体育教改要充分立足本校实际,考虑如何在现有的物质条件下,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要考虑在校学生的体育素养和接受能力,看他们在这一方面能否与教改思想同步。不能脱离实际,强行教改,或不加分析地照搬他人经验,否则,也将违背教改目的,因此教改要从实际出发。围绕教学改革的目的,展开教改活动,当确定教改课题并准备实施时,要搞清楚为何要改,改的依据是什么,教改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的,要有充分的理由证明改要比不改强,或者说改了,教学方法更科学、教学过程更合理,总之,改革后要使教学活动产生更大的效益。如果脱离实际乱改一通,只会造成体育教改的混乱,这样反而不好。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工程公司项目管理方案
- 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