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卫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校园文化是伴随学校产生的一种亚文化,是对学校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反映,是为学校实现其育人等各项职能服务的。狭义的校园文化是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基地,以寻求新型校园生活和校园精神文化的文化。而广义的文化包括以校园为载体的全部存在内容。而目前的卫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愈来愈受到关注,成为广大学校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引言:
校园文化是任何一所高等院校的核心和灵魂,完整、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所院校的“招牌”。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得到迅猛发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高速发展的背后自然而然地存在许多隐患,尤其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大多数卫生职业院校无法打好根基,这定会埋下“祸根”,对卫生职业院校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有可能会将其打回原形。再者,世界文化不断融合,趋于多元文化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当代学生的价值观念在发生巨大的改变,而校园作为培育祖国花朵的园地,自然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本文通过对卫生职业校校园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然后再从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进行讨论研究,以谋求一条属于卫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道路。
一、卫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现状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园应该像伊甸园一样的引人入胜,要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迄今为止,我国卫生职业技术院校得到迅猛发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不少卫生职业院校成立和建设的时间相对较短,没有很好的历史沉淀。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尤其是在院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大多数卫生职业学院都忽视或者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其校园文化建设明显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会为今后的发展埋下隐患。现对卫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现状分析如下:
(一)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卫生职业院校大多追求高速发展,大力扩建校园面积旨在吸收更多的生源,而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明显不足,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清、重视程度欠缺,把校园文化浅显地理解为校园自然景观建设和学生的课外文化娱乐活动。从而使得卫生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与实际培养效果脱节,职业院校内严重缺少学术气氛,更谈不上自身的职业特色的建立等。所以,我们需要认清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它作为一项促进学校发展地重要工作来抓。
(二)缺乏科学、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应该说,卫生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长期投入的系统工程,应该拥有完整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行动策略以及步骤,需要学校领导班子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但是卫生职业院校现有地校园文化建设毫无章法可言,东拼西凑,散乱无章,既无领导分管也无长期规划,完全处于一种“爷爷不疼,姥姥不爱”的尴尬状态。因此,缺乏科学、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严重制约了卫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 缺少可以长期坚持的校园文化建设战略
据调查,有数据表明,当前在大多数卫生职业院校中,本应该作为战略任务纳入学校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校园文化建设迟迟未得到足够重视。往往存在注重形式、急于求成一阵风,一味追求学生数量等问题,这些都偏离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严重制约着卫生职业院校长期的可持续地发展。可以说缺少可以长期坚持的校园文化战略是目前卫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
二、卫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效新道路的探究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要求卫生职业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与时俱进。其中对中等职业学校育人目标的定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环境和办学风格的整体外显,属于影响学生发展和学校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卫生职业院校要想尽早解决遗留在发展道路上的隐患,建立系统全面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拥有完整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行动策略,必须马上扭转观念,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思考探究,以谋求一条适合当前卫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道路。卫生职业院校必须从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等三个方面来完善自身校园文化建设。
(一)加大物质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众所周知建设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投入是否充足及时是校园文化建设能否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由于教学、科研、基建等需要都属于“硬件”,学校往往比较舍得大资金投入;而校园文化建设则被看成“软件”,往往不舍得进行投入,因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难以得到切实有效的保证。卫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以物质文化为基础,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做到:既注重校园自然景观的建设,同时也注重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力争达到平衡。
(二)建立健全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
大多数卫生职业院校的制度建设尚未建立或者不够完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好了完整的规章制度,师生的行为才能得以规范,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才能得以建立。要建立健全现有的规章制度,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做好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管理三方面的工作,以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的适用于卫生职业院校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校园人的言行,帮助其井然有序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浓郁卫生职业学院的校园文化氛围,统一师生思想,增加其凝聚力,促进师生自我约束,推进学校的自我发展。
(三)高度重视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根茎。更是一所学校的本质和个性特色的内在表现。校园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的办学风格、历史传统、发展历程和人文精神等,对于校园的建设和学生的身心影响是深刻久远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建设,将其当成是一项需要长期任务坚持下去。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要立足于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建设,以严谨的教风和优良的学风培育卫生职业学院的学生,帮助其成才。开展丰富而有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真正出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举办就业讲座、经验讲谈、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加强职业归属感与职业自信心,有利于他们毕业后的顺利就业与稳健发展。
结语:
现阶段卫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形势并不容乐观,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历史积累沉淀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因此卫生职业院校要在吸收借鉴普通高校优秀校园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结合自身的特点,构建充满生机活力与自身发展相契合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体系,真正形成符合卫生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和需要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斯为肩职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6(14)
[2] 许晟.略论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及其实施方案[J]教育与职业, 2007(06):94-95
[3] 张群生,梁金凤.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8,(20):61-62
篇2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品牌培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91-03
一、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内涵及特征
(一)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内涵。目前,学界关于校园文化品牌的内涵界定并没有统一的说法,在已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多数作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校园文化品牌“为什么要培育”和“怎样培育”上,对于校园文化品牌的内涵解读上认识较为模糊。当人们对某类事物内涵或者本质还不能清晰解释时,为此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般很难取得实效。因此,对校园文化品牌的内涵界定是培育校园文化品牌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笔者认为,品牌作为一种商业用语,在现代营销学上是指用抽象化的、特有的、能识别的心智概念来表现其差异性,从而在人们的意识当中占据一定位置的综合反映。由此,校园文化品牌是指在高校长期发展过程中通过特有的有形或无形资产折射出的体现校园文化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对内对外的形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是凸显校园文化发展特色,提高高校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
(二)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特征。特征是对概念的描述,是体现一个客体或一组客体特性的抽象结果,校园文化品牌的特征是体现着校园文化品牌的基本特点。
1.特色鲜明。特色鲜明是品牌的基本特征,在校园文化培育上,高校要根据自身的传统和优势,发展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如师范类高校要积极倡导和培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校园文化,政法类高校要突出法比天大的校园文化,医药类高校要突出救死扶伤、厚德济生的校园文化,民族类高校要突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校园文化,军事类院校要突出报效祖国、为国献身的校园文化等。总之,对于高校而言,校园文化建设要紧密结合自身传统和人才培养特色,避免平均用力,好钢用在刀刃上。
2.性格独有。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养成的风气与习尚,体现着学校的办学传统、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要秉持传统。文化培育需要历史积淀才能形成独有“性格”,这与个人的价值观培育实质上是一致的,避免朝令夕改。校园文化建设上只有留住“根”,守住“魂”,才能逐渐形成品牌。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也要着眼未来。校园文化建设只有与时俱进与现展相结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赋予校园文化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既要体现出历史积淀,又要纳入现代社会发展的时代元素,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历久弥新,永远充满朝气与活力。
3.追求效益。追求效益是指在校园文化品牌培育过程中既要统筹规划节约资源,避免浪费,又要实现文化育人的效果。这些对于教育经费相对短缺的高校来说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在校园文化品牌培育过程中要避免一哄而上、功利化、庸俗化的文化产品建设,要结合自身办学传统和区位优势,着力打造体现校园文化“精品”项目。如近年来,许多地方开展的校园精品项目评选活动为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些校园精品项目的打造既保证了校园文化质量的提升,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高校校园文化培育的重要性
(一)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对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体现。一是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内涵式发展既需要体现办学水平、办学条件、办学成果等为载体的硬实力,也需要内部文化、外部形象、社会声誉等展现高校的软实力,两者对于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相互促进,互为依托。二是强调特色形成品牌是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特色是高校的灵魂,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特色鲜明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特色表现形式多样,但校园文化特色对于展现大学精神和大学实力作用不可忽视,如独具特色的校风、校训,特色的人文景观,特色的管理文化,特色的行为文化等都是高校办学特色的展现,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三是高校文化品牌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成果检验。从品牌价值上看,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它承载着人们对该物(有形或无形)的一种认可和接受。高校文化品牌的培育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过程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体现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成果和标志。
(二)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事关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校园文化品牌是展现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对高校生存和发展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校的美誉度是吸纳生源的重要前提。高校美誉度指一个高校获得公众信任、好感、接纳和欢迎的程度,是评价高校声誉好坏的社会指标。为此,高校美誉度的好坏同生源情况直接相关。大树、大楼、大师、大爱是高校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优美的校园环境、气派的大楼、优良的校风和学风都能给人营造出或灵性,或温馨,或充满人文气息的文化氛围,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品牌的重要体现,也成为莘莘学子择校的重要考量。二是校园文化品牌是高校凝心聚力的重要抓手。高校发展需要全体师生员工主人翁作用的发挥,凝心聚力谋发展需要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一种黏合剂,能从各方面把所有成员团结起来,并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通过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对培养和激发师生员工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提升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是校园文化品牌也为获取社会资源支持奠定基础。由于资源短缺,国家对地方性本科高校支持力度有限,对于这类高校而言,多方渠道获取社会资源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营造良好的社会口碑和声誉,吸引社会资源通过产学研合作、联合办学等方式参与学校建设是许多高校成功的经验。
(三)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校园文化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优良的校园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行为举止甚至思考方式起着潜移默化的规范和养成的作用,如北京大学的学生热情奔放,思想活跃;清华大学的学生含蓄稳重,思维缜密,应该说,这些不同的行为方式和特点与两所高校长期形成的校园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二是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格。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好的校风、学风、班风和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三是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有助于愉悦身心、熏陶思想。以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培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在参与中受教感染和熏陶,并通过体会和感受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来提高自身审美情趣和塑造良好的心境。
三、高校校园文化培育的基本策略
(一)科学定位发展思路,突出特色,制定文化品牌培育的发展思路。策略是指根据形势的发展制定行动方针或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校园文化品牌培育需要制定如下三个思路:一是要科学定位。科学定位是指学校在一段时间内关于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标准、科研规模、科研水平的奋斗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战略思考。学校的科学定位,对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定位准确,可以起到凝聚人心、鼓舞干劲的作用,从而实现对人、财、物资源的优化配置。定位不准确或定位模糊都会对高校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作为体现地方性高校软实力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想在未来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依据自身实力科学定位是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第一步。地方性高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任务。因此,在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上,要充分挖掘和展现具有地方特点的文化资源,使学生在具有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等的氛围中成长成才。二是突出特色。品牌是体现差异化的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如何把品牌做到师生心坎里去,是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策略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特色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校园景观特色,可以是教风学风特色,可以是管理理念特色等,任何一所高校的发展都要追求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校园文化特色或者说校园文化品牌就是质量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三是逐步推进。在企业管理学上,品牌就是形象。就是人们对某种产品美誉度的心理认同。品牌的塑造需要经过质量提升―形象营销―接受认同―品牌维护的四个步骤。同样,校园文化品牌的塑造也需要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当然校园文化品牌塑造又有其特殊性,师生员工在品牌的打造中承担着多种角色,既是倡导者又是推进者和宣传者。但二者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都需要一个逐步推进和深化的过程。
(二)分管领导高度重视,真抓实干,打造全体师生满意的民心工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无形资产,短期内难见成效,为此,校园文化品牌的塑造要有长期的规划和真抓实干的精神,积极探索将校园文化打造成全体师生满意的民心工程。一是学校党政领导态度上要重视,思路上要清晰。从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的制定、经费的投入、资源的统筹等都需要党政主要领导亲力亲为。也只有通过分管领导的真抓实干,以身示范,高度重视,才能广泛调动全校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统筹规划资源,形成合力。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合理分工与相互支撑,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避免出现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重外部形象的宣传,轻内涵精神的塑造;重校内资源的开发,轻社会资源的利用等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校园文化品牌的塑造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统筹各种力量,利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只有努力形成共建合力和正向效应,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发挥全校师生智慧,打造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在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形成决策的过程中,要发挥全校师生的聪明才智,以师生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离开了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单凭少数人的主观意志是难以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的。
(三)落实各项制度保障,精细管理,构建科学发展的长效制度。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需要健全的制度保障,制度健全不健全也是衡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 校园制度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运转的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那么,在校园文化的培育过程中,要抓好制度建设。一是建立经费保障制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充足的经费保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除了在学校预算中要留出必要的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作为地方性高校的党政主要负责人也承担着向社会和教育主管部分积极筹措资金的责任和义务。另外,高校及教育监督部门要从经费的来源渠道到经费的使用情况都要建立科学的核算机制和监督机制,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落到实处。二是规划协调制度。一般认为,校园文化包括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校园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复杂性。为此,在校园文化培育过程中必须建立统筹协调规划制度,高校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突出特色;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各主体之间也要分工负责,明确责任。统筹规划利用各项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都需要建立科学的协调机制作保障。三是校园文化品牌维护制度。品牌的培育是个长期的过程,实质上,品牌培育的过程也是品牌维护的过程,全校师生员工每个人既是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者,同时又是校园文化品牌形象的维护者,因此,一方面,要通过积极宣传,提高大家对自身校园文化品牌维护的意识;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建立奖惩措施鼓励和打击损害品牌形象的言行。
【参考文献】
[1]陈巍.论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1(5)
[2]朱毅峰.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探析[J].浙江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07(3)
[3]沈威,姜国玉.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
篇3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教育;德育功能;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7—0031—03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现状
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学生德育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从目前国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势分析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目标错位
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发展的阻碍集中表现为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的关系断裂错位。现阶段高等教育研究者对校园文化、德育教育均有了深入认识,理论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但两个领域的研究却呈各自发展的态势,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发挥作用促成德育功能实现却涉及较少。没有认清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发展的共存关系,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导致校园文化失去对学生德育教育的牵引作用,不能产生积极影响。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内容偏离
现实社会包含了是非曲直、真假善恶、美丑正邪的矛盾冲突,而当前部分大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却有意无意地回避现实,只展示给学生美好、和谐的非真实一面。空泛的“崇高”理想与“奉献”精神对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冲突并无实质帮助,学校将这些不真实的德育内容向学生灌输,又不能规避社会现实对学生思想的冲击,导致当代大学生敷衍校园德育课程,又无处寻求应对真实社会的道德理念,只有独自摸索,逐渐形成了两套伦理道德标准,校内、校外区别使用,甚至引发道德滑坡、道德缺失的恶性循环。此外,德育内容中政治成分过多,忽视人文性、实践性知识的补入,使大学德育教育多通过“两课”课堂,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本手段,思政课程有助于大学生道德理念与人生信仰的培养塑造,但并不代表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德育教育。虽然校园活动中也有学雷锋树新风、庆祝建党、建国等重要节点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活动,却始终偏于政治化,让学生难以在自然缓和的氛围中接受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品德素质仅依赖深奥的政治理论与空洞的道德准则是不能发挥实际效用的,没有融入人文科学知识,使之升华为一种人文精神,形成稳定的思想品格结构。
(三)校园文化建设德育认同率低
大学德育教育的核心目标始终是对大学生行为品格、理想信念的优化教育。无论采取何种德育理论、德育方法,真正能够作用于大学生,产生实际效果,才有其德育意义。反之即使再优秀的理论方法,不能被大学生接受,就毫无价值。当前部分大学不合理的文化建设方向与失当的德育内容导致大学生对于校园文化不认同,对于德育理念不认同,没有校园认同感,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德育的一系列举措产生抵触情绪。诸多高校文化建设与德育问题导致学生失去价值判断的理性和耐性,学生理想信念逐渐淡化。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德育的功能评价
大学校园文化渗透于学生在校园的各类活动之中,通过常规的思想教育课程和文化传承、示范引导、实践交流等“隐性课程”(美国课程专家杰克逊(P.W.Jackson)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首先提出)渠道,让大学生自然接受德育教化,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多元影响。
(一)价值导向功能
所谓价值导向功能,是大学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理念和价值信仰取向的教化引导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德育功能,使学生在认识与价值观上趋于优化。大学生具有“心理不成熟、思想可塑性、行为个性化、易受外界影响”的特征,必须以先进的文化强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引导。“这种价值的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暗示渗透。”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以诸如校园环境熏陶、制度条例要求、教师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学生交流体悟等丰富的形式,辅助大学生对所处环境的文化价值产生认同感,从而实现性格品质的塑造,树立健康积极、奋发向上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虽然所有大学均以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学生为目标,但德育教育过程中又带有各自校园的特色。不同时代的大学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不同学校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会不自觉地体现出所在高校的价值理念。
(二)管理规范功能
高等学校除了教会大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知识外,还要指导他们如何完成个体社会化过程,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行动。正如人在社会活动中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现实社会的缩影,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必须建立一套处理相互之间种种关系的准则与规范。校规校纪、校训规章等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管理规范功能的具体表现,它规范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对错误的思想观念予以及时有效的抑制,促使学生向善的方向发展,进而不断提升学生道德水平。例如禁止打架斗殴、不允许在宿舍内使用违禁物品等具有一定强制性的“硬约束”规范,通过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逐步内化为其日常行为习惯,从而自觉避免道德品质的降低。
(三)人格健全功能
人格是“个人的意识倾向和各种稳定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所发挥的人格健全功能就是要保障大学生复杂多重的性格心理得到良好的疏导,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理想。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能量的高能区,如不及时平稳地释放能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大学校园健康、高雅、活跃、先进的特定文化氛围有助于舒缓大学生心理压力,晚会庆典、文体活动、学术讲座、比赛展览等校园活动能够满足学生交流、结群需要,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完善认知结构,获取自我认同感,促进身心健康协调地发展。同时构筑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处于安定、适应的学习、生活状态,从而陶冶性情,使人格得以健全。
(四)审美教育功 能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高校德育的内在要求。审美教育不仅是美的形式教育和情感教育,同时包含着德育因素,因为美本质上就是真与善的统一,而审美则往往包含着对真理和道德的评价。我国古代很早就十分注重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美育艺术与方法,孔子就提出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对于运用诗歌、音乐等教育形式来进行道德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古人所倡导的礼乐文化,其本质与当前道德教育中的美育理念是相同的。西方近代美育思想家席勒也曾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大学校园精致的环境布局、独特的建筑风格无不体现着美的特质。欧美著名高校大多拥有众多古老的中世纪建筑和体现现想的建筑群,它们不但成为学校实施教育的场地,更是艺术和美的化身。这些优美的校园环境给予学生美的感受与影响,满足审美欲望,既能得到理智上的满足,又能得到情感上的愉悦。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本身具备熏陶学生品质的潜能,能够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审美素质、审美想象,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从而塑造美好品德。
三、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价值引导
(一)正确梳理校园文化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到:“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学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社会对于教育的责任便是它的至高无上的道德责任。”同样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也是德育。高等教育必须将德育放在教育首位,将德育思想始终贯彻于育人过程之中。以校园文化建设实现高校德育的价值目标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途径。“校园文化通过氛围的营造,对学生进行一种潜在的隐性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由于本身的浸染性使然,校园文化与德育有着高度的契合,以德育来指导校园文化建设正是为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于无形的作用,保证其方向,提升其层次。”在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当中,以德育作为风向标,避免空泛化、说教化,让德育真正实现具体化、生活化,组织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校园文化的育德、育人实效,将德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
(二)重树大学生校园文化认同感
真正能够实现学生德育教育的大学校园文化,必然是得到学生认同和支持的,在分析研究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德育的关系后,就应充分意识到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的重要影响作用。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使学生认同学校文化建设理念,融入校园文化氛围,才能实现真正的学生道德教育目的。首先应当合理规划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协调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各方面的平衡发展,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接受并回归到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角色,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构建过程当中。其次,教育者需要从大学生立场考虑研究德育教育内容,安排符合实际生活、能得到学生认可的德育课程和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能够自觉接受校园德育熏陶。引发大学生的内心共鸣,真正接纳学校的德育理念,得到全面的校园文化熏染,这样才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自然形成的德育教育。而这种教育的深入落实,能够全面深刻地提升学生品格素养,同时让学生的群体智慧再作用于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促进其蓬勃发展。
(三)全面建设大学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德育教育
1.发挥物质环境的文化载体功能
良好的物质文化可以促成大学生积极感受校园环境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学生品格的陶冶塑造。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环境的格局布置、教学硬件设施的配备、校园建筑的建设构造等等。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对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理解还较为欠缺,部分高校一味注重校园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追求新教学办公建筑的修建,对“不和谐”的旧有建筑进行拆除,从而开始新的校园建设规划。实际上,这些旧有建筑很大部分是具备一定历史文化底蕴的,保存修复旧有建筑对于高校的物质文化积淀具有重大意义。应当充分发挥高校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如图书馆、教学楼、广场、礼堂、河塘湖畔、水榭石桥、雕像建筑等,应积极挖掘建筑物的历史意义,开发其中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与品质信念,以它们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核心进行环境规划,形成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并以这特有的环境氛围形成独有的校园文化风格,才能体现出校园文化的厚重感与庄严感,形成物质文化。
2.积极发展校园行为文化
“要改变把大学生当作单纯的接受、灌输对象的态度和做法,把大学生放到学生社团组织中、放到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创造性和自主性,通过学生社团这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生在校园内的日常行为活动都是构成校园行为文化的组成部分,积极发展校园行为文化,鼓励学生加入学生团体,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校园活动能够进一步发挥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者的主体作用,通过组织策划活动、分工协作完成任务、登台表演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空间与平台展示青年风采,充分锻炼组织、交际、协作等社会能力,既能促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又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元发展。
3.实现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双重道德熏陶
从本质上来讲,大学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各个层面都体现着精神文化,通过对学生精神思想的影响来实现道德教育目的。其中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最直接的物质反映,制度文化所囊括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校训校纪都应是学校的精神倡导。除了《大学生日常行为准则》等基本制度外,还应多让学生参与其中,征求学生意见制定相关道德行为要求,或者签署《道德行为承诺书》等。通过这种明文的精神要求确定学生的行为界限,并且又有学生们的参与沟通,能够避免制度条例沦为学校单方的硬性要求,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形成道德的行为习惯,同时充分发挥精神文化的熏染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潜意识状态下接受的信息影响、印迹最深刻,保持最牢固,最易构成稳定的认识结构。精神文化的发展主要就存在于学生意识领域,需要通过大学校园物质、制度、行为等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感染学生,使大学生们形成成熟的理想信念与人生价值观。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共同开发,是促 进校园德育发展的双重保障,要保障行为规定与精神陶冶相结合,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王德勋.试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实施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0).
篇4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8级大地震袭击四川省汶川县。顷刻间,山崩地裂、公路阻断、桥梁坍塌、房屋倾颓、通讯中断、哭声震天,遇难同胞的遗体遍地都是。一切的宁静与美好化为乌有,所有的人进入了灰色的空间。灾情无处不在,然而,学校的受灾情况备受人们的关注。
学生,纯朴、天真、活力的象征。地震过后,学生在电视、报刊、网上出现的频率甚多。一件件事迹,一阵阵感动。地震在灾区学生的心里划下了一道抹不去的阴影,这道阴影扼杀了他们的童年。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党和政府特别重视对学校的重建。现在许多学校已经迎来了新的面貌,新的变化。
在校园重建方面,现在许多的学校几经顺利竣工,所有的学生基本上进入了安全舒适的新校园学习生活。一座座崭新的学校拔地而起;一栋栋现代化的教学楼林立于校园之中;一间间设施齐全的教室窗明几净;重建的每一个校园处处充满生机。据了解灾区重建学校主体建设均按8度抗震设防设计,按9度抗震设防烈度进行构造处理,教学硬、软件均大大超出震前水平。重建过程中,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表现出了乐观向上,不畏艰难的精神状态。依照党的指令,使校园重建更迅速,更高效。把学校的硬条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在教学重建方面,无论何时,教学仍然处于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灾难过后,国家对教学重建甚是重视。对其重建的速度与质量作了相关计划。目前,教学思想、观念的问题基本解决,教育部门的干部加强了对教师队伍的培训。灾后的学生重新获得了优质的教育。
在心理辅导方面,突如其来的地震除了给人们留下可视的伤害,还给人们留下了心灵的伤痕。青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社会经验决定了他们比起成年人更容易受伤。于是各所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全身心地投入了对学生心理重建的行列中。心理辅导室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所有老师们都尽他们最大的努力开导受伤学生。目前大部分的学生已经走出了地震造成的心理阴影,重拾了往昔的欢声笑语,但还是有一群学生仍无法摆脱心灵阴影。学校的老师们并没有放弃他们,反而更多地关心、鼓励他们。采用各种方法帮助他们,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非理性认知,改变他们对地震的不正确评价及认知方式。对他们想法中积极地一面给予肯定,强化其观念中自我认同的部分,最后提出合理的建议。根据制定的心理干预措施,尽量确保每一个学生心理健康学习正常有序。在老师、同学的支持下,相信不久的将来,每一个学生都会走出可怕的阴影,迎接美好的明天。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时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地震以后,灾区教育系统干部及教师积极配合党和政府制定灾后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现在,很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果。领导者们以独到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意识为基础多方面发展。独具一道的校园建筑、风景怡人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再加上学校严格的制度,以及学生形成的非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这些都可以让我们很明显的感觉到灾后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很优异的成绩。不仅如此,学校还特别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因为教师的素质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现在,走进灾后重建的校园,出现在眼前的不是一片死寂,而是一个个朝气蓬勃的学生和一个个英明先进的团队。再次,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军训、理论探讨、学术报告等造成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重建的校园文化像和煦的春风一样,飘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赋予了我们和灾区师生,激励了我们和灾区师生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超越。
篇5
关键词: 高职特色发展“四校”“五化”
一、“四校”同建,协调共进,促进科学发展
1.特色立校,塑造品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特色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主要包含学校的管理特色、专业特色、文化特色、教师特色、学生特色。管理有特色产生号召力,专业有特色产生发展力,文化有特色产生吸引力,教师有特色产生影响力,学生有特色产生竞争力。依托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全力构建特色专业体系,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打造特色教学团队,培育特色学生管理体制,走特色立校之路。
2.开放强校,内引外联,扩大学校影响力。
开放办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开放式办学,不断完善和改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开放办学也是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推进学校事业发展进程的必然要求。一是人才培养要坚持工学有机结合,校企深度融合,注重与行业企业的横向联系,行业企业在学院专业设置、课程开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和教师考核评价等方面全程参与;二是学院建设与发展要面向社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后勤社会化改革等要注重社会力量的参与度;三是逐步形成多层次开放式办学格局,拓展学校办学空间;四是多与同类院校沟通,扩大交流平台,不断增强学校的外向度;五是经常邀请一些大家和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讲学,将学校与先进文化、先进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
3.文化活校,培育素质,增强学校软实力。
文化是学校的根基。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院成立社团组织,每年定期举办如护士节、校园艺术节、体育节、技能比武周等活动。我们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展示自身才华提供舞台,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充分锻炼。
4.和谐兴校,发扬民主,注入学院发展动力。
自然和谐则美,生命和谐则康,学校和谐则兴。校园和谐要做到“三个始终追求”:始终追求民主治校、诚信友爱,始终追求人才强校、能力为本,始终追求公平公正、群策群力,和谐兴校将极大地调动学校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人心和人气,成为推动学院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五化”并重,统筹兼顾,谱写特色华章
1.全面发展,拓宽平台,注重办学形式多样化。
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之路”的要求,努力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体系,逐步形成以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兼办短期培训和成人教育,形成“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一主两翼多点支撑”的办学形式。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由与一国一个专业合作向与多国多个专业合作转变,注重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2.真枪实战,无缝对接,注重人才培养职业化。
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主线,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工作中心。在深入学习教育部16号文件,迅速掀起新一轮的课程建设,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置以多种形式为载体的学习情境,课程标准和职业资格认定标准融通,教学情境体现真实的工作过程,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师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学生作品与产品合一,育人与生产合一。
3.立足本土,服务地方,注重专业布局区域化。
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根据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吸纳行业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实施和监督工作,制定适合高职发展的专业建设规划,在专业设置上要适应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改造老专业,做到“三个同步”:专业开发与市场同步,专业改造与知识更新同步,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同步,并整合专业资源,优化专业布局。
4.深度融合,互利互惠,注重产学训一体化。
坚持产学深度融合,开放开门办学,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新途径,积极开展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中外合作、校校合作。制定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每学期从行业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和实训实习指导工作,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等,较好地将行业需求、企业文化、岗位职业规范等行业企业元素引入学院,实现信息互通,人才平台共建。依托行业企业,在省内外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过硬的师资力量,为社会从业人员提供培训。
5.高标定位,系统规划,注重校园文化特色化。
学院按照“高标准、高规格、系统化”的原则,集思广益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将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纳入到学院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专家命名楼房、名人冠名道路。每个系部、专业都要有自己特有的专业文化,增强校园文化活力,提升学院的软实力。
加强内涵建设给高职发展带来了春天,我们应该把握好这一大好的历史发展机遇,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互利共赢,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优化专业布局,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努力为高职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2006,(8).
[2]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07,(1).
篇6
记者:当我们走进和平县中小学时。会感到一股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息。毫无疑问.这是贵县推进文化育人的重要成果之一。请您谈谈.贵县实施文化育人的总体情况。
黄伟平:我县在2010年9月提出创建教育强县战略,与此同时,县教育局也提出教育创强内涵建设,以文化育人为抓手,以“一校一强项”和“一校一特色”为主线,大力推进教研文化和社团文化建设,整体提升素质教育水平,力促教育创强名副其实。目前,我县已经完成文化育人第一阶段主要任务,结集出版了文化育人丛书《第一阶段成果篇》、《理论篇》、《特色教育篇》、《教师文化篇》等。2014年12月30日,我县文化育人被广东省教育厅列入全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记者:您所说的“一校一强项”和“一校一特色”工程建设,其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请您介绍一下。
黄伟平:这是说每所学校都要结合本校实际确定强项或特色建设方向,凸显优势,彰显亮点,集中更多资源大力推进文化育人,确保富有成效。目前,全县特色建设成效比较显著的学校达23所,如和平中学与福和中学推进教研文化育人及社团文化育人、上陵中学实施信心教育、实验中学推进和文化育人、阳明镇第二小学推行阳明文化育人、古寨镇中心小学实验葫芦丝特色教育、礼士镇中心小学实施“青蓝工程”、东水镇中心小学实施爱心教育等,尤其是青州中学、上陵中学、古寨镇中心小学、阳明镇第一小学等应邀在第十一、十二届广东省校长论坛上作特色教育经验介绍,这吸引了全市四个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300人次前来参观交流。
记者: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更需要一个好的育人理念为核心。为了使文化育人取得更大的成效.近年来.贵县着力于“社团文化”建设.其情况如何.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黄伟平:我县将社团文化提高到与教研文化相同的地位,同步推进、同步落实。我县以校园社团组织工作为抓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社团数量,使每所学校至少要有12个社团,实现社团工作“三化”(常规化、系统化、科学化)、“三固定”(固定每周活动时间、固定人员负责辅导、固定场所开展活动)、“两覆盖”(覆盖每位老师、覆盖每位学生),促进“人人有社团、个个有活动”,落实“人人有兴趣、个个有专长”的育人观,引领学生多元发展。目前,全县中小学共有800多个校园社团。同时,我县以文化活动为抓手,提升文化活动数量和质量。2014年,我县中小学共开展各项文化活动155l场次,师生共有57万人次参加相关活动,人均参加8场次以上。
我县尤其重视校园文学社的建设工作,让校园文学成为校园文化的一大亮点。全县中小学现有50个文学社,社员近万人,是最为活跃的一种社团。四年来,全县中小学文学社每年出版460多期文学社刊,刊发15000多篇优秀文章,参加文学活动人数多达5万人次。全县中小学文学社均实现一社至少一刊,个别实现一社三刊,如福和中学福风文学社下辖《福风文学》、《福风文摘》、《福风周报》等。
记者:推进文化育人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你们是如何推进实施的?
黄伟平:一是抓好规划,出台《和平县中小学实施文化育人中长期规划(2011-2020)》;二是抓配套措施和制度,相继出台了包括强项和特色建设规划、特色教育学校评估方案等五种规范性文件;三是举办两届校长论坛进行研讨推动,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战略设计和实质性推动;四是持之以恒地大力推进实施,不断强化执行落实,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增强信心。
记者:实施文化育人十分强调特色教育。请你介绍一下贵县有哪些教育特色?
黄伟平:我县实施的文化育人要求“一校一特色”,全县48所学校有48个特色。例如,实施经典文化育人,既要让学生学习经典、赏识经典,增长智慧,又要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施客家文化育人活动,充分利用客家人“勤俭和忍”文化传统进行系列教育活动,既传承了客家文化又促进了校风建设;推进阳明文化育人,充分利用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智慧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熏陶;实施红色文化育人,利用各校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革命教育和实践活动,等等。
记者:教研文化是教育的核心,贵县在实施文化育人过程中是如何抓好教研文化建设的?
黄伟平:我县在文化育人思路中提出“教研文化提质量”,高度重视教研文化建设,使之在文化育人工作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一是从教师文化建设人手。从2010年起,我们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订阅一份教育类期刊,定期学习,定期研讨,定期总结,不断提升教师素养和修养。二是建立学区教研联动机制。我们将全县17个乡镇分成六个学区,每个学区由4-8所学校组成一个学区交流单位,定期举办学区教师交流、教研交流活动,促进学区内部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和水平,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建立县级教研中心,强化新课程改革研究,积极组织中小学开展大课题、小课题、微课题研究活动,以课题研究带动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同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胆探索符合山区学校的教学模式,勇于尝试导学案模式、“136模式”、“三段六节模式”以及“梦想课堂模式”等,促进教研成果转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记者:那么.你们将如何确保这些文化育人措施执行到位呢?
黄伟平:我县以教育管理为抓手,增强发展内力,加快发展提升。一是以“星级教师”评选为抓手,调动教师积极性。如组织各校评选“星级教师”,严格按照本校教职工总数10%比例评选校级“星级教师”,由学校给予每人奖励一个月T资;同时,组织县级“星级教师”评选,每年评选100位,由县给予每人奖励一个月工资。与之配套的是,全县每两年评选一届“星级骨干教师”,每人每年给予奖励两个月工资。通过“星级教师”培养、评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教师们工作积极性和上进心,较好地落实了教师工作责任,提升了常规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高了教育教学工作效率。二是以过程和结果评价机制为抓手,增强可持续发展潜力。如结合教育创强内涵建设需要,修改完善文化育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机制,完善校长年度考核机制,增添学校发展内力,激发校长的创新能力;配套出台教研文化建设奖励细则、社团文化建设奖励方案、宣传工作奖励方案等,促使各项工作得到更好的落实,各项制度得到更好的执行。
记者:自实施文化育人以来,贵县取得了那些重要进展?
黄伟平:我县的文化育人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三”。首先,体现在“三个减少”。一是减少流失生。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生活,使得师生的学校生活更为充实和快乐,使得大家乐意留在学校参加各种活动。在此种情形之下,师生交流更为密切,分享学习经验更为容易,使得更多学生在参加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既体验了快乐幸福,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了某些学习经验,感染或陶冶形成某种学习兴趣与爱好,使得更多学生更加喜欢学习,更加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由此,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成为一种大形势,勤奋学习成为一种主流力量。在这种良好氛围之下,部分曾经厌学的学生也逐渐感到校外生活不如校园生活,感到学校集体生活更能体验快乐。二是减少学困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增加和丰富极大地增加了学校集体凝聚力和影响力,也逐步影响到部分原先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不佳的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改进学习方法。在各种比赛活动中,强烈的荣誉感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激情,他们从这种荣誉感中激活内在的学习需求,即从同学中请求帮助,从老师中请求指导,促使自己成绩稳步提升。三是减少低分生。由于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习风气进一步好转和浓厚。加之班级图书角历经四余年的建设,使学生的阅读极为方便,尤其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人数呈几何级上升趋势,由此使得良好学习习惯在大多数学生中养成。在此氛围之中,学生学习逐渐成为自觉,也更加勤奋好学,学习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篇7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职业学校 科学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要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对社会各层面都提供了理念指引,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课题。因此,科学发展观也是职业学校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
一、协调好规模与质量的辩证关系是职业学校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规模和质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规模和数量就谈不上质量。事物的质量是由数量来维系的,没有数量,质量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随着生源的变化,职业学校不仅要加强招生工作,具有一定规模数量的学生,更重要的是保证办学质量。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量和质的辩证统一。
《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关注中等职业教育》指出,目前职业学校在发展中还存在如下问题:办学条件跟不上规模发展需要,教师数量仍严重短缺;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尚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实习实训教学环节仍然薄弱。据实地调研,一些省份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课程学时比重尚未达到总学时三分之二的要求;用于实训的经费短缺,实训设备及耗材投入不足。据抽样调查,53.3%的学生反映实训课程比重小,实习实训设施设备不能满足技能提高要求;63%的企业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用性技能的培养,改变学生在校所学技能与企业实际脱节的状况。
江苏省对建设高水平示范职业学校也提出了一些明确要求,如: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要求3500人以上,师生比为1︰16~1︰20,“双师型”教师占专任专业教师的70%以上,实践教学指导教师50%以上要具有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以上证书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生均仪器设备值5000元,生均宿舍建筑面积不少于4.5平方米,饭厅座位数不少于常年在校就餐学生人数的70%等。
因此,解决好以上问题,协调好规模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是职业学校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在“做大”与“做强”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与结合点。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巩固学校的生存线,具有一定办学规模;另一方面又要强化质量意识,提高办学质量。
“十二五”时期,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新使命。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要以保证规模、加强建设和提高质量作为工作重点,拓展办学思路,整合办学资源,深化专业与课程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学校科学发展的人才保障
学校的发展要依靠人才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是当前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是按师生比的要求配足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二是加强教师事业心、责任心和爱心“三心”的培养。强化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要按照德才兼备、师德为先的要求,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师资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人师表,克服浮躁情绪,静下心来做学问,实现岗位成才。三是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五种能力”的锻炼。四是实施“青蓝工程”,建立一帮一、以老带新的制度,建立新教师成长台账,使新教师迅速成长。五是积极开展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选拔工作,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六是通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使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获得科学的发展,让教师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人生的幸福。
三、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学校科学发展的硬件支撑
职业学校要培养学生掌握技能,就必须建好实训基地。一是建好校内实训基地,根据教育部办公厅颁发的《实训基地设备配置标准》的规定,要高质量建成与开设与专业对应的校内实训基地,使其具备学生实训、员工培训、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的基本功能,力争实现“七个合一”: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理论、实践合一,作业、产品合一,教学、科研合一,服务、创收合一。实验实训场所要具有浓郁的专业文化氛围,专业文化应包含本专业的发展历史、产品介绍、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行业企业精神等内容。二是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设备充足,能保证学生都能动手上岗,有相对稳定的指导师傅。学校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习。三是完善实训基地的管理运行,建立实训基地内部管理制度,包括技术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原材料管理、“6S”现场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等管理制度。要提高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率,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
四、教学内涵建设是职业学校科学发展的着力点
加强教科研、课程改革、专业建设、技能大赛工作是促进职业学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要充分认识教科研工作在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中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以教科研引领、推动职业教育提高质量,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教科研先行”和“抓教科研就是抓质量,抓质量必须抓教科研”的理念,切实加强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以教科研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升华、制度创新和实践突破。
二要突出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教学内涵建设的重要保证,要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学生观、人才观和教育观。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评价制度,必须着力于中职生的多元化发展和个性化成长,打造一种充满活力、彰显灵性、人尽其才、各取其需的新的职业教育制度。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可知,职校生在肢体运作智能方面表现比较突出,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肢体运作智能,积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要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积极推进项目教学为主的教学改革,革新教学方法,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局面。要以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和中心,强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将知识、技能、态度的学习融为一体,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态度的培养。
三要加强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要通过深入行业、企业进行人才需求、专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能要求、职业资格、素质要求等方面的调研分析,适时调整专业建设规划,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要积极创建特色专业,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新优势。要积极创建品牌专业,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通过标准引领、评建结合、分层推进,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
四要加强技能大赛工作。通过技能大赛,促进办学模式改革,促进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实训基地建设。技能大赛要覆盖每个专业、每位专业教师、每位学生,形成人人参赛、逐级竞赛的机制。技能竞赛工作要常抓不懈,把竞赛形式、内容及时纳入到日常实习教学中,将提高技能竞赛成绩作为评价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
五、校园文化建设是职业学校科学发展的软实力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太原市交通学校调研时指出:“职业院校学生光掌握一门应用技能与技术太单一了。从现在开始必须把他们当做重点高中与大学的孩子一样看待,给他们补上职业与人文素质方面的‘短板’,为将来的全面培养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职业学校要牢固树立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不断拓宽文化育人的新平台、新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大胆变革创新,引导学生成长。
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诚信教育,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诵读经典活动,构建“书香校园”。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坚持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全体师生,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
篇8
一、职业教育工作
(一)研究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意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结合教育部新制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及全州职业教育会议精神,把握政策机遇,研究制定具有我市的特点,符合我市实际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意见。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认真制定落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定对象、定措施、定目标,在抓好师德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课题研究,要将教科研工作纳入教职工考核的重要内容,真正推进教科研工作,能有效实施,深入推进,力出成果。要建立完善教坛新秀、教学能手、专业带头人的评选及管理,加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完善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教师技能培训制度,努力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论、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素质优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优秀教师团队。完善师生技能比武制度,开展好校内技能比赛,以赛促学。
(三)强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深化办学模式、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加快特色专业、新型专业的建设,力争形成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学校实际、自身特色的专业。以计算机等州级示范专业为龙头,加大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建设,实施高职和中职“3+2”分段培养模式联合办学,提升电视大学学历教育、延龙图职业教育集团资源共享等多样化的课程模式,创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开展校企对接活动,抓好毕业年级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和就业工作,扩大毕业生的“双证”获得率和就业率。建设好汽车驾驶员培训基地、汽车维修基地、烹饪培训基地,保障学生的实训。
(四)加大职业教育宣传,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每年4月份定为“职业教育宣传月”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媒体、深入基层等方法,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等文件及省、州、市发展职业教育精神,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塑造职教中心的良好形象。召开招生工作会议,落实招生任务,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完成职教中心招生任务。做大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社会各界人员纳入招生范围,到职教中心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使他们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教育学历证书。
(五)加强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原则,重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主题德育活动,切实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和班级管理工作,利用主题校会、课堂教学、国旗下讲话、艺术节等校园文化特别是企业文化进校园等有效的教育载体,全员参与,全方位推进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继续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技能校园、节能校园等创建活动,突出中职特点,加强专业文化、企业文化、创业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意识、人文素养、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努力打造新型的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不断彰显职业学校的文化特色和品牌。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国家免学费政策和助学金管理的实施程序和监管机制。
(六)扩大投入,推进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争取国家和省政府的职业教育发展资金,教育附加费提取、财政专项资金拨付等多种渠道,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按时完工职教中心教学楼建设、完善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开展汽车驾校的培训和烹饪培训。
(七)完善机制,扩大职教中心辐射作用。积极发挥职业教育联席会议作用,主动接触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招收一批委托和订单式培养生,开展“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各类培训,加大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培训力度,认真组织,严格考核,提高培训质量做好跟踪服务,年内培训3000人。
二、成人教育工作
(一)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在服务“三农”上勇闯新路。继续做好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工作,各乡镇化技术学校紧贴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与农业、劳动、科技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积极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推广“新知识、新技术、新品种”,直接有效地为“三农”服务。全面了解农民的技能需求,本着“要什么、培什么,针对性强、覆盖面广”的要求,利用冬季和农闲期组织菜单式培训。每所乡镇化技术学校开班培训10次以上,大力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各类培训要有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记录和参加人员名单,努力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万人次。
(二)明确方向,抓住机遇,切实加强乡村成人教育阵地建设。认真贯彻《市人民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的精神,积极与农业、劳动、科技等有关部门协作,广泛开展各类培训,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阵地;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致富骨干(专业户、示范户)培训、农民创业教育培训、党员干部培训,妇女和老年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三)积极探索、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完善化技术学校管理。发挥社区教育中心的作用,积极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提升城乡居民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推广龙门社区在全州试点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推进职业教育进社区活动,开展全民终身学习周活动,满足社区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需求。完善成技校统筹全乡镇成人教育培训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提高成技校的工作效率和培训职能。加强文字资料管理,要建立健全培训人员档案,详细记录培训情况。
三、民办教育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管理工作。本着“稳定规模,规范管理,提高质量”的原则,严把准入和审批工作,完善民办学校设置标准和评估标准,要建立健全教育机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符合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
篇9
关键词:办学模式创新;一体化;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324-02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①基于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要承担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需的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要担负起这一重任,高职院校必须找准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走特色办学之路。
一、建设成石油特色、国内一流、国际水准的国家级职教名校
大庆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承载着责任与重托。领导班子集思广益,明确了学院发展目标。那就是“建设成石油特色、国内一流、国际水准的国家级职教名校”。其中“石油特色”即大庆油田办学。地处大庆油田,身在铁人故乡,隶属油田公司,用大庆精神办学,以铁人精神育人,为大庆油田服务;石油特色专业。以两个国家示范专业为引领,形成以油田开采技术、石油化工、石油装备制造技术等特色的服务石油石化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体系;中油培训基地。充分发挥中石油大庆培训中心的作用,在中石油系统建设一流的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基地。“国内一流”即职前职后一体,中职高职融通――办学模式一流;同类院校领先,示范作用突出――办学水平一流;校企深度合作,职教成效显著――办学质量一流。“国际水准”即引入国际行业标准,取得国际认证资质,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大庆油田实施“走出去”战略,为中石油建设综合性能源公司培育国际化技能人才。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全面落实好学院的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同时要完成大量的、艰苦细致、艰巨繁重的工作。这其中“两个一体化”,即“中职高职一体化、职前职后一体化”则是学院确立的全新的办学模式,这是学院可持续发展,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发挥办学优势,构建完整的生源链条,更好地为油田企业和社会服务的必然选择。实施中职高职一体化就是要充分利用中高职一体办学的独特优势,实现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职前职后一体化即要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管理体系,打造一体化的管理体系,打造一体化的师资队伍,探索一体化的教育培训模式,共享一体化办学资源,采用一体化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逐步形成职前与职后各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协调运行,提高效率。②
二、不断加强学院内涵建设
学院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企业和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学院的工作始终围绕学生立志成才、学会做人、德技双修、发展全面,受到良好的教育来进行。这就要把握重点,突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一是抓好内涵建设,对新老专业建设,加强深度调研,把握人才市场需求,提高课程体系建设水平,力争在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精品资源课建设的数量和等级上都有新的提高。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让教书育人、功德无量的信念深入人心,让敬业爱生、笃学精技的教风鞭策行动。采取得力措施,使教师、工程师、培训师于一身的“三师型”人才比例明显提升。在继承与创新中,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改革落后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提升实习实训基地的管理水平和利用率。加强教学工作的检查、考核、督导和评估,促进学院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是加强各级班子建设,各级领导班子是我们事业发展的龙头,要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努力学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上级组织的部署和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武装领导干部的头脑,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贯彻落实好“三重一大”的决策制度,不断提高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领导能力。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求真务实之风,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积极主动地为师生员工排忧解难。努力健全基层领导班子,做到人尽其才,结构合理,配合有力,团结坚强,充分发挥各级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
三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各级党政组织、工会组织、共青团组织都要注重加强师生员工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形势任务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引导干部职工不断认清职业教育和学院发展的形势,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用发展的目标凝聚力量,用发展的成果鼓舞士气,努力形成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工作局面。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主题突出、品位高雅、内涵丰富的文化教育活动,实现寓教于乐。把学院建成先进文化阵地、思想道德高地,鼓励教职员工在学院发展建设中,爱岗敬业,艰苦创业,建功立业。
四是抓好培训教育,增强培训实效,提高培训质量。对在校培训的定向生、培训班学员和列入计划的培训班以及正在争取的培训任务,都要精心安排教学计划,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努力为油田员工培训提供优质服务。
五是抓好招生就业工作,面对招生就业工作新形势新问题,要及时研究新对策新办法。抓好学生就业工作,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以此促进招生工作,巩固和发展招生就业基地,确保招生计划的完成。
三、关于德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
1.突出大庆精神办学、铁人精神育人的教育
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加强学院干部和师资队伍建设,使之在不断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同时,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增强办学育人的工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一直是我们办学育人的精神动力,在建立有效教育机制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突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是我院人才培养工作的宝贵经验。学院在组织拟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坚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和落实德育渗透工作,教育学生把握好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深刻内涵,要求组织学生到油田企业实习实训中,注重学习和感受一线职工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优秀表现。坚持在每学年初的新生军训、校规校纪、专业教育活动中,安排多种形式的学习参观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铁人事迹展览馆、观看“铁人”电视系列剧等,让学生从实实在在的事例中了解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内涵,培养他们爱祖国、爱油田、爱所学专业的情怀。在学生毕业之际,学院请往届毕业生的优秀代表来校,为同学们讲述爱岗敬业、艰苦创业、建功立业的模范事迹。学院充分利用大庆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突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内涵,大力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在校徽设计、校歌创作的过程中,彰显油田企业和职业教育的特征,激发师生员工学习和工作的热情。在坚持先进的职教理念,继承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同时、形成了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营造教职员工热爱岗位、钻研业务、大胆创新、努力工作的良好氛围,积极为教职员工学习深造、提升素质、增长才干、施展才华、创建业绩,提供条件,搭建平台。营造积极进取、团结协作、愉快工作的良好环境。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干部职工中,牢固树立起学院发展靠我们、我为学院发展做贡献的观念。形成以石油特色、时代特征、职教特点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激励和鞭策师生员工。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大庆精神办学,铁人精神育人,努力做到以“四融入”推进“四创新”,即融入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中,创新工作思路;融入队伍建设中,创新工作机制;融入教育培训工作中,创新教育体系;融入学生教育活动中,创新教育载体。加大对内、对外的宣传报道力度,充分利用宣传栏、校园广播、学院主页和企业社会的新闻媒体,宣传学院发展建设的新成就、教育培训的新成果、办学育人的新经验、优秀教师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等等,扩大学院在企业和社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培养具有“责任心、真功夫、好习惯”的高技能人才
篇10
以“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为总体目标,按照《*市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年*市教育体育工作要点》的要求,以提升中心幼儿园内涵与品质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各级各类托幼园所的管理,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和新农村配套幼儿园的建设,继续优化幼教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全市学前教育事业规范、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1、提高城区幼儿园办园品位。创新办园机制,采取名园带民园、公办园办分园等形式拓展城南、城北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力争城区托幼园所分层、合理布局,满足不同层次的幼儿教育需求;按“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分层分类指导城区幼儿园提升内涵品质,形成办园特色,争创高层次的示范幼儿园。
2、拓展中心幼儿园优质资源。继续理顺1-2个乡镇中心幼儿园公办体制,继续公派园长、幼教专干、幼教辅导员到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任职;争取投入800万元左右易地新建汤浦镇、崧厦镇中心幼儿园;投入125万元左右改建陈溪乡、盖北镇中心幼儿园;争创1-2所左右*市农村示范幼儿园,1所省示范幼儿园。
3、加快农村幼儿园规范发展。继续加大网点调整力度,撤并20所左右小而散的村级幼儿园;加大投入,新建或修建、改建10左右所左右中心村幼儿园,争创15左右所*市农村合格幼儿园;落实农村幼儿教师养老保险、职称评定政策,加大继续教育、园本培训力度,稳定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提高专业素质。
三、重点工作及主要措施
(一)强化“文化立园,特色引领,内涵发展”的意识,推进城区幼儿园的精品化建设。引导城区幼儿园坚定特色目标,整合力量,聚焦特色,持之以恒,不断固化、亮化、深化特色,加强与特色相匹配的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文化先导,建设学习型幼儿园,提升城区幼儿园的办园品位。计划在城区幼儿园层面,组织一次“特色幼儿园与校园文化”的专题研讨活动,并利用幼教宣传月向社会展示城区幼儿园的特色建设成果。
(二)按“六个一”工程的要求,切实加强中心幼儿园优质化建设与管理。
1、利用考核机制、专项督查、幼教宣传月等手段,继续理顺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公办体制,健全组织管理运行机制,积极营造良好的幼儿教育发展氛围。
2、完善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与奖励制度,实施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五年建设规划,积极改善中心幼儿园办园条件。
3、通过政策引导和奖励机制,继续公派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园长、幼教专干(辅导员),实施幼儿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和职称评审制度,优化从业队伍素质。召开乡镇中心幼儿园、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和管理现场会,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规范幼儿园的办园行为。
4、通过示范辐射,分层培训,个别指导,区域推进等方式,改变农村幼教的教育模式,优化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加强中心幼儿园的示范、辐射功能。
(三)以争创为契机,推进农村幼儿园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
1、按照《*市教育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实施新一轮中心村幼儿园建设规划。依托“*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以及“*市农村合格幼儿园”的争创载体,出台《*市农村幼儿园建设经费奖励方案》,努力争取评选表彰关心支持农村幼教的好村官,多元化推进中心村幼儿园的建设,改变农村幼儿园无证办园及“小、散、差”的状况。
2、加强*市农村合格幼儿园的引导和发展。成立“*市农村合格幼儿园教研中心”,利用教研中心这一平台,交流经验,相互研习,进一步提升办园水平,更好地发挥其在农村幼儿园的带头示范作用。召开*市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和管理现场会,及时总结推广我市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和方法,推动农村幼儿园的均衡化发展。
3、深入调研,加强指导,抓住契机,完成新一轮*市农村合格幼儿园的争创任务。
(四)启动0-3岁早教工作,构筑托幼一体化学前教育运行机制。
1、实施正规教育机构托幼一体化管理和教育的探索,包括托幼园所的一体化规划和建设、城乡托幼一体化发展和托幼课程的一体化构建。
2、以社区为依托,对0-2岁散居婴幼儿实施“亲子园”及入户指导,提高家长或看护人科学育儿能力。
(五)继续抓好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安全及日常教育管理工作。
1、开展以安全制度建设、接送车管理、日常安全管理为重点的安全工作专项检查,消除问题隐患,确保师生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2、进一步完善年度工作考核制度,修订奖励细则,更好地引导各幼儿园在规范的基础上谋求发展。
3、扎实开展幼儿园课程改革实践,规范使用与《纲要》要求和新课程培训配套的指定教材,探索主题背景下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幼儿自主探索学习的区域活动研究,转变农村幼儿园小学化教学倾向。
四、2006年工作行事历
一月份:1、评选幼儿教育各级各类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2、2005年工作总结、2006年工作思路
3、幼儿园结束工作视导、档案资料整理
二月份:1、开学工作视导
2、幼儿园年度工作考核情况通报
3、幼儿园接送车情况专项检查
4、幼儿园一物多玩创新游戏调研
三月份:1、下发2006年幼儿园工作指导意见
2、制订2006年岗位目标责任制
3、2006年度省级、市级、示范幼儿园及农村合格幼儿园争创工作调研及实施规划
4、2006年幼儿园建设维修项目调查及实施规划
5、接待诸暨市幼儿园园长考察团来我市考察学习
6、幼儿园区域活动观摩、教育案例评优、角色游戏调研
四月份:1、出台《*市农村幼儿园建设经费奖励方案》
2、修订《*市幼儿园年度工作考核奖励细则》
3、中心幼儿园园长、幼教专干、辅导员任职情况调查
4、整顿、规范全市幼儿园教材使用情况
5、幼儿园托班区域活动观摩研讨活动
五月份:1、第二届*市幼儿教育宣传月活动准备及实施(城区幼儿园特色办园研讨、成果展示、校园文化沙龙;各乡镇按区域划片深入农村进行幼儿教育宣传和活动展示;各宣传区活动及成果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报道等)。
2、中心幼儿园优质化管理和农村幼儿园规范化建设与管理现场会
3、幼儿园优质课活动评比
六月份:1、幼儿教育专项督查(中心幼儿园公办体制理顺情况、乡镇政府履行学前教育职责情况等)
2、继续协助做好中心幼儿园园长、幼教专干、辅导员的公开选拔、任命工作
3、幼儿园办园水平等级评估
4、幼儿园一物多玩游戏评优活动
七、八月份:1、成立“*市农村合格幼儿园教研中心”,制定教研中心学习制度、实施计划并进行第一次活动。
2、幼儿园建设维修项目进展情况调查
3、各级各类示范、合格幼儿园争创情况督查及指导
4、组织农村幼儿教师专题培训
5、组织论文、教学叙事评比
九月份:1、幼儿园学年度工作会议
2、幼儿园年报统计工作
3、中心幼儿园园长培训暨考察学习活动
4、争创省、市示范幼儿园,农村合格幼儿园申报工作
5、*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争创乡镇幼教工作指导
6、出刊《*课改》幼教专集
7、名优教师送教下乡
十月份:1、省、市示范幼儿园、合格幼儿园争创工作指导
2、托幼一体化教育观摩及研讨
3、以社区为依托的亲子园教育经验交流研讨会
4、*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争创乡镇幼教部分档案资料检查指导
5、农村幼儿教师教学游戏化评比活动
6、“一物多玩”创新游戏展示暨研讨会
十一月份:1、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研讨活动
2、迎接各类争创活动(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省、市示范幼儿园,农村合格幼儿园等)评估验收
3、参加省幼教干部、教研员培训班
4、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观摩暨研讨会
5、名优教师“走近孩子的世界”教学风采展
十二月份:1、幼儿园年度工作考核评比
2、幼儿园年度经费运行情况调研及专项经费奖励补助方案
- 上一篇:会计专业实践调查报告
- 下一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