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职业规划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装设计职业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装设计职业规划

篇1

【摘 要】目前国内众多开设服装专业的高校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的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而这些经过四年本科专业课程培训的职场新人并不是人人都能迅速适应并融入到服装业职场生态环境中来的。如何避免“毕业即失业”,笔者就以上问题在文章中提出了通过本科教育中引入“职业规划引导”的观点,以期达到推动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职业规划引导

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2007年)》统计目前我国开设服装专业的高校有300余所。开设服装专业的大专院校每年向社会输出数以千计的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而这些服装业的职场新人是否又能在毕业后迅速地融入到服装行业的运作中来呢?答案是否定的。严格意义上来说服装行业是对专业人才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在高校服装专业教育中,动手能力与市场观念的培养是缺一不可的。服装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构成因素较为复杂,现阶段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能做到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培养出的学生绘画能力艺术表现力强但仍存在前期创作思维与后期作品实践差距较大的问题。服装专业学生从进校至毕业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并无明确的规划意识,对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未来职业的契合度没有准确的评估。简而言之当下的服装专业学生经历了严格的美术绘画训练,挤过高考的独木桥却不知道自己未来在服装业中能做什么。笔者曾经在服装专业一年级第一堂《服装概论》课上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毕业后你将从事什么职业?”所有学生的答案几乎都是整齐化的:“服装设计师。”大四即将毕业的服装专业学生面对同样问题时大部分人给出的答案依旧是“服装设计师”。可见在我们的高校教育中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及就业辅导是做得不够完善的。大部分服装专业学生对服装行业中数以百计不同分工、不同种类的职业是缺乏了解的,更不用说做到对于每种与服装设计、生产、销售环节息息相关的职业所需要从业者具备的职业素养、技术能力的要求了然于胸。兴许有人会说大学教育不是应试教育,大学教育是引导教育,“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专业能力的学习与提升大部分是以“自修”方式进行的,老师只是起到指引大方向的作用,并不能事无巨细像对待小学生那样手把手地教。

高校教育虽说是引导性教育,但老师为学生所指出的学习方向却是至关重要的,课程设置关系到学生知识结构的架构,学生们大学四年对于专业知识的吸收与补充都是围绕着学校的课程设置方向来进行的。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并不仅仅只是关乎“学分”与“毕业”的问题,高校教育当中任何丝毫的差错都会对学生今后踏入社会就业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有位同仁曾开玩笑地说:“教育造成的错,板子却往往打在学生屁股上。”仔细想想这也不无道理。就现阶段国内高校服装专业课程设置而言,大多艺术院校专业课程大多采用以下设置模式:大一课程多以人体素描色彩、艺用人体解剖、服装画技法、服装概论、中外服装史的等课程为主,除专业课程以外学校如英语、计算机、思想概论等公共必修课程亦占去了不少课时。大二课程主要开设服装制板基础课程、服装色彩学、服装CAD等专业课程。由于一二年级完成了英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大多公共基础课程亦已结课,大三专业课程的课时比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开设专业课程门类比之前丰富了不少。大三专业课程主要开设服装工艺、立体裁剪、服装配饰学、化妆形象设计、服装图案设计、服装展示设计。大四学生毕业在即大部分学时都安排进行毕业设计创作,再加上校外实习,实际在校学习专业课程的时间并不多,专业课程主要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而课程门类与之前三学年相比大幅度减少。课程主要有服装消费心理学、服装市场营销学等课程。大四下学期学生完成毕业创作、毕业作品展之后学生的专业学习也随之结束。从以上专业课程的大体分布情况中不难看出针对学生就业指导的课程并未开设,大多国内高校对于学生今后就业以及职业规划的引导也仅仅是在大四毕业在即时开设一些就业指导讲座。然而寥寥几次的讲座就能解决学生面对择业、就业的困惑吗?往往不少学生在信心满满地参加人才招聘会,第一次正面地接受社会用人单位的检视与挑选之后才会认真思考在服装行业中自己“能做什么”、“会做什么”。对于“想做什么”这样的期望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也只能退而求其次。高校为了方便用人单位也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每年都会举行校园招聘会。尽管校方用心良苦、用人单位积极配合、学生踊跃参与,但校园招聘会的结果大多都不太尽如人意。笔者认为解决以上问题,“职业规划引导”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职业规划引导”并不是短期的一门专业课或几小时的就业指导讲座能够完成的,“职业规划引导”应贯穿于大学四年整个本科教育体系当中,“职业规划引导”是将每一门课程与相对应的职业联系起来的纽带,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助推器。以上是笔者对于高校服装专业教育课程改革中一点粗浅的思考,希望能以此为今后的服装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服装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尽绵薄之力。

篇2

【关键词】技术伦理教育;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实践

对高职学生而言,技术的掌握、应用是其能够从事未来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但由技术应用所衍生的一系列社会能力如技术约束、技术判断、技术评价,则是支持其长远职业发展的内在价值需求。通过强化学生在技术活动中的德育教育,以规范的道德意识及行为方式去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同时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及自我约束力去发挥技术的积极作用,使技术应用的价值朝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因此,以专业课程作为技术伦理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课程体系架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来准确解读及把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价值及作用,同时有效促进技术熟练、能力递进及德智养成,使学生在专业技术掌握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能够以技术道德规范自我分析、约束、判断及评价未来职业岗位中的各类技术问题。

一、以构建课程体系促进技术伦理教育

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开展技术伦理教育的有效载体。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规划整体课程,主要包括认知技术伦理概念的通识课程体系,以及以专业为抓手、引导技术道德规范养成的专业课程体系。1.通识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体系是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教育目标,按照“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围绕学生未来积极参与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将典型社会生活情境转化为学习情境,设计由思想品德类、生活通识类、身心健康类、创新创业类、公共艺术类等构成的系统化通识通修课程。在服装设计专业通识课程体系中开展技术伦理教育,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开设专门的技术伦理课程。专项课程的开展主要用于讲解技术伦理的基本概念、功能及作用,并采用理论分析、案例讲解的形式向学生传达正确的责任意识及道德准则,在引导行为规范与素质养成的过程中形成践行技术伦理的内在自觉。此类课程的设置可以有效弥补原有通识课程体系中缺乏技术伦理“规范引导”内容的困扰,强化社会伦理规范对各类技术活动的良性影响,使学生能够对专业技术、社会、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有相对深刻的理解,并能够对各类技术伦理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及探究[1]。另一方面,促进技术伦理教育在其他通识课程中的渗透。首先,以思政理论课程为抓手,通过社会主义价值观构筑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同时,借助社会主义价值观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伦理规范的认识与理解,形成有益于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的意识导向[2];其次,人文课程强调道德品质对自我行为的影响与作用,能够以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意识形态及价值体系来思考专业技术所面对的各类社会问题。因此,在此类课程中适当增加技术伦理内容来拓宽其社会人文视野,使学生能够对技术发展的社会背景及技术责任的重要性有深刻理解,从而激发其对技术的多元思考并构筑新的技术道德伦理观。2.专业课程体系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能力、满足学生个人专业兴趣发展需要为目的,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理念分析、提炼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并遵循学生认知与职业成长规律而构建起来,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及专业实践课等。在专业课程体系背景下开展技术伦理教育。首先要将技术伦理标准纳入到专业课程标准的具体能力要求中,并将专业课程中专业技术标准、应用的具体细则作为专业能力培养规格及质量的评价指标,从而确保技术伦理教育的成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落地;其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技术伦理教育。或是结合服装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专业性技术伦理案例的分析,或是由企业专家、技术人员讲解本专业技术应用所产生的各类社会影响。总之,这种渗透式技术伦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真实、深刻地了解服装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及作用,使其能够以高度的责任感及使命感面对未来从事的技术工作。但是,这种方式要注意整体专业课程之间知识、技能的彼此衔接,并采用递进式的系统专业学习来巩固技术伦理教学的深度及广度;再次,以专业实践课程为抓手提升技术伦理教育的体验感。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资源效应,依托专项技术实践、顶岗实习等课程来提升技术伦理教育的有效性及体验感。引导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积累各种技术应用经验,深刻了解技术应用所产生的良性或劣性社会影响,使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所需各项技术技能有清晰的应用、判断,并最终以健康正确的技术伦理观念及行为方式去支持其终身发展。

二、以课程教学实施促进技术伦理教育

1.课程理念设计以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服装设计”为例,该课程的学习领域为服装产品设计开发工作流程,并依据服装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情境,主要包括设计前准备、典型单品设计、系列产品设计及创意产品设计。课程注重从单件产品设计、创意服装产品设计及系列拓展设计等方面进行设计实用性和创意性的充分探讨,并通过设计构思、实践及展示等环节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思维模式。在专业能力要求方面,课程秉承服装产品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总目标,力求弘扬并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通过培养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面料设计能力、工艺制作能力,使其具备单件服装产品设计、系列服装拓展设计及创意服装产品设计的相关专业技能及思维模式。而在社会能力要求方面,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语言及文字表达、信息搜集与分析、团体协作及沟通等社会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并能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从事专业工作。而在技术伦理教育的背景下,要尤其注意在设计行为中开展包括产业发展、社会需求、技术可行性及安全性等方面的技术伦理教育,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服装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作用,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服装设计行为中所需遵循的道德原则,强化服装技术应用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技术价值观去应用、评价及判断各类服装技术问题。2.教学组织设计“服装设计”课程学习情境共包括“前期资料搜集”、“服装单件产品设计”、“服装系列产品设计”和“服装创意产品设计”等四部分。其目的在于探索创意思维、创新设计理念对以市场为导向的服装产品设计的影响与作用。其中,情境一“前期资料搜集”共8课时,工作任务包括设计素材来源及设计思维方式。技能要求涵盖服装市场调研及信息分析、流行趋势主题版制作、服装品牌风格比较分析等;情境二“服装单件产品设计”共20课时,其工作任务主要是单件产品的色彩、面料、款式、图案及工艺设计,在技能方面要求掌握不同服装要素的设计方法,如绘制表现、款式设计、工艺开发等;情境三“服装系列产品设计”共16课时,其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典型风格品牌服装系列拓展开发、系列效果图图册制作,所对应的技能包括在主题风格把控下的系列化服装设计、设计方案制作与表达等;情境四“服装创意产品设计”共20课时,其工作任务包括创意服装设计构思、款式开发及工艺实现。“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主要涉及理论学习、设计开发及技术实践等环节,可采用理论讲解、任务驱动、情境模拟、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方法组织教学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可充分利用各环节教学实施特色融入技术伦理教育,并最大程度地发挥技术伦理的良性价值引导作用。如在情境一“前期资料搜集”中教师可通过案例讲授法、现场演示法为学生展示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及地域传统文化,在拓展学生设计思维的同时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及文化自信。而在情境二“服装单件产品设计”及情境三“服装系列产品设计”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基于地域传统手工技艺的单件服装产品设计开发,并通过技术应用、技术创新来获得关于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体验;或是鼓励学生在系列产品设计中引入企业新工艺、新技术及新面料,通过进行技术探索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职业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情境四“服装创意产品设计”中开展以不同文化理念为导向的服装创新设计,并把中国传统技术伦理的核心观念融入到具体的技术实践中,在培养学生专注敬业、求实创新的精神中进一步去了解各类服装技术的目的、价值及作用,使其在真实情境中产生对技术的自我约束及判断能力。3.教学评价设计该课程采用“多角度、多形式、差异化”的考核体系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及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多角度”指的是由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及他人评价组成的考核客体;“多形式”指学生在不同情境下所表现的设计能力、技术能力及行为能力。如情境一中流行趋势与市场调研方案、情境二及情境三中的服装产品设计方案、情境四中的创意设计方案等,无论是实物成果或是能力评估,都是学生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及探索后所体现的经验认知,是综合评价学生设计思维、技术应用及素质能力的质量标准;而“差异化”则是基于服装分类产品设计中不同阶段、不同工作任务的技术难度及能力需求所决定的,并通过在最终考核中占据不同权重比例进行体现。因此,课程以考勤占10%、情境一占10%、情境二占20%、情境三占30%、情境四占30%的权重比例获得学生的最终学习考核结果。

三、总结

技术伦理教育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基于具体的课程学习来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分析、判断与抉择,使其在获得有关于职业岗位真实体验的前提下更深层次地探索技术的本质,审视技术社会中的诸多道德伦理问题,进而以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去推动专业技术的不断前进。因此,依托课程体系建设及课程教学实施开展技术伦理教育,是推动高职德育素质养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只有不断强化课程体系的设计架构、立足课程教学的引导与体验行为,才能使技术伦理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最大效能。作者简介:高星(1982-),女,湖北宜昌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与服饰设计。

参考文献

[1]朱志海,陈张杰.高职院校学生技术伦理教育的理性思考[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88-91.

篇3

作为安莉芳上海总部陈列主任,宗申瑜需要负责管理全国北区所有品牌店铺的陈列设计,工作内容包括落实新门店的陈列设计,规范已有门店的陈列设计,对门店员工进行陈列培训,配合节假日或者公司活动庆典推出相应的陈列更新等等—在公司的架构里,全国北区包括了上海和常州、北京、西安等上海以北的城市。

宗申瑜在大学以及后来去意大利继续读硕时学的都是服装设计专业。而在做陈列这份工作的人里面,往往是室内设计或者平面设计出身的比较多,所以当初在选择做店铺陈列时,她更多考虑的是公司背景而不是工作本身。她说当时曾经面过服装公司、箱包公司、为明星做定制皮草的公司的设计师职位,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安莉芳。“既然是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还是接受系统的培训比较好”—当时的安莉芳已是国内内衣市场做得比较好的公司之一,也已经在香港上市。

如果走上设计那条路,宗申瑜觉得自己现在可能会更自由散漫一点儿,也许会更多地跟设计师圈里的朋友们“混”在一起,只是商业意识可能会不如现在强。所以她觉得做陈列这一块也不错,“设计专业学到的东西也通用在陈列上,而且它并不像设计和买手那样要直接面临销售的压力。”

在安莉芳的起步也很顺利。1年半的时间里,她就从芬狄诗品牌陈列设计师变成了陈列主任,从管理一个少女系内衣的陈列到负责公司旗下六大品牌内衣的陈列,向零售部经理直接汇报工作,手下是一个3人的小团队。

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陈列的KPI是全国所有店铺对于总部陈列设计规范的执行率。由于KPI不与销售业绩挂钩,所以很多店铺为了实现销售目标,也就常常忽视了店铺陈列—分店常常会把促销内衣放在店铺显眼的位置,而那本该是新品展示的地方。

面对这种情况,宗申瑜只能一家家地去检查去沟通。利用新专柜开业的机会,她会把一个城市主要店铺或者Shopping Mall里面的专柜都逛一圈,看到有促销品陈列过头的店铺,她就会要求店员进行更改,并用销售数据来说服他们,“销售数据里面只有30%是促销特卖的收入,所以这些商品的陈列摆放超过50%也没有意义”。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生创业;优势;软肋

当前,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了一个社会性难题。而据近年公布的数据看,高职的就业率比普通本科还低。如:年本科院校就业率%,高职院校就业率为%;年初次就业率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就业率不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其中本科生.%,高职高专生.%。据目前各省公布的数据看,年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也是普遍低于本科的。

高职教育的方针是以“就业为导向”,是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高职教育方针,势必会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年,国家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提出到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万,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如果出口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实现 。

如何扩大高职的出口?除进一步抓好就业工作外,其重要途径就是教会学生创业。创业是一种主动性的就业方式,为了鼓励创业,国家对相关的法律进行了较大修改。如公司法中减少了开办公司的注册资金,并增加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同时修改了合伙企业法,增加了有限合伙企业的形式。这些调整,降低了个人创业的成本和风险。特别是国家近期通过了物权法,对公、私财产平等保护,这是从根本上鼓励自主创业。我国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创业。可见,我国现在进入了一个创业新时期,高职院校若能抓住这一契机,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搞好创业教育,将有利于扩大高职的出口,这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高职学生创业具有职业技能优势

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的学科应用性强,高职学生创业具有较明显的职业技能优势。

.  高职开设的专业其职业指向明确,注重技能性。如计算机应用与维护、服装设计与制作等。高职是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强调操作技能的训练。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重视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在教学中强调实用性、技能性,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注重实践课程的开设及实习基地的建立,保持与市场、企业的联系。因此,学生毕业后,大多学有一技之长。这就使高职学生具备了创业的基本技能。

.  高职院校一般市场意识较强,开设的专业多为市场热门专业,迎合了市场需求。如学习计算机维护专业的,虽然社会上这类公司是有限的,其难以接纳所有的毕业生,但如果学生自己创业,这个专业是有市场空间的。

.  高职开设的专业中,有许多专业的市场创业门坎不高,适合小规模的自主创业。如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几台缝纫机就可以创业,其开办一个小企业的投资成本不太高;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只要有技能,再租一个门面就可以创业,创业门坎也不高。创业成本对于缺乏启动资金的毕业生是一道坎,而能以较低成本启动创业,是高职学生创业的重要的可行性条件。

除了具有职业优势外,高职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好。高职学生大多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基础不够好,一般常受批评,受挫折,因此,大多数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抗挫能力。而创业是一项风险较高的工作,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是不容易坚持下来的。因此,高职学生的抗挫折心理素质有利于形成其良好的创业心态。

二、高职学生创业的软肋在素质

高职学生整体素质普遍不高,这是其创业的软肋。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基本素质不高。学习基础差、自制能力差,是高职学生最明显的群体特征之一。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的主动性不够,这与当今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当今世界正在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终身学习体系以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要求,现在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它要求每个成员,都要以不间断的学习和努力去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一个人如果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想要成就创业大业是很难的。其二,创业素质低下。创业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事业,是一种高水平的就业,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据统计,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成功率仅仅只有%~% 。创业不是仅凭一腔热血就能顺利到达胜利彼岸的,个人创业更多的是要通过科学的前期规划,多角度的观察和理性分析,有效的资源整合,成熟高效的运作技能,良好的商业心态等重要的环节与因素作为支撑才能成功。事实上,大多数学生仅局限于本专业知识中,缺乏财务、税法和市场经济等相关知识和经验,缺乏成熟的企业模式和管理经验,最终导致许多学生创业项目失败。高职学生的这两方面的素质缺陷都可能会影响其创业的成功。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高职教育不管从学生自身还是从学校方面都表现得急功近利,双方都只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技能培养上,完全没有耐心来提高素质。具体表现如下: 一方面,高职学生的学习急功近利,大多希望能拥有一技之长,找到一份工作,因而往往对能立杆见影的专业课程就乐意学,而对其他课程比较排斥,从而影响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学服装设计与制作的学生,一般乐意学服装设计课程,而对其他课程如文艺赏析课、经济法等课程是敷衍过关。其实,一个服装设计师如果缺少文化底蕴,是难以成就事业的。而经济法律问题也是在市场经济中必然会遇到的,如果创业,更是会涉及到诸如签订合同,设计商标、创立公司、市场竞争等法律问题。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育也急功近利,学校只考虑眼前的就业效应,迎合学生当前的就业需求,往往只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素质培养,对学生的发展后劲考虑甚少。为此,许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大砍一些不能立杆见影而有利于提高素质的课程,基本上是以后做什么,就教什么,实施快餐式教育、快餐式就业。这虽然顺应了学生急功近利的心理,但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学生也许学到了一些专业技能,但由于基本素质不高,没有发展后劲,如果要想自主创业,在素质和能力上就会受到抑制,其负面影响是深远的。

由此可见,提高高职

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其创业成功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而素质是具备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并可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充分重视,并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只有努力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扬长克短,提升创业素质和能力

(一)学校层面:职教、素质两手抓,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

.  多方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要贴近市场,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通过思想教育、制度规章等方式,努力规范学生行为,强制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  调整课程设置,将创业教育融入职教体系。开设课程的基本原则是,

  

以职业教育为中心,全面渗透创业教育,在这个原则下,合理开设相关课程,全面提高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

()开设创业课程。具体可以三种做法:一是作为一门课程开设;二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作为一个重要专题来教学;三是开设专题系列讲座,如怎样在网上开店、如何创立公司等,还应给学生介绍一些成功创业事例的书籍,开启学生的心智。在各类创业课程中,除了教给学生相关的创业知识外,特别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所学专业的创业方向,如何寻找商机。

()在其他课程中,强化创业所需的相关知识的教学,将创业指导与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如在经济法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公司法、合同法、商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学生创业储备必要的知识。

()将创业教育与职教实践环节结合起来。学校应大力开展第二课堂,加大学生实习、实训的力度,使学生增强对市场的感性认识,缩短与市场的距离,为以后创业打下基础。

()可在校园网上开辟一个创业栏目。既可介绍大量成功创业事例,又可提供一些创业信息,还可聘请一批专家,在网上与有意创业的学生互动,给创业者答疑解难,指引道路。

(二)学生个人层面:早作规划,努力积累创业经验

高职学生除了在学校认真规范自己的行为、勤奋学习知识技能以外,还应早作职业规划,抓住机会积累创业经验。在很多成功的创业案例中反映了这样一个规律:往往第一次创业都以失败告终,而第二次创业才成功。这说明创业前的积累很重要。对此,学校应积极引导。积累创业经验主要有以下途径:

.学生在校时可试行创业,为正式创业热身。如服装专业的学生不妨在网上开个店,或创办一个设计工作室,一头联结学校,一头联结市场。在学校试行创业,既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知识用于实践,又可以积累创业经验。

篇5

求职有门

“我遇到的问题是,这么多的电台、电视台不知道该如何选择,甚至我的一些同学是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犹豫。”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的刘仲萌告诉《经济》记者,他放弃了北京、江苏和河北等地电视台的邀约,最终选择了东方卫视。“我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不想轻易地换工作。所以做选择的时候真的很困难。”

在经历了将近一年的淘汰制实习之后,刘仲萌拿到了东方卫视的聘书。不过,他并没有从事播音主持行业。“东方卫视的新闻做得很棒!而且我还很年轻,所以想先做记者,多经历一些,把自己催熟。”不过刘仲萌也表示,在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之后,他也会“争取做回本行”。

同样是播音主持专业,北京联合大学毕业的胡洋完全放弃了对口就业。“来我们学校招聘的企业,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需求并不大,我当时投的都是不限专业的岗位。”

学校、专业都不占优势,胡洋就想办法从其他方面打动企业。她告诉《经济》记者:“我从小就学跳舞,面试的时候也跳了一支舞,就是想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结果,泸州老窖和富力地产都愿意与胡洋签约。她最终选择了广州富力地产(重庆)有限公司,入职后将进入房地产开发部。

家在重庆,学护士专业的赵灿给《经济》记者算了一笔账。“想进公立医院,托了关系还至少要花6万块钱。重庆那边护士工资也不高,加上各种奖金一个月才4000块钱。就算不吃不喝,这要多久才能挣回来?”公立医院进不去,私立医院不靠谱,赵灿把目光锁定在了保险销售行业。

“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能把保险卖好,任何销售工作都不成问题’。”赵灿说,既然要转行,不如选一个最能锻炼自己的工作。

在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看来,这种就业观念的转变,十分值得肯定。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在韩国,大学毛入学率90%多,这么多大学生怎么就业?一般都是开出租车、卖保险。人家也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但在中国,这就是不得了的事。我们要转变观念,大学生自身也要转变态度。”

一方面,毕业生转变了就业观念;另一方面,高校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就业引导政策,保障学生顺利就业。

“这一两年,校园招聘活动有两个特点:一是用人单位在下半年扎堆招聘,上半年招聘单位较少;二是,新兴产业、高科技企业的招聘需求在增多,但传统企业的招聘岗位有所减少。”华中师范大学学生就业工作处就业指导办钟老师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说。为了应对就业形势的新变化,华中师范大学开通了“hs91580(谐音华师就业我帮你)”和“华中师大职途在线”两个微信公众号,每天早上8点发送当天举办的招聘会和其他重要通知,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求职辅导。据统计,这两个公众号已经覆盖了90%以上的华师毕业生。

另外,华中师范大学还延长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时间直到毕业生离校前一天,提供了4万多个就业岗位。毕业生供需比达到1∶5,与2013年基本持平,保障学生“求职有门”。

创业有路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徐娅芬选择了创业。她想做一个服装设计网站,让每一位用户都能自主设计服装,再由她来实现定制生产。

“但如果只有我一个人,肯定是做不成的。”她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说,是学校组织的创业交流会促使她的想法最终落地。“在交流会上,有一位同学了解到我的想法,觉得我和Cheers的想法很契合,就把我介绍过来了。”

Cheers在线时装设计平台是一个瞄准女性时装设计的初创团队,团队带头人王辰晨毕业于北京大学。他告诉《经济》记者:“Cheers的理念是,人人都是设计师。我们的产品其实是网站,为用户提供的也是网络服务,衣服只是一个附属品。”用户借助Cheers提供的基础元素,可以自行设计款式、选择面料和花色、定制生产单件产品。

受限于技术,正在内测的第一版网站,将提供设计好的基础款式,用户据此选择面料和花色,但不能即时在网页上修改款式,只能留言修改款式。Cheers将通过后续开发逐渐完善网站的功能。

“这个领域的竞争者很少,据我了解,只有3家。一家台湾的网站,技术很成熟,效果很棒,但是他们只做男士衬衣;美国有一家,不过在用户提交设计后,需要其他人来投票,超过一定票数公司才会制作;日本也有一家类似的,目前还没能了解到更细致的资料。”王辰晨兴奋地说。

不过,竞争者这么少,他也很心虚。“这套模式推到市场上之后,到底能不能成功?”

为了听听专家的看法,Cheers团队参与了2013年“晨光杯”北京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没想到一举斩获大赛金奖第一名,并因此入驻北京市青年创业示范园区,享受着每天每平方米1.2元的租房优惠价格。

像徐娅芬和王辰晨一样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并不多。人社部统计数据显示,2013届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率只有1%。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数据稍微乐观,但也仅有2.3%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毕业生强烈的创业意愿。社科院针对2013届高校毕业生的调查显示,699万普通高校毕业生中,13.4%的应届毕业生表示将来“肯定会创业”,74.8%的人表示将来“可能会创业”。

针对这种情况,就业引导的宏观政策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去年发的是《关于做好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今年是《做好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就业和创业并举。”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介绍说。《通知》特别提出,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2014年至2017年期间,将通过提供创业服务、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扶持80万大学生实现创业。

据钟老师介绍,华中师范大学也已经通过成立创业俱乐部,开展创业教育、创业实训、创业比赛,划拨创业经费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创业。“我们的大学生活动中心特意新装修了两层楼,华师科技园也拿出了几百平方米的面积,为创业的同学们提供场地保障。已经有五六十家创业团队入驻。”此外,学校还与所在地――洪山区政府合作建设了大学生创意产业中心,为学生提供创业服务。

“创业是就业之源。因为创业不仅仅能够实现自我就业,还有倍增效应,一个人创业可以带动若干个人就业。”信长星指出,在各类创业群体里面,大学生最富有激情,也最富有潜力。这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正是为了打通毕业生的创业之路。

先“学习”,再创业

不过,大学生创业也面临着不小的风险。

Cheers并不是王辰晨的初次创业。毕业之初,他先尝试推出了自己的设计师品牌,创业资金全部来源于大学期间从事社会兼职的收入。“那个就是传统的服装业,要拼设计,成本比做网站大得多。”坚持两年多之后,他想暂停一下,转换方向。

“其实我最开始就想做类似Cheers的网络服务,但当时完全没有能力做到。”回忆起来,王辰晨无奈地说。“那时候,我的线下是一片空白。就算网上实现了,我也没法做出成品,真的是屡屡碰壁,走了不少弯路。所以我想,不如从线下开始做起。”

两年多的摸索,王辰晨也积累了一定的线下资源,再来做网络服务,就有了足够的底气。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安东也有创业的念头。不过,已经和阿里巴巴签约的他,打算先工作再创业。“我想起码在这干3年。毕竟是大公司,平台好,能学到不少东西。”3年后,他会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可能会回成都创业。”

篇6

〔关键词〕 艺术设计专业 通识教育 专业教育 结合路径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是近代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在高等教育阶段,指大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通常分属若干学科领域,提供内容宽泛的教育,与专业教育有别。” [1] 从性质上来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的来看,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建立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而非课程的教育形式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内容来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明显差别,通识教育是一种宽泛的、非专业性的教育,也是一种非功利性的教育,因此其知识体系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

二、艺术设计专业亟需开展通识教育

艺术类专业的不少学生都是通过短时间的专业培训后参加高考,其学习艺术的目的就是升学,对专业的认识非常肤浅甚至功利。“艺术专业学生创造力与人文情怀的低下不仅将制约其个人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1.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艺术设计是一门服务于大众的学科,正_的人生观、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是学习艺术设计这一服务社会的视觉语言的基础。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设计师需要在自身职业的规划发展和社会的自然和谐进步之间找到平衡。因此,需要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融合通识教育的内容,学习关于历史的、社会的、哲学的相关知识,形成对世界的正确的认知。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拥有理性思维的人能够针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而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理性思考能力体现的是对设计活动本质及规律的把握,对于个人的艺术创作具有重要影响。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单靠专业课程的教育难以真正实现,需要通过通识教育获得各个领域的知识,并将之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设计理念。在专业教育中,注重通识教育,尤其是学习关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以及现代科学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于艺术及社会的发展脉络、发展特点、趋势走向等方面有全方位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激发学生的设计思维。

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长期以来,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过分强调培养“工匠式”人才,划分过细的专业设置和相对单一的知识结构形成的专业隔阂阻碍了学生对其他领域知识的涉猎。因此一旦离开了本专业便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要转变这一局面就必须把通识教育理念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相融合,丰富学生的知识构架,培养一专多能的新设计人才,使学生既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也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职业规划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3] 学生在毕业后就可以较快进入职业角色,较快适应新环境,较好完成各种职业活动,实现自己职业上的发展目标。

4、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中汲取设计灵感

设计灵感是认识的一种飞跃,但是这种飞跃的实现不能单靠单纯的冥思。艺术设计的灵感培养不仅需要较强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有坚实的人文基础和社会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中发现美并创造美,才能提高自身设计作品的质感,使之成为真正被大众所接受的作品。成熟的思维体系是由设计者通过生活的感悟由内心激发出的创造力。文学、艺术、哲学、音乐等科目是我们修炼心灵感受快乐的重要手段。[4]从通识教育中获得的多领域中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成熟的设计思维体系。

三、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路径

艺术学科的独立为我国设计教育界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契机。然而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基本延续了美国和欧洲的教育模式,虽有所成效但也饱受争议。因此,需要结合现实情况重新探索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结合路径。

1、开设社会史学类课程

千百年来的文学、宗教、哲学是通识教育的载体,通过通识教育获得的对人生问题、伦理问题的看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设计的内涵。设计这一人类活动发展千年,然而设计的创造性本质却没有随着时代变迁发生改变,创造性的体现则需要以设计内涵的充分理解作为基础。 [5] 因此,应当开设中西方文明史、思想史等社会史学类课程,让学生将艺术、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联系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就能弥补设计专业学生一味注重单纯的专业技巧技能训练的缺陷,使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有助于他们深入认识东西方人文思维,帮助其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2、系统完善设计史类课程

读史可以明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可以从设计史学的相关课程知识中了解设计发展的历史脉络,形成对艺术设计的客观认识,有利于其洞察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专业水平。系统完善设计史类课程,可以开设诸如现代设计史、中国服装设计史、现代平面设计史等课程。此外,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去选择跨专业的课程。例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可以研读建筑设计史,从建筑的空间构造上汲取灵感,避免不注重设计发展脉络所造成的设计肤浅。

3、建立将艺术设计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交叉学科

建立将艺术设计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交叉学科,弥补传统设计教学的单一知识结构。设计的受众是人、市场和社会,其重要本质是处理人与物的和谐关系。以服装设计为例,需要设计师充分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服装市场的发展规律、产品的定位等。这其中包含着服装营销学、设计心理学、经济管理类等课程,因此需要结合设计市场的需要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尤其是形成与艺术设计相关的各种社会性问题的正确分析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和规划做相应准备和指导。

4、促进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

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目的是为了更好实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的目标。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融合是一个融会贯通的复杂系统,其中包括了社会人文学科和其他多种艺术门类等相关课程,它们看似相对独立,但又是彼此关联的一个整体。融合的课程体系首先需要不同专业的教师承担不同的科目,各专业的教师要做到齐心协力和精心规划。此外,应当突破传统封闭式教学,实现一生多师,体现不同学科师生交叉互动,充分激发师生的创新思维。再有,打破传统教学中先从技能和基础学起,再重组应用的设计专业教学方法,转向以设计创新思维出发、集成式的训练模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通”与“识”。最后,教学手段更应多样化,\用生动灵活的教学环节启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5、注重非课程的教育形式

要实现通识教育的效果,除了要重视课程的设置,还要重视发挥课程以外的教育形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6] 首先,学校应当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帮助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争取更多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例如青年创意大赛、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此外,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各种校园活动的开展(例如大学生艺术节、多种类跨学科的讲座、知识竞赛)都会对通识教育知识的宣传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师生的认识。再有,形式多样的校园社团组织,也会对学生形成积极影响,通过社团活动的举办,培养学生更多的兴趣爱好更有利于达到通识教育的效果和目的。最后,充分利用校园网的资源共享优势,加大对专业以外的知识传播。还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加强学校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及时发现学生需求。

结语

将通识教育与设计专业相结合,以“通识+设计”的模式帮助学生建立完善、合理的知识体系,弥补设计教育教学中“深而不广”的弊端。在艺术设计专业大量招生的今天,应当紧跟时展步伐,不断深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促进学生完备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专业设计能力的提升,拓宽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为社会的发展培养适应现实需求的实用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555.

[2] 寇焱.中国现代漆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8.

[3] 陈高明. 设计专业引入通识教育的现实性探讨[J].艺术百家,2015 (4):70.

[4] 武湛.物性--材料与作品意义的生成[N].美术报,2009-12-19(8).

篇7

职业女性的职业发展特点

1.职业生涯初期遭遇发展瓶颈。职业女性在职业生涯初期,即20――35岁左右,由于择业时考虑不周,导致在其后的发展中遇到障碍。由于相应的性别角色期待,一些女性在择业时不免会把这种期待作为参考,首选那些极具有女性特质的工作,如空姐、模特等。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发现自己的发展空间较为狭小,而且这些年的工作并未带来知识技能方面太多的进步,不免产生紧迫感。一些吃“青春饭”的职位使女性在35岁左右进入发展瓶颈,面临重新择业。35岁左右这一年龄又正是众多企业所设置的一道就业门槛,因此,她们不得不面对成为职业边缘人的尴尬。这并不能说青春职业没前途,而是需要对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的走向有宏观的设想和把握。

2.“三期”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连贯性。“三期”是指女性的孕期、产期和哺乳期,绝大多数女性都会经历三期。这无疑会破坏职业生涯的连贯性,对事业发展产生影响。一些女性在完成三期后,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是回家相夫教子还是继续工作?经过三期,女性已经几个月或更长一段时间脱离了工作环境,业务有所生疏。新人的加入、激烈的竞争、技术的更新,会使意欲重返岗位的女性产生危机感。如果原来的工作被顶替甚至取代,会使她们更加彷徨。有些女性出于对上述情况的考虑或他人的前车之鉴,对是否生育、何时生育产生犹豫。

3.“玻璃天花板”将职业女性阻挡在晋升行列之处。女性进入职业中期,婚姻家庭趋定,经过生涯初期的探索与努力,形成了自身优势,建立了一定范围的支持网络,具备了晋升的良好条件。很多女性却在这时遭遇“玻璃天花板”。所谓“玻璃天花板”是指女性在事业前途上如

阻隔了一层玻璃天花板一样,虽然前途一片光明,但永远难以涉及。这样一道无形的屏障使她们与管理职位无缘,即使业绩突出也很难有晋升机会,未来的发展愿景可望不可及。传统社会对女性“女主内”的刻板印象,与人们对女性家庭角色大于职业角色的期望,都成为职业女性发展的障碍。

4.面对事业与家庭的平衡。在女性广泛就业的社会背景下,与男性相比,社会对女性提出了双重要求:具备独立、坚毅、果断等事业成功的素质;具有温柔、贤惠、顺从等传统美德。职业女性在争取事业成功和社会认可的同时,还要做好“贤妻良母”。与男性相比,女性的成功也更多地受到双重标准的检验,必须事业和家庭两方面同样成功。因此,想要维持事业与家庭的天平,缺乏合理规划,盲目追求事业上的高目标、家庭中的高投入是极不现实的,反而会徒增挫败感。

女性职业生涯阶段及其规划

女性在职场中面临的种种尴尬,一定程度上是缺乏生涯规划所致,依据女性的职业生涯特点,现将女性职业发展分五阶段具体规划。

1.职业生涯前期确定发展方向。女性走出大学校门,步入职场,最重要的是给自己准确定位。了解自己的兴趣、动机、价值观;分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包括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了解环境的特点及个体在环境中的地位,将自己与环境中适合的职业相匹配。

个人与职业的契合度是获得职业发展的关键。契合度越高,成功的几率越大。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最佳选择。这需要进行自我评估,根据自身职业锚的特点和职业发展倾向来确定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通路。比如:沿管理职位阶梯攀升或走专业技术路线,抑或在某一阶段由一种通路向另一种转变等。

2.婚前、育前以事业为主,兼顾生活。处于这一阶段的职业女性,应力求做到提升专业知识技能,树立良好形象,形成自身优势,建立支持网络。克服对性别自我的刻板印象,提升个性自我,培养竞争和拼搏意识,为突破“玻璃天花板“增强实力、创造条件。

当事业步入正轨,随着年龄的增长,组建家庭的愿望也逐渐凸显出来。大部分女性愿意兼顾家庭与事业,她们需要的不仅是事业上的成就感,还有生活中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拥有一个温暖的港湾作为坚强后盾,才能更加愉悦地投入工作。

3.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时间完成三期。进入职场数年后,女性工作状况趋于稳定时,应根据身体状况和家庭条件,为新生命的诞生选择最佳时间,这体现出早规划、早落实的优越性。按照规划,在结婚生子之前通过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初步形成了无以替代的个人优势。完成“三期”后,对业务稍加熟悉,并及时获取前沿消息,工作及时上手并不难。另处,女性可考虑在“三期”后,借助于电脑、互联网在家接手工作。

当然,也可以在生涯规划中根据个体和家庭的需要以及环境等各方面条件,将育后的职业生涯设计为在家工作,成为SOHO一族,如从事服装设计、媒体制作、文字工作、程序设计等。这对某些个体而言,不失为一条好的生涯发展新途径。

4.35岁左右开始注重平衡事业与家庭。三期过后,3―5年内,女性会因为孩子小而将主要精力放于家庭,工作则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女性在35岁左右开始将生命的重心向家庭和事业中间移动,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这一阶段应着力达到稳中有升,在原来事业的基础上,更新技术、开发新的工作兴趣、尝试跨行业学习,拓宽发展领域,进一步强化自身优势,在职场上争取一席之地。

此时,职业女性在家庭和工作的双重角色中难免会存在一些冲突,需要对夫妻双方的生涯规划加以修订,实行统合设计,使双方在该阶段的发展能够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比如:根据双方职业现状与前景,权衡利弊,以一方的事业发展为主;或者由夫妻双方商定共同承担家务,由家人或家政人员帮忙减轻家务负担等。

篇8

关键词:平面设计;就业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41-01

依据在河南省发放调研问卷的形式分析平面设计专业的就业趋势好坏,学生中选择好的占到了百分之五十二,学生的相对乐观选择有着其必然的原因,河南省的高校分布在除郑州意外的各个地市,特别是一些在河南省高校排名靠前的老牌高校分布在除郑州意外的城市占据了一半以上,由于地方市场的去求量较少,大多数学生在大学四年基本没有真正的实践实习阶段,有些学生还盲目的沉浸在高校“舒适的”生活中,对未来的计划和规划以及对自己专业还不真正了解,以前一说做设计的总是和当年学计算机的一样,都是很光鲜的专业,其实市场竞争的严酷性学生没有通过实践环节是体会不到的。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分析这一选项的数据得来。

宏观来讲,平面设计的就业方向还是很广的,平面设计是近十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职业,涉及面广泛且发展迅速。它涵盖的职业范畴包括:艺术设计、展示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与装潢设计、服装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商业插画、标志设计、企业CI设计、网页设计等。近年来设计的概念也早已深入人心。据不完全统计,仅以广告设计专业为例,目前福州市就有几千家登记注册的广告公司,每年对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等设计类人才的需求一直非常可观。再加上各化妆品公司、印刷厂和大量企业对广告设计类人才的需求,广告设计类人才的缺口就至少高达上万名。此外,随着房地产业、室内装饰业等行业的迅速发展,形形的家居装饰公司数量也越来越多,相信平面设计人才需求量一会呈迅速上升的趋势。

平面设计这个专业是不错的!但是行业不错,不一定所学这个专业的就能都有那份设计的天赋和能力。一个人能力的集中体现及专业水平的领悟加上潜力,是他或者是她价值的体现。也就是其就业的资本。当我们对职业进行定位后,面对我们的是如何在本岗位或者是本专业的岗位定位。建议你对自己进行完善的职业规划,进行必要的职业定位,完善你的人生生涯!面对自己,我们没有说过我还怕失败,当连失败都惧怕的时候,成功离我们愈来愈远!无论是大环境(金融风暴、政府措施),还是在就业或者是创业时遇到的挫折和影响,都阻碍不了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当目标明确,能力集中体现,凡事皆会成功!

微观来说,平面设计由于近几年来学得人太多,毕业的也太多,所以就业和前景有以下特点所以就业和前景有以下特点:1.刚刚出来的话,就业是不难的,只要个人对公司的要求不要太多太高。2.准备好作品去应试是很重要的,好作品比花哨的简历要有说服力(当然如果你参赛获过奖就是一个大筹码咯,所以,在学生时代,参加些比赛吧,能缩短你的职业经验历程)。3.在你有经验以后,待遇会随之提高,当然,如果你成名了(比如在某个国际赛事里获奖),你的身价会倍增。4.大部分成熟的平面设计师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会选择开工作室或公司创业,那就要靠自己的能耐咯。总体来说,刚开始由于做这个的人太多,所以工资不会高,后期主要是看自己的努力和机遇了,做到极至,任何事情的前景都是好的。

同时在选择城市就业方向上,经过就平面设计就业理想城市的调查,分男生女生两者来选择,男生选择一线城市的占到了百分之七十,女生选择一线城市的仅为百分之十二,而女生选择二三线城市的人数占到二楼百分之四十九,纵观这样的结果很明显的一点,女生生来骨子里和男性所追求的东西是社会长久以来父权社会所带来的结果,女生天生以家庭为中心的思想占据着其就业的主导作用,怎样的学生选择怎样的城市过怎样的生活才最合适,下面做以具体分析。

篇9

据统计,2012年1~9月,针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25.2亿元,同比增长11.15%;利润总额93.62亿元,增速达20.9%;销售产值累计达2063.38亿元,同比增长11.45%。产销率为97.6%,产销衔接顺畅。面对国内外经济下滑、市场萎缩、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等压力,针织行业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

“针织行业发展量的增加不再是重点,质的提升才是关键。面对国际经济环境复杂,诸多不确定因素对行业发展的不利影响,针织行业将坚持科技、品牌、可持续和人才战略。特别是,通过提高工人的操作水平和整体素质,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中国纺织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针织协会会长杨世滨介绍。近年来,针织行业快速发展,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外市场对针织品种、规格、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其中,横机工从业人员在30万以上。举办横机操作职业技能竞赛对提高横机工操作技能水平,促进行业产品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孟凡成等6位选手获“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称号;清河澳维纺织品贸易公司谢振旺等12位选手获“全国针织行业技术能手”称号;上海塔汇针织厂翟海洋等12位选手获“全国针织行业电脑横机操作能手”称号;宁夏荣昌集团杨彦军等45位选手获“电脑横机优秀操作能手”称号。其中第一名选手孟凡成,由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申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建设纺织强国,人才是第一要素。近年来针织行业横机装备进步明显,逐步实现从量到质的提升。但是,高质量设备增加与高水平的技工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举办这样的大赛就是为了激发广大职工“学知识、练技术、比技能、创一流”的热情,提高职工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推动全行业职业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

校企合作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比赛中,两张稚嫩的面孔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她们年龄不大,技术却很熟练,一打听才知道,她们就是比赛77名选手中唯一两位在校的学生参赛手。一个叫许细曼、一个林璇钗,今年都是19岁,目前就读广东省沉海市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明年3月毕业。“虽然实际操作经验并不多,但我相信自己的实力,不会在比赛中输给那些员工参赛者,而且比赛结果并不重要,能参与像全国性的横机工职业技能竞赛,对自己也是一种锻炼,将来毕业找工作也是一个加分的筹码。”尽管如此,林璇钗还是很担心,“平时我们练习的是简易机,而这次比赛用的则是双系统机器。虽然也有练过,但是相比其他参赛者,这点还是很吃亏的。”

“学生参赛是本次大赛的亮点。让学生参赛就是为了表彰其在学校就能操作的热情,鼓励校企合作,检验下校企合作的成果。对此,我们将授予参赛学生‘龙星杯’全国职业技能竞赛表演奖,并根据他们的成绩,为学生确定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杨世滨介绍,像这样校企合作的例子在此次大赛中屡见不鲜,这次比赛的很多教练都来自学校。

事实上,企业也很欢迎在校就具有职业技能的学生,这样企业不用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培训,学生们就能上机操作。“目前沿海地区的纺织工人平均工资在4000元左右,工人工资的提高,再加上有职业技能资格鉴定书,很快就能进入企业管理层,这对在校学生的吸引力大幅增强。”杨世滨表示:“校企合作,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学校通过合作培养有能力,能够在生产一线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的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企业通过合作得到人才,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当记者问道大学毕业后,很多学生不愿意下基层,进企业去做一个普通工人时,许细曼表示:“虽然我们并不是大学生,上的学校也只是高级中专,但毕竟接受了很多年的教育。进入企业后与一些文化水平只有小学、初中的员工们一起工作,心理上难免有些不平衡。做一个普通工人只是暂时的,将来我们还有更长远的职业规划。”

推介国产设备 总结行业经验

“我们企业采用的都是进口设备,此次参赛的机型在操作界面上不太一样,可能会影响发挥。”浙江参赛选手路恩艾透露:“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还是采用进口设备,且进口和国产的机型在操作上略有差距。”而对记者说这样话的,还有很多选手。虽然这算不上抱怨,但至少反映了现在针织行业的一个普遍现象,甚至是全行业的“通病”。

“目前国内的针织企业采用机型各不相同,工人在操作上也略有差异,但是赛制里规定比赛流程细则一样,即使有差异但也不会影响很大。之所以采用国产机型就是希望在自主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提高的前提下,企业大量采用国产装备。从行业技术进步角度讲,国产横机制造企业正在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电脑提花的常规机型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杨世滨表示,

“横机在所有的针织机器中自动化最高,最能够体现针织提花的风格,高素质技能人才决定横机产品发展。虽然不同的企业在使用的机型上面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比赛能将最科学的操作规则总结出来,在行业内引起共鸣。这也是举办这场竞赛的目的所在。”

篇10

关键词: 美术类毕业生 职业心理 职业教育

研究毕业生职业教育及培养问题,关键是分析毕业生职业心理特征和倾向。作为毕业生中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群体,美术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对来说较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更为严峻。从理论上探析美术类毕业生的心理特征和就业心理,有利于对美术类毕业生进行更有针对性,方法更科学,作用更显著的就业指导服务,从根本上提高美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在此,通过对美术类毕业生的职业心理分析,研究对他们的职业教育与培养的对策。

一、美术类毕业生特殊的职业心理特征

美术类毕业生的个性内涵和特征是决定他们思想行为和就业心理的主导因素。主要表现在:追求个性化发展,自我意识十分突出,讲求个性表现;性格感性,对现实和未来充满理想化,考虑问题容易忽视现实,不切实际,思想和行为开放自由,具有浪漫色彩;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专业情结浓厚,专业时耗大;注重社会实践,能力较强,但易受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不能够辩证地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发展,思想深度不够;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不能正确地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组织纪律性不强。

特殊的个性心理特征使美术类毕业生具有特殊的就业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

1.美术类毕业生对就业的物质回报期望值较高。

美术类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较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学习过程中的投入较高,包括经济、时间、精力。这种高投入势必导致他们希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个高回报的工作,以弥补学习的高支出。这种思想影响着美术类毕业生,择业时首先考虑条件好,待遇高的用人单位,但社会的用人成本大环境决定了高校毕业生的报酬限定,美术类毕业生的这种愿望很难实现。

2.美术类毕业生的精神期望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创作的自我实现难以适应现实情况。

美术类毕业生从事艺术学习研究,从精神上对现实存在理想化,主观意识很强的倾向。艺术是人们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种需求是高于物质层面的,因此,美术类学生往往认为精神的东西高于一切,把理想与现实联系在一起,而当他们面对社会,选择就业,物质生活需要得到保障的时候,看到的社会需求并非如他们想象,他们的艺术创作精神和思想必须迎合社会的需要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才能得以生存。这样精神与现实产生的矛盾就会更加强烈,甚至会在一段时间里变成痛苦。因而,美术类毕业生在就业心理方面,精神与现实所产生的矛盾较其他类别、专业的毕业生更为明显,就业的压力较之更重。

3.就业形势的变化与心理调适的矛盾。

美术类毕业生往往具有较强的个性,对就业乐观,希望找到一份适合自己专业并且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的职位。但当他们受到来自社会各种就业竞争的挑战时,较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更为情绪化,因为他们的个性更为细腻、感性。他们往往不能及时调整心理,消极面对择业,就业心理调适能力较差。

二、影响美术类毕业生职业心理的主要因素

1.美术类专业招生规模巨扩,社会需求增长缓慢,供大于求。

近年来,美术类专业招生规模一年比一年大,以江苏省美术类考生人数为例,2008年4.4万人,2009年激增至5万人,2010年4.8万人,如此规模的毕业生数势必形成一支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大军。

社会对美术专业的需求增长缓慢,能从事美术专业类职业的无非是广告业、装饰业或设计业,但这类岗位的需求与当地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对毕业生的美术专业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注重毕业生的基础专业水平,更注重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除了一部分家庭背景较优越拥有强大的社会关系的学生外,多数毕业生必须凭借自身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2.美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地域选择性明显。

用人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是美术类毕业生择业时重要考虑因素。艺术产业是高层次精神产业,艺术专业市场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有着密切联系,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越旺盛,对艺术产业的质量要求也越高。因此,美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主要是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地区或其他大中型城市,这就决定了美术毕业生的择业定位有很明显的地域性,从而使就业竞争更为激烈。

3.美术类毕业生的生源专业素质逐年下降,就业竞争力较弱。

连续多年的“艺考热”使得潜藏的就业风险和就业竞争日益加剧,美术类专业最大的特点是技能性强,高考文化素质分数要求不高,导致美术类成为艺术招生报考大户。许多学生因中学文化成绩不高,经过考前强化突击专业基础训练即成为艺考中的一员。或是为了寻找一个上大学的跳板而遵循父母之命“半路出家”。很多美术类学生对学业应付了事,专业素养得不到提高和发展。在高校美术教育过程中明显暴露出,学生的专业基础和修养一年比一年薄弱,可教育性和可塑性越来越低,教育难度越来越大。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较弱,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4.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适应,就业指导不到位。

如今社会对美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方向在改变,一些传统的美术专业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如企业文化师,家用纺织品设计师,游戏美术设计师,玩具设计师等涉及美术专业领域的职业,目前与之对口的相关专业在高校中才刚刚起步,甚至还没有。高校对美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往往停留在普通的就业政策法规、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既没有根据美术类学生的职业心理特征进行辅导和教育,又没有根据劳动力市场的用人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导致美术类毕业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要求概念模糊,职业无规划,就业无方向,使他们形成特殊的职业心理。

三、高校对美术类毕业生职业教育与培养的对策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拓美术类毕业生就业新领域。

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艺术市场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精神生活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例如,在生活中,人们对商品和工业产品等的美观程度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质量的要求之外,外观的要求已经从实用为主的观念转变为具有各种品味。媒体宣传、娱乐活动等,对美术的需求更高更迫切,可以说,美的理念和艺术设计体现于人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因此,高校应首先掌握市场对美术人才的需求动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行业及岗位的需求为参照设置专业和课程,了解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准入门槛,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贴近经济、社会、生活。同时,进一步拓展新的学科领域,发展新专业,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实现艺术与人文科学的融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认真地做市场调研,对历届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使用情况跟踪调查,确保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及科学性。

2.以美术类毕业生职业心理的调适辅导为支持,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

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一半。美术类毕业生的职业心理比较特殊,对他们的职业教育应该有的放矢。一要帮助学生客观评价自我,树立积极正确的职业观,这样才能有一个恰当的自我定位;二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明白职业的具体内涵和对人才的要求,端正社会现实中职业的认识和判断;三要帮助学生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要明白,美术类毕业生是具有特殊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社会经济越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越高,对美术类人才的需求量就会越大,一定会有用武之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每个人最终都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都会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失败和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自卑,应把失败当做锻炼的机会,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扬长避短,突出优势,最终达到成功就业的目的。

3.以培养美术类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为立足点,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服务。

高校应该在彻底掌握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前提下,进行全程式的职业素养教育。从大一新生开始,帮助学生明确学业与职业方向,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学生有了明确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高校老师应该及时指导他们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大二、大三的学习中,根据职业规划的完成情况做出相应调整,目的是不断审视自身与市场需求的差异,提高基本素质和综合实力,缩短与市场接轨的时间。大四要注重更进一步了解掌握就业形势,老师要帮助美术类毕业生正视现实,发挥自身优势,熟练掌握就业技能,及时针对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进行就业心理调适。高校应该最大限度地为美术类毕业生开拓就业市场,推荐就业,发挥每位老师的作用,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为就业出力的积极意识。

4.以培养美术毕业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入手,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美术类毕业生个性鲜明,追求时尚、自由、纯粹,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思想活跃,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却不愿意受到用人单位的约束和管制,不愿固定在一个单位里墨守成规,对未来进入用人单位就业的前景不乐观,比较担忧,甚至逃避就业。他们更愿意发挥自身专业技能和个性优势,进行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用他们的一技之长在社会赢得一席之地。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予以扶持。因此,高校应尽早为美术类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引导和知识培训,为有志投身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出谋划策,协调关系,创造良好的创业条件和环境,帮助其成功创业。

5.以提高美术类毕业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重点,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就业。

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实践创造能力,具有较高动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社会对绘画、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装潢装饰、舞台美术等专业的人才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因此,高校美术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该测重于强化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训练,鼓励学生多进行艺术实践,提高学生电脑设计应用水平,学习熟练运用电脑美术类软件,提高数字化设计技能,促进学生尽快就业。高校要尽量安排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向市场,进广告公司,走进设计院,利用社会大学堂中丰富的实际经验和时尚前沿信息完善课堂所学,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做到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能力。

6.以提高高校美术类教师及就业工作人员素质为前提,保证教学教育质量。

一支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美术类专业教师队伍是培养优秀美术类人才,提高就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的关键。美术类行业的技能日新月异,高校美术类教师必须时刻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学习和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将市场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素质,建立较为完善的就业信息平台,做好美术类学生的就业推荐工作,形成稳定的毕业生实习和就业基地。同时,利用美术类专业教师与市场有较深入对接关系的优势,动员一切可利用的关系网资源,介绍推荐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赵书红.高校美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及解决对策.中国电力教育,2009.3,(133).

[2]秦菊英.高校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美与时代,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