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企业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投资企业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投资企业调研报告

篇1

一、近年来我市工业投资的总体情况

*年以来,通过实施“2133”工程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全市工业投资得到较快发展,至*年底,五年内全市共计完成工业投资1535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36%,比“九五”提高近10个百分点。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交通装备、电子信息、石化化纤、冶金钢铁、机械装备和食品药品六大产业集群。济钢集团总投入近200亿元,占全市钢铁行业总投资的90%以上。通过实施薄板坯连铸连轧程、燃气—蒸汽联合发电一期、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等项目,钢产量突破1000万吨,产品结构实现了由普碳钢材为主向品种钢材为主的转变,跻身全国钢铁行业十强,实现了企业规模膨胀与节能降耗、环境友好的协调发展。另外,重汽集团、将军集团、济柴集团、浪潮集团等一批骨干优势企业的异地迁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使企业规模、产品档次、效益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可口可乐、伊利乳业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落户*,提升了我市的城市形象和竞争力。

但同时,随着一批济钢、济柴等重点企业迁建或技改项目的陆续完工,自去年以来,我市的工业投入增长幅度逐渐放缓,工业投资快速增长的压力比较大。

从工业投资所占比重看,*、*、*、*、*年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分别为31.9%、39.9%、41.1%、36.9%、33.6%,工业投资比重的逐步下滑,对全市投资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

从增长态势看,*年全市工业投入仅增长10.7%,今年前两个月完成14.9亿元,下降2.7%,投资额占全社会投资的22%,比去年同期下降6.3个百分点,一季度完成工业投资51.5亿元,同比增长10.5%,投资额占全社会投资的27.3%,同比下降4.3个百分点,其中化工行业投资下降36.8%,电子行业下降26.7%。

二、一季度部分重点工业企业投资情况

目前全市投资过10亿元的工业项目主要集中在高新区,包括吉利汽车轿车整车生产项目、*卷烟厂易地技术改造项目、青年汽车项目、中车集团*车辆有限公司项目等。其中*卷烟厂易地技术改造项目已经投产,其余项目正处于建设的高峰期,是推动全市工业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从一季度的统计数据看,除吉利汽车项目投入较大,其余项目完成投资量很少,有的基本处于停工状态。初步调度,吉利汽车轿车整车生产项目总投资60亿元,目前累计完成投资9.4亿元,其中今年1-2月份完成10万元,三月份完成3.4亿元,主要是设备及车型的研发投入;青年汽车生产项目总投资63.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亿元,其中今年一季度完成3769万元;中车车辆总投资67亿元,累计完成4亿元,其中今年一季度完成10万元;同欣电子总投资10亿元,累计完成1亿元,其中今年一季度完成5万元。通过实地查看和企业座谈,我们发现影响这些项目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基础配套设施不健全。由于孙村片区规划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仍在建设当中,不能满足企业要求。同欣电子、吉利汽车、青年汽车等项目前期投入较大,目前已基本形成发展框架,生产生活废水排放逐步增加,孙村污水处理厂虽已做为单独选址项目由高新区上报省有关部门审批,但因审批周期过长和衔接工作不及时,导致项目没有按时动工,目前刚刚开工,又因为规划等原因面临停工,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投资进度。另外,在企业建设、生产中必须要有充足的电力保障,但是这些企业均为临时性用电,在孙村片区只有烟厂经过市领导的多次协调和现场办公得以解决用电问题。目前220千伏大正变电站已建成送电,但由于变电站站址多次调整,地下电缆未能及时按照供电需求敷设,企业用电需求目前难以保障,变电站也因负荷过小造成闲置。

2、用地问题依然突出。据了解,目前高新区起步区15.9平方公里内的建设用地已基本用完,孙村片区虽占地约80平方公里,但可利用土地不到2万亩,而且基本上也已用完,基本农田这一土地红线对高新区的影响比较明显。在调研的四个项目中,同欣电子占地约400亩,已办理土地使用证的仅204亩,其余用地为基本农田;青年汽车一期占地1007亩,其中有339亩为基本农田,而符合征用条件的用地也尚未取得土地使用证;吉利汽车一期占地1772亩,其中708亩为新征用地,剩余用地采用土地置换方式解决,但目前尚未取得土地使用证;中车集团8个车间共40万平方米已完成基础部分,其中5万平方米已投入使用,但专用线建设因土地问题搁置,生产线迟迟无法开工,而且整个项目也没有办理土地手续。

3、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年以来,为防止投资过快增长,国家加大了对新开工投资项目的监督检查力度,在产业政策、审核程序、土地利用、环境保护、节能审查、信贷政策、城乡规划、施工许可等方面予以审查。吉利汽车去年10月份在国家环保局组织的检查中,由于开发区环保设施(主要是污水处理厂)规划建设不达标被责令停工,直到年底才续工建设,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投资计划进度。

此外,在与企业座谈的过程中,还反映了投资环境建设方面的问题。一是投资项目前期手续办理中规费过高,而且收费的名目繁多,如规划咨询费等,据企业介绍,类似的收费省内外许多城市早已取消、而我市目前仍在执行,导致企业项目建设投资成本增高,办理时限延长。二是综合配套不完善,如公交系统仍不健全,目前孙村片区通往市区的公交线路比较少,给企业务工人员及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诸多不便。

三、工作建议

总的来看,影响高新区部分企业投资的因素较多,有企业自身发展战略调整、资金周转不畅等主观原因,也有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作为企业发展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在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投资环境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是抓紧研究编制全市产业布局规划。目前全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包括全运会工程在内的城市建设来拉动,今明两年是这些项目投资的高峰期,如何利用好这一有限的时间认真研究促进工业发展、扩大工业投入的问题,对于促进投资持续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建议抓紧研究全市产业布局规划,合理安排产业发展用地,积极引导搞好产业结构调整,从源头上解决产业发展问题。

二是抓紧衔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报批工作。目前,我市的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尚未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准,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在修编过程中,城市发展规划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着新上项目的选址、土地使用等方面,导致大的项目难以落地,而对在建项目手续的完善和后续建设影响也较大。

篇2

一、上半年在外招商成绩突出。

在上海工作期间,主抓联系浙江、福建、广东片区的招商工作。带领投资促进一科同事,广泛收集招商信息,联系各地客商,开辟招商门路。特别是采取了“大海捞针,转园区,敲门招商”方式,得到市县领导和市招商局领导的高度赞扬,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2010年2月被市招局授予“市招商引资先进个人”称号。具体情况:先后联系客商30多家,洽谈项目20个,独立引进签约落户3家。

日化项目:7月30日成功引进落户经济开发区的全国洗涤行业十强企业东莞立顿洗涤用品实业有限公司,截止目前,一期工程如期完成投资8000万元,并于2010年12月15日正式进行试生产。二期工程正在进行投资建设。

20万吨硅酸钠生产项目:今年1月1日签订投资县经济开发区的广东雄泽贸易有限公司,是广东省最大的生产经营洗涤用品专用硅酸钠(水玻璃)和色粒子、蛋白酶的企业。专门为广州立白、广州浪奇、广州宝洁、白猫等国内知名洗涤企业提供原料。项目拟投资3000多万元建年产20万吨硅酸钠生产基地。目前,一期工程投入万元,正在进行试生产,完成投资总额的80%。

商务酒店(含房地产)项目。四川美神实业有限公司总投资3500万元,建设20亩土的房地产及“八百寿商务快捷酒店”项目,目前,已完成土地招拍挂等报建手续,即将开工建设。

二、下半年在彭工作成绩显著。

5月份招商结束回到商务局工作后,根据单位领导分工,内贸方面主要分管全县会节经济、物流业、再生资源回收、二手市场;外贸方面分管三外(外经外贸外资)工作;综合工作方面分管项目工作和打击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专项活动工作。具体如下:

(一)内贸工作。

1、会节经济:组织召开了“2010县首届消夏啤酒、“2010县美食和土特产品节”2个全县性展会。吸引消费上100万人次,商品交易1000多万元。特别是只用20多天的时间,带领单位同事,全靠招商的形式筹集资金,自行策划组织成功举办了县乃至全市的首届县级城市的消夏啤酒节,7天时间里,吸引消费人次80多万,实现消费收入500多万元。由于经费筹集快,组织得当,形式独特,得到了省商务厅、市商务局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表扬。

2、物流业: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掀起六大”建设的要求,重点组织抓好了全市三大物流园建设之一的青龙物流园建设。先后协调同济大学物流规划院等部门搞好了青龙物流园区建设的《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编写的的大量资料收集工作,落实了园区名称、定位、土地区划、功能区划等基础性工作。及时完成了《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并组织通过了项目的专家评审。目前,保证了青龙物流园区的西货站、专业市场(钢材、石材、建材市场等)等项目的顺利进场建设。目前项目总投入万元。

3、再生资源回收: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打击违法收购“三电设施”活动,7月份组织召开了全县首次再生资源回收工作会。组织开展为期2个月的专项整治活动,补办经营资格证6家,口头教育警告6家。设计制作发放严禁违规收购“三电设施”标牌30个。有效地打击和净化了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威吓了偷盗犯罪分子。

4、二手车市场:按照行业要求,解决县二手车交易市场多年来的以街为市、以路为市“散、乱、差”现象以及“偷税漏税”问题,组织管理人员和企业负责人到各区县学手车市场管理经验,主笔写成调研报告材料,报告了县政府,得到县政府高度重视,提出设立县二手车交易专业市场要求,得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引进备案登记了县第一家正规的二手车交易有限公司,启动县二手车交易市场项目建设。

(二)外经贸工作。

1、加强调研,跟踪服务重点外向型企业。深入乡镇、企业,对外向型企业进行了全面调研,确定了10家出口企业、8家外商投资企业为重点服务企业,密切关注其运行情况,帮助破解企业在退税政策调整、成套设备进口、核心技术引进、进口贴息、网上年检等存在的诸多难题,最大限度调动外贸企业进出口的积极性以及扶持外资企业健康发展。

2、深挖潜能,壮大外向型企业队伍。主动服务全县13家外商投资企业,对昌宏农业、巴斯夫、福临玻璃、尼科国油等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股和外资并购项目的报批进行全程跟踪与服务,确保外资强劲增长势头,使全县利用外资实现了新的突破。

篇3

关键词:项目管理;招商引资;项目生命周期;项目组织结构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6-0171-02

引言

自改革开发以来,招商引资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技术革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招商引资成效好的地区经济发展快,能够吸引大量的资金、人才、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极大地提升地区的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产业升级和发展。因此,各地政府都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器,招商引资工作也成为了各地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招商引资实践中,很多地区因为规划设计不理性,服务工作不规范,过程监管不得力,项目管理不科学等原因导致招商引资工作效率低下,地区之间恶性竞争加剧,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更好地进行招商引资工作,本文将对如何运用项目管理知识指导招商引资工作理性、规范、科学地开展进行探讨。

一、地方招商引资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招商引资项目规划缺乏前瞻性、可行性和持续性。很多地区在进行招商引资项目策划时,缺少整体战略规划布局,规划时不从当地实际状况出发,而是盲目复制先进地区的做法,导致很多项目规划重叠,项目之间无法形成功能互补,企业之间不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圈。加之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等规划体系间衔接不紧密,主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工作难以实现对接,致使规划方案往往看上去很美,但实践时却发现不具备可行性。

2.没有建立流程化、规范化的招商引资服务体系。招商引资是一项周期长、涉及领域广、管理过程繁琐的工作,而招商引资部门大多没有标准化的招商流程和规范化的招商服务体系。一些地区为了能争取到更多的项目,在招商接洽阶段缺少对投资项目的了解和综合评估,不重视项目的可行性及可持续性调研,缺乏严格的项目审核,以至于招商项目良莠不齐。招商部门的工作重点往往放在项目洽谈与签约,招来项目以后,后续服务责任不明确,缺乏跟企业的持续交流,不了解企业在本地落户的进展情况,也不能及时地为企业提供健全的服务管理。部分地区制定的招商引资政策缺乏连续性和连贯性,优惠政策和承诺的落实不能到位,极大地影响了投资企业的投资信心和投资力度。

3.项目落地跟踪监督机制不健全、招商引资过程监管不足。很多招商部门的项目落地跟踪服务机制不健全,出现了土地开而不发、圈而不建、投资不投产的问题。部分投资企业假借投资之名,享受当地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却没有给当地经济带来实实在在的成效。很多地区缺乏对招商引资项目落实情况的监督,不清楚所引进的项目是否按照进度达到了预期目的,也缺乏对项目实际运行情况的跟踪审计。一些地区由于管理职能不统一,招商引资项目的监管主体过多,使许多监管流于形式,一些考核弄虚作假现象严重,造成了政府资源的流失。当前招商引资工作的监督方式多为政府的自我监督,社会监督力量较为薄弱,造成对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工作缺乏必要的监督,导致某些地区为了政绩考核盲目引进项目而忽视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招商人员的产业知识与行业经验不足。招商引资工作涉及的产业和专业知识非常广泛,要求招商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熟悉政府招商引资政策和当地的产业发展状况,还要熟悉招商流程、精通相关专业知识、善于项目谈判、懂得企业管理。很多地方的招商人员是事业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虽然他们学习能力较强,对工作积O进取,但受学习和工作背景局限,普遍缺乏产业知识和行业经验及资源。在招商引资时,习惯从政府的角度去判断和规划项目,缺乏对项目的深入分析和清醒认识,同时缺乏去捕捉和开拓项目线索的能力,从而影响了政府招商工作的开展。

二、招商引资引入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执行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所包含的先进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合理应用于招商引资项目中,能够提高很多项目成功的可能性。

1.项目生命周期管理。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的定义,项目生命周期指项目从启动到收尾所经历的一系列阶段。将项目分成若干阶段,是为了有效进行项目管理控制。招商引资项目的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划分为前期准备阶段、项目的包装与推介阶段、意向项目评估阶段、项目洽谈阶段、项目落地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项目竣工运营阶段。招商引资具有项目周期长、涉及领域广、管理过程繁琐的特点,如果把每个招商项目从开始到结束进行阶段划分,就能够更好地对项目进行管理。每一个项目阶段确定出明确的任务目标,以及审查、核实和确认目标是否实现的方法。每个阶段结束时,要根据阶段成果的审核方法对其完成的成果予以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确定项目是否进入下一阶段。例如,在意向项目的评估阶段,阶段成果是招商项目的可行性调研报告,那就要根据当地的招商引资政策和要求审核该报告的调研结果,以此判断该项目是否符合要求。如果不符合,那该项目就不能进入项目洽谈阶段;如果可行性调研报告符合相关要求,则该项目可以进入项目洽谈阶段。

2.招商引资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组织是对人员和部门的系统化安排。项目组织是为了完成项目而建立的、从事和承担项目工作的具有独立性的组织实体。组织设计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创构柔性灵活的组织,动态地反映外在环境变化的要求,同时协调好组织中部门与部门之间、人员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使员工明确自己在组织中应有的权利和应担负的责任,有效地保证组织活动的开展,最终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目前大部分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是由当地政府主导的,地方政府是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在这种组织中,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较差,各职能部门与直线部门之间如果目标不统一,则容易产生脱节和矛盾。特别是对于需要多部门合作的事项,往往难以确定责任的归属,信息传递路线较长,反馈较慢,难以适应环境的迅速变化。这就容易导致招商引资工作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出现服务脱节,责任落实不到位。而项目管理采取面向项目的管理模式,把项目本身作为一个组织单元,围绕项目来组织资源,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具体需要适时地配备来自不同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协同工作,以实现项目的整体目标。这样的组织结构更具灵活性,也能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后续服务,增强企业对当地政府的信赖感和投资信心。

3.项目监控过程管理。项目监控过程贯穿于整个项目,具体工作是把监控项目整体计划实施的信息与监控标准相对照,评价和度量项目整体计划实施结果,分析和发现项目整体计划实施情况的发展趋势,实施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预测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据此采用各种纠偏、预防和补救措施,以保证项目整体目标的实现。在招商引资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即从项目的前期准备和策划到项目竣工开始运营,都需要对项目进行监督,以便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存在的问题,识别和度量项目的潜在风险,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从而提高招商项目的成功率。

4.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活动是为实现项目的目标服务的,所以都具有很强的目标导向性,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更是如此,不管是项目组织的设计还是项目人员的获得与配备,以及项目的绩效评估与激励,都必须为实现项目的特定目标服务。招商引资项目周期长,各阶段任务变化大,所需要的人才侧重点也不一样。招商项目的策划阶段,可能会邀请某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入项目团队,一起调研项目的可行性及经济性;项目确定后,可能需要新的如营销方面的人员加入这个团队,一起进行对项目的包装和宣传工作;在招商项目洽谈阶段,可能又需要具有谈判经验和能力的人员加入。招商引资工作的复杂性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项目团队建设和人员开发方面必须采取高效快捷的方式和方法。目前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越来越专业化,很多地区都是依靠专业的项目团队进行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团队的整体素质和工作士气直接决定了招商绩效。

结语

目前,很多地区已经从由政府主导型招商引资模式渐渐向市场主导型招商引资模式转变,按项目方式管理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管理的一个发展趋势。项目管理强调以实现项目整体目标为导向进行阶段任务分解和资源配备;通过创建柔性组织保证工作的高效快捷,确定项目团队成员的责任与义务,确保每个任务责任到人,每个工作环节环环相扣;通过对每个阶段的过程监督和阶段成果审核确保项目每个阶段目标实现,最终实现项目整体目标。在招商引资实践中引入项目管理,可以让招商引资工作在策划时更理性,执行时更规范,监控时更科学,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郝威.试论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4,(46):17-18.

[2] ⑾.当前地方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1):136.

[3]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5版[M].北京:电子工出版社,2013.

[4] 王薇.招商引资服务工作规范化管理问题探讨[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6,(12):110-112.

[5] 吴卫红,米锋,张爱美.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篇4

招商引资是提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区域发展动力不足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我市要加快发展,动力在招商引资,潜力在招商引资,希望也在招商引资。

今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釉下五彩创意园、李畋中路开发建设、仙岳大庙旅游综合开发、台湾永贸鞋业、香港楚华腾瑞工贸、奇才(香港)国际贸易箱包等项目在谈,部分项目洽谈进展顺利,项目落户来势较好。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和影响招商工作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现状

(一)外商投资企业情况

到目前为止,我市有外商投资企业37家,其中陶瓷企业20家(电瓷企业2家),烟花企业9家,印刷企业3家,箱包企业2家,电子科技企业1家,塑料制造企业1家,电路板材料企业1家。外商投资企业分支机构3家,来自香港投资企业21家,美国投资企业3家,马来西亚投资企业2家,英国投资企业2家,澳大利亚投资企业3家,阿联酋投资企业1家,吉尔吉斯坦投资企业1家,利比亚投资企业1家,哈萨克斯坦投资企业1家,柬埔寨投资企业1家,台湾投资企业1家。正在审批将于近期落户的外商投资企业一家。

(二)近年引进项目情况

20xx年至20xx年,我市引进的较大项目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方面,有五环国际都会、东风大酒店、星海名筑、恒茂凯旋城等,产业项目湘州食品、卓阳电路板、红石资源、飞力达鞋业和华强鞋业。红石资源由于技术不成熟,目前还没有正式启动。

(三)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在省、株洲所处位置

近几年来,我市招商引资工作一直是湖南省利用外资先进单位,株洲市红旗单位。08年我市的招商引资工作在全省123个县市区中处于第10位左右,在株洲市8个县市区中处于前4位。

(四)落户项目基本态势

近年来,我市招商引进落户项目基本态势是:房地产项目较多,产业项目较少,引领**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更少;陶瓷产业小项目较多,完善陶瓷产业体系的项目少(如建筑陶瓷、工程陶瓷项目没有);沿海产业转移项目在谈的多,落户的少。

(五)今年一季度招商工作

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招商引资形势,今年来,我们把夯实基础、跟踪客户和小分队上门招商作为工作的重心,目前完善了项目库、客商库、名企名家库和优惠政策一览表、项目进展表“三库两表”,编制了招商工作指南手册。组织开展了20xx中山电光源产业招商、中国中部(湖南·**)电光源及配套产业基地启动仪式等一系列专题活动。先后四次组织小分队前往江苏、河南、中山等地叩门招商,1到4月,共接待了9批来醴考察的项目考察团。启动了港洽周活动,落实了项目责任制,对拟签约项目实行了人盯项目、人盯投资商的责任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目标不明,招商重点不突出。缺乏产业发展规划,引进和重点培育哪方面的产业政府思路不是很清析,招什么商,在哪方面重点招商指向不明确,导致招商工作缺乏“轴心”、“重心”和“主心骨”,由于招商指向模糊,招什么商成了招商局和招商人员自己的事,致使招商人员只能盲目出击,有时也感到很盲然,直接影响招商工作的效果。特别是在当前沿海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我市如何发展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加工制造业目标不明确,承接哪方面的产业,主攻什么区域缺乏定位,只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听到那里有转移产业就到那里去,最终是什么也招不到。

二是氛围不浓,全民招商缺乏支点和动力。目前存在“两热”、“两冷”问题,即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热”,招商部门“热”,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市直单位“冷”,企业更“冷”,致使招商引资工作跳“独脚舞”,唱“独角戏”,特别是乡镇自主招商意识不强,主动招商热情不高,对每年下达的招商任务一味怨天尤人,唉声叹气,有的甚至认为招商引资工作是额外负担,没有认识到招商工作是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以商招商根本作用发挥不够,企业成功引进产业上下游产业项目基本没有。由于招商引资工作上热下冷,招商引资奖惩不到位,缺乏支点和动力,出现目前这种状况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是方式滞后,难以适应发展的形势。前些年,政府是招商的主角,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政府配置市场资源的功能逐渐弱化和淡化,掌握的市场资源越来越少,因此,政府招商主角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然沿用老办法,政府成了“走马灯”式的招商,到一个地方放一枪就走,场面非常热闹,效果却是非常之差,这样如何能招到商,更谈不上招大商。在尝试有偿招商方面,不敢闯、不敢试,不敢冒,畏首畏尾。

四是环境不优,难以支撑大招商格局形成和发展。首先是政策环境不优。投资商投资的最大动力是赚钱,而不会关注当地如何发展,我们招商的目的是通过投资商赚来发展自己,招商引资的辩证关 系告诉我们,当地政府必须作出让步甚至牺牲眼前较大利益。目前,我们的优惠政策少,优惠幅度小是不争的事实,投资商对目前尽有的优惠政策能否落实到位还不持乐观态度。在广东300—500人的企业以个体户标准纳税,在湖南要以一般纳税人标准纳税,税收成本是广东的5倍以上,我们对沿海地区企业进行了调查,500人以下,年产值500万以下的企业,国税每月20xx元左右,地税每月1000左右,这种税收标准,湖南远远达不到。运输成本,从**或长沙启运一个标准集装箱要比沿海地区高出5000元运输费用,水、电、气、劳动力的成本优势也没有明显优势,特别是本地劳动力给企业的管理增加了不少麻烦。萍乡市土地2.8万元/亩,在**可能是想都不敢想的问题。其次是政务环境不宽松。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没有得到有效落实,行政审批也有难度,一个企业落户需要到很多部门办手续,部门利益还比较严重,单位主要领导在政府项目协调会上承诺的有关问题,到了落实时有的单位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了。投资商对此现象只能发出感叹:在**办事真难。三是人文环境差。项目落户地环境令人心寒,老百姓阻工是家常便饭,要承包工程成了落户村组村民的约定俗成,如果工程没有承包,阻你的工、断你的电、掐你的水、挖你的路没商量,这几年落户的丰德利瓷业、湘华塑料、卓阳电路板、华强鞋业都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非要市主要领导出面才能解决,致使工程工期一再延长,投资成本不断上升。另外,**人说**的坏话已经是**人常见的顾弊。

五是创新不够,难以引进能担当起对**经济发展有领军作用的大项目。在目前的招商引资形势下,按部就班,墨守成规是难以有作为的,因此,必须要有踩“地雷阵”的创新精神,招大商的格局的才能形成。因为,投资者追求的是资本最大化,每一步投资都非常慎重。作为政府对大项目的引进必然会有较大的牺牲。这几年,每当大项目谈到某个重要关节点、节骨眼时就卡壳了,致使双方不欢而散,项目不了了之。

三、主要对策

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的核心和着力点是“放”。要放开手脚,放低门槛,放活体制,放活要素;要清除一切妨碍招商引资的阻力,消除一切影响招商引资的因素,拆除一切束缚招商引资的政策藩篱;通过“放”创造一切条件、抓住一切机会抢占招商引资的制高点。**要实现招商引资的大发展,必须从政策上敢放,从招商方式上敢放,从项目运作机制、体制上善于放,从服务上乐于放,努力打造适宜各种投资落地的跑道,适宜各种投资者创业创新的环境,让一切生产要素向我市聚集,放足水来“养鱼”。

二要突出产业招商重点。必须树立产业招商是招商工作中核心信念。我市有陶瓷和烟花两传统产业,但,陶瓷烟花产业的发展史看,它们担当不起**跨越发展的重任。因此,必须下大力引进和培育新的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引进和培育新产业必须要把**的资源优势与我们重点培育的产业体系紧密地结合起来。当前引进和培育新产业要围绕沿海产业转移中的加工贸易产业。因为,这类产业经过沿海三十年的发展已经有成熟的技术体系,完善的市场体系和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只是地域转移,成长性好,目前重点加强对鞋业、电子产业的跟踪,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引进几个企业,逐步形成产业体系。同时要围绕完善陶瓷产业体系,在发展现有陶瓷体系的同时,大力发展建筑陶瓷,据了解,江西萍乡市自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第一季度引进广东佛山的建筑陶瓷企业8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2家,而**作为中国陶瓷产业基地之一却没有落户一家。

三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推行全方位招商。实践表明,要真正形成招商引资的活力,必须转变过去单纯依靠政府主导,依靠一个或几个部门招商的做法,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发挥全社会招商的积极性。要坚持向政府为主导,企业、行业协会组织为主体,活动为载体的全方位,立体化招商引资方向发展。

要激活全社会力量开展招商。目前各乡镇、市直单位招商动力不足、活力不够,潜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主要原因是角色错位,不把招商工作当作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挥乡镇招商主角作用,要从完善考核机制入手,硬化并落实招商引资绩效考核机制,强力推进招商引资绩效考核末位陶汰,努力调动和发挥乡镇招商主体作用。

要积极尝试有偿招商方式。行业协会、商会掌握了大量的产业资源,他们对产业成长性、扩张、转移和产业发展方向十分了解,因此充分利用这方面的资源提高招商的有效性有十分重要作用。但行业协会、商会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民间组织,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我们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操作,可采取签定协议,按照项目落户个数按比例分期付款方式运作,依此,可提高招商效果,规避有偿招商风险。同时,招商部门要加强对投资业主的资信核实,掌握投资商的真实情况和产业发展情况,避免投资意图的虚伪和投资目的的欺诈行为。

四要创新运行机制,开展全程跟踪服务。要解决招商引资的软环境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从机制上入手,严惩滥收滥罚行为,狠刹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切实为外来客商办好事,服务好。

一是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我们要进一步放宽政策,特别是对新型产业和能支撑产业发展起重要作用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二是要强化政务中心的功能,真正实行由相关部门“一站式”办公,做到对外来投资企业的“一条龙服务”。二是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优质、文明、高效的服务。各单位要把各自对外来企业的服务项目、办事程序及手续要求等内容公示,严格实行首问负责制、公示承诺制、服务限时制,建立健全内部管理、行为规范、协调运作等规章制度。

三是对重点项目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对重点项目或工程,继续实行领导挂帅制度,加大项目领导、协调和服务力度。各重点项目责任单位要切实负起责来,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并跟踪督办落实。

四是加大治理力度。对优化投资软环境要敢动真格,敢于碰硬,对部门的不良行为要撤换主要领导,提高政府的权威和政策的执行力;对强揽工程,阻工等陋习要强力打击,对非要市主要领导出面协调的环境问题,要采取问责制,以此调动责任单位的工作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五要建立合作机制,推动招商工作全方位发展。一是建立沟通协调机制。要与上级商务、招商部门和有关园区建立招商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定期沟通,通报项目情况,形成项目互补的合作功能。二是建立联动机制。在加强沟通的基础上,与株洲高新区建立项目合作关系,把他们不能接收的项目,介绍推荐到我市,从而有效解决我们项目资源不足的问题,拓展我市招商资源。在项目合作方面要迈出实质性步伐,将与他们签定项目推介协议,实行项目有偿推介,以项目落户为节点支付推介费。三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利用多方外联网络,建立起方便、快捷的信息渠道,可以通过市场运作方式与行业协会、商会建立信息资源管道,了解和掌握更多更全面的招商动态信息,实现招商信息资源共享。

六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招商工作的人才支撑。人才是招商工作的活水源泉。要从招商队伍建设和企业发展人才两方面着手。首先要建立一支愿招商、会招商、想招商的招商干部队伍,人不于多而在于精,要把招商干部打造成为人人能独挡一面的全能型干部,目前需要增加一至二名有一定经验的年轻干部。其次是要帮助企业引进人才,由于我市产业配套体系不够完善,城市功能不全面,企业很难引进和留住人才,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都十分脆弱。恒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因一个价值50元的螺丝钉需要从深圳调进,**陶瓷轻工技校每年培养的学员能在本地为企业服务的几乎没有,全部向沿海地区输送,而企业招收的乡土员工又要进行培训,既浪费了学校资源,又增加了企业成本。

四、几点建议

一是解决招商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社会上议论每年一、二百万而没有招到几个商,我认为:如果是花几个钱能招到大商的人也不多。目前,我们的经费严重不足,每做一件事,首先就要考虑经费,每外出开展一次招商活动就要考虑又要找领导要钱,确实难为情,领导也烦,我们自己也烦。特别是要尝试有偿招商模式,经费问题更突出,2月,我们与株洲高新区对接项目资源时,他们同样提出要项目推介报酬的问题。因此,请领导考虑在有偿招商方面经费保障可否形成机制或其他保障模式。

篇5

1 农业风险投资发展的制约因素

1.1 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投入强度较低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不断增长,农业科研投入近年来虽呈上升趋势,但增幅不大。从1997年的37.51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70.91亿元,增长了0.89倍,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GDP的比重)相应从0.264%增至0.411%。据国际粮农组织报告指出:“8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农业研究投资占农业总产比重的平均值约为1%,而发达国家一般为2%,发展中国家一般为0.5%-0.6%” 而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且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还低。一般认为,只有当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左右时,才能使为一个国家的农业持续稳定增长获得可靠的科学技术支撑,并使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相协调,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却仅为0.411%,与上述要求仍相去甚远。大多数国家的农业科研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投资,但我国政府投入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从投资强度上看,在80年代,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研究的投资强度为2.23%,进入90年代这一比重提高到2.37%。1997年后我国农业科研政府投资强度有所增加,2002年达到0.339%。不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低于30个最低收入水平国家农业科研投资强度0.37%的加权平均水平。

1.2 风险资本规模小,融资渠道比较不畅

根据CVCRI统计,总体来看,2003-2009年投资金额和投资数量呈上升趋势。2009年风险投资总额为316.64亿元人民币,共投资了689个项目,投资金额和数量与2008年的339.45亿元和506个项目相比,投资金额略有下滑,而投资项目数却有所增加。如图1所示。农业高新技术除了面临高新技术产业共同的风险外,还要面临更多的风险,如自然风险,综合起来风险较大,再加上业风险投资在我国农业领域起步较晚,风险投资机构对农业领域的关注很少。

如图2所示,2009年样本风险投资机构对新农业的关注。在我国风险融资中政府和商业银行占70%左右,私人资本和民间资本很少或基本没有,这是因为政府没有提供有效的制度吸引民间资金的参与,目前,我国风险投资的主要来源于自筹、国家财政、金融信贷,民间资本比例依然偏低,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格局尚未形成。加上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农村基础设施差等原因使得民间资本、大企业的资金及外资涉足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相当有限。因此,风险资本总体规模偏小,融资渠道不畅。

1.3 农业风险投资受宏观环境的制约

风险投资不同于其他投资,具有较高的风险性,主要表现在我国农业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中介组织的中介服务不完善,为了促使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的发展,就需要创造有良好的环境,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中介组织及完善我国有关风险投资的相关法律,加大政府支持。另外,我国农业科研成果难以转化,科研人员出现流失使得投资的宏观环境具有不稳定性。

1.4 农业风险资本价值实现的渠道不畅通

2010年我国风险投资调研报告中指出风险项目的退出渠道不畅通是制约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障碍之一。公开上市是风险投资退出的最佳方式,在美国约有30%的风险资本采取公开上市的方式退出,而在我国这种退出渠道缺乏。2006-2009年我国风险投资年鉴报告中指出我国风险资本的退出方式主要是股权转让。采用公开上市的退出方式在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现行阶段具有一定的难度,近年来受创业板推出的影响公开上市的比例有所增加。但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很难满足公开上市的种种条件,加大上市困难。

2 加快我国农业风险投资发展的建议

2.1 加大农业风险投资中政府扶持作用

农业风险投资在我国起步较晚,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起到引导规范监管作用,加大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增强投资强度,降低农业风险投资的风险成本,更多的引导风险资本注入农业领域,为风险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2.2 多渠道开辟农业风险资本来源渠道,加大风险资本的规模

首先应该充分利用我国分散的资金,筹集民间资金、个人存款、保险资金等,是这部分资金进入农业风险投资领域,我国民间资金储蓄量很庞大,建立一定的信用等级机制将民间资本引入风险投资当中。其次金融机构应增加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企业的贷款。再次还应加强与国际间的金融合作,利用外资,引入国外资金的投入,使农业风险资本的来源渠道更宽。

2.3 创造有利于农业风险投资发展的宏观环境

首先建立健全多元化风险投资中介体系。改造、新增一些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建立专职服务农业风险投资的中介机构,其服务内容主要分为:服务于农业高新企业或项目、服务于风险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家、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的交易服务体系环境。其次是我国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管理能力较强的人才, 使得农业风险投资的快速发展。

篇6

关键词:FDI;环境污染;环境保护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一直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政策,积极融入国家发展环境,采取更加开放的发展姿态,使得经济快速增长得到了更加强劲的动力。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位居前列。不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两头在外和大进大出的独特贸易格局中,我国的地方政府和企业界存在过度追求外贸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倾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以环境来换取外贸发展的作为,缺乏将企业的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方法和手段,导致了在外贸过程中出现了众多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我国的外贸格局中,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成果之一,对于我国地区经济、解决国内就业等问题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这一投资方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都没有将环境问题考虑到发展的成本中去,使得这类投资行为伴随着一些高污染的环境代价的出现。随着环境容量的日益稀缺,近年来我国已经逐渐意识到外国直接投资过程中带拉力的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开始采取了一定的手段来加以控制,但是对于外国直接投资中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改善成效并不是很好。

一、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接近于10%,而在这一经济发展成就中,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据外资快报统计,2010年1-1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406家,同比增长16.9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57.35亿美元,同比增长17.44%,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连续19年我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国投资最多的国家,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的500强企业中的490多家都已经进入中国市场进行了投资。中国已经获得的经济发展成就,在未来存在的巨大市场发展潜力和在一段时期内仍然廉价的社会劳动力资源,都决定了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外商直接投资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尽管外商直接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外资的引进,也对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下面将对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论证分析 二、我国引进外资对环境的影响

根据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一个研究课题组所公布的一份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中的资料数据显示,我国1995年在资源消耗型和污染密集型产业进行投资的外商规模在我国的外资企业总量中占据了大约30%的份额,而这一份额发展到2005年,就已经高达84.19%的比例。而和这种趋势相反的是,我国环保产业领域投资的的外商占据全部外资企业的比例却在0.2%以下。 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不少境外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对我国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是客观事实,对我国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和忽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污染环境的特征,在我国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1、从总量上看,外资的大规模流入直接导致了更多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1990年以来,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提高。1990年大约为2.28%,2008年达到29.74%。经济产出总量增加的过程,必然是自然资源消耗增加的过程,也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过程。考察我国外资流入和工业“三废”排放水平的变化可以发现,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规模和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其中尤其是工业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之间的联动效应更加明显。2000年以后,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出现大规模增长,而这种发展趋势的另一个同步趋势就是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投入的对象中污染环境的产业比例不断提升,伴随而来的是我国工业二氧化硫和固体废弃物排放水平的大幅度攀升。我国学者已经用大量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一结果。

2、从外资流入的行业结构来看,污染排放水平较高的制造业是外资流入的首选行业。2000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均超过了50%,其中,2004年和2005年的比重高达70%以上。2008年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11568个,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98.9亿美元,占全国制造业比重分别达到42%和54%。进一步观察外资在制造业的投资分布可以发现,近十年来,三资企业在主要污染密集型行业中的资产占该行业资产总额的比重均大幅增加。2008年,外资投资的主要污染密集型行业,如造纸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橡胶制品业等,其资产份额占该行业资产总额的比重分别高达45.69%、35.09%和45.5%。

以上分析表明,在我国环境状况恶化的影响因素中,外资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外部力量。

三、推进外商直接投资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外资质量,调整外资结构

1、加大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引资力度

技术密集型产业又称知识密集型产业,是指那些需用复杂先进而又尖端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工作的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特点是:设备、生产工艺都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因此,相对而言,这些产业的资源消耗比较低,而且对环境的污染要比原有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要低;同时,这类产业中的科技人员占据全体员工的比重较大,决定了这类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也相对较高;此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品技术性能较为复杂,产品、工艺等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因此,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决定了一国的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和部门可以获取先进的劳动手段和新型材料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引入,不但可以有助于引进吸收国外同类行业中的先进技术,还有利于节能环保。

所以,对于出口规模较大、前景较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应给与重点支持,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抓紧制定鼓励国外跨国公司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要将技术引进、对外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和自主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目前应细化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录,让一些鼓励类高新技术 产业的进口享受免征关税和增值税的待遇。

2、加大环保产业的引资力度

环保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据统计,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已从1992年的2500亿美元增至去年的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8%,远远超过全球经济增长率,成为各个国家十分重视的“朝阳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它能够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把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整合为一种高效率和高增长的行业,与制造业等老的产业相比具有更强的“后发优势”。由于长期实行传统的“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浙江企业的资金能源浪费很大,最重要的是付出了生态环境破坏的代价。环保产业的兴起可以有效遏制“三高”型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恶果,因此我国应积极进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开发,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全面提高环保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加大绿色产业的引资力度

绿色产业是近年来逐渐出现的一个新的产业概念,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大量采用一些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选择具有无害或低害特点的一些新工艺和新技术,从而有效地提高在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和能源的使用效率,保证产业的发展可以体现少投入、高产出和低污染的产业特点,是有利于在生产全过程实现对环境污染物进行控制的一类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保护自身生态环境为主体的“绿色行动”日渐引起了全人类的极大关注和积极参与。1993年美国克里夫斯市场预测公司的调查表明,当年世界绿色消费总量已达2500亿美元以上,美国的绿色产品己占国内生产产品总量的10%左右。可见,环保因素早己开始渗透于人们的日常消费之中,绿色消费构成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伴随绿色产业的兴起,我国在引进外资时,应考虑创造优惠条件,将FDI引向绿色产业。

(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要有效提高对外国直接投资中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力度,就必须不断建立健全我国的相关法律体系。一就是要适当提高对于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具体来说,我国各级环保主管部门应该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适度增加爱对于外商投资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实施的处罚金额,利用更为适当的排污费标准等来有效地将相关污染问题转化成为这类投资的内部成本,也就是利用这类控制手段在外国直接投资领域实现污染治理的责任机制,实现污染治理职责的层层落实,以便最终达成“谁污染,谁治理”的管理目标,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为外国直接投资的成本 。第二就是科学设计和全面落实相关地方法规和实施细则。目前,有关FDI污染转移管制的法律法规已经较多,例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关于加强外商投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通知》、《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等。但是地方政府具体针对FDI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和实施细则却配套不足,需要管理部门及专家学者研究,基于FDI国民待遇原则,借鉴其他国际化大都市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各地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法规和实施细则。

(三)推动生态发展理念深入发展

针对各地发展不均衡,对于外资需要的急切程度不同的实际情况,国家各级政府和社会主管部门应该积极推进“科学发展观”思想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社会发展理念更加深入地植根于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思想中。对于政府来说,不急功近利,树立正确的绩效观念是关键。政府作为公众发展的指引主导力量,正确的绩效观念才能促使他们对当地的社会发展以长期眼光制定既能够发展当地社会经济,又能兼顾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发展规划,从而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导向和规范作用。对于社会民众来说,通过相关理念的宣传和教育,营造社会低碳发展有利氛围,形成对引资的社会监督力量,避免引资行为处于社会监督的空白之处,从而约束引资行为在有利于当地社会环境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正常运行。因此,要积极利用各种有效的媒体渠道,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宣传形式,来推广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民素质教育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因素,从而有利于引资行为在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中被规范,从社会认识上提高对污染严重的投资的进入壁垒。

(四)积极推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

通过对我国相对发达地区在引资时所采取的更重视环境因素的客观发展情况来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引资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继续推进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关键,同时,也为各地治理环境污染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因此,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生态化和绿色生产;在工业积极推进信息化改造,提升工业生产效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推动各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为一、二次产业提供更为专业的中间商品和服务,从而也有助于这些产业的生产力的提升,进一步保证整个经济发展都能更为洁净的前提上,更有效率的发展。因此,从政府层面来看,要积极采取政策、财政以及公共服务等有效措施,引导企业进入更有发展前景的新型低碳朝阳产业领域发展;对于企业来说,要积极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对于民众来说,应该偏好于购买低碳环保产品,加大对新兴生态产业的支持。从而形成我国后工业化发展的良好局面,减少对国外引资中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引进的倾向,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引资过程中出现的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军.外国直接投资、环境管制与国际竞争力[J].世界经济研究,2005(4)

[2] 包群,陈媛媛.外商投资与东道国环境污染[J].世界经济,2010(l):3

篇7

[关键词]生产业;税收政策;中间投入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会逐步提高,对这一规律,配第、克拉克、库兹涅茨等在其著作中早有揭示,20世纪50年代之后,有更多的学者对产业结构演进的这一规律做了进一步研究。钱纳里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一般均衡分析法和经济计量模型,对多国的大量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着重研究了准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并揭示了结构转变的标准模式;feinstein通过对最发达的25国整个20世纪的就业结构和当年价格gdp结构变化的研究指出,上世纪50年代以来,多数发达国家进入了非工业化调整时期,依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造业在总产出和就业中所占比重下降,而服务业填补了制造业相对份额退出的空白;greenhalgh和gregory指出,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发达国家的经济已被称为“新服务经济”,服务部门在总产出、总增加值和总就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wolff指出,oecd国家的服务部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一直保持显著的增长,目前服务部门已经成为所有oecd国家就数量而言最重要的部门,至2002年,大多数oecd国家服务部门的增加值比重都达到了大约70%。

对于服务业比重迅速增长的原因,aiginger提出了三种可能的解释,其中之一就是服务业中间投入提供者的角色日益强化。wolff认为近年来oecd国家服务业增加值份额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与商务有关的服务业的增长,尤其是金融、保险及商务服务业的强劲增长。这些服务业的增加值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1980年介于10%~20%之间,而2001年后已达到20%~30%。而金融、保险以及商务服务业产出中,相当大的比例并非满足最终消费,而是满足中间需求,这类服务业就被归类于生产业。对于生产业的定义,lundmark的阐述代表了一般观点:生产业通常被认为是为制造业及其他产业的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服务业,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在经济中为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做出了贡献。近年来,在工业化国家的经济中,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产出的中间投入份额上不相上下,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联系日益密切,以至于在许多领域存在制造业与服务业界限模糊的现象。服务业中间投入提供者角色的加强,一方面强化了专业化分工,降低了中间投入使用者的成本,如美国1990年代汽车、电气机械业国际竞争力的回升就与其高服务投入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使提供中间投入的服务业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从而提高了其自身的生产率,因而对经济增长是非常有益的。对于生产业的具体范畴,一般认为包括金融、保险以及为客户提供专门服务的各类服务业,其往往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吕政等按照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口径,将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划归了我国的生产业。笔者认为,可将金融业、保险业、商务服务业、租赁业、科学研究事业、专业技术及其他科技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归为我国的生产业。

生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现代服务业,生产业的发展对于优化我国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和技术水平、提高服务业的生产率,从而促进我国服务业的总体发展至关重要,但生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因此,研究生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其成因,并探讨促进我国生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就成为本文进行研究的主题。

二、我国生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成因

近年来,我国的生产业有了一定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我国生产业的发展现状

1 就总量而言,我国生产业增加值比重过小。oecd各国生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大多在20%以上,而2002年我国生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却仅有14.49%,较oecd国家中比重最高的卢森堡低出24.51个百分点,较最低的韩国也低出2.41个百分点。这种状况与我国服务业总体欠发达有一定关系。

2 就内部结构而言,我国生产业高度化不足。将我国的生产业内部明细部门与oecd国家进行比较则可发现,虽然我国全部生产业增加值比重很低,但其中的交通运输与仓储业的增加值比重相对并不算低,2002年为5.60%,oecd国家运输、仓储与通讯业比重则大多在5.8%-7.2%之间,因此,我国与oecd国家生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差距主要在除交通运输与仓储业之外的其他生产业上。如我国2002年金融业、保险业、商务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合计仅为5.22%,而oecd国家的该项比重一般均在12%以上,最高的卢森堡为30.1%,我国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事业、专业技术及其他科技服务业的比重也非常低,而这些生产业恰恰属于知识密集型的新型服务业。

3 就产业关联关系而言,我国生产业与其他部门的关联度相对较差。根据17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2002年我国感应度系数④大于l的产业依次为机械设备制造业(1.864365)、化学工业(1.600032)、金属产品制造业(1.446183)、采掘业(1,367562)、批发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1.124029)、农业(1.089296)、运输邮电业(1.021585),这些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敏感性较强,当经济增长时,其他产业对这些产业的较高的产出需求会带来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换个角度而言,若这些产业因某种原因而无法满足经济增长对其的产出需求,即无法实现“必要的增长”,则会制约整个经济的增长,这些产业也会因而成为所谓的“瓶颈产业”。

将我国感应度系数较高的产业与日本感应度系数较高的产业相比,可以明显看出二者的差别。我国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产业中,批发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及运输邮电业属于第三产业,但排列位次比较靠后,其余则大多属于第二产业,而日本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11个产业中,处于第1、2、3、5、11位的商业服务业(2.456215)、商业(1.765737)、运输业(1.678109)、金融保险业(1.549578)、通讯业(1.001923)均属于第三产业,且大多为生产业。①我国金融保险业的感应度系数则较低,仅为0,804868,处于全部17个产业的第12位,而信息服务业则在其他服务业中处于第15位。若按122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我国生产业中2002年感应度系数处于全部产业前20位的分别为金融业2.19、道路运输业1.94、水上运输业1.76、商务服务业1.69,与日本相比,仍存在相当差距。

(二)我国生产业发展现状的成因

我国生产业发展现状的成因可以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来分析。

1 供给原因。供给原因包括劳动力、投资和技术三个方面。(1)劳动力原因。我国劳动力的素质较差,阻碍了对劳动力知识层次要求较高的生产业的发展。生产业中的信息相关服务业、金融业、保险业、咨询业、科学研究事业等均需要大量的具有较高专业知识的人员,但我国目前不具有足够数量的能够满足这些要求的劳动力,导致这些新兴服务业出现岗位空缺,影响了其发展。而我国劳动力素质较低的原因显然与教育有关,我国的普通教育、在职教育等的供给或需求不足,影响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2)投资原因。投资数额对于生产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信息相关服务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中,风险投资的作用尤其不可忽视。从国际上看,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风险投资的相当比例被投向了新开办的高科技小企业,而信息相关服务业和科学研究事业中,这样的企业比重较高。如2001年加拿大71%的风险投资投向了信息技术部门,其中通讯和网络业占全部风险投资的28%,处于第一位,软件业和生命科学研究业则分别得到了17%,并列第二;韩国的风险投资也主要投向高技术产业,2001年韩国风险投资的64%投向了信息与通讯技术产业;以色列超过50%的风险投资投向了信息通讯技术部门,这个比例在90年代末又有提高。且这些国家风险投资的来源较为多样,许多国家非常重视外国风险投资,风险投资的总量也较高,如以色列2000年风险投资数额超过了gdp的1%。我国生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风险投资。我国政府曾采取一些措施,如颁布了《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和《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等,对风险投资进行鼓励,近年来我国的风险投资也有了较大发展,但其在总量、投向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的《2006年中国风险投资业调研报告》,截至2006年底,我国风险资本总量超过583.85亿元人民币,仅占当年gdp的0.28%,且2006年风险投资的投向更偏向于传统产业,总投资中43.88%投向了it产业,投向传统产业的比重为14.32%,占据了第二位。而“风险投资过分‘宠爱’传统产业,很有可能将风险投资引向产业投资”,使其变为私有权益投资而与高技术产业脱离。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生产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设立和发展。(3)技术原因。一般而言,服务业的r&d投入远远低于制造业,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服务业的r&d投入规模都少。wolff指出在oecd各国的服务业中,邮政和电讯业、商务服务业、研究开发业及计算机相关服务业是高技术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们的r&d密集度(r&d支出占增加值的比重)超过了6%,有时甚至高于制造业。而上述产业大多属于生产业,因此可以看出,创新和技术进步对于这些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产业的r&d投入并不高,由表1可知,2004年我国r&d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23%,与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水平较低,其对具有知识密集型特征的生产业的影响尤为严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6)》,第347页。

2 需求原因。我国生产业发展现状的需求方面的原因是制造业及其他产业对生产业产出的需求过少。首先,这与我国当前较落后的企业生产经营方式有关。一方面,我国相当数量的企业还在采用传统以至陈旧的生产模式,竞争策略主要依赖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技术进步、产品开发和产业升级的速度较为缓慢;另一方面,在我国的许多制造业企业中,大而全、小而全仍是重要的生产经营方式,市场调研、技术研发与设计、商务咨询等往往不假他人之手,自行完成。其次,也与这些活动的内外比价有关。企业对于上述活动选择外购而非“自制”,其重要前提是外购服务的价格应当低于内部“自制”的劳动力成本,而我国一方面企业内部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服务业的各项成本相对较高,从而提高了外购服务的比价。上述原因都影响了对生产业的需求,从而限制了生产业的发展。

三、促进我国生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

税收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在促进生产业发展方面也应当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现行相关税收政策存在一定缺陷,具有较大的优化空间。

(一)优化税收政策,促进教育发展

税收政策可以在两个方面发挥对教育的促进作用:一是凭借税收的收入职能为教育筹集更多的资金;二是凭借税收的调节职能推进相关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税制在这两个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我国的公共教育经费来源较为匮乏。多年来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在2.5个百分点左右,与世界各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见表2)相比处于很低的水平。而之所以如此,我国可以用作教育经费支出的政府收入过少是一个重要原因。公共教育经费可以通过非特定的税种筹集,也可以通过特定的教育税筹集,就我国的现实而言,非特定税种中用于教育的经费有限,长期以来,大量的教育经费是通过收费、集资、摊派等方式筹集的,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品供给私人化的倾向。近年来,虽然政府加大了整治收费的力度,但公共教育经费仍缺乏充足的来源。

其次,我国的部分教育税收政策存在偏颇,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我国的民办教育未享受应有的税收待遇。目前,公办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民办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有相当大的贡献,2004我国民办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达1001万人,占各级学历教育规模的5%。我国政府近年来也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但是,我国部分针对民办教育的税收政策对民办教育的鼓励不够。如《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由国务院财政部门、税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制定。”但何谓“合理回报”现实中难以确定,而一些地方的税务机关则要求民办学校缴纳企业所得税,使得符合《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条件的民办学校无法获得与公办学校平等的税收待遇;同时,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可享受何等税收优惠政策,则至今未有明确规定。据笔者对山东省一些地方的调查,民办学校的盈利水平低下,实际上许多民办学校是依托其他相关行业(如房地产业、出版业)生存的,自身无法盈利,发展举步维艰,过重的税收负担不但不利于其发展,甚至会直接威胁到其生存。另一方面,我国的税收政策对在职教育的鼓励力度不足。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条例一直规定,职工教育经费仅能按照工资总额的1.5%(2006年1月1日后为2.5%)扣除,实质上形成了对重视职工在职培训的企业的税收歧视。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制度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但是,基于我国新型生产业及其他高技术企业对合格劳动力的迫切需求,以及我国相当数量企业对职工培训偏好较低的传统,仅仅对培训费用据实扣除难以起到应有的鼓励作用。oecd国家一般均允许公司培训费用的据实扣除,而许多oecd国家除此之外还提供了力度较大的税收抵免、税收扣除等待遇,对小企业的优惠更多,如奥地利规定公司培训费用可进行20%的加成扣除或6%的税收抵免;韩国规定可进行15%的总额税收抵免;荷兰规定大企业可加成20%、小企业可加成40%扣除;法国则规定小企业可进行35%的增量税收抵免。这些税收激励措施力度较大,对提高企业的职工培训偏好,进而优化劳动力素质至关重要。

因此,笔者认为,基于满足生产业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的考虑,我国的税收政策应做如下调整:首先,开征教育税,为教育资金投入提供专门规范的资金来源。其次,落实对民办教育的税收待遇。对于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应明确其与公办学校在税收待遇上的同等地位,并明确“合理回报”的内涵,以利于税收待遇的落实;对于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则应尽快出台相应的税收优惠规定。再次,加大对职工培训费用的税收鼓励。对于职工培训费用,可在允许其100%扣除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加成扣除。

(二)优化税收政策,鼓励引导风险投资

2007年2月我国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自2006年1月1日起实施),规定了对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含2年),凡符合特定条件的,可按其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的70%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这个规定的力度较大,对促进风险投资的优化具有较好的作用。但是,与其他国家的相关税收政策相比,这个优惠规定较为单一和粗糙。各国对风险投资一般均有一定的税收优惠,而这种税收优惠往往是多税种、多方式、多主体、多指向优惠的有机组合。风险投资的优惠税种一般均包括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证券交易税、资本利得税等;优惠方式包括税收抵免、税收扣除、税收豁免等;优惠主体包括风险投资企业,也包括风险投资企业的投资者;优惠指向有的是所有的风险投资,有的则是特定来源(如外国风险投资)、特定投向(如投向起步阶段的高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因此,我国还可从优惠税种、优惠方式、优惠指向等方面对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进行进一步细化,以加强优惠效果,同时,引导风险投资的投向,使其更多地投向高技术产业。

(三)优化税收政策,鼓励r&d投人

对r&d的税收鼓励会从两个方面促进生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能够鼓励知识较为密集的生产业本身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能够提高整个经济对研发的偏好,从而提高制造业及其他产业对科学研究事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业的需求。我国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2006年9月曾《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规定企业发生的技术开发费能够加成扣除50%,且允许当年不足抵扣的部分向未来结转5年。这个规定较从前的相关规定有了进步,但仍存在一定不足。笔者认为可进行如下改进:首先,延长税收优惠向未来年度结转的期限。虽然目前允许技术开发费扣除向未来年度结转5年,但是,对于部分亏损期较长的技术密集型企业,技术开发费可能仍然无法足额扣除,因此,应延长税收优惠向未来年度结转的期限。此外,若允许技术开发费扣除向以前年度结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对研发活动的激励。其次,对小企业退税。对于承担风险能力较低的小企业,不论其亏损与否,对其技术开发费均给予当期退税,具体数额为当期技术开发费按照规定加成数转化后的数额乘以适用税率。这样做,一方面能够鼓励小企业研发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政府财政的当期支出压力也不会太大。此外,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技术开发费,也可以借鉴有些国家的做法,根据需要确定单独的加成扣除比例。

(四)优化税收政策,降低生产业的产出价格

篇8

一、财政与金融有效对接在培育优质项目源上的必要性

项目源是个非具体的概念,它的内涵取决于风险投资进入的时间:投资于种子期,项目源就是一项处于萌芽状态的技术或新兴企业;投资于发展期,项目源的程度就相对前者有所发展;投资于成熟期,项目源即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成熟性。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所编制的《2006年中国风险投资业调研报告》可知,有69%的投资项目数属于扩张期和成长期,且成长期的项目数比例延续2005年的增长趋势,比例值升至49%。种子期项目数比例与2005年保持一致,仍然没有扭转前三年调研结果中出现的逐年比例下降的态势。虽然《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的正式实施已经掀起设立政府引导基金扶持种子期项目的浪潮,但是从目前的调研结果看,效果还没显现出来,种子期项目融资水平依旧不足。

事实上,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项目源,随着风险的降低,已经淡化了风险投资的主要作用。发展风险投资,若立足于推动整个社会的科技发展,促进科技企业的繁荣这方面,我们必须加倍重视种子期的项目源。但现实是,真正具有风险投资意义的处于种子期的项目是不能被称作优质项目源的。原因即:使实验室里的一项发明变成一个项目的“种子”且具备了一定的风险投资条件,这其间工作所需的投入是无法由发明者承担的,私人机构也是不会轻易触及的。风险投资机构不愿投资于多数种子期的项目,并不是因为此项目源没有可以预见的良好预期,而是由于实现过程中的风险超出机构的承受能力。这极容易失败的关键性投入只有一个人可以承担,那就是国家。所以,政府必须承担起培育优质项目源的任务,寻找财政与金融的有效对接办法,培育处于种子期的风险投资优质项目源。

二、风险投资大国以色列在政府培育项目源上的成功经验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色列风险投资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的迅猛发展阶段,其发展速度及取得的成绩令世界各国感到震惊。其风险投资所募集的资金由1991年的5,800万美元增至2006年的15亿美元。以色列对种子期项目的投资规模逐年增大,2004年已达到1.08亿美元,约为2003年的2倍。

在培育风险投资优质项目源方面,以色列政府意识到政府作用的重要性,创新了一种政府支持下的“孵化器”模式。“孵化器”是由以色列政府设立的非盈利组织,其目的在于通过向处于高新技术早期阶段的发明者、创业者提供为期两年的经营场所、资金、经营管理、业务开拓、产品销售等支持与帮助,使经过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身逐步产生对风险投资者的吸引力。

“孵化器”由政府、各种投资机构及私人投资者共同投资形成技术孵化基金的资本源,由科研机构、发明者及创业者向“孵化器”提供项目,构成技术孵化基金的项目源,孵化器的具体日常经营管理与投资运作由孵化器管理中心完成,政府所提供资金直接流向孵化器,再通过孵化器管理中心间接流向被孵化企业。政府投资的基金有着明确的用途和使用方式:管理中心的工资、房租、办公费等全部费用,每年约20万美元;每年向每个被孵化企业提供其全部费用(总额不得超过18万美元)85%的资金。政府所提供的资金不在企业持股,而要以限制性贷款的形式用销售收入偿还。新技术由发明者、创业者提出,由孵化器管理中心董事会审核,最终由首席科学家办公室批准后,针对每个项目执行新建一个企业。每个孵化器能容纳10~15个处于早期阶段的企业,每个企业要包括2~5名进行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新设立的被孵化企业的原始股权结构为:50%归发明及创业家所有;10%归未来关键性雇员所有;20%归有关基金的投资者所有;20%归孵化器所有。孵化器管理中心的主要任务,一是寻找、筛选项目;二是对项目进行投资前的考察评估等工作;三是向首席科学家办公室提供材料;四是组建新企业;五是在两年的孵化期内,向企业提供经营管理、监督控制、业务开发、市场营销等支持,并有权对被孵化企业的重大事项做出决定。

从1998年以色列政府开始实施“孵化器”模式,到2000年孵化器预算资金已达3000万美元,累计孵化项目792个。孵化成功的项目达592个,在进一步发展中成功的项目达308个,平均每个项目吸引投资130万美元,累计吸引投资3.2亿美元。正是由于以色列政府在项目源还不能达到风险投资标准的时期,给予财政上的大力支持,通过孵化器顺利实现了财政与金融的有效对接,为风险投资市场培育了大量优质项目源。

三、结合我国国情,探索我国种子期项目源的培育模式

对我国来说,“孵化器”这一概念并不陌生。近年来,很多集团公司在各地建立众多“技术孵化基地”,但这些机构与以色列政府的“孵化器”是完全不同的。它们多是服务于集团自身产业发展的一个部门,如天津鑫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基地孵化器,建立目的是为集团自身上下游企业链条提供技术支持。

还有一种是以政府名义设立的“孵化器”,如天津高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它起到的作用也与以色列的孵化器不尽相同。它只是一个政府的中介部门,通过交流把科技企业介绍给投资人,只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并不能达到“为高新技术项目早期阶段提供固定期限的经营场所、资金、经营管理、业务开拓等支持与扶持”的作用。

那我们也改换政府职能,把天津高科技转化中心办成同以色列“孵化器”一样,可以解决问题吗?答案肯定是不可以。建立类似政府部门,对于我国现阶段实情来说是不现实的。高科技技术范围广阔,包括:生物医药、计算机科技、机械建材,等各个方面。我们不可能建立一个中心,适合培育所有的项目,具有各方面的专家及各种高科技企业的经营经验,国家投资也是有限的。

既然如此,充分考虑在我国的可行性,笔者建议,建立“孵化器招标”制度。

在“孵化器招标”制度中,政府的高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变身招标组织人,针对每个处于种子期的高科技项目或企业,建立相应的招标标准和计划书,向社会招标可作为其孵化器的机构。有相关管理经验并达到招标标准的企业、个人、投资机构都可以竞标。这个孵化器在政府的一定财政支持下,对创业企业进行为期两到三年的孵化,为项目提供部分资金,进行经营管理、业务开拓、产品销售等工作。

到期后,如果项目或企业达到当初计划书上约定的目标,即已经使这个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了对风险投资机构的吸引力,那么此项目的孵化工作即达到成功。作为孵化器的企业、机构、个人,可从下一步的风险投资活动中退出,并从风险投资资金中得到较高补偿。政府作用到此为止。如果到期孵化失败,政府损失的资金也就只暂停在这个点上,不会像原来扶植一项技术或技术企业那样投入长期资金。

篇9

这次调查可视为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全面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作为未来预算改革的七项任务之一,是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7月初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尤其是区域优惠政策过多,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和财税部门执法不严或者出台“土政策”,通过税收返还等方式变相减免税收,侵蚀税基、转移利润,制造税收“洼地”。

这些问题,成为本轮减免税统计调查的重点。

“国字头”清单

据楼继伟表示,目前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尤其是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过多,已出台实施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约50项,几乎囊括了全国所有省区市。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税收研究室主任张斌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楼继伟所言“约50项”区域性税收优惠,应该都是在以往各类文件中明文规定、被财政部和国税总局批准过的“国字头”优惠。

“国字号”区域税收优惠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出现。1984年《国务院关于经济特区和沿海十四个港口城市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工商统一税的暂行规定》对中国首批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制定了税收优惠政策。

此后30年时间里,各类国家级的区域发展规划不断涌现,随之而来的是配套或比照的税收优惠。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过去多年在国税总局法规库中有章可循的国字头税收优惠,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首先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集中了一批针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资金融机构的税收优惠,部分沿边、沿江和内陆省会城市也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因此同样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

二是伴随着各地产业园区的涌现,一些上升为国家级的开发区等,成为新的税收优惠集中地。

一位接近财政部的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各省之间的招商引资竞赛开始加剧,尤其以各省之间的税收竞争为主要体现。

那些没能取得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好处的地区,多以申报各类产业园区作为争取发展先机、获得优惠政策的手段,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物流产业园等等都在其列。与此同时,各部委也积极推出国家级园区,例如农业部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文化部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

“就是从那时起,各种名目和层级的园区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上述人士表示。

与主要为吸引外资不同,国内企业也开始成为这些开发区的主要扶持对象。例如,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内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实际上,财政部针对开发区财税政策执行情况及税收征管质量的专项检查在近两年时有进行。2013年的检查范围覆盖12个省市区,62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盘点包括开发区财政收入真实性、地方擅自越权减免税、是否采取“先征后返”等手段变相减免税、是否存在以预算支出方式按企业缴税或投资额一定比例等方式补贴企业,以及违规开设税收“过渡户”等问题。

三是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引致的一轮税收优惠潮,例如对符合鼓励类产业的企业、交通电力等产业内的新办企业、民族自治地区企业等制定了企业所得税、进口关税等方面的减免措施。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部崛起战略陆续启动。“各地攀比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区域发展演变成了获得政策洼地的竞争。你申请一个国家级战略,获批后就要有相应的配套,或者税收优惠标准比照之前获批的同类区域。”张斌说。

例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了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等措施,中部崛起战略中,中部多地比照西部大开发或东北地区的税收优惠执行。

四是国家级新区。作为区域发展中一种高规格的制度支持,国家级新区的相关特殊优惠政策和权限由国务院直接批复。在上海浦东新区与天津滨海新区设立后,2010年至2014年间,国家级新区进入了快速设立的阶段,目前全国共有10个国家级新区。

这些区域的税收优惠情况分两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教授林江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早几年设立的国家级新区都直接配套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成为政策洼地。

然而,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后,财税主管部门开始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新批的国家级新区可能将不再配置明确的税收优惠条款。”林江说。

以南沙新区为例,2014年6月《广州南沙市新区条例》在提交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二审时,有关税收优惠的规定即被删除。

五是部分上升为国家级战略的一些区域板块,例如广东横琴新区、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区内的鼓励类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六是一批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如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

一位接近财政部的人士表示,中央政府一般不会给予这些区域明确的优惠政策,但是赋予了他们在探索更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先行先试”的优先权,很多地方政府便将原先已有的税收优惠灵活运用,用来招商引资,“实际上是一种更为深度的税收竞争”。

除以上各类区域外,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还有老少边贫、三峡库区等地也实施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

“土政策”凶猛

地方政府争相获得“国字头”优惠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桌面下”的功夫,遍布各地的税收优惠“土政策”成为区域税收竞争的利器。

这些土政策并不符合国家规定,甚至在国务院文件中明令禁止,但在各地大行其道,成为导致税收优惠乱象的一大顽症。

“可以考虑武清、宝坻或附近的一些园区。”当记者向一位税务公司会计人员咨询北京或周边地区哪里可以注册公司少缴税时,对方如是回答。

武清是天津税收留成最高的区域。记者查阅天津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发现,营业税方面,武清区政府的留成比例为75%,企业所得税留成比例35%,个人所得税留成比例为30%,增值税留成比例为21.875%。武清区政府不拿税收分成,这意味着武清区政府的留成税金,将全部以“税收返还”,或称作“税收奖励”的形式,返给企业,并按月兑现。

除返税外,在包括武清开发区在内的天津经济园区注册,并不需要企业在园区实地经营,园区能为来注册的企业提供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的房屋租赁协议和房屋产权证明。园区管委会还可以帮助企业协调税务关系,对于质量高的企业,税务管理部门可指定该企业为重点企业,三年不进行税务检查。

这样丰厚的税收优惠“礼包”,武清绝非个例。“可以说全国不分富裕地区还是贫困地区,也不分这个地区是否已有国家允许的税收优惠条款,各地都会实行各种土政策来吸引投资。”张斌表示。

昆明理工大学教授秦成逊则认为,人为放松税收征管力度,也是部分地方政府为企业避税甚至逃税“开绿灯”,从而达到招商引资目标的一个手段。

例如,出口低报和进口高报可以使已过减免税期限的外商投资企业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外资企业可以借此规避境外税收,地方政府可以将外商投资稳定在本地,但却损害了中国的税基。

通过税收返还等“土政策”带来的税收损失究竟有多少?截至目前,最近的官方大范围调查是2009年国家审计署对17个省区市2008年度和2009年1月至6月的财政管理情况进行的摸底。

这次摸底发现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有7个省级和59个省以下地方政府及开发区为吸引投资,自行出台税收减免和先征后返政策,或以政府奖励、财政补贴等名义将税收和土地出让金等收入返还给企业,涉及金额125.73亿元;有4个省级和10个省以下地方政府及开发区以购房补贴、购车补贴和人才奖励等名义,向2万多名企业高管返还个人所得税4.63亿元。

此外,市政建设配套费等费用的减免、土地出让金的减免,以及对外来企业提供价格低廉的水电天然气、政府再补贴资源供应单位等办法,也是一些地方政府在“费”上做文章的“土政策”。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对企业收费情况以及政府性基金账目不清,且裁量权掌握在地方本级手里,因此这一部分的不合理减免带来的财政损失很难计量,并容易造成负担摊派的现象。

地方政府在享受税收优惠“土政策”带来招商引资之便时,往往也面临纠结。如果一味优惠,会让财政收入吃亏,还会因为“挖墙脚”太猛而不利于邻省、临市关系。为了平衡多个目标,一些地方在推行税收优惠的同时,衍生出了一系列不合理的“怪现象”。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教授林江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地方政府在多个目标之间平衡的结果往往是“亲大疏小”。比如深圳作为特区,地方税收优惠有更宽松的空间,对企业的吸引力很大。它既可以去争取大央企总部入驻,也可以去吸引民营企业。

小微企业更容易在地方政府各种利益权衡中“被权衡下去”,造成一方面税收优惠泛滥,另一方面应该得到扶持的却没有得到。

2012年5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阿里巴巴集团联合的《中西部小微企业经营与融资现状调研报告》说,“中西部地区仅29.21%的小微企业感受到了政府的政策扶持”,不足三成。

篇10

一、样本调研基本情况

为确保掌握情况,查到症结,找准对策,我们专门成立会审小组和调研小组,确定7个行业14户低税负、零负申报企业作为调研样本。这些企业销售规模从年产几百万元到年产几十亿不等,有开业不到一年的新办企业,也有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老企业;外资区域涉及香港、台湾地区以及韩国、日本、美国、欧洲和太平洋群岛国家(避税港),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调研中我们采取事前、事中、事后三次集中会审的办法。首先,由责任人陈述企业基本情况和案头分析情况,集中逐户过堂,分析排查疑点和确定调研重点;其次,由调研人员深入企业一线,详细了解生产经营状况和工艺流程,检查生产车间和仓库的实际情况,详细查看企业账簿,重点审阅抵扣联的列支范围,出口退税情况,成本费用是否真实,关联企业间的转让定价和融通资金情况,有无视同销售、报废、废料销售情况,所得税减免期前后有无人为调节年度间利润,向境外付汇等情况。对调研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事中的集中会审,讨论确定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案;再次,对调研发现的问题集体讨论,形成统一的准确处理和后续管理意见。经过一个月的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评估,14户企业共查补增值税77.23万元,调减留抵107.49万元,调增所得额130.59万元,所得税税款28.36万元,滞纳金20.12万元,调整外资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优惠年度一户。

二、形成“零、负税申报”现象的主要原因

形成企业“零负申报”和长期低税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企业内部的原因,也有税务部门管理的原因;既有经济客观因素,也反映人为主观因素;既表现于税收征管操作的欠规范,也透析出税收政策制定的不够完善。具体有以下几点:

1、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生产经营不景气。诸多中小企业生产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一,缺乏新品开发能力,发展后劲不足,严重影响企业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非常脆弱;人民币汇率升值和出口退税率调整影响出口企业的利润;中小企业对下游大企业的依赖性强,价格受其控制,一定几年不变也是重要因素。

2、税制设计有缺陷,造成实现税额有扭曲。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购进扣税法,没有充分考虑新办企业在开办初期、季节性生产企业和产品生产周期长的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进项大于销项的实际,客观形成了阶段性的“零负申报”现象。主观方面,部分企业利用税制设计上的缺陷,出于缓解资金短缺的目的,在财务上人为地调节进销项结构和销售实现时间,消化和扭曲应实现的增值税。另外,税收政策与财务制度差异仍然很大,增加了税额准确计算和税收征管的难度。

3、管理观念和手段弱化,企业财务管理不够严谨规范。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与财务核算主管部门的分离,容易引起财务核算管理主体的相互扯皮;企业财务人员的频繁流动也给税收征管带来较大的影响,财务核算时间和人员上的脱钩造成财务核算不准;企业财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也是制约准确核算的因素,部分财务人员对企业的财务核算不能完全准确体现经营成果,同时增加了税收管理人员的执法风险。

4、管理人员面临知识更新压力,管理力度相对薄弱。大部分基层干部的纳税检查和评估还停留在依靠手工账册,对财会电算化特别是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应用还不熟悉、不熟练。一些基层管理人员在日管中仍存在认识误区,重增值税,轻所得税,重税负,疏管理,对重点税源户比较重视,对中小企业管理和监督偏松。一些管理人员过度依赖管理软件和工作流处理,深入企业调查分析不够,实地管理监控不够。

5、关联交易制度体系尚未建立,反避税难度大。关联交易相关法规的滞后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避税空间。根据OECD有关调研报告,特别新所得税法实施后,大型集团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均将转让定价作为首要税收问题。目前关联企业转移利润主要集中在集团内部企业间的各种往来,主要手段有:高进低出,即以较高的价格向关联企业购进原材料,以较低的价格将产品售给关联企业,将企业利润税前转出;虚列或多列租赁费,即以同关联企业签订财产租赁合同的名义,将企业利润转移出去,有的实际上并未发生租赁行为;提高佣金费用标准,以高额劳务报酬费、技术咨询费、中介业务费名义,将利润转移到关联企业;向关联企业融资,以高于同类业务的利率支付利息,将利润税前转移。目前,反避税工作还是一个薄弱环节,除了有关法规亟需建立和完善外,对反避税工作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不足,税务人员业务素质与反避税工作要求不尽适应。税务部门缺乏了解国际市场行情,税务人员缺乏丰富的反避税经验和能力,这些都给反避税工作带来困难。

6、企业税法观念淡薄,税收宣传和执法力度还很不够。税务机关需加大力度多宣传多辅导,为企业提供法规和政策保障。同时,税务人员需解决执法力度偏弱的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税收某些职能的强化,税制设置缺陷的弥补,最终要通过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机制,加大税收征管力度来实现。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管理难点,应制定应对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管理的精度。

1、强化分析,整合设置零负申报和低税负风险警戒区。宏观上要分行业、分工艺流程、分规模等开展复合式的梳理分析,剔除合理性的因素,真正设立风险区和风险点。微观上,牢牢把握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重点加强零负申报和长期低税负企业的日常监管。真正落实责任区责任人巡查制度,不定期实地调查,对企业法人、经营者和财务人员约谈,查看生产车间和仓库,调阅账册,了解企业真实的状况。对不正常零负申报,加强评估力度和深度,促使企业规范运作,不断降低零负申报面。

2、多管齐下,综合运用各种征管手段加强监控。做到征管环节全覆盖、管理过程全监控、税收服务全方位。首先,要突出分类管理。对重点税源企业、行业进行重点管理,对规模小、效益不好、固定资产投入不多的外资企业,要控制用票量,对财务核算不够规范,成本核算不准确的,要促进准确核算;其次,强化申报审核。真正建立“两税”数据审核机制,增值税低税负外资企业,往往也是亏损企业,要加大长亏不倒的外资企业的重点监控,不断加强月度和季度申报审核,提高预缴率;再次,强化跟踪管理。对正常零、负税申报企业如季节性生产企业、生产调试阶段企业等情况,要注意跟踪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内外联动,加大反避税工作力度。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年年亏损,产品增值率低,而生产经营规模却逐年扩大,利用转让定价转移利润明显。为进一步加强反避税工作,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加强企业关联申报管理,严格日常税务监督,完善关联交易申报的完整性、准确性;二是对关联交易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将企业历年关联申报数据实施综合分析,重点分析关联交易变化与经营成果的相关性;三是广泛收集行业数据,分析行业特点,将企业的经营情况与行业状况进行对比,从而筛选出异常指标;四是充分利用反避税数据库平台,寻找与关联企业相同或类似的可比企业,强化可比性分析,努力发现避税疑点;五是加强售付汇管理,严把审批手续关。企业申请付汇时要求其提供详细的贸易明细,认真核查付汇合同的真实性、合理性以及资金流向,抓好后续管理,建立管理台账,将售付汇工作纳入反避税工作内容,并与税收情报交换有机结合起来;六是进一步抓好日管、纳税评估、涉外税务审计工作与反避税工作的结合,将反避税工作关口前移,实现税收征管与反避税的无缝衔接。

4、整合数据,充分发挥信息的支撑作用。加强信息的对称性审核,充分运用征管系统、一窗式、一户式等信息化系统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税收监控。目前的申报系统暂时不能实现增值税申报数据与所得税申报数据的对称性审核,给税源管理的准确性带来了难度,建议尽快进行改造升级;加强与地税、工商、银行、国库、海关、统计、公安、交通等部门建立数据交换与互联互通渠道,制定信息交换与数据共享制度,丰富“一户式”电子档案信息,实现征管信息互联共享,增强税源管理实效;充分利用数据整合的信息资源优势,为基层管理人员提供全面,直观的信息支撑,提高共享度和实际运用水平,强化比对分析,区分原因,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