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基础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的基础

篇1

本文研究对象为应用型高校非商科专业学生,具体专业来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与新媒体、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工科专业;新闻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法语、日语等文科专业;音乐学、艺术设计学、数字媒体艺术等艺术类专业;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等医学类专业。采用混合专业授课,每个教学班内均含有以上专业学生,班级容量120人。每周2课时授课,共计12周。采用的调查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

2学生特点

越来越多的行业在需要专业技术之外,还需要从业者有整体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这正是不少学生的欠缺之处。在与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听取课堂教师讲授,接受教师对于理论的讲解,不加批判的全盘接受。由于“管理学基础”是跨专业的必修课,部分学生并不期待在课上能学到知识,而是希望能够不挂科,顺利得到学分。存在一定的缺课问题,在对有缺课记录的学生进行的访谈中可以明显发现,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缺勤理由与其本专业性质相关。音乐类专业学生表现出明显的抗拒性,认为管理学知识对于未来工作没有帮助,得到的缺勤理由为“要练琴”、“准备演出”。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给出的理由是“管理学理论太难,没有基础听不懂,因而不想上课”。理工科及医学专业的同学表现出对管理学的怀疑,这验证了学生存在整体思维和批判思维的缺乏。

3教学方法的采用及效果

由于课堂容量很大,教学中可以采纳的教学方法有限,主要以教师讲授课程内容为主。在讲授过程中,案例教学方法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是通过后续的提问互动环节,发现少部分学生仅能记住案例本身,对于在案例中同时进行说明的理论内容记忆不深,欠缺理解。并且在课堂提问互动环节发现个别学生无法就理论进行举一反三的应用。授课中还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希望学生结合自身专业以及专业相关行业的情况,使用管理学理论解释时下发生的事件。选择此种教学法的初衷是希望多专业课堂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专业的特点和信息,拓宽眼界。但实际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并不关心国际和国内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事件,对本专业相关行业的信息也并不熟悉,对自身未来就业方向比较迷茫。因此,启发法的应用也并不理想。必须要指出,该课程共24课时,课程时间过短对于深入讲解理论是非常大的障碍,适当增加课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

4问卷调查中学生对“管理学基础”课程学习的感受及期待

在结课后对参与课程的总共6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并整理出学生在跨专业学习管理学中的感受,以验证教学效果;并收集了学生对于课程的期待,给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由于这一题为开放式问题,因此采用编码方法,将答案进行整理,并按照正向、负向、中性三个维度将学生的学习感受进行分类,采用合理期望和不合理期望将学生想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分类,以便更好的了解学生并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从以上内容中可以总结出一些普遍性特质:(1)多数学生能够在本课程中有所收获,并且产生后续学习的兴趣。学生普遍喜爱聆听真实案例。课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可以被部分学生吸收并且应用在现实中。从这一方面来看,对非商科学生开展管理学课程是有积极意义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结合案例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相对轻松并且充满兴趣。同时,有学生明确表述了课程对于个人看待问题角度的影响,过去从某个角度切入问题,课程后能产生整体意识。一些在社团担任管理职务的同学能基于管理学理论,更好的了解团员的想法,从而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2)少部分同学表达出两极分化严重的课程学习感受,一些认为课程内容过于简单,另外一些则认为课程过于晦涩。对于混专业教学而言,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无法避免的,教师可以通过课下的互动,为学生提供额外指导。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愿,这种情况表明,教师需要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强化学生的自学理念。(3)多数学生表达出期望在未来更深入的学习管理学知识,同时也期望能够更好的了解管理学理论在本专业就业领域的应用。学生的求知意愿非常值得鼓励,但是由于一些行业的专业性太强,比如医院、乐团、剧院等,教师并不具备相关的工作经验,因而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一问题在未来可以通过聘请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来解决。(4)尽管多数同学表达出了积极正向的回馈,但同时存在的一些负向期望也体现出了一些问题。例如,个别同学提出,想知道“如何发财”、“如何当老板”,这样急功近利的心态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另外,还有一些同学在学习基础理论之后,希望马上获得可以应用于工作的方法和经验,希望能迅速提高个人的认知水平,希望能在短期了解宏观经济、建立全局观念。这些同学身上所体现的仍然是急于求成的心态。舆论宣传或是学生身边的实例并没有作出好的示范,而教师也应该就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在教学中传递脚踏实地的价值观。(5)值得欣慰的是,由于在课程教学中大量使用了最新新闻作为案例辅助讲解课程,使得学生对于宏观经济和社会问题产生了兴趣,这是良好的现象。教师应当在平时多获取各方面的信息,让学生在课程中感受到最新、最真实的信息,避免因老旧案例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6)最后,还有一些同学提出了创业问题以及如何顺利进入职场这一问题。这些期望反映了学生切实的需求,但是体现出来非商科学生并不了解管理、创业、就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学创业理论知识。作为应用类大学的学生,也应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踏入社会进行实习,从实践中获取经验

5对非商科学生进行“管理学基础”教学的建议

需要肯定的是,对非商科学生进行“管理学基础”的教学是有意义的,符合我国当前人才培养的方向,认真听课的同学均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但是必须要承认,客观存在的问题也较大。首先,一些学生在学习中功利性较强,对于非专业课程的学习动力不强,对于获取新知识的愿望不足。在访谈中发现,部分学生认为不能马上应用的知识就是无用的。并且,学生对于纯理论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实践经验又相对不足,加之怠于思考,因此无法对案例产生深入的见解。平衡理论与案例的比重,恰到好处的进行提示以帮助学生分析思考案例,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其次,如果仅在非商科专业中加入一门“管理学基础”课程,对于想要培养学生系统的管理思维和批判思维来说并不充分,可以考虑添加其他相关课程,更好的完善课程体系,不让跨专业教学流于表面,成为学生“混”学分的工具。最后,班级容量不宜过大。人数过多使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受到限制,无法充分发挥跨专业建立教学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洪才,解德渤.中国通识教育20年:进展、困境与出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21-28.

篇2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教育;课程设计

一、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

根据不来梅大学技术教育研究所以劳耐尔为首的职业教育学的研究,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法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法是以任务驱动来设置教学模块,以项目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是由教师设计项目任务书,学生根据项目任务的要求,收集信息、制订计划、实施任务、制造产品,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对项目完成的过程及产品进行综合评价。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法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任务驱动”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完成任务的过程是运用行动做事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过程的操作要规范,符合工作要求。该方法的运用突破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因此教师在设计课程教学时必须注意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与传统的的教学的区别,课程定位、课程设计理念等都必须遵从“工学结合、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工作过程导向《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研究在我国已经有人开始研究,但也是在尝试阶段,特别是对于针对东莞地区企业特色的《管理学基础》项目式教学目前仍是空白,众所周知,东莞市正在进行产业双转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食品饮料、造纸及化工作为东莞支柱性产业。以东莞职院为例,学院多数学生来自于东莞本地,将来就业的地区也多在东莞,因此本研究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管理学基础》项目教学法,可以根据东莞当地的企业特色进行的教学设计,为学生的就业及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本研究在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通过一定的授课方式将工作的实际过程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其中,掌握工作的程序,并体验中间涉及到的劳动组织关系,既强化技能训练,又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管理学基础课程设计思路

高职院校的管理类各专业基本都开设了《管理学基础》课程,课程的覆盖面较大。管理活动无处不在,自有了人类活动便有了管理活动,一个部门、一个组织甚至一个人的自身都需要进行管理。这些管理基本上都有相通之处,都要遵循共同的规律。管理学基础是为各项专业管理奠定现代管理科学知识的一门管理理论基础课。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仍应以“面向学生、面向市场、面向实践”为教育理念,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为指导思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知识学习为基础,注重管理素养训练,突出技能和能力目标,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和职业性。

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设计的思路是在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工作环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改革。管理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企业或者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企业的实际状况来进行设计。本研究以东莞地区的高职院校的管理学基础课程设计为例,将东莞本地的某知名企业作为综合贯穿项目,来设计管理学基础的一系列训练子项目,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个组另外在模拟成立一公司,随着知识的逐渐深入,逐步完成项目,在此过程中学生将逐步认识管理的概况。

工作过程导向的管理学基础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本课程采取双线并行的方式,课堂上以当某知名企业为总体项目贯穿始终,课外组建项目团队,每个团队模拟成立一公司,完成成立该公司的设计方案。本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设计了以“走进管理”“奠定理论基础”、“四大职能运用”、“综合应用训练”四大学习模块并分为七个项目,培养学生管理问题分析能力、科学决策能力、计划制定能力、组织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控制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本课程以培养基层管理高技能型人才作为首要目标,突出适应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继而向中层管理者成长的需要。

管理学课程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三、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设立课程培养目标

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是地方高校,是地方科教兴市的重要基地,因此,只有结合地方实际,切实为地方服务,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才有发展的空间和活力。高职院校无论在专业设置还是课程设计上都要切实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特点,我们在进行课程培养目标确定时,也要把握好这一点。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打破了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在培养目标中强调创造能力(设计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被动的适应能力的训练。管理学基础课程在能力目标设计时应着重设计岗位操作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岗位操作能力,即能熟练运用知识完成一项具体工作(如:计划书撰写、设计组织结构图等等),这是职业适应能力的表现;职业综合能力,即完成一项整体性工作任务的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即任务组织、优化和一定的职业迁移能力和把握机遇的能力。本课程以任务驱动来设置教学模块,并以项目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教学内容体系,首先是让学生认识管理并奠定理论基础,即: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者等;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等;管理环境,主要包括组织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然后培养四大职能的运用能力,即计划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控制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综合运用,使学生初步具备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最终达到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本课程据此确立各项目知识目标和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各项目的目标设置如表1所示:

四、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考核设计

高职教育大多强调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基于学习情境的建设观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要素为课程内容选择标准与课程内容排序标准;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强调过程性知识为主,课程内容的序化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依托于前面项目及需要完成的任务的设计来进行设计,内容知识点紧扣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整合,而最终考核方式,除了期末卷面考核外,平时表现占有一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了各知识点的考核,而我们对于每个知识点的考核也围绕着各小组模拟的企业渐进式进行,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管理所应具备的技能。具体设计如表2所示:

五、结束语

课程组在工作过程导向的《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也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将学生从已经习惯了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转变到现在的主动学习的学做一体的方式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与此同时对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要求高职教师转变课程理念、掌握新的课程理念及新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技能,对教师的双师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诗文.高职教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35,76-78.

[2]程路.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改革[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王艳红,蒋文昭.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8.

[4]严中华.我国高职课程改革三次浪潮解读及其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9(5).

[5]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8(4):124-126.

篇3

论文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组织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且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的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落实这一方针,一个极其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使学生能实现就业,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科学、合理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方向。本文对于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实训教学进行了探讨研究。

1 基层管理岗位对高职学生能力的需求情况

高职经营管理类专业主要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是他们在人才市场上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为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观念、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表现满意度、对基础管理能力的评价和要求,对高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的能力表现及基础管理能力向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看,高职院校经营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属于基层管理者,也是第一线的管理人员,是一线从业人员与中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岗位职责要求其一般应具备如下能力:正确理解上级指令,分解工作任务的能力;指导他人活动的能力;灵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的技术能力;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激励员工的能力。

管理学基础是高职经营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严格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注重学生适应现代企业工作岗位的相关能力及综合素质是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的基本任务。针对调查中反映出来的情况,结合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及其他高职院校的教学情况,笔者认为,改进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如下能力:理解并描述相关管理概念的能力、管理信息收集及分析处理能力、计划和决策能力、组织创新能力、协调沟通能力、领导及指挥能力。围绕这些能力的培养,确定教学目标,构建教学体系,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实现教育教学为社会实践服务,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2 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管理学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而开设的,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尤其对营销类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至关重要。实践性教学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价值,它是高职学生对所学课程建立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通过对经营管理类各专业基层管理工作岗位的分析,可以肯定管理学基础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及职业能力形成、发挥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为各专业后续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和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组织对基层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顺利就业为目标,加强实训教学是社会发展、教学理念进步的一种表现,也是高职教育对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一般要求。高职教育是一种融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和纯粹的技能型职业教育,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开展日常管理活动,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而高职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不满足被动地接受,愿意并能主动地探求相关的知识。理论学习是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的弱项,如果按精英教育的方法,则理论讲授过多,他们是很难接受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以培养生产技术的管理者、技术标准的执行者、创新力的思维者、凝聚力的实施者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根据专业基层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典型工作任务出发,分析出胜任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并找到基本职业能力与管理学基础课程基础知识的结合点,设计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训练和指导意义的实训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实训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掌握理论,从而提升整合其职业素质。

3 管理学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基础作为经营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长期以来,受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限制,一直采取比较单一的“传授——接受——再传授——再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首先确定书本上本节课程的知识点,然后确定重点、难点,按照先后顺序将概念、理论讲解清楚,再配合一些习题或案例,最后布置作业。这种常规课堂单元教学设计,使学生觉得学习管理学基础就是要进行专业理论研究,从而使教学内容忽视职业岗位的现实需求,不能突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现有教材内容严密而系统,条理而规范,使教师没有施展才华的余地,学生无法在体验中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这些都导致教学过程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参与的机会,缺乏系统的实训内容,没有形成完整的实训教学目标体系,只有导向性而可操作性不够。这就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违背认知与能力形成的内在规律,结果是教师墨守成规,教学能力止步不前,学生没有真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这样的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根据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性和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目标的毕业生。

4 基于岗位要求的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的设计

实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出发,针对基层管理岗位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状况分析,就各种能力的培养制定相应的实训方案。

4.1 理解并描述相关管理概念的能力

理解并描述相关管理概念是基层管理者从事专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对基层管理者最基本的能力要求,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贯穿在每一章节的课堂教学中。针对这一能力,笔者设计课堂讨论、调查与访问、课堂辩论、多媒体教学、专题研究等5个实训项目。首先通过课堂讨论,认识什么是管理,在现实生活中知道哪些管理实践活动,认为哪些管理实践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等等,让学生明确管理无处不在,管理既是理论又是实践,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课堂讨论对管理理论有所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调查与访谈,了解管理者、管理职务、管理层次及不同层次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然后组织学生就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关系进行辩论,使学生明白管理思想源于管理实践、管理理论产生于管理思想,而管理实践又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同时通过多媒体教学,组织学生观看反映管理理论发展不同阶段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到管理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最后通过专题研究,探讨中、日、美三国企业文化的不同,使学生认识不同的历史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管理方法是各不同的。

4.2 信息收集及管理环境分析能力

这一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企业调研及小组讨论来实现。首先是划分小组,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调查内容,设计调研方案;其次是进行市场调研,收集影响某一特定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并分别进行记录;每个小组运用五力分析法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讨论,形成企业外部环境分析方案;最后运用SWOT分析法对企业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形成企业内部管理环境的分析报告;实训结束后各小组上交一份管理环境分析报告。

4.3 计划及决策能力

这项技能可以通过3个实训项目实现。首先通过测试评估每个形势的计划能力,使学生明白计划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其次通过为班级编写计划书的形式,训练学生计划书的撰写能力,为他们毕业后撰写各类计划书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通过管理游戏衡量个人决策、集体决策与专家决策的异同,使学生基本掌握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的优缺点,掌握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决策方式,提高决策能力。也可以结合管理环境分析能力训练的内容进行,让学生在五力分析法分析的基础上模拟写出一份创业计划书。

4.4 组织及创新能力

采用分组调查、讨论和模拟招聘的形式进行组织及创新能力的训练。首先按照自愿的原则组成5~7人的学习小组,各小组讨论产生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然后可以自由选择比较熟悉的企业或到学校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调查访谈,了解该单位的职能部门设置情况,掌握该单位的部门设置、各部门的职责和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结合教材学习内容提出改革部门设置和部门工作的创新意见,写成调查报告,并画出该单位的组织机构图。在这一项目的实施中,教师要对如何进行调查采访和撰写调查报告给予辅导,预先检查各组的调查提纲,并配合做好各单位的联络工作。

4.5 领导意识及指挥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不同管理者的领导艺术,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领导者的领导风格;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领导的实质及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联系和区别,理解和把握领导者拥有权力的过程,培养学生处理管理冲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现场模拟指挥,训练学生有效指挥的能力;最后通过领导方式倾向测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6 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是学生未来进入社会所需要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正确认识、对待、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关系的能力。它既是一种生存能力,也是一种发展能力。通过管理游戏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沟通体验,加深对双向沟通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能重视双向沟通,提高个体的沟通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沟通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5 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方式

5.1 通过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构筑课堂内实训教学体系

在本门课程中,至少拿出1/3的课堂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参与式、交互式教学,这是管理学课程实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式、互动式课堂教学是指结合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发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中,教师不再以讲解为主,而是充分运用预习和复习环节使学生充分理解书本理论知识,指出本章节的学习目标和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对重点、难点知识作扼要的说明,大部分时间则用于收集各种实际管理问题,采用学生分小组讨论、上台发言、管理游戏、自我评估、学生模拟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讲解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避免单纯的课堂讲授,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课外收集资料,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管理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实践;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管理工作就像其他各种技能一样,都要利用经过整理的基本知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

5.2 校内模拟实践活动

管理学基础作为一门经营管理类学科,要在企业进行大规模较长时间的实训确实很困难,因而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必然成为专业实训的主要途径。在各种理论知识及单项技能训练结束后,利用学期末一周的时间,组织学生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一系列的实训活动,系统模拟一家公司从组建到营运的全过程,以创建公司为主线,让学生小组设计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通过介绍公司主要业务和目标顾客定位、总经理就职演讲、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组织机构设计、招聘模拟、领导风格优缺点分析,激励、沟通等实训项目,再现实际管理中涉及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管理素质,增强学生管理技能。

5.3 深入企业的管理调研与岗位见习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职业氛围,要能够根据教学需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岗位能手、职业专家来校示范性教学,以烘托整个职教氛围。同时,组织学生到有先进管理理念、绩效显著的知名企业进行参观访问,聘请企业的管理者为本门课程的客座教师,为学生做专题演讲,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岗位见习等。

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只是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方法初探,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要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原则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其人才培养定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高职高专管理学教学尽可能向应用型和技能型方向转化。

参考文献

[1]安万明.《管理学》实训方法初探[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3):83-85

篇4

【关键词】科学管理理论 中国企业 企业管理 泰罗

一、科学管理理论的目的和内涵

泰罗科学理论,是以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为最终目的的。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更是与员工的个人收入紧密相连的,所以,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问题。

二、科学管理理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泰罗在自己的著作中曾经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美国工人的生产效率低,是美国企业经济效益低、制约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科学管理理论解决效率低的主要途径,首先就是要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泰罗的理论观点在人类的现实生活当中得到了最好的证明,他的观点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的影响。作为我国来讲,如果我们可以将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应用到实际之中,用科学管理理论指导我国的企业管理,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对促进我国企业良好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要建立和健全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

泰罗认为,科学规范的管理、科学健全的制度体系,是一个企业健康发展的灵魂和基础。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他强调要重视企业科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正是如此,企业的利润才会不断提高,员工的工资和薪金待遇才会不断增加。以我国世界五百强的海尔集团为例。海尔集团十分重视规章制度的建设,他们在流水线生产过程中,建立了一种“零缺陷”的管理机制。这种机制规定,凡是在流水线上,企业会派人员对存在缺陷和瑕疵产品的进行挑拣,并对存在缺陷和瑕疵的产品的名称等信息详细进行记录,登记。在实际的过程中,一旦发现了缺陷和瑕疵产品,企业就会第一时间找到该产品的生产责任人,并对责任人进行倒查追究。在这其中,检验员的个人薪金与产品的合格率是紧密相联系的。这个零缺陷机制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这个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海尔集团的产品无论是质量,还是售后服务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不断提升。

(二)企业管理者要制定科学的薪酬和奖励制度

公平、合理的薪酬和奖励制度,是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热情和主人翁意识的重要途径。泰罗指出,企业的管理者要注重与员工形成一种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利益关系,只有如此才能有利于实现科学管理,这个观点,在很多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得到了充分证明,由此可见,科学管理是提高企业效益的关键环节。在我国改革开发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吸收了先进企业的管理方法,大胆进行了企业改制,大刀阔斧地对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了改革,在注重生产的前提下,进一步兼顾了公平,完善和健全了员工的奖励机制,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企业管理者要注重提高员工的能力水平

员工能力的成长和提升,不仅仅是员工个人的问题,更关系着企业的繁荣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将,员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财富,是企业不断壮大的基石。泰罗认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办法之一,就是注重员工的培养。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要立足企业的发展实际,要通过科学的制度将员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把不同的员工分配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同时,要注重工人的培养,千方百计挖掘员工的个人潜力。要不断加大对于员工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以便实现达企业和个人的双赢。

(四)企业管理者要注重管理的创新

泰罗认为,企业的管理者要不断的创新管理方式,对员工的管理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不是简单地靠规章制度的引入。更重要的是,要在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员工的个人发展中找到共同点,要让企业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达到一致。企业的管理者不要一味地追求企业效益,而忽视员工个人利益的保护。对于员工来说,员工不仅要注重自己利益的实现,更要看到,员工的利益是在企业的整体利益之中的,只有企业的利益得到满足了,员工个人的利益才会得到满足。

(五)企业管理者要明确职能的划分

泰罗认为,单纯的经验主义是不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的,管理企业必须要有科学的方法,制定科学的方法才是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所以,在实际的过程中,管理和执行二者要明确分开。在企业长远发展和远景规划上,这个理应由企业的管理者来负责,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必须要有具体的执行部门来完成。只有这样,我国企业才能不断建立完善现代的企业管理,内部的结构才能日趋合理,管理也才能日趋科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珉.泰罗科学管理的遗产及其反思——兼纪念《科学管理原理》诞生100周年[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08).

[2]郭红玲.论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特点和借鉴意义[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4).

篇5

【关键词】初三 物理课 教学方法

1.前言

经过初二一年对于物理学科的了解、学习和沉淀,学生们大都步履蹒跚地步入到初三阶段的学习中,究其原因,倒也不是单纯地说是物理教学方面存在着不可逆转的不足,其主要原因都可以归结为压力太大,学生从小学升上初中,课程学业量从过去的数学语文两门主科一下增加到了6门,初二、初三又分别增设了物理和化学两门学科,经过初一一年的适应,初二就得马不停滴地追赶分数,不禁弄得身心疲惫。跨进初三的门栏,意味着要随时做好起跑的准备,因为除了要应付日常的新课学习之外,还有为了测试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和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考试技巧而开设的大大小小的考试,可以说这一阶段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出于一级戒备状态的。

2.初三物理教学的方法

针对上述的情况,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建立应对学习和考试的信心,进一步营造一个高效的物理课堂,就是关于初三物理课教学的最重要的思考。

2.1 重视实验,加强实验。正是为了不让物理学习沦为纸上谈兵的学术,历年来,物理实验都是中考重要且必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一部分也正是学生最容易丢分的环节。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因此在课时有限的教学设计里,实验课的安排常常不被允许,从而形成了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模式,实验费时费力,但并不意味可有可无,恰恰相反,实验教学于物理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无论课堂上教师如何堆砌辞藻,讲课如何生动形象,“用嘴巴做实验”永远不能帮助学生学到真知。实验可以验证客观事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能让学生通过双手搭建起沟通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桥梁,帮助学生在获取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升华为理性认识。通过实验还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定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我们应该做到、做好所有的演示实验,克服困难完成全部的分组实验,必要时还应增加一些课外的辅助实验。不但要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器材、原理、步骤,还要让他们亲自动手得到正确的结论,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绝知此事要躬行”。此外,在如何改进试验方法,提高实验精度,设计实验方面也要作必要的知道。

2.2 准确把握“教考大纲”,找准教学切入点。任何科目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工作的开展都要以“教考大纲”作为工作的方针和指导,也就是说,身为教师,必须在设计教学之前认真研读教学和考试大纲,务求明确教学要求和考试方向,针对大纲的要求,整合教材的架构体系,明确其中的重难点遍布以及联系,只要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书,在教学的时候便可以得心应手,有的放矢。再对近几年的考试情况有了了解之后,与教学中的相关知识点做好衔接,在教案中做好记录,务求言简意赅,言之有物,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分配课堂上的讲练时间,杜绝冗长的讲述。此外,除了教师要对考试大纲有所了解之外,也应该指导学生研读考试大纲,把握好考试题型与要求能够为学习和复习指引方向,从而有利于把握其深度和广度。例“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的过程和伴随的科学方法在近几年的考试中占有10%的分值左右”,如“速度、密度、压强、比热容等概念的形成过程,欧姆定律、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阿基米德定理”等都是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的,另外也考了“等效替代法”。

2.3 注重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高考有大综合和小综合,虽说中考目前还未实行,但这是一个发展趋势,也符合课改的要求。有题如下:如图某郊区林场(图略),树木已经成材,地面上留有一截截树桩,某校同学利用双休日到林场参加植树造林的活动,此时有一群大雁自右向左迁徙,甲同学为了确定大雁飞行的方向从书包里拿出指南针,指南针指向如图所示(图略),请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帮助甲同学确定磁针A段指向为南极还是北极,此时是什么季节。题目通过植树透露了此时为春天的季节信息,通过树干年轮透露了左边朝南的方向信息,从而可以确定大雁飞行的方向,并确定磁针的南北极。这一题是典型的物理和生物有机融合的题目,很多学生因为不知晓题干中所透露的信息找不到解题的切入点又或者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以为大雁总是往南飞。像这样各学科知识相融合的题目在各大考卷上不乏有之,为了不让这些拦路虎阻挡学生的去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注意把握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做个有心人,以不变应万变。

3.结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中考只是人生当中的一个小战场,优异教学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良好的教学方式,作为教师,只有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原则,一如既往、不断创新,才能在教学的路上取得更好的进步和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初三物理复习课存在的的问题与对策》邱雄鹰,《管理学家》

篇6

Abstract:Theideologicaltrends,behaviorstyles,learningmotivation,learningyearsandlearningexperiencesofthestudentswith"specialorientation"areobviouslydifferentfromthoseofordinaryundergraduates,andmanyofthemaremorepersonality.Thispaperanalyzesthecharacteristicsandmanagementdifficultiesofthestudentsfromtechnicaltoundergraduate,andthenputsforwardasetoffeasiblestrategiesforstudents'educationmanagementcombinedwithsomeexperiencesandinsightsinpracticalwork.

關键词:专接本;特点;教育管理

Keywords:fromtechnicaltoundergraduate;characteristics;education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35-0258-02

0引言

江苏省的“专接本”教育正以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在迅速地发展,由于“专接本”学生,在很多方面比较特殊,比如学习年限和精力,这也导致他们在行为方式与思想动态以及学习动机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普通本科生的特征。对于辅导员来说,是开展这些学生思政工作的主体,如何结合“专接本”学生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培养,使其成长成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成为新时期包括辅导员在内的高等教育工作人员共同面临的难题。

1“专接本”的内涵

“专接本”是江苏特色,主要是由其省教育厅以及考试委员会以普通高校为载体所开展的一种教育形式,使得专科生在完成培养计划以后,可以进行自学考试接受本科教育。这一计划主要针对的是各种正式招生并在籍的各种专科学生,在具有很强学习余力的情况下,参加主考学校组织的自学考试。如果考试合格,不仅可以取得本校的专科文凭,也能够取得参考学校的本科学历。对于符合条件的学生,同样会授予其学士学位,并根据国家规定,获得同本科学校一样的待遇[1]。

2“专接本”学生的特征

2.1对大学生活认识清晰,目标明确

“专接本”学生已经学习了三年的专科学业,对于大学生活非常熟悉,认识也非常清晰。因此,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懂得如何规划大学生活,如何处理与同学的关系,如何安排自己的校园生活等。这些学生也不存在很多普通本科学生入学初期的那种迷茫,这为他们较快地适应本科阶段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他们也非常了解自身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明白自身学历的竞争力较弱,如果不进行努力,很有可能在毕业之后就面临失业的局面[2]。因此,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选择提升学历,希望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科学业,能获取本科文凭。

2.2对新的学校有自己的看法,对受到的歧视不适应

由于有三年专科学习的经历,将新的本科学校与曾就读的专科学校进行比较,在学校的校风、学风等方面,大部分学生表现出比较认可新学校,并且也愿意直接表达对学校的师资结构、教学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看法和意见。

但是,也存在着学生在新的学校中感觉较易受到歧视,觉得普通本科学生对其有歧视思想,个别教师在教课期间偶尔也会用“你们专接本学生”等措辞无意间流露出将专接本学生与本科生区别对待的思想,有“二等公民”的感觉。特别是在就业中,有些单位招聘明确不接受“专接本”学生,在就业方面使这部分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落差。一部分“专接本”学生对现状缺乏认识,亲身经历时会有强烈的不适感。

2.3基础参差不齐,个性各异

来自不同的高职高专院校的“专接本”学生,其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因为每一所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安排及教学资源配置都各有特点,并且在专业教学、技能实践等方面都有各自的教育教学方式,院校之间的教学质量必然存在差异。加之近两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致使生源质量有所降低,客观上也降低了“专接本”学生的生源水平。专接本学生中一部分是专科学习阶段成绩领先,欲在本科学习阶段一以贯之的“优等生”,也有一部分学生成绩相对落后,希望通过个人努力摆脱“差等生”的境遇。这些学生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并且每一位学生都有各自的学习习惯。

2.4竞争意识强,团队性偏弱

“专接本”教育的对象与普通本科生大不相同,也与大专生很不相同。相对于普通大专生,“专接本”学生对于未来有更高的预期,还有很多学生怀揣考研的梦想,与普通大专生以就业为主的目标有很大差异。而与普通本科生相比,“专接本”学生明白自身的学习方面的不足,在一个更加优秀的群体里,竞争非常激烈,要想脱颖而出,需要付出的更多,因此其竞争意识相对更强。

与此同时,“专接本”学生多数是在专科学习期间的好学生或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他们想当班团干部,想为班级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部分学生有工作的经历和经验,这让他们在做好班级工作方面很自信。但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团队合作意识不强,他们更愿意参加学习类的团体活动,而在班级组织文体活动的难度较大。

3“专接本”学生教育管理对策

3.1从严控制进口,筛选生源

不是所有专科生都有参加“专接本”学习并达到预期目标的基础和毅力,本着对“专接本”教育和学生本人负责的原则,为保证所有参加“专接本”的学生能学有所得,必须对有意参加“专接本”的学生进行选拔,从严控制进口,筛选生源。参加专接本的学生应该是专科学习中的优秀者,有志并有能力适应本科阶段的教育。对有意参加“专接本”学习的学生设置一定的门槛,真正确保学有余力的专科生参加“专接本”学习。

3.2做好入学教育,消除“晕圈”效应

“专接本”学生对于原来的学习以及规章制度与学习和生活方式等非常熟悉,甚至在内心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即便来到新的学校,在处理自身遇到的问题时,常常习惯性地与原来的学校联系起来,进而产生“晕圈”效应[3]。比如在进行奖学金和助学金评比等与其切身利益相关性非常高的问题时,通常会按照原来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因此,需要做好这些学生的入学教育,将学校的规章制度等信息及时的传递给这些学生。一方面能够帮助这些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从思想上认同新学校的制度[4]。此外,也是对学生的负责,对于促进学生统一思想以及约束和规范他们的行为,引导其更好地过好大学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

3.3构建教育管理网络,选聘优秀班主任

学生管理实行二级管理,在学校层面,由学生工作处充当核心,负责统筹全校“专接本”学生管理工作,其他教学教辅部门共同参与;在学院层面,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充当核心负责筹划,辅导员、班主任、团支部等共同参与。

按“专业对口、心态对接”标准,选聘所学专业与“专接本”专业相同或相近,并且在年龄上与学生差距不太大的优秀班主任。这样,既能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又能在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上给予必要的指导。

3.4引入“肯定教育”理念,激发学习主动性

“专接本”学生由于自身经历的特殊性,在和本班的本科學生一起学习和生活时,在心理容易受到很大影响,出现一些自卑或者自负等心理。根据马斯洛心理学理论,人类的需求不仅包括基本的生理与安全需求,也需要尊重与被尊重的需求,都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与赞赏,并且得到社会的肯定评价,这也体现了人们的社会性特征,同时也是人类在社会中实现生存与进步的动力。而开展肯定教育,就是指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多使用一些表扬和赞许以及奖励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等,促使他们朝着教师的预期方向发展,并实现其自我效能感的增强。

“专接本”学生具有比较强的自我计划性,老师需要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充分的尊重,并用肯定教育的思维来管理学生,这对于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学习效果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并且老师还要能够在工作中对学生的积极因素进行及时的发现和正确的利用,引导其端正对待挫折的态度,正确看待竞争,要利用“专接本”学生的优势,引导其设定阶段目标,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其学习动力[6]。同时,老师可以经常组织有考研需求的学生参与研究时座谈,激励其更好的学习,同时吸取前人学习与考试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做出比较,找准差距,帮助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并督促他们行动上落实学习计划。

3.5健全班团组织,调动自我管理积极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叶圣陶先生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专接本”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文化积淀,具备较强的学习与自我管理能力。要看到他们的这一优势,结合学生想为班级做工作的实际,建立健全班团组织,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管理。需要多组织一些第二课堂活动,如学习竞赛,主题团日活动等集体活动,增加学生间的交流,加深感情,加强班级同学的团结,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这样既能提高在校期间学习效果,也能为他们毕业后走向职场积累宝贵的管理工作经验。

“专接本”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于他们的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与挑战,辅导员不但要把带普通本科学生的经验发挥好,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专接本”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工作,增强学生工作的有效性。要了解“专接本”学生,关注“专接本”学生,研究“专接本”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不断积累经验,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成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与管理工作,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嵇正波,符学龙,周忠旺.江苏自学考试“专接本”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2):80-83. 

[2]刘任熊.一种可行的专接本学生管理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1):238-239. 

[3]宁丹.把握专接本学生的特点 增强学生工作的有效性[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7(5):57-58. 

[4]张文显.公正民主诚信认同和睦[J].中国高等教育,2005(21):14-16. 

[5]胡建勇.专接本学生的特点与教育管理对策[J].价值工程,2013(21):252-253. 

篇7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冲突;策略

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由于个体利益关系不一、沟通技巧和个体的特质各异,在与他人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容易引发一些冲突。虽然大部分的冲突被大家视为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种消极行为,会破坏和瓦解原来和谐、畅顺的人际关系,使交往双方产生苦恼和隔阂。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之间的冲突,却是反映个体心理健康的一种方式,也是每个个体社会化的一种表现。大学生正处于少年后期、青年初期,亦即心理学家所称的“心理断乳”阶段,行为和情绪往往飘忽不定,容易与他人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这是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社会化以及实现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人际冲突处理策略的特征

在众多的冲突处理策略研究模型中,以托马斯的五因素模型和罗宾斯的解决策略模型最具有广泛性。结合上述学者提出的模型,笔者根据自身工作过程中的观察与思考发现,当今大学生的人际冲突处理策略特征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一)共赢策略

共赢策略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发生冲突的双方在一定的情境作用下,力图满足双方的利益,寻求共赢的局面。这尤其显现在大学毕业年级的学生身上。当双方在发生人际交往冲突时,大多数人都采取共赢策略来化解冲突。选择该种策略的大学生群体往往是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相处,或者彼此对对方的个性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在冲突过程中为保全各自利益而自发地选择一种折中的方式。

(二)迁就策略

迁就策略是指大学生在发生人际交往冲突时,以牺牲自身的利益来满足或实现对方的利益,或者说遵从于对方的意愿。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多采取该种策略来妥善解决人际交往冲突。由于该阶段的大学生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熟悉和交往,对彼此之间的相处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判断,当矛盾和误会产生进而演变成冲突的时候,则多会采取迁就的形式来化解矛盾和误会,避免冲突的“白日化”。

(三)强迫策略

强迫策略则是发生冲突的一方只考虑自身的利益,为了实现和达到自己的目标,要求对方服从自己,无视对方的利益。大学新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冲突解决多为强迫策略。由于经过高考的洗礼,大一新生往往对大学生活有一定的憧憬,当与他人发生误会或者冲突时,会更在意自己的感受,希望对方能率先妥协,进而将冲突变成一方妥协、另一方得意的状态。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冲突处理策略分析

依据上述大学生人际关系冲突处理策略的特征,如何缓解和解决学生的人际关系冲突,提高学生的冲突应对能力和技巧,以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顺利进展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着手:

(一)开展冲突教育

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积极开展相关的冲突教育,帮助各年级的大学生合理地看待冲突的发生,并认识到双方冲突即将导致的结果。通过相应的情景教学和情境活动帮助大学生把握共赢、迁就和强迫策略的利弊以及使用的场景,使大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人际关系冲突选择恰当的策略将冲突完满解决。引导大学生在发生人际冲突的过程中设身处地地多为对方考虑,明白冲突取决于双方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化阻力为动力,通过寻求合理的解决策略来化解双方的矛盾。

(二)加强心理辅导

在大学的不同阶段,根据各年级的大学生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和活动,使心理辅导生活化、常态化和规律化。开展人际关系训练和辅导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人际关系冲突的发生,而且还能促使大学生人际交往往和谐方面发展。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可以将辅导的内容模块化,如情绪管理模块,移情管理模块、行为正激励管理模块等等,通过各个管理模块分别开展针对性的训练,进而提高心理素质,发掘人际能力,增强大学生个体之间的人际适应和交往。

(三)实施育人管理

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等。作为培养和见证大学生成长的高校,理应通过学校文化来影响和规劝大学生。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实施大学生冲突管理,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冲突的动态过程进行监控和有效排解,减少冲突的不良影响,提升人际交往冲突的建设高度有着不可或缺的正激励作用。与此同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心理辅导工作人员队伍,通过采取不同的冲突管理措施,一方面可以避免发生冲突的学生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也可避免过多不合理干涉学生人际交往的行为。

(四)渗透融入教学

大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教师的专业知识授课过程来实现的。教学工作是高校各类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高校工作的中心。而把冲突教育校本化并融入专业学科教学中,是个一举两得的合理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营造互的课堂氛围引导大学生理解、分析辩证地看待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冲突的发生和解决,提供相应的情境作为平台,鼓励大学生尽可能地寻找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冲突观和获取冲突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 [美]史蒂芬・P・罗宾斯著.郑晓明等译.组织行为学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 王世成.试论大学生人际冲突、交往障碍及其引导[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篇8

一、构建、优化班级管理模式,规范学生的行为

1、有明确的班集体奋斗目标。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就有了共同追求;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就可增强班级的凝聚力。班主任应结合本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制订出班级的奋斗目标。例如,班级远期的目标: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健身。近期的目标:初一第一学期的主题――好习惯、好人生;本学期的主题――与新课改同行。

2、要培养班级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在班级管理中班级风气是评价一个班主任工作成绩好坏的依据。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可以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制约每个学生的行为。正确的舆论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

怎样才能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呢?首先,应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校规,让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其次,运用主题班会及各项活动,进一步落实该怎么做。最后,监督落实到平时的行为当中,积极引导培养一个团结友、奋发向上、纪律严明的良好班集体。

3、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学生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其主动性,才能促使其健康发展。在班级管理中应视学生为班级管理主体,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性。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制定一些合理的规划评估方案,配合学校量化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

(1)建立班级日志,记载每天的出勤、纪律以及各种活动和竞赛情况等。班级实施管理考评,奖励先进,督促后进,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使管理收到实效。

(2)建立作业日志。作业是知识的检验和应用,不交、迟交或抄袭作业是制约学风健康发展的障碍。我制定了如下的措施:一是突出学习委员、科代表、组长的地位与作用。学习委员牵头成立“作业帮扶小组”,小组成员由各科尖子生组成,为独立作业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咨询,并确定重点帮扶对象。科代表和组长严格把好作业关,明确交作业的时间,对早交的作业及时封存,杜绝抄袭,并作好记载,上交科任教师。二是强化作业个性意识,对作业做错的同学不批评,肯定其独立思考的成果,然后再纠正错误。如有不交作业或迟交作业者,可以采取分组积分,违纪学生扣该学生所在小组的总分,让该组其他成员主动提醒督促。此外,我们还建立了作业记录表、卫生检查表、小组竞赛表等一系列表格,让学生加强自我管理,相互监督。

二、建立一支得力的班级骨干队伍,监督学生的行为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班级管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依靠班干部和学生来实施班级管理。能否挑选好班干部,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决定着班级管理能否成功。我认为班干部应具备三个条件:为大家服务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敢说敢做;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的作用。抓好班干部培养,选拔和培养好一批班干部,班主任工作就会轻松一半。班干部最了解朝夕相处的同学,最能清楚地观察同学之间的学习和生活动态,若多给予他们独立工作的机会,经常激励其工作热情,班集体工作定会干得有声有色。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学生学业缺乏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而人格上的缺陷则会贻害一辈子。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激烈,人们将面临更加纷繁复杂的世界,将做出更多判断、抉择。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面向未来,要适应社会,要对人生作出适当的选择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需要的不仅是智慧,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各类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除了配合学校开展一些大型活动(军训、社会实践、各类竞赛等)外,还经常利用班队会、团队会等各种形式召开主题班会。通过班队活动能多方面阐述某一个主题,统一全班同学的思想和行为,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少数服从多数,树立愉快合作的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四、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篇9

二者均可是说是会计师,都是管理,高级管理者。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的各项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它有三层含义:

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服务并服从于组织目标;管理是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就是管理者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的过程;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开放的条件下,任何组织都处于千变万化的环境之中,复杂的环境成为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基础会计:具体准则为指导,以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为主线,系统阐述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处理程序和基本操作技术。为配合本教材的使用,每章编写了学习目标、学习建议、预习题、练习题、实训题等专栏,同时制作了相应的教学课件。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1学生管理

1.1签订齐抓共管协议书依据学生手册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我部的实际情况,详细制定齐抓共管协议书。入学时要求家长认真阅读并签字同意,一式两份。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对学生及家长都有较好的约束作用,特别是在解决一些纠纷方面更有意义。

1.2准军事化封闭管理

职业学校的学生巩固军训成果,实行准军事化管理非常重要,因为自制力差是他们最突出的缺点,军事化管理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执行时间上的刚性,这对学生英语活动的进行及养成教育相得益彰,大有好处。

1.3禁止使用手机

前提是宿舍内安装卡式电话。手机对中职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从一定程度上讲,管住手机就管住了学生。

2教学管理

2.1分层教学在新生入学后

2周军训内完成。用初中水平的英语试题进行测试,一般不考听力,时间控制在90min内。因为是摸底测试,不用提前通知复习。然后严格按英语成绩分班。基本分两个层次,称为强化班与普通班,其比例控制在2:3。对于分数不够要进强化班的学生要予以杜绝。可一学期进行一次微调。一学年进行一次大调。但重新编班,彻底打乱秩序对学生会有较强的负面影响,也会使管理缺乏延续性,因此近几年来我们都采用强化班调进与调出平均掌握在10个人左右、原班级整体不动的办法,实际运作中很成功。

2.2教材选择

由于职业学校学生英语水准终极目的是通过雅思考试,所以选择教材非常重要。精读教材先后用过《高职院校英语读写教程》、《许国璋英语》、《大学英语预备级》、自编教材等,泛读一直用《新概念英语》,口语用外研社的《走向未来》。听力一直用《大学英语听力》(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由于不是一套书,因而系统性与互补性较差。近年来由我校主编的《涉外英语综合教程》得到了同行的认可。通过在教学应用中不断完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3教学方法

为考试学英语,使很多初中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烦厌甚至失去兴趣。我们的宗旨是在一年级要求背诵,以强化语音、语调为主。在英语发音上特别要求其准确性。坚持英语月考,教师集体备课,优秀者上示范课。语音要求强化始终,人人过关。课上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英语表演为必备内容。

2.4课外督导检查

主要检查英语的背诵与模仿,包括精、泛、听所有内容。学生的背诵潜力很大,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所要求的内容,切忌拖延欠账。除了课前检查以外,主要利用中午时间和第七节自习课来完成。要求每次都要打分,人人过关,达不到要求者过后补上。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其做法确有效果,学生的英语表达有惊人进步。但需要教师极大地付出。

2.5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

2.5.1仿背诵及角色扮演

课前15分钟,可采用个人主动参与结合抽查的形式进行模仿背诵,按授课内容安排角色扮演。最适合角色扮演的是听力课,因为听力课多数是对话和幽默小故事,需要学生课前认真准备。该活动要持之以恒,认真评价记分。

2.5.2早读每天早自习安排30分钟进行,由学生会学习部学生监督。内容为精、泛、听课文。要求尽可能大声朗读或背诵,人人张口,鼓励学生边听磁带边大声模仿朗读和背诵。强度掌握在冬季也要达到轻微出汗。

2.5.3午间交替进行听音和英语背诵检查

在老师指导下,每天中午听音30分钟,内容可选用同水平课外资料。午间背诵检查精、泛、听课文。听力大部分是对话,事实上背诵模仿听力课文在发音及语调方面都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2.5.4双人口语和故事会

固定安排在每天第一节晚自习进行。一般双人口语为30分钟,可由两个人自选题目对话交谈,或以听力课对话为脚本进行。故事会为15分钟时间,每天固定几组到讲台上表演。要求讲故事要脱稿,辅以惟妙惟肖的动作。主持人先收集故事内容并准备好台词,为防止流于形式,整个活动过程学生会要认真记录,并及时向教师反馈。

2.5.5英语书法比赛

于开学后的第一个月进行,主要是集中展览各班的优秀作品。要求学生有组织地参观并在以后的英语作业书写中坚持、渗透。整洁、规范的英语书法对学生英语学习意志力的培养大有好处。

2.5.6英语单词比赛

各班组织代表队,结合初中学过的内容,采取汉译英、英译汉、抢答、动作猜词、单词接龙等形式。可以台上台下互动。这一活动一般安排在开学第一个月进行。

2.5.7模仿背诵比赛

举办时间为每年10月和次年3月。因新生语音的纠正应侧重于开学第一个月,所以模仿背诵比赛在开学一个月后举办是很有必要。经过一学期学习,来年开学初再举办一次同类比赛,能使学生提高信心,进一步增强学习效果。

2.5.8英语主持人比赛

英语节目主持人在学校是不可缺少的,无论是每天的双人口语,还是大型英语活动的举办,都离不开英语节目主持人。因此英语节目主持人的培养选拔,在每年新生入学后就要留意。每周一至周五轮流主持节故事会,每班至少培养5对。对英语主持人要实行个别指导、统一培训,定期交流,随时回访、使主持水平逐步提高。每年5月下旬举办全校英语主持人比赛并进行才艺展示。此活动也为不断选拔高年级英语活动人才奠定基础。

2.5.9讲英语故事比赛

此活动几乎是每天固定的英语活动。由班节目主持人安排,每天按固定组别上讲台,要求讲英语故事达到脱稿、语音模仿并带动作。全校性英语比赛比赛在每年6月份举办,节目主持人由公开选的学生主持。要求人人参与,各班在进行充分的预赛中选出参赛选手,以此掀起英语学习的。

2.5.10学唱英文歌曲及比赛

①歌曲选择:歌曲选择既要注重旋律优美,又要注意相关语法知识及歌词,这对促进课堂英语教学及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Yesterdayoncemore这首歌在我国流行了几十年,对不同时代的学生同样有影响力。Carpenter那如诉如泣般的演唱、富有磁性的声音对每个人都有同样的震撼力。每届学生都是从这首歌学起的。Takemetoyourheart和Thedayyouwentaway对学生的发音技巧如连读、失去爆破等都有很好的训练作用。Bigbigworld和Myheartwillgoon里突出了do的强调作用。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学英文歌曲或在一些重要活动如运动会前学唱Handinhand等。②时间安排:每天安排10分钟,时间在上下午预备至上课前。各班要有学生会文艺部的学生进行监督,确保人人开口,管理纳入操行。各班统一从互联网上下载后,用带有USB接口的影碟机接电视机播放,将歌词及翻译印发各班。英语教师在课上要抽出一点时间对歌曲背景、词汇及语法做一简单介绍,指导学生欣赏。③检查考核:首先要求熟练地背出歌词,尽量做到声情并茂,因为歌词就象散文诗。然后尽量模仿原唱;对于普通班的学生,可以看着歌词演唱。唱完后要予以点评,认真打分,计入成绩。每3—4周学完一首英文歌曲,每次每班抽查6—8人,唱过的可重复抽查,总之要求人人会唱。实践表明,即使抽不到,许多学生也踊跃前来演唱。对于加强班的学生,该项工作要持之以恒,不可流于形式。不能唱的学生至少能熟练背诵歌词。④举办英文歌曲比赛:以学生人人都能参与为目的,在各班充分预赛的基础上每个班选拔3—4名选手参加校区比赛。学唱英文歌曲的目的不单纯是学歌曲,首先优美的歌词就象美妙的抒情诗,里面有各种语法现象。背诵歌词并演唱,就等于把书本上的英语说出来成了活生生的口语。一些复杂的语法知识由枯燥变得生动了。另外学生敢于在老师及众人面前演唱,也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及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8年来我们坚持始终,不断调整相应曲目。在要求学生的同时,教师们也能演唱多首英文歌曲,这使师生之间相得益彰。

2.5.11英语戏剧、小品比赛

每个班推出2-3个节目参加比赛,要求学生参与尽可能要多,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哪怕只有一句台词。选材包括传统的短剧、英文故事、中文小品英译等。由于举办此项比赛一年级第二学期末,属综合性赛事,涉及到主持、模仿、背诵、故事、歌曲、才艺展示等,因此从第二学期开始就要布置。英语教师在指导时应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适当辅以道具。该活动既是全校文艺活动的盛会,又是一年英语教学及活动的总结。

2.5.12参加英语“文化周”活动

这是各年级都要参与的、全校性的大型活动。有英语演讲比赛、英语书法比赛、主持人比赛、英语辩论赛、英语文化小制作、李阳的“三最”模仿比赛、英文节目汇演、参观出国学生工作及生活展等内容。有的内容年年都在增加、更新,还有归国回来的学生现场演讲,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反响,不断激发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从2004年以来,我校为迎接校庆都要举办英语文化周活动。

2.6英语校园文化建设

英语内容在教室里张贴,英语文化在宿舍里提倡与彰显,英语励志格言写在楼层及楼梯旁,校园内常换英语板报,师生之间尽量在更多场合用英语交流,用英语写请假条等。做到以上各项既讲求形式也不能流于形式。教师负责督促落实并作出榜样,从一点一滴培养学生自觉应用英语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