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1: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核算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核算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 制造业;物流成本;物流成本核算模式

一、我国制造业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现状

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首先必须了解物流的实际情况,对物流系统进行分析比较,有了比较基础,才可能制定目标,持续改善。很多企业的物流管理采用的是分散管理的体制,物流活动是按照不同来职能部门进行,如订单处理、运输等,财务对成本核算也是依据部门、期间、设备台时等进行核算统计,口径不一致使得物流系统涉及成本方面的基础数据需求很难进行完整有效的统计,物流成本无法单独列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中没有单独考虑到物流成本的问题;(2)物流成本的各个项目分散在企业成本核算的不同会计账户中,常常和企业的生产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混在一起,容易被忽视,甚至没被列入成本核算,其结果导致物流成本的低估或模糊,不利于物流管理和绩效的评价;(3)核算的范围不全面,缺乏全面供应链成本观,重视运输、仓储、采购成本等显性成本,对物流管理成本、库存持有成本、库存积压成本、占压资金机会成本损失等隐性成本重视不够;由于难于了解企业物流成本的现状,物流的利润源就掩藏在“冰山”之下,使得企业无法明确目标,无法有效“开发”这个利润源。

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就是通过凭证、账户、报表对物流成本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及报告来核算物流成本的模式。

1.单轨制。是结合财务会 计体系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即把物流成本核算与企业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结合起来进行,在现有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并且明确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使用这种模式在会计处理上,与物流成本无关的部分直接记入相关的成本费用账,把与物流成本有关的部分直接记入设置的物流成本账户中。会计期末,再将各个物流成本账户归集的物流成本余额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摊到相应的成本费用账户中。这种模式的物流成本账户和传统的成本费用账户是合一的。

2.双轨制。是独立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把物流成本核算与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截然分开,单独建立起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样形成相互独立的两套账户系统,两套计算体系分别按不同要求进行,向不同的信息要求者提供各自需要的信息,提供的信息比较系统、全面、连续、准确、真实。在新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单独反映出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这些费用在哪些地方发生(物流成本位置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

对于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两种模式,单轨制和双轨制,从收益与成本匹配来讲,对于我国一般企业更适合于选择双轨制。单就收益来讲,单轨制能够在一套成本核算体系中提供多种成本核算信息,其经济效益也是非常显著。双轨制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只能反映物流成本的情况,企业如果要得到责任成本、变动成本等资料还需再构建责任成本核算体系,变动成本核算体系等。当需要多种成本资料的企业可以选择单轨制,而不需要多种成本资料的企业可以选择双轨制,这样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能得到较高的收益成本。相对于选择双轨制模式,虽然需要另设账簿,既不违反财务会计准则,又将物流成本入了管理会计体系,利于物流成本的管理。

3.物流成本二级账户的核算模式。是在不打破原有的财务会计的框架下,通过在包含物流成本的成本费用账户下设置“物流成本(如委托物流成本、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废弃物物流成本等)”二级账户,进行独立的物流成本二级核算。在各二级账户下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再按功能设置运输费、保管费、装卸包装费、配送费、流通加工费、物流信息费和物流管理费等三级账户,并按费用支付状态设置专栏。将各种物流成本归入二级账户中,最后将各物流成本的二级科目分类汇即可求得总的物流成本。这些物流成本账户不纳入现行成本计算的账户体系,是一种外计算,具有辅助账户记录的性质,不需要对现行成本计算的账簿进行调整。物流成本二级账户的核算模式,在不影响当前会计核算流程的前提下,通过在现有的成本费用项目下设置物流成本二级账户,进行独立的物流成本二级核算。相比较前两种模式,既不需调整现有成本核算系统,也不需要单独设置一整套账簿,而是在物流费用发生时,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直接计入物流成本相关二级科目中,无需为了核算物流成本重新对相关的成本费用科目进行分析,也无需专设物流成本员,工作量和花费都小很多,同时能够提供比较全面、系统的物流成本资料,核算方法也比较简单,易为财会人员所掌握。

一般而言,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企业物流成本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为物流管理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促进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根据需要为外部报表使用人提供相关的物流成本信息。物流成本的核算完全没有必要像财务成本的核算那样,设置完整的凭证、账户和报表体系,而完全可以通过对企业现有成本核算资料的解剖分析,从中抽出物流耗费部分,再加上一部分现行成本核算没有包括进去,但要归入物流成本的费用,对上述费用重新归类、分配、汇总,加工成物流管理所需要的成本信息。提倡制造企业采用物流成本二级账户的核算模式,不改变原有财务会计核算模式,而是在凭证、账户中增设明细科目来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

三、物流成本的构成

我国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是利用现有的财务报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企业的两大主要会计报表是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分别反映的是一个企业在特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内与企业经营相关的收入及费用成本。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这两大报表中反映的只是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不一定实际发生的机会成本是得不到确认的。在这种情况下,把在会计核算中实际发生的,计入企业实际成本费用的各项可视物流成本支出称为显性物流成本,显性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购买或租用所有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把那些企业不一定实际发生,不在企业两大报表中反映的,在物流管理决策中应该考虑的机会成本称为隐性物流成本。显性成本存在于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具体的基础设施、设备资源和运作过程中,隐性成本存在于由于物流运作不畅导致的库存费用增加所形成的资金利息成本、库存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和市场反映慢的损失及管理不善造成的货物损失和损坏的成本中。

在物流活动中实际发生,体现在会计报表中的显性物流成本包括:运输费用、包装费用、装卸费用、仓储费用、流通加工费、定单及信息处理费用、人员工资、管理费用、办公费用、应交税金、设施折旧费用、物流软件费用等。两大报表在确认、分类、报告时由于遵循会计准则的要求造成物流成本分析时存在“剥离”缺陷和“不完全”缺陷,这两大隐形缺陷形成的隐性物流成本包括:库存资金占用成本、库存积压降价处理、库存呆滞产品成本、启返程空载成本、退货损失成本、缺货损失成本、异地调货成本等以及企业总的人工费、办公费在多大程度上用于物流活动,归入物流成本。最后这类成本仍然存在着一个如何剥离的问题,是另一类隐性成本。

四、制造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构建

1.制造企业物流成本会计科目及账户设置。对于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模式的构建,采用选择物流成本二级账户的核算模式,即在不影响当前会计核算流程的前提下,通过在相应的成本费用项目下设置“物流成本”二级账户,进行独立的物流成本二级核算。具体做法是从会计核算中所有的成本费用类科目入手,逐一分析其发生的明细项目,必要时追溯至原始凭证,逐一确认其是否属于物流成本的内容。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制造企业成本费用类会计科目主要包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劳务成本、研发支出、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用等科目。企业对内支付的物流费用主要包括在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其他业务成本等账户之中,同时我国会计核算对存货采购环节与物流相关的运输费、装卸费都连同存货本身一并计入了“原材料”科目。所以,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还需考虑材料采购中包含的物流成本信息。

(1)科目设置。按照物流成本二级账户核算模式的要求以及制造企业的成本费用类科目,可以作如下的科目设置:在制造费用科目下设置“生产物流成本”二级科目,用于核算生产过程中的运输费、搬运费等;在管理费用科目下设置“供应物流成本”和“销售物流成本”二级科目,分别用于核算采购人员的工资、差旅费、办公费等以及企业内部仓库保管费、搬运费等;在销售费用科目下设置“销售物流成本”和“废弃物物流成本”二级科目,分别用于核算销售人员的工资、福利费等以及回收废弃物发生的物流费用;在原材料科目下设置“供应物流成本”二级科目,用于核算材料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仓储费等;在其他业务成本科目下设置“委托物流成本”,用于核算企业对外支付的全部物流费用;其他与物流相关的设备、仓库等的折旧费以及物流信息费按其不同属性,在发生或摊销时分别计入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和废弃物流成本等相关二级科目中。

(2)账户设置。本文采取在原有一级科目的基础上通过增设二级科目的方式核算物流成本,故不涉及新账户的设置,只是在制造费用账户中设置了生产物流成本项目;在管理费用账户中设置了供应物流成本项目和销售物流成本项目;在销售费用账户中设置了销售物流成本项目和废弃物物流成本项目;在原材料账户下设置了供应物流成本项目;在其他业务成本账户下设置了委托物流成本项目。在明确了各二级账户的设置之后,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再按功能设置运输费、保管费、仓储费、装卸费、包装费、流通加工费、物流信息费和物流管理费等三级账户,并且在编制物流成本计算表时按费用支付形态设置专栏。

2.账务处理。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于制造企业来讲主要是内部加强物流管理的需要,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物流成本也成为外部报表使用人了解企业情况、进行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在进行了物流成本核算对象和科目账户设置之后,需要对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账务处理和报表编制给予介绍。制造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账务处理程序如下:

(1)当企业相关物流活动发生时,财会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直接编制相关会计分录,登记记账凭证,以销售物流成本为例:例如,某制造企业销售甲产品,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为100 000元,增值税为17 000元,另卖方承担运费10 000元与仓库周转费用5000元。

借:银行存款117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 000

借:销售费用――销售物流成本――运输费10 000

――仓储费5000

贷:银行存款 15 000

(2)物流成本的归集与分配。企业发生的物流成本应借记“物流成本”相关二级账户,贷记相关账户,但有些物流费用在供应、生产及销售各阶段都有发生,应区分情况,分别记入相应的二级账户及明细账户。一是供应物流成本归集:管理费用、原材料账户中的相应项目;二是生产物流成本归集:制造费用账户中的相应项目;三是销售物流成本归集: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账户中的相应项目;四是废弃物流成本归集:销售费用账户中的相应项目;五是委托物流成本归集:其他业务成本账户中的相应项目。上述五项与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活动特点通过调查、分析、估算得到的隐性物流成本之和便是企业一定时期内总的物流成本。由于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都是在原有账户的二级科目中完成,物流成本也就随着原账户最终分配到“本年利润”账户中,不需要再对物流成本单独分配。

3.物流成本会计信息的报告。为了便于企业内部管理者对物流成本信息进行进一步分析和利用,以及为相关报表使用人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来更全面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需要编制一张“企业物流成本报告表”来综合反映企业物流成本信息,同时根据物流成本的重要性程度,企业可以在财务报告的后附补充资料中另加入一张“企业物流成本报告表”。考虑到前文对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设定,企业最终的物流成本报告。

上述的物流成本核算是根据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废弃物物流以及委托加工物流的物流流程进行物流成本的归集并进行报表的编制。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还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成本核算的不同内容等,按照物流成本支付形态、产品等进行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

长期以来,物流成本核算是一直困扰企业的问题,企业只有选择符合本企业长远发展并简便实用的成本核算模式,才能有效地实施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我国的制造业可以选择在不打破原有的财务会计的框架下,通过在包含物流成本的成本费用账户下设置二级账户,进行独立的物流成本二级核算,这能够为企业在有效地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竞争优势等方面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收付实现制 事业单位会计 权责发生制

事业单位是指从属于行政主管部门或行政主管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具有社会管理职能,主要提供精神产品和劳务服务的单位,如教育、科研等单位。由于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日常活动所需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因此与预算管理要求相适应,事业单位会计主要核算、反映和监督各级各类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而据以进行会计记账的基础是收付实现制而非权责发生制。

一、会计记账基础

会计记账基础或会计核算基础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是以应收应付为标准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原则。即权责发生制根据各项收入和费用是否体现本期经营成果和生产消耗为标准来确定其归属期,凡是体现本期经营成果的收入和体现本期生产消耗的支出,不论款项是否实际收进或付出,都作为本期收入或费用处理;反之,不应归属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是在本期内收到或付出的,也不作为本期收入或费用处理。目前我国企业及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记账基础。

另一个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是指以实收实付为标准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原则。即收付实现制核算原则下,会计主体根据各项收入和费用是否发生货币资金的收付为标准来确定其归属期,即凡是本期实际收进款项的收入和本期实际支出款项的费用,不论其是否体现本期的工作成果或劳动消耗,都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凡本期未收到的收入和未支付的费用,即使应归属本期,也不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收付实现制记账原则主要应用于我国预算会计体系中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中除经营活动以外的事业活动及其辅助活动的核算中。

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记账基础,优点是简单,但随着近年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行的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制度逐渐暴露出滞后性和不适应性,并显现出与财政预算改革政策不协调、资产负债价值反映不真实、事业活动成本难以核算,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绩效难以评价等突出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根据《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精神,全面修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预算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二、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主要包括事业活动和营业活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要求,对于事业单位的事业活动及其辅助活动要采取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进行核算,而对于经营活动则需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记账。下面主要对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机制基础核算事业活动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

1、对外投资的核算

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下,事业单位对对外投资的核算,不区分投资时间的长短,也不区分投资品种差异,均在“对外投资”账户中进行会计核算。事业单位在持有对外投资期间,只要未处置该项投资或未收到被投资单位发放利息或红利,即使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被投资单位损益发生了变动,也不会因此而核算其所享有投资收益的增减变动。所以导致“对外投资”科目的账面价值不能可靠反映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真实价值和盈亏情况,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2、固定资产的核算

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进行初始核算时,一般按照购置实际价格入账。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过程中,其日常维护和修理所需资金,可以从提取的专用基金(修购基金)中进行列支。而固定资产的重置和更新改造主要依靠财政预算资金届时安排解决,因此,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不需要对所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显然,这种简化的会计核算,不能合理反映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价值损耗,从而使得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报废处置之前一直是以获得时的入账价值进行反映,造成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真实价值的背离,导致事业单位资产虚增,丧失了会计监督的作用,容易造成资产流失。

3、无形资产的核算

事业单位在取得无形资产后,如果该事业单位不实行成本核算,那么无形资产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不需要对其价值进行摊销,而是等到处置时,才将该无形资产的价值一次性摊销。这样简单的会计处理过程,当然无法合理可靠地反应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不利于对该无形资产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同时也不利于如实反映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时所耗费的成本,从而难以对事业单位开展事业性活动的绩效进行评价。

4、借入款项的核算

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上级单位、金融机构等借入有偿使用的各种款项,一般不需要预提利息支出。等到实际发生利息支付时,为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而借入的款项所发生的利息,直接计入“事业支出”中进行核算。如果事业单位借入款项金额不多,期限较短,那么上述核算方法对事业单位负债及开展业务活动时所耗费成本的计算影响不大;但是,如果事业单位借入款项金额巨大,期限较长,甚至利息都难以支付,那么在此种情况下,事业单位所承担负债以及由此负债所产生的风险就不能通过会计核算得到反映和监督,不利于有效监控事业单位财政风险,有碍于事业单位财政经济持续、健康运行。

三、改革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对其事业活动采用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进行核算,导致了事业单位资产虚增、隐藏负债、难以对开展事业活动的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从而难以对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绩效进行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对此我们提出以下措施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1、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核算方法

针对目前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下上述资产负债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尝试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原则进行如下改进:

对于对外投资项目的核算,我们建议事业单位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中对投资的处理方法来规范对外投资的核算。即除了要正确核算初始投资成本外,还应对持有投资期间可能享有的收益及损失进行及时确认和计量。如果是长期股权投资,还应按照与被投资方的关系,确定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事业单位也应参照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方法,对固定资产的日常损耗,按照合理的方法计提折旧;资产负债表日,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或公允价值对固定资产账面进行调整;并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针对盘点情况按照程序进行审批处理。从而保证固定资产账实相符、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符,最大化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同样,既然无形资产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给事业单位带来经济利益流入,那么事业单位也应将无形资产价值在其使用寿命期限内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摊销,而不是将其价值在使用完毕或处置时一次性注销。

对于借入款项,事业单位应对在负债期间对所承担的利息进行核算,以正确反映事业单位负债情况。另外,对于因担保等事项而产生的或有负债,也应在报表中进行披露,以有助于事业单位及相关信息使用者正确评价事业单位的风险。

2、构建事业单位会计概念框架,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权责发生制记账基础的采用,是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但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并非完全是由采用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所导致的,实际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其他不甚合理的地方,如目标定位、准则体系、信息披露等,也会导致上述问题的产生。因此在改变记账基础的同时,还应构建和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概念框架,从更高层次方面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构建适应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的概念框架,应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做法,建立以满足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为首要目标,以权责发生制为记账基础,在体系架构上应包括基本准则、若干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在内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体系,在内容上应当对各类事业单位主体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特殊业务及事项的处理、财务报告编制和信息披露等进行具体规范。

3、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其他制度保障

为了保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质量,除了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完善外,还应加强内外部制度建设,如内部控制制度、外部监督等。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促进事业单位加强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安全完整,预防违法违纪腐败行为的发生。因此事业单位应在财政部2011年11月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框架下,结合事业单位具体情况,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逐步建立起适时监控、及时核查、整改反馈、跟踪问效的内控实施评价机制,使内部控制在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和绩效评价中发挥作用。

由于财务信息的提供方与使用方之间的立场往往不一致,为了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保证客观公允地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事业单位除了依法对其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外,还应公开其财政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详细信息,增加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公众及媒体的监督,从而形成对事业单位的有效约束与激励。

【参考文献】

[1] 赵建勇: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M].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 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Z].2011.

篇3

[关键词]会计基础结转联系

一、引言

在对多年《会计基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会计基础知识时总认为会计核算中的“结转”很高深、很复杂,难以学明白。经过多年的分析,我认为学生之所以不理解,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不同地方出现的“结转”的实质缺乏深入的了解,二是未把握住各个“结转”之间的内在联系。

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在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各种专门的核算方法,以会计的语言提供财务信息。《会计基础》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以工业企业为例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及会计核算的各种专门方法。本文主要对结转的实质及各结转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出简要分析

二、结转的实质

在《会计基础》中的结转可以简单归纳为八类,在不同的地方,结转均有其不同的涵义。

1.结转材料的实际成本

在供应过程的核算中设置了两个账户来记录材料的实际成本,一是“在途物资”账户:核算企业购入尚未到达或尚未验收入库的各种材料物资的实际成本;二是原材料账户:核算企业库存材料实际成本的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因而企业购入材料尚未到达或尚未验收入库时应将其实际成本记入“在途物资”账户,验收入库后应结转材料的实际成本即借记“原材料”等相关账户,贷记“在途物资”账户。

2.结转制造费用

在制造成本法下,产品的成本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个部分,在生产过程的核算中,设置“生产成本”来核算企业进行工业性生产,包括生产各种产成品、自制半成品、提供工业性劳务及自制材料、工具、设备等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企业发生的各项直接生产费用可直接记入“生产成本”账户,企业生产车间(部门)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记入“制造费用”,期末按一定标准分配记入产品的生产成本。因而,期末结转制造费用就是借记“生产成本”的相关明细账,贷记“制造费用”账户。

3.结转完工产品成本

在会计核算中,“库存商品”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库存的各种商品的成本。因而当产品完工入库时,应将其成本从“生产成本”账户转入“库存商品”账户,结转完工产品成本即借记“库存商品”账户,贷记“生产成本”账户。“生产成本”账户期末余额反映的是未完工产品的成本。

4.结转已销产品成本

企业在销售过程中,设置“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核算企业确认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主营业务收入时应结转的成本。因而已经确认销售的产品的成本,应从“库存商品”账户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即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账户,贷记“库存商品”账户。

5.期末结转费用类账户

在会计核算中,通过设置“本年利润”账户来核算企业当期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企业期(月)末结转利润时应将损益类账户中的费用类账户的期(月)末余额全部转入“本年利润”账户以计算企业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即借记“本年利润”账户,贷记“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外支出”、“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所得税费用”等。结转后各费用类账户余额应为零。

6.期末结转收益类账户

同样,为计算企业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期末需要将损益类账户中的收益类账户的期(月)末余额全部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即借记“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等,贷记“本年利润”。结转后各收益类账户余额应为零。

将费用类账户及收益类账户均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后,“本年利润”账户如为贷方余额则为从年初至本月底止实现的累计净利润,如余额在借方,则为累计净亏损。

7.年终结转本年利润

年度终了,应将本年实现的净利润转入“利润分配”账户,即借记“本年利润”,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如为净亏损,则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贷记“本年利润”,结转后“本年利润”账户应无余额。

8.年终结转利润分配

年度终了,将净利润按法定程序分配后,需将“利润分配”账户其他明细账户的余额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账户,结转后利润分配账户除了“未分配利润”明细账户外,其他明细账户均无余额。

三、结转间的内在联系

《会计基础》中的结转看似复杂,其实它们之间互相联系,对结转中所涉及的主要业务间的关系可用图表示如下:四、结束语

教师在讲解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要对结转的实质及他们之间内在的联系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具体分清各账户分别核算的范围及界线,不仅能很好地掌握《会计基础》中所涉及的结转,还将更系统地理解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篇4

    工作

    21世纪,是计算机的时代。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精度高等无以复加的优势,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改变了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当计算机被运用到会计实务中时,财会电算化便应运而产生,掀开了会计业发展的新篇章。

    财务电算化故名思义,曰: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与会计实务相结合的时代产物,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财务电算化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它的使用极大地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不仅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更是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财务电算化的运用,有利于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令财务会计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中控制、事先预测转变,为管理信息化打下基础。它推动了会计技术,方法,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促进会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财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是会计发展的需要,更是经济和科技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

    一、硬件方面的基础工作

    会计人员应有所准备,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必要的基本操作技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使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开展工作,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在大中型企业中,一般管理岗位的员工都通过了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培训考核,作为会计从业人员,最好能够达到财政局认可的会计电算化中级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面对会计电算化的一系列问题。会计电算化中级考试中就包括了有关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熟练使用、一般办公软件的应用、财务软件的实际运用等知识,尤其是微软办公软件中的EXCEL内容对会计工作帮助很大,很多日常会计核算中的辅助工作以及财务数据分析等方面都要用到。单位里还要准备财会电算化的计算机设备,如计算机、服务器、显示器、u盘、硬盘等基础工作。

    二、软件方面的基础工作

    无论是通用的商品软件还是针对本单位定点开发的,亦或是通用与定点开发相结合的会计软件,都具备处理数字信息快捷、准确的特点,这也是计算机技术的优势所在。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在初始化之前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确定准备使用的软件后,便要在符合会计政策、会计原则的前提下,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进行系统初始化设置,然后将期初数据录入,这个过程就如同我们选购新房后,在不改变房屋结构的基础上,根据个人需求、喜好进行内部装修,布局计划,一切就绪后才搬入家具正式入住。在建账之初,会计人员要遵循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选择好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及核算体系。另一方面会计科目设置时,除了要按照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会计科目名称和代码设置一级总账科目外,还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业务,设置二级科目甚至三级、四级科目,做到名称简洁,编码遵循软件要求,尽可能在初始阶段考虑周全,因为建账以后,有了数据的科目将不能再修改名称和编码。在会计电算化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会计软件的功能,如新的会计科目代码很长,一级总账科目即有四位编码,每增加一级又增加两位编码,不易记忆。但软件本身提供了“助记码”功能,可以将常用的会计科目用简便易记的数字代替,这样就能加快会计凭证的录入速度,对提高日常会计核算业务的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

    三、人员培训方面的基础工作

    (一)更新培训内容,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丰富相关计算机知识,具体地说一方面是要加大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比重,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会计核算软件功能结构,数据处理流程,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懂得简单操作与维护,能运用office等办公软件,熟悉Internet的知识;另一方面要能适应知识经济环境下新的会计分支如人力资源会计,或新的商务模式(如电子商务)等对传统会计电算化内容扩充的要求。

    (二)充分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资源,丰富会计电算化培训的方式

    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发展迅速。以网络为媒介,采用远程教育或兴办教育网站的方式,既可以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及相关知识,又可以解决培训时间、场地不足的问题,官方网站与软件供应商网站还可以优势互补,从政策与实务两方面提供会计电算化培训所需材料。

    (三)建立良好培训机制,  完善培训制度,落实培训效果 从宏观来看,可改革现有的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上岗证制度,使会计电算化培训成为会计人员从业资格教育及后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微观企业来看,可制定企业内部培训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部培训工作,并明确奖惩以激励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组织培训和自我学习的环境。 (四)培养会计电

    算化骨干力量,带动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在几年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发现短时间内要普遍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不很现实的。但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的缺乏又会成为制约企业会计电算化实施效果的瓶颈。为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优势和所用软件的功能,应付日常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缓解技术压力,降低咨询维护费用,建议实施电算化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人力资源投资,培训数名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能力,熟知财务软件知识,对计算机与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的会计人员,既可提高本单位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又可在必要时在部门内开展不定期的培训活动,带动其他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财务电算化,是顺应时代的产物,公司和会计人员都应引起足够多的注意,并且为这一潮流做足应对措施。毕竟在这个科技化的时代,谁利用好了这个“聚宝盆”,谁就会遥遥领先。

篇5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课程一般有两种模式:

①“基础应用型”模式。该模式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电算化会计”(或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学”、“会计应用软件”)两门课。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就是这种“基础”+“应用”的模式。

②“系列应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设置系列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再设置“电算化会计”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电算化”两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又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学改革设想中打算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决策与控制”、“电算化审计”三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财政部教育司编《会计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P16)。当然,其他高校设置的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可体现一组“系列”课程和一组(门)“应用”课程的模式。无论是“基础应用型”模式,还是“系列应用型”模式,它们均独立于会计系列课程之外。

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各门计算机课程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内容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二是现行会计课程教材(除“电算化会计”外,下同)不反映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要求专业课老师补充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三是计算机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两类课都安排机时。

2、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三种证书、即初级证书、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从能力要求看,可概括成以下三种能力。

(1)初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有关汉字系统及应用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的工作原理五个方面,笔者简称为“操作能力”。

(2)中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能力。要使财政部评审通过的通用会计软件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需要用户自已定义参数,如建立科目代码、设定计算公式、定义分配方法和结转方法等,这称为系统软件的维护或参数设置,笔者简称为“设置能力”。

(3)高级证书要求一少部分会计人员具备“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的能力。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会计软件,必须了解和描绘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明确系统具备的功能,改进现有系统模型,形成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它是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前提。分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笔者称为“开发能力”。

目前,高校“电算化会计”课程按财政部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方法、开发系统(工资、固定资产、材料、销售、成本核算系统)和电算化审计五个方面。学生学完这门课后,仅仅是对部分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当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不会操作现行会计软件;在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仅靠学校掌握的“电算化会计”知识,无法开发成套的会计核算系统软件。事实上,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看,无论定点开发还是开发通用软件均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能使学生具备完全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是不现实的,仅能提“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这种单一能力距离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操作能力,设置能力和开发能力还很远,则高校改革教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力迫在眉睫。

3、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仅仅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虽然会计管理的软件已在开发,但应用的不太多。而西方国家早就从会计核算电算化转向会计管理电算化了。仔细分析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的现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是“傻瓜”操作员,是计算机的“奴隶”,他们对会计软件不能运用自如。反省一下高校会计教学,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两层皮,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显得很窄。因此,只有在各门会计课程上都用上计算机,才能开拓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才能克服“傻瓜”操作员的缺陷,自主地运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计算机不仅在会计核算上,而且在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二、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1、两类课程安排相协调。会计教学计划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已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直接应用,然后是后继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追加应用。例如,在第一、三、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电算化会计”课程与此相适应,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期,分别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高级会计”、“审计学”、“会计实务考核”课程。其中,“基础会计”课程首先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完成规定任务,如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帐等,待“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学完后,再运用Word编制“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成本计算公式、编排有关图形,并登记帐簿。2、计算机知识运用时分合结合。平时,各门会计课程运用计算机知识是单项的,分散的。一般难以整体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最终将两类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笔者认为,在第八学期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前设置“会计实务考核”课程,一方面进行手工操作,综合各门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进行计算机操作。综合各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集中运用于会计,这种分合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会计学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列人教学计划,教师引导,指导为主。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应用于各门会计课程,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串用。为了保证串用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上加以反映。例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得到发挥。

三、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会计主干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进行设计。

(一)基础会计电算化

l、将已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1)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材料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成本计算公式(含分子、分母两行排列格式)、生产成本明细帐和各种记帐凭证;(2)用图文混排系统SPT进行成本数据的图像编辑;(3)用CCED打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将后续“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知识追加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①成本计算公式的编写;②图形编排;③帐簿登记。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

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中word、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包括:外币核算、坏帐核算、存货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计划成本计价法、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折旧方法、工资结算和工资附加费核算、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销售业务、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三)成本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计算、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四)财务管理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最佳余额确定、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应用帐款最佳余额确定、存货最佳额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营杠杆、对外投资决策、筹资政策的选择评价、资金成本计算及应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财务计划编制。

(五)管理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管理会计”。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目标利润的敏感性分析、利用经营杠杆进行利润预测、边际利润最大的产品组合、销售顶测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分析、内含报酬率敏感性分析。

篇6

关键词: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 财务管理专业 教学效果

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虽然不能等同于会计专业,但是从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来看,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目标都是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因此,熟练掌握会计核算工作的各项基本操作也就成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专业技能。这就要求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开设基础会计理论课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开设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课程,以便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平台。

一、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提高学生在会计核算工作实际操作方面的动手能力

与理论教学相比较,实践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是在基础会计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对实际会计核算工作的各项基本操作流程进行模拟训练,进而让学生更加客观地对会计核算工作做进一步的认识和实践。教学中一般采取模拟实际会计核算工作的方式,让每个学生以会计人员的身份亲自参与到其中,亲自动手进行各项会计核算工作的模拟操作,进而使学生实现对会计基本操作技能从理性到感性的一个认识和转换,提高学生会计核算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

(二)增强和提升基础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

基础会计作为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从教学方面来说,学生对该课程的接受和掌握都有一定的难度。无论是凭证、账簿还是报表,这些会计资料的认识、应用及其形成都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仅仅通过理论教学无法真正实现专业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进一步的实训教学环节,让学生亲自参与并完成各项基本的会计核算工作和各种会计核算资料的编制,才能使相关的理论知识得以应用和验证,才能进一步增强和提升基础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对本专业有一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条件之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越来越活跃,对理论知识实际应用性的认知度也越来越高,纯粹的理论教学往往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而相应的实践课程的设置和强化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会计核算基本操作理论的实践和应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理论向实践的升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提升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竞争力

1.提升学生的求职竞争力。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第一就业方向都是各单位的财务部门。而从事财务工作一般都是从最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开始,如果学生在会计核算基本操作方面没有一个扎实的基础,将无法或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求职竞争力。因此,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体系中一定要注重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的设置和强化。

2.提升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性和工作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人才的技能竞争愈演愈烈,对于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说,要想较快地适应工作需要,尽早、尽可能多地得到部门领导的认可,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当然是其最大的竞争资本之一。因此,通过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让学生熟悉并掌握会计核算工作的各项基本操作,为其毕业后的工作做好先期的技能准备,这对于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来说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

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会计核算工作的各项基本操作技能和让学生熟悉会计核算工作基本流程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教学环节,其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切合实际。

(一)会计核算工作环节的设计

各个会计核算工作环节的模拟应尽量与实际会计核算工作保持一致,实训内容应该在学生现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尽量涵盖实际会计核算的每一个基本环节。一般应包括账簿的设置与初始化、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的登记、对账与结账、报表的编制等基本会计核算环节。通过这些基本核算环节的模拟训练,让学生对实际会计核算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实践。

(二)会计资料种类的设计

为了使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和认识各种会计资料,强化基础会计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提高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会计核算基本操作的动手能力,在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中应尽量选用多种格式、不同功能的各种会计资料。如记账凭证可根据经济业务核算内容的不同分别采用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等不同的专用记账凭证;账簿可根据经济业务核算内容的不同分别采用三栏式、多栏式、数量金额式等不同的账页格式;报表则可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程度要求其编制完成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不同的报表。

(三)经济业务量的设计

为了让学生把理论教学中所学的各项会计核算基本操作原理都能得以强化和实践,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可选取一个制造业企业为会计核算对象,在学生现有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之上,参照实际会计工作的核算过程,设计适宜的会计核算内容。

首先,难易度要适宜。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中所选用的经济业务事项及其处理方法一定要与学生目前的专业知识水平相称,不可过多或过难,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核算环节要完整。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中所选用的经济业务事项的处理过程应该能够涉及会计核算的各个基本操作环节。一般应包含模拟企业从月初到月末的一个会计核算期内的各项基本操作,从建账到报表编制,每个环节都应涉及到,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对会计核算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实践。

(四)组织形式的设计

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是实际会计核算工作的一个模拟训练,为了使学生充分认识财务分工的内涵,一般宜分组进行。每一组都是相应的一个模拟企业的财务部门,每组5-6人,组内各成员分别担任会计核算工作中的不同岗位角色。此外,在模拟核算过程中,每组内部也可分时间段实行“轮岗制”,进行岗位角色互换;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便于让每个学生对每个岗位都能有所认识和体验,另一方面也可与实际会计工作岗位的轮岗制保持一致。

(五)硬件配套设施的设计

基础会计实训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实践教学环节,为进一步增强该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提升教学效果,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建立相应的财会模拟实验室,并设置和配备相应的仿真会计办公区及办公用具等配套设施,为学生营造一个“逼真”的会计工作环境,并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三、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过程的强化

(一)提高师生对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的认识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中应加强思想引导,不断提高指导教师和学生对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的认识。一方面应强化指导教师的认识。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是面向社会,培养能满足各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之上,不断提高对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的认识,从思想上加以重视,进而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应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通过采取专业介绍、理论教学、观看反映会计核算过程的教学片、深入企业财务部门进行工作流程参观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会计核算的各项基本操作是财务工作的基础,是财务人员必备的技能之一;进而强化学生对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及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该实践教学。

(二)不断完善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资料,关注前沿知识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之中。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升学生的人才竞争力,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中一定要与时俱进,紧跟会计改革发展的步伐,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资料,向学生教授最前沿的会计知识,为后续相关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以后的财务工作做好前期的知识铺垫。

(三)注重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过程,加强教学纪律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实现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学校在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进行中一定要注重实践教学过程的组织,加强教学纪律,杜绝“走过场”的现象发生;要使每位师生都能以认真、端正的态度参与到实训过程之中,做到有计划、早安排、重过程、严纪律。

首先,在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进行之前应该做到有计划、早安排。专业指导教师应该提前做好计划,并按计划对学生进行先期的思想引导和实训动员以及时间安排等工作,为后期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其次,在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进行中要做到重过程、严纪律。各位专业指导教师一定要相互协作,抓好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的组织,并不断强化教学纪律,做到学生到位、指导教师到岗,实现教学过程组织的规范化、严格化。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导的一种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训练,要求每位学生都能积极、扎实、认真地参与其中,要杜绝无故缺勤和抄袭等不良行为;当然,在以学生为主导的基础之上,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进行过程中还须不断加强教师的组织管理,真正发挥指导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全过程指导作用,以保证教学效果。

四、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考核的严格化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情况,考核的严格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要力求做到过程考核与成果考核相结合。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内容包含了会计核算过程的各个基本的操作环节,是对各项核算工作实际操作的一个演练,如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登记、报表编制等等,实训效果如何,是否真正实现了教学目标,这就需要对各个环节、各项操作技能都要进行全面、严格的考核。一般需要以每组完成的模拟会计资料成果为依据,并结合各组实训过程的进行情况,参照实际会计核算操作规范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应涵盖各组在各环节完成的成果及其操作过程的整体情况的考评,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发挥指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对各组实训过程做好全面监督与掌控,把过程考核与成果考核融为一体。通过这种全面、严格的考核,进一步督促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实训的全过程,提升教学效果。

五、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加强

为了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会计核算的各项基本操作,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竞争力,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还需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学校应通过各种方式强化专业指导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如可以采取选送教师进企业财务部门实习锻炼、专业培训或直接选聘企业的财务人员为实训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等方式。另一方面,要不断强化专业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基础会计实训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总之,为了强化理论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竞争力,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体系中一定要注重基础会计实训实践教学的设置和强化,并力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S

篇7

然而就在国家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企业会计准则》、《财务通则》之际仍然存在着有法不依等严重违法乱纪现象,致使会计核算失真,其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首先,是无视‘会计法’违规作账

1.在会计核算中,不按‘会计法’及‘两则’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会计核算处理,而是蓄意作假账,拟虚账,随意调账,置国家法律于不顾,损害国家利益,严重的干扰会计法规的贯彻执行,破坏会计核算的正常进行。

2.经营单位无视‘会计法’还体现在单位设两套账‘内外有别’把收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入资金账户;另一部分入自己单位‘小金库’。报表也同样是两套,一套对付税务部门及主管部门:另一套备作自己使用。更有甚者将公款私存。然后随意支用,致使国家资金不完整,会计资料核算失真。同时还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挪用公款,搞违法乱纪创造了条件。

(二)其次,为了达到某些特殊目的,不坚持会计核算原则,按领导意图进行帐务处理

1.众所周知,会计核算是任何单位经济核算的中心环节。经营是核算的基础,但有些单位工作不认真抓,成绩不显著,又要在上级领导面前表现自己,于是就由财务部门在成本上做文章,报表数字不是记录经营单位真实的经营状况,而是按领导的要求调整数字,成本的高低取决于领导的旨意。在往来账户中,例如:其它应收款、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就成了调节收入利润的科目。把实际利润变成人为的调节利润,财务人员为保住自己的饭碗,满足领导意图违心作账。

2.为了逃避税费,不坚持原则随意变通票据,隐瞒收入,加大支出,把本不该进成本的项目变通后挤入成本,造成单位成本不实,逃避应正常上缴的国家税费。

(三)再次,会计人员素质偏低,业务不精通也是会计核算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1.会计人员的素质,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对工作不是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缺少职业道德,有意提供失真的会计资料。

2.会计人员不重视继续教育,业务水平跟不上时代要求,因缺乏会计核算管理知识,或对有些会计业务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求于一知半解,而错误地处理会计业务,甚至误差较大,由于业务水平低,提供了错误的会计信息。

(四)最后,由于不健康的周边环境,引发会计核算失真

近些年来银行也逐步商业化,各行之间为争储户,拉存款,竞争日益激烈,这就必然给经营单位在银行多头开户,提供了便利条件,使经营单位资金分散,引藏正常收入,用于搞些不正当的拉关系,同时也影响了经营单位会计核算的规范化,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综合以上几种会计核算失真的表现形式,的确急需迅速规范综合治理,并采取必要措施。

1.对违反会计法规者必须严惩,加大打击度,将会计工作纳入法治轨道。

近年来国家曾三令五申整顿经济市场搞廉政建设,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使会计工作逐步实现法制化,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国家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使会计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牢固树立法制意识,并保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会计职权,充分认识提供错误的会计信息所带来的危害要承担法律责任,对一些明知顾犯者,严重违反会计法规当事人给予严惩,决不姑息迁就,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在会计的日常工作中,正确处理好领导与会计人员在会计业务处理上的意见分歧。

严格依照会计法规,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的规定办事。不仅会计本身做到,单位领导首先做到,当二者发生意见分歧时,用会计法规统一认识,遵循会计法,科学的行使会计核算的技术手段,为避免会计核算的失真把关。

3.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会计人员爱岗敬业,自觉遵纪守法,要求会计人员不仅有比较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更新专业知识,同时要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进一步抓好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并能为胜任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技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更好的为改善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篇8

关键词:会计核算;财务信息;失真;治理

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因此各企事业单位均把会计核算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环节,会计核算的真实与否直接影响着经营单位的发展,经营单位只有通过准确的会计核算,才能编制出对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社会公众等使用者有参考价值的财务会计报告,从而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的依据,才可能使各方面有限的资金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另外,从宏观上讲,只有通过将正确的财务数字信息逐级上报才能使国家政策制订者掌握真实情况,进行科学管理,制定出对国计民生起积极作用的政策。所以,会计资料是否真实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命运,同时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会计核算必须真实。

然而,在国家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之后,仍然存在着有法不依等严重违法乱纪现象,致使财务信息失真,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首先是无视《会计法》违规核算

(一)在会计核算中,不按《会计法》及《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处理,而是蓄意做假账、拟虚账、随意调账,置国家法律于不顾,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及他人利益,严重的干扰会计法规的贯彻和执行,破坏会计核算的正常进行。

(二)某些企事业单位无视《会计法》,还体现在某些单位设两套账、甚至三套账,把收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入对外账户,另一部分入自己单位小金库。财务报表也同样是两套、三套,一套对付税务部门及主管部门,一套对付银行等金融机构,一套自己内部使用。更有甚者将单位公款私存,然后随意使用,致使单位资金在财务信息中不能完整地体现,会计资料核算失真。同时还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挪用公款,搞违法乱纪创造了条件及环境。

二、其次,为达到某些特殊目的,不坚持会计核算原则,按领导意图进行帐务处理

(一)众所周知,会计核算在任何单位均是经济核算的中心环节。企业经营是核算的基础,但有些单位工作不认真抓,成绩不显著,又要在上级领导面前表现自己,于是就授意财务部门做文章,报表数字不是记录经营单位真实的经营情况,而是按领导的要求随意调整数字,权力大于法律,利润的高低完全取决于领导的旨意。某些往来账户,例如其它应收款、其他应付款、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等就成了调节收入成本的科目,把实际利润变成人为的调节利润。这时,有些财务人员为保住自己的饭碗,为满足领导意图不得已违规做账。

(二)为偷漏税费,某些单位不坚持原则随意变通票据,隐瞒收入,加大支出,把本不该进成本的项目变通后挤入成本,造成单位成本不实,逃避应正常上缴的国家税费。

三、再次,会计人员素质偏低,业务不精通也是会计核算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财务人员的低素质,也是导致会计核算失真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某些财务人员,对工作不是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而是缺少职业道德,有意提供失真的会计资料。

四、最后,不健康的内外部环境引发会计核算失真

例如,某些税务人员到企业进行税务稽查时,吃、拿、卡、要,企业应缴纳多少税金不是依据企业的经营情况而定,而是依据其与企业的关系而定;还有的税务人员为完成税收指标授意企业虚假做账,若本年度指标已完成,则指示企业对应缴税金推迟缴纳,若本年度指标未完成,则指示企业提前纳税,这都对企业财务信息真实、准确的反映造成了严重影响。

综合以上几种会计核算失真的表现形式,笔者认为,这种现状的确急需迅速规范综合治理,建议采取如下必要措施:

(一)对违反会计法规者予以严惩,加大打击力度,将会计工作纳入法治轨道。近年来国家曾三令五申整顿经济市场搞廉政建设,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使会计工作逐步实现法制化,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国家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使会计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牢固树立法制意识,并保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会计职权,充分认识提供错误的会计信息所带来的危害要承担法律责任,对一些明知顾犯者,严重违反会计法规当事人给予严惩,决不姑息迁就,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二)在日常工作中,正确处理好领导与会计人员在会计业务上的意见分歧。严格依照会计法规、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的规定办事。不仅需要财务人员本身做到,单位领导更是要首先做到,当单位领导与财务人员发生意见分歧时,应该用会计法规统一认识,遵循会计法,科学的行使会计核算的技术手段,为避免会计核算的失真把关。在会计信息质量上,做到客观、相关、及时、实质重于形式。

(三)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会计人员爱岗敬业,自觉遵纪守法,要求会计人员不仅有比较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更新专业知识,同时要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进一步抓好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并能为胜任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技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更好的为改善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篇9

关键词: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

当前国内市场中环境竞争不断增强,企业要想处于稳步发展的进程中就需要重视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核算是对运营过程中的各项账目进行核算,既包括预算又包括事后核算,只有开展规范化的企业会计核算才能够保障企业账目信息的准确性。在规范管理企业会计核算时需要从企业实际情况入手,保证措施的有效性,实现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开展,为企业的稳步发展奠定基础。

1会计核算

在企业完成某项经营活动后所开展的核算工作就是会计核算,换言之就是账目处理的全过程。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会计核算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事后的核算,事前与事中核算也属于会计核算。事前核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预算,预算工作能够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力依据。通过事中核算能够对企业的财务执行能力进行体现,验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否符合预期目标。基于市场经济体制,企业开展会计核算工作能够让企业对会计信息进行更有效的利用。因此,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对于会计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会计核算提供工作依据。企业的核算工作需要以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为基础,让会计核算工作能够真正落实,提升其工作有效性。

2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企业现代化发展不断推进,会计核算工作也涉及到更广阔的范围,对企业的影响也更为深远。这就需要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发挥出会计核算应有的作用。但是,目前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非常显著,总体来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2.1业务人员专业水平不足

企业会计核算人员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核算工作的开展情况。受市场供需关系影响,会计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增长显著,有些从业人员并非会计专业人员,这就使得他们缺少基本的业务能力,会计专业知识相对匮乏。人员水平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开展。还有些企业并没有设置专职的会计核算人员,通常由其他人员兼任会计核算工作,这就使得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精力不集中的问题,无法有效保证会计核算工作质量,进而影响到企业决策,不利于企业的稳步发展。

2.2缺乏规范化的会计账册

会计账册是会计核算人员进行核算工作的数据基础,然而有些企业并没有建立规范的会计账册,这就使得企业账目出现混乱。如果企业账目在收支上存在问题,无法与实际发生金额相对应,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会计核算人员需要承担更繁重的工作。对于企业而言,没有建立规范化的会计账册,会影响到利润支出的真实性,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发展。

2.3人员任用、管理不规范

会计人员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这就需要规范人员聘用。有些企业在进行会计人员招聘时,并没有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招聘,出现了人员招聘上的弄虚作假,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员的聘用要求,不利于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有些企业并没有制定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工作得不到有效管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准确性以及真实性,制约企业的发展。

2.4缺乏内部监督机制

完善的监督机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各项管理制度认真落实。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针对会计核算工作,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无法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相关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同样也无法做到有效监管会计核算工作质量。缺乏监督机制,必然会对会计核算人员的责任感产生不利影响,影响到会计核算工作规范化展开。此外,有些企业管理者为了满足自身利益会逼迫会计核算人员弄虚作假,因此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刻不容缓。

2.5会计核算内部控制机制缺失

企业内部因素会对企业的发展与经营产生巨大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缺失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很大限制。对于会计核算工作来说,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会导致核算工作准确率下降,财务工作的开展受到影响。此外,企业内部缺少有效的会计核算控制机制,导致核算工作流程管理弱化,核算中常出现违规现象,企业会计核算无法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依据,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受到质疑。企业无法得到真实的财务信息反馈,企业发展受到阻碍。

3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3.1加强人员教育培训

为了保证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企业需要重视对相关人员展开教育培训,是每名工作人员都能胜任自己的职位。在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时需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员工的思想教育。企业要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让每名会计核算人员都能够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强化员工的使命感与责任,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工作。其次是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会计核算工作也覆盖了更广阔的范围,这就需要会计人员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掌握更多先进技能。此外,对于专业知识薄弱的会计核算人员,需要强化其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定期培训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其会计核算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保证会计核算工作有序进行。

3.2建立合规的会计账册

会计账册为会计核算工作提供数据资料,是会计核算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会计法》中对各单位会计账册的建立进行了明确要求。但是很多企业在财务工作中并没有重视会计账册的建立,认为建立规范化的会计账册是多此一举。但是企业通过会计政策的建立能够让企业账目更为清晰,减少会计核算人员工作量,保证核算工作的正确率。

3.3规范人员任用、管理制度

企业在聘用会计核算人员时,需要严格执行招聘流程,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并对人员能力进行有效考核,保证所招聘人员能够满足工作需求。对于招聘到的优秀会计核算人员应当机遇较高的薪酬待遇,为会计核算人员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减少人才流失事件发生。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人员考核制度,增设相关奖惩机制,促进人员对工作质量的提升。

3.4完善内部监督体系

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完成,提高人员工作效率与准确率。对于企业的管理者而言,应当将企业利益放在首位,在工作中不应出现以权谋私的现象。健全的内部监管体系,能够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有效监管,及时发现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可控制性。此外,在监督作用下,会计核算人员会具有更高的责任感,保证会计核算工作能够规范化展开。

3.5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企业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促进企业发展,让会计核算发挥出最大作用。因此对于企业而言,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并保证各项机制在工作中的有效运行。要想让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断完善,就需要对企业当前情况进行分析,对现有的各项机制进行评估,发现存在的不足并加以完善。与此同时,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要对各个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能范围,增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让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实现企都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较为显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那就需要各企业对会计核算工作加以重视,从人员、制度、管理、监督等各个方面入手,加强企业会计核算工作。

参考文献

[1]郑本红.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2).

[2]卢立新.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的探析[J].中国商论,2016(19).

篇10

关健词: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学基础 结合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行了多年,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在全面素质结构中占有首要地位,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德育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会计学基础是整个职业教育会计课程的基础,而教师在教学时,却容易忽视在专业技能的教育中贯穿职业道德教育。随着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日益增多,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将越来越严格,许多过去不为人知的造假行为被曝光并受到应有的惩罚。时代呼吁诚信,作为会计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会计学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1.教材编制的结构。职业教育的会计学基础有很多的教材如《会计学原理》、《会计学概论》、《基础会计学》、《初级会计学》等,但总体结构基本都是围绕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术,即会计的初级阶段――簿记展开。这些教材无一例外地主要包括会计核算的对象,会计核算的方法,主要经营过程的核算、账户的分类,凭证、账簿、报表,会计核算形式等内容。这种教材结构在历史上对培养会计人才的作用是显著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会计已不再仅仅只包含会计核算,会计的基础知识并不完全等同于会计的初级阶段所包含的内容,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已更加清楚,会计的内涵已大大扩展。会计教材的编写不能停留在会计核算层面上,必须立足于会计学发展才能符合当今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2.传统的授课形式。目前大部分职业学校会计学基础的授课形式大同小异,几乎都是从第一章总论开始到第十章会计工作组织结束,重点精力放在会计核算的相关内容上,大量的灌输,使得学生从头到尾都陷入了会计技术方法的“大海”,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不仅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会计产生了恐惧感,同时更忽略了让学生学会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二、“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1.立足会计本质,进行教学定位。会计学基础作为专业课在职业学校中是学生普遍欢迎的学科,如能抓住这块阵地,进行德育教学,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专业课程在教学中的德育与专门的德育课程有着重大区别。它的重点是专业和技能的教学,教师必须在课程上按照教学计划,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不容许教师在此之外占用太多的时间单独讲德育理论。它必须是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我校一年级的《基础会计》学科教学中,通常以“道德:最基本的会计原理”为开场白,增加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使学生一开始学习会计就接触职业道德,感受到浓重的道德氛围。一些法律知识教育,如《会计法》也纳入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把自觉遵纪守法意识贯穿在每个教学环节里,使学生在从业前就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职业道德,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在会计实务的操作练习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外,也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养成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在珠算教学第一章,就将珠算同我们悠久的文化渊源结合起来,在珠算教学中培养学生浓浓地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他们耐力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