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管理学思想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家的管理学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道家的管理学思想

篇1

[关键词]教学管理 思想道德行为 高校

[作者简介]张俊杰(1982- ),男,广东佛山人,梧州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梧州54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立项科研项目“教学管理与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引导研究”(项目编号:201204LX388)的阶段性成果、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TQM理论下提高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研究”(项目编号:2013C08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067-02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引导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队伍“育人”意识淡薄、课程教学缺少必要的行为引导、管理制度缺乏教育引导等。为达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高校必须提高教学管理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引导的实效性。

一、加强思想教育

(一)加强教学管理队伍思想教育

教学管理队伍指学校分管教学的领导、教务处教师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院(系、部)分管教学工作的院长(主任)、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队伍经常与学生接触,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引导具有优势。加强教学管理队伍思想教育,能加深其对自身工作岗位的认识,明白自己既是管理者,又是教育者,能使其充分发挥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引导作用。

(二)加强教师思想教育

教师作为学校教学主体,其言行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产生直接影响。教师不仅仅做知识的“搬运工”,而且还肩负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责任。教师品德的高尚、治学的严谨,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引导具有“隐性教育”的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一个优秀大学教师的教育魅力,首先缘于他做人楷模,如果教师本身素养不高,就很难在学生心目中播下师表的种子。”①因此,必须加强教师思想教育,防止其只“教书”不“育人”。

二、加强制度引导

教学管理制度是为规范各种教学活动和行为、净化教学环境、规范教学秩序、确保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而专门制定的。制度的建立为教学管理提供依据,能使学生自律,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有很好的规范作用。

(一)引入和创新德育学分制

德育学分制是全新的管理制度,用学分衡量学生在校的道德状况。与专业学分制相似,德育学分制将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各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之中,学生必须获得相应德育学分才能升往更高的年级。

1.德育学分制的教育优势。首先,可以避免传统评价的片面性。传统评价多以教师的评语为主,对学生优缺点的点评具有片面性。德育学分制用学分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进行定性评分,不再依靠“评语鉴定者”的喜好评价学生。其次,评价更具体。传统评价中极好和极差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生都处于中间水平,中间水平这一概念较模糊,评价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每个中间水平的学生其评价内容基本一致,学生不知从何改变。德育学分制通过德育指标来衡量学生行为,并且参照指标得出测评分数。通过分数对比,学生可以了解差距和改进方向,从而易于改善自身思想道德行为。

2.创新德育学分制。我国部分学校已引入德育学分制来引导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例如:湛江师院德育学分指标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志愿服务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身心健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社会工作能力、出勤情况等,正向行为则加分,负向行为则减分。既然德育学分制能约束并引导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因此,应着力研究并创新德育学分制,使德育与智育两者的学分相联系,德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联系,形成一面学科间相互交织的网。例如:学生考英语作弊,学生除课程重修,相对应德育学分被扣除外,其在一年级所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学分被扣除,因为理论与实践不统一。或可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学分在毕业前认定,只要学生在校期间无违纪行为,学分即可认定。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公共必修课,其学分不能用其他课程学分替代,这样便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有较大约束和引导作用。

(二)完善本科导师制

导师制发源于牛津大学,任何人进入牛津大学读书,必须同时得到某个学院和大学的同意。新生入学后,学院给学生安排一名导师,导师是学生所选科目领域内的学者,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业和品行②。浙江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费巩曾提及英国牛津和剑桥导师制的优点,“此种教法,重博览群书,不重捧住一本课本或几篇讲义,重思想见解,不重强记呆诵,足以尽启迪诱掖之功,养成有气势抱负之学者。因材施教,尤足使聪明才智不为愚劣庸陋所牵累。导师与二三学子,时常相聚一堂,或坐斗室相对论学,或集诸子茶点小饮与导师之家,剖析疑难而外,并得指示学生修养执法,解答学生个人问题。导师视门人如子弟,门人视导师如良师益友,从学之期虽暂,而缔交终身,受其潜移默化,不觉品德与学问俱进也。”从费教授评价中,可知导师制的优势在于能使学生做到“品德与学问俱进也”。本科导师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引导还不够,需要加强制度管理。

1.明确本科导师制的定位与导师职责。明确定位导师的岗位职责,必须处理好其与学分制和导师制的关系,不能将导师与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混淆。笔者认为现阶段导师制应是学分制的补充,目标在于弥补学分制在学生人格发展、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不足。导师的职责,不可能做到大部分人所希望的那样对学生各方面进行引导,导师职责的泛化将导致其什么事都做不了。笔者认为现阶段导师引导的重点应放在专业上,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爱岗敬业和以诚待人的品质都将深深地影响学生,发挥“隐性教育”的重要作用。

2.完善配套制度。与导师制相关的配套制度包括导师的选拔制度、岗前培训制度、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这些都是导师制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制度。完善选拔制,能让学校选出政治觉悟高、人品好、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导师。完善岗前培训制度,能让导师进一步加强“教书育人”的意识,使其成为导师后仍不忘“育人”的重要性。完善考核制度目的在于,对导师实施引导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对不合格的导师及时予以教育引导。建立激励制度是能让导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引导学生的工作中;导师从众多教师中选,在完成日常教师工作外还要履行导师的职责,其工作压力非常大;缺乏必要的激励制度,无法体现工作多和工作少的区别对待。

3.创新导师制模式。我国本科导师制模式尚处起步阶段,目前因各校实际情况不同产生了众多导师制模式,如:全程导师制、高年级导师制、精英生导师制、专业导师制、特长生导师制、双导师制和德育导师制等。研究认为,根据学生实际成长需要,可采取分阶段式导师制。学生在校的四年时间共分为三个阶段,一年级、二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年级学生对大学比较懵懂,此阶段实行全员导师制能对学生四年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二三年级依托学科竞赛载体,将竞赛指导教师作为“临时导师”。虽然没有参加比赛的学生没有导师,但是能让学生从学校开始感受竞争的激烈,从而努力学习。四年级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作为导师。通过实行阶段式导师制能降低师生比,提高引导的有效性。如梧州学院高校本科生9120人,专任教师541人,师生比117。实施分阶段式导师制,一年级 2270人的师生比为14,四年级2242人的师生比为14。担任导师的教师不一定是专任教师,可根据学科的需要选择。例如: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可在学校机关中选择符合条件的人作为导师,从而再次降低师生比。

(三)加强载体引导

1.加强课程载体引导。加强课程载体引导,首要的是丰富选课内容。首先应加大选修课学分比例。要求学生在公选课总学分中选择并获取与德育相关的学分不低于某一分值,从而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引导。其次应加大选修课数量。在教学中,经常听学生抱怨感兴趣的可选课程不多,而且很容易爆满。由于各种原因,部分教师不太愿意开设公选课,使得选修课数量不够。学校应通过各种制度鼓励教师多开公选课,选修课的内容可灵活多样,可将自身科研作为一门课程,上课过程中也可获取相当数据,也能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得到新的启发。但上课讲义应在课程开设前经学校教务处审批,以免教师因错误言论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产生不良影响。最后应对课程名称进行一定的包装。增加学分和课程数量目的是加大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引导的机会,但往往过于“原生态”的课程名称让学生“望而却步”。

加强课程载体引导,还得丰富授课方式。传统“课本型”的授课方式比较单调,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因而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引导的效果也不高。如老师可提炼课本精华,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授课。一门课也可由多位老师上,每个老师都能发挥自己的强项。如上心理素质课,涉及心理健康、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内容,可将每部分内容分别安排给不同老师,从而丰富授课方式,提高引导的实效性。在丰富授课方式时可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德国课堂采取研究性教学法,老师通过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景与方式,围绕某一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订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思想道德的构成因素包括知、情、意、行,只有当这四个因素充分发展时,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才得以最终形成。③学生学习思想道德知识,掌握了理论,然后用理论指导行为,然后由行为养成习惯,习惯最终上升为理念,此时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才真正扎根在学生的灵魂中。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离不开社会实践,只有经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道德的力量。因此实践教学环节的引导必不可少。

3.丰富教学管理平台。当代大学生特别是“90后”大学生,他们是在信息、经济和科技全球化快速发展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理念等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他们求知欲望强,认真努力学习;思想活跃,心态开放。但合作意识比较薄弱,个人中心主义思想较重,功利化倾向明显等。④针对学生特点,在学分制和导师制基础上,为能更好地提高教学管理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引导的实效性,还必须丰富教学管理平台,以平台为依托创新引导手段。

[注释]

①王筱雯.谈大学教师素质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J].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学报,2000(1):45.

②唐黎丽.本科导师制: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J].文教资料,2008(4):151.

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最高抽象。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独立学院教育模式具有特殊性,而独立学院学生是具有自身特性的群体,做好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极其必要和紧迫。应对社会思潮复杂化和多样化趋势,应全力维护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领导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活应用于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全新课题。

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审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第一,有助于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和觉悟。独立院校的学生较之普通高校有自己的特殊性,这就要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机制、方法等方面都应有别于普通高校。第二,有助于维护独立学院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确导向,推动独立学院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我国经济社会处于全面转型的国情、社情下,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对我国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和渗透日益加剧,各种各样的不良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入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学生增强抵御西方腐朽价值观的能力。高校独立学院成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不可忽视的阵地。第三,有助于独立学院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继承人。如何保证独立学院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固然重要,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敏锐的政治觉悟以及忠诚的政治立场更加重要,这决定着独立学院培养的毕业生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人才的思想保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一,选择多角度地运用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主渠道作用。在秉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常规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独立学院要重视当下社会思潮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特点,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方法,新途径。充分发挥教材和课堂教学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功能,做到正确、及时、有效教授知识;做到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新意、有乐趣、有启发、有感染。必须理论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现状,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用吸引力和感染力把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拉回到课堂上。针对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活跃的特性,要根据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大学生接受信息渠道的多元化趋势,运用新兴现代网络手段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要积极辩证地选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尝试采用循循善诱的引导方式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干扰。教师可以根据独立学院的实际,因材施教,用案例教学、专题报告会、专题讨论、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深入社会调研等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之中。

第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和精神文明全过程。这就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价值指针和方向指引。独立学院要深入思考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学生思想教育的全过程,并且有机地融入到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首先,明确指导思想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顶层设计。在西方腐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加剧的形势下,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思潮多元化、复杂化背景下,要充分认识到指导思想对学生思想的引领作用。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活跃,抵制不良社会思潮和外来腐朽意识形态的“免疫力”较弱。大力加强指导思想对其武装头脑的作用力,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培育他们成为指导思想的践行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其次,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信念追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这一共同理想的主渠道作用,在独立学院师生中形成一致的精神奋斗目标。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角色定位,为独立学院学生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立志为祖国和人民最伟大利益奋斗提供精神动力。让学生们树立共同理想,实现自己的终极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更高追求。

再次,明确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通过民族精神的感染力,不断强化学生奋斗、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动力。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创先争优。依靠时代精神的感召,转化为独立学院学生后来居上,锐意进取,不畏艰难险阻,经受严峻考验的时代精神,培养他们成为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合格人才。

篇3

长期以来,以孔孟程朱学说为主的儒家文化和以老庄学说为主的道家文化一直主导着中国人的心灵,因此 随着以人为本思想在各类市场学说中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倡导并建立“中国式管理”,就是通过重新解读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精髓,结合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把文化融合到制度中去,提出不断创新的、适合企业自身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文化管理。

在目前的企业发展大趋势中,没有或缺乏向心力和亲和力的企业都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企业团结必须凝聚于一个主轴。团结协作的集体和组织才能把每个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渗透于每个员工身上的企业理念成为一种亲和力资源,向心于企业目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肯定”,这是合乎“人本思想”的,文化管理就是重视感情和价值在管理中的运用,通过将企业的价值观念灌输到每个员工的思想意识中,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发展空间,通过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工作的热情和创造力来实现超越制度管理的飞跃。

现代企业提倡的,必须是以质量为中心的产品管理、以财务为基础的经营管理、以科技为先导的技术管理、以人为本的“中国式”企业管理。

孔子认为,好的制度应该体现两个字,一个是“仁”,一个是“义”,“为仁之方”就是“己欲立而立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惠而不费”,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上,即是通过文化管理的方式,既让管理有序化,又没有过多的花费。这是管理的效益最大化。

“中国式”的文化管理,应该是兼备制度与文化的功能,通过变革和创新,实现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面对经济全球化和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出奇方能制胜,创新才是根本,企业不进则退。国家倡导的创新型企业建设,不仅是指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也体现在文化管理的创新上。

篇4

【关键词】传统人本思想 人力资源管理 以人为本 修己安人 以和为贵

中国哲学在摆脱原始宗教和天命的影响中不断发展,形成了比较严谨的理论体系,尤其是道家和儒家思想以各种形式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持久地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和文化。人本思想是道家和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把人看作是一个追求自我实现、能够自我管理的社会人,以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为本位,肯定人的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强调在现实世界中提升道德品格,达到理想境界。

道家和儒家人本思想分析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道家和儒家哲学的基本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人是知识、技术和一切文明的重要载体,以人为本意味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只是分工不同,但管理的根本目的一致,即充分依靠人,最终服务于人,满足人的需要。

一、“天人合一”。道家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将人与天地平等看待,讲求“天人合一”。道家学说的核心逻辑结构是从人出发,回归到人,从道出发,回归到道,深刻全面地表现了人本思想。道家强调以“人”为中心,社会与自然、国家与经济主体以及组织与个人整体共生的管理理念,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组织管理人性化的发展的方向。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然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人类修行的目的,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即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二、“用人”与“民贵”。老子提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管理就是通过他人把事情办好。“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如果不借助大家的力量,即使非常聪明的人也不会成功。“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道家提倡管理者要充分发挥人的才能和作用。儒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肯定人的价值。孔子倡导“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宣扬“人类之爱”,尊重管理者独立的人格,“三军不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理论,强调施行“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认为“违背民心者亡”。三、“爱民”与“仁爱”。道家认为,“爱民治国,能毋以知乎”。国家如能爱民、爱人,就可以不治而治,使民不争、民不盗、民不乱,达到“圣人之治”。“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在企业价值观上,不能以积累财富为最高目标,“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企业应关心公益事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管理者要关爱下属,倾听下属的心声,平等对待员工,使员工在公司中有一种家的感觉。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也被视为人的生命独特而崇高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仁爱、和谐、诚信、中庸”等儒家智慧历经千年文化变迁和社会实践的考验,成为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及社会进步的精神财富。“仁者爱人”,儒家以“仁学”为精髓的思想体系,其核心是对人的关心与尊重。一方面肯定人具有内在的善性,一方面也主张强化外在的“纲常之礼”,强调两者的结合为人生之道。四、“无为”与“有容”。以人为本,意味着实行民主管理。人本管理思想是民主思想在管理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体现。道家讲求“无为而治”。“为”、“无为”、“无不为”互为前提和目的,老子鼓励“道法自然”基础上的“无为而为”,进而做到“为而不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管理者要充分发挥下属的潜能,无为之道,是最高的管理境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刃,无欲则刚”,可比喻人的胸怀宽广、大度,既要有宽容的性格,又要为人正直,不能有任何的私欲,要大公无私,方可站得稳、行得正,无私则无畏。儒家强调管理者应该胸襟宽阔,不玩弄权术,信任下属,善于授权。

修己安人。道家思想强调若要很好地进行统治,需要“修己体道”。“修己”是做好管理工作的首要前提。管理者应当以身作则,多做实事。“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辱之。”①管理者要树立权威,需要用情感和榜样的力量去感染下属,以此产生潜在持久的影响并化为员工自觉自在的行动,从而达到“无为而治”。儒家提出“修己以安人”的观点,构成了中国式管理的基本过程。管理者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和修养。“修己”是个人品德的修养,是管理的起点,修己的极至就是“内圣”;“安人”是国家治理的目标,是管理的目的,也是儒家所追求的“外王”。领导要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下属才会认可和接受领导的价值观,进而提升工作绩效。

人和。“和”是古代人本管理的重要宗旨。《易经》帮助人们把握“天时、地利、人和”的际遇。《庄子・天道》指出,“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均平万物、顺应民情,便是跟众人和谐的人。道家思想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和合”精神,即透过共生、共处、自立与共同发展而达至大同理想世界;同时,儒家提倡“人和”精神,重视人类生活的群体性,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敬互爱,以和为贵。在孔子看来,“和”表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是有原则的和睦相处,是“君子所见略同”,是“周而不比”(《论语・为政》)、“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表现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上,就是“君臣”互补,“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尽管家长式领导中的威权领导要求领导者像家长一样拥有绝对的威严和权力,不容挑战,要求下属毫无保留地服从②,但孟子在人本观念引导下明确提出,君臣之间应当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关系,应当是在共同治理天下的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合作伙伴的关系。

人本思想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人是管理活动的核心,全面理解人本管理的内涵,要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以道家和儒家人本思想为借鉴,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获取竞争优势,依赖于员工整体素质和技能的提升以及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潜力的发挥。因此,组织应实施以人为本、以智为用的人才管理战略,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采取修己安人的管理方式,实现以和为贵的管理目标。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组织中的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将其内在的潜力发挥出来以实现组织目标,对增强组织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人本管理的概念是建立在对人的基本假设之上的,以人的全面的自在的发展为核心,创造相应的环境、条件,以个人自我管理为基础,以组织共同愿景为引导的一整套管理模式,实行柔性管理、员工的自我管理、注重民主管理,使个人或团队能够更出色地完成既定目标。

采取修己安人的管理方式。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提出“修己安人”的管理方式,对现代组织管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修己”在现代组织管理中主要是指组织领导者要注重自身领导能力和领导素养的提高,组织领导者最终通过“修己”达到“安人”的目的。“以德为先”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它体现在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共生共栖的关系上面。儒家文化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领导者加强自身修养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要在了解员工需求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显性和隐形激励手段,激发员工的动机,进而鼓励员工导向组织目标的行为,最终实现组织目标,满足员工需求。

实现以和为贵的管理目标。儒家的仁爱之心对现代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同样有重要价值。组织要以仁爱之心去对待员工,主动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由过去传统的以“控制”为主的人事管理职能转变为以“关怀”为主的现代组织管理职能,了解员工的诉求,理解和善待员工,尊重他们的利益和人生目标,力求在组织中营造一种和谐的团队精神,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达到和谐管理的最佳境界。

结 语

传统的道家和儒家人本思想所蕴含的人本、人和、无为以及仁政等思想精髓从多个方面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渊源。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组织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高效地优化配置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人的潜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道家和儒家人本思想给了我们很多可供借鉴之处,管理者需要悉心领会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项目资助,项目编号分别为:70701024、GSXL-62026)

注释

篇5

当时,并没有一种科学的管理理论能全面解决员工因社会和工作压力而造成的心理情绪,大量的员工以酗酒来排解压力,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饮酒几乎成了员工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导致的怠工、装病、离职和工作事故层出不穷,给管理者带来很大困扰,一些企业管理者开始试图将酒精拦截在工厂大门之外,1935年,酗酒者匿名团体(Alcoholics Anonymous, 简称AA)在俄亥俄州成立,这就是EAP的前身。AA团体建立的初衷是为那些有严重酗酒行为的员工提供帮助,但在以后的发展中,范围扩展到对员工心理情绪的关注,于是20世纪60年代从AA发展成为了EAP(员工援助计划)。

EAP是英文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的缩写,直译为员工帮助计划,EAP从酗酒匿名团体发展到今天,服务范围包括员工的心理咨询、培训和幸福力的构建,全方位帮助员工及其家庭成员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最终目的是帮助企业提高绩效、改善组织气氛,提升管理效能。纵观EAP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EAP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紧密相连,在每一个时期,由于关注的问题不同,员工帮助计划的形式也不尽相同,但唯一不变的是员工帮助计划的初衷。

EAP在西方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帮助员工解决各种问题的综合性的、成熟的管理服务模式。EAP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还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虽然也让一些敢于“吃螃蟹”的企业从中得到了实惠,但对于大多数企业和员工来说,EAP仍然是一个陌生的洋事务。而且由于中国独特的国情和几千年传统文化形成的国民性格,他们并不能像西方人那样坦然地接受心理咨询,可以说,EAP在中国的发展至少落后西方四十年。

EAP中国化必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这不仅仅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更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中,能确切找到关于幸福管理的因素。不管是儒家的“孔颜之乐”和“君子之禄”,还是道家的“寡欲”“无为”“守柔”“不争”,抑或是佛家的“众生平等”“烦恼即菩提”“诸行无常”和“圆融无碍”,都是在探讨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打开幸福之门。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幸福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往往是超越于物质之上的,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及佛家,均把精神上的满足作为人生幸福的最终追求,把道德和气节也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之一。

不仅儒释道对幸福管理提出了相关的理念,诸子百家中的墨家对此更有深刻的阐述。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他以其独到的见解、鲜明的主张,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及世界管理学的发展起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篇6

关键词:道家 管理思想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启示

古代道家管理思想是中国管理思想遗产中珍贵的内容,“以人为本”、“自然无为”的道家管理原则,知人者智、治大国若烹小鲜、有无相生等具体的管理思想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能够给现代企业管理者以深刻的启迪。因此积极借鉴道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道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者选拔方面的启示

道家主张领导者要知人,且要自知。老子主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家不仅指出“知人者智”(《老子·三十三章》),而且总结了知人方法。庄子认为知人甚难,“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夏秋冬,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只有通过反复地观察,试探,考验,才能够辨明贤愚:“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忠诚),近使之而观其敬(礼节),烦使之而观其能(能力),卒然问焉而观其知(知识),急与之期而观其信(诚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仁爱),告之以危而观其节(气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行为),杂之以处而观其色(是否好色)。九徵至,不肖人得矣”(《庄子·列御寇第三十二》)。

企业在选拔、任用管理者时,应注意以下素质:

①知。管理者不仅要具有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管理方面的知识,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法学、领导科学等理论,而且要具有随机应变、审时度势、择人任势等综合利用所有资源创造综合实力的“知”。

②信。即“信任”和“信用”。“信任”是指管理者一方面要相信自己的才能与决策,另一方面要相信他人的能力和品质。“信用”是指管理者对企业已经做出的目标设置、战略规划、奖惩原则等要保持适度的稳定性,以确保管理决策的权威性。

③仁。管理者不能仗恃权力而盛气凌人,应平易近人、诚信为本。管理者要重视对员工的感情投入,以平等、友爱的态度对待他们,关心员工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尊重和满足员工的归属需要和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④节。管理者在艰难困境中必须意志坚定,不因强势而屈服,不为反常所动摇,应当知晓取舍之道。管理者不论遇到什么险事,都要心存正念、坚守正道。

⑤守。管理者要心胸坦荡,执着纯正,不为世俗所乱。决不能恃才傲物,过于自负,一意孤行。

2 道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员工管理方面的启示

2.1 “无为”的管理原则。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由以形成的最终根源。“无为”是道或天道的一项重要属性,并非无所作为。

①“无为”能减少管理的心理阻力。“无为”而治,有利于下属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管理要求,避免引起反感。在企业实行目标管理是实现“无为”而治的方式之一。目标管理的办法可以改变员工对工作目标、方法和完成效果盲目被动的状态,通过让员工参与到工作目标的确定和分解过程中来,使员工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同时保证企业的工作质量。

②“无为”可以减少冲突。要使全体员工协调一致,共同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管理者必须首先研究员工的不同需求,对于传统的物质和金钱奖励做法要尽力去赋予新意。同时,针对物质激励会逐渐产生“淡化”的现象,还要注意加强对员工的精神激励,帮助员工在企业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2.2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有句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六十章》),意思是治理一个国家好像煎小鱼一样,不可乱翻动,翻的太多,小鱼会碎,损坏鱼型。烹饪时要掌握火候,用火大小和时间长短要恰到好处,这样煎成的鱼才好吃亦好看。应该注意的是:

①规则要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模棱两可的规则会使员工无所适从,各项工作也会难以协调。

②规则要明确而不专断,严格而不冷酷,既能对故意捣乱的员工产生威慑,又能对无意犯错的员工法外留情。

③规则一旦制定,管理者不可随意变更,朝令夕改会使员工对企业失去信任感,也会对规则制定者的权威性产生质疑。

2.3 赏罚并用。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老子·三十一章》)。作为一个管理者不能以罚代教,对待问题员工,要在注意方式方法的同时了解其真实想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运用激励措施激发工作热情,从积极的一面引导员工努力工作。

2.4 防患于未然。所谓“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乱”(《老子·六十四章》)。随着现代员工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解决劳动纠纷已经成为一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如果人力资源管理者忽视小的劳资矛盾,或是未能及时妥善处理,很可能导致最终劳动关系恶化,企业员工罢工、诉讼,甚至其他过激行为,最终损害企业的利益。因此,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是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以及监督执行过程的基本要求。

3 道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启示

3.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一章》)。这里的第一个“道”是名词,指事物发展的本原和实质,或一种规律。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达之意。“企业文化”就属于“道可道,非常道”的问题。“企业文化”存在着“有”、“无”的两种内涵,“有”属于企业文化的内隐部分,具有“不可道”性;“无”属于企业文化的外显部分,具有“可道性”。

企业文化必须从基础做起,从管理人员做起。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通过合理配置人才不断提高员工素质,是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根本所在。企业日常管理行为的持续创新就是企业文化的最有效载体,各种各样从细微处入手的服务行为,是体现企业从客户需求出发的企业文化的最好方式。即通过“可道”的行为,让客户感受到企业独有的“不可道”的企业文化内涵。同时,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也要抓紧时间做好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员工行为规范,尤其是管理者的行为规范、长期的员工文化素质提升规范等。

3.2 重民、爱民的一贯主张。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四十九章》)。老子推崇的是没有私心,重视民心民意的圣人。尊重人的地位、价值与尊严是人本管理思想的前提条件之一。

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要牢记“有快乐的员工才会有快乐的客户。”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应该建立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员工满意度提高了,工作质量自然提高,员工优质的工作换来的是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而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换来的将是员工对企业的忠诚。

参考文献:

[1]范庭卫,朱永新.道家管理心理思想概要[M].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03.11.

[2]卢毅.“无用之用”与“人尽其才”——道家用人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J].人才开发,2007(11).

[3]朱兆民,张喆.道家“无为”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有效性分析[J].企业导报,2011(2).

[4]王媛.道家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09(4).

[5]郭洪刚,王成香.道家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契合[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6).

篇7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是思想极为活泼的时代。到战国晚期,各家思想彼此影响,来自各个地区的地方色彩,也因为彼此影响而逐渐融合。例如,本来在中原发展的儒家和南方楚地发展的道家,在彼此对话过程中,都有所修整。法家本来就不是学派,而是若干讨论管理学的人物,将他们的意见,整理成为理论。战国时代,各国经过一些不同的改革,在彼此学习的过程中,这些经验成为帝国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儒家和道家,对这些法家的理论,也有相当的影响。秦始皇在各处立碑,其中表彰的礼法和伦理以及推崇的国家秩序,其实和荀子的理论相当地接近。秦始皇的主要助手李斯,和李斯的同学韩非,都是荀子学派的人物。汉代实行的治术,继承秦代精神,乃是儒表法里。至于道家的哲学,虽然表面上和统治无关,但道家的道术,也是一种手段。《史记》将韩非与老子同传,也不是没有道理。

从战国晚期开始,各种思想,因为彼此错综复杂的关系,有人开始作综合的工作。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文字,从此中国的文化,有了一个全国共同使用的载具,战国时代已经呈现的思想交流,遂有更多大发展。吕不韦的门客合编了《吕氏春秋》,就是一个大百科全书体。汉代的《淮南子》,则是以道家思想作为基础的综合著作。这些著作,都涵盖全部知识,从宇宙论、知识论,到政治哲学,无所不包。这个气魄,确实和天下帝国的格局相称。汉代董仲舒的著作,以天人感应为主题,将人类的知识和宇宙的结构,结合成为一个巨大的知识系统。许多儒家著作的文章,结集为《礼记》,其中内容也无所不包。西汉初年,大乱以后,朝代初建,与民休息,道家哲学成为无为而治的基础。汉武帝以后,政治趋向于上下贯注、无所不包的大格局。儒家的今文学派,上承孔子济世的使命感,发展的方向是发挥内圣外王的“外王”部分。董仲舒建议政府独尊儒家,也是为了要经过儒家的理论,为天下建立一个理想世界。《礼记》的“王制”和“礼运大同”一章,所标榜的都是一个理想的天下帝国。董仲舒的学生们,甚至于建议汉代的皇帝让出帝位,由贤者接替。西汉末年王莽夺取政权,其所持理由,也是为了实现儒家理想。凡此综合性的思想,大开大合,与天下帝国的结构,彼此呼应。

组织人才流转的庞大网络

董仲舒曾经应汉武帝之召,回答武帝的问题,提出所谓“天人三对”。除了关于天人关系的宇宙论观念以外,他最有影响的建议,却是有关人才的选拔。汉代本来就有邀集天下人才的机制。在汉初,朝廷不定期地要求高级官员推荐人才;有才之人,也可以自动向政府报名。朝廷也不时让这些人才提出他们的建议,或者朝廷命题,要求他们答复。董仲舒的对策,就是回答朝廷提出的三个大问题。“察举”制度,在武帝以后,成为罗致人才的制度。内外高级官员都可以推荐天下人才,在不同的名义下,例如孝廉、方正、孝悌、力田或者列举其特长,例如“能使异域”等。察举终于制度化,由各地方定期推荐人才进京,在上述各种名义之下,经过考试,担任仕郎、郎中等类,留在郎署候命。那些地方推荐的人才,通常是地方官署的职员,经过上司考核,以为值得推荐;就由这些职员,以递送地方工作报告的名义进京,同时,他们就留京作为地方推荐的人才。

在郎署待命的郎吏,等于是在京学习。他们以种种名义,在朝廷担任助理工作,甚至于执戟廊下,侍卫朝廷。他们也会被派遣,在官署中服务,或者担任高级官员的助手,随时听待差遣。过了一段时候,有一批郎署的待用人员,可能被任命在首都服务或者奉派到外地。汉乐府有一段形容汉代公务员的宦途过程:“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有人以为,“二十朝大夫”未免年纪太轻。其实,此处的“朝”不是中央的“朝”,汉代的地方政府,当地人都可以称为“本朝”,“朝大夫”只是在本地担任公务员而已。宦历中最重要的一段,却是“三十侍中郎”,从这个阶段以后,被察举的候选官员,才真正进入了中央文官组织。西汉的高级官员之中,四十岁做到二千石者,不为罕见。很多人在五十岁以前,就做到丞相或者相对于今天的部委首长。

篇8

关键词:管理国际化;中国式管理;西方管理

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方科学管理理论一度的风靡中国,但是不久就发现这些管理理论在中国大都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同时近期在法国出现了要以法国本土化来抗击所谓文化多元主义的国际化浪潮;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承认多元化的国际文化在德国的失败,倡导德国新移民要学习德国文化,适应德国的生活方式。由于中西方在种族起源、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有对比性的文化差异,最突出的是表现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上,对人们现代生活、企业管理等多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有此形成的中西式管理差异着重体现在“和谐管理”与“竞争管理”、“粗放式管理”与“精细化管理”、“以人为本”与“以事为本”的不同选择上。中西方管理思想与方法在多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深,经济发展在全球开始企图形成一个范式时,管理的深层次融合或分歧开始体现出来。管理的国际化选择何去何从?人固有两只眼睛,但只能看一个方向,中式、西式究竟以哪一个为主?由此,也展开本文对中西式管理的差异进一步研究。

一、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回顾

中华民族在其5000年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的发展贡献了众多管理方面的智慧结晶。中国的传统文化管理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也包含其他学派。其核心的内容是“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这些也一一在各时期的管理思想中体现出来。

首先是先秦时期的管理思想。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管理思想分别是来自儒家、道家、法家的管理思想。儒家的管理思想,代表的有孔子的“贵和”的管理思想,主张利用“仁”、“爱”来达到“安人”管理目标;强调“德”、“礼”之治,而辅以法治;认为管理关键在于“举贤才”,需选拔正值的人进行管理;提出用“义”来规范人们追求物质财富和经济利益的行动,用“惠民”的方式提高人们的劳动积极性等。道家的管理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大流派之一,也是极其具有影响力的。道家的管理思想的基本特色是“守柔”,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倡导“守柔”,以柔制刚的思想;以“无为”为管理思想准则,即人的行为及其指导思想不违反事物发展的规律,而应顺应自然的要求,不随意地蛮干;主张“有无相生,以退为进,欲夺故予”的辩证的管理思想;提倡 “无弃人”的用人思想等。法家管理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商鞅、韩非、管子等,他们主张依法治国,注重人才的任用,提倡“任人惟贤”的管理思想。除此之外还有墨家、商家、兵家等在各自领域的管理思想,共同构成了先秦时期丰富的管理思想体系。

其次是秦汉时期至宋元中期的管理思想。代表的是李斯、司马迁、诸葛亮、曹操、韩愈、沈括、王安石、司马光等人提出的管理思想。这个时期,儒家、道家的管理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李斯的注重人才的思想,诸葛亮的“任人惟才,德才兼备,德重于才”的思想,曹操在各方面的决策思想和后勤管理思想,人才管理思想等都是儒家、道家管理思想的继承。明清时期的管理思想表现为儒家的“贵人”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只是在评判标准上有了新的发展,如张居正实施“考试法”的改革措施。而经济管理思想、军事管理思想等也逐步完善,如康熙的“仁者无敌,此是王道”是传承了儒家以“仁”为管理方式的思想。

二、中西式管理差异体现

(一)“中庸”、“无为”与“有为才有位”

中庸之道是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础的,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该思想作为儒家提出的道德修养和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中华民族的思想行为有这根本的影响。在管理方面,其应用广泛,体现的是适度、顺道、和谐、整体、权变的管理思想。“无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是指没有违背规律办事的意思。“无为而治”被看作是管理的最高境界,要求人们淡化功业欲望,提倡功德观念,提升管理者自身的精神境界。其内涵与中庸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即是中庸也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无论是“为”还是“不为”,都要做到不偏不倚、不温不火,从而使得事情“顺道”发展。

西方由于其重功利,崇尚竞争,故在管理风格上强调“有为”,有为才有位。重视领导者、管理人的知识、才能、业绩,这样也就有了财富崇拜、业绩崇拜,为体现财富,业绩竞争的结果,发展出重法治、权利分配、层级控制,重激励措施和方法的采用,处处表现出领导者的作用和影响的管理思想。

(二)“和合为先”与“竞争至上”

“和合”是指和谐与合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管理思维方式的根本特点。一是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体现在“人道治理应与天道运行相和谐”,也就是说在国家社会的管理上必须要与自然规律相适应,从而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二是“尽人事以应天常”,指人应该也可以在领悟、尊重自然法则的前提下,顺应自然法则去做事情,实现人类行为与大自然的谐律同步共振,与自然圆融和谐地发展;最后是人与人的和谐。强调一个组织里要使上下和谐,才可以“克敌制胜”、“和战”,强调事物整体内部各部分的联系,强调整体的发展。三是在追求利益的时候,以“合作”取得,而不是靠完全的竞争来获取。

西方由于其“天人相分”的根本文化特质决定了其在管理上的基本原则也是分门别类的思想,即把所要研究的事物或过程分解成各个部分,单独地进行分析、研究,把研究对象细化,倾向于孤立地研究事物的某一部分,比较不注重对整体的研究。如公司内部形成严格分工的职能部门,分别对各部分的工作进行单独的研究,虽然研究深入,但是对于整体的研究则相对比较少。

(三)“粗放式管理”与“精细化管理”

中国的粗放管理方式,一方面与其过分注重从整体着手处理问题有关,过多地从整体的思路出发去研究问题就容易忽略对细节部分的仔细考量;另一方面是中国的文化对事物的描述用词倾向于含糊、笼统地陈述某一事,加之中国人重人情、同情心重,管理中就会经常出现“大概”、“差不多”这样的词。缺乏精细化的管理标准与人情双层作用的结果是,计划执行得不彻底,慢慢地,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形成了并难于改变。

西方的精细化管理与其“天人相分”的文化底蕴是密不可分,而实际展现在管理上是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开始的,分解现场工作工人的动作提出流水线生产的生产方式;再到戴明的质量管理,从影响质量的各方面入手去改善服务、提高唱片质量、实现效率提高、成本降低的目的。这些都是西方精细管理思想的极致代表,与中国式管理的有着显著差异。

(四)“修身安人”与 “正人”、“法治”

“修己”指管理主体对自身的管理,孔子等中国先哲认为,只有管好了自己才有能管好别人,即先“正己”而后才能“正人”,强调内在的自觉性;“安人”是指自身管理好后的影响,包括对他人和社会形成影响的“他安”和对自己形成影响的“己安”。“安人”既是管理主体自身管理的目的,也是管理的过程,由己及人,由内及外,管理是一个内外兼达的动态过程。“修己安人”无疑是中国文化“向内追求”在管理思想上的最明显的体现,也解释了中国崇尚“德治”的原因。

西方的管理思想则是很少涉及管理主体自身的修为,如我们所熟悉的西方管理大师对管理的定义有泰勒的“管理就是确切知道要别人去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法约尔的“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些思想都没有对如何管自己做出探讨,而都是针对如何管别人的,也即是注重“正人”。于是很顺其自然地,西方就不会像中国那样提倡“安人”了,因为“安人”需以“修己”为前提,而注重法治也就顺气自然,要管好别人,剔除了内部的因素,就只能从外部约束去尝试了,提倡并实践者通过诸多的条款去管人,也正是“正己”思想的必然结果。

三、未来研究展望及启示

不论管理将发展成一个怎样的模式,是否中西合体抑或背向走得更远,管理的本质只是一种手段,是我们实现企业经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各种目标的手段,不管其存在多少种表现形式,管理国际化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得多,而且总处在一个动态变化之中,我们要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合适自己的管理方式。就中国式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西方管理在本国的水土不服情况,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给予现实的指导。本文在此尝试就中国式管理的选择路径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发展中国式管理无法依赖简单的“拿来主义”,要求我们在找寻中国自身的管理方式时要避免流于形式,换汤不换药地将西方的管理思想冠上“中国式管理”的帽子。二是发展中国式管理需要“知行合一”。中国企业家和管理学者不仅需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抽离出适合现代本土企业发展的管理思想,而且要对受着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亚洲四小龙等国进行标杆企业研究。三是深入“细化量化”中国式管理。改变中国的粗放式管理,要坚持以量化为导向的“精细化”管理的思想,使得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细化到管理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层面,从而使得中国式管理对管理的各个方向有着具体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程嵩仁.中华传统管理文化精神——中西方管理思维方式比较论纲[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黄如金.21世纪的中国式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陈成稳.中国式与西方式管理差异[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9).

4、高玉娟,王龙建.浅析中国式管理的“中”“合”“和”之道[j].科学教育家,2008(4).

5、黄如金.中国式管理的灵魂[j].管理理论前沿,2008(18).

6、李国英.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及融合趋势[j].中国集体经济,2007(8).

篇9

清虚怡淡,潇洒寂寥。

《清规榜》中,长春子丘处机描绘,“见性为体,养命为用”,道人们的庵观清平之乐,多么叫凡俗重重捆绑的现代人羡慕,云在青天,遥不可及。

可巧,身在京华之人,前世修来的福报,朝阳门外,闹市之中,活脱脱一域清静刹土,东岳庙,游人信众,偶有闲暇,多了“割粲烂于其目,抑铿锵于其耳,恬愉静退,独善守己”的好道场。

俗谚,鸟随鸾凤,人伴贤良。参东岳道院,且须问名家。

且说,放下忙着编写的《周易》解析手稿,任卧香炉中,檀香袅袅洇开,东岳庙住持袁志鸿道长,笑容可掬,端坐书斋,品人生,谈玄机,论世理,开示东岳因缘,接引后学,“相与谈玄,不觉席问生风”,神仙加被,来坐阁中。

《云笈七签》里的诗文

说话袁道长,距1982年入道参学以来,至今已阅约三十载。

光阴荏苒,如梦似幻,三十年间,当初的青春风华,而今,已经成为道教正一派的宽仁长者,著述阐论,提携后辈,追忆流年,袁道长称。自己是道教文化的受益者。

江苏句容,本是道教一大福地,袁志鸿的故乡,年轻时代,他生长在红旗之下,涉世不深,尚未觉察。当时,他唯一渴慕文学,一心笔走龙蛇,写小说,当作家。小试牛刀过后。他只觉得,汲深须修绠,环顾中古各类典籍,他与道家经卷最有缘分。那时,他只想着学好了道家学问,增了文化底蕴,转回头。酣畅情怀,剑指文学,没想到竞做了道教中人。

上世纪80年代初,袁道长机会难得,被茅山道院选送,来北京中国道协道教知识专修班学习深造。袁道长自谦,入道修学之初,信仰不坚固,来北京后,他发愿抄录素有“小道藏”之称的《云笈七签》,悉心勤奋,经书中的诗文、故事令他痴迷。最近,他的几许文学旧梦仍然留存,随着抄经日深。神仙自来加持。尘埃渐渐洗落,发心出离,修持之心,不断坚固,抄写到半部《云笈七签》之时,袁道长法喜充满,明确了一生的道教追求。

欲养生 须清静

《太平经》言,求道之法,静为根。

道教讲究老子的“长生久视”,理想中所追求的是“长生不死”,“长生不老神仙境界”。袁道长说。这指的是肉体上驻世时间长久,精神上永存与不死。袁道长回忆说:“1995年,在青城山传戒期间,得识一位120岁高寿的老道长,从山下至天师洞,走路上山,步履矫健,没有半点老态,不让青年,身体素质非常好。这就是养生修习很好的例子。”

《史记》中记载,黄帝“且战且学仙”,常游天下名山求仙访道。袁道长劝告,时人想要养生,必要参学《黄帝内经》,这才是源头。如果能够深入研习《灵枢》、《素问》里的学问,养生中的养、治、修的见解必会落到实处,“道家最初的养生道理就是在《黄帝内经》里确立的”。

黄帝之后,出老子;老子而后,出《南华真经》。庄子即出,修持之门,渐成次第,如导引、坐忘、听息、心斋、吐纳、缘督、踵息等等,门路层出。

为山九仞,起于垒土。

不论道士们每日早晚功课,还是时常参习打坐,都需要先安住修行,袁道长说,必须先要“清静”,“静”是道教修学的第一步。

道教早课,持诵的《清静经》,就是为了让修行之人在修持的过程,保持思想境界的清静,进而才能进入更深养生的境界中去。道士每日念诵《玉皇心印妙经》和“神咒”持神号,都是为了修习清静心的目的。

急流混浊,静渊如镜。

欲要养生,先须清静。

人生百年 魂归东岳

进入东岳庙,款步其中,观古柏参天,察碑林斑驳,人世烦恼,顿然消减。

一条神道,直通大殿,东岳大帝的神像安坐居中,好像一位古代帝王,文官武将,分列两厢,七十六神司,各负其责,好生威严。

阅读罢像教,更想阅读教理,“为何繁体的岳字,上面一座山,下面偏偏一个狱字,不解?”每次被问及这个问题,袁道长都笑着慢慢解答,“中国的古籍上说,人生百年之后,魂归泰山”。

东岳泰山,是五岳之尊,亦谓五岳之宗,即宗主之意。传说,泰山既是收藏人灵魂的地方,也是放生人灵魂的地方。世人生死,在这里,轮转运转。东岳大帝派七十六神司在这里梳理计算,分毫不错,从前做了善事的人,放飞在好的地方;反之,就是边地疾苦。下家,乃至投胎恶趣,做那鸡犬马牛。

因果报应。到时立见。

袁道长讲述,道家有一种超度的方式。超度亡魂之时,高挂太乙救苦天尊图,也叫做鬼王图,但见这鬼王生得面目狰狞,身背后,火光震慑,肚腹硕大,像一铁罐,各路亡魂尽在其中锻炼,熊熊真火,要炼出诸般原形。善归善,恶归恶,洗出好人、坏人和牲畜,鬼王像一位超世间的大法官,评判因缘,计算果报。

管理之道 宽猛相济

自古,“穷怕布施,富怕学道”,这些年,世风忽然一转,企业家纷纷流行学道,一时风气。袁道长看好这风尚,于道教,于企业家,都是好时机。

一百多年,西风东渐,西方的经营方式、管理模型,中国企业家学着用着,早已烂熟于胸,然而,对于中国古代道教的《周易》、《老子》之学,企业家们往往知之甚浅,更谈不上什么挥洒运用。

企业家学道,一则可以调养身心,再则可以治理团队。

说到此,袁道长信手先拎出一个“道”字,开始解析。上面两点,是个阴爻,接着一横,是个阳爻,正好阳气在下,可以上升,阴柔在上,也可自然往下走。阴阳互补互动。中间一个自己的“自”,就是说,一切阴阳,都需要反观自身,学道由己。阴阳在哪里?阴阳在自性之中。“自”下面一个走之,说明要运动,阴阳之道,需要自我运转,自我推动,身体才能健康,思维才能活跃,团体才能兴盛。

单说一个“道”字,背后竟有这般多的机关。

袁道长接着说:“道学中的易学,最重视互动变化,企业中,孤阳之下,很多理念是推不动的,阳刚之气不断地上升,还需要阴柔来滋补,阴阳互动,才能不断转化。”

“运用在自己的身上,有精气神;在企业中,应该会有很多的抓手,通过这些抓手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或者把原来没有挖掘出来的潜力挖掘出来”,思想境界的修持,对于管理大有益处。

一个人的德行,可以通过事实来体现,德行展现的是道性,本身的道性比较高,德行也就自然显露出来了。深入到《道德经》中去,才发现《道德经》里,有道教之学,社会学,帝王之学,也有管理学。

道是体,德是用。

袁道长还引用任法融道长的观点。儒家讲仁,仁是德的概念化,是道性的一种表现,“克己复礼”,还是德的一种表现,仁与德所要表现的是同样的概念,不管讲的善还是仁,都离不开“道德”二字。

青年人与道教

研道修道,承前启后,袁道长总不忘提携后辈和接引信众,东岳庙里,很多道士都是80后,现代丛林年轻化,生机勃勃。

篇10

中图分类号:B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060-01

摘要:通过尼采与庄周各自不同的时代背景,人生环境,由此来了解两人人生哲学思想中的异同,从而给予现当代的人们在这浮躁、躁动的社会一阵清风,重新审视自己的当下作为,关注生命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庄子;尼采;思想异同

一、庄子其人及其代表思想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扬了老子和道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学风文风。他提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讲天道自然无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朴归真。他把提倡仁义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对当时统治者的“仁义”和“法治”进行抨击,他对世俗社会的礼、法、权、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精辟见解。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二、尼采其人及其代表思想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尼采哲学在当时曾经被当作一种“行动哲学”,一种声称要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哲学。

尼采提出关于建构理想人生的哲学,认为超人是人生理想的象征,是尼采追求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尼采对现代人,现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梦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超人不是具体的人,是一个虚幻的形象。超人具有大地,海洋,闪电那样的气势和风格。尼采认为,超人还没有现实的存在,它是未来人的理想形象;超人给现实的人生提出了价值目标;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

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价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尼采继承了启蒙运动的精髓,反映了现代意识的觉醒。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肯定,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生;对工具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否定性批判,开启了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另一方面,对理性的批判,对传统的否定也存在着片面性,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欣赏的一面。

尼采的哲学观最重要的一点是哲学的使命就是要关注人生,给生命一种解释,给生命的意义一种解释,探讨生命的 意义问题。尼采对哲学的看法,第一是对生命,关注人生,第二非政治的,第三非学术的。

三、庄子与尼采哲学思想比较论

作为叛逆哲人,庄子和尼采哲学都是超越哲学,出于对生命之热爱,他们对传统思想观念作了深刻的反省与批判并致力于转换。对两人的本体论、认识论、人生观进行比较,发现尼采提倡昂然的生命力和奋发的意志力与庄子的无争、顺应自然以提高精神境界大异其趣,但他们在各自超越思想中所倡导的个性独立之精神无疑为时展带来了强烈的心灵震撼,体现出一种人本主义精神。

(一)相同点表现:1.都是具有诗化的哲学。2.都是虚无论者。3.都崇尚自然。4.在很大程度上都否定理性。

(二)不同点则体现。

1.时代背景不同,过度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到处是欺诈和惟利是图,人类精神的空虚和无助,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诞生了尼采思想。而庄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庄子的思想主要是怎么做人,是针对统治阶层提出的治理社会的药方,但个体在这样一个乱世的作用毕竟有限,因此庄子既冷漠讽刺,又超尘脱俗,而尼采针对人类的精神方面的危机提出来的,他自信自己的哲学思想,尤其是酒神精神和强力意志能够拯救人类精神的危机。这是建立在物质基础足够强大的基础的,庄子时代物质生产还十分落后,庄子超前的思想注定了他只能是一个空想主义者,庄子的思想太超前了,以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尼采的思想是我们可以想往的理想时代。

2.民族心理不同。庄子对社会的丑恶的绝望中,既超尘高傲,又无情嘲讽,尼采对社会丑恶的深恶痛绝和狂傲不羁,但生命意志是向上的、是毫不妥协的,与庄子的退避三舍、形如槁木形成鲜明对比。庄子是中国农业民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封闭忍耐的性格使然,而尼采顽强的生命意志和不羁的生命热情,恰是西方商业社会赋予他的文化品格。所以这种区别也有民族心理方面的文化因素在里面。

(三)思想观点的具体差异。

1.庄子“形如槁木”与尼采的“强力意志”。面对人生痛苦的态度――庄子是因轻视从而放弃反抗,而尼采认为要与人生的痛苦做抗争。庄子是对社会绝望后彻底抛弃失望,而尼采是一个对社会有绝望但觉得更应该以一种超人的强力意志去抗争。

2.庄子“体道”与尼采“彻底的否认一切传统社会规范的存在。”庄子和尼采都否定了世俗的智巧和社会的一般规范。但庄子是自然主义的信奉者,而尼采是虚无论者,对世俗人生一切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都予以否定,甚至认为上帝死了,而庄子相信人间还有一种高于人世的道在驾驭人间的一切。

尼采是鼓励求知的,他关注的也是本真的生命,认为只有知识才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保存生命和张扬生命。尼采借助知识来对抗当时人们精神的普遍萎靡不振,他乐观地强调知识对于生命的益处。尼采和庄子都否定知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绝对性,都是一种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的知识观。

3.理想人格。从理想道德人格的角度来比较,他们思想的异同主要体现在理想道德人格的基础、理想道德人格的特征、理想道德人格的修养等方面。“从自由视角观照生命本体,追求一种具有个性解放与形而上内在超越意蕴的自由,是贯穿庄子与尼采生命哲学的主线。在通向“逍遥无待”与“酒神狂欢”的自由之境中,庄子强调个体应通过“心斋”、“坐忘”的方式,祛除一切违背本性的外在束缚,返归与道为一的澄明之境;尼采则强调个体要历经从骆驼、狮子到小孩的三种精神变形,持守生命本真,成为具有强力意志、充满激情与创造活力的强者。两者的自由思想对启示人们关注生命、塑造独立人格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为叛逆哲人,庄子和尼采哲学都是超越哲学,出于对生命之热爱,他们对传统思想观念作了深刻的反省与批判并致力于转换。对两人的本体论、认识论、人生观进行比较,发现尼采提倡昂然的生命力和奋发的意志力与庄子的无争、顺应自然以提高精神境界大异其趣,但他们在各自超越思想中所倡导的个性独立之精神无疑为时展带来了强烈的心灵震撼,体现出一种人本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尼采自传》,王琬芬译,台北正文书局1971年版.

[2]《看那个人!》,张念生、凌素心译,收入《权力意志》一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