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化学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化学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习化学的意义

篇1

关键词:分析化学 一体化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

近年来,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职业教育的研究也在积极推进中,各种新的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得到推广和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近几年在技工教育中得到推广使用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就是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来提高技工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笔者学校也正在积极推广一体化教学模式,笔者在自己所讲授的石油化工专业的分析化学这门课中对一体化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现将自己的收获和心得写成此文,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开展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1.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分析化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和训练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以及实验仪器的操作使用,从而让学生具备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化学分析和检测的能力。显而易见,分析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验有着紧密联系的课程,几乎每一章节都有对应的实验。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分析化学教学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一部分是实验,在教学时是分开进行的;同时,为了保证内容的基本同步,往往采取的是并行教学。分析化学的理论部分主要是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内容,要想较好地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两方面条件:一个是较强的理性认知能力,一个是较好的化学基础。

那么,学生是否具备这两方面的条件呢?笔者所教授的班级是中级班,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生,年龄基本上都在16岁左右。这些学生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是学习状况都不是太好,尽管在学习分析化学之前已经进行了一年的普通化学的学习,但由于学习时间比较短,多数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未达到学习分析化学的要求;二是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情况是感性认知能力强于理性认知能力,理性认知能力还比较差。

鉴于以上情况,在中级班按传统教学模式教授分析化学时,理论部分的教学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原因很明显,学生的理性认知能力比较差,再加上化学基础不好,无论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如何精彩,大多数学生恐怕也很难理解和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上课听不懂,自然就没有了学习的兴趣,没有了学习兴趣,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那自然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相应地,理论部分没有学好,上实验课时学生们往往只能依葫芦画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难达到分析化学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和训练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以及实验仪器的操作使用,从而让学生具备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化学分析和检测的能力。为此笔者也做过一些小调查,大多数学生反映分析化学理论课太枯燥乏味了,听不懂自然就不想听,但同时学生却对实验课比较感兴趣。

2.一体化教学的优势

那么,对分析化学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授课,是否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呢?

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质上是“教、学、做”一体化,即在理论的教学中穿插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是直观的学习,符合这一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通过直观的实验操作“做”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通过直观的实验操作,让感性认知能力来弥补理性认知能力的不足,也就是说可以通过直观的实验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理论知识,沿着实践的阶梯逐步前行,并且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完成从初学者到熟练者再到专家的成长过程。

由此可见,分析化学教学若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可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即可以通过实验的感性认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学生基础比较差以及理性认知能力不足的缺陷,从而提高学生对理论部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改善理论部分的教学效果;理论部分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反过来也会帮助学生提高实验操作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见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实行一体化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体化教学模式应该是分析化学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分析化学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新教学模式,那么一体化教学的组织也显然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笔者认为要成功开展一体化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进行探究。

1.教材的编写

分析化学的一体化教学还处在探究阶段,没有专门的一体化教学教材。要成功开展分析化学一体化教学,首先应该编写合适的校本教材。在编写一体化教材时,笔者认为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材方式编写。笔者在编写《分析化学一体化教学》校本教材时,摈弃了传统的章节模式,参照其他专业学科模块方式,把分析化学分成若干个模块,如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配位滴定等,根据需要每个模块还可以分成若干个小模块。笔者认为这样的编写模式更适合一体化教学的开展以及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学化学 课堂教学 建议

1. 引言

现代的信息技术教育规定了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应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有效地设计、开发、使用、管理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最大的限度实现教学效果与理论实践的优化。这就要求中学化学教师时刻牢记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坚持先进教学理论和先进教育思想为指导,不断地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来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为中学生学习化学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培养他们终身化学学习的习惯,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复合型人才。

2. 中学化学教学中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

2.1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的改变工作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在传统的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用单调的教科书以及多媒体来表达基础知识的方式存在着线序性,很容易让学生进行知识存储和思维方式上产生差异,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然而计算机多媒体中的超链接功能是采用网状结构,来实现非线性的组织和管理信息,全程都严格地模仿人脑的思维方式来按照教学目的,将课文、习题、实验、测验等方面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创造和展示各种相似于现实的学习情境。这种方式的教学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究,增强对抽象知识、事物的理解和认知。

2.2在中学化学课堂中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还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相对于中学的学习科目中,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任课教师可以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来进行教学,采取多媒体技术模拟、图表展示、实验演示等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体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心、眼、手、耳等多种感官来参与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在进行结晶概念和过程知识的讲授时,教师可以通过在玻璃片上滴加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然后将再将它投影到大屏幕上,这样学生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硝酸钾的晶体析出和扩伸现象。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深刻地了解与记忆晶体的形成过程,并且产生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3. 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采取多媒体动画的模拟实验来替代实际的操作实验,这样虽然丰富了课堂教学,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但是却在无形之中抹杀了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能力,致使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降低学生科学实验和创新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也应该结合演示实验的实际操作。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中如果一味地注重生动性和趣味性特点,不将多媒体技术只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进行辅助服务的宗旨进行强化,失去化学学科科学性的意义,就会严重地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有效理解和接受,产生相反的作用。

4. 现代信息技术和中学化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对策

4.1中学化学的课堂教学与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能够创设出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达到充分的认知,有效地激励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的探究,在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化学规律产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在进行苯酚性质的课堂学习时,教师可以向让学生观看苯分子结构的动画演示,在通过对原有知识的回顾来分析类比,挖掘苯分子中所蕴含的其他分子结构以及性质,最后再对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在经过同学之间的探讨与交流后进行实物的动画演示实验,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实践中得以升华。

4.2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创建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体环境实验室,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进行虚拟实验的操作,充分地发挥学生自主探索的作用。通过网络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大胆地进行实验探究,在实验结束后再可以将实验结果与实验记录内容发送给教师和学生进行共同探讨。相对于实际的实验室操作来说,虚拟实验室的建立能够实现所有实验的演示,不受实验材料的限制,并且还能避免危险实验带来的意外以及实验仪器的损坏。由此看来,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整合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自主模拟的积极性,还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理论的归纳总结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世界观。

5. 结语

综上诉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不仅仅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优化,还能极大地的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唤醒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主体意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终身化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分析化学前沿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000-00

分析化学是我国普通高校化学教学的基础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分析化学的全部内容就是吸取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包括化学、物理、数学、电子学、计算机、生物学等学科),利用物质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性质,建立表征测量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最大限度地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点或期间内获取物质的信息【1】。就化学学科体系而言,分析化学与相应的科学研究前沿具有更为明显的天然联系,而分析化学的教材体系并不是按照高度抽象的科学理论来划分的,而是按照技术类型加以分类的,其更新的速度滞后于分析化学学科的快速发展。因此,高校教师必须重视分析化学领域的最新发展,将其融合进自己的教学过程,开阔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素养,使分析化学的教学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和吸引力,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在教学课堂中如何运用分析化学前沿的具体做法和措施。

1 分析化学教学的现状

1.1 学生的科研意识不够

由于多年的扩招,学生的基础知识素养有一定的下滑,同时,又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工作压力的增大,使得学生的侧重点向现实工作倾斜。这些因素对学生的科研意识影响较大,也成为了目前高校教学中的普遍现象。比如,学生对化学实验普遍不太重视,只是为了得成绩而做实验,实验过程中不主动思考,严重限制了其实验操作技能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理论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是考试能够过关就行,因此导致许多学生即使上了研究生对于很多基本化学知识还模糊不清,如果能够通过课堂教学中分析化学前沿的介绍使学生能够有兴趣去学,能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将为今后科研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高校教学内容单一

目前高校分析化学教学的内容普遍单一,主要就是讲授教材。对于分析化学的前沿,新进展介绍不多。这一方面与教学思想陈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自身科研素养有关。

以上存在的问题,都与分析化学前沿在教学中的运用不够有关,如果充分发挥分析化学前沿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那么,这些问题一定会有相应的改观。

2 分析化学前沿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2.1 找准分析化学前沿与相应的教学内容的契合点。

分析化学前沿与实际教学具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相当的距离。因此,找准分析化学前沿与相应的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就成了关键。这些契合点主要就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原子发射光谱讲述可重点介绍等离子原子发射,电分析化学可结合目前研究热点电化学传感器,化学修饰电极,微电极等进行讲述,光谱分析中融入毛细管色谱技术,超临界色谱技术等的应用,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其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2.2 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针对教学要求和内容的变化,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是实现分析化学前沿与高校化学教学融合的重要条件。目前已经出现了许多有关的新的教学方法。如立体化教学方法[2]。它是“利用网络技术构建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教学资源、教学形式、教学时空、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等方面具有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体征。”立体化教学方法提倡多场合学习、充分利用网络等条件,扩展教学的时空,增加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空间和自主性,这样的教学模式为分析化学前沿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2.3 采用回顾历史与展望未来导入教学

分析化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每一具体内容都有一个发展过程,通过简单回顾历史和展望未来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知道现在丰富多彩的分析方法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明白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改进和解决。如色谱分析:从1903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Tswett)提出的分离植物色素讲起,给出流动相、固定相的空间图像1941年马丁(Martin)和辛格(Synge)发现液液色谱1952年詹姆斯(James)发现气相色谱20世纪60年代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发展[3]。使学生明白,今天丰富多彩的色谱分析方法原来是从一百多年前的叶绿素分离发展起来的,使他们看到分析方法将来发展的方向,展现了分析化学生动活泼的立体形象,也可引起学生对分析化学的浓厚兴趣。

2.4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新教学手段

化学属于实验性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本学科的重点,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完整的实验过程在课堂上再现出来,尤其是课本上没有涉及到前沿学科相关内容,可以通过图片,动画模拟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到该学科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2.5 适当增加现实问题的教学分量。

问题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媒介,对于分析化学而言,现实问题具有显著的作用。俞汝勤院士主张:“把分析化学方面的教学由数据与信息的获取,上升到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这一新高度。”[4] 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多穿插一些利用前沿分析科技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比如在讲到各种分析方法时,可结合一些现实实例如食品安全问题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向同学们传授分析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其感受到分析化学前沿是分析化学解决现实问题的最新方法。

结语

通过各种手段将分析化学前沿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兴趣,加强学生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挑战、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综合型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祥群.浅谈课程教学核心知识与知识网络建构-以分析化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09(1):32-35.

[2] 陈宪明,李家贵,罗济文,等.分析化学立体化教学方法初探[J].广东化工,2010,2 (7):177-178.

篇4

关键词:高一化学;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8-0081-02

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高一是基础阶段。同时江苏的高考模式,使得高一期末考试后分科选化学的同学不是很多,就我们学校来说,高一年级12个班每年选化学的同学就2个班。为何选化学的同学这么少,这当然与高考化学的难度有关。我觉得更重要的是高一这一年的化学学习应该着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打好化学的基础,从而让他们喜欢上化学。如果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并加以培养和保持,会使学生不畏惧化学的“难”,爱学化学,喜欢上化学课,那样才能做到化学学习的高效性。

一、 巧用生活中的化学,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化学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化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源自于生活,又在生活中得以利用。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要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入手,引发学习兴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就很有指导意义,教学应该与生活相结合,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化学教师要用学生的眼光认识世界,这样才能为学生设身处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很轻松很自然的情形下去观察去体验身边的生活,进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化学。

例如,高一学生在学习“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这一节时,我以学习食堂早餐提供的油条展开话题。先向学生介绍:在炸油条之前和面粉的时候,要向面粉里加入纯碱和明矾,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学习兴趣就来了,展开讨论,纷纷发表各自的意见,找出加纯碱和明矾的作用,并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教师总结:炸油条的第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是Na2CO2+H2O=NaHCO2+NaOH,然后第二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NaHCO2=Na2CO2+H2O+CO2。这两个化学反应以后会让很多二氧化碳的微小气室充满在面团里,然后气体受热会膨胀,所以油条在炸的时候会迅速膨胀起来。为什么要用到明矾呢?从上面的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看到会有很多的氢氧化钠产生,而氢氧化钠属于强碱,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明矾是用来中和氢氧化钠的碱性。

教师讲完生活中与铝有关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以后,然后问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正确使用铝制品。铝制品表面虽然有致密的氧化膜保护层,但如果遇到酸、碱以及氯化钠溶液均会发生反应而被腐蚀,因为氧化铝、铝都能与酸或碱溶液反应。氯化钠溶液中的氯离子会破坏氧化膜的结构,加速铝制品的腐蚀。所以,铝制品不宜用于盛放酸、碱溶液,不宜长时间盛放咸菜等腌制食品,也不能用具有强酸性或强碱性的洗涤剂来洗涤铝制品。

二、 利用周六化学社团,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周六的快乐学习和快乐社团是我们学校的一大特色。我校本着“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展示价值”的人才培养目标,自2002年起在以前开设讲座和学科延伸性兴趣活动的基础上,全面、科学地部署并制订方案,实施了“快乐周末”行动。每周的“快乐周末”其实是市高中领导、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一个创新学习、展示自我的平台,旨在通过这个“快乐平台”开阔学生眼界,启迪智慧,增长知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他们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学校准备通过若干年探索,初步构建起具有鲜明特色的活动课程序列,努力形成“人本化”的校本课程。快乐周末主要是以高一学生为主。所以,我们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周六快乐社团这一契机,开展与化学有关的活动,吸引更多的高一学生来参加,这样对他们学习化学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这个学期高一化学就有两个社团,一个是“化学与影视”,让学生观看与化学有关的电影;一个是“趣味化学”,应用化学知识进行一些趣味性实验。

例如,利用周六化学社团,带领学生进行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先给学生讲化学知识:含有亚铁离子的废水,可以用氧化法处理,以去除其中的重金属离子。然后讲原理:用石灰调节废水的pH使之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然后向废水中不断鼓入空气,可将Fe2+转化为Fe(OH)3沉淀除去。向含有Cr3+的废水中加石灰,降低溶液酸度。当调节废水的pH至7~8时,Cr3+形成沉淀而分离:2Cr3++3Ca(OH)2=2Cr(OH)3+3Ca2+。接着讲要注意的问题:如果果继续加入石灰,pH增大,沉淀将进一步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配合物:Cr(OH)3+OH-=[Cr(OH)4]-。因此,通过沉淀法除去重金属离子时应严格控制溶液的pH。例如,Pb2+、Cr3+转化为沉淀的最佳pH分别是11.0和8.0。最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利用这样的化学社团,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就特别浓厚。

三、合理采用化学游戏,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上课集中精神听课的时间不能很长。所以,如果在课堂上适当做一些与化学有关的游戏,在游戏中去参与化学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很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适当采取一些游戏法来讲解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等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效果。如学习明矾的净水作用时,先跟学生做一个游戏:

准备:一杯有杂质的水、一把汤匙、明矾。

游戏:先把明矾用汤匙压碎成粉末,放进杯子里搅拌几下;过一会儿,你可以看到原来浑浊不清的水,变得十分清澈透明了。

游戏结论:水之所以浑浊,主要是因为水中含有带负电的泥沙的胶粒。明矾是由硫酸钾和硫酸铝混合组成的复盐。明矾一碰到水,就会发生化学变化。在这场化学变化中,硫酸钾只是个配角,主角是硫酸铝。硫酸铝和水起化学变化后生成白色絮状的沉淀――氢氧化铝。氢氧化铝也是一种胶体粒子,带有正电,它一碰上带负电的泥沙胶粒,彼此就中和了。失去了电荷的胶粒,很快就会聚结在一起,粒子越结越大,终于沉入水底。这样,水就变得清澈干净了。

化学方程式如下:它的原理是明矾在水中可以电离出两种金属离子 KAl(SO4)2=K++Al3++2SO42-;电离出的Al 3+与水反应生成胶状的氢氧化铝Al(OH)3:Al3++3H2O=Al(OH)3 (胶体)+3H+、Al(OH)3。胶体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它能凝聚水中的悬浮物并使之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通过这样的快乐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同时,通过这样为学生创设快乐学习、自主学习的平台,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来自学校、老师的关爱和期盼,从而让学生喜欢上化学,学好化学。

教育的快乐,应该是双方面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事: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到的快乐;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教师的快乐是建立在学生快乐的基础上的,学生的快乐就是教师的快乐,学生的成长就是教师最大的宽慰。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快乐,学习兴趣就肯定培养起来了。

四、 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现在的高考模式下,一是化学课时少,二是重理论,三是轻实验。实际上,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离开了化学实验,一些化学现象和化学规律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在高一的化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如有的教师动手做学生观看,有的化学实验学生自己亲手做,通过化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自己动手做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化学实验数据的第一手数据,是学生对于化学知识以及化学概念的理解的进一步加深。同时,有趣的化学实验可以调动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实验操作技能体现一个学生综合素质,有些学生属于高分低能,理论分数非常高,但实验考查时手忙脚乱,不知从哪开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至于得不到应有的现象,甚至由于错误操作损坏仪器,乃至发生危险。加强实验训练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基本仪器的使用,了解仪器的使用范围、性质;第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包括仪器连接、布局合理、便于观察、操作准确等,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把关;第三,多提供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如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通过多渠道培养其实践能力。对一些典型的实验,教师加以拓展,引导学生探究反应的中间产物,进而探究反应机理,这也是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好素材。总而言之,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做好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加深印象,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地去探索适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意见,改进化学实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快乐。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观察,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海燕.浅谈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化学教与学,2013(06).

[2]李志华.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巩固[J].江苏教育研究,2009(15).

篇5

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基础》时普遍都感到比较困难。他们认为有机物的种类多,官能团多,化学反应多,各反应的条件又有所不同,记忆量很大,要把它们逐一背下来非常艰难,即使当时记下来了过一段时间又忘记了,所以他们认为有机化学的学习很繁重。另外,学习过程中,学生虽然知道官能团决定物质的性质,但只停留在记忆的层面,没有深入到真正理解层面,比如反应时断键的位置、反应的机理等没有很好地理解,面对“换了一种有相同官能团的新物质”时就束手无策,面对“官能团的性质去进行综合运用”就更是纸上谈兵了。

学习迁移法,主要是指学生基于原有的知识,通过联系、比较、转换、化归、联想,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和应用,具体表现为学生个体主动运用旧知识去设法认识新事物和处理问题的自觉意识和思维习惯,达到自主学习。针对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基础》的困难,教学过程中采用学习迁移法,逐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新的知识,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思维,让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通过原子结构原子性质迁移,形成有机化学知识原点

学习的迁移,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辨认新的课题,并把新课题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的过程。有机化合物是指含有碳的化合物,学生在学习《化学必修2》时对碳原子结构有一定的了解,有机化合物均含有碳原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初学《有机化学基础》的时候,要以碳原子为中心,引导学生围绕碳原子的结构、成键情况进行分析,形成有机化学的知识原点,再通过正确的知识迁移,引导学生对其他有机物的成键情况、化学性质进行预测及分析等,既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探索有机物的无穷奥秘。

在《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学习时,一方面,先复习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电子式等,强调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与非金属结合时会形成4对共用电子对,结合碳的价电子情况分析了C和H结合为CH4的电子式、结构式等。用模型进行演示,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真人演出”,让学生明白:碳原子形成单键是与其他原子以一对共用电子对成键。接着根据上述已有的碳原子4对共用电子对结构的知识进行迁移,引导学生分析C与C相连结合的情况:可共用一对电子对、两对电子对、甚至三对电子对,但不能形成四对共用电子对(单质状态),即可以形成碳碳单键、碳碳双键和碳碳三键,但不能形成碳碳四键,然后很轻易地让学生明白碳碳单键是饱和键,碳碳双键和碳碳三键是不饱和键,它们的性质将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复习已经学过的CO2的成键情况和电子对偏移情况,利用“氧的得电子能力强于碳”这一知识点,对C和O结合的情况进行知识的迁移,分析乙醇、乙醛、乙酸、乙酸乙酯的成键情况,容易得出碳氧共用电子对偏向氧原子,使含氧官能团起主导作用,导致含氧有机物的性质不同于烷烃。

通过对碳原子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了有效迁移,学生对各种有机物的成键情况有着深刻的理解,培养对有机物的探索欲望,对后来学习的官能团性质、反应断键位置、同分异构等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有很大的帮助,起到了知识原点的作用。

二、通过对官能团知识迁移,连成有机化学的知识线

学习迁移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抓住知识的共同因素来促进迁移,通过知识规律增强学习效果。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不同的有机物因为官能团不同性质不同,所发生的反应也不同,然而对于相同的官能团,虽然它所在的物质不同,但表现的性质几乎一样的(羟基在醇和酚中有区别)。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需要对某一种官能团的性质进行详细学习,然后将知识迁移上升到其同系物的物质(甚至具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上,连成有机化学的知识线,让学生轻松掌握同一类物质的性质。

例如在学习乙烯的性质时,通过学习,知道乙烯能够发生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理解乙烯能发生上述反应的原因:碳碳双键其中的一个键容易断裂,与其他共价化合物结合。掌握此性质和原理后,可以将知识在同系物中进行迁移,让学生写出丙烯、1-丁烯、2-丁烯加成反应、加聚反应的方程式,学生就会较为轻松地完成任务,并加深对这两个反应的理解。然后再将知识进行迁移拓展,引导学生掌握1,3―丁二烯的1,2加成、1,4加成和完全加成等反应。又例如学习乙醇与乙酸发生的酯化反应,理解了羟基断开O-H键、羧基断开C-O键后,可以将知识在同系物甚至在具有羟基的物质中进行迁移,让学生写出乙二醇与乙酸、丙三醇与乙酸、乙二醇与乙二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原理,学生完成任务后,可以让学生写出纤维素制造醋酸纤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原理。

通过对某一个官能团知识的学习认识,不仅让学生掌握该物质的性质,还可以以此为知识线,通过正确引导知识迁移,全方位认识掌握具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使有机化学的学习具有“由此及彼”的连接作用,既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也能让他们自主学习,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还可以扩宽他们的知识面。

三、通过对不同官能团知识迁移,构成有机化学的知识面

学习迁移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实际上是在新旧两种事物或情景非常相像的情况下发生,需要学生自己通过主观上的积极努力才能实现某些知识的迁移。有机化合物某些官能团之间是有一定的相似性和一定的内在联系的,可以从组成、结构、性质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再将知识迁移到相关的官能团,让学生对比着学习,形成完整的知识面。

例如在学习乙醇的性质时,教材给出了对“一起严重化学事故”的材料,要求学生讨论“用水还是用乙醇来消除钠的安全隐患”。可以通过讨论得出解决方案,再根据钠与水反应剧烈、钠与乙醇反应平缓得出结论:乙醇和水均有O-H键,O-H键的共用电子对向氧原子偏移,而水中的H-和乙醇中的CH3CH2-均为供电子基团,供电子能力CH3CH2-大于H-,所以对O-H键影响结果不同,导致水中的O-H键比乙醇中的H更易电离,所以钠与水反应较乙醇与水反应剧烈。通过这知识点的学习,可以进行知识迁移,让学生根据乙酰基比苯基得电子能力强来比较乙酸、苯酚分别与钠反应的剧烈程度,他们会在水和乙醇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苯酚和乙酸均有O-H键,苯基和乙酰基均是得电子基团,且得电子能力乙酰基比苯基大,所以O-H键极性增大,两者均能电离出H+而显酸性,且乙酸酸性比苯酚强,所以与钠反应的剧烈程度顺序为乙酸>苯酚>水>乙醇,有的学生经过知识迁移学习后,甚至还总结出“有连在氧上的氢均能被钠转换出H2”的结论。同理可以利用学习迁移法,比较乙醛、乙酮、乙酸、乙酸乙酯等中的乙酰基结构活泼性的大小,这里就不作详述了。

通过这样的迁移,学生将不同的官能团联系起来理解,通过对比找出相同部分和不同部分,真正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真谛,对有机物有更深入的认识,构成有机化学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学习、探索、研究有机化学的结构性质的热情。

四、通过对有机合成知识迁移,建立有机化学知识空间

联想迁移是较高层面的迁移,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一方法的适应性以及在其他情景中更好地迁移和利用。有机合成,它是利用简单易得的原料,通过有机反应,生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经济意义,最能体现有机化学的核心价值。因为合成的物质具有多样性,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通过知识进行联想迁移,举一反三,建立知识空间。

例如在学习有机合成时,先设计简单的合成路线:任务(1)乙烯一氯乙烯乙醇乙醛乙酸乙酸乙酯,让学生充分讨论认识此过程,分析该合成路线中各物质的官能团,合成过程中各个官能团之间的转化情况、断键和成键情况、反应条件等等,要求学生写出每一步的反应方程式。在学生理解掌握后,进行知识联想迁移,设计合成路线;任务(2)乙烯1,2-二氯乙烯乙二醇乙二醛乙二酸乙二酸乙二酯或聚乙二酸乙二酯;任务(3)对二(一氯甲基)苯对苯二甲醇对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酯或聚对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酯。学生相互讨论后发现,对任务(1)的知识迁移即可得到答案,很快就完成了任眨并能理解透彻。

任务(4)从目标产物聚乙二酸乙二酯出发,逆推每一个步骤,直至简单化工原料乙烯为止。学生能将前面合成路线的知识用在这小题上,也很快完成任务。最后,让学生完成任务(5)总结能够引入碳碳双键、碳碳叁键、卤素原子、羟基、醛基、羧基、酯基的化学反应有哪些?通过分析上述合成路线,学生很快就能总结出来了。

通过对合成路线的学习,学生能熟悉掌握各种官能团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的转化要素,通过知识的联想迁移,他们能由此及彼很好地掌握各有机物的性质,特别是完成任务(5)后,学生能总结出官能团的变化情况,深入理解有机合成的规律,使有机化学知识网格化、立体化,形成有机化学的知识空间。

篇6

[关键词]兴趣;实验教学;多媒体技术;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和有关理论及技术的一门科学,是卫生学校医学检验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学好医学检验后续专业课程的前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分析化学知识点杂,专业术语多,涉及无机、有机、物化、生化等多门化学分支学科以及数学、物理、计算机等跨学科知识,中专生由于各项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所以学起来很吃力。如何更好地讲授《分析化学》,提高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是所有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在中职检验专业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几点心得体会,在本文中与各位同道分享。

一、重视联系医学和生活实际,加强分析化学学习目的教育

有数据表明,认为这门学科“有用”所以喜欢学的学生占有很大比例。对于检验系的学生来说,三年后就要走上工作岗位,虽然分析化学学起来比较吃力,许多学生还是愿意去努力学。因此对学生进行持续的“有用”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另外分析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医学都是紧密联系的。每次体检要去医院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等化验,它们是如何检验呢?用到哪些分析仪器呢?还有现在每天讲空气PM2.5超标了,那么如何检测空气质量,如何取样,如何分析,使用到哪些仪器?再比如市场上出现了那些染色馒头,毒胶囊,如何用分析方法将其检测出来?教师在上课时将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与课堂内容联系起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在实验课时,多进行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常用被测物的测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例如讲完滴定法后进行如食用白醋中醋酸含量的测定、蛋壳中钙含量的测定、应用水pH的测定、水果中维C含量的测定。通过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医学生活实际相联系,不仅可以巩固学生课堂所学,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分析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二、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参与分析化学实验的热情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大纲中要求实践课与理论课按1:1分配,学生通过分析化学实验不仅要加深理解所学理论内容,而且要牢固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养成严谨求实、认真负责的良好品质,为今后从事医学检验和卫生检验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可见其分析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中职生虽然理论基础课比较薄弱,但是思维比较活跃,实验动手能力比较强,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实际教学中我们尽可能的将课程放在实验室直接进行,比如讲化学药品的分类、化学试剂的等级规格等,我们带领学生直接参观分析化学实验室,通过亲身体验,学生不仅学到了药品的分类知识,而且认识到药品安全严格管理的重要意义;比如讲原电池原理,师生一起在实验室制作“水果”电池,边讲理论边做实验,学生很快领悟所学内容,而且更喜欢这样轻松的学习方式;再比如讲分析天平、滴定仪器时,我们直接在实验室上课,教师先进行讲解和演示,然后学生开始做实验,比起以往先在教室讲理论,再去实验室做实验效果好很多。

另外分析化学实验中一些有趣的实验现象,也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比如利用标准物质测定被测物质的含量时,随着滴定剂的加入计量点附近指示剂颜色的突变以及氢氧化钠滴定草酸,酚酞作指示剂时,半滴半滴的操作;做络合滴定金属配位剂时学生看到各种颜色的变换等,这些新奇的分析实验现象都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重视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加分析化学的趣味性和科学性

分析化学以及实验对规范性操作要求很严,比如讲分析天平的使用、滴定管、容量瓶的基本操作以及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等内容时,笔者都是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规范的操作流程演示给学生,边演示边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接下来学生做实验时才会得心应手。另外利用多媒体还可以将一些错误的操作以及后果演示出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那样做,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比如对于半滴的操作,用酸式滴定管时是轻轻转动旋塞,使溶液悬挂在出口管嘴上,形成半滴,然后用锥形瓶内壁将其沾落,再用洗瓶吹洗,加入半滴后颜色变化正好,到达滴定终点,若向此溶液中再加半滴,溶液颜色加深,滴定明显过量。通过多加半滴后颜色的变化,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分析化学实验对“量”的严格要求,从而能在实验中严格控制滴加量,减少实验误差。再如对滴定终点的判断,可以利用多媒体缓慢展示变色过程,并呈现出逼真的终点颜色,便于学生快速掌握滴定方法和要领。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的,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能深刻体会到分析化学实验与无机化学实验具体要求的不同,加深对“量”的概念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操作技能。

四、重视赏识教育,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依赖于成功。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各种使学生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吃”,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要给予及时的赞赏,让学生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对学生多进行赏识教育,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一方面,学生对某一方面的浓厚兴趣会促进他们更自觉、更努力地学习相关学科,另一方面,有关知识的积累又不断强化他们的认识兴趣,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使学生感到越学越有趣。比如教师在教学中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回答上,且给予及时的肯定,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增强学习信心。另外,在教学中采用实验课和理论课综合考评的方式,重视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突显分析化学实验课的重要性。这些都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使学生能够快乐学习。

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积极性和职业技能素养,我院每年举办分析检验技能大赛,学生参与热情空前高涨,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检验专业技能竞赛已常态化、规范化,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的良好就业,使学生对分析化学的学习兴趣也逐渐高涨。

总之,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让我们的每堂分析课都引人入胜,迭起,使我们的学生能够乐学、爱学。

参考文献

[1]谢庆娟.分析化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程旺兴.培养药学专业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1):67-67.

篇7

关键词:新课标 如何提高 学习化学 记忆效率

培根说过: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而创造不过是运用知识。学习的任务之一就是记忆,即把所学知识经过选择、提炼和加工,储存在自己的头脑里,需要时,能把知识再现和再认,同时为更高层次的学习服务,为生活的使用作准备。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首要是能记忆知识。化学作为“理科中的文科”,记忆尤其重要。例如元素符号等化学用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化学基本理论及其计算、实验等,太多且难记,记后也易忘。怎样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呢?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是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同时各种辅助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化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印迹的深度,提高记忆效果。其二是掌握学生的遗忘规律,帮助学生与遗忘做斗争。

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记忆效果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力较之小学生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已不满足于单纯从教师的讲授中获得知识,还爱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解难答疑,对提高记忆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1. 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记忆。

生动直观的实验对学生有很大的的魅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如讲授“自燃”这一内容时,开始就演示实验,把白磷溶液滴在滤纸上,一会儿滤纸就自己燃烧起来。这时提出问题:滤纸为什么自行燃烧?这个实验及这个问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这时再引入新课,这样,学习新知识成了学生的迫切要求,学生听讲有目的,对教材内容自然印象深刻。

2. 运用辅助媒体手段,化抽象为形象,增强记忆。

分子和原子等内容由于抽象性强,学生难以理解,是教材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较好地攻克这个难点,例如,讲解核外电子排布知识,面对电子绕核运动的抽象性这一难点,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来解决,将《核外电子的绕核运动》制作成小课件,并将电子在核外的分层运动制作成各种动画,化抽象为直观的感官画面。又如,在《分子和原子》这课题中,氧化汞受热分解成汞原子和氧原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这一知识点,是教学中一个难点,用媒体课件来教学,通过形象逼真的动态演示,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分子和原子概念了。

3. 找联系,把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结合起来,提高记忆效率。

初中化学知识覆盖面大,内在联系千丝万缕,而化学用语和化学量的规定与运用又千差万别,不少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好已学过的知识,在知识系统中失去了线索,因而不能把注意力保持在接受新知识上,表现出记忆效果不佳。要帮助学提高记忆效果,就力求在教学中将新旧知识系统化,使学生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并掌握一个完整的概念。如有关溶解度计算的教学。先复习“溶解度”的概念,而后给出溶解度的计算公式,进一步强调指出:这一个公式必须具备:一定温度下,百克溶剂中,溶解达饱和,溶质克数一定,此时溶质克数即溶解度。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增强了记忆效果,又掌握了计算的方法。

4. 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简化记忆。

比较是确定现实现象异同的一种思维过程。从比较中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突出矛盾的特殊性。比较又是概括的前提,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确定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把这些事物联合为一组进行概括。在教学中,应用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简化记忆。

如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要求学生将已学过的有关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进行比较。硫酸、盐酸都具有酸的一般通性,因为电离时可以生成氢离子。经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和归纳,简化了学生的记忆,学生不仅能记住硫酸和盐酸的个性,还能巩固硫酸和盐酸化学性质共性,克服了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学习化学的弊端。

二、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

记忆的大敌是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作了系统的实验研究。他的研究结果以著名的“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依次规律,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措施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

1. 有效复习及时巩固记忆。

(1)及时复习

教师要抓好新课前的复习提问。提问的目的首先是减少学生的遗忘,巩固学生的记忆,其次是为新课扫平道路。学生平时不复习,临考前“开夜车”和“加班加点”是不符合记忆规律的。

(2)分散复习

教学中要利用一切机会抓好平时的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

(3)注意复习方法

复习要避免机械重复,每次复习都应给出新的信息,提出新的理解要求,激起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2. 排除各种干扰因素。

由于干扰而产生的临时遗忘是常见的。如:学生考试时,因为紧张,本来记住的内容一时怎么也回忆不起来,越急越想不起来,这是一种情绪干扰。为了排除一些干扰,平时要注意给学生一些方法,如考前的临场指导就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3. 反复强化,重复记忆,减少遗忘。

篇8

所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就是学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求知状态,这种积极性十分的可贵,同时对学生学习的帮助也很大。然而,并不是每一位学生在获取化学知识的过程中都如饥似渴、都十分积极,实际情况是受学习压力、升学压力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学生不仅失去了原本应有的积极性,甚至对化学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厌倦、逃避心理。因此,研究能够使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焕发活力,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点的方法就十分重要。

1.学习目标的引导

在采取多种措施激起高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积极性的过程中,本人首先?o出的建议就是学生要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去努力,这样更加有方向性与动力。我们都能够深深地体会到高中学生的学习负担较大,化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学生不仅要学化学,而且要学好化学,这样才能为高考做好准备。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难度较之于初中有了很大的提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挫折与困难十分频繁,如果学生没有清晰的学习目标,不要说能够积极地进行化学学习了,甚至会出现失去化学学习信心的情况。而如果有了一定的努力方向与目标,就如在黑夜中看到了启明星,在大海上看到的灯塔,即使有很多的失败与挫折,学生也不至于迷失方向,依然能够积极主动的为目标而奋战。

就高中学生制定化学学习目标,一定要注意科学性,否则不仅难以激发动力,反而会使学生走向错误的道路。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通过个人的一定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既跳一跳摘桃子,这种目标往往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

2.提升知识点展示的趣味性

教师通过平实的语言能够达到展示知识点的目的,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也能够达到展示知识点的目的。总之,对于同一个知识点,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展示知识点的方式。然而,选择的方式不同却收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视角来看,要求教师能够以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将知识点展示出来。

生动且有趣的语言,一方面,能够使原本学生对较为抽象的知识点理解起来更形象化,减轻学生的理解难度,学生能够及时领会知识点的含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自然十分喜悦。另一方面,生动且有趣的语言,能够使枯燥、沉默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焕发了课堂的活力,也焕发了学生的活力,学生的积极性自然随着课堂活跃的节奏不断提升。

当然,提升知识点展示的活跃性,并不能停留在思想上,应该付诸实践,需要教师做很多工作,积极的去思考与反思每一个知识点讲解的细节,反思如何将一些更加生动形象的语言,及有趣的语言与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通过知识点呈现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兴趣的培养是关键

虽然导致学生失去化学学习积极性的因素不在少数,但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也不在少数,而教师在采用不同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时,要具有针对性与目的性。其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一种,能够从学生的内心深处,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积极性的方法。现代教学对兴趣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而究竟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该如何灵活的驾驭,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热情,使学生对获取化学知识产生一种渴望与向往,学习化学知识点会给学生带来难以言传的幸福感,学生乐不知疲,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兴趣在学生化学学习积极性调动方面,发挥着如此强大的动力作用,那么,接下来教师应该思考的就是,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过程,既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极为困难的过程,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与倾向,如果没有有效的指引,学生很难顿悟。尤其在面对化学这门要求较高的自然学科时,其难度可见一斑。因此,教师要以化学学科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最根本的出发点,结合新时期出现的很多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与策略,达到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良好的感受的目的,进而通过兴趣的培养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4.注重表扬

学习的积极性实际上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一种内心感受,因此,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有一种良好的情感体验,直接影响到学生积极性的产生。本人十分提倡的一种方法就是表扬法,在实际教学中也验证了表扬发的良好效果。

很实际的一个生活与教学体验就是,不管年龄较小的人群还是年龄较大的人群,都渴望受表扬,在受表扬时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开心与无言的快乐。在受表扬之后,也会产生一种十分积极的心态。那么,这就为教师利用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良好的借鉴。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是,越是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表现出更加明显的学习积极性,反之,越是成绩一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越是消极。因此,即使成绩一般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并不是那么优秀,教师也应该积极的发现学生的长处,并对学生的长处提出大力表扬,使学生在全班同学的见证下受到表扬,此种方法十分奏效,受表扬的同学整节化学课都会处于一种高效学习的状态,并且可能因为教师的一次表扬,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化学学习轨迹,很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化学成绩逐步攀升。

当然,我们谈及化学教师以表扬的方式,使学生的化学学习更具动力,这并不表明教师就拒绝批评,实际教学告知我们,巧妙的采用批评的方法,也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目的。教师切记要正确运用批评的方法,要将教师的真情实感渗透到对学生的批评之中去,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教师的苦心,还会励志努力学习,积极性倍增。

5.教师转变教法

我们谈及激发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活力,不能将视角一味的集中于学生本身,毕竟学生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不是完全受学生个人的内部因素影响与支配的,教师这个课堂教学的主导,其教学情况如何,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从教师的视角出发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本人建议教师要对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做出一定的调整。

一些陈旧的教学方法确实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无益,因此,教师要积极进行新的教学方法的引入。例如:教师可以引入讨论学习法,针对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疑惑的情况,组织学生之间就存在的疑惑进行沟通。学生之间进行的沟通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思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能够更好的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

在通过一些新出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达到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误区,那就是只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自然而然的被激发,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教师在实现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时,一定要科学的对教学方法加以选择,挖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的潜力,这样才可达预期教学目的。

6.树立远大的理想

没有理想者碌碌无为,有理想者每天都会为理想奋力奔跑。高中生正处于树立远大人生理想的时期,同时也正是为远大理想奋斗的大好年华,作为化学教师,一定要能够认识到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意义,及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对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意义。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在生产生活的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教师要引导学生彻底转变学习化学是为了应对考试的低级学习理念,要鼓励学生立大志,学好化学是更好的为了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只有在远大理想的激励下,学生才能激情万丈、才能积极主动、才能千方百计的客服困难。

7.把握化学学习规律

篇9

[关键词] 情境教学法 分析化学 教学效果

《分析化学》是化学化工、医药、食品、环保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方面,它是学好专业学科的重要基础,许多后续课程的学习都需要有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另一方面,分析化学也是学生将来参加生产和科学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手段。对于医学学生,《分析化学》只能当作一门技术基础课处理,突出其应用分析理论去解决问题。

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把需要学习的分析化学内容巧妙地借助各种各样生动具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不仅是优化分析化学教学过程的需要,也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下面就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的注意力指向学习内容,全身心地投入到分析化学学习活动中,并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解疑、释疑,使未知化为已知,谈谈个人的感受。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

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只有当学生把课程内容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才会发生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教师在选取教学资源时把学生感兴趣的或受到广泛关注的事件作为教学资源引进课堂,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分析化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分析化学》问题,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可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联系生活实际讲解有效数字的意义及根据测量准确度要求怎样选用合适的仪器。可让学生回顾自己去买菜时所用的秤及所称重的重量,如猪肉重为1.5斤;药店买中药时所用的称及所称的结果,如某配方决明子30克,泽演、郁李仁各15克,火麻仁、山楂各10克;去商店买贵重金属首饰,如某钻戒的重量为3.101g与称首饰的称等等。同为称重,为何记录数据的结果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为何所用的称不同?从而引入有效数字的概念,并进一步说明有效数字不仅能表示数值的大小,还可以反映测量的精确程度。告知学生必须根据测量准确度的要求选用合适的仪器。

分析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包含分析化学。从学生日常生活的分析化学实例切入问题情境,既可以让学生感到分析化学学习贴近生活,增强学习的亲近感,又能让学生感到分析化学学习最终为生活服务,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二、结合学生实验,创设化学实验型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分析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析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学生知道HCl中滴加酚酞,溶液显无色,NaOH中滴加酚酞,溶液显红色,为什么酚酞在酸性条件和碱性条件下显不同颜色,其显色原理是怎样的,能否用这类试剂作为酸碱滴定终点颜色改变的辅助剂呢?从而引出酸碱指示剂的概念、原理及意义。

三、结合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认知冲突型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矛盾是学习需要动机的根源。创设认知冲突型问题情境,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带入一个多疑、好奇的境界,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形成积极地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同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有关知识点上设计系列问题,要求学生考虑后再回答。通过问答和课堂讨论,在课堂上造成一种活泼而又轻松的气氛,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例如,在讲述了酸碱滴定后,学习配位滴定时,可以提出配位滴定曲线与酸碱滴定曲线有什么区别?配位滴定的终点是否可以用酸碱指示剂来判断?使用金属指示剂时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滴定的条件如何?这些问题,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又是对新知识的探讨,既有启动点,又有发展方向。分析化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设计成这样的系列问题,并使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同时,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和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四、表演体会情境,创设开放情境

角色扮演是指在教学中为了再现教材的情境,由师生或者学生担当某个角色进行演示的一种创设情境手段。当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时,通过自己或班上同学的参与,将应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动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例如,对移液管的操作、分析天平的使用,先进行实物演示实验过程,然后教师再选出两位学生进行现场演示,班上其他的学生进行观摩。在学生亲自演示的过程中,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和模拟,当学生演示完毕之后,发现不正确的操作,及时指出。教师应当场纠正不正确的操作,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效改善师生的人际关系。

五、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在分析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有助于教师创设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分析天平、移液管、滴定管等基本操作动作和操作过程或者展示某工作流程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来呈现。再如,一些精密仪器设备(HPLC、GC、NMR等等)虽不能让每个学生进行操作,但可采取参观、演示、多媒体等方式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仪器设备信息、工作原理、操作程序、应用等情况,让学生了解目前分析仪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多媒体情景教学可以方便地将视频、动画、声音等技术溶为一体的特点,为学生创造了生动形象的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使学生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复合起来,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是情感,但这个情感不是简单地教师投入情感,也许恰恰相反,有时候甚至要教师隐藏自身的情感,而重点是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总之,在分析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深入分析教材,以学生的学习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为主线,以创设有效情境为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产生探究的动机和心向,从而达到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医学《分析化学》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技能及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靳彦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探究[D].河南: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叶明葱,高旭灿.论情境教学中情境的创设[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6).

篇10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是当代最为流行的学习理论。本文介绍了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架式无机化学双语教学摸式。

0引言

近二十年以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看作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人,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建构主义(co口蛇ru比vis功)也译作结构主义,其理论非常丰富,但其核心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教学思想

1.1学习观及学习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是建立在其独特的知识观基础上的。它批判行为主义的把知识当成定论、当成真理的做法,认为世界是客观实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意义赋予都取决于每个个体自己;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也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人而不断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不是万能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

为了真正实施建构主义的学习活动,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可理解为是一种支持学习者进行建构性学习的各种学习资源的组合。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景、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中的最终目标。

1.2师生的角色定位

1.2.1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人学习情景中的。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不能简单地从外部“填灌”,而是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1.2.2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的多种观点。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

(2)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愈义。为使学生对知识愈义的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和引导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

1.3教学棋式与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它是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引导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设计的,为此,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人。它有以下几个环节:搭脚手架(围绕学习主题,按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进人情景—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2)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正如船舶抛锚了,船员必须亲自下到海里去游泳),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它有这样几个环节:创设情景—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3)随机进人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即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为克服这方面的弊病,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因此,多次进人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随机进人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人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2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架式无机化学双语教学模式

如何保证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如何处理教学质量与额定课时的尖锐矛盾?笔者认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我们的重要法宝。我们认为,在化学知识的英文表达上,教学的重点应该是阅读和写作,其次才是听和说。因此,我们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解决化学专业术语英语表达的听和说问题,再引导学生在课内课外认真阅读英文化学教材并训练专业英文写作。下面仅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一章及其中的“多电子原子”一节为例,介绍如何采用建构主义理念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为前提主动建构化学的双语知识。

(1)胳脚手架: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见图1、图2)。让学生沿着这些知识脚手架,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进人情景:我们预先编写好上述概念框架式的无机化学英文精要资料,在课堂上把无机化学的系统知识用中文讲透,并用英文板书出授课提纲和化学专业术语,根据学习内容将学生引人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课中、课后自主学习。

(3)独立探索:在给定学生专业英文资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堂中及中文教材上掌握的化学背景知识,借助于词典独立探索化学知识的英语表达方法,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和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4)协作学习:相互讨论、交流学习。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可以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可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5)澈果评价:这是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情况作出评价。可用英文布置和完成作业,用英文命题考试的方式来评价、检查、督促和巩固学生学科知识的双语学习,推动双语教学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