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理论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管理学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管理学理论

篇1

在科学研究中,将经由各种直接或间接的途径收集来的文献资料和事实材料整理与分析后,一般要对其结果作出理论解释,而这种需要进一步验证的理论解释,即为“理论假说”。公共管理学研究中的理论假说是对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及其本质规律的一种假定性或推测性表述,是建立公共管理学理论的必要前提。

一、公共管理学研究中理论假说引入的必要

公共管理学研究目的是要揭示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的内在本质规律,而任何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的本质规律都不可能自动呈现在研究者面前。因此,要揭示其内在规律,就不能将公共管理学研究仅仅停留在收集文献资料或对事实材料的外部描述上,而必须借助于逻辑思维,从个别推断出一般,从偶然推导出必然,对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的内在机理先形成一种探索性的说明方式———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然后对其进行检验,才能逐步实现对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的规律性认识。

此外,当人们在公共管理学研究中还没有取得足以揭示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的内在本质规律所需要的全部必要材料时,或者当研究者还难以采取精准的研究手段对某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进行验证时,也不得不采取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形式去推测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的本质规律。尤其在当代公共管理学前沿,即发展速度快、探索性较强的一些领域,由于其内在机理极为复杂,仅靠对为数不多的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往往不能做出十分肯定的结论,而只能是假说。因而借助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研究者可以不断积累研究材料,增加假说中的科学性成分,减少假定性内容,逐渐建立起正确反映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内在规律的公共管理学理论,这是公共管理学研究的切实可行的路径。

由此可见,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是从表面、直观的文献资料与事实材料到达公共管理学理论的重要中介和沟通环节。在公共管理学研究中,许多被实践证明为正确合理的理论成果,在其正式被人们认可前的一定历史时期,往往以假说的外观出现。如,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理论”、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败说”、奥斯本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等莫不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提出,也就没有公共管理学理论的建立。所以,从公共管理学文献资料与事实材料到达最终的公共管理学理论并不是径直的通道,而必须通过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尝试性的推测或猜测,以不断试错、不断修正,最终达到具有较强科学性的公共管理学理论的确立。

二、公共管理学研究中理论假说的基本特征

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第一个特征是假定性或推测性,该特征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方面,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提出要受到公共管理科学的发展水平与研究者本人认识水平的限制,这种限制决定了研究者所获取的有关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的文献资料或事实材料在丰富程度、有效程度上是相对的,既然如此,那么当文献资料或事实材料还不足以完全揭示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的内在奥秘时,研究者对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的内在规律只能给予猜测性说明。另一方面,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是在文献资料或事实材料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提炼而形成,即是说,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是一种主观思维的产物,而一切思想观念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确定其正确与否。因此,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在没有接受实践检验之前,无论它赖以形成的依据如何充分可靠,但就其正确性程度而言是不得而知的。既然如此,那么公共管理学假说中包含有假定与推测性成分也就在所难免。

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第二个特征是客观性与科学性,即它是根据客观文献或事实所作出的具有一定科学性的推测或预见。在公共管理学研究中,要求研究者以一定的文献资料或事实材料为基础,围绕特定的公共管理学问题进行理性思索,证据、逻辑和现实情境的约束始终在发挥作用。一个好的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应能为解释广泛的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提供一种逻辑上浅显明了的说明方式,这种说明方式应当比它所要取代的旧理论具有更大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上述特征,对于公共管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它不仅是推动公共管理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动力,也是研究者从事研究的指导性思想。一般而言,公共管理学研究须遵循以下研究程序:先进行资料收集、事实观察等,然后在获取丰富的公共管理学文献资料与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利用思维方法对文献资料和事实材料进行整理与加工,最后对研究结果作出理论解释。

为此,当研究者围绕研究课题收集一定数量的文献资料或事实资料时,他需要在一定的理论原则指导下,遵循着一种假定或推测,有目的、有选择地收集文献资料或事实材料。如果文献收集与事实观察中不以一定的理论假说作为引导,那么文献收集与事实观察将会成为盲目的活动,这样获取的公共管理学文献资料与事实材料只能是杂乱无序的。

三、公共管理学研究中理论假说的生成步骤

对众多的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形成过程加以分析与概括,可以发现形成一种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大体要经过三个步骤:

第一步,寻找已有公共管理学理论与现有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之间的“冲突地带”,这是形成科学性假说的起始步骤。因为,一切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都起源于已有的公共管理学理论和现有的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如果已有的公共管理学理论与现有的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完全契合,即现有的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都能被已有的理论给予充分、圆满的解释,而已有的理论也都得到现有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的验证,那么公共管理学研究就没有必要再去建立任何理论假说了。

但实际上,已有的公共管理学理论与现有的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之间要达到这种完全的契合是不可能的。任何一种经过实践检验而建立起来的公共管理学理论,尽管能准确、广泛地说明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空间范围的公共管理活动与公共管理现象,但理论对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的解释或说明不可能百分之百的精准。这是由于特定时代的公共管理学研究者的认识水平与研究实践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只能达到一定高度;用以验证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与研究工具在特定的背景下同样只能达到一个有限的水平。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旧的公共管理学理论与新的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之间的矛盾终究会发生,这种矛盾逐渐发展出明显的“冲突地带”也是一种必然趋势。当然,要从已有的理论和现有的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之间找出这种“冲突地带”并不容易,它要求研究者要有充分的知识积累、敏锐的洞察能力与较强的分析能力。尤其要有对权威理论的反思精神,面对已有的公共管理学理论与自己由分析、观察所获得的结论不一致时,绝不为传统权威理论所束缚,不轻易相信现实难以证实的理论。

第二步,提出推测性构想,这是形成科学性假说的核心步骤。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提出是为了改善和消除已有公共管理学理论和现有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之间的冲突状态,所以发现已有公共管理学理论和现有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之间的矛盾之后,必须在充分尊重已有的公共管理学理论和现有的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推测性构想,以便使已有的公共管理学理论与现有的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协调起来。这种推测性构想往往不是单一的,可能有几种供选择的假定,这种情况下,研究者就必须对它们加以甄别,从中选择一个最合逻辑、最可能成立的假设。

第三步,作出各种预见,这是形成完整性假说的必备步骤。提出推测性构想后,还要以这个构想为线索,尽可能运用现有的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做论证和补充,使构想更为完整和严谨,并从构想的基本命题出发作出各种预见,去预言未知的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总之,一个完整的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假说的核心部分,它是为解决旧理论和新活动、新现象的“冲突”而推测出来的基本构想;二是假说的预见部分,它是用假说的基本观点去解释现有的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或预测未来的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

四、公共管理学研究中理论假说的提出方法

根据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生成步骤,可以发现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提出,主要可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一)逻辑方法

在提出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过程中,所采纳的逻辑方法主要包括:归纳法、演绎法和类比法等。

1.归纳法

归纳是提出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重要方法,它主要包括材料整合和结论推理两部分。材料整合是对公共管理学文献资料和事实材料的整理、综合,而结论推理则是在材料整合的基础上,对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本质规律的普遍性判断。因此,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方法,即从个别文献或事实中推出一般性原理的方法。当我们研究某一类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时,往往只能获得有限的文献资料或事实材料,即便这些文献资料或事实材料是基本准确的,但以其为出发点,推出的一般性结论却不一定准确可靠,正是这一特征,使归纳法成为提出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方法之一。此外,归纳有各种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的归纳提出的假说其可靠性程度各不相同。完全归纳法推出的结论可靠性程度较高,但实际运用的可能性不大。

不完全归纳尽管推出的结论不够准确,但它却比较符合公共管理学从个案研究总体的常规思路,因此,它是提出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基本方法。因归纳的根据不同,不完全归纳又可划分为简单列举归纳法与因果判断归纳法。简单列举归纳法是通过对公共管理学文献资料或事实材料的观察,发现某类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都有同一属性,而又没有相反的属性时,即可做出结论:该类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都有某属性。简单列举归纳法的优点是运用方便,只要根据少数文献资料或事实材料就能推导出公共管理学假说;它的缺点在于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带有很大的或然性。简单列举归纳法的可靠性完全建立在列举事例的数量上,当列举事例的数量不断增大时,结论的可靠性就会有所增大。但即使列举的事例很多,其可靠性仍然不是绝对的,只要出现一个相反的例证,其结论就会被。所以,该方法只能为我们提供或然性结论,不能提供确定性结论。因此,为了提高假说的可靠性,最根本的是要收集大量材料,进行大量观察,收集的材料越多,考察的范围越广,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就越高。因果判断归纳法是根据因果规律的特点,在前后相继的一些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中,通过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间的相关变化来推出活动或现象间具有因果联系的方法。由于公共管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而规律是现象间的必然联系,因而要掌握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的规律就必须借助于因果分析,即根据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的外在表现,去推测公共管理活动、现象的内在规律。所以,因果判断归纳的方法在公共管理学研究中具有明显的功用。因果判断归纳法包括五种具体方法:

一是“共同情境查找法”。它的主要内容是:如果所研究的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出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情境中,只有一个情境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的情境就与所研究的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之间有因果关系。一般认为,应用“共同情境查找法”的可靠性程度与文献中所记录或实际所观察到的情境数有关,也和各个情境中不同情况之间的差异性程度有关。如果文献中所记录或实际所观察到的情境数越多,各种不同情况之间的差异性越大,运用“共同情境查找法”就越可靠。

二是“不同情境比较法”。它的主要内容是:如果所研究的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出现的情境与它不出现的情境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在一个情境中有某个情况出现,而在另一个情境中这个情况不出现,那么,这个情况与所研究的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之间就有因果关系。同时,“不同情境比较法”也会出现错误,因为“不同情境比较法”要求正反情境中只有某一点不同,但在实际研究中很难遇到除一个情况外,其他一切情况都相同或相似的两个情境。如果正反情境除某一点不同外,正面情境还存在反面情境所没有的另一些独有的情况,而且另一些情况又被研究者忽视的话,那么使用“不同情境比较法”所推出的结论就会产生错误。

三是“查找比较并用法”。这是“共同情境查找法”与“不同情境比较法”的综合运用。其内容是:如果在所研究的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出现的几个情境中,都存在一个共同情况;而在所研究的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不出现的几个情境中,都没有这个情况,那么这个情况与所研究的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之间就有因果关系。使用“查找比较并用法”可分为三步:(1)把所研究的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出现的那些情境加以比较;(2)把所研究的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不出现的情境加以比较;(3)把前两步比较所得到的结果再加以比较。

四是“紧随变化关注法”。其内容是:如果某一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时,另一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那么这两个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之间有因果关系。运用“紧随变化关注法”来判明两个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时,要注意两点:(1)涉及两个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的紧随变化关系时,其他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在不同情境中应无明显变化。如果其他活动或现象也在发生变化,而我们又忽视了那些正在变化之中的活动与现象,那么“紧随变化关注法”推出的结论就可能有错误。(2)两种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的紧随变化关系常常仅反映在一定的限度内,超过这一限度,它们的紧随变化关系就会消失,或者表现为一种相反的紧随变化关系。因此,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公共管理活动与现象间的紧随变化范围,把握住最佳范围,才能运用“紧随变化关注法”推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五是“其余推论法”。其主要内容是:如果已知某一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是另一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的原因,同时已知前一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中的某一部分是后一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中某一部分的原因,那么前一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的其余部分与后一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的其余部分有因果关系。

上述因果判断归纳法是提出公共管理学假说的主要方法,然而它们却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这是因为该类方法仅适用于研究单因素的因果关系,即作为原因的各个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都是相互独立,彼此之间并不发生作用。在这一假定之下,研究者在分析中把其他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理解为静止不动的,而只观察其中某一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的变化。但事实上,作为原因的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间却往往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的这种交互作用是因果判断归纳法无法解决的难题,即该类方法在具体使用中无法考虑“相关因素”对结果的影响作用。

2.演绎法

演绎是从一般性原理出发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方法。演绎推理中,只要前提正确,推理的形式合乎逻辑规律,演绎出的结论总是可靠的,所以,演绎是一种确定性推理。既然演绎所得结论具有确定可靠的性质,那么为什么演绎所得出的结论仅仅是公共管理学假说,而不是公共管理学理论?这是因为,通常作为演绎出发点的原有公共管理学理论,受其产生时的认识水平和研究条件的限制,可能包含有错误和不足,原有理论和现有公共管理活动与现象间的完全适切是很难达到的。因此,从这种理论前提出发,通过演绎推出的具体结论是不可能绝对可靠和科学的。从这一意义上讲,演绎推理也可作为提出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方法。在公共管理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从已有的公共管理学理论出发,运用演绎方法,许多研究者成功地提出了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如,巴纳德在“传统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行政组织假说”;西蒙在“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即决策假说”,等等。

3.类比法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之间在某种属性或特征上的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或特征上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方法。在公共管理学研究中,为了要认识未知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或某一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的未知方面,往往把未知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和已知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进行比较,从中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再利用这些共同点作为中介去推测未知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在公共管理学研究中运用类比推出的假说不一定可靠,多半带有或然的性质。其原因在于:一是类比的客观基础限制了类比结论的可靠性。因为进行类比的两个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之间既有同一性也有差异性。同一性提供了类比的根据,而差异性则限制了类比结论。如果根据相似的属性进行类比时,推出的属性正好是两者的差异性,那类比的结论就容易发生错误;二是类比的逻辑根据也是不充分的。类比是以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间的某种相似为依据,但两个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间的某些属性上的近似和相同,并不能因此得出两者在其他方面也必然相似和相同。因此,为提高类比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应注意两点:一是用作类比的两个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的共有属性越多,推出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就越高;二是类比时以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间的本质属性为推理的依据,才便于推出可靠性较高的结论,因为在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的诸多属性中,本质属性是决定性的。

(二)数理方法

数理方法作为提出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利用统计方法推导出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统计方法是在随机抽样的基础上,以局部资料推断出整体特征的方法。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公共管理学研究时,须从整体中选取样本,然后以对样本的统计资料为基础,进行分析,并对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的某种整体特征作出推论和判断。二是通过建立模型提出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所谓模型就是以简化的图形或公式语言对一种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的本质特征或基本过程进行形象化的描述。它是依据文献资料或事实材料,经过抽象而得出的反映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运动规律的图形或公式。利用模型可以把一个公共管理学问题高度抽象化,把对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的研究转化为应用量化工具对模型的研究,并通过对模型的修正逐步对某一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作出某种推测性理论概括。

(三)直觉方法

在公共管理学研究中,应充分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方法以达到研究的目的。有时对已有的文献资料或事实资料进行分析时,甚至可以不受固有的逻辑路径的限制而直接去揭示某种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的本质规律。这种直接揭示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本质规律的思维方式,称为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有多种表现形式,而最重要的是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已有文献资料或事实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新的排列组合,而独立地提出新设想,以揭示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本质和规律的方法。以上三种公共管理学研究中理论假说的生成方法,在实际的公共管理学研究中往往是相互补充的,很难说某一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提出仅用了一种方法。所以,熟练掌握提出公共管理学假说的各种方法,对于我们提出合理的相对准确的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是不可或缺的。

五、公共管理学研究中理论假说的验证路径

要确定以推测形式表述出来的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可靠性程度,就需要对理论假说进行验证,而验证的标准只能是现实的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即当现实的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满足了假说所设定的条件后,如能获得假说所预见的结论,即可认为该理论假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准确性。验证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一般有两种基本路径:一是直接验证路径。

即对假说做出的基本构想或预见进行直接验证,检验构想或预见的结论与现实的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是否完全一致。直接验证的优点在于,通过特定的文献资料与事实材料能直接判定假说基本构想与预见的正确与否,因而具有较强的论证力。二是间接验证路径。间接验证是在受各种条件限制、对假说进行直接验证有困难的情况下,而采纳的一条路径。

篇2

学校公共关系管理就是对学校内部公众关系、外部公众关系及其相关传播沟通事物的管理。

(一)对象分层学校公共关系的对象分层比较复杂,按照不同的公共关系类型,可以将学校的公共关系分为不同的类型。学校的公共关系可以体现在学校日常业务工作和一些酒宴当中,也可以表现在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而做出的相关活动,当然还反应学校长期的发展战略和愿景。

(二)组织主体在学校开展公共关系的过程中,学校既是公共关系的承担主体,又是公共关系的管理主体,换句话说,在学校开展公共关系的过程中,学校的成员都应该承担公共关系的组织管理工作。当然根据学校成员的级别不同,在公共关系当中的地位也是不同的。

(三)内容分层学校公共关系管理是运用现代社会的各种传播沟通手段和媒介,对学校与其目标公众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进行有效管理,提升彼此之间的理解与合作。在学校公共关系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发挥绝对的主导地位。

(四)核心方法的选用在公共关系开展过程中,要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研究目标公众和公共关系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要运用科学可行的调查研究方法,用素质过硬的研究人员,保障调查研究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二、学校公共关系管理模式

学校的公共关系管理水平一直在不断地提升当中,在以前的公共关系管理过程中,存在着无意识和局部阶段管理的状态,现在已经迈向了意识管理和整合管理阶段。按照学校公共关系管理模式的不同,可以将它分为三种模式。

(一)技巧型公共关系管理模式顾名思义,在技巧型公共关系是一种单向型的沟通模式,在公共关系的开展中,注重技巧的运用,所以在开展公共关系的过程中,为了得到对方的信任、支持,会采用一些相关的技巧和方法。

(二)技术型公共关系管理模式在技术型公共关系的管理模式中,学校管理者作为公共关系的出发者,认为在公共关系的开展过程中,要注重技术的运用,特别是传播沟通技术,比如运用地比较多的技术型公共关系有调查技术、信息宣传和技术等。

(三)管理型公共关系管理模式除了上述两种公共关系管理模式外,还存在着一种管理型的公共关系管理模式。管理型公共关系强调在公共关系发挥作用的同时,还要求它参与冲突管理、战略关系协同等其他职能,在管理型公共关系中,管理与沟通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双方互有作用,相互影响。在学校公共关系的管理模式中,管理型公共关系模式是运用比较普遍,也是被很多人认可的一种符合时展和进步的管理模式。

三、管理型公共关系模式的特征

(一)从业者角色的转变在管理型公共关系模式中,从业者的角色比较丰富,管理职能成为从业者的主要特征。从业者的角色不再单纯是某项技术的专家,而是整个关系的管理者,这对公共关系的从业者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挑战,从业者既需要拥有良好的沟通技术,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积极参与学校高层领导的决策。

(二)内容的细化和深化在管理型公共关系模式中,其工作内容不断深化和系统化,除了传播管理外,其内容还包含着更深层次的管理内容,如公共关系管理、形象管理等。

(三)以双赢为主要目的在以往的公共关系模式中,学校作为公共关系的组织者,过分强调自身利益,造成公共关系的开展并不顺利。而在管理型公共关系中,学校不再一味强调自身利益,而是将双赢作为开展公共关系的主要目的。

四、学校公共关系的管理策略

(一)做好管理内容的分级工作在学校公共关系的管理中,应该根据不同的管理内容进行细致的分类。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公共关系管理内容,具有各自的特点及重点,当然在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管理方式的不同。一般来讲,需要将公众关系管理、形象管理、事务管理区别分开,当然在分级的过程中,也需要侧重关注公众关系管理,并通过来个号的事务管理,最终提升学校的良好形象。通过公众关系的管理,可以提升内部公众对学校领导决策和发展方向的理解与支持,还可以提升外部公众对学校的信任与了解。公共关系的管理,强调通过情感管理等方式,来提升公众对学校的情感依赖。通过事物管理,可以为学校的发展建设作出一定的贡献,提升学校的办公效率。在事物管理中,有一项特别的内容,危机管理。在学校面临公众危机的时候,通过事物管理,可以很好地修补学校的公众形象。通过形象管理,可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公众对学校的了解和认知,在形象管理中,要强调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文化建设等内容。

(二)学校公共关系的开展要循序渐进在学校公共关系的开展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求之心切,也不能割裂管理顺序之间的系统关系。一般学校公共关系的开展要通过科学研究的调查研究,然后组织专业团队进行方案制定,确定方案后在进行传播沟通,最后在公共关系的开展进行效果评估。

(三)学校公共关系的开展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学校公共关系的开展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关系管理,要注重公共关系管理的核心;整合管理,在公共关系的开展中,要整合各方面的利益组织;工作创新,公共关系的开展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展开工作。

篇3

工商管理是比较注重实践的学科,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如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商管理这门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会发挥出非同一般的作用。本文对在工商管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研究。针对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模式,阐述了将他们有机结合的主要意义。

关键词:

教学实践;工商管理;实践人才

随着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社会急需这样一批人才,既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又能进行实践应用的工商管理方面的人才。因此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实践化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则显得更加重要。仔细审视当今社会高校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在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时,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相应的实践经验。这样的教育模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在我国进行工商管理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的相关问题,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实践的观念,同时也希望高校在日后进行教育工作的时候能够加强对学生实践方面能力的培养。[1]

一、进行工商管理方面教学时实行实践教学的意义

很多学生虽然在理论知识考试过程中,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但通常实际操作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弱,这就需要学校相应地多设计一些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工商管理教学中经常会列举可口可乐以及百事可乐之间进行市场竞争的案例,在这一竞争过程中,百事运用了很多竞争性手段。例如:百事可乐公司大幅度降价之后,对原有产品进行“更新换代”,以此抓住机遇,抢占市场。同时百事可乐还曾举行过具有营销作用的运动会,以此来进行产品的进一步宣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收益。除此之外,这些年来,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之间同样也创造了很多以对方为竞争对手的广告,这些案例都非常经典,值得学生深思。[2]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所学有所用。在进行工商管理教学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同的学生具有的特点、能力以及资质都是截然不同的,甚至相差甚远,因此不可能设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都按照这一标准对问题进行思考。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特长,让其可以多角度的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思考出不同解决途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在创新能力上的学习水平。把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当中,由于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此同时,依靠学生自己去解决实践当中的艰难险阻,也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们在不久的将来,步入工作岗位之后,帮助企业源源不断地创新管理模式,注入新鲜的理念,使他们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行实践操作练习,也有助于学生团队协作以及沟通交流方面能力的提升。当今社会是一个注重团队协作的时代,在企业中大多数工作都是通过团队间协作完成的。因此在进行实践活动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排列,让学生通过组员之间相互间协作完成项目,培养其共同表达能力,同时加强其对团队的认识。

二、我国高校中不能有效实施实践性工商管理方面教学的原因

1.教学偏重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我国高校工商管理方面的教学,主要还是采取对西方理论以及一些企业案例进行引用以及分析的阶段。大部分的理论更多的是适用于西方国家中相应经济市场,这些理论并不适用于我国经济发展,很多西方的案例也不能充分表明我国现状,这种理论知识同我国国情、时代背景脱轨的教学,并不利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当代教学。

2.工商管理方面专业比较落后的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在进行工商管理方面专业课的讲解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式,依然还是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进行记录等比较落后以及传统的上课方式,通常都是一些晦涩的理论知识,学生很多时候都不能对知识真正的理解,更不要说吸收甚至是喜欢了。

3.教授工商管理方面的教师也没有相应实践能力

一方面,很多高校的老师都没有真正进行过工商管理方面的实践,很大一部分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中、高等教育教师实际上并没有在大型企业当中工作过,大都是停留在学校内对理论知识研究的层面,一部分教师可能就是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进了各大高校的相关专业任职老师,所以他们一点都不了解企业管理实际情况。因此教师本身缺乏对工商管理实践的重视,过多的关注于理论上的研究,这也导致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越来越差;另外,也是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通病,学校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成绩成为被关注的焦点,而并非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让整体的教学质量下降了一个台阶。[3]

三、工商管理教学过程中对实践教学进行应用的方法

对目前教材中的内容加以改进,让其更贴近我国市场状况。自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建设方面有很多成功案例,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完全可以作为高校中对工商管理学生进行教学的内容。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也可以帮助我国企业更好发展,同时在以往教学案例中,对国外案例分析得出的结论,也有助于对我国工商管理进行指导以及研究。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慎重,一定要选择那些与当今中国时代相契合的工商管理素材进行教学。从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经历了风风雨雨,已经走过了30多年。目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在不断地发展,经济业务的交易往来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化。现阶段,应该针对这三十多年当中所有有关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经验加以分类、归纳和整理。总之,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中,教师选用最符合、最适应我国当前阶段国情的相关教学材料成为了重中之重,让高校的大学生们在中国企业市场的“实战”情况下接受专业知识教学。[4]将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作为一项比较综合性的教学学科,工商管理的学生需要对很多知识都有所掌握,这就需要对其进行系统性、层次性的全方位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工商管理的教学模式进行多方面的创新和改革。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点有很多,不能仅限于一个地方,必须实施多点、全面、持续地创新,以此来培养出尽可能多的复合型、综合型的工商管理人才。在高等教育教学当中,让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提升一个档次是一个多元化、全方位并且十分复杂的综合型工程项目。这就需要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与学校相互默契配合,如果情况需要甚至还需要同企业之间进行完美配合,达到产学研的切实结合。这样才能完成计划目标。现阶段,高校教师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在工商管理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短板,根据短板的实际情况实施有效的措施方案,努力把工商管理教学中的理论性知识同现实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的理论水平以及实践的操作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可以在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就对其专业特殊性的认识进行培养。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开展一些专业知识方面的讲座,使学生可以对专业内容有所了解。同时通过市场调查以及社会调查还有进入企业进行参观的形式,培养学生对工商管理这门学科的兴趣,使得其在今后学习过程中也能比较有激情。培养学生开展实践科研活动。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从而收获更多启发。在这样科研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也是需要高校多方面进行配合的,因此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工商管理相应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现场进行教学,上课不一定要局限在教室中,可以在课堂外,比如在商场里,或者是咖啡馆中,通过学生对实际生活中身边的事物进行案例分析,更有助于学生获得启发,教学效果会更好。这就需要将工商管理专业相应教师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上去,只有教师有了真正实践操作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进行实践方面的教学,而不只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作者:孙仲尼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赵严伟.工商管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1)

[2]可新方.探析工商管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J].知识经济,2014(16)

篇4

【关键词】公路工程;管理;科学开展

一、我国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公路工程管理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公路工程的质量,做到工程质量的监督。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还存在着很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对各种公路工程的总结和分析,我们得知我国的公路施工的管理中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管理形式过于粗放和分散,即管理的不集中和管理的不细致。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管理层级和管理责任的不明确。最易导致公路工程中的分包转包现象的出现,这样不仅不利于工程材料质量的保证,还不利于对施工工艺的质量监管。所以,我们在改良和改进公路工程的质量管理的时候,要注意加强对管理层级的明确和管理项目的细致划分。

二、公路工程管理工作科学化改进

(1)构建健全的公路工程施工管理体系。建立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公路工程管理的依据,也是完善公路工程管理工作的最主要的措施。上文中,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了我国的现阶段的公路施工中存在的各种缺陷和问题,所以,新的管理体系的建立应该针对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加以相应的调整。另外,具体的公路工程项目应该结合该项目的具体特点,制定与实际情况相符的管理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公路工程的管理体系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标准和原则,而是一个可以指导工程中的各个环节遇到的施工问题的动态的体系。(2)公路工程管理工作的关键点。我们应该根据我国现代的公路工程的具体施工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某些环节上的质量管理,使公路工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做到重点明确和突出,便于执行。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一般情况下应重点强调公路工程中的这样几点内容:一是明确责任制度和施工权限范围,促进工程管理的科学开展。公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做到将各个施工部门和施工人员的工作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将各种工程责任落实到个人,可以有效的杜绝施工中的不作为现象。另外,要将工程的工作成果和各项奖惩制度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能有效的提高工程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二是制定严密的施工计划,促进公路工程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施工计划是后期施工的基本蓝图和参考依据,是施工的重要准备工作之一,所以,施工计划的重要性要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良好的施工计划不仅可以指导公路施工工程的各项活动,也有利于公路施工的质量管理活动的开展。公路施工之前,承包方和建筑方应该针对具体的工程项目和技术条件,综合各方面施工因素的考量,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相关负责人要全面考量承包对的技术实力和工程的技术难度,以及各种其他政策法规上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制定一个科学的符合该公路工程的实际需求的质量管理体系。(3)加强施工技术管理,促进工程管理的科学开展。公路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材料共同构成了公路工程的两大因素,所以加强公路工程的施工技术的管理对于整个工程的质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多数的工程质量问题都是由于施工中的操作违规和不当作业导致的,所以加强公路工程的施工技术的管理的工作重点要放在检测和监督其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技术标准。(4)改善施工过程机械设备管理,保障工程管理的科学开展。公路施工过程中的机械设备的质量和功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路工程的质量,严重的还会影响工程的进度。公路工程的设备管理分为设备选择和设备维护两个方面,所谓设备选择就是要根据公路工程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公路施工仪器和大型机械设备;设备的维护就是指在工程过程中对于设备的使用要严格按照相关的使用说明进行,否则不仅不能发挥其应用的功效,还会阻碍施工的正常进行。并且,在机械设备的闲置过程中的管理和存放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注意选择适宜的环境进行保管,防止设备的质量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就我国目前的公路施工的状况来看,经常存在的一些设备管理上的问题有,摊铺机与压路机的型号不匹配,导致了二者无法合作施工,压路机碾压吨位与实际的公路施工要求不符,导致了公路碾压不实或者碾压力度过大,无论哪种情况都严重影响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于各种施工设备的管理,并应该任命专门的人员对机械设备的功能和运行状况进行定期的检查,以保证其在施工的过程中良好的发挥作用。(5)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问题的管理。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工作是关系到施工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问题,建筑工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公路建筑的过程当中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问题,如果不能有效的预防,则会危及工程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所以,在进行公路施工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做好施工的防护措施,并且加强对于工人安全作业的管理。尽可能的减少由于安全监管不到位造成的人员伤亡。另外,要加强对于操作安全重要性的宣传,使工程施工人员意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不仅是对公路工程的施工负责,也是对自身和他人的人身安全负责。要尽量做到员工的“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

三、加强施工成本管理,促进公路工程管理体系的实施

施工中涉及到大量的资金的使用问题,这就需要公路工程的财务部门加强对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工作良好的工程财务管理不仅能够节约工程成本,还会促进公路工程的其他环节的管理,最终为更好的完成工程施工服务。所以工程的管理人员必须加强施工中的成本管理,使资金效益最大化,更好的发挥成本管理的作用,要想加强公路工程的科学化管理,现代公路工程施工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以建筑工程的基本成本控制体系为基础,针对公路工程实际情况进行每项工程成本管理体系的完善,以此确保管理体系的适用性,确保实施过程中与施工实际情况的相符性。通过成本管理工作的科学实施以及对工程管理体系、管理工作等方面的整合优化促进公路工程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促进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四、积极推进企业管理监督体系与评价体系的建立

企业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需要企业通过对自身实际情况、企业发展情况、管理水平以及实施情况进行实时跟踪与分析,并进行科学的评价,以评价结果为基础进行管理工作的调整,以此促进管理理念、管理体系的先进性、适用性,因为公路建设行业是在不断发展的,我们要随时根据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调整工程的其他管理工作,从这个角度来看,公路工程的监督和评价体系,是服务于公路工程的其他管理体系的一种管理体系。因此,现代公路工程施工企业应建立健全的监督与评价体系,以评价企业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况,即使发展管理工作漏洞并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公路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监督和评价体系不仅有助于企业和工程客观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也可以在问题发展之时及时的改进,以免造成更加严重的危害公路工程的问题。

综上所述,现代公路工程施工个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施工全过程、多方面的系统工作,公路工程的良好管理需要施工企业以具有现代化施工管理理念与实际经验的优秀人才牵头、构建科学的管理组织与管理体系,以此确保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管理者要针对现代公路工程管理科学开展对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组织学习,施工企业也应加强对企业人员的培训与培养,以此为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为施工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奠定基础,以人才优势促进公路工程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

参 考 文 献

[1]周颖.现代高速公路施工管理与控制[J].路桥施工与管理.2009(2)

[2]杨丽华.公路施工成本管理工作对工程管理的促进作用[J].公路施工与管理.2009(5)

篇5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 案例教学法 案例选择 案例的综合使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125-03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媒介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国家公关时代的到来,公共关系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32学时的全校公选课,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公关观念,培养良好的公关能力,以便为将来发展提供助力,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关系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促进作用,成为公关教学面临的一大任务。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是实现该目标的一个有益尝试。

一、在《公共关系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是以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为平台,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而做出研究和判断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现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则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哈佛大学商学院,后来推广至其他国家大学的教学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作为一种有效的现代教学方法传入我国,不仅在中小学、高职教育中广受欢迎,而且在高等教育领域,如法学、英语、地理、管理学、思想政治等课程中亦有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以具体的案例来说明抽象的理论,使理论更加容易理解,在实施过程中还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打破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习过程从“老师”为主体转变成“学生”为主体,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案例教学法与《公共关系学》课程性质的契合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公关实践的需要,它的最终落脚点也是为了满足公关实践的现实需要,因此相对于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尤其是某些学科对于概念的死记硬背,它更强调对学生公关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公共关系实务技能的训练。而案例教学法正是这样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由于公关案例的基本素材来自于公关社会实践活动,且案例本身具有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等特点,因此,公关案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公关理论思想”。[1]它运用相关的理论对在公关实践中发生过的一些事件进行分析,来总结成功的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避免了单纯的理论学习容易流于大而空的弊端,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与课程性质的契合,是引入案例教学法的重要原因。

(三)引入案例教学法适应了授课对象的现实需要

在大学中,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8-22岁之间,生活环境比较单纯,除了家庭就是学校,社会阅历浅,很少有在公司工作或者实习的经验,更缺乏企业管理或媒体传播等经历,书中知识无法与学生的社会和生活经验对接,因此对于公共关系原理、职能、原则及实务的理解和掌握都有一定难度。使用案例教学法,将学生带入案例所设置的情境中,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感性认知,利用学生对于社会工作的想象和向往,能够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所以,学生的现实情况也呼唤着案例教学法的引进。

二、案例的选择

对于案例教学法来说,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案例选得好,教学就已成功了一半,案例选择失当,教学必定失败。因此,案例的选择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先决条件。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好的案例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一)经典性

选取的案例应该能够集中、深刻地反映出某一方面的公关原理、知识或者某种场景,带有一定的共性或规律,唯有如此,才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使学生通过该案例能够解决与此类似的多种公关事件。如案例“35次紧急电话”,虽然时间距今已有二三十年,但是它深刻地说明了知错就改、与公众真诚以待这一公关原则的重要性,所以是值得采用的经典案例。

(二)接近性

所选案例越贴近学生,与学生有某种程度的相关性,就越能引发学生对其进行探究的兴趣。相关性包括四个方面:(1)首先是时间的接近性。刚刚发生的事情比过去的事情更能引起注意,学生也会更加在意其他同学和老师对该事件的评价与分析,同时,该事件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也更大。这就需要老师不断更新案例,尽量选用最新的案例。(2)其次是心理上的接近性。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或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或其他某些心理特征的,只要是在情感上能够引起共鸣的事件,更有亲和力和吸引力,也会有更高的关注度。因此,在庆典活动的案例选择中,可选择本校百年校庆来讲述,这对学生的吸引力要大大超过其他高校的校庆及其他组织的庆典活动。在讲述组织形象管理时,可选择中国移动通信“动感地带”的CIS战略,因为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在使用“动感地带”,在心理上有一种认同感。(3)地理上的接近性。越是身边的案例,与个人关系越是密切,受关注度也就越高,即便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比起远方的事件,也更能引起相应的关注。以矿大为例,因地处徐州,笔者在讨论古代的公关行为是否属于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行为时,选择了发生在古代徐州的“还军霸上”这一案例,实践证明,学生对该案例马上产生了强烈的兴趣。(4)专业上接近。作为一门公共课,所选案例若能与学生所学专业产生联系,必定会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对其加以关注。因此,给矿业学院和安全学院学生授课时,可选择煤矿方面的案例,例如讲危机公关时可选用煤矿事故为例;若给体育学院授课,便可以以体育明星姚明的公关策略作为社会公众人物公共关系案例;也可以以北京奥运会为例来讲述国家公关,以阿迪达斯体育品牌的形象管理来分析组织形象管理,都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生动形象

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在于化抽象为具体,将原先一些枯燥无味的内容以生动的形式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中,也应注意案例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否则,学生在课堂上仓促面对大段文字时,会因一时之间无法吃透案例原文而影响对案例的分析,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一方面教师对于案例的讲解需通俗易懂,另一方面也完全可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来实现理论的形象化。现在绝大多数高校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室,教学中应善于利用多媒体来完成教学目标,而并非将其仅仅当做是黑板的替代品。例如在讲“铁人‘王进喜’照片泄密”这一案例时,可以先把王进喜泄密的照片放大到全屏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分析照片中的信息,然后再对照日本信息专家得出的信息。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深切认识到公共关系的信息管理功能,而学习过程也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的选择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安排

不能为案例而案例。案例与理论的关系,应该是相互支持、相互提高的。如果把理论比作一棵大树的树干,那么案例就是树干上的绿叶,它必须依附于树干才能生存。大树没有树叶也可以生存,但是树叶离开树干就面临死亡的威胁。树叶的兴旺可以使整棵树充满活力与生机,但它却取代不了树干的地位,因此,案例的使用也必须是要为理论服务的,应按照教学目标及其理论体系有条不紊地展开。有了相应的理论为依托,丰富多彩的案例才能使课程变得生动有趣,否则,脱离了理论体系,单靠案例自身,是难以完成系统、完整的学习任务的。

(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知识的引导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解说者、传授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从教法上看,案例教学更侧重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新理念“既强调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实现了教与学的优化组合,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因此教师角色也发生相应的转变,转变为课堂的主持者、引导者:为课堂设置议题,通过案例提出问题,然后再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去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和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分析,去辩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假如教师包办了学生的思考过程,直接给出答案,那也就起不到案例教学法应有的作用了。

(三)案例的综合运用

公共关系有大量的案例可供使用,可以说,在每堂课中都能够穿插相关案例,但是对案例如何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的研究,现在还很缺少。诚如有学者所说:“然而面对如此众多的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选择,选择的案例又应该如何组合?换言之,教师选择与组合教学案例的标准与依据是什么……事实上,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案例教学的科学性。”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将案例以单个的、分散的、无内在联系的方式呈现给学生”[3],这在某种程度上会使整个课程显得杂乱,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因此加强对于案例的综合运用就显得非常必要。有这样几种模式:(1)同一案例支持多个内容,即从多个角度分析一个案例,使之在不同章节的知识点中多次出现。同一案例的重复出现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打破案例的孤立性。例如讲组织中的公关部的职能时,由于前一章的内容讲到了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此部分可用“先搞清这些问题”这一案例,来启发学生:“假如你是这家宾馆的公关部部长,你会做哪些工作?”以此来思考组织中的公关部的职能是什么。这一案例在“公共关系调查”内容中同样可以使用,而本次可以让学生思考公共关系调查对于组织的意义、作用和内容。案例的多次使用,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事件,既使相关知识前后衔接,又节省熟悉案例的时间。(2)案例的分割使用。与前一种模式类似,它也是涉及案例的同一主体,但不同的是具体的公关事件并不相同,是同一公关主体在不同时期的公关活动。如果说第一种模式是对案例的横向使用,那么这种模式侧重的就是对于案例的纵向分割,有助于打破案例的分散性。例如在讲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时,可以用“蒙牛对超级女声的赞助”来证明“不断创新”这一原则,在这一原则之外可继续使用“蒙牛”从2003年开始的一系列公关活动,包括赞助航天员、北京奥运志愿者活动等,来印证“长期坚持”这另一公关原则。案例的这种配合使用方式可使学生感到公关案例事件的动态性和真实性,同时也可大大提高对于案例的使用效率。(3)案例的组合使用,即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案例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理论。这些案例可以是由浅入深的层层递进关系,可以是不同视角的并列关系,也可以是相反相成的对比关系,但无论是哪种关系,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内在逻辑贯穿其中,多角度全方位地说明相关原理,让理论的阐释过程变得丰满立体。

以上是笔者的一些教学体验。对于《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来说,案例教学法确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如何达到最佳地使用,还需要在教学中继续总结经验,不断地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刘绍芹.案例分析与公关教学[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60.

篇6

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产品的更新、生活节奏的加快……等等一系列的社会与物质的因素,使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品在"方便"、"舒适"、"可靠"、"价值"、"安全"和"效率"等方面的评价,也就是在产品设计中常提到的人性化设计问题。

所谓人性化产品,就是包含人机工程的产品,只要是"人"所使用的产品,都应在人机工程上加以考虑,产品的造型与人机工程无疑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可以将它们描述为:以心理为圆心,生理为半径,用以建立人与物(产品)之间和谐关系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综合平衡地使用人的肌能,保护人体健康,从而提高生产率。仅从工业设计这一范畴来看,大至宇航系统、城市规划、建筑设施、自动化工厂、机械设备、交通工具,小至家具、服装、文具以及盆、杯、碗筷之类各种生产与生活所创造的"物",在设计和制造时都必须把"人的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来考虑。若将产品类别区分为专业用品和一般用品的话,专业用品在人机工程上则会有更多的考虑,它比较偏重于生理学的层面;而一般性产品则必须兼顾心理层面的问题,需要更多的符合美学及潮流的设计,也就是应以产品人性化的需求为主。

那么,对于一件产品是如何来评价它在人机工程学方面是否符合规范呢?以德国Sturlgart设计中心为例,在评选每年优良产品时,人机工程上所设定的标准为:

1)产品与人体的尺寸、形状及用力是否配合;

2)产品是否顺手和好使用;

3)是否防止了使用人操作时意外伤害和错用时产生的危险;

4)各操作单元是否实用;各元件在安置上能否使其意义毫无疑问的被辨认;

5)产品是否便于清洗、保养及修理。

一般情况下,在设计教育中常以上述第三项较为强调,而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则是以产品的视觉效果、商场气氛及价值来决定购买行为的成立与否,但作为一名好的设计师应为产品长期使用的效果及舒适性负责,尤其是避免伤害与危险的防止更是不可忽视的考虑因素。如,在操作计算机的上机姿势中,在现行的上机条件下,操作员常常是手臂向前悬空着来操作键盘和鼠标的。手臂的悬空形成了肩颈部的静态疲劳,使得操作员不得不将背部靠在椅子靠背上作业(后靠姿势会加大悬空的手臂的前伸程度,从而增大肩部所需要的平衡力矩,加快肩颈部的疲劳),而当操作员脱离靠背又手臂悬空时,体重就全部需要由脊柱来承担,其结果或者是腰背的疲劳酸痛,或者是腰肌放弃维持直坐姿势而塌腰驼背,或者是把手腕抵在桌沿而引发腕管综合症。那么,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设计师就必须充分考虑人机工程学的因素。

所谓人机工程学,亦即是应用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人体结构特征和机能特征进行研究,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尺寸、重量、体表面积、比重、重心以及人体各部分在活动时的相互关系和可及范围等人体结构特征参数;还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出力范围、活动范围、动作速度、动作频率、重心变化以及动作时的习惯等人体机能特征参数,分

析人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肤觉等感觉器官的机能特性;分析人在各种劳动时的生理变化、能量消耗、疲劳机理以及人对各种劳动负荷的适应能力;探讨人在工作中影响心理状态的因素以及心理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等。

人机工程学因素往往是企业提高其竞争力的手法之一。若说"人性化产品"是与"人"合为一体的产品设计,"人机工程因素"则是设计工业产品时的人机界面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在我国即将加入WTO所面临的冲击下,中国的制造业无不是严阵以待,企图在竞争中保持优势。管理大师麦克·波特(MICHAELPORTER)曾说过,企业具备竞争优势的两个方式,一是扩大生产规模,走向规模经济,才能占有成本上的优势;另一个便是创造企业或产品的附加值,制造消费者趋之若鹜的心理。在现今产品和质量逐步提高,且消费者对商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各产品制造商们无不力求突破,希望能出奇制胜,打动消费者的心。拿当今世界上提出的"健康"人机工程学的新要求为例,即是用某些考虑人机因素的辅产品,如:电动腰靠、紫外线阻隔(UV、CUT)等来提高产品人性化的层次,籍此创造其他品牌无法模仿的优势,而赢得消费者青睬的。

究竟什么样的产品需要人机工程呢?在设计上又如何表现,才能成为符合人机工程学的产品呢?

工业设计师指出,就电脑的相关部件和设备而言,如键盘、鼠标等输入装置,因使用者可能长时间利用其从事工作或娱乐,接触的时间较长,在使用时也可能十分投入。因此,人机工程学就成了设计上最主要的条件之一。

人机工程学的显著特点是,在认真研究人、机、环境三个要素本身特性的基础上,不单纯着眼于个别要素的优良与否,而是将使用"物"的人和所设计的"物"以及人与"物"所共处的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在人机工程学中将这个系统称为"人——机——环境"系统。这个系统中,人、机、环境三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着系统总体的性能。本学科的人机系统设计理论,就是科学地利用三个要素间的有机联系来寻求系统的最佳参数。

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通常是在明确系统总体要求的前提下,着重分析和研究人、机、环境三个要素对系统总体性能的影响,如系统中人和机的职能如何分工;如何配合;环境如何适应人;机对环境又有何影响等问题,经过不断修正和完善三要素的结构方式,最终确保系统最优组合方案的实现。这是人机工程学为工业设计开拓了新的思路,并提供了独特的设计方法和有关理论依据。

作为一个全息系统的局部,一个产品中包括了我们这个商品社会中的全部信息。一件设计优良的产品,必然是人、环境、经济、技术、文化等因素巧妙融合、平衡的产物。开始一项产品设计的动机可能来自各个方面,有的是为了改进功能,有的是为了降低成本,有的是为了改变外观,强化"柜台效应",以吸引购买者,更多的情况是上述几方面兼而有之。于是,对设计师的要求就可能来自功能、技术、成本、使用者的爱好等各种角度。不同的产品设计的重点也大不相同,暖水瓶的设计显然就要比香水瓶的设计考虑更多的人机问题;再以肇及设计所设计的电脑游戏遥感器为例,乍见此产品时,看似不符合人机工程学,但实际使用时却很合手,操控性良好,而且遥感器外型颇酷,用此摇杆玩空战游戏,有操控战斗机的味道。相比于市场上其他同类型的产品,即使售价比一般产品高出许多,也一样大受欢迎,足见其魅力所在。但也有这样一种产品,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是因其外型讨好且成本不高所致,但缺点是产品轻,因此,在使用时本来一只手操作很方便,却不得不双手并用才行,这就是该产品在人机工学上的不足之处;但在成本、售价及市场因素的考虑下,厂商还是推出此种产品。而对于专业用品就不同了,例如美发师每天所使用的吹风机,除草机工人所使用的修剪机就绝对不能轻视人机工程学在生理层面上的考虑。

然而,一个好的产品设计是可以涵盖形态和人机因素的,产品的外形一样也可以有机会作人机工程的发挥。以TEAGE为微软所设计的易用鼠标球而言,该鼠标是特别为儿童体验电脑而设计的,在方案决定之前对儿童的抓握方式进行了研究,黄白两色相间的鼠标球使儿童们在学习电脑时,增加了趣味性和功能性。该产品已经超脱了产品造型上的束缚,除让其更好用之外,也同时赋予了产品新的意义与想象空间。

除了一般的大众消费品之外,专为特殊族群所设计的产品在人机工程学上也有更多的考虑。如,残疾人用的瓷器套具,此套设计是专为残疾人做的餐具,又不让人直接看出它们是专为残疾人做的。故而,设计师在充分考虑了人机工程学的基础上,特别处理手把的凹凸,使患者拿在手里有一种心态上的平衡感,既能看到,又能摸到,但又不那么显眼。

再以医疗设备来说,病床、医疗椅等产品,在设汁上不只是考虑操作要符合人机工程学,在材料上也应力求人性化,增加产品的亲和力,以提高产品的"EQ"。

由于学科来源的多样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人机工程学中采用的各种研究方法种类很多,有些是从人体测量学、工程心理学等学科中沿用下来的,有些是从其他有关学科借鉴过来的,更多的是从应用的目标出发创造出来的。其中常用于一般产品设计领域的方法有如下几类:

1,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是人机工程学中研究人形体特征的主要方法,它包括尺度测量、动态测量、力量测量、体积测量、肌肉疲劳测量和其他生理变化的测量等几个方面。

2.模型工作方法

这是设计师必不可少的工作方法。设计师可通过模型构思方案,规划尺度,检查效果,发现问题,有效地提高设计成功率。

3.调查方法

人机工程学中许多感觉和心理指标很难用测量的办法获得。有些即使有可能,但从设计师工作范围来看也无此必要,因此,设计师常以调查的方法获得这方面的信息。如每年持续对1000人的生活形态进行宏观研究,收集分析人格特征、消费心理、使用性格、扩散角色、媒体接触、日常用品使用、设计偏好、活动时间分配、家庭空间运用以及人口计测等,并建立起相应的资料库。调查的结果尽管较难量化,但却能给人以直观的感受,有时反而更有效。

4.数据的处理方法

当设计人员测量或调查的是一个群体时,其结果就会有一定的离散度,必须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处理,才能转化成具有应用价值的数据库,对设计产生指导意义。

当今的工业设计师面临着多种活动和课题,例如:电视资讯、互动电视、通用遥控器等,与企业合作的范围也很广,在实施产品的人性化设计过程中,通常采用如下的设计程序:

1)建立并运用资料库(这在前面已有论述);

2)决定研究主题;

3)观察阶段:

*目标轮廓*访识/观察*使用模式/议题

4)发展阶段:

*关键议题*产品概念*测试与评估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人机工程师和工业设计师都必须全程参与,但在各个阶段为主为辅的角色会有不同。例如:产品概念由工业设计师主导,测试则由人机工程师主导,每个步骤以剧本的形式来串连沟通。每件产品都有各自的在人机工程学上的特色,特别是消费性产品。以汽车内部设计来说,就有三个表达人机工程需求的方式:一是操控界面,如方向盘的设计;二是座椅及内装设计,如一些大客车座椅,或者老板椅的靠背上部,都有一道鼓起来的凸包。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这个凸包常常是顶在后脑勺,使得身体后靠在椅背时,不得不稍稍低头。从设计上来说,这道凸包本来是用来垫靠颈部凹处,使人的头颈更舒服的。问题的出现是由于这些座椅的设计和生产直接从国外引进,而生产者又没有重新考虑中西方人在身材方面的不同,尺寸上完全照搬。结果西方人垫颈的凸包就顶住了我们的后脑勺;三是情报沟通系统,如导航系统设计及安全警报功能。

篇7

基于技工院校生源特点,作为教学和管理老师,应该更加关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规范学生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并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校以及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由厌学转变为乐学。学生掌握技能是否过硬,是否能够适应企业的需求,对技工院校的教师来说,是最紧迫和现实的考验,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技能过硬,及时了解和掌握行业的发展变化趋势和技能革新情况。适时调整教学重点和方向,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可以尝试“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一方面教师可以走入企业学习和了解新的工艺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以聘请企业的高技能人才,走进学校及时为学生演示和培训最新的工艺技能。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直接动手,对于企业和学校而言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二、建立奖惩及激励机制加强教学管理

目前,就各类技校而言,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生自认为学习成绩好坏跟自身利益关系不大,奖惩措施和留级制度不完善,考试不及格无非是补考一次,抱着无所谓的心态学习,同时学生的优劣也很难和毕业分配挂钩,从而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助长了厌学风气,这种不良风气的扩散,给正常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学生课堂纪律较差,迟到、旷课等违规违纪现象屡见不鲜,由此造成恶性循环,对此应建立激励机制,使学生由起初的“被管教”式学习逐步转变为自觉并喜爱学习,为此可设立奖学金制度及考勤制度,奖励那些成绩好,能够认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优秀学生,树立典型,同时对那些屡教不改,不能认真上课、扰乱课堂秩序、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采取惩罚措施,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从而逐步规范教学及日常管理,逐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加强学生的管理、合理安排教学

秉承先做人后做事的理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同时避免压迫式的管理,作为教师应该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使其愿意并自觉规范言行举止。在教学安排上以掌握一技之长为核心,注重技能训练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公共基础课教学,积极探索教学革新。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其远离不良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

四、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实验、实训及实习

技工院校区别与普通学校的一个重要特点,体现为社会对技工院校的毕业生的技能要求及期待更高,基于目前我校乳品专业教学实习场所简单,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仅能做包装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工作,从而导致学生家长及社会对毕业生认同度较低,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学校应加大学生在实验、实训及实习教学等方面的投入。一方面构建能够满足学生基本实习要求的实验实习场所,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及“引进来”的策略定期选派实习及实验指导教师到企业学习,并及时了解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面向社会吸引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使学生的技能快速提高,同时提升办学水平。

五、总结

篇8

关键词:施工管理 科学化

何谓施工管理?施工管理的交付模式作为一种合同结构可以使业主不需要另行任命总包商。业主与分包商直接签订合同,同时聘请一家施工管理公司代表其进行工程的控制和管理。施工管理方作为业主人员的补充管理项目施工方面的事宜,但不承担施工风险。在这种交付模式下,施工管理方作为业主代表管理各个专业分包工程。尤其在亚洲,工程包经常分为几个“主要承包合同”,通常是20-30个,根据主要分类有结构、机械、电力、排水和消防、外墙系统、装修等。各专业分包商再将工程分至供应商和分包商,如混凝土供应、钢结构安装、屋面等。施工管理方通过对整个工程的管理和协调,取代了总包商的位置。

1.施工技术的管理

施工技术管理是施工企业所进行的一系列技术组织管理工作的总称, 即采用科学有效的施工方法和管理制度,解决施工生产中出现各种复杂的技术问题,以保证工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施工,提高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

施工技术的管理,首先要知道施工技术管理是施工技术和管理的结合,大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对施工技术是比较熟的,但对管理就不太在行。其次施工技术管理是个系统工程,不能单一而论。

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任务:学习和贯彻国家技术政策和法令,认真执行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技术规范和规定。 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正常的施工生产秩序,保证工程施工顺利进行。发挥各级技术人员和职工的积极作用,采用新技术,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劳动效率,实现安全生产,节约材料和能源,降低工程成本。 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企业施工技术不断更新发展,推进技术进步。

为了加强公司的施工管理水平,贯彻ISO9001: 2000质量体系标准,以达到用户满意,提高公司信誉,特制定《施工技术管理办法》。公司各级施工技术部门和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按照《施工技术管理办法》结合本部门、 本岗位及所施工工程的任务、目标、计划的要求, 制定实施性管理办法和岗位职责, 使公司施工技术管理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保证《施工技术管理办法》的实施。

近年来,施工竞争日异激烈,技术管理水平所反映出的竞争势力也较为突出。不少企业,尽管拥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但由于技术管理的薄弱,管理制度的不健全,而在竞争中却处于被动的境地。例如:某企业为环保要求,需在面积达230余亩的山北厂区建污水网,方案中排污管道借隧道排向山南联网,然后自流输往一公里外的污水泵站处理。工程按期顺利完成。不料开闸后反映各集污口有污水倒灌,一查原来是标高弄错,取了泵站入口的标高。权衡后在单设管道和设置接力泵站中取了后者,纠错工程实耗资27.3万元。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不重视工程技术管理所产生的严重后果,足以说明技术管理在企业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施工技术管理关键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少人力物力的投入、最短的时间以最优的质量完成施工任务。

2.质量管理

工程质量管理是指为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运用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手段和方法所进行的系统管理活动。 工程质量好与坏,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工程项目建设,投资大,建成及使用时期长,只有合乎质量标准,才能投入生产和交付使用,发挥投资效益,结合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和数理统计,满足社会需要。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工程质量的要求,都有一套严密的监督检查办法。在中国,自1984年开始,改变了长期以来由生产 者自我评定工程质量的做法,实行企业自我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大力加强社会监督。运用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手段和方法所进行的系统管理活动。

广义的工程质量管理,泛指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其管理的范围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决策、勘察、设计、施工的全过程。一般意义的质量管理,指的是工程施工阶段的管理。烽火猎头专家认为它从系统理论出发,把工程质量形成的过程作为整体,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以正确的设计文件为依据,结合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和数理统计,建立一整套施工质量保证体系,才能投入生产和交付使用,用最经济的手段,只有合乎质量标准,科学的方法,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治理,投资大,建成符合标准、用户满意的工程项目。

工程质量管理,要求把质量问题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工程质量好与坏,以预防为主,手续完整。并以全过程多环节致力于质量的提高。这就是要把工程质量管理的重点,以事后检查把关为主变为预防、改正为主,组织施工要制定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从管结果变为管因素,把影响质量的诸因素查找出来,发动全员、全过程、多部门参加,依靠科学理论、程序、方法,参加施工人员均不应发生重大伤亡事故。使工程建设全过程都处于受控制状态。

在施工过程中,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很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工作面等。因此,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保持材料工件堆放有序,道路畅通,为确保质量和安全创造良好的条件。

3.生产要素管理

生产要素管理重点是劳动管理问题。劳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管理的任务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有关劳动力进行计划、决策、组织、指挥、监督和调度,从而达到有效地管理。换言之,劳动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协调职工的工作,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和严格的安全管理固然可以大大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但也会使被管理者产生依赖思想,自我防护意识淡化。因此在加强劳动安全管理的同时,应强调劳动者保护自己和他人安全的义务非常重要。《安全生产法》规定从业人员在享有安全生产保障的同时也有各项义务,如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接受安全教育与培训;发现事故隐患或不安全因素及时报告等。施工现场仅靠几个安全员管理安全是不够的,必须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动广大职工参与现场管理。提高全体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把专业的职能管理与职工的自我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控制自身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实现各岗位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协调配合;广大职工自觉遵守纪律,共同保障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

我们要贯彻“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方针,从劳动保护角度管理好安全,向安全要效益,实现施工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开展建设成本分析,是企业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的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它的主要作用有:①可以促进企业领导和职工提高成本意识,保证产品质量,因为不合格产品的增加也会增加成本;②它有利于质量与经济的统一,把质量的提高落实到每一个岗位;③能够促进以质量责任制为主的经济责任制的落实;④可以促进技术成果的推广与应用,降低成本。为了使这一措施得以实施,还应拟定成本管理的工作程序。其目的是使各个有关的部门以及各个有关的岗位,不但责任明确,而且能够有序地协作、步调一致。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建立工作程序是从总体要求出发,把局部的工作联系成协调的整体,以发挥整体效应。

劳动管理是对劳动力及其劳动活动的管理,直接关系到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成本的目标的实现。所以,它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劳动力是最活跃的也是最重要因素。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搞好管理工作的基础;同时,建筑生产又具有流动性、单一性、露天作业,生产周期长等特点。因此,对劳动力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管理,就更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

4.总结

我国在施工管理中引进项目管理的方法已多年,但是,运用动态控制原理控制项目的目标尚未得到普及,许多施工企业还不重视在施工进展过程中依据和运用定量的施工成本控制、施工进度控制和施工质量控制的报告系统指导施工管理工作,项目目标控制还处于相当粗放的状况。

总之,施工管理是全方位的,要求项目经理对施工技术管理、质量管理与生产要素管理都要纳入正规化、标准化管理,这样才能使施工工程中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1]李新.施工管理科学化的论述.科技创业,2009,2.

篇9

问题一:学生学习目的不清,导致学习会计的动力不足会计学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一下或大二上,这个阶段的学生刚从高中的紧张学习中解脱出来,许多学生尚未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的方式,对大学课程的学习目的不清,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从而导致对会计课程的学习动力不足。当学生在大三大四面临毕业就业时,很多学生才意识到需要会计课程的重要性,又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匆忙中准备职业知识或职业证书。应试教育模式下,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功利主义盛行。从学校的制度设计来看,如果学生能够在学校课程学习中获得高学分积点,则意味着可以在奖学金评比和取得以及毕业工作机会的获取,都能得到更多的机会。因此,学生的学习动机仅在于满足于授课内容本身,取得短期的成绩高分,适应一种教条的学习模式,从而缺乏主动学习、主动进取的精神和富有活力的创造力。问题二:教师课堂教学中心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课堂的主体仍然是教师,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单向交流为主,忽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交流,使整个学习过程中,缺少对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探索能力的培养。教学形式上,以教师说教为主,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一一了解,无法及时答疑解惑,而学生也只能靠自己来解决学习中的疑惑,无法通过特定的沟通渠道来解决。以教材为本的教学的内容也无法与实践环节有效结合,使学生学而无味,无法认识其重要性,更无法很好地将课堂的知识与丰富的经济实践相联系。问题三:教学管理中更多倾向于运用过多总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学习者分等或鉴定,而是帮助学生和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为进一步提高所必需的特殊的学习上。”总结性评价的目的“指向更一般的等级评定”。在当前的教学管理中,无论是对教师的评价还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多使用的是等级的总结性评价,可能总结性评价从操作上而言,更为简单易行,从时间跨度上而言,时间跨度更短,但它无疑忽视了在教学参与各方在教学过程中对教育过程本身的评价,从而不利于教学参与各方做出对教育活动质量进行改进的有效决策。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下,制约了教学参与各方的主动性,从而使教学成为一个模式化规范化的过程,缺乏了主动的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应归于一点: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会计教学中贯穿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决定了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学生为本的培养目标。学生为本的培养目标具体体现为应以学生短期成绩目标、还是中期就业目标、还是长期的职业能力目标?学生为本目标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这一目标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目标,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方达成共识的目标。

二、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内涵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我们认为,工商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应该是一个具有弹性的能力,具有在社会经济环境里的适应性,具体而言,应包含其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两方面。

(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

1.专业能力工商管理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工商管理方面相关职业的专业能力,即从事未来专业领域内的相关职业所应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2.职业综合能力工商管理专业未来一定需要有足够的职业综合能力,这既符合管理的社会化特征,也是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革命的必然结果。职业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个人职业责任感等。(1)学习能力职业生涯中是不断学习的过程,需要我们不仅仅学习专业知识,还需要学习各种新技术、新思维。不断将运用新的知识进行融合和运用,这将是未来社会对职业人员的挑战。这需要破除一种思想———大学是学习的终点。应试教育中,破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在工作中需要具备求真务实和不断探究的精神,从而不断提高工作能力。(2)人际协调能力人际协调能力主要是指个人与团队协作的能力、个人与他人的交往沟通的能力。在工作中能够协同他人共同完成工作,具有准确的判断能力和信息沟通能力,工作的协调能力,这是职业工作中顺利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工作能力的必要条件。(3)个人职业责任感个人职业责任感主要是指个人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是职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从事管理岗位的从业者需要具备极高的职业责任感,认真主动地完成职业岗位的各项工作。

三、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如何在大学阶段培养

如果职业兴趣能决定一个人的择业方向,以及在该方面所乐于付出努力的程度,那么职业能力则能说明一个人在既定的职业方面是否能够胜任,也能说明一个人在该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第一,明确大学教育阶段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方面应教些什么基于当前技术变革、知识的更新快,学生对一项知识的学习渠道更广,决定了我们的教育重点是帮助学生发展一种工作适应能力,培养其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在实现这一目标上,借助于技术变革的多样化案例,通过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或者场景式的教学,启发学生自主去浸入学习环境中,自主取得需要的各种知识和要素。第二,学习团体鼓励分享与合作的能力教师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教师也成为学习团队的一员,教师与学生合作,学生与学生合作。通过参与、启发学习团队中的某种思路,帮助各方的参与者能够建立起一种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的平台,在合作分享中互相启发和学习。第三,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从教学的根本目标出发,尝试变革传统的评价机制。教学中鼓励主动学习,并辅以及时反馈,关注主动学习的结果。对学习团队中进行评价时,不仅评价个人,也评价团队,激励团队的合作精神。允许每个学生在发挥其优势和能力中,均可得高分,从而激励和指导学生达到一个高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五、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视角下的会计学教学思路的设计(以会计职业发展为例)

(一)会计学教学目标

第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其职业发展方向,引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会计学的教学体现对整体学科的完整性的介绍,并辅以会计职业发展的介绍。从生活中的点滴到经济社会中的新闻,引导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不断提高,关注其自身的职业发展,并不断思考其未来的职业机会。会计职业发展的方向需要长期的积累,包括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学生从产生兴趣开始,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职业发展的路径开始计划。第二步,指导学生进入会计职业领域需要准备的各项专业知识,学会阅读专业书籍能力会计学教学的层次性和学科知识的相关性非常强,我们应指导循序渐进地学习会计学的相关知识,并学会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职业方向准备的过程中,需要的专业能力不仅仅通过学校校内课程的修读来准备,还要学会通过自主阅读专业书籍和自主学习来提高。第三步,树立学生终生学习的思想和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会计课程的教学中,作为教师不仅仅教授给学生书本的知识,还需要传递给学生一种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这种职业态度对于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或管理的其他相关工作都非常重要;同时,我们也必须关注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出现的当下,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师,终身学习是非常必要的态度,尤其对于会计职业,不断在职业生涯中学习各种知识、技术、政策法规和会计制度,对于职业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

(二)教学方法改变

1.改变以往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突出注重实践的教学方法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应改变以往书本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的侧重转向注重实践的教学方法上来。首先,从教学体系的设置上,课程的内容需要从实践教学的主线出发,系统规划学生的课程。先安排学习《会计学原理》,再学习《会计学原理》的手工实训,后面依次开设《会计电算化》以及《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分析》及《ERP财务模拟》课程等;其次,教师应把握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结合点,突出授课重点,指导学生操作并加深理论知识的运用;第三,强化实践部门的导师参与教学设计,给予学生学科的建议和指导;最后,在鼓励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发现并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授课中不足之处。2.互动教学激发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运用互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部分课程内容中,设定教学情境、案例或由学生发起寻找的案例,进行讨论,课下充分的学习和研究,课堂进行展示和讨论,发现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的运用方法,并从学生的视角认识问题。老师的在教学中的角色应该转换为平等的学习者和参与者,不仅运用教师的专业知识来引导学生,同时也向学生们学习,互相激励。发掘财经新闻背后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解读财务报表,认识商业领域里的灰色地带,认识会计的职业道德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手段变革

篇10

 

1工商管理大类学生理财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目前,国内对工商管理教育的研究都把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技能作为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强调应用性和技能性。但是,在学生理财能力培养方面,逐渐暴露出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课程内容不够系统,技能训练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性教学明显偏弱;教学方式方法僵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考试考核方法缺乏灵活性等。因此,研究工商管理大类学生理财能力培养模式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意义。

 

(1)促进工商管理大类专业的建设。工商管理大类专业是要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理财能力是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必然重视学生理财能力的培养。

 

(2)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工商管

 

理大类专业的毕业生目前普遍表现为理论知识丰富,但知识应用能力差,不具备专业技能,尤其是理财能力作为被广泛认同的现代社会人的基本素质之_,很多学生却没有得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改革理论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已经势在必行。

 

2工商管理大类学生理财能力培养的内容

 

为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要求和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理财能力培养的内容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与实践教学三个方面。

 

2.1课程体系的构建2.1.1知识能力结构分析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保证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为了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时,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学生所需要的理财能力培养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分析后,对专业课教学体系进行调整和整合。

 

2.1.2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综合工商管理和财务类的知识,整合相关理论课程,使之结合更紧密,内容更紧凑。尤其要突出专业知识、技术和能力,适时更新课程。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学生首先要具备以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1)会计学知识。会计被称为“经济

 

语言”,熟悉会计报表是进行财务管理活动的基础。学校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熟悉财务会计信息的记录、分类、整理、归纳、分析和报告的各个环节,能熟练运用财务工具进行财务分析,并且掌握国内外同行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因此,课程方面要包括: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等。这些专业课程相互衔接,将知识连贯成一个信息化的系统,从而达到为学生的理财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2)金融学知识。理财学属于金融学的范畴,因此金融学是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之一。应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对金融学有较深入的了解,包括对基本金融理论、货币银行、证券投资、金融市场、金融工程等,这些知识能帮助学生认识金融行业的发展规律、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尤其是证券投资产品方面。

 

(3)管理学知识。财务管理属于工商管理这一学科大类,很显然管理方面的知识体系必不可少。该知识主要是能帮助学生了解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组织的一般运行规律,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的特点和基本的管理原则,从而对他们在将来的理财决策方面起到知识的补充作用。

 

(4)数学应用能力。数学已成为现代人理财最重要的工具。理财学是一门定量学科,与会计学科相比,它更加强调高等数学的运用。学生在理财活动中,如果能熟练应用数学知识,也将使他们的决策更加准确。高等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都是应该开设的课程。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模拟实训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多样的课堂,可以拓宽学生对知识认知的角度,开拓视野,使学习效果更佳。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就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解剖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相关的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_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开放式思维方式,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精神等优点。案例教学可以为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2)实验教学法。建立理财实验室,通过基础实验、单项实验、综合实验、研究性实验等实验安排,提高学生理财的基本操作能力、对理财的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对理财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研究创新能力。

 

(3)情景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工具再现课本中所讲述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如临其境的_种教学活动。在理财能力的培养中,采用情境教学法,需要教师模拟一个与现实相同或相近的情境(如一个虚拟公司),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模型(如项目投资决策模型),展开与现实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在获取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领会相关知识与理论的运用。

 

2.3能力评价模式改革

 

新的能力培养模式要求采取新的能力评价模式跟踪培养效果,评价学生的能力发展程度。

 

传统的考试方法主要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以笔试为主,考试内容多是教材中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学生的评价全靠分数,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性的发挥。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决策判断能力等。因此,可以考虑在考试形式、内容上可以更加多样化,在一定比例的笔试基础知识的考核外,可增加如以公司实例撰写分析调查报告,从不同角度对公司理财状况提出改进建议;结合上市公司数据资料计算财务比率,分析财务状况,预计企业发展趋势等实际处理问题的考核,可以是单个学生独立完成,也可分组进行,合作完成。凡是在答案中有创新和独立见解的学生,评分时应予以鼓励。

 

2.4实践教学的改革

 

学生可采取集中实践、分散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实践,就是通过校企结合的办学方式,学生在固定的实训基地完成实习任务。学校可以通过帮助企业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理论问题,与企业合作研究各个经济领域的课题,或成为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基地,为企业提高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等方式,使企业成为高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分散实践则是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但必须建立相应的考核约束机制以保证学生确实完成大纲中规定的实践内容,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改革实践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引导学生参加实践,增强其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力提倡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法。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辅助作用。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给学生指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真正的学到技能。

 

(2)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要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不断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根据不同的实践需要,与相关单位签定实践协议,作为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企业接收专业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安排学生实习,优先接收优秀毕业生就业,互惠互利,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以理财能力培养为目标,建立实践课程体系,并加大实践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能力的培养,彻底改变原有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在加大专业实践的基础上,教学体系中引入“双证制”,即在获取本科毕业证书的前提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老师的辅导,部分学生在毕业前还可以获得理财规划师的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