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文化风俗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春节的文化风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春节的文化风俗

篇1

【关键词】春节;浙江民俗;山西民俗;对比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246-01

一、浙晋两地的春节民俗文化对比

终过调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仅从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风俗方面,作为南北方地域典型代表的浙晋两省,就存在很多不同。首先,在时间安排方面,似乎北方的年味来得更早一些,通常,山西人在腊八节过后,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从腊八节一直忙碌到过年。而在浙江,准备过年的工序似乎更简洁一些,准备的日子也更短。不少人都是从过年前几天才开始准备起来,工序也没有北方地区那么讲究。往往买一些鞭炮,准备好丰盛的菜肴便足够庆祝春节了。

在庆祝方式上,春节来临之既,浙江人不如山西人那么隆重和讲究。浙江人在过年之前最为重要的准备就是丰盛的肉类食物和年糕,准备好了过年的美酒佳肴也就做好了过年的准备。在初一,较为隆重的是“开门炮”,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接下里较为隆重的就是走亲访友和祭祖,

山西人家对于焚香、燃灯、祭神、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等很是重视,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在大同地区,由于当地煤炭资源比较丰富,所以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用煤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日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

从饮食方面看,南方地区以米食居多,而北方人则以面食为主。这在浙晋两省的春节饮食中也表现出来了。在春节期间,浙江人的餐桌上,主要以鸡鸭鱼肉各类等荤菜以及海鲜居多,主食主要是米饭和糯米做的年糕等。在山西,每每临近春节,人们便忙着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尤其是做花馍、年糕等,而且在大年三十还必须吃饺子。同样的,南北方人民的饮食口味差异也较明显。浙江地区的年糕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而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山西部分地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有的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

虽然南北方的地域文化差别较大,在春节也有各种不同风俗,但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对于这个全中国共庆的传统节日,浙晋两地的风俗习惯依然有许多共同点。南北文化虽然姿态各异,但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下,两者也呈现出了许多共通之处。比如,在过完年三十之后,初一拜大年,互相走亲访友;初二无事,清闲度日;初三初四女子回娘家,初五为“破五”日,忌串门访友,在家享福便可。初八逛庙会也是重要的活动之一,直到初八整个春节的气氛仍然很浓烈很热闹。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期间最后也是最隆重的节日既元宵灯节便到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商业活动遍及全国各地。元宵节张灯,尤具特色,家家挂灯,成双成对。

人们对于春节的重视程度更甚于其他的传统节日,无论南北方,春节时放鞭炮、贴春联、守岁、拜年等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每逢春节,鞭炮声总会在大街小巷响起,红色的春联与福字随处可见。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处处笑语欢声迎接春节的到来。无论南方北方,人们都会不远万里地赶回家中与亲人们团聚,在除夕夜合家团圆互送祝福,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愿望。除夕夜来临,家家户户灯火通明,一家老小欢聚一堂,边看春晚边迎接新年的到来。每当逢大年初一,人们总会穿上新装相互拜年,走亲访友,送上节日的祝福,春节的热闹氛围一直延续至元宵。还是这也是中华民族和谐乐观、安定团结的精神体现。每逢春节,祖国的大江南北沉浸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无论是万里雪飘的山西还是南国风光的浙江,人们重视亲情、重视传统的精神永远是一致的。无论南方文化还是北方文化,都是对华夏文明的发扬与传承,都是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

篇2

[关键词]岁时风俗;存在形态;功能;地域性特色;全罗南道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6)03-0080-15

一、韩国岁时风俗的相关研究及全罗南道岁时风俗研究的价值

岁时,其中的‘岁’指一年,‘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岁时风俗,是指以一年四季为单位,遵循四季的循环规律周期性地、习惯性地在特定的日子里进行的一系列风俗样式和规范[1](P-55-56),又称为年中行事。岁时风俗遵守一定的岁时周期而形成,在以农业为主的农耕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关朝鲜半岛岁时风俗资料的记录,最早多见于中国的史籍,如《山海经》、《史记》、《汉书》、《三国志》。19 世纪末的朝鲜时代后期,出现了韩国学者写成的岁时风俗志,代表的成果有金迈淳的《洌阳岁时记》、柳得恭的《京都杂志》与洪锡谟的《东国岁时记》,多以介绍各地岁时风俗为主。这些著作对于研究当时的岁时风俗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资料,现在的民俗学界仍然广泛引用。同时这些研究成果多用汉字写成,因而对中国学者进行比较研究来说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0世纪20年代是韩国岁时风俗研究的初兴阶段,这一时期,崔南善与李能和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崔南善发表《儿时的朝鲜》、《檀君论》,李能和发表了《朝鲜女俗考》等,使韩国学界对岁时风俗给予了极大关注。虽然这些论文多发表在报纸杂志上,而且篇幅都比较短小,但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为20世纪30年代韩国岁时风俗学术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30年代,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与岁时风俗有关的民间故事、民谣、民间音乐、民间信仰 、女俗及服饰习俗等方面,都有研究成果问世。比较典型的有金允经的《年中旧俗》、车相瓒的《朝鲜史外史》等。1945年随着的胜利,韩国的岁时风俗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繁荣,一方面韩国学界对岁时风俗的研究多渗透在其他领域当中,学术著作大量出版,如崔南善的《朝鲜常识风俗篇》,孙晋泰的《朝鲜民族故事研究》等。另一方面,学会成立,杂志创刊。这为韩国岁时风俗的普及开拓了新的途径,也为岁时风俗研究的重振从组织上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韩国学界的岁时风俗研究进入重要的二十年发展期。这一时期,韩国学者在政府的协助下,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调查,从而搜集、整理、出版了许多新的资料,为研究的深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在众多民俗资料的基础上,岁时风俗研究有了较大发展,既拓宽了研究领域,而且加大了研究力度,进而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可供借鉴与参考的研究著作。如高丽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出版的《韩国民俗大观》(共六卷)以其宏大的规模、丰富的资料、大量的照片史料为韩国岁时风俗的研究提供了价值不菲的资料参考。但是韩国学界对岁时风俗开始做深入研究始于80年代。金宅圭的《韩国农耕岁时研究》和任东权的《汉中岁时风俗及歌谣研究》,还有姜舞鹤的《韩国岁时风俗记》、金明子的《韩国岁时风俗研究》等。

进入90年代,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中韩甚至中日韩岁时风俗比较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如谢秀梅的《韩中岁时风俗的比较研究――以鬼神信仰为中心》,研究范围是韩中两国岁时风俗中出现的鬼神信仰,她将研究范围进一步缩小,仅限制在鬼神信仰中为了驱厄祈福而进行的退禳鬼俗的有关活动。尚基淑的《中韩日岁时风俗的比较考察》主要以庆祝、纪念、社交娱乐、祭祀4个方面来深层次地了解和比较韩中日三国的岁时风俗。李明莲的《韩中岁时风俗比较研究》把韩中两国的岁时风俗分成了祭祀、游戏、农事、健康和饮食等几个方面。金志映《韩中节日比较研究》以岁时风俗中的语言、由来、风俗和饮食为中心来比较研究。另外还有针对某一个节日来进行比较的。比如吴正和的《韩中正月岁时风俗的机能性比较》,佟然的《韩国春节和中国春节风俗比较研究》,朴镇泰的《韩中端午节的比较研究》,高学宇的《韩中端午节文化比较研究》,金恩善的《韩中日相同神话原著共同岁时风俗教育研究》等。

由此可见对于韩国岁时风俗的研究越来越完善,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丰富的材料。但具体研究某个地区岁时风俗的还不多见,值得一提的是韩国国立文化财研究所2001-2003年出版发行了一整套全国各个道的岁时风俗调查报告书,其中2003年的《全罗南道的岁时风俗》涉及到了很多本文将要集中考察的全罗南道的风俗,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材料。

全罗南道拥有丰富的民俗现象,被称为民俗的宝库,故有‘艺乡’之美誉。它由五个市和17个郡构成,自古以来耕地较多,农业发达,同时地处西南海,拥有较长的海岸线,渔业生产也很活跃,并形成了与自己的文化形态相适应的岁时风俗。岁时风俗作为民俗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们的文化形态和精神世界对全罗南道岁时风俗进行整体的考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本地区的历史和意识形态,并可以掌握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包含其中的文化底蕴。

二、韩国岁时风俗的构成和变化

岁时风俗分布在每个月份之中,比如正月的春节和十五,二月的长工日,三月的三月三,四月的四月初八释迦牟尼诞辰日,五月的端午节,六月的流头节,七月的百中日,八月的中秋节,九月的重阳节,十月的上月节,十一月的冬至,十二月的除夕等。但这些节日的来源多种多样,混合在一起。除夕、春节、正月十五和中秋等是传统的节日,三月三、七月七和重阳节则是依据于中国的阴阳论而生,可称为‘重日节日’[2](P-71),立春和冬至来源于二十四节气,四月初八释迦牟尼诞辰日则具有佛教文化的性质。

像除夕和春节、中秋节等具有传统意味的节日原本有很多,但随着社会发展,有的慢慢消失,而国庆节①和公休日等代替了原来的岁时风俗调控着人们的生活。例如,端午②、七夕和重阳等已不像以前那样兴盛,而法定的儿童节、父母节等公休日反而更引人关注。除此以外,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西方的情人节(2月14日)、圣诞节等也融入人们的生活,这些节日不具有传统岁时风俗的宗教性意义,更多地强调娱乐性和艺术性,因此很快地被全民所接受,开始占据一定社会地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和行为方式。

此外,还有某些特定地区的节日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逐渐变成全国性节日的事例。根据岁时风俗划分出来的‘文化圈说’中,中秋圈是南汉江和小白山西部地区等稻作文化发达的湖南、京畿和南海岸地区,那里非常重视中秋,而端午圈则是主要种植大麦作物的南汉江以北地区和南韩山间地区,那里更加注重端午节[3](P-454)。因此,中秋节和端午节可以说是以特定地区为背景而形成的地方岁时风俗节日。但现在,国家将中秋节定为法定假日,还连休三天,因此成为了全国性的重大节日,每年拥挤的归乡人流现象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全罗南道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岁时风俗现象,上述提到的节日几乎都有,但随着时代变化岁时风俗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同时不同地区也表现出些许的差异。本文主要对全罗南道普遍传承的传统的岁时风俗进行考察,并以月份为标准来展开。

三、韩国全罗南道岁时风俗的存在形态

(一)一月

1-春节

(1)祭祀和扫墓、拜年

和中国放鞭炮、贴春联等热热闹闹的春节气氛相比,全罗南道的春节显得相对比较安静,他们认为春节是一年伊始的日子,要清净身心,一言一行都要小心谨慎,和家人一起安静地度过。因此除了祭祀、扫墓和拜年以外没有特殊的风俗习惯。这和中国的红红火火、熙熙攘攘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清晨穿上春节新衣以后,全罗南道居民为祖上进行祭祀,然后就去墓地扫墓,回来后就给家里的长辈和村里的老人拜年。每个家庭的祭祀时间虽然不尽相同,但在清晨举行的居多,祭桌上要供上年糕汤。拜年的时候会说上一些吉祥的祝福话语,有的家庭会拿出食物来热情招待,还给小孩压岁钱。

近来因为挨家挨户给长辈拜年较为麻烦,所以很多村子就把老人聚集在村里的青年会里,一起进行拜年,并特别准备一些食物来招待拜年的人,大家快快乐乐地度过一天。特别是离开村庄外出工作的人很多,这样的话他们趁着春节休息回乡能和村民一起聚聚,也是一个叙家常的好机会。

(2)节日食物和岁酒

和中国春节吃饺子一样,他们也有自己的春节食物――年糕汤,一般汤里会放上鸡肉或牛肉,只有喝了这个,才算是长了一岁。以前家里会在春节单独制作岁酒、清酒用来祭祀,马格里酒用来招待客人。

(3)各种俗信

三灾

三灾是指水灾、火灾和风灾,有的人在某一年中会犯三灾,运气不好,遭遇不幸。因此,这样的人要特别小心才行,为了免灾,在正月里会进行免三灾,比如画三只鹰贴在门框上,一年之内一直这样放着。

在除夕之夜大家要守岁,据说睡觉的话眉毛或者头发会变白。但是在正月初一,为了避开夜光鬼,要早早关灯,哄小孩睡觉。据说夜光鬼在初一晚上会从天而降,试穿小孩的鞋子,如果合脚的话就穿走。那样的话被穿走鞋的小孩就会生病,于是大家都把鞋藏好,早早睡觉。避开夜光鬼的方法之一是在院子里树一根长竹竿,上面挂一个箩筐。这样从天而降的夜光鬼会去专心数箩筐上的孔,数着数着天亮鸡鸣,就飞回天上去了。还可以关上大门拉上一条禁绳,或者放火药枪来防止夜光鬼。

烧头发

在农村,村里的老人会把一年中梳头时掉落的头发攒在一起,春节的黄昏时分在大门前烧掉,据说这样做就不会患上传染病。

天气占卜

春节早晨会根据云和风的方向来占卜天气,如果没有一丝风,云朵淡淡地聚集且很清澈的话,就是丰年;如果带有赤光,就会有旱灾或风灾。这一天,北风最好,南风的话庄稼会歉收。但是,在海岸地区却认为刮南风是吉祥的象征。

土亭秘诀

土亭秘诀是现在还流行于家庭中的岁初占卜术,这是土亭李地函所著的预言书。根据自己摇出的卦来占卜,摇卦的方法如下。分为太岁、月建、日辰三次,先在太岁数上加上年龄,然后除以八,剩下的数字就是第一卦。在月建数上加上出生的月份,大月就是三十天,小月就是二十九天,除以六,剩下的数字就是第二卦。在生日数字里加上日辰数,除以三剩下的数字就是第三卦。把这三个卦按照顺序合起来,在书中找到对应的卦的数字即可。通过这个方法来占卜一年和每个月份的运气。

(4)春节游戏

跷跷板

在正月初女性会玩跷跷板游戏,这种游戏盛行于全国各地,但在全南地区据说如果正月玩跷跷板的话,春天上山挖蕨菜的时候脚上不会有恙。

翻板子游戏

春节时玩翻板子游戏,用小指头粗的木头割成一寸长,然后竖着分成两半,做成四个以后,把它们放进一个碗里然后摇一摇再散落下来,根据出现的样子来决定怎么走。游戏时分成两组,最先达到最终分数的一组算赢。翻板子游戏是韩国传统的游戏,有时候人们会压大钱来进行赌博。

(二)立春

立春在中国属于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没有相关的风俗。在全罗南道,立春也不算是传统意义上的节日,但在农村这一天会休息,并进行相应的风俗。家家户户会在大门和柱子上贴上写有吉祥话的帖子,称为春联,这种风俗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一般是不识字的人拜托有学问的人帮写对联,但有丧事的家庭不贴。

(三)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又叫上元节,现在虽然不觉得正月十五是一个重大节日,但在农耕为主的古代社会,人们总是很隆重地迎接十五,而且大部分的岁时风俗都集中在正月十五前后。和中国正月十五观灯、猜灯谜这种娱乐性的氛围一样,全罗南道也会举行农乐、放风筝、拔河和索战、烧月屋等游戏来活跃节日气氛,但同时个人还会进行家庭祭祀,并以村子为单位进行村落共同体祭祀――堂山祭和龙王祭,而这是中国所不常见的。

1-祭祀

与春节、中秋一样,在正月十五每个家庭也会进行祭祀,不仅给祖上,为别的家神也会单独摆设祭桌。经商或从事工业的人会在商店或仓库、工厂等地方单独在摆上祭桌祈福。有的人家还会请来巫师进行巫祭活动。

2-俗信

除了家中举行的个人祭祀以外,还会以村子为单位举行村落共同体祭祀――堂山祭和龙王祭。

(1)堂山祭

在每个村子都有被称为堂山树的大树,可以是一棵,也可以是一片。这种大树被奉为村子的村落神,每年都要为其进行祭祀,这种祭祀称为堂山祭,又叫堂祭,主要是以村落为单位进行的。在全南地区,大部分的村落会在正月十五进行。以前每个村子都有巫师的时候,主要由巫师主管,但现在随着巫师的渐渐减少,反而采用儒教式举行的比较多。举行堂山祭一般有以下几个理由:具有崇拜村落神的意义、出于对村落神的敬畏以及自发的祈福行为。但现在大部分进行堂山祭的原因,都说是因为以前一直这样进行,也就跟着做而已,可以说是变成一种无意识的传承行为。堂山祭除了宗教性的意义,还具有调和人际关系、增强区域人民的凝聚力等功能。

(2)龙王祭

在海岸地区为了祈求丰渔进行龙王祭。在进行堂山祭的村落,堂山祭结束以后会到海边再进行祭祀,全村人都参加,往海里敬献食物祈求丰年,这也称为龙王祭。另外,村子里有运营渔船的人会在十四日晚上在船上单独摆设祭桌,进行船告祀,祈祷一年内渔船平安无事,鱼虾满仓。有人还会请来巫师举行比较盛大的船告祀。

(3)福笊篱

现在仍然有很多人会在正月十五买福笊篱挂在家里,因为据说笊篱会招福。把买来的笊篱挂在卧室或门上面,也有人在里面放上几个铜钱,因为人们都说这样做会聚集财富。

(4)烧田埂

在正月十四晚上烧田埂,因为人们相信只有这样才会收获丰年。这种风俗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定的合理性。田埂焚烧过程中,烧死了害虫卵,可以使庄稼少受虫灾的侵害。而且人们还通过烧田埂进行农事占卜,如果火苗旺盛直冲天上,就预示着今年是个丰收年,整个村子也会兴旺,但如果烧得不旺,来年可能就是个歉收年。

(5)卖热

在正月十五早晨太阳出来之前,见到人就喊他的名字,如果对方应答的话就说‘我的热’。这样进行下去,直到应答人数与自己年龄一样的时候,就表示已经把热卖出去了,这个夏天也就不会中暑了。如果被喊的人提前觉察到,就会回一句‘我的热,对面的热’来拒绝,这样的话表示热没能卖出去。不同地方拒绝的话存在一些差异。卖热一般不在家人间进行,主要以外人为对象。

(6)立长生或长杆子

长生和长杆子被认为是地区保护神,也可以说是村落与村落之间的境界线或里程标,因此在正月十五左右会在村子里竖立起来。以前都是每年更换一次,但现在不这么频繁了。长生有木制的,也有石制的,一般立两根,一根雄的和一根雌的。长杆子立好之后,会做一只鸭子或老鹰放在顶端。

3-游戏

(1)农乐

在进行堂山祭的村子里,农乐队既参加堂山祭进行助兴表演,又与村民一起饮福,并到各家各户去表演。不进行堂山祭的村子也一定会组织农乐队进行表演。农乐有几个复合功能,正月里农乐队会绕着村子和家里转圈,进行踩地神和踩庭院活动,具有一定的辟邪功能。同时农乐还具有一定的娱乐性,使人们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给生活注入新鲜活力,还能促进村民团结,增加邻里和谐,可以说农乐是岁时风俗中的闪亮之花。

农乐队到各家去表演的时候,每家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准备食物招待或付点钱财,通过这种方式来筹集资金,用作村落的发展资金。

(3)放风筝

在全南地区放风筝一般从阴历十二月开始,春节过后逐渐增多,直到正月十五达到最高峰。正月初的放风筝是孩子们的游戏,但在14日晚上和15日晚上,大家都会把自己放过的风筝拿出来,进行放飞‘除厄风筝’活动。在风筝线上挂上写有‘厄’或‘送厄’字样的纸条,使其和风筝一起放飞到天上,然后剪断线让它们飞向远方。

(4)拔河和索战

拔河主要盛行在稻作文化圈,时间也根据地区不同有所差异,内陆地区一般在正月十五举行,而西海岸地区一般在二月初一举行。主要是以村落为单位进行比赛,但有特别活动的时候,村落和村落之间也会共同进行。

以村落为单位比赛时,一般将男女分成两组,而在正月十五的拔河比赛中,素有‘女子赢了才会是丰年’这样的俗信,所以一般会特意让女子组获胜。当然这种俗信不仅是全南地区,韩国全国各地也都如此。人们认为拔河时用的绳子象征龙,所以比赛结束后,把绳子缠在堂山树上或长杆子③上使之升天。

拔河比赛的衍变形式就是索战。索战是最典型的男性游戏,通常有数十名男子参加,在罗州、长兴、南平、康津、光山等地都有过,现在南平和康津地区的已经消失,而光州市七石洞的索战已被指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索战是编两条很粗的绳子,顶端编成圆形,双方人员以类似于打架的形式来碰撞,以压倒对方为目的来决出胜负,是一种比拔河更为激烈的空中游戏。

(5)烧月屋

为了祈求年内风调雨顺,人们进行烧月屋游戏。正月十四日白天,年轻人上山砍来木头搬移到村落的空地处。然后各家各户都会拿来木头或柴火,有的地方会用松枝来代替木头。用竹子或松树做成圆锥形架子后,在上面堆砌容易燃烧的干柴和稻草,并且不能忘记在朝东的方向留一个门,堆好之后有人会在纸上写一些愿望挂在上面。这样完成的作品就叫月屋。

随着圆月慢慢升起,在月屋点火,火花冲天,和天空相映成趣。烧月屋是村里小孩和青壮年都参与的游戏,火花冲得越高,越是丰年的象征。据说第一个点火的人会生儿子,因此大家都会争先恐后。如果说拔河是全南西部地区的游戏的话,那烧月屋可以说是东部地区的游戏。

4-节日食物

(1)五谷饭

中国正月十五吃元宵,全罗南道在正月十五这天会吃五谷饭和药饭(八宝饭)。五谷饭由各种各样的粮食做成,因为主要的粮食统称五谷,所以称为五谷饭。虽然名为五谷饭,但不一定是放五种,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增减种类,一般在正月十四晚上做好。有俗信说,如果吃了用三家以上收来的谷物做成的五谷饭,一年内不会生病,因此孩子们会拿着瓢成群结队地挨家挨户收谷物。

(2)药饭(八宝饭)

在正月十五还会用糯米、大枣、栗子、蜂蜜、松子和豆子等做八宝饭,因为是放在蒸笼里蒸的,所以又叫做蒸饭。一般在14日晚上做完五谷饭以后再蒸。在新罗时代就有做八宝饭吃的习俗,这与《三国遗事》中‘射琴匣条’中的一个传说有关。新罗时期,乌鸦救了新罗第21代王葜王,为了感谢乌鸦的救命之恩,王下令做八宝饭等食物放在墙头,乌鸦飞过来首先吃的是八宝饭。从那以后,正月十五为乌忌日,家家户户做八宝饭吃就成为了一种习俗。

(二)二月

1-长工日

二月初一是长工日,让干活的人休息一天。这一天,做一种叫做‘年龄糕’的糕点吃,但现在没有雇人干农活的家庭,因此这种风俗也渐渐消失了。

2-影灯节

据说阴历二月初一影灯奶奶从天而降,二月十五或二十又重回天界。影灯奶奶是掌管风的神灵,主要在与风有密切关系的渔村地区信奉。而且,与西海岸相比南海岸地区信奉的人更多。

在厨房或酱缸台堆上黄土,在黄土上插一根不足一米的竹竿,并将竹子上部细细地劈开,编成漏斗的形状。平时保管在干净的地方,到影灯节拿出来用。在竹竿上方的漏斗处放上井华水,由于虔诚度不同,有人每天换一次水,有人隔天换水。因为风与海上渔业密切相关,在影灯奶奶降临的第一天和升天的第二十天一定要做年糕,虔诚而郑重地供奉。如果影灯奶奶和媳妇儿一起来的话,这一年风就会很大,生产不好,但如果和女儿一起来的话,就会海事顺利。

(三)三月

1-三月三

三月三日,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也是杜鹃花烂漫盛开的季节。在中国,人们会出去踏青,感受春天的气息;在全罗南道,妇女们会带上简单的炊具来到溪边,愉快地度过一天。在糯米粉里拌上杜鹃花,摊成煎饼吃,这叫花煎。妇女们会一边吃,一边演唱花煎歌和其它民谣来助兴。并且,三月三前后蝴蝶开始展翅飞翔,如果先看见黄蝶或凤蝶,这一年就会万事太平,而如果先看见白蝶,这一年就会遭遇丧事或者发生不祥之事。

(四)四月

1-四月初八

四月初八这天是释迦牟尼诞辰日。人们纷纷前往寺庙挂上佛灯。灯的名字很多,有西瓜灯、莲花灯、七星灯、五行灯、一月灯、花盆灯、水滴灯、福寿灯、太平灯和万岁灯等等。这天的佛灯会规模庞大,主要是妇女们参加,为家人祈求无病安康和成功发达。

在庙里,这一天进行转塔仪式,人们彻夜不眠围着塔转行,赞颂佛祖的功德,心底重复自己的愿望。转塔时候一般会聆听佛教音乐梵呗,而有的地方会演奏传统的三弦六角。

不仅在寺庙,一直到50~60年前,人们还在私塾进行挂灯活动。私塾前面竖起一根杆子,挂上佛灯,然后再将从杆子到私塾的屋檐之间全部挂上灯。在家里,为了进行祈祷也会挂上灯,有船的人会在船上挂灯,并燃起火把祈求丰年。

(五)五月

1-端午

在韩国,很早以前就视偶数为阴数、奇数为阳数,认为阳数是吉利的象征。因此阳数重叠的节日很多,除了端午以外,还有三月三、七夕和重九。而这些节日当中,端午是阳气最旺盛的日子,被看作是最重大的节日。三国时代端午节已经存在,在播种时期作为一种国家祭祀――祭天礼仪来进行。当时,端午不叫端午,叫车衣。所谓车衣,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吏读文字④,也可以理解成车轮的意思。用标准的韩国语表示方法将车衣与端午联系起来的词源以及相关的风俗,出现在朝鲜王朝后期的文献里。朝鲜英祖正祖时期的实学家柳得恭的《京都杂志》中将端午称为戌衣日,“在这天,用艾草和米粉做一种貌似车轮形状的年糕吃,因此称为戌衣日(车轮和戌衣的发音差不多)”。但是金迈淳在《洌阳岁时记》里写到,“端午叫做水濑日(水濑有险滩的意思),将饭扔到险滩以此来纪念屈三闾”。由此可知,作者企图从中国的岁时里来寻找端午的渊源。除了将端午叫做戌衣日以外,端午还有端阳、天中节、重五节等名称,都具有阳、大、高的含义。到了高丽时代,受到中国影响,端午的名称才渐渐开始使用。

端午主要是大麦种植较多的中部以北地区作为一种丰收感恩祭祀而广泛盛行。在稻作文化为主的全南地区,与端午相比更加重视中秋。但在端午还是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但活动内容和中国完全不一样。中国虽然各个地区风俗不尽相同,但一般都会进行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戴香包等,在全罗南道经常举行以下活动:1)摔跤,主要是男性为主的竞技游戏;2)荡秋千,以女性为主的游戏活动,分为一人荡和两人荡,高高荡起的样子甚是优美,从古至今有很多相关的诗歌和故事;3)菖蒲洗头,据说用菖蒲煮的水洗头,头发柔顺且有光泽,因此那天很多女性用菖蒲洗头。煮菖蒲的时候,也会放上艾草,据说用这样的水洗脸,会变好看,夏天也不会怕热;4)药草。端午时节,万物皆是药材。可用来喝的药汁有益母草和艾草,虽然很苦且难以下咽,但能提高食欲,消除体内疾病。同时,这天会拔来各种药草晾干以备用。现在全南有的地区在端午前后几天举行盛大庆典活动端午祭,比如法圣浦端午祭,活动中除了摔跤、荡秋千、菖蒲洗头等端午的基本风俗以外,还新增加了各种竞技比赛、歌唱比赛和现场体验参与活动,以及法圣浦有名的黄花鱼试吃等等,丰富了端午祭的内涵。

(六)六月

1-流头日

六月十五是流头日。流头这个词源于用自东而来的水洗头这一说法,这是自古便有的习俗,现在农村还能见到这种现象。这天用清澈的溪水洗头的话,据说可以驱除厄运,并且夏天不中暑。同时,传说流头日这天是龙神和沟神核定庄稼收获量的日子,因此不能去田间干活并要休息一天。如果去的话,不会迎来好收成。这天还要做点年糕进行简单的龙王祭,摆在田地边祈祷庄稼丰收。

2-三伏天

六月中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天。为了补养身体,在鸡肚里放上人参、大枣和糯米,做成好吃的参鸡汤。有的男性则出于补气的意味吃保身汤,也就是所谓的狗肉汤。

(七)七月

1-七夕

在全罗南道,七夕和七星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各个家庭会向七星神虔诚祈祷,简单地准备好年糕和小菜或井华水以后,在酱缸台或井边垒起一个台子,把祭品放上,向七星神祈福。当然还可以去庙里进行佛供。在七夕节有的家庭会像其它节日时一样为城主神进行祭祀,但不准备很多祭品,只要米饭和素菜即可。

2-百中

七月是一年一分为二以后最新开始的月份,就像称正月十五为上元一样,称百中为中元。在中国,这天称为鬼节,人们会进行简单的祭祀,祭拜死去的祖上以及各路鬼神。在全罗南道,这一天进行各种预测行为,而农村休息一天不干农活,各个家庭准备好食物也为祖上进行祭祀。

(八)八月

1-中秋

中秋是在最丰盛时期的节日,秋收感恩的特点十分突出。在全罗南道会进行各式各样的活动,其中祭祀和扫墓最为重大,甚至比春节还要隆重,同时还进行强羌水越来和迎月等游戏来活跃节日气氛。与全罗南道不同,中国的中秋祭祀并不强烈,只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吃饭、赏月,并享用节日食物-月饼。

(1)祭祀和扫墓

进入中秋,无论贫穷富贵都要包松饼,松饼像中国的月饼一样,是韩国中秋最具代表性的节日食物。用新米包成松饼以后,准备多种水果,早晨为祖上进行祭祀,比任何一个节日都要丰盛和重视。祭祀之后就去扫墓,也有人在扫墓之前,提前去墓地拔草。

(2)强羌水越来

全南地区的代表游戏就是强羌水越来。数十名女性在明亮的月夜手拉着手围成一圈跳舞唱歌,赋予了艺术新的韵味。据说这个游戏是壬辰外乱时期李舜臣将军为了欺骗敌人而创造的,但实际上作为一种民俗游戏很早之前就产生了。

强羌水越来主要是画圆跳舞,据说这是模仿空中的圆月而进行的,又有人说是意味着稻谷饱满的样子。除了这种圆舞以外,还包括很多附带游戏,在圆舞的基础之上变换样式来跳。但现在中秋跳强羌水越来的村子已经越来越少,导致这种圆舞只是作为一种表演形式在舞台上出现。

(3)迎月

中秋晚上有迎月游戏,为了比别人先看到月亮,有人甚至跑到山上。一边望月一边倾诉自己的心愿,也有人说如果比别人先看到月亮的话,会生儿子。

(4)中路相见

度过了繁忙的夏季,很久未能相见的亲戚终于有时间相聚,出嫁的闺女会和娘家人在娘家和婆家中间的地方见面。有时候邻居妇女也会约好在一个地方会面,准备好食物一起愉快地度过一天。

(九)九月

1-重阳节

重阳节是一个传统节日,在中国会登高、赏菊,但在全罗南道,重阳节现在不看作是节日,只是觉得是一个吉祥的日子。以前会用酿酒,做年糕吃,还把黄菊当成药来吃。而且,重阳节文人墨客会一边欣赏丹枫,一边吟诗弄月,颇有一番情趣。

(十)十月

在十月没有特殊的节日,但这个月是个吉祥的月份,其它月份不能做的事在十月里都可以做。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这一天有的家庭会进行城主巫祭或驱灾巫祭等巫俗性质的祭祀。在农家,作为家庭信仰的一种,家庭妇女会在沐浴更衣以后,把城主坛子或祖上坛子里的旧米拿出来,换上今年收获的新米,向家神荐新。

(十一)十一月

1-冬至

冬至在阴历十一月,有吃红豆粥的惯例。红豆粥是用糯米粉和红豆混合熬制而成的,因为是红色的,所以有驱鬼辟邪的功能。把红豆粥供奉给祖上,并洒在大门前、墙上、厨房和院子里,防止杂鬼侵入。

(十二)十二月

1.除夕

十二月三十是除夕,晚上要守岁,家里的灯都要开着,因为据说如果睡觉不守岁的话,早晨起来眉毛会变白。去拜访老人,询问一年的安康状况,这叫旧拜年。以前会把十二月的雪装到瓶子里,溶化后的雪水治疗夏天中暑具有一定药效。

四、韩国全罗南道岁时风俗的功能

(一)祖上崇拜

韩国祖上信仰特别发达,因此祭祀祖上的信仰活动很多。在全南地区,主要在春节、正月十五、百中和中秋等举行祭祀,有的家庭也会在寒食或端午、重阳的时候进行。同时,在秋收之前会把先成熟的稻子收获下来,做成米饭供奉给祖上,这叫稻米供。在西海地区,黄花鱼很多,在入春初次捕捞的黄花鱼会先供奉给祖上,这叫黄花鱼供。春节和中秋时,会去祖上的墓地扫墓,特别是春节早晨,会给长辈拜年,送上一些祝福话语。这些都体现出祖上崇拜的宗教。

(二)祈祷丰年和丰渔

全南地区的许多岁时风俗具有祈祷丰年的含义,每个村落里每年举行的堂山祭主要是为祈求丰年而举行的,同时也有祈祷健康和村落平安的意味。正月十五的拔河比赛和烧月屋、中秋节的强羌水越来等更加表现出强烈的丰年意识。拔河时编成的绳子象征龙神,如果能让龙神高兴,便会风调雨顺,收获丰年。正月十五如果圆月明亮就代表是丰年,因此人们会进行烧月屋游戏,以使月亮更加明亮,期待迎来丰收年。而中秋的强羌水越来采用画圆圈来跳舞的形式,画出的圆圈表达了人们渴望谷粒稻粒能像满月一样饱满的美好愿望。并且,全南南海岸地区阴历二月初一祭祀影灯奶奶的影灯节,是为祈祷海事平安和鱼虾满仓而进行的。

(三)驱厄招福

驱厄招福是人们最朴实的心愿,也是民俗最基本的功能。在岁时风俗中最能表现这种心愿和功能的有正月十五农乐队的踩地神,绕着村子踩一圈,再挨家挨户去踩院子。这样的习俗活动会让鬼神产生畏惧,使它们不敢轻易进入到村子或家里来。此外,正月十五大家会拿着自己放过的风筝出来,进行放飞‘除厄风筝’的习俗。在风筝线上挂上写有‘厄’或‘送厄’字样的纸条,和风筝一起放飞到天上,然后剪断线让它们飞向远方,因为人们相信厄运也会随着风筝消失得无影无踪,否极泰来。

正月十五买来福笊篱挂在家里,也是因为人们相信笊篱会带来福运。同时,在四月初八会去庙里挂佛灯,进行转塔仪式,为家人祈求无病安康和成功发达。

正月十五会在村子里竖起长生,因为杂鬼害怕长生的模样而不敢轻易进入村子,长杆子也有驱厄辟邪的作用。冬至时吃红豆粥,并洒在大门前、墙上、厨房和院子里,防止杂鬼进入。

(四)分享愉悦与增进和谐

有岁时风俗的日子通常都是休息日,人们从繁忙的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共同欢聚游戏,不仅使身心得到愉悦,还能拉近彼此的感情,增进相互间的和谐。春节时玩的翻板子游戏和跷跷板,三月三时的花煎游戏,端午时的摔跤和荡秋千,以及中秋时的羌强水越来等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

(五)卫生与保健

为了过节,人们通常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并进行增进健康的活动,可见岁时风俗还发挥着卫生保健的作用。

春节晚上农村老人进行的烧头发习俗,目的是防止感染疾病。正月十五的卖热,也是希望自己在夏天不中暑才进行的。还有女性在端午节用菖蒲洗头,在六月流头日用清澈的溪水洗头,都表现出卫生保健的作用。并且,在三伏天吃参鸡汤和保身汤,也是为了在炎热夏天补气养身。而端午时节会喝益母草和艾草汁来消除疾病,并晒制各种药草以备用。

五、韩国全罗南道岁时风俗的地域性特点

全罗南道具有丰富的民俗现象,被誉为民俗的宝库,享有‘艺乡’之美誉。这些民俗现象是岁时风俗具体的外在体现,赋予了全罗南道的岁时风俗独特的地区特色。

(一)农乐是支撑岁时风俗的最重要因素,丰富了岁时风俗的功能和内涵

在韩国五大种类农乐中的左道农乐和右道农乐早已在包括全罗南道在内的韩国湖南地区传承下来。在正月进行共同体信仰堂山祭的时候,农乐是必不可少的。在全南地区,与日帝时期(1910~1945)相比,97%以上的村子已经废止了堂山祭,废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个就是祭祀时没有进行农乐表演的人,这也充分说明了在堂山祭中农乐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就如同中国的秧歌一样,在正月农乐也是活跃节日气氛和愉悦民众不可缺少的一环。虽然不同村子在活动规模上有所差异,但几乎每个村子都会进行。当然,农乐不单纯是用来娱乐的,同时也是踩地神、踩庭院等家庭信仰活动中用以除厄招福的必备要素。特别是全罗南道的农乐中最突出的一点是杂色游戏,所谓的杂色游戏就是农乐队的成员在团体表演的过程中,会各自出场纷纷展现自己的技能,活跃了农乐的氛围,让人叹为观止。而这种农乐表演更让正月的岁时风俗产生别样的韵味。

(二)游戏是岁时风俗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具有强烈的地区性特色和鲜明的咒术性、宗教性意义

全罗南道的拔河作为一种岁时风俗游戏,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在日帝时期调查的《朝鲜的乡土娱乐》一书中显示,全罗南道是拔河游戏分布最多的地区。这其中的原因与稻作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编织拔河绳子的稻草在稻作文化地区最容易找到。同时,拔河用的绳子认为是龙的象征,龙一直被认为是掌管雨和云的神,特别是稻作文化和水密切相关,因此拥有很多水田的全南地区比其它地区对龙寄予了更多的依赖。在正月十五的时候进行拔河比赛,这可以看作是将两条龙交尾的娱神游戏,结束后把绳子缠在堂山树上使之升天。在这个过程中,拔河游戏成为了实现除厄招福愿望的一种道具,并通过娱神达到祈祷丰收的咒术性愿望。在拔河时将男女分成两组,最终拔河可以说是男女间的较量。而且,‘女子赢了才是丰年’的俗信,加上在阴历的正月十五举行这些事实都说明了拔河不可动摇的咒术性和宗教性的意义[4](P-96)。具有繁衍生育能力的女性获胜的话,就意味着庄稼将会茂密生长,生生不息。

将拔河进行创造后形成的索战,两条锁绳朝着对方向前进攻,最终碰撞在一起,冲向空中的样子就像是拔地而起的两条龙,可以看成是无限上升的意味。同时,数十人的力量集于一点,更让人感受到强烈的一股力量,从美学角度来看,体现出一种美好的悲壮美。

全罗南道地区的西部,与东部相比,更加普遍地进行拔河比赛。西部地区拥有罗州平原等广阔的水田,而东部地区智异山脚下旱田则更多一些,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全南的东部地区,与拔河相比人们更加偏爱烧月屋游戏。在东部一些地方,甚至没有拔河比赛,只进行烧月屋的也很多。这就是因为产业形态的不同导致岁时风俗产生不同,烧月屋游戏体现出人们祈求丰年的美好愿望。

强羌水越来是只在全南地区传承的最具代表性的岁时风俗游戏。一般在正月十五、百中日也进行,但还是中秋节最盛行。一年中在最亮的月圆之夜,沐浴着皎洁的月光,女子们手拉手优美地画着圆唱着歌跳着舞,这种圆圈舞―强羌水越来既是一种充满情趣的游戏,也是一种音乐和舞蹈的结合艺术。同时,强羌水越来也和拔河一样具有强烈的咒术性、宗教性意义。中秋、十五、夜晚、妇女、圆舞、团体等的构成来看,可以确切了解到这其中包含的深深的中秋感恩意味,是农耕礼仪的一种祭礼式的表现形式。

(三)不同的文化圈伴随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内陆和岛屿海岸不同,而岛屿海岸地区也根据海域的不同产生差异

在全罗南道内陆地区,村民祭祀村落神的行为称为堂山祭,而在岛屿海岸地区称为堂祭。祭祀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内陆主要集中在正月十五,而岛屿海岸地区则在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四期间举行,现在岛屿海岸地区举行堂祭的时候会请来巫师进行路祭。

这种为了野鬼而举行的路祭在内陆地区不多见,一般在海岸地区较多。顺利过完人生死去的人不会成为野鬼,但是遭遇事故死去的话,就很容易成为野鬼。与农村相比,渔村发生各种非正常死亡的事件更多,在从事海上工作的过程中遭遇不测死去的话就会变成野鬼,为了这些人举行路祭,并代代相传盛行起来,就成为了很自然的事情。特别在全罗南道的珍岛地区,村子里的祭祀几乎都被称为路祭。虽然具体原因不很明确,但这和珍岛曾经饱受过战乱有很大关联。高丽王建曾经侵略过这里,而后来壬辰外乱时期著名的明梁大捷就发生在这里,而因为倭寇的凶残侵略,曾有一段时期这里渺无人烟,变成空岛。可能因为这些历史背景,导致珍岛人把村落祭祀都称之为路祭。

但即使同为岛屿海岸地区,岁时风俗也不尽相同,全罗南道的西部海域和南部海域就是如此。在西部海域,二月不进行影灯祭,但是在南部海域,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准备好年糕和食品来祭祀影灯奶奶。现在珍岛地区为影灯奶奶举行的影灯祭已经成为珍岛郡的郡级大型庆典,每年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以珍岛为分水岭,西部和南部海岸的文化差异通过影灯祭也可见一斑。

注释:

①这里的国庆节包括很多,比如3-1节(几年1919年3-1运动的节日,公立3月3日)、制宪节(纪念制定宪法的节日,公立7月17日)、光复节(纪念解放的日子,公立8月15日)、开天节(纪念祖先檀君的节日,公历10月3日),它们都是和国家建设有着密切关系的节日。

②端午节除了北部的‘江陵端午祭’和南部的‘法圣浦端午祭’以外,其他地区都有名无实,也不举行相关的风俗活动。

③长杆子是新年前夕农民祈求来年丰收而立的。

④用汉字的音和意思来记录韩国语的表示法。

参考文献:

[1]金明子-韩国民俗学概论[M]民俗苑,1995

[2]张长植-韩国国情节日与传统岁时风俗之变化[J]民间文化论坛,2005

[3]金宅圭-韩国农耕岁时的研究[M]岭南大学出版社(韩国),1985

[4]罗景洙-全罗南道的民俗[M]2012年12月31日.

[5]吴昌显,片诚哲.灵光郡法圣浦调查报告书[M].首尔:国立民俗博物馆,2011.

[6]国立民俗博物馆.韩国民俗信仰词典――家庭信仰[M].首尔:国立民俗博物馆,2011.

[7]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全罗南道岁时风俗[M].首尔:国立文化财研究所,2003.

篇3

2、春节的习俗: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3、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4、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5、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6、年画: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7、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8、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9、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全园主题会,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来历、意义以及主要的风俗习惯,感受元宵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积极参与主题会的准备和庆祝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体验。

3.大、中班幼儿乐于与弟弟、妹妹交往并关心弟弟、妹妹,小班幼儿乐意与同伴分享食品和快乐。

活动准备:

1.张贴海报,邀请家长来园参加活动。

2.举办幼儿自制花灯展,开展自制花灯评比活动。

3.展出能反映幼儿不断丰富元宵节经验的资料和照片。

4.排练舞龙、踩高跷、划旱船等节目。

5.自制、品尝元宵的各种材料和工具。

活动程序:

1.锣鼓队、腰鼓队进场,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2.在《金蛇狂舞》的伴奏下,师幼进行舞龙、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表演。

3.知识竞答活动。

4.宣布制作花灯的评比结果,为获奖幼儿颁奖。

5.文艺表演与游戏、猜谜活动穿行。

6.亲子元宵美食活动。

校园元宵节活动主题(二)

元宵节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熟悉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而尊重和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整理资料,调查访问等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协作精神;

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元宵节活动内容:

了解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元宵节的习俗

学生动手自己制作灯谜、元宵灯作品进行评比。

元宵节活动建议及进程安排:

由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这次探究活动,并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各阶段的探究实践活动。

第一阶段:了解“元宵节”

学生方面:借助学校的“智慧泉”,让学生围绕“元宵节”的主题,提出你想知道元宵节的哪些知识?可以上网收集资料,也可以问问社区的爷爷奶奶们。

教师方面:学校可以让学生到电脑房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并有计划地组织大家对所查阅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从而培养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处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学校方面:提供电脑房

第二阶段:学生动手自己制作灯谜、元宵灯作品进行评比

学生方面:每个学生制作一个春联或者灯谜;

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元宵灯的作品;

猜灯谜活动;

教师方面: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有关春联知识、灯谜知识和元宵灯制作方法的专题辅导讲座。

学校方面: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布置、展览、评比。

家长方面:家长在活动中应该积极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可以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上网、查阅资料等方面的指导。如果家长对活动同样感兴趣,也可积极地参与活动。

校园元宵节活动主题(三)

20××年2月19日是我国传统佳节——元宵节,为促进我校少先队员进一步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我校特制定

了元宵节活动方案,望各班提早准备,做好布置,让学生真正过一个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

进而尊重和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节日

一、活动背景:

为了让学生体验、感受、熟悉民族的传统节日,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这次的元宵节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熟悉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了解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元宵节的习俗,学生动手自己制作以元宵节为主题的手抄报、元宵灯作品。

三、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了解“元宵节”

提前布置学生,让学生围绕“元宵节”的主题,提出你想知道元宵节的哪些知识?可以上网收集资料,也可以问问上一辈的人。

第二阶段:

1、学生就元宵节活动,以及掌握的元宵节知识,动手设计一份手抄报。三——六年级每班交五份,学校进行评比。

2、元宵节前学生搜集灯谜、制作元宵灯作品,

以班为单位,班主任(任课教师协助)准备好灯谜,让学生猜谜底,猜对者发给小奖品。

3、活动结束后,每班(三——六年级学生)交

5

篇有关过元宵节的小作文,进行评比。

利用元宵佳节这个契机,

我们学校开展了系列活动,营造节日气氛,培养学生走进生活学习的意识。以班级的形式展开猜谜竞赛,学生热情高涨,在快乐中体会到汉字的魅力,学以致用,也增进了大家学习语言文字的热情和兴趣。

活动有助于让孩子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对也元宵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有助于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校园元宵节活动主题(四)

爆竹声声辞旧岁,欢欢喜喜过大年。新春佳节即将来临,而春节、元宵节是我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我国人民庆贺丰收、祈福风调雨顺、家人团聚的日子。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深入挖掘春节、元宵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民俗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经研究决定在全体师生中继续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主题活动,特制订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以春节,元宵节辞旧迎新、平安团圆、孝老爱亲、感恩祈福、健康文明为主题,突出“喜庆祥和过大年,传统文化再继承”,遵循简洁可行、就近就便、力所能及的的原则,深入挖掘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全体学生广泛参与,培养和树立学生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着力营造欢乐、祥和、平安、健康、文明的节日氛围。

二、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品味春节、元宵节的民风民俗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育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开展包饺子、做汤圆等实践活动,感受团圆、祥和的亲情,促进家庭和谐关系。

3、在“拜年”中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祈福,培养孝敬、知恩图报的文明习惯,树立“百善孝为先”的道德观念。

三、活动时间

2012年1月15日——2012年2月10日

四、活动内容:

1、了解“年”的知识:学生通过网上学或民间收集,深入了解我国民间的“年”的来历、风俗等知识。要求中高年级学生完成收集作业(可以是小报、文章等形式)——《我知道的“小年”、“大年”、“元宵”》。各班在开学后一周内向少先队总部报送优秀作业(不少于2份)

2、家乡的“过年”习俗:广泛收集家乡过年的风俗习惯,并注意收集相关的文字、影像、图片资料。

3、春节实践活动:

(1)文明理财实践活动——“我的压岁钱·我节约收支”。

(2)美在家庭,美在社区——与家长一道进行过年前的卫生大扫除,使自己的家以靓丽的环境迎接新年。高年级中队还可以组织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开展为空巢老人、烈军属义务劳动活动,并及时清理烟花爆竹残屑和废弃物,搞好公共环境卫生。

4、我的春节剪影:用自家的相机记录下自己和家人过年的瞬间或开展活动的场景,开学后与老师同学分享,还可以上传到学校网站,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家乡的“年”味。

5、拜大年活动:向师长、朋友发送电子贺卡或短信拜年,表达感恩之情,倡导用无纸低碳方式互致新春祝福。

6、开展安全自护教育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平安伴随我成长”自护教育主题活动;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在学生及家长中学生安全自护提示,特别是与外出旅游和防止烟花爆竹事故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和家长的防护意识;开展学生自护体验活动,向学生传授自我保护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重点开展防火灾、防食物中毒、防疾病等,引导学生增强自护本领,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五、活动要求:

1、各班要利用元月14日的结束班队会时间进行细致的安排部署,尽最大努力保证活动的实效性。

2、开学后,各班要深入了解活动开展情况,收集学生活动中的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并及时上报少先队总部,少先队总部要把各班活动开展情况作为假期活动评价项目。

校园元宵节活动主题(五)

活动背景:

为了让学生体验、感受、熟悉民族的传统节日,进而尊重我们的民间风俗习惯,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这次的元宵节活动,来树民族文化之根,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熟悉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而尊重和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整理资料,调查访问等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协作精神;

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活动内容:

了解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元宵节的习俗

学生动手自己制作灯谜、元宵灯作品进行评比。

活动建议及进程安排:

由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这次探究活动,并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各阶段的探究实践活动。

第一阶段:了解“元宵节”

学生方面:借助学校的“智慧泉”,让学生围绕“元宵节”的主题,提出你想知道元宵节的哪些知识?可以上网收集资料,也可以问问社区的爷爷奶奶们。

教师方面:学校可以让学生到电脑房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并有计划地组织大家对所查阅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从而培养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处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学校方面:提供电脑房

第二阶段:学生动手自己制作灯谜、元宵灯作品进行评比

学生方面:每个学生制作一个春联或者灯谜。

校园元宵节活动主题(六)

一、精心策划,丰富内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元旦、春节、元宵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民族特色。各中小学、幼儿园、二级单位围绕元旦、春节和元宵节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孝老爱亲、凝心聚力等主题,结合实际,遵循简洁可行、就近方便、力所能及的原则,主要开展了以下四项工作。

1.创编“节日小报”。结合“元旦、春节和元宵节”主题,各中小学开展了传统节日主题教育,结合寒假社会实践,引导全校学生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深入了解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并办出“节日小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了展评。

2.开展公益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清洁卫生、环境保护和公益宣传,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和军烈属做好事、献爱心,宣传节日文明礼仪和低碳生活知识,营造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3.开展元旦、春节送温暖活动。在寒假前夕,各单位组织教师代表慰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离退休困难职工等,并送上慰问金,向他们送去了新春的祝福。

4.参加元旦、春节文娱活动。各中小学组织学生参加了新春联欢,丰富了学生的节日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喜爱,加深了学生对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的理解。

二、主要做法

1.加强宣传,着力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传统大节,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放假前,乌一中专门将“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主题实践活动写入《寒假告家长书》中,要求家长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春节传统习俗、丰富春季文化内涵宣传,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2.制定计划,合理安排,确保每位学生将此项活动落在实处。各中小学、幼儿园、二级单位结合自身实践情况,顺利完成了本次主题实践活动。

篇5

日期:      月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会读、会写、会默,认识“手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生活,了解春节等4个传统节日的风俗,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识字、写字。      2、了解传统节日,初步体会节日的意义。

【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各种手段,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之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学法:课标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运用“自读—质疑—交流—— 小组合作探究——多种展示”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5—8分钟)

1、揭题导入 :中国有一些传统节日,小朋友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来学习识字1。板书课题:识字1(齐读两遍)

2、观图,感知画面是哪些传统节日的活动,人们在这些节日里做些什么?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5—7分钟)

1、自由读韵文,要求: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检查正音。

(1)自由拼读。(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3)开火车读,正音。(4)齐读。

3、把生字带进韵文,借助拼音认读词语。自由读。

4、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词语。读了词串,你有什么感受?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0—15分钟)

1、出示第一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的活动?全家人围在一起在干什么?[出示词卡:饺子]

(2)过春节了,亲朋好友互相拜访表示节日的祝贺,这叫什么?[出示词卡:拜年]

(3)你知道春节还有哪些风俗?

2、出示第二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清明节)

(2)老师介绍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之一,在4月4-6日。民间习惯在这天扫墓。

(3)清明节这天,少先队员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纪念碑前祭扫革命烈士,这就是:扫墓。[出示词卡]

(4)清明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就叫:踏青。[出示词卡]

(5)你知道清明还有哪些风俗?

3、出示第三幅图,观察说话。

(1)人们在干什么?这是什么传统节日?[出示词卡:龙舟、端午]教师介绍端午节。

(2)端午节这天,人们除了喜欢赛龙舟,还喜欢吃什么?[出示词卡:粽子]

(3) 端午节还有什么风俗?

4、出示第四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你知道吗?[出示词卡:中秋]教师介绍中秋节。

(2)中秋节这一天,全家人坐在院子里干什么?[出示词卡:月饼]

(3)同学们看图上的人都相聚在一起了,这就叫团圆。[出示词卡:团圆]

(4) 中秋节还有什么风俗?

(5) 学生借助拼音读以上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5、多种形式练读,读出节日的欢乐。 范读、自由读、互读、齐读。

6、小结:刚才我们学了两组词语,你们知道有哪两个传统节日?(端午、中秋)端午节,民间风俗是什么?(包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呢?(全家人要团圆,吃月饼)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8—10分钟)

1、认读生字,正音。 如:扫的声母是平舌音,不要与翘舌音混淆;饺子中的后一个字读轻声。

2、指导书写

A、小黑板出示生字,记忆饺、扫、拜、墓、踏的笔顺。

B、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C、让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D、教师巡视,纠正姿势不正确的学生。

篇6

目前,中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了解不多,为了让我们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并且能够让传统节日得到更好的发展和继承,我们进行了这次过年风俗习惯调查。

二、调查方式

通过报纸、书籍、网络等媒体。

三、调查内容

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收集有关诗词;了解传统节日习俗、饮食习惯,以及人们的其他活动。

四、调查成果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时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合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其间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去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西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

扫 尘

腊月二十四,弹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上古的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民间的说法是这样的: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腊月二十四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子,清晰各种工器具,干干净净迎新春。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源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提升。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

倒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商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联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跃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年 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之后,主题越来越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守 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爆 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吃饺子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拜 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称为团拜。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篇7

(江西服装学院公共教学部,江西南昌330201)

摘要:习俗是习惯与风俗,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在生产、居住、饮食、衣着、婚姻、丧葬、节日、庆典、礼仪等物质、文化生活上的共同喜好、习尚和禁忌,也是人们在特定的地理和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及承袭下来,并且之后会随着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对中西方习俗的了解,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和历史。

关键词 :中西方习俗;比较;圣诞节;春节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149-02

一、中国的春节及风俗

(一)春节

春节,也叫过年,主要是指除夕和大年初一。在春节期间,中国的各个民族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庆祝。主要包括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及祈求丰收。这些活动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二)春节的风俗

1.放鞭炮、贴春联。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开门放鞭炮这一习俗,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燃放鞭炮,在爆竹噼里啪啦的响声中辞旧迎新;“春联”也叫“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一直延续下来的民间风俗文化。

2.年夜饭。年夜饭也叫“团圆饭”,也就是一家大小,甚至是全村人围在一起共进晚餐,来辞旧岁。在不同的地区,年夜饭的讲究是不一样的,但其共同之处就是年夜饭的饭桌上一定有鸡和鱼,取其谐音“吉(鸡)庆有余(鱼)”之意。

3.守岁。中国民间有彻夜不眠、通宵守岁的习俗,一家老小或亲朋好友在一起叙叙旧,谈一下过去一年中自己的一些收获及其经历,并且希望在新的一年事事顺利,大家相互鼓励,相互祝贺。不过,如今这种习俗慢慢有所变化,基本上都不会通宵守岁。

4.压岁钱。源于汉代,“压岁钱”中的“岁”字谐音为“祟”,所以,“压岁”也称作“压祟”,是至今都保持的一种传统风俗。在除夕之夜或大年初一的早上,长辈都要给晚辈压岁钱,寓意人丁兴旺,小孩健健康康成长。

5.拜年。在大年初一的早上,晚辈要向长辈拜年,祝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等,并且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互相恭贺及表达感激之情。正月初二开始就给亲戚朋友登门拜年,首先是表达美好的祝愿,其次是平常很少来往,通过拜年来拉近彼此的距离。

二、西方的圣诞节及风俗

(一)圣诞节

12月25日是西方的圣诞节。这是为了庆祝耶稣诞生的最重大、最隆重的节日。圣诞节是基督教最大的节日和最重要的节日。据记载,耶稣是公元1世纪初降生于犹太的伯利恒。公元336年,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徒公认12月25日为耶稣的生日(农历1月6日)。公元440年,罗马教皇宣布12月25日为圣诞节。

(二)圣诞节的风俗

1.圣诞树、圣诞老人。在西方国家,人们都会在圣诞节时准备一棵圣诞树来增加节日的气氛。圣诞树一般是用杉柏之类的常绿树做成,象征生命长存。树上装饰着各种彩灯、彩花、玩具、星星,挂上各种圣诞礼物。圣诞之夜,人们围着圣诞树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圣诞老人是在西方文化与传说中的一位神话人物。在人们的记忆中,圣诞老人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圣诞前夕,他会穿着圣诞衣、戴着圣诞帽,赶着驯鹿,拉着装满玩具和礼物的雪橇挨家挨户给每个孩子送礼物。

2.圣诞大餐。圣诞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所以,在这样的日子,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并共同享受丰收的成果。圣诞节大餐的主要佳肴有火鸡、姜饼、糖果等。

3.圣诞party。圣诞节必不可少的节目就是par-ty,其形式有家庭式的,朋友式的,情人式的。因而,它也是亲朋好友在一起聚会的好形式。在这个晚会上,大家都戴着圣诞帽,唱着圣诞歌,彼此说出自己的圣诞愿望。

4.圣诞帽和圣诞袜。圣诞帽一般都是红色,据说在平安夜晚上戴上圣诞帽睡觉不仅可以保暖,而且还可以使人睡得安稳,在12月25日那天,大家还会发现自己的帽子里还有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圣诞袜也是用来装礼物的,所以,晚上小朋友都会将自己的袜子挂在床边,等待第二天早上的礼物。

5.圣诞卡。是祝贺圣诞的贺卡,上面印着关于耶稣降生故事的图画,以及“庆祝圣诞、新年快乐”之类的祝愿的话。

三、春节和圣诞节习俗的比较

(一)二者的相似之处

1.二者在东、西方节日中所占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都是在所有节日中最盛大、最神圣的节日。在这个重大的节日中,所有人都期盼着与家人、亲友、好友团圆相聚,共同期盼在新的一年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现在,很多人借节日这个假期通过和家人一起来旅游的形式来放松自己,并从中获得精神愉悦。所以,这两个重要的节日都是家人和朋友觉得最重要、最值得珍惜的日子。

2.除夕和平安夜是这两个节日最为重要的一天。在中国,从腊月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为新年做准备,一进入腊月即有新年的味道,经过年前的打扫房屋,贴上新春联,终于迎来了除夕——团圆之夜;在西方,11月份圣诞的气氛就开始了,人人都在选购馈赠亲友的圣诞礼物、圣诞大餐的材料和五彩缤纷的糖果,期待着平安夜的到来。

3.节日活动非常相近。在除夕之夜,全家人都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在饭桌上,大家互相举杯欢庆,并相互祝愿。饭后,全家人一起守岁,看电视。而在西方平安夜,全家人也是围坐在一起享受圣诞大餐;在春节那天,中国的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朋友之间互相赠送礼物。在西方圣诞节,大人也要给小孩送圣诞礼物。而西方国家,圣诞节那天,朋友之间也要互赠圣诞卡来表达祝福;中国人过春节喜欢包饺子,而西方人在圣诞节喜欢做布丁,这些都表示大家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圆圆满满。

(二)二者的不同之处

1.节日命名方式的差异。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前所有的农作物一年只收一次,所以,作物的长势是老百姓最为关切的问题,而农作物的长势又受到节气的影响,所以,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按照农历节令而命名的。基督教一直统治着西方国家人们的思想和道德,所以,西方国家节日主要是围绕基督教的各种宗教活动而产生的。

2.宗教信仰的差异。在西方,圣诞节是基督教徒为了纪念其救世主耶稣诞生的日子,所以,基督教对人们的生活习惯、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虽然各个国家的节日庆祝方式各不相同,但做礼拜和洗礼等宗教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的宗教信仰多元化,如有拜佛教的、有拜道教的等,所以,在春节期间,有在家里祭拜神位的,有到寺庙去祭神的。中国节日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及泛神性。

3.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饮食占了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春节期间,不管是家人还是亲戚朋友都会聚在一起举杯欢庆,互相祝贺等。在除夕之夜和大年初一,各个地方的饮食都是非常有讲究的,如北方人一定会吃饺子,意为“交子”,南方人在大年初一早上一定要吃青菜,表示“进财”、吃芋头表示“年年有余”等。而西方的节日食谱很少有特定的文化意义,且许多节日的食谱相近,基本上都是烤鸡和甜点等。

[

参考文献]

[1]高黎,用英语介绍中国[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2]吴友富,西方节日与文化背景知识[J]外语电化教学,1998(1)

[3]韩丽娟,中国春节和西方圣诞节习俗比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3)

篇8

关于传统文化经典文章1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续到今天,处处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版画、雕塑、木刻、染织、虎头鞋、麦草画、烙画、唐三彩、面人;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评书、皮影、国画、刺绣、风筝、园林建筑、服装饰品、;还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春节贴春联、元宵闹花灯、端午赛龙舟、中秋吃月饼、土家族的“走婚”、傣族的“泼水节”。在我国有好多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其中最为隆重的是春节和中秋节了,最有纪念意义的是端午节。春节,这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都过春节,不管离开家多远,不管走到那里,春节这一天都要赶回妈妈身边。为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早早地打扫家、贴窗花、买年货、贴对联、放鞭炮、穿新衣、吃饺子、辞旧迎新、为新的一年键健康康,一帆风顺。

中秋节,是个团圆节。人们经过春种、夏播后,到了秋收。这个季节,秋高气爽、五谷丰登、瓜果飘香、人们劳作了一年,丰收在望。所以家家户户做月饼、吃月饼、赏月饼、象征着一年团团圆圆。

另外,端午节是为纪念一位爱国诗人----屈原而流传下来的。诗人屈原不满当时政府被贬到楚江一带,诗人感到前途暗淡,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而死。当地人民为纪念他,在每年的这一天,包粽字、吃粽子,还有的地方举行赛龙舟的活动。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国丰富多采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东西是祖国的瑰宝,是需要我们代代相传,一直传承下去。

关于传统文化经典文章2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续到今天,处处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版画、雕塑、木刻、染织、虎头鞋、麦草画、烙画、唐三彩、面人;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评书、皮影、国画、刺绣、风筝、园林建筑、服装饰品、;还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春节贴春联、元宵闹花灯、端午赛龙舟、中秋吃月饼、土家族的“走婚”、傣族的“泼水节”。在我国有好多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其中最为隆重的是春节和中秋节了,最有纪念意义的是端午节。春节,这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都过春节,不管离开家多远,不管走到那里,春节这一天都要赶回妈妈身边。为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早早地打扫家、贴窗花、买年货、贴对联、放鞭炮、穿新衣、吃饺子、辞旧迎新、为新的一年键健康康,一帆风顺。

中秋节,是个团圆节。人们经过春种、夏播后,到了秋收。这个季节,秋高气爽、五谷丰登、瓜果飘香、人们劳作了一年,丰收在望。所以家家户户做月饼、吃月饼、赏月饼、象征着一年团团圆圆。

另外,端午节是为纪念一位爱国诗人----屈原而流传下来的。诗人屈原不满当时政府被贬到楚江一带,诗人感到前途暗淡,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而死。当地人民为纪念他,在每年的这一天,包粽字、吃粽子,还有的地方举行赛龙舟的活动。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国丰富多采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东西是祖国的瑰宝,是需要我们代代相传,一直传承下去。

关于传统文化经典文章3

没有核的果实自然无法在自然界生存,没有粹的米粒总是扬着无知的头颅。在这个日新月异,传媒声喧杂的年代,你是否也被繁花迷了眼,丢了心?

今天,我们只会坐在草地上用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郭敬明);当简简单单而又通俗的《老鼠爱大米》唱遍大江南北时,谁有能重拾昔日哲人心中那"青青子矜"那般泛黄的感动?无可否认,青春文学可以带来梦幻般的感动,但倘若一个人的精神主体是这些,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很难想象他是一个成功的人士。在这个众生传媒的时代,我们看到了一些人为了一点点事斤斤计较,谁又能理解"大同世界"的美好呢?谁又能重拾昔日大教育家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度量。

翻开厚重的古典书籍,我们看到的是老子用了五千个字写出的《道德经》,句句短小,却又饱含真理,孔子与弟子言行在《论语》的二十篇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短短八个字,体现出的却是何等的重要。打开《三国演义》,是刘,关,张三人"不在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义气;翻开《红楼梦》,是林黛玉“红藕香断有谁怜"的惆怅;翻开《西游记》是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唐僧的执着;"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司马迁用《史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翻开唐诗,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怀念,是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放,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忧民。

篇9

农历正月初一。新年习俗萌芽于先秦,定型于汉,在唐代以后逐渐从祭神转向娱人,明清时期开始转型,礼仪性、应酬性加强。因正月初一离立春节很近,故称为春节。

2、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起源于汉朝,与宗教文化多有关联。元宵节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吃元宵。

3、清明

阳历4月5日。清明节是唯一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主要指自然节气,后来成为了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有吃寒食的风俗。

4、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作为农历五月初五的节名,始于魏晋时期,其起源说法颇多,流传最广的是为纪念屈原。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是端午节的习俗。

5、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子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

6、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我国的中秋节是在上古秋分和月神祭拜的基础上发展变化,最后固定在每年八月十五,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中秋节的传说以嫦娥奔月最为著名。

7、重阳

篇10

我的家乡有年廿八扫尘的风俗。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家家户户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窗帘等,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除夕前,大家都忙得不可开交,大人和小孩纷纷到超市买年货,如糖果、爆竹等一些小玩意儿最讨小孩子喜欢。商场和平时的布置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商品琳琅满目,货架都用金色的彩带包装着。

除夕的早晨,家家户户都吃汤圆,汤圆也有它的寓意: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一家人和和睦睦,团团圆圆,合家幸福。除此之外,妇女们赶着杀鸡杀鹅做年饭,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人们忙着贴春联,红彤彤的对联把每街每巷映衬得格外鲜艳。此时,不论走到哪里,鸡叫声、鹅叫声此起彼伏,好一派浓浓的节日气氛。夜幕降临,各家各户围坐在一起吃团年饭。在天涯海角做事的人,都要赶回家与亲人团聚,一家人举杯敬酒,互祝平安,其乐融融。

到了年初一,街道上别有一番风景: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有那美丽而富有传统文化的中国结。这一天,人们穿着崭新的衣服出门行大运。广场、公园到处都有耍猴戏、舞狮表演。其中舞狮最有趣了,每头狮子大约有八来人,一鼓一钹伴奏,身强力壮的武士们拿着棍棒刀枪,雄纠纠气昂昂。随着此起彼伏的锣鼓声,狮子步步紧随着绣球,时而狂奔,时而跳跃,博得观众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年初二吃了开年饭后,大人携着小孩到亲戚、朋友家拜年。走访的礼物都是桔子、苹果,表示大吉大利、平平安安。孩子们空手而来,满载而归,左袋右袋都装满了压岁钱。人们吃完丰盛的晚餐后,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汇集到鸳鸯湖公园看烟花晚会。五颜六色的烟花在天空中绽放,绚丽多彩,让人目不暇接。噼噼啪啪的爆破声和人们的欢呼声交汇在一起,充满了浓浓的节目气氛。

元宵节到,春节的又一个来临了。公园、广场处处挂着多姿多彩、各形各式的彩灯:有走马灯、有宫灯、有纸灯……每个彩灯都有图案。小孩们此时是最活跃和最艳丽的,他们把夜光圈套在手腕上、发鬓上,在人群中来往穿梭,好像是天上银河落九天。

春节在过了元宵节就算结束,一切又恢复往常的景象,但我意犹未尽,盘算着明年的春节何时到来,因为春节的确是一个美好而又快乐的节日。我爱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