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文化研究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婚俗文化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通古斯鄂温克人是鄂温克族的三个部落之一,有着独特的婚俗文化,一直以来婚俗文化的最特点就是一夫一妻制和氏族外婚制,氏族外婚制是指严禁在同一氏族内部通婚。这次围绕着“通古斯鄂温克婚俗文化变迁”,2014年在一年的时间里对陈巴尔虎旗鄂温克苏木的通古斯鄂温克人的婚俗文化进行了实地田野调查。陈巴尔虎旗鄂温克苏木位于呼伦贝尔市,2013年鄂温克苏木的鄂温克族有1685人,占全苏木总人口的64.8%。鄂温克苏木是通古斯鄂温克人聚居的民族乡,是一个颇为典型的鄂温克族民族乡。鄂温克苏木的通古斯鄂温克人过着游牧生活,把传统婚俗文化保留的较好。
一、传统婚俗文化
笔者本人是通古斯鄂温克人,从小参加过很多通古斯鄂温克人的婚礼,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主要参加了四个通古斯鄂温克人的婚礼,并结合实际调研、深入访谈老人们的口述史访谈来展现通古斯鄂温克人的传统婚俗文化。
(一)传统婚俗仪式的程序:①求亲仪式。通古斯鄂温克人是在男女双方登记结婚之后才开始商讨关于举行婚礼的程序及相关礼仪。首先男方要派一个能说会道的媒人到女方家去求亲,通知女方父母,两个孩子已经登记领证。如接下媒人敬的酒,说明这门亲事已定。按习俗一般通过一两次的求亲女方父母才能点头同意,求亲仪式后双方父母择日举行订婚仪式。②订婚仪式。通古斯鄂温克人较重视订婚仪式,女方的亲戚们会参加订婚仪式,按照习俗男方父母不可前去参加订婚仪式。仪式上男方派主婚人(男)和几个亲戚(男)前去参加。男方将礼物献给参加仪式的每一个人。③订婚期。男方父母带礼物来到女方家商讨订结婚的日子婚期的选择上较尊重女方意见。订婚后,男方派的主婚人挨家挨户的邀请人们参加婚礼。④送亲。送亲仪式上女方亲戚们都前去帮忙并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馈赠礼物。男方派一个骑马的迎亲队接新娘,队伍中有新郎、伴郎、嫂子和两个主婚人(男、女)等。女方亲戚站在门口故意不理睬男方的迎亲队,男方主婚人敬完酒后新郎和伴郎才进包里,新郎坐在右边,新娘坐在左边。送亲队伍按顺时针方向绕包三圈。⑤婚礼。新娘和新郎先祭拜祖先神和火神。新娘穿上已婚妇女袍子把八辫梳成两辫,带上头饰“忒比”(银饰),象征已婚。婚礼上还会举行一个抢枕头的娱乐节目。新人在人们围坐的圈中来回走时,人们形容两位新人的美貌和才干。⑥萨黑木吉。又称别宴。婚礼的第二天大家过来品尝新娘熬制的奶茶,新娘父母向新郎父母敬献礼物。年轻人们从鄂温克包顶扔割下的羊耳,玩抢夺游戏。
(二)婚姻形态:通古斯鄂温克人一直以来都实行一夫一妻制和同姓不婚制。通古斯鄂温克人在婚礼上重复问男方的哈拉(姓氏),从这可以看出通古斯鄂温克人对氏族外婚制的重视程度。通古斯鄂温克人传统婚姻形式的最大特点是“逃婚形式”,从这种婚姻形式可以看出鄂温克族青年男女对婚姻自由的向往,所以当时有的青年男女选择这种婚姻形式来结婚。据老人们回忆,以这种婚姻形式结婚以后可举办婚礼也可不举办婚礼一直生活在一起,新娘因各种原因被退回娘家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但是大多数通古斯鄂温克人还是比较保守,还是会领完证后才开始举行婚礼。
二、现代婚俗文化
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通古斯鄂温克人的传统生活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从游牧生活转向半定居游牧生活,这种转变给传统婚俗文化带来的一定的变化。通过参加四个婚礼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婚礼仪式的程序:仪式被简化,认亲仪式―订婚仪式―婚礼。①认亲仪式。双方父母穿上民族服装举行简单的认亲仪式。②订婚仪式。通古斯鄂温克人到现在为止,还是较注重订婚仪式,两位新人必须在订婚仪式之前领结婚证。男方将派两位主婚人旧时多为男性,现在无论男女都可以参加。③婚礼。旧时送亲仪式和婚礼都在一天,现在,女方在婚礼前一天举行送亲仪式。送亲仪式与婚礼基本相同,一般都在饭店举行仪式。婚礼当天男方将派迎亲队,队伍人数还是传统的奇数。迎亲的交通工具现多为汽车。新娘新郎台上举行完仪式后向每一位客人敬酒。
(二)婚礼准备和后期习俗的变化:①礼物。旧时人们给新人准备各种各样的木制的箱子、铁箱子、银制的马鞍、床、碗筷等家庭用品,现在人们直接送礼金。婚礼上已经取消向每位客人敬献礼物。婚礼结束以后,双方父母都会依据自家的经济条件赠送牲畜的同时赠送房子或汽车来当陪嫁,这些是两位新人成家立业的物质基础。②婚礼仪式。婚礼现场向双方父母跪拜以示敬意以后向每一位来宾举行敬酒仪式。③交通工具。传统婚礼都是骑马迎亲,现在多用汽车。④双方准备。男方准备婚房多为楼房、平房或毡包,女方购置室内的家具和电器。双方准备传统服饰的同时还要准备西装、婚纱和礼服等服饰。⑤回门。传统婚俗是三天以后必须回门,而如今人们因各种原因不能在婚礼第三天回门的可会利用闲暇时间回门。⑥现代因素。婚礼仪式上邀请鄂温克族或蒙古族主持人主持婚礼,现场邀请乐队和歌手并请专人进行摄像和照相。婚礼上播放两位新人的婚纱照和传统服饰照,客人们等待两新人的同时可以看到很多漂亮的照片,这也成为现代婚礼的一大特点。
三、婚俗文化特点
通古斯鄂温克人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中,婚俗文化因基于饮食、服饰和娱乐等传统文化而充分展现着通古斯鄂温克人的独特的风俗和灿烂的文化。参加通古斯鄂温克人的婚礼可以感受民族文化和礼俗的展示,在游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婚俗文化特点。①领证。很多民族的婚礼都是双方婚礼快临近时才会领结婚证,然而通古斯鄂温克人必须在双方领结婚证以后才可以开始谈婚论嫁,这种习俗与旧时的“逃婚”习俗有很大的关联,逃婚习俗时两位新人成为夫妻以后才开始张罗婚礼。②饮食文化。通古斯鄂温克人从事牧业经济所以以肉、乳和面为主食。婚礼上用各式各样的传统饮食来招待来宾,有各种糕点、奶食品和肉食品。各种糕点中被炸的叫“卡布塞”、烤制的叫“列巴”和“卡拉其”。奶食品、“出布”(奶,奶油和面粉制的甜食)和手把肉等传统绿色食品。③服饰文化。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最大的特点,通古斯鄂温克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美观大方的民族服饰,民族服饰充分展现着通古斯鄂温克人的审美观念和风俗习惯。通古斯鄂温克民族服饰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婚礼上,一直保持穿戴民族服饰和头饰的传统,每一位来宾都会穿上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和头饰,婚礼是一种相互比较民族服饰的场所,通古斯鄂温克人专门针对婚礼、那达慕等节日活动会缝制新的民族服饰。民族服饰的样式是按传统样式缝制,这对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服饰文化有积极保护和传承的作用。④居住。虽然现在人们趋向选择现代城市式婚礼,因为这种婚礼简单而实际。但是很多通古斯鄂温克人还是要回归传统生活即游牧生活。大多数鄂温克人在草地放牧过着半定居游牧的生产生活,随着21世纪初鄂温克苏木中心小学的取消,很多通古斯鄂温克人为了把孩子送到巴彦库仁镇上学,搬到镇上生活。现在聚集在镇上的通古斯鄂温克人较多所以在镇上的饭店举行婚礼的较多。
通古斯鄂温克人作为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婚俗文化,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外界的频繁交流的增多而与各民族间相互通婚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也对传统婚俗文化的变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婚姻是人类社会中从一种身份向另一种身份的转变,所以有通过仪式的功能。人们通过举行婚礼在社会中建立一种婚姻关系,对婚姻的责任感和婚姻的维系有很好的约束作用。20世纪90年代开始,通古斯鄂温克人的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外界的影响与此同时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给只有千余人的通古斯鄂温克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传统婚俗文化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变迁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怎么样传承其优良的传统是值得人们思考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徐占江、格日勒图、杨晔、徐鑫、赵玉霞、谭辅杰主编:《中国莫尔格勒鄂温克人》[M].海拉尔: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3.36.
篇2
关键词: 少数民族 传统婚俗 旅游开发
少数民族婚俗是地区垄断性的旅游资源,可以开发成为体现民族文化内涵内涵及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可以以少数民族婚俗这根红线将地区内的资源穿连组合在一起,成为该地区旅游的“点睛”之笔,提高旅游文化亲和力的同时,丰富本地区文化旅游产品,提升其文化品位。
一、少数民族传统婚俗的内涵及功能
少数民族婚姻习俗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民族及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少数民族婚姻习俗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不仅可以发掘出该民族文化根源,还可以梳理出它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在科尔沁草原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科尔沁婚礼过程中,不仅可以看到草原上战争的印记,还处处留有草原漫长的游牧历史。婚礼中使用的马、蒙古包、勒勒车、服饰、奶食品和肉食品以及婚礼上吟诵的祝赞词和演唱的叙事民歌,无不表现出了科尔沁草原独特游牧文化。在进行婚姻仪式的过程中,祭天、拜火等特殊的方式,直接借鉴于科尔沁草原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婚姻使这些行为附上了神圣二字,从而产生了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少数民族婚姻习俗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内容,是在地区民俗旅游开发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在旅游利用开发中的主要功能有以下两点:
一是经济功能。少数民族婚恋习俗因它的不可复制性,是民俗旅游开发特色和重点项目。很多旅游者到一个民族地区,有的专门是为观看该民族婚俗表演的,而有的更是为了亲身体验。游客的到来,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提高当地财政收入。
二是继承和发扬功能。少数民族婚俗体现着少数民族人民传统的生活,但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正逐渐被取代、消失。本地居民通过旅游开发中的参与,使传统文化得到继承。游客通过婚俗表演及直接的参与,能更深入地了解该民族的文化精髓,使其得到更大传播和发扬。
二、少数民族婚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舞台化倾向严重
婚俗文化旅游开发晚,又在明显的利益驱使下,多数回报甚少,甚至影响了地区文化的旅游形象。如在西南彝族区,模拟“抢婚”遗俗的仪式,搬上舞台,编排了舞蹈《抢新娘》,在登上舞台初期曾有过很好的经济效益。但舞台化的婚俗表演节目毕竟同现实民俗之间的距离太大。而且,这种表演一日数场,日复一日,没有固定的演员,很多不是本地少数民族,他们只为报酬而敷衍了事,台下的旅游者对演员毫无感染力的表演,产生“审美厌倦”,更谈不上满足游客求异、求知的欲望。
(二)游客参与性比较差
一般来说,对婚俗旅游的开发利用中,有两种普遍的形式:一种是博物馆,以图片及文字为主,通过讲解让游客了解,没有参与性可言;另一种是婚俗表演,这是最普遍也较为泛滥的利用模式。这类模式开发中,有的地区也融入了游客参与的环节,但仅仅是邀请少数游客上台扮演新郎或者新娘,大部分游客还是作为观众来欣赏演出,无其他的参与内容。在旅游区编排的婚俗表演中,一般新娘由当地居民担任,邀请旅游者扮演新郎来参与表演。还有一种较为完整的婚俗表演,也会邀请一名男性旅游者扮演新郎。这类表演中,除了少数男性旅游者可以直接参与婚俗体验外,其他游客尤其女性旅游者只能作为旁观者或者观赏者,根本没有参与的机会。
(三)商业气息浓厚
婚礼作为人重要的人生礼仪,不仅有严格的程序,而且有其自身的严肃性。过程中还有很多要注意的细节,从保持其原生性及保护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婚礼中很多程序和礼节是不能随意更改的。但婚俗的旅游开发利用中,景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设计旅游项目,有的甚至胡乱编造,任意杜撰一些婚俗内容。不分场合与内容,片面投游客所好,只选择婚礼中表演性以及娱乐性强的部分展示给游客。只为利益,使得婚俗表演及其他衍生产品中,渗透着浓重的商业气息,导致婚俗文化向表演化、低俗化方向发展。此类表演可能只满足了游客一时的新鲜感,但对于这种没有内涵、没有真实情感的表演难以产生兴趣,形成不了长期的旅游吸引力。
三、少数民族传统婚俗旅游产品的系统开发策略
(一)婚俗文化的静态开发
旅游必须通过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载体,或实景,或物品、或建筑等来展示,给游客具体的感受。通过建立民族婚俗博物馆和婚俗文化展览馆等形式“原貌复现”婚俗文化旅游产品,展示其发展历程,开发一个民族婚俗历史寻访游,提供高水准的导游服务、专家讲解和纪念品。科尔沁婚俗旅游开发中,应建立科尔沁婚俗博物馆,完整的讲述科尔沁婚俗形成发展历程,充实孝庄产业园的内容,可开发满蒙联姻寻迹游等旅游产品,举办各类婚俗节庆活动。利用现代旅游会展这一平台,展示科尔沁婚俗嫁妆、首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提高科尔沁物质型旅游产品附加值。
(二)婚俗文化遗产动态开发
民俗旅游资源与其它文化旅游资源相比,其最大优势在它能使旅游者参与到其中,给游客不一样的文化体验。这不仅能开拓游客的视野,也会更加深刻的理解生活的价值。因此,在婚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更加深入挖掘婚俗历史文化内涵,为旅游者制造广泛参与婚礼过程的机会,让旅客亲身参与到婚礼的过程。科尔沁婚礼中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组织游客参与真正的科尔沁传统婚礼,就是邀请游客主动深入草原牧民家里,以宾客的身份参加婚礼,不改变婚礼原有的形式和过程,自然而然地融入迎亲、喝喜酒、拜火、唱歌跳舞等活动中。对游客来讲,这将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使他们身临其境,从游客变成“亲友”,融入到真实的草原婚俗氛围中,体验做一回“科尔沁蒙古族”的感觉。
二是吸引年轻人到科尔沁相识、相爱,举办独特的婚礼。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爱情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希望有一生难忘的相遇。针对年轻人这样的心理,可以以“敖包相会”为主题,举办大型相亲会;针对广阔的婚礼市场,可以尝试将霍林郭勒市“草原婚礼节”中注入更多的科尔沁地域特色,转变为独具特色的真正的“科尔沁婚礼”,吸引年轻人来科尔沁举办特色婚礼或者度蜜月。
(三)婚俗文化的衍生商品开发
旅游纪念品开发是传统旅游产业衍生的一种开发模式。各式各样的婚俗商品,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传统性、观赏性以及很高的纪念价值。少数民族婚俗内容丰富,涵盖了本民族居住、服饰、饮食、宗教、歌舞、礼仪等方面,这也是对游客的吸引力所在。如科尔沁婚俗中使用的很多实物可以开发成为旅游纪念品,新娘缝制的烟袋、新娘佩戴的头饰、新郎穿的长筒靴、佩戴的弓箭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民族和地域文化内涵,具备纪念意义的同时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必将受到游客的欢迎。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纪念品市场上品种单一、没有特色、品位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当地政府或者企业可以依托本地区或本民族婚俗文化特色,挖掘其内涵,设计、制作高端旅游纪念品来提升旅游纪念品的品位。
(四)婚俗文化资源的酒楼开发
旅游业中,餐饮业是重要的开发内容,突显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才会为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婚俗旅游开发中,可通过设立以婚俗文化为主题的酒楼,将民族文化概念进行全新的策划和创新。婚俗文化型酒楼的设计上,科尔沁婚俗酒店可以建成蒙古包式,把婚俗文化渗透到整体装饰、局部布景、器物点缀、服务、甚至名字雅号,达到“博物馆和酒楼一体化”。游客得到婚礼上游客的礼节,“情”、“景”的穿插,让游客体会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在休闲的过程中享受消费的愉快。例如可以设立一个以诠释满蒙联姻作为主线的酒楼,在设置上复原清初科尔沁草原片断和婚嫁盛况的博物馆,用草原生活具代表性的多个场景讲述孝庄及其嫁到清朝皇宫的科尔沁女子的故事,再现历史上科尔沁草原的生活方式,将人们带进自然、带进历史、带进传统。
四、少数民族婚俗在旅游开发中的合理开发建议
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时, 要注重抓好旅游文化的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强调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整合。各种旅游资源之间是相互依托和共生的,婚俗旅游也是一个开放的概念,纯粹的“婚俗旅游”应该是不存在的。在开发婚俗旅游过程中,应将婚俗文化融合到本地区自然资源和其他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丰富资源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吸引力,发挥地区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整体综合效应。
二要体现文化的时代内涵,重视文化的市场形式。通过婚礼过程和细节来体现其文化性。
三要反对浅层利用和开发。婚俗文化的创新和开发必须以科学的研究为基础,尊重文化的原生性。
四要注重文化的整体重塑。少数民族传统婚俗有其优秀的内容,,也有糟粕之处, 开发时要客观再现, 保持文化的整体性, 但同时要进行现代诠释和整体塑造,既注重原生态, 又易于被现代人所接受。
五要吸纳当地少数民族居民参与, 保证文化的持续性。就地吸收和培养部分本土人员参与婚俗表演,,创造出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围, 不仅展现本民族婚俗文化的深刻内涵和鲜活的形象, 从而保持其文化持久的生命力,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额尔德木图 孟和. 科尔沁文化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2]魏小安.中国旅游业发展目标与知识化竞争[ J].社会科学家,2000( 1) .
[3]云南省委宣传部课题组.等闲识得春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J].求是,2002(1).
[4]乌恩.地域文化与旅游规划[J].人文地理,2001.(2)
[5]科尔沁博物馆.科尔沁文化志[M].2008
[6]斯琴塔娜.原文化让科尔沁旅游魅力四射[N],新华网.2010.
[7]于光远.旅游与文化[J]. 望,1986(14).
[8]王丽梅.西安市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探析[Z]新西部(下半月)2007(8).
[9]李左人.论少数民族婚恋习俗的旅游开发[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8(2).
篇3
关键词:婚俗;文化;土族婚礼
《礼记》中讲:“夫妇者,万世之始也。”作为“万世之始”的婚姻所产生的习俗,人们称之为婚俗,一切关于婚俗所产生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及由此所辐射出来的活动就称为婚俗文化。婚俗文化带着明显的时代印记,它展示了民族社会群体的生活面貌,带有明显的价值观、宗教观、审美观,为研究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提供了素材和视角。任何文化都不是孤立的,它的存在必然会与其他文化、理念、事物相联系。法律文化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和法律现象有关的制度、意识和传统学说的总体。包括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法律实践,是法的制度、法的实施、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等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和知识,是人民从事各种法律活动的行为模式、传统、习惯。在朝代更迭、生产发展、风俗承袭中,土族婚俗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体现了法律文化的一些内涵。
一、土族婚俗中体现的媒约文化
中国人的男女婚嫁非常讲究“明媒正娶”。古人认为只有通过媒人说合而结成的姻缘,才算是合乎道德标准的,否则会受到社会道德和舆论的谴责。在土族男女联姻中,媒人是必不可少的。土族婚姻中的媒妁之言,是通过媒人实现的。媒人在整个婚礼的程序当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男女双方之间的出现彩礼的争议、订婚习俗等方面的矛盾时,媒人会从中进行劝说、调解,从而化解矛盾,促成一对姻缘。[1]有的媒人已经很职业化了,男女双方也愿意听从媒人的建议,因此媒约之言有利于婚恋的促成、家庭的和睦。
土族婚俗的这种媒约文化与我传统的法律心理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处,法律心理文化讲求的是息事宁人,平争止讼的法律心理。一方面,“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造就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追求秩序和谐,从而带来无讼的法律心理。土族男女在出现彩礼争议、家庭纠纷的时候,一般不会通过法律的途径如诉讼、仲裁等解决婚姻家庭纠纷,而是听从媒人的建议。另一方面,以家庭为本位的中国传统社会,注重人的社会义务,而忽视个人的权利;重视集体、大局的利益,使得个体成员的诉讼必然会受到社会、家族和家庭观念的抑制。在土族婚俗中,男女双方离婚的时候,通常媒人会从中调和,化解矛盾。媒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男女双方也比较信任媒人。如果夫妻去法院诉讼离婚,将会受到同族人的质疑甚至嘲笑。
二、土族婚俗中体现的男尊女卑文化
土族的妇女社会地位都比较低,在对于配偶的选择上,她们毫无婚姻自由,任由他人摆布。新娘在出嫁之后,在夫家要听从婆婆和丈夫的安排,在婆家也没有地位可言。因此,她们通过哭嫁歌一方面表达对家庭亲情的不舍,另一方面则是控诉对婚姻的不满和对婚后生活的担忧。在新娘唱哭嫁歌的时候 ,会有她的好姐妹陪哭,据说,这些陪哭的妇女当中哭的最厉害的就是已经出嫁的并且在婆家生活不幸福,夫妻关系不和睦的妇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陪哭的妇女还是新娘,哭嫁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民族习俗的需要而进行的演唱,也是广大妇女对男权社会和对自己生存状态不满的一种情感宣泄。土族妇女们经过多个环节的哭答程序,对封建的家长专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控诉了男权制度下妇女所受到的性别歧视。如土族哭嫁歌《卡日卡吉盖》中就唱道:“我的亲爷爷的心像棉花一样温暖,婆家爷爷的心像黑刺一样扎,我的亲哥哥的心像棉花一样温暖,婆家哥哥的心像黑刺一样扎,我的泪水像泉一样涌出,像河水一样流淌。像海眼里流出的眼泪呀,淌成大河,漫成大海。”[2]
从上述可以看出,父母的主婚权始终为土族婚姻的第一要素,子女个人同意与否根本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更谈不上有什么自由选择配偶的权利。直系尊亲属,尤其是男性的直系尊亲属,有绝对的主婚权。他的意志可以命令他的子女与任何一定的人结婚,社会和法律都承认他在这方面的权威,予以强有力的支持,不容子女违抗。于是父母的意志在法律上成为婚姻成立的要件,子女即是成年以后,也没有婚姻自,除非得了父母的同意。
三、土族婚俗中体现的伦理道德文化
婚姻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习惯,属于社会的集体行为,具有约定俗称性。婚姻习俗一经形成,便制约着人们的婚姻行为,并且作为一种人人遵守的伦理准则代代相传。在法律观念文化上,强调“礼法合一”,“德主刑辅”,而“礼”作为一种差别性的规则体系,被奉为治国之道。土族婚姻非常强调“礼”,土族人尊老爱幼、讲究礼仪,这种思想在土族婚俗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土族自古以来有对“天格热”的崇拜,即男女成亲的第一个仪式就是拜天,拜天之后就要拜父母了。在土族的婚宴的抬针线仪式上有专门的“谢娘恩”、“谢喜客”的歌曲。另外,土族婚礼中全程除了体现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外,还有对亲朋好友的祝福,对娘舅媒人的感激,如土族的婚宴上专门有“敬娘舅”、“谢媒公”、“至亲翁”等歌舞曲,以表达对他们的祝福和尊敬,体现了土族人民礼让三分、孝老尊亲的良好美德。歌舞是土族婚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婚礼的程序,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表演。歌舞都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土族人热情好客、以诚相待的民族品格。
而且在土族婚礼中不同身份的人会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演唱与之相符的婚礼曲,每一个婚礼细节处都有特定的演唱曲调、风格和内容。从土族阿姑们的“纳什金斯果”,到庭院安昭舞歌舞无处不在,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其观赏性、娱乐性融为一体,给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以美的享受,赏心悦目。[3]再如土族的戏谑类歌舞,它是新郎去迎娶女方的时候,女方家的人会表演一些戏弄媒人和娶亲人的歌舞。这些歌舞内容丰富,风趣幽默,曲调悠扬悦耳,边歌边舞,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土族人用歌舞表演来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祝福,从中也折射出土族人积极乐观、大方开朗、追求幸福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蒲生华.青海婚俗中的媒约文化浅析[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篇4
重拾“棚行”生意
1982年,一个外国男人要迎娶一个中国媳妇,这个男人非常崇尚中国传统文化,希望能够以一场中式传统婚礼迎娶自己的中国新娘。然而,一场正宗的中式婚礼该如何操办呢?
几经辗转,新娘家人找到了臧鸿。臧鸿是个地道的“老北京”,出身于“婚庆”世家,祖上一直居住在京城四九城里,七代都是经营专门操办红白喜事的帐棚房。从小,臧鸿就跟着长辈去新人家操办婚事。婚礼喜宴中的规矩讲究,臧鸿耳闻目睹,烂熟于心。
臧鸿应下请求,开始为这对新人筹备一场地道的中式传统婚礼。大红花轿,开道锣、开道旗、喜牌、羽扇、牛角灯、凤冠霞帔、红盖头、手牵红绸、龙凤帐、供桌、太师椅、香炉、天地神牌位……臧鸿开出一张长长的清单,找人四处置备齐全。
那日清早,八抬大轿、旗锣伞扇,一一亮开。吉时一到,臧鸿用洪钟般的声音喊出“吉―时―发―轿――”。八个轿夫抬起轿子、十二个锣鼓手开始奏响锣鼓,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式婚礼就拉开了序幕。
花轿娶亲、拜天地、入洞房、三朝回门……一系列繁琐但充满庄重仪式感和喜庆氛围的婚礼流程,让新郎官大开眼界,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婚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场婚礼之后,臧鸿把家族传了七代的“棚行”生意给拾了回来,来找他操办中式婚礼的人也络绎不绝。20年间,臧鸿操办的大小婚礼已有几百场,其中大半都是中式婚礼。这些具有中国情调和喜庆氛围的婚礼为臧鸿赢得了“中国民俗婚礼一代宗师”、“婚俗泰斗”等称号。
“中式传统婚礼,非常气派,为的就是讨个彩,讲的就是个面。体面可是老北京特讲究的事儿,从婚宴举办的排场就可以看出一个家族的兴衰,从婚宴的现场就可以得知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轿子有八抬、十六抬、二十四抬,无论是多少抬大轿,在新郎出发前都要顺成一排,停在门前,用行话讲,这叫‘亮轿’,为的是显示气派,也为告知街坊邻居。”
聊起婚俗来,已80高龄的臧鸿精神头儿特足,像一本传统婚俗的活字典,讲得头头是道。“婚礼上的作揖,一定是要右手握拳,左手搭在右手之上。如果是右手搭在左手之上,则是说明家中有老人过世,在向别人报丧。在起轿娶亲前,在轿子左右射出三箭,边射箭主婚人边喊,‘一箭新娘子喜临婆家门,二箭祝新郎新娘百年好合,金玉良缘,三箭定乾坤,乾坤福寿镜,祝新郎新娘五福临门。’这就叫‘三箭定乾坤’。”
臧鸿常说,一场中式婚礼就像一堂生动的传统文化课,可以让新人学到很多。
中国婚俗文化传播者
汤永青是臧鸿的大徒弟,其嗓音高昂嘹亮,主持婚礼现场气氛喜庆热烈,有“京城金嗓”之称,在婚庆界与臧老同样享有盛誉。
出生梨园世家的汤永青从小学评剧和京剧,嗓子好、台风好。参加工作后,他就成了单位里各种活动主持的不二人选。后来,一个同事结婚,请他做婚礼主持人。他就此与婚礼主持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为从小学戏剧,汤永青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很深,踏上婚礼主持之路后,他迷上了传统婚礼习俗的研究。他翻阅大量典籍,将描写婚礼的文字整理成册,然后进行分析梳理,还原了汉代婚礼、唐代婚礼、清代皇帝大婚等一系列婚礼仪式的流程和习俗。
很多影视剧在演绎古代婚礼的剧集时,都会聘请汤永青去做文化顾问,喜欢表演的汤永青常常在剧中客串一个角色,过一把戏瘾。但比起演戏来说,汤永青更迷恋做婚礼策划和主持。
这些年来,他不仅为数不清的中国新人主持了喜庆的花轿婚礼,还为很多外国人操办了凤冠霞帔、点红烛、拜天地的中式婚礼。2009年,他还应北京天人配婚庆公司的邀请,策划了一场名为“梦回大清”的主题婚礼秀,一系列经过考证的仪式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了清代皇帝大婚的高贵和隆重。
“解放初,人们生活水平不高,那时候不讲究穿红戴绿的大操大办,结时都穿蓝制服、列宁装。期间,很多年轻人崇拜,结婚时特流行装军装,表达对革命的一腔热情。改革开放之后,西方文化渗入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新娘改穿婚纱了。不过有的新人一直在说自己办的是西式婚礼,可你一敬茶,这就是中式的了。”汤永青对中国婚礼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他还说中国人的婚礼近几十年来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最近几年,有很多婚庆公司都推出了中式传统婚礼方案,其实,在费用上,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相差并不大。然而,大红花轿、凤冠霞帔、拜天地……体现的是中国的礼仪文化和民俗风格,更符合中国人的心理和文化传统。
2006年8月,在汤永青和宗少山等人的积极努力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婚庆文化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了。“通过一个平台把全国从事民间婚庆工作的同仁都聚集起来,一起搜集、研究中国婚俗艺术,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研讨,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婚俗文化。”该组织的宗旨也正是汤永青的心愿。
而在中国婚庆界,像臧鸿和汤永青这样的传统婚俗文化传播者,有很多。
对话
《中华手工》:传统婚俗文化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汤永青:大红喜字、大红花轿、红蜡烛、红盖头……营造的是吉祥的喜庆氛围和中国式独有的浪漫情调。无论是婚礼上的新人,还是参加婚礼的来宾都会被这火热吉祥的红色点燃喜悦的情绪。感谢父母、答谢亲朋好友,也是中式婚礼上的一个重点,拜天地、合卺酒、敬茶等情节,常让到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动至深。
《中华手工》:在你眼里,传统婚俗最大的特色和价值是什么?
汤永青:在西方,婚礼重视的是“承诺”;而中国人的婚礼围绕着“敬”和“祈”,敬天、敬地、敬长辈、敬来宾以及新人间彼此互敬,这些都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儒家风尚以及人们祈福迎祥的心理。
在我看来,婚礼的目的就是通过庄重的仪式让新人在步入婚姻生活之前明确并肩负起自己在婚姻中的责任,而传统婚礼形式其实能够让新人领悟得更深。
《中华手工》:你认为我们现代人该如何汲取传统婚俗的养分?
汤永青: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很多传统婚礼中的规矩不得不简化和改良。比如:按传统,结婚的轿子不能落地,一路上无论多远都靠人力抬着,然而现在婚礼只有一天的时间,所以轿子就可以简化为只抬迎亲、娶亲的场面,中间的路程可放在汽车上,这样才能保证婚礼仪式赶在午时开始。
婚俗也要与时俱进,跟不上时代终要被淘汰。求变,改良是不得不为之的事情。我把改良后的中式婚礼叫“老式新办”。
篇5
关键词 :婚俗 绣品 图案 文化 吉祥 寓意
吴文化是一种具有鱼米水乡特色的“才智艺术型”地方文化,它的五个本质性属性:水文化、鱼文化、稻文化、蚕桑文化、船文化,在水乡的婚俗中都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在婚俗中经常见到的精致绣品就是这些文化的深入体现和艺术化。
绣品在水乡新婚的妆备中占据得相当广泛,在整个婚俗中也占有了一定的地位。早在春秋时期,吴地已有“绣衣而豹裘者”①,秦汉以后,“妻妾衣服,悉皆锦绣”②成为风尚;宋代,皇家专在苏州设立“绣局”,征收绣品;从明清到民国,刺绣已成为苏州姑娘的“必修课”,几乎“家家有绣棚,户户有绣娘”。苏州人在托媒择偶时,都要看对方姑娘的绣品,以此了解姑娘是否聪明灵巧。这些绣品不是婚俗中的硬件,它是附在硬件上的小件,是姑娘人品的折射,是传统的习俗思想的物化形态,不可或缺。
水乡婚俗是一个系统习俗,因有“六礼”③的传统习俗贯穿始终,故有其深刻的人生寓意,在婚礼的所有细节和过程中将祈福、求子、驱邪的传统习俗融合其中。作为习俗的物化形态——婚俗绣品承载了这些善良、美好的愿望,民间艺人们则围绕这三个方面设计出了不同的绣品形态,以及丰富多彩的刺绣图案。
祈福
“福禄寿”,福居首位,足见福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年节之日要祝福,喜庆之日要祝福,在人生大事——结婚这一场面上更是极尽能事,处处祈福。绣品便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美术的形式)来表现这个愿望。
在水乡婚礼场合最显眼的被面,因为嫁妆在结婚当日先在女家陈列,要“铺行嫁”,谓之显被,故最招人眼。丝绸绣被从八条到二十条不等。看料子底色的不同绣以不同的图案,构成不同形式的图案式样。
被面以鸳鸯戏水图案居多,鸳鸯身上各部分的配色虽不尽相同,但都不外乎红、绿、黄三个主色调,变化在于某一色彩的三至四个层次的渐变,或某一色彩的邻近色的穿插(如绿和湖蓝、淡黄和中黄、橘黄等),色彩的变化因素比较多。鸳鸯的动态也各异其趣,有的同向而游,游在前面的回眸顾盼;有的对向戏首,私语窃窃;有的贴身同进,耳鬓厮磨。不同的动态,搭配不同的落花流水纹,有的水纹动感十足,有的则曲波微漾;在鸳鸯的旁边再配以象征富贵的牡丹纹样及各色花草,同样的花草内容再以角隅纹样的形式绣制在被面的四角。有的被面的四角则配以蝙蝠和云气的纹样,通常以五只蝙蝠代表“五福”。《尚书·洪范》曰“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在民间五福则是“福、禄、寿、喜、财”的象征。
为何在婚俗绣品中鸳鸯图案用得多?一般认为其象征了夫妻爱情的忠贞不渝,但其更有古老而深刻的含义:鸳鸯属雁形目。古代农民冬则居邑,春则居野,田牧之世,分散尤甚,故嫁娶必始秋末迄春初,雁来而以为礼,雁来则祀高媒,皆可见嫁娶之时节。在六礼中,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都要以雁为礼,一是取雁南来北往顺乎阴阳,象征阴阳和顺;一是象征爱情忠贞。其初始来源是与季节有关,以雁为礼限定了婚礼的季节,在农耕文明时代,秋末至春初是农闲季节,因收成有余才有能力置办婚事。
在新床的正上方的红色帐沿上,绣制了喜鹊登梅枝的图案,两只活泼的喜鹊在梅枝上欢快鸣叫,这是“喜上眉梢,开门见喜”的隐喻。
在婚礼上,新娘穿的“踏婿鞋”“礼仪鞋”和由蝙蝠、寿桃、荸荠、梅花等纹样组成的“福寿齐眉鞋”,以祝愿新婚夫妻“福寿双全”“举案齐眉”,还有一种由玉兰、海棠、芙蓉、桂花等图案组成的“玉棠富贵”鞋,寓含着为新婚夫妇祝福的吉祥之意;婚后穿的“凤穿牡丹”和“梅兰竹菊”等图案组成的花鞋,意为富贵、纯洁和守贞的意思。
婚俗中的绣花鞋,图案设计古朴,色彩鲜艳,针功细腻,水乡农村的绣花鞋,更是鞋形别致,鞋形如船,喻路路通,除实用价值外,其图案式样代表了人们朴素的美好愿望,闪现着水乡妇女的智慧和艺术天赋。
同样的花草刺绣图案也出现在了妇女的贴身之物——肚兜上,各式花草,荷花、荷叶还有蝴蝶等组成了肚兜的主体刺绣图案。
求子
原始先民的生殖崇拜意识强烈,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水乡婚俗的绣品上也表现得较为丰富,如前文述及的被面,有以金鱼为主体图案刺绣的,金鱼以五六条不等,形态、大小不一,动态各异,辅以水草、花卉及曲折水纹。同样金鱼的图案还表现在妇女的私密之物——肚兜上,当然是两条水中戏闹的金鱼。
早在上古时代,鱼已成为瑞应之一。《史记·周本记》上载有周王朝有鸟、鱼之瑞。古人又认识到鱼的繁殖能力强,鱼离不开水。元代刘庭信《新水令·春恨》云:“几时能够单凤成双,锦鸳作对,鱼水和谐。”后世遂称夫妇和好为“鱼水合欢”,肚兜上绣制的两条金鱼,正暗喻了合欢和传宗的意思。
这是求子意识在动物图案中的反映,在植物的花草图案中也有这个意识的出现,在绣制鸳鸯为主体的被面上,在牡丹花纹的中间穿插了一株姿态婀娜的草,它在牡丹的花枝间前后左右穿行,直至窜到牡丹的最上方,结出一个沉甸甸的穗子,上面结满了累累籽实。这些籽实的绣制技法有别于其他纹样的技法,其他纹样都以平针绣出,而这些籽实却以打籽的技法绣制这颗沉甸甸的穗子,也暗喻了强大的生殖能力。文化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野生物种的繁殖力都非常强,如稻田中的稗草,总是除不尽,还处处结起来。
最直截了当的求子意识,当推麒麟送子的图案。这个图案有的也绣制在了新床正上方的帐沿正中,画面是一个男孩骑在麒麟身上,一手持莲,一手抱笙,寄“连生贵子”之意,古人认为麒麟是“音中钟吕,步中规矩,不践生虫,人折生草,不食不义,不饮池”的“仁兽”,挂在新房中祈求夫妇早生贵子,连生贵子。据传,孔子的出生就是麒麟送子的结果。
在上述的绣品图案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形态、动态各异的水纹,除了图案形象的写实情节需要以外,水纹图案还具有更深层次的原始图腾意义。《诗经》的《衡门》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闻一多先生认为古时男女幽会多在依山傍水之地,好行秘事,所以山和水叫“密”,水或叫“泌”,“泌之洋洋”含有此义。鱼代表了两性关系和生殖,而水与鱼关系密切,所以对水的原始崇拜也正因为了水(鱼)的生殖力和生命力。
驱邪
中华民族纳吉驱邪的文化思想,在博大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中都能找到其物化的具体形象,水乡婚俗中的绣品也不例外。
篇6
关 键 词 :婚俗 绣品 图案 文化 吉祥 寓意
吴文化是一种具有鱼米水乡特色的“才智艺术型”地方文化,它的五个本质性属性:水文化、鱼文化、稻文化、蚕桑文化、船文化,在水乡的婚俗中都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在婚俗中经常见到的精致绣品就是这些文化的深入体现和艺术化。
绣品在水乡新婚的妆备中占据得相当广泛,在整个婚俗中也占有了一定的地位。早在春秋时期,吴地已有“绣衣而豹裘者”①,秦汉以后,“妻妾衣服,悉皆锦绣”②成为风尚;宋代,皇家专在苏州设立“绣局”,征收绣品;从明清到民国,刺绣已成为苏州姑娘的“必修课”,几乎“家家有绣棚,户户有绣娘”。苏州人在托媒择偶时,都要看对方姑娘的绣品,以此了解姑娘是否聪明灵巧。这些绣品不是婚俗中的硬件,它是附在硬件上的小件,是姑娘人品的折射,是传统的习俗思想的物化形态,不可或缺。
水乡婚俗是一个系统习俗,因有“六礼”③的传统习俗贯穿始终,故有其深刻的人生寓意,在婚礼的所有细节和过程中将祈福、求子、驱邪的传统习俗融合其中。作为习俗的物化形态——婚俗绣品承载了这些善良、美好的愿望,民间艺人们则围绕这三个方面设计出了不同的绣品形态,以及丰富多彩的刺绣图案。
祈福
“福禄寿”,福居首位,足见福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年节之日要祝福,喜庆之日要祝福,在人生大事——结婚这一场面上更是极尽能事,处处祈福。绣品便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美术的形式)来表现这个愿望。
在水乡婚礼场合最显眼的被面,因为嫁妆在结婚当日先在女家陈列,要“铺行嫁”,谓之显被,故最招人眼。丝绸绣被从八条到二十条不等。看料子底色的不同绣以不同的图案,构成不同形式的图案式样。
被面以鸳鸯戏水图案居多,鸳鸯身上各部分的配色虽不尽相同,但都不外乎红、绿、黄三个主色调,变化在于某一色彩的三至四个层次的渐变,或某一色彩的邻近色的穿插(如绿和湖蓝、淡黄和中黄、橘黄等),色彩的变化因素比较多。鸳鸯的动态也各异其趣,有的同向而游,游在前面的回眸顾盼;有的对向戏首,私语窃窃;有的贴身同进,耳鬓厮磨。不同的动态,搭配不同的落花流水纹,有的水纹动感十足,有的则曲波微漾;在鸳鸯的旁边再配以象征富贵的牡丹纹样及各色花草,同样的花草内容再以角隅纹样的形式绣制在被面的四角。有的被面的四角则配以蝙蝠和云气的纹样,通常以五只蝙蝠代表“五福”。《尚书·洪范》曰“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在民间五福则是“福、禄、寿、喜、财”的象征。
为何在婚俗绣品中鸳鸯图案用得多?一般认为其象征了夫妻爱情的忠贞不渝,但其更有古老而深刻的含义:鸳鸯属雁形目。古代农民冬则居邑,春则居野,田牧之世,分散尤甚,故嫁娶必始秋末迄春初,雁来而以为礼,雁来则祀高媒,皆可见嫁娶之时节。在六礼中,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都要以雁为礼,一是取雁南来北往顺乎阴阳,象征阴阳和顺;一是象征爱情忠贞。其初始来源是与季节有关,以雁为礼限定了婚礼的季节,在农耕文明时代,秋末至春初是农闲季节,因收成有余才有能力置办婚事。
在新床的正上方的红色帐沿上,绣制了喜鹊登梅枝的图案,两只活泼的喜鹊在梅枝上欢快鸣叫,这是“喜上眉梢,开门见喜”的隐喻。
在婚礼上,新娘穿的“踏婿鞋”“礼仪鞋”和由蝙蝠、寿桃、荸荠、梅花等纹样组成的“福寿齐眉鞋”,以祝愿新婚夫妻“福寿双全”“举案齐眉”,还有一种由玉兰、海棠、芙蓉、桂花等图案组成的“玉棠富贵”鞋,寓含着为新婚夫妇祝福的吉祥之意;婚后穿的“凤穿牡丹”和“梅兰竹菊”等图案组成的花鞋,意为富贵、纯洁和守贞的意思。
婚俗中的绣花鞋,图案设计古朴,色彩鲜艳,针功细腻,水乡农村的绣花鞋,更是鞋形别致,鞋形如船,喻路路通,除实用价值外,其图案式样代表了人们朴素的美好愿望,闪现着水乡妇女的智慧和艺术天赋。
同样的花草刺绣图案也出现在了妇女的贴身之物——肚兜上,各式花草,荷花、荷叶还有蝴蝶等组成了肚兜的主体刺绣图案。
求子
原始先民的生殖崇拜意识强烈,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水乡婚俗的绣品上也表现得较为丰富,如前文述及的被面,有以金鱼为主体图案刺绣的,金鱼以五六条不等,形态、大小不一,动态各异,辅以水草、花卉及曲折水纹。同样金鱼的图案还表现在妇女的私密之物——肚兜上,当然是两条水中戏闹的金鱼。
早在上古时代,鱼已成为瑞应之一。《史记·周本记》上载有周王朝有鸟、鱼之瑞。古人又认识到鱼的繁殖能力强,鱼离不开水。元代刘庭信《新水令·春恨》云:“几时能够单凤成双,锦鸳作对,鱼水和谐。”后世遂称夫妇和好为“鱼水合欢”,肚兜上绣制的两条金鱼,正暗喻了合欢和传宗的意思。
这是求子意识在动物图案中的反映,在植物的花草图案中也有这个意识的出现,在绣制鸳鸯为主体的被面上,在牡丹花纹的中间穿插了一株姿态婀娜的草,它在牡丹的花枝间前后左右穿行,直至窜到牡丹的最上方,结出一个沉甸甸的穗子,上面结满了累累籽实。这些籽实的绣制技法有别于其他纹样的技法,其他纹样都以平针绣出,而这些籽实却以打籽的技法绣制这颗沉甸甸的穗子,也暗喻了强大的生殖能力。文化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野生物种的繁殖力都非常强,如稻田中的稗草,总是除不尽,还处处结起来。
最直截了当的求子意识,当推麒麟送子的图案。这个图案有的也绣制在了新床正上方的帐沿正中,画面是一个男孩骑在麒麟身上,一手持莲,一手抱笙,寄“连生贵子”之意,古人认为麒麟是“音中钟吕,步中规矩,不践生虫,人折生草,不食不义,不饮池”的“仁兽”,挂在新房中祈求夫妇早生贵子,连生贵子。据传,孔子的出生就是麒麟送子的结果。
在上述的绣品图案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形态、动态各异的水纹,除了图案形象的写实情节需要以外,水纹图案还具有更深层次的原始图腾意义。《诗经》的《衡门》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闻一多先生认为古时男女幽会多在依山傍水之地,好行秘事,所以山和水叫“密”,水或叫“泌”,“泌之洋洋”含有此义。鱼代表了两性关系和生殖,而水与鱼关系密切,所以对水的原始崇拜也正因为了水(鱼)的生殖力和生命力。
驱邪
中华民族纳吉驱邪的文化思想,在博大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中都能找到其物化的具体形象,水乡婚俗中的绣品也不例外。
以凤凰登梅枝为主体图案的丝绸被面,在梅枝旁还绣制了象征刚正、清廉的君子之风的竹子,梅竹二君子相依相伴,引来彩凤双飞翼,象征贞洁和美好的夫妻感情。
同样,凤凰也出现在枕套的刺绣设计中龙凤呈祥的图案:大红的面料上,用黄线和金丝线绣制的蛟龙(黄线绣龙的外轮廓,金丝线绣龙鳞),蛟龙脚踩如意朵云,龙首朝下,龙尾朝上,是一条降妖除魔的蛟龙;一只以蓝、绿色为主调的彩凤则口衔牡丹回首呼应。
“凤凰一出,天下太平”,枕套图案有以双凤设计的,凤穿牡丹:两只色彩各异的凤,互相顾盼,动态造型适合了枕套的长方形设计,边框再绣以瑞气云纹,图案中心是一朵雍容华贵的红牡丹。
象征吉祥长寿的也出现在新婚枕套的设计中,一般都是两朵,再饰以曲折飘逸的绶带。
还有挂于新床上方帐沿中间的发禄袋,从整体造型到花样绣制,整个工艺稍微复杂一点。发禄袋造型有如意加花瓣结合的,有单个如桃子形状的,有六角加花瓣形的,其下方及两旁都挂有各色丝线束成的流苏,袋面上绣制以各类花草、石榴、葡萄等多子瓜果,蝙蝠、喜蛛、万字符,局部部件制成如意、花瓣、绶带造型,外轮廓边以金丝、花线绣成,发禄袋上出现了多种含义的象征物,也就集合了多种美好的愿望。
据记载,宋代时苏州有一条“绣花巷”,集中了专门为刺绣制作花线的作坊,能染制八九十种色泽的花线,加上每种色区分各种深浅层次,合计达700种之多,真是万紫千红各色俱全了;苏州一带,当时专门有一种称作“绣娘”的职业,从事刺绣教习工作,同时她们还要刺绣自己的嫁妆,并且要制作很多带有刺绣的工艺品,以便出嫁时送给男方的亲友。这些待嫁时制作的乡绣品闪烁着水乡新娘的聪慧。姑娘的闺中绣品,如荷包、香囊、扇袋、镜帙、眼镜套乃至裙袍、披肩、衬衣、鞋帽等都成了陪嫁中不可少的物品。这些绣品常以花鸟山水为题材,常常含有吉祥的寓意。
结语
在漫长的岁月里,水乡婚俗绣品造型及绣品图案,除了吉祥图案审美特征外,还渗透进了水乡文化的许多特征,如水文化、鱼文化、蚕桑文化、船文化等的印记。这些文化印记的渗透,使得这些婚俗绣品更加体现了吴地人绵柔、雅致的性格特征,同时也使得这些艺术品显得更加精致、隽永。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现民族历史的一套完整的艺术形式,一些地方民俗文化更是体现了鲜活的地方历史,人们通过这些直观可感的完美形式,表达了对幸福美满生活的热切渴望。
注释 :
①引自汉·刘向 说苑.
篇7
>> 裕固族的婚礼及女性婚礼服饰 基于洛可可风格的现代婚礼服的设计 探究现代建筑的创新设计 浅谈现代建筑的创新设计 现代简体汉字创新设计 现代礼服设计方式初探 探讨语文作业的创新设计 城市住宅建筑创新设计探讨 唐代婚礼服饰的设计艺术探析 汉代婚俗在主题婚礼中的创新设计 分析现代住宅建筑设计中创新设计 创新设计理论在机械产品创新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现代工业建筑创新设计 现代办公楼创新设计研究 浅述现代建筑的创新设计 浅析现代住宅建筑优化创新设计 论现代陶艺纹饰创新设计的意义 论述现代建筑的创新设计方法 现代旗袍造型的创新设计探究 现代陶瓷卫浴产品创新设计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③王关仕.仪礼服饰考辨[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2] 华梅.中国服装史[M].上海: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3] 卞向阳.服装艺术判断[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胡梅芳.民族服饰要素与创意.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刘晓刚,王俊,顾雯.流程・决策・应变――服装设计方法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6] 刘元风.服装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7] 赵超.云想衣裳:中国服饰的考古文物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8]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45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篇8
一、婚礼过程
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教规不允许和非穆斯林通婚。所以,保安族传统的婚姻一般是由媒人牵线,父母包办。结婚后,女方不得提出离婚,主动权完全掌握在男子手里。离婚后的妇女对再婚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利。随着婚姻法的普及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保安族的婚姻习俗和观念形态较以往已有改变。但仍保留了保安族婚俗的主要特色和基本特质。这就使得保安族婚俗既有沿袭传统的一面,又有当代婚礼的特点。
(一)说媒订亲。众所周知,一种观念的形成和消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虽说现今的保安族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高。但是许多青年男女仍然无法彻底摆脱旧观念的束缚,他们对择偶问题没有决定权,即使一对男女相互心仪已久,也不能私订终身。理性的做法是先禀告父母,父母再托媒人代向另一方求亲。媒人在保安族村落里是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一般是本村中年岁较长、德高望重的男女。他们受人之托后,便去女方家征得其父母的意见,如果女方表示同意,媒人继续双向议定男方向女方家“送定茶”之事。若女方收下“定茶”,则表明双方对这段姻缘有了正式的约定,不接受“定茶”或被退回,那就意味着提亲失败。
两家正式订亲后,男方要向女方送彩礼。关于彩礼的数目和内容,男女双方可以通过媒人进行磋商,依据男方的经济实力而行事。从这一送礼仪式中,我们不难看出古老的买卖婚的遗留。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也有少数从事牧业生产,劳动力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姑娘出嫁,减少了女方家庭的人力,因而,要通过送彩礼的方式给女方家一定量的财物,对其损失加以补偿。假如女方将彩礼收下,说明他们对这门亲事很满意,下一步等待择定吉庆的日子,举行婚礼了。在未结婚之前,两家既已结成亲家,就免不了礼尚往来。每逢粮食新获,男女双方要互送一些有特色的食品,叫做“尝新面”。在穆斯林的重要节日,如“尔德节”来临时,还要相互馈赠礼品,即“送开斋”。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尊重和重视。
二、婚礼过程。“保安族的婚礼大多在‘主麻日(星期五,伊斯兰教的聚礼日)或三、六、九单日(保安族认为是吉祥的日子)举行”。婚礼分四个阶段:娶亲、送亲、迎亲和宴席。娶亲当日,以新郎、伴郎、伴娘(习惯中娶亲的伴娘是姐姐,送亲的伴娘以姑姑为先)为主角的亲友组成浩浩荡荡的娶亲队盛装出发,一路兴高采烈奔赴女方家。在媒人的引领下新郎给新娘家族中的长辈们互道“色俩目”问好。随后,娶亲的人上炕人席,新郎和伴郎却必须在炕沿下恭敬从命,等待一个小小仪式。这时,新娘父母当面叫应新郎吩咐:“我们答应你的求婚,并在今天作主将女儿许配与你,一则完成主命,二则将女儿的未来及责任全部交付给你。”意味着女儿从此将以客人的身份往来于娘家。新郎恭敬承领嘱托。接下来是“尼卡哈”仪式。伊斯兰教规定,每一成年的穆斯林都有结婚的义务,这是证婚仪式。这一程序完毕后,小伙子们开始活跃起来,抢红枣、核桃要“羊肉钱”(向娶亲人),拿锅底灰抹新郎的脸面。这是娘嫁嫂子们给新郎的“颜色”,重属恶剧作。一般情况下,新郎有所准备,见势不妙,就会择机而逃。
与男方的娶亲队伍相对应,女方也有一个约二十人左右的送亲队。送亲开始,“护送”人员都争先恐后搬运嫁妆。一位年龄较大的妇女手托一个盛五色粮(麦、豆、大米、青稞、小米)的盘子。一手搀扶新娘一边向院外退去,一边朝院内撒五色粮。撒五色粮的目的是辞别娘家时希望将吉祥和幸福留给娘家。出了娘家门,新娘便跨上披红挂绿的高头大马,在送亲队的簇拥下欢天喜地向新郎家“挺进”。
迎亲是保安族婚礼中最热闹的场面,也是最能体现保安族婚趣的地方。当新娘的送亲队即将到达新郎家时,却被新郎村上的青年小伙子组成的“人墙”拦住了前进的道路。执意让送亲队将新娘抱进婆家,送亲人也不甘示弱,你推我搡,坚持让娶亲人将新娘骑马送进去。俗话说“好汉打不出村去”,新娘的哥哥或其他兄长只得迅速抱起新娘向新郎家跑去。从表面上看“哥哥抱妹人洞房”有失文雅,这是最能代表保安族婚俗特色的地方,意蕴着妹妹人生阶段的结束和新生活的开始,是父母之命终结的地方。
保安族的婚宴有“转客”的习俗。送亲客人在新郎家简单用餐后,被请到家族各户去吃饭,以显示新郎的家族势力及内部的团结和睦。“转客”之后,宴席才在新郎家真正开始。“保安族的宴席比较丰盛,也比较讲究。”先上的是“放有冰糖、桂元、葡萄、杏干、茶叶的三炮台盖碗”,再次上的是核桃、瓜子、花生等瓜果,接着上油炸馓子系列、糖肉包、花卷馍等面食;最后端来的是“八碗”、一锅子。筵席能充分展示保安族独特食品和热情的待客礼仪。结婚是每个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仪式,是人们人生礼仪的重要阶段,历来受到各族人民的普遍重视。保安族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在提婚、议婚、结婚的不同程序上,保安族独有的经济文化生活特点都有不同程度的展示。“尝新面”的习俗,“撒五色粮”的仪式以及用马娶亲和古婚俗中赛马的风俗,都体现了保安人对粮食作物和马匹等牲畜的高度重视,表明保安族以农业为主,农牧兼营的生产方式特点。蕴含浓厚人情味的“转客”习俗,不仅显示了保安人热情好客、团结和睦的民族性格,而且展现了该民族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特色。蛋皮核桃、瓜子、花生等瓜果多种多样,应有尽有;馓子、肉包、花卷馍等食品色香味俱全,其中有不少是保安族有代表性的土特产和民俗小吃。通过新郎、新娘的打扮装饰,我们可以看到保安族的服饰文化特点。另外,按照传统习俗,保安族在娶亲日子里要唱宴席曲,曲调优美抒情,从中可以了解保安人的情感世界。所以说,我们可以从一个民族的婚俗中看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先有婚姻后有家庭。所以,结婚对个人、家庭、社会乃至整个民族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于是,人们总是在结婚的过程中将自己民族的精神信仰、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以不同的方式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来。可以说,婚俗是了解和研究一个民族或俗民群体的极为重要的“窗口”,通过它,可以窥见该群体生活状况的基本概貌。
二、保安族婚俗的构成
篇9
关键词:中国古代礼仪;古代礼仪复兴;婚礼
[中图分类号]:K892.26 [文献标识码]:A
一、古代婚礼
从古代的群婚制发展到商朝以后的一夫一妻制,中国婚姻形式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自西周时期确定了“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后,各朝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各代对其名目和内容又有所变更,大多删繁就简。传承到唐代,由于当时社会风气开化,理念开放,又受到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的影响,使唐代礼俗有了与众不同的特点,例如:离婚比较自由、妇女地位较高、婚姻形式自如等。唐代时“六礼”根据社会现实需要有所变更。明清时“六礼”演变纷繁,逐渐趋于衰落,晚清时期婚礼习俗是在“六礼”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大体经过提亲、订婚、结婚、回门等几个阶段。
二、近现代婚礼
在清末至民国年间,尽管世事纷扰,中国局势动荡不安,但随着西方思想深入人心,婚礼开始变革。婚姻立法增多、婚礼趋向简化、男女婚姻开始有了自、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成为这个时期婚俗改革的特点。然而,我国婚俗发生根本性变革是在后。建国后,一方面婚俗呈现为婚嫁程序的法律化,另一方面民间婚俗则表现为对法律化的不断适应,从而使这一时期的婚俗具有变与不变、传统与现代、简洁与繁缛等相抗争、相糅合的特点。男女结合的途径多样,婚礼仪式多样,婚姻消费向豪华奢侈方向发展。这些变革对当今婚礼形式的形成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21世纪多元化的当代婚礼
我国当代婚礼普遍呈现出多元化态势。物质的极大丰富,全球化信息网络的发展,把世界各地的文化风俗都带到了人们面前。海底婚礼、单车婚礼、跳伞婚礼……各种新奇的婚礼形式层出不穷。较为普遍的婚礼形式也充分地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点。人们欣赏“洋婚礼”简单利落的同时,也将“敬茶”、“闹洞房”等传统习俗保留了下来。
近年来,中西结合的婚礼虽然与崇尚包容与创新的现代文化精神相符合,但现代青年人的求新、求异愈演愈烈,一度销声匿迹的传统婚礼却逐渐成为了当代婚礼的新宠,在各地再显辉煌。
2009年11月初,又一对新人在北京举行了盛唐婚礼。2009年12月6日重庆一对新人身着汉服,演绎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婚礼。2010年2月7日在吉林,一对新人伴随着《洞房赞》的乐曲举行了一场明制婚礼。2011年12月5日在武汉香格里拉大酒店一场以“梦回唐朝”为主题的华美中式婚礼吸引了极大的关注。
唐制婚礼气势宏达、明朗开放;汉制婚礼古典幽雅、郑重肃穆;明制婚礼的凤冠霞帔,华美多姿。无论哪个朝代的婚礼,注重的都是婚礼的“礼”字,它承载着中国人庄重严肃的婚姻观念,代表着我们各个历史时期中富于特色的民族风情。
越来越多的新人倾向于选择举行传统的中式婚礼,这种趋势给我国的婚礼形式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正引领中国传统婚礼走上复兴之路。
四、中国传统婚礼复兴的原因
中国传统婚礼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遗憾的是,清代末年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时带来的西方婚礼文化在后来的岁月里大行其道,使人们抛弃了中国传统婚礼文化,忽略了其价值。如今,许多人已经感受到中国传统婚礼的魅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国人愿意举办传统的中式婚礼。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能在当今社会得以复兴有多方面的原因。文化原因为其根本原因,社会原因为其直接原因。
在文化上,如今传统婚礼习俗表现了中国古代礼仪在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传统婚礼习俗中蕴含的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孝道是西式婚礼无法比拟的。采用中国传统的婚礼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铺张浪费,没有豪车和婚戒,取而代之的是花轿和玉佩,既低碳环保又蕴含深刻的定情之意。而且,传统中式婚礼中宾客的参与度比西式婚礼更高,敬酒、闹洞房,这也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礼仪中宾客为上的思想。
从社会角度来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满足了物质上的需求后,开始进一步探索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中国传统婚礼以其独特的外在形式与丰富的文化底蕴,赢得国人青睐。与此同时,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加强保护和发扬本国的传统文化,而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却一直忽视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人们逐渐意识到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想要回归传统,采用传统中式婚礼的形式来实现人生重要盛宴的精神价值。
中式婚礼的复兴促进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复兴。国人通过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仪式,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而中式婚礼的复兴也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是振兴民族精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现。
结语:传统婚礼形式的复兴,使人们对我国古代礼仪的关注与重视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带着既好奇又崇敬的心,去了解它,并力求将其传承下去。这一现象表明青年人了解到了古代礼仪中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心中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篇10
土家族的婚姻家庭文化非常古老,别具特色。鄂西土家族历史上的婚姻家庭文化,同其他民族一样,经历了由血缘群婚、对偶婚到一夫一妻制的漫长进化历程。无论是少小相爱,青梅竹马,自由恋爱结合的婚姻,还是所谓“明媒正娶”的联姻,土家族在婚俗上逐步形成了一种不成条文的惯例,即要请媒人说亲、求婚、打节、送聘礼、讨庚(问女方生期)、定亲、恳求女方放话允婚、迎亲、回门等繁多的程序。在婚礼方面别具一格的情节有哭嫁、过礼、开脸、戴花酒、背新娘、迎亲、拜堂、坐床、闹房、回门等,其典型环节是哭嫁、坐床、回门。在所有土家民俗中,婚俗的仪式最复杂、程序最完整、细节最精致。细细数来,从“求肯”开始,报期过礼、上头开脸、陪十姊妹、陪十弟兄、陪媒、合八字、升号匾、迎嫁、取亲、拦车马、迎亲、圆亲、铺床、拜堂、接腊、坐床、吃交杯酒、吃下马饭、交亲、敬大小、拜钱、陪新姑、陪送亲家、下厨房、传茶、回门等前后二十多道程序。礼节之繁复是其它民族婚俗中较少见的。
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陪十姊妹的时间是特定的,在新郎家娶亲的头天晚上,陪十姊妹在姑娘出嫁前一天晚上举行,而参加十姊妹的人员必须是未婚的女青年。当男女双方将婚期定下后,各自在接本方的亲朋好友喝喜酒时,凡对方家中有未婚子女的,都必须向其说明“接你家姑娘某某去十姊妹”,以便对方有所准备,被接的一方,一般来说都要为新娘准备一双漂亮的新鞋(新娘的多为绣花鞋),再送一挑渣粑儿(方言,一些礼物,包括糍粑,糖食糕点,花生瓜子等);如果自家被请的孩子不会唱歌,还得提前教她学唱几首。一切就绪后,由支客先生请十姊妹上桌就坐,再从中挑出(多由主人家先定好)两名靓女去请新郎新娘出来,并由他(她)俩一左一右陪坐在正席。这时由主持人宣布陪十姊妹开始,话音刚落,一挂长长的鞭炮响起,鞭炮响过后,陪十姊妹正式开始。十姊妹围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摆”,新娘哭“一摆”,厨师在桌上摆一样菜,摇完后,其余九姊妹依次哭,最后又由新娘哭“十收”,厨师再一样一样将酒菜收进。菜收完,又在摆放着姑娘陪嫁物品的堂屋里点上红烛,这时屋内色彩斑斓,红红火火,香烟缭绕,十分喜庆。两张朱红桌子摆在堂屋中间,桌上放有糖食果饼和葵花、板栗、核桃、花生等干果。这天晚上,被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九人,连新娘共十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
那半碗水上的一炷香是用来请人唱歌的,香头指向谁,就该谁唱。一般第一位唱的都是《开台歌》:
“说开台就开台,开台歌儿唱起来,
新打剪子才开口,剪起牡丹对石榴……”
一曲歌毕,马上有人跟上:
“要我唱来我就唱,莫说人小不出趟,
人既小来命又窄……”
或者是:
十姊妹来都请坐,听我唱个开台歌。
一张桌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站喜鹊。
喜鹊口里含白米,天不亮明歌不落。
东边唱歌西边接,今晚唱歌凑闹热。
我们姊妹团团坐,唱起歌儿话离别。
这开台歌就像开闸的水,一句接着一句,一首接着一首。她们海阔天空,尽情而歌。演唱内容十分丰富,有对旧制度的抨击,有对媒人的揶揄,有对旧情的抒发,有对亲情的怀念,有对妇女的赞扬,有对未来的憧憬。唱词长短成句,格调清新,褒贬分明,有历代相传的,也有即兴创作的,大都富有诗韵和乐感。陪十姊妹的歌优雅动听。如《对歌》:
“唱在一,随在一,什么开花在水里……”
从一月唱至腊月,随后又由别人(或自己)从腊月对到一月。
又如:
亲姊妹,姊妹亲,捡个石榴平半分,
打开石榴十二格,千年的姊妹舍不得。
亲姊妹,姊妹亲,捡个鸡蛋平半分,
你吃黄,我吃清,姊妹不亲哪个亲?
石榴开花叶儿翠,堂屋里坐的十姊妹。
上头坐的官家女,下头坐的祝英台,两边坐的歌秀才。
陪十姊妹作为土家族婚俗中最隆重的礼节,当然听歌看热闹的人里三层外三层的自然不在话下。演唱中,姑娘们常以“十”为题,如:“十绣”、“十打”、“十摆”、“十要″、“十唱”、“十想”、“十爱”、“十劝”等,把哭唱的内容不断拓宽和延伸。
《十劝》:
一劝姐儿要学好,堂前来人你不要跑,大的是大来小的小。
二劝姐儿要手脚快,不等天亮就起来,三个早工做双鞋。
三劝姐儿要洁净,房前屋后扫干净,锅盆碗盏常洗净。
四劝姐儿莫骂人,骂人的人儿遭人恨,人人都是父母生。
五劝姐儿会持家,莫把五谷抛撒哒,一年亲苦只为它。
六劝姐儿种庄稼,耨了棉花褥芝麻,无事不要跑人家。
七劝姐儿要说实话,唆是撩非危害大,莫把乡亲得罪哒。
八劝姐儿要孝心,做好茶饭敬双亲,你尔后也是一样人。
九劝姐儿莫喝酒,酒醉以后要出丑,一生的名声在后头。
十劝姐儿要自尊,怀中抱石摸良心,学好规矩做好人。
陪十姊妹的姑娘们也常常触景生情,到了宵夜,她们就唱赞厨师手艺和席面的丰盛。新娘还要唱“斟酒歌”来答谢众姐妹,感恩祖德和回报父母养育之恩。
如:
点燃红烛灯花开,九姊九妹陪我来。
团圆桌上来结拜,胜似同娘共母怀。
今晚我把酒来斟,辞别大堂祖三代。
女是娘的罗裙带,长大成人知好歹……
“十姊妹歌,恋亲情,伤离别,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是竹枝遗意也。”(清・彭秋潭)早在清代,鄂西土家族就已有了陪十姊妹的确切记载,也就是说在那时,土家族十姊妹歌已经盛行。既然有女方家请来的十姊妹在新娘出嫁前唱十姊妹歌,那么就有男方迎亲时陪十弟兄,唱的十弟兄歌。这种“双陪”的特殊文化现象,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约定俗成,成为土家族婚礼仪式中一套完整而固定的模式和重要内容。这种“双陪”在新娘出嫁前的头天晚上这个特定的时间内举行,从唱《开台歌》拉开序幕到唱《圆台歌》结束,整套程序严谨,完全是按土家族地区婚嫁礼仪进行。
十姊妹歌“犹如巴娘唱竹枝”,歌词极具竹枝词的创作遗风,多以七言四句结构为主,通俗易懂,明快含蓄,为普通农家女脱口而出,因此,讲究韵但不十分苛求,句式结构也并非七言律诗那样一成不变,而是相对自由,可长可短,注重的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和表达的艺术效果,在创作上特别善于运用比拟、夸张、联想、排比等修辞手法,从而增强了歌词的感染力和抒情效果,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十姊妹歌是土家族劳动妇女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下集体创作的成果,内容丰富,有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买卖婚姻的血泪控诉;对重男轻女、男尊女卑腐朽社会制度的无情鞭挞;也有叙说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与亲友的离别之情,它们并用一个“哭”贯穿始终。如“哭父母”、“哭哥嫂”、“哭姐妹”、“哭伯婶”、“哭外公外婆”、“哭舅舅舅娘”以及“哭媒人”(也叫“骂媒人”)、“哭辞祖先”、“哭上轿”等。以歌代哭,如泣如诉,情意缠绵,清新隽永,质朴自然。
从结构上看,由《开台歌》拉开序幕,然后“扣子一顺”依次而歌。时值子夜,陪十姊妹进入,接亲和陪亲双方形成对峙,或对唱,或盘歌,摆起擂台,各展才艺,一直“鏖战”至天亮圆台时才肯“停战休兵”。所以,陪十姊妹唱姊妹歌犹如一台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演唱晚会,是民歌和歌手大荟萃,不但程序严谨,而且演唱形式灵活多变,有一人独唱、二人对唱、多人合唱等,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统一。如:
哭姊妹:
同喝一口水井水, 同踩岩板路一根;
同村同寨十八年, 同玩同耍长成人。
日同板凳坐啊, 夜同油灯过;
绩麻同麻篮啊, 磨坊同扼磨……
女哭娘:
娘啊娘,我要走了呐,再帮娘啊梳把头。
曾记鬓发野花艳,何时额头起了苦瓜皱?
摇篮还在耳边响,娘为女儿熬白了头。
燕子齐毛离窝去, 我的娘唉, 衔泥何时得回头?
娘哭女:
世上三年逢一闰,为何不闰五更头?
哎,儿去了哎娘难留,往后的日子你重开头;
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爱哎度春秋……
如:
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
爹的恩情说不尽, 提起话头言难尽。
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生疾病;
三怕穿戴比人丑, 披星戴月费苦心。
四怕我们无文化,送进学堂把书念,
把你女儿养成人, 花钱费米恩情深。
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
艰苦岁月费时日, 挨冻受饿费心肠!
女儿错为菜子命, 枉自父母费苦心;
我今离别父母去, 内心难过泪淋淋!
又如:
为女不得孝双亲, 难把父母到终身;
水里点灯灯不明, 空来世间枉为人!
长大成人要别离, 别离一去几时归!
别离总有归来日, 能得归来住几时?
四川下来十八滩, 滩滩望见峨眉山,
峨眉山上样样有, 只少芍药对牡丹,
妹妹去, 哥也伤心嫂伤心, 门前一道清江水。
又如:
绣花盖头头上蒙, 哥哥嫂子把亲送。
别家忙得金满斗, 爹娘忙得一场空。 脸哭肿来眼哭红。
在娘怀中三年滚,头发操白许多根。
青布裙来白围腰,背过几多山和坳。
又怕女儿吃不饱, 又怕女儿受风寒。
为制嫁妆操碎心,只因女儿生错命。
哭声爹来刀割胆, 哭声妈来箭穿心。
只道父母团圆坐, 谁知今日要分身。
姊妹哭:
姐:“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根又同丫;今朝姊妹要分离,离开绣楼好孤单! ;
妹:“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父又同娘;今朝姐妹要离开,难舍难分情难断!
姐:“梭罗树来台对台,我姐心里难宽怀;丢你妹妹婆家去,逢年过节又才来!
妹:“梭罗树来台以台,望姐心里多宽怀,多承姐姐把妹待,姐的教诲记心怀!
十姊妹歌:
哭爹:
天上星多月不明,提起话头言难尽。
爹的恩情说不完,我爹为儿受苦情。
一怕儿女挨饥俄,二怕儿女生毛病。
三怕儿女没衣穿,四怕我们比人贫。
爹把女儿盘成人,肩挑背驮恩情深。
儿今离别父母时,心内难过泪涟涟。
为女不得孝双亲,难报父母养育恩。
女儿若是男子命,孝敬父母到终身。
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为了人。
哭娘:
开声哭娘刀断肠,女儿难舍我的娘。
千言万语说不尽,娘的恩情哪格忘。
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含。
背上背来怀中抱,挨冻受饿费辛劳。
少吃少用精打算,口不吃来舌不吞。
缝补浆洗心操心,梳头洗脸穿罗裙。
娘的面前把性惯,哪天离过我的娘。
竹篮打水力费尽,燕子含泥空操心。
这陪十姊妹直到十姐妹齐唱:
十样鲜花已送完,唱的许多不周全。
情姐你是好歌手,下边就该你发言。
直至新娘在结尾答唱完毕,方算结束:
妹妹你们唱得好,唱得我呀巴心甜。
你们情意我心领,日后慢慢来偿还。
我们永是好姐妹,火烧蜡烛一条心。
姐妹鲜花开不败,装扮家园万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