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民俗文化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元宵节民俗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元宵节民俗文化

篇1

蔚县元宵节民俗活动打树花介绍:

打树花是河北省张家口蔚县暖泉镇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这种别具特色的古老节日社火,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是用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因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为“树花”,其壮观程度绝不亚于燃放烟花。后来,暖泉镇每逢元宵佳节期间“打树花”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打树花也作为一项古老技艺,成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说当年暖泉镇有好多铁匠作坊,每逢年节,富人们燃放烟花庆祝,铁匠们也同样渴望着热闹喜庆,但铁匠买不起烟花,他们从打铁时四溅的火花中得到灵感,把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堡城门上方的砖墙上,好似朵朵烟花盛开。这种特别的“烟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其热闹喜庆的氛围绝不输给拥有烟花的富人们,因此便有了每逢过年“富人放烟花,穷人打树花”的民俗。

以前的打树花是在暖泉镇的古堡城墙上进行的,因为场地狭小,又有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赶来看热闹,于是,镇上专门新修了“树花广场”用于表演。

打树花实际上是一项颇费体力的活儿,三位表演艺人为了让观众保持高昂的兴致,会接连轮番出场。在休息的空当,有位女士好奇地凑上去,想亲自打一回树花,没想到一勺铁水沉得她根本端不起来,只能佩服几位艺人在挥洒自如中体现出的一身超凡功夫。

据说,20xx年整个暖泉镇总共只有4人会打树花,除了这三位师傅,还有一位不太熟练的年轻徒弟。打树花作为一项古老年俗,对艺人的臂力和泼洒技能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蔚县暖泉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西部,因镇中心有一四季长流、冬暖夏凉的泉水而得名。除了花灯会、剪纸等汉族民俗文化外,该县暖泉镇人还传承了全国仅有的300多年绝技——“打树花”。春节期间,蔚县出现了“十万人次赏树花”的盛况。“打树花”表达人们欢度节日和向往甜美生活的美好愿望。

蔚县元宵节“拜灯山”民俗介绍:

宋家庄镇上苏庄村的拜灯山是蔚县民间社火活动的另一个种类。据介绍,拜灯山源于民间祭祀,注入了百姓敬神尚贤、祈求平安的精神寄托。上苏庄的拜灯山民俗社火形式独特而且保存完整,非常稀有。2月28日(农历正月十五)晚,踏着积雪,笔者在上苏庄村观看了拜灯山表演。

篇2

春节期间,大家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结束后让我们来看看活动总结怎么写吧!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2021牛年春节的活动总结范文5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2021牛年春节的活动总结范文1为丰富节日期间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欢乐喜庆、祥和文明的节日氛围,我社区按照上级要求,做实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节日―春节的各方面工作。通过系列活动,使社区广大居民度过了一个安全健康的新春佳节。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制定工作方案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佳节,是人民群众最为看重的一个节日。如何让社区居民过上一个喜庆祥和的佳节,引导和推动全社区文明过节,健康过节、安全过节,是我们社区本阶段的主要工作。社区按照节庆活动的工作安排,认真制定《新村社区我们的节日-春节活动方案》,精心策划,科学分工,确保了我们的节日-春节活动有序开展。

二、扎实开展送温暖活动

(一)开展扶贫慰问活动。春节前,社区走访贫困低保12户,困难残疾人五保老人共10人为他们送去了米、油和慰问金数元

(二)开展拜望老党员活动。社区党委组织社区两委人员及支部部分党员拜望社区老党员,向他们汇报一年来社区的各项工作,同时,认真听取他们对社区工作的建议意见和20__年对社区工作的要求。

三、全面开展干干净净过新年活动

春节年前,社区发动社区两委成员、社区居民、社区志愿者对社区各主要区域进行了卫生清理,保障无堆积垃圾,路面整洁等。同时大力宣传过环保年,爱好环境不乱扔垃圾。

四、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烹饪活动

20__年2月7在社区广场开展了我们的节日-春节烹饪活动。以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和寓教于乐的活动方式,深入挖掘和弘扬春节文化内涵,充分调动了社区业余文化骨干的积极性,提高了群众的参与意识。

总之,社区利用这个春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宣传先进的政策思想。让社区居民能够过上平安、快乐、和谐的春节,使我们又向建设和谐社区迈进了一步。

2021牛年春节的活动总结范文2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使我镇人民度过一个安定、欢乐、祥和、文明的春节,营造充满生机、昂扬向上的文化氛围。我镇在春节期间,充分利用农村文体设施、文化活动室开展了群众新春篮球比赛。内容虽然不是很丰富多彩,但却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了文体联欢的乐趣,增加了节日的氛围。

四个村于大年三十至年初二在松柏小学的篮球场上举行了春节篮球比赛活动,现将有关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到位

镇分管领导高度重视春节期间群众文化活动,谢海雁委员就此项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各村干部按照上级安排和部署,立即行动,精心组织,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活动基本情况

正月初二当天,松柏村小学篮球场内外站满了围观的村民,携老带幼的,场面热闹非凡。首先是欢迎身穿统一球服的各参赛人员入场,领导发表赛前讲话。接着宣读各项比赛的活动规则,然后开始了激动人心的比赛。

活动过程中,参赛人员个个面带笑容、精神抖擞,为即将开始的比赛增添了更多的活力。比赛搞循环赛,最后决出冠军,此次活动中,年轻人成为了赛事主力,精彩瞬间时时出现,博得了观众阵阵掌声。比赛结束后进行了本次文体活动的颁奖仪式,为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

三、活动体会

通过春节文体活动的开展,我们积极思考,总结了以下深刻的体会:

1、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是农村体育文化运动发展的有力保障。

我镇今年的活动群众参与积极性较高,人数较多,最重要的一条是上级领导的积极支持和鼓励,极大地鼓励了村民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进一步体现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民对文化活动的新认识和新变化。

2、广大群众的参与是农村体育文化运动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春节体育文化活动,激活了我镇农民对群体活动的盼望与向往之心,此次活动体现了我镇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发展体育文化运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农村体育文化运动直接促进了乡风文明,极大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大家的身体素质、思想境界和生活质量,为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1牛年春节的活动总结范文3为响应省市、文明办开展“四走进.我们的节日.春节”活动通知要求,我们社区迅速行动,制定活动方案,广泛组织发动,在全社区范围内积极开展“四走进(走进关爱、走进知识、走进艺术、走进自然)我们的节日春节”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送出关爱、品读家乡、体验文化、提升素质,引导广大居民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文明节俭、健康科学的春节,进一步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环境文明建设,在全社区城乡营造欢乐祥和、文明健康的节日氛围,营造良好的节日社会环境。为此,我们象山社区把“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文化活动与社区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在元旦春节期间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了以“扫尘迎新,美在家庭,美在社区”为主题的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组织志愿者与居民、商户共同开展“扫尘”活动,以寄托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在此次志愿者活动中,春联福字---这些极具中国传统节日元素的物品除了在社区公共场所张贴悬挂外,也将由经由志愿者的手传送到社区千家万户,表达志愿者们对广大市民的深切祝福。特别是志愿者还将深入到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家中为其开展扫尘、送春联、送年货服务,让大家都能够感受到新春的暖意。同时,社区还为社区的孤寡、空巢和残疾人结成四个帮扶对子活动。帮扶人在职党员刘佳军、郭公义等为残疾人邱艳梅母子和曲海彬送米、面油猪肉等节日慰问品;为孤寡老人李桂杰送去500元现金,并邀请拥有相关特长的教育志愿者时振明为辖区的中小学生举办了“假期快乐读书伴我行活动”受到了家长学生的普遍欢迎。时老师还为学生们开展了“如何写好春联”,强调注重在春联内容上创新,除了一些传统的祝福话语外,要突出“美在家庭、美在社区”、“与爱心同在、与责任通行”等多种当代的新式春联书写方式,建议学生们把自己书写的春联送到居民住户的手中。

象山社区通过组织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注重实效的载体活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集中组织开展好“四走进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系列活动,使广大居民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文明节俭、健康科学的春节。

2021牛年春节的活动总结范文4为继承发扬中华传统节日优秀文化,根据县精神文明办安排以及县团委要求,我校围绕“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现将我校组织的“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主题实践活动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为确保此次活动顺利开展,我校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对活动进行总体部署,并下发了主题系列活动的文件,精心组织,把节日活动与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的结合起来,全面推进我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二、精心策划,丰富内容

传统节日在各地呈现不同的特色。__小学围绕春节、元宵节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孝老爱亲等主题,结合实际,遵循简洁可行、就近方便、力所能及的原则,主要策划了以下五项工作:

1、利用寒假期间,让学生寻找关于__文化的优秀历史典籍,围绕春节、元宵节文化内涵,通过收集“春节的由来、春节风俗习惯、春联的起源和意义、家乡举行的风俗活动”等,开展“红色经典赏析”等活动,让广大学生积极参加,深刻领会,增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喜爱,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理解。

2、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村社清洁卫生、环境保护和公益宣传,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和军烈属做好事、献爱心,宣传节日文明礼仪和低碳生活知识,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3、让学生认真记录自己的节日生活,结合寒假作业,引导学生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深入了解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参加节后组织的各类评选活动,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

4、进行一次“我所认识的低碳生活描述”活动。

三、强化措施,落到实处

1、加强宣传,着力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传统大节,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放假前,学校召开专门会议,开展了春节传统习俗扫尘、祭祖、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等春节文化内涵宣传,增进了广大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各位教师、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发挥其作用,分利用板报、宣传标语,积极开展春节文化宣传,弘扬春节民俗传统,倡导文明过节、勤俭过节。

2、制定计划,合理安排,确保每位学生将此项活动落在实处。

放假时,每位学生都按照学校要求,制定了计划书和时间表,确立了活动办法,使主题教育进行的有声有色。

3、结合实际,组织开展村社志愿服务活动。

春节期间,各村活动小组开展了以扶老助残、社会治安、文化服务、环境卫生为重点的村社志愿服务活动,积极为残疾困难户、贫困户提供帮助、进行慰问;结合春节“扫尘”习俗,组织居民整治卫生死角,维护村社公共环境等。

本次主题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节日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和树立了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了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021牛年春节的活动总结范文5根据_文明(20__)3号《关于深入开展20__“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主题活动》的通知精神,我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学生在家长的协助和参与下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主题实践活动和读书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精心组织,立足实际

我校领导小组根据文件通知,经过认真商讨和策划,制定出包含感受民俗文化、读书活动、爱心帮扶活动、“美丽__”主题实践活动等内容的活动方案,内容包括“节日祝福”、“文化熏陶”、“快乐实践”等大的项目,整合设计成分年级段、内容丰富的《20__年“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主题活动寒假德育活动作业》,发放到所有学生手中,引导学生在假期践行活动。

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表达祝福与心愿,感受节日氛围。

春节,是中国人喜庆团圆的节日,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日子。我校组织学生在节日春节、元宵期间设计的节日祝福语,写于“德育作业”中,并在与家人走亲访友拜年时灵活表达节日的祝福,培养了孩子与家人、朋友的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

另外,同学们还通过制作贺卡、画年画等方式表达对亲友的祝福和对节日的喜爱。中高年级学生根据春节、元宵民俗文化等制作“春节、元宵节”节日小报。通过多种表达祝福与愿望的形式,同学们学会感人、学会与人交往,感受了浓重的节日氛围。

2、走近民风民俗,感受民俗文化。

为了让学生感受春节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了让小学高年级学生更好地绘制内容丰富、画面精美的手抄报。我校“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寒假德育作业要求学生们在假期中至少读一本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或名家名作的书籍。不少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创作春节的对联;在春节走亲访友时搜集精彩的春联、春的诗篇,通过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等形式将最喜欢的对联摘录下来,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了春节的文化内蕴。

3、投身假期实践,培养道德情操。

在“快乐的寒假”主题活动中,同学们积极投入感受民俗的活动中来:在走亲访友、赏花游园、逛庙会赏花灯等活动中,同学们感受到了节日喜庆和浓浓亲情;在与亲人长辈一起包饺子、包年粽、团汤圆等活动中,同学们感受到中华的传统民俗文化。寒假中同学们积极践行“日行一善”,有林__、杨__等到医院中慰问重残病人,有杨__、谭__等同学参与了“美丽__清洁乡村”的活动,还有的同学在家里进行了安全演练等。在这些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孝老爱亲、乐善助人、机智应对等的良好品质和能力。

篇3

一、精心组织,抓思路,出策划

我社区从思路和组织上着手,做到两节期间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有保障、安排有活动。一是成立文化领导小组。由社区书记牵头,负责活动总体组织策划,相关成员负责分管领域,责任到人,层层落实。二是搞好社区文艺汇演策划工作。抓好社区文艺队的排练。三是设置评奖委员会,对于参与比赛和演出的居民颁发小奖品。

二、大力落实,抓项目,出成果

社区充分发动居民积极参与活动,做到热闹一片、红火一片、幸福一片。

一是社区迎春趣味运动会。我社区在社区小广场,举办了社区迎春趣味运动会活动,通过顶气球,乒乓球、拔河、绑腿走等趣味比赛项目,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加强了邻里之间团结,更好地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以强健体魄,为社区和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是开展了迎春文艺大联欢活动,为丰富节日期间社区群众文化活动,营造欢乐喜庆、祥和文明的节日氛围,我社区组织了社区居民开展了“我们的节日”迎春文艺大联欢活动,社区居民载歌载舞与社区孤寡老人、残疾人、低保户迎接新年的到来。此次活动形式多样,节目精彩纷呈,有独唱、诗朗诵以及舞蹈、黄梅戏、健身舞及拉二胡等节目。尽管天气寒冷,大家还是激情四射,为寒冬中的社区带来了不少温暖。

三是开展了春节大联欢棋艺书画大比拼。开展了春节大联欢棋艺书画大比拼活动,本次活动分为象棋比赛和写春联两部分。象棋比赛共有16名参赛者参加,最小年龄为9岁,最大年龄56岁。比赛过程中,每位参赛者都全神贯注,不但比棋技,还比心理战,比赛共设前四名作为奖励。我社区组织了书法爱好者写春联活动,为众多热衷于书法的居民提供了一次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和平台,并将写的好的春联送给孤寡老人,低保户,体现了年节大家同乐的喜庆。

四是“庆元宵 猜灯谜”活动。为迎接一年一度元宵佳节的到来 ,社区举办的“社区灯谜闹元宵”活动数百道灯谜吸引了社区广大居民的踊跃参与,社区孤寡老人、残疾人、低保户大家一起参与进来,为社区居民增添了不少节日氛围,同时也让他们过一个舒心、温暖的传统节日。

为丰富春节期间文化生活,让人民群众过一个欢乐、文明、祥和的新春佳节,我局精心组织,认真研究策划,列出了元旦、春节、元宵节期间的文化活动菜单,努力营造“节庆有亮点,周周有演出,天天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节日文化氛围。现将文化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提前部署,精心组织

元旦前夕,为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元旦、春节、元宵佳节,按照市委、市政府、省文化厅要求,我们结合市文明办《关于转发中央文明办<关于在春节、元宵节期间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工作方案>的通知》制定了全市__年元旦、春节系列活动方案,列出了文化菜单,明确了相关部门职责并落实分管文艺工作的副调研员邓亚波担任春节期间文化活动责任人,对整个活动制定了安全措施应急预案,确保了文化活动的顺利进行,期间未发生安全事故。让全市人民度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

二、活动开展情况

(一)元旦、春节期间,为充分体现市委、政府对新年和全市人民的美好祝福,营造祥和温馨的节日气氛,市县二级都精心策划了新年音乐会、新年晚会、春节联欢晚会、春节团拜会等活动,活动亮点纷呈,以高规格的节目喜迎新年的到来。

(二)切实开展送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市歌舞团、市川剧团及县级专业文艺院团和市、县二级广大文工作者深入城乡社区开展“我们的节日.送欢乐下基层”活动,组织文艺爱好者依托社区文艺小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市、县二级文化单位从2月初起至大年十五,就深入到社区、乡镇、街道、广场、公园、重点重建项目现场开展了近百场各种文化活动。组织书画家到社区建立“群文艺术辅导基地”并送去书画作品、“感恩.奋进”广场“迎新春”文化活动(社区、农村调演专场)、“感恩.奋进”红色经典电影展映展播活动、送春联到社区、乡镇、“感恩社会我想说”社区故事会、“感恩自强重建家园”社区故事会、“建设幸福社区人人有责”社区故事会、“感恩.奋进——春色满园”社区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等等,形式多样、贴近生活的节目深受老百姓喜爱。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又宣传了中华民族尊者爱幼的传统美德,为构建和谐社区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以“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共享成果”为主题,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活动,既组织有综合性大型慰问活动,又有多个流动慰问小分队,并与群众开展了面对面的文化服务、辅导和交流,更好地满足了群众的节日精神文化需求。积极组织流动文化巡回服务。从1月3日——17日,市、县、乡各级文化部门都精心组织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分别组织开展了“文化暖冬慰问活动”、“欢天喜地过新年”群众文化活动、“感恩.奋进新春看大戏”群众文化活动、文艺小分队“感恩.和谐.奋进——欢乐乡村行”、迎春龙狮灯表演、民俗游行、舞龙舞狮、文艺行进

表演、狮龙灯拜年、文艺游园、腰鼓、秧歌等形式多样的大巡游文艺队伍,喜气洋洋、浩浩荡荡排成了长队。他们载歌载舞,给市民带去吉祥和祝福。巡游队伍所到之处,不少的商家和单位借机在自家门前放鞭炮相迎,接祥纳福,祈望来年一切和和美美、吉祥如意。(三)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服务功能,各级文化馆、图书馆(站、室)、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在节日期间延长开放时间,并举办相关展览、演出、讲座等,活跃节日文化生活。1、文化馆举办了各种主题展览。举办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了迎春广场文艺演出、群众歌会——感恩歌曲大家唱、“感恩.奋进”迎春书画展览、“爱我家乡”摄影展、美术展、“感恩.奋进”校园文化摄影展、“感恩.奋进——什邡明天更美好”迎春暨廉政书法展、美术展、年画艺术论坛、年画精品、产品暨创新年画展木版 年画联展等等。展览现场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赏,赞不绝口,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市民的节日文化生活,增添欢乐祥和的新年气氛,既弘扬了传统诗文书画,传承了历史文化精粹,又为发展艺术事业起到积极的作用。文化工作者还深入乡、村、安置点辅导基层群众开展乡镇社区写春联、贴年画。组织书法家分批分次深入各乡镇开展送春联活动,把融融的春意、温馨的祝福以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进千家万户。

2、市、县图书馆、博物馆在春节期间更是延长开放时间,对未成年人及老年人免费开放。市图书馆为读者开放外借室、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各县图书馆还开展有“春节有奖猜谜活动”及送书下乡活动,“文化共享过大年”展播20余场等活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四)民俗活动蓬勃开展。组织开展新春唱大戏、腰鼓、秧歌表演赛、绵竹年画节、木偶、皮影专场演出、仓山太婆龙灯、永丰木偶戏、兴隆金毛狮子、广福桃花龙、积金火龙、永太高跷狮子等德阳独有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传承活动。新春唱大戏,每场观众都达近4千余人,深受老百姓喜受。尤其是第十届绵竹年画节成功举办,本届绵竹年画节活动精彩纷呈,有中国文联组织的“送欢乐下基层”演出、民俗大型巡游表演、全国各地木版年画精品联展、国际友人到绵竹过中国年、年画福娃选秀等15个大项、40多个小项活动。年画节在1月26日即腊月二十三日举办,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氛围。广汉市传统节日“保保节”更是迎来了来八方宾客,吸引了来自金堂、成都、彭州等地上万游客参与,场面热闹非凡。

(五)庆元宵系列活动

1、广场文化游艺活动和文艺演出。今年的元宵活动我们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贯穿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寓教于乐宗旨,庆元宵活动把群众作为活动的主角,项目设施都是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项目,如趣味游戏、猜灯谜、钓鱼、趣味投篮、掷飞镖、百科知识竞猜活动、法律法规知识有奖问答等。文艺工作者载歌载舞,庆元宵,歌盛世。早已名满川西,一年一度的“马井元宵会”今年更是提前“开会”,正月十五当天高峰期达20万人左右,有200余商家参会。由最初单纯的竹木器交易发展为集花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富有川西民族风俗特色的民间盛会。

2、焰火晚会。市、县二级都在正月十五定点举行焰火晚会。正月十五晚,成千上万的市民们全家出动观看由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和谐德阳,再创辉煌”兔年庆新春闹元宵艺术焰火晚会。今年的焰火晚会分为“礼炮声声庆元宵”、“硕果繁花庆丰年”、“盛世美景在德阳”、“繁荣昌盛新德阳”四个乐章。花色各异的礼花会在夜空中绽放,异常壮观,有的如繁星闪烁,有的如金柳摇曳,有的如火树银花般辉耀夜空,有的如飞天瀑布般直映入眼帘,异彩纷呈、绚烂多姿,造型各异,让人眼花缭乱,乐不思归。

三、活动开展成效

全市春节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出现了党委、政府与民间社团、企业积极协作参与、群众自发组织开展活动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喜人局面,全市人民分别享受到了不同形式的文化服务,体现了人民群众在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后,对精神文化的特别需求,同时也彰显出文化建设存在的巨大潜力。活动的开展,把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送到了群众中间,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不仅为群众送去了温暖,而且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为我市积极进行灾后重建发挥重要的作用。

春节、元宵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提出的“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节日期间城乡群众文化生活,营造欢乐祥和、和谐文明的节日氛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年新春期间,桃苑湖庭社区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安排,围绕“我们的节日”主题,积极组织,精心安排,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使社区居民度过了一个安全健康的新春佳节和元宵节。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传统大节,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桃苑湖庭召开专门会议,部署开展了春节文化内涵宣传工作,利用板报、宣传标语,积极开展春节文化宣传,弘扬春节民俗传统,倡导文明过节、勤俭过节。以增进居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篇4

【关 键 词】春节习俗 民俗文化 传承情况

一、传统“年味”的浓郁

溪湖区柳塘街与桓仁县凤鸣村,分属本溪市城乡两地。

这两个地区的过年习俗,其实就是本溪市城乡居民过年民俗的缩影。通过这两个地区的民间俗信和民俗习惯,可以了解到本溪市民俗文化的传统形式和特点。

俗信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精神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俗信原来在古代民间传承中曾经是原始信仰或迷信的事象,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一些迷信事象在流传中逐渐失去了原来的神秘色彩,失去了神秘力量,人们在长期生产与生活的经验中找出了一些合理性,于是把这些事象从迷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形成了一种传统习惯。这些传统习惯无论在行为上、口头上或心理上保留下来,直接间接用于生活目的,这就是俗信”。[1]俗信虽然最先源于原始崇拜或迷信,但更多的是生产与生活经验的累积,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反映。就柳塘地区居民过年的民俗而言,便包含了许多先人一辈辈传承下来的俗信,有的体现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本溪市城区,人们过年实际是从上一年的阴历二十三“小年”开始的,直至正月初五。初六上班,恢复工作常态,但节日的气氛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城里人过年的程序是约定俗成的,阴历二十起开始筹备过年:打扫房间、清洗衣物、购置年货。就下来的每天都有固定的工作要做:“二十三,祭灶王”,“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年猪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会道友”。“三十,走油”,至此,过年的一切一应俱全,就等着除夕夜穿戴一新,老老小小一起高高兴兴包饺子,直至零点时分燃放鞭炮接“财神”。接过“财神”后,开始守岁,一家老小不睡觉,整夜不熄灯,熬夜一直到初一天明。由于“长明”与“长命”谐音,不熄灯,点长明灯有希望健康长寿的意思。在十天的筹备过程中,有着繁多的规矩、讲究不得怠慢,以祭拜灶王爷的隆重仪式为例,就可以感受到人们对这种规矩的一丝不苟。首先要“请”下灶台上方墙壁上的“灶王爷”,接着用灶糖抹在“灶王爷”的嘴上,然后跪着将“灶王爷”的画像连同用秸秆制作的车、马、人等一起烧掉,且口中振振有词地念叨:“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上方见玉皇,好话多说,赖话少说”。这种习俗反映的是古人对“天”的敬畏和崇拜,还有对来年的一种期待。

在桓仁县凤鸣村,该村村民传统的过年习俗与市区的区别不是很大,备年货,清扫房间,给孩子买新衣等也都是必须做的事情。所购置的年货中,年画、蜡烛、鞭炮是必备的三样东西。当地村民中流传着这样两句俗语:“买鞭不如点蜡,点蜡不如看画”。节俭惯了的村民还是为随烟花散尽、蜡烛成灰不见了踪影的钱而心疼不已。凤鸣村与柳塘地区过年习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年三十”除夕夜半的活动内容上。柳塘地区除夕夜的主要内容是在零点时分放鞭炮,接“财神”;凤鸣村在零点前放完鞭炮,要做“发子”、祭“门神”。做“发子”要在院子里进行:从祖坟地“接回”祖先,供上家谱,把准备好的祭品供奉在供桌上,上香点蜡。一切准备妥帖,家族中“当家的”磕头作揖,祭拜先祖,祈求祖先保佑全家来年五谷丰登,衣食无忧。祭拜完祖先,把供桌等一应祭品撤回屋内,开始祭“门神”。有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门神是唐朝名将秦琼和尉迟敬德。据说有一天唐太宗生病了,夜间老睡不着觉,朦胧中听到宫外有鬼叫。受惊吓的唐太宗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大臣们。大臣们想到了秦琼和尉迟敬德在打江山、戍边疆方面的威猛和丰功伟绩,便出主意让他两人守护着皇上。两人全身披挂在唐太宗门外守护,晚上果然安然无事,太宗的病也好了。王公大臣们发现有此奇效,又不可能像唐太宗那样可以让秦琼和尉迟敬德亲自守护自己的家门,于是命画匠将他们的像画在门上,借以镇邪驱鬼。这种做法从大户人家流传开来,平民百姓也开始效仿。从此,秦琼和尉迟敬德就成了“门神”,他们的画像就成了“门神画”,贴门神的风俗传遍了全国上下。祭祖先体现的是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敬,反映的是一种传统的孝道,而祭门神迎合的是人们安居心理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春节的民俗都体现了人们祈盼安稳生活的最淳朴的情感,尽管两个区域在春节民俗的细枝末节上有所不同,但都可以说是本溪地区颇具特色的文化,应该加以继承和完善。

二、如今“年味”的变化

现今,本溪市传统的春节习俗被部分地延续下来,“年气”虽不同以往,但还是充满喜庆;人们依旧早早地清理房间、置办年货,依旧张灯结彩、亲朋相聚,但无论如何,人们还是感觉“年味”由浓郁变得寡淡了。

比之城里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环境变化,农村的变化大多是草房变瓦房、旧房变新房,邻里间的沟通、交流还一如既往地方便、热络,所以过年习俗的传承也就较多。现在凤鸣村人过年,凌晨的“发子”,做的人家已经不是很多,一般都是“大家”(人口多的人家)在做,因为这样的人家有老人健在,继承的就很好,很完整;年轻一族已不再信奉,甚至连什么是“发子”都不怎么清楚。年轻人对古老习俗的淡漠,一方面说明他们受教育程度高,或许是对新鲜事物更感兴趣,另一方面说明他们不再敬畏什么,少了敬畏之心。这后一个原因不免令人忧心忡忡:当人们什么都不敬畏的时候,就没了约束,凡事都敢做;当人们没有了对祖先的崇敬之心,敬老的美德是否已经缺失?

调查中发现,人们对过年“吃”的兴趣越来越淡,已不再像以往那样盼望过年吃上鸡鸭鱼肉、年糕饺子,更多的兴趣投向了休闲娱乐。扭秧歌已不是过年的最爱,要扭随时以健康为主要目的尽情地扭;跑旱船已鲜为人知,只有较大型的集体活动时才“跑”上一阵儿;高跷也已不再去踩,没有了酷寒的地面,薄冰是高跷踩不稳的。人们过年的娱乐方式更多的转变为麻将、扑克与网络,室外运动已经少之又少。

城里就更是“年味”趋淡。本人在柳塘地区生活了将近20年,儿时过年的情形历历在目。此次去调研,发现记忆中的柳塘已经不复存在,遍布漫山的石头平房已被在建的高楼取代,曾经热闹的街头巷里不见了人的踪迹。失望中质疑:“儿时的年味,现在会否依旧?”带着疑虑走进几户人家。果然,如今人们过年实在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年货还是要买,但已不再多买;灯笼照挂,但关注的人已经很少,早没了门前数灯笼的孩童;饺子还包,但已不再垂涎欲滴。看新春晚会取代了祭拜;只有打麻将的大人和上网的孩子才被动地守岁;压岁钱还是一定要给,但象征的意义淡化,只成了一种规矩,甚至变成了陋习。

纵观城乡过年习俗的变化,笔者觉得传承的不再是一种习俗,而是一种规矩,也就是说,传统过年的民俗内涵已经改变——或许是一种超越,传承下来的仅仅是这种民俗的形式。

三、“年味”变化的原因及民俗文化传承的思考

调查中发现,老一辈城乡居民谈论起“年味”的前后变化,脸上都划过一丝无奈和失落,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对老式热闹非凡的过年情形的怀念和眷恋。以往,一年一度的春节让人们全年都为那一段的美好时日卯足了干劲,生活因目标的具体变得忙碌、充实。如今,人们衣食无忧了,过年那段时日的美好散落在了生活中的每一天,春节也就与往日一般,不再特殊。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无疑是年味变淡的原因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上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人,从小接受的是无神论的思想教育,特殊年代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斗争精神,使他们不畏天地,藐视万物,自然不去敬神灵。70年代出生的人,赶上了社会变革的初期,发展教育,重视科学使他们将全部精力投以学习知识,发展进步。“80后”和“90后”,受外来文化影响深重,个性张扬、另类、非大众化。他们遗弃中国传统的东西,向往西式生活的浪漫,中国传统的节日被他们冷落,西方极具商业色彩的节日被他们热捧。

第三,传统价值观的动摇。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讲究诚信、热情、含蓄、勤劳、友爱、和谐等。千百年来,这种价值观融洽着中国人之间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培养了人们尊老爱幼、和谐相处、合家欢乐的生活习惯。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渗透,使得人们传统价值观已经或正在改变。唯利是图、自私自利侵蚀着人们的心灵,破坏了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们变得自闭、慵懒起来。

第四,自然环境的变化。6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一提起过年,眼睛呈现的画卷是:皑皑白雪覆盖着街巷和村落,室外红灯高挂、呵气成冰,室内热气腾腾、笑语满屋,山坡爬犁鱼贯而下,平地高跷吱吱作响。现如今,这样的情形似乎只能梦中相见。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改变着自然环境,即便是地处北方的我们本溪,也不再有以往冬天的天寒地冻,所以爬犁和踩高跷就难觅踪迹。最纯朴的、与大自然最亲密接触的、令人魂牵梦绕的游戏消失了。

年味的变淡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也成为品尝过浓浓年味的人们心中抹不去的痛。春节的许多俗信都属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祖宗流下来的一笔文化遗产,不加分辨地一味丢弃,实在是很可惜。民俗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在统一社会行为、指导生活实践、调节心理障碍等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应等到需要它时才为它的被丢弃而痛心疾首,我们应该做的是研究、挖掘、保护、创新利用这笔“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取之于民间,又造福于民间。这才是我们面对民俗文化应采取的正确做法。

篇5

晋中市有“中国社火之乡”称号。2008年,“中国(晋中)社火节”曾获得首届全国节庆最高奖。今年“中国(晋中)社火节”喊出“来社火之乡晋中,观社火品年味,看晋剧扭秧歌,赏彩灯放架火,开开心心过大年,欢欢喜喜闹新春”的口号。社火节期间,晋中市城区的7项社火活动分别为:大型灯展,街头社火游行表演,十台大戏闹新春戏剧展演、焰火架火晚会、春节文艺晚会、景点文艺表演和中国油画名家晋中采风作品展。是正月十五,晋中市12个县区市的社火表演队伍将参加该市城区的街头游行表演。

今年平遥将举办“百家社火闹平遥”活动,包括:春节民俗节庆、元宵节社火等三大类,十三项特色活动。届时,华北地区多家城市代表队会一同赶来参加旱船,高跷,抬阁,舞龙等传统社火趣味体育竞技比赛,胜出者将代表中国赴法国参加国际比赛。

陕北:窑洞里燃烧的新年

陕北的年是充满黄土味的日子。陕北年关,红火中透着酣畅,天空中飘荡着的是黄土地上传来的《信天游》,锅里熬的小米粥,翻滚着黄土的灵韵,家家户户都贴上栩栩如生的窗花……仿佛只有在陕北过年才真正配得上“过大年”三个字――有点土,但却带有炎黄子孙的喜庆味儿。初一到十五,春联,剪纸、秧歌,腰鼓一个不能少,黄尘漫天,锣鼓震耳,黄土地有多厚重,这里的人们创造的快乐就有多美好。

进入腊月中旬,磨白面,压糕面,做黄酒酥鸡烧肉,黄土地上的人们就开始忙了。每逢集日,村里人还会进行大采购,香,纸(黄纸、麻纸),鞭炮、日历,再穷的人家都少不了这四样过年的物件。过了腊月二十,赶集,练秧歌,推碾压磨,做年饭,打扫卫生,清洗衣被,贴年画,贴窗花,写对联,穿新衣,就像一种仪式,成了人们共同的乐趣。

陕北的年是用红色染成的,年俗的主旋律是用红色音符谱成的,红灯笼、红窗花,红对联、红鞭炮是面上的红。红色还体现在生活的每一处:红被子,红鞋垫、红裤带,红内衣,闹红火用的红旗、红战鼓,红绸子……

大年三十晚上,陕北人家都会聚在~起守岁,这时,一个家族中的同辈人往往结伴而行,去向长辈祝贺新春的到来。

按照习俗,大年初一是自家人过节,主要在一个家族内部拜年。大年初二。人们开始走亲戚。在陕北人眼中,拜年是一种神圣的仪式,这是陕北民俗中敬人畏天心态的体现。

大年初三,人们敲响了锣鼓,扭起了秧歌,年才真正拉开了帷幕。

在陕北最让人向往的就是“闹秧歌”,这是过年中最令人振奋的节目。站在高高的塬上,聆听着从地下深处传出的声音,看着站在窑顶,路边的乡亲们,这也是一种享受。看累了秧歌,可以品尝一点陕北的小吃。“吃上一口小米饭,品一次荞面,才算吃到了陕北的底蕴。”陕北的养面离不开羊肉,最美的是羊肉臊子汤,浇在养面上,越吃越美。

青岛:好客山东贺年会

“好客山东贺年会”,是以齐鲁吉祥民俗文化为内涵,以贺年为活动主题,以“会”为主要组织形式,综合性的文化与旅游―体化的节庆品牌。青岛市在春节前后,推出了贺年会系列产品“贺年宴”,“贺年礼”、“贺年乐”和“贺年游”。

“贺年宴”。“贺年宴”不是年夜饭,而是整个“贺年会”期间连续推出的以“贺年”为主题的不同标准,不同价位,不同形式的以鲁菜为主体的宴会。配合“贺年宴”举办抽奖,小型演艺、赠送贺年礼物等活动,营造“贺年宴”的喜庆氛围。

“贺年礼”。将“贺年礼”文化有机融入到剪纸、春联、“福”字等民间传统年节文化产品中,培育新的非物质形态的“贺年礼”。

“贺年乐”。组织农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旅游,推出以民风,民俗为主要内容的“欢乐过大年”活动。

“贺年游”。各区市旅游景区,推出“到山东过大年”和两个贺岁产品,祝寿之旅,成人之旅外,还推出了温泉,滑雪,民俗等冬季旅游产品。

此次“贺年会”青岛还推出了“十百千万旅游大礼包促销活动”,“乐夜乐耶狂欢周系列活动”、“好客山东・做客崂山贺年之旅”,“城阳旅商联盟”等40余项精彩纷呈的旅游节庆活动。

青岛南区还特别推出了4万套“十百千万”旅游大礼包,每份价值千余元。该大礼包主要包括栈桥,奥帆中心等“十”大特色景点,“百”家餐饮名店,每日一千间“百元”特惠客房以及国家4A级旅游景区银海国际游艇俱乐部,小青岛,小鱼山和AAA级旅游景区信号山公园等四个景点的十六万张免费门票。如果使用该大礼包在青岛住两天,玩六个景点,吃四顿饭,就可以节约千元左右。其他产品还包括:199元疯狂购物游、299元特惠休闲游,499元深度体验游,599元浓情结伴游以及699元的温馨家庭游等。

江西跳傩:最后的汉舞

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的江西抚州市乐安县傩舞,极具浓郁的地方特色。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古朴神韵,大致可分为三大流派:古朴粗犷的东湖“滚傩神”,也称为“鸡傩神”;热闹诙谐的流坑“戏傩”,俗称“玩喜”:刚劲勇武的罗山傩舞,又叫“戏头舞”。

乐安县增田镇东湖村的“滚傩神”,风格古朴独特,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由农民祈求神灵保佑平安的一种祭祀仪式逐步演变为民间娱乐性的文艺活动,18个面具,12人组成,有《鸡嘴》、《猪嘴》、《板叉》、《唱文戏》、《提鬼》、《牛魔王》、《七星》、《踩爆竹》8个节目。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开始,十六回马归位。表演时,桌上供着光华菩萨和鹅王像,艺人戴上歪娘,状元、判官、白骨精等傩神面具依次跳起傩舞,所不同的是,傩神面具不是用整块樟木雕刻而成,而是把面具分为“额子”(上部)、“两翼”(耳朵)、“下部”三个部分,分别雕好再一一戴在脸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鸡嘴舞”和“猪嘴舞”。

千年古村流坑,古建筑群鳞次栉比,文化名人层出不穷。据记载,流坑傩舞是该村北宋进士董逸罢官后带回家乡传播韵,此舞形式活泼,气氛热烈,一般在每年正月集中表演或喜庆日子有选择性地上户献演,主要节目有《钟馗扫台》、《天官赐福》、《走板》,《和尚装香》等,装束面具表演各异,不吐一字,但见真情,表演者既有京剧的庄重,哑剧的幽默,又有木偶剧的滑稽,采茶剧的欢快,浑然体,别有韵味。

罗山傩舞起源于鳌溪镇罗山村,跳傩那天仪式十分隆重肃穆,村里几个傩舞班,前一日洗身净体,身穿夏良(土织布),渔网衫(渔网或披风),衣下摆吊有荷包,香袋,铜钱等物,走起来丁当作响,每个傩神由两人相扶打扇,过街游市,汇聚在乐安鳌河两畔。赛舞竞技,热闹非凡。

五大古镇:赏年画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过年,何不去中国五大年画出品地细细品味。

桃花坞年画

桃花坞木版年画产生于明代,当时在苏州七里山塘和阊门内桃花坞一带有数十家画铺,年产量多达数百万张,故以桃花坞为名。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坐落在朴园里。朴园为民国时期建造的园林,采用传统造园布局,以山水为主景,石包土假山,峰峦起伏,池架曲桥,聚分兼得。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为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镇距天津市中心16公里,镇内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资源丰富。著名的旅游观光景点有:华北第一民宅一石家大院、天津前线指挥部旧址,杨柳青年画和民间年画作坊、报恩寺,关帝庙,安氏祠堂,御河人家。明清街等。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灯节,杨柳青都会举行民俗文化活动,一般是高跷,秧歌等民俗表演和灯展。

潍坊年画

杨家埠位于山东半岛北部,世界风筝之都潍坊市寒亭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明代古槐与古屋闻名遐迩,木版年画、风筝誉满全球。最先兴建的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为仿古建筑,四合院结构。内有杨家埠木版年画陈列馆、杨家埠风筝陈列馆,民俗院,婚俗馆。到这里可以亲手扎制风筝,套印木版年画,也可以放风筝、坐空中缆车等。

绵竹年画

绵竹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县而得名,是流行于中国西南的年画品种。由于多以木版印出轮廓而后填色,又称绵竹木版年画。射箭台村是绵竹年画南派一木版年画的发源地,大地震造成该村重大损失,但射箭台村震后投入巨资建设年画广场,年画博物馆,民间年画坊等年画基地,帮助该村全面恢复生产。

篇6

关键词 民俗传统 现代农村 社会价值 功能作用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5)04-0125-04

民俗是群体的文化生活,是人们相互认知、理解的文化指令,它引导和规范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民俗源远流长,与时俱进,是一种自发传承与自然习得的过程。民俗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它囊括了更多社会事象,在现代生活话语中已成为一个正面社会概念,得到生活中更多人的肯定,是一种可以积极利用的社会文化资源。①中国对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运动和积极参与,在全国各省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评选,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国家所珍视的公共文化,②特别是传统节日民俗受到重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都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规定为法定节日,成为建构新时代的文化价值体系的一部分。

在新农村建设中,建构农村和谐生活是政府“执政为民”的重要方式。民俗传统已成为民众普遍关注的对象,成为谈论和讨论的话题以及人们思考和探索的对象,得到学术精英和大众媒介的关注和传播,而具有了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统一。

中国农村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多样,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和地域的差异性,在本质上都属于农耕文化。它发生发展于农耕社会结构中,从古代到现代,很少发生严重的断裂和巨大的变革,社会生产方式和存在形态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农民以此认知和理解生活,构建观念世界。农民生活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社会伦理秩序中,遵循“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生活方式比较单一。农村社会相对封闭,比较稳定,农民的价值观有连续性和循环性,农民的社会价值体系也更保守,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也就更多、更完整、更系统。

中国农民文化观念的特殊性通过各种生活表象体现出来,在历史中不断深化,体现出农民价值文化的独特性,血缘宗法观念、乡土人情、勤俭持家、消闲自得等生活认知模式,是华夏民族从生成到养成逐渐积累起来,是农村社会亘古不变的价值理念。不同地方的“家庭价值观”“家族主义”“乡土观念”等在日常生活中也略有差异,民谚“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等也包含了农民朴素的价值观。“回家看看”“拜祭祖先”“叶落归根”等观念根植于人们的骨髓之中等,凡此种种都沉淀了一种“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所谓中国人,不在于是否具有黄皮肤、黑头发,而在于是否具有中国文化的内在品格,体现一种文化根性。

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共进,将个人与社会,家与国统一起来,在遵循社会秩序的同时完善自我品格,以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历代先人各种“有意义的社会生活”在现代文明发掘中得到确认,就会成为民族特性的见证。在国际化背景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传统民俗的价值和作用发挥也越来越为世界所认可和接纳。中国人、中国结、唐装、汉服、中餐等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起走向世界。在追求现代化的社会运动中,各种民俗事象已成为人们感知和想象自身存在位置的有力依据。农村是民俗保存相对完整和系统的地方,它通过一套完整的仪式呈现出来,对不同个体来讲,能在民俗仪式中感受到一种社会身份的认同。一个地域的民俗能基本反映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和价值追求等。国家重视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社会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民俗节日是社会文化设置的时间单位,它以历日和季节相互组成一套完整的循环系统,被赋予特殊的意义,穿插于日常生活,形成生命的自然节奏。这些特殊日子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现为人们相沿成习的各种活动,它不同于人们日常的历日,在于它所内蕴的特殊价值。这些民俗节日对普通民众的价值观有积极的引导性和规范性作用。

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幸福指数明显增加,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在现代社会转型期,农村大量劳动力转入城市,流动人口增加,社会治理难度加大。另外,市场经济的扩大,现代传媒的普及,多种社会价值观相互交织,农村社会矛盾变得越来越复杂,基层行政干预不断弱化,普通民众缺少身份认同等问题日渐严重。由温铁军提出的“三农问题”已深入人心,在他看来,中国历来没有纯粹“农业”问题,它包括了农民权益问题、农村治理问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多数传统农业地区,非正式社会制度、非规范契约等仍是维系农村社会发展和乡村治理的重要文化基础。温铁军:《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3期;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第9、35页。农村常住人口减少,农村的稳定性结构已悄然变化,年龄断层明显,农村伦理危机日趋严重,乡土人情关系淡漠,取而代之的是利益原则,社会道德普遍下降,个人主义和重利主义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由于国家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许多社会矛盾日渐浮出水面,伦理崩溃、封建迷信流行、信仰危机等普遍性问题不断发生,在本质上是新旧价值体系间的博弈。“三农问题”是重建农村社会性价值体系的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有效解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特别是对推动农村社会的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星以“土地-治理-民情”的三重分析框架对“三农”问题给予新解释,分析了农村在土地经营变革、治理方式转型、农村民情结构等方面的喜与忧,应星:《“三农”问题新释――中国农村改革历程的三重分析框架》,《人文杂志》2014年第1期。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做了很好探索。

另外一个现象是外出打工农民在逢年过节带回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外面城市的新价值观,和当地传统价值观之间容易发生冲突,造成了农村价值取向差异下多种矛盾间的相互交织。农村出现的子女虐待父母,迫使已经丧失了劳动力的父母衣食无着,逼迫父母致死的现象也屡有出现。陈柏峰:《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对家庭关系的影响》,《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1期。农村缺少统一的价值标准,社会约束力不强,传统孝义与善良在当前农村社会价值多元化背景下不断弱化,个人主义不因社会舆论的力量而有所收敛。另一方面,家里老人辛苦,但也倾向孩子外出打工,在提高经济收入的同时,能优化下一代的生活平台。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国家农村政策的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等,农村社会在人口结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等方面又悄然变化,特别是在各种民俗节日事象中表现的更为充分,体现出传统优秀文化在引导和构建农村价值体系方面的积极作用,让常年在外漂泊的人有一种身份的认同和道德的回归。

春节即农历新年,“回家过年”就成了传统社会价值观发生作用的重要表现。这一时期的主要活动有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进行的家族祭祀和团拜,以及相互之间的访亲走友。这时候,一般民众能感受到自己作为社会道德共同体中的一份子,在履行这种民俗中体验到生命的归属,体悟到春节民俗对自己社会生命的重要性,它也是各种价值观相互交流对话的领域,在喜悦的氛围中能够相互提升和完善。清明节是一个以上坟祭祖为主的民俗节日。一般景象是在清明前若干天,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族单位,集体提盒挑担去扫墓祭祖。在此过程中,普通民众能够在祭祖中体味生命中的感恩和奉献,特别是对已逝祖先所表现出的虔诚拜祭,而体悟珍爱生命、孝悌传家的真谛。清明节也是中华文化孝道的体现,是生命之流安身立命的基础,为了子孙延续和“光宗耀祖”的事业而具有了人生希望和奋斗的动力。折下柏枝,插在门上,分享祭品等礼俗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可以帮助人们凝聚生命力量,反思生命价值。中秋节被称为团圆节。一般是晚辈送长辈月饼,寓意居家团圆,在一年中有承上启下的功能。生命的完美不仅是躯体的康健,还有父母的慈爱和儿女的孝顺,兄弟姐妹的团圆等,它构建了生命完美的存在形态,表达了中国人的理想和希望。这三个节日都体现出中国人对生命存在意义的重视。贺雪峰认为关注有限生命与无限意义层面的价值,可以称为本体性价值,是关于人生存的最根本价值,是使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有了对人本体性价值的追求,人在生活中就有了纲。贺雪峰:《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及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3、19页。这样,人的生命感就会变得强烈而充满期待。

节日民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国家的节日民俗体系是反映国家和社会、政府和人民关系的重要指标。国家在节日制度中会考虑如何将民族文化融汇进去,以增强民族的认同机制。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地域中,民俗节日表现出一脉相承的关系,在社会价值体系构建中具有恒定性和大众性特点,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价值观的现代建构。

认为中国的家是一个专业组织,家的大小依着事业大小而决定。关注有限生命于无限意义层面的价值可以称为本体性价值,也就是关于人生存的意义,是人安生立命的基础,如此,人生才可以纲举目张。:《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25页。现代的年轻人认为农村社会已无法为他们提供事业发展的空间,选择外出务工可能为后展提供一个较好的平台,但对民俗传统的认可与遵循则是保证他们生命根性的基础。在村里居住和耕种的老人,由于经济条件和传统观念的原因,不愿放弃任何可以耕种的土地,甚至是别人无力耕种的土地,潜在的表达了传统价值观的现代意义。外出务工者在春节、清明和中秋节等节日的归来,也内在地包含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中国是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模式,在一个相对分割的领域内,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模式有很大差异,农村农民和城市居民的价值观也有很大差异。中国城市在不同程度上已进入到现代社会行列之中。广大农村多停留在传统社会,它们的构建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关系,以地域为界限的村落群体,叶子:《从减负到发展――中国三农问题剖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7页。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阻碍着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社会交通便捷之后,人们积极外出,交往逐渐频繁,外界的价值观随之进入农村社会。现代科技的发达,通讯设备的批量生产,电视、网络信息迅速传播,即使没有外出的农民也能了解和接受外面社会的价值观。因此,农村社会在一段时期内,将仍是多种价值观之间的博弈交融。

农民进入城市,在城市和农村间建立联系,会受到两种价值观的影响,旧观念不可能在短期内自然退出自己的精神世界,它需要让自己能融入城市社会生活,而新观念不可能很快被接受和消化,它需要一段时间来认知、接受或是抵制、反抗。生活的事实是,他们多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改变自己的观念,被城市或更为先进的价值观所同化而顺应历史发展。在城市和农村价值观的矛盾中,会让更多的农民感到困惑和无奈,在传统和现代之间难以做出真正的选择,更多是入乡随俗。

从民俗发展历程看,它在维系和构建民众价值观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代中国人在追求独立自强的道路上,从对民俗的否定性批判,到改革开放以来对民俗的肯定性认知,使它从文化负担变为文化资源。民俗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珍视,它已成为人们感知、想象和确认自己社会身份的方式和依据。在追求现代化的社会运动中,作为广大农村的社会共同体,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通过对未来社会民俗的憧憬,以感受和确认自己是时代的新人。在此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民俗的价值作用,对民俗的自觉认知和利用,是构建新农村农民社会价值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民俗事象的神圣性和严肃性,能够强化人的精神能力,唤起并高扬人的主体意识,推动普通民众共同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民俗不同于无所为的游戏活动,它有一套完整的结构形式,并将之演化为一种观念性的仪式动作和过程,借助某种符号形式,向人们表达一种功利性愿望,并期待这种活动能对民众的生活发生真正影响。民俗符号本身蕴涵着人类生命世界中的文化心理,它能有效缓解和建构民众生活中的精神信仰。

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它不是用以满足人的某一个别需要,而是用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祖先、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关系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卡西尔认为这种仪式“并不是用于实践目的,不是为了在日常生活的需要方面来帮助人。它被指定用于更高的目的,用于大胆而冒险的事业。”[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118页。社会转型时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博弈不可避免,在矛盾中融合,在新旧价值体系中不断调和。王先明认为革命与建设共生共存于乡村社会的建设,它的主导方向在于整体的社会建设,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中国社会历史和思想历史。王先明:《历史转折与时代诉求》,《人文杂志》2014年第8期。在新农村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农村构建还需要时间,传统民俗所内蕴的价值观已深入人心,在价值观选择的十字路口,国家以传统民俗文化中的价值精神对农民的引导和重塑也就显得非常迫切。

美国现代社会问题专家英格尔斯在探索社会文明的现代化时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们缺乏一种赋予那些文明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社会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文明制度的人,他们自己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真实性转变,那么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在传统人的手中也将变成一堆废纸。[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页。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有美好的蓝图,有具体的配套设施,甚至已准备好了理想的管理技术,但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要分析农村的现状和农民的关注,培养新时期农民的社会心理,建构起农村社会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让制度和社会在实践中逐渐结合,逐步建立起现代农村社会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