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管理学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博弈论管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博弈论管理学

篇1

1.平底烧瓶:平底烧瓶主要用来盛装液体物质,可以轻度受热,可用作试剂量较大又有液体参加的反应的反应容器,还经常被用作各种气体的发生装置.

2.锥形瓶:锥形瓶可以用作气体反应的反应装置,在蒸馏实验中,锥形瓶是作为液体接收器的.

3.量筒:主要用于量取液体的体积;在一些用到排水集气法的实验中可以通过量取液体的体积测量固体或气体的体积.

4.集气瓶:与毛玻璃片配合,可用于收集、存放气体;也可以作气体与物质反应的容器.

5.滴瓶:滴瓶是用于存放少量液体的,使用起来十分方便,能够控制液体的使用量及液体流入的速度.

6.玻璃棒:玻璃棒的应用十分广泛,在测pH的实验中,玻璃棒用于蘸取溶液,引燃红磷,在蒸发操作中用于搅拌,蒸发完毕后用于转移固体,在配制溶液时用于搅拌,在过滤操作中用于引流.

7.广口瓶:广口瓶用于盛放固体,还可以用于气体发生器.

8.细口瓶:用于盛放液体,在盛放碱性溶液时用橡胶塞,盛放强氧化性的溶液要用玻璃塞.

9.导管:长导管有冷凝回流的作用,这可以达到分离产品的目的.

10.漏斗:用于过滤或向小口径容器内注入液体.

二、玻璃仪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应在室温下进行,读数时,要注意视线应与液体面底部相切,仰视与俯视都会造成数值偏差.量筒不能加热,也不能用于热溶液的盛装,操作时要沿壁加入或倒出溶液.使用烧瓶加热时,要将烧瓶放置于石棉网上,让其受热均匀,平底烧瓶不能长时间加热,当烧瓶用于溶解物质时,用玻璃棒搅拌,玻璃棒不能触及杯壁或杯底.试管可以直接用来加热,用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1/3处,加热前外壁应无水滴,加热时试管口不应对着任何人,加热后不能骤冷,以防止试管破裂.集气瓶不能用于加热,在瓶内进行燃烧实验时,需要在瓶底放少量水或细沙.滴瓶在盛放碱性溶液时要用软木塞或橡胶塞,滴瓶不能倒放,否则会引起胶头滴管的腐蚀,胶头滴管加溶液时,不能伸入容器的,更不能接触容器壁,不能平放于桌上,用完之后就立即用水冲洗.广口瓶不能用于加热,当放入具有酸性、氧化性的试剂、有机溶剂时,要用玻璃塞,放入碱性试剂时要用橡胶塞,用棕色瓶装见光易变质的物质.

三、玻璃仪器的清洗

仪器的洗涤方法一般有冲洗法、刷洗法、药物洗涤法.玻璃仪器的清洗很重要,如果清洗不当或延后清洗,都可能会造成仪器的洗涤变得困难甚至损坏.洗涤一般可依照以下步骤:倒去废物—冷却—用水冲洗—刷洗—用水冲洗.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仪器都是用水冲洗的,一些用于特殊反应的仪器,也要用特殊的洗涤液清洗,在洗涤剂的选择上也要注意,常用的洗涤剂有肥皂液、去污粉、洗液、有机溶剂等等.用毛刷刷洗仪器时不能太用力,以防将仪器捣破,用洗液洗涤仪器时,玻璃仪器中的水要尽量倒干净,洗完之后将洗液倒回原瓶,并将瓶盖盖好,如果洗液流出瓶外,不能用手去擦,只能用水冲洗或抹布擦.化学实验中清洗后的仪器应达到内外壁应都能被水均匀地湿润,且不挂水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晾干后不留水痕的效果.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管理研究方法论 数学模型化 博弈论

“方法论”一词指的是对方法的研究,通常指对科学方法的研究。在上一世纪大部分时间里,科学方法是一种多阶段方法,管理研究的方法论涉及一个较为庞大的系统,一般把其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管理学的哲学基础或哲学层次意义上的方法论,是最高和抽象层次的管理学方法论,是方法的方法论;二是管理学的一般思维原理和分析方法,如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方法;三是管理学分析的具体技术方法,如边际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

纵观管理学研究的历史,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占据主导地位,管理学家出于各自背景和偏好的不同倾向于使用这种或那种研究方法。从早期的归纳法、演绎法到稍后期的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和工具主义以及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等,管理学历史上出现了那么多的研究方法,笔者在此无法对各种研究方法一一地比较说明,只能对近年来管理学界研究方法上所出现的一些新特点,谈一些浅显的看法,并据此依据不同管理学家的价值取向决定管理研究方法的选用。

一、20世纪80年代后管理研究方法出现的新变化

20世纪80年代后,管理学界再次兴起了一次把科学哲学应用于管理学及其独立的管理学方法论的大讨论,参加的人数之多,发表的文章之广都是史无前例的,极大地表现出了哲学思想与方法论上的新特征,在方法论上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数学模型化。数学化在经济学及管理学当中的应用历史虽源远流长,但进入20世纪后,经济数学化不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取得了极大进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来,管理学就是微观经济学,因此这场经济数学化的革命自然也影响到管理学的研究领域。数学的方法逐渐渗入到管理学的概念、命题、定理、原理和体系及其产生、检验、认可的每个环节,出现了数学与管理学一体化的趋势。在管理学的各个领域,数学方法都开始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数学计算能较精确地表达不同变量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把不同领域的命题系统化,对于有典型意义的经济状态给出严格的不可辩驳的证明。但是管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其本身有着极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加之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生产力所有要素当中最活跃而且最不确定的因素——人,更加大了管理学研究的随机性。而数学只是表达管理学思想及管理学领域中不同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逻辑工具,因此把管理学完全数学化,甚至替代化是并不可取的。

2.演化论思想方法的运用。坚持用进化论、演化论及系统生成和复杂性的视觉观察问题,关注效益、报酬递增性、竞争、信息不完全性、交易成本下降等的进展。范式转化和方法论上创新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现在生物进化论、物理学中的混沌及分岔点理论、非线性理论、耗散结构、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等自组织理论正在向管理学中的资本市场、定价、期权、产量决定、均衡量的决定、经济运行、跨时段最优增长以及投资等领域渗透,开创了管理学中进化博弈论的重要方向,从而引起了管理学方法论的一次重大变化,使管理学在解释现实现象和解决现实问题上更具实力和针对性。

3.博弈论和信息管理学方法论的广泛应用。博弈论和信息管理学方法论的广泛应用,使之成为收益最大,影响最为广泛,最具分析框架和范式转变意义的事,它几乎重塑了现代管理学的主要部门。博弈论和信息管理学在不完全信息、不完全合约以及不完全市场等的机制约束条件下,较有效地研究分析了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研究了企业之间的竞争,配合共存共生关系、企业内部的治理问题、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与运作问题研究股权安排、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信息显示和问题识别等等。它充分揭示了真实企业的实际情况、约束条件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博弈论作为一种方法论创新了企业机制和运作的研究,在信息不同的条件下,建立为卓有成效,并有一定可操作性、应用性和现实性的博弈策略模型,形成现代企业市场竞争策略设计的思想和智慧来源,改写了传统的企业管理和企业机制设计思想。

目前的进展是把博弈论、企业理论、信息管理学、非线性理论与演化管理学进行一次更大范围的组合,开创了进化博弈论的方向趋势,这将大大提高现代管理学的真实性,加快学术成果的解释和运用,而且还将进一步加强历史与逻辑、真实与抽象、理性与非理性、完全理性与不完全理性、牛顿力学的管理学框架与演化物理学的管理学框架、连续与渐进、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结合。在管理学中,企业在此基础上,打通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通道,更有利于克服由前范式危机走向更高更大的视界溶合,建立一个更具适应性、针对性和解题力的管理学框架和范式。

二、管理学研究方法的选用与经济学家的价值取向

正如经济学一样,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阶级性很强的科学。经济和管理似乎从来就是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往往是通过对经济现象的研究,找出管理的对策和手段,从而解决企业当中的实际问题的。管理学家研究经济问题,常常是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或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和支持。在实际研究工作中,任何一个管理学者都无法回避价值取向的问题。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不断创新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不乏有很多的科学因素。从更具体的角度看,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经济研究方法主要涉及两条不同的思路:一是经验研究,主要是使用大量的统计数据,计量模型和历史资料检验一种假说;二是理论研究,主要是用严格的数学方法证明一种假说,这种假说是自己提出的,但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证明别人已经证明过的假说。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一点,西方经济学家回避了一个致命的问题,不愿去触及资本主义本质层次的研究分析,即生产关系层次的分析,而集中于表层层次的研究分析,即局限于经济运行机制层次的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把它称之为庸俗经济学。

管理学作为科学,并没有永恒的固定不变的方法论,也不可能构成一个理论体系,只用一种单一方法论。各种不同的方法之间也并非完全对立,我们在研究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任务选择不同的方法论。科学的方法论无非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一般性理论。政治经济学涉及的是本质层次的分析,制度层次的分析,同时也由于我国目前经济研究的重要目的是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调整经济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中包括所有制结构调整,企业制度建设,分配结构和分配制度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国家与企业关系的调整等等。因而,经济学的原理及方法论,仍然是我们进行经济分析的基本指导和理论基础,同时不排除对西方经济学研究分析方法的学习借鉴。

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和应用,不断涌现新的经济问题,相应地对管理学的研究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研究方法的选用,始终要与时俱进,联系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选择并不断创新管理研究的方法,力求在管理学的研究上有所突破,从而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

参考文献:

[1]霍红梅,杨达.制度理论视角下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方法论[j].商业时代,2008,(16):4-5

[2]涂良钢.管理研究方法论——以宁波市衣着类消费品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业,2010,(29):38-39.

[3]刘芳,吴欢伟,刘卓.对“管理研究方法”的理性解读[j].科技与管理,2006,(06):32-34

[4]姜岩.经济学视角下管理学研究方法建构探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01):48-53

篇3

[关键词] 高校;教学案例;师生互动

[作者简介]黄杰华(1970—),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管理学。(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案例教学博弈分析与师生互动模式研究——基于信息认知视角”(JXJG-11-3-24)阶段性成果。

什么是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特征,如何通过师生互动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和理解。

教学案例(Case Method)起始于1870年,当时由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发现的,后来在郑汉姆(W.B.Doham)当时任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的不断推广下,迅速从美国传播世界各国,由于此方法通俗易懂,因此被认为是未来教育学成功代表的方向。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将教学案例引入于教学之中。

案例是指在现实生活中真实而又具有一定说服力并可作为典型事例供读者参考,且通过此件事可以让读者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教学案例虽然出现的形式是以写作为主,但它和论文、教案、教学设计和实录又有着不同之处。譬如:论文一般是以议论为主导,从抽象到具体对某件事情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说明;而案例主要是通过某一个故事,针对此事来阐述说明道理;一个是在教之前已产生了,另一个是在教之后才出现的;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师生互动是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的一种转变,它能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实践创新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1]。

一、教学案例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与探讨

1.教学案例法也称为教学实例法,它是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目的,由教师运用具体的教学案例指导学生思考、探索。教学案例一般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案例的核心部分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老师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反复讨论教学方法,师生之间不断的交流及对事情的正确认正,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为能更好更有效的将教学案例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首要前提就是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疑难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勤于研究新观点新认识。其次,就是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一种平等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且要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能力。最后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是占主导地位的,自身对事物的认识要有高度的清晰度。

3.教学案例是实现课堂内外互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传统的教学内容的一个改进和扩充。为让学生在学习对案例的发生有更强更好的理性和感性认识,就要让学生学会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带领学生进行课外调研,将枯燥无味的理论教学]变成生动活泼有趣的课堂实验,让同学们用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来激发他们认识世界和分析社会发展的能力[2]。

二、教学案例师生互动的博弈分析

1.博弈论的含义

博弈论自1928年由冯·诺依曼认证以来到如今已具有悠久的历史了,它作为当今一门脍炙可热的学科,在各种领域中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它的研究分析和探讨 。现今的博弈论已发展到了各个领域,譬如:教育学、国防军事战略、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社会学、生物学等等学科中,博弈论主要是根据信息分析和对能力的判断使研究者利益能得到最大化的一种理论决策[3]。

2. 高校教学课堂中的博弈论

博弈论需要具备几个条件:参与者、行动、信息、效用、均衡等[4]。博弈论根据它对事物的假设不同也可分为二种,一种是合作博弈,另一种是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一般来说是指参与者对博弈者的行为通过某种契约进行约束,使合作者不致于偏离合作的轨道,而非合作博弈者是因为参与者之间没能有任何可约束对方行为的一种策略,这样就会出现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双赢或多赢,并违背合作原则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5]。教师采取教学案例的目的是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案例来拓宽自己的视野,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合作博弈[6]。

在教学案例中,教师积极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并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讨论乃至辩驳,在此过程中学生作为独立思考的主体参与,与非合作博弈强调的个人理性相一致。非合作博弈论是以追求个人利益为主要目地。但是在教学案例的课堂上,非合作博弈论又是另一种情形,它是指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任何人可以自由地对对方的观点提出质疑和反问,不存在一个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协议[7]。

3.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这一领域中,教师和学生是课堂中的主角。课堂并不是指一个空洞的物理空间,它主要是反映出教师和学生之间一种心灵的交汇。正如中国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曾经就说过这样的话:“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推着教师走,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从这翻话中能深深的体现出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不是一个单一的主体他们的地位是双主体[8]。

(1)师生互动首先要学会相互尊重,情感沟通

教学能力的强弱和业务水平的高低不单单取决于教师本人,从根本上来说是对师生关系所处位置的一种取向。教师要想获得学生的喜爱与信任,首先是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关心和尊重,师生只有生活在相互尊重、和睦融洽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勇于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和他们独到的见解,充分释放他们的正能量。

师生互动中情感的交流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其所学知识及学科的一种认可, 常言说得好“亲其师重其道”,学生对其学科产生共鸣时学习的效率无形中就得到了一定的提高[8]。

(2) 师生互动其次要启发学生敢于探究创新、积极参与

近年来,西方在教育方面使用一种较为流行的“头脑风暴法”取得不错的成效,中国在实践教育中引用了此方法,发现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就是在教学中通过某例案促使学生自己探究迷津,开动大脑,并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可以提供多种解答方式。正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利用这一教学方法应遵循的规则是:禁止批评;倡导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研究;鼓励畅所欲言;奖励各种发明创新,对同一个问题能提出多项不同的见解,开发思维方式,提高洞察能力;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使其拥有自主选择和参与的权力;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的问题向教师提出质疑,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予到教学中来。

(3)师生互动产生的效果

师生互动从一开始就是一场博弈,但它是在多种情形的约束下产生的一场博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微妙的,不存在谁是赢家谁是输家,因为它们之间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对立,当双方对立到一定的程度时,它们会去寻找一种平衡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9]。

笔者对于影响师生互动的因素,在此作出以下揣测:

1.多数学生对教师有一种敬畏之情,这与千百年来的尊师重教的传统有密切关系,形成学生固有思维形式。

2.学生课前没做好预习环节,缺乏交流互动的基础。

3.部分教师形式性的互动使学生缺乏积极性。

4.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呆板缺乏亲和力。

因此学校要获得双赢的效果就一定要建立一个宽松、和谐、平等、自由的氛围,只有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师生间情感自由的交流来提升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独立的创造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精密的研究能力以及坚定的实践能力等等,才能让学校、教师、学生在共同的利益下获得双赢[9]。

篇4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创新 博弈

一、引言

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式可以分为3种: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和模仿创新。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技术创新;合作创新是指不同企业形成研究与开发战略联盟共同努力创新;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进行创新。中小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行为选择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本文从中小企业出发,利用博弈论的思想,主要是通过两个博弈模型来分析的。

二、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1.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博弈模型

假设某一市场中只有两家同类企业企业1是大企业,企业2是小企业。大企业创新的产品质量好,利润高;小企业创新的产品质量差,利润低。此类博弈的模型得益情况可以表示如下表:

在这模型里面用数字表示新产品的创新得益,当大企业自主创新时,小企业模仿搭便车,产品质量肯定比自己自主创新要好,所以小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相对提高,利润比都自主创新时要高;当小企业自主创新大企业进行模仿时,由于小企业创新能力差,产品的质量差,所以大企业搭便车模仿,利润比自主创新要低,小企业虽然利润不如模仿创新,但是市场占有率比双方自主创新要高,所以得益相对也高;当企业都模仿时候,其创新得益为0。此模型具有唯一纳什均衡点是企业1选择自主创新,企业2选择模仿创新,其得益是(80,40)。

上面是考虑不发生合作关系的博弈模型,而在实际中,大企业如果要进行合作创新,也往往会跟同类大企业进行合作创新,以降低开发成本和风险,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牌的影响力。除非中小企业具有高端技术,否则大企业是不会跟中小企业合作的。

所以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进行创新博弈的时候,除了个别具有高端技术的中小企业外,大型企业也一般不会与其出现合作创新的。也就是说中小企业在利用创新产品时采用模仿创新。

2.中小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

在市场上,大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中小企业进行模仿生产。从短期来看,中小企业能从市场中获得一杯羹;但是长期看,中小企业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中小企业想要发展,就可能会考虑进行合作创新。

我们假设企业A和企业B都是中小企业;不考虑合作创新的风险,若都进行合作创新其收益为(50,50);若A创新B不合作创新,也就是A自主创新,B模仿原来的产品创新,A自主创新能力差,自主创新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其部分市场份额会被B占有,所以可以设得益为(40,55);若A和B都模仿原来产品创新的得益为(45,45)。模型的得益矩阵描述如下表:

这是一个囚徒困境模型,唯一纳什均衡解(45,45),囚徒困境不能达到最优的集体利益(50,50),所以中小企业必须能够摆脱囚徒困境进行了合作创新。

在这可以利用重复博弈考虑,利用以下的触发策略来解释:企业A和企业B双方在第一阶段试图合作创新,如果在第T阶段的结果都是(合作创新,合作创新),则继续采用合作创新的策略,否则采用不合作创新,即模仿创新。当贴现系数比较大的时候,双方采用触发策略构成了无限次重复博弈的一个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

三、结论

从上述描述的两个模型我们可以知道,中小企业想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只能进行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但是对于创新成本大于合作创新的得益与模仿创新的差的时候,中小企业可以考虑与大企业合作,这里的合作不是合作创新,而是合作使用创新产品,比如将新产品专利卖给大企业,或技术入股与大企业合作销售创新产品。这样中小企业的研发成本就通过合作的方式转嫁给大企业,也从其获得比较丰厚的利润。

参考文献:

[1]潘忠志:高技术集群企业合作创新博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

[2]马春艳冯中朝:产业技术创新途径的比较及博弈选择[J].商业时代,2007(13)

[3]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200-220

篇5

关键词:经济博弈论 语义分析 经济学方法论 实证分析 语言转向

“囚徒博弈”、“智猪博弈”、“懦夫博弈”、“协调博弈”等许多经典案例,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学、决策论、管理学等各学科领域;而这些虚构的案例能否用来说明博弈理论引发了学者们激烈的争论。直至今日争论看似逐渐平息,经典案例仍在使用,但争论其实仍是无果而终或只是暂时表面的平静,而相类似的讨论不断在经济科学的其他领域重演。必须认识到,这场争论归根到底是方法论问题。按照传统方法论提出的规范与实证二分法无法处理这一问题,本文试图从语义学的视角进行分析。

争论双方的观点

(一)质疑者的观点

较为温和的批评者认为,“囚徒博弈”等所谓的“案例”不真实,只是一个故事或寓言,不在现实中发生。激进的批评者指出,不仅上述案例是虚构的,经济博弈论中一些所谓真实的案例,也包含有假设和抽象的成分。极端反对者不仅把焦点放在质疑案例本身,而且通过分析案例与模型、现实与理论的关系,进一步对博弈论的整体研究方法提出质疑。

从理论角度看,博弈理论和模型中包含有假设的变量,这些变量无法在现实中进行观察。从案例角度看,在案例中被忽略掉的变量对结论不一定是无关紧要的,相反可能是必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因此整个博弈论漠视了变量可观察的重要性,无论理论建构还是案例实证都需要做出改进。

(二)支持者的观点

对案例使用的辩护者则直接从研究方法出发,首先强调博弈论研究中使用假设和抽象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门科学研究都需要假设和抽象,抽象和假设并不是博弈论的局限性,而是任何理论的局限性。经济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同物理学、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一样,通过抽象和假设从万千变化、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找寻本质的经济规律,经济学家使用博弈模型的目的是试图完成一种可解释不同经济现象的一般理论或机制体系的建构,通过博弈模型抓住诸多现象的本质机理。

(三)观点比较及本文的思路

通过以上双方观点分析可以总结出双方的三点同识和一点分歧,如表1所示。同识在于:第一,双方都同意博弈论属于实证分析而不是规范分析;第二,无论反对者还是支持者都认同博弈理论的正确性需要在现实中得到验实;第三,真实的案例有证实或证伪博弈理论的作用。而分歧主要在于:虚构的案例能不能用以论证博弈理论?支持者表示同意,反对者坚决抵制。

传统的经济学规范和实证的二分法并不能处理关于博弈论案例使用的争端。而如果将博弈论作为一类知识,从知识论的角度对实证知识的语义进行分析,则实证知识可进一步划分为综合知识和分析知识,它们都属于实证知识的范畴,但有着不同的命题性质。本文旨在介绍实证知识二分法,阐明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命题性质与逻辑关系,论证经济博弈论属于分析命题的范畴,划清了博弈论案例使用的合法范围,以避免研究中的方法误用。

经济学实证知识的二分法

(一)经济学实证与规范二分法

经济学以实证方法描述经济事实、发现经济规律。实证与规范二分法最早追溯到休谟(D.Hume),休谟砍刀(Hume`s guillotine)提出不能从是中推出应当,经济学实然知识与应然知识是截然不同的,需要分别采取各自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穆勒(J.S.Mill)、韦伯(M.Weber)、西尼尔(N.W.Senior)和凯恩斯(J.N.Keynes)的著作对这个划分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与运用。弗里德曼(M.Friedman)著名的论文“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中再次提出,并且对它进行了详细地讨论,“斯诺命题”加深了人们对两类知识差异的认识。当前关于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二分法,在经济学领域是被普遍接受的。

(二)经济学实证知识二分法的提出

将经济学知识视为整体知识体系中的一类,则按照研究方法将经济学实证知识划分为分析知识和综合知识。在第一个层次,经济学理论作为一门学科是通过命题语言来表达,命题语言既包括文字语言,也包括符号语言、数学模型或公式。在第二个层次上,按照传统划分,经济学分析划分为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在第三个层次上,经济学实证命题可划分为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同时根据实证原则将命题划分为无意义的实证命题和有意义的实证命题。

经济博弈论实证知识类型证明

(一)从主词指称上

从语义学上看,命题的主词是概念词或是专名。概念词表述某类事物或属性,专名表述个体事物。弗雷格对命题主词的涵义与意谓做出明确划分,指出在数学中,a=a和a=b之间的差别,只是表达形式上的差别。前者使用相同的符号,后者使用不同的符号。由于它们表示相等的数量关系,所以可以用a代替b,或者用b代替a,等式仍然成立。但是在命题语言中情况就不同了。在命题中要考虑语义的关系,即同时要考察主词的意义与意谓,这不像代数的等式中那样只考虑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主词的意义是主词表述的思想,主词的意谓是主词指称的对象。“苹果”是有意义且有意谓的概念,“理性”是有意义但无意谓的概念,“地球”是有意义且有意谓的专名,“智猪”是有意义但无意谓的专名。对于任何一个有意义的命题,主词必然有意义,但不一定都有意谓。有意义的命题,主词一定有意义,但不一定有意谓。综合命题的主词必须同时有意义与意谓,即在实现中的相对应的对象。

根据命题主词指称分析,经济博弈论属于分析命题。从博弈理论看,理论的真与主词的意谓无关;从案例看,如“智猪博弈”中用任何一个概念代入x或y,或替换“大猪”和“小猪”,案例结论仍成立。

(二)从命题与现象的时空关系上

在命题与现象的时空关系上,又体现了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根据不同。引用张庆熊等学者说明赖尔(G.Ryle)“范畴错误”所使用的五个命题:“(1)一只苹果正挂在树上。(2)苹果服从万有引力定律。(3)我剪断了它的柄。(4)苹果因为万有引力掉到地上。(5)苹果掉到地上因为它的柄被剪断了”。

分析命题具有超时空性,分析命题的真包含一切可能的世界,求证分析命题的真与时空无关。时空是综合命题真的必要条件,综合命题描述的对象一定位于现实世界。时间、空间是综合命题必然的、普遍有效的形式,是因为综合知识如果是可以理解的话,或者说如果是综合命题的话,就必定带上时间、空间和因果性的印记。空间、时间和因果性是综合命题的可能性的条件。

于是,句(1)、(3)与句(2)在逻辑上是不同范畴的实证命题。句(1)和(3)属于综合命题,它们报道发生的事情,人们可以提问句(3)在什么地方剪断苹果柄,它在什么时候发生,它花了多少时间等。句(2)不是综合命题而是分析命题。句(2)是理论或假设而不是一个事件,它并不发生,它假设命题在一切可能世界都为真。对这样的句子不能提问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它是理论或假设。根据命题与现象的时空关系分析,经济博弈论属于分析命题。从博弈理论看,命题的真与时空无关;从案例看,案例的发生与时空无关。

(三)从命题间的因果关系上

从命题间的逻辑关系上分析,用分析命题作为原因的命题仍是分析命题,用综合命题作为原因的命题是综合命题。句(4)和(5)都在解释苹果掉到地上的原因,都属于实证分析范畴。用句(4)作为苹果落地的原因,再用句(2)作为句(4)的原因,是采用逻辑演绎方法进行推理,因此句(4)是分析命题。用句(5)作为苹果落地的原因,再用句(3)作为(5)的原因,是通过经验观察获得的知识,因此句(5)是综合命题。尽管句(4)和句(5)中都有“因为”这两个字,都属于实证分析的范畴,但是这两个“因为”在各自的句子中所起的逻辑上的作用是不同的。但前者是分析知识,后者是综合知识,不能犯“范畴错误”。

与此相联系,分析知识的真是必然的,综合知识的真是偶然的。用句(2)作为句(4)的原因是必须的,它的反面是不可能;用句(3)作为句(5)的原因是偶然的,它的反面是可能的,即苹果有“我剪断了它的柄”之外的原因落地。分析命题的真假通过逻辑规则推论出来,综合命题是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其真假通过经验加以检验。

根据命题间的因果关系分析,经济博弈论属于分析命题。从博弈理论看,命题间的因果关系是必然的;从案例看,案例的结论与前提的关系是必然的。

(四)从命题的验证方法上

从命题的验证方法上分析,分析命题通过逻辑规则,综合命题通过实际观察。分析命题依据矛盾律从一些先天的概念、原则演绎出来;综合命题通过归纳一类事物的性质或事物间的关系得到结论。验证分析命题,只要看看它们是否在逻辑上自相矛盾;验证综合命题,则要看看它们是否与现实中情况相符合。

对此托马斯·谢林(T.C.Schelling)也指出,博弈论是抽象的和推论的,而不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决策的经验主义科学,但它是一种附有以下相关条件下的演绎原理,即参与者的决策必须是“理性的”、“一致的”或“非矛盾的”。

根据命题的验证方法分析,经济博弈论属于分析命题。从博弈理论看,它不能被综合命题证明或证伪,因为它的检验不依赖于经验事实而依赖于逻辑规则。从案例看,无法被经验观察所证明或证伪,因为它的检验来源于理论模型内部的正确性。

通过综合命题和分析命题的五个性质区分(见表1),本文证明了博弈论及其所使用的案例均属于分析命题的实证知识范畴。

结论及启示

(一)结论

经济博弈论属于分析知识。根据传统方法论分析,经济博弈论属于实证知识而不是规范知识,是关于“真”的知识。而根据语义分析,在知识类型上经济博弈论属于分析知识而不是综合知识。如图1所示,分别用实线框和虚线框表示属于和不属于经济博弈论的语言区域。在求真方法上,经济博弈论通过演绎、推理获得,而不是通过经验观察从现象中获得。

不仅是虚构的案例,任何案例运用于博弈理论研究中,既无效又无益。本文业已证明博弈论知识属于分析命题范畴,博弈论的真与案例无关,试图用空想的案例或抽象的案例来“实证”博弈理论的做法是无效。用案例去论证博弈理论,是用综合知识的研究方法去处理分析知识,是对博弈论研究方法的破坏,对整个博弈论研究是无益的。

博弈论案例使用争论双方的观点都是对的。反对者绝不允许用虚构的案例去论证实证知识的做法是正确的,是对实证精神和实证方法的捍卫。支持者绝不允许实证知识只停留在抽象思维的层面,坚持用案例证实或证伪理论的做法是正确的。产生争论的真正原因是误把作为分析知识的博弈论当作综合知识。如表2所示,争论双方的观点都是对的。

篇6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 信息对称 对称方案 对称意义

引言

2012年10月1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因在“稳定配置和市场设计实践理论”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将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罗斯和沙普利。两位大师的共同研究方向在于资源分配以及通过合理的市场机制设计实现资源的分配效果,这一理论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研究发现,两位大师对市场资源配置研究都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之上。文献述评可知,自1969年开始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有71名经济学家获得此奖,其中11名都以信息不对称为研究基点,没有一人研究信息对称。这样就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在委托之间能实现信息对称吗?如何实现信息对称?

笔者对此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通过理论研究、方案拟定和实验验证,研究这一200年来国内外未曾解决的重大课题,实现委托人亟待破解的信息对称。

文献回顾

(一)西方关于信息不对称的研究文献

1.经济学大师的信息不对称研究。18世纪中期,市场已处于信息不对称之中,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776)把价格机制推崇备至,只强调市场自由调节,反对政府干预市场。斯密的全部理论都建立在信息对称假定之上,影响经济理论200余年。

2.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信息不对称研究。1950-1951年,纳什在两篇论文中首创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研究,创立了纳什均衡;1965年泽尔腾把纳什均衡引入动态分析,创立了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1967年海萨尼把纳什均衡引入不完全信息博弈,创立了贝叶斯纳什均衡,三位均于199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1975年泽尔腾又把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引入动态分析,创立了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至此,经济学家完成了从博弈论到信息经济学的转化。

与此同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维克里(Vickrey,1961)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第一个设计了最优拍卖机制,即“第二价格拍卖法”;莫里斯(Mirrlees,1971)最早运用信息不对称研究中的分布函数参数构建政府所得税课税模型;巴罗(Barro,1974)率先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了政府对企业行为的规则。更值得关注的是阿克尔洛夫(Akerlof ,1970)通过对旧车市场柠檬现象的独特分析,拉开了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和模型研究市场失灵的序幕;斯宾赛(Spence,1973)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提出“信号传递模型”,建立了分析劳动力市场的最优化模型;而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76)将信息不对称理论应用于保险市场,提出了针对投保人逆向选择和欺诈行为的保险模型。

3.管理学家的信息不对称研究。管理学家研究企业管理都受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影响,一般是将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公司治理。

1934年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尔利斯首先提出“委托理论”,倡导两权分离,自此委托成为现代企管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翻开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史,从梅奥的人际关系学派、巴纳德的社会协作学派、马斯洛的行为科学学派、德鲁克的经验主义学派到西蒙的决策理论学派、列维特的营销管理学派、孔茨的管理过程学派、伯法的管理科学学派、卡斯特的系统管理学派、安索夫的战略管理学派、劳伦斯的权变理论学派、托夫勒的未来学派、明茨伯格的经理决策学派、邓宁的跨国公司管理学派、戴明和朱兰的质量管理学派、艾迪斯的生命周期学派、圣吉的学习型组织学派、哈默和钱皮的流程再造学派、野中郁次郎的知识管理学派、特里克的公司治理学派、卡普兰的组织绩效管理学派、金伟灿的蓝海战略管理学派等,除少数几家属纯技术、纯方法研究外,大都围绕委托,研究信息不对称前提下如何通过激励和约束,在委托间达成均衡。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的决策理论学派,西蒙的主要贡献在于,决策的核心在“选择”、选择的标准是“令人满意”和决策的科学程序。三点贡献中有两点都是以信息不对称为理论基础。

(二)我国关于信息不对称的研究文献

在我国,对经济信息的研究起步较晚,不管经济学家、管理学家还是会计学家可以说基本上都没有超越西方关于信息不对称的研究水平和范围。

1.经济学家关于信息不对称的研究。笔者认为,我国经济学大师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研究和推崇信息不对称理论。比如高鸿业在《西方经济学》一书中专门论述信息不对称理论。张维迎(1996)在我国首开《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课程,并出版专著。林毅夫(1997)提出两权分离后存在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和责任不对等三大问题,并提出把企业实际利润率与行业平均利润率相比较,实际“利润率本身就变成了反映企业经营能力和经营行为的充分信息”。

2.管理学家关于信息不对称的研究。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使我国管理学家在国际上真正有影响力的成果尚不多见,原创性理论少之又少。据笔者分析,我国管理学家自改革开放后开始与西方管理理念接轨,并取得很大进展。他们的研究成果往往能够影响我国企业的发展变化,为西方管理学家所侧目。比如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教研室出版《现代企业管理十八法》,水(1986)率先探索企管回归东方,创立了东方管理学派。管理学者周三多、杨文士、刘冀生、周健临、芮明杰、吴建安、高程德、李维安、徐胜毕、席酉民等人的研究成果都对我国管理学家的发展和提升产生一定影响。

纵观我国管理理论,其研究重点以信息不对称为基点,探索以何种监督激励模式调动人的积极性。而东方管理学派中的精华——“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则是以信息对称为研究假定。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和实务工作者提出了实现信息对称的简单观点,开出实现对称或减少不对称的药方是加强公司治理、建立和优化信息系统、实现公司内外沟通等(叶建亮,2002;梅君,2004;戴中亮,2004;安增军,2007;贺晓晶,2011)。

3.会计学者关于信息不对称的研究。学者阎达五认为,企业的经济信息75%以上是由会计提供的。因此要研究信息不对称就不能不听听会计学界的发声。笔者粗查了1996年以来刊登在《会计研究》、《财会月刊》、《财会通讯》、《财会研究》等期刊上120多篇有关会计信息不对称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学者的主要观点为:承认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强调不对称的危害;分析不对称的成因;探索治理不对称的对策,仍是监督、激励以及完善市场机制,与一般管理学者相比,只是突出了健全会计法规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杜兴强,2004;时现等,2011;李海英,2011;吴希慧,2013)。如果说新意的话,张文贤等(2000)提出的“社会对账”应有特点。可见在信息不对称研究上,会计学者也没有提出什么实质性的创新性理论。

(三)文献评价

综上文献研究可厘出以下五点:

1.信息经济学世人刮目。信息经济学已当之无愧地成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公司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服务产业成果斐然。其中有11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解释了大量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说不清的问题。

3.面对企业没有进展。不少经济学家试图进入公司治理,但都没有超出信息不对称这一。

4.管理学家没有突破。不管东方还是西方管理学家,都是研究通过何种博弈模型引导人融入委托人的治理理念。其研究成果要么以信息对称为研究假定,要么以信息不对称为研究基点,似乎无人能跳出百多年来这一固定模式的思维定式。

5.实务工作者没有发现。管理实务工作者包括经理人和会计人,尽管有人提出实现信息对称,但其对策、措施泛泛而论,缺乏深思熟虑,未提出对称方案。

(四)研究创新

一百多年来,信息不对称一直困惑着中外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并给市场经济、公司治理带来不少伤害。如果说过去之所以未能实现信息对称,在于理论认识和信息技术,那么在人类能遨游太空、能登上外星、能深海下潜等“无所不能”的今天,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全面引入ERP系统),借助笔者开发的“九一十五”方案,很有可能实现公司委托之间的信息对称。

信息对称方案创新

笔者关于信息对称方案的设想包括信息技术、对称方案和方案实验三部分。

(一)信息技术

若要在公司实现信息对称,需要全面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是ERP系统。

1.ERP的优势。ERP系统即企业综合资源计划,其主要优势是运算性能好、集成程度高、内存功能大、传递速度快、保密程度强,代表着当今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的最高水平。据笔者观察,其主要优势是实现了物(物料)流、务(管理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四流合一”。

2. ERP的硬伤。一是兼容性不够高,适应性不够强;二是模拟手工核算的设计思路。引入ERP系统后,信息之所以仍不能对称,甚至是财务造假更方便、更难查出,其密码恰恰在此。因此当手工核算不能提供对称信息时,模拟手工核算的ERP也不能自动实现信息对称;三是一些开发商为迎合用户的不良需求,在开发之初已预留几套可供选择的弹性空间。

3.对ERP的控制。面对先进的ERP系统,关键在于发挥其技术优势,制衡其设计缺陷,使之只能生成委托人认可的对称信息。这套制衡机制就是“九一十五”信息对称方案。

(二)对称方案

笔者开发的“九一十五”方案,即实现信息对称的九大机制、一组数据库、十种技术和五项操作。

1.九大机制。在此的机制是指对信息生成过程进行制动、制衡和制约,即严格控制的思路或理念。主要包括对成本费用控制的四制、对收入控制的三制和对货币资金控制的两制。

第一,对成本费用控制的四制:实(际)额(定额)对应制——即成本类账户既记发生数又记定额数以便核对;实(际)预(预算)对应制——即费用类账户既记发生数又记预算数以便核对;钱物对应制——即成本类账户上的资金与生产经营中的物料笔笔核对;钱务对应制——即费用类账户上的资金与经营管理中的业务笔笔核对。

第二,对收入控制的三制:双重核对制——即将营销收入中商品的数量、单价与预算中的数量、单价笔笔核对;双价对应制——对关联方交易,既记成交价又记市场价或行业平均成本;双重核签制——即例外收支由总裁和财务总监双重签字方准记录。

第三,对货币资金控制的两制:双重披露制——即货币资金对外披露不变,对内按授权逐笔披露;现金频道制——即对经理层的“三公”消费专设现金频道披露,实行阳光财务。

2.一组数据库。实现信息对称的要害在于适时的钱物核对、钱务核对,而数据库则是适时核对的载体。笔者设计的数据库包括:钱物核对数据库一般样本;成本核对数据库;收入类核对数据库;利润核对数据库;钱务核对数据库(现金频道)等。

3.十种技术。在实体公司中,销是业务主流。在“产”的两头,供和销都是物随钱走,在核对中应是以资金核对物料,通过社会核对或社会对账验证物流的真实性。在“产”的过程中原本是钱随物走,即先有物料再有资金流。但物料因质地不同而不可加总,使信息加工的最终产品全部是资金信息。这就决定了在钱物、钱务核对中,内审可以直接实现钱物核对,用物流验证资金流;而外审往往先接触会计报表的资金信息,首先把资金信息返还为物流信息,再用物流验证资金流。因此内外审计的钱物核对所运用的具体技术就包括内审的六种技术和外审的四种技术。

第一,内审的六种技术:指令接收技术——内审人员通过ERP系统接收监事会、内审委员会的内审指令,当然也包括按岗位职责所应开展的常规内审;信息提取技术——内审人员面对海量的原始信息,根据核对需要自动快速的提取出所需信息;信息排序技术——内审人员面对提取的有用信息,根据数据库路线图,从前到后自动快速排列以便核对;信息核对技术——对恰当排序的信息进行钱物、钱务一一对照,以判断信息的真伪;异常信息剥离技术——钱物不符、有钱无物、有物无钱的异常信息分离出来,另行专门分析;内审报告技术——内审人员把审计结果自动报告给有关领导。

第二,外审的四种技术:信息分离技术——通过ERP系统,注册会计师把会计报表中全年综合的百多条财务信息分解、裂变为千百万笔账簿信息;信息还原技术—通过ERP系统对账簿中的资金信息进行技术还原,还原为记账凭证进而原始凭证;信息组合技术——运用组合技术,对需要核对的信息按外审审计需要施以针对性排列组合;自动报警技术——对按需排列好的信息进行一一核对,对发现的异常信息,比如有钱无物、有物无钱、钱物两无、违规违制等信息不实、信息虚假等问题自动闪亮红灯报警,以特别关注。

4.五项操作。五项操作是指在操作层面,比如在账簿、凭证的设计上进行改进以适应九大机制和十种技术,它是对十种技术的落实。众所周知,现行账簿、凭证的结构内容是根据手工信息加工技术设计的,完全不能适应信息对称和适时核对的需要,对此必须考虑修改传统设计。其中主要包括:对收入类账簿账页的改进——主要是增加预算栏和差异栏;对成本类账簿账页的改进——主要是增加定额栏和差异栏;对关联方交易类账簿账页的改进—主要是增加行业平均成本类或市价栏;对费用类账簿账页的改进——主要是增加预算栏和差异栏;对会计凭证的改进——主要是对会计凭证进行技术加注(增加定额或预算指标)和工序加注(物流的上下游工序),以便适应信息排序技术的需要。

(三)方案实验

笔者开发的“九一十五”信息对称方案能否成立、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实验验证,以实验说明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

1.先在实验室试验。基本思路是在国家ERP实验室(设在河北经贸大学)先行试验,以修正、补充、完善方案。

2.重在管理现场实验。寻找一家大型制造公司,将“九一十五”方案在管理实践中进行实验验证,以最后说明方案的可行性,实现委托间的信息对称。

3.在企业管理中试点推广。通过先在上市公司、后在国企公司、再在大型企业的顺序试点,最后在一般企业普遍推行。

研究意义

(一)在理论上开创信息对称研究新领域

迄今为止,在经济理论、管理理论和会计理论研究中,国内外学者要么以信息对称为研究假设,要么以信息不对称为研究基点,探寻信息不对称下委托双方如何通过监督激励达成均衡实现效用最大,而无人研究如何实现信息对称。课题组瞄准这一空白进行系统探索,研究包括信息不对称的危害、成因,信息对称的理论基础、内在规律和控制机制等在内的一系列理论,开创信息对称研究的新领域。

(二)在学术上创立信息对称学新理念

国内外重要管理学派少说100家,至今尚无信息对称管理学派。课题组将以罗斯、沙普利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以及张维迎等国内知名学者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参照,提出信息对称新的管理观点,创立信息对称管理新理念,为管理思想史增添新内容。

(三)在实务上创新公司治理新模式

针对信息不对称的无处不在,笔者将扬长避短,通过细化 “九一十五”信息对称方案并用以控制信息生成过程,使之只能生成委托人认可的对称信息,以此改变委托之间猫鼠博弈规则,重构两者之间非合作的契约关系,打开人被监督、被控制的精神枷锁,从根本上再造公司治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司目标。

研究结论

综上,国内外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大师尚无人研究信息对称方案。即便国内外有少数学者和实务工作者曾提出信息对称观点,但也都是简单地陈述而已。信息对称研究既是重大的理论课题,又是东西方公司委托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笔者提出的信息对称的“九一十五”方案很有可能实现信息对称。

作为技术性很强的科学研究,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论探索,关键在实验,笔者提出的信息对称的“九一十五”方案尚待实验,特别是管理现场的实验,以实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实现信息对称是原创性研究成果,此成果对创新公司治理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委托之间非合作博弈关系,实现公司效用最大化将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1996

2.水.东方管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林毅夫.创造信息对称、责任对等的环境—充分信息与国企改革之二[J].中国经济信息,1997(13)

4.叶建亮.不对称信息市场理论与信息经济学[J].商业研究,2002(8)

5.梅君.信息对称:公司治理的治理途径[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9)

6.戴中亮.委托理论述评[J].商业研究,2004(19)

7.安增军.治理信息不对称与国有企业改革[J].东南学术,2007(5)

8.贺晓晶.探讨我国金融信息服务如何实现信息对称[J].中国市场,2011(9)

9.李海英.会计信息不对称以及治理[J].企业导报,2011(17)

10.吴希慧.基于会计信息不对称视角的征纳博弈研究[J].会计之友,2013(1)

11.时现,陈骏,王菁.公司治理模式、治理水平和内部审计[J].会计研究,2011(11)

12.杜兴强.公司治理演进与会计信息监管[J].财经研究,2004(9)

13.张文贤,柯镇洪.社会对账与信息沟通—如何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的顽症[J].会计研究,2000(5)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博弈 不完全信息 会计监督

1.信息失真――会计博弈产生之根源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可以引用一个经典的会计博弈模型来概括:会计人员的行为选择“囚徒困境”模型。假设甲乙两个企业的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时有两种选择:如实做帐(合法)、弄虚作假(违法)。此博弈模型如下表所示:

可见,如果乙如实做账,甲弄虚作假可比如实做账多获取3个利益单位(5-2=3);如果乙弄虚作假,则甲弄虚作假比如实做账多获取1.5个利益单位(3-1.5=1.5)。无论乙作不作假,甲弄虚作假都比如实做账获利大,因此从个人理性出发,必然选择违法行为而作假账。乙也同样如此。结果大多数企业“不造(假)白不造”,弄虚作假泛滥成灾,成为一种社会普遍选择。因此,从经济学角度看,舞弊行为的发生是舞弊者的理性选择。

1.1“信息失真”的内涵

信息失真亦可称信息不对称,是财务会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信息经济学认为,在商业交易中有一些人比他人具有信息优势,当发生这种情况时,一般认为该经济机制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它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逆向选择”,例如,投资者可能不了解将要上市的公司的质量;股东们可能不了解所雇佣的经营管理人员的真实能力等。在这些情况下,导致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是一些人掌握了另外一些人所没有的信息。第二种是“道德风险”,例如,经营管理者可能会以牺牲债权人利益的行为为股东们谋福利或者牺牲股东的利益为自己谋福利。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就是商业交易中的一些人不能观察到另外一些人采取的可能会影响各方利益的行为。

1.2会计博弈的产生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非常广泛,包括投资者、政府、债权人、企业经营者、供应商等。博弈论的假定是每个参与人都是为了使自己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由于市场中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是不平衡的,在效用最大化的驱使下,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便会利用有利的信息使自己获利,而处于劣势的一方则会采取各种手段去获取更多的信息以便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在信息的搜寻和利用过程中,每个参与者所采用的行动方案不仅要考虑自然状态随机性所带来的所有不确定性,还要慎重考虑其他参与人的决策。这样,会计博弈应运而生。

2.关于会计信息失真博弈的基本假设

2.1博弈论分析的基本假设

博弈论的基本假设有两个:一是强调个人理性,假设当事人在进行决策时,能够充分考虑到他所面临的局势,即他必须而且能够充分考虑到对弈者之间行为的相互作用及其可能影响,能够做出合乎理性的选择;二是假设对弈者最大化自己的目标函数,能够选择使其效益最大化的策略。

从社会生活的实际看,博弈论的这种假设是非常现实和合理的。因为在各种情形中,各个行为主体或当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或目标函数,都面临着选择问题,客观上要求他们选择自身的最佳策略。由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利益冲突与一致往往具有普遍性,因此几乎所有的参与人之间的互动决策问题都可以纳入博弈论的分析框架。博弈论把现实世界中不同参与人之间各种复杂的行为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为不同参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与一致,进而通过构建经济行为模型,来研究不同参与人的策略选择问题,使分析更加准确。博弈论分析强调不同参与人之间行为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即某一方的收益或效用函数不仅取决于自己的选择,而且还依赖于对手的选择;同时博弈论把信息的不完全性作为基本前提之一。这就使得博弈论所研究的问题和所提示的结论与现实非常接近,具有真实性。博弈论研究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下,什么是可能的均衡结果,没有政治和道德的含义,它只是一个分析工具,博弈分析的结果告诉人们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均衡结果将被引向何方。

2.2会计监督博弈的基本假设

第一,假设会计监督博弈的当事人有两个,包括监管部门和企业。双方都了解博弈的结构和自己的收益或支付。

第二,监管部门有责任对企业进行会计监督(如进行审计或其它措施)。监督部门的纯策略为检查(监督)或不检查(不监督)。

第三,企业有作假帐的动机或内在要求,企业的纯策略是选择作假账或不作假账。为使 博弈模型更符合实际。进一步假设:

(1)企业作假账所得收益为a(a0),如偷漏税款等。企业不作假账时所得收益为0。

(2)企业如果作假账,被查出后将被处罚f(f>0)。

(3)监管部门的监督成本为c(c0),是指监管部门计划并实施了监督所发生的一切费用,而且一旦发现间题还要继续追查等。监管部门如果不监督则不花费成本。

(4)如果企业作假账,而监管部门不对其进行监督,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人举报或案发牵连,使企业作假被曝光(但这时尚未核实和对企业实施处罚),这时监管部门将被追究责任,被处罚d(d0);二是无人举报,企业作假不被发现,则监管部门无得也无失。

(5)企业作假账时,监管部门虽然进行了监督,但由于技术水平、职业道德、执业环境等原因,没有发现问题,则企业得到作假收益,监管部门发生监督成本。

3.博弈模型与分析

3.1博弈模型

根据上述假设,监督博弈的博弈矩阵表示如下:

表2中圆括号中的数字含义:第一个数字为企业的收益,第二个数字为监管部门的收益。该博弈显然不存在占优策略均衡,也不存在纯策略的纳什均衡。

假设该博弈是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我们可以求解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为此,我们做出接近于实际的假设:即企业作假账与否、监管部门进行监督与否、监管部门监督时能否发现问题、是否有人举报等都是不确定的。

具体假设是:假设企业作假账的概率为p,不作假账的概率为1-p;监管部门进行监督的概率为q,监管部门不进行监督的概率为1-q;监管部门监督时发现问题的概率为r,没能发现问题的概率为1-r;监管部门不监督时有人举报的概率为w,没有人举报的概率为1-w。

这时,监管部门的预期收益为:

?仔1= q・{r・[p・(f-c)+(1-p)・(-c)]+(1-r)・[p・(-c)+(1-p)・(-c)]}

+(1-q)・{w・[p・(-d)+(1-p)・0]+(1-w)・[p・0+(1-p)・0]}

企业的预期收益为:

?仔2= p・{q・[r・(-f)+(1-r)・a]+(1-q)・[w・a+(1-w)・a]}

+(1-p)・{q・[r・0+ (1-r)・0]+(1-q)・[w・0+(1-w)・0]}

监管部门和企业预期收益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是:

=0和 =0

于是,可得该监督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为:

p* = c/(rf+wd) 和 q* = a/[r(f+a)]

即在既定的制度安排下,为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企业以p*的概率选择作假,而监管部门以q*的概率选择监督。

3.2基本分析和结论

从上述分析和该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中,我们得到如下基本结论。

(l) 对于企业而言,加大对企业作假账的惩罚f,则企业作假账的概率p将降低;如果减小对企业作假的惩罚f,则企业作假的概率会加大。惩罚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威胁。

企业作假账时,增大监管部门检查时发现企业作假的概率r时,即提高检查监督质量和水平时,企业作假账的概率p会降低。相反,如果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发现间题的概率r下降,如监管水平不高、执业环境差、职业道德水平差等,作假账的概率p就会上升。

即使监管部门不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如果企业作假账时被举报的概率w增大,则企业作假账的概率p将会降低。这意味着企业内部人员和社会公众对企业作假账也是一种有效的监督。

若加重对监管部门的惩罚d,使其有压力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督,则企业作假的概率p会下降。也就是对监管部门进行再监管会降低企业作假的概率。

监管部门的监督成本c(或不监督时的节约成本)增大时,会使企业作假的概率p上升,因为此时监管部门监督检查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

(2)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加大对企业作假的惩罚力度f,将使监管部门监督的概率q降低,从而不对企业进行监督的概率1-q增大,因为此时监管部门可能会偷懒或搭便车。企业作假时所得到的收益a越大,监管部门进行监督的概率q越大,因为此时企业作假的动机和机会都很大,作假水平也可能更高,因此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也更重大。

监管部门增大监督检查时发现企业作假的概率r(即r增大),即提高检查监督质量和水平时,监管部门不检查的概率1-q就会增大,这是由于监督水平提高和威摄作用,企业作假账的概率p会降低,使监管部门不必经常去监督。

4.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使会计博弈达到“纳什均衡”状态

加强和完善会计监督的制度建设,这对企业的会计监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博弈论角度看,制度安排就是博弈的规则,有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当事人就有相应的对策行为,就产生相应的均衡结果。制度安排既能对当事人起到激励作用,又能对当事人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同时,制度安排又是博弈的结果,不合理的或不完善的制度安排会在不断进行的“动态博弈中”不断演进、完善,最后达到一种新的均衡。也就是说,制度设计者和制度执行者之间进行的是一个动态博弈,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应该不断完善。在一定意义上,“制度”比博弈本身更重要。

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加强我国企业的会计监管,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完善关于企业会计监管的法律、法规,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严肃性,在《会计法》中明确并理顺有关会计监督的条款。

(2)改变我国目前对企业多头监管的模式,对企业的会计监管主要由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来执行和完成。同时,加强对诸如会计师事务所等监督部门的检查、监督、惩罚。通过制度安排,来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水平、职业道德素质,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自律。

(3)成立一个独立于注册会计师协会之外、专门负责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和处罚的机构。

(4)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实际,加强和完善市场制度建设,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 徐虹.会计信息质量的产权博弈分析――基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均衡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2008(7).

[4] 黎筠.企业会计作假账的博弈机理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9(10).

[5] 温章林.上市公司会计欺诈问题的博弈论分析[J].当代经济,2010(3).

[6] 周健.我国对上市公司会计欺诈行为的监管研究――引入第三方博弈的囚犯困境模型及应用[J].当代经济管理,2007(10).

[7] 冯文芳.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研究――基于博弈论模型的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篇8

关键词: 博弈实验 教学软件 实验经济学

一、引言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爱德华・哈斯丁・张伯伦(E.H.Chamberlin)教授1948年在哈佛大学博士生课堂上进行的描述市场需求和供应经济关系的纸牌实验正式拉开了实验经济学的序幕[1]。20世纪50年代,美国休斯敦大学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利用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均衡点的存在,并将博弈论引入议价行为模型,进行了纯议价博弈实验,1994年因为他在博弈论领域的卓越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2]。1952年,美尔文・爵烁和莫莱尔・弗莱尔(MelvinDresher and Merrill Flood)进行了著名的“囚徒困境”实验。20世纪60年代,有着“实验经济学之父”之称的弗农・洛马克斯・史密斯(Vernon Lomax Smith)教授在亚利桑那大学十一个班级进行了长达六年的实验验证竞争均衡理论,1962年,以此实验为基础撰写的论文《竞争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的发表,标志了实验经济学的诞生。其也因为在实验经济学领域开创性的贡献于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3]。

近年来,博弈实验及以其为代表之一的实验经济学以其实现方式的可复制性和实验过程的可控制性受到越来越多经济学家的青睐,该实验还是研究不同经济政策建议有效性的经济、可行办法之一。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已经逐渐意识到实验经济学的发展,目前正有组织地对其开展研究和应用工作。因此,以实验经济学为主要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性、设计性的本科生实验教学已经成为经济管理类实验的发展趋势。目前,国内诸多知名高校如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已经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学实验室,开始了在实验经济学领域的专业研究和教学应用[4]。

然而在博弈实验的推广过程中却出现了教学效率低、教学工作量大、数据不易收集、多为验证性实验等诸多难点,极大影响了博弈实验在高校别是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中的推广。笔者所在的中国药科大学医药经济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自行编写了基于Browse/Server(简称B/S)结构的博弈实验教学软件。该软件使用JSP(Java Server Pages)与My-SQL相结合,构建了功能强、使用简便、管理方便、运行速度快、安全可靠性强的网页数据库。基于该数据库,将Java和JDBC结合起来极大降低了程序编写难度,提高了软件在不同平台运行的兼容性和稳定性[5]。

二、传统博弈实验模式在教学应用中的缺点

1.教学效率低。

国内实验经济学教学大多沿袭国外教学模式,嵌入于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课程中进行,用于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多为演示型、验证性实验。实验中沿袭国外常规教学手段使用纸质教学文件为实验用具(见图1),学生在格式化的纸质文件中记录每轮博弈决策,每轮博弈后,将决策纸交予教师进行记录、评判后再行发回进行下一轮博弈。每轮博弈均涉及决策、收决策纸、记录、评判、发回决策纸、下轮决策的循环,因其极大地占用了课堂教学时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受到课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难以开展。

以本中心的实验教学为例,在使用博弈软件之前每次进行重复囚徒困境博弈模型的实验教学时,60人的博弈实验,需要4位实验教师同时工作(2位教师计算和统计实验结果,1位教师按时收集、发放博弈决策纸,1位教师维持教学现场秩序)才能保证博弈实验的正常进行,1课时(45分钟)只能进行7-10轮博弈,平均5-7分钟完成一次博弈,实验效率较低。而在7-10轮博弈轮数中绝大部分学生还未能体会均衡、零和等博弈的核心理念,实验就已经匆匆结束。

2.教学难度大。

常见的用于本科教学的博弈实验模型如囚徒困境博弈模型、选美实验博弈模型、智猪博弈实验模型、重复博弈实验模型的课程化构建中多要求构建博弈方信息完全不对称的实验环境。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如重复囚徒困境博弈实验中相对规则的博弈对手配对、微信等现代化的信息沟通途径甚至是同学间的手势和眼神极易导致博弈对手间的信息沟通,从而极大地影响实验的结果。有时甚至需要教师使用分割博弈对手所处实验环境、强制信息沟通工具管制等方式保障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增加了实验教学工作量,加大了实验教学的难度。

3.教学计算量大、工作量大。

多数博弈实验均需要一定的运算和统计工作,尤其是在贿赂博弈、领导者博弈等带有研究性的博弈行为实验中。在重复囚徒困境博弈实验中每轮实验都需要统计并标示博弈对手的博弈决策,计算本轮博弈双方得分。虽然单个运算强度不大,但是由于参与实验者众多和往复博弈次数而导致运算量较大,且较为容易出现计算失误。

4.教学数据收集困难,工作量大。

为了强化博弈实验的教学效果,需要及时统计参与博弈学生的博弈决策及其产生的效果,作为学生优化决策的依据。在重复囚徒困境博弈实验中需要归纳典型博弈思路,如一报还一报策略(TIT FOR TAT)、弗里德曼策略(FRIEDMAN)、道宁策略(DOWN ING)、乔斯策略(JOSS)等经典博弈策略的产生概率及其平均收益,用以引导学生的决策思路[6]。但是对纸质材料的收集和整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一个教学单元(如2课时)内,难以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5.教学、科研效果分析困难,缺乏必要依据。

北京大学董智勇教授在《实验经济学》一书中写道:实验经济学(Experiments with Economic Principles)是经济学家在挑选的受试对象参与下,按照一定的实际规则并给以一定的物质报酬,以仿真方法创造与实际经济相似的一种实验室环境,不断改变实验参数,对得到的实验数据分析整理加工,用以检验已有的经济理论及其前提假设,或者发现新的理论,或者为一些决策提供理论分析。高校能够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高度理性受试对象,实验课程能够以分数等激励手段代替的物质激励极大地降低了实验成本,因而成为实验经济学的重要实践场所。以博弈实验为代表的实验经济学更是成为优化决策体系、提升决策水平的重要方法,其是在贿赂模型等研究性博弈实验模型中。这一切的实现不但需要基础数据,而且需要强大的以博弈数据库为基础的数据挖掘工具。纸质实验道具因其在收集速度上的缺陷显然不能满足要求[7]。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博弈实验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1.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本中心采用博弈实验软件后,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重复囚徒困境博弈实验中,以每次实验20轮计算,传统纸质道具的博弈学实验,至少需要90分钟,使用计算机实验教学软件后,只需要20分钟,在1个课时内就可以完成实验,保证了教师讲解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博弈水平。对比具体如下图(图2):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应用计算机的实验方法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显著的进步性。

2.降低实验教学难度。

博弈实验中通过电脑自动分组等功能可以做到真正的“双盲”实验。在重复囚徒困境博弈实验中,自制教学软件能够实现自动配对、随机分组功能(见图3),使学生在完全不知道博弈对手的情况下完成博弈实验,真正做到了信息的完全不对称。

3.免去实验教学的信息收集、整理、运算工作。

采用了计算机的实验方法后,在重复囚徒困境博弈实验时,学生只需要单击“合作”或“背叛”后即可看到(或等待后看到)博弈对手本轮决策,由电脑依据评分原则直接给出单轮分数并累计入学生总得分。学生决策提交后,收集、整理、运算、统计的工作都由电脑后成并展示在学生眼前,极大地降低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量。

4.教学数据自动转存,方便实验效果深入挖掘。

使用教学软件后,重复囚徒困境博弈实验中的学生的操作将被自动保存,实验结束后以EXCEL的形式导出。导出后的数据经过EXCEL的简单加工可以进入SPSS等统计软件深入挖掘掩藏于基础实验数据背后的经济学现象和规律。

四、结语

为了满足实际教学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校自行编辑博弈实验教学软件以推广博弈实验在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课程中的运用,提高教学效率,深化教学改革。笔者所在实验中心的软件化博弈教学实践表明,博弈教学软件的使用不但能够极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降低教学难度,实现实验数据的自动收集、主动分类及自动基础分析等,这样不但满足了本科教学需要,而且为经济博弈行为的科研提供了强大依据,具有较高的推广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晓丽.博弈实验对博弈论的方法论意义[J].学术探索,2013.

[2]杜丽群.经济学的两种研究范式:实验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评析[J].经济思想史评论,2007.

[3]邓钊.经济学实验方法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

[4]方小教.经济学实验课程构建方法的改革路径[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5]谢玉诚,茅宁莹,陈露,施皓韵.经济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J].新西部,2013.

[6]周骏宇.艾克斯罗德重复博弈实验及其应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

篇9

1、经济统计学专业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经济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2、经济统计学主要研究统计分析原理和统计分析技术在国民经济领域的应用,通过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养成良好的数学和经济学素养,掌握常用的数据统计和分析的方法及相关软件的使用技能,具备在政府部门、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处理,管理与咨询、经济分析预测等工作的能力。

3、主要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高等代数、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现代回归分析技术、抽样技术、市场调查与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投入产出分析、时间序列分析、运筹学、统计分析软件(Excel、SPSS、SAS)、计量经济学及计量软件(Eviews)、会计学、管理学、国民经济核算、统计预测与决策、经济博弈论、风险管理、投资项目评估与管理、金融统计学、货币金融学、证券与期货投资分析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关键词】 绩效评价方法; 博弈论; 模糊综合评价; 主观性

一、问题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环境日益复杂多变,企业从组织结构到运行模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然而企业对于绩效的追求确是永恒。在一些学者相关的调查报告中显示通过内在流动和激励性薪酬的管理途径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进而对组织和个人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公正、客观的绩效考核办法是实现内在流动和激励性薪酬的基础和标准。因此,员工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整个绩效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评价方法、绩效评价信息来源、绩效沟通与反馈、绩效改进与评价结果应用几个部分(如图1)。

二、文献综述

(一)提出问题

绩效评价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人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找到一个好的绩效评价办法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问题。目前常用的绩效评价办法主要有简单排序法、交替排序法、配对比较法、强制分布法、关键事件法、目标管理法以及360度考核法。这些方法的优点各不相同,但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即由于都是由人担当评价办法的执行者,所以评价过程中难以摆脱人自身的主观因素,以致发生“晕轮效应”,“魔角效应”,宽大化偏差,不负责任评价等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考评的效果。例如,在交替排序法中,评价者先将绩效最好的员工挑出来排在首位,绩效最差的员工排在末尾;再在剩下的员工中挑出最好的排在第二位,最差的排在倒数第二位……直到排序完成,由于被评价者都不想被排在后面,出于人情等因素,会使评价结果出现“趋中趋势”,进而影响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二)一些学者对现有问题的研究

鉴于目前评价方法不够完善,一些学者对绩效评价方法的改进进行了研究,如周庆和吕登高提出基于关联矩阵法对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系统进行分析的方法。将评价指标设为两级,并对每一级分别赋予一个权重集,将两层的评价结果综合起来作为最终评价。朱岿然提出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加公正,且防止同事之间相互吹捧的局面,对一般员工的日常和定期考评应由直接主管进行。冯肖宏提出可以通过建立包括组织绩效、部门绩效和员工绩效三个层次的完整的绩效考核体系。根据组织绩效的整体性、未来性和发展性三个特点,设计组织考核体系。同时将组织考核与职工考核挂钩。魏洪,谢湘源提出通过实行分序列考评排序的方法,建立优胜劣汰的方式进行绩效考评。西安理工大学的武银萍,刘羽扬提出运用改进过的层次分析法对绩效考核办法进行改进,在层次分析法中引入“序数表决,基数统计”的方法。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的刘凤霞提出了运用集对分析的方法较为准确地对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区分。虽然以上学者的方法都可以完善评价机制,通过创造一种机制消除或者减弱人的主观性来使评价结果更公正,但是人的主观性很难完全消除。

(三)一些学者基于博弈论对现有问题的研究

本文引入“博弈论”的思想可以利用人的这一主观性来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问题。博弈是指利益存在冲突的决策主体(个人,企业,集团,政党,国家等)在相互对抗(或合作)中,对抗双方(或多方)相互依存的一系列策略和行动的过程集合。也有不少学者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对绩效考核进行改进,如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李欣雨提出通过员工与主管之间的博弈使双方都采取合作策略进而获得评价。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的刘凌云提出了博弈论在有小团体和无小团体两种情况下的应用情况。陈萍等人通过构建“员工-上级收益矩阵”和“员工-下级收益矩阵”对360度考核进行改进,进而提出一种考核方法。陈三艳等人基于博弈论对绩效考核中的“棘轮效应”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提出了通过改善委托人与人之间的目标一致性问题缓解“棘轮效应”。陈理涛等人提出通过评价者和员工之间的博弈和处罚悖论可以得出通过加大对员工歪曲信息行为的处罚力度和发挥企业中非正规制约的作用来减少员工的机会主义行为。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一方面,有些学者虽然引入博弈论,但最终判定博弈的参与者是否“合作”的标准还是依赖于面谈、交流等人为的辅助机制来确定,这就导致人的主观性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评价结果。本文则是把“客观情况的唯一性”作为判断标准,将人为的参与程度尽量降低。另一方面,有些学者提出让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进行博弈,这样可能会导致自我高估的现象。本文则是在评价者之间进行博弈,起到一个评价者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压制、相互判定的作用。最后,本文还加入了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将个人对别人的评价表现计入对个人自己的评价中,有效避免了不负责任评价的问题。

三、基于博弈论的绩效评价办法

(一)基本思想

上述的几种评价方法之所以会出现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因为每个人由于私怨或者朋友关系等不能对被评价者作出客观的评价。设想如果是否作出客观的评价会影响到评价者自己的利益呢?根据理性人的假设,人们就会为了使自己能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而放弃其他的情感。那么,如何才能确定人们作出的评价是否客观呢?如果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多数人作出的评价即为客观评价,在所有人都不知道其他人会作出何种评价的情况下,为了使自己与大多数人选择一致以获得个人的最大利益,客观事实就成为此时的唯一标准,因为对于被评价者而言,客观的评价等级只有一种,而非客观的评价等级有不止一种,评价者知道即使被评价者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再好,人缘再好,也很难做到让一个公司中的所有人都对他没有意见,由于每个评价者都不知道自己会和与被评价者关系好还是关系不好的人分在同一组进行博弈,不知道其他人会从被评价者的哪个方面进行评价,哪件事进行评价。在这种相对“信息封闭”的情况下,为了使自己与多数人作出的评价一致以获取最大利益,所有人都会根据客观事实从各方面综合进行评价。这时就要引入“三人博弈”的思想。

(二)问题假设

1.对于每个被评价者的某一方面,评价者的人数都为3的倍数。

2.公司内部不存在“小团体”的问题,即所有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感情因素仅限于私人原因,不受其他人的影响。

(三)具体论述

首先将所有员工按照与被评价人的关系分为几组,以第一组(同事关系)为例:假设这一组有N个人,让所有人对被评价者的一个方面进行等级评价。将所有人分为若干三人小组,从这些评价中随意抽取A、B、C三个人的,如果三个人的评价都相同,则各获得一单位的效用,这个评价即为对被评价者这方面的评价;如果某两个人的评价相同,则这两个人都获得两单位的效用,不相同的那个人减少一单位的效用,多数人的评价即为对被评价人这方面的评价;如果三个人的评价各不相同,则从这一组剩下的人中再抽取D的评价,假设A与D相同,则A和D各获得三个单位的效用,其他两人各获得零个单位的效用,A与D的评价即为对被评价人这方面的评价,博弈矩阵如表1。

对于上述的博弈矩阵,有几点需要说明。

首先,这是一个“常和博弈”,即每个人效用的增加是以其他人效用的减少为代价的,这样会增加竞争的激烈性,进而更加激励所有的参与者选择与大多数人相同的客观评价。

其次,鉴于假设中提出公司内部不存在“小团体”,每个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关系不同,如果根据“人情”进行评价的话,那么作出的评价也就不同,如某两个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关系都不错,但是有“好”和“较好”两个好的等级来选择,所以评价过程中出现两个选同一不客观评价且被分到同一组的概率极小。

再次,对于右下角的效用值,一方面表示即使由于某种原因,你知道另外两人也许不会选择客观的评价,只要你坚持给出客观评价,你会得到更多单位的效用,多出来的效用可以看做是一种“奖励机制”,奖励其坚持己见的勇气。另一方面,有些评价者可能认为其他人对一些人缘好的被评价者会作出较高评价,为了使自己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也会选择较高评价。但是,即使某个人的人缘再好,也不可能“收服”所有人,如果这个评价者坚持客观评价,万一与第四个人相同就会获得三个单位的效用,即使与第四个人不同,其损失也相对较小。这种获得与损失之间较大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会鼓励人们“冒险”坚持客观评价。

最后,为了使这种方法起到作用,一方面应该把每个人在评价别人过程中的表现也加入对其自身的评价中去以减少不负责任评价的情况;另一方面,每次评价不应该把等级划分得过为细致,避免导致评价者由于在两个相近的等级中犹豫不决,进而使结果发生偏差。要通过设定一些量化指标,评价小组细致讲解等方式使评价者明白每个等级的具体标准和界限,消除由于不同的评价者对同一等级理解的偏差导致评价不一致。(见图2)

四、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改进

在实际工作中,对一个事物的评价或评估常常涉及多个因素或者指标,这时不能只从某一因素情况去评判事物,而是要根据多个因素对事物作出综合评判,“模糊综合评判决策”就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作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在把所有员工按与被评价者的关系分为若干个三人评价小组对被评价者的多个方面进行评价之后,每一个员工都会得到许多来自更多方面的评价,这时就需要用到“模糊综合评判决策”的方法对所有员工进行排序。

设U={u1,u2,u3,…un}为n种因素(或评价指标),V={v1,v2,v3,…vn}为m种评判等级,由于各种因素所处地位不同,作用也不同,用权重集A={a1,a2,a3,…an}来表述;接着用rij(0≤rij≤1)表示vj对因素ui所做的评判,得到模糊综合评判矩阵R=(rij)nxm;最后建立V上的一个模糊子集B=A?茌R=(b1,b2,b3…bm),根据运算?茌的不同定义,可得到不同的模型,采用模型三――加权平均模型(M(・,+))

bj=∑(ai・rij) (j=1,2,3……)

这种模型对所有因素依权重大小均衡兼顾,适用于考虑各因素起作用的情况。

五、论证

计算后得到模糊综合评判矩阵R:

R=0.11 0.12 0.12 0.13 0.120.12 0.11 0.1 0.09 0.140.1 0.13 0.13 0.11 0.10.13 0.09 0.09 0.09 0.070.08 0.08 0.08 0.13 0.120.1 0.08 0.11 0.1 0.080.13 0.13 0.1 0.09 0.150.09 0.13 0.13 0.12 0.10.13 0.13 0.14 0.13 0.12

根据工作的侧重点给出权重集,假设公司想通过此次绩效考核选拔管理人员,则管理能力上的权重应该设置大些,如:

A={2,1.8,3.5,2.4,0.3}(由于综合判断矩阵R数值太小,为了更清晰地显示结果,将权重集整体放大10倍)

采用加权平均模型进行计算可得8名员工的评价集为:

B={1.21,1.04,1.18,1.01,0.97,1.02,1.14,1.2,1.37}

对以上结果进行排序可以得出,9名员工的绩效成绩排序为I,A,H,C,G,B,F,D,E。

六、改进与评价

本文从博弈论和模糊综合评价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一种较为客观的绩效考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的主观性对结果的影响,增强了评价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客观,更好地反馈信息。当然,也存在一些缺陷,如过程较为复杂,适用面较窄,不能排除评价者之间通过“小团体”作出同一评价以获取效用进而导致评价结果偏差的现象。

本文只是提出一种绩效考核的思想,要想运用于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例如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注意与员工沟通,不定期抽查等辅助机制进一步检验被评价者得到的评价是否属实,防止私下串通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袁庆宏. 绩效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2] 李焱,魏峰.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有助于组织认同?[J].管理世界,2011(2).

[3] 周庆,吕登高.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方法[J].莱刚科技特刊,2005(6).

[4] 朱岿然. 企业绩效考评初探[J].人力资源管理,2003(1).

[5] 冯肖宏.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绩效考评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警官论坛,2009(4).

[6] 魏洪,谢湘源.不断完善绩效考评机制,有效实施员工绩效管理[J]. 涟钢科技与管理,2009(6).

[7] 武银萍,刘羽扬.AHP在事业单位绩效考评权重中的应用[J].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8] 刘凤霞. 基于SPA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评模型[J].人力资源管理,2011(1).

[9] 姚国庆.博弈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0] 陈萍,詹沁泉,孙建富.基于博弈论的360度绩效考核系统的改进[J].石油教育,2010(5).

[11] 陈三艳,袁乐平.基于博弈论的绩效考核中棘轮效应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12] 李欣雨.博弈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