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提出要重视中学化学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的教学策略,探索、实践并总结了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教学的不同策略和多种方式。
在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及上一轮高中化学新教材实施过程中,化学教育界积累了一定的研究落实新课程、推进新课程的经验,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部分教师不注重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教学内容缺少时代性、人文性和教育性,教学模式僵化、方法单调,学生学习比较被动,缺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过程,思维层次低,学生觉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枯燥无味,缺乏兴趣,难以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认为:教师不再是代表权威的指导者,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咨询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化学科学的真谛,像科学家那样去学习化学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和创新意识;让课堂成为一个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积极探讨、共同发展的场所,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场所,构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场所。因此,我们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地挖掘教材,帮助学生发现概念之美,感受理论之实,增加学生的认知体验,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为此,我们设计采用了“化学史引入”等教学策略和方式。实践显示,合理使用多种策略和方式,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发现概念之美,感受理论之实,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兴趣,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1 化学史引入 :原来概念与理论是这样产生的
知道化学概念和理论的历史背景、来龙去脉,可以增进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化学史既是化学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是化学科学思想的演变和再现,有助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运用化学家的故事、生平、轶事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新异的情境,提高教学效果;化学家们坚持实践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和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如在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时,把老高中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下同)中关于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100年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元素不断地被发现,有关元素分类的假设——三素组、八音律、门氏周期表的相关内容(详情略)打印在学案上供学生阅读与体会。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原子的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们发现,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不是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是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的递增,也就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这样才把元素周期律修正为现在的形式,同时对于元素周期表也做了许多改进,如增加了0族。
学生通过以上阅读,明白了科学家也走过弯路,进而减轻了对概念和理论的陌生感和畏惧感。此时,再加上教师的讲解与提示提问,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元素周期律的诞生发展的较完整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而且可以体会到前人在科学方法、创新意识方面的努力,进而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2 实验“形象化”:原来概念与理论是形象实在的
在对元素周期律的“同周期元素的性质递变”进行教学时,我们不仅安排学生分组做了Na、Mg、Al及其化合物的常规实验,还设计了它们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pH值的测定实验。通过直观的现象的鲜明对比,学生了解了Na、Mg、Al的化学活泼性的差异。而通过定量的pH值的测量,学生感言“仿佛看到了逐渐活泼的Al、Mg、Na在以不同的速率跳动!”
在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教学时,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其电子转移的实质,一直困惑着我们。在深入研究新教材的基础上,为了解决“通过实验来证明电子转移”的问题,我设计了Zn-Cu原电池的实验,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表明了电子转移的结果——电流的产生。再配上精心选取的FLASH动画演示。在此基础上,还补充了老教材上的“氧化还原指示剂”实验:“把4g葡萄糖和4g NaOH加入一个透明带盖的塑料瓶中,再加入大半瓶水和2~3滴亚甲基蓝试液(一种氧化还原指示剂)。加盖后振荡,溶液呈蓝色,静置后溶液变为无色,再振荡溶液又变为蓝色,静置后又变为无色,这个颜色变化过程可以多次重复。”学生很快就能分析出氧气是氧化剂,葡萄糖显还原性。
3 适时穿插练习:原来概念与理论的应用是有规律可循的
在讲授“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时,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开始就注意贴近学生实际,注重知识的应用与做题的反思体会,使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有对应的达成措施,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为了讲解“位—构—性”的关系,我们设计了如下练习:
[练习1]:2004年,某甲宣布发现了一种比F2氧化性更强的单质,某乙宣布制得了一种比HF更稳定的气态氢化物。试判断其可信度并分析应用了什么知识?
[解答]:都不可信
[分析]:1. 第一周期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F,卤族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也是F,因此F是所有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2. 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体现在物质的化学性质上: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②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练习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O
B. 金属性:Na>Mg>Al
C. 稳定性:H2O>H2S>H2Se
D. 酸性:H3PO4>H2SO4>HClO4
分析:应用了什么知识?
[解答]:B、C
[分析]:A应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B应用同周期元素金属性的变化规律。C、D应用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练习3]:填“ > ”、“=”、“
A.碱性:Mg(OH)2 __Ca(OH)2
B.酸性:H2CO3 __H3PO4
C.酸性:HF__HCl
D.溶解性:Ca(OH)2 __Ba(OH)2
体会:应用了什么知识?
[解答]:A、
[分析]:A、应用同主族元素金属性的变化规律。B、应用周期性知识无法解答,可从已知知识H2CO3是弱酸、H3PO4是中强酸解决。C、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应用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而不是无氧酸的酸性强弱;HF与HCl的酸性强弱不知,但可从第六主族氧与硫的氢化物的酸性强弱推出规律。D、在水中的溶解性不是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已知Ca(OH)2 微溶, Mg(OH)2难溶, 即使不太知道Ba(OH)2可溶,也可以得出规律进而做出解答。
[点评]:通过新旧知识的整合来解决问题,这也是一种创新。
[练习4]:下列可以说明硫的非金属性比氧弱的是
体会:应用了什么知识?
[解答]:A、B、C、D
[分析]:判断元素的性质强弱,不仅可以应用周期律知识,还可以应用氧化还原知识。
[练习5]:按半径从小到大排列下列微粒
A组:S、Cl、K、Ca
[解答]: Cl
[分析]:影响元素原子半径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例:O < S
②核电荷数。例:S > Cl
应用以上得出的规律解答B组:
S-2、Cl-、K+、Ca2+
[解答]:Ca2+
[分析]: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相同再比较核电荷数。
[补充]:③(同一元素不同离子)电荷高半径小。例:Fe2+>Fe3+
通过对教师精选练习的解答与分析,再加上同伴和教师的补充,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达到了预期的程度。
4联系STSE:原来概念与理论是实用的
科学(Science)、 技术(Technology)与社会(Society) 教育, 即“STS教育”是当代科学教育实践的重要理念, 环境(Environment)教育则是公民科学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由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构成的STSE教育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环境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是指导和实施学科教育的新理念。STSE教育的显著特征是把当今与科技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及具有地方影响的问题纳入教育特别是科学课程之中,包括科技的应用问题、科技发展动向问题和科技的社会伦理问题等。当学生看见所学知识在许多方面都有应用时,就会涌现出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化学学习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时,我们选取了“石油化工科技网”上的一条信息作为素材:
用于汽车尾气处理的催化剂
专利申请号:03120993.9
授权公告日:2005.02.16
该催化剂是消除汽车尾气中 NOx(如NO)的催化剂,在不加任何其他物质的情况下,将污染物质氮氧化合物和一氧化碳转化为无毒气体,达到对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综合处理的目的。该催化剂对NOx的转化率最高可达55.6%,而且稳定性好,寿命长,有良好的抗中毒特性。
思考:汽车尾气中含有CO和NO,它们在转化成无毒气体时,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看分别表现了什么性质。
学生在顺利解答完之后,得出结论:可以利用物质中元素所处的价态,推测它可能具有的氧化还原性。同时,学生感慨:原来概念与理论真的是实用的!我一定要学它!
5联系对比:原来概念与理论是相联相通的
通过小结,学生“发现”了金属与非金属的对应规律:同周期从左向右,元素的金属性越来越弱,而非金属性则越来越强;同主族元素的性质也有一定的递变规律。不仅如此,元素对应的单质、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也有各种各样的对应关系。受此启发,学生对下表的空格做出合理的解释。
学生解释为:Na是金属单质,能与非金属单质反应,Cl2是非金属单质,能与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相反)反应;Na能与酸反应,Cl2能与碱(与酸相反)反应;水、盐无相反概念,故Na、Cl2都与二者反应。唯一不对应的是非金属单质能与非金属单质反应,而金属单质与金属单质不反应,对应得似乎不够工整。实际上,两种非金属单质反应时,必有一种较弱的非金属单质显金属性,而两种金属单质不能反应的原因是因为金属单质不能显非金属性。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金属的知识主线:
单质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对应盐
对应盐氢化物单质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对应盐
如:NaClHClCl2 Cl2OHClO NaClO
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深入的把握:由于Cl的正价较多,还可以把Cl2右边的知识主线写出更多的来。如:Cl2??KClO3或Cl2ClO2??等。从知识主线看,由于金属没有负价,金属知识主线比非金属知识主线少了左半边,对应得并不工整。虽然也有的题目中会出现金属氢化物如NaH,但Na仍为+1价,H为-1价,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氢化物(二元素组成,氢为+1价)。
6尝试创造:原来概念与理论是可以由我发展的
对于元素周期律的理解,教师不应满足于学生只掌握书本和教师提供的知识。在做题的实践与反思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习推导出“自己的规律”。如通过Mg、Ca、Ba对应的碱和硫酸盐的溶解性的比较,可以得出同一主族元素对应的碱在水中的溶解性从上往下越来越大,而硫酸盐的溶解性从
上往下越来越小;通过课本提供的“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从上往下越来越弱”,不仅可以推出课本上提供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来越弱”,还可以导出其对应的“无氧酸的酸性越来越强”,如HBr的酸性比HCl强;凡此等等,不一一赘述。通过这些尝试与创造的体验,学生感慨:原来概念与理论也可以由我提出由我发展!
化学实验新奇有趣,学生接触化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较多地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教师更应及时揭示化学概念与理论的迷人魅力,帮助学生感受化学概念与理论的优美与实在。唯有如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才会持久,才能从化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学习化学也就成了学生一种持久的乐趣、一种幸福的享受、一种自觉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 高等数学 管理学院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Management
College Advanced Mathematics Curriculum Reform
HU Fang, ZHAO Lijun
(Wuhan International Trad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of the advanced mathematics teaching institution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management related professional, thinking of the direction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advanced mathematics, and explore specific ways of education reform.
Key words advanced mathematics; management college; teaching reform
1 管理学院的高数教学改革的宗旨
高职管理人才的培养应抛弃“学术型”、“理论型”的大帽子,走“实用型”的路子。高职的高数教学更不同于普通高校数学系的高数教学,舍弃高数逻辑的严密性、思维的严谨性,将其作为专业课程的基础,让高职摆脱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专业问题,这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关注的。
2 管理学院的高数教学改革的思考
进入高职院校的这部分90后大学生,约80%来自高中毕业生,20%来自中专、职校、技校及成人高考,高中毕业生们从精英教育迈向职业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学习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本来数学基础就薄弱的他们根本很难接受数学的抽象性,很难深刻理解数学结构的严谨性,很难熟练掌握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这些,实实在在地导致了他们对数学避而远之,甚至谈数学色变。我们都深知高数在培养学生基础科学素质中的重要性,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却苦于无法用实例说服学生,使得数学教学与专业实践实训脱节。
数学教研组通过组织专业课教师、学生代表座谈会,了解管理学院相关专业对高数知识的不同需求。具体来说,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中市场调查与预测需运用数学中的最小二乘法计算二元线性回归模型,而最小二乘法的理解需要微积分的基本理论;统计学原理的学习也需概率论的相关知识作为基础。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管理经济学前需熟练掌握微积分的相关数学理论和思想。电子商务、国际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中,经济学基础的学习需要熟练掌握微积分中导数、运用导数解决最大值和最小值的计算问题、理解边际的思想,同时还需要一定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作为后续学习的基础等。人力资源专业核心课程薪酬管理的学习需要熟练掌握微积分基本知识;房屋建筑基础、房地产金融、房地产市场营销等课程的学习均需要概率与统计相关知识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由此可见,数学课程的教学在管理学院各个专业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管理专业的高数教学中渗透数学素质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是刻不容缓的,提高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各种专业问题的能力也是迫在眉睫的。
3 管理学院的高数教学改革的探索
立足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要求是毕业生们能顺利地完成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通过高数的学习,在知识层面上,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在能力层面上,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能够理解数学思想,明晰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思维,全面提升职业核心能力;在思想层面上,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踏实细致、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高职管理类数学教学的改革也应以这几点为根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首先,合理安排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实现分专业区别教学,分模块区别教学,课程教学以一元函数微积分为基础,线性代数及概率论为辅修,数理统计为选修内容。在教学内容上,教学要以强化概念、注重应用、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重点,针对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大胆地抛弃传统的过于强调理论的教材,同时,适当选取自学内容,对于部分与中学教学内容重叠的数学知识,可作为自学内容,自学要求要明确,并且要有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引入相关专业实践实训中的实际案例,通过相关案例的介绍引出相关的数学概念及其相关数学思想及理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解决专业相关问题的同时,加强数学修养,提高了数学素质。
其次,合理安排数学课程和相关辅修课程的教学顺序,如计算机基础课程,我们建议在一年级就开设相关语言课的学习,同时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统计等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辅助介绍运用计算机相关软件分析、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如运用Matlab软件画出经济函数的图形,从而了解经济函数的相关特性,如:单调性、极值、最值,了解函数的边际和弹性,让学生走入机房,自己动手,从中真正地体验到以计算机作为工具解决数学问题,用数学理论作为工具解决经济问题的乐趣,在“用数学”的过程中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第三,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是数学老师思考的问题,也是专业课教师、实习实训老师需要积极探索的课题,因此,数学教研室的教师们可以进一步加强和专业教研室、实习实训基地的沟通与联系,积极开展数学课与专业课教学的有效合作教学,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充分启发引导学生掌握高数的内涵、外延、历史背景及思想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附1:管理相关专业课时分配:
总学时:128
参考文献
[1] 石磊,颖慧.素质教育视野下的运筹学课程改革[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篇3
关键词:西蒙;决策管理理论;范式;西蒙范式
作者简介:包玉泽(1974-),男,河南南阳人,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武汉大学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管理学理论和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谭力文(1948-),男,四川成都人,武汉大学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管理学理论和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受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管理学》建设项目资助,项目负责人:谭力文。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9)04-0005-04 收稿日期:2009-04-12
管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为我们展示了它进步的不确定性本质,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学派林立,孔茨(1980)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丛林”。在当代西方管理理论丛林之中,在杜威、巴纳德、阿,瓦尔德等对决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西蒙、马奇等吸收行为科学、系统论、运筹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学科课程过,创立了决策管理理论学派。由于该学派的理论论证严密、体系完整,故在当代西方管理理论丛林之中独树一帜,西蒙也因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的开创性的研究,获得了197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并成为决策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由于西蒙等人的研究,吸引了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管理理论丛林中的其他竞争模式;同时,西蒙等人的研究又为后来的研究与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最终形成了库恩意义上的决策管理理论“范式”。
一、西蒙决策管理理论范式的哲学基础
任何一种思想都是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管理学也是如此。管理学家们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某种哲学去思考和处理管理问题。探究西蒙的管理思想也就有必要首先了解其思想的哲学基础。
西蒙管理思想的背后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在《管理行为》一书中,西蒙指出其研究的逻辑起点是逻辑实证主义(西蒙,2004)。从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观出发,西蒙将科学界定为“对于可观察的世界以及运作方式的陈述”(西蒙,2004),科学可以分为理论科学和实用科学,其区别在于理论科学是纯事实的描述,而实用科学除此之外还具有祈使性。事实命题有对错、真伪之分,而伦理命题无所谓对错、真伪。所以要判断实用科学命题的真伪,必须剔除其伦理要素,剔除方法一般采取假设的形式。因此,科学无法告诉我们应当怎样,只能告诉我们在什么条件出现什么结果。基于此,西蒙发展出了他的管理学科观,并认为建立原理之前,必须能够运用文字精确地描述管理型组织的面貌和运转状况;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一个基本假设,即决策制定过程乃是理解组织现象的关键所在,并通过此来精确地描述管理型组织的面貌和运转情况。在此基础上,西蒙试图完善或重建组织管理理论。
二、西蒙决策管理理论范式的构建
(一)西蒙决策管理理论范式的学科观
西蒙从逻辑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引发出对于管理科学本质的看法以及如何构建管理学理论等观点。西蒙认为管理学像任何一门学科一样,仅仅关心事实叙述。一旦有伦理语句出现。就可将其分解为事实部分和伦理部分。而且只有事实部分与科学有关。与科学分类相对,管理学也分为理论管理学和实用管理学。理论管理学是对有组织群体中的人类行为方式的描述;实用管理学是由这样一些命题组成:要想通过活动,以稀缺的资源达到管理目标的最大实现,应该如何做。即实用管理学强调在管理实践中,要致力于研究管理资源有限性和提高管理效益的关系,以实现管理目标。
西蒙这样规定管理学的性质是从他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中推演出来的。对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西蒙首先驳斥了认为其区别在于社会科学包含伦理规范的观点。认为真理或谬误不能用“应当”句式予以断定,所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并不存在这样的差别。至于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科学的复杂性和采取实验方法的困难都不是根本差别。它们之间的根本差别是:社会科学同有意识的人打交道,而人类行为受知识、记忆和预期的影响。将预期作为社会行为中的因素,人的行为便与环境中物的方面没有什么不同。因此,管理学能够成为科学。
从西蒙对管理学性质的界定及分类,可以推出,管理理论的功能有二:一是描述功能;二是解释功能。关于这一点,西蒙在《管理行为》中用形象的比喻给予明确地说明,他的思想是“组织解剖学和生理学,并不打算涉及如何解决组织弊端的问题,本书涉及的领域属组织生物学,而不是组织医药学。本书对实际管理问题的唯一贡献就是:合理的医疗实践只能建立在透彻的组织生理学知识基础上。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进行与组织相关的描述和分析,管理实践问题的诊断和解决都只是次要的”(西蒙,2004)。
(二)西蒙决策管理理论范式的构建方法
如何建构理论呢?西蒙认为如果对管理的描述不能达到更高的思辨水平,就不能在能辨别和验证正确的管理原则方面取得迅速的进步。他认为,建立原理之前,必须能够运用文字精确地描述管理型组织的面貌和运转状况。然后,“管理研究的正确途径。要求识别出所有重要的诊断准则;要求我们用一套准则去分析每种管理状况;要求我们通过研究搞清楚几条相互排斥的准则所占的权重”(西蒙,2004)。因此,西蒙首先就致力于构建充足的词汇和基本分析方法。
正如日本管理学家占部都美所言:巴纳德是现代管理论的生父,西蒙是巴纳德的直接继承人。巴纳德在研究中在把个人视为具有有限的选择能力的基础上,把组织定义为一个有意识地对人的活动或力量进行协调的体系;这一协作系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信息交流、做贡献的意愿、共同的目的。而组织的平衡,则是组织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巴纳德强调:组织的存在取决于协作系统平衡的维持(巴纳德,1997)。这种平衡开始时是组织内部的,是各种要素之间的比例,但最终和基本的是协作系统同其整个外界环境的平衡。于是,巴纳德独创性的思考了正式组织的各要素,即专业化、诱因、权威、信息沟通、决策等,提出了经理人员的职责。
西蒙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及巴纳德对他的影响,并在有些地方直接沿用巴纳德所使用的概念及理论。西蒙继承了巴纳德关于人的决策能力有限性的思想,但他在这个思想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心理因素对企业中人的决策行为的影响作用,认为人的决策行为是受学习、记忆、习惯等心理因素影响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符合现实的“管理人”认识。同时,西蒙继承了巴纳德的组织概念,把组织定义为一群人彼
此沟通和彼此关系的模式。西蒙在研究中注意到,组织中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由“决策”和“执行”两个方面组成的,管理不仅应该被看作是行为的过程,而且也是决策的过程。因此,决策制定过程是理解组织的关键所在,决策行为是管理的核心,决策也就成了西蒙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单位,西蒙以此为切入点,通过组织决策过程的角度来理解组织,以此为基础去分析组织问题。
(三)西蒙的组织理论
西蒙对组织的看法属于理性系统的视角,即把组织看作是一种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设计的工具;工具的好坏取决于结构理性概念所包含的许多因素。在对传统管理理论研究批判的基础上,西蒙以自己构建的基本分析词汇和基本分析方法体系,并对组织问题进行了探索。西蒙认为决策制定过程乃是理解组织现象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对人类决策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后,西蒙以此为基础去解释组织中的一些现象,如组织和人之间的关联、组织对人的影响等。
西蒙首先把组织描述成一个由个人组成的平衡系统,组织接受货币或劳动的贡献,并提供诱因作为回报,这些诱因包括组织目标本身、组织的存续和成长以及与这两者无关的刺激。西蒙认为组织对个人的影响是组织对个人决策依据的某些前提的影响。组织主要通过权威、沟通、培训、效率和组织忠诚来影响个人决策过程。西蒙认为,决策是一个复合过程,各种决策要素都能追溯到参与决策前提确定的许多人身上。因此研究个人被授予的自由权限和组织对个人选择的决策前提产生影响,总是有益的。如果给定一组完整的价值前提和事实前提,那符合理性的决策只有一个。如果确定了理性人制定决策时依据的价值前提和事实前提,就可以控制他的行为。施加影响力就是通过控制决策前提进行的,自由裁量权则与制定的前提数相反。西蒙分析后提出,影响力模式主要包括内部(效率原则、组织忠诚)和外部(权威、建议、信息、培训)因素。确定每种影响模式的运行程度和方式是组织的一个根本问题。
三、西蒙决策管理理论范式的方法论特点
在人类认识真理的过程中,面对同一客观对象往往会提出各种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认识和理解,究其原因,不仅是由于人们所面对的客观世界的极其复杂型,认识结论的差别更多地是来自于认识方法和手段的差别。由于管理学所涉及的事物的特征,使得方法论问题对引导人们达到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总结西蒙的管理思想,可以看出他坚持了经济学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方法论、价值要素和事实要素的区分、目的一手段的分析方法等。
(一)个人主义方法论
所谓个人主义方法论,就是把社会看作是无数的个人活动组成的,个人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一切社会现象、组织机构、重大事件都是个人决策的结果,是由个人根据他们自己的利益所采取的行动而引起的。因此,所有社会现象都应追溯到他们的个人行为基础,社会理论必须根植于个人态度和行为。个人主义方法论思想源于原子论假说。但是,哈耶克(2003)认为原子论的个人主义是假个人主义,因为这种观点认为任何社会现象都可以“原子式”地化约到个体来加以解释,也即个人可以是孤立自足于社会,并且是预设和前提性的。而哈耶克理解的“个人”,在性质上乃是一种社会动物或政治动物,强调对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人或个人行动所具有的社会性质进行阐述是极其必要的。他认为忽视个人所具有的社会性质而从“唯个人主义”角度认识世界必然导致“原子论”的分析思维,这将是一种完全错误的方法论具体化。因此,哈耶克的个人主义方法论是强调把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作为立足点来解释社会整体,
同哈耶克一样,西蒙也是以个人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具有逻辑上的分析优先性。据西蒙所述,对组织的科学描述就是具体地分析作为组织参与者的个体所作的决定,以及他们在做这些决定时所受到的各种影响。同时他是把人放到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分析,认为人类理性是在制度环境中塑造出来的,理性的个体是,也一定是,组织化和制度化的个体(西蒙,2004)。并详尽分析了组织对个人的影响机制,尤其是权威的影响力,为什么对塑造人类行为如此有效。因此,其方法论是个人主义的。
(二)价值要素和事实要素的区分
西蒙的研究是以价值要素和事实要素的区分为基础的(Miller,2008)。在研究中,价值要素与事实要素是相互关联、交错在一起的。西蒙认为:事实命题是对可观察的世界及其运作方式的陈述。事实命题原则上可以经过检验来确定真伪(西蒙,2004)。价值要素与决策制定者或者行为者本身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观念有关。对于价值要素,人们不可能通过科学的方法确定其是否正确。
那么怎样判断管理者的决策是否科学合理呢?西蒙认为,价值要素和事实要素的区分相当于目标和手段的区分。也就是说,人们行动的目的为何,是属于价值判断的问题,而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要采取什么行动最恰当,则属于事实要素的问题。人们不能对目标本身的正确与否进行评价,因为它属于价值判断的问题,但人们可以对实现这个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方案正确与否进行科学的评价,因为它属于事实要素的问题。所以西蒙指出:决策总是可以从这种相对意义上来评价,就是只要给定要实现的目标,就可以确定决策是够正确,但是,目标的变化蕴含着评价的变化。严格地说,我们评价的不是决策本身,而是我们判断的决策与宗旨之间的纯粹事实关系。也就是说,判断一项决策是否正确,就看其所采取的手段是否能有效地实现目标,因为它是事实性的问题。(西蒙,2004)
(三)目的一手段的分析方法
在论述价值与事实的关系时,西蒙使用了目的一手段链的方法,但目的一手段的方法在西蒙的管理思想中决不是仅此而已。实际上,它是西蒙另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思想。通过目的一手段方法,西蒙建立了独特的决策分析工具,而且目的一手段的方法也决定了西蒙的理性观。
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而决策过程是可以用目的一手段方法来分析的。决策过程中被人所选的方案,实际上是达成预期目的的合适的手段,而目的本身是更大目标的工具,也就是说目标结构的特征是层级式的。整个层次系统的每一层次,都可视为下一层次的目的和上一层次的手段。所以目的一手段层级系统既是个人行为的特征,也是组织行为的特征。当然,真实的行为实际很难达到高度的有意整合,他们并不像一棵树,由主干一节节地分下去,而往往是关联性较弱的蛛网结构。而且越往高层次、越接近主干,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联性越弱,整合性越差。
以上可见,西蒙十分重视对方法论的研究,并且管理理论研究中同样坚持了这一思想。他提出的许多观点使管理学建立在一个以一贯之的思想体系之上,为管理学的科学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西蒙决策管理理论范式的思想价值与挑战
没有范式,便没有科学,因为范式是理论化了的坐标或
罗盘。以此坐标为底基,才有可能将某一研究范围归类于规范化。范式决定了研究的着眼点,决定着哪些问题是允许提出的,也决定着如何回答所提出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与手段(库恩,2003)。西蒙在坚实的哲学认识论、方法论基础上,着力构建一系列适于描述组织,适于刻画管理组织运转方式的工具一――系列概念和术语,并将其视为起航的港口,以此为基础去分析组织问题,形成了决策管理理论范式,并被一群学者所推崇,表现出了强大的张力。
1 西蒙范式为企业管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科学主义特征的范式
管理学作为科学,是揭示人类管理活动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尽管20世纪初在西方就产生了以泰勒等为代表的经典的科学管理运动的思潮,但是泰勒的范式只是揭开了管理科学化的序幕。作为西方20世纪主流的西方科学哲学,逻辑实证主义于20世纪30年代日趋成熟,并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科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以科学改造重建社会科学几乎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西蒙以组织及其管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然主义的认识论,即像自然科学认识自然及其现象一样来认识管理现象,以规律(法则)的探寻和科学预测为目标,向管理者提供在管理活动中必须遵循的概念、原理、法则、方法,把科学一贯秉承的理性传统在管理学研究中继承和应用,把人抽象为有限理性的“管理人”,并在管理学研究中尽量排除人的主观价值判断。
2 西蒙范式为后来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一个分析组织行为和现象妁有效方法或框架
作为理论分析框架,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视角、参照系或基准点和分析工具(钱颖一,2002)。西蒙断言:管理就是决策,这使我们看问题时能直指关键的、核心的问题;西蒙关于组织的描述是与实践者的经验相吻合,为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建立了标尺;他也为管理者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即前提。西蒙把人的抉择看作是由前提推出结论,因此,一项复杂的决策就好像是一条大河,是由构成决策的无数前提所组成的众多溪流汇合而成的,而复杂的组织也就是如何纳入这个有效的模式之中的问题。另外,西蒙的方法论是多层次的,既包括哲学的,也包括具体的方法论。
3 西蒙的研究为后来的组织理论和管理理论研究提供了研究纲领(Cohen,2007)
管理学面对的是具体的人,而传统的经济人假设在管理中应用的缺陷在当时也已经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才有了后来行为科学的滥觞,但其对人的认识却十分具体,需充分考虑情景因素。故难以让人捉摸,而科学的理论需要抽象。西蒙则着重分析了心理因素等对决策行为的影响作用,提出了更符合现实的有限理性假设(李永鑫等,2007)。经济学家从西蒙的有限理性出发,实现了决策理论与主流经济学的理论融合(王今朝,2006),将其纳入主流经济学的框架内消化吸收,发展出了三支:第一支以Wald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家将不完全信息与有限理性挂钩;第二支以霍奇逊、Radner、科斯、威廉姆森、张五常和青木昌彦为代表从信息成本或交易成本角度理解有限理性;第三支是一些信息经济学家、行为经济学家把非传统的决策者目标函数引入。在管理学领域,有限理性假设为管理工作打开了新的思路:如相对于传统的集权,有限理性的管理人假设则要求恰当地分权;组织不仅是用人,也应该是发展、培养和造就人的学校等。同时,也派生出了新的管理理论:马奇等人运用社会学、行为学的理论对决策过程和各种不同情境下的决策进行了深入研究;西蒙等则进一步研究了计算机技术发展和人工智能对决策的影响;赛尔特等学者提出了描述组织决策过程的卡内基一梅隆模型,把组织决策视为由许多部门和各种立场观点的人共同做出的超越个体管理者范畴的管理主体集体决策,不仅促进了有关个体决策的有限理性观的产生,而且对组织层次的决策也提供了许多新见解。
4 西蒙把管理科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区分,为我们今天破除实用主义思想对管理理论发展的负面影响提供了思想源泉
管理理论与实践二者合而不同,作为独立与管理实践的理论,应该是不受任何先验性的情景因素的影响,而管理实践则是实践者在理论指导下,对情景因素做出的主观判断。实用主义则是人们重实践而轻视理论,甚至误解理论。
5 纵观人类知识妁增长史,我们会发现,知识一方面会表现出线性的连续累积增长特征,一方面也有非线性的批判性知识增长特征
管理理论与实践领域也都表现出时尚化的特征(Abra―hamson,1996),无疑会影响管理学科的发展。而西蒙在研究中表现出的知识累积观应为我们重视和发扬。
尽管西蒙的决策管理理论范式表现出了强大的张力,但是正如孔茨等的总结:比起决策来,有更多的管理工作;在同一时间,着重点即过于狭窄而又过于广泛(Koontz,1980)。因此,不可否认的是决策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但是管理不等于仅仅就是决策。另外,西蒙的思想也深受经济学科的影响,如个人主义方法论和逻辑原子主义,但是能否根据个体特征而推出整体特征则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另外,西蒙把管理看作是可以像自然科学那样研究的一门科学,强调科学与人文的区分,但在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关于管理学科的科学性特征和人文性特征也备受争议,受人文主义思潮影响比较深的学者也对西蒙的范式提出了质疑。
五、结语
篇4
关键词 货币时间价值 教学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货币时间价值是财务管理学的基础知识,是连接货币现值和终值的桥梁,是财务管理价值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对此教学、学习必须做到扎实、熟练。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对此部门的掌握并不熟悉,经常做错题目,对终值、现值以及年金的概念及计算混淆不清,出现了很多错误。本文从货币时间价值概念出发,梳理和总结了货币时间价值计算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在货币时间价值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把题意理解错误,以至于做错题目。常见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对货币时间价值概念理解不透彻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增值,也称为资金时间价值。教材上的概念就这么简单明了,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这其中充满了许多的想象。货币的时间价值是等待的结果吗?只要持有货币,就会产生增值吗?古代货币被发掘后,一直推移到现在,会不会产生更大的货币时间价值呢?学习是不断接受、消化和熟练的过程,有的教材对概念的讲解并不到位,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障碍。除此之外,学生学习过《政治经济学》,自然会联想到《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与《财务管理学》里面的货币时间价值理论有相似之处,如果授课过程中,没有向学生阐明二者之间的异同点,势必也会造成概念理解错误。
1.2终值、现值的概念理解不深入
现值,即现在的价值,是货币时间价值计算的起点,也称为本金。终值,也称未来的价值或结束时的价值。在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同学对这些基本概念基本上能掌握清楚,但对终值和现值之间的转换计算充满不确定性,做完一道题目,不知道正确与否。究其原因,问题的症结在于对终值和现值的概念知其一不知其二,并没有做到深化认识。
1.3复利计算与年金计算混为一谈
复利计算是相对于单利计算而言,即以是否对已产生的利息计算利息为标志,分为单利和复利计算,而年金计算则是以交易或事项发生是否重复性为依据,如果某项交易或事项一定期间内重复发生,而且每次交易金额也相等,就称为年金形式的货币时间价值计算。在授课实践中,部分学生对年金的计算和复利的计算混为一谈,一提到年金就是复利,更谈不上年金的分类及和终值和现值的计算。
1.4年金计算转化存在偏差
年金按照发生的时点不同,可以分为后付年金、先付年金、递延年金和永续年金四种。大部分学生在授课结束后,都能很清晰地辨别出各类年金的特点、概念,但是对此类年金的混合运算以及相互实现运算的转换仍旧心存疑虑。譬如有些涉及年金的题目,需要用2种以上的方法解答,不同类型的年金能够相互实现计算转化,很多同学一筹莫展。先付年金与后付年金的计算转化并不理解,尤其是涉及递延年金形式的计算转化更加无能无力。
1.5对插值法计算存在误区
货币时间价值计算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涉及到期限、收益率。在授课实践过程中,许多学生不能有效利用货币时间价值系数表,遇到题目时,仍按照传统的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导致解题方向错误,导致陷入数学逻辑计算陷阱。插值法在处理非整数求解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对插值法临界值的选取方面,不少同学认为只要选取两个临界值就可以,其实不然,因为临界值差距越大,误差就越大,最终会影响结果的精确度。
2相关建议及对策
货币时间价值学习建立在对相关概念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基础。在日常授课实践中,一定要重视对货币时间价值相关概念及计算的学习。文章提出了对货币时间价值学习的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和对策。
2.1加强对相关概念的认识
《财务管理学》教材上给出的相关概念都是基本定义,没有进行深入的解读,这造成部门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是按照教材上给出的概念和实例来机械的做题,题目稍作修改,则无法适应新的情况。比如说什么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教材上的定义为: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增值,也称为资金时间价值。这样简单的定义会使学生产生许多歧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
譬如,陈女士是一家公司的出纳。她的宝贝儿子小强,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家伙,今年读三年级,很喜欢数学,一天晚饭桌上,陈女士和丈夫谈起来今后10年的存钱计划,因为小强10年后会考上大学而夫妻俩也想买套房子 。“至少得20万,”陈女士说道,“从今年起,每年得存……”“2万”小强 叫起来了,“妈妈,你们去年存了一万八。今年叫爸爸别抽烟,我暑假也不去夏令营了。这样可以节省下两千,加起来正好2万。”“一年一万八也差不多”,我的烟还可以抽。小强啊,你也可以去参加夏令营”。小强的爸爸说。“为什么呢?”小强问。“银行会给我们利息啊。”爸爸说。“什么叫利息啊?”小强又问。“利息……就是……”打个比方吧,你去年过年时候存入100元,今年过年的时候你可以在银行取到110元,多出来的10元钱就是利息啊。”利息率呢?”是10%。”陈女士比划着向儿子解释。”那么银行为什么要多给我们钱呢?”小强总爱问个底朝天。”小孩的话真多!把钱放在那里1年,它当然要给你利息了。”爸爸插嘴道。“噢,对了,我外婆去年过年时候给我100块!说是零花钱的,还说存在她那里,今年过年的时候,妈妈说用那100块买了玩具车,妈妈还欠我利息呢!”
通过此案例,可以解决许多学生对货币时间价值概念的认识,货币经过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货币的时间价值产生于社会资金的流通领域,并不是所有货币都有时间价值,只有把货币作为资本投入生产经营过程才能产生时间价值。
2.2深化对时间线的认识
在实践教学中,许多学生做题做不正确,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理解终值、现值以及之间的联系,尤其涉及到时间间隔,许多学生对年初、年末发生的现金流量不愿意用时间线的形式列示出来,只是想当然地认为货币的分布形态应该是在某个时点上发生。这样就造成了时间价值分布错误,必然造成终值、现值计算不符合实际价值分布形态。在授课时,一定要突出时间线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画出时间线,并正确标示出现金流量的分布状态。
2.3正确引导复利计算与年金计算
年金计算的基础是复利计算。在授课时,不要只刻板用教材的概念,必要的时候可以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譬如说复利计算与年金计算的区别在什么地方?作为教师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来引导,可以这样回答:从图书馆一楼到六楼,你可以乘坐电梯,直接从一楼到达六楼;或者你也可以步行,从图书馆一楼梯口一直走到六楼口。同样能完成到达六楼的任务。我们对年金进行计算时,直接可以查年金现值或终值系数表,可以求出相应的结果;同时,也可以按照年金的概念,把所有发生的年金全部复利终值或现值都求出来,然后加总求和也可以实现此目标。
2.4深化对各类年金的再认识
在年金分类中,最重要的就是后付年金,也称普通年金,它决定着先付年金、递延年金以及永续年金的计算。年金分类的依据在于发生的时点不一致,但是发生的个数是一致的。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向学生突出这一点。必要的时候,通过典型例题向学生展示其变化的规律。譬如说下面的例题:
有一项年金,前3年无流入,后5年每年年初流入500元,假设年利率为10%,其现值是多少?
题目虽然很短,但是仔细分析起来,却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因为题目已知条件中给出的是后5年每年年初流入500元,并不符合递延年金的定义。
2.5深化对插值法的认识,减少误差
插值法常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采用列表形式,把所要求的变量置于中间被夹在的位置,两边分别是大于未知变量的和小于未知变量的数值,进而可以求出;二是通过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求出对应的线段成比例,进而求出其未知变量。在实施插值法计算时,必须尽可能采用逐步测试逼近法,找到与未知变量最近的两个临界值,尽可能减少误差。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货币时间价值;人才培养目标
一、案例教学法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个人就业的要求,应用型高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案例教学法正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要求教师从诸多实例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个案,整合加工后引导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对其进行分析、思考,从而得出相应结论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有效引导学生将抽象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加深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正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相符。
二、案例教学法与财务管理课程特点相契合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其具有如下特点:
1.内容综合性强
财务管理课程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宽泛,尤与会计学、管理学、金融投资学联系较为紧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
2.学习难度大
财务管理课程历来以公式多、计算量大而让诸多学生望而却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使学生整日埋头于抽象理论和繁杂公式,陷入“背了忘,忘了背”的恶性循环,而案例教学法以运用原理解决真实案例为基础,帮助学生摆脱“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困境,使其收获到“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愉悦,从而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3.应用实践性强
财务管理课程作为应用型的财经类学科,其理论源于实践,并付诸于实践,这也正与案例教学法的终极目标相契合。
三、案例教学法贯穿于财务管理教学的始终
教学实践中,本人以“货币时间价值”的教学为例,阐明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1.案例导入新课
如,自2008年12月23日起,五年期以上商业贷款利率从6.12%降至5.94%,以个人住房商业贷款50万元(20年)计算,降息后每月还款额将减少52元。即便如此,12月23日后贷款50万元(20年)的购房者,20年中累计需要还款85万5千多元,需要多还银行35万元余元,这一数据充分体现货币时间价值的作用。可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以此导入“货币时间价值”。
2.适时引用案例
学习四种年金的计算方式之后,为使学生更明晰地辨别各类年金,本人给出以下案例。如某公司拟购置一处房产,房主提出三种付款方案:(1)从现在起每年年初支付20万,连续支付10次,共200万元;(2)从第5年开始每年末支付25万元,连续支付10次,共250万元;(3)从第5年开始每年初支付24万元,连续支付10次,共240万元。
假设该公司的资金成本率(即最低报酬率)为10%,你认为该公司应选择哪个方案?
这三种付款方案涉及预付年金、递延年金如何转换为普通年金的问题,如果学生对概念及原理掌握不到位,极易将第二、三方案的递延期搞错,从而错算其年金现值,最终影响到公司决策。
该案例具体解析如下:(1)P=20+20×(P/A,10%,9)=20+20×5.759=135.18(万元);(2)(注意递延期为4年)P=25×(P/A,10%,10)×(P/F,10%,4)=104.92(万元);(3)(注意递延期为3年)P=24×[(P/A,10%,13)-(P/A,10%,3)]=24×(7.103-2.487)=110.78(万元);
鉴于此,该公司应该选择第二种方案。
如能将此案例思路清晰地解决,也就说明学生已熟练掌握了普通年金、预付年金和递延年金的原理并能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引导学生找寻案例,并运用原理分析
“货币时间价值”的案例比比皆是,为避免学生将复利和年金相混淆,课后要求学生自行分组、分工协作,搜集涉及年金、复利问题的案例。诸如父母购房时在有足够资金的情况下该如何抉择:一次性付款,还是分期付款?并结合所学知识,将完整的分析过程以多媒体形式展示并讲述给受众,以期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语言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业务的钻研精神。
四、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货币时间价值”是分析财务管理案例的工具,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众多经济事例皆可运用货币时间价值原理分析,引导其牢固树立货币时间价值观念,为学习财务决策和资金运筹夯实基础,从而真正实现“导之以行”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志宏.财务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02.
篇6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 商务英语 市场营销
一、引言
用目标语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content-based language teaching)又被称为浸泡式教学法(immersion)被证明是一种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学非常有效的方式(蔡云,2001)。其基本的做法是以英语为媒介教授管理学、营销学、国际商法、商业概论等商务课程,取得一石二鸟的效果。但是此法仅仅解决了一个授课的语言问题,至于具体的教学方法并未提及。笔者通过实践,认为在用英语为媒介教授商务知识的同时,采用任务型教学法组织学习,可收到更为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理据
任务型教学通过设定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任务型教学的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学习者通过实施任务和参与活动,促进自身知识的“重组”与“构建”(方文礼,2003)。
“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被 Hutchinson &Waters (1987) 称为专门用途英语发展的第五阶段。作为专用英语一个重要分支的商务英语,其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学习者明确的学习动机和高涨的参与热情(林添湖,2001)。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有赖于学习者积极的参与。那么如何才能吸引学习者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呢?通过“任务”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任务的布置使得学习的目的具体化。根据Norris (1998,转引自韩宝成,2003),任务就是用语言来完成的真实世界的活动(real-world activity),而商务英语的学习目的就是学会用英语来完成各种活动。假如我们把完成各种商务活动本身作为我们学习的任务,那么学习就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就能进一步地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和热情。
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将课内的学习和课外的阅读结合起来,需要与同伴进行合作,这种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正是当今商务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因而任务型学习理论应用于商务英语教学有利于学习者综合素质的培养。
任务型教学法以二语习得理论为依据,并吸取了交际教学法的思想(韩宝成,2003),提倡通过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语言接触和输入,获得用语言进行交际,最终达到用语言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重视学生信息的沟通能力而不是强调学生使用何种语言形式(丰玉芳,唐晓岩,2004),这就可以解决一直以来困扰商务英语教学中语言和商务孰重孰轻的矛盾。通过任务型教学,语言被用作解决商务问题(完成任务)的工具而习得,商务知识作为任务的本身而得以完成(获得),使得英语和商务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三、具体的操作(以市场营销课程为例)
下面以市场营销课程为例,介绍任务型教学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来源于企业经营管理,又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富有指导意义的学科。在市场国际化,企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的今天,现代的营销策略成了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关键。我们为社会培养的商务英语人才必须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念,因而这门课也成了商务英语学科课程设置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
市场营销的教材很多,深浅不一。对商务英语的本科生来说,概论性的教程比较合适。本文采用了新西兰管理学院(New Zealand Institution of Management)Introduction to Marketing 的课程大纲,Boaz (2001) Marketing in New Zealand 为教材,授课对象为商务英语大三(下学期)的本科生,授课语言为全英文。
1.任务的设计
对于任务的界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任务进行了描述。其中Nunan(1989)把任务分为真实际任务(real-world communicative task)和教学型的任务(pedagogic task)。交际型任务强调学生用目的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工作任务,而教学型的任务则专指为教学而设计的活动。
为市场营销学设计的任务以任务链的形式出现,兼有交际型任务和教学型任务。本课程最大的任务设计为让学生完成一份营销计划书。该任务具有真实性、连续性和概括性的特点,涉及本门课所学的几乎所有的基本概念及理论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营销计划书的任务在第1周( Introduction to Marketing)后布置,要求学生在第16周完成,横跨整个学期。本任务的设计符合以下几项原则:
(1)真实性原则(authenticity principle)
营销计划书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对于营销人员来说,撰写营销计划书是一项必备的技能。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真实明确的语言情境,可学会用语言完成真实的交际活动。
(2)形式―功能原则(form-function principle)
该任务的设计注重语言的形式和功能的融合。商务报告语言的简洁性、正式性、格式的规范性以及其推理、演绎、说服等的功能都在这一任务的完成中得以训练。
(3)阶梯型任务原则(task dependency and scaffolding principle)
整个营销计划由一系列子任务构成。各任务既可独立完成又相互依赖。比如营销组合(marketing mix)部分必须建立在SWOT分析及目标市场的基础上,而目标市场的确定又必须建立在消费者行为分析、市场调查和企业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再比如目标(market objective)――策略(market strategy)――实施(implementation plan)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环环相扣,前后联系,任务与任务之间既有纵向又有横向的联系,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整个任务链由最大的营销计划任务维系,各子任务为营销任务服务,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任务群。
(4)做中学的原则(learning by doing principle)
自始自终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相关的营销知识及英语表达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其认知能力,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市场把握能力都得到了锻炼。由于营销计划的对象(公司和产品)由学生自己选择,他们还必须自己选择一个产品,并通过各种渠道(媒体)对这个产品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解。在为其设计营销计划时还必须考虑市场的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得到极大地提高。完成任务的过程无疑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在营销计划书这个大任务的统领下,每一章节的教学活动还包含不同的任务,如回答问题,案例分析,设计调查问卷等。每一章的任务多以教学型任务为主,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本章节讲述的概念原理,以及这些原理在实例中的应用。完成任务的形式多以小组讨论为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案例分析介于交际型任务与教学型任务之间,案例来自真实的生活,也可根据本章节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适当的改编。问题的回答纯粹是教学型的任务,而为某一具体的实体或事件设计调查问卷则属于交际型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必须用英语进行,故其英语表达能力得到极大地锻炼。
2.任务的实施
整门课程的教学分为教师授课(lecture)、辅导(tutorial)和课后阅读三部分。教师授课阶段主要由教师讲解(输入阶段),辅导阶段主要由学生提问,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课后阅读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根据课程大纲的规定,学生至少要花与课堂学习等量的时间进行课后阅读。内容包括教材,案例,以及辅助材料。任何一个任务的实施都包括了准备、执行和评价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教师授课,学生课后阅读
执行阶段:辅导课上的回答问题,小组讨论
评价阶段:评价分为学生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两部分。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相互评价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可行性,以及使用语言的正确性。一些明显的语法错误及口误往往由同伴指出而得以纠正。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不同的小组,对讨论进行适当的监控,并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解释、评论。
对于整个营销计划来说,各个章节的学习及各子任务的完成都是对其的准备阶段,其执行阶段由学生在课后进行。对于营销计划书,学生可以分阶段进行撰写。如学完第1到8章之后,学生应该完成 SWOT分析及确定目标市场(Target Market)。教师对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提醒,但不强制进行检查,给予学生完成任务适当的自由度。在整个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引导者,监督者,参与者的地位,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中心。
对营销计划书的评价以评分的方式进行。评价从计划书的格式、语言到内容分为各细分标准。要求格式规范,语言简洁,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但对细微的语法错误不予追究;内容必须符合营销学的各项原理。考虑到学生缺乏市场经验,故对其市场可操作性不予追究。
四、效果和反馈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系采用上述方法对商务英语方向大三的学生进行了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参加学习的96名学生有93位同学通过了由新西兰管理学院(NZIM)要求的各项测评,获得了由新西兰颁发的该课程的单科结业证书。我们还同时采用此法进行了《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上课教师为新西兰霍克斯湾东方工业学院(Easter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wke’s Bay)原副校长 Tony Smith, 同样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在课程结束后,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参加学习的96名同学进行了语言学习效果调查。结果显示72%的同学反映其英语水平有了很大地提高,28%的同学反映有一些提高。在英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中,79%的同学认为通过学习,其听力水平有了提高,62%认为写作能力有极大提高,59%认为其口语能力有了提高,39%认为其阅读能力有了提高。不难看出,学生在学习商务知识的同时,语言技能相应有了进步。
五、结语
我们的尝试证明任务型教学非常适合运用于商务英语的教学当中。任务的设计可以涵盖整个课程,甚至可以跨课程,使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联系更为紧密,互为补充。现在我们正在尝试跨课程的任务型教学,试验成果拟另撰文阐述。
参考文献:
[1]Boaz, A. Marketing in New Zealand [M]. Auckland: Pearson Education New Zealand Limited,2001
[2]Hutchinson, T &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Long, M.H.A. A role for Instru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ask-based Language Training [D] in K.Hyltenstam &M.Pieneman(eds). Modeling and Assess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ondon: Multilingual Matters,1985
[4]Nunan, 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5]蔡 云: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有效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第4期
[6]方文礼:外语任务型教学法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9期
[7]丰玉芳 唐晓岩: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6期
篇7
【关键词】护理;人文;人文关怀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240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212-02
有句外国医学名言是 这样说的,“Treatment is more about restoring the peace of mind than about producing a cure.(医学治疗的宗旨不只是要治疗疾病,更要助人心安。)”。我们中国也有句名言“医者父母心,急患者之所急.”这当中都包含着医护人员对病者的人文关怀。对病者的人文关怀古来有之,当今世界经济快速迅猛发展,医学也跟着进步,护理人文关怀也越来越凹显出其重要性。我们的先人虽然注意到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但始终没有提出相关的理论来。
1.护理及护理学基本概念及理论的发展
1.1护理的定义。护理的概念是随着护理科学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nurse这一概念来源于拉丁语,原为养育、保护、照料等意。护理学的创始人南丁格尔(FlorenceNightingale,1820~1910)1859年认为“护理是使病人置于能接受自然影响的最佳环境”。当时的护理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急性病患者的需要。1943年SisterOlivia认为“护理是种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包括照顾病人的一切,增进其智力、精神、身体的健康”。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对人、环境、健康、护理的认识,美国护士M-arthRogers在生态学家Newnan和Fitypatrick理论的影响下,认为应该重视人是一个整体,提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1966年美国VirginiaHenderson认为“护理是帮助健康人或病人进行保持健康或恢复健康(或在临死前得到安宁)的活动,直到病人或健康人能独立照顾自己。”1980年美国护理学会对护理下的定义“护理是诊断与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其内容是护士对病人现存疾病的状态和潜在健康问题评估,依据护理理论确定护理诊断,应用护理程序这一科学的护理方法为病人解决问题,并对效果进行评价。这一概念提出护理要作为医疗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仅执行医嘱,护理的发展不再是注重疾病,而是在重视疾病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人的整体护理,注重护理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以上各项护理定义各有其重点,也有一定局限性,是与历史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联系的,我们可根据时代的进展对护理下定义,因为护理的内容、目标、对象等总是不断变化的,护理的内涵也总是依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着。但护理的任务和目标却是可以确定的。护理工作的任务就是帮助患者 ,恢复健康;帮助健康的人,促进健康 。护理目标就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
1.2护理学的定义。目前对护理学概念尚无一致公认的标准定义。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护理学有了很大进展,对护理学的认识逐步提高。1981年我国著名学者周培源说:“护理学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1986年卫生部副部长顾英奇说:“护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医疗有密切的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护理专家林菊英说:“护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护理理论逐渐自成体系,有其独立的学说和理论,有明确的为人民服务的职责。”究竟怎样定义护理学呢?许多护理学者提出不同的定义,但都认为护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最近有些护理学者认为“护理学是研究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发展规律的应用性学科[1]。它以自然科学和会科学为基础,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2]。”我认为此定义比较准确的说明了什么是护理学。护理的对象是人,护理学本质属性就包含人文性,它是研究并最终服务于人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高度综合的复合体[3]。护理学的研究目标是人类健康,不仅是病人,也包括健康人;研究内容是维护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护理学的任务:①建立有助于康复的物质和精神环境。②着重用教授和示范的方法预防疾病。③为个人、家庭和居民提供保健服务。联合国主管卫生工作的专门机构-一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1977年提出了一个战略目标:“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1.3护理学的发展史。护理学的产生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护理学的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息息相关。护理既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他主要经历了自我护理(远古时代)、家庭护理(古代)、宗教护理(中世纪)、医院护理(中世纪末)、近代护理(19世纪中叶)、现代护理(20世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现代护理是南丁格尔创建的科学护理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20世纪护理学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其发展可概括的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阶段(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有病就是不健康,健康就是没有疾病”阶段,此时护理的特点就是护理从属于医疗,护士是医生的助手,护理只是针对于疾病的治疗,护理工作以执行医嘱为主,且形成一套规范的工作程序。协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成为这一时期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此时的护理教育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但为护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其致命弱点是只关心病人局部的病症,以协助医生消除病人身体上的病灶为目的,忽视了人的整体性,因而护理从属医疗,护士成为医生的助手,护理研究领域十分局限,束缚了护理专业的发展。
二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阶段(20世纪40年代~20世纪70年代)。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新的健康观:“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且是在心理上,社会中良好的适应状态” ,标志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医学的指导思想为“以病人为中心”,护士与医生的关系转变为合作性的伙伴关系,护理从单纯执行医嘱的被动方式转变为主动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身心整体的护理满足病人各方面的需要,如生理、心理,而不单纯的是疾病的治疗。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正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医院的护理现状。此时,护理学已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脱离了类同医学教育课程设置。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改变了护理的内容和方法,但护理的研究内容仍局限于病人的康复,护理的工作场所限于医院内,尚未涉及群体保健和全民健康。
三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今)。1977年WHO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已成为各国健康保健人员的努力方向,护理从附属于医疗的技术性职业转变为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专业,1977年WHO提出了“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成为护理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护理的范围、对象和内容都将有很大的扩展。护理的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病人,扩展到健康、亚健康的人,扩展到生命全过程的护理,也从个体护理扩展到群体的护理,工作场所从医院扩展到家庭和社区,扩展到有人的地区,护理教育趋于完善。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是我国护理发展的方向。护理学已发展成为现代科学体系中综合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的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应用学科。
1.4 我国护理学的发展。早期的中医药学与护理学密不可分,医学与护理学合二为一,密不可分,“三分治,七分养”,是我国古代对医学与护理学的关系所做出的高度概括。中医把人体看成作是统一的有机体,并把人的健康与内在心理状态和外在生活环境紧密联系起来。中医药学为护理学的起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在祖国医学中有关护理理论的技术记载就颇为丰富了,如我国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但当时并没有专门的护理人员,大多都是由大夫担任护理工作,一人任两职。前后,由于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定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外国人可自由出入中国。我国近代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护理的影响,随西医和宗教的传入开始。 当时的护士大多是外国人,由于当时社会的需要,更多的中国人去学习护理并成为护士,但那时的护士并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并不能算得上是严格意义上的护士。随着社会的发展,护士教育纳入国家正式教育系统,护士队伍壮大,护理教育体制日趋完善,护士晋升制度和注册制度的建立,护理出版物增加 ,护理研究日益发展都促进了我国护理学的发展。
2.人文关怀
2.1人文的概念。“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 英语中人文即是humanism, 从概念上讲,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 易经 》中 贲卦 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 程颐 《 伊川易传 》卷二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人文原来是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我国《辞海》称:“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现在大都采用辞海中的解释。
2.2人文关怀、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关怀(caring,又称关心、关爱、关怀照顾等)是护理的核心概念与中心任务[4]。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5]。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科的核心和精髓[6]。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人文主义是以人为本位的 世界观 ,集中体现为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它着眼于生命关怀,着眼于人性,注重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尤其是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精神,它形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立在人性论、人文主义倡导的个性解放、个人自由思想和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的基础之上,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高科技时代不断融入人类所有文化精神(包括科学精神、伦理精神、艺术精神)而逐渐成熟起来。护理职业的特点决定了它所崇尚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尊重为核心的人道伦理意识和精神。虽然这其中包含了护理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护理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素养等内容,但人道主义的伦理意识和精神最重要。因为护理技术的正确应用、护理程序的有效实施、病人身心需求的合理满足等等,都需要护士的人道伦理意识作为前提,尤其是当护士单独从事某项服务时更需要良好的伦理意识加以保证,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要以人道和美德作为后盾”一样。护理实践中的人文精神与我们现今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理念显示了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有专家称,人文精神是整体护理的理论和导向,是整体护理的内在动力,而整体护理则是人文精神的具体实践和应用。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个人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7]。人文素质要求现代医护人员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感、积极而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良好的沟通技巧、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8]。
3.护理人文关怀
3.1护理人文关怀的提出及发展。护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后现代时期正式提出来的。在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教授Engel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影响下,护理学者开始反思自身的专业价值、地位及研究领域等内容。美国护理理论家Leininger与Watson,鉴于她们丰富的人类文化学与精神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价值观,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的观点,并将护理学拓展到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健康”为本的人文关怀的发展阶段。Watson在她的著作《护理:关怀的哲学和科学》中首次应用了“人文关怀”这一词语。她将哲学以“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引入到护理学“关怀弱势人群的生命健康”的内涵之中,揭示了护理学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核,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包含着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关怀。
3.2护理人文关怀概念的内涵、核心内容。护理人文关怀是一个复合概念,是哲学与护理学的有机结合,是人文关怀理念在护理学科的具体运用[9]。护理人文关怀也即是人文护理,是文化护理的核心内容之一[10],简单说是指护士将所学知识内化后,发自内心的给予病人的情感付出,以及对病人的同情理解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关爱[11]。具体来说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以人道主义的精神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力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真诚关怀和照护。即除了为患者提供必需的诊疗技术服务之外,还要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以满足患者的身心健康需求,体现对人的生命与身心健康的关爱,是一种实践人类人文精神信仰的具体过程。护理人文关怀的核心内容主要包含有五个方面: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协调患者的人际关系、满足患者的个性需要[9]。
3.3我国护理人文关怀进展及发展趋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使人类对健康与疾病概念的认识更为理性,更加全面。护理学作为一门逐步发展成熟的独立学科,在现代医学模式转化的实践过程中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其集中体现就是护理人文关怀。护理人文关怀是社会发展和护理学科进步的产物。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护理人文关怀工作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绩,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我国人文护理发展趋势一、护理实践的发展 社区护理:下世纪护士将从医院走向各级初级医疗保健场所; 健康教育: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扮演关键性的角色 ;各专科护理 :面对和管理更加复杂和危重的病人。二、护理教育的发展 教育层次:扩大高等护理教育规模,提高护理教育层次和增加护理教育的多样性形式; 课程设置: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三、开业护士的培养 护理管理的发展:现代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护理研究的发展:出于广泛深入开展的阶段,我国护理人员的科研素质和意识有待提高; 护理理论的发展:应用护理理论,检验和发展护理理论 。
总之,人文护理是现代护理的发展趋势,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必须人文护理。现在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人文护理即是以人为本的护理[12]。我国的人文护理才刚开始起步,我们要以虚心、诚恳的态度,刻苦耐劳的精神,向别的国家学习。我相信人文护理将在我国迅猛发展,人文护理的前景将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张静平.现代护理学.第一版.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2004,3-6.
[2]张静平.现代护理学.第一版.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2004,3-6.
[3]何宇芬,谭斌.浅谈临床护理队伍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1407-1408.
[4]段红梅.人文关怀体现护理质量提高[J].临床合理用药,2009,2(2):93.
[5]杨涯人,邹效维.论人文关怀的文化内涵.《学习与探索》,2008,02:11.
[6]刘德培,陆莉娜.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弘扬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哲学,2003,24(3):5-7.
[7]宣扬,申正付.医学生人文素质缺陷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7,(4):16.
[8]袁耿清.医用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2l2.
[9]计慧明. 护理人文关怀新进展.现代护理报:2009.
[10]王斌全.护理人文关怀与健康新概念[J].护理研究,2003, 17(1): 2.
篇8
一、文科物理的含义
为高等院校文史、经管、外语、艺术等文科类专业学生所开设的物理学课程,一般我们通称为文科物理。文科物理在培养目标、内容体系以及内容处理三个方面区别于理工科物理教育。[1]所以,文科物理不是简单地为文科学生讲授物理课程,文科物理课程更加侧重体现物理思想和人文精神的交融,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物理学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因此文科物理无需过多地涉及繁琐复杂的理论公式推导。通过讲授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物理学史上的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现及在发现过程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与创新思维,使学生从物理学的科学思想与研究方法中获益,使其感受到自然的美和自然科学的美,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妙,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
二、文科物理教育的意义
我国国民科学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1995年高校“基础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科学素质的培养”[2]这一议题被明确提出并获得了广泛认同。物理学兼有哲学的概括性、抽象性,数学的逻辑性、严谨性以及实验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即使是在社会科学领域,物理思想和方法的运用仍然卓有成效。所以说物理是非常适合对文科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学科,而文科物理课程的开设是对文科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文科类专业中开展物理教育,对促进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有机融合,特别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科学生在学习物理学过程中,将会领略到物理知识与物理思想的奥妙,不断吸收其中的精华,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与理性逻辑思维能力。[3]除此之外,文科物理在构建文科大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探索科学先进的新型教育模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开设文科物理也是物理学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4]因此,开设文科物理课程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三、文科物理的教学现状
随着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全方位人才的需求增多,各类文理交叉专业大量涌现,国内部分高校开始探索怎样完成理工科与文科教育的交叉渗透,促进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大学首开先河,为文科类专业学生开设了大学物理课程即文科物理,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由此也带动了全国各个高校为文科类专业开展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模式。其中,浙江大学的“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已经创办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文科物理蓬勃开展之时,我们也看到,很多高校对文科物理的课程定位、教学目的和课程内容等问题认识存在误区,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1)部分高校开设的文科物理课程,没能做到区分生源,因材施教。选课人数众多,基础参差不齐,众口难调,严重影响教学效果。2)教学内容的甄选,未能解决文科物理课时压缩与知识增多之间的矛盾,缺乏对文科学生这一特殊教学对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3)部分授课教师忽视了文科物理与理工物理的差异,不能摆脱传统的理工科物理的羁绊,课程的传授严重依赖高等数学等工具,这样数理基础较差的文科学生容易产生畏难与厌学情绪。
四、文科物理的教学举措
目前看来,文科物理教学状况不容乐观。文科生对物理的认识比较迷茫,或不理解、或怀疑、或否定,这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思。根据一项调查显示,[6]43.3%的文科生认为文科物理课程的改革重点在教学内容,36.7%认为改革重点在授课方式,13.3%认为在授课教师。因此,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拟从上述三个方面对文科物理教学展开探讨。
1.合理的教学内容物理学内容包罗万象,知识点浩如烟海,同时文科物理课时有限,比如淮南师范学院在教育系开设的文科物理只有54学时。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仔细甄选,并有所取舍。文科物理课有别于理工科物理课而具有其自身特色,故在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的选取与设计上,应当充分考虑到文科物理作为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程的特点。文科物理教学内容总体而言涵盖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理学基本概念,并结合物理史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家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扩大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面,掌握物理学的思想和思维方法。二是与物理有关的社会问题,如臭氧枯竭、全球变暖、技术风险、能源、核动力、核武器、伪科学等,努力地使文科学生感到物理是鲜活的,是具有哲学意义和社会影响的。三是日常生活中高科技和现代化的物理学,通过介绍能源、材料、医学、航天、激光等领域中蕴含的物理知识,融课本中的物理内容和现实中的前沿应用为一体。开设物理实验课也是对文科物理教学的有益补充。[7]物理学归根结底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每定义一个概念、发现一个定律,都是建立在坚实的实验基础之上的。比起抽象的理论学习,物理实验更加直观具体。通过物理理论与实验结合的教学体系,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及规律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以及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物理实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促进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起着积极的辅助作用。另外,笔者认为在文科物理教学中应该适时穿插具有重大新闻价值、引起社会反响的事件,讲授其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以神州系列飞船为例,我们可以讲述第一宇宙速度、角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宇宙射线等,还可以谈论飞船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光伏效应。这样,根据合理构建文科学生知识结构、提高文科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为他们量身定做、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篇9
关键词:信息服务工程;课程体系;毕业生调研;市场需求
调整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使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是当前师范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教育部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试点课题中的“地方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试点项目”的试点单位,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1] (以下简称“规范”)的指导下,在过去的两年中,我校提出以培养应用型“信息服务工程师”为目标,结合市场和自身特点,较大幅度地调整了教学计划,以增量的过程模型探索了计算机科学和技术课程体系向“信息服务工程”课程体系的转移。
1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析
国务院于2009年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不断培育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教育等服务事业。信息服务正在向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必将是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方向。现代服务产业有两个重要特点[2]:
1) 一是IT相关性。即IT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传统服务领域,对其进行改造、提升后,由此产生现代服务的新需求、研究和实践。以移动通信、互联网服务、普适计算等为代表,强调计算无处不在。
2) 二是以服务为中心。即使用“面向服务”的范型来分析、设计各类商务与产业问题,识别服务提供者、服务消费者和服务中介,将彼此之间的经济和信息交换关系转型为信息服务供需关系,并加以运作、管理。以IT服务、软件即服务(SaaS)、云计算等为代表,强调以服务的视角看待一切。
服务计算领域跨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技术、商业和管理等多个领域,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深刻改变了人们对商务(Business)和技术(Technology)的传统认识[3]。“信息服务工程”可以看作为服务计算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基于IT的信息、服务和工程的有机统一,涉及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系统工程、人文、社会、心理等多个学科领域。
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征要求信息服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懂、评、建、管、服”的明显特征。“懂”即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评”即具有对技术、系统、工程、产品的评价能力;“建”即具有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工程实施和建设能力;“管”即具有对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管理与优化能力;“服”即综合利用信息技术、信息产品服务于企事业单位业务目标的能力。以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满足信息服务工程专业方向的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2课程需求分析
我们根据“规范”设计了调查问卷,并通过电子邮件对近10年间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进行了有关课程需求的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40份,其中多数是毕业5年以上的毕业生。问卷设计了7个问题,汇总如下。
2.1工作岗位职责
47.5%的毕业生正在从事各类学校的教学和培训工作,其他一大类毕业生从事了网络维护与安全保障、应用软件维护、项目管理IT服务类工作,数量约占30%。而新的毕业生将越来越多地加入到技术培训、职业培训的群体中,因此他们都从事着信息服务工程领域的工作。这也说明,信息服务工程已经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现代服务业形势下的发展方向。表1说明了被调查者的工作岗位职责分布。
2.2帮助较大的课程
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对当前毕业生的职业影响较大,选择这4门课的毕业生均在12%以上。可能由于就业岗位的原因,硬件类课程,如电工与电子、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等则根本未被毕业生提及。这说明,师范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将传统的计算机硬件课程进一步压缩,因为他们好像与“信息服务工程”没有直接联系。表2说明了被调查者认为对职业影响较大的课程。
2.3没有益处的课程
第3个问题则直接询问哪些课程没有用。传统的计算机硬件类课程,如电工与电子技术、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等被3位以上的毕业生提及。一些课程,如计算机图形学,仅由一、两个毕业生提及。因此我们应将传统的计算机硬件课程逐步压缩为一门课程。表3说明了被调查认为没有益处的课程。
2.4数学课程
之所以设计本问题,是因为历届新生总是会问这样的问题:我是来学计算机的,为什么让我学数学?从表4中可以看出,42.5%的毕业生认为离散数学和高等数学是必修的,30%的毕业生则提及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这个现象引起我们的注意,就是超过50%的毕业生认为数学对其目前的工作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而这个群体则是来自服务领域职业的毕业生群体。表4所示为被调查者认为应学习的数学课程。
2.5师范特色课程
35%的毕业生认为应当学习的师范特色课程是“心理学”,还有13%的毕业生认为是“教育学”。
2.6核心课程
该问题所列课程来自“规范(信息技术方向)”的示例课程[1]及传统课程的并集。虽然没有给出课程介绍,但课程名字也能大致反映课程内容。超过50%的毕业生均认为,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数据库与信息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软件工程、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为核心课程。这样的一个统计结果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在“信息技术方向”的规范中,分配给这些课程的学时很少,例如分配给操作系统的学时仅为10。表5所示为被调查者认为的核心课程。
2.7能力
该问题所列出的能力目标来自于“规范(信息技术方向)”的能力目标描述[1]。超过50%的毕业生认为,终身专业学习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论文写作、技术报告等)、识别和定义需求、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需要注意的是,仅19%的毕业生强调了“应用学科中计算和数学知识的能力”。表6所示为被调查者认为自身应具备的能力。
2.8资格认证
这个问题的4个选项如图1所示。从图1看出,较多的毕业生认为应该获得几个公司的证书,但是这个比例并不大,仅为35%。值得注意的是,79%的毕业生认为应该取得证书,而不管多少。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必须考虑“产品”类课程,因为证书是与产品相关的,虽然我们强调“类运算”而不是“实例运算”。
3课程体系设计
经过以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析及毕业生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信息服务工程”专业方向应满足如下培训目标:除了跨学科交叉的素养外,学生要掌握与计算技术相关的自然科学和数学知识,并具有创造性地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信息系统构建和信息服务工程应用的潜力;掌握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信息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网络系统的应用知识,对计算技术的效用和发展趋势有深入理解和评估能力;有良好的组织管理和交流沟通能力,能根据不同组织和机构的需求选择相应的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工程,并能有效地实施和管理;能胜任信息工程服务工作、IT教育与培训工作;具备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能适应系统、工程、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对师范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学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而对于师范类院校而言,则普遍设置了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能够提供经济、管理、人文和社会方面的课程。因此,师范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独有的优势,培养信息服务型人才。
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数据库与信息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信息系统工程、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应作为核心课程。教师在教授这些课程时,必须紧密跟踪学科发展和技术发展,能够通过例题等形式反映当前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比如在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中解释Page Ranking算法;在操作系统课程中解释Web服务器对大规模并发访问的处理等。
数学素养是一名学士的基本素养之一。从学生进一步深造以及培养“类运算”能力方面考虑,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和概率统计仍然是必修课程。其中,离散数学应作为我们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之一。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强调“专业适配性”,即要向学生讲清楚这些数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在本学科中有什么用。
IT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工程、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管理与维护以及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类课程是本专业方向的特色课程,这些课程试图为学生建立起服务的概念及服务工程化等基本思想。基于以上培养目标,我们提出以下面向信息服务工程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信息技术导论、离散数学、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作为奠基性课程。信息技术导论介绍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讨论信息技术应用、问题求解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针对地方院校特点,解决新生的基本桌面应用和网络应用技能问题,如文件管理、打字录入、电子邮件、网络搜索、网页制作等。本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入门导引。离散数学介绍形式描述、变换、推理和证明方法,离散系统的描述与分析方法以及常用的实际离散系统模型,为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与信息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等课程提供基础。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通过介绍一种具体的过程型程序设计语言及程序设计技术,使学生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结构,理解本学科求解问题的基本过程,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方法和调试技巧,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在实践环节,应从“夯实基础、综合设计”两个层次完成实践,侧重于针对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算法,并注重与后续课程信息系统工程、操作系统的联系。
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系统平台(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数据库与信息管理技术、Web系统与技术、人机交互、信息安全保障、信息系统工程等是课程体系中的支柱性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为学生构建基本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设计合适的算法并建立起算法评价的基本思想。计算机系统平台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从硬件的角度讲授如何设计计算机系统、程序如何在计算机中运行;操作系统课程从软硬件资源的管理者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以系统化和结构化的思维理解操作系统的设计思想,建立起系统的总体模型。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从整体上粗线条地勾画出计算机网络的概貌,介绍协议、分组、统计复用、数据包、虚电路等重要概念,让学生充分理解层次模型。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网络是信息服务工程工作的平台,对这些课程原理的理解直接影响其上的应用、工程和服务。
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数据库与信息管理技术课程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数据库维护能力、数据库设计、实现和调试能力等。信息系统工程包含了系统工程和软件工程,让学生理解一个计算机系统包括了人、硬件、网络、过程、软件等要素,理解将需求和功能分配到各个要素中去,理解方案的形成和合同的制定,理解工程管理的作用,理解软件生命周期和常见的方法、工具和过程。Web系统与技术使学生理解与Web相关的概念和架构,掌握客户端的呈现、程序技术及服务器端的程序设计技术;人机交互介绍人机接口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信息安全保障介绍信息系统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及相应的方法对策。这些支柱课程为学生从事信息服务工程奠定了“懂、评、建、管”的知识基础。
IT服务管理、系统管理与维护、Java和Windows两个平台下的程序设计以及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的一般理论方法,则作为目标性课程。此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如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课程,增加学生在交叉学科方面的知识。这些支柱课程为学生从事信息服务工程奠定了“服务”的知识基础。
4结语
信息服务工程已经引起了教育界和企业界的重视。例如,刘宇等介绍了信息服务工程与管理专业的精英式工程教育所需的11门课程[4]。IBM介绍了面向本科生的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5]。本文在分析服务型社会发展背景的基础上,依据高师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毕业生对课程的需求,提出了高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适用市场需求的一种新目标:培养信息服务工程师,并提出了信息服务工程的系列课程。在“规范”的指导下,作为“地方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试点”项目的试点单位,我们正在实践开展以上课程改革工作。未来将进一步调研毕业生对这些课程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32-428.
[2] 徐晓飞,王忠杰. 论服务计算与服务工程的发展及影响[C]//中国计算机学会. 2008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10-126.
[3] J M Tien, D Berg. Towards Service Systems Engineering[J].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2003,5(5):4890-4895.
[4] 刘宇,徐秀娟,马瑞新. 信息服务工程与管理专业的精英式工程教育模式探讨[J]. 计算机系统应用,2009,18(6):143-147.
[5]Wendy Murphy. Introduction to Service Science,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SSME)Course Overview[EB/OL]. [2010-03-08]. /developerworks/wikis/display/ssme/Introductory+module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Information Service Engineering
DONG Dong, SUN Zhao-hao, WANG Zhi-wei, TIAN Liang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6, China)
篇10
关键词:案例教学;开放教育;网络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开放教育概述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及起源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即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其操作流程为“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案例教学法在我国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没有国外那么普遍,并且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长期以来,我国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沿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可以分为课堂案例教学法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法。
(二)开放教育概述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普遍认为开放教育具有这样几个基本特征;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
开放教育的本质是人人亨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仅意味着对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开放教育可以在远程教学、也可以在面授教学的条件下进行,但相对于面授教育,远程教育更适宜于实现开放教育。
二、工商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价值
(一)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开放教育教学的必要性
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理念是和案例教学的理念一脉相承的,开放教育课程引入案例教学,能更好地实现“学导结合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案例教学的真谛与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地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简单讲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与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运用基本概念和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
由于案例素材都是来自于现实,学生通过对案例中所描述问题的分析,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是一种模拟实践,有助于学生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开放教育的学生大多数是在职学生,他们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他们是带着工作中的许多问题走进课堂。案例教学让他们把课堂和实践紧密结合了起来,案例教学既加深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种疑问和难点。
(二)网络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基于网络案例教学的优势与传统面授环境下的案例教学相比,其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学生的参与程度高。开放教育大部分学生都是成年人,他们不可能抽出很多时间来上学授课,而基于网络的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由于没有授课时间的限制,任何学生都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发到讨论区,所以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且可有效解决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时间的冲突。二是学习的灵活性强。网络案例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并且讨论的内容都会保留在网上,供学生反复观摩,对案例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继续深入讨论。三是互动性好。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不仅可以回答每位学生的问题,而且能得到学生对案例课效果的及时反馈,不断改进教学,由此,学生的满意度将大大提高。四是对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大。利用网络进行案例教学,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空限制,案例教学规模可扩大到约100名学生。
三、案例教学法在开放教育工商管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近年来,关于案例教学法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的文章层出不穷,可是各类文章都是单一针对课堂案例教学,或者是单一针对网络案例教学进行的。但是,在开放教育这种教学模式上,我们应该将课堂案例教学和网络案例教学结合进行,使工商管理学科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实施步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课堂案例教学的设计
课堂案例教学最常用的是讨论法,也有只把案例作为理论的例证使用的。这里我们只对讨论法的实施操作规程作一概括讨论,以便自如地运用案例教学。具体实施案例教学,大致可按如下四个阶段进行。
1.阅读分析案例。案例教学首先是下发或指定案例材料,并根据该案例教学指导书指导学习者对指定学习的案例材料进行阅读,分析案例的具体内容,思考案例所提出的供学习者思考的问题。
2.小组讨论。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小组的规模以8~10人为最佳,讨论中要求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简单地说出自己所作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供大家讨论、切磋、补充,具体做法不拘一格,可按案例问题及讨论问题的顺序逐一发表各自的高见,也可将几个有关的问题合起来系统地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供大家讨论,还可将自己分析案例过程中遇到的特殊难题提出来让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在分析讨论阶段成员自行做一些简单笔记是有益的,把讨论中出现的不同见解、合理建议记录下来,对于有纷争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提交到下一阶段进一步讨论。
3. 全班讨论。全班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讨论,是小组讨论的继续。它一方面讨论解决小组讨论阶段各小组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另一方面讨论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有意引导的讨论问题。
为了使全班讨论有效地开展,教师要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要认真学习研究案例后给出的教学指南,具体拟定出课堂教学计划,在讨论掌握上,教师要力保讨论沿预期的轨道进行,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并引导出与论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力争班上每个学生都至少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
4.总结评述。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是总结评述。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作全面总结。对讨论中出现的好的分析思路与独特见解加以肯定,同时指出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最后要求学生写一个案例学习报告,对自己在案例阅读、分析、讨论中取得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释疑等作一总结,并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
(二)网络案例教学的设计实施
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的实现途径,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模式可表述为“案例-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自主探索或网上协作- 案例小结- 评价”六个环节。
1.案例。实施案例教学,需要运用大量的教学案例,选好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在案例的选取与制作中,我们强调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实践性;二是启发性;三是典型性;四是目的性;五是篇幅适中。
2.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案例之后,根据授课的进展程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收集各种与案例分析有关的资料素材,并在网上设立教师资料区、留言版、公共讨论区、小组专用讨论区、答疑室等不同形式的交互区,以此设计学习情境。
3.在线讨论。可以通过师生交流、小组交流和总结交流进行。
4.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网络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锻炼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它有助于理顺学生的思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廖秋林。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及其启示[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9)。
[2]徐碧美。如何开展案例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2)
[3]王世卿。案例教学初探[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6管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