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

篇1

以身作则,行为世范。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心灵的健康和成长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好的老师是孩子最信任的人,有些话甚至不对父母讲也愿意跟老师讲,老师能帮助他解决思想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做到这一点没有爱心是不可能的。惟有教师人格的高尚,才可能有学生心灵的纯洁。教师不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广大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坚持以德立身、自尊自律,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学高称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思想观念是学生的价值观的导向,教师要学德,修德,然后给学生当“范”的镜子。

二、给学生上好德育课

小学生,尤其农村小学生价值观念还没有形成,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耐性很强,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形成自己的正确的,稳定的价值观念,非常重要,这就要德育智育并重,甚至德育重于智育。蒙牛乳业用人语录:有德有才,必须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控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可见德智孰重。

三、学校德育工作要常态化,生活化

德育教育做到和每天洗脸刷牙一样;课程实施,融会贯通,智中育德,德中启智,德智并举;让育德在学校中有形,将德育贯穿到学校工作的每个角落,重视小事,从小处着手,从细处着手,从每一句话着手,从有形再到无形,从强制到自觉,忌口号化。

四、给家长上好德育课,构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阳光桥梁

让家庭和学校为孩子的成长共同努力。第一,要开办家长学校,这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第二,学校设家长接待日,专门接待来访家长,在某些问题上进行交流、沟通,达成共识。第三,教师要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以及学生在家里的表现,与家长在教育学生上达成一致,从而因材施教。第四,设“家校联系卡”,定期或不定期发送到家长手中,并回收反馈信息,使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好学生。

五、重视留守儿童,重视个别不良行为学生

篇2

关键词: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对策;教师;家长;学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告诉我们:作为教师,首先是“传道”,然后才是“授业解惑”。可见德育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人们也常说:“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败的催化剂。”人才的培养,一切以德育为根本。德育不仅过去需要,如今仍旧要坚持,未来也应该坚持要这样做。德育如此重要,在小学教学德育工作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小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儿童的品德行为处在“质”的变化过程中,正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一、农村小学德育的现状

1.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有失误之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农村学校仍然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束缚,智育获得至尊的地位,德育却成了智育的附庸,成了应试教育的工具,完全丧失了育人的本体追求,成了孤寂的“可怜儿”。

一方面,德育教育只是形式化的教育。课表上思想品德课虽然是每周两节,但将“背”作为品德教学的唯一途径,将学生能身体力行的活动变为机械的背诵,学生成了教师思维的附属品,甚至一周一节的班会课也常常被别的课所代替,具体的德育教育成了无根的缺少灵魂的德育,因为教育主管部门要的是学科成绩,逼得老师只有出此下策。另一方面,学校德育形式有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往往只强调学生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弟子规》等品德教育的典型机械的诵记、竞赛考试和奉行。教师命令,学生服从。重视了德育的过程却忽视了涵养学生德性的过程;没有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期末的思想品德考评评的内容只是学生被班主任看到的一面,自然就不是十分准确了。平时的“好人好事登记簿”上记录的也只是拾到东西交公、帮助他人扫地等,流于形式。甚至有的学生明知道是谁的东西还要交给教师,为的就是给教师留下好印象,在“好人好事登记簿”上记录下自己的名字,这样的德育怎么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呢?

2.家庭教育的误区。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大多数家长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于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但他们并不懂得“全面发展”的道理,他们认为孩子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得个高分皆大欢喜,考个不及格或是名次不理想,回家后或打或骂是少不了的,以冷静的态度分析原因或给孩子以鼓励的却是少数。这种“考分至上”的教育观与我们学校提倡的素质教育是相违背的,因此,如何使我们的家长改正这种错误的教育观是我们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广大农村,许多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或经商,把孩子留在家让老人带,而这些老人经常早出晚归地干农活,一大早把孩子送入学校就,至于学业以及品德教育方面,都推给了教师,而自己只要负责孩子的生活和解决学习中的经济需要即可,更有甚者,孩子想怎样就怎样,为所欲为。这种放任自流式的家庭教育,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对某种行为的认识不能得到巩固,导致认识与行为的严重脱节,使学校教育成了理论的“空架子”。还有一些家长甚至认为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会使孩子过于“老实”,不利于孩子今后在社会上立足。这样的家庭教育,教育的力量是十分薄弱的,家长缺乏配合学校教育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

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影响孩子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负面因素。一些家庭“封建家长制”的意识十分严重,他们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只知道“棍棒底下出孝子”,而不知“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的道理。或有知道此理的,却不愿为了教育孩子,而摒除自身一些对孩子影响不好的不良习惯,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如:高年级的学生写作文“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的时候,有50%以上的学生写的是父母赌博、吵架等一些家庭中的不良行为。这能算是学校教育的失败吗?家长们的这种思想意识显然严重阻碍了家校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3.社会文化垃圾对学生成长的危害。社会是学生成长的一所大学校,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对学校的德育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的一些不良行为会给学校德育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1)思想内容好而又富有儿童情趣的少儿读物严重缺乏,即使有些合适的,对于农村孩子及其家长来说,也没有要买的意识,于是一些庸俗的、劣质的图片、故事以及言情武打小说流入校园,成为孩子们的精神食粮。

(2)由于整个社会的飞速发展,农村生活也不断提高,电视、电脑、家庭影院相继进入普通农民的家,家长不懂得孩子的精神食粮究竟是什么,任凭孩子一天到晚玩游戏、看电视,使一些不健康的音像文化侵蚀了学生幼小的心灵。

(3)由于农村部分闲散人员和家长酗酒、赌博现象较普遍,孩子们耳濡目染,形成了不良品德。

二、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对策

1.“育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已经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教育部指出:“教育要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这一要求,这里的人,是全面的立体的人。”“人”只是简单的一撇一捺,但要让这个“人”站得顶天立地,很难。做人难,育人更难,让学生“学会做人”才是德育教育为之奋斗的目标。徐力、刘海洋、马加爵事件让我们不得不考虑:“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即真正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出发,深刻了解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关注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并积极探索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2.学校要利用不同阵地开展一些相关活动,培养教师具备相应的素质。并且对教师提出一定的要求,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制度。具体认真地做好家访工作。改变对学生犯错误时的解决方法。发现学生的缺点并帮助学生克服它们,并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让他们发扬优点,争当好孩子。另外,德育在实施的同时,也要强调接受,在命令的同时也要尊重意愿,力争“使学生不仅是在教师引导下,学会遵守社会规范的过程,而且是在教师启发下,追求人生幸福的过程”。

3.重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怀。要让学生知道爱国主义的精髓就是责任和奉献。要爱祖国、爱社会主义,首先要爱家庭、爱学校、爱班级,珍爱自己身体、生命,让他们从小事做起。国际主义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责任意识和相应的行为习惯,比如学好英语,多了解别国的文化以便,走向世界。

4.重视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从小培养他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心胸宽广,勇于交往,善于交往,能主动参与更大范围的竞争和合作。所谓学会竞争,不是要强化人的攻击性,而是指要学会按照一定的规则去竞争。有竞争才有力量,才能开创更大的事业。

5.创造优美的育人环境。生机勃勃的环境能让人心情舒畅。学校是育人的基地,所以要根据自身的不同条件和特点,让学校内的墙壁、花草、树木、宣传牌等都会说话,都富有生机;让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彰显人文气息。尽最大可能树立良好的校容校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的发展水平,进而形成良好的品德。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 农村小学英语 德育教育

党的十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问题较为突出。首先,由于缺少亲情的关爱,留守儿童大都有心理方面的问题,缺乏自信心,在学校不敢主动发言,不敢与老师进行沟通。父母外出打工,他们在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得不到鼓励和开导,性格越来越孤僻。其次,传统道德意识淡化。在农村地区,青少年尊老爱幼等传统意识淡薄,大部分农村的留守儿童没有尊敬老人的习惯,他们普遍认为爷爷奶奶理所当然要照顾他们,爷爷奶奶缺乏新的教育思想,一味溺爱孩子,导致很多留守儿童以个人为中心,团结协作能力较差。更有甚者,表现出偏激的行为,并伴有一定的暴力倾向。家庭教育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行为习惯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纠正,养成了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渠道,德育教育应该渗透到课堂教育中去。该如何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下面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在三年级的英语教材中,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称谓、问候、告别、重大节日问候的运用,学生在三年级的英语学习中基本能掌握用简单的英语赞扬别人,如:Good,good,you are very good.在涉及节日的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用英语向父母及祖父母(外祖父母)祝福,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文明礼貌,同时达到学以致用,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如早上见面互相说声“Good morning”,新年互相祝贺“Happy new year”、互送贺卡、礼物,得到别人帮助记住说声“Thank you”,别人向你道谢时,说声“You are welcome”。

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良好习惯教育

根据教材,教师要结合不同话题,联系学生实际,对其进行良好的习惯教育。如在教学体育运动的名称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不怕困难,坚持锻炼;在教学交通方式的主题时,结合句型 Slow down and stop at a yellow light .Stop and wait at a red light. Go at a green light.教育学生过马路时养成注意看交通信号灯的好习惯;在教学涉及到病症的单词句子时,提醒孩子生活中不要吃过多的甜食,对牙齿不好,容易造成toothache牙疼,教育学生不能贪嘴,要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三、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德育教育

在学习animals动物的教学中,向学生展示不同动物的图片,讲讲生活习性,告诉学生动物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要多爱护小动物,珍惜和保护稀有动物。在教学家庭成员的词汇时,教育学生尊老爱幼,孝敬长辈,保护幼小。在教学职业的词汇时,告诉学生不同职业的不同社会分工,教育学生职业无贵贱之分,要尊重别人,要好好学习,为自己制定目标,以后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

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英语教材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注重介绍中华文化,以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热,并形成运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文化的初步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特别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三年级学习不同国家国旗的样子时,重点介绍中国国旗的特点,讲解国旗的历史,加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教学节日的词汇时,着重介绍中国的节日,中国的国庆节、中秋节、端午节等,特别是中国的春节Spring Festival,给学生介绍春节的庆祝方式、各地风俗习惯,并让学生说说自己过春节的情况,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

五、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认识到自身行为对于学生的影响。如,在课内课外主动向学生问好,主动捡起地上的纸皮果屑,不踩草地……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并艰巨的过程,教师要时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渠道,我们必须利用课堂教学的资源,充分挖掘各门学科中的德育教育。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知识,不失时机地进行文明礼仪行为的引导与教育。特别是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更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缺失。教师应该不断深入理解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素材,自觉掌握和提高德育知识,把德育渗透贯穿到英语教学始终,通过持之以恒的教学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努力将每一个留守儿童培养成有礼貌、守纪律、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好学生。

篇4

一、深入教材,挖掘德育教育素材

据调查发现,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多是按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编制的,且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为德育的渗透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为在农村小学数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学前,教师应深入教材,挖掘教材中德育内容,认真钻研并将其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掌握相关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无形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小学数学“动物餐厅”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以故事导入课堂:“动物世界新开张了一家餐厅,听说今天餐厅里来了很多客人,小猫和小狗洗盘子都忙不过来了。我们也一起去看看吧。”同学们请你看一看是小猫的盘子多,还是小狗的盘子多呢?学生答出小狗的多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那是不是就意味著22比呢?”以此引出“100以内数的大小”这一教学内容。

二、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在面对抽象、逻辑性强的部分数学知识时,通常不易、甚至无法理解。这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与接受德育效果的提升。对此,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不同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请景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并渗透德育教育,以此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在讲到小学数学“厘米”“测量”等教学内容时,可以提前要求学生准备尺子、绳子等工具,然后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桌子有多长”这一教学情境,如:“同学们,相关部门关爱我们的成长,准备为我们的换上新桌椅。但是他们不知道应该给我们准备多长、多宽的桌子,你能测量自己的桌子后告诉他们吗?”学生得出测量结果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请你看看自己的桌子,有没有乱涂乱画、破坏桌面的现象?如果你有了新桌子之后你会怎么做呢?”

三、开展活动,在应用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离不开教学活动,而德育教育也不能局限于课堂。因此,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定期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根据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学生渗透相关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如“统计”这一内容,其教学目标是为学生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的体验,可以初步的了解统计的意义,并会用简单的方法去收集、整理数据。教师在讲解完这一教学内容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家庭塑料袋使用统计”活动,让学生对自己家里一天或一星期所用塑料袋数量、功用等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之后做出统计。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班级家庭一天、一星期、一个月甚至一年多塑料袋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统计之后可以为学生讲解塑料袋的危害,让学生自由分析与讨论,了解塑料袋对环境的影响,进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四、榜样促进,培养学生优良品德

篇5

一、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1. 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是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

因此,我认为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六规范”:

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

规范示范――动作正确,熟练优美;

规范板书――字迹工整,格式正确;

规范仪表――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

规范行为――举止大方,遇事得体;

规范环境――教具摆放有序,场地设计合理优美;?

体育教师言于律己,率先示范,带动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至关重要。

2. 教师与学生之间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例如,在体操练习的最后讲评时,除找出较好的学生示范小结外,还可以请虽然完成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一、二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二、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

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功能。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持引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并能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的迁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网络环境 道德教育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网络世界需要法律的约束和道德的规范。 我校系农村乡镇学校,学校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开展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从农村中小学生上网的实际和认识特点、心理需求出发,确定研究和实践的方向,采用调查研究、行为研究等研究方法,达到了“掌握上网技能,遵守网络道德,坚持文明上网,学生健康成长”的如期目标,为农村中小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我校现象分析

        我们从一些表象,透显出了我校德育教育实践所取得的效果。

        1.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逐步加强。全校七年级至高三段学生,文明上网优良率逐年上升,2011年上学期仅45.5%,而2011年下学期上升至91.6%。学生基本遵守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爱国、守法、无害”的网络道德规范。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这两年中,我校无一人因沉溺网络而逃课、辍学,无一人因沉溺网络、约会网友而私自出逃。

        2.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学生们一改过去仅从书本获取知识的单一途径,变成了书本、社会生活、互联网多渠道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学习变得更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越来越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适应时展的需要。

        3.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更新。

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接触的知识更加前沿,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不知不觉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明显突出。2010年,我校教育水平综合评价与以前相比,在全县排名由第5名提高至第3名。

        4.师生关系明显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以前一些上网成瘾的学生,经常遭到班主任或科任老师的训斥,逆反心理强烈,老师的说教学生很难接受,老师视其为“问题学生”,师生矛盾重重。通过开展农村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和实践,学生配合老师网上查询资料的要求,不敢面谈的话,不敢坦露的心声,都能通过网络交流,师生互相尊重,平等和谐,教学相长。

        5.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路子不断扩宽。在开展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2011年上半年,镇党委、政府组织公安、司法、文化、工商等部门大力整治我镇境内的经营性网吧,为学生文明上网创造了良好的网络环境。

用网络环境开展德育工作,是适应时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学校近年来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中的德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现将我们的主要做法介绍如下:

        二、措施与策略

        我们组织全校1000名七年级至高三段学生的上网情况调查,掌握了农村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而实施统计分析策略,具体如下: 

        1.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网络,做好学生上网的教育工作。学生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心,网络对中小学生更是充满了诱惑。在我校,信息技术课、网页制作兴趣小组、计算机网络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的开展,正是利用网络的正面优势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同时也防止了学生忽视正常学习、沉溺于网吧、陷入网络陷阱的负面影响。

        2.以共青团为载体,积极建设班级网站、校园网站(wcntzx.com)德育专题。在校园网上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共青团为阵地分别建设共青团主页,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站点里“德育动态”、“德育论坛”、“班级管理”、“主题班会”、“心理课堂” 等专栏既让学生丰富知识、净化心灵,又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产生了报效祖国的决心,达到了德育工作的目的。 

        3.在网络中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用网络拓宽现实的空间。学校网站开通了心理咨询栏目,有专任心理辅导老师陈玉镯负责,师生可以平等地跨时空在网上交流。如通过电子邮件、实时交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开设心理咨询信箱,运用e-mail进行交谈,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有利于克服心理障碍,容易沟通。

        4.召开网络德育教育教师会、学生会、家长会。利用广播、黑板报、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大力宣传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发出“文明上网,从我做起”的倡议,开展“告别陋习,文明上网”的签名活动,展开强有力的舆论宣传,营造出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的育人环境。

        事实证明,只要立足于农村中小学网络德育教育的实际,从农村中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出发,构建起“正面引导,先入为主,疏导与矫治并重”的农村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的全新模式,就能实现“掌握上网技能,遵守法律法规,坚持文明上网,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7

1 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思想教育得不到重视。教书育人是学校的主要工作,“传道、受业、解惑”自古就是教师的本职所在,“传道”被列为第一位,因此德育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应该占主导地位,占首要位置,“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熟知的,也是学校应该遵循的工作原则。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往往得不到重视,仍然是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计划总结中说说,平时工作撇撇”是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的现象。

1.2 缺乏健全的德育机构。要扎实开展德育工作必须有健全的德育工作机构:首先,有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校的德育工作组织与开展;其次,有一只高素质的德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班主任队伍;最后,还应该有健全的少先队组织。但是根据调查了解,在农村学校中这些组织机构不是没有就是形同虚设,具体表现为: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虽然校校设,但是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不能有计划的组织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活动;学校的少先队组织基本不设,少先队大队、中队、小队组织建立不起来,根本发挥不出少先队的先锋模范作用,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机制没有建立;个别教师素质比较低,别教师的一些不良习惯和思想反而对学生起到了负面影响。

1.3 缺乏必要的教育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一个有力的措施就是利用校内外德育阵地,充分发挥阵地教育优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可以说,德育阵地的教育功能比空洞发的说教效果派可以说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在农村由于受当地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制约,学校内没有德育活动室,学校外没有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多数农村更没有具有教育意义的革命教育基地,因此,在农村是没有什么办法利用德育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 由于上述原因,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处于相对薄弱的状况,导致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差,学生没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缺乏应有的为他人着想的意识等现象普遍存在,加强农村小学德育工作迫在眉睫。

2 加强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2.1 健全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要靠教师来完成,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础。首先,要加强教师师德建设,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教师热爱学生、爱岗敬业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高尚的情操和行为规范教育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其次要制定完善教师工作考评机制,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广大教师的责任感,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其次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要选拔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定期举办班主任培训,组织班主任进行经验交流,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同时要完善班主任考评的制度,加大对班主任的奖惩力度,进一步提高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2.2 完善德育工作网络。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道德教育仅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要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级教育网络,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农村学生家长素质相对较差的现实,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学生管理和教育方法的培训,帮助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要树立一体化教育观念,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以社会为依托、以家庭为基础的齐抓共管的育人格局。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社会都必须持之以恒、齐抓共管、群策群力,共同肩负起育才的责任。有人错误地把“教”与“养”截然分开,认为社会搞生产,家长管吃穿,教育是学校的责任;也有的教师错误地把“教书”与“育人”截然分开,认为科任教师管教书,教育是班主任的事;而有的班主任则认为“强扭的瓜不甜”,成才靠自我,外因起不了决定作用。结果放松教育,特别是放松了德育教育,这是十分错误的。如有的家长常常这样说:我的孩子只怕老师,在家里是什么人的话都不听,对家长、亲友的教育不听反而随意漫骂;有的老师仅要求学生在教室里不捣蛋,课外什么都不管;有的班主任则只是宣布班级纪律和规定,而对学生违反纪律,出现缺点或错误行为都不敢去管,怕得罪学生,得罪家长,思想上认为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惹不起。《礼记·学记》指出:“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篇8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148-01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而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基础阶段,因此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党的教育事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1.重智轻德的不良家庭教育现象严重

在农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都存在“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的都无所谓”的错误思想,因此他们平时过分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作为社会主体“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育子女方法上出现了两种极端:一种是对待孩子“过分溺爱”。例如,有些父母为了孩子集中搞好学习,一切家务劳动都由父母包办代劳,只要孩子发奋努力,考出好成绩,对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一味迁就,有求必应。这些孩子取得了好成绩,却养成了不爱劳动、爱享受等恶习。另一种是“打骂”型,以打骂代替了对子女的批评教育。例如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每次考试一定要子女考好成绩,以便将来能考上大学,可是一旦孩子考不好,轻则狠骂一顿,重则肉体惩罚,恨铁不成钢。殊不知,这样往往使孩子产生严重逆反抵触心理,甚至出走,与社会青年同流合污,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和单方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抚养、教育、管理的未成年人。随着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父母的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也日趋突出。由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造成了留守儿童家庭温暖和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产生了一系列普遍的诸如无人照管自我放弃、情感缺失冷漠内向、读书无用打工有理等现象。部分农村家庭中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务农,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力不从心,认为只要孩子有饭吃、有书念,就没有什么问题,对孩子的学习、内心世界从不过问,放任自流。还有的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形成老人在家照顾孩子,老套的隔代教育模式和“保姆式”看管局面,子女与父母之间缺少沟通、关爱、亲情,容易引起少年思想的封闭,影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对外交流能力的发展。

3.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师资配备和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在我们学校以及周围一些农村小学中,几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思想道德教育人员,任何一位老师都可以上思想政治课。而且由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处处以分数论英雄,成绩好的学生,“一俊遮百丑”,大部分学校德育教育流于形式,思想政治课成了摆设,至于学生受教育程度、教育效果,基本无人问津,只是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让说教代替德育实践或把德育实践当成说教,不能把课堂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不重视或根本就没有教会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教育对于农村大部分小学来说仍然是一副空壳。

4.言行举止不文明

一些农村小学生不懂得尊重长辈与教师,不懂得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现象较严重。言语粗俗、随意破坏公共财物、浪费水电、不爱惜粮食、乱丢垃圾,环保意识淡薄。例如,在我们学校不远处有一条河流,夏天,有一部分调皮的学生就去河里捉鱼,虽然他们在课本上学习了自然知识,但是他们还是不懂得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二、加强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1.了解特点,对症下药。

要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就必须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学生改正缺点,健康成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清楚哪部分学生是受到家庭过分溺爱的,在平时的生活中应多让他们参加一些班级劳动,引导他们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对于父母爱打骂的那部分学生,要给他们多讲道理,告诉他们父母的想法,让他们学会尊重和理解父母。对于留守儿童,应多给予他们生活、学习上的关爱,教会他们合理利用时间,鼓励他们多向老师请教不会的功课。

2.建立有效的班级运行机制

建立有效的班级运行机制,是班级管理的基础,它可以使班级凝聚力强、学风正,治而不乱,学生守纪、友善、主动、开朗、服从、协作、大方、集体观念强,有责任心。我班班长实行轮流制,安排处理当天的班级事务;所有班干部的工作全班同学监督;定期召集班干部到办公室召开会议,了解情况,教他们如何做好工作。我还在班里设置了好人好事记录本,把好人好事记在本上,开班会时,老师给予表扬。这样的班级运行机制,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使班级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

篇9

通过实地调研,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对农村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基本情况和现状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1.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情况喜忧参半。从问卷统计中看,坚持按课表上思想品德课的学校占88%左右,有12%左右的学校有被其它学科教师占用的现象;思想品德课在学生心目中认为非常重要的有61.2%,认为一般的占32.2%,还有6.6%的学生认为这门课可开可不开。就思想品德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存在的问题而言,64%的学生反映教师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效果较好;19%的学生反映思想品德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单调枯燥、索然寡味;更有18%的学生反映,有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标记重点内容,记录可能要考试的重点,完全把学生当成应试的被动者,为应试而教学。上述数据和内容集中反映了一个问题,无论是校方、教学人员,还是学生,还没有把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放到足够重视的地位。思想品德课堂作为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存在被忽视、边缘化的倾向,课时被随意占用、教师随意应付教学等现象,如果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堪设想。

2.农村中小学生的择友观、人际交往观符合其年龄特征。从问卷统计数据中得知:学生交友的目的,回答共同进步者占63.8%,帮助自己学习的15.3%,充实生活的占20.9%;他们择友的标准,兴趣爱好相同的34.7%,学业成绩好的22.4%,讲义气的29%,兴趣爱好相同选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多,学业成绩优,讲义气两个选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减少,这是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理性的表现。学生最喜欢交的朋友是有主见、成绩好、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同学,特别是乐于助人选项达到52.2%,这是农村民风淳朴并注重对青少年一代熏陶的结果,学生最鄙视的人是口是心非、仗势欺人、出口伤人、动手打人、小偷小摸、不尊重师长的人。上述结果说明,新一代农村中小学交际观、择友观基本符合教育的目的和期望,他们与朋友交往,基本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纯洁而健康。学生在择友交友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逐渐变得理性,既不一味崇拜学业成绩优秀者,也不盲目认同讲义气。对同龄人中有悖人伦道德的言行,学生表示憎恶和鄙视,体现了他们心中的正义感、是非感,具备了一定的道德批判、辨别能力。

3.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家庭美德意识喜中有忧。学生在回答“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老人、儿童、孕妇时你会怎样做?”这个问题时,83.5%的学生愿意主动让座,说明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生具有社会公德意识,给予最需要帮助的人帮助表明学生充满爱心;但也有近27%的同学回答,别人让我也让别人不让我也不让,而回答“不让”者占6%,虽然比例不大,但也说明一个重要的问题,少数学生公德意识亟待加强,他们的自私、怕吃苦、冷漠心理严重,可能是父母的身教不到位,也可能是教师的言传未入脑,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教育、引导、矫正,对其一生的成长、事业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在回答如何对待学校公共财产这个问题时,78%的同学回答爱惜,有20%的同学回答有时爱惜有时不爱惜,或不爱惜。这个比例有些触目惊心,因为近五分之一的学生对爱惜学校公共财产问题模糊、抱无关紧要的态度,这是一个令人堪忧的数据。当看到有人在破坏公共财产时,近90%的学生回答尽快报案和当场制止,其中当场制止者达61.1%,表明他们血气方刚,富有正义感,令人欣喜。但有近12%的学生回答回避不管,其潜意识认为没有损害我和我家的利益,事不关己,这样的回答值得忧虑和深思。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方面,24.6%的学生为希望工程捐了款,38.5%的学生为本校贫困学生伸出了援助之手,27.1%的学生深入学校周边的农村或社区为孤寡老人做好事,16.4%的学生到当地敬老院慰问老人。这些活动表明,广大农村中小学因地因校制宜,组织学生开展了系列德育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但是,如何有组织、有计划、持久地开展相关活动,着力增强系列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仍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家庭责任感方面,66.5%的学生认为应该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29.5%的学生要父母吩咐才做,否则不做;4%的学生回答想办法躲避。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发展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背景下,农村学生的家务活大幅度减少,这是事实,但有三分之一强的学生从小不爱劳动,不愿劳动,简单的扫地、洗碗、洗衣服等家务都不愿干、不会干,很大程度上应是父母娇生惯养的结果,淡化了孩子在家庭中的责任感,弱化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4.农村中小学生的消费意识、法律意识基本具备。在高消费、超前消费观比较盛行的年代,农村中小学生因为生活在远离都市、消费环境相对健康的农村,他们的消费观念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81%的学生认为应该合理消费,回答超前消费者只占5%,说明年龄尚小的农村中小学生在消费上秉承了父母等长辈量入为出、理性消费的传统。在法律意识方面,在回答“当你及家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这个问题时,62.3%的学生认为要运用法律武器,通过协商调解使大事化小的占21.4%,回答以牙还牙,实施报复的占7.9%。这说明,大部分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比较强,学校的法律宣传、教育是有成效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通过调解、私下处理侵权问题是农村常用的方式,他们耳濡目染,这也是一种维权救济的可行路径。同时,仍有近8%的学生基本没有法律意识,认为可以采用野蛮和愚昧的行为对待侵权者,这说明法制宣传教育任重道远。

5.农村初中学生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与教育目标基本吻合。在调查问卷中回答“你最崇拜的对象”时,42.1%的学生回答是科学家,34.6%的学生回答是军人,23.8%的学生回答是教师。位居前列的崇拜对象是他们从书本到实践中最熟知的三类人,也是社会职业中从业较多、受社会尊重的群体,反映广大农村孩子心灵纯洁,情感脱俗。这也表明成为对社会有贡献、有作为、受人尊重的人是他们潜意识的价值追求。在对“一个人要实现人生价值”问题进行回答时,选择关爱自己又为他人选项的近80%。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的农村中小学生而言,这个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二、结论与讨论

1.教师队伍的非专业化严重影响农村中小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在农村中小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师由于周课时少,专任教师少,不像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等课程那样,有专门的教研组,能够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思品课教师往往和历史、地理教师一起,组成一个综合教研组,由于学科不同,其他教师即使在一起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也不可能对思品课提出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只能由思品课教师单独应对。由于思想品德课看上去容易教,一些教学行政人员为了评聘职称,往往兼上思想品德课程。在这样的情况下,专门从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教师在一般的农村中小学校少之又少,有的学校全部为兼职教师,思想品德课教师的非专业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本来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在学校层面与教师层面却被淡化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德育基地的缺失成为农村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短板。建立德育基地,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之一。但是,对于农村广大中小学校而言,建立德育基地还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绝大多数县城以外学校、边远地区、相对偏僻地区,几乎没有德育实践基地。一是在这些学校,还没有德育基地的概念;二是即使思想品德课教师有这样的理念,也因为经费的拮据不敢想,不敢干;三是组织学生去附近的德育基地因为经费、交通安全、组织难度大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实施;四是当地德育资源因为没有人力、物力、财力开发,达不到建立基地的需求,或处于零散状态没有系统开发,无法形成良好氛围,不宜作为教学资源。正是因为上述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小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基本上局限于课堂,无法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无法让学生在鲜活的现场体验并感受教学内容,只能依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参考资料、媒体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宣讲、推介、融合。但是,这种融合,永远无法替代学生自己最切身的感知。

3.农村空巢现象和单亲家庭给农村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带来严重挑战。“空巢现象”是目前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的现实状况。农村青壮年男女为了谋生,进城务工,村里留下的绝大部分为老人、妇女和小孩,务工农民工的孩子大多数交给家里的长辈或者亲戚照管。尽管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孩子随父母进城就读,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子女留在农村中小学校就读。由于这些学生离开了父母亲的直接监管和引导,他们的思想、行为及学习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单亲家庭而言,由于父母离异,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伤害,要么没有父爱,要么没有母爱,使他们变得抑郁、闭锁、自暴自弃,甚至自甘坠落、悲观失望,痛恨父母,嫉妒他人,不满现实。由于隔代老人的溺爱,他们变得十分任性,由于监管人员的疏忽,他们变得非常脆弱;也由于监管出现空档,他们变得特别叛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遇到偶然事件的诱导,上述变化会引发孩子质的变化,会出现学业成绩下降,道德水准滑坡,行为现象紊乱等问题,轻则违反校规校纪,重则出现违法事件,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危害,给孩子人生成长道路蒙上阴影。近年来,未成年人因上述原因发生的系列案例给我们敲了警钟。

三、努力与展望

根据我们的调查与上述存在的问题,要提高农村中小学校德育教学的实效,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不懈努力。

1.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思想品德课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培训工作应以县市(区)为主体,由所在县市(区)的教师培训机构负责,每学年至少组织一次。为落实培训任务和目标,应该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其一,加强组织领导。由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分管领导担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县市(区)教研室有关负责同志、教师培训机构负责人等同志任成员。其二,规范培训内容。组织参加培训教师学习中央、省级有关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的文件和会议精神,推介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工作经验和基本做法,开展交流和讨论,邀请省内专家作讲座,邀请县市(区)宣传部、团委等单位主要领导作报告,组织教师到沿海地区、革命老区、红色纪念地参观。其三,落实培训经费。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年度财务预算中安排专项经费,确保思品课教师培训的必要开支,如参加培训所需的交通费、资料费、住宿费、参观费等,不应增加参培教师的个人负担。

2.加大农村中小学校思想品德课课程建设力度。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责任在学校。在课程建设上,作为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一是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深刻领会中央、省市关于加强青少年德育工作的系列文件精神,钻研中小学校思想品德教学大纲,吃透各年级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分析目前农村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主流及存在的问题,把上述内容作为课程建设的主要支撑点。二是要多渠道、多途径搜集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素材,对其进行分类整理,根据学校实际和学校领导要求,形成随时可供利用的电子文档和纸质材料,既可为课堂教学之用,亦可满足学校德育之需。三是要充分利用政教处、校团委、班主任工作平台,在全校学生中建立思想品德表现优异、思想品德表现较差两类学生思想品德档案,定期跟踪,进行案例分析,利用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教育和引导他们。四是要加强与所在乡镇团组织、派出所、司法机构等部门负责人的联系,对本乡镇、本村组中出现的重大危害社会、个人、家庭的案情案件进行收集、整理,作为反面案例用于课堂教学,这比一般案例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要大得多。五是要充分利用所在学校的版报、橱窗、广播站、学生社团刊物等媒介,配合学校的中心工作,适时地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创设加强学生道德教育的有利环境。

3.农村中小学校要积极开发、利用当地德育教育资源。农村地区经过撤区并乡、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中小学校相对集中,生源辐射范围扩大,可资开发利用的德育资源增加。在农村,我们完全有条件去整合、开发富有本地特色的德育资源。第一,农村地区的山水资源本身就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德育资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自然环境保护得特别好的乡村,树木葱郁,溪流淙淙,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是我们对中小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家乡的最好素材;第二,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在一部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一个个富有科技含量的产业园落户农村,一幢幢设计合理、功能齐全的别墅式的农舍掩映在山水间,一辆辆汽车随着村级公路的修建开进了农家小院,谁说这不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鲜活案例呢?第三,农村的每一个乡镇、村庄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发展史,甚至其村名、乡镇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一个乡镇、村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总有流传至今的人穷志不穷、寒门出贵子、仗义疏财、舍小家为大家等感人肺腑的故事,如果将其整理,就是最好的德育素材。第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民风淳朴,世代相承的孝敬父母、友善邻居、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的美德,值得我们去挖掘。如果我们做这方面的有心人,肯定会得到一个个惊喜。最后,每一个乡镇或有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遗存或有重要人物的故居、或有重大建设的景点、或有特殊意义的民俗风情景观,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我们如果能够精心策划,力争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适量投入加以保护性开发,一方面为旅游开发奠基,另一方面可为建设德育基地服务,一举多得。

篇10

关键词:农村小学;行为习惯;培养;思考

G622.0

“播种行为,你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小学阶段,作为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老师一定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该将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本文从实际出发,对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农村小学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现状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他们周围的人受过的教育有限,所以有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像:饭前不洗手、不经常洗澡、衣服床单不经常换洗等不注意个人卫生问题,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说脏话、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没有排队的习惯等行为习惯差,而这对孩子们是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的,因为周围人都是那样,所以孩子们也意识不到他们的习惯是不好的,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养成这种习惯,并且对学习也有不好的影响,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学习的兴趣、没有预习和复习等不良的学习习惯。这些习惯并不是在每个学生身上都能全部的体现,但是,大多数学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良习惯。因此,考试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对于他们身上的不良习惯进行及时的纠正的。

二、农村小学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原因

1.家庭因素

许多农村的家庭父母都是农民,没什么文化,他们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他们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所以,所有的事情都应该由学校负责,并且,他们迫切的希望孩子能够走出农村,但是又苦于不知如何去教育孩子,于是奉承着“棍棒教育”的理念,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一旦孩子们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就对孩子进行打骂,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容易导致他们产生恐惧心理和厌学心理。另一方面,农村很多家庭的孩子属于留守儿童,他们很多是被爷爷奶奶或者其他的亲戚进行看护,他们很少关注孩子们的习惯问题,并且,“隔代亲”的问题,很容易让孩子们养成自私自利、娇惯等不良习惯,并且,这些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他们容易没有安全感,造成他们孤僻、焦躁的性格。这些对孩子的行为习惯都有影响。

2.学校因素

农村学校由于条件有限且信息阻塞,其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比较落后,甚至很多农村学校仍然存在着“重智不重德”的情况,他们把知识看成教育的首要任务,对教育缺乏正确的理念,还秉承着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体罚、辱骂等错误的教育形式还经常会出现在农村小学的课堂中,这种教育方法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和反叛心理。

三、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培养对策。

1.教育落到实处。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精神层面的教育,在教育方法等方面要格外的注意,很多教育只有时候会感觉到力不从心,说了多少遍,但是学生们还是不听,爱祖国,讲文明些知识,学生们也往往只会喊喊口号,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爱国,什么是文明,这样,老师再怎么付出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都不可能学好。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老师要将其落实到实处,告诉学生们好好学习、好好生活、不骂人、不乱扔垃圾等一些列小的行为就是爱国的行为,就是文明的行为,并且,要从老师自身做起,给学生们做好榜样工作。

2.活动灵活多样

如果只依靠课堂进行教育学生的接受程度会很低,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设计一些活动,带领学生从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组织“我爱祖国”的诗歌朗诵比赛、歌唱比赛、“六一”文艺汇演等集体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逐渐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

3.开发养成教育系列校本课程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可以组织老师开发养成教育系列校本课程,把养成教育细化为生活、学习、卫生、道德、交往五个方面的行为习惯,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贯穿于学习、生活和交往的每一个环节。

4.评价细致全面

制定《学校日常规范准则》,并严格按其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制定合理的评分系统,对实行的好的学生进行加分,对没有遵守准则的学生进行扣分,通过学生的攀比心理,都想得到高分的心理,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情感沟通,提高认识

“情通则理达”。情感是知与行的中介和桥梁,是“知”转化为“行”的催化剂。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学校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成立“心理咨室”、“校长信箱”、“班主任信箱”、开通校长热线电话、采用QQ聊天、Email书信交流等。在集会时告诉所有学生,谁有难过、委屈或是困惑,只要愿意,可以用书信、电话或谈心的方式与校长、老师交流,并向学生郑重承诺:“你们反映的情况一定要调查,你们的困难一定会尽力帮助,你们的信件一定会回复!”校长、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定时打开信箱或到心理咨询室,按时回信,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心诚意的想帮助他们。通过情感沟通,学生主动向我们敞开了心灵,这样学校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综上所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先进行行为习惯的教育,再谈知识的教育。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成的。由于小学生对于一件事情的记忆周期比较短,很容易忘记,因此,老师们必须要有耐心,要反复的对学生进行纠正,不停的进行提醒,只要能够坚持不懈的进行教育,相信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

参考文献:

[1]袁占正;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对策[J];科教文汇(下半月);2013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