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核算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统计工作;会计核算;协调关系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演进,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断完善,作为经济核算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统计工作与会计核算之间的联系与日密切,主要表现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会涉及到统计工作的分析方法,统计工作更是会借鉴诸多的会计核算内容。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如何构建统计工作与会计核算的协调关系,是当前一个重大的课题,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二、统计工作与会计核算的基本内涵
1.统计工作的基本内涵
(1)统计工作的含义
所谓统计工作,是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的总称,它是一种社会调查研究活动。统计主要是包括统计活动、统计资料以及统计学。
(2)统计工作的特点
从统计对象层面上看,统计工作是将宏观经济活动作为统计对象,包括资金核算和实物核算两方面,在宏观的视角上,运用统计指标对经济活动进行反映、评价,并分析政策,制定相应的服务。
从统计原则上看,统计工作不仅以按货币为计量单位,同时要考虑实物消耗量以及劳动消耗量,评价经营活动过程及成果是以实物和价值两种形态为基础。
2.会计核算的基本内涵
(1)会计核算的含义。所谓会计核算,是由会计人员将发生的经济业务,根据会计的相关事项编制会计凭证,并采用记帐方式将数据记入相关帐簿,定期根据帐簿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核算的内涵及外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演进发展,也在不断地丰富。
(2)会计核算的特点。从会计核算对象层面上看,会计核算是以微观的经济业务为核算对象,侧重点在于经济过程中资金运转的财务状况,并将这一资金运转情况通过会计报表呈现给公众,以达到及时、完整、准确的记录经济活动,并监督财务计划执行情况的目的。
在核算原则层面上,经营活动的结果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以价值的形式反映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及成果。
三、统计工作与会计核算协调的重要意义
统计工作与会计核算协调统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为现代企业提供重要的信息,以达到能够更准确的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目的,同时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能够提供重要的信息基础
不管是统计工作还是会计核算,出发点都是原始的数据信息的搜集,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对相关财务信息和生产经营情况做记录。通过统计工作,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并提供统计数据信息;会计核算则通过对企业经营以及财务成果进行评价和核算,提供财务方面的信息。
在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最基础的信息就是通过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提供的,在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在进行相应的再加工和开发利用。
因此,只有将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协调统一起来,才能够更好地为现代企业提供重要的信息,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2.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在当下,经济社会不断演进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那么就必须将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协调统一起来;如果使得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长期分离,各自为体系,那么不仅造成了劳动的重复运作,更会产生矛盾,出现数出多门的现象,这家就会让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淡化。
只有将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协调统一起来,既抓统计工作的质量,又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那么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3.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更是异常激烈,作为一个企业,只有具备及时的、准确的信息,才能将不利因素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方面,统计工作可以运用价值量和实物量这一双重方法,反映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会计核算运用价值量的方法,反映和控制资金循环以及收支的情况。只有将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协调统一起来,企业才能提高获取信息的及时性,从而提高经营决策的准确性。
四、协调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途径和建议
将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协调统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亟需多方努力,多措并举,为建立一个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协调的体系打好基础。
1.制定并完善相应的统计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
将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协调统一起来,亟需制定并完善相应的统计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一个企业财务收支的资料,不仅要按照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求,将资料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经统计部门的分类汇总,这样不仅能够为基层减轻负担,同时能实现信息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
为适应企业经营方向走向多元化,企业要制订统一的报表制度,这一制度的基础可以是基本单位调查报表,能够显示企业各类属性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增加相当数量的经济指标、能源实物量消耗指标、从业人员及劳动报酬指标以及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指标等。设置经济指标时,既要反映企业经营的共性,又要反映其特性。
2.规范统计工作和改进会计核算指标口径
将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协调统一起来,就要规范统计工作和改进会计核算指标口径。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在研究方法、内容以及研究对象上都存在差异,因此,两者在指标口径上存在异议是难以避免的,这就要本着的原则来进行协调,进一步规范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的口径指标,在指标名称、计算方法以及计算口径上应力求一致;如果内容中存在差异指标,则应配备相应的使用说明进行解释补充,以防因相互混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在统计中的“库存”一词的含义,在经济含义、核算内容上基本等同于现行的会计制度中对于“存货”一词,为便于同国际标准接轨,可在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中均应采用“存货”的概念,做好协调统一。
3.构建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一体化的信息平台
将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协调统一起来,还应构建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从技术取得保障。利用迅速发展的计算机和应用网络先进的技术,构建构建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实现资料的共享、借鉴以及利用,不仅将人们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大减轻了传统的工作量,同时能够加快数据处理和传输的速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会计核算软件中加入统计分析的功能,同时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表格处理功能,能够让系统中的会计数据生成所需的统计表得以实现。
由此可见,企业应加快开发统计工作与会计核算复合功能的处理软件,从技术上为构建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一体化的信息平台提供支持与保障,一方面不仅最大程度地满足宏观和微观决策与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提高企业综合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以及经济性。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断完善,作为经济核算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统计工作与会计核算之间的联系与日密切,将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协调统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亟需多方努力,多措并举,制定并完善相应的统计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规范统计工作和改进会计核算指标口径以及构建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为建立一个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协调的体系打好基础,将实现统计工作和会计核算协调统一,不仅可以为现代企业提供重要的信息,以达到能够更准确的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目的,同时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林贤郁,王吉利.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赵红芬.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J].当代经济,2009.
篇2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完善措施
一、引言
事业单位的资金运行情况是靠会计核算工作实现的,它可以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同时对我国资金的使用进行规范与监督,并且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加强并完善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环境发生着重大改变。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内涵
(一)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的含义
事业单位是我国非营利性且为民众服务的组织,其中涉及的会计运算是以企业会计运算为基础,并以此为依据建立的一套适用于我国事业单位发展需求的会计核算体制,其目标是为了事业单位各方面资产能够得到有效科学的运用,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征
1、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办法有其特殊性,在相关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办法中规定了事业单位中应按相关规定来确定设置与使用会计科目,用不着的会计科目可以舍弃;2、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构成要素与公司中会计核算的要素大不相同,即使名字一样,其经济内容或者是相关规定都是有所区别的,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主要有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所构成的简单的经济业务来往;而在公司企业中会计核算还要有利润这一重要要素,因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单位,而事业单位是非盈利性质的;3、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这两者的会计核算公式也是有所区别的,事业单位中因为不需要投资者的参与,自然就没有所有者权益,其只是简单的资产等于负债加上净资产就完成了,而企业需要投资者的资金,需要加入所有者权益这一概念,其公式就是资产等于负债加上所有者权益。4、事业单位与企业两者的会计核算基础也不是相同的,在财政预算会计的概念中,收付实现制是财务总预算会计与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中的会计核算中最基本的制度规则,企业会计为了企业的合理运营,必须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这样才能保证职工不会在财务方面做什么手脚;而事业单位为非盈利单位,只是根据单位的实际状况采用收付实现制。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基础不够牢固
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与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息息相关。目前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多数事业单位仍采取的是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没有重视原始凭证的填写或者是原始凭证的填写并不规范;而由于没有实行责任制,相关责任人也并没有重视相关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其甚至将那些缺损、错误的凭证保存到档案之中;另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对固定资产管理不善的问题,这也是由于缺乏会计基础造成的,致使固定资产管理混乱不堪;同时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人员在关于会计资料的保存、修改、销毁缺乏足够的重视。这样极易造成极大的风险。
(二)会计核算机制不完善
在会计核算机制缺乏系统时,我国在其会计核算方式上,仍然选择的是收付实现制的记账方法,尽管这种方法便捷简易,但是从长远来看并不能满足事业单位经济往来业务的增加;另外这种记账方法也是存在自身的弊端的,例如在资产与负债方面并不能得到真实且及时的反映与监督,另外也无法核算单位成本量,无法帮助事业单位进行有效的会计核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系统的并未完善,计提折旧的计量方法虽然在新准则中得到肯定,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依旧存在不考虑折旧的计量方式,这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是极为不妥的,容易造成事业单位固定成本的增加,而即使相关会计核算办法出台后也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落实。
(三)事业单位会计编制预算没有落实
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方面往往缺乏重视,管理层认为他们并不是盈利组织,并不需要预算进行财务分配,自然该制度就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尽管某些事业单位进行了预算编制,但是因为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极易出现技术失误,造成编制预算的错误,这样容易对管理层决策失误,最后自然引起了事业单位会计混乱的状况;同时事业单位在对资金利用方面也是缺乏足够的重视,资金的混乱使用产生的不确定因素使得原有的预算编制实施发生困难,而且在某些层面上存在支出控制不力的情况,则容易出现铺张浪费的现象。
(四)事业单位的物资管理没有与会计核算进行匹配
事业单位的物资管理是相当重要的管理板块,倘若管理不当极易造成国家财产流失,严重损害了国家的资本。我国部分事业单位在对物资进行管理时,并没有针对这些物资进行相关的会计账簿设立,自然也就没有相关的核算机制,只是简单的进行登记;这种现象是极为可怕的,这种现象极易造成事业单位的腐败现象滋生。物资如果缺乏管理,自然会被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消化,或者是相关人员利用这些物资为自己谋求利益,这就是许多腐败现象滋生的源头。
四、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完善对策与建议
(一)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机制完善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种制度的完善,这其中尤其是对会计核算制度的完善,但是并没有具体到事业单位这一领域。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应将重点放在实用可操作性、以及严谨上制定相关制度,同时应保证该会计核算机制不影响其他事业单位制度,避免制度之间出现混乱,造成管理混乱的情况发生。
(二)增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意识
事业单位要想发展的更好就必须重视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事业单位应向上级或者其他预算管理制度做的优秀的单位学习,以此为基础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预算管理的制度,同时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下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同时将预算管理思想渗透到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以此保障预算管理能快速在事业单位中开展起来。同时在进行预算管理时,要建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同时聘请专业的预算管理人员,这样才能保证预算管理的高效运行。
(三)加强会计核算与物资调配的充分协调与管理
事业单位的物资管理应给予足够重视,并将其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进行充分的结合,争取做到会计核算与物资管理的有机结合。事业单位的会计部门与物资管理部门应针对物资建立相关的会计科目,对进出事业单位的资产就行科学、及时、准确的登记工作,从而以此全面掌握事业单位的全部资产状况,也有利于国家统筹规划事业单位的所有国家财产;国家财政部门应定期对事业单位进行定期的抽查、清点,避免下属事业单位利用职权便利进行贪污等腐败现象的滋生;同时事业单位的会计部门应充分与物资管理部门进行配合,这两个部门应一起保障物资的安全与会计核算。
五、结束语
我国市场经济已经飞速发展,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逐渐增多,已经不能有效的满足我国经济的需要,所以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侧面凸显出我国会计核算体系的不完善,仍然有许多单位不能有直接搬用,迫切的需要完善我国的会计核算体系,事业单位也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制定出符合自身的会计核算体系,以此来促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快速发展。笔者在本文中只是就目前现象做出了简单的分析与对策建议,希望笔者拙见对相关单位人员有所帮助。(作者单位:沈阳市防汛物资储备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 俞源.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若干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07).
[2] 王景朋.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探讨[J].当代经济,2011(10).
[3] 刘晓丽,韩广章.关于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探讨[J].财经界,2011(01).
[4] 沈亚国.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完善[J].国际商务财会,2010(09).
篇3
企业年金及年金基金的含义及特点
企业年金也称补充养老保险,是指企业及职工在依法参加政府规定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状况自愿建立的,所缴纳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承担的旨在为职工提供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企业年金的特点包括:企业年金是对企业职工提供的企业福利制度,而不是社会保险或商业保险;企业年金是企业按照自愿原则对职工建立的一种激励性和补偿性制度安排;由于企业年金计划产生的相关风险由企业和职工共同承担。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年金基金是指根据依法制定的企业年金计划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运营收益形成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企业年金基金由企业缴费、职工个人缴费和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组成,实行完全积累。企业年金基金的特点包括:企业年金基金由专业的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并由投资专家负责自金运作;企业年金基金通过汇集众多投资者的小额资金,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形成巨大的投资实力;各方当事人依法终止清算的,年金基金不属于清算财产。
新准则年金会计核算相关规定
(一)职工薪酬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应当在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根据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算得出,计入“应付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并根据职工劳动服务的对象和部门进行分配。其中,企业养老保险中的补充养老保险即为企业年金。原会计制度下,我国企业普遍采用收付实现制,以实际支付年金数额核算补充养老保险,并计入当期费用,而按照新准则,明确要求按权责发生制对年金费用进行确认,而不再以当期应付的年金支付义务作为确认标准,在企业年金的核算上是一个较大的进步。但会计准则目前仅规范了缴费确定型年金的会计核算,且并未将企业年金职工工资及福利费分开单独核算,有待更加规范。
(二)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准则相关规定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规范了企业年金作为独立会计主体的会计处理和财务报表列报,其主要是规范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层面的会计处理,包括对年金基金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净资产进行确认和计量。按照会计准则,年金基金的核算应以基金为会计核算主体,估值日须计算基金净值和基金单位净值,并按规定予以公告,且估值日须对基金持有的有价证券进行估值,并须每日计算并确认基金损益。企业年金基金最主要的特点与突破在于规定了企业年金基金在运营时所取的投资及后续估值以公允价值计量。
规范企业年金会计核算的相关思考
(一)制定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规范
我国2006年2月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规定了作为企业年金的委托人、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的会计核算,并统一和规范了企业年金基金的会计核算,但对于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并未制定专门的会计准则和规范,造成年金会计核算规范不够健全。因此应制订专门的企业年金会计核算准则,以使企业年金会计准则同其他企业会计准则的指导范围相一致,便于各类企业采用并有利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年金会计核算需要加强确定性
在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对于企业年金的会计确认与计量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和值得争论的问题。对于确定受益型企业年金,更是涉及较多的精算假设和方法以及需要估计较多复杂的未来事项,目前尚未纳入我国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在应用缴费性年金的基础上,发展多种类型的企业年金,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培养高素质的精算人才,满足年金会计核算的需求。
(三)企业年金阶段不同会计主体不同
原企业会计制度对补充养老保险的核算比较简单,没有将补充养老保险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核算仅是把支付补充养老保险作为费用列支。新准则主要是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而建立的企业年金方案以及对年金基金的管理和运营过程进行会计处理,将企业年金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确认和计量。对于企业年金而言,在企业缴费之前,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应属于企业财务会计的核算范围,而在缴费后的年金运营环节,就属于企业年金基金的核算范围。
参考文献:
1.周咏梅.企业年金会计基本理论问题探讨[j].当代财经,2008(1)
篇4
[关键词] 统计核算 统计核算 关系 联系
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两大部分,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经济核算一体化的进程。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记账单位,通过货币计价、账户设置、凭证填制和审核以及成本核算等一系列活动,对企业经营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地记录,来计算和编制会计报表。而统计核算是以实物、劳动、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运用统计推断法、综合指标法、统计分组法、大量观察法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对国民经济活动的规模、结构、水平、速度及效益等数量关系进行量的汇总与计算,以探讨经济运行的规律性。
一、统计与会计的联系
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关系密切,两种核算的数据资料互为引用,互为吸收。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两种核算体系。
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国民经济核算内容从广义上讲,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同时还包括了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但从微观角度国民经济核算则是采用统计方法进行会计核算,较多地使用了会计方面的资料。统计核算的相当部分数据均取自会计核算资料。
从企业来看,会计核算是企业核算的基础,企业各类资产和负债的数额及构成、资本金的筹集与运用、收入与成本、费用和利润分配等基础信息都来源于会计核算资料。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推断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了支撑。
从核算方法来看,两者相互借鉴和渗透会计工作中大量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工作中大量利用会计基础数据。会计核算所反映的期末余额和本期发生额分别是统计上所讲的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而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正是统计核算中最基本的指标,是统计核算的起点。同时,统计又为会计核算提供了许多专门方法。例如,财务报表中关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分析所涵盖的各类比率,其基本原理是统计相对数所提供的;财务会计核算中存贷计量的移动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其基本原理是统计上平均数所阐述的等等。
二、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协调
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虽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者属于不同的核算范畴,有着根本差异,在两者对象和目的的一致性基础上,做好二者的协调统一,是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1.运用统计分析手段搞好财务预测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经营管理面临全面的转轨变型,企业的经营管理越来越精细,越来越需要加以市场的预测与行为的决策,从而做好会计的财务预测工作。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组成部分的统计管理也必须改变传统的统计管理方法体系,向现代统计管理的方面转化,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服务。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企业在推行职能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的基础上,进行财务预测,必须吸收统计学中数量管理的一些专门方法,对生产经营的一切活动加强事前规划和日常控制,特别是为市场预测和决策服务。
2.运用统计的方法搞好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对象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会计监督的特点是利用货币计价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综合的监督,包括事前监督、事中(日常)监督和事后监督。在利用价值指标进行货币监督的同时,也要进行实物监督,以保护单位公共财产的安全和完整。企业在进行会计监督时,进行会计资料整理、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工作时要经常运用统计方法。比如财务会计中的存货计量的移动平均法,其原理是由统计平均数提供的;财务会计分析体系中,引进了以统计指数为基础的因素分析法,即连环替代法,提高了会计核算的管理水平。
3.运用会计工作的规范、严谨促进统计工作的规范化
统计要依靠科技,遵循法制,要提高统计信息质量,加强统计现代化信息系统建设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充分发挥统计整体功能。企业要实现统计工作的规范化,就要充分运用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特点。企业要改进统计报表制度,利用会计信息,满足上报统计报表的需要,使之在核算准则上向会计靠拢。首先,要建立科学的财务统计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设置是企业财务统计核算的关键,也是进行财务分析、预测的基础。其次,要统一指标口径。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应当采取的原则。对相同的指标要力求一致,对不同的指标要力求协调,能做出折算、换算、整合和分解。
4.运用会计的理论方法促进统计工作的发展
在统计领域,会计学方法应用的相当广泛。在部门统计和微观统计中,特别是在企业统计中,有相当多的统计指标都要从会计核算中取得,突出的是一些价值量指标。比如,在企业统计核算中,资本金的筹集与运用,各类资产与负债的数额及其构成,收入与成本费用,利润分配等的核算,均离不开会计资料。企业为经营决策的需要而进行的市场预测,为管理需要而进行的经济效益评价,也离不开会计核算所提供的资料。另外,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资产负债核算,流动资金核算及循环账户的设置都借鉴了大量会计符号及会计平衡式,虽其含义与会计学中略有不同,但其核算方法及原理是根据会计的复式记账的原理加以推广运用的。这些工作都需要在统计工作中,充分运用会计的理论方法,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张霖,汪浩; 江凯;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关系分析[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9年12期
[2] 尚水荣,公交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相互协调[J]. 市场研究 2003年04期
[3] 楼裕胜; 吕宏程; 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一体化[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5年12期
[4] 张桂君; 张润; 王居娟;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差异及其协调[J]. 黑龙江财会 2003年06期
篇5
关键词:预算管理;会计核算;生产经营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企业发展的市场也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需要企业提高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当前,所实行的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虽然能够使用部分企业的经济发展,但是,还有部分企业在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中存还在一定的问题,文中就对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现状进行分析,为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含义
预算管理。旨在根据企业制定的战略决策,对企业相关生产活动、生产经营以及商业活动的资金投入和资源利用进行合理分配和控制。它对企业的作用是监督和落实企业的战略决策目标,可以说是为了确保企业战略决策目标而存在的一种管理机制。预算管理不仅可以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还可以确保企业的内部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通过预算管理机制可以短时间内完成企业的既定目标。另外,还可以在市场经济产生变化时,适当调节企业的目标,帮助企业将市场经济变化所带来的经济损失降至最低。会计核算。旨在相关的会计人员依据相关的规范,并且遵循会计准则对企业经营中的相关财务活动进行统计。其主要的工作内容可以概括为对各项财务活动的记账、算账和报账。会计核算工作可以为预算管理工作服务,为其提高相关的财务数据,确保预算管理工作的合理性。
二、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对于企业的作用
1.预算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预算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可以从预算管理对企业战略决策、资源、风险、绩效和成本等工作的影响上得以体现。企业的战略决策与预算管理工作的运行息息相关。企业在制定当年的生产及运营计划时,需要根据当年的市场经济以及市场动态进行充分了解,之后依据相关编制对企业的各项活动做出规划,这也是预算管理的意义。在预算管理工作的作用下,企业的战略决策具备科学可靠的依据。预算管理在落实企业目标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各项资源的合理调配工作,并且依据市场的动态来制定风险评估,从而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在预算管理的帮助下,还可以对企业的各个部门实行不定期的考核,并且制定奖惩制度,通过这种方式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资源与成本投入的最佳效益。2.会计核算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传统的核算工作只是对企业财务活动的事后核算,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竞争激励,原有的预算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为此,现在大部分企业都将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细分,包括事前核算、事中核算和事后核算。通过三个阶段的核算,来实现企业财务货的最优控制,以此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事前核算是指对企业特定时间内的收支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事中核算是指通过分析企业财务活动状况对财务活动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财务活动的最佳收益;事后核算是指对财务活动的相关收益进行核算,同时对事前和事中核算的准确性进行考量,并且总结核算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为以后的会计核算工作提供参考。
三、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现状
预算管理需要会计核算工作作为支持,两种之间存在相同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开展的工作。同时,还存在编制与实行上的差异,会计核算工作是对实际财务数据的计算工作,而预算是针对企业的战略目标而编制的较为理想的数据,二者的数据并不存在完全契合的情况;会计核算工作侧重于对数据的考核,而预算是依据反馈的数据对经营活动进行调整。会计核算工作需要遵循特定编制规范和会计准则,而预算管理相对于会计核算工作更加灵活性,只需要做到充分了解市场,并根据市场动态和企业经营现状制定管理工作。1.数据不真实预算管理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等问题成为限制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部分企业的信息呈不透明状态,致使其在进行预算工作时没有正确的信息作为依据,这就会导致信息不对等情况的发生,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这一形势下,相关预算单位对企业的信息无法完全掌握,同时面对任务的需求,不得不进行预算工作,而在考虑到企业的经济利益之后,使预算数据不断扩大。上报的预算数据缺乏准确数据的支持,往往出现虚假情况,这就违背了预算管理的初衷,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不会达到有利效果。2.相关会计人员缺乏专业素养近年来,会计人员在工作之余为自己牟利的例子数不胜数,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是部分会计人员对会计准则不够了解,并且缺乏相关的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如果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的从业会计人员自身职业素质与法律观念不强,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核算数据的准确性,为企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企业在进行人员选择上需要注重考核其专业素养与法律意识。3.工作流程不规范在会计核算工作中,不仅需要严格遵循会计准则,还需要按照流程进行,部分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会忽视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管理,这就导致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无法完好配合的现象。致使预算管理工作失去准确的依据,对各种资源的配置工作也缺乏可靠性,导致企业的战略目标难以实现,阻碍预算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甘红莲,孙荔姝.浅析如何实现企业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有机结合[J].中国国际财经(英文版),2016(06)
[2]李长志.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构建的影响[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2)
篇6
关键词:奥苏贝尔学习理论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会计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他致力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言语材料学习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他认为,人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地进行内部的认知操作活动形成或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反对联结主义的机械学习,强调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奥苏贝尔首先明确地区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之间的关系,并明确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同化将当前的知识与原来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使知识结构不断发展的过程。奥苏贝尔强调学习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同化过程,用同化来解释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同化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进而被同化到已有认知结构中来,即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过程。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奥苏贝尔认为,要促进新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观念,因而学习内容的安排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要尽可能先传授具有最大包摄性、概括性和最具有说服力的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对学习内容加以组织和综合;二是要注意渐进性,即要使用最有效的方法安排学习内容的顺序,构成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
根据“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强调了讲授教学法的作用,并提出了“逐级分化”和“整合协调”的教学原则及“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逐级分化”原则,是指从学习者的角度强调应该先学习包摄性最广、概括水平最高、最一般的观念,然后逐渐学习概括水平较低、较具体的知识,对它加以分化。这种顺序是与人类认知结构中知识的组织和储存方式相吻合的。与之相适应,学科教学应先呈现该学科最抽象、概括、包摄程度较高的观念,然后逐渐分化,呈现其细节和特例,环环相扣。整合协调原则是指当学生所学知识越来越多,认知结构不断分化时,当分化到一定程度,可能产生重叠和冲突,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的要素进行梳理、重组,从而使知识最简约、紧凑。根据奥苏贝尔的教学原则,教材内容的安排方式最好是:每门学科的各个单元应按包摄性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这样前面的单元可以与后面的单元构成上位对下位的关系,也就可以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提供理想的固定点。每个单元内的知识点之间也最好是按逐渐分化的方式编排,使学生能通过最简单的下位学习来理解新知识,使知识结构不断分化、丰富。
二、基于奥苏贝尔理论的教学设计
奥苏贝尔的教学思路比较符合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财会专业的《会计学原理》课程,主要介绍会计的本质及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即属于此类。现行《会计学原理》类教材的编排,在有意或无意中即遵循了奥苏贝尔的“逐级分化”及“整合协调”原则。开篇即介绍会计的含义及职能:会计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方法,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会计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这是有关会计的包摄性最广、概括水平最高、最一般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整个会计学的基础知识逐渐分化、展开: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核算和监督什么呢(即会计的对象):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能够以货币计量的各项活动事项(经济业务);会计核算又有哪些基本前提,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这些也是概括性水平较高的上位知识。接下来进一步分化,介绍会计要素和会计平衡公式。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是构成会计内容的主要因素;会计平衡公式反映了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也是企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是现代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会计要素和平衡公式已经开始涉及到了会计学的一些较为具体的下位知识,经济业务引起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开始成为会计核算关注的重点内容。如何核算呢?接着介绍会计核算所使用的工具或手段,即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设置。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一步分类核算的项目名称,上位知识点就是六大会计要素,账户是科目的具体运用。有了工具,接下来介绍工具的使用方法,即记账方法(复式记账法、借贷记账法)的含义、内容及记账公式(会计分录)等,这是会计学较为具体的下位知识。企、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核算,是对借贷记账法的应用,是更具体的下位知识。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业务,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记账凭证更是书写会计分录的载体;账簿记录是对凭证内容的进一步综合和系统化。财务会计报告在账簿记录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是整个会计核算工作的最终成果,是最具综合性的会计核算资料。整个会计学基础的知识即是按照这种“逐级分化”的原则逐渐展开的,前面的单元与后面的单元构成上位对下位的关系,后面知识点的学习均可在前面单元的学习中找到较理想的固定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发现并较好的利用这种规律,将大大提高我们教学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协调,使学生对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要素进行梳理、重组,从而形成有关会计学原理的更加清晰、稳定、整合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赵丽霞等.基础会计[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7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影响;问题;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通信等技术的日益发展和融合,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和发展,信息处理和传递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作为经济发展反光镜的会计将发生重大变化,会计观念、会计目标、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会计核算程序与方法、会计操作手段、会计教育和会计监督都在朝着适应新型网络经济的方向变革和发展。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在社会经济中应运而生。21世纪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财务软件功能的不断增加,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对会计实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会计电算化的含义及发展
(一)会计电算化的含义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使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展演变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会计电算化有了单项业务的处理。20世纪80年代,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原始凭证输入、编制记账凭证、审核、登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系统。20世纪90年代,随着多功能智能化模块和局域、广域网络的出现,会计方面的电子数据处理,有了决策与控制的支持系统,网络环境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全方位的信息支持,强化了企业经济核算和企业管理。如不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那么管理所需的大量会计信息就需手工操作,降低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效益,实行会计电算化,大量的会计信息无需手工操作,有利于推动各单位管理手段的进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程度,已达20%以上。
二.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务产生了影响
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务的产生了影响,引起会计实务中人事安排、岗位责任、组织机构、工作流程等方面的变化。
(一)内部控制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内部控制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手工核算形式下会计人员按不同的分工,各司其职,组织会计工作的运转。而电算化会计中的人员,除会计专业人员外,还有系统管理员和操作员等,按新的分工形式完成会计工作的运作。其次,内部控制制度内容的变化:传统的手工会计处理系统的内部控制是建立在不相容的职务互相分离的基础上。最后,内部控制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会计电算化后的内部控制的重点将放在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的控制、会计信息的输出控制、人机交互处理的控制、计算机系统之间连接的控制几方面。
(二)会计核算发生了变化
会计核算形式发生了变化。会计核算电算化是会计电算化的第一个层次,主要内容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进行成本计算、编制会计报表等。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核算系统,一方面仍然遵循会计核算基本原理,以会计科目为核算依据,用会计账薄及会计报表作为提供信息的方式,保留了传统核算模式的全部内容。另一方面在总账核算、序时核算、明细核算和会计报表方面大大深化了传统核算模式。主要体现在:1.会计电算化与手工方式下会计核算的不同;2. 电算化后的会计账簿的改变;3. 改变了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和账务处理方式。
(三)会计管理发生了变化
会计管理电算化是在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基础上,利用会计核算提供的数据和其他有关数据,借助计算机会计管理软件提供的功能和信息,帮助财会人员合理地筹措和运用资金、节约生产成本和经费开支、提高经济效益。进行会计控制,主要通过预算控制软件和责任会计软件来实现,这两个软件是会计管理软件的两个部分,都需要会计核算软件提供详细的数据;开展会计分析,采用会计管理软件分析和评价计划的完成情况,找出差异和努力的方向。
(四)会计决策发生了变化
会计决策电算化是会计电算化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会计辅助决策支持软件来完成决策工作。该软件根据会计预测的结果,电脑系统将对产品销售和定价、生产、成本、资金和企业经营方向等内容进行决策,并输出决策结果。
(五)审计内容发生了改变
电算化以后,同样需要审计的监督职能,所不同的只是审计内容和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如果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非法篡改,计算机只会无条件地按给定的错误程序和方法处理有关会计事项,而这些则是肉眼不可见的,这就增加了审计风险和审计难度。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和完整性,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
三.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对策
(一)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方面。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许多人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甚至对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
2.政策与法规滞后。目前,我国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存在着阻碍其发展的规定,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另外,由于法规的不健全使电算化犯罪的控制很困难。
3.会计基础工作不符合电算化的要求。部分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不健全,从而使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无法处理无规律、不规范的会计数据。
4.目前,一些单位上的会计人员在计算机技能方面素质较差,会计人员必须拥有相关的管理知识和网络知识,而且还应具有接受创新知识的能力。
5.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较差。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特征和本身的资源缺乏,从而使会计信息安全易受到威胁。
(二)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的对策
1.提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增强企业对会计电算化重要性的思想认识,企业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而且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2.要做好管理基础工作,尤其是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基础主要指有一套比较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以及较完整的规范化的数据;因为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必须是事先设置好的处理方法,因而要求会计数据输入、业务处理及有关制度都必须规范化、标准化,才能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顺利进行。
3.要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必要的内部控制:第一,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建立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岗位责任。第二,建立健全对病毒、电脑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第三,从电算化网络软件的设计入手,增加软件本身的限制功能。第四,建立会计信息资料的备份制度,对重要的会计信息资料要实行多级备份。第五,强化审计线索制。第六,建立进入网络环境的权限制。另外还可以考虑硬件加密、软件加密或把系统作在芯片上加密等机器保密措施和专门的管理制度,如专机专用、专室专用等。
四.结论
会计电算化不仅仅是使用计算机替代手工进行会计处理,还包括分析、预测、控制、决策等管理职能; 21世纪的会计也应该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崭新的会计,我们仍应继续对会计电算化进行探索和研究,加强和改进其优缺点,加快会计现代化步伐,发挥会计信息作用,使其完全融入整个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中,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袁秀梅.会计电算化目前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5,(19) .
[2]刘红. 对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的思考[J].现代会计,2003,(2).
篇8
一、企业会计核算中成本核算的现状
1.没有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理念
当前企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生产产品的时间逐渐缩短,企业制造成本消耗也逐渐降低,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依旧使用传统的方式,工作的主要精力还集中在产品的生产制造上,企业的真实成本不能有效地反映。而且企业对企业内的无形资产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及时的调整和处理无形资产,也没有反映在账面上,使得这些无形资产的成本消耗在生产经营中被冲销[1],不利于企业无形资产的成本核算。
2.成本核算的内容不全面
目前企业的资产管理计量不科学,企业的会计核算人员不能对土地、自然资产等进行科学准确的计量,资产负债中并没有这些记录。但是这些资产都是属于企业控制的,科学合理的管理能够使企业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目前不全面的成本核算使得企业的经济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同时当前科学技术、信息资源也是企业的重要资产,这些资产的消耗也应计入到企业的成本构成中,但实际上这些资产都被纳入到企业的管理费用中,不能适应成本核算的实际含义。
3.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
传统的企业成本核算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企业管理人员依旧注重经济效益的实现,成本核算被忽视。传统的企业成本核算方式严重制约了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全面开展,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了损失,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目前企业使用的主要核算方法有分步法和品种法。成本核算中分批法的使用比较少,成本核算时的随意性比较强,成本核算人员对核算方法了解不够全面,不能明确生产经营中的复杂性,还有些成本核算人员利用自己的职权私自调整成本以谋取个人利益[2],使企业的会计成本信息不真实,不利于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
二、企业会计核算中成本核算的有效对策
1.树立正确的成本核算理念
企业管理中,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强化自身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应树立正确的成本核算理念,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实现良好的成本核算,应将企业成本核算的理念落实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要求企业的会计以及管理人员都积极参与到成本核算中。做好成本核算的宣传工作,强化企业的纳税意识,能够根据相关的会计准则以及法律规范进行成本核算,明确成本核算对于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做好企业的管理工作,实现企业成本核算管理与经营管理有机结合,科学全面的分析产品价值链[3],实现企业内部以及外部的全面成本控制,使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实现全面的成本核算
在企业进行成本核算时,要保证成本核算的科学全面,将企业的无形资产归入到企业的成本核算中,保证企业成本核算的完整。做好企业无形资产的分类,不同的无形资产使用不同的入账方式,使企业产品成本中包含无形资产的价值,由于知识等无形资产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并且更新的速度比较快,因此可以进行弹性摊销,在对环境成本进行核算时,也需要将环境成本纳入到成本核算中,并添加绿色成本项目的部分,强化企业的环保意识,促进企业实现良好、和谐的发展。成本核算时,需要明确资本化的环境成本支出,重点监督控制不会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环境罚款等。
3.采用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
为了实现科学的成本核算,企业应采用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促进会计成本核算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有很多种,如分步法、品种法、分批法等,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还可以将多种成本核算方法进行重新组合,实现综合利用,促进会计成本核算效果和质量的提升。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为了强化会计成本核算的效果,还应不断创新成本核算的方法,保证会计成本核算更加科学、规范。强化基础性的企业成本核算,保证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更加专业化。
4.提高成本核算人员的素质能力
在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中,会计核算人员是成本核算的主要人员,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能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质量和效果。因此为了实现科学全面的会计成本核算,就应努力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能力,建立高素质的会计核算队伍。企业在招聘会计核算人员时要更加规范,制定科学的人才招聘选拨制度以及考核机制,保证人才的高水平。并组织企业的会计核算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强化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提升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使会计核算人员具有一定的归属感。企业还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认真的进行会计成本核算,保证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结束语
篇9
为对会计核算进一步规范及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管理体系改革力度,通过竞争上岗等方式,把单位所有财务会计人员进行集中管理,并实施会计人员集中核算的管理体制。经实践证明,在单位理财与会计监督等方面会计核算方式选择是否合理对其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主要对会计审核、会计核算的概况及会计审计中会计核算的方法、措施进行了分析与探究,以期为提升会计核算的完整性、全面性及真实性提供可靠的保障。
关键词:
会计审计 会计核算 方法 概况 措施 监督 财务内部控制
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与建设投资额度的增加,我国市场化得以稳步推进,于此同时,会计审计行业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为优化内部资源配置、达到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提升的目的,必须重视会计审计工作,其中会计核算尤为重要。国家相关部门对会计审计及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单位必须对会计审计内会计核算进行统一检查,通过大范围应用会计核算,必将对会计理念、会计工作等产生极大影响,为此,会计审计工作必须重视会计核算的作用及方法选用,在充分了解与分析其概念的同时,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以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会计核算的准确性,才能有效控制单位经济活动成本,才能实现单位经济效益最大化。
一、会计审计与会计核算的概况
会计审计:会计是对再生产过程中价值活动计量、记录与预测的研究。在财务信息等经济信息前提下,对价值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审计是指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检查、评价、公证的一种监督活动。会计核算:会计反映也被称为会计核算,其计量尺度为货币,主要是对会计主体资金运动的反映。会计核算主要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后核算,是会计工作中记账、算账、报账的总称。作为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为确保会计工作质量及提升会计工作效率,必须合理选择会计核算方法,并对会计报表进行及时、正确编制,以此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相关要求进行最大限度地满足。
二、会计审计中会计核算的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指会计对已产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反映与监督的方式。会计核算方法的作用为对会计对象的反映与监督,因会计对象具有多样性、复杂性,要求其不能选取单一会计核算方法形式对其监督与反映。为此,相关人员必须重视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一般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等7种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1.设置账户
作为分类核算与监督会计核算内容的主要方法,设置账户时必须对其特点进行充分了解与掌握。因会计对象内容较为复杂,必须系统性、经常性对其进行核算与监督。同时根据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合理划分,以此为合理分配、连续记录等提供便利。并达到获取不同信息的目的。
2.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指对产生的各项经济业务,通过相同金额,登记于2个或2个以上具有密切联系的账户内的一种记账方式。通过复式记账方式,可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反映,以免偏差等问题的出现,并能为账簿记录检查提供便利,并能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与完整性。
3.填制与审核凭证
为确保经济活动的合法、合理性所进行的审查方法为填制与审核凭证,通过该方法可确保账簿记录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作为经济活动记录、经济责任明确的重要方式,会计凭证式是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也是账簿登记的重要保障。通过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可为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的核算与监督提供便利,以此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4.登记账簿
记账为登记会计账簿的简称,在会计凭证审核质量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登记账簿是指在账簿分类中,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完整的记录,以此为经济管理提供便利。作为重要的会计质量,账簿记录是会计分析、会计检查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
5.成本计算
根据相应对象归集与分配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费用,以此为各项总成本与单位成本确定提供便利的一种方式。作为综合反映单位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成本计算是否正确,对会计核算与会计审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成本计算过程中,应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费用支出水平进行考核,以此对单位具体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与研究。
6.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指利用盘点实物、账目核对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具体数量与金额的方式。通过财产清查,可对会计记录正确性进行有效提升,是确保账实准确性的保障。
7.编制财务报表
通过一定表格形式,编制会计报表可对单位经济活动情况与结果进行定期反映。会计报表的主要依据为账簿记录,通过加工整理形成一系列完整的核算指标,以此对财务计划进行考核与分析。
三、会计审计中完善会计核算的措施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会计审计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在其发展中还存在大量问题,其中会计核算问题已经成为会计审计工作中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了解会计审计、会计核算相关概念,提出了完善会计核算的措施,以此提升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真实性,提高会计审计的质量。
(1)会计监督体系的完善,必须做好审计工作,并加强以独立审计为主体的外部监督,将会计核算监督工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应用会计核算工作,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审计实施阶段,通过会计审计工作,应对审计程序性质、时间与范围加以确定。会计工作人员必须对会计核算所需依据资料进行评价,以此确定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审计财务会计报告阶段,遵循审计依据,分析比较会计审核内容与实际内容,减少差额。
(2)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必须加大会计人员培训力度,帮助会计人员学习会计理论、会计方式,并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通过先进财务管理软件的积极开发,强化财务部门管理职能,将财务会计核算信息及时提供给相关人员,并对会计信息准确记录。同时,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了解与掌握与行业相关的其他领域知识,以此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水平进行有效提升,为单位提供高级会计人才。
(3)作为会计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核算方式是否正确对单位经济活动发展及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会计核算对象、成本核算方法、程度及分析等都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作为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会计核算方法的合理选择,是财务信息内容分析、确定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作为现代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会计电算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该核算方法不仅能够缩短信息反馈的速度,更能对业务处理效率进行大大提升,是确保财务会计信息预测、决策及核算准确性的根本途径,能够有效控制成本。
(4)通过会计岗位职责制度的建立,可对会计岗位职责、权限进行明确,可将会计审计各个阶段责任进行有效落实,同时,应将会计人员考核内纳入财务管理工作考核相关内容,以此作为奖惩、工资发放的主要依据。同时对会计档案资料管理人员进行明确,进行会计档案资料借阅、保管归档制度的建立。作为会计审计工作的记录凭证,会计档案资料制度的完善,不仅可以对单位效益加以维护,更能为财务管理提供依据。由此可见,规范财务岗位分工,会计资料保管、归档对规范会计工作及财务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5)督促单位及会计核算中心进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健全,要求做好会计核算中心和单位财务内部制度的衔接,以此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有效降低。作为贯彻《会计法》的重要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对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会计审计工作中,在建立与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必须加强日常财务管理,督促会计核算工作进行运作程序的规范,实现内部业务流程的科学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务管理工作也逐步完善。会计核算及管理作为会计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其核算工作是否合理有效将直接影响到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为此,相关会计人员必须重视会计核算与会计审计工作,在充分了解其相关含义的基础上,准确分析其内容,选取行之有效的核算方法,并找出相应措施,以此达到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
作者:张玉香 薛洪江 单位:孟州市人民检察院 焦作市人民检察院
参考文献:
[1]何平.会计集中核算后对内部审计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勘察设计,2008(08)
[2]方红星,段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来自A股上市公司2007—2011年度的经验数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06)
[3]吴风奇.对我国目前内部审计定位的思考[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6)
[4]刘玉廷.世界银行充分肯定我国会计审计准则改革成就——解读世界银行《中国会计审计评估报告》(二)[J].商业会计,2010(02)
[5]闵志慧,雷翱,夏铭悦.浅析会计审计中的会计核算方法[J].品牌(下半月),2015(05)
篇10
关键词:统计;会计;协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计与统计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会计上用到更多的统计分析方法,统计上也借鉴了越来越多的会计方法。计算机的运用和网络的发展使得两者数据共享,把会计和统计人员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为构建企业会计和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的进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笔者主要就新形势下构建企业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问题作一初探。
一、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统计核算是以货币、实物或劳动量为计量单位,通过运用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推断法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对国民经济活动的规模、水平、结构、速度及效益等数量关系进行汇总和计算,以探讨经济运行的规律性。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货币计价、设置科目和账户、采用复式计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等方法,取得财务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地记录,来计算和编制会计报表。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一起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又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作为两种不同的核算方法,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在:
1.核算范围上的差异。统计核算是把国民经济当做一个总体的宏观核算,而会计核算是把企业当做一个总体的微观核算。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范围上看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由于各单位之间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性,反映个体某经济活动的具体指标数值(或科目)即使内涵相同也会有重复计算或相互抵消的可能,因此,宏观总体的某个指标数值与微观个体之间不是简单的汇总关系。如销售收入这个指标或科目,对企业来讲,不考虑买者是谁,只要出了本企业范围,就是销售;而对部门、地区、国家来说,本部门、本地区内部的相互买卖就不应该计算进来。总体范围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宏观统计核算与微观会计核算在许多方面的差异,也是二者难以协调统一的主要障碍。
2.核算对象上的差异。统计核算是实物量与价值量的双重核算。它运用特定的方法对企业经济现象进行分类、分组,并运用一系列指标反映企业生产活动水平、发展速度和变化趋势。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分析。会计核算主要是反映微观经济现象,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而统计核算的对象相对要比会计核算的对象广泛。
3.计量单位上的差异。统计核算不仅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有时还用实物和劳动量为计量单位,从价值和实物两种形态上考核企业活动过程和结果。而会计核算只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从价值上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及成果。
4.核算方法上的差异。就一般的核算程序而言,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都需要经过资料的搜集、加工、分析和提供信息等一系列过程。但在具体核算中,统计核算是通过对客观现象进行大量调查,运用描述和科学推算的方法(如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等)来把握事物的总体特征,推断事物发展的总体概况;而会计核算是根据凭证和账户采用复式计账的方法,对每一笔业务加以登记、分类和汇总。
5.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6.分类标准上的差异。统计核算主要是按产品或产业分类,如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
7.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二、会计、统计相互协调的必要性
1.会计和统计的相互协调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会计和统计的相互协调为现代企业提供重要的信息基础。会计和统计都是从获取原始的数据信息开始,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加工整理,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活动的信息。会计通过对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成果进行核算与评价,提供财务信息;统计通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提供统计信息。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会计和统计工作所提供的信息是最基础的信息,企业其他方面信息大多源于会计和统计信息,或者是在两者提供的信息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和开发利用。由此可见,会计和统计的相互协调能够为现代企业提供重要的信息基础。
3.会计和统计的相互协调可以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准确性。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的变化很快,竞争非常激烈。企业只有具备准确及时的信息,才可能把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减少到最小。会计和统计工作就是运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为企业经营决策不断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数据信息。会计运用价值量方法,反映和控制资金循环、收支情况;统计运用实物量和价值量双重方法,反映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会计和统计做到相互协调,企业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才能更加及时准确,进而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准确性。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从宏观核算的要求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因此。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
2.统一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指标口径。由于会计和统计在研究方法、内容、研究对象及服务对象上的区别,两者在指标口径上出现差异是在所难免的,应本着的原则进行统一调整,进一步规范核算指标。对于相同指标,力求在指标含义、口径和计算方法上保持一致;对于内容有差异的指标,应配备明确的使用说明,以避免相互混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数据库平台。现代信息技术为会计和统计的协调提供了一个完备的数据库平台。会计、统计、计算机相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既可以消除会计数据多元化现象,又能够发挥统计综合分析的功能,保证了会计与统计的相互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相关报表中设置一些独立的项目,可以为统计核算提供直接资料。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的普及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完善,解决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需要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谭永生.对企业会计和统计相互协调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4,(4).
[2]张丽宏.企业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关系与协调研究[j].中等职业,2007,(26).
[3]黄妍.谈统计与会计的相互渗透与协作[j].数字石油和化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