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工程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在建工程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在建工程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监督管理;建设工程;质量保障

一、监督在建设工程中的现状

在我国,目前建设工程中的管理工作,主要按照国家的相关条例,对所有建设工程都进行统一全面的监督。

(一)当前建设工程在监督上的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交通运输、水利中的法律体系,按照国务院标准进行分工,由县级以上的有关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实行多层次的管理模式。相关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方式也造成行业混乱,不利于国家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统一管理,容易造成在建设工程监督上无法全面掌控现象,阻碍了建设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建设工程在监督上的质量信息化管理

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想提高对建设工程的监督工作,需要在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中运用信息化的监督管理,在建设工程工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质量的把控,在建设工作中运用信息化管理可以使管理的效果大幅提升,并且具有公平公正的监管体系,能有效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与效率。

(三)监督把控不严格

在现在的建设工程中,许多企业为了加快建设的进度而对监督选择逃避,在这些建设工程中部门由于对建设工程的监管不严,会给建设工程带来安全、质量上的问题。

(四)在建设工程的监督工作上还处于研究阶段

由于现在的监督法律体系还不是很健全,所以在监督工作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在工程质量的监管上还不完善,没有具体的体系。在对市场的把控上还不足,没有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导致在监管上的方向不对,不能有预见性的导向。

二、监督对建设工程带来的作用

在每项工作中都少不了监督带来的作用,在建设工程中监督能提高工程的质量也同时保障了在施工时的安全。在监督工作中要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制定管理体系,符合监督管理的法律、条例、技术的标准,监督建设工程也能相对提高工程的效率与效益。

(一)有利于增加建设工程中法律知识的提升

1、有利于增加法律知识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建设工程的实施必须要加强人员的法律观念和法制意识,加强对法律知识的提升,不仅能提高工程的质量,增加经济效益,更有利于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2、有利于加强管理体系要加强对建设工程的监督还需要有法律体系来约束,健全的法律体系能使在建设工程的监督上有法律作为依据进行管理,有规章制度可以遵循,这样才能提升工程在建设中的质量与效率。3、有利于加强法制管理要提高各个部门对建设工程的监督需要强化法制管理体系,让监督问题能有法律体系作为依据,不仅提高了监督人员的法律意识也提高了监督的执行效率,保证工程建设能顺利实施。4、有利于强化法律体系要对建设工程的监督做到有效监督就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科学、合理的法律体系,才能做到严格执行监督工作,能有效降低犯罪活动,同时,监督工作的开展中,还要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全面管理工程的实施。

(二)有利于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

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建设工程的质量也会不断攀升,将工程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不断累积,还能使建设工程的工作不断提升和改进。

三、当前建设工程监督的改进意见

对当前建设工程的监督工作加以改进能使部门在执行监督工作时能有效、有质量、顺利的进行,针对建设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完善的解决体系,保证建设工作顺利的进行。

(一)加强建设工程中对质量、安全的把控

在建设工程中最主要的是安全,同时又要保证质量,在建设工程中提高安全意识,不仅是对施工人员的生命负责,同时也能加快工程的建设。

(二)实行工程质量责任制

要对工程建设中的工作做到规范,需要对每项工程的具体管理做详细规划,比如一个项目工程中有很多不同结构这就需要在每个结构中建立一个负责人,这样在出现问题时才能找到负责人,让责任有人承担,在部门监管时也能有系统的管理规章。

(三)健全对建设工程的监督体系

在建设工程中,质量是检验工程的成败之举,对一个工程的质量把控需要对部门的监督体系加强,只有不断的完善建设工程的监督体系才能更好的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管理的作用,只有对监督体系的不断完善才能将工程项目在安全、规范的前提下完成有质量的建设。

(四)保证对建设工程的预估制度

在每项工程工作中都需要对工程的损失进行预估和预防,在建设工程中对风险的预估是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是能有效保障工程工作顺利进行并且有质量的保险措施。

(五)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是形容在每项工作中都必须要有健全的系统和规章制度,有了约束力才能使每项工作都有规范、有系统的进行,在建设工程工作中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系统准则,严格按照制定规章制度进行工程建设,不仅能有效提高工作的效率还保证了工程的质量。

四、结束语

建设工程行业本身就具有特殊性,在监督上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还需要从实际的建设工程中去探究,并加以改进。在不断发展中,建设行业一定会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加强对建设工程的监督,不仅保障了行业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加快了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徐浩.浅谈施工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J].大观周刊,2012,(30):130-130.

[2]张霞.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几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3,(34):77-78.

[3]王凯,郭汉丁.强化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J].基建优化,2006,27(5):1-3.

[4]郭汉丁,张印贤,郭汉刚等.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研究综述[J].建筑经济,2008,(4):46-49.

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我国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面临的问题

1、监督机构定性定位问题

一是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仅被委托行使质量监督的执法检查权,而不包括行政处罚权。监督机构的行政职能不完整,造成发现问题只能采取停工整改等少数措施,执法威慑力大打折扣。广大监督人员也普遍感觉到执法时腰杆不够直、手腕不够硬,影响工作成效。二是各地质量监督机构基本均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缺乏政府公务人员的身份认同感,对高素质人才缺少足够的吸引力,队伍整体素质难以提高。

2、监督机制的适应性问题

监督机制仍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影响监督效能目前的质量监督机制存在几个突出问题,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建设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一是随着工程建设量与监督力量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以单个工程为单位的“三到位”的监督模式已不适应工作需要。。二是质量监督机构的现场监督与市场资质、招投标管理之问缺乏联动,企业在工程建设阶段的违法违规信息不能及时反馈给市场,对企业的惩戒作用不足。

3、监督工作经费保障面临困难,影响队伍稳定和工作开展

质量监督机构从2009年1月1日起取消对建设单位征收质量监督费用。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经费来源问题,特别是在财政保障能力较弱的县不解决好经费问题,势必影响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队伍的稳定,影响到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加快监督机构改革,加强质量监督管理

1、明确质量监督的内容和程序

明确质量监督的内容和程序,是确保质量监督工作一致性,统一质量监督方法的有力保障。第一要确保工程质量全过程受控。政府应将监督前置,着重把好设计文件审查关,真正做到从设计到工程竣工的全过程质量监控。第二要抓好工程的源头。首先要抓好招投标阶段的管理,选择好施工队伍,就可以保证工程质量。其次要抓好各种保证制度的落实,通过建立和健全各种保证制度,减少工程建设的风险,提高企业的责任感和信誉感。第三要提高监督人员的素质。质量监督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质量监督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建设工程质量的水平,质量监督人员既要有过硬的技术业务水平,又要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

2、建立监督机构内部激励机制

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核心是执法监督,工作质量好坏关键取决于一线监督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应当加强对监督人员激励机制的研究,建立监督专业人员工作绩效评价机制和分级管理机制,根据监督员工作能力,通过考核合理划分监督人员级别和作权限,并辅之以相应的经济待遇,激励监督人员做好工作。

3、加强监督队伍建设,提高监督执法水平

依法监督工程质量是建设工程法律化管理的重要保证。我们各级监督机构要想发展,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用人、育人机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脱颖而出,担当监督重任。对不适应监督工作需要的在岗人员进行合理分流。通过严格培训和考核,切实提高监督队伍准入门槛;不断完善监督手段,调整监督重点、方法、程序,制定并严格执行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要转变工作作风,发扬在求真务实中抓落实,在落实中抓求真务实的精神,进一步扭转“讲得多、落实少”的不良工作作风,体现依法行政、寓服务于监督之中的精神,全面提高监管与服务水平。

4、转变监督方式,改“监督管理”为“监督执法”

取消工程质量监督费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依法行政,建立法制国家的重要举措。法制国家的基础是社会有自我管理的能力,企业能管好自己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所以管理企业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不是政府的事情。从法制的意义来看,政府对企业的约束是以执法手段来实现的,所以监督机构应转向执法。一是建议从源头开始明确监督机构的执法性质,明确“抽查的工作方式”;二是建议重新修订质量监督工作导则,科学确定监督工作的深度、广度和频度,合理界定监督工作责任,促进质量监督工作健康顺利开展。

三、创新质量监管模式,建立质量监督新机制

1、建立对项目全过程实体质量和行为质量的监督检查内部通报机制

通报的内容包括各方责任主体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行为、程序、工程质量、工程安全方面违规情况。质量监督机构对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形成检查简报,上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上报市政府,同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检查简报分送市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等政府相关部门,形成政府内部监督、监察、管理联动的局面,避免人为的行政干预,起到在建设过程中的综合制衡约束的作用。

2、建立法定建设程序的内部审批公示制度

对工程项目的立项、用地规划、施工许可等重要环节的法定建设程序的相关情况进行公示,必要时向社会进行公示,同时实施责任追究制,扼制对政府投资项目的行政干预,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形成巨大的威慑力和影响力。

3、强化竣工验收备案工作,实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公示制度

首先,根据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要求,把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关。对有问题的工程实行“一票否决”,不予进行验收备案。其次,质监机构不但直接监督建设单位组织设计、监理、施工的竣工验收,并且对建设单位组织其他各方责任主体进行的以每户为单位进行检验后形成的质量合格文件,数日内到场监督抽查,检查其质量的真实状态,对其合法性、有效性进行独立、公正、公平地监督。对发现有违反工程质量管理规定的行为或实物工程质量不合格的项目,质监机构应当责令建设单位整改,并将其发现质量行为、质量缺陷及质量检查结果及时进行公示。

4、建立较为完善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

一是将随机检查作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主要方式。二是建立行为监督与实物监督并重的监督运行机制,实现从单一实物监督向工程建设各方质量行为监督的延伸。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督告知制度,提高监督执法的透明度。三是建立集体监督机制,保证执法监督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四是强化不良记录管理。巡查工作要与不良记录管理紧密结合,把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的违法违规质量行为记录在案,并按规定进行公示。五是完善管理制度,树立技术权威。质监机构应该不断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监督制度,建立以规范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充分运用技术和法律手段,围绕工程项目和建设主体,多层次、全方位实施工程质量监管,有效地保障工程质量。

5、提高工程质量和监督侧重点

要在严格执法和确保结构安全及使用功能的条件下,重点监督开发商是否尽到了产品质量的责任。开发商的质量意识是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条件,因此,正确地引导开发商的质量意识,从而能够真正促使开发商把质量意识真正地转变到质量行为上来,在项目策划、质量标准的定位、预算造价、工期等各环节都能充分体现质量第一的原则。所以,监督开发商合理地确定产品质量标准、产品的成本支出水平以及工期目标是质量行为监管的重要内容。

因此,建立一种机制能够促使开发商提高自身的质量意识,使开发商把产品质量始终放在开发项目的首位,形成产品质量竞争的氛围。同时,也能够促使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形成质量竞争的压力,从而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欣阳.浅论工程质量监督的巡查功能[J].企业技术开发,2011(9)

篇3

关健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存在问题;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market economy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hancing the national economy strength,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construction extends to the fine, new, large, deep, high comprehensive optimizat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quality control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s the urgent requir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supervis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我国工程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质量监督执法不严

由于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在立法工作中的缺陷、相关的配套实施细则的不完善及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对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执法者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条例来指导,导致执法受到影响。讲人情、人际关系的复杂或者有关部门的不正常干涉也是影响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公正执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此外,由于建设工程质量日常监督工作由监督机构实施,在执行执法取证、调查等工作除了监督机构外,其它部门或机构难以实现完成;加上因为建筑工程法律法规的有其特有的专业性、工程质量特有的技术性,非专业人员是很难做到正确高效执法的,通常建设主管部门的行政执法的调查取证工作由质量监督机构来实施,是否进行执法处罚靠主管部门决定,往往当监督机构提出处罚申请后,受其它外来干涉影响,受到处罚只占极少数,这就影响了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权威性、威慑力。

(二)多头管理导致工程质量监督责任不明确

现行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实质上形成了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局面。多头管理是指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铁路、交通、水利等按专业将建设工程分开进行分头管理,且现又成立了人防质量监督站,地下部分人防监督站也参与监督。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又负责对国家出资的重大建设项目监督检查,国务院经济贸易主管部门按照职责负责国家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的监督检查。这必然形成纵横交错的复杂体系,容易政出多门,界限不清,职责范围不明, 不利于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的统一管理,整体协调,系统运作,更容易造成工程质量发展的总体失衡和失控,不利于建筑市场良性循环运作,不利于监督管理系统的协调发展。

二、完善工程质量监管的具体措施

新形势下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模式应体现对建设工程质量的政府宏观和间接的监督管理, 依靠中介组织进行微观和直接监督控制的思想。政府通过建立和健全法律体系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掌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支持和鼓励质量体系认证,培养和营造参建各方的质量意识,规范和约束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从根本上把握和加强工程质量。

(一)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建设工程质量主要取决于建设工程实施单位即相关主体责任单位的质量行为, 而主体责任单位的质量行为的有效性离不开监督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如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本身缺乏有效的监督, 那么这一体系的有效性就有可能受到影响,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对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评价, 以保证监督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

(二) 以人为本的监督管理

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很多,涉及面很广,从工程立项、勘察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和使用等各个阶段都会对工程质量的形成产生较大影响。各个阶段的影响因素也很多,但核心是人的工作质量。把参与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 体现以人为本的控制思想。

建设工程质量控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重心应由事中、事后控制为主向事前预防控制为主转移。通过严格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建筑法律、法规和规范,加强各行为主体质量行为的监督管理,规范行业和市场运行机制,督促行为主体和从业人员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度,提高质量意识和业务素质, 以保证质量体系完善和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工程质量。

(三)明确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政府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应属于政府管理及专业执法范畴。为了实现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和廉洁、高效,减少或防止工程质量监督人员, 根据《行政许可法》关于“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这是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深化改革的方向。

(四)政府投资工程采用不同的监督管理模式

随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对今后不使用政府资金的投资项目,一律不实行审批制度,而是改为核准制和备案制,完全由投资方来承担风险”。对政府投资工程实施全过程监督,如果监督机构是以政府投资工程业主的身份去进行监督, 可能会出现建设单位游离于监督范围之外的情况, 并且也容易和现场监督的工作角色混淆。因此,对于政府投资工程和非政府投资工程的监管模式应该有所区分。

(五)由无区别监督向差别化监督转变

对原有的不同企业、不同工程均实施单一的、无区别的质量监督模式,不能起到扬优治劣的作用,因为工程建设规模和有限的监督力量之间存在矛盾, 决定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不可能全面覆盖,监督面越大,监督管理的深度越不够。因此,必须有所侧重,改变以往对每个企业、每个项目都实施平均资源监督的思路, 集中资源解决影响最突出的问题,抓住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实行差别化管理。

(六)加强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监督

对工程实体质量的监督、应坚持“质量第一”,“科学、公正、守法”的工作原则,根据规范规定,实施规范化监督抽查、抽检,确保抽查结果能真实客观反映实体质量状况。发现问题或存有疑问时,则按规范化规定再作进一步的工作。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综合来看是行为和效果的监督。我们应把工程质量行为的监督检查情况,与实体质量的监督抽查结果,两者有机的结合起进行考察,分析判断工程施工质量的实际控制水平,并不断加强和完善监督控制管理措施。

篇4

[关键词]地质灾害 治理工程 施工质量 监督 管理 研究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310-1

0前言

现代工业的发展及各个产业的扩张,许多行业在生产的过程中,都会给环境带来较大的破坏及影响,使得环境质量越来越差,近年来出现的雾霾即是环境恶化的集中体现。而许多地质特殊的地区则会出现严重的地质灾害,给当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当地对于地质灾害的治理需要较大的投入,对于经济建设事业有较大的影响,造成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是关系到民生的重要项目,但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也会出现一系列的工程质量问题,限制了灾害治理的效果,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1.1前期工作

自然灾害非为较多的种类,各个类型的灾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有着较大的区别。某些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在现代的经济条件及技术条件下,对其的治理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没有治理的价值。因此在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前,需要在站在一定的高度上,遵循轻重缓急有序、充分利用有限资金的原则,评估治理项目的必要性、所需的经济条件、技术水平、社会效益,并对于工程的可行性进行全面的论证,优化审查体系,保障能够合理的筛选工程治理项目。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前期工作中,工作重点一般集中于审查并评估该类工程需要投入的资金成本、技术操作的可行性、治理工程最终受到的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该项工作是否能够落实到位,对于整个治理工程的质量有着最为直接及深远的影响。在研究项目可行性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许多工作,如进行一定范围的野外调查,全面收集基础资料等,并按照国家规定的内容及深度标准,结合工程各个面的实际情况进行论证评价,主要内容有治理的必要性、技术的可操作性、经济效益性、环境可行性、社会效益性等,做到综合把握经济形势、技术条件及环境效益[1]。

1.2施工准备

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是强化审查工作,并将评估的重点集中于该阶段工程勘察结果的可靠性。勘察单位需要先出示勘察结果,包括工程各个环节的图件,并具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勘察的成果必须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规范及各类规程。由于勘察结果是评价地质灾害治理效果、工程概算编制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治理工程技术方案的确定、质量控制和最终效益评估的正确性。勘察单位在进行各项活动时,流程是否符合规定,操作是否合理等均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如收集原始资料、现场踏勘、制定勘察纲要、结构处理等。准备阶段质量控制措施的主要内容包括评价工程勘察的内容、审查成果质量及设计方案,各个重点工作的具体内容有着较大的区别。评价勘察内容和成果质量主要是判断勘察单位是否按照合同的协议内容完成相关勘察任务。对于审查勘察成果是否达到了国家或者行业的要求,国家规定的强制性标准、规范及规程等,需要重点审查。在陈察与评价设计方案是,需要遵循先进性、适应性、安全性、可行性等原则。治理工程运用的先进技术方式、高新的施工设备及成熟的施工工艺等,保障先进性及施工的安全性;全面把握当地的具体情况,包括人员条件、经济条件、技术水平、自然条件等[2]。

2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控制的重点在于合同的管理。双方均需要根据签定的合同文件中规定的内容开展对治理工程项目,并对其施工进度、工程质量、成本投资等方面进行控制和管理。治理工程进行时,可以采取委托专业监理公司的形式,对工程项目进行专业化的监督管理,达到保障投资效益及社会效益的目标,有效的把握工程进度,控制成本消耗,提升工程建设质量;还可以采用委托具有专业素质的咨询工程师的形式,对合同管理的事务进行协助,尤其是在执行合同中出现合同变更、索赔等情况时,其对于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及时发现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还需要委托具有独立资格的咨询机构对治理工程的各个方面进行动态跟踪及评价,包括技术水平、经济情况、环境状态、管理水平等,及时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3]。

3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建设全部结束后,需要进行严格的竣工验收活动。首先由上级主管部门抽调专业的人员组成验收工作组,该类人员包括勘察单位人员、设计单位人员、施工单位人员、监理单位人员等,全面审查治理工程的各个环节,并需要审阅各项背景资料,查看监理日志,现场考察工程治理效果,最后作出合理的评价,包括工程设计、实际施工、工程进度、成本消耗等,将上述信息制作成信息完整、全面的竣工验收报告。该阶段的质量控制工作主要是对治理工程的整体进行评价,包括设计工作质量、施工质量、设备质量等,本质上是总结已经结束的治理工程,也能够为后期的治理工作带好头,积累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4]。

4总结

地质灾害的治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保障该类工程的质量,并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就需要实施有效的质量监督管理措施。质量控制措施需要贯穿与整个工程项目的始终,包括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及竣工验收阶段。根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性质、特点、重点等,科学制定质量管理目标及有针对新过的质量监控措施,各个环节做好了各项质量控制措施,才能提高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偏重于一个环节或者方面,而影响到其他环节,限制了灾害治理工程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绍清.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体系建设[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8(05):63-65.

[2]江鸿彬.初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监理中的质量控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9(01):140-142.

篇5

关键词: P6软件;进度控制管理;火炬项目

Abstract: The P6 software as an excellent project management software, has a high visibil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has become the industry standard for project management, especially have been widely applied in 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P6 software functions and features, the Saudi Kayan torch project as an example, a brief analysis of P6 software in overseas project progress control management application, further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P6 software in project schedule control is the difficulties in management, reasonable configuration and summarize the mechanism innovation, points out that the personnel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key to make good use of P6 software.

Key words: P6; schedule control; torch project

中图分类号:TL3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由于工程项目管理受到专业众多、交叉施工以及工程设计、设备和材料的采购运输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工程建设的工期、质量以及造价等方面无法真实而动态地反映出来,最终导致项目不能按期完成。提高P6软件在工程进度管理中的应用,使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和施工在可知可控、安全有序的状况下运行的重要手段。

1 P6软件的功能及特点

P6软件作为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能够满足工程进度控制、费用控制和资源管理等诸多要求。特别是进度控制管理,它能动态地反映出外部因素变化对工程进度的影响,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此外,P6作为商业软件,能够共享数据资源,使得众多工程参与者(如业主、承包商)可以同时在同一个工程组的不同子工程内按授予的不同权限进行读写等操作,共享同一个P6工程数据库的数据。

正是由于P6软件对完成项目规定的工期目标控制的关键性作用,使其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赞誉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尤其是在国际大中型工程项目管理中,P6软件成为众多业主、承包商计划执行报告的标准格式。中石化南京工程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在海外沙特卡扬火炬项目中成功采用P6软件进行进度控制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2 P6软件在沙特卡扬火炬项目中的应用

2.1 卡扬火炬项目介绍

火炬项目是公司承揽沙特卡扬150万吨/年乙烯联合装置的一部分,位于沙特东部Jubail工业城内,合同工期为九个月。该项目合同范围包括高、低空火炬以及公用工程配套设施,剩余钢结构、设备与管道、电气仪表、防腐保温以及新增土建工作。

火炬项目的施工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高空火炬塔架净高123米,总重1050吨,是公司迄今为止安装最高的钢构架,施工难度大。二是地火炬系统是公司第一次承建,共计26台地面燃烧器,1329个燃烧喷嘴,处理量2,000,000 kg/h,工艺复杂,自动化程度高,内部清洁度要求高,管理难度大。

2.2 P6软件在卡扬火炬项目进度控制管理中的应用

针对火炬项目的施工特点,项目部以P6软件为管理核心,计划管理和现场施工紧密结合,协助协调项目的各项管理工作;严格执行项目P6计划,加强图纸、材料、设备的追踪,为项目管理提供必要信息;利用Mile-Marker进度检测系统,使施工进度实现量化、标准化,为施工总体决策提供依据。以下以卡扬火炬项目施工进度控制为例,对P6软件在工程进度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2.2.1 总体进度控制计划编制

⑴ P6编码体系建立

P6的编码体系包括WBS和作业分类码。项目工作分解结构(WBS)是基于计划管理机构的层次和项目组成特点建立的。项目部根据EPC的要求,并结合自身施工需要,对WBS进行细化分解、修改完善,着重细化了各个区域CWP和各个专业的作业分类码,便于项目施工计划的编制与进度检测的结合以及施工任务切块划分。

⑵ 施工进度计划编制

为保证项目按照合同工期顺利完成,项目部根据业主总体项目进度计划,编制了以P6为主的三级施工作业计划,它覆盖施工所有的一级、二级计划的里程碑点、项目执行的各阶段和层次上的所有专业的活动,在不超过一、二级计划内容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详细的施工作业计划。同时针对项目的关键路径,编制了项目重要环节施工计划。

项目部还利用SPR(Smart Plant Review 4.0)软件对项目的3D模型进行三维监视,使进度控制人员加深了对现场的理解,增强了施工计划的可操作性。

⑶ 施工进度计划审核确立

项目编制的P6计划按照业主总体进度计划的要求,列出所有关键路径、合同限制和里程碑,同时加载了各个责任方图纸交付、设备材料到货、土建施工单位的场地移交、基础施工等限制条件,明确了各方责任。对于编制完成后进度计划经项目部各专业开会讨论、审核后,同时生成基于人工时分配的进度基准曲线报业主,批准后作为项目的目标计划,并以此作为现行工程进度跟踪控制的目标。

⑷ 施工进度计划跟踪控制

为有效的对工程进度进行控制,项目部对P6计划每周进行一次更新,收集现场的施工进度情况和资源消耗情况,并经项目部主管领导审核后,以信函的形式发业主,并下发各施工单位执行。项目部重点对P6施工计划的关键路径进行跟踪控制,利用关键路径追溯上游的关键作业进展情况,查找工期拖延的原因,有效地控制项目的工期,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2.2.2 重要环节施工计划编制

重要环节计划是总体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体计划按期完成的保证措施。火炬项目利用P6软件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关键路径编制了高空火炬筒安装、系统移交、剩余尾项清单等重要环节施工计划,保证了项目控制点按期完成的目标。

篇6

工作汇报

根据市局纪委“关于对全局在建工程项目开展执法监察活动的通知”(萍路纪字[2005]13号文件)精神,我局按照上级有关要求,严格自查自纠,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使分局2005年度在建工程廉政监察工作得到认真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到位。

对市局开展的在建工程项目执法监察活动,我分局领导非常重视,作为当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抓好落实。为切实抓好这项工作,分局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公路、纪检、财务等主要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在建工程项目执法监察情况自查自纠工作小组,党政齐抓共管,专职纪检监察员严格监督把关,各业务科室认真落实岗位职责,确保了十三项自查自纠工作内容的落实。

二、齐抓共管,认识到位。

在加强组织领导的同时,分局领导及时召集分局有关科室负责人及分局工程管理人员在班前会上进行了认真学习,将文件精神、活动内容及工作要求传达到每个人,首先从思想认识上使大家对这项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切实强化全体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和工程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廉洁意识。

三、措施得力,落实到位。

我局2005年重点工程项目主要有:319国道安保建设工程、萍六线五陂下油路罩面大中修工程及萍麻线油路罩面大中修工程。其中319国道安保工程完成防撞墙1500余米;铺筑水稳硬路肩10.8公里;摊铺路肩油面10.8公里。完成萍麻线大中修工程2公里,完成机械摊铺油路罩面6.6公里计59400平方米。萍六线五陂下油路罩面1.5公里。

针对以上工程,10月13日至10月23日,分局分局执法监察领导小组依据工程建设中所签订的“双合同”内容,针对在建工程项目中有无质量安全问题、工程建设资金使财务结算过程中有无违规问题以及工程建设廉政监察落实情况等十三个方面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自查自纠工作。从自查自纠工作来看,我分局319国道安保工程、萍六线五陂下油路罩面大中修工程及萍麻线大中修油路罩面工程项目均无违规违纪情况。所有在建工程项目均严格按照上级交通建设项目管理规定及交通建设项目执法监察规定严格监督,严格程序,严格管理,纪检监督参透到工程项目招投标、工程施工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工程预结算等全过程,在上级的工程检查验收中,我局的在建工程质量优良,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分局的所有在建工程均是先立项后开工建设的。并严格按照国家工程建设管理规定进行招标议标,在建过程中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坚持“工程建设合同”与“廉政合同”一起签。与此同时,分局还派驻专职纪检监察员参与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督,确保了工程建设廉政管理制度的严格落实,有效预防了工程建设中建设资金使用、财务结算、工程款支付等方面违纪现象的出现。

在此基础上,我分局还对在建工程进行了建档管理,强化了在建工程的规范化管理。今年,我分局对每一个工程项目从立项、招标投标、公示、合同签订、工程款使用、材料采购、工程验收、工程款结算等每一过程都建立了管理档案,确保了在建工程管理程序合法化,廉政监督科学化、档案管理规范化、日常管理制度化。

通过这次在建工程自查自纠活动,进一步强化了我分局工程管理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强化了在建工程的纪检监督力度,强化了工程建设中的党风廉政建设,有效预防了在建工程中的职务犯罪,同时,确保了我局在建工程项目质量,树立了公路建设工程廉政形象,为以优异成绩迎接全国公路检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篇7

关键词: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问题;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建筑工程的质量。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大多数是由人为原因而导致的,因此,只有进行严格的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工程质量隐患,才能真正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就目前形势来说,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体系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在这一背景下进行分析探讨。

1 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的涵义

在建筑工程中,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的主体是由建设单位、建筑施工企业、建筑材料供应商、建筑工程监理、政府监督管理机构组成的。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主体在建筑行为中发挥着各自的职能及作用。在监督管理过程中,建设单位及政府监督管理机构着眼于建筑外在的质量监督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建筑材料供应商等主体是着眼于建筑工程内在的质量监督和管理。

2 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监督和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因为建筑工程涉及范围广,受到较多的部门监督,导致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在权责上不清楚,监督和管理制度含糊不清。建筑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等不仅要担负起监督管理的任务,还要开展质量控制方面的任务,建筑工程质量责任制落实情况差强人意,为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多头监督、多块管理导致机构重复,降低了工作效率,浪费资源。城建、铁路、交通、水等机构都在各自的权责区域内开展质量监管,操作制度不同,执行标准也不同,这制约了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

2.2 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有些项目施工队伍在专业技能方面、施工管理、现场经验方面有所欠缺,承包一些自己能力范围外的工程或者盲目转包。竣工验收不严格,不依照建筑工程规范验收。有些项目开发单位、承建单位故意回避符合资质的竣工验收单位对其进行验收,并以自己验收形式代替第三方验收,在这个验收过程中,施工企业和项目开发企业是占据主导地位,监督机制并没有对其起到制约的作用,竣工验收也没有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2.3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人员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中,有些监管人员仍然使用传统的监管制度进行管理,并没有适当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思想,也有些企业是随便安排不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担任此职位,这些人明显是很难胜任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的。

3 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优化对策措施

3.1 强化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执法力度 在监督和管理工程质量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法律制度的建立。我国已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等,但却没有明确划分义务和责任,想从根本上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就一定要具备完善的监督和管理体系,以及严格的监督技术准则且必须具备法律效力,只有依靠法律,才能保证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工作顺利展开。法律是保证工程施工及工程质量向安全健康的方向发展的前提,所以,建筑工程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工程质量管理和监督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的条例、制度。工程监理符合目前工程质量需求的法律制度,将其中不科学、不合理及老套的规定予以摒除,根据目前新的需求和规范进行改革,保证工程质量的管理和监督有法可循、违法必究。所以,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是依据,已经得到政府认可的监督管理机构是监管手段,对参与工程建设的所有主体进行监督和管理,一定要保证监督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另外,在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时要保证地方法规的规范性。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基准和前提,地方政府要对当地工程质量加强监督管理力度,不断修改和完善地方法律法规,争取为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提供更多有利条件,以维护监督管理工作能够正常展开。

3.2 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力度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督管理工作的展开要以施工主体为核心,设计、监理、建设、设备生产、材料和供应商以及审核检测部门要积极配合监督管理工作,保证监督管理工作的全面,具体实现方法就是要将建筑工程主体验收、地基基础验收和随机抽查验收等方面监督为重点,将所有工程施工中的主体所涉及的质量活动和行为等结果的检测都列入到监督范围中去。通过对施工过程中所有主题进行监督,以确保质量行为和活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也能实现国家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有效规范进行,确保工程质量得到高效控制,从而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管理主要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现场监督和周期性监督三个部分。并且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对主体结构和地基基础等结构性部位的监督是重点环节。在工程施工现场,利用科学检测设备和仪器对实体质量进行检测,确保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准性,为政府工程质量检查及监督管理的权威性和科学性提供保障。通过对工程质量的抽查,确保工程按照规范、法律法规严格落实并贯彻强制性要求和标准,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及建筑伍的安全问题。上述是加强对工程施工流程中的管理,同时也要重视技术方面的管理,即技术控制,一般采取评价标准的方法对技术进行控制。评价标准方法主要包含五点:检测并评价施工现场材料质量;实际测量工程实体尺寸误差;检查并评价施工现场质量;检查评价工程竣工成果;工程竣工后检查并评价工程宏观观感。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对象还包括业主即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等所有行为主体。

3.3 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转变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需要一套完善的质量监督管理信息体系协助完成,这对我国工程质量监管体系有很大帮助。所以,一定要重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确保工程质量监管工作的透明化和科学性。对工程质量监管工作中使用的仪器和设备不断更新和创新,使其能够符合建筑发展速度,满足其需求,保证建筑质量监管的可靠性、时效性和科学性,进而对整个行业起到推动作用。

3.4 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人员素质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缺乏专业性的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所以,目前培养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专业型人才是工作重心。加强人才的培养,争取为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部门储备更多的人才,不断培养并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从而确保日后建筑行业相关质量监管工作更加规范化。对人才培养要更加重视,对质量监管人员定期进行培训,提升监管人员整体的素质水平。建设单位还可以建立科学的用人体系,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队伍中去。

4 结语

建筑行业所有人都熟悉的一句话就是“百年大计、质量为先”,这句话直接反映了质量对于建筑行业的重要性。这就注定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工程质量监管人员要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个人和团体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业务能力,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俊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科学之友,2013.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监督管理;工程质量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增大,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然而,众所周知,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目前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工作仍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且监管体制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论述了建筑工程监督管理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监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创新发展工作思路来应对新形势挑战的想法,以供同行们商榷。

2 建筑工程监督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至1957年,当时没有统一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工程质量主要由施工单位自行控制;第二阶段从1958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施工单位逐步建立了自检和互检制度,建设单位参与到工程质量验收中;第三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国务院颁发《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提出建立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形成了工程质量政府强制监督的局面。国家实行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20 多年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稳定和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多重因素相互影响,监管体制中仍存在待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相关政策和法规还不完善

目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主要依据是国家和地方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等。由于政策和法规不够健全,变动周期短,变动范围大,缺乏连续性。一是监督管理所参照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对于施工企业的不良行为,所参照的法律法规与现实情况差别较大,缺乏适度可行的处罚依据。二是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相应的新规范和新标准还未出台,使得质量监督标准没有及时跟上形势的变化。三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建设和施工企业变动性和流动性增强,缺乏有效措施,质量责任难以追究。

2.2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定位不明确

质量监督机构的性质、监督内容、监督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监督工作有时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质量责任混淆。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可以由政府有关部门自己履行,也可以委托合格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执行。监督机构究竟是行政执法单位还是专业技术部门,监督人员是政府雇员或者是专业技术执业人员。监督机构的行政职能不完整,仅有质量监督的执法检查权,而没有行政处罚权,造成发现问题时只能采取停工整改等少数措施,执法无威慑力。监管机构和监管人员的性质与地位不能准确定位,造成了监管内容和监管方式不统一,监管效率不高。

2.3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形式单一

政府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形式单一,没有充分运用市场手段保证工程质量。主要采取巡回监督的方法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对于发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处罚的单一模式。特别是由于信用制度等一些有效保证工程质量的市场手段没有完全建立和运用,造成建设、施工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对政府的依赖性强,缺乏提高质量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4 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主要表现在人员素质不高、行为不规范、工作不到位、把关不严格等四个方面。现有质监人员的素质,人才结构有缺陷,高级职称人员偏少,新进人员缺乏施工现场的实际工作经验,大多数人并未发挥出与其学历相适应的作用。质监在技术上的专业性尚未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有的专业不对口,存在专业结构配备不齐,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

3 建设工程监督管理的完善措施

当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程建设规模不断增大,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深刻的变化,针对当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积极应对,不断创新和发展,改进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效能,建立一套“建设主体自控,经济手段制约,政府加强监管,社会舆论监督”的体制,切实保证工程质量。

3.1 完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法规和标准

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是我们执法的依据。当务之急就是要进一步完善法规,规范标准,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体系,提高质量监督执法工作的可操作性,使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轨道。一是加强法制建设,为工程质量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监督机构及监督人员代表政府依法实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程质量监督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二是组织工程建设标准设计的编制、审定和推广,编制建筑工程技术标准和技术指南。三是明确了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规定以及违反规定应受到的处罚。

3.2 进一步明确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责

在当前的条件下,需要通过政府对工程质量实施监督管理,规范工程建设企业的行为,有利于保障国家和人民的权益。因此,有必要强化政府对工程质量监督的重要职能,完善有关政策和法律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工程质量监督检测机构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提高质量监督执法工作的可操作性,才能确保监督机构正常有序地开展监督和管理工作,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进入良性循环。

3.3 改进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形式

在我国当前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建筑市场管理还不完善,通过政府对工程质量实施监督管理,是更好的保障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重要措施。但是,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对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管理思路有必要进行调整,改变过去单纯用抽查和处罚的办法,更多的运用市场化的手段,以市场为导向,加以引导。因此,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必须在加大查处力度的同时,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和方式进行引导,通过市场化手段来制约工程参建各方的质量行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涉及面广,影响因素众多,需要综合治理。我们注重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为工程质量监督服务。协调监理单位、检测部门、行业协会,质量认证、质量服务等有关单位参与工程质量监督,不断改进质量监督模式和运行机制。

3.4 加强工程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要重视提高工程质量监督队伍的专业素质、职业素质和创新意识,建设一支善于学习、乐于奉献、廉洁高效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队伍,更好地适应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需要。一是要完善岗位责任制度、监督工作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努力增强监督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执法能力,要提高监督执法能力,质监人员要学法、懂法、守法,严格按程序执法,体现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专业、公正、权威。二是要加强对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和人员的考核、培训,严格监督机构和人员的资格认定。质量监督人员应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提高自身专业技术知识水平,牢固树立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责任感。三是不断完善质量监督手段,增加检测设备,改变过去传统的“敲、打、看、摸”等落后的检查方法,加大科技含量,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的工作水平。

3.5 推行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管理在质量监督工作中的作用日益显现。现代化的质量监督,需要现代化的监督手段,信息化建设为提高工程质量监督效率和透明度、实施工程质量动态管理提供重要手段。要积极推行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便于实施工程质量行为全过程的监督。首先,建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网站,实现市联网制度,监督任务网上下载,监督档案电脑贮存,整改指令全部联网,规范标准随时查阅,采用网上报监、投诉、备案等办公手段,提高了办事效率。其次,试点数字化工地,取代了部分现场监督工作,通过摄像头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质量监督远程监控,了解工程进展情况。

4 结语

展望未来,我国工程建设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质量监管模式也将产生深刻变化,质量监督和管理的任务将更加艰巨。这就要求质量监督人员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不断地创新和发展监管机制,进行科学规范管理,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跃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宋延涛. 质量监督人员工作手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篇9

关键词:房屋土建 工程质量 管理监督

住房是一件最重要、最特殊的商品。质量是建设工程的生命,也是永恒的主题。权威资料显示,全国消费者组织去年受理质量投诉7916件,占全年房产投诉总量的52.7%。在这些涉及价格、面积计量、广告等领域的投诉中,质量问题仍然占据着商品房投诉的首位。如何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和指导,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整体水平,是建设和谐的房地产市场的关键环节之一。

1土建房屋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性

房屋住宅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内容很多,加强住宅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应严格控制建材质量。把好质量检测关,要充分发挥建设监理作用,全面治理住宅质量通病。在检查手段上增加科技含量,采用先进检测仪器。要把握好影响住宅工程质量的各个环节。建设(开发商)、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各方责任主体,必须依照现行法律法规要求办事,提高质量意识。关于其监管内容,具体表现为:抓好设计和招投标的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管理的内容很多,有对施工的监督管理,有对人员的监督管理,有对材料的监督管理,有对设计的监督管理,有对机械的监督管理,有对施工工艺的监督管理,有对环境的监督管理等等。目前,由于设计原因造成的工程质量事故占很大比例,所以我们一方面在对施工阶段进行质量监督管理的同时,必须对设计阶段进行监督管理;另方面要抓好工程的源头,搞好招投标阶段的监督管理,突出质量监督管理的重点,建立和健全各种保障制度,真正做到从设计到工程竣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抓好用人的监督管理:质量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因而规范参建人员和监督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是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首要任务。对材料的监督管理:材料(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其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对基础、主体等结构质量的监督:工程的结构质量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要将基础、主体等结构质量作监督重点,加大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保证结构质量的安全;对选配施工机械设备进行监督管理:施工机械是实现施工机械化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化施工项目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施工机械的质量对施工项目的进度、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对施工工艺和方案的监督管理:施工工艺和方案,是进行科学施工的措施和手段,对工程质量影响较大。施工工艺和方案,包含建筑施工整个周期内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验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的控制;对建筑施工的工程技术环境、劳动环境等进行监督管理;招投标的监督管理:《建筑法》规定,工程建设项目要实行招标、投标制度。但是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跟不上改革的发展,或者出于工程建设主体各方自身的利益,对这一制度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给工程质量埋下了隐患。而名义上的公开招标,实际上的私下议标。有的业主为了达到把工程发包给某个施工单位的目的,利用自身的便利条件,双方私下作出交易。有的承包商与业主串通,找几个陪衬单位参与竞标,工程到手后本身不具备相应资质就找个公司挂靠。其后果一是给腐败分子提供了机会,二是给监督管理带来许多麻烦,互相扯皮和经济纠纷增多。

2加强土建房屋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

2.1完善监督检验机构。建章立制是开展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基础。要依据法律法规对业主的建设程序是否规范、各方主体资格与所有承担工程是否相适应、主体各方从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工程建设材料的质量控制和保证体系的建立是否完善、工程建设资料是否真实和完整、各方主体的职能及其从业人员是否到位等,建立起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以确保工程质量的全过程受控。

完善检验机构,广泛深入地开展工程质量检测工作,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科学方法鉴定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材料,结构构件成品和半成品的质量情况。通过检验,试配合理地使用原材料,推广新技术。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检验基础薄弱,检验机构不全,检验人员数量质量都满足不了工作的需要,检验仪器不足,有些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根本没有检测手段,无法对产品进行严格检验,在施工企业中,有部分企业没有试验等,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为了有效地检测工程质量,近几年,各地、州、市建设局都建立了检测机构,正式开展工作与工程质量监督站进行检测和质监相互配合,开展监督检验工作。

2.2严格重视材料监督管理。各种材料在施工前必须经过检验,材料的技术性能符合规定的要求后才能使用。各施工单位对原材料必须先检验后使用,违者后果自负。由于建筑行业比较混乱,伪劣建材不时地流向市场,给我们的检测工作带来不少麻烦。然而我们必须连同施工企业,加强对材料质量的检测控制,使用前检测,用后放心,打击伪劣建材产品的出现,一经发现通知施工企业和有关部门,对不合格伪劣建材产品进行销毁,保证材料合格,使工程质量不受影响,保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不受损害。

在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中对材料质量的控制工作主要是:进行市场调研、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进行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施工正常进行;加强材料检查验收,严把材料质量关;重视材料的使用认证,防止错用或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加强住宅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应严格控制建材质量,把好质量检测关。要充分发挥建设监理作用,全面治理住宅质量通病。在检查手段上增加科技含量,采用先进检测仪器。要把握好影响住宅工程质量的各个环节。建设(开发商)、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各方责任主体,必须依照现行法律法规要求办事,提高质量意识。

2.3加强施工监督管理。在制定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工艺、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速度、降低成本。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技术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还包括装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因此要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先进性、适用性。在施工的全过程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确保工程质量。

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的环境因素很多,如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客观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客观制度等工程技术环境,如劳动组合、劳动工具、工作面等劳动环境。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往往前一工序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环境。因此,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才能达到确保施工质量的目的。

篇10

【关键词】在建工程;转固;核算技巧;风险防范

在建工程是指固定资产的新建、改建、扩建,或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大修理工程等尚未完工的工程支出。在建工程核算内容较复杂,要想在建工程成本精确无误地转固定资产,应当注意核算技巧。

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期间的有形资产。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固定资产其主要来源有:一是外单位购入,二是自建。对固定资产的大修理、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也可以通过在建工程核算。

在建工程是归集项目成本的过程,“转固”是项目转为单项资产的过程,也是从项目成本的管理到资产管理的转变。在建工程会计信息的失真,往往会使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上的大部分项目金额失去意义。实务中,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的不规范,许多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工程不及时、不完整结转为固定资产,造成企业折旧不完整、利润失真,有的却成了企业利润的蓄水池,给腐败留下了空间。

一、在建工程核算时机与技巧

在建工程核算内容较复杂,时机与环节不同,核算处理技巧不同。

(一)购入工程所需的设备、物资时

如果验收入库,则按所支付的价款、包装费、运杂费和增值税等,通过“工程物资”科目核算;工程领用时转入“在建工程”科目。如果不需要验收入库而直接交付使用,则按所支付的价款、包装费、运杂费和增值税等,直接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

(二)在建工程领用生产用原材料时

领用生产用原材料时,按照材料实际成本转入“在建工程”科目;同时按照税法规定,这部分材料相应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应作为进项税额转出。

(三)在建工程领用自产产品时

领用自产产品时,按照税法规定,企业将自产和委托加工的物资用于非应税项目、对外投资、集体福利等行为,视同销售物资,需要计算应缴纳的销项税额;但会计核算上不作为销售处理,仍然按照成本结转。此外,如果在建工程领用自产产品为应税消费品时,还应计算缴纳消费税。

(四)固定资产借款利息发生时

企业借款费用资本化应以固定资产是否交付使用作为时间界线,而不以办理竣工决算为界线。属于筹建期内,在交付使用之前发生的借款利息费用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成本中;如果是非购建固定资产的借款利息费用计入开办费用。属于经营期内,交付使用之前发生的借款利息费用应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成本中;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之后发生的借款利息费用应计入当期损益。

(五)在建工程应负担的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时

分配在建工程人员的应付工资和按照工程人员工资的14%计提福利费时应计入工程成本。

(六)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在建工程完工后

企业在建工程在未完工时发生减值,应提取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实务中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础,以在建工程账面余额作为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同时,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相应转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二是以账面价值作为计价基础,以在建工程账面价值(在建工程账面余额减去提取的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七)将土地使用权转为固定资产核算时

企业购入或以支付土地出让金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在该项土地尚未开发或建造自用项目时,作为无形资产核算,并按有关规定进行摊销。企业在利用土地建造自用项目时,将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全部转入相关在建工程。

二、“转固”的前提

相关法律规定,对已经在用或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在建工程要及时予以验收,转增固定资产,对失去使用价值或提前报废的在建工程应当及时进行清理。通常“转固”,应当有所有的工程支出发票,没有发票不能计入在建工程科目,在固定资产完工后,要有工程验收记录、工程结算单(竣工结算单),需要强制检测安全性的固定资产(如压力管道、配电设备等)还必须取得相关主管部门的检查认定报告。

三、“转固”应注意事项

(一)确定转固的时间和类别是关键环节

“转固”时间和类别的确定,直接影响折旧率、每年固定资产净值。是生产类的机器设备,还是非生产类的其他工器具或房屋和建筑物,在转固定资产前应当首先要把握好。

(二)转固时要注意涉税项是否抵扣

如果是房屋和建筑物,注意该项在建工程涉及的增值税,应该抵扣的一定要抵扣,不该抵扣的一定不能抵扣。建筑物、构筑物或以其为载体的附属设备和附属设施,其进项税额均不得在销项税额中抵扣。

(三)暂估价值和暂估入账固定资产折旧的确定是常态

通常企业在实际发生的在建工程项目中,常常会出现工程完工后承包方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开具全额发票的情况,发包方只拥有部分发票只能暂估入账,这就涉及暂估价值的确定和暂估入账固定资产折旧的数值确定。

(四)正确对待是否单独核算的建筑(构筑)物

不单独核算的建筑物和其附属设备一同转入固定资产,而独立核算的固定资产从在建工程直接结转。

(五)分清装修工程是否首次装修和以后装修

首次装修发生的全部费用包含在在建工程成本中,直接转入固定资产成本。对于第二次及以后装修的固定资产和建筑物,按其净值转入在建工程核算,待装修结束后办理验收合格手续再转入长期待摊费用,一般不低于五年内摊销。

四、常见“转固”时三种现象成因分析

(一)结转固定资产不及时

1.“转固”判断条件弹性较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是指固定资产已达到购买方或建造方预定的可使用状态。通常理解有四:①固定资产的实体建造(包括安装)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或者实质上已经全部完成;②已经过试生产或试运行,并且其结果表明资产能够正常运行或者能够稳定地生产出合格产品时,或者试运行结果表明能够正常运转或营业时;③该项建造的固定资产上的支出金额很少或者几乎不再发生;④所购建的固定资产已经达到设计或合同要求,或与设计或合同要求相符或基本相符,即使有极个别地方与设计或合同要求不相符,也不足以影响其正常使用。可见,对于在建工程应该在什么时点转入固定资产并计提折旧,关键是对“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理解。

2.“转固”环节责任不够明确。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涉及工程施工管理、合同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各管理部门在工程管理中的定位和职责又各不相同。在整个项目管理过程中,没有明确”转固”应由哪个部门提出申请,往往是财务人员在受审计要求的情况下发起。这种转固模式具有一定的被动性,管理流程缺乏规范性。

(二)结转固定资产金额不准确

1.以暂估成本结转时未考虑工程签证成本。企业在暂估转固时,一般以已签订的合同金额作为固定资产的暂估金额,而往往忽视了工程签证所形成的工程成本。如果”转固”时不予考虑此部分签证成本,将对在建工程暂估成本的准确性造成重大影响。造成这种原因主要包括:一方面,由于工程签证缺乏严格的管理流程,往往在办理签证时只对施工的范围和工程量进行核定,而缺失变更内容的预算金额;另一方面,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签证未在财务部门备案,财务人员在审核暂估转固资料时无法审定签证成本。

2.工程结算审计时间较长,价值调整次数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通用条款,工程竣工验收报告经发包人认可后28天内,承包人应向发包人递交竣工结算报告及完整的结算资料,进行工程竣工结算。工程管理部门按照规定在项目完工验收后应于2个月内提交审计资料。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送审资料提供不及时、审计过程中施工单位不配合等问题,造成了审计定案时间较长的状况。在建工程在正式转为固定资产之前,会根据合同金额对其进行暂估转固,若工程结算审计时间过长,则会影响到固定资产价值的准确性。

3.相关各部门间缺乏联动。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各个职能管理部门的工作侧重点各不相同,工程建设的相关信息如工程进度、建设成本、结算金额等信息未能及时在各管理部门传递。

(三)固定资产交付清单编制不准确

1.仅由单一部门编制资产交付清单。《固定资产交付清单》一般由工程项目管理部门编制,由于项目设备、材料清单数据量大,工程项目管理部门将这些数据逐一核对并对应到单条资产上,实际操作起来也很困难,最终就导致全凭大致的交付清单只是就主要设备的交付明细进行核对,这样就无法实现账上的固定资产与实物资产的价值准确一致。

2.单项资产确认口径不一致。由于在固定资产认定标准上没有统一的认识,致使《固定资产交付清单》的编制存在难度。

五、“转固”存在的主要风险

据有关部门统计,企业不及时“转固”现象比较普遍。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投资效益差,不愿转;项目论证不准确,投产后技术管理和经营管理措施跟不上,不但不能增加效益,相反出现较大亏损,新上项目一时成了包袱;为了少提固定资产折旧……笔者分析,“转固”其实还是存在如下风险的:

(一)税务上的风险

根据《房产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企业拥有的房屋、建筑物应缴纳房产税。若项目完工后不及时办理“转固”手续,可能会遗漏房产税的申报,从而造成税务风险。

(二)审计上的风险

“转固”不及时或“转固”金额不准确,会影响到各会计期间的折旧费用、借款利息资本化,从而影响各期利润。实质上这是一种有意调节各期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的违规行为。证券市场频频报道上市公司在建工程延迟“转固”,涉嫌虚增利润的案例很多,上市公司”转固”管理不善可能影响其财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进而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股票价值。

(三)内控中的风险

有的因竣工验收不规范,质量检验把关不严,可能导致工程存在重大质量隐患;有的虚报项目投资完成额、虚列建设成本或者隐匿结余资金,竣工决算失真;有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未及时进行估价、结转。正确做法是,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确定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经中介审计(财政评审)后,建设单位财务部门及时“转固”,当然也可定期根据所掌握的工程项目进度,核定项目固定资产暂估记录,根据暂估“转固”。

(四)资产管理上的风险

在建工程完工后不及时“转固”的结果是,在实物上体现的是固定资产,但在账务上仍表现为在建工程。由于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的管理要求不一致,从而造成资产管理的真空状态,资产的安全完整得不到保障、资产的价值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六、“转固”风险防范措施

(一)明确“转固”时机标准

为了解决在建工程不及时转固的问题,必须明确“转固”的时机标准。一般来说,当工程建设项目通过初验时,表示工程建设项目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否则建设单位会要求施工单位进行调试并组织二次初验,直至初验通过后,才会开始试运行。所以,应该将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时间确认为初验通过并开始试运行的时间,而不是试运行结束的时间。

(二)“转固”需要分工明确,更要通力协作

”转固”的实质是由成本归集向资产实物管理转换的过程。工程管理部门应实时掌握工程进度以及工程验收工作的准备情况,每月月末统计编写各项目的状态表,通过邮件形式发送给财务及相关部门,便于加强财务部门与工程管理部门的沟通。同时,财务部门定期收集固定资产的建设信息,作为判断是否达到转固条件的依据。在编制《固定资产交付清单》时,由工程管理部门对工程项目进行单项资产的划分,确定单项资产的成本。财务部门核实工程管理部门提供的《固定资产交付清单》中单项资产划分以及成本归集的准确性。最后,由财务部门按项目汇总并分摊发生的工程待摊支出,并按分摊汇总后的金额转固或暂估转固。

(三)规范工程变更签证管理流程

工程变更签证对工程的最终审计结算有很大影响,因此对签证单合理的设计和签证流程的规范管理就显得极为重要。在施工现场签证中,必须提出规范化的要求,针对工程变更签证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对于已发生的工程变更签证,签证单据应及时传递至财务、审计等部门备案。财务人员应做好工程变更签证造价金额的统计,并且在暂估转固时将变更签证造价金额计入工程暂估转固成本,以保证暂估转固成本与在建工程实际发生成本相吻合。

(四)制定工程结算环节时间进度要求

在工程完工至工程结算阶段,往往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结算资料送审时间长、审计过程时间长等问题。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制定工程结算环节的相关时间进度要求和相应措施,有助于缩短工程结算时间。

(五)以信息化手段规范工程管理流程

工程项目管理的规范性取决于其管理制度设计的全面性、合理性和执行效率。因此,应根据管理制度,在对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和完善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系统将操作流程规范化,实现项目建设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使工程管理、审计、核算各部门都能通过此系统共享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相关信息,从而促进“转固”的及时性和转固金额的准确性。

七、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