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效应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效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我们当前的“教育科学化浪潮”中,学校是工厂的隐喻,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普及。使得工业的模式在教育领域内普遍推广,学校管理科学化、标准化成为各个学校管理的普遍应用模式。学校成了工厂,学生成了流水线上的标准化的、“无生命”的“工业产品”。但是,从蹲苗效应来看,笔者反对把学校作为工厂的隐喻,更倾向于学校是农业的隐喻。因为,农业面对的是有生命的个体,而工业面对的是无生命的物品。在学校中,我们面对的孩子,是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的人,而不是无生命的物品。因此,笔者认为,在我们当前的学校管理中,应从蹲苗效应中受到启发,把生态的农业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价值追求。
第一,要认清什么是教育和学校管理的真正目的和价值。
我们知道:种玉米是为了长出硕大的玉米棒子,而不是高大漂亮的玉米秆子。我们的教育也是这样,是为了“长出硕大的玉米棒子,而不是高大漂亮的玉米秆子”。
什么是教育?杜威先生的解释非常好:教育,就是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陶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育首要任务是教做人,即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灵,懂得如何善待他人,善待得失,如何面对成功和挫折,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就在于对人的关注,融入人的生存、生长、生活和发展的过程。教育不仅仅是为获得一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造就一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为追求高的升学率,而是为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搭建平台。因而,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展示人性的魅力,关爱生命的成长。因而,学校管理,需要真正认清什么是教育,要围绕教育的真正的目的去做,而不是本末倒置,甚至是南辕北辙。
第二,学校管理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
种玉米要符合生物生长的规律,教育也要符合教育的规律。所谓规律,又称法则,是事物发展中本质的必然联系,具有普遍的不断重复出现的特点。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人们能够认识它,运用它,却不能改造它、消灭它。教育规律是在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必然趋势和内在的本质联系。教育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
教育本身是科学,但是大家并没有把它当作科学来对待。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懂教育,但是很少有人了解深层次的教育规律,都是从自己的简单认识发表意见,造成意见极不统一。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朱清时说:“教育的规律很复杂,至少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上的规律包括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教育方式。更深层次的规律,即最基本的规律包括:第一,要教育学生做好人,一定要坚守高的道德标准。这就要求教育机构千万不能造假,不管社会上乱七八糟的东西有多少,只有教育机构是纯洁的,新生力量才有可能是纯洁的,只有纯洁的新生力量不断出来,社会才会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第二,对教育千万不要瞎折腾,要让教师和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时间静下心来看书、想问题。”
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特别是学校管理中,经常看到一些瞎折腾的的现象,诸如“拔苗助长”、“形式主义”等,不顾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发展规律,一味地片面追求分数,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2009年9月4日,总理到北京第35中听课后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教育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要注重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自由的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不仅学会书本的东西,特别要学会书本以外的知识。我曾经把学、思、知、行这四个字结合起来,提出作为教学的要求,也就是说要做到学思的联系、知行的统一,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第三,学校管理哲学观需要转变。
蹲苗,是为了更好地管理玉米秧苗,使秧苗在成长过程中达到结出大玉米棒的效益。因此,在我们当前的学校管理中,为了使学校管理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也需要在学校管理的管理哲学观方面与时俱进。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张新平教授指出,21世纪的教育管理理论势必体现如下的发展趋势:由单一简化体系走向多元综合模式,从以“管”为中心走向以“理”为中心的阐释,从物化、被动、孤立的、唯利是图的人的假设走向现实的、关系的、互主体性的人的假设,从描述解释取向走向批判反思,从效率理性追求走向价值伦理表达。
第四 ,学校管理要注重个性的发挥,实施差异教育。
在众多的生物世界中,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生长习性。而玉米作为人类的主要庄稼之一,为了长出更多的玉米,种植庄稼的人则根据玉米的特性,对其进行了“蹲苗”。而这种现象在我们教育上则称之为“个性教育”。
当前,“崇尚个性”、“发展个性”等等,日益成为优质教育的自觉追求。强调个性教育,首先就是基于对个体独特性的尊重,实施因材施教。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有差异的,我们的教育就只能针对学生的差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有差异地发展,这样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真谛,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所谓差异教育,就是承认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创造与之相应的教学环境,采取差异的教学对策,使不同类型的孩子都得到最佳的发展以提高素质,发展个性。
第五,学校管理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种庄稼一切以秧苗为本,根据秧苗的特性,采取相应的管理手段。而学校管理,要想取得优异的效果,就必须坚持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的理念,即“以人为本”。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基本出发点,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具体讲,在学校这个教育生态中,就是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能做事,事事能做好;人人兢兢业业做事,事事认认真真做好;人人高兴愉快和谐做事,事事高质高效低耗完成。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靠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管理和人的极强的事业心来实现,即做到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善用人、培养人、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培养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
第六,学校管理要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所谓蹲苗,实际上就是加强秧苗的根基建设,打好秧苗的根基基础。这反映在我们教育上,就是要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的理念,要警惕“只看分数,忽视其他要素”的现象。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特别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坚持把育人为本摆到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位置,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夯实学生的灵魂根基。
第七,学校管理实践科学发展观,实施有效管理。
管理庄稼与管理学校其实是一脉相通的。计划是前提,组织是保证,指挥是导向,协调是剂,控制是关键。这五个方面既可独立,又是一个相互依赖、制约的整体。因此,学校管理要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管理,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学校要让师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让师生的素质全面提升,应该让每个师生都有发展的平台。学校要组织协调好内部及学校与外部相关方面的关系,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学校要关注师生健康,激发师生潜能,走一条低耗、轻负、高效的路子,让师生过完整而幸福的人生,享受教育,享受学校,享受学习,享受幸福。
最后,用德洛尔等人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语:“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收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因此,在我们的学校管理中,应该树立管如农功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生命意识,让孩子们享受学校、享受教育、享受学习、享受幸福!
参考文献
[1] 杜威.杜威教育名著.赵祥麟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3] 朱清时.不折腾就是教育最基本规律.新京报,2009-03-14.
[4]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人民日报》,2009-10-3.
篇2
关键词:网络教育 技校教育 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222-01
网络教育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更从观念、过程、方法以及师生角色诸多深层面上赋予教育新的含义。相比于其它教育模式,网络教育学习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学生采取自主方式学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应用知识和创新的能力以及协作互动关系的建立,更加有利于知识教育的整合和教育的均衡发展,从而产生良好的规模效应等。
1 网络教育在教学方面的应用
网络教育的迅猛发展已经对传统的“静态符号”知识学习和教学形成巨大的冲击。作为教师更应该适应教育的潮流,努力的提高自己并逐渐地将网络教育引入目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课程网站或向学生提供与课程有关的网站供学生查阅;通过电子邮件就课程的某些专题、作业或其他教育进行网上交流;通过internet网资源的开发,扩大学生探究教学的渠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在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应用
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是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大多数专业知识点原理抽象、过程复杂,单纯依靠传统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完全理解和掌握,课堂上也常常呈现“一头热”。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在教学中引入网络技术,利用3Dmax、Flash等工具将专业知识点转化成一个个Flas、插件等,然后通过网络实时操作或多媒体投影进行形象化教学,并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机械基础》课程的“曲柄摇杆机构”,在以往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课前让学生每个人制作一个简单的铰链四杆机构模型,然后在课堂上边演示、边作图、边讲解。我们就尝试着利用Flash制作积件,然后在上课时通过预先设置的按钮控制曲柄摇杆机构的运动过程,并利用投影屏幕投射让学生反复观察、探究,把曲柄摇杆机构中的急回运动、极位夹角、死点位置等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轻松多了。
1.2 在实验课教学的应用
实验课教学是构成机械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渠道。但目前由于职校办学资金普遍比较紧张,从而造成实验仪器设备数量不足,很多职校为了节省办学成本,不愿配备专门的实验管理员,使得实验仪器缺乏经常性维护,因此,质量老化现象非常严重。另外,由于很多机械专业的实验比较累、苦、脏,学生们不愿意动手,课堂秩序很难维持,因此,大多数教师为避免各种麻烦而不愿开设实验课,有勉强开设的也大都是走走过场,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针对这种困境,我们在机械实验课教学中,提前利用专用软件(Solidwork等)制作出虚拟实验室,通过计算机对实验过程的模拟,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既达到实验的目的,也有效地解决了实验设备少、设备质量老化、学生不愿动手等问题。
2 网络教育在技校管理方面的应用
技工院校是由企业或行业与社会办校相结合的方式,学校的管理层基本上由企业或其他组织直接任命。技校管理既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又要以市场为主导,走校企合作的模式。要促进技校上下一体,健康稳定的发展,就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机制。
2.1 在学生管理的应用
班主任是直接接触和管理学生的,除了担任上课任务外,还要应付来自学校各部门的事情和涉及到各种各样表格等各种繁琐的事务,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管理方面上。将教育技术引入学生管理上,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构造一个本校的学生信息管理平台,把班主任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以便有更多时间更好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学校各个部门都可以在管理平台上了解和处理学生的信息,而不是事事都要通过班主任。例如,学生管理部门需要学生总体信息,只需要统一的表格;学生直接可以在网络上将自己的个人信息部分填入;各个代课老师将学生的成绩直接写入学生的各自信息里;班主任将学生的班级奖励信息写入学生各自信息里等等。通过网络管理平台,将过去班主任一个人要完成的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实现多人共同承担,团体协作。
2.2 在教学管理的应用
教师的工作相对独立。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之间交流很少更少有协作。为了弥补传统教师工作特性的不足,利用网络技术打造教师交流平台,通过平台来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技工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来自各个专业,对专业的认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将自己见解通过论坛来表达,供大家的讨论和学习;对教学方面的认识大家的水平相差无几,大家在平台上畅所欲言,共同学习和提高;也可以将自己制作的课件,素材放在平台上,供大家的参考或共享。通过教育技术的整合,彻底改变教师这种“单打独斗”的教学局面。整合成团体协作,资源共享的模式,以增强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来取得教育成本的最低化合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学校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结合网络技术和教育资源,是方便和容易来组织教学交流和促进教师专业的深入学习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2.3 在学校管理的应用
将网络技术应用到学校管理层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教师评价方面。在技工学校里,教师评价一般由学生评价、教师互相评价和专家组评价所组成。每年的评价工作费事费力,环节繁复,人为因素较多。如果引入管理平台后,教师管理评价可以分散在一学期之间,且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评价。通过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可以实现多个评价同时进行,期末自动汇总计算总体评价。除了对教师的评价管理外,同样的可以用于学校管理人员和实习工人的管理评价。这种省去了众多中间人力环节,不仅省时省力,透明公开,管理方便,公平可靠。可加强团结,减少内耗,促进学校各个部门和人员积极向上的发展。另外,学校管理平台为学校各个部门的信息传递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向沟通的平台,也为管理者在制定计划和政策提供了一个方便的通道。
网络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造就了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发展。网络教育彻底的改变了现有知识的形态和学习方式,也深深地影响着教学模式和教师的能力结构,甚至学校的管理方式。虽然现有的教育模式以及教育观念还在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但是我们也能看到在新的形势之下,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将促进教育改革,它为现代教育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余志勇.多媒体技术在实习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2010(29):166.
篇3
【摘要】小学学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为让教师传授知识、创造知识,学生接受教育创造出优越、便利的条件,为学校实现其教育目标服务。教学管理的目标不是自动的,需要通过一整套的正规制度安排来实现,其中,学校管理者是关键。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如何激励广大教师努力工作,有效保障各项管理制度的实施是制度的核心。本篇文章为学校管理者提出了相应的激励方法及方式,对激励机制合理利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 学校管理;激励机制;应用方案
在小学学校管理工作中,管理的重点是在小学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也在教师队伍。但是如何才能使教职工能够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才能使教师在学校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根据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动机来正确适时地实行激励机制,既要了解并尽力的去满足在教职工的合理需要,关心教师的切身利益,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发展潜能,实现学校目标。
一、既要重视精神激励,又要重视物质激励
由马斯洛需求理论可得,人的需求可以分为若干个层次,并且是相互交叉和融合的。这些众多需求大致可以分为物质需要以及精神需要两大类。因此,管理激励常常被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激励,一类是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是用实物或奖金等形式进行奖励或惩罚,以影响人们行为动机的方法。在小学学校管理中,学校对表现出色的教师进行奖金嘉奖就是属于这种物质激励。而精神激励主要从精神层面激发人们的行为动机的一种方法。精神激励包括的方式比较多,主要有表扬激励、批评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等。
例如,现如今,有不少小学学校的领导对于教师需求的分析不足,错误地认为小学教师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限度获得工资收入,所以只要采取多发课时费的方式就可以鼓励小学教师们多上课,认真上好课。这种简单的管理方式虽然提高了小学教师的工资收入,但并没有使小学教师的其他需求得到满足。学校领导在物质激励的同时也要估计教师们的感情激励,多多与教师进行情感沟通。只有同步实施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才能在小学学校管理中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非是简单的拼凑和相加,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学校管理层应双管齐下而不能偏重任何一方。
二、既要重视正激励,又要重视负激励
在小学学校管理中,学校管理者一定要做到奖罚分明,这样才能使激励机制在小学教师队伍中发挥良好的效果。正激励主要表现为对表现出色的教师进行表扬、奖励、赞赏、职位晋升等形式,而负激励主要表现为对表现较为逊色的教师进行适当的批评、处分、开除等形式。正激励和负激励都可以对小学教师的行为动机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实际的管理中,学校管理者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
例如,在小学教师队伍中,小学老师的工资和各种相关的福利相对来说是较为固定的,因此如果只重视正激励,会让小学老师感觉得到学校的表扬、奖励、赞赏、职位晋升等手段是学校奖励的一种常态,并逐渐习以为常,从而使得正激励效果就会降低,失去应有的激励作用。所以,学校管理者在运用正激励的时候,要注意运用的时效和数量,对小学老师进行不定期的、合理的奖励。同时,小学学校管理者也不能忽视负激励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及时、合理的批评,能让小学老师消除侥幸心理,从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自觉克服不良的行为和习惯,激励小学老师尽快地回到正常的教学当中。在学校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当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加以辅助。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老师队伍保持激情和活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
三、既注重个体激励,又注重团队激励
在小学学校管理中,个体激励主要是针对小学教师个体表现为对象进行的激励,而团队激励主要是针对小学教师群体的整体表现为对象进行的激励。个体激励与团队激励在激励机制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个体激励因为关注的是教师个人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所以能充分调动小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团队激励更多关注的是团队的整体表现,所以能够培养小学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
例如,在小学学校的实际管理中,学校管理者应该既注重个体激励,同时又注重团队激励,将个体激励与团队激励进行完美的结合,这样才能使激励较为全面。例如,对一些工作成绩不太明显的小学教师来说,虽然暂时不能得到个体激励,但是获得的团队激励也是对他们工作的积极肯定,同样也能给他们带来成功的愉悦。而对那些工作不努力的少数小学教师,集体荣誉会无形当中给他们形成一种压力,进而提高这些老师的自觉性和工作积极性。
四、既要注重外部激励,又要重视内部自我激励
在小学学校管理中,常见的任务激励、人际关系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方式属于外部激励这一范畴。而内部的自我激励是指小学教师主动地与自身消极因素进行斗争,以否定自我、超越自我,保持工作具有高效动力状态的活动,是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最有效方式。同时学校管理者也应该看到,外部激励对于不同的小学教师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作用相对有限。
例如,学校管理者设置一个任务让小学教师去完成,以工作任务的完成质量和速度来作为评价该教师工作的依据,这样做虽然能够促使小学教师努力的去完成工作,但是因为这种努力并非出自于教师的自愿,而是带有一定的强迫性。这种方法也会促使小学教师产生逆反情绪,然而这与激励的本意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学校管理者需要将外部激励和内部自我激励充分巧妙地结合起来,然而,不少小学学校的管理者却往往容易忽略了内部性自我激励和外部性任务激励的平衡,使得小学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自觉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都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
总而言之,在小学学校管理中,学校管理者应注重激励机制的全方位的作用,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应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学校管理中选择性激励机制之构建———基于实践案例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1
篇4
关键词:高校课堂教学;绩效管理;平时成绩
一、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引入绩效管理理念的逻辑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授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两种行为发生的环境构成了一个在特定教学时间节点上的封闭系统,从学生学习行为的维度进行研究,学生主动学习行为的产生则成为一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人的行为适用S―O―R模式,即刺激(环境、条件、因素)――个体(需要、欲望、内在条件)――反应(行为)[1]。
二、高校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绩效管理的措施
1、制定课堂教学绩效计划,刺激学生个体学习需要的产生
绩效计划是进行绩效管理的起点,绩效计划最为核心的内容是通过双向沟通制定绩效目标,而目标的制定则要建在立工作分析的基础之上,辅助以双向的沟通,确定具体指标值。正常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表现的行为有:按时上课,不早退,带好上课所需书籍、笔记等学习工具,上课认真聆听,记笔记,主动回答提问以及掌握课程基本内容等。
针对学生课堂任务内容,可为学生指定行为化的绩效指标:
(1)本门课程旷课、迟到、早退次数为0;
(2)课程周期内,请假次数不能超过3次;
(3)课程结束应提交完整的听课记录;
(4)每个学生在课程教学中主动提问及回答问题的次数不少于3次;
(5)每个学生必须备有上课所需书籍、学习工具;
(6)课堂教学中使用手机的次数为0。
(7)课程考试成绩应该在60分以上。
行为性指标在确定之后,需要交由学生讨论,对指标的科学性、客观性、合理性进行意见补充,达成绩效契约,契约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是学生接受指标内容并做出承诺的象征,根据社会心理学家多伊奇和杰勒德的经典心理实验结果可知:学生公开的承诺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即使遇到困难放弃指标行为描述内容的可能性会降低。
2、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绩效辅导,收集学生绩效数据。
绩效契约的签订只是一种在群体压力情境下的约束,但这种约束是极为有限的,学生并不一定会完全的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指标的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保持和学生的良好沟通,及时了解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学习状况,对不能够很好履行指标内容的学生要进行询问,找出原因,促进其尽最大努力完成契约内容,并详细记录学生的指标履行数据,以待考评时使用。
3、课程结束时,进行学生绩效考评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传播知识的环节,而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测量则一般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对课程理论及内容的掌握情况。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绩效对象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绩效,回归高校课堂教学,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尽可能的掌握课程内容。一般而言,绩效是经过评价的行为和结果,那么在对相关课程考核时应该同时注重课程教学过程和考试结果,因此很多高校都引入了“平时分”的概念,即考试结果由平时成绩和课程考试试卷成绩构成,不同的高校两者的权重有所不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经过严格评价的学习过程,从而平时成绩大多缺乏客观的依据而流于形式,或者成为弥补其课程总评成绩合格的手段。笔者认为课程总评成绩3:7的权重更为适宜,以百分制来衡量,即课程总评成绩=30%*平时成绩(满分100分)+70%*试卷成绩(满分100分),试卷成绩以统一集中考试的方式行程,平时成绩则以签订的绩效契约为指导进行考评,如下表:
行为描述性指标 考评办法
(1)本门课程旷课、迟到、早退次数为0; 旷课一次扣10分,迟到、早退一次扣5分
(2)课程周期内,请假次数不能超过3次; 请假一次扣5分
(3)课程结束应提交完整的听课记录; 无听课记录扣20分,听课记录不完整扣10分,完整加10分
(4)每个学生在课程教学中主动提问及回答问题的次数不少于3次; 主动回答问题一次加5分,提问一次加5分
(5)每个学生必须备有上课所需书籍、学习工具; 没有书籍扣10分,学习工具不齐全扣10分
(6)课堂教学中使用手机的次数为0。 使用一次扣5分
(7)课程考试成绩应该在60分以上。 试卷成绩60―70分加5分,71―80分加10分,80分以上加15分
平时成绩满分100分,但可以在课程起始时约定每个人只有60分,即达到合格标准,这样,平时成绩则成为影响总评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履行好绩效契约则成为本门课程成绩获得合格以上分数的需要。
4、考评结果的应用
考评结果的应用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形成课程总评成绩,学分制下,课程的成绩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可以拿到相应的学分,直接和学籍挂钩,是一种结果引导型的激励方式。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绩效,可以将考核的依据及结果公示给学生,可以通过Email的方式完成,这样可以将学习过程和结果紧密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在下一个课程教学周期内重视课程教学过程的行为表现。需要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行为者才能有效地参与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任何有价值的目标[2],课堂教学绩效管理目标的达成,可以对学生的行为起到塑造的作用,形成对其他课程的协同效应。
三、结语
人的行为是可以引导和塑造的,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可以通过课堂绩效计划制定行为描述性指标进行引导和塑造,规范课堂教学,加强课堂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因果联系,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绩效管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窦胜功,张兰霞,卢纪华.组织行为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8.
篇5
任何一所大学真正内涵在于社会对学生的认可度,公办大学如此,民办大学更是如此。学生的认可度,直接关系到民办大学的生存和发展。生源是民办大学的根本,没有生源,民办大学就无从谈发展,那么如何培养优质生源是民办大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得不到认可,这将会严重影响学校的声誉,甚至影响学校的招生。不要以学生素质差而不去管理学生,或者是敷衍了事,要相信我们的学生并不比公办学校的学生差。在教学上,我们常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学生管理上,我们同样可以这样认为,没有管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管的老师。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主张实行“因材施教”,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要不断改进自己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对于学生管理应因人而异,分层次、分类别管理,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下面我就分级管理在我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谈一些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全校学生分层次
目前,我校辅导员可能一个人带好几个班级,有的既带中专(三年制、五年制),又带大专(成教、统招),对于这些学生,由于其年龄、认知程度、素质等方面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管理上切不可使用同一方法。对于中专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自我约束能力及认知能力差,我们应严加管理,要多进班多进学生公寓检查,多和这些学生谈话,必要时我们还要采取适当手段,同时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对于大专学生,相对来说已较为成熟,自我约束能力、事物感知能力较强,对这类学生的管理,要适当放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此外,我个人认为在辅导员安排上,对于中专学生要尽可能安排一些管理严格、尽职尽责、在学生中威信较高的人担任,特别是五年制的辅导员也应每两年换一次,不适合一人管到底。对于大专辅导员,应安排学历层次高、文化知识丰富、各方面能力强的人担任。
二、班级学生分类别
作为辅导员在学生入学时,应尽可能摸清学生的各个方面,要清楚哪些学生是学习比较好,哪些是学习自主能力差,哪些学生有何特长,哪些学生性格内向等,这样把他们归类,进而实行不同学生不同管理方法,这就是所谓的分类管理。我们的学生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勤学好进
随着统招学生慢慢增多,可以看见在校园里多了些用功读书的学生,他们要求积极上进,很注重自己的学业。对于这类学生,我们要不断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如组织学习型小组、鼓励他们参加自考、努力学习上岗证考试内容等。同时,学校每年可组织各种大型知识比赛、多设立不同类别的奖学金项目,并作为一项惯例执行下去,同时要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这个阵地,提供优质服务,要延长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也可在图书馆开设一些自修室,这样能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这些有力措施,足以让学生觉得学校是重视学习的。目前,我们的学生之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学生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其次在于教师教学水平不高,没有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水平设计出自己的新教法、新模式,这也是我们亟须改进的。
2.不上不下
这类学生在学校既不违反纪律,也不愿意参加各种活动,只满足于考试成绩及格,顺利拿到毕业证就可以。然而社会需要的是全方面发展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我们应积极沟通,必要时应强制他们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每参加一次,就要在全班进行表扬,要让他们感受到荣誉带来的喜悦。
3.软硬不吃
这类学生是辅导员最头疼的,他们大多出生于单亲家庭或者是独生子女,其特殊性使得他们性格倔犟,逆反心理强,不怕犯错误,抱着大不了我不念的想法,他们有的不怕辅导员,批评过重甚至会冲撞辅导员,对于这些学生要多用语言鼓励他们好的方面,要善于挖掘他们其他方面的特长,如有体育特长的可以推荐他们参加校队(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等),有文艺特长的可以让他们申请成立各种学生社团,这样可以丰富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可以把有特长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等,总之,我想学生有事干了,学校也就少了些打架斗殴。
通过分级管理,我们可以培养大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思考,如何自觉获取知识,如何认知社会和人生,如何做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大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度提高了,学习就会变成自己主动去做的事情,学校就不需要过多管理,更多地提供服务就可以了。
因此,作为民办大学,我们在学生管理和教育方面可以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们要超越公办大学,不断创新自己的教育模式,育人为本,回归人心。只要想为学生做事就可以做得很好,就可以管理好我们的学生,才会在生源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
篇6
【关键词】预算管理,财务;学校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高校教育也得到的长足的发展,很多高校的办学规模在扩大,这就需要更多的经济来源来支撑它的发展。高校财务管理不仅需要面向学生,也需要面向社会,虽然高校的经济来源并不少,正是这样我们更有必要做好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合理预算,让社会和学生都能得到满意评价。合理的财务预算能解决学生的助学贷款,科研经费等要求,社会评价主要来自于就业率,不也后的薪酬,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工作,对学生有益更是对学校的长远发展大有益处,因此,高校的财务预算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资金管理平台,合理分配收支,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
1.目前学校财务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预算管理是学校财务管理的重点之一,关系到整个学校的经费开支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预算管理中心,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学校的财务问题,但是不可避免地,还是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在财务预算管理中相关制度并没有落实到位,出现不少的问题。
1.1预算管理监督不力
预算管理作为一个专门成立的财务管理中心,可以看出学校对财务预算方面的重视,因为预算管理不仅关系到校园建设,还关系到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学校的财务预算,一定到有多方人员共同商讨,最后选出详细的编制方案,主要参与的对象可以选择一些院校管理者,并派出几个学生代表,在确定具体的方案之后,就可以相互监督,保证制度的顺利进行,但事实并非如此,大多数高校的制度实行并不顺利,主要是因为学校的管理者当中权力不集中,导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缺乏监督的相关人员,也就是说当具体的预算管理计划编制完成之后,就没有人去官这个事情了,导致具体实行并不理想,相关人员在执行过程中,没有按照规定计划实施,也没有相应的处罚,因此,也就乱了套。之所以会存在这种问题,主要是由于学校的相关领导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为了简单方便,在制作预算编制时,往往都是没有自己的主见,随便照抄往年的预算,但是经济在发展,每年的经济形势都不一样,因此会出现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最后实行起来也是困难重重,再一方面是编制预算管理的人员素质不够高,没有对财务预算正确的评估,导致学校的财务开支大于实际需求。违背学校预算管理公正客观的要求。
1.2预算缺乏长期目标
对于预算情况一般都是每年年初的时候开始编制计划,目标是维持学校一整年的开支计划,使得收支平衡,所以计划都是临时的,很难有长远的考虑。基本不会想到学校未来的发展状况目标。在编制过程中也没有将之前的计划整合汇总,进行有效的分析,因此无法预算管理的真正效用。虽然有一些学校,在学校规划方面有长远的计划,但是进展缓慢,很难坚持长期实行,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主要还是没有具体的长远计划。也就是说长远目标往往只有计划没有实施,没有在预算管理中有一个明确的具体方案。
1.3预算考核权责不分
在预算管理中,对学校的预算中心相关人员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或是管理落实不到位,这就导致了学校的预算管理目标达不到实际的要求,往往会存在个人的影响,在实际的考核当中被考核的一般都是内部人员,也不会有怎样的特别手段,也都只是形式,甚至一些学校的管理者也会违反预算管理的实施,使得预算考核的责任不明确,,存在相互包庇,约束难以发挥作用。
2.加强学校预算管理的措施
既然学校的预算管理如此重要,学校又没有相应的管理手段,势必会造成学校的财务混乱,因此一定到加强预算管理在学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2.1建立内部控制机制
为了加强学校的预算管理工作。我们必须要进行学校的内部调控,从根本上杜绝财务监管缺失的问题,严格控制学校的收支问题,积极改善财务管理问题。首先,要完善相关的制度责任体系,明确个人职责,加强内部调控,做到责任落实到位要想加强预算管理的作用,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内部控制机制,从而遏制学校监管不力并改善学校财务管理的水平,杜绝乱收乱支等问题的出现。学校要通过出整的规章制度以及责任体系,建立各级预算管理落实的责任制以及内控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具体责任,从而做到层层落实并且层层防范。在预算管理推进过程中,全面监督,从学校管理人员到各单位的负责人和全体员工都要做到相互监督。建立监督的意识,并严格履行职责。此外,还应建立一个经常性的评价体系,对经常预算的具体用途进行评估,以期达到预期的效果。提出了实际实施过程与预算目标的差距,提高了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学校预算的合理性。
2.2改革预算管理观念
预算管理形势改革的思路是加强学校预算管理作用的重要一步。一方面学校财务部门要改变预算管理只有针对资金分配的落后思路,全过程进一步突出突出预算管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以实现预算的扩大化。另一方面,预算管理人员也必须积极参与微观层次这一概念。此外,学校预算管理应改变以往的重预算轻会计的思想。预算管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支持。学校的财务部门也要有服务意识,要及时提供学校的数据,以便分析。学校可以掌握预算资金的具体情况,确保年度预算能够有序实施。
2.3采用科学编制方法
科学方法的制定是学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按照发展计划进行预算编制的原则得到的零基预算,综合运用会计管理方面全面预算、绩效评价等方法,而不是使用预算的具体方法会议为例,在学校科研经费和基本建设预算在预算过程中可以采用的全面预算,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一个项目可以使用性能评价方法。只有合理选择编制预算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预计算人的效益。加强预算管理在学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2.4建立绩效管理模式
与其它企业单位不同的是,学校需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更加注重自身的社会效益。以提高学校管理办公室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教育经费在预算中的使用效率,以达到学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绩效管理预算主要是强化责任制和建立激励机制的预算执行机制,各部门内部的学校预算是与任务挂钩的,实施过程如下。首先是财政部门按照预算管理目标,确定预算目标,然后细化分解。这一目标,利用资金制定具体部门的目标,然后指导每个部门的预算编制。二是建立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建立绩效目标,监督实施预算管理。各部门解释预算资金以书面报告的形式使用,国际泳联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和预算管理的具体实施效果的进步,分析没有预算资金偏离既定的目标,及时分析绩效结果,同时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预算做好监督工作,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预算保持相互监督和及时反馈。
【参考文献】
[1]王宏光,刘颖.试论全面预算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3(9):260.
[2]蒋国发.基于财务治理的高校全面预算管理问题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6):88-91.
[3]朱丽华.全面预算在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会计师,2016(6):50-51.
[4]王新华.全面预算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20):145-146.
[5]殷佳雪.全面预算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6(4):290.
[6]任秀梅.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39-40.
[7]聂建芳.会计信息失真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3,(14):159-160.
[8]苏云富,许康伟.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16):186-187.
[9]邹霞.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及防范[J].现代商贸工业,2011,(17):209-210.
[10]李继录.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应对方法[J].中国经贸导刊,2013,(14):46-47.
[11]刘红英,李茹.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2013,(11):189-193.
篇7
心理学高校学生管理面对新时期、新阶段的诸多挑战,如何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积极有效地做好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成为摆在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生管理队伍,是深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之一。工作中,高校学生工作者常常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讲究工作方式,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巧用心理学做好教育辅导工作,开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一、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二、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根据教育部第十六号文,辅导员的角色是政治辅导员。基本上可以把辅导员的主要工作任务分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日常事务管理三个部分。我们认为高校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立完善的班集体;协调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质量;组织学生的课外活动;指导本班共青团、党员和班委会的工作;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工作和学会学习以及指导学生实习和就业等。
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按人类需要水平的高低排列成由低级到高级的五个需要层次。
1.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基本需要。
2.安全需要。是在满足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出现的如躲避危险的需要,防御侵袭的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如社交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对友谊、情感和爱的需要等,当生理和安全需要基本满足后,社会需要就成为强烈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一方面指需要别人的尊重、赞许和对自己工作成绩的认可,需要威望与名誉,另一方面指需要有成就、有实力、有价值感,对环境有施加影响的能力。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使人充满自信,体会到自己生存的价值。
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们希望自己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个人的理想与抱负,成为所期望的人物。
每个学生由于自己的成长环境不同,导致现在急切需要满足的需要也不同,比如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也有可能他们目前最需要满足的是经济需要,这个时候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直接执行者辅导员可以考虑在生活上给予这个学生最大的帮助,贫苦助学金、勤工助学等机会。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尤其是孤儿,对于他们来讲,最需要满足的可能是爱与归属的需要,作为辅导员要从言语上行动上关心这类同学,让他们能感受到亲人的温暖,感受到爱。对于自卑的同学,对于他们最需要满足的有可能是尊重的需要,对于这一类学生,学生管理工作者要通过一些活动让他们获得尊重的需要。
对于这些需要都基本得到满足的学生,对他们来讲,自我实现的需要可能是他们最需要满足的需要,这个时候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为他们提供机会,比如做班干部、学生会干部、社团干部等给他们机会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学生工作者在工作中,努力做到让每一位学生的主要需要都得到满足,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 给其以被尊重的感觉;同时做到热情、真诚,给学生以被爱的感觉,让每个学生在班级里体会到归属感,给学生以积极的关注,设身处地的体验学生的情感和处境,并把自己对学生的理解和支持表达出来,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向学生传递正能量,这样不仅有助于辅导员发现学生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心理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以及一些心理问题,并且在辅导员于学生良好关系的基础上,也有利于形成一个团结、友爱和积极的班级氛围,在这样一个班级氛围中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爱,也在这样一个班集体中,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才能得到满足,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的开发,学生管理工作也能更人性化。
四、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基础是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指出人的行为大部分都取决于先前行为的后果,而先前行为的后果起到激励作用,这就是强化的作用。所谓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奖励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以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当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某种令其感到愉快的结果,这种结果反过来又成为推进人们趋向或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比如,学生出现了学校引导的或者鼓励的行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及时给予学生正强化,这样就能促使学生该行为出现的频率和次数。
负强化,又称惩罚。它是指通过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所引起的不愉快的后果,对该行为以否定。如果学生能按校规校纪的要求行动,就可减少或消除令人不愉快的处境,从而能增大学生符合要求的行为继续出现的可能性。例如,学生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校纪校规班纪教育,不遵守学校纪律,就要受到批评,甚至受到处分,于是学生为了避免此种不期望的结果,而遵守学校纪律,不出现违犯校纪校规的行为。
强化的主要功能,就是按照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规律,对人的行为予以导向,并加以规范、修正、限制和改造。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通过行为的后果反馈给行为主体这种间接方式来实现的。人们可根据反馈的信息,主动适应环境刺激,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就可以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强化。
首先,要多用正强化,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尽量设立一些能鼓舞学生的目标,在学生达到目标任务后,结合学生所处的需要层次,给予学生适当的正强化,这样才能最大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和激发学生的动力。
篇8
关键词:教学管理系统;高职院校;应用
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在生源日益紧张、竞争更加激烈的大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为了继续生存,更好的发展,就必须革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创造管理效益,以趋在同类院校中取得优先地位。
一、高职高专教学管理中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信息管理是通过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在高职高专的教学管理进行应用,将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分析、保存等过程。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搭设方便进行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具体来说有如下功能。
1.教学计划的功能。在使用信息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对于特定用户发放管理权限,便于这部分管理人员实施教学计划层面的管理,可以通过信息管理对数据库进行更改和操作,但是这些操作应该符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并和学校教务处的教学计划相匹配,对于不同的课程设定出一定规律的课程编号,并在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后进行相关操作。
2.教学课程的功能。学校课程管理相关部门,根据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教学计划,对学生所需要学习的课程进行编排,并到信息管理平台中去;对既定的课程编排进行临时调整时,亦可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及时,既方便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的沟通,同时也方便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方便教学的顺利实施。
3.学籍系统的功能。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学生学籍相关工作的管理,学籍可以记录学生在学习期间的整体情况表现,如奖惩状况、转专业情况、休学日期、毕业时间等信息。学校老师和管理者可以及时清楚学生的真实情况,有利于进行相关的管理工作。
4.考务系统的功能。在信息管理进程中,考务系统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安排,从而选出合适的教师完成监考的任务,并且可以清晰掌握每个教室的使用情况。学生也可以通过登录考务系统进行相关信息的查询,提高信息的沟通效率。
二、信息管理在高职高专教学管理运用中的优势
1.对教学状态的跟踪。由于信息管理具有实时性的优势,所以通过运用信息管理可以提高教学管理的实时性,从而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的教学管理中,让管理者及时了解教学进度,为管理者提供一手资料,这样就改变了传统被动的教学管理,让管理者更具有主动性,更好地实现动态化的教学管理。
2.加快信息录入速度。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所以在信息管理中能够实现快速的信息录入,提高工作效率。由于高职高专在教学管理日常工作中涉及到很多资料信息,在以往的工作中都是依靠手工进行,不但任务量巨大,而且还容易出错,效率较低,而通过信息管理不仅能够提高录入效率,而且由于系统自身带有逻辑判断能力,可以减少错误的出现,同时也可以提高整体的教学管理工作效率。
3.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由于在进行高职高专教学信息管理中需要利用计算机技术,所以通过落实信息管理可以推进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管理者在宏观角度把握学校的整体情况,并且能够及时了解存在的不足和缺点,为今后的教学管理工作起到辅助作用,从而提升高职高专的整体教学管理水平。
三、信息管理在高职高专教学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思想认识不明确。由于高职高专院校近几年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使学生的整体人数不断提高,学校面积进行扩建,教师队伍也开始变得庞大。高职高专院校的管理者在这种情况下发现传统的手工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信息管理才是未来的工作方式。由于对传统的管理方式落后以及对信息管理的怀疑,导致高职高专教学管理在“原地踏步”中前进。
2.管理软件运用的效率不高。由于高职高专院校中的管理者对信息管理持有怀疑态度,不敢全面进行教学管理方面的改革,但是又想进行一下尝试,所以有的院校,首先在软件和硬件方面进行相关的投入,使得信息管理相关工作,在高职高专教学管理中起到促进作用。例如,建设学校局域网工作、使用校园一卡通、搭设教务平台等措施。虽然高职高专院校管理者在软件、硬件方面做了种种努力,但是很多方面的利用率不高。
3.人员配置方面。进行信息管理必须依靠工作人员以行动的落实,所以人员配置对信息管理起到很重要的影响。目前在高职高专院校中,仅仅是对信息管理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简单的培训,甚至实际操作的工作人员未参加过培训,无法正真掌握相关技能,进行高效的工作,更遑论进行大胆的创新。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着思想误区,分工不明确,很难在岗位上发挥实际的作用。
四、信息管理在高职高专教学管理中的创新探讨
1.思想一致,完善领导。从高职高专院校的管理层领导到各个部门,都应该从宏观角度对信息管理有一个客观统一的正确认识,才能使信息管理在教学管理中真正得到落实。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将信息管理建设工作当做未来的工作核心进行,如果不真正进行有效的信息管理工作,那么院校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被淘汰。学校的主要领导负责人应该亲力亲为,成立工作小组,并动员信息管理部门、教务处、系部等相关部门,将信息管理工作层层落实,形成一个工作整体,将分工明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通过整体的行动和思想上的统一,形成一个核心信息管理工作小组,从而使教学管理工作更科学化、信息化。
2.提高软件、硬件方面的投入。由于在高职高专教学管理的信息化过程中,需要依托于软件、硬件的支持才能够实现,所以如果想将信息管理真正落实,那么就应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各方面的投入,引进先进的硬件设备和完善的软件程序,对信息管理提供基础保障。并且科研技术较高的院校可以鼓励自己的职工和学生进行软件的研发工作,使之更加符合自身的实情。
五、结语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行业和部门把信息技术引入到管理中来,对提高管理效率,减轻管理者劳动负担,提升管理质量有显著效果。我们该如何使信息技术更好的在教学管理中建设和实施,为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提升管理层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所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班主任;管理理念;管理效能;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17-02
有研究表明,教师的自我效能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影响。以往关于教师效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效能方面,近年来将教师自我效能的研究扩展到包含教学、管理和人际等更广泛领域。班主任老师的管理效能类似于教师的教学效能,班主任老师的管理效能感是形成良好班级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班主任工作除了教学任务外,还肩负着班级管理和教学生如何做人等方面的职责,所以班主任老师是否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效能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表现,尤其对班级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班级管理效能高的班主任老师无疑更容易营造一个有秩序、有纪律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更容易形成良好的班风,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具有积极的态度。
一、不同专业对班主任老师管理效能的影响
本校开设的高职专业有护理、眼视光技术、卫生信息管理、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学、康复治疗技术。不同专业录取分数线有差异,录取分数大约分3个层次,第1层次为护理专业,第2层次为药学、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第3层次为药品经营与管理、眼视光技术、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每个层次专业录取分数大约相差20分左右,不同的录取分数决定了生源的差异,也影响着班主任老师的班级管理效能。
二、新生特征对班主任老师管理效能的影响
刚入校的新生由于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教师,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常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同时,卫生类高职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与初中时期差别很大,学习方式也要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要自身主动自觉学习。部分学生由于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久之倍感生活和学习的双重压力,产生厌学心理。并且在高职校,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同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许多学生表现出对交往技巧、交往原则、交往心理品质的迷惘与困惑,甚至产生自闭或产生敌意。并有不少贫困家庭的学生会产生自卑、抑郁、孤僻感,成为经济和身心上的“双困生”,给他们的学习、生活、性格等诸多方面造成很大影响。以上种种问题都需要由班主任来解决和引导,影响着班主任老师的管理效能。药品经营与管理、眼视光技术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入学分数相对较低,生源地在农村的比例大,这对班主任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管理理念对班主任老师管理效能的影响
12级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班主任是一位阳光帅气、朝气蓬勃、年轻有为、尚未结婚的老师。平时工作认真、踏实,钻研业务,积极进取,宽厚待人,尊师爱生。在接任班主任工作后,除了完成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外,在管理上刻苦钻研,掌握了独特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办法。首先,树立“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的管理理念,做好学生的榜样,处处以身作则,上班从不迟到早退,只有早出晚归,甚至有病也坚持上课,用自身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新生刚入校时从早到晚陪着学生,包括早晚自习,使学生从初中的学习方式平稳过渡到高职校的学习。并在班会上郑重向学生号召“同学们向我看齐”,在班主任和班干部的带动下,班级面貌蒸蒸日上,形成了一个班风正、学风浓,同学间团结互助、朝气蓬勃的班集体。第二,提倡班级“学生共同进步,一个都不能少”的管理理念。这种理念是一种团队意识,是一种抱团的方式,体现在无论是开班会、搞团日活动、春游秋游、元旦联欢还是在板报上发表文章、代表班级在学校田径运动会上当啦啦队等方面都要求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饯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集体思想和团队精神。“学生共同进步,一个都不能少”的管理理念也体现在班级某一个学生生病、或家庭经济困难、或学习出现困难、甚至做错了事、或违反校规校纪受到处罚等自尊心受损的情况,班级中学生都要伸出温暖的手来帮助,做到不离不弃、共渡难关。要求和鼓励每个学生都甘愿为班级尽自己一份力,为班级取得荣誉作出应有的贡献,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班级建设,凝聚班级力量,培养班级精神,促使共同进步和成长成才。第三树立“针对不同学生实际情况分类建档、分别引导和教育”的管理理念。尽管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都是同龄人,但由于受成长经历、文化背景、心理素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表现出不同的需要。因此,班主任在自己的心中或记录本上将全班学生分门别类,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引导和教育。通过分类建档、分类引导和教育的方式,主动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状态、学习情况以及各种表现,有的放矢地给予全方位的指导。
四、良好的班级管理效能收获的成绩
1.取得较多流动红旗。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取得了良好的班级管理效能,所带班级的学生不管在思想品德、文娱体育、劳动卫生方面,还是学习习惯、学习氛围、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同年级中鹤立鸡群,遥遥领先,在一学年9个月中有6个月获得了流动红旗,这在一年级新生班级中是很罕见的,这正是班主任管理效能高的具体体现。
2.取得优异统考成绩。学校在2012年参加了常州市职教所组织的语文、数学、英语统一考试,统一考试成绩见表1。
篇10
【论文摘要】图书馆的人本管理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作为服务主体的图书馆员,二是作为服务客体的读者。确立人本管理的理念和服务观念,并应用到图书馆的管理中,是营造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创建和谐的图书馆,提升图书馆管理水平的需要。
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图书馆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与服务。而人本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它包括了图书馆内部的两大重要资源,即图书馆馆员和读者。满足他们的要求,以他们的全面发展为准则,实施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与服务,实现他们的价值,充分体现人文精神,最终获得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现代管理学中的重要理论。
1.人本管理的含义及实质
1.1人本管理的含义。所谓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它注重对人的管理,注重宽松和谐的气氛,注重灵活的领导方式。就是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现代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就图书馆管理而言,以人为本包括有“以读者为本”和“以馆员为本”两个同等重要的方面。一是在读者与馆员之间,以读者为中心,即奉行“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原则,使图书馆的全部工作都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实现图书馆的自身价值。二是在图书馆内部人员中以图书馆管理员为根本,从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原则出发,充分发挥管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图书馆共同目标而不懈地努力。
1.2人本管理的实质。图书馆管理的人本原则人本原理就是以人为本。在管理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人”始终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在现代图书管理中,“人本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图书管理的人本管理是指在图书馆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以强调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提高管理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目的。图书馆的人性化管理,主要指管理者采取富于人情味的管理方式,管理者在尊重人性、理解人性的基础上,善于团结组织人才,注重对员工进行情感管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把员工的利益通过有机整合,成为集体利益,从而达到图书馆预期管理目标。同时在图书馆的服务中体现一种人文关怀,关注读者的人生发展、价值取向,引导读者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把图书馆的一切工作重点都渗透在维护、关爱读者的服务之中,让读者真切感到来馆如到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吸取知识。
2.人本管理理念的建设
建设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强调通过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制度和竞争机制,指导馆员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以馆员价值的实现促进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落实。因此,学校图书馆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就要通过这种服务理念,多想读者所想,多为读者提供方便。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更多的是考虑馆舍的面积、图书经费的投入、设备的配置、以及图书的外借量、接待读者人数的多少等,一味追求各项任务指标的完成,很少考虑馆员的需要和读者的需求,在重视“物的发展”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人的发展”这一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在管理和服务中,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没有充分考虑到“人性化管理”和“读者第一”这两个根本所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在全国各行各业都在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人性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的思想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对图书馆来说,这也是一个新的课题,新的挑战,如何在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中,有效地应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图书馆发展的新思路,新创新。
近年来,国家非常关注职业院校的发展,对学校的设施、设备建设投入很大。学校图书馆在走向现代化的同时,管理是否跟上, 就要看在管理与服务中是否能运用“以人为本”的管理与服务,是否充分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发人的热忱,满足人的合理需求,完善人的个性,充分体现人的劳动价值,实现人的预定目标。在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中,人本管理的思想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图书馆领导对馆员的人性化管理,即“馆员第一”的思想。馆领导要树立为馆员服务的思想,要为馆员创造和提供优良、和谐,富有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和必要的后勤保障及服务,同时,要了解馆员的合理需求,为他们排忧解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保持愉悦的心情,高昂的斗志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以实现工作目标的最大效益。图书馆领导应该是馆员利益的代表。
二是馆员对读者的人性化服务,即“读者第一”的思想。首先,馆员要树立“读者第一”的思想,要有热情的服务态度,要把图书馆办成读者之家,让读者到图书馆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其次,要为读者创造和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读者感受到图书馆是他们学习、求知的最好地方,是他们接受终身教育的场所。馆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快捷的文献信息服务。馆员应该是读者利益的体现,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3.人本管理理念的运用
3.1更新观念,强化人本管理思想。图书馆的价值体现于读者对它的利用之中,而图书馆的管理工作通常又是单调、枯燥和繁琐的。吸引读者、满足读者需求,除较高的书刊利用率、现代化设备、优质的服务外,还应有一种人文关怀。如果没有较强的“读者是上帝”、“为读者服务是天职”的观念,就容易产生厌恶的情绪,工作就不会有热情,态度当然也就不会好,对人对事都冷眼冷脸相待,就容易使读者反感,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图书馆价值观的凝结与提炼,它给图书馆的行为准则和发展目标树立了一个全新的方向,对社会昭示了更加细微之至的服务,对馆员唤起了巨大的工作动力和服务热情,这是学校图书馆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只有“读者第一”,并以高水平、高效率、高热情地为读者服务,才能实现图书馆管理的全面和谐。
3.2培养人文素质,升华图书馆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它需要通过人文知识、人文科学的学习和熏陶后内化而成。图书馆的人文精神是指图书馆在实践、理论研究和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思想,以满足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创造美与和谐作为图书馆活动的宗旨。它是现代图书馆实现人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图书馆的领导要了解馆员内心的需求,充分尊重馆员的人格,重视馆员素质的提高,建立健全合理的管理机制,对读者实施人性化服务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3.3尊重、理解和信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尊重理解是信任的前提。图书馆所有服务都是通过馆员辛勤工作实现的,各个工作岗位都有不同要求。信任馆员就是要相信他们的人格、人品、责任心和工作能力,尊重不同性别、年龄、资历、性格及不同家庭社会背景的各个馆员,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不用一种尺度、标准来衡量所有馆员,同时管理者要善于对馆员取得的成绩多加赞赏,用人性化的、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来管理馆员,使更多人具有成就感,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去实现知识和智力的碰撞,并积极配置能体现其工作特点的工具、设备,为馆员提供便利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减轻馆员的工作负荷。根据每个馆员的特点,将馆员的事业发展同整个图书馆的事业发展结合起来,让馆员既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又和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相适应。
同时,服务是互动的,读者服务工作是由馆员、读者、文献资源三要素组成,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高单靠馆员是不够的,也需读者的积极配合。管理者在尊重人、发展人、培养人的基础上,善于团结组织人才,灵活运用各种语言,注重对馆员进行情感管理,疏导馆员的不良情绪,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图书馆预期的管理目标。读者要理解和尊重馆员的劳动成果,配合馆员搞好维护工作。
只有在读者尊重和理解馆员、图书馆馆员权力被重视和保障的同时,馆员才会给读者以更高的服务热情。因此,多一点相互信任尊重、相互理解和关爱,多一点民主互动,多一点共同研讨,和谐一定会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3.4愉悦心情,创造舒适的人文阅读环境。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舒适的阅读环境是形成良好阅读氛围,吸引读者的重要条件。图书馆创造舒适的人文阅读环境包括:在图书馆的环境布置与装饰上应符合美学原理,做到布置典雅清爽,布局设计大器,色彩搭配合理。走廊墙壁上适当装饰名人名言和书法绘画,过道上随季节变化放置花卉,使读者步入图书馆后立即被浓厚的文化气息、幽雅的陈设所感染,产生渴望知识的激情,心情舒畅地进行阅读;在制度建设上,应变更那些损害读者利益的条文,使图书馆各项管理条款人性化、科学化;在服务上,图书馆员应把“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渗透落实到服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面带微笑、礼貌热情地接待好每一位读者,通过耐心周到的服务感染每位读者,创建舒适的人文阅读环境。
总之,图书馆的人性化管理,就要充分考虑读者的利益,一切为读者着想,读者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读者的需求是我们工作的方向。在图书馆的人性化管理中,首先应该明确管理主体是馆员,应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机制,从而激励管理者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为读者服务。其次,选聘优秀人才进行图书管理,因为图书馆是一个学术阵地,它的管理员只有具备较高的学术能力,才能为读者提供有效的参考文献,这就需要馆员有较高的知识技能,将这些知识技能转化为人性化的资料管理能力。所以新时代的馆员要与时俱进,不断汲取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邓慈武。 以人为本:现代图书馆的管理新理念[J] . 图书馆,200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