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建筑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建筑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规划设计方法; 建筑规划设计; 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工业建筑是专门提供工业生产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最早出现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后来美国以及欧洲一些国家也兴建了各种工业建筑,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开始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中国在50年代开始大量建造各种类型的工业建筑。近年随着工业生产技术和建筑科学的发展,工业建筑的理念和内涵发生了质的飞跃,现代工业建筑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1现代工业建筑的特点
1.1工业建筑思想观念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不断转变,工业建筑功能的要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建筑只是单纯地满足生产工艺要求或者能够改善劳动条件,而现代工业建筑不仅要求与周边环境的融洽协调,而且要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和新型建筑材料,即对工业建筑的采光、通风、建筑造型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1.2工业建筑的节能及经济
据可靠调查,工业建筑在我国建筑工程中占绝大多数比例。当今社会提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工业建筑而言应更加注重节约成本、减少投资,杜绝一切不必要的能源、资源的浪费。工业建筑设计有着一个最为基本的要求,即遵循“适用,经济,安全,美观”,在此基础上力求在建筑设计实现利益最大化,也就是以最小的投资去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3工业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
对于内部空间环境首先须满足生产功能使用要求,在务需增加资金投入的前提下,统一考虑功能、技术、环保、安全等因素,尽量做到环境优美, 明确区分功能,内部空间色彩明快。合理的内部空间设计既有利于生产和安全,还便于科学管理,同时有助于美化室内空间,对提高企业的自身形象有很大的作用。
1.4工业建筑的造型设计
工业建筑造型设计作为艺术形象,表达工业企业抽象的思想内容。建筑造型的处理,如视觉与视差、统一与变化、均衡与稳定等均根据专业构图规律而来。形式美的规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日益变化的,因此建筑的造型设计需在创作中紧跟时代脉搏,及时加入新技术,新材料,对建筑造型不断突破创新,以展现出现代化的企业形象。
以上现代工业建筑的新特点使得工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工业建筑总体规划和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2现代工业建筑总体规划与设计的要求
现代工业建筑总体规划和设计应在满足生产工艺需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总图布局、建筑风格、环境保护、建筑节能、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因素,选择合理的总图布置方案、建筑方案及结构形式, 协调建筑、结构,水、热、电、气、通风等各专业,认真贯彻“坚固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设计原则,力求工业建筑的最大使用效率和灵活性。现代工业建筑总体规划与设计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2.1满足厂区总体规划的要求
根据全厂总体规划,从生产工艺、建筑造型、物流运输、环境绿化、生产生活配套等方面,统一规划厂区地上、地下的建筑物,保证各建筑物或构筑物塑造完整的建筑群体,达到厂区规划中的要求。
2.2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
生产工艺是工业建筑设计的主要依据,生产工艺对建筑提出的要求是该建筑使用功能上的要求。因此,建筑设计在建筑面积、平面形状、柱距跨度、剖面形式、厂房高度以及结构方案和构造措施等方面必须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同时建筑设计还要满足厂房所需的机器设备的安装、操作、运转、检修等方面的要求。
2.3 满足建筑的技术要求
工业厂房的坚固性及耐久性应符合建筑的使用年限,由于厂房静荷载和动荷载比较大,建筑设计应合理选择厂房建筑参数(柱距、跨度、柱顶标高等),为结构设计的经济合理创造条件,使结构设计更利于满足坚固和耐久的要求,并且使厂房具有较大的通用性和改建扩建的可行性,同时应采用标准的通用的结构构件,使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从而提高厂房工业化水平。
2.4满足建筑的经济要求
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建筑空间,合理减少结构面积, 提高使用面积,在满足使用要求和施工进度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材料的消耗,从而降低建筑造价。同时设计方案应便于采用先进的配套结构体系及工业化施工方法。
2.5满足卫生及安全要求
工业建筑设计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现行有关职业安全卫生及劳动保护的设计规范、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考虑建筑物采光、通风、防日晒、隔音降噪及消防,保证厂房内部工作面满足职业安全及卫生要求,为生产人员提供舒适的生产工作环境。
3现代工业建筑的总体规划与设计
3.1 现代工业建筑的总体规划
现代工业的厂区规划不仅能描绘反映现实,又能给未来发展预留空间,是工厂建设所依据的蓝图。合理的规划不仅对初期建设投资及续建资金的准备与投入具有明显节约作用, 也对树立企业形象, 提高企业产品可信度大有益处。
1) 总平面及竖向布置
总平面布置在满足生产工艺流程和最佳物流路线的前提下,结合场地特点力争做到布置紧凑、合理、功能分区明确、生产管理方便,并符合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安全卫生、消防、节能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生产车间在符合防火、卫生的条件下,尽量组合为联合厂房以节约土地,并应考虑工厂有发展的余地。建筑大小体量搭配适宜,形成了一个高效的、高雅的、科技与人并重的现代工业建筑组群。竖向设计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力争土石方填挖平衡,降低工程造价,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2) 道路交通
道路是厂区交通的基本载体,路网规划应适应厂区发展的需要,路网布局的优劣是决定路网功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厂区道路网布局时应有全局观念 ,路网结构要力求均衡,发挥整体效益。道路规划依据不同生产路线应能达到生产流程通畅,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搬运路线短捷和方便,避免频繁的货流和人流交叉,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运输成本。目前厂区路网规划中,存在主干道比例相对过大 ,支路比例不足干道交通难以迅速分流 ,而造成交通梗塞的现象。
3.2 现代工业建筑的设计
为保证工业建筑的使用功能,工业建筑在设计建造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主要生产设备布置及生产所需水、电、气、风、动力的配套设计,由此增加了工业建筑设计的复杂性及难度。目前工业建筑设计主要从建筑结构、采光通风、节能环保、安全防火、节约成本等方面考虑,对工业厂房展开优化设计。
1) 建筑结构
工业厂房内普遍生产设备多而且尺寸较大,并有多种起重运输设备,因而厂房内部大多具有较大的开敞空间。较大的开敞空间对厂房的结构形式提出了一定要求,大多数单层厂房采用多跨的平面结合形式,由于屋顶重量大,且多数吊车的荷载作用在骨架上,包括吊车制动的水平荷载和起吊荷载,因此要求厂房骨架的承载力较大。
2)采光通风
工业厂房长宽高尺寸较大,由此使得厂房的采光及通风效果较差。为提高厂房的内环境质量、改善操作人员的劳动条件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的能源消耗,工业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厂房的采光和通风。通常情况下,工业厂房采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可通过设置组合式侧窗、天窗、屋顶采光带实现,自然通风可通过设置屋脊通风器和侧墙百叶窗实现,在自然通风不能满足通风要求时,可辅以机械排风。
3)节能环保
工业建筑的能耗在整个工厂全部能耗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工业建筑的节能非常重要。工业建筑节能必须首先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做好建筑的布局、日照遮阳、自然通风等工作,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同时在建筑设计中尽量采用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扩大使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和条块、多功能轻质墙板、中空玻璃、热反射玻璃和新型墙体及屋面材料。
4)防火安全
建筑防火设计是工业建筑设计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建筑师和项目审核人员从方案到施工图设计整个工程中都必须严格控制的内容。工业建筑的防火设计主要遵循《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正确定义建筑物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按要求确定建筑的耐火等级,合理划分建筑物的防火分区,对每个防火分区的面积进行严格的控制,控制每个分区的疏散口数量及疏散距离大小,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积极采用行之有效的先进防火技术,做到保障安全、方便使用、经济合理。
5)节约成本
在工业建筑设计阶段,合理的选择材料及结构类型可大大降低投资成本。工业建筑的造型结构对成本的影响主要包括:建筑的层高、面积、平面布置、外观和内部结构体系。建筑的层高增加不仅使内外墙的面积增大,同时基础设施随上部载荷的增加发生变化,使得工程总造价增加,建筑的平面设计和结构形式对成本的影响也至关重要,一般形状越复杂造价也就越高,因而在满足工业建筑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注重建筑设计的简洁化、实现成本的降低。
4现代工业建筑总体规划与设计的发展趋势
4.1工业建筑设计的高科技化趋势
工业建筑的发展本质上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工业建筑领域广泛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及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满足工业建筑环保、节能、经济等方面的要求,新结构的应用在满足现代生产工艺的同时,达到结构美和建筑与空间形象美的统一。同时,利用高科技信息技术,可合理设计物流、人流及信息流。高新技术使工业建筑成为城市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科技化将成为工业建筑设计的必然趋势。
4.2 工业建筑设计的人性化趋势
人性化设计的本质是将人类工程学引入现代工业建筑中去。一个工厂的“质量、品种、效益” 依靠工艺、设备、材料的先进程度,但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掌握工艺、设备、材料的人。人是生产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是最富于创造性的劳动力。人性化设计必将要求建筑师将建筑设计的中心从以往的生产设备转移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上来,重视并努力体现对人的关怀。在工业建筑空间设计上,创造让人产生归属感和亲切感的良好工作环境,最终达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目的。
4.3工业建筑设计的文化趋势
工业建筑在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的同时, 需要努力创造宜人、优美、时尚、有文化内涵的建筑空间及环境。在工业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应充分发挥地区性的文化特点,将工业建筑的特点、功能与地域、民族、文化相结合, 充分发掘并塑造独特的企业形象,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实现工业建筑与文化环境的整体协调,创造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工业建筑的新形象、新趋势。
4.4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
建筑业是耗能大户,全球能量的50% 消耗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工业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工业厂区规划和工业建筑设计的主旋律。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厂房,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绿色设计,绿色设计应摒弃盲目追求高科技的做法,强调高科技与适宜技术并举;二、 节能设计,节能是可持续发展工业厂房的一个最普遍、最明显的特征。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营运的低能耗;二是建造工业厂房过程本身的低能耗。这两点可以从一些工业厂房利用太阳能、自然通风、天然采光及新产品的运用中体现出来;三、洁净设计,洁净设计是工业厂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强调对建设用地、建筑材料、采暖空调等资源、能源的节约、循环使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循环、再生使用。因此,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满足技术的有效性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建造 “负责任的”、具有生态环境意识的工业建筑将成为必然。
结束语:工业建筑与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国家的兴旺与强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用地的迅速扩张,为使工业建筑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应不断探索、创新、更新工业建筑设计思想与理念,以设计出更加合理的工业建筑。
参考文献:[1] 江书瑭,付强.关于建筑设计方法的思考[J]. 山西建筑. 2012(26)
篇2
关键词:现代工业建筑:文化:生态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2-0096-02
RocheI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把人们从工业时代的富足梦想中唤醒:DoneIIaMeadows计算出地球资源的极限,揭示人类生存的危机:以及本世纪不断发生地区性的环境污染和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过程当中,不少学者和建筑师对现代工业文明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所有这些都把设计师们从对美与形式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的关注,引向对其他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
设计师们开始懂得用植物而非人工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微生物而非化学品能更持久地维持水体干净:泥质护岸比水泥护岸更经济而持久;自然风比人工空调更健康。这是自然和文化的一种全新的认识。在此背景下,产生了In Mcharg的“设计尊重自然”(Designwith Nature,1969),产生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生态设计,包括建筑的生态设计,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工业与工艺大生态设计,等等。本文将围绕郴州市粮机有限公司新厂区着重讲述现代工业建筑的文化与生态设计。
郴州市粮机有限公司新厂区位于郴州市柿竹园高新开发区,北临湘维二路,南临福源大道,西临福城大道。总用地面积6.3万m2,首期总建筑面积3.08万m2,包括办公楼,综合厂房,员工餐厅及宿舍。本建筑设计理念――现代工业建筑的“文化”、“生态”贯穿着整个构思。
1 新厂区设计上的文化体现
工业建筑的品味,企业的生命力,文化是永远不能替代的竞争因素。新厂区建筑在设计上采用了工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企业的巨大的广告牌的启迪――力求建筑自身成为工业园区内的一个景观,以工业建筑单体体量的具体尺寸以体块的形成格式诠释了在规模上的工业建筑阵容,即是:单体在功能上所限制的体型营造了整体的布局格式。整个建筑在立面设计手法上采取了简约现代风格。
新厂区工业建筑和办公建筑从立面上看是一整体,遵循着形式跟随功能的设计手法。体量的组合不仅是立面设计首先考虑的问题,应该归属于空间机构的一部分,由于在厂房内布置了工厂的主要生产车间,左右着工厂建筑群体的空间组合,所以体型设计既要反映功能的需要,还需考虑全厂建筑的完整与统一以及周围环境的协调。新厂区工业建筑(厂房)的立面发挥了其自身得天独厚的空间,利用其超大超强(宽150mx长160m)的功能要求,创造了建筑本身的体块形象即工业建筑的生产特征。办公楼是办公、科研区的主体,也是整个园区的标志性建筑。办公建筑与厂房建筑的宽度一样即(宽150mx长20.5m)。呈“―”字形平面布局。从正立面上看办公楼是一长条形低层建筑。设计中体型组合在满足办公、生产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应用了建筑构图的一般规律。在组合空间的过程中,突出重点、强调中心的同时,建筑体型简洁,但避免单调枯燥,即:简洁主义的直白,而不简单。是变化富于统一之中。并使建筑的体量和外形与其围合的空间相呼应。在设计当中,考虑到用入口门厅来打断该建筑“―”长条形的视觉效果,办公建筑的正立面采用体块分为三部分,办公大厅入口处构架与玻璃相结合的门廊顶棚,与入口处正立面的玻璃幕墙形成丰富而又简约的现代时尚感。设计手法采用在对称中寻求对比,整个建筑在人口门厅处向两边延伸,靠近大厅入口处两边设计了柱平面尺寸为宽400×高1440的柱子。形成柱廊使之产生韵律感。办公建筑的正立面屋顶两端头采用弧形倒角t表现着工业办公建筑的现代美学。两端头弧形倒角处的外墙在建筑平面上退进去,力求达到丰富空间层次的效果。在此墙体上立面开窗的设计使两墙体即对称又存在对比。东面倒角墙体的窗户是正方形与横、竖条形窗户的组合,表达着对比的效果。在西面倒角墒体的窗户是小正方形的组合,表达着韵律的效果。该工业办公建筑的立面设计力求在简洁大方中体现现代工业建筑的时尚感。因此,办公楼的正立面大部分是
采用的条窗设计,在设计条窗的同时加上了时尚感的元素,即凸条形窗,’以此赋予办公室内外挑的空间感,让其与柱廊,倒角,构架结合使整个立面达到简约大方的现代效果。
办公建筑正立面在建筑外墙颜色的运用上只采用了两大块色系。在视觉上采用颜色去打破从而达到协调的效果,柱廊与屋顶倒角处退进去的外墙采用橙色,其它均为白色,白灰色。橙色的运用是让整个建筑有跳跃的视觉,柱廊与倒角处均采用橙色以达到呼应的效果。整个办公楼表达着简洁、大方、时尚的设计理念,体现着现代高科技建筑的灵性。
2 新厂区设计上的生态体现
生态建筑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运用生态学、建筑学以及现代高新技术,针对建筑全寿命的各个环节,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创造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健康舒适、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利用天然条件与人工手段创造良好的富有生机的环境,而又同时要控制和减少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力求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它寻求人、建筑、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生态建筑设计应注重把握和运用以往建筑设计所忽略的自然生态特点和规律,贯彻整体优先的准则,并力图塑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建筑环境。
郴州市粮机有限公司新厂区的建筑组合除办公,生产厂房外,在总体规划中包含了产品展示,历史陈列,技术培训。并把这类建筑放在厂前区的重要地段,作为企业文化来表现,成为工业建筑组合的亮点,并提升着企业的形象。 建筑设计在生态上主要是从规划来考虑,首先是优化设计。节约用地。在总平面规划阶段,我们决定将办公及厂房用地建设置于基地的北向,包括办公建筑、工业厂房(一期,二期)、道路、绿化、停车场地等。占地面积约为总用地面积的4/5。厂房二期作为预留发展用地,在总体布局上将不同功能的生产、生活区作为分隔处理。基地的南向设置了员工食堂、员工宿舍、绿化和运动场地将它与周围区域分开,从而减少了外界干扰。规划上布局紧凑,交通流线短而便捷,不但节地,而且节材,节能,节省了投资。
其次是提高建筑的适应性、灵活性。总体规划引入动态的设计手法,办公建筑与生产厂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项目设计当中,建设方带领设计人员赴广东参观了“美的”、“美芝”生产基地,郴州粮机有限公司的生产模式与“美芝”近乎相同,根据生产性质,在设计时。与建设方协商达成共识,即办公、管理、生产一体化,从办公楼可以直接进入生产车间。
办公楼有办公管理的功能,还有成品展览、生产管理的功能。生产车间的产品到成品时有部分进入办公楼的展厅,产品的流程使生产车间与办公楼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最后是尊重原有环境与美化厂区环境,通过规划设计改善生态条件,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营造宜人的工业生存环境,在规划设计时尽量尊重原有地形地貌,在靠近生产厂房――机加工车间,原始场地中有部分大石头,为保留原有场地中的大石头与规划设计的生产车间有机的生态结合,在此场地上没有打破其原貌,而是根据其特点设计了一个位于车间包围中的“石山公园”。工人的心理状态决定着效率的一部分,在枯燥乏味的工作中有令人轻松的环境布图, “石山公园”营造着新的空间,工人们在生产中可以与自然直接呼吸,减轻工作疲劳带来的压力,同时给予企业一个生机的形象。这在工业建筑中是难见的一景,并且为了不破坏原有石头, 。石山公园”的石头延伸到“机加工车间”内部,真正做到了规划设计与自然环境生态结合,并在规划设计中强调“低密度,高绿化率”,园林厂区特色,给职工创造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建筑密度:45%,绿化率:43%。
篇3
关键词:工业遗产;再利用;城市发展;策略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工业的发展往往能带动一大批工业城市的进步。故而,这样的城市就有一个典型的特征,那就是工业区的存在,而且其也大大影响了城市中心区域的产生和发展。随着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城市产业结构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一些地区的功能置换问题不可避免,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利益洗牌,大部分工业建筑暴露出了很多全新的问题:其有没有工业遗产应有的价值,是否值得维护利用?如果没有,可否以废弃建筑身份做拆除处理?如果有工业遗产的价值,那么保护方式上是单纯保护还是维护后的开发?怎么样实现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经济价值?相信这些疑问在每个城市都在上演,也几乎都有不同的答案。只有依据工业城市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身的发展计划,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节约型社会的规划理念。
一、工业建筑保护及再利用对城市建设的意义
工业建筑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无疑是见证了城市的百年发展历程,它对于进行城市风貌特征塑造、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趋势和艺术等领域的研究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城市辨识度
当前,大部分城市发展都依据一个相同的模块,这就使得这些城市发展景观基本相同,原有的城市特色消亡殆尽。设计师应将这些工业建筑好好利用起来,打造专属的城市区域景观特色,进而塑造不同的城市建筑景观,打造属于自己的城市名片。
(二)有利于城市记忆的保留
即使在工业区也有很多市民居住,这是他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场所,这里有着几代人的记忆,是每个人成长的见证,这也是他们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来源所在,换言之,它也是一个城市值得珍藏的文化记忆。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通过有效还原原有的生活场景,可以更好地完善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同时这也是保留城市历史特质的关键一步。要知道,比起华丽多彩的现代化城市建筑,具有历史文化沉淀的时代建筑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也更得市民的钟爱。
(三)有利于响应节能减排的低碳社会发展目标对城市经济建设而言,实现工业建筑的再利用是十分有利的。工业建筑由于功能上的设定,就不可避免地拥有楼层高、跨度大和空间广阔的特征,众所周知,一个建筑的设定寿命常常比实际使用时要长,而上述这些特征,就为旧建筑改造翻新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二、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典型开发模式
由于地域、国度的差异,人们对工业建筑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的再利用手段也是不同的。总而言之,西方国家的城市改造理念是这样的,即从单一的建筑单体再利用出发,向市政建设和场所塑造进行拓展,在欧洲这种情况尤为明显,作为工业革命的起源地,他们有着丰厚的工业遗产,这就为其搭建完善的旅游线路创造了优良的基础,进而还可以带动周边产业链的发展。
(一)建筑单体再利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很多工业建筑再利用的构想得到了验证。因为工业建筑有着体积庞大、结构简单易于改造的特点,因此备受博物馆、展览会所和个人公寓的青睐。其中最为我们熟知的经典案例当属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的泰特美术馆。每个建筑单体的改造,就像是细胞的更新一般,有助于实现城区的更新换代。
(二)场所再利用
在工业区的建筑都有着结构相似的特点,一定数量之后就形成了建筑群特有的场所特征,拆迁部门如果只是进行单一化的拆除,或者只对某一两个案例进行研究,都是不合理的,故而,要从大局上的规划进行切入,改变建筑群的属性,根据具体情况实行功能置换,打造科学合理积极向上的建筑空间。
1.与景观塑造、旅游开发相结合对于城市规模庞大的工业城市,可以将旧工业建筑与当地自然地貌和资源相结合,构建一条展示当地工业史的旅游线路,在进行工业建筑维护的同时,带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以往工业的发展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进行再利用时要结合历史线索来开展,将环境治理和构建生态区域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题工业园,以此拓展城市内的公共活动空间。
2.与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在城市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流程中,融入创新理念,搭建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展现了工业建筑自身的价值,同时也带动了地区经济的繁荣,提升了地区的知名度。
(三)与住宅开发项目相结合
随着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地区居民人数势必会发生很大程度的变化。在城市规划进行旧城改造的过程中,融合相应的住宅项目,必定可以打造出有独特魅力的特色社区,以此来吸收各类人群来此定居和工作。
三、城市再造中工业遗产建筑和场所再利用的策略
(一)正确地面对城市发展中的每一个文化片断
在进行旧城区改造时,如果盲目追求新建筑,而不去体会旧建筑的文化底蕴,那就是对城市历史的背叛。而“历史”这种关键的精神要素,是形成场地归属感的重要成分。部分城市在历史的发展中都是紧跟现代化步伐,因此它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工业革命史,每个阶段的工业史都会在同时期的建筑上体现出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任何一种对旧工业建筑的破坏,都是对历史的背叛。只有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才能打造更美好的未来。
(二)建立科学的再利用策略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工业建筑重建的目标方案。在政府部门的调控下,对各单位的资源能有更好的计划,对全市的工业建筑进行系统的分类处理,旨在结合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与城市地区规划,将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作为城市新规划的闪光点,打造多元化的城市空间形态。
2.科学地评价当地工业建筑的现有价值
必须明确以何种方式进行再利用,只有对工业遗产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才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再利用。对建筑是否进行拆除的依据可从以下方面来看,比如其是否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是否有未开发的经济潜力,是否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等,综合以上几点再进行决策,进行评价的时候一定要有客观公正的态度,要做到理性拆除。
3.尝试“既是,也是”的开发模式
在近代以来的历次城市规划中,对于建筑的追求标准都是在变化的,在以前国家风气上迫切地想要进步的时候,对新建筑的追求即被认为是对现代化的追求,而对于老式建筑,就仅仅被局限于古典教堂、城堡和寺庙等。现如今,我们有了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理念,对于旧工业建筑不再是仅有的拆与不拆,而是更多考虑“修旧如旧”,当然必要时也会有“创造性”的改良,但如何去把握中间那个度的问题,一直以来也是建筑规划师梦寐以求想要解决的课题。对已有的建筑设施以及其周边的环境都进行一定程度的保留,以最大限度地保持旧建筑的建筑特性,把握好对于装饰的使用,对旧建筑的改造只是体现在建筑材料上的改变,从而建造相应的新建筑。这种“既是,也是”的具有创造性的改造模式,给对新旧建筑的取舍带来了更大的处理余地,这也是落实创新、开放理念的关键之处。如果按照这个角度来看,“旧”在现实条件下也是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如果这样,那么创新的定义在这里可能有所不同,它已不再是“创造新的”,而是一种“改造旧的”,由此得出的结果自然有所不同。
(三)注重外部空间设计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我们都明白,在进行城市再造背景下旧工业建筑再利用时,一般都会注意到内部的功能置换和建筑空间重塑,但是一般都会忽略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重塑之前工业区的活力。故而,也要注意从空间上构建多样化的城市公共空间,以满足新的设计需求,以期实现与新的城市生活密切相连的目标。大多工业区域由于相关规定,实施全封闭式的管理,这样一来,在城市之中这些地方就成了居民活动范围极少涉及之处。有鉴于此,在进行新的城市规划里对旧工业建筑再利用过程中,要注意到,只有改善周围基础设施,才能使得环境附加值有所提升,进而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当今高效的交通设施可以解决人流量问题,便捷的服务设施可以留住来往的人流,带动周边土地价值的增长,实现城市更新的既定目标。
四、结语
城市的发展应该是一个更新换代的过程,而不是盲目的拆建。现如今,老城复兴已经成为市政建设中最为突出、最应优先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以复苏旧工业建筑的活力来带动整个工业地区的复兴,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即使是一种类型的建筑,由于它存在于不同地方,或者有不同的利用目标,就会使得它们有自己特有的改造模式,这就意味着要找一个万能公式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关建筑规划师要站在现代工业遗产所在地区经济文化的角度上,设计工业遗产的重建、保护和管理的方案,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示现代生活的价值观。总而言之,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未来可能就蕴藏在已有的大批建筑之中。
参考文献:
[1]杨敏.城市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策略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4,(12):25-28.
[2]王璐,刘姗,李晓润.活力再现———结合创意产业的旧工业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策略[J].工业建筑,2012,(s1):74-76.
[3]张希晨.城市再造过程中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策略[J].工业建筑,2013,(01):9-13.
篇4
【关键词】工业建筑设计;优化方案;探讨
【 abstract 】 now,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building design concept and scheme has not able to adapt to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era.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new material to the design of the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concept and scheme optimization, reflect modern industrial building of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is we need to do. In this paper, the design of the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in China's status as a starting point, personally, to the design of the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optimization scheme thoroughly discussed.
【 key words 】 the design of the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Optimization scheme; explor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建筑科学的不断进步,我国工业建筑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指引下,无论在量还是在质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很多工业建筑在设计时只考虑了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和节能等原则的体现,从而使工业建筑几乎成为了生产设备外壳的简单包装。因此,现代工业建筑不仅仅要满足企业生产的需求,同时还应满足工业建筑的人性化、造型个性化、节能化、可持续发展等原则的体现。所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工业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进一步提高工业建筑的设计水平,是我们亟须完成的任务。下面从我个人的角度,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来对工业建筑设计优化方案进行探讨。
一、工业建筑应符合人性化设计
缺少人性化设计因素的工业建筑设计给人们的感觉仅仅会是一个简单的用以生产的外壳,这也是在传统工业建筑设计亟待改善的一个方面。工业建筑不同于公共建筑,它是人们在其中高强度、快节奏、长时间工作的地方,因此,它的设计应该融入更多的人性化因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人性化的内部环境不仅可以缓解工作疲劳,还能促进职工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当我们在进行工业建筑设计时,应将“一人文本”的思想作为工业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尊重职工的心理感受,改善建筑内部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努力创造安全、健康、舒适且符合生产工艺要求的工作空间,从而充分激发出人们劳动和创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团队凝聚力和活力。江苏一家食品厂在进行厂房设计时便做到了这一点。厂房内部除了应有的生产设备之外,还出于对员工身心健康的考虑,在厂房内部设置了休息室,员工们在工作疲惫的情况下,可以进入休息室进行休息。车间原本只是个执行生产任务的地方,但是该食品厂却大胆地作出了这样的决策。然而这样的做法不仅仅没有降低生产效率,还大大地增强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员工们感受到人性关怀的情况下,会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强调工业建筑造型的个性特征
工业建筑虽然在外观上和民用建筑有很大区别,但是其基本原理是一样的。它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同时,还应创造优美、时尚、有文化内涵的建筑空间及环境。所以,工业建筑也应流露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其次,从工业建筑的形象意义来看,工业建筑尽管以生产为特征,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总是以笨、脏、重的形式出现。在进行工业建筑设计时,加强对场所性、地域性等因素的理解,给工业建筑赋予独特的个性特征,有助于加强企业形象的树立和公众的认同。广州羊城晚报印务中心的设计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建筑在设计时,建筑师以展现企业文化为出发点,将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融入其中,通过内部供参观的廊道的穿插设计,把通风管道设计在屋面上和外墙两侧,并且在管道上涂上了鲜艳的颜色,在外墙上安装了白色的板墙,用银白色的反色玻璃来增加建筑的光学色彩效果,成功的创造出一座赏心悦目且具有独特风格的新型工业建筑。
三、工业建筑外环境设计应符合节能性原则
高耗能是我国工业生产的普遍现象。在追求使用清洁资源,提倡低碳节能的现代社会,在进行工业建筑设计时,也应注重节能性原则的体现。工业建筑在选址时常常受到工艺选址的制约,这直接影响了建筑物内外热环境和建筑耗能的多少。因此,我们在进行制定工业建筑设计方案时,应以建筑物当地的气候条件为出发点,充分了解建筑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及建筑所用材料等相关资料,将建筑技术设计与能源消耗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对建筑的选址和是否影响节能性原则进行客观评价。其次,要对建筑物的体形和空间组织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是建筑节能必须考虑的要素之一。建筑体形系数是指建筑物和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包围的建筑空间体积的比值。建筑空间布局越规整,体形系数越小,就能够有效减少供暖或制冷的冷热量损耗。所以在选择建筑设计方案时,应在满足功能要求的条件下,尽量控制建筑的体形系数。
在沈阳某化工厂设计项目中,设计人员将变配电室与抗暴控制室建在相邻的位置,建筑物体形系数为0.25,变配电室使用了单层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进行砌体围护;出于控制室是恒温恒湿抗爆性建筑的考虑,选择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墙体采用了钢筋混凝土防暴墙体。根据变配电室和控制室结构体系的不同,以变形缝为界,各自采用了不同的墙体保温体系,采暖房间围护墙体采用了加气混凝土砌块外墙自保温体系。配电室、值班室、维修间需要采暖保温,而变压器室不需采暖。在采暖房间中,配电室设计温度比休息室和维修间低,休息室和维修间在功能上属于配电室的服务用房,通过配电室缓冲室外冷空气。这种设计方式既充分考虑了沈阳地区对于冬季保温的要求,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筑物能量消耗。
四、工业建筑设计应遵循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在进行工业建筑设计方案选择时,也应遵循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建立绿色的工业建筑体系对工业圆来说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在一些传统工业园区实现这一工程,不仅需要政府的整体规划,更需要环境工程师和建筑师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和手段,还需要公众的良好监督,共同参与营建。这种多层次合作关系的介入,必然会将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深入到建设设计的实体中,从而使人工环境的营造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可以从不同层面尽力显示其好的一面。此外,绿色建筑设计的运用影响还涉及到其他一些重要方面的因素,如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物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意识形态的内容等,而对这些因素影响很难用一种清晰的因果关系来表达。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是针对这一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规划设计、实施建设、管理使用等过程进行全面的考虑,从而使工业建筑符合绿色建筑设计的要求。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对工业建筑设计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设计也会随之相应改变,并且也会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这就使研究现代工业建筑的发展趋势,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且不可回避的问题。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工业建筑始终都占有一席重要之地,它的叙述性设计理念和结构美学特征曾给现代建筑和建筑师以重要影响,而建筑多元化和地方性的创作理念对工业建筑的发展会有多大的影响—正是建筑师今后需要思考和付诸行动证实的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建筑设计应当是注入了人的思想和理念的过程。工业建筑也不再单单是工业厂房那么简单,它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同时应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计理念来对工业建筑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让人们享受现代工业建筑的独特建筑风格和艺术魅力,使工业建筑更好地融入到经济文化建设的氛围中去。
【参考文献】
[1]曾勋,王小华.新思维新空间一现代工业建筑设计观浅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5.
[2]高志华.工业厂房的内部环境设计[J].中外建筑,2001,(4).
[3]黄铭铭.浅谈现代工业建筑设计[J].广州建筑,2007,(12):194一195.
篇5
关键词: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发展历程;趋势展望
引言
工程建设标准是针对建设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验收、运营维护及管理等活动和结果需要协调统一的事项所制定的共同的、重复使用的技术依据和准则,对促进技术进步,保证工程的安全、质量、环境和公众利益,实现最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最佳效率等,具有直接作用和重要意义。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经过60余年发展,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已达7000余项,基本形成了覆盖经济社会各领域、工程建设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在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提质增效、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其他工程建设活动相同,绿色建筑在全寿命期内各环节均离不开工程建设标准的引导和约束。21世纪以来,在积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绿色建筑经历了理念启蒙、示范先行、快速发展、全国普及的十余年发展历程。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2006年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颁布实施,绿色建筑项目实践在我国逐渐展开,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制度随之建立,十余年间我国绿色建筑规模化推进,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取得绿色建筑标识,已逐渐成为建筑主流方向。根据住建部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最新统计数据,截止到2016年9月,我国基于GB/T50378以及其衍生的地方标准开展的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已达4515项,总建筑面积超过52290万m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于保障绿色建筑的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发展历程
回顾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括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AM、日本的CASBEE、加拿大的GBC、德国的DGNB、澳大利亚的NABERS、挪威的EcoProfile、法国的ESCALE等,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多数为民间机构推动下的市场化运作。与国外市场化运作情况不同,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城镇化建设必然的战略选择,主要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标准规范、系列规划、激励政策、管理规章等作为推进抓手,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尤其离不开标准规范的引导和支撑。我国在绿色建筑标准化方面的探索早在21世纪初就已开展,2001年《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2003~2004年,《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出版;2005年,原建设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科[2005]199号)。2006年3月7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共同编写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颁布实施,该标准是在总结我国绿色建筑前期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标准首次提出了中国“绿色建筑”定义,确定了四节一环保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适应绿色建筑实践的新变化,响应发展的新需求,2014年6月该标准完成了修订工作,将适用范围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并细化和补充了对于不同类型建筑的具体要求。该标准是我国各类绿色建筑标准的母标准,不仅直接用于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更为重要的是为其他专项的绿色建筑标准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有助于各特定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之间的协调,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有利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健全。自颁布实施以来,标准及其相关细则文件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各地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研究和编制的重要基础,为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及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有效指导了绿色建筑的评价及实践工作。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绿色建筑行动方案》([2013]1号),其中重点提及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要求充分发挥标准对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催生促进作用。此后绿色工业建筑、绿色办公建筑、绿色医院建筑、绿色饭店建筑、绿色生态城区、绿色校园、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等标准不断立项、编制、颁布,我国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呈现出从民用建筑到工业建筑、从新建建筑到既有建筑改造、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从单体建筑到区域层面的发展态势。
1.1从民用建筑到工业建筑
在总结《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用于民用建筑的实践经验基础上,2013年颁布实施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50878-2013,实现了绿色建筑从民用建筑领域到工业建筑领域的拓展。该标准是国际上首部专门针对工业建筑的绿色评价标准,突出工业建筑特色和绿色发展需求,核心内容是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和运行管理。该标准在编制中体现了量化指标与技术要求并重的指导思想,采用权重计分法进行绿色工业建筑评级,重点规定了各行业工业建筑的能耗、水资源利用指标的范围、计算和统计方法。
1.2从新建建筑到既有建筑改造
伴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扩散,部分既有建筑提出了按照绿色建筑理念进行改造的需求,催生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50878-2015的颁布实施。该标准在评价指标设置上有别于新建建筑的绿色评价,按照专业设置章节和大类评价指标,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规划与建筑、结构与材料、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电气与照明、施工管理、运营管理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设置了加分项,在标准框架结构上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其他专业标准统筹协调。
1.3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
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理念贯穿建筑全寿命期,从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开始,经历施工建造阶段,到建筑物竣工之后的运营管理,其中涉及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明确绿色建筑的实施途径和具体要求。同时绿色建筑涉及多个专业学科领域,综合性较强,需要全行业的协同努力方能从真正意义上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而全寿命期各环节主要负责方和相关参与方都迫切需要了解各自实施绿色建筑的对应要求。因此除了各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外,近几年相继编制了工程建设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国家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及行业标准《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JGJ/T391-2016。
1.4从单体建筑到区域层面伴
随着近几年绿色建筑规模效应和绿色生态城区的快速发展,区域层面践行绿色建筑理念的需求不断被提出,因此在总结绿色建筑单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等标准相继开展了编制工作。除了图2所示已颁布实施的各类国家和行业标准之外,行业主管部门还了《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建科[2012]76号)、《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建办[2013]195号)、《绿色农房建设导则(试行)》(建村[2013]190号)、《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居住建筑)》(建科[2015]179号)、《绿色数据中心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建科[2015]211号),以及与现行标准配套使用的细则(例如《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等相关的规范性文件,用于支撑特定类型建筑开展绿色建筑实践。历经10余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现有的以及即将完成的绿色建筑标准共约20部,在标准数量上已远超世界其他国家,目前尚有《既有社区绿色化改造技术规程》、《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规程》、《绿色航站楼标准》、《绿色仓库》等国家或行业标准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编制。国家层面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基本构建完成,体系以评价标准作为发展绿色建筑的具体目标和技术引导,以相关工程建设标准作为绿色建筑实践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可较好地实现对绿色建筑主要功能类型和主要工程阶段的全覆盖。
2、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源、能源条件各异,而绿色建筑强调因地制宜,各地区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不尽相同,因此各个地级市根据自身特色编制相关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上海作为全国先期开展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研究和实践的地区,结合自身气候、资源和地方建设特点,在标准编制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下文以上海市为代表,重点介绍我国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建设现状。
2.1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规范总体情况
据统计目前上海市现行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标准规范共43项,覆盖了评价、设计、模拟、检测、验收、相关设备产品等绿色建筑诸多工作重点,详见表1。参照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框架体系,上海市组织编制了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G/TJ08-2090-2012,目前该标准已被列入2017年上海市标准编制计划,正在开展修订工作,预计2018年完成。同时为了保障绿色建筑工程质量,上海市在全国率先颁布了地方《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DG/TJ08-2199-2016,并在基础上开展了《绿色建筑工程验收规范》的编制工作,有望进一步统一绿色建筑工程验收要求,目前该标准已进入送审阶段,预计2017年内完成。由此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基本覆盖了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营各个阶段,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初步搭建完成(见图4所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在老龄化程度加剧、2.5产业急速发展等发展背景下,结合多年绿色建筑实践和项目实际需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针对养老建筑和通用厂房(库)等特殊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填补了国家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在某些特殊类型项目领域的空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绿色养老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通用厂房(库)评价技术细则》等技术文件,为特殊类型项目的绿色建筑评价提供了技术依据,对于规范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重大的意义。
2.2上海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专业工程分体系表
为了更好地梳理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完善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2013年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修订工作将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独立作为《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修订)的新增领域和15个工程建设领域之一,按照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专用标准等层级,围绕评价、设计、施工,验收及测评、运营、改造、部品及系统的体系框架,将原先分散在其他专业标准体系中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标准进行了梳理及排序,体系框架图如图5所示。该项工作由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同济大学,、上海现代集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建工集团等单位共同完成。编制组调研了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相关的国标、行标、标准化协会标准以及上海地方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地征求了领域内各方面意见,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同时在调研、汇总、梳理已编标准、在编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现状分析和合理预测,提出未来几年上海市待编标准,在《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DG/TJ09-01-2014)中提出了具体项目表,并对体系表中现行、在编、待编的标准数量进行了持续更新统计。图5上海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标准体系框架图与上海的情况类似,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超过20个省市、自治区根据绿色建筑因地制宜的总体理念,积极制定了基于当地气候资源条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相适应的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各地方标准在评价体系、星级划分、项数及内容调整上均各有特色。而且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修订颁布后,据不完全统计,已有福建、重庆、吉林、湖南、天津、北京、上海等13个省市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编工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已经从国家延伸到地方,并在地方进行了不断更新完善的发展现状。3、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趋势展望目前绿色建筑在我国蓬勃发展,渐入佳境,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丰富、衍生。一方面随着建筑能源、资源消耗的持续增长,绿色建筑能耗、水耗及性能后评估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国家在科技研发方面持续给予支持,科研成果有望通过标准进行固化和传播;另一方面在室内外环境污染现状下,为响应公众对建筑品质提升的需求,《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02-2016等绿色建筑衍生标准已颁布实施。作为绿色建筑持续发展的引导和支撑,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将会不断根据这些发展态势进行积极响应。同时也应认识到,我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中多数标准是推荐性标准,需要在《关于深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意见》(建标[2016]166号)的指导下,逐步进行改革完善。同时与技术更新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仍可能存在着部分标准老化陈旧、水平不高、供给不足、缺失滞后等问题,需要持续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进行动态修正完善。2017年3月,住建部了“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要求逐步将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完善和提高绿色建筑标准,制定绿色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继续推动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公益性建筑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等重点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目前实施的强制性审图机制和自愿性市场化标识制度相结合的绿色建筑管理机制,可为绿色建筑标准的执行提供管理保障。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和占领产业制高点的战略需求和社会共识。希望借由本篇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回顾与展望,能让读者一览国家和地方标准体系全貌,更好地发挥标准在在绿色建筑全寿命期各环节中的约束和引导作用,为推动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相关标准汇总》工程建设标准化杂志微信公众号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3]《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DG/TJ09-01-2014
篇6
关键词:设计;再生设计;旧工业建筑;保护;利用
一、国内外部分旧工业建筑再生设计典型案例
“再生设计”系统要素的运用很长时期一直局限在工业产品设计领域。随着“再生设计”理念在工业产品设计领域的蓬勃发展,逐渐影响到其它设计学科。这和敏锐的设计师是不会对先进的思想观念视而不见有密切关联。对于先进的思想观念,优秀的设计师不但不会视而不见,而且会积极关注并加以吸收借鉴在具体的设计项目当中。20世纪80年代后,发达国家掀起一股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热潮,一些设计师将才能专注于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现在可以看到国外很多对于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成功的例子,而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在这些旧工业建筑改造成功项目与“再生设计”观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下仅举其中典型为例说明。
(一)法国E黎奥尔赛火车站的改造
这是一项从车站成功地转变成为博物馆的例子,可以说是旧工业建筑功能转换理念的典范。因为原来建筑本身的功能丧失,废弃的建筑失去了原有的生命,而引进新的功能将使得旧建筑获得新生。这座始建于1897年的建筑于1900年建成开放,其全盛时期是在一战后,后来随着郊区交通的发展,该建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到二战时期,它已完全停止运行。1976年该建筑得到国家注册认可后,±也方立即决定将其改建为展示19世纪艺术的博物馆。改建后的该馆于1986年正式幵放,用于收藏1850年至1914年的艺术品,改建时,建筑师在尽量不破坏空间完整性和拱顶的同时,在大厅四周的拱下加入了一系列两层高的小空间,这两层小空间通过厚重的石墙夹着,形成新的富于层次的展示表现主义绘画作品的展览空间。如图1所示,这个柔和的中央大厅由坚固的保垒状的墙体支撑,形成小空间,新的石料填充部分轻盈的铸铁拱廊,建立起新旧部分的对话。斜寺现代艺术馆是英国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前身是泰晤士河畔的岸边于二次大战后建成的发电厂,在改造前这里曾是无人问津漆黑一片的废墟,改造后这里成为伦敦不可或缺的景观,该馆也成为在当今世界现代艺术博物馆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艺术博物馆。
泰特现代艺术馆展现了旧工业建筑本身具有的扩展可能性,同时也形成巨大的城市影响力,进而带动周围的辅助设施和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开馆的第一年,泰特现代艺术馆的参观人数已达520万人次,随后的几年中,其数量也稳定在400万人至450万人之间,其中三分之二来自英国本土,三分之一来自海外,使之成为英国经济的主要“外汇大户”。(1)泰特现代艺术馆通过招标竞争由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erzog)和德默隆(deMeuron)利用旧工业建物完成改建设计。此设计很好地体现了以旧纳新的理念,在旧工业建筑中添加新的结构,从而获得了丰富的内部空间,获得新的功能使得建筑有了新生。艺术馆外观保留了发电厂的原貌,如外露的烟囱与内堂的吊臂和钢柱,改造后的烟囱成为拥有两部楼梯和两部电梯的观光塔,沿塔升至93米的高度就可以俯瞰整个伦敦;同时也重新规划内部空间,其“新”在于顶部加盖了被称为光梁的两层玻璃大楼。其功能除了为顶层展厅提供自然采光外,还可以提供餐饮、会议等服务。新与旧的结合,令美术馆充满了独特的现代感,使这座老工业建筑及周遭环境获得了新生,促进整个区域的繁荣。泰特现代艺术馆的成功改造成为后来其他国家和地区将旧工业区或旧工业建筑改造成为现代艺术区或是文化创意产业区的样板。泰特现代艺术馆也是很多设计师在涉及旧工业建筑改造项目前需要考察和研究的重要项目之一。随着现代艺术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泰特现代艺术馆,而其改造理念也被更多的人所认知。
(二)维也纳的煤气罐新城区
奥地利维也纳的煤气罐新城区是由四个旧煤气罐改造而成的(图4、图5、图6)。虽然这个案例与上一个案例有所相似,但是这个案例相比较而言是营造出新的功能使旧工业建筑不仅获得新生旦生命力异常旺盛。1986年,煤气厂关闭之后,四个旧煤气罐内的旧设备被拆毁,只剩下残留的砖墙。由于该建筑群在工业区的特殊位置以及该空间不同寻常的特色,政府开始组织全面改造。1989年,建筑学家曼福瑞德?维多姆开始研究如何重新利用“煤气罐”。最初这里只打算被改造为居民住宅区。但从2001年开始,“煤气罐”开始被赋予新的生命,通过专家的设计,它被逐渐改造成了一个集购物、展会、居住和旅游于一体的城区。今天,这里成为维也纳市政改造工程的成功典范,四个旧煤气罐也成为维也纳的标志性建筑。而强调资源再利用和美化城市的环保意义,以及综合实用的多功能性的设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年来,随着维也纳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自身健康,“煤气罐”里的购物中心又与休闲娱乐中心结合在一起。但千变万变,“煤气罐”的外表始终未变,与维也纳市容的格调保持了一致。这种改造不仅赢得了维也纳市民的喜爱,也吸引了许多外国游客。
二、纽约SOHO建筑师工作室的改建
苏荷(SOHO)远离商业繁华区和废弃工业厂房仓库的廉价租金,是艺术家和设计师选择这里的起因。SOHO建筑师工作室是一座通过成功地运用材料组合,将一座货仓建筑改建成建筑工作室的杰出案例,该设计要求在这个旧有空间内提供30个标准工作台位,以及图书室、贮藏和会议空间,建筑师通过对墙体的巧妙插入与材料和色彩的正确把握,创造了一个生动、人性化的工作环境,提供了从个体工作到群体合作的不同工作体验。室内已有的一排粗大铁制科林新柱子将原有空间分成两半,建筑师将柱子漆成白色,并用可移动的长分隔墙并靠于柱旁,限定入口空间和工作空间,雇员工作区以四至五人一组的工作台排列而成。合伙人的工作区位于和分隔墙垂直的塑料屏风内。分隔墙是厚重的不透明材料,这与合伙人办公室的轻质透明塑料墙体形成对比,成为新建空间的表现主题。被废弃的仓库(LOFT)经过改造成为设计师和艺术家创作的的基地和乐园。而后的发展,LOFT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逐渐演变成新型文化和创意型产业的聚集地。
三、埃森“矿业同盟工业园”
位于德国西部的鲁尔区(RuhrGebiet)(图7、图f?)曾经是欧洲最大的采矿城市,德国的工业命脉。煤炭的没落,使其成为老旧过时的同义词。近年来德国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政府把多个废弃的工业建筑改造成公园、美术馆、设计中心等等,为老建筑注入新气息,也让城市的寿命得以延续。位于西北部城市埃森(Essen)的矿业同盟(Zollverein)工业景观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埃森“矿业同盟工业园”原本是一座世界第一大的地上煤矿场,矿业没落后,北威州将废弃的煤矿场改建成博物馆,包含有著名的德国“红点设计中心”、煤矿博物馆、露天电影院等等。其中红点设计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十分独特,结合略微生锈腐蚀的原有矿场设施与新建的展览馆,四周墙面布满输送气管以及巨型的钢铁骨架,表面红锈斑斑,昏暗的灯光下,一辆银色汽车倒立悬挂在三层楼高的钢铁骨架天花板,巧妙地结合古老矿工场与现代设计展览馆,令人印象深刻。人们在古老矿场的原有空间中穿梭也是一种乐趣与特别的体验。类似的例子还有瑞士苏黎世面粉厂综合改建和德国柏林苏尔太啤酒厂多层酿酒厂房改造等等,在保存其古典风格外立面的同时,将内部改建为办公楼及老人居住单元,厂区则将新旧建筑有机组合,开发为综合性的住宅小区。通过对废旧工业设施的开发利用,大大激活了该地区的人气及活力,改善了环境。吸引人们的不仅仅是这些优秀旧工业建筑改造作品以及工业建筑改造的典范,更重要的是融在其中可持续的发展的“再生设计”理念。
近年来,由于大量吸收借鉴国外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成功案例,中国大陆也出现了不少成功改造再利用旧工业建筑的案例。通过笔者对目前国内部分老工业城市的实地考察来看,出现对于旧工业建筑应用再生设计理念的案例主要集中在原来工业较为发达而当今经济又较为发达的城市和地区,例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川、杭州、无锡、唐山、沈阳等市区。这些城市和地区的政府部门也较早形成工业遗产保护和合理运用的意识。下文将以上海、北京、深圳这三个城市为例,介绍一些旧工业建筑改造再生利用较为成功的案例。由于上海一直是处于中国经济发展领军第一集团,快速的城市建设使得以旧换新的问题较早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虽然上海是中国历史名城,同时也是中国近代重要工业城市,但是较好的开放心态和积极吸收外来思想和文化理念,在如何利用改造旧建筑的问题上与其他城市相比较,上海处于中国的前列,拥有丰富的改造旧工业建筑的经验和成果。上海市区内对于旧工业建筑利用和改造成功的案例既有像苏州河沿岸以M50为中心的旧厂区改造利用而成的现代艺术区和以田子坊为中心的旧厂房改造而成的艺术和商业区,也有像“八号桥”那样由旧厂房建筑改造而成的小型现代文化社区。上海人对于旧上海怀旧的情结在对待旧工业建筑的利用和改造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些项目既能保留旧工业建筑特有的气息,如厂房中木质地板、立柱及相关建筑结构被使用过的的历史痕迹,将陈年的粗糙的裂痕、斑驳的锈迹甚至是经年不能擦除的油漆印迹重新出来,显得既古朴而时尚。在上海很多对旧建筑利用和改造的项目中,设计师常常巧妙地将现代建筑特有的简洁和对于材质质感的利用结合到一起放到旧工业建筑再生的形式和功能中,让人在明晰的对比中既感受到旧工业建筑原本的味道也能感受到当代的时尚。旧工业建筑由此得到新生,它们既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
在北京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实践中,最先介入的不是设计师而是艺术家。虽然艺术家最初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护工业遗产而介入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但是他们的介入确实为北京工业遗产起到了很重要的保护作用。而后的影响力更是推动了整个国家对于旧工业区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北京798创意产业园区是北京市区内对于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典型。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一批艺术家和相关文化机构入驻原国营798等厂区空置的厂房,由于艺术家创作和生活的需要,这些旧工业建筑都被较好地利用和改造,旧工业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结构得到有效的保留,艺术品展示在旧厂房偌大的空间里,旧厂房特有的墙面映衬着艺术作品,呈现出在美术馆和博物馆无法达到的效果。798艺术区内的旧工业建筑整体上是单元简单重复排列而成,每个单元通风和采光条件的一致性和六米多高的室内空间高度为改造提供的多种可能。经过改造后,画廊、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办公空间、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聚合,形成了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聚落”和“loft生活方式”。798艺术区中的室内和室外空间被不同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或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创造,不同于由某个设计师或设计机构悉心规划设计的,因此展现出一种另类的、全新的空间环境,在短期内彰显一种新的生命力。
由于北京文化和艺术的蓬勃发展也催化了以798厂区为中心的相近厂区旧工业建筑的利用和改造,频繁的当代艺术活动及其相关的不相关的商业活动,使得这一地区成为北京新的文化时尚地标,甚至成为国内外很多游客到北京旅游的必去之地。深圳在中国虽然只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但是对于旧工业建筑利用和改造的探索却走在其他城市的前面,在较多成功利用和改造旧工业建筑的案例中,最为典型的是何香凝美术馆属下的OCT当代艺术中心。〇CT当代艺术中心为原集合式厂房改造而成。这批集合式厂房兴建于20世纪80年代,是当时招商引资的产物,见证了深圳经济发展的历程。
篇7
查看更多《工业建筑》杂志社信息请点击: 《工业建筑》编辑部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研究新进展
(1)次内力对预应力混凝土及型钢混凝土结构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熊学玉 王美华 李媛 吕品
(8)次轴力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承载力影响 熊学玉 吕品 程琛 李媛
(12)全面考虑次内力影响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施工过程研究 熊学玉 程琛 李媛 吕品
(16)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梁试验研究及抗裂度分析 熊学玉 高峰 李亚明
(20)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梁裂缝控制试验分析及计算 熊学玉 高峰 李亚明
(24)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梁正截面承载力试验及计算 熊学玉 高峰 李亚明
(30)预应力型钢混凝土短期刚度试验研究 熊学玉 黄炜一 高峰
(34)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非线性分析 熊学玉 李阳 王美华
(39)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拟动力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黄慎江 柳炳康 凌琦
(44)建设全生命周期内的低碳电厂 黄继前 雷梅莹 徐杨 李伟林
(48)武汉丽人源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产业园及无菌车间设计 周百灵 王廷韶
(52)旌西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目标技术论证及策略研究 高伟 龙彬
(57)某办公大楼建筑设计中空间蒙太奇手法的应用 赵冬 朱亦民
(60)现砌加强肋生态复合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黄炜 陈海燕 侯莉娜 陈国新 张荫
(65)早龄期钢筋混凝土柱受地震影响后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陈雄 杨俊杰 章雪峰 崔钦淑 王李娜
(71)保温混凝土小型砌块墙体受压性能的试验研究 何淅淅 杨智 张雪松
(75)冷轧螺旋钢筋混凝土楼板的现场试验研究 毛土明 邹道勤 张海义
(79)考虑土-桩-结构相互作用下的生态复合墙结构pushover分析 黄炜 薛伟伟 张程华 李云璋
(84)千枚岩弃料压实土的路用特性试验研究 赵丽娅 刘保健 王书涛
(88)地震波作用下桩-锚支护切方直立土坡的动力响应分析 汪鹏程 朱大勇 孙玲玲
(92)土钉支护结构侧压力分布规律分析 刘磊 宋二祥
(98)新型混凝土横孔空心砌块砌体基本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陈伟 周绪红 吴方伯 黄海林 徐静
(102)后装拔出法检测聚乙烯醇纤维水泥复合砂浆抗压强度的试验研究 卜良桃 李静媛
综述
(106)高性能水泥复合砂浆钢筋网薄层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技术研究进展 汤繁华 蒋隆敏
现代钢结构
(111)筑巢轻钢龙骨体系桁架梁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 王志军 朱兰影 余宾宁 罗来安
(116)单片开洞薄板墙边缘构件的受力分析 兰涛 郭彦林 郝际平
(121)主方支圆内隔板加劲t型节点破坏模式研究 邓芃 王来 刘艳 何莎莎
鉴定·加固·改造
&n
bsp; (126)安哥拉既有铁路桥梁检测鉴定及修复对策研究 苗吉军 樊龙 刘延春 王玉田 高立堂
(130)清华大学西体育馆的保护修缮技术 刘芳 田庆平 何本贵
无
(136)专业小知识 无
工程事故分析
(137)鸳鸯会隧道开挖变形分析及控制措施 孙强 胡书桥
工程实录
(141)某砖混结构墙体托换过程监测及性能研究 邵剑文 干钢 何勇 毛江鸿 崔何亮
建筑设计漫谈
(146)融: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新校区规划设计和实践 解旭东 王贵杰 郝赤彪
无
(149)会讯 无
建筑设计漫谈
(150)从“绿色建筑”理念看冶金工厂建筑设计 武瑞
无
(154)会讯 无
篇8
关键词模拟优化;规划设计;室外风环境;自然通风;自然采光
引言
绿色建筑工业是指在保证人员热舒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工业建筑能耗,并达到《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本文主要利用CFD室内外风环境软件和Ecotect采光模拟软件,从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角度出发,主要从以下3个角度出发改善室内外环境和降低建筑能耗。1)通过优化建筑物位置进而改善室外风环境,形成较好室内外压差;2)通过优化外窗可开启面积进而改善室内自然通风,形成较好的气流组织;3)通过优化屋顶设计进而改善室内采光,提供较好的室内光环境。本文以福建省漳州市某厂房项目作为案例分析,结合厂房所在地区气候特点,对厂房内外的风环境、光环境模拟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起到的作用进行探讨,主要用于建筑设计前期的方案推敲与优化。
1、室外风环境优化模拟分析
本厂房主要车间为铸造车间、装配车间、电镀车间、珍彩车间等,主要车间集中在厂区中部。本节的模拟背景为:珍彩车间北部的综合车间和南部的装配车间位置已确定,珍彩车间与装配车间由连廊连接。在规划设计阶段,为了使珍彩车间和装配车间之间有较好的室外风环境,又有合适的建筑前后风压差,以利于室内的自然通风。采用CFD模拟对珍彩车间的位置进行优化分析。设计的初步方案为珍彩车间距离装配车间15m,便于两栋建筑生产工艺上的产品运输。但考虑到装配车间的长度较长,若两栋楼距离过近会在两栋楼之间形成风漩涡,因此考虑建筑间距为18m时,与15m的间距进行对比分析,进而选择较优的建筑布局。根据《中国建筑热环境分析专用气象数据集》统计得到漳州市夏季的主导风风向(SSE)为东南偏南22.5°,平均风速为4.1m/s。两种建筑间距工况下的模拟结果如下:
1.1风速模拟结果图
1.1、图1.2为距离地面1.5m高度的风速矢量图。图1.3、图1.4为风速云图。模拟结果显示,15m间距时建筑背风面的平均风速更大,主要原因是受迎风建筑长度影响,当间距为18m时迎风建筑形成的风影区面积更大,使得目标建筑完全淹没在迎风面建筑的风影区内,所以自然通风效果不如15m时好。
1.2风压模拟结果图
1.5、图1.6为珍彩车间和装配车间间距15m情况下的风压图。建筑物迎风面风压基本在-5.8Pa左右,背风面基本在-3.7Pa左右,前后压差大约在2.1Pa左右。图1.7、图1.8为间距18m情况下的风压图。建筑物迎风面风压基本在-5.8Pa左右,背风面基本在-3.7Pa左右,前后压差大约在2.1Pa左右。可见,两种间距下风压分布差别并不明显,前后压差均在2.1Pa左右,均满足夏季建筑物前后压差大于1.5Pa的要求。
1.3小结
根据模拟结果可以看出,两种间距下的建筑物前后压差均能满足室内自然通风的需求。但珍彩车间和装配车间楼距为15m时,两栋楼之间的室外风速更大,更有利于避免污染物的聚集。通过优化后的建筑物位置,使建筑物室内外能够形成有利的压差,以此为边界,对室内自然通风进而优化分析。
2、室内自然通风优化模拟分析
室内自然通风模拟优化以铸造车间为例进行分析,主要是考虑到铸造车间有局部热源,对自然通风的需求更大。模拟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外窗可开启的比例,以达到较好的自然通风效果。
2.1外窗可开启方案
该车间主体建筑设计、外窗位置、开启方式均已确定,故仅针对该厂房的外窗可开启面积做定量和定性的模拟分析。图2.1为两种不同的推拉式外窗的方案设计,图(a)中为双扇推拉可开启式外窗,可开启面积为50%,图(b)中为单扇推拉可开启外窗,可开启面积为25%。建筑厂房内人员、设备相对集中,散热量大,使得室内形成稳定的热源,有利于建筑热压通风,通过室内自然通风模拟做进一步研究。
2.2室内自然通风模拟结果及分析图
2.2中给出了两种外窗开启面积条件下分别模拟得到的厂房自然通风效果分布图,图中由于厂房人员密度大,室内发热设备较多,形成了稳定的热压通风。当外窗为双扇推拉可开启时,厂房的室内自然通风平均风速为0.15m/s,当外窗为单扇推拉可开启时,厂房的室内自然通风平均风速为0.17m/s,后者略大于前者。从两种方案下,垂直方向上室内气流分布图(c)和(d)可知,单扇推拉可开启外窗条件下,室内形成稳定的热压通风,室内整体通风效果优于外窗采用双扇可开启时。分析主要原因为,当采用双扇可开启时,进风口距离较短,容易发生气流短路,同时,在过渡季时,室外风速较大若房间可开启的面积较大时,将影响室内形成稳定的热压,不利于厂房类进深较大的建筑实现热压通风。由于风压通风受室外季节影响较大,而热压通风在室内热源稳定的情况下,室内自然通风受室外季节影响相对较小,鉴于以上原因,建议厂房的天窗均采用双扇可开启外窗,各立面上的外窗采用单扇可开启外窗即可。
3、室内自然采光优化模拟分析
良好的自然采光同样可以较少人工照明所产生的能耗。本次模拟目的为在铸造车间的建筑设计阶段,采用Ecotect软件进行模拟计算,通过模拟对比分析不同建筑设计方案下该厂房的室内采光效果,以此确定本厂房屋顶的最优设计方案。
3.1屋顶倾斜方案介绍
图3.1中给出了不同屋顶设计方案下建筑立面图,两种不同倾角的屋顶设计方案的主要区别在于屋顶天窗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屋顶方案A中天窗位于建筑的正中,相对于地面的高度与方案B保持一致,从热压通风原理分析,热源进出口侧的相对高度保持一致条件下对室内热压通风的影响效果相同,因此本节重点对不同屋面做法对室内自然采光的影响进行分析。
3.2建筑自然采光模拟结果
由自然采光模拟结果可知,无论该厂房屋顶方案设计为等坡度斜屋顶或者是不等坡度斜屋顶,厂房的整体采光系数均达到6.77%,《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13的采光要求。但由图3.2所示,如果从自然采光的均匀度分析,图(a)中厂房中部存在明显的采光较差的区域,同时该方案中车间区域部分存在较多局部较强光线分布,从而降低了室内的光舒适性,使得长期工作在室内的工作人员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可能会导致生产效率降低等一系列问题。相较而言,图(b)中整体自然采光效果更为均匀,无较大面积的局部光线较弱和较强区,室内光舒适度相对方案A更高。
3.3光舒适度比较分析
图3.3给出了两种屋顶设计方案下厂房的整体采光效果对比分析图,结果显示,该厂房屋顶采用等坡度的斜屋顶时,厂房自然采光局部差异化较为明显,光线最弱区采光系数为1~2%范围内的建筑面积比例达1.43%,而采光系数为9~10%范围内的建筑面积也达4.3%。从强光分布和弱光分布面积范围来看,屋顶采用等坡度的斜屋顶时均大于采用不等坡度的方案B,而B方案中有近40%的面积采光系数分布在4%~7%之间,由此可知,屋顶采用不等坡度斜屋顶时得到的自然采光分布均匀度更好,局部强光或弱光的分布面积较小,整体光舒适度更高。
4、结论
本文从室外风环境模拟、室内自然通风模拟、室内自然采光模拟三个方面对工业厂房项目的建筑设计中的技术进行了优化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1、采用CFD模拟软件对室外风环境进行模拟,重点结合工业建筑生产及运输工艺需求,考虑室外风环境避免室外污染物的聚集,同时利于建筑前后形成风压差,利于室内自然通风等方面,优化各车间布局;通过室内自然通风模拟,无论从开窗形式、开窗比例、天窗开启比例上都可进行优化改进;2、通过采用Ecotect软件进行室内自然采光模拟,可以分析含有天窗的屋顶不同倾斜角度下厂房内的自然采光效果,从自然采光的整体采光舒适度、采光分布均匀度的角度选择较优的设计方案,以达到降低能耗,同时为工作提供舒适光环境的目的。总之,采用模拟软件进行优化分析,对设计师在工业整体布局及车间被动式技术设计方面均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乐鹏,卢紫丁,陆青.我国公共建筑能耗调查研究综述[J].《能源与环境》,2013(1):15-17
[2]曹为学.高大空间厂房自然通风效果优化研究[J].洁净与空调技术,2016:5-8
[3]刘晓钧.工业厂房的自然通风设计探析[J].住宅与房地产(规划设计),2016(32)
篇9
南开科技园“一横、两纵、三区”核心区总控面积4.21平方公里。即一横——鞍山西道及规划延长线(天拖北道);两纵——白堤路、红旗路的雅安道至复康路地段;三区——科研基地、天拖科技企业总部基地、南开都市科技工业园。各自区域范围及发展功能如下。
一、南开科技园核心区东部
科贸街地区、科研基地。区域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边界走向为:航天道-白堤路-湖镜道-松杉路-湖泊道-南丰路-湖影道-玉泉路-鞍山西道南侧-鞍山西道北侧-南丰路-西湖道-兴泰路-灵隐道-苏堤路-飞云道-天宝路-西湖道-白堤路西侧-鞍山西道-元阳道-津河。
1、科贸街地区,以鞍山西道和白堤北路为地区发展的主轴线,沿线着重发展商务办公综合区。规划设计鞍山西道与白堤路交叉口附近为科贸街的核心区域,集综合商贸服务功能为一体,立足于现状发展电子科技产品销售、科技产业孵化与办公的优势,发挥专业科技产品销售、科技信息集散、技术成果转化以及现代咨询金融服务业等综合功能。空间设计沿鞍山西道50%的地块为拆除地块,部分建筑质量较好或具有特色的居住地块定为保留地块,白堤北路与西湖道周边地块内现状四类居住用地及工业用地调整为拆迁用地,用于科贸街地区回迁居住建筑的建设地块,合计总建筑拆迁量62.96万平方米,新建建筑量158.31万平方米,涉及地块27个。鞍山西道以东现状天津大学地块内,将着重发展以建筑配套、咨询服务、科技人才培训与交流、新技术产品展示等功能为主,与天津大学形成协议开发的创意产业发展区。
2、科研基地,以白堤南路与航天道之间的区域为发展重点,充分发挥周边科教智力氛围,发挥科研机构聚集优势,集中市、区科技资源和科技服务功能,推进引导企业创新,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立足天津、服务环渤海的科技研发区。空间规划设计沿航天道以北、航天道以北航海道以南现状二级科研办公建筑逐步更新改造,提高开发强度,体现空间聚集性,合计总建筑拆迁量50.63万平方米,新建建筑量157.65万平方米,涉及地块13个。
核心区东部区域通过集合街区的设计以及商业贸易、科技研发和商务办公混合功能的设置,改善了科贸街沿线现状科贸功能建筑布局零散的局面,增强了各类产业及功能在地域上的集聚,创造出科贸街地区适合于经济互动的平台和沟通交流的空间。
二、南开科技园核心区西部
天拖科技企业总部基地、南开都市科技工业园
1、天拖科技企业总部基地
区域规划面积0.99平方公里,边界走向为:保泽道—红旗路—鞍山西道延长线(天拖北道)—快速环路。
区域发展充分结合周边区位政策、人才智力、科技研发等条件,在地区功能设置和规划结构上充分体现并利用现状资源的优越性,突出强化集科研成果转化、产品展示、商务经济为一体的服务中心功能,与华苑产业园和滨海新区的发展形成错位和联动,以高附加值的服务性产业和创智产业为主,为新兴的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规划设计总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商业、商务办公建筑面积57.9万平方米、科研办公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会展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酒店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居住型公寓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
该区域集科研成果转化、产品展示、商务经济为一体的科技总部经济服务中心功能,将与科贸街地区科技贸易的综合服务功能共同构成集研发、成果、贸易为一体的科技产业服务链,成为辐射整个北方地区的联系纽带。
2、南开都市科技工业园
区域规划面积0.93平方公里,边界走向为:鞍山西道延长线(天拖北道)—红旗路—西湖道—资阳路。
篇10
关键词: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设计
产业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衍生出一些负面效应,诸如污染环境、物压抑人、财富与情感不平衡等非人化、非审美化的消极影响。景观规划设计师们常运用科学与艺术的综合手段,以达到“棕色地段”或工业废弃地的环境更新、生态恢复、文化重建、经济发展的目的[1]。建筑工业遗产地所表现出来的久有的工业文明与现代信息社会的“撞击”,或是两种文明的“冲突”,该如何看待?如何把工业废弃地塑造成文化景观区?如何确定“更新”的范围与“保护”的目标?如何对待“熵化”的自然?这些都是摆在景观建筑设计师面前的棘手问题。其中,对待“熵化”的自然是一个带有哲学意味的命题。“熵化”表示自然与场地的被遗弃和破坏后动态的过程和状态,包含生态、社会生活、历史等各方面因素。景观大师哈格里夫斯(GeorgeHargeaves)的“熵化”“降质”的场地整治处理方法对后工业遗产设计具有启发性意义。哈格里夫斯把建立基地与人的关系,把来源于基地的特殊性调查植入设计中,这是一种以事物本身的特性出发的方法,是一种重视找寻景观本身内涵的方式,他将这样的方法叫做建立过程,不是最后的产品。建立过程本身是对历史文明的尊重,建立终端产品有悖于事物发展的历史规律。因为工业遗产本身是属于历史的一部分,目前进行的工业遗产改造的思想基点也应该顺承这条历史沿革的脉络体现历史的发展过程,在尊重环境历史的前提下进行“有意味的形式”的创造。在满足人们对区域历史性格的探求下,对场地的景观结构和建筑遗产进行重新改造和设计,完成建筑空间元素的重组和功能再表达是工业建筑遗产的工作重心。文章针对欧洲工业建筑遗产的设计创作,以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法相结合,从宏观到微观三个层面研究欧洲工业遗产建筑保护更新设计的模式及方法。欧洲工业建筑遗产更新设计的经验简单归结如下:(1)建立景观环境微气候的良性循环(2)建筑和环境空间的解构与再重组(3)产业类历史建筑的结构设计更新
1.建立景观环境微气候的良性循环:以希腊雅典伽斯——克拉梅考斯更新项目为例
宏观角度而言,设计更新最重要的首先是要进行区域微气候的环境优化,这是任何一个工业遗产地最必要首先整治的一项基本内容。换句话来说,目前很多工业废弃地的基本功能的缺失点就是系统得以重新进行创意的空间点,是能产生积极设计的地方。因为,在这样的原基址废弃地条件下,必须重新建立一个新景观环境微气候的良性循环,进行场地的“生命再造”。希腊1995年实施的雅典伽斯——克拉梅考斯城市更新的项目就是这样一种以“零废气排放”为目标的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城市更新改造主要针对的是一些目前居住和制造业混合的城市中心区,其功能正在严重衰退的用地。该地区建设始于1865年,地段接近雅典市中心和卫城,紧邻传统的工业区,是一片破旧的低层住宅和少量制造业的混合用地。设计的目的是更新这片土地,而不改变它的产业特性和社会结构,保留它特殊的文化特性。通过在建筑中和公共空间中使用可再生的能源和从工厂中移走污染源,目的是产生一个“废气排放为零”的市镇。如图1所示,左上角为雅典旧城3月21日11点日照阴影图、右上角为雅典旧城关于建筑院落气流能量利用的建议图、左下角和右下角分别是希腊雅典旧城街道风和阳光的影响分析图[1]。通过适当的街道和建筑设计保持良好的穿堂式通风,公共空间和带有大量树木和水体的私人空间的统一结合将产生微风,穿过炎热的或冰冷的环境,通过移走污染源,使用再生能源的方式,改善和优化地区的微气候环境。
2.建筑和环境空间的解构与再重组:以法国拉维莱特公园和英国利物浦阿尔伯特码头改造工程为例
面对庞大工业场地的控制,设计师必须具备能统筹基地内各种自然和人工元素的整合性思维能力,能将已经破碎的诸要素重新加以利用和设计归类,使得新的场地能够避免由于过于破碎带来的功能性失调。通常解决的方法包括运用格网结构、重新进行景观分区和主题游览线串连各景区的手法来组织空间。其中,格网模式能有效的控制工业场地的庞大尺度和破碎散乱的景观。除了建立格网和景观层来统摄工业场地的景观元素外,设计贯穿景区的游览路径会直接关系游人对于后工业景观的直接体验。屈米在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中,如图2所示,利用场地的西北口与东南口两个主入通点将主轴线确定,且网格方向与之一致,将网格节点设置为不同功能的公共设施和创意公共艺术品。从后工业景观的角度来看,拉维莱特公园运用理性的景观系统统一整合了大尺度的场地,通过高速公路和地铁景观场地与巴黎城中心区相联系,拉维莱特公园被评论家称为法国后现代主义园林的代表作。庞大的工业建筑和场地构筑最初是因为机器生产而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对于人的尺度来说过大。工业废弃地转变为城市景观公园后,部分工业遗产对观赏人群来说是视觉上的、有一定距离的,但是当关系到游客的切身感知和参与性活动时,应该将其设计缩小到近人尺度,从而便于人们的视听活动的感知与各类肢体接触,提升场所活力与场地的人性化设计品质,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的使用和对工业景观细部的感知质量。如图3,拉维莱特公园景观系统中的公园导引系统(如图3左上)起到了人流指向作用。同时,公园服务设施系统(如图3左中)提供了餐饮和娱乐的辅助功能;公园交通系统中的天桥和遮阳廊道(如图3左下)体现了对人们的交通穿行便捷性和遮阴等使用舒适性的考虑。其他的无明确实用功能的红色构筑物(如图3右侧)则作为空间艺术装置和辅助设施存在,人们可以上前攀爬、登高体验和思考空间所蕴含的多重涵义。英格兰西北部的利物浦因其具有船坞工业遗址成为世界著名的遗产地之一。利物浦阿尔伯特船坞改造是另外一个能明确反映建筑空间解构与再重组的案例(如图4)。遗产地内的船坞、烟囱和泵站等构筑物的主要功能已经转变成为商业和博物馆服务的建筑性质。但是,设计师将修、造船舶的齿轮、液压壁和旧的造船器械完好地保留于场地中,并系统展示于场地的交通轴线和建筑立面等明显突出的位置,使得人们在购物、喝咖啡和行走之间都能明确感受到阿尔伯特码头曾经发生的造船和修船历史。著名景观建筑师彼得•拉兹曾说过最具有挑战性的想象力在哪里,是在协调中还是在冲突中?拉兹认为:“不和谐可能产生出一种不同的表述,另外一种和谐,另外的协调与一致。”因此,解构是一种使用灵活,而且具有多元意义,具有概念不确定性的一种介入方式。解构的核心是要展示一种双重约束,就是在可能性与不可能性中均看到转化的希望,从而开启无限的空间。解构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模式哲学使得空间的对抗性和张力得以存续,使得空间的封闭性与开放性得以灵活展现[2]。这是很激动人心的一种设计方式,因为对待历史性建筑的原真性和更新部分设计就是新与旧的不断转化和融合,在转化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建筑的脉络和对当代建筑的启发。
3.产业类历史建筑的结构设计更新:以意大利罗马蒙特马尔蒂尼中心博物馆为例
工业遗产地建筑更新改造是指针对工业建筑遗产在现代应用上所表现的功能不足或功能错位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工业建筑改扩建的形式与新建筑不同,设计者首先面对的是原建筑的历史已有形式,应该保护建筑遗产的原真性。《威尼斯》对于第一类历史性产业类建筑具有指导作用和重要的约束力,该中指出,历史性建筑所不得不增加的部分需要与原来的建筑外观有明确的划分,而且能使人感知到这些增加的部分是当代的新设计,而且与历史建筑的外观要协调处理,防止新增加的部分对原有历史建筑的原真性和艺术性的破坏导致建筑遗产失去见证历史的基本属性。依据对产业类历史建筑在空间与结构特征方面的分类,对三种不同空间结构类型的建、构筑物所对应的改扩建方式进行了粗略的归纳[1](表1)。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和扩建方式基本包括在表1中。应该充分利用和顺应不同空间结构类型的建、构筑物各自的结构特性。在对建筑早期改造策划的过程中,要依据原来所具有的建筑或构筑物的结构与空间类型划分来开展所谓的扩建或改建的技术可行性综合评估。这就要求结构工程师的介入合作,这是建筑师要尤其重视的环节,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在改造过程中,只有明确了限制条件,创作才能有所依靠。意大利罗马市南部蒙特马尔蒂尼中心博物馆是融合了诸多产业类历史建筑博物馆改造方式的典型案例,也是建筑界的一个典范。它主要展示20世纪遗留下来的工业技术文化。马尔蒂尼中心博物馆在其设计之初,设计师将固有的厂房与设备进行了历史价值评估打分,将价值较高的很多设备进行了工业遗存登记,将保留下来的厂房和机器用于空间的分割。在空间设计中,设计师有意识地将奴隶时代的雕塑介入工业时期的机器元素组成的环境中,而且二者被有机设计融为一体。白色的大理石雕塑和黑色的机器通过鲜明的对比形成了统一的效果[3]。这符合空间设计的创意,空间被工业机械设备和某些建筑遗存所控制和引导(包括天棚和某些建筑立面),这也打破了博览空间一贯给人的单一和沉闷的感受。置身其中,是一种“混乱的和谐”,作品所表达出对传统语境与现代的“冲突”似乎早已使人忘记了对于展品本身历史与艺术特色的关注。设计师将作品的感知设计扩展到材料的混合应用上,创造了丰富的感知经验,给予人们作品意图的暗示。暗示因其不确定性,意义的多元性而变得神秘,表达传统语境与现代的冲突,这种暧昧始终贯穿于博物馆更新创作的过程之中。因此,工业遗产建筑的室内空间往往是遗产改造的核心。产业类历史性建、构筑物的改扩建方式具体方法如表1所示,空间的改造主要是空间的功能替换,空间的重构主要有化整为零、联零为整、局部增建、局部拆减和局部重建的方式。扩建包括水平扩建和垂直加建的方式。工业建筑遗产的外部形式和基本特色应当在经过专家评估后,进行严格的拆除情况细部说明和维修保护措施设计。对一些结构已经完全损毁的建筑遗产,通常应该在尽量保留建筑外观整体完好的状态下,对建筑内部进行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整体性设计重建,以维持建筑及环境原有的历史风貌,保护建筑遗产的原真性。
4.结论
文学中的言语行为是用词语和符号建构起来的形象、场景和环境[4]。然而,设计中的语言是基于特定场地功能整合的基础上,利用场所的历史性与艺术性符号重建起来的形象和环境,其必须符合特定群体的感知经验和行为规律,是空间内在属性的表达,是设计师书写设计文本的体验。该体验会进一步转化为启发人的生活观念的一种能力,起到转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作用,进而推进新的设计思想的出现。总之,本文以欧洲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法,从5.蒙特马尔蒂尼中心博物馆(图片来源:参考资料[3])宏观上环境微气候的优化到景观空间结构的整体调整,从中观上建筑空间的多功能置换到微观上产业类建筑物的改扩建方式等多个层面上探讨了欧洲工业建筑遗产改造更新模式及设计方法。希望在面对复杂环境的工业建筑遗产改造项目时,我国建筑及景观设计师能以环境系统整合的视角,在对建筑群的风环境、光环境和噪声环境进行全面整治的基础上,以保护建筑遗产的历史原真性为出发点,系统分析基地历史遗存特色,将保护后的建筑用途和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的限制说明(严禁对历史建筑遗产的原有艺术和历史见证部分进行不可挽回的破坏式开发),灵活运用空间解构和功能重组等设计手段,为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项目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践助力。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80-110
[2].Benjamin.Andrew,“Deconstruction,”inMalpas,SimonandWake,Paul(eds),TheRoutledgeCompaniontoCriticalTheory.[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89,2006:20-35
[3].冯刚.从热电厂到博物馆—罗马蒙特马尔蒂尼中心博物馆设计[J],城市环境设计,2005:(01)
- 上一篇:风景园林工程项目管理
- 下一篇:工程项目管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