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前景与发展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前景与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不断强化三个理念:强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强化“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理念;强化“加快发展、又好又快”的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正确处理五个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又好又快的关系;正确处理特殊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增强经济实力与致富职工群众的关系。
城市经济管理:城市的产业结构,城市的企业结构: 包括企业的技术结构和企业的规模结构,城市的所有制结构 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简答)体现在控制力上,城市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专场招聘会应聘不用排队
较华南地区MBA精英专场招聘会早一天进行的“名企与名校MBA互动交流会”由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主办,环球市场集团(亚洲)有限公司、珠江投资等三十多家著名企业参加,共有近200个职位供包括MBA、普研等优秀毕业生选择。其中,民营企业或私营企业占大多数,适合MBA的管理类职位多达80多个,平均每位MBA有2~3个机会选择。有个别合资企业,如东莞的精致表业招聘一个总经理助理,承诺年薪不低于16万元。
而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主办的华南地区MBA精英专场招聘会上,共有35家知名企业,主要来自制造业、零售业和管理咨询业,其中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占多数,提供将近400个中层以上的管理职位。从工作职能来看,销售/市场/商业拓展、项目管理与营运管理、综合管理、财务与内审等位列MBA需求前五位。
据介绍,2006年来自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和管理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以及闻讯而来的国内其他商学院MBA及其他专业硕士研究生近500人参加了华南地区MBA精英专场招聘会。记者看到,与目前正在举办的人山人海的大学生供需见面会不同,MBA精英专场招聘会上毕业生基本上不用排队,一般都有半小时左右和企业招聘负责人面谈。
先后采访两场MBA招聘会,记者发现,对于许多中山大学的MBA毕业生而言,就业已经不再只是找一份工作的问题,而是如何找到一份适合自己职业发展、提升自己能力与实现自我价值的问题。
MBA找工作目标很明确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2007届MBA毕业生夏先生有7年印刷业工作经验,曾经年薪10万元,现在希望找一份销售与市场结合的管理工作。他表示,自己要求月薪在一万元以上,不过目前企业针对MBA的岗位不是很多,如果企业内部发展空间大,所在的行业前景好,即使是年薪起点低些的职位他也愿意做。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公益性;教育性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已经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在教育事业受到空前关注的前景下,我国已经开始着重关注重视大众十分关注的学前教育问题。在我国的学前教育相关规定细则中,也已经将学前教育列入到重要议题中。在现在的教育活动中,学前教育的问题主要存在于没有满足两个特性,也就是公益性和教育性这两方面没有得到保证,对于学前教育来讲,教育的性质和功效没有得到实际的发挥。和国际上学前教育比较先进的国家相比,从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解决我国现在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且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方向。
一、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
我们现在所阐述的学前教育是指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和定位是国家对学前教育是否重视的重要体现,从某方面也体现这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的程度。学前教育的现况如何,也展现了这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处于什么阶段。学前教育,也被称为幼儿教育,一般接受学前教育的人群年龄多在3岁至6岁。相关法律规定,我国的学前教育必须具备公益性和教育性这两个基本特性,学前教育必须作为一项公益福利事业发展。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大组成部分,是为了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学前教育应该一直保持以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性质。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学前教育的公益性逐渐消失。学前教育在开办之初,就是作为一项公益福利的教育事业开展的,它的财政相关收入都是由地方政府拨款建设的。之后经过几个阶段的更改变革,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的受众者,很多幼儿都惠及不到社会政府的学前教育福利补贴。另外,因为我国承办学前教育事业的管理者并不理解,学前教育是一项具有公益性质的福利事业,导致我国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在逐渐消失。而且,近些年来,民办幼儿园逐渐增多,民办幼儿园的设施和师资都要强于公办幼儿园,导致很多家长更乐于将孩子送去民办幼儿园。而这些民办幼儿园并不能得到政府的学前教育经费补贴,所以也就导致了这些幼儿园几乎都是营利性的组织机构,这违背了我国开展学前教育的初衷。另外,学前教育必须保证公平公正,这是促进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的发展的初期阶段。一般来讲,任何国家教育的公平性与否都是由政府来主导的,但是我国的学前教育的公平性并没有得到保障。在我国的公立幼儿园中,家庭条件不够好的孩子并没有能力上公立幼儿园,只能选择一些入学费低的民办幼儿园,这就缺失了公平性。
二、正确认知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和定位
从学前教育做得比较好的国家来看,它们的学前教育发展历程都是从慈善转向福利,再往教育的方向发展。而且,始终保持着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研究发现,最具有公益性和福利性的事业就是学前教育,它涉及的范围也是最广泛的,也是最能产生效应的一项福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教育性分析吴悠摘要:我国有关于学前教育的法律规定说明,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学制的初期阶段,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学前教育的两个特性,也就是公益性和教育性来分析研究我国学前教育的现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学前教育是具有公益性的公共福利事业
从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研究来分析,可以看出各国从20世纪,就已经开始将学前教育列为社会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因为每个国家的发展状况不同,国家经济状况不同等因素,导致每个国家的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也不相同。比如,在欧洲大多数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是作为完全彻底的公益事业来进行的,对它的财政补贴多来自公共财政收入。但是有些国家因自身条件的限制,学前教育还具备一些私人性质。但是不管是处于什么阶段,学前教育都是保持其公益性的特征。
(二)学前教育的效益可观性
对于幼儿来讲,学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进行义务教育夯实基础。有研究发现,在幼儿初期时,可塑性是非常强的。所以,各国非常重视学前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学前教育对于家庭也有着积极地影响。学前教育是针对幼儿的教育,这就可以改变母亲每天照顾孩子的现状,有利于改变整个家庭的收入,改变整个家庭的生活状况,促进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改善。
三、保证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教育性的措施
保障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教育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强合作,制定相关政策来管理学前教育机构,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大的方向。除了加强管理,制定政策来引导之外,政府应该及时解决学前教育的资金问题,保证学前教育的公平性,如政府可以设置专项拨款来保证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的早期教育,承办公立幼儿园,对民办幼儿园给予一定的补助,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保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教育性。学前教育事业的开展,是一项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公益福利性事业,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所以对于学前教育的两大特性,公益性和教育性都是不可缺少的,我国的学前教育仍然处于摸索的阶段,政府应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来采取一些适用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措施,以达到保证我国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教育性的目的。
作者:吴悠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占兰.学前教育必须保持教育性和公益性[J].教育研究.2009.
[2]王荷香.教育性和公益性—学前教育两大特性的有效保持[J].吉林教育.2014.
篇4
1、管理班级学生成绩
学生成绩管理是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要想提高班级管理水平,教师必须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提高学生成绩管理水平。学习成绩一方面是学生学习状况的反映,另一方面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手段、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全面提高学生成绩管理水平。例如,考试结束后,教师可以借助MicrosoftExcel软件将学生成绩以统计表的形式展现在师生面前。Excel具有精确的统计功能,可以准确地把学生的平均分和总分数统计出来,在提高评级效率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成绩管理水平。
2、对学生综合测评进行管理
对学生综合测评进行理是现代化学院管理工作改革的重要内容。学生综合测评主要涉及德育和学习两方面,测评的最终成绩将作为学生总成绩的评定标准之一。因此,为提高学生综合测评管理水平,教师可以综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例如,利用计算机MicrosoftExcel软件制作表格和统计数据等功能对学生综合评测进行管理,为提高学生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班级学生学籍进行管理
传统学籍管理的主要办法是班主任借助电脑的存储功能完成学生学籍收集和存储工作。传统学籍管理的方法不仅会耗费班主任大量时间,还会产生不必要的纰漏,导致学生学籍管理出现各种问题。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学生学籍进行管理要求班主任在入学前期将学生信息录入电脑,在后期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在后期学习中需要查询自己的学籍内容,直接通过电脑便可以将学籍内容打印出来,这种做法不仅会提高班主任的办事效率,还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管理水平。
4、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学生家教及家教学生信息
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还能对学生家教及家教学生信息进行管理。目前,学生家教人数逐年增加,为了对家教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班主任可以综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将学生家教和家教信息录入计算机系统,利用Excel软件将收集的信息做成表格,将打印后的纸质版表格交由各个专业教师,同时收集学生家教的基本信息,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
5、利用计算机对毕业班学生就业进行管理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渐激化,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各企业越来越注重学生就业管理在教学中的作用。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毕业班学生就业进行管理要求教师综合使用多媒体手段,例如,将毕业生信息制成表格,在开展招聘活动过程中将毕业学生基本信息打印出来。最后,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还包括利用电子邮件进行班级日常管理、利用网站辅助班级开展工作以及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等,为提高学生管理水平提供技术保障。
二、结束语
篇5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家庭式幼儿园;问题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9-0022-04
“农村学前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的主体,只有提高占学前儿童大多数的农村学前儿童的素质,中华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才有保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对幼儿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尽管国家重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逐年加大了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但是仍不能满足农村对幼儿教育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农村民办幼儿园数量急剧增加。教育部2011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幼儿园有58684所,其中民办园为36522所,约占农村幼儿园总数的62%。这些民办园在办园条件、教育质量上参差不齐,绝大多数办园条件简陋,缺乏基本的学习、游戏、保育资源,师资水平偏低。特别是以家庭院落为主要办园场所,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师资的家庭式幼儿园在办园方面更是存在严重问题。家庭式幼儿园为什么会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这类幼儿园的存在与发展反映了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哪些问题?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通过实地考察一所农村家庭式幼儿园对上述问题加以探讨。
一、家庭式幼儿园实地考察
1.家庭式幼儿园概况
山东省聊城市开发区K镇下辖4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为3.5万人,流动人口为1.5万人。据不完全统计,3-6岁的户籍幼儿为1600多人。与当地农村适龄幼儿总数相比,K镇公办、注册民办幼儿教育机构,特别是符合国家学前教育办学资质的合格园所数量极少,只有新办的镇中心幼儿园和原有的Y小学、z小学附属幼儿园三所公办幼儿园,以及五所获得当地教育局审核批准的民办幼儿园。按照2012年颁布实施的《山东省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对班级规模及师幼比的规定,这八所幼儿园的招生总量应控制在800人左右,但实际上它们的招生规模都超标了,镇中心幼儿园的师幼比甚至达到了1:40。
农村学前教育需求与供给严重失衡的矛盾为不具备办园资质的家庭式幼儿园提供了生存的机会。K镇的家庭式幼儿园数量逐年增加,从2010年的20多所发展到了现在的70多所。调查发现,K镇的每个行政村都有1-2所家庭式幼儿园,招生规模有大有小,大多未经过教育行政部门的审批。研究者重点考察的小太阳幼儿园成立于2010年,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其招生规模已从最初的20多名幼儿发展到现在的103名幼儿,目前是z村规模最大的幼儿园。
2.家庭式幼儿园存在的主要原因
(1)农村有广大需求
农村学前教育供需失衡为家庭式幼儿园生存提供了机会。家庭式幼儿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农村家庭对幼儿教育的需求。
(2)经济利益可观
农村日益增长的幼教需求所产生的可观的经济利益,是激发投资者开办家庭式幼儿园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不少投资者都将开办幼儿园视为发家致富的一条捷径。
3.幼儿家长和教育部门对家庭式幼儿园的态度
(1)幼儿家长的态度
尽管家庭式幼儿园缺乏办园资质,教育质量难以保证,但仍受到z村许多幼儿家长的青睐。一是因为家庭式幼儿园离家近,接送幼儿入离园方便,二是因为收费低廉。如K镇中心幼儿园的收费标准为每月320元,而绝大多数家庭式幼儿园的收费仅为每月180元左右。
(2)教育部门的态度
教育部门在学前教育发展中负有一定的宣传、审查、监督等管理职责。然而,研究者在调查时发现。大约有90%的家庭式幼儿园的开办者在办园初期不知道开办幼儿园应向教育部门提出申请。教育部门的监管也存在问题。比如小太阳幼儿园在开办两年后,教育局才派人来检查,检查时告知办园者应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办理申报审批手续。至于办园者是否按要求去做便不得而知,因为“从那以后教育局再也没来检查过”。
事实上,教育部门对一些家庭式幼儿园的办园状况是有所了解的,但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他们认为这也是出于对矛盾激化的担忧,而客观上也存在着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当地教育局一位主管学前教育的科长说:“尽管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幼儿园发展,但资源还是有限,不是每一个农村幼儿都能享受到国家的幼儿教育资源的。这些家庭式幼儿园尽管条件差,但总比孩子没园上好吧。如果强制取缔,恐怕会激化矛盾。再加上家庭式幼儿园数量多、分布散,我们一共才三四个人管理学前教育这一块,不可能天天进村检查。作为管理部门很多时候只能这样。”
二、从家庭式幼儿园看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1.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稀缺
近年来,尽管国家把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放在了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位置,从中央到地方加大了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新建、改扩建了不少农村幼儿园,但与适龄幼儿总数相比,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特别是符合资质的合格幼儿园数量仍然十分有限。正如中央教科所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易凌云指出的,目前,在我国各阶段教育中,学前教育是普及率最低的。近年来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举步维艰,幼儿园数量少,无法满足适龄幼儿的入园需要。
2.相关管理机制不健全
学前教育具有奠基性和公益性,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应承担重要职责。《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切实履行政府职责”“坚持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乡(镇)人民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责任,负责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同时,要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中的作用。然而,笔者调查发现,K镇人民政府、村民自治组织并没有形成一体互动的管理机制,也没有切实履行应当履行的相关职责。
目前,不少地方乡(镇)政府停办了一些规模较小、附属于小学的幼儿园,按高标准、严要求建立了乡(镇)中心幼儿园。这种举措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缺乏正规幼儿园的现状,但乡(镇)中心幼儿园难以惠及农村所有适龄幼儿。对于一些家长来说,方便接送孩子比幼儿园教育质量更有吸引力。
依靠村民自治组织来监管本村幼儿园更是不太现实。研究者在访谈时发现,许多村干部根本没有监管本村幼儿园的意识和能力,认为这是教育部门的事,不属于村干部的管辖范围。
3.家长教育观念落后
尽管农村幼儿家长对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应到幼儿园接受教育普遍表示认可,但对幼儿应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怎样接受教育等问题的认识还存在误区。有的家长认为,幼儿园就是看管孩子的地方,幼儿园教师就是保姆,只要收费低廉,不让孩子磕着、碰着就行了。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上幼儿园就是去学识数、学认字,幼儿园不能由着孩子玩,或只学唱歌、跳舞。K镇中心幼儿园作为新建的示范性幼儿园,是按照国家提倡的幼儿教育理念办园的。然而,一些家长对此并不认同,认为该幼儿园的教师没有用心教孩子,不教孩子识字、计算。个别家长甚至将本来在镇中心幼儿园就读的孩子转到村里家庭式幼儿园就读。
4.教师整体素质较低
幼儿园教师是保障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然而,无论是农村公办园还是民办园普遍存在教师素质较低这一严峻的问题。一项调查发现,山东省17个地市的2500名农村幼儿园教师中,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仅占3.8%。农村幼儿园教师大多数是高中毕业生甚至初中毕业生,没有接受过任何学前教育方面的专业训练就直接进入幼儿园做了教师。家庭式幼儿园的师资水平更是令人担忧。许多家庭式幼儿园的开办者和雇佣教师从来没有接受过幼儿园教师教育,他们当中甚至有不少是没有接受过初中教育的家庭妇女或待业青年。
农村幼儿园教师职后培训情况也很糟糕。农村幼儿园教师自我学习、自主发展的意识薄弱,外出培训机会极少,教师学习资源匮乏,专业素质提高极为缓慢。庞云凤对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作过的调查显示,这些教师工作后从没接受过培训的达62.7%,接受培训的时间在10天以上的仅占0.5%。最近几年,不少县级幼儿园教师培训机构开始把农村民办园教师纳入培训范围,但家庭式幼儿园从业者的培训仍是空白。
三、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建议
1.立足农村实际,合理布局,加大幼儿园建设力度
政府的重视和资金投入是农村学前教育获得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针对农村学前教育机构数量不能满足需求的矛盾,政府应利用多种筹资渠道,加大对学前教育发展的专项资金投入。在这一前提下,政府要认真反思近年来农村学前教育建设中的诸如资源整合、集中办园与农村实际之间的矛盾,充分考虑村落分布分散的特点、农村留守家庭增加、隔代教育现象普遍等现实因素,对新建幼儿园进行合理布局,使新建幼儿园能辐射到每个农村家庭。
对于家庭式幼儿园,在公办园难以满足农村幼儿教育需求的前提下,政府不能简单强制取缔,而应在认真评估其办学条件、办学质量、办学前景的基础上,择优采取资金扶持、专业指导等措施,引导家庭式幼儿园朝良性方向发展。事实上。德国、瑞典等国家已将家庭式幼儿园视为与公办幼儿园同等重要的社会保障系统组成部分。政府给予财政支持,并对家庭式幼儿园办园质量进行严格监控。为了保证家庭式幼儿园的生源、生存及盈利,政府明确规定家长只负担孩子入托费用的35%,其余部分由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均摊,以此来缓解公办幼儿园的压力。
2.教育部门要履行监管职责
教育部门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应建立上下一体,灵活互动的管理机制,提高自身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组织管理力度,同时加大对学前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村依法办园和科学办园的意识。此外还应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审批、质量监管和评估机制建设。如丹麦政府为保障家庭式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对其招收规模作了限制(一个家庭式幼儿园最多只能招收5名幼儿),这保证了每一名入园幼儿都能够得到精心的照顾和良好的教育;规定由社区办公室督察员负责管理一个社区内的家庭式幼儿园,明确了督察员的任职资格、角色、工作内容等,这不仅保证了国家教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及科学幼教知识和方法的传播,还使得社区内分散的家庭式幼儿园形成一个系统。山东省临邑县从2011年开始对部分农村家庭式幼儿园进行“收编”和规范管理,鼓励地方教育部门接管民办园,规范其办园行为,改善办园条件,同时提出推进公办园带动民办园发展的思路。
3.努力建构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系
加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家庭式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努力建构将公办园、民办园和家庭式幼儿园的从业者都纳入其中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大力开发农村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资源,探索切合农村实际的多样化的教师培训方式。如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建立普通园与优质园联系小组,组织农村教师观摩学习优质园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艺体技能,分享优质园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等。对农村家庭式幼儿园的从业者而言,应更多采用现场观摩、现场指导为主的培训模式,以增加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专业 人才培养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肩负我国幼教师资培养的重任。
新时期的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优质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已是大势所趋。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幼教师资培养的主要单位之一,其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合格幼儿教师的重任。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我国幼教师资队伍的进一步提升及我国幼教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培养优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口碑。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历本位思想深入人心,学生与家长对高职院校大多不认同。如果高职院校能为准幼儿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就会有所提高,高职院校将为社会不断输送优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高职院校良好的口碑将随之树立。良好的口碑会吸引更多且优质的生源,优质生源的获得有利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质量,这种良性循环对高职院校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高职院校口碑的树立都有所裨益。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一)生源问题。
1.生源空间小。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主要来源于普高毕业生及中职或中专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来源较广,但由于受学历本位思想的影响,该专业近年来连年面临招生计划数无法完成的困境,无法与本科院校竞争。
2.生源质量差。
笔者发现高职院校在实际办学中,当完成不了招生任务时,大多采取降分录取的办法。幼儿教师具有特殊性,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时要求应较多,如良好的心理品质、艺术基础、体形等,但基于招生难的现实情况,该专业招生时对生源质量毫无要求,导致生源质量严重下降,使高职院校面临生源数量下降、质量也下降的双重困境。
3.生源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由于社会对男幼师的观念存在误区,且目前幼师工资较低,导致男生不愿报考学前教育专业。一些男生即使被分配到学前教育专业也会在入学后转专业,在目前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男生人数比例极小。然而据调查可知当前几乎每所幼儿园对男幼师的需求都是大量存在的,社会需要男幼师与男生不愿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矛盾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又一招生难题。
(二)师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
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受经费的影响,在实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时不能聘请一些优秀的专业教师担任讲师,往往他们是从本校挑选一些教师进行授课[1]。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任课教师有学前教育背景的人数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教师是跨学科的,而且大部分教师的学历达不到相应的要求。简言之,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是相当缺乏的,且师资力量十分薄弱,这影响学前教育R笛生的学习,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2.“双师型”教师缺乏。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2]。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大多直接从学生角色转化成教师角色,没有深入幼儿园观察了解幼儿园实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与能力的幼儿教师,部分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难以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相联系,日常教学如同纸上谈兵。
(三)课程问题。
1.课程设置理念陈旧。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课程设置理念。传统课程设置理念只强调教材的作用,往往根据书本内容传授学科知识,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果[3]。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书本知识与现实严重脱节。除此之外,很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仍然开设传统课程,对适应学前教育专业与时俱进的课程,如“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幼儿园教育评价”等没有开设。
2.课程结构不合理。
从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显露出缺乏整合性与独特性,重技能轻理论,有些学校虽意识到课程结构不合理,进行调整,但没有对症下药,而是简单地增减课程,导致课程内容庞杂、体系混乱,再加上缺乏相应的师资和专业理论的指导,造成其优势丧失、资源浪费,培养出的学生在技能方面不如中职生,在理论方面不如本科生。
3.主攻科目不明,“万金油”式学习。
社会要求幼儿教师要博学多才,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课时往往存在什么都要学,但是什么都学不好的问题。这让学生的学习充满困惑,学生的学习变成为了学而学,导致三年学习结束后学生什么都会一点,但是什么都不精通,最终走上工作岗位无法独当一面。
(四)教学设备的问题。
1.教学设备不完善。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该专业对琴房、舞蹈房、画室、声乐室等有一定的要求。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受到资金的限制,难以为该专业配备足量的设备。学前教育热使高职院校纷纷逐年扩大该专业的招生数,该专业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与设施配备不健全的矛盾阻碍了优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进一步培养。
2.教学设备使用不充分。
部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设施配备不完善,加之其对练琴时间的严格限制,严重挫伤学生练琴的积极性,制约学生在钢琴技能上的发展。据笔者了解,舞蹈室和声乐室为方便管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只将其使用于课堂教学活动,学生课下没有专业教室练习,这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教学设备不健全且使用不充分,不仅造成教学设备一定程度的浪费,而且阻碍学生艺术技能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拓展生源空间,优化生源质量和性别结构。
1.拓展生源空间。
除普高毕业生、中职或中专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以外,一些在幼儿园工作的却想提升学历的幼师或者想开办幼儿园的各界人士都可成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潜在的生源之一。
2.制定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条件。
学校在招生时,应该坚守最低分数线。除分数应达到一定水平外,至少还应具有一项艺术背景(如钢琴、绘画、舞蹈、书法等)或具备一定级别的英语水平(双语幼师培养方向)。对于肢体有明显残疾而导致无法学习钢琴或舞蹈的学生,劝说和指导其更换其他专业[4]。
3.改善学前教育专业报考学生的性别结构。
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时性别虽不设限,但报考的男生寥寥无几。高职院校若想打破学前教育专业招男生困难的局面,就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向学生和家长突出学前教育专业对男生的迫切需求,鼓励男生自愿报考,突破以往仅靠调剂才能招到男生的僵局;其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市场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实行订单式培养,把招生和就业环节结合起来,以明确的就业前景激发考生的报考热情[5]。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通过多种渠道引进优秀教师。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大部分是沿袭旧统从高校选拔优秀毕业生。然而,高校优秀毕业生虽然拥有专业的知识储备,可是缺乏幼儿园工作经验。基于此,笔者认为,除从高校引进优秀毕业生之外,还应该引进具有学前教育背景或拥有多年幼儿园工作经验的人才。
2.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首先,高职院校应鼓励学前教育专业授课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幼儿园观察并参加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同时与园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与沟通,做到及时了解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具体要求,从而树立正确的幼儿教师教育观,在今后的授课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确保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真正为社会所需;其次,可以从幼儿园聘请优秀的幼儿教师定期前来学校为学生开展有关幼儿园工作经验的讲座,帮助在校学生了解真实的幼儿园;再次,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优秀的幼儿园园长担任本专业的外聘教师,优秀的幼儿园园长长期在幼教一线工作,不仅拥有专业的学前教育知识而且兼具丰富的幼教工作经验,真正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幼儿教学实际相结合。
(三)课程设置科学化。
1.更新课程设置理念。
高职院校应及时了解学习国家的系列教育方针、政策,切实更新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针对一些院校课程设置陈旧的问题,我们可选派专业负责教师到幼儿园考察,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适时引进新理念,开设新课程。
2.调整课程结构。
不同层次的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有所区别,与中职学校相比,高职学生理论知识更系统厚实,而与本科院校相比,职业技能与素养更胜一筹[6]。基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的开设比例应均衡化。理论课以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课程为主要内容,技能课以钢琴、声乐、舞蹈、美术等课程为主要内容。做到在课程设置方面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未来工作实际需要,同时也显示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既弥补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薄弱的不足,又弥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匮乏的不足。
3.因材施教,培养“一专多能”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该专业课程丰富多彩,然而博学多才的要求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什么都学,s什么都学得不精。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生源复杂,学生的艺术背景和文化水平各不相同。对此,在学生刚入校时,高职院校应该了解学生的艺术背景、兴趣爱好和文化课水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班,并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确保每一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博学的同时有一项属于自己的专长。
(四)教学设备的增加与合理运用。
1.加强教学设备的建设。
学前教育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也不同于本科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高职院校应该立足自身特色。与中职相比,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应当更系统更扎实,而与本科院校相比,才艺技能更胜一筹。由于该专业的特殊性,该专业学生才艺技能的培养离不开相应的教学设备,琴房、舞蹈房、画室等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设施。高职院校应该大力投资建设完整的教学设施,确保学生课下练习与课上学习有效衔接,使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有良好的硬件设施的支持。
2.充分利用教学设施。
高职院校应该取缔对琴房、画室、声乐室等场地的使用限制,应在课余时间免费向学生开放。为了避免学校对学生损坏器材的担忧而阻止学生使用相关设施,高职院校可以采用实名登记的办法,学生使用琴房、画室、声乐室等都应实名登记,并详细登记进出相关教室的时间。学校可以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给经济有困难的学生,聘用这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对琴房、画室、声乐室等进行管理,这样既可解决非工作时间相关教室的管理问题,充分发挥教学设施的作用,又可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
四、结语
如今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正逐渐成为我国幼教师资的主力军,虽然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但是,随着家长、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学前教育的日益重视,我国已逐渐将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提上日程,我国高职院校纷纷在改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高职院校将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来圣.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4(8)(下).
[2]张洁清.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22).
[3]李春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与改革探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VOL36(10).
[4]杨淑雯.高职院校准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为例[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3.
篇7
【关键词】杭州师范大学 转专业 双赢
在高考录取政策导致的“专业与兴趣不符”及毕业之后专业与职业不对口导致的“就业压力”的双重影响之下,高校开始了大学生转专业的探索和实践。从2002年起,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相继出台了转专业政策。2005年9月1日,教育部签署的新《规定》正式开始施行。新《规定》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承担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机构对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研究生、本科和专科(高职)学生的管理,是高校大学生转专业及进行相应管理的基本政策性依据。新《规定》第三章“学籍管理”中,将“转专业与转学”单独列为一节,其中第十八条就明确规定:“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经学生同意,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学生所学专业。”新《规定》施行以后,转专业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便开始逐渐形成、完善,现在已经成为各高校重要的教育管理内容之一。
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秉承向一流高校发展的目标,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发展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每年4月都会组织符合要求的本科生进行转专业工作。转专业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学生参加转专业的考试,最终根据考试成绩及综合表现,允许一定比例的学生转专业。转专业工作开展以来,最终转专业成功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据统计,2009年杭师大共有43位同学转专业成功,2010年转专业成功人数上升至143人,是2009年的3倍多。从学院分布看,转出人数占学院总人数比例较高的有国际服务与工程学院、护理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阿里巴巴商学院等,而较热门的转入学院分别为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初等教育学院、音乐学院等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传统学院。
一、杭州师范大学现行转专业政策
《杭州师范大学关于做好2012全日制本科生转专业工作的通知》是目前杭州师范大学转专业工作唯一的政策依据,具体规定如下:
(一)转专业时间及对象
转专业工作统一安排每年的4月份进行,主要针对有转专业意向的大一、大二学生。其中三位一体、新疆定向生、在校期间已转过专业的学生除外。
(二)转专业原则及要求
转专业学生应确有专长,转入另一专业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积极性。为了尊重学生学习自主选择权,尊重学生专业兴趣,促进学生专业发展。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表现优良;学习勤奋、刻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且无受处分记录。
同时,转专业学生在符合转专业要求的条件下,原则上要求转入下一级学习。其中,申请转入热门专业、非师范专业转入师范专业的,各学院在不违背教务处文件的前提下,应有具体的考核细则。
(三)转专业比例及考核方式
2012年除部分热门专业与教学资源相对紧缺的专业,适当控制转入人数外,其余专业取消了转入名额限制。转专业考核由各学院自主命题,采用理论考试或面试形式。转专业学生是否需要考核,由转入学院自行决定。
(四)申请转专业本科生的成绩要求
杭州师范大学在转专业过程中对申请者个人成绩提出相关要求。对于申请转专业的学生资格条件,在《杭州师范大学关于做好2012年度本科生转专业工作的通知》中有清楚的规定:“申请转专业的同学在此期间所修学科成绩必须全部及格”,个别学院也在内部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如学分绩点须达到2.0以上或譬如理科类学院只招收理科类学生等等。
(五)申请转专业次数及专业个数
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大学4年只可以申请转入一个专业,杭州师范大学对已转过一次的学生原则上不允许其再次转专业,因此每个本科生在校期间只有一次申请转专业的机会且只能选择一个转入专业。新疆定向生不允许其转专业。学校具体专业可转出及转入人数由各学院制定并汇总至教务处。
(六)转入专业的考核方式
据《杭州师范大学全日制本科生转专业名额及考核形式》规定,各学院对申请转入各自专业的考核一般由各专业自行组织,考核方式可以不同。如人文学院的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等主要采取面试加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而旅游管理专业则直接进行面试。考核是转专业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各个学院应该结合报名人数及实际情况制定详细考核方式,认真完成相关工作,把好转专业工作中最重要的关卡。
(七)转专业操作流程
杭州师范大学转专业工作主要分为三个环节:教务处开始转专业的通知——各学院按照要求申报转专业计划——学院告知学生;
学生向所在学院提交转专业申请表——各学院审核汇总后,将符合条件学生的申请资料和汇总表上报学校教务处——教务处审核后,各学院自主安排考核。(时间地点由各学院通知)
各学院向教务处上报拟接收的转专业学生名单——教务处会同有关学院进行审核录取——教务处发文并在网上公布转专业学生名单——学生根据学校正式文件转入新专业就读。
二、杭州师范大学转专业问题现状及成因
为了充分了解大学生转专业现状,深入阐释其中的原因和利弊影响,以便有针对性的提出引导性建议,笔者带领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共发放样本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77份。本文主要依据上述调查资料并结合杭师大公布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
现状: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
根据问卷调查资料,177人中,完全没有动过转专业念头的只有9人,经常有此想法的为32人。其中,被调查的大一新生(28人),大二学生(110人)中,几乎全部(136人)有过转专业的想法。每年转专业开始考核前,杭师大各专业都会根据往年学生申请情况以3∶1的比例上报拟转入学生人数。因此,“拟转入学生人数”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学生转专业的实际情况。根据《2011年杭州师范大学各专业拟转入学生人数及考核方式计划表》(杭师大教务处2011年4月28日公布),笔者做了统计,人文学院拟转入学生人数65人,实际申请人数为195人;理学院拟转入学生人数为66人,实际申请人数为198人;外国语学院拟转入76人,实际申请人数为228人;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拟转入学生人数32人,实际申请学生人数为96人,音乐学院拟转入16人,实际申请46人,体育与健康学院拟转入31人,实际申请93人;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拟转入100人,实际申请300人;法学院拟转入人数为40人,实际申请人数为120人;政治经济学院拟转入26人,实际申请78人;临床医学院拟转入36人,实际申请108人,教育科学学院拟转入18人,实际申请54人;初等教育学院拟转入25人,实际申请75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拟转入32人,实际申请96人;阿里巴巴商学院拟转入42人,实际申请人数为126人;经亨颐学院拟转入8人,实际申请24人;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拟钻入47人,实际申请141人;护理学院拟转入学生人数40人,实际申请120人。本次统计的实际申请转专业的学生人数与学校公布数字有较大出入。原因为:学校公布的数字实际上是申请成功的人数,由于每个学院都设置了不同程度的申请标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申请成功。
通过上述数字统计,2011年杭师大约有2121人提出过转专业申请。因转专业申请只针对大一、大二学生,有很多有过转专业想法的学生已经放弃。且三位一体、新疆定向生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进行转专业。据此推算,大学生中存在转专业想法的同学数量肯定比较庞大,或者相当庞大。杭师大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转专业的想法,已经成为教学管理中不容忽视,也是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
成因一:日渐增长的就业压力
随着大学开放性不断增强,高校已成为社会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校转专业现象也不例外,是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人等各种因素融合后的一种外在表现。
就业环境的变化是促使学生转专业的现实原因。即便从社会这一宏观角度来分析转专业现象,就业机制与市场导向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与普及,毕业生逐年增多,逐渐无法与工作岗位的数量成正比,未就业毕业生呈逐年增长趋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当前一个很现实的社会问题。在此严峻形势下,很多大学生,甚至家长及社会培训机构都不可避免的通过就业前景来选择应该读的专业。换言之,对专业的选择,直接影响了将来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不仅如此,市场对于各种人才的需求也各不相同,相比于就业困难的“冷门专业”,就业面广,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自然对于大学生独具吸引力。问卷调查过程中,102人把“就业需要”作为选择专业时主要考虑的原因,约占被调查者177人中的60%。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日益重视,教师行业成为学生就业的青睐之地,师范专业也随之成为“热门”专业,这点在杭州师范大学学生转专业中得到了明显体现。在调查问卷中,当被问及为什么要由非师范专业转为师范专业是,几乎全部学生都提到了“师范专业后走上教师岗位相对容易且教师待遇好,工作稳定”这一因素。根据《2012年度杭州师范大学本科生校内转专业名单公示》显示的信息,对照“原专业”与“拟转入专业”,由非师范专业转为师范专业的占绝大多数。如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转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比例较高,护理学院护理学专业转入历史学、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师范、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的比例较高;电子信息类转入小学教育、数学等专业的比例较高。
由此相比,由“师范专业”转为“非师范专业”的数量则少得多,如仅有小学教育或者学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个别专业的同学会转入非师范如汉语言文学非师范、经济学、法学等相关专业。
成因二:个人兴趣、爱好等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是促进学生转专业的主要原因
从高校管理的角度来看: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在教育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就是要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适度自主选择权是高校允许学生转专业的政策原因,正在积极建设“最关爱学生大学”的杭师大更是如此,2012年的转专业工作就明确指出:“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权和发展空间,根据《杭州师范大学本科学生校内转专业规定》,日前,我校启动了2012年度本科学生校内转专业工作”。 与此同时,学院科研力量与教学水平的差异也成为影响大学生调整专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个学校都不可避免的在各个专业水平上有一定的差异。纵观杭州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前教育、人文教育等教育类专业等专业每年的转入人数都在增加。而历史学(师范)因是省级重点学科,师资力量比较雄厚,要转出去的同学几乎是零。这也充分说明,专业优势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具体选择。
入学前,学生在选择专业表面的“慎重”之下其实存在着很多无可奈何的因素。据调查,当前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人在选择专业的时候都并非处于“己愿”。首先便是受到高考成绩限制,以及学校的志愿分差,专业调控等措施的压力,从而无法真正思考自己喜欢适合哪些专业,往往只能是按分报学校,按分选专业,以能进为先,服从学校调剂,无法做出最为满意的选择。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个性十足,有理想,有追求,即使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也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重视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来选择最为适合自己的专业,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77份问卷调查中,133人将“个人兴趣爱好”作为转专业的首要原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此得到了真切体现。
三、对杭州师范大学转专业现象的深入思考
(一)转专业有利有弊
一方面,转专业实际上是学生与专业继高考填报志愿后的再一次相互选择,可以视之为资源的重新分配。对学生而言,转专业首先满足了学生的专业渴望,转专业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至少78%的同学转专业后学习积极性保持或上升,其中对新专业充满热情的占了12%,比原先上进的占了42%。对学校而言,经过重重考核,过关斩将而转入的优秀学生意味着大量学生资源流向该校的强势学科,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该专业的规模,使该强势学科强上加强,促使该专业的学科建设能进入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转专业会导致各专业的发展更加不平衡。优势专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意味着弱势或者“鸡肋”学科的生存处境堪忧。大批学生的转出,学生、教师对本专业自信心的下滑,教育质量下降……整个专业陷入恶性循环。我们在问卷调查之余,还与一部分教师及行政人员交流过,他们普遍表示,转专业加大了他们的工作量。对教师而言,上课时,精力分配给原先班级的同学已难以照顾全面,再加入新同学会更加分散教师分配在每个同学身上的注意力。对行政管理者而言,他们与教师有着诸多共鸣,转专业学生的学分转换、排课表、考试安排等都加重了他们的工作量,增加了管理难度。
(二)转专业消极方面矫正
大学生转专业对高校教育教学、大学生自身成才成长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高校教育教学秩序、教学资源等产生负面效应。高校可以通过优化转专业政策、开展学分制等多种积极手段减低乃至规避其消极影响,从而达到各方面双赢的目的。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原学院对学生的转出基本上都不做表态,177人中有129人这样认为,占比达到73%,而现院系对转入学生则纷纷表示严格考察,与原学生一视同仁。这说明,转专业中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是:对转入学院来说,学院和学生对转入的同学普遍持欢迎态度;对转出学院来说,情况则有所不同,或者说,有很大不同。学院和学生基本都持无所谓的态度。针对转专业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及转入转出学院的不同态度,我们应仔细分析,透过现象查找其深层原因,并借鉴兄弟学校的政策实现双赢。
对学校来说,应该从转专业现象中得到更多启示,深入思考背后的东西。如某些学院如果连续几年都是转出大院,其教学质量、资源配置是否有改进之处?是否完全得当?这种趋势是否应该遏制还是放任自流?办出自己的特色,在鼓励优秀学院继续发展的同时,相对“弱势”学院该如何定位?同学及行政管理人员该得到如何帮助?对以建设一流综合性大学为目标的杭师大来说尤其如此。学校应该优化转专业的政策,坚持抓住两头,保证中间的服务理念,即转专业的前置介入和服务后置方面必须到位,保证中间,主要是监督,确保转专业过程公正公开公平有序进行。各级学院应该给学生做好通知、讲解、咨询工作,有效防止学生的盲目转专业。对于学生的转出,学院应该为其分析其个人情况以及转专业后将面对的困难;对于学生的转入,学院应该做好严格的考察把关工作,保证转入的生源质量。在控制转专业人数上,应建立有效的机制。
对转入学院来说,必须进一步发挥优势,实现原教学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及管理等多方面)与新转入学生的无缝对接,进入良性互动。问卷中就有很多同学表示转专业有利于班级文化多元化、扩大交际范围等。因为新同学来自不同的学科,思维方式、学习经历和原班级同学有较大差异,如文科和理科的思维方式,还有不同班级之间的管理方式等,转专业同学的融入,能够给班级管理、活动的策划与安排等注入新鲜的思维。根据问卷调查,对新转入学生普遍困惑的寝室安排、学分互换、评优推荐等问题,教师及管理人员应积极提供帮助,化解矛盾,提高教学质量。如浙大规定,对于转入人数较多的班级,学院可以考虑让新同学独立成班,共同辅导,顺应小班化的教流。
对转出学院来说,设置障碍,进行劝阻并不可取,学院应站在为学生考虑的立场,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个体更好的发展是为了学校更好的发展,学院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帮助他们一起分析转专业的利弊,甚至积极鼓励学生在对自己有了充分的认识下重新选择专业,这类措施值得肯定。同时,由于学生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人员和学生待遇,学院应千方百计保证学生和工作人员情绪稳定,查找不到位之处,万万不可持“破拐子破摔”的消极情绪化态度。
结语
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资本,因而,积极关注并引导大学生的正确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立足于大学生转专业现象深入剖析,可以在了解当前社会、家庭、校园等方面发展现状的同时更好地认识到大学生身心发展。高校转专业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体制下,要完全实现专业对口的选择自由也将是任重道远的,必须深刻认识自我,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积极关注大学生转专业及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现象,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大力倡导良性因素发展,遏制恶性因素蔓延,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完善当前学校教育体制中的不足才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李明辉. 当前我国大学生转专业行为浅析[J]. 消费导刊理论广角,2009(5):246.
[2]薛天翔. 高等教育学[M].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方惠圻. 对高校转专业现状的思考[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刘慧娟,肖珍教. 当前高校本科新生转专业意向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
[5]曹霞. 高校学生转专业问题的深层思考[J]. 中国电力教育,2009(131).
篇8
关键词:高校;新生;班主任;角色
高校新生进校时需要多方面的关注,作为学校基本单元的管理者,需要根据工作实际情况,扮演多种角色,引导、服务和管理学生。
一、 高校新生普遍特点
(一)好奇心强
经历了高考的洗礼,作为天之骄子,在还未进入大学前就憧憬了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带着用整个假期绘制的蓝图进入大学校园,把一切都看作新鲜,对所有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好奇,都想去尝试,都想去挑战。
(二)好胜心强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出生于计划生育管控最严格的时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习惯往往容易带到学校生活中来,老子天下第一的想法时常伴随左右,无论是竞选学生干部还是参加比赛,非得捧个冠亚季回来,不然满是不舒服。
(三)表现欲强
大学平台多,舞台也多,可以展现自我的机会更多,无论是舞蹈比赛还是歌唱比赛,总想去凑个热闹,图个表现,满足自己的欲望,获得别人的认可。
(四)敏感性强
一个班级或是一个宿舍,都由各地的同学组成,不同的社会、家庭和教育背景,养成了不同性格和素质,在面临相同的问题,即使很小,都有可能争得面红耳赤;或是因为一个动作或是一句不经意的话,都会触动对方的敏感区。
二、高校新生常见问题
(一)忽视人身安全
安全无小事,这是刚到大学的新生最易忽视的问题。来到新的城市,总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走完每个角落,吃遍所有美食,看遍全程风景。没有策划,不顾安全,孤身一人或邀上曾经的老同学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当危机来临的时候措手不及。
(二)不关心他人感受
爱拼、爱赢、爱当老大,是处在青春期新生的特点,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在自己获得愉悦感的同时,可能就伤了同学或室友的心。
(三)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独立的个体在面对其他同学的时候,会发现别人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样。会因为谁是班群的管理员发生争执,也会因为洗衣粉被用了而大发雷霆,不知道如何同他人交流与沟通,觉得彼此之间有隔阂。
(四)封闭自己
问题有大有小,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会迎头而上,解决问题;遇到问题感到素手无策时,选择封闭自己,蜷缩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与同学或老师沟通。或者会觉得别人总比自己强大,在和同学相处时缺乏自信,不敢走出去,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
三、高校班主任需要扮演的角色
(一)家长或亲人角色。高校班主任虽然是老师,但也可以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可信赖的家人,更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1]。离开家来到学校,有的可能是跨越了几个省份,对于家的思念是难以想象的,不安的情绪和遥无可待的假期会让新生很难适应大学生活。班主任与学生距离最近,比较容易走进学生生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并弄清楚学生的状况,以家长或亲人身份关心学生健康成长。
(二)引导者角色。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引导者,是大学进行教育教学的有力助手[2]。班主任老师有着学生生涯的经历,以过来者的身份,能够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看待问题,明确学生在大学需要积累哪些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比如卢小琴老师[3]提出,班主任要成为学生专业发展上的引路人,多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例谈该专业的发展前景与要求,使学生对专业学习有信心、有兴趣、有计划,能安心、专心进行该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可以从综合素质发展角度进行引导,比如英语过四、六级,参加学生社团组织,参加各类活动等,让学生的组织、协调、管理等能力得到提升,提高综合素质。
(三)服务者角色。高校新生初入大学对校园生活几乎一无所知,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是全新的、陌生的,邮局在哪、教室在哪、什么时间开始上下课各种问题都困扰着他们,作为班主任,需要全方位的为他们服务,解决所有老生认为小之又小,新生认为好大好大的难题,从心理学刻板效应层面来讲,这是班主任给新生留下好映象的最好途径,为后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管理者角色。班主任是所有主任中职位最低、权利最小、任务最重的一群无私奉献的群体。在引导与服务的同时,需要加入管理的手段,从安全、纪律等方面约束学生的言行。高校新生初入大学会异常激动,会利用各种空闲时间约会高中同学、网友等,空间和环境的转移,会给新生带来潜在的危险,班主任需要提前灌输请销假制度,在新生离开学校前知道新生未来几天的行踪,同时也让家长知悉去向。养成好的作息习惯,上好每天的早、晚自习,会给充实的大学生活保驾护航,难免有调皮的学生不按时起床、早退等,班主任老师要将制度严格执行到底。
参考文献:
[1] 文力正,赵光军,张绚.大学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2014(9),18-19.
篇9
[关键词] 广西;动漫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 黎卫,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工程学院副院长、2008国家原创动漫高级研修班学员,广西 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 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9-0084-0003
动漫产业是极具生机和活力的新兴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群众喜爱,又广泛服务社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广西将发展动漫产业作为广西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任务,在引导动漫创作生产、完善动漫产业链条、优化动漫产业布局、实施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强化人才支撑等方面出台了很多有效的扶持政策,使广西动漫产业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
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广西动漫产业在动漫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项目制作质量、产值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原创产品数量少、作品质量不高、产值低、动漫企业少而规模小,这些都是广西动漫产业现状。特别是人才方面,广西本土高校每年培养了将近2000名动漫专业毕业生,但是用人企业却感叹适用人才稀缺,很难寻求到适用的动漫专业制作与管理人才。
一、构建完善的动漫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是实现广西动漫大发展的重要措施
广西动漫产业要实现大发展,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构建覆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不同层次的动漫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高端创意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实施动漫高端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完善动漫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高动漫产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广西动漫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发展广西动漫可以构建覆盖学前教育、小学初中教育、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不同层次的动漫人才培养体系。学前教育:幼儿园通过优秀动漫产品观赏、幼儿绘画等手段培养学前儿童对动漫艺术的兴趣;小学初中教育:学校或者少年宫可以成立漫画小组、漫画社等课余兴趣组织,教授漫画和插画绘制与引导创作;中职教育、高等教育:院校动漫类相关专业培养专门动漫人才;继续教育:培训机构面向社会招收各种层面人士学习动漫技法与制作。高等院校的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是多种层次的动漫人才培养体系中最重要的人才培养途径,高等院校的动漫人才培养质量决定了广西动漫人才队伍素质及广西动漫艺术的发展高度。
二、广西动漫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西有将近40所高校开设动漫类相关专业,每年培养将近2000名毕业生。但是毕业生人才质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能符合企业的岗位需求,出现毕业生供应量足、企业却找不到合适人才的怪象。怪象产生的原因是动漫企业与院校动漫专业建设的脱节。以高校为主的广西动漫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人才培养模式不准确
动漫类专业没有对广西及周边地区进行充分的动漫产业市场调研,没有与本土和国内动画企业进行充分的研讨,建立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不准确。本科院校可以侧重于动画前期制作人才的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可以侧重于动画中期与后期制作人才的培养。但是目前广西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模糊不清,导致广西动漫人才队伍缺乏前期创作人才,中期制作人才也不符合企业需求。
(二)课程体系不符合企业岗位需求
教师队伍与企业脱节,不了解动画项目的生产流程及所需的岗位能力,所设置的课程体系课目数量多,结构不合理。学生与教师不了解哪些是企业岗位需要的知识,学生学习没有重点与目标。
(三)师资队伍水平低
教师具备理论知识与一定的操作技能,但是没有在动漫企业参与项目制作的实践经验,不了解动漫产业的工作流程、行业要求与规范,不了解制作动漫项目的必需知识与素质,教师教授给学生的知识与企业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脱节。
三、院校培养高质量动漫人才的具体措施
广西动漫产业要实施大发展,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支撑是关键。以院校为主的动漫人才培养要与动漫企业紧密结合,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课程、实训基地等各方面加强改革,才能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意、综合素质高、适合广西动漫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一)构建“校企互融、产学研创一体化”的办学模式
1. 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学校要与本土动画企业、国内大型龙头动画企业紧密合作。企业参与教学,学生校内学习2年,到企业实习实训1年。建设能满足生产性实训教学的校内公司、动画设计制作工作室和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教学全部在校内公司、实训基地完成,校企共同制订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管理运行机制、实训实纲和考核评价体系,提高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质量,共同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能胜任岗位(群)任职能力要求并具有发展潜能的高技能人才。建立校企合作互赢机制,形成“校企互融、产学研创一体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 校企合作进行课程体系构建
与动画企业共同进行动漫技术职业岗位分析,根据职业岗位在动画企业的工作流程进行学习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基于动漫设计职业技能标准,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动画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3. 校企合作进行动漫核心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动漫专业教师与动漫行业专家、企业领导、资深技术人员共同合作,以行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任职能力要求为依据,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将动画设计员(师)的知识、能力、素质要素整合为课程项目模块,根据职业工作流程构建课程。与企业专家合作,编写出版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动漫核心课程立体教材。同时进行相应的立体教材、网络课程建设。
4. 校企合作进行实训室建设
按照企业岗位需求,与动漫企业共同建立校内实训室建设方案,建立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管理机构,制定实训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制定生产性实训考核评价标准及完成生产性实训指导书的建设;可以引进动漫企业进校园,建设“实体型”的生产实训基地,校内企业公司对外承接工程项目,对内负责“项目群”生产性实训,实行企业化管理及运作机制,建立和推广应用实践教学企业化管理和市场运行机制。建立相应机构,制定相关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建立激励项目运行机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辐射与推动整个实训室的建设与发展。
继续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整合区内外动画企业资源,拓建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完善,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习实训指导老师,与学校共同管理学生实习实训中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保障学生实习和顶岗实训。
5. 校企合作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派送专业教师到国内知名动画企业实践,增强专业教师团队实践教学能力。聘请动画企业资深设计师、工程师、项目经理担任生产性实训教学,参与核心课程的教学、生产性实训指导、毕业设计指导、顶岗实习指导;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技术研发。
邀请动画大师,成立校内大师工作室。通过吸纳区内外动画大师进驻校园,利用学校的资源与平台进行民族动漫艺术的研究与创新,把大师文化带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动漫文化修养与社会责任,创新性地进行新一代民族动漫人才的教育培养。
6. 校企合作进行产品设计,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强
以动画企业为平台,以动画企业项目为核心,将动画课程融入动画项目产品的制作过程,校内教学课堂营造企业工作现场的环境与气氛,在产品开发和实现的过程中完成专业教学。
(二)实训基地实行资源共享
1. 实训基地除了为本校学生实训提供场所,承担校内相关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和职业素质训导外,还可以为周边的小学到高职高专学校提供实训场所和设备。这样实训基地建设就为缓解动漫教育资源不足及资源分散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与周边学校达成动漫资源共享。
2. 实训基地要建设成为面向社会的培训基地,要建设成为面向广西的动漫游戏技术在职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城市农民工培训基地。可以面向社会开设适于各种层面的动漫培训课程。
3. 实训基地要建设成为动漫技术及其相关专业的技能鉴定基地。可以充分利用基地资源,与自治区、南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合作,成立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级的职业技能鉴定所,面向社会承担动漫类职业技能鉴定任务。
4. 实训基地还可成为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地方动漫游戏企、事业单位提供相关技术服务。一方面,可以与当地动漫企业紧密结合,联合承接应用课题、新产品、民族原创动漫游戏开发项目等;另一方面,还可以与这些企业共建、共管、共享这一实训基地。这样,动漫技术实训基地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功能,而且也能发挥其示范作用及辐射效应,最终达到实训基地为广西动漫产业培养高质量人才和促进广西动漫产业大发展的建设目标。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是培养高素质动漫人才的必要途径。院校只有实现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动漫人才,为广西动漫产业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篇10
一、何为领域性学科
通常意义上的学科既是一个知识分类,又是一种学术制度。学科分类基于划分方法不同而呈现多样化,譬如按照产生时间可分为传统学科、新兴学科,按照比较视角可分为带头学科、优势学科、一流学科,按照学科属性可分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等等。在众多分类方法中,以知识生产方式及由此形成的学科界限来区分学科类别,最能体现学科的知识专业化特征。学者谢维和依据这一方法,将学科分为知识性学科、交叉性学科、领域性学科。知识性学科可以等同于单一学科,理论系统非常闭合与严密,不存在学科互涉,学科边界十分清晰。交叉性学科是通过主体学科借鉴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而形成的,学科边界虽然淡化模糊但依然存在。领域性学科“所包含的知识、理论与方法,很难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个知识性学科,也不是以某一个学科为主而吸收其他学科而形成,而是以某一个现实领域为基础而形成的学科”[1]。相较于知识性学科、交叉性学科,领域性学科的知识生产形态表现为跨学科性、问题导向、应用目的等,更具有学科边界的超脱性、研究范式的融合创新性、问题阐释的多维度性,学科属性上既可能是纯应用学科,也有可能是“由应用研究语境引起”的基础学科,因此领域性学科更具有产生领先成果、原创成果的可能,这也正是领域性学科作为一类学科而存在的最大价值基础。
二、为何出现领域性学科
作为一种独特的学科形态,领域性学科的出现既是知识体系演进、学科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综合解决社会复杂问题、大学追求卓越发展等外部因素驱动催生的产物。其产生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利基市场”为领域性学科的出现提供了空间可能。“利基市场”是一个管理学概念,意指高度专门化的需求市场,具有狭小的产品市场、宽广的地域市场、容易被忽视、持续发展潜力大、能够很好弥补消费者的需求空白、市场还没有统治者等特征,所以发现“利基市场”、实施“利基战略”是弱势企业形成竞争优势并与强大竞争者相抗衡的优先选项。学科是知识的分类,知识领域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的?势持续演进,如果把整个知识分类体系比作“市场”,同样存在高度专门化、很少有人涉足其中、应用取向突出的学科“利基市场”,抓住此类机会而形成的新学科,往往表现出鲜明的领先性、不可替代性特征,特别是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社会需求研究相结合时,往往会促使新的研究领域,或者意想不到的研究方向的形成,进而培育出领域性特征非常突出的新学科,有利于弥补知识体系的某些空白之处。
2.知识生产模式Ⅱ为领域性学科的出现提供了原始动力。知识生产模式随着知识生产发展到新的阶段而发生了一些变化,吉本斯等人(1994年)将传统的以学科逻辑为主的知识生产规则称之为“知识生产模式Ⅰ”,知识主要在一种学科的、认知的语境中被创造出来,具有学术兴趣主导的情境、同质性、等级制、依靠同行评议的质量控制等特征;将以问题逻辑为主的知识产生规则称之为“知识生产模式Ⅱ”,知识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跨学科的社会和经济情况中被创造出来[2],知识生产具有应用情境、跨学科性、异质性和组织多样性、社会问责与反思性、更宽泛的质量控制标准等特征。当今时代知识生产处于模式I和模式Ⅱ并存格局,虽然模式Ⅱ以模式I为基础,但模式Ⅱ发展趋势更加明显。“科研选题既来自于大学和科学学科内部,又来自于它们的外部。在最完美的情况下,问题的选定生成于大学研究人员与合作项目等外部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3]意义重大的是,其产生的“知识成果――可能在传统上会被认定为是应用性的――会刺激进一步的理论发展”[4],科学发展史上已有很多代表知识生产前沿的领域性学科因此而出现。可以确切地说,知识生产模式Ⅱ为孕育领域性学科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原始土壤,而领域性学科的发展又有助于强化知识生产模式Ⅱ的发展趋势。
3.大学追求学科“卓越尖塔”为领域性学科的出现提供了战略机遇。加州理工学院②、斯坦福大学等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表明:汇聚“一小撮在某狭小领域十分精通的人才”,进行重要学科领域的研究,形成学科的“卓越尖塔”,是一所成长型高校迈向卓越的可行战略。以斯坦福大学为例,特曼(1900-1982年,斯坦福大学前校长)坦言,“伟大的教育机构是由伟大的教员铸就的,最重要的东西是有一流的学术领军人物”。他提出并倡导实施的“卓越尖塔”发展战略,“几乎立刻使斯坦福在一个非常有前途的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使斯坦福大学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成功转变成先导性大学③ 。而选定“非常有前途的领域”的原则是“同时具有科学和经济的潜力”,这个“非常有前途的领域”其实就是一个领域性学科。学科“卓越尖塔”战略已经被其他大学所效仿,很多大学面向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而实施了围绕学术领军人才建学科的战略,这有利于催生出新的领域性学科。
三、成长型高校怎样建设领域性学科:来自国内典型案例的分析
成长型高校虽然办学历史较短,但依托较强的局部发展优势、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成长性,发展道路更加灵活,能够使其在同类高校中脱颖而出。以浙江某大学为例,该校始终秉承“强优、扶特、培新”的学科建设思路,依托经济学、管理学等优势学科,积极另辟蹊径,尝试建设领域性学科,经过1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政府管制经济学作为一个典型的领域性学科,在国内已形成突出特色和优势,具有填补学术研究领域空白、丰富学科分类体系的重要价值。下面结合该学科的形成就如何建设领域性学科进行深入剖析。
1.建设领域性学科需要有关切现实问题的强烈意识。基于破解重大问题的社会需求是学科尤其是领域性学科发展的土壤,成长型高校办学具有扎根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土壤的特点和优势,学科建设应善于从微观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发现学科“利基市场”,有意识地描?L领域性学科发展轮廓,做精做深少数有特色和关联性强的研究方向,构建起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从而实化领域性学科的学科形态。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在政府垄断行业出现了缺乏活力、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时有发生,需要政府不断加强管制。从上世纪90年代起,该学科的带头人敏锐地捕捉到了政府管制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可以称之为学科利基市场),带领学科成员对电信等基础设施产业、自然垄断产业等方面的政府监管问题进行了持续观察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研究团队,建立了有关研究、教学单位以及学术团体并开展有效的活动,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代表性论文、专著等,政府管制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形态越来越清晰。
2.建设领域性学科需要有学科研究范式的深度融合。领域性学科所要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不可能采用单一学科研究范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必定是多维的。领域性学科所要生产知识的原创性、强应用、可信度高等特点,决定了其必须采用多学科研究范式相互借鉴融合基础上的跨界整合式研究方法。因此,不同学科研究范式的深度融合是促使领域性学科真正形成的催化剂。
政府管制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必要手段,管制对象范围往往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以及重要经济领域,管制方式表现为法规政策制定或修改完善后的施行,管制实践需要有工程技术的支持。管制目的在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政府管制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工学等学科研究范畴。基于这一认识,政府管制经济学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始终以研究团队组建、研究方向形成、研究方法选择、研究活动开展等为微观切入口,注重经济学、公共管理、法学、政治学、工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整合、理论方法互鉴。所以,政府管制学学科边界十分模糊,很难归属于某一学科门类或一级学科。
3.建设领域性学科需要有开放协同的科研组织模式。领域性学科的研究选题多数提炼于实际问题,研究过程强调理论指导、政策分析、原始数据支撑、实践验证等各个环节的相互耦合,研究活动具有典型的知识生产模式Ⅱ特征,这就需要大学、政府、行业产业、科研院所等不同机构的协同配合。由此决定了领域性学科应该更多采用有组织的开放协同科研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汇聚支持领域性学科建设的强大合力。
政府管制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得益于较早地采用了协同创新发展模式。该学科长期致力于政府监管领域的研究,整合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公用企业五类机构,共同构建一个开放式蛛网型的协同创新研究平台。这一机制十分有利于整合资源集体攻关,及时吸纳监管问题需求、提供理论咨询、采集数据资源、配合政策试验,可以产出一批创新成果并将创新成果向各类协同单位扩散和转化,推进政府监管理念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政府监管理论体系。这一机制促进了复合型监管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有效解决高端监管专业人才稀缺、监管专业人才的知识单一性等问题,也为学科“薪火相传”形成了完美的人才支持闭环。
4.建设领域性学科需要有扬弃创新的学科理念。一个新发现或一项新发明或一种新理论的提出,往往使某学科独具特色。领域性学科的形成源于对多学科知识的创新和重组,源于学科研究课题取得的新突破和新进展,因而需要打破学科的均衡发展理念,强化学科发展的领域性和示范性,采取非常规发展方式,集中有限资源打造学科研究领域的卓越尖塔,使其处于“人无我有”的态势。
政府监管虽然领域狭小,但监管内容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特征。政府管制经济学学科在提炼研究方向上并没有贪多求全,而是聚焦于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垄断性行业管制、环境管制、能源管制等核心方向,致力于政府管制基础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学科领域的“小”、研究方向的“精”、研究程度的“深”,三者相结合有利于迅速形成学科的若干局部优势,进而构筑起学科高峰。该学科推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国外管制体制改革的专著、第一部系统研究国内垄断行业体制改革的专著、第一部系统研究政府管制经济学的专著,获得过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承担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等。学科形成的许多学术观点、提出的政策建议在国内产生重要影响,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基于学科的领先性,设立了国内唯一的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设立了政府管制方面的实体研究院,形成了相关人才的培养高地、服务社会的高端智库。
当然,建设领域性学科更需要有学术嗅觉敏锐、学科构建能力突出的领军人才。与其他学科相比,领域性学科对学术领军人才的要求更高。一方面,领域性学科领军人才应该是特定研究领域的拓荒者、领先者,或者具有敏锐的学术嗅觉从而开辟新研究领域的能力;另一方面,领域性学科领军人才还应具有比较强的学术组织能力、学科构建意识、学科构建能力,这是领域性学科由“研究领域”演绎成“学科”的关键所在。
基于以上分析,领域性学科由于具有领域小、方向精、研究深等特点,更有利于形成学科特色。成长型高校集聚资源,引育学术领军人才,围绕学术领军人才建设领域性学科,完全可以成为其建设一流特色学科的优选路径,也是其迈向高水平高校的必由之路。
注释:
①张胤在文章《走出“成长型高校陷阱”――成长型高校走向成熟型高校的战略分析》中认为:成长型高校是指那些发展历史不长,整体水平不太高,却又在某些方面拥有独特优势,预期发展前景较好的高校;成熟型高校是指发展历史较长、现有发展水平较高、发展速度平稳的高校;领先型高校则是那些在同类高校中出类拔萃、地位卓著的学校;从成长型高校走向成熟型高校乃至成为领先型高校,是所有成长型高校发展的理想轨迹。
- 上一篇: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措施
- 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