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培训内容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型农民培训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职业农民 培训 方式 探索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b)-0000-00
1 前言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为方向,以提高农民农业科技水平及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为 主旨,进一步加强农民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一支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主体力量。
2014年下9月初,根据达州市达川农发【2014】69号《关于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及培训教学计划报送要求的通知》,我站培训承担培训任务,并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提高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术能力、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增收这一重点实施开展新型职业培训工作(也称为民生工程培训工作)。
我站在达州市达川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办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总体目标要求,如期开展专项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完成4期215人新型农机类的新型农民培训任务,创新了培训模式,让每个参加培训的职业农民不但掌握新型农业机械方面的专业知识,为职业农民朋友创业致富创造必要的技术基础条件,也更有力地推动全市农机化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培训过程中,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我站选择确定了农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种植与养殖大户等共4批培训对象,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制订了详细的针对性强的培训方案,组织优秀的由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与研究生组成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选取结合本地实际的实用培训教材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培训,同时精心组织实施培训,严把培训质量关,关心学员培训期间的生活,培训后受到学员一致赞评。
2 培训新方式
我站在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的新方式方法式详细介绍如下:
(1)分级细化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站长为培训工作组组长、分别成立培训小组、管理小组和后勤保障小组,每个小组都明确责任目标,多次召开会议,制定培训工作方案,分解落实每位培训成员的工作任务和教学团队成员的教学任务,实行分工负责制,从组织上和制度上保障培训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2)健全培训体系
落实了培训师资队伍,课程由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研究生学历人员任教,上级指定的理论培训教材,往往介绍的是大平原地形上广泛使用的大型农机,而我市属于典型的山区丘陵地形,往往需要的是中小型农机,因此在组织授课内容时结合了本市实用农机,还将本市最新农机类科研成果融合到授课内容中,制定详细的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教案和通俗易懂的文字讲义资料,满足培训教学需求,将教案课件刻成光盘,发给需要的学员,或将教案课件以邮件方式发给需要的学员,并开通了新型职业农民网络课堂。
(3)重实训,学员参与式教学
与以往的培训不同的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但重视理论上的教学,更注重实训教学,课程设施符合本地职业农民的特点和学习规律,实训活动多样化,重针对性、实用性和规范性。如象我站的“农机操作与维修技术”培训班就是4天理论学习课程,8天实训操作课程,把学员组织到新型农机制造厂去让工厂的技术人员给讲解新农机具的设计原理,组装过程,故障排除与维修等内容,并让学员动手实际操作,还安排学员到新农机具使用现场(用户)处现场操作,由用户现场解答学员提出的各种问题。
(4)注重农机与农艺的融合
我们以往的培训比较注重农机方面的培训内容,这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我们不但将本市本单位最新农机具新技术融合到教学内容中,还特地聘请了农艺专家来讲授新农艺技术。如我站的“农机操作与维修技术”培训班,就请我市农艺专家讲授“高产优质蔬菜栽培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内容。还有的一堂课由农机农艺两方面专家来共同授课,如象“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新型喷灌技术”、“食用菌机械化生产技术”就是有农机农艺两方面专家共同组织课件材料并同台授课,使授课达到高质量高水准。
(5)注重政策法规与管理等内容的培训
我们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也讲授了“农业政策与法律法规”、“农户经营管理”和农机购置补贴等内容,这些正是新型职业农民所需要的知识。
(6)培训生源的科学组织
广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好处,是新型职业农民朋友积极主动自愿参加培训,通过与区乡农业技术站了解掌握职业农民的分布状况,培训需求等。
(7)妥善落实培训资源
落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场地、专业设备以及新型实用农业机械。建立班级及学员培训档案,为学员详细准备了学习所用的各种资料,为培训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8)加强宣传,营造良好培训环境,激发学员培训热情。
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公示与悬挂横幅标语等,介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义、内容、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扶持政策,激发学员学习技能的热情。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使广大新型职业农民充分了解党和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关心、支持,有效推进再创业工作。
(9)创新思路,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成功率。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认识到培训要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新要求。同过去相比,新型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方式有了很大变化,从事高效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每年脱产学习一段时间,是完全有可能的;二是认识到培训要讲实用技术、理论知识和管理知识。过去我们的培训着眼于实用技术,现在,新型职业农民有了发展的要求,不但要重视实践,也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还要重视管理方面的知识;三是力抓培训质量,上好第一堂课。在培训中,达川区培训办领导亲自上了第一堂课,传达了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宗旨,市农业局农机化科领导宣讲了达州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须知,增强了学员的培训热情;四是专家和专业老师亲临授课及现场指导。培训老师深入现场通过理论讲解、实操教学,手把手地教各种操作技巧,帮助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在互动问答中学到了实实在在的技能; 五是注重培训成效。培训学员通过培训后感触颇深,非常希望得到更多培训机会,有很多学员向我们谈了他们培训的感受:第一,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找到求教的人,避免请人花钱的尴尬。第二,参加培训中把问题反映给老师,让他们带着问题来学习,有针对性地帮助学员,实打实让科技在我们的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10)规范日常管理,正确处理矛盾,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
一是成立班委会。建立班级管理制度,严格考勤,加强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对各位学员在我站的培训情况及时反馈到区培训办,对培训期间表现好的个人,颁发优秀学员证书,增强了培训学员在培训期间的约束力。二是处理好生产与学习培训的矛盾。实行“产后”培训,在生产后开展培训,让农民带着问题参加培训,参与讨论,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从而不断提高发展生产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培训时间安排调整,大大提升了培训效果。三是认真搞好培训资料的收集整理,建立好培训台帐。严格资金管理制度,确保专款专用,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效用。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今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通过对学员的走访调查,我们现阶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还不尽如人意,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培新型职业农民训工作后续政策跟进不及时,长大12天的长班学员不容易组织,学员培训的积极性还有待于提高。
(2)在确定培训实训内容上,还应将实训技术与创业技巧紧密结合起来。
(3)建议上级领导定期组织培训教师外出学习,提高教师的培训水平,尤其是实训教师的水平。
4 今后培训的打算
(1)及时总结经验,推介成功典型,搞好宣传报道和信息上报工作,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要做到将上期培训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及时进行图文并茂的跟进报道,上一期的先进典学员给下一期学员现身讲解,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网络答疑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将培训信息及时准确地上报给上级相关部门,并实行网络衔接,上级部门可以对培训实现动态管理与指导。
(2)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实现了两个转变:第一是培训的着眼点实现从个体培训到群体培训的转变。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对农民群体的培训。一是实用技术培训,以传统农业为主;二是创业培训,就是培训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组织领办人,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提高能力;三是新型农民培训,就是对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就业本领,顺利实现就业,并能小创业;第二个转变是培训主体实现了从单一到综合的转变。努力整合各种农业教育资源,把单一的农业部门进行的培训,转变为农业科技部门、农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社会力量参加的培训体系。组织一个农业科技讲师团,让讲师团常年活跃在农村。让身边人来讲身边事,新型职业农民更容易接受。
5 结束语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有较高生产技能、较强创业意识、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培育创业型的现代专业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增强农业农村经济活力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爱华.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几点思考[R].科技与企业,2012(3)
[2]胡德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创新对策[R].成人教育,2012(11)
篇2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153
1 白山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问题分析
1.1 农民问题
1.1.1 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
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白山市农民整体文化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但大部分农民文化程度集中在小学和初中水平,农民的文化素质、受教育程度低,思想、文化观念守旧,法律意识、自主创新意识薄弱,经营管理水平低,开拓进取能力弱,满足不了白山市农村经济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1.1.2 农村守业人才少
有一定文化素质和经济头脑的农民都到城市打工了,留守农村种地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怎样吸引年轻人务农、以农民为职业,为白山市农村经济建设培养实用人才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1.1.3 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部分农民没有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部分农民受自身的文化基础限制和对培训课程及培训方式的不适应,无法理解和消化所学的内容。
1.2 培训机构问题
1.2.1 组织工作不到位
当前组织培训工作,宣传不到位、信息传递不通畅,农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还没有实现农民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1.2.2 培训内容及形式较单调
理论培训讲的多,互动的少,农民理解消化的少;实践、考察课与理论课程内容结合得不够紧密,没有达到培训的实效性;培训内容有时与农民接受能力不匹配,大容量的信息使农民听不进去,培训效果不理想。
2 对策性建议
2.1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行业管理、产业导向、需求牵引”原则,聚集整合优势资源,形成以农民科技教育中心(农广校)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以农科院所、农业院校和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及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化、经常性、多形式、多层次、广覆盖教育培训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2.2 提高培训效果
2.2.1 加快农民田间学校建设
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加快农民田间学校建设。
2.2.2 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的培育师资库
依托农民科技教育中心(农广校),遴选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等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供白山市各培训机构统筹使用。
2.2.3 精心设置课程
2.2.4 创新培训方式
2.2.5 加强跟踪服务
2.3 落实扶持政策
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推动土地流转、农业补贴、示范推广、税收保险、金融信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向已被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倾斜,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体系。建立健全适合白山市的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制度,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养老保险办法。
2.4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重大战略意义的宣传,形成领导重视、政府支持、社会关注的氛围;加强对科技致富、创业兴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学用典型的宣传,形成教育有用、培训有效、学习有为的氛围;加强对培训机构教育培训特色优势和办学成果的宣传,形成办好、用好、发展好培训机构的氛围。充分利用媒体宣传,营造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良好氛围。
篇3
(一)基本情况
普洱市土地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山区占全市土地面积98.3%。总人口26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00多万人;少数民族150万人,占总人口的60%,社会经济及文化教育非常落后,属边疆欠发达贫困地区。
(二)少数民族较多、文化素质低
全市有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佤族等24个常居少数民族,其文化根基差、传统观念落后,部分少小民族没有文字,其中有多个少数民族,虽然国家长期以来对他们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培养和农业技术培训,但是其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仍然未能达到新时期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
(三)传统观念重、文化经济滞后
大多数农民长期居住在边疆地区或边远山区,山高路远、交通通讯不便、文化教育落后、生产技术水平低、经济发展缓慢、收入来源少,农民的文化素质、学生就学率较低,农民文盲率占比较高,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非常不利。
(四)农村教育基础薄弱、教师队伍缺乏
由于边疆、山区人口居住分散,办学条件较差,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和教师不足,基础教育水平较低,延伸影响到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教育;另外县乡科技培训机构不健全,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对新型农民的培养能力有限。
(五)农民渴望提高科技文化素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生产难以解决农民的经济收入,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来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水平。农民必须掌握相应的生产经营技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获取高效稳定的经济收入。因此,广大农民渴望得到相应的专业化技术和技能培训,提高自身创收的专业技术水平。
二、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考
结合普洱实际,作者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来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工作。
(一)研究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计划和方案
按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政策导向和要求,研究制定当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根据各地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研制培训方法及培训内容,针对性地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使每位农民都能掌握1~2项实用技术,逐步将当地农民培养成为现代新型职业农民。
(二)完善体系建设、提高培训能力和水平
1. 完善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级为中心、县级为基础、乡级技术指导的培训体系,完善县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和农业远程卫星服务站建设,形成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全覆盖,加大电视、网络科技文化教学培训覆盖面。市、县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培训主体,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技术指导,充分调动各级培训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农民培训;积极争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设备,配备现代影像、图片、信息网络及远程培训设备,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培训能力。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教师队伍是新型农民培训的基础,各级培训机构要配备高素质的教师人才,整合科研院校教师和技术部门人才,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培养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是搞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关键。
3. 改进教学及培训方法。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拓展学员思维空间,培养学员创新能力。教师要注重学员思维能力的开拓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员独立思考、分析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围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和农民素质教育等内容来编写培训教材。教学采取图文教学、远程教学、现场示范教学等方式,教师既要能传授科学知识又要能指导实际生产,贴近农民、了解农村、熟悉农业,丰富实践经验,把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让农民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知识。这样,农民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才能有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培养出具有真才实学的新型农民人才。
(三)研究农村资源现状、引导农民创新产业发展
调查分析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农业资源状况和生产条件,围绕普洱市土地广阔、物种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气候条件适宜等优势,引导广大农民发展切合自身发展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培训工作要围绕当地产业发展的内容,让农民逐步掌握相关技术,推进农业产业向标准化适度规模发展,使每一个地方都逐渐形成适宜当地的优势产业,每户农户都有效益良好的生产项目,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向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增加农民稳定的经济来源,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四)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
根据普洱市少数民族多、农民结构复杂、文化层次不均、传统观念重等情况,要有选择、有分别、有层次地设计制定培训内容、培训方式。
一是要转变农民的文化传统观、传统生产方式,引导农民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和现代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首先进行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理论培训,让农民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然后深入到田间地头和生产现场进行实地操作、讲解,理论与实际结合进行教学,并组织农民到发达地区进行参观学习,在提高科技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增加其感性认识,转变其传统观念,让农民真正学到有用的生产经营管理技术。
二是对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农民,根据有一定文化基础和文化基础较差分成两个层次,分班培训,按文化程度高低不同设置专业技术培训内容,基础较差的农民要进行相应的文化教育培训,使培训切合农民自身素质提高。
三是针对少数民族文化素质低、汉语语言沟通困难、理解和接受能力差的情况,采取双语教学的方式进行培训,培训内容要简明易懂、深入浅出、易于掌握接受,使有文化基础的农民尽快学习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使文化基础差的农民提高其文化素质、学到和掌握相应的生产经营管理技术。
(五)抓住C遇、发展农村经济建设
篇4
于强副主任指出,2014年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启动之年,全省53个项目县、172家培训机构紧扣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采取有力措施,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6652人,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培训任务,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为了开好头、起好步,切实抓好这项工作,省阳光办在多年的培训管理实践中,注重基础性工作,逐渐使培训工作规范化、程序化,确保了项目的实施质量,提高了社会影响力,同时也进一步探索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模式和方法,为今后更好的开展培育工作积累经验。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是政府部门的基本公共服务内容,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基础工程,要切实把这一关系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战略性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2015年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要求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部署,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农业重大工程项目为导向,加快建立“三位一体、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依托“一主多元”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保障。
2015年任务目标是:全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少于2.5万人,其中生产经营型不少于1.2万人,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不少于1.3万人。重点培育、孵化,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兴业。继续开展整市和示范县推进,今年我省确定长春市整市推进,示范县由2014年的15个增加到29个。
2015年,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三位一体、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建设“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三位一体”的培育环节即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类协同”的培育对象即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级贯通”的证书等级即新型职业农民初、中、高级证书。
篇5
一、主要成效
招远市是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首批试点县区之一。招远市经过大量的调研和准备工作,市政府研究出台了《招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招政办发〔2013〕8号)文件,确定了试点工作方案和领导小组成员及职责,提出关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认定管理办法和支持扶持政策的意见建议。
招远市制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明确了职业农民认定管理的工作流程和制度,明确管理的内容、方式和职责,建立退出机制,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动态管理。
通过分析和研究,招远市确定以果业为主要产业,首批选拔410名种植规模10亩以上、年收入6万元以上的果农为重点培育对象;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和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组织人员编写了培训教材,同时确定由学校8名专职教师和外聘19名兼职教师组成培训教师队伍,开展培训工作。
招远市经过各项考核合格,首批认定了40名新型职业农民,并于2013年5月24日正式颁发了招远市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
二、培育措施
招远市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主要探索出以下几种有效培育措施:
1. “农学结合”分段培训。招远市对希望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没有系统专业知识的农民采用“农学结合”分段培训模式,按关键环节确定培训时间,紧密结合农时季节组织培训,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交替进行,促进学用结合和学习、生产“两不误”。
2. 典型代表现场讲解。招远市让致富典型代表声情并茂地讲解本人或本村创业经历和发展现状,增强了学员的市场意识和经营观念。
3. 组织学员外出参观学习。组织学员到蓬莱市等地优秀果园参观学习,开阔了学员的视野,树立了科技致富、奋发向上的信心。这些培训形式同步实施,保证了培训效果。
4. 成立跟踪服务团队。为进一步提高培训成效,招远市农广校成立了由农技人员组成的跟踪服务团队,对培训的学员进行跟踪服务。服务团队与移民村建立“点对点”长期互动关系,根据农村的生产实际以及生产中出现的难题,及时组织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通过实地调查、专家会商、对症开方等方法解决群众的疑难问题。
5. 打造信息交流平台。招远市利用互联网络,打造学员交流平台。招远农广校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QQ群,跟踪服务教师和学员、学员和学员之间经常就各种问题在网上进行交流,对鼓舞学员的发展信心,传播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6. 严格考试考核制度。考试考核是检验培训效果和学员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手段。招远市农广校根据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综合运用理论考试、实践考核和生产经营水平实地考察等评价方式,确定学员的最后成绩,成绩合格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
三、存在问题
1. 年龄结构问题。目前选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学员均为适龄劳动力,但多数学员年龄都在48周岁以上,甚至有一小部分即将达到上限,当前和今后学员的选定面临着一定的困难。这部分人培训结束后已基本没有劳动能力,政策扶持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2. 观念问题。部分农民重经济效益、轻教育培训。目前,农民通过经营土地、外出打工等方式,收入有了较大增长。但从事的多是一些技术含量低、规模小、粗放式经营的项目。这些项目收入虽然可观,但缺乏发展后劲。农民自身没有建立起终身教育的理念,小富即安,不愿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参加培训,即便参加了,也希望立竿见影,马上见到效益。这种思想大大阻碍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3. 培训教育能力不足,机制不完善。由于教育培训压力大,涉及面广,师资不足,加上农业产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农民培训大多集中在冬春农闲季节,在夏秋管理季节里,缺乏有效的技术管理培训,使培训工作在有些村庄缺乏常久性,造成培训主体和客体的脱节,影响了培训效果。
4. 基础条件建设缺位。专职教师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农广校现有的培训场所和设施等大多是建校之初建设的,多年来缺乏基本建设项目支持,年久失修、设施陈旧,硬件条件、教学手段亟待改善。
四、思考建议
1. 加强政策扶持,营造职业农民培育的良好氛围。对已获得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招远市政府将在贷款、税收减免、技术培训等诸多方面给予扶持,将给予初级职业农民每年300元、中级职业农民每年400元、高级职业农民每年500元的补贴。对新型职业农民新建以红富士品种为主的苹果矮砧培植基地,成方连片面积达100亩以上,苗木健壮,支架栽培,且成活率超过90%的,每建成一处将给予10万元的奖补资金;建设“金都红”等苹果新品种推广与苗木繁育基地,成方连片面积达50亩以上,且对苹果品种更新换代起到重要作用的,每建成一处将获得10万元的奖补资金;新型职业农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民致富能起到引领作用的,也将择优进行奖补。同时,优先安排新型职业农民达到10户的村建设沼气设施,鼓励和扶持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对职业农民创办的企业,税务部门将根据有关政策减免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农民专业合作社税费等有关税费,金融部门则优先向职业农民提供贷款,贷款额度一般在10万元以内,农业部门免费向职业农民提供先进的农科技术和培训。
2. 加强对已认定学员的管理。对已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实行动态管理。一方面对其开展后续的培育和服务,招远市将按照《招远市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要求,选拔优秀职业农民进行培育,经考试考核合格后,认定为高一级的新型职业农民;对不再适宜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给予退出新型职业农民管理体系的处理。对表现优异、符合相应级别条件的,可破格认定为相应级别的新型职业农民。
篇6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湖南省石门县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6-0071-04
一、新型职业农民界定
新型职业农民是立足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新变化、着眼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需求,培养未来现代农业主体的战略决策。2005年11月,农业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首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2006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正式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体现了传统农民身份的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发挥亿万农民,特别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2012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确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地位。2014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这一系列中央文件的颁布,确立了我国农民开始由身份型向职业型转变,新型职业农民的未来定位也更加明晰。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准入条件
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全职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对农业、农村有着深厚感情;作为市场主体,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农业收入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受到社会尊重;能创业,收入较高。
新型职业农民大体分三种类型:一是生产经营型,有投资能力和较强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能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工作,如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二是专业技能型,有一定农业生产技术和较丰富的生产经验,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如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三是社会服务型,掌握一定农业服务技能,能从事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如农村信息员、农产品经纪人、跨区作业农机手、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
所以,新型职业农民可以界定为:掌握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技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并以其为主要收入来源,占有一定的资源、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和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为社会持续有效提供安全农产品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有如下几类主体:一是农村当地四五十岁的农民,他们不仅具有较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而且对农业有着较深厚感情,愿意长期居住在农村,着力把他们中的一些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二是外出务工的返乡创业者,外出务工经历丰富了他们的见识,更新了他们的观念,并使其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资本,他们愿意返乡创业,回到农村经营农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新生力量;三是农村干部、投资农业的企业家、基层创业的大学生、回乡务农退役军人,这些都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良好对象。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调查
(一)调查对象
为了解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课题组于2014年3月至5月,选取农业部认定的10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之一――石门县进行问卷调查。
石门县隶属于湖南省常德市,是湘西北门户,素有“中国名茶之乡”、“中国柑橘之乡”、“中国早熟蜜橘第一县”之称,也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试点县;辖11个镇、8个乡、5个农林场,面积3973平方公里,总人口67.2万,其中农业人口57.3万。问卷调查主要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围绕水稻、柑橘、茶叶、养殖业,在县境内南、中、北三大区共选取5乡50村500人。调查对象限定为当地有农业户籍的成年劳动力、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经统计,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调查方法主要为访谈法、问卷法。
表1 石门县调查对象年龄、学历情况
(二)调查结果统计
石门县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有以下几类人员:长期居住农村、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占52.7%,村干部占12.5%,复转军人占10.5%,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占8.4%,打工返乡占15.8%。
土地经营规模0.1公顷及以下占72.5%,0.1~0.5公顷占20.8%,0.5公顷以上占6.7%。经营模式主要以一家一户独立经营为主,占81.5%;参加农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的农户分别占16.3%和2.2%。家庭农业收入1万元及以下占58.3%,1~2万元占25.6%,2~5万元占14.3%,5万元以上占1.8%。
调查对象参加农业技能培训的愿望强烈,特别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但省里每年下达的阳光培训工程指标有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远不能满足需求。不计没时间、怕学不会、年龄大等原因,愿意参加阳光培训工程的占97.4%,但高达90.2%的调查对象表示从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农民培训,有过一、二次培训经历的调查对象中自费培训占82.5%,只有村干部、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大中专毕业生表示接受过免费培训。
对于培训内容,多数调查对象对种植技术、养殖技术、植物保护技术表现出较大兴趣,其次是农业政策利用、农机操作技术、农产品营销技术、果蔬贮藏加工技术等。对于培训类型,22.8%选择创业培训,31.4%选择职业技能培训,44.5%选择专项实用技术培训。
培训形式要求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现场指导为主,占83.6%,接受课堂、视频、网络培训等形式占16.4%。对于培训时间和地点,大多认为农闲时节1~2天、生产季节0.5天和在田间地头讲授比较适宜。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直接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分析石门县调查对象年龄、学历统计结果,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农民大多是初中及以下文化,受教育程度偏低、年龄偏大,缺乏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农业科技能力,更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新生代农民不愿从事农业生产,更不愿长期生活在农村。这与湖南“四化两型”战略、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不相适应,“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将成为我国农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另外,从访谈调查中了解到,石门县职业农民中绝大多数由当地传统农民转换而成,城镇市民和外来人员极少,难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投入、技术更新和销售信息。农村留守农民整体素质不高,通过短期技术培训难以掌握有效的适应现代农业的专业知识,从而为通过技术培训引导留守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带来困难。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缺乏统筹协调
农民培训主要是通过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工程、科技普及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等形式开展,需要农业、财政、教育、劳动、科研等部门主导,农广校、农业中高职参与,这种分工合作固然带来了农民培训的专业化,但是主体不突出、各自为政、缺乏衔接沟通、效率低等缺点也显露出来。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是一种特定培养对象、特定教育内容和特定培养目标的教育,迫切需要建立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目标和任务相适应、分工合作、运转高效的教育培训体系。在当前中职、高职、农广校等缺乏合理的“立交桥”贯通的前提下,如何构建完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是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农民培训参与率不高,难以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气候
尽管国家对农业技术培训非常重视,每年安排许多专项资金用于农民培训,各地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也较强烈,但实际参与率并不高。主要原因是职业农民培育注重农业产业知识的系统培训,培训内容与农村留守农民需求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文化程度较低、年龄偏大的农民难以及时接受与掌握,而且各培训学校职业农民培训班的开班时间与农民务农时间有冲突,造成培训计划难以完成,农民参与培训效果不好,难以形成职业农民培育气候。
(四)职业农民生产经营项目单一、规模偏小,难以形成示范效应
石门县职业农民围绕水稻、柑橘、茶叶、养殖业等优势产业开展生产经营,但主要集中在初级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上,难以形成品牌。经统计,土地经营规模0.1公顷及以下占72.5%,经营模式以一家一户独立经营的占81.5%,家庭农业收入1万元及以下占58.3%。可见,生产经营项目单一、规模偏小,造成经济效益不高,不能发挥职业农民示范效应,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积极性。
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
(一)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准入和保障制度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要做到试点和推广相结合、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育相结合、系统培育和专项技能培训相结合。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体系建设,形成适合现阶段农业发展方向和各地区实际情况的一套培养机制,逐步建立起职业农民职业准入制度和生活保障制度。
首先,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主要指个人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效益、农村社会效益和责任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等,包括年龄、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农业产业规模、产出效益、收入水平、政治思想觉悟、示范带动作用、群众认可度、农业发展规划、资金投入能力等。政府评审通知后,由农民自愿报名,按新型职业农民评审要求提供相关材料,交由所在村委会、镇政府先后审查推荐,经新型职业农民专业评审机构审核后,出具审核报告上报农业主管部门。经农业主管部门同意后,提交新型职业农民评审专家组进行统一评审认定。评审结果在行政村、乡镇和县三级分别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无异议,予以公布,并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享受新型职业农民政治、生活等各项政策待遇。
其次,制定促进新型职业农民规模化生产经营政策。整合现行的农业农村政策,向认定后的新型职业农民予以倾斜。鼓励和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创办、领办、参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对其实行“一对一”对口帮扶的高新农业科技服务。落实新型职业农民相关创业扶持政策,积极争取政府及财政、发改委等部门出台各项相关政策,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力度。
最后,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多方筹集资金,免费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中等农业专业学历教育、岗位技能培训和新知识新技能继续教育培训。定期选拔优秀新型职业农民进入大中专院校研修学习,并补贴部分学习费用。积极协调教育、劳动、工商、税务等部门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切实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在接受教育培训和从业、创业方面的合法权益。
(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多元参与协作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坚持“政府主导、行业管理、产业导向、需求牵引”原则,聚合优势资源,构建多元参与协作的培育体系,对处于不同培育阶段的职业农民进行分类、分层指导。一要形成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二要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在农业中、高职院校设立农业农村定向生,定向培养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依法享有国家职业教育的相关优惠政策外,还应享受职业农民培育的有关专项政策,毕业后必须较长时期在农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工作。三要调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积极性。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扶持力度,除提供贷款、降低税费外,各级政府也应按政策给他们划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经费,让其完善农民教育培训设施条件,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和实训基地,主动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三)储备新型职业农民接班人
首先,针对农村青少年,应改革现有的农村义务教育模式和内容,纠正“去农化”倾向。可以在基础教育中增设适应当地需要的劳动技能和技术教育课程,适当增加自编乡土教材,使学生加深对农村的热爱与认同,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储备人才。
其次,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鼓励政策。我国农业院校自建国以来培养了上百万大中专毕业生,真正留在农业第一线的很少,人才流失非常严重。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因此,建议增大农业类学生减免学费幅度,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去农村一线工作。鼓励户口在城镇,有志于农业的中高职毕业生到农村一线参加新农村建设。鼓励转业军人、长期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Problem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500 Hundred Questionnaires in Shimen Country of Hunan Province
SHAN Wu-xiong
(Research Institute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unan Professional Technological College of Biology and Mechanism, Changsha Hunan 410127, China)
Abstract Taking Shimen County of Hun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questionnaires are given out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new professional peasants’ cultivation,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m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cultivation of new professional peasants including low education quality of rural labor force, the training system isn’t well-structured, and low participation rate. Aiming at above problems, it can adopt the following measures: set up permission and security system of new professional peasants, improve its multi-participation and cooperation system, reserve successors and integrate resources.
Key words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cultivation; problems; Shimen County of Hunan province
收稿日期:2014-04-24
篇7
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
围绕培大做强优质粮油、特色蔬菜和淡水产品三大优势产业,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技能为核心,以资格认定管理为手段,以政策扶持为动力,以长效机制为保障,培育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建立一套与市情、与产业相匹配,有利于各类职业农民发展,相对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与扶持制度,为新型职业农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目标任务
2012年-2014年,实现三项目标:
1. 重点打造“1234”工程,即培养100名具有较高专业技能、较大生产规模和较强创业能力的管理型职业农民;200名懂政策、晓法规、思想活、能力强的经营型职业农民;300名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与责任意识强的服务型职业农民;400名懂技术、会管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生产型职业农民。
2.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的四种类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和管理办法。
3. 建立与市情、与产业相匹配的四类职业农民政策扶持体系,从环境、政策、制度上保障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健康发展。
三、实施步骤
2012年,制定管理型、经营型、服务型和生产型四类职业农民培育方案,启动试点工作。
2013年,全面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研究与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模式、认定管理办法和扶持政策,建立信息服务平台。
2014年,完善相关办法、扶持政策和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一套先进适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
四、培育方法
(一)教育培养
分类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模式,即分类遴选培训对象、分类制定培养计划、分类开展技能培训,对培训学员统一开展相关岗位职业技能鉴定。
1. 分类遴选培训人员。管理型职业农民面向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经营型职业农民面向农产品经纪人、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等;服务型职业农民面向村组干部、农业企业和农业园区的技术骨干等,重点培育乡、村农技服务人员;生产型职业农民面向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特色产业专业村负责人和有志从事一产创业的农民等。
培养对象条件:年龄在50周岁以下,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农作物植保员培养对象的学历要求在高中以上学历,且有两年以上(含两年)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工作经历。
2. 分类制定培养计划。按照“学能成、成则用、用有为”培养目标,结合培育方向,分类制定培养计划,实行集中学习、生产实践、考试考核和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每个专业班集中培训时间15天以上。其中,管理型职业农民注重企业管理能力培养,专业设置为农业经营与管理,培训内容包括农村政策法规、农业企业创办与管理、农业项目编制与申报、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农产品储藏、加工与运输和农业信息技术等;经营型职业农民注重市场开拓能力培养,专业设置为农民经纪人,培训内容包括农村政策法规、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业信息技术、财会知识和农产品储藏、加工与运输等;服务型职业农民注重技术服务能力培养,专业设置为农作物植保员,培训内容包括农作物病虫草害测报与防治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农业机械维护与保养等;生产型职业农民注重生产操作能力培养,专业设置为高效种植、高效养殖,培训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农作物高效种养模式与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和农业机械维护与保养等。培训结束后,组织学员参加相关岗位的职业技能鉴定。其中,管理型与经营型职业农民鉴定工种为农民经纪人,服务型职业农民鉴定工种为农作物植保员,生产型职业农民鉴定工种为农艺工、蔬菜园艺工或淡水养殖工。
3. 分类开展技能培训。按照制定的培养计划,立足提升培训效果,对四类职业农民分类开展技能培训。其中,管理型与经营型职业农民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办班模式,每年的3月份组织学员集中培训,11月份按照学员产业类型,分类组织学员到与其产业相匹配的企业观摩学习,开拓学员的视野,增长学员的见识,更新学员的理念,提升学员的经营管理水平;服务型职业农民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班模式,在农作物病虫高发期的4月、8月份分段组织培训,组织学员到病虫测报基地实训,巩固学习的效果,做到现学现用;生产型职业农民按照产业类型,在农时关键季节到产业基地就地办班、就地实训,做到学有样板、看有现场、训有基地。培训结束后,安排师资与学员结对,组织师资定期回访,了解学员的生产状况和需求,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对有进一步提升需求的农民,系统开展中等涉农专业教育。
(二)认定管理
对取得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申请人分类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统一发放由兴化市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评审委员会验印的兴化市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
1. 制定认定标准。根据申请人从业类型,分类开展管理型职业农民、经营型职业农民、服务型职业农民和生产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
管理型职业农民:企业有农产品注册商标、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上、销售收入在200万元以上。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的土地流转或水面承包面积,种植业300亩以上、水面养殖100亩以上。
经营型职业农民:年销售各类农产品规模在50万公斤以上,利润10万元以上。
服务型职业农民:申请人有两年以上(含两年)在村委会、农业园区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单位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工作经历。
生产型职业农民:申请人的种养面积在50亩以上,单位面积产量或效益同比周边农户增幅5%以上。在农业企业、农业园区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就业的产业工人须有两年以上的从业经历。
2. 组织资格认定。按照申请、审核和认定程序,符合条件的农民填报兴化市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申报表,连同申报附件材料一起,报兴化市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委员会审核,由市资格审定委员会组织相关人员逐项审核确认,对审核合格的农民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无异议后颁发兴化市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
3. 资格认定管理。一是依托已建成的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兴化工作站,让农民充分享受平台提供的一切资源和服务同时,通过gps定位、工作交流、推广日志等系统强化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动态管理;二是对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农民每两年进行一次年检,对已不具备证书岗位资格的农民取消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对两年以上未年检或岗位类型调整的农民重新认定。
(三)政策扶持
分类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扶持体系,通过政策引导、项目
倾斜和资金扶持,从环境、政策、制度上保障我市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健康发展。
1. 服务扶持。建立专家组,推行专家与新型职业农民结对挂钩服务机制,为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开放基于3g的基层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为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贴切即时的资料查询、田间诊断、农事决策等快捷信息化服务。
2. 政策扶持。①从持农作物植保员资格证书的服务型职业农民中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担任村级农技员,按照服务面积给予奖励;②农机补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专业合作社、设施农业、农业保险等各项涉农奖励性政策优先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其中,发展粮食生产的农业保险费用由财政补助,发展设施农业的农业保险费用个人只需负担15%;③新型职业农民领办、创办农业企业、农业园区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除享受各项涉农奖励性政策外,优先办理设施农用地备案手续,执行农用电价格,推荐优先参与银行贷款授信,根据评估情况给予200万元之内的信贷担保;④对新型职业农民规模流转土地从事种植每亩给予100元的一次性土地流转租金补助。
3. 项目扶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同等条件下,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道路与农网改造等各项涉农项目对新型职业农民优先申报、优先立项。
五、工作制度
1. 资格认定制度。实行统一认定、统一编号、统一发证,凡符合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标准的农民均可申请认定。
2. 证书年检制度。对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每两年年检一次,年检合格加盖兴化市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委会员年检印章,年检不合格取消资格证书。
3. 继续教育制度。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农民每年须参加30学时以上的知识更新培训,培训结果作为资格证书年检、农民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4. 优先扶持制度。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同等条件下农业生产人、财、物资源优先向新型职业农民集聚。
5. 资格准入制度。村级农技员实行资格准入制,从持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和农作物植保员资格证书的“双证”农民中选拔。
六、保障措施
1. 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体系
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农业局、财政局和人社局负责人为副组长,财政局、人社局、农业局、林牧业局、水产局、农机局等分管领导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农业局负责人为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和政策研制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信息服务工作室和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委员会,分别负责信息、技术服务和动态监管等工作;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委员会设在市人社局,具体负责标准制定、资格认定和证书管理等工作。
2. 落实政策,加大行政推动力度
围绕培育四类职业农民,不断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五项工作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分类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在土地流转、生产补贴、技术服务、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方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强化行政推动作用,引导社会重视、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逐步扭转当前职业技能“被培训”现象,创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良好的政策环境。
篇8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1.006
近几年来,我国数以百万计的农民通过短期培训掌握农业实用技术或转岗技能。因此培训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培训过程中,也存在些问题,农民往往觉得浪费时间而导致培训效果不佳。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来看,教学方法存在一定问题。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特点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同于学历教育和以往培训。学历教育学习时间长,在于掌握理论知识。以往培训大都是短期培训,一次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须牢牢抓住教学创新点。一是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创新。培训和培育虽一字之差,理念和内容却有本质区别。培训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只是培育的一个环节;培育则包括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全过程,即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只有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才能达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目的;二是实现从“办班”到“育人”的创新。采取适应成人学习和农业生产规律的“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大力推行田间学校、送教下乡模式;三是实现从培训过程考核到绩效考核的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培训过程不再是考核的重点,而是将培训过程、产业发展与培训对象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培育效果的综合指标;四是实现从传统培训到现代化培训的创新。在坚持传统手把手面对面培训指导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发网络平台,实现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技术信息咨询、在线认定管理和绩效考评。
1.1培育对象
从培育对象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是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等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成员,年龄在18~55周岁之间,不同于以往的培育对象是文盲、小学到大专文化都有的局面,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培训出来的效果大相径庭。
1.2培育内容
从培育内容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生产型经营和专业技能型服务为主,培育注重实效及后期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不同于以往理论脱离实践的培训方式。
1.3培育时间
从培训时间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周期为2年半,理论实践时间15天;以往培训时间4~7天,后续指导、电话回访往往都是蜻蜓点水。
1.4培育方式
从培训方式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由国家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农业局为主管部门、财政局监管。授课方式:一是采取现场授课双师互动;二是远程网络授课;三是现场与网络相结合;四是答疑解难视频解说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以往培训大都是以现场授课为主、课件为辅,学员一坐一天,效果较差。
2选择正确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特殊性是要求教师根据每次培训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组合应用。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参加培训的教师要不断学习,尽可能掌握让农民易接受的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双师互动教学法等。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各种教学情境,并能达成各种教学目标。
单一使用某种方法,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讲授法,能有效地发挥教师在学员中的主导地位,教师能比较准确、及时地把知识传给学员,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讲课效果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水平和知识技能,还有学员的听课接受能力,只是一种单纯的语言刺激,学员长时间听讲容易产生听觉疲劳,导致注意力下降,从而影响讲授效果。直观演示法使用图片、实物、录像等,使学员获得生动直观的感性印象,对理解抽象的东西有帮助,是通过视觉刺激完成的,其局限性是单一使用容易使学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若两者或者多种方法结合,相互取长补短,效果远比单一效果要好得多。因为没有一种通用的教学方法和固定的教学模式适用于所有课堂,因此研究好教育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3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有意识地将教学方法组合应用在一起,通过一些教学方法的合理组合,使各种教学方法相互补充,扬长避短,既能弥补单一教学方法中的局限性,又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综合效益,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
3.1根据培育内容,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
在食用菌专业培训中,外聘食用菌专家教授以食用菌栽培技术为主,专职教师讲授食用菌市场营销、合作社账务管理等相关课程为辅,采用双师教学模式培训。由助理教师主持,教授主讲;采用实地参观教学模式,例如木耳挂袋栽培技术和摆袋栽培技术要点讲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问卷式讲解等。
3.2根据培育目标,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
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及社会服务型的培育目的和目标是有区别的。生产经营型侧重管理和市场操控,可多采用考察及经验交流的形式。专业技能型侧重生产技能的掌握,可多采用理论学习和现场操作训练的形式。社会服务型则是侧重技术和劳务的社会服务,除了理论、操作技能外,还注重协作沟通与保证服务质量,所以实训课是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
3.3根据培育时间,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
培训日期应避开农民农忙时间,利用农闲集中理论培训,后续采取一对一、手把手进行跟踪实训指导,由实践上升为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让学员在农忙时节得以把理论应用到实践。
篇9
我国劳动力众多,具有庞大的农民基数,但总体素质相对较低。而现代农业生产要求从事农业生产者必须要具备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科技素质、思想素质、法律意识、市场经营管理能力,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及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新型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意在解决未来农业发展中的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有效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质量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有效性;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国在各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农业生产方面也正朝着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前进。大量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应用,新型的生产机械不断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农业生产结构也在不断调整,总体来看,农业生产日趋产品多样化、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未来的农业发展倾向于绿色、有机、环保的发展趋势,生产手段也朝着科技化、智能化的精准农业方向发展。这对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意义的农民便难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农民将成为一种职业,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这就是新型职业农民。就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及农业的发展来看,培育新型农民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农民的素质、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对于新农村发展及现代农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培训教育工作中,必须要下大气力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提高职业农民的全方位素质,使其在文化素质、生产技能、道德水准、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市场意识等方面都能全方位的提高,以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农业发展需要。
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培训组织情况不够理想
在具体的培训工作落实上,由于宣传不到位、信息传递不畅、农民的积极性不高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实际的培训工作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培训工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其中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组织工作不到位,农民培训工作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并非某个部门单独就能完成,需要社会的各部门通力配合才能完成。当前组织培训工作,基本上还是以政府为主体,存在行政命令和计划分配的问题,这也导致培训的组织缺乏灵活性和合理性。
1.2培训内容及形式比较单调
新型职业农民已经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相对来讲应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对于现代事物及信息的掌握也相对较多,所以在培训形式和内容上也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力求丰富多样,增加互动性及实际操作内容,这样才能使新生代农民能够学有所得,学而能用。但是在实际的培训教学中,在课程设置及内容安排上,存在单一枯燥的问题,往往理论知识过多,而实践内容过少,操作性差,大容量信息使学员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培训的质量。另外有的课程在讲解时术语过多,超出学员的接受能力,理解上存在困难。
1.3培训效果考核不科学
培训效果最后是要通过考核做出评定的,在操作层面上,考核的设定不能真实反映出培训的效果,缺乏科学性,往往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多数地方的培训结束后只是对学员进行一些机械的测试,所采用的办法仍然是学历教育的方式,由于学员的文化水平存在差别,测试的结果受文化基础影响,难以真实反映所学的情况,导致效果评定缺乏客观性。
2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的措施
2.1科学制定培训方案
培训工作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在培训时一定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要认真分析目前农业的发展层次和市场的需求,要深入基层,对农民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充分的调查,真实了解农民的切实需要之后,再根据这些需求点进行培训方案的制定,对于培训的方案、培训的内容、培训的形式等方面,哪些地方应当侧重、哪些地方应当作为了解,在方案的制定中都应有所规划。尽可能多听取农民的真实想法,了解其切身的需求,同时也要了解受训农民的文化程度,采取易学易懂的教学模式,使其真正能够学会听懂,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能够进行应用,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及高效性,这样才能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能够真正起到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法律意识及市场经营能力的作用,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2.2培训工作的开展要注重提高效率
培训工作的开展要特别注意效率的提高,只有提高培训效率,才能使农民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东西,才能使更多农民受益。在培训形式上要灵活多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生活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合的教学形式。例如,利用农闲时间进行集中培训,或者采用送教下乡,把培训工作送到田间地头,在生产现场进行指导。除了讲课培训外,可以通过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采用农民乐于接受的形式,要比单纯的理论讲授的效果要好,对于农民受益也更大,培训的效率也能大大提高。
2.3建立科学的培训考核机制
篇10
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达到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根据按照农业部,《关于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通知》(农科教发[2006]2号)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己任,改进培训方式,提升培训效果,充分发挥市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任务目标
围绕优势主导产业,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对骨干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和面对面、零距离的全程挂户培训,通过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懂经营、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骨干农民,促进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全市12个乡镇(街道),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33个重点行政村,加大培训力度和培训规模,每个村培训专业技术骨干农民不少于40名,进村技术指导不少15次,全市共培训和结对挂户1400名以上骨干农民,辐射带动1400名以上一般农民。
三、培训内容
以贴近农民、贴近实际、贴近市场、方便学习、降低成本、灵活高效为原则,围绕育肥牛、甜粘玉米、绿色水稻、食用菌、五味子栽培、贝母栽培、食用瓜栽培、苗木栽培、大棚蔬菜和地膜花生等12项内容,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见附表)。
四、主要措施
(一)建立组织体系,打牢项目实施基础
1、建立项目领导小组。成立以分管农业的副市长陈辉担任组长,市农业、财政、畜牧、水利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等项工作。各镇围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中心,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分管农业的领导亲自抓,农业助理、农业农机服务中心主任具体抓,并明确工作职责,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建立市镇两级培训体系。建立市级讲师团。从市级挑选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勤奋敬业、业务精良的同志组成市级讲师团,负责对各镇的师资培训和骨干农民为主要对象的重点班培训。
建立镇级技术指导组。各镇从农技人员中选择具有一定技术水平、推广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技术指导团,每镇4-6人。负责对本镇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并进村入户对骨干农民、一般农民进行巡回指导,实行分片负责。
成立教学班,明确班主任。从市级讲师团成员中选择具有较强工作责任心和较高农业技术水平、熟悉农业推广工作和了解农民需求的农业科技人员担任教学班班主任。班主任按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好培训,做好教务管理、学员管理等项工作,及时发放培训教材,做好教学日志、考勤记录。同时兼任巡回技术指导员,在生产关键时刻深入田头巡回指导。
(二)科学制定实施方案,严格按序时进度实施
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结合农时季节、农村生产安排培训内容,保证培训内容具有相对连续性和适应性、实用性。承担项目培训的农广校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按照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优势主导产业培训的时间,内容、次数、地点和教师(见附表),使进村培训指导工作各个环节按进度进行。
(三)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深入农村,把急需的农业知识送到农民手中。整个培训工作采取“五个一”培训模式,即为骨干农民发放一张专家咨询卡、一本培训记录薄、一张明白纸、一本技术资料、一份专业技术生产光盘。在培训方式上要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巡回指导相结合;室内与田间地头相结合;请进来与派下去相结合;教师授课与现场示范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
1、编印培训教材。市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要按照培训内容编制科普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培训教材,从田间准备,播种期,生长期、成熟期等不同生育阶段的管理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不同栽培方式高产栽培技术,编写技术手册、明白纸等培训资料,发放到人,做到人手一册。
2、采取多种培训方式。针对培训对象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培训内容以及地域分布等不同情况。一是多形式开展培训。在“五个一”培训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要求,采取集中办班、专题讲座、进村入户、发放资料等多种培训形式,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项目培训与送科技下乡活动相结合,在各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作为现场培训指导农民的试验田,由单纯指导农民变为带着农民干的新方式。二是多渠道开展培训。培训过程中,除利用确定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外,继续开展农技110咨询服务帮助农民解疑释难,利用市电视台《农业科技之窗》栏目,介绍新品种、新技术,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以提高培训效果,扩大培训的辐射面。
(三)明确责任,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管理
1、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制订《讲师团成员工作守则》、《班主任工作守则》等管理规则。市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农民培训工程工作督导、管理、检查、考核等工作,协调解决在培训工作存的问题。
2、设立专职教师和联系户。市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要在每个村设专职培训教师1名,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的作用,让农民学懂、学会、学透,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并在村里建立3-5个联系户,向农民发放技术明白纸和有关资料,组织讲座和播放技术光盘,结合农时进行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
3、规范管理,完善培训档案。“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实行联系教师负责制,每次进村培训指导活动都要有详实的受训农民登记表、培训内容、指导老师签字、培训现场照片,保留第一手培训资料,健全档案,以备检查验收。
4、建立信息报告制度。培训基地、实施乡镇和村设专职联系人1名,定期上报市新型农民培训活动进度、及时反馈培训效果、推荐学用科技示范户、典型户。
- 上一篇:工程管理导论
- 下一篇:企业培训课程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