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链规划设计

篇1

关键词:不确定规划;供应链网络;粒子群算法

中图分类号:F72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1-0126-02

引言

供应链通常由供应商、工厂、分销中心和顾客构成,供应链网络设计是确定选择哪些工厂和分销中心来生产和分销商品,在满足顾客需求的情况下,使得整个供应链的费用最小。它为有效管理供应链提供了一个最优的平台,在供应链管理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近年来,供应链设计问题被广泛研究. 1974年, Geoffrion和Graves[1]研究了多产品单周期的分销系统,并且利用Benders分解算法求解问题。Syarif[2]等建立了一个物流供应链模型来确定供应链的网络配置,采用了基于支撑树编码方式的遗传算法来解决该模型.在确定环境下研究供应链设计问题很难满足实际顾客的需求。Cohen 和Lee[3]通过四个随机子模型来研究整个供应链的设计问题,并且利用启发式算法求得整个供应链设计的最优解。Santoso等[4]针对一个实际的问题,利用随机规划来建供应链设计模型,并将随机模拟技术和Benders的分解算法相结合来求解这个问题.考虑到单纯用随机规划中的分布函数很难准确描述符合实际情况,本文除了考虑顾客需求的随机性,同时对运作费用的做了模糊处理,并设计了基于模糊模拟、随机模拟和粒子群算法的混合智能算法来求解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得到了理想结果。

一、不确定环境下供应链网络设计模型

在一个供应链网络中经常包括以下组成部分:顾客;把产品销售给顾客的分销中心;将原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生产产品的工厂;给工厂提供原材料的供应商. 供应链的总费用包含从供应商购买原材料的费用;工厂生产产品的费用; 将产品从工厂运输到分销中心的运输费用;将产品分销给顾客的分销费用以及开设工厂和分销中心的固定费用.即总费用C(x, y,ξ)为:

其中:i ―― 表示产品,i=1, 2 ,…,I;

v ――表示供应商,v=1, 2 ,…,V;

j ―― 表示工厂,j=1, 2 ,…,J;

k ――表示分销中心, k=1, 2 ,…,K;

r ―― 表示原材料, r = 1, 2 ,…,R;

m ――表示顾客, m=1, 2 ,…,M;

其中C0为决策者能够承受的价格,βim为决策者对顾客提供各种服务水平要求。

二、粒子群(PSO)算法

PSO算法是模拟鸟集群行觅食的行为。通过鸟之间的集体协作使群体达到最优目的,在PSO 中,每个可行解被称为一个“粒子”(Particle),多个粒子共存、合作寻优,每个粒子在飞行过程中所经历过的最好位置,就是该粒子找到的最优解。整个群体所经历过的最好位置就是整个群体目前找到的最优解(全局最优解),每个粒子根据它自身经历过的最好位置和整个群体所经历过的最好位置来动态调节自己的“飞行”,搜索问题的最优解。由于不确定规划的复杂性,我们应用模拟技术[7]来计算模糊目标函数以及检查随机约束,并将模拟技术与粒子群算法结合形成混合智能算法来求模型,算法过程如下[8]:

step1:对每个粒子初始化,随机产生m个初始解或给出优个初始解,随机产生m个初始速度,检查开放的工厂或分销中心的个数是否超过给定数目,如果超出,则关闭其中开放的工厂或分销中心中能力最小的那个;然后在那些没有开放的工厂或分销中心中选择能力最大的开放.设在第t次迭代时粒子的位置表示为xi=(t)=(xi1(t),…,xid(t)),飞行速度表示为vi(t)=(vi1(t),…,vid(t))

step2:根据当前位置和速度产生各个粒子的新的位置;粒子i在第次(t+1)迭代时,根据下列规则更新自己的速度和位置:

vik(t+1)=wvik(t)+c1r1(mik(t)-xik(t))+c2r2(mgk(t)-xik(t))(2)

xik(t+1)=xik(t)+vik(t+1)(3)

其中,w为惯性权重;c1 ,c2为两个学习因子, r1 ,r2为(0,1)之间的随机数,i=1,2,…,m,mi(t),为个体极值,mg(t)为全局极值。

While(迭代次数< 规定迭代次数)do

step3:计算每个粒子新位置的适应值;对各个粒子,若粒子的适应值优于原来的个体极值mi(t),设置当前适应值为个体极值mi(t);

step4:根据各个粒子的个体极值mi(t)找出全局极值mg(t);

step5:按式(2),更新自己的速度,并把它限制在内;

step6:按式(3),更新当前的位置;End.

三、数值算例

设计一个供应链网络,包含3个供应商,5个待选工厂,5个待选分销中心,满足4个顾客的需求。现假设有3种原材料,生产1种产品,已知3种原料按照2∶1∶1的比例生产产品,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为随机变量,其概率分布为N(μ,σ2 )。供应链中的运作费用包括工厂从供应商购买单位原材料的费用、工厂运输单位产品的费用以及分销中心分销单位产品的费用都是以模糊数给出的,其隶属函数如下表所示,其中(a,b,c) 表示三角模糊数。决策者要求开放的工厂和分销中心的个数最多是4个。

如果决策者能够接受的价格350 000,即C0 =30 000,要求顾客的服务水平至少为0.19,即ηim= 0.19。粒子群算法的参数设置如下:种群规模为50 ,运行的代数为500,模糊模拟次数为4 000 ,为了求解模型(1),利用混合智能算法,求得最大的可能性为0.21,选择开设的工厂为P2 ,P3 和P5,开设的分销中心为D2 ,D3和D5 。

参考文献:

[1] Geoffrion A M, Graves GW. Multicommodity distribution system design by Benders decomposition [J]. Management Science, 1974, 20 :822 - 844.

[2] Syarif A, Yun Y S, Gen M. Study on multi2stage logistic chain network: A spanning tree2based genetic algorithm approach[J ] .Computer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 2002 , 43(1 - 2) : 299 - 314.

[3] Cohen MA, Lee HL. Strategic analysis of integrated production2distribution systems: Models and methods [J ]. Operations Research, 1988 , 36 : 216 - 228.

[4] Santoso T, Ahmed S, Goetschalckx M, et al. A stochastic programming approach for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under uncertainty [J ] .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5, 167 : 96 - 115.

[5] Liu B. Dependent2chance programming with fuzzy decision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1999, 7(3) : 354 - 360.

[6] Liu B. Dependent2chance programming in fuzzy environments [J]. Fuzzy Sets and Systems, 2000 , 109(1) : 97 - 106.

篇2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第四方物流;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4-0015-02

一、第四方物流的概述

1998年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提出了第四方物流概念,它是专门为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提供物流规划、咨询、物流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等活动。第四方物流在世界上发展比较成熟,例如欧洲的安盛公司和菲亚特公司成立了一个合资的第四物流企业,专门经营服务零配件物流。仅仅过去七年的时间,为公司回报了6 800万美元。英国的埃森哲公司与泰晤士水务公司成立了一个合资企业,专门经营服务零配件物流,使得供应链总成本降低10%。目前我们国家的第四物流发展还不够成熟,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市场化水平还不高,大部分物流公司在发展模式上还不成熟,经营模式还停留在过去的旧模式中,例如“大而全,小而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第四物流发展还处于引进阶段的原因。

二、核心竞争力的概述

企业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有不同的说法,克雷恩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各种技能的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网络;库姆斯认为,各种能力组合成核心竞争力。各国学者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说法不同,但提出的概念都有个共同特点,即企业业务能力、要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总结为核心竞争力是将资源和核心能力要素整合,形成独特的集约技能及知识。目前在我国市场化逐渐加深的形式下,第四方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有决定性作用,也是企业以后能长久保持优势及发展的必备能力。

三、第四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要素

1.个性化、多样化的供应链与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及实施能力。第四方物流通过自身的能力及技术,以供应链的形式,整合供应商资源、能力、技术,提高物质流通的效率,优化供应链物流。第四方物流对企业进行评估、制定、设计及运作,提供专业物流解决方案。因此,多样化及个性化的供应链与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及实施能力,可认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要素。目前我国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淘宝、天猫、京东等网上业务已经成为中国网购的引领者,也带动了物流的大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局限性越来越显现出其局限性,第三方物流已经对自身的物流发展及效率应接不暇,急需第四方物流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供应链与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使其在物流方面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良好的供应链服务商资源整合能力。第四方物流通过其提供服务的作用及性质,已经在企业中找到了一席之地,也获得了物流服务提供商的领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对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信息技术服务商、电子商务服务商、管理咨询服务商进行最优化的整合,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供应链服务方案。通过实体的联系和交流的枢纽,组成同一系统内的集成商,同时囊括客户及第四方物流的技术业务能力,可以为客户带来非常显著的利润,一个成功的第四方物流企业必须具备良好的供应链服务商资源整合能力,它影响着第四方物流的成败。因此,良好的供应链服务商资源整合能力是第四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要素。

四、第四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对策

1.加快供应链及物流系统的整合规划及实施能力的培养和投入。第四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要素之一,就是供应链及物流系统的整合规划及实施能力,第四方物流在为客户提供服务时,要提出优化后的“综合供应链解决方案”,所谓的“综合供应链解决方案”,是指对供应链服务商资源的整体规划,使其能够具备顺畅的实施能力,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加快供应链及物流系统的整合规划及实施能力的培养和投入,是构建第四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首先,构建第四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改善企业组织的架构,企业组织架构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企业的核心业务,是企业运作的根本;其次,优化企业的运行流程,科学的运行流程使企业在业务上更加高效顺畅,这也为加快供应链及物流系统的整合规划及实施能力的培养和投入扫清障碍;最后,加强供应链及物流人才的培养、加强战略支持及投入,人才始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人才培养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同时,从企业的战略上必须对供应链及物流系统的整合规划及实施能力给予重视,更多地给予其财政支持。

2.建立供应链战略联盟,采取合理的运行模式。企业之间加强合作,最终结成供应链战略联盟,是企业建立核心能力的重要手段。战略联盟是各公司之间的业务互补、取长补短,是在一定时期内各公司之间的合作安排。供应链战略联盟主要体现在各企业之间资源及知识的新组合,从而获得更多的不可预见的利益,同时建立起来的供应链战略联盟成员可以相互之间交流、学习,可以创造出新的知识及提升各成员之间的业务能力,搭建良好的平台。目前,建立供应链战略联盟主要有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管理咨询服务企业及第四方物流企业,每个企业之间各有优势,第四方物流企业通过联合以上企业,结成供应链战略联盟,才能创造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建立供应链战略联盟时,更要采取合理的运行模式,第四方物流一共有四种模式,即正向协作模式、集成商模式、行业革新者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其优缺点,因此要根据第四方物流企业的实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运作模式。目前我国第四方物流还处在引进发展阶段,不可能短期内取得全面发展,一定要合理选择运作模式,适应市场需要,否则就是拔苗助长。从以上总结来看,建立供应链战略联盟,采取合理的运行模式,是很有效的构建第四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五、总结

目前我国第四方物流还处在引进发展阶段,发展的空间十分巨大,由于电商等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发展需要物流业务的改革发展,而第三方物流已经不能适应体量较大的物流业务,第四方物流最终将通过自身业务能力整合社会资源,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成本,为企业之间提供良好的物流服务。然而专注市场发展规律,通过第四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将是我国第四方物流发展的最有效手段。本文就是通过对第四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分析,最终提出第四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王飞洲.第四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篇3

一、人才供应链理论的提出

新经济时代的供应链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广义的供应链可以理解为: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核心企业为盟主,将客户、研发中心、供货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服务商,按协同产品商务(CPC)和双赢模式连成一个完整的功能网链结构,强调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产品生产供需关系的系统工程的形象表达。

(一)人才供应链结构模式

我们透析企业产品供应链,结构可简化为“客户需求——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营销”;推而广之,人才供应链结构即“用人单位需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高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就业营销”,也即是需求拉动式人才营销: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标准,科学地规划设计人才,培养人才,塑造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生,进而做好大学生的就业营销工作。

对人才供应链结构,我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在路径的选择上,一条重要依据就是用人单位需求即明确的市场定位。需求确定后,高校将对过程进行设计再造。这时,运作过程的设计问题实际上已经转化为用人单位的服务需求和高校的服务能力二者的匹配问题。在系统选择上,不可忽视对高校运作过程和价值链做精心地分析,找出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整个系统的建立要从投资回报最有潜力的环节切入,以便能够带来全面的服务水平和服务利润的提高,即价值链的增值。同时,还是信息共享的机制。没有互动的机制,就没有信息的共享,更没有高水平的服务。因此,人才供应链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共享的系统。

特别指出人才供应链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机械上的链式结构,而是一种复杂庞大、交叉纵横的网络系统,强调供应链上的各节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二)优化人才供应链系统,是做好人才营销的关键

将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全社会关联起来组成一条人才供应链系统,优化供应链环节、促进协调统一,发挥人才供应链系统的整体效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尤其在当前用人单位的需求个性化与人力资源全球化的大市场不确定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高等学校必须实现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观念的转变,通过院校重组、校企联合及发挥社会人才市场的优势,整合人才供应链的各种资源,重点发展和做好本院校能创造特殊价值、比竞争对手更擅长的关键性专业化工作,甚至将自己并没有绝对优势的工作进行外包,从而形成一个关于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战略联盟。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提升本院校和整个人才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21世纪的高等教育的竞争不再是校与校之间的竞争,而是人才供应链与人才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二、大学生就业瓶颈分析

我们根据人才供应链结构,将影响链条供应链系统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清楚地认识大学生就业的瓶颈。供应链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用人单位需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高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就业营销。

(一)用人单位需求缺乏科学的选才标准

1.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

2.存在性别和生源地域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还有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3.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对大学生求职最担心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36%的受访者对将来求职最担心的问题是没有工作经验,对社会缺乏了解的,担心英语、计算机水平不够好的,专业课成绩不稳定分别占总比例的29%,18%,17%。

(二)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就业能力不足

1.大学生就业定位偏颇。大学生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相对稳定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的外资企业,而到西部边远地区、东北老工业区就业的大学生较少。还有,大学毕业生选择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的较多,而选择需求缺口大的民营企业的明显不足。对大学生毕业后的择业方向,调查结果如下:有25%的受访者毕业后的择业方向会选择到外资企业,23%的到事业单位,19%的到政府机关,17%的到国营企业工作,16%到私营民营企业。

2.大学生自身优势区域不清晰,单位难能稳定。大学毕业生今后职业期望关键是要发挥自己的才能。由于没有做好职业规划,也就不清楚自己能胜任什么的工作。因此自身不能在优势区域内很好地发挥作用。单位或岗位左换右换,难能稳定。对大学生今后职业的期望,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对今后职业的期望关键是要发挥自己的才能,而25%的受访者期望专业对口但不一定强求,21%的受访者认为找到工作就行,只有少部分人认为非本专业不干的。

3.求职途径把握不准,获取信息的方法不够丰富有效。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对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哪种求职途径,调查结果显示:23%的受访者会选择通过互联网招聘信息进行应聘,有43%受访者会到人才招聘会上应聘,29%的会通过亲友介绍的方式进行求职,有5%通过自荐途径求职。另外,信息经济时代,针对性自身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获取就业信息是很好的渠道。对通过何种渠道了解就业信息,调查结果显示:有41%的受访者通过社会招聘市场了解就业信息,27%的受访者在学校的招聘会上了解,有21%的是在网上查询了解,还有少部分人通过在报刊上或其他途径了解到就业信息。

(三)高校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创新培养不够

1.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并制约着就业顺利进行。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对大学生择业最重要的条件,调查结果显示:有53%的受访者认为择业最重要的条件是能力素质,而有24%的受访者认为真才实学是择业最重要的条件,17%的受访者认为社会的关系是择业最重要的条件,还有6%受访者认为金钱是最重要的。由此看出,不少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素质的高低是顺利就业的关键因素。

2.教学方法陈旧,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部分教师教学的责任心不强,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学生评价期考一锤定音。著名的数学家笛卡尔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获得学习方法知识的价值”。可中国传统教育定位“传道、授业、解惑”,而西方教育定位则是“唤醒、激励、鼓舞”。用人单位呼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课程设置不明确,学科结构不合理。对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专业知识面窄狭,不能做到厚基础,宽口径,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学科调整、专业设置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加上急功近利,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专业进一步失衡,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对所学专业在工作中是否有用,调查结果显示:比较有用占37.93%,作用一般占50%,没什么用占12.07%。

(四)大学生就业营销工作缺乏社会化、系统化和现代化

篇4

1.1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环境诉求生态休闲农业是一种依靠自然环境的绿色产业。一方面,休闲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要求高,既要求时间上园区景观四季可供观赏,体现四季生机,充分体现绿色价值,另一方面,对休闲农业的开发也加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由于休闲农业发展主要以自然农村环境为背景,在大众进行休闲旅游的过程中,人流、物流、能量流不断互换,其对生态环境的驱动影响比传统农业更为严重。在调查走访中,我们的确也看到很多休闲农业园区暴露出很多陋弊,例如园区游客随意露营、野炊产生的大量垃圾、烟尘;节假日超容量的游客旅游对景区植被的踩踏,园区农户经营者对农作物化肥、农药的随意滥用等环境问题堪忧。

1.2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资源诉求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样对于生态休闲农业而言,自然环境中的水、土、木、气是必不可少的资源要素和先决条件。在当前各地政府大力开发农业用地进行生态休闲农业建设过程中,虽然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业经济增长,但是,盲目而欠规划的开发建设其实是在浪费生态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在调查走访中,我们看到很多正在等待开发的土地其实是很好的可耕地,加上园区冷热不均的经营现状,使得这些耕地一直被荒废闲置,导致耕地资源不断减少,不少农民由于被政府征地后也失去了经济来源,怨声载道。其实在国家土地政策中,有明令规定要保护农业耕地,而现实中不少开发者罔顾土地法规,规避用地审批,擅自改变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大量违规建设。这种不顾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营模式是与绿色经济发展背道而驰的,必然要遭到大众的质疑和自然的报复。

1.3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效益诉求生态休闲农业作为新型农业形态,是当前我国振兴第一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从目前的经营模式来看,其实它是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交叉型产业,包括农产品种植、加工、包装、休闲旅游服务等多种形态,是一种新经济增长点。因此,在各地政府大力推动发展中,需要积极研究如何实现多产业联动,使有限资源创造最大收益,以形成高效的跨企业、跨产业、跨农户的经济联合体。

2对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绿色供应链管理既关注“上游”的资源整合和最佳配置,又关注“下游”的市场反馈和客户需求,所以对生态休闲农业实行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就是要按照市场发展需求,将农业生产运作过程系统化、整体化,整合内外资源,提高休闲农业供应链的整体协同能力,才能更加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使休闲农业的自然供给与大众的市场需求之间良性互动,提高休闲农业的资源效益。

2.1推动闭合运作的供应链构建绿色供应链没有终止点,是“从摇篮到再现”,利用节能、低消耗、高效率的闭路循环技术,让产品报废后回收再处理还能再使用,或粗加工后作为原材料进行新利用,从“废物”到“原料”,使绿色供应链成为一个循环再利用系统。所以在对生态休闲农业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时,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角度出发,必须重视闭合供应链的构建,这是进行休闲农业供应链优化重整的第一步,只有在这种无缝对接的循环体系中,才能将休闲农业的生态资源价值进行充分实现,并使环境污染降到最低。国内的休闲农业园区经营者可以自身为核心,构建完整的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销售、配送等一体的综合农业经营实体,也可以优势互补,组成经营联盟,与优质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物流企业等合作,以生态价值理念为导向,打造内外资源整合、闭合运作的供应链,使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的产业共生组合,实现资源整合优化的科学性规划。上海多利农庄以生态有机农业为经营模式,倡导科学、低碳、环保、高效的经营理念,与优秀的冷链服务商结成合作伙伴,构建智慧农业和物联网系统,进行品牌化、产业化运作,从农业生产源头直至最终消费者加强全过程循环供应链控制,推进了生态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运作,给国内众多生态农业园区起到了示范作用。

2.2优化休闲农业园区的生态设计生态景观是休闲农业园区成功的重要基础,这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推行优化生态设计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因此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必须突出生态景观、生态技术和环境保护的原则。具体而言,一方面园区可以以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为导向,构建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季相景观(四季各有大面积的水果、蔬菜、花卉及观赏果木);或者利用生态系统循环食物链、立体种植等原理设计高效农作物种养模式。另一方面对诸如园区农作物病虫害、农药使用量控制、经营户生产生活污染、游客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景区停车场位置设置、园内环保交通工具配置等问题做好环境治理维护工作。只有做好生态环境优化设计,才能打造园区自然、和谐、干净、舒适的休闲旅游环境,才能真正提高园区经营者的经济收入,这也是政府投资建设休闲农业园区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2.3督促政府技术支持与数据处理从当前实践来看,生态休闲农业现代化管理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例如多利农庄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理念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先后两次来到多利农庄进行调研,并批准建立了“上海有机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因此,在构建生态休闲农业的绿色供应链运作体系中,一方面需要政府与相关机构尽力营造绿色资源数据库,给于政策指导、示范推荐、数据分析等资料与技术帮助,使绿色生产模式、绿色物流资源、绿色品牌构建、绿色规划体系等相关资料得到共享,提高园区经营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对休闲农业园区经营者实施严格准入制度,进行统一化管理和标准化操作规则,实行实时监控和动态跟踪,建立规范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估系统,提高园区经营者规范管理水平,健康、科学、合理地打造生态休闲农业的绿色供应链体系。

篇5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工程项目;项目管理;集成化

1.引言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兴的集成化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在工程项目中引入供应链管理机制的时间不长,根据现有的工程项目管理方法结合供应链管理思想,达到提高项目作业效率,减少执行过程中非技术性的浪费和消耗,使各方获利的目的。

2.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

2.1背景介绍

(1)供应链管理内涵

它是一个集成化的功能体系,将项目业主及其承包商(施工企业、策划设计单位、勘测单位以及监理等机构)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2)供应链管理特征

①节点企业关系的延续性

同一工程项目的各成员间的关系不会随着项目的结束而结束,他们很可能会在下一个项目中又聚在一起,开展合作,因此企业间会协调流程,统一标准,同时,各企业更加注重自身核心业务的发展,将自己不擅长的业务交由兄弟企业完成,逐渐优化供应链各个环节。

②工程项目的双重核心性

由项目业主、施工企业、设计勘测单位等构建而成的工程项目供应链,是一条一体化的链式结构,在这条链式结构里,具有双核心特征。下面给出该供应链的双核心性分析

a.项目业主的核心性

项目业主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主体。在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每一发展阶段均需要项目业主的直接参与和控制。在现实中,项目业主是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最大获益方,有效的管理,可以使得项目的工期短,成本低,质量好,效益高,使项目业主拥有资金流。

b.承包商的核心性

在项目业主众多的承包商中,施工承包商是项目业主的主要供应商。因为整个工程项目产品主要是由施工承包商生产的,施工承包商是最直接的产品供应商。

2.2我国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萌芽

工程项目供应链与制造业供应链有所不同,其绝大部分工作都是通过外包与委托加工方式进行的,其供应链管理也十分重视与供应商、承包商等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关系协同。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管理过程,要经过可行性研究、勘测、设计、施工、验收及交付等多个专业化环节。

2.2.1现状及问题

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在十多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作为传统的实行项目管理的工程建设领域,近几年来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上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建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实行项目管理资格认证制度,引进动态联盟、伙伴关系模式。但也要注意到,目前项目管理领域也存在诸多问题。问题表现如下:

1.项目管理的观念淡薄,未形成集成化的合理的供应链管理体系

2.项目管理工作中信息化技术应用还不够

3.竞争中过分追求利润,忽略质量安全

4.项目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2.2.2发展趋势

(1)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模式的兴起,工程项目管理将更多的依靠网络技术,运用专业软件,对供应链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

(2)工程项目管理的集约化

利用项目管理的系统方法、模型对工程建设项目相关资源进行系统整合,达到项目设定的具体目标、成本最低和效益最大化的过程。

(3)合作管理

合作管理模式,是指项目业主与工程参与各方在相互信任、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达成一种短期或长期的协议,在充分考虑参与各方利益的基础上确定共同的目标,建立工作小组,及时沟通以避免争议和诉讼的产生,共同解决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达到“双赢”。

3.工程项目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优化设计

3.1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结构

1.宏观结构

在供应链中,供应源与需求源都是项目业主,通过设计承包商、勘测承包商、施工承包商等其他节点企业的串联,在资金流、项目流的双向流动下,使整条项目供应链形成一条闭合的回路。

2.微观结构

对工程项目过程进行供应链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提供给用户高水平的服务,同时也将减少浪费,降低成本。

3.2供应链管理优化分析

工程项目整个供应链过程非常清晰,即从项目业主到承包商到中间的分包商再回到业主,中间过程由监理单位检查监督。通过项目前期的策划与设计、中期的项目建设施工再到后期的工程项目运营维护完成整个工程项目过程。

1.供应链管理实施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

①项目的前期工作对工程造价起决定性作用,因此,项目公司、项目业主、设计单位、承包商及监理单位应尽早参与到工程项目规划中来,在前期筹备阶段,分析工程项目的市场环境,明确工程业主的需求方向,从而投其所好, 以最有利于自己的价格提供给业主最合适的产品。并对战略需求进行可行性分析,是否具备可操作性,在预算范围内是否能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②确定设计单位,以业主的意愿为导向对项目方案进行构思、设计,将工程施工的合理选址,操作步骤以及人员配备等问题确定并要求项目公司审核工程设计方案并确认签字,如果业主方、承包商方或项目公司任何一方需要对信息进行变更,可进行修改与审核。

(2)项目施工阶段

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需要变更传统的串行过程控制成为并行的集成化模式。同时,需要选定项目公司,由其参与到工程规划设计,提前确定项目所需的材料、工具与设备,对工程和施工进程实现并行管理。通过这一策略可以将施工进度中的风险降到最低并减少与之而来的工程索赔问题,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化信息管理系统

对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统一采取信息管理系统,从宏观上进行控制,不仅对从项目规划与设计、施工阶段再到后期维护的过程联网,也将项目公司、项目业主、承包商、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联合起来,消除各环节的信息不对称,实现快速响应,也能降低各环节的风险,同时使结点企业增强互信,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4.结论

构建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从项目前期的规划与设计、施工阶段到后期的项目维护,通过供应链管理机制和全寿命周期集成化信息管理系统对这三个层次进行有效的衔接,并将项目公司、业主以及承包商和监理等单位串联成一个以共同目标为导向的供应链整体。

通过引入供应链管理机制,减少执行过程中非技术性的浪费和消耗,改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现状,最终使各方获益。

参考文献

[1]孙明高、吴育华、刘俊娥,工程项目的供应链管理[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9月第3期.

篇6

关键词: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056-01

1 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供应链是关于各个从采购到分销各个链条上涉及的环节;供应链管理是以企业内、外运营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涉及各行业产业链规划设计、供应链系统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资源优化配置等管理领域。供应链管理在外国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但在我国企业界,尤其是服装行业的众多企业还未意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这是值得充分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1.1 关注和加强供应链管理的客观必然性

由于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需要极大程度地改进生产过程和向客户提品的过程以增加利润;同时,越来越多的生产过程由一些独立的生产和供货实体组成,世界经济趋于成熟,市场形式变得越来越残酷无情,对待不同顾客的特殊服务,如快速、可靠供货等的竞争压力,这一切凸现于企业眼前之时,我们不得不格外关注与依赖供应链管理。

1.2 服装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主要是因为现代管理也面临如下几个重要的转变

(1)从功能管理到过程管理的转变。 传统的管理将供应链中的采购、制造、市场销售、配送等功能活动分割开来、独立运作,而这些功能都是都是具有独立的目标和计划,并且这些目标和计划经常冲突,而供应链管理就是达成这种一致和协调的机制。不仅在企业内部要向过程管理过度,在企业外部,管理供应链上游、下游的各个合作伙伴的业务活动,也需要从功能管理向过程管理过渡。

(2)从利润管理向赢利性管理的转变。传统的管理将利润作为企业管理的重点,这在服装类企业中尤为突出,但现代管理认为利润管理还是很粗放,因为利润只是一个绝对指标,不具可比性,应该用相对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赢利性就正好是一个相对指标。因此,国外企业界现在强调就是要进行赢利性管理。这里的赢利性是建立在“双赢”基础上的,只有供应链各方均具有较理想的赢利性,其单个企业自身的赢利性才有可能得到保证。

(3)从交易管理到关系管理的转变。传统的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关系是交易关系,大家考虑的主要是眼前既得利益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供应链伙伴之间为了自身利益而牺牲他人利益的情况。现代管理认为,可以找到一种途径,能同时增加供应链各方的利益,这种途径就是要协调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交易,以使供应链整体交易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

2 服装企业传统供应链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2.1 服装企业传统供应链管理的问题

服装企业传统供应链管理方式至少依赖三个间断性的库存缓冲环节来促使生产过程和服装产品物流的畅通,并对变化的消费需求提供可靠的反映。这种方式存在如下缺点:

(1)服装企业由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向上游转移,需求的不稳定性增加,预测准确度降低,各种制造商和零售商经常发现他们自己淹没在许多面料、服装,尤其是过时服装的库存里。同时也就造成了他们也对某些新款的缺货现象习以为常,错失市场良机。

(2)对新的需求趋势缺乏行业敏感性,反应迟缓。在服装供应链中,通常某种新款突然流行起来,并在零售终端-服装店脱销,补货订单在达到零售店最低库存点时,才向制造商发出订单,接着,制造商在其配送中心的库存降到订货点时(有时甚至是保险库存点),生产计划部门才开始计划新的生产。整个体系由于采用沿着供应链向上游逐级转移的订货程序,没有各潜在的消费需求及时沟通,所以往往无法做到更快地向市场供货。

(3)零售终端管理者对所有产品、品种、款式的管理抱着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变化的与稳定的种类和销量相异的也都采取同样的物料处理方法。其结果就是减少分销成本的机会丧失了。

2.2 解决服装企业传统供应链管理问题的对策

(1)每个企业都应明确自己在供应链中的定位。供应链由原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与配送商及消费者组成。一条富于竞争力的供应链要求组成供应链的各成员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不管每个成员为整个供应链做什么,都应是专业化的。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包揽供应链的所有环节,它必须根据自己的优势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制定相关的发展策略,可对自己的业务活动进行调整和取舍,着重培养自己的业务优势。服装类企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目前在资金与技术上的优势都不突出,其产出的市场寿命周期又特别短,这更要求各供应链成员发挥专业特色,生产、分销、零售等才能产生高效率,满足市场需求,雅戈尔集团曾经主动裁减了遍布全国的2000多家服装专卖店,专著于服装的生产制造,就极大地提高了其竞争能力。与此同时,美特斯・邦威则走向了品牌管理的供应链角色,美特斯・邦威的上游外协工厂在全国有200多家,包括面料、辅料和成衣厂。美特斯・邦威站在工厂的角度,同时结合作为品牌盟主的管理需求,将自己与工厂的业务流程整合在一起。工厂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登录美特斯・邦威的电子商务门户,实时查看生产计划、物料需求、往来账结算,实现从

服装创意设计、面料采购、生产过程、产品质检入库及出库销售、物流配送和财务对账等整个供应链全过程的协同工作。服装产业从设计出,到在零售终端被消费者接受并购买,缩短这个流程,就意味着赢得更高的价值。完成这个流程美特斯・邦威需要60天,在国内已属领先水平,这是典型的供应链管理的收获。

(2)建立物流网络、配送网络。服装企业的产品能否通过供应链快速的分销到目标市场上,这取决于供应链上物流、配送网络的健全程度及市场开发状况等,物流、配送网络是供应链存在的基础。服装厂往往非常注重市场调研、新产品开发与制造,但供应链的其他成员却相对迟钝,加之服装极短的市场寿命周期,这极大地阻碍了新品上市的速度,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要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同样一款衣服,可能在广州卖得不好,而在北京却发生断货。在地域文化差异很大的中国,这种现象是经常出现的。那么这个时候,如果能有一个高效快捷的物流通道,把广州的产品迅速调往北京,就赢得了这个生意。

(3)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因特网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全球范围的产业革命与重组,计算机集成制造、敏捷制造、企业资源规划、商品快速补货等,都离不开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产品,服装供应链管理同样依赖于信息技术。鉴于我国实际情况,在信息技术中要特别注意信息共享,它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准确可靠的信息可以帮助服装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个节点纺织服装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它可以节省时间和提高企业信息交换的准确性,减少了在复杂、重复工作中的人为错误,因而减少了由于失误而导致的时间浪费和经济损失,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效率。共享信息的增加对供应链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可以做到共享信息,供应链上任何节点的纺织服装企业都能及时地掌握到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每个环节的物流信息都能透明地与其他环节进行交流与共享,从而避免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消除了需求信息的扭曲放大效应。

目前在我国,服装企业还处于消费引导生产的阶段,更应该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消费信息,零售终端的POS系统可以收集一部分信息,物流、配送环节的信息就比较难收集,应该通过应用条形码及其他一些自动数据采集系统进行采集。服装供应链应该产生领导者,并倡导对立整个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系统,有效产生信息共享体系。

准确了解各服装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世界上服装供应链管理的最佳实践,如美国俄亥俄州的全美妇女服装公司,按照供应链的要求规划和实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服装企业走向成功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前提。

3 结语

供应链管理注重各环节协调,必须是真正的“链”,各环节不能各自为政。中国人“万事不求人”的思想根深蒂固,对服装供应链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在此基础上,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原则,如根据客户需求和企业可获利情况来设计企业后勤网络、时间延迟、建立整个供应链绩效考核准则等,对服装业来讲,都应积极充分重视,相信随着供应链管理作用的不断凸现,以及世界市场的巨大潜力,供应链管理也必将是服装业的新增长点。

参考文献

[1]王焰.一体化的供应链[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网络信息技术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如EDI、GPS、条码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过程的跟踪整合管理,可使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有效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和效率。首先,应该建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在完善的物资技术基础设施上,应用相关的软件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又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专业信息平台,为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流通环节的联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地方或企业必须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与外部信息网密切联系的信息平台,使供应链中的神经系统运转正常。农产品供应商根据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社会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信息网络,这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农产品信息不畅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农产品卖出难的主要原因。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最终形成农村地区农产品信息网络与大中城市及全国的联网。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网络的集成,建立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对生产、加工、配送过程中的物流环节进行设计,使农产品物流作业无缝衔接。将物流据点、农产品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另外,需要建立四个相关信息系统:一是信息管理系统。如收集和传递销往地农产品标准化信息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根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全程进行监控,确保农产品跨越非贸易壁垒,顺利进入国外市场。二是信息共享系统。供应链成员共享有关库存、销售、预测、供应链绩效评价等信息,促进成员间信息沟通,有助于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三是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使供应链成员能方便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四是供应技术协同系统。零售终端的POS系统,收集消费者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能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和订单管理系统中,指导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供货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调动农产品的流动。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系统的无缝隙对接,加快供应链的营运速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最后加快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农业产品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因此政府要在这一进程当中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实施。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做好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信息化建设,还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在内的动态系统,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为农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但是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具备灵活性,因地制宜,有所区别。

4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出了可行的建议。该建议有利于提高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规模效益。伴随农业问题的日渐突出以及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整体推进,我们相信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会越来越受重视。同时农业行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确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使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向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8

一、电力施工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概述

(一)工程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内涵与构成

界定供应链成本管理是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运作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财力与物力支出实施规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的过程。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从价值运动的角度阐述供应链各环节的业务活动的全过程,为有效实施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工程供应链成本管理是施工单位为降低整体工程成本,应用供应链预算工具对系统内各关键管理要素进行协同与整合工作的总称。

区别于现有基于具体造价构成要素孤立地进行项目成本控制的方式,本文将何成旗等(2013)提出的“项目效益管理方圆图”的基本思想引入电力施工企业工程成本的管理工作,从供应链各环节全过程、分层管理的角度将现有施工企业的成本具体划分为如下三个部分:

一是决策成本主要是指公司总部在目标市场定位以及平衡供应链各环节相关关系主体的利益关系过程中间接发生的损耗支出,主要由供应链相关的机会成本构成(如非目标客户的流失成本)。其管控效果在集团公司层面综合经营绩效中具体体现。

二是管理成本是指供应链核心企业——建筑安装企业以及公司总部在有效整合上游规划设计单位,下游物资供应商、设备制造商以及劳务分包商之间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过程中发生的连接整合成本(如物资仓储成本、二次搬运成本、信息维护成本)和关系整合成本(如集团资金、税负以及物资集中采购成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管控的效果在核心企业经营绩效层面中具体体现。

三是运营作业成本指供应链内部具体业务循环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发生的相关人力与物力损耗。根据其管理的责任主体具体区分为合同成本、责任成本以及实际成本三部分(运营作业层次相关成本效益关系见表1)。其管控的效果在供应链各环节运营绩效层面中具体体现。

(二)电力施工企业供应链成本管控体系

当前国有电力施工企业多是以各地市供电公司集体产业平台的形式存在,其生产供应网链多由一个处于核心地位的电力施工单位,处于业务上游的物资供应公司、设计与监理单位、成套设备制造商,以及位于业务下游的终端用户三部分组成。赵林度(2007)构建了一个由供应链网络结构、业务流程以及管理组件构成的供应链管理框架体系。姚建明(2014)提出,公司战略决定其运营战略,而运营战略通过平衡质量、成本、进度三者的关系,进而决定企业如何构建和管控运营系统(即“内外部供应链网络”)以及如何管理运营流程(即“供应链物流”)。本文将上述供应链管理框架同电力施工企业低成本战略以及相应的供应链管理层次相结合,构建基于成本控制导向的电力工程供应链分层协同管控体系。另外,考虑到当前我国电力施工企业大多处于供应链管理初级阶段,公司内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商业流等供应链要素整合程度不高的现状,本文仅对电力施工企业集团内部存在股权关系的各个成员之间供应链成本的整合管控进行分析。

1.公司的运营战略是在对当前公司所面临的外部市场竞争、市场需求以及政策环境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理性选择公司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决策与运营管理的工作原则,是判断企业各项业务活动是否“做正确的事”的依据。

2.供应链网络平台的构建是指在充分梳理供应链成员构成以及各环节间业务流程关系的基础上,明确各层面业务主体的职责分工以及与之匹配的供应链仓储配送网络,以最大限度地减低由于内部职责分工不合理、各业务环节渠道不畅通,给公司整体带来的决策成本和管理成本损失。

3.供应链网络平台的管理是指通过应用一体化的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应用相关的管理手段,有效降低相关供应链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一是应用绩效和预算等具体的管理措施,对电力工程物流的流向、流速和流量等进行引导与筹划,实现对整个工程供应链物资供需关系的相对均衡,提升公司资产、物资的使用效率。二是通过对内构建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以固化业务流程的方式实现核心企业与相关业务单位之间的工作协同。

4.供应链网络平台的运营是将项目管理各业务环节实际发生的相关成本支出按照可控程度,明确具体的责任主体(造价管理部门、项目部以及市场投标部门),并通过应用绩效和供应链预算等管理工具有效控制公司的项目运营成本。

二、电力工程供应链成本管控工作存在的不足

较之于房地产等其他类型的工程项目,电力工程项目的供应链管理活动具有管理颗粒度较小(项目数量较多且金额不大)且管理对象差异明显(采购物资种类规格繁杂)等特点。这给有效控制工程项目成本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当前电力施工企业工程成本管控还存在如下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一是整体成本管控观念缺乏,导致相关决策成本居高不下。由于对目标市场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而现有的绩效考核体系往往是强调外部订单的数量和金额,而对该订单的利润水平、自身的产能情况考虑不足,对外接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加大了公司的决策成本。

二是各供应链主体业务协同观念不足、相关内部管理成本较高。首先,各成员单位倾向于按照自身绩效目标和生产计划组织相关作业,其成本管理工作只关注特定的作业活动成本,而对于某一方面的作业成本削减可能会造成其他方面成本上升的后果考虑不足,加大了公司内部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成本”。其次,对供应链相关成本职能和相关管控流程的协同性分析不够。例如:在需求计划管理中部分设计单位技术规范编制质量较低、与现场实际需求差距较大,《需求单》上技术参数填报不完整、描述不准确以及技术规范书与ERP申报行信息不一致等现象,使得物资采购计划报送准确率不高,导致供货不及时影响项目进度、部分库存物资长期积压的问题屡见不鲜,加大公司内部各环节之间的“连接成本”。

三是成本控制方法单一、具体运营成本的管控效果有待改进。首先,现有的项目成本核算与预算控制的工作对象颗粒度过大、管理的精益化程度不足(往往只考虑具体项目层面的直接费用支出),对于消耗主要资源的活动及其责任主体缺乏有效的鉴别,这导致了生产性浪费现象较为严重,侵蚀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其次,许多公司的项目信息化水平不高,核心企业同其他供应链成员之间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交流的水平不高,制约了电力施工企业供应链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供应链视角下的电力工程项目成本优化措施

地市层面的电力施工企业(多为各级供电公司下属的多经企业),为用户提供35千伏以下配电线路与设备的设计和施工服务是其主要业务范围。该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成熟度较高、市场准入门槛低,业主方对于施工方的选择余地较大。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客观上要求电力施工企业必须在低成本运营战略的指导下合理确定目标客户,构建与战略目标匹配的的柔性化运营网络和管理手段并按照项目环节组织生产运营活动,有效降低项目总成本。

(一)选择低成本运营战略、规避决策失误带来的成本损失首先,对于具体的终端电力用户而言,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其更看重的是项目成本,即便将来交货期略长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其次,对于公司自身能力而言,作为专业从事电力施工业务的单位,公司熟悉城市电网系统接入要求和技术标准、售后服务有保障,较之于其他外部施工单位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在拓展外部业务市场过程中,公司的投标报价只要与竞争者最低报价偏差不大或者略高,公司获得用户订单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因此,当前电力施工企业采用低成本运营策略,应选择那些用户对电力工程个性化技术需求不多、工艺标准化程度较高、项目回款较为容易的门槛型客户,作为公司外部市场拓展的重点,以期充分发挥公司规模化运作、标准化施工的组织和技术优势,有效减少由于盲目对外投标,给企业带来的决策成本损失。

(二)打造一体化的供应链网络平台,降低内部整合管理成本

一是明确公司总部、核心企业以及其他供应链成员之间的职责分工,构建全面覆盖的供应链管控架构,防范由于内部职责分工不清给企业造成的“关系型管理成本”支出。(1)以物资管理全过程业务覆盖为基础,横向向前延伸到前端设计规划单位、向后延伸到物资供应商及下游的成套设备制造厂商。(2)遵循决策权与管理指挥权适度分离的原则,在纵向形成由战略决策中心(总部)、生产调度中心(核心施工企业)、业务作业中心(各供应链成员企业)三级中心构成的供应链网络架构,负责实施具体的业务操作。

二是根据电力工程项目点多、面广的特点,构建仓储配送网络体系,提升仓库和配送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仓储配送效率不高、无法充分满足实际生产进度的需要,而给企业带来的“连接型管理成本”支出。一般采取集中库(主要针对标准化、贵重以及小件类的物资)与工程现场库(主要针对非标准化、大件、二次搬运成本较高的物资)相结合,集中配送、互为调剂的方式开展物资的调配工作。

(三)依托精益化的供应链管理工具,提升工程成本管控效果

一是统一不同业务环节之间信息的沟通标准和沟通渠道,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信息失真给企业运营效率带来的损失。首先,构建面向工程一体化管理的项目ERP系统,揭示供应链内部不同项目物流运动之间的流向以及流速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物资积压、库存周转效率低下给企业带来的成本损失。其次,通过物资分类编码、技术参数、技术规范的“三统一”,打造集团层面的物资信息标准体系,为后续运营环节开展集中采购规模、实现设备通用互换、供应链成员间资源调剂共享、有效降低物流采购成本奠定技术基础。

二是应用绩效和预算等具体的管理措施,分层次、分责任主体对各环节的业务成本实施过程控制,提升成本管控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首先,完善供应链成员经营绩效的考核机制,有效规范供应链团队成员对外接单的程序和行为。总部作为决策中心对供应链“经营效益”情况负责;核心施工企业作为利润中心对整个供应链“结算效益”完成情况负责;项目部和其他供应链成员企业作为成本中心对“管理效益”完成情况负责。其次,通过供应链成本预算同生产计划双向联动,以综合生产计划指导工程供应链成本预算计划,以成本预算计划验证和支撑物资需求计划,以物资需求计划引导采购计划,建立采购与需求双向联动的计划管理模式,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

(四)强化核心企业对业务的横向引领、减少供应链运营成本作为供应链核心的电力施工企业应按照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管理的要求,在物资平衡利库的基础上,牵头对供应链的相关业务环节开展成本协同管控工作,有效降低供应链总运营成本。

一是项目前期环节,合理确定“项目合同成本”,做好工程成本预控。首先,应做好投标项目的“质量”评价,严格杜绝“低于成本”报价的不合理行为。其次,应依据历年工程单位造价数据资料的积累,合理确定公司的投标估算报价,提升公司对外市场拓展的效率和效果。最后,应尽量采用ECP(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的模式进行对外投标,提升后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可控性。

二是工程前期环节,正确设定“项目责任成本”,提升采购的效益效率。首先,通过推行标准化设计提升物资标准化程度和年度需求数量合理性;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公司历年的单位造价数据,合理确定现场施工环节的“项目责任成本”。其次,通过合理选择采购的方式(集中采购、分散采购)、采购方法(公开招标、邀请招标、询价、竞争性谈判),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

三是在项目施工环节,通过提升采购计划与生产计划之间协同度,有效控制人、材、机以及现场管理经费等“项目实际成本”支出。首先,建立采购计划与工程项目管理的联动机制,统筹安排采购计划与项目实施计划,确保采购适时、供应及时。其次,建立物资需求“先利库、后采购”的常态机制,有效盘活公司资产,避免重复采购。最后,物资需求计划还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作为生产进度计划的前提条件,发挥其对生产作业的优化和引导职能,减少不必要的积压和缺货,避免造成机会成本损失。

四是在项目结决算环节,在确保决算明细项目取费、算量的正确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积极做好工程设计变更、索赔、调概补差等相关“开口项目”的结算工作,努力提升公司项目结算的效益空间。

五是在项目评价环节,应按照“责任成本—效益”原则做好各环节各责任主体成本管控效果的绩效评价与考核工作;另外,还应该对公司单位容量与线路长度造价数据予以及时修订,在总结项目管理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公司的成本管控水平。

篇9

【关键词】配送中心;设施布局规划;分拣系统仿真;研究

现代物流活动中,物流配送中心所起到的作用重大,可有效的降低企业的流通成本,加快商品的流通速度,有效提高库存的周转率,通过降低物品损耗等办法有效的降低了物流的成本。对于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物流行业近年来从无到有,从不成规模到现在的发展壮大,发展潜力巨大,很多的企业都投资兴建了物流配送中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我们物流行业起步较完,在规划设计方面缺少经验,没有相关的理论体系做指导,因此在规划设计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内部设施布局设计方面还需要继续的提升完善。基于此,本文对于配送中心的规划与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对分拣仿真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配送中心的布局研究

(1)配送中心的功能。配送中心的功能是组织货物配送活动机构,综合了集货中心、分拣中心和加工中心的功能。其功能主要有:一是集散功能。通过其网络枢纽的优势和设施设备的齐全,把各个厂商商品集中到一个中心,配送给用户;二是衔接功能;三是运输功能,选择满足客户需要的运输方式,按时运送货物;四是储存功能,兴建仓库配置仓储设备,实现存储货物的功能;五是分拣功能,进行分拣作业将货物分类;六是装卸、搬运功能,七是包装功能;八是流通加工功能,依用户要求与配送原则,对进行货物加工。方便的客户的同时提高配送效率。九是物流信息处理功能。对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分析、传递,对物流作业中的活动提供支持。(2)配送中心的作业区域。在配送中心内的各种物流作业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又是独立的。当作业流程确定后,要根据作业流程来对作业区域进行设置,确定作业区域后进行本着中心设施布局规划。通过配送中心设有的作用区域有:一是进货、退货物流作业区,在此区域完成接货与入库的准备工作。要配备专业的设施,包括重力式货架和回转式货架、自动分拣设施、手推载货车、升降机等,退货作业区是对退货进行处理的区域;二是储存作业区,储存作业区对区域的要求比较大,专业区域需要设置专业的设备,如立体仓库设备、重型货架等,同时还要配备叉车和吊车等;三是换货、补货作业区;四是流通加工作业区,所占的面积一般较大,用地对煤炭、水泥、木材等有特殊需要的物品进行加工;五是发货作业区,是工作人员将组配好的货物运到作业区域的过程;六是物流配合作业区,即为运输车辆提供的停车区域等;七是配送中心工作人员所使用的办公事务区。

二、配送中心的设施规划程序

配送中心设施规划要在依照企业的经营策略的主导精神指导下开展工作,根据配送中心服务系统的功能,进行功能转换的活动,通过信息系统的管理做到优势的组合与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相关的设施互相协调,达到经济、高效的目标,以满足经营的需要。在规划时要依照一定的程序来完成规划,规划程序如图1所示:

由于配送中心之间的区域要进行密切的配合,要提高性,如在作业程序、组织结构、业务管理等方面存的能力,并提高相互的关联性。在此过程中要,要对设施规划的布局进行有效的布置,以实现最优的设计方案。

三、物流系统仿真研究

(1)物流系统仿真概述。物流分拣系统是紧密联系又互相作用的有机组合,反映了系统内部要素的关联关系。常用的仿真模型有:一是Arena,其应用范围较广泛,覆盖了可视化仿真的所有领域。在物流领域,该软件的应用涉及从供应商到客户的整个供应链。二是Promodel软件,可以对制造系统、仓储系统和物流系统进行评估、规划或重新设计进行仿真。三是Wit

ness软件,是平面离散系统生产线仿真器,操作简单,可应用于低配机上。(2)配送中心作业系统的仿真类型。配送中心作业系统的仿真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作业过程仿真,对配送中心的作业过程仿真;二是订单流程优化仿真;三是管理调度策略仿真,管理调度十分复杂,其策略的制定影响到配送中心的运行效率与服务质量。(3)配送中心作业系统仿真的基本要素。在进行配送中心仿真时需要首先确定以下要素:一是设备选型与特征参数;二是设备布局与关联;三是货物入库;四是客户订单;五是要关注货位分配原则,要根据配送中心出、入库效率来设定;六是概率性的事件的分布;七是随机变量的分布;八是操作人员的行为。(4)物流系统仿真的应用领域。物流系统仿真的应用领域包括配送中心拣选仿真,可通过建立起拣选库模型,通过模型对流程进行模拟分析以了解拣选的统计数据并优化拣选的流程。二是仓库系统入、出库仿真。可对仓储系统的布局规划、仓储设备的调度、仓储流程的优化进行模拟的分析。三是产品库分拣仿真。通过建立起一定数量的通道,并进行分配,提高分拣效率。通过系统模型的建立,达到对系统进行更新的目的。四是高速公路仿真,即通过仿真来解决问题,实现合理的规划设计等。五是供应链仿真。通过制定合理的运行策略,建立供应链的模型,对进行优化设计。六是集装箱码头仿真。通过建立和运行集装箱码头的仿真模型,有效的对码头设备进行合理的规划配置,提高码放效率和装卸效率对集装箱码头运行的效率直接影响码头的竞争力。七是生产物流仿真。用仿真建模的方法,辅助分析生产物流过程,提高物流水平,保证在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八是机场仿真,保证最佳的调度方案,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等。

配送中心规划是物流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配送中心内部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本文对于配送中心的规划与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对分拣仿真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期通过二者的结合,以实物仿真模拟的形式,为专业理论探讨以及实践教学开辟新的研究路径。

参 考 文 献

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第四方物流

企业注重自己的核心业务,可以充分发挥核心竞争优势,将非核心业务交由其他企业完成,最大限度地获得竞争优势,会促进物流外包的发展。

物流外包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层次:从传统的物流外包,到第三方物流,再到最新概念的第四方物流。传统的物流外包指企业与一家物流服务提供商签订合同,由其提供单一的、明确界定的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指企业与一家物流提供商签订合同,由其提供整合的解决方案,包括两种或更多的物流服务,并且给予其一定的决策权,但第三方物流企业各自为政,这种加和结果不一定能高效率,甚至是低效率的,当前第三方物流向专业化发展均势明显,其力量显然不足以整合社会所有的资源,解决当今物流瓶颈;第四方物流是在利用所有的第二层次服务的基础上,获得增值的创新服务。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全球物流带来产生了新的发展,使物流具备了一系列新特点,当前的物流业正向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发展。在电子商务环境所具备的新的特点的影响下,具备条件的企业,正逐步实施第四方物流的运作,并向第四方物流主体进行着转换。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第四方物流

第四方物流概念是安德森咨询公司提出并注册的,许多服务商都对第四方物流心驰神往。第四方物流是指集成商们利用分包商来控制与管理客户公司的点到点式供应链运作,它不仅控制和管理特定的物流服务,而且对整个物流过程提出策划方案,并通过电子商务将这个过程集成起来。电子商务环境下的4PL整合模型见图1。

可见,要成为第四方物流主体,必须要具备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对整个物流过程提供策划方案,对利用电子商务进行集成的能力。所以并非所有企业都可以作为第四方物流的主体,而必须满足以下一些条件:(1)本身不是生产方和购货方;(2)有良好的信息共享平台,在物流参与者之间实现信息共享;(3)有足够的供应链管理能力;(4)有区域化、甚至全球化的地域覆盖能力和支持能力。物流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覆盖的网点及其支持力度上,所以区域覆盖和支持能力体现了第四方物流的主体核心竞争力。按照这四个条件分析,当前具备足够条件发展为第四方物流主体的,主要集中在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IT服务提供商、供应链管理咨询公司三种组织。

(一)第三方物流

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第三方物流(3PL),是相对“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而言的。3PL既不属于第一方,也不属于第二方,这与上面所提到的第一种条件相符合,它通过与第一方或第二方的合作来提供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它不拥有商品,不参与商品的买卖,而是为客户提供以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系列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物流服务。最常见的3PL服务包括设计物流系统、EDI能力、报表管理、货物集运、选择承运人、货代人、海关、信息管理、仓储、咨询、运费支付、运费谈判等。由于服务方式一般是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的物流服务合同,所以有人称第三方物流为“合同契约物流”。

3PL的优势在于物流实际运作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多客户管理能力。这是发展为4PL的基本能力之一方面。但3PL缺乏供应链规划设计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组织变革能力。3PL在物流专业化操作方面是物流具体实现的现实基础,但缺乏为客户进行职能优化、资源优化、流程再造、企业信息化平台搭建的能力。所以当3PL扩大其物流领域的业务范围,并同时发展为客户进行物流总体规划的能力,加强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以及在物流规划方面的积累,最终发展为4PL也是可能的。

(二)供应链管理咨询公司

主要是指由咨询公司提供的物流咨询服务。咨询公司应物流公司的要求为其提供物流系统的分析和诊断,或提供物流系统优化和设计方案等。供应链管理是物流业中发展最快的环节,据估计每年市场总额达到二百三十五亿美元,并以每年百分之十的速度增长。随著全球经济一体化,物流过程已变得愈来愈复杂,一般的企业要自行处理得好是十分困难的事。这时4PL以其知识、智力、信息和经验为资本,为物流客户提供一整套的物流系统咨询服务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咨询公司的优势主要在于管理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物流管理、控制协调能力以及有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但缺乏实际物流运作经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

(三)IT服务提供商

建立和应用“B2B”物流交易平台、提供及实施物流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方面,IT服务提供商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除此以外,他们还可以向企业提供专业的企业IT 咨询服务。IT咨询服务的内容包括: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业务流程咨询服务;企业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咨询服务;物资编码管理咨询服务;对供应链所涉及组织的集成和对物流、信息流的协同,优化和改进供应链活动。

可帮助现代企业管理实现以下四种转变:从功能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从产品管理向客户管理转变、从交易管理向关系管理转变、从库存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但他们较前两种的差距是缺乏物流运作实战经验、物流管理和变革管理能力。

以上三种可以进一步发展4PL的主体,并不一定只是独立地在发展,如IT服务提供商IBM,它既是IT服务提供商,又瞄准了供应链管理咨询。负责领导IBM最新成立的“供应链管理咨询”部门,是该公司的高级副总裁莫法特。他表示,全球每年生产的货品总值约30000亿美元,当中有7500亿美元并不涉及制造过程产生的开支,是企业内部后勤的物流工序,企业要尽量降低这方面成本,就要有良好的供应链管理方案。

二、三类主体基础上的第四方物流运作模式

第四方物流的优势来自对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信息技术服务商和管理咨询服务商等各方能力的整合。管理咨询服务集中于供应链解决方案的战略目标――再造与变革,而第三方物流服务则着重于运作问题――实施与执行,IT服务提供商则从信息交换实现方面提供4PL的基础服务。第四方物流服务提供的方案需要对三类主体的能力进行有效结合。在这三类主体发展基础上的第四方物流运作模式有以下几类:

1、协同运作型4PL。这种类型的4PL为实力雄厚的3PL服务商提供供应链战略方案、技术、专门项目管理等补充功能,并主要通过3PL为多个客户提供全面物流服务,4PL与3PL方共同开发市场,而具体的物流业务实施则由3PL在4PL的指导下来完成。这种运作方式依赖于第四方物流组织和第三方物流之间的工作联系。当前很多的第三方物流中已经发展产生了很多类似的工作小组或项目小组,尽管他们不是以独立的第四方物流的形式出现。

2、方案集成型4PL。这种方式下,由管理咨询公司发展起来的4PL为客户提供运作和管理整个供应链的解决方案,并利用其成员的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集成的供应链管理服务。

3、行业创新型4PL。4PL通过与各种资源、技术和能力的服务商进行协作,为多个行业的客户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它以整合供应链的职能为重点,以各个行业的特殊性为依据,领导整个行业供应链实现创新。这种类型的实现依赖于IT服务提供商在行业这个层面上所提供的行业标准信息交换平台解决方案。

我国目前推进信息化进程,要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研究适合于发展4PL的各主体的特点,在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产业结合基础上发展的第四方物流,正是在物流业推进信息化的一个实质的发展策略。这样,发展第四方物流以解决整个社会物流资源配置问题,从容应对国际性的物流业竞争。

参考文献:

1、刘奕.第四方物流――供应链“外包”的发展[J].物流技术,2001(2).

2、梅绍祖,李伊松.电子商务与物流[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8).

3、吕玉明,夏安邦.浅沦我国第四方物流的产生和发展[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