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二重性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二重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充血性心力衰竭;比索洛尔;护理
1
临床资料
选择符合第三届全国心力衰竭会议制定的关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1]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106(男70,女36)例,年龄25~69(平均47±18)岁.按NYHA标准分级[2]为心功能在III级76例,IV级30例;病因学分类为冠心病33例,风湿性心脏病15例,高血压心脏病21例,扩张性心肌病37例.在常规应用治疗心衰药物(血管扩张剂、利尿剂和正性肌力药)的基础上,po博苏(比索洛尔,北京四环制药厂),开始剂量0625~125 mg,1次・d-1,观察心率、血压的变化情况,根据患者耐受情况,1~3 wk再增加0625~125 mg, 1次・d-1,最大剂量5 mg,1次・d-1,合用强利尿剂时注意纠正血容量不足和电解质平衡.结果临床缓解93例,无效13例.缓解患者出院后维持治疗,随访6 mo无死亡.
2
讨论
2.1
比索洛尔用药后观察
心率和血压的变化是应用比索洛尔治疗心力衰竭疗效观察的一个重要指标.比索洛尔抑制了心脏的β1受体使心率降低,有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危险,如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综合征.临床护理观察中应注意心率变化,控在≥60次・min-1.通过对肾脏肾小球旁器细胞β受体的阻滞,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从而使舒张压降低.如血压过低(8/6 kPa)应考虑减量或停药,同时配合其他正性肌力药的使用,做出相应调整.本组患者未发现服药后导致的明显心率和血压降低.此外,在使用药物时应注意观察心衰的症状和体征,如呼吸困难、水肿、肺部罗音等.本组有1例患者在服用过量药物后出现呼吸困难,临床护理及时发现上述情况,在给予吸氧及静滴氨茶碱解痉治疗后上述症状明显改善.
2.2
护理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低下,常常感到恐惧、焦虑甚至烦躁不安,对治疗无信心.护理上要有耐心,对患者表示理解和同情,尽可能地解释病情,使其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开朗的心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在日常膳食应保持低盐饮食,避免大量饮水,以减轻心脏负荷.多进食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饮食,最好采取少食多餐的进餐方式.平时的活动量要遵医嘱适当控制,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多卧床休息.经常饮用蜂蜜或进食香蕉等,保持大便通畅.注意保暖,避免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或进一步加重心衰.β受体阻滞剂治疗充血性心衰是一项长期的药物治疗,需要根据病情发展不断调整剂量.治疗的效果常要在患者使用药物数周后才能体会到,所以应做好出院指导和相应健康教育,要求患者坚持服药并定期到医院复查心电图、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脏超声检查及左心功能评估等,并根据检查结果做出相应调整.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美托洛尔;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许多器质性心脏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都可演变形成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左室功能障碍、神经内分泌系统启动及外周血流分布异常,这种疾病预后差,病死率高[2]。近年来,临床上广泛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CHF,取得了显著疗效[3-5]。本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心内科共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均诊断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男76例,女44例,平均(55±9)岁,其中冠心病心力衰竭56例,高血压性心力衰竭28例,扩张型心力衰竭18例,风湿性心脏病1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脏病8例。按照美国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标准,所有患者的心功能为Ⅱ级32例,Ⅲ级76例,Ⅳ级12例,排除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死、心动过缓(HR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休息、低盐饮食、吸氧、降压、强心和利尿等常规抗心衰治疗,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的程度和变化调整各种药物的使用剂量。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使用美托洛尔,初始给予6.25 mg,2次/d口服,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心力衰竭的症状变化,若无不良反应,2 d后增加治疗量,改为12.5~25 mg,2次/d,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变化,并根据年龄、体重调整剂量。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心功能改善及不良反应等情况。治疗前后监测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心功能等级改善≥2,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显著改善;有效:心功能改善1个等级,临床症状和体征有一定程度改善;无效:心功能改善不足1个等级,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者加重[1]。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LVEF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后LVEF分别为(32±8)%、(57±9)%,对照组分别为(33±7)%、(38±10)%,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LVEF显著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以及电解质紊乱等现象,治疗组有2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5例出现低血压(BP
3 讨论
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其机制不仅与血液动力学的紊乱有关,过度启动的交感神经系统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包括β1受体及其他多种肾上腺受体的启动,此外神经递质系统的紊乱也与之有关,这些变化导致了左心室重构进程加剧并促进了心力衰竭的恶化,进而启动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使病情进一步加剧恶化,形成恶性循环[6]。因此,很多学者认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关键在于阻断心室重构和神经内分泌系统能够延缓心力衰竭进展。而交感神经系统包括β1受体在内的多种肾上腺受体。近年来学者公认为CHF患者应该接受ACE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6-8]。美托洛尔是一种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抗心衰治疗的药物。本组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LVEF方面,加用美托洛尔比常规抗心衰治疗有更加显著的疗效。
美托洛尔改善CHF患者的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可能机制有:(1)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降低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肌细胞的毒性作用,解除冠状动脉痉挛,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和能量,改善心脏舒张期充盈及顺应性,改善心肌缺血,使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减少;(2)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cAMP,防止细胞内钙离子超载,从而减轻心肌细胞的损失,阻止或延缓心室重构;(3)阻断β1受体介导的心肌细胞凋亡;(4)抑制RAAS,降低心肌负荷;(5)与儿茶酚胺结合,使心肌细胞膜的β1受体密度恢复正常,使其功能改善[2-3,9]。
值得注意的是,β受体阻滞剂有负性肌力作用[9-10],应用初期可能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需长期用药(一般需要治疗3~6个月以上)才能显示出改善心功能的效应。因此临床应用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并坚持长期用药。
综上所述,美托洛尔能够显著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和左室射血分数,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炳信.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1,7(4):67.
[2]刘爱辉.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6(4):144-145.
[3]陈飞.洛丁新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28):4926-4927.
[4]黄洋妹.美托洛尔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6,4(15):167-168.
[5]明志红,肖伟,黄雁玲.卡托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功能衰竭6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47-48.
[6]吴学思.正确掌握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应用时机[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9):769-771.
[7]吴学思.中国慢性心力衰竭指南(2007版)要点[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4):267.
[8]白瑞霞.美托洛尔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分析[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23(9):105-106.
[9] Cai Hui, Guo Han, Li Zheng, et al. Effect of metoprolol on change of plasma aldosterone, myocardium fibrosis and myocardial in rats with remodeling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circulation,2010,20(1):42-44.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传统管理观;辩证管理观
1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探析
1.1发掘“辩证”一词的含意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辩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作动词,意为“辨析考证”:如反复辩证。也作“辨证”。第二层意思是:作形容词,表示“合乎辩证法的”:如辩证关系、辩证的统一。在理解这两层意思时,我们应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辩证”作“辨析考证”理解时,“辩证”同“辩证”。从哲学角度分析,“辩证”所指的“辨析考证”,是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精神三大领域的人或事物自身进行直接地或通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间接地反复辨别、分析和研究以探求事实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又见之于主观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可见,“辩证”一词背后隐含的是在可知论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其次,“辩证”是直接与辩证法相联系的。“辩证法”是希腊语“dialego”的汉语译文,原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后指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专门研究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哲学学说。辩证法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古代朴素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三种基本历史形式。其中,只有唯物辩证法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和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1.2透视辩证管理观
当前学术界对管理的研究大多是沿着美英等国的管理思路进行的,而对辩证管理方面的研究很少。总体来说,关于辩证管理现有的论述主要可概括为三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是从管理实践中挑出几个诸如“疏”与“堵”、“宽”与“严”、“刚”与“柔”等具有辩证关系的词并加以简略分析,于是便称之为辩证管理。如果这能够称为辩证管理的话,那么中国古代《管子·正世》篇中所言“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反映出的“变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也可称为辩证管理。实际上,管理过程中偶然闪现出的辩证管理思想火花并不等于辩证管理。
第二类观点是从中国传统中医学“辨证论治”或“辨证施治”理论延伸出辩证管理,并认为“医人医国”,“其道一也”。按传统中医学观点,“证”通“症”,“辩证”的意思就是根据中医学理论,运用四诊、八纲等方法,辨别各种不同的症候,以做出正确的诊断。“施治”或“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针对病情,确定治疗原则,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可见,辨证施治在诊断和治疗上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上文所分析出的“辩证”的两层含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辨证论治本身并不是辩证法和认识论,更不是辩证管理的思想源头与方法论基础。
第三类观点是从马克思辩证唯物论和管理二重性原理出发,认为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管理二重性原理是辩证管理学的思想渊源,并且辩证管理学是以管理过程中的一般性(自然技术关系)和特殊性(社会关系)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管理学。仔细推敲后,很容易发现这种观点有两点不足需要指证。
首先,该观点所提出的“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的论断具有一定片面性。因为唯物主义是研究世界物质本性的,而辩证法是研究世界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这两部分结合起来才会形成科学、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方式可以形成侧重点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一个是辩证唯物主义,另一个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前者在承认世界普遍联系、运动和变化、发展条件下研究世界的客观物质本性,后者在坚持世界客观物质本性基础上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管理所应该研究的是如何通过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主体、客体及管理中介的普遍联系、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规律以实现既定目标,而不是在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研究管理主体、客体与管理中介的本性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还不如说唯物辩证法是辩证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基石。这是其一。其二是,该理论虽然以辩证唯物论为方法论基础,但没有意识到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是构成辩证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的另外两块重要基石。因为管理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所以,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导下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必须在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下用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相关范畴对管理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辩证分析和研究,从而才有可能使管理走出令管理学界千夫所指的管理理论的“丛林”、摆脱管理中的困惑。
其次,该观点仅仅是对创建辩证管理学的一种理论构想,并未涉及如何建立辩证管理学、如何把辩证管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管理实践等内容,所以,其对具体管理实践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较差。
商业银行欲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首先要改变原有观念,并树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即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基础上,以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基础,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技术属性方面的规律、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方面的规律,以及管理与上述两大规律之间的辩证规律,从管理二重性的辩证关系角度研究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方法,以保证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2商业银行传统管理因缺乏辩证管理的优势而陷入双重困境
客观地说,无论是对一般企业进行管理,还是对商业银行进行管理,都具有对生产力进行管理和对生产关系进行管理的二重性。若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坚持辩证管理观,即在兼顾对自然技术属性进行管理的同时,兼顾对社会关系属性进行管理,并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则这种管理才是科学的。否则,管理在理论或实践方面很容易陷入这样或那样的困境。
2.1商业银行管理思想的三次革命没有使银行真正摆脱理论方面的困境
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变化,在不同时期的银行家对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的认识和取舍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商业银行的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也随之发生变革和更新。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管理虽然经历了以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等为代表的资产管理理论、20世纪60-70年代出现并占统治地位的负债管理理论和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并延续至今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以下简称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三次管理思想的革命,但是这三种理论都是从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角度分析银行管理的,也都不约而同地忽视了从管理的社会属性角度对银行管理的研究,所以是具有片面性的。不仅如此,这种银行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上的片面性,导致资金池法、线性规划法和财务规划模型等以资产或负债为内容的具体管理方法也会加强和延伸这种片面性。其实,这只是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困境之一。
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另一个困境就是,现行的诸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教科书不只是单方面从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来研究银行管理,而且还把银行经营运作中技术性联系很强的业务人为分割开来并机械地加以研究。比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科书中常见的情形就是,把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分别分成不同章节讲述;还有就是把商业银行贷款管理和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也分别分成不同章节进行研究,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某个论题像“解剖麻雀”般地“分而析之”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仅是把“解剖麻雀”形而上学地加以运用,并且对“解剖麻雀”观点背后的“个别到一般,特殊到普遍”的哲学要义全然不知的话,那么就有可厚非了。实际上,除了上述资产、负债和流动性管理之间以及贷款管理与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之间密切相关以外,商业银行管理中还有其它很多管理项目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需要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对这些项目进行辩证研究,机械的“解剖麻雀”观是要不得的。
2.2商业银行管理实践方面的困境
从管理二重性角度来看,如果说现在的一般企业管理由于在自然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方面偏倚重于一方、缺乏把两者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管理理论指导而被称为“瘸腿管理”的话,那么目前的商业银行管理就可以被称为“单腿管理”。因为当前商业银行不仅缺乏像一般企业管理中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那样专门研究人与人际关系的管理理论,而且也没有反映管理二重性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在此情况下,经济中出现以巴林银行为代表的银行倒闭事件以及人们发出“不断下降的竞争力和沉重的监管负担,正在将商业银行推向死亡”的感慨,都是不足为奇的。这恰恰是银行管理实践方面困境的写照。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相比,尽管它们正在奉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有“单腿性”,但是,我国的资产负债管理依然不可与之同日而语。正如我国有些学者所言:“我国银行的内部管理基本上还处于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阶段,没有真正进入全面资产负债管理阶段。”具体说来,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实践中的困境主要体现为目前尚无法有效得到解决的一些矛盾。比如,实行能够体现管理二重性辩证关系的科学管理与缺乏这种科学管理理论指导之间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与某些银行职员因素质差而读不懂资产负债表之间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部门和负债管理部门内部各自为政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对员工群策群力和团队精神的要求与银行职工在现有奖惩机制下工作积极性不足的矛盾等等。
3商业银行实行辩证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商业银行要逐步摆脱管理实践中的困境,应该把辩证管理观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中工作,通过具体的银行业务及相关管理践行辩证管理观。在此过程中应遵循如下思路和原则:
3.1商业银行应该从其自身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把握自己的生存规律及将来的发展趋向
构成人类社会的各种要素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构成的人类社会基本要素。第二类是由氏族部落、民族、家庭、企业、国家与政党等组成的人群共同体或社会组织。第三类是包括需要、利益、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等在内的运筹性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商业银行应该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辩证眼光,在人类社会基本要素构架下,在商业银行与其他人群共同体和社会组织共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考察商业银行与其他社会组织与人群共同体如何通过选择、调动、处置、分工、匹配等手段来发挥运筹性因素的作用,从而由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概括、总结并发现规律,以便为自身的发展提供规律性指导。
3.2建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的双中心制
客观经济活动过程的辩证二重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辩证二重性和辩证管理的双中心制。如图1所示,银行管理自然技术关系和人与人际间的社会关系决定了银行必须同时以人和工作为辩证管理的中心,处理好以工作为管理中心和以人为管理中心的辩证关系,才能确定科学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才能做好管理工作。
3.3商业银行应在不同环境下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型
无论在确定性还是不确定性条件下,商业银行应该能够处理好营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者之间辩证关系,处理好银行偏好与银行效用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银行理性选择行为、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型。这决定了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3.4在综合权衡各个管理主体不同管理特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商业银行的最佳管理策略
商业银行负债经营和经营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银行的经营对象是银行重要的管理客体,同时也可能是不同特征的另外其它管理主体的管理客体。例如,商业银行给生产性企业发放的贷款,既是商业银行的管理客体,又是作为借款人的生产性企业的管理客体,同时还成为银行监管、证券监管等部门的管理客体。如图2所示,银行对贷款的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的二重性与银行信贷客户使用信贷资金进行生产的管理二重性融合在一起,增加了银行管理的复杂性。这也正是我们研究和倡导商业银行进行辩证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1)按银行业务关联度或重要性不同,把银行业务分为不同的业务群,研究同一业务群内部和不同业务群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前提下,把重要的业务群管理与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管理结合起来,对重点业务群的管理交由相关部门进行专项管理。比如,可以把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与金融创新业务合并成为一个业务群,并建立金融产品创新推广部专门负责这一业务群对老产品的改良和新产品的创造、原有市场的巩固和新市场的开拓等业务的辩证管理。
(2)处理好以工作对象的银行业务绩效管理与以人为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辩证管理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文士编著.管理学原理(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金鳌.二十一世纪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陈功伟.试论辩证管理[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3).
篇4
摘要:财务管理理论包括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两大部分,其中应用理论又由与追求经济效益相关的财务管理理论和与维护经济利益关系相关的财务管理理论构成。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应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来构建,财务管理应用理论则应遵循财务管理实践活动规律来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财富,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财务管理目标”。
关键词:财务管理;财富管理;本金
一、构建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理论依据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既涉及经济学,又涉及管理学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该学科的任务,一是要阐明财务管理的种种规定性,即财务管理是什么;二是要揭示财务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即如何进行财务管理。前者属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后者属财务管理的应用理论。
一般来说,基础理论性学科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即从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逻辑范畴出发,通过将形成该范畴时所舍象掉的其他因素逐步地包含进来,再现研究对象丰富的规定性,从而使人们获得对研究对象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复杂而不是简单的,生动的而不是僵死的认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样遵循上述规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方法,并不等同于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其体系的构建方法不同,遵循的不是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而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的思维规律。既然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要从一个最抽象、最简单的范畴出发,那么,科学地确定这一范畴便成为合理地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关键。
与基础理论的任务不同,应用理论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怎样去做事情,因而,应用理论无疑应具备鲜明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既然二者的任务与性质不同,其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的依据也就不同。基础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规律,应用性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规律。
二、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研究现存问题
为了构建起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有必要对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研究中现存的问题作一剖析。
1.有关财务管理学的内容构成。我国的财务管理学,迄今为止,其内容构成基本与西方国家的财务管理学相同,大致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总论,阐述财务管理的概念、内容、职能、目标、环境等基本理论问题;第二部分,介绍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与财务风险的测算等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介绍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股利政策、营运资金管理等财务管理实务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其中第一部分为财务管理学的基础理论部分,第二、三部分则为财务管理学的应用理论部分。财务管理学内容体系存在某些不科学、不完善之处。
2.有关财务管理理论起点的确定。对财务管理学起点范畴的确定,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将复杂的范畴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一些复杂的范畴,比如“财务管理”,被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勿庸置疑,“财务管理”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综合性极强的范畴。它既是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运用和收益分配种种财务活动的总和,也是财务预测与决策、财务控制与监督、财务成果评价与考核种种财务管理职能的总和。有赖于其他一系列范畴才能予以说明的综合性如此之强的一个范畴是无法充当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起点的。
(2)从财务管理学体系以外寻找起点。比如,将“环境”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因而不是外因。只有在明了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本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揭示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这就意味着环境不可能处于起点的位置。
(3)将财务管理假设作为起点。任何科学研究都有一个假设问题。这是因为世间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自存的,都会与其他事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从而使研究对象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之中。为了使研究得以进行,便需要首先对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条件加以限定,这种限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假设。然而,如前所述,理论体系的起点并不等同于理论研究的起点,该种观点的不妥之处就在于将理论体系的起点与理论研究的起点混为一谈。
(4)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与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的起点混同。如前所述,财务管理理论包括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与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两大部分,二者的性质与功能作用不同,其起点也必然有所不同。
三、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1.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首先要解决的是逻辑起点问题。作为财务管理的对象,有人认为是财产,有人认为是价值,有人认为是资金,也有人认为是本金。而在笔者看来,财产、价值、资金、本金,均是财富的不同社会形式,都可以抽象为财富。
(1)财富及其社会形式。财富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作用于外部世界所获得的物质或精神的成果。任何财富的生产都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特定的生产关系赋予财富特定的社会形式或属性。撇开社会属性、社会形式等社会规定性,财富是人类所创造的劳动产品或使用价值。在自然经济社会,财富直接体现为使用价值,在商品经济社会,财富的存在形式由直接的使用价值形式转化为间接的价值形式。股利、利息、工资、税金等既是财富的分配形式,也是不同经济利益关系的载体。
(2)财富运动及其管理活动的多样性。在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财富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如数量的增减、形态的转化、产权的变动等等。人们必须把握这一过程,自觉地实施对财富及其运动过程的管理。对为国家所控制的财富进行的管理,就是财政;对为企事业、行政单位等多种经济组织所控制的财富进行的管理,就是财务。广义的财务管理,既包括国家的财政管理,也包括事业、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
(3)财务管理目的的二重性。财富不断地被消费,又不断地被生产出来。财富的生产总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财富的生产过程,既是使用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也是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与此相应,进行财富管理必然具有双重目的:一是追求经济效益,用既定的耗费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二是维护经济利益关系,保证各利益相关者实现各自的经济权益。
(4)财务管理职能二重性。财务管理的目的不同,其管理的职能也就不同。为追求经济效益,财务管理被赋予对财务活动进行规划、调控、评价的职能;为维护经济利益关系,财务管理被赋予对财务活动实施规范、监督的职能。随着财富生产、流通规模的扩大及其社会化、国际化的推进,人们对财务活动中经济利益关系的维护与协调,不再限于经济组织自身,而是突破单个经济组织的边界,逐渐成为国家乃至国际性经济组织的行为。
2.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因为财务管理应用理论是对企事业、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亦即微观财务管理活动规律性的描述,所以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实际上也就是企事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篇5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摘 要】在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中,建立和完善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作育人的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它是形成良好班级管理的保障,也是教师找准角色定位的需要。班主任与科任教师要转变观念、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合作关系,使职业教育发挥其应有作用。
关键词 卫生类职业院校;班主任;科任教师
1 实施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作育人的必要性的必要性
1.1 职业教育的二重性决定了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作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主要培养专业技术类人才,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训逐步掌握一门职业技能。然而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价值观未定型以及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还相对不足,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品性、行为等方面进行教育塑造,因此职业教育具有二重性。作为培养医护工作者的职业院校,我们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同步培养。因此这样的复杂工作,需要学校的整体环境以及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共同完成。
1.2 教师在班集体管理过程中找准角色定位的需要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无一例外被是作为一种当然,而任课老师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地位和作用被忽视。这种班主任“在位”,任课教师“失位”的现状,极易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造成班主任单枪匹马应对班级所有事务。另一方面是科任教师的“失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科任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严重时候甚至造成师生对立情绪,进一步损害到教学质量和效率。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合作,既有利于班主任队伍专业化的建设,也让科任教师从办公室自觉走向学生中间对学生进行课业,心理、生活等方面的指导。
1.3 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合作能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一个班级的班风好坏直接影响到个体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合作能够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作为卫生类的职业院校,我们在强调要护士核心能力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在平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心理调节能力、协作能力等,从而提升职业综合素质。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合作育人能很好的在学生心中起到榜样引领的作用。
2 优化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作育人的对策
2.1 转变观念,提高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作育人意义的认识
作为一名教师,不管你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应该同时负有教书与育人两个职责,另外班主任与科任教师是一个育人群体,他们的合作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班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在观念上科学认识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交流、自学等途径学习先进教育理念,这样才能进一步在教育实践中强化合作育人,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管理能力。
2.2 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注重教师专业发展
工欲善其身,必先利其器。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存在教育管理知识缺乏、教育理论知识结构失衡的现象,这不利于教学实践中的合作。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召开定期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研讨沙龙的形式,加强相关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把握先进教育管理理论和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另外,班主任与科任教师还要树立“大德育”理念,注重教学与教育并重,两者相互补充。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德育,在德育工作中强调学科教学的重要性。
2.3 建立和完善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作育人机制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培训培养机制。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合作实践时不能仅凭一股满腔热情、吃苦耐劳的精,还需具备较高的政治修养、高尚的师德、广博的学识、以及娴熟的管理艺术,这就要求其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学校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培训培养机制,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理论和业务能力的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
其次,完善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作育人的考评机制。一方面可通过“受导”学生在学习成绩,操行等第等方面的变化,结合自评、他评等方式评选出学习标兵、道德模范等奖项,综合考察合作育人的效果。另一方面,建立合作育人的科任教师与班主任的绩效评价体系。该评价以工作记录、学生反馈、成长档案材料、学科成绩、竞赛表现、优秀个案评比以及师生、家长的民主评议等方面为依据。
最后,建立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作育人的激励机制。人的因素是管理中的重要因素。学校可以运用经济手段,从物质和精神方面给参与人员注入强大的激励动力。如对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作育人的评优、教师的职称评定、年度考核等相挂钩,从而激发教师全员参与的积极性,既提升了能力,又实现了个人价值。
当今社会,在面对社会转型,教育改革之关键时期,作为培养人才的职业院校应大力推进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全面合作。变传统“个体经营”模式为“集体联营”,积极进行合作育人的全面探索,培养出综合职业素养较高的新时期人才。
参考文献
[1]彭亚青,张奎阳.科任教师与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初探[J].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2005,(5).
[2]余光明.科任教师的心理失衡与班主任工作[J].教学与管理,2001(1).
篇6
论文摘 要:旅游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了其概念、研究对象、性质、研究方法等等。通过对旅游管理的几个角度来诠释旅游管理的内容。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著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从定性分析描述问题到定量分析描述问题,这是一门学科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在信息时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员要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统计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以推动旅游管理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颜醒华 .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39-42 .
[2] 田里 .旅游管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3] 姚行正 .对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浅层分析(J).企业导报.2009(07):153 .
[4] 颜醒华 .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造.2007(01):21-24 .
[5] 颜醒华 .浅谈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教学改革总体思路(J).旅游专刊.1999(09):42-46 .
篇7
关键词:管理的中国经验;管理的中国哲学;比较;比较管理哲学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261-02
一、情境、环境与经验
CHILD[1]的《中国管理情境、比较观点与研究方法论》是较早对情境进行分类的文献,CHILD认为,管理情境包括物质体系、理念体系和制度产出三个方面。蓝海林[2]认为,情境不仅包括物质体系与理念体系自身,还包括它们之间的交互影响;情境不仅包括了通常称之为“环境”的客观因素,还包括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新因素。徐淑英[3]强调,情境不只是外部环境,它还存在于个体内部。例如个体理解周围世界的总体倾向、判断和决策的逻辑、思维过程和个人特点等。
本文认为,个体对于外部环境的认知及其相互作用实际上就是管理者的管理经验。THOMPSON和ROSCH[4]在《具身认知:认知科学的人类经验》一书中对经验做了非常详尽的阐述:我们的认知既体现既是一种生理结构也是一种活生生的经验结构,简言之,既作为外在的,也作为内在的;既作为生理学的,也作为现象学的,这种双重性不是对立的……相反,我们不断地在两者之间穿梭往复:它既包含活生生的、经验的结构,也包含认知机制的环境或语境。
二、管理的中国哲学、文化深层结构与管理的中国经验
贾良定等[5]认为儒家学说是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典型的如关系、五伦、人情等学说,并认为以上概念可作为中国管理与组织情境化研究的中介或调节变量。实际上,不只是儒家学说对管理经验有着深远影响,包括儒家学说在内的中国哲学都对当代中国的管理有着深远影响,例如关于“易”、“阴阳”和“道”的思想。中国哲学构成了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基石,它通过文化直接影响管理者的世界观、方法论[6],形成管理的中国经验。
“文化深层结构说”最初由美籍华人学者孙隆基[7]提出,“深层结构”是指一个文化基本稳定的层次,它相对于“表层结构”而言:在表面层次上,文化经常会有变动,而且变动往往是常态,但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往往是相对稳定的。学术研究中将深层结构与一般环境区别开来,其理论框架的说服力可能更强,影响力可能更为持久,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基石则是中国哲学。
在文化深层结构的影响下,中国管理者可能在管理世界观与方法论这一根本层次上与西方管理者有着明显的差别,而管理研究的任务就是解释中国管理哲学如何影响管理经验的过程,即管理的中国经验背后的逻辑机制。根据WHETTEN[8]对于两种情境化的划分,上述研究属于“情境理论化”研究――即针对中国独特的“情境与经验”进行理论解释,它区别于仅仅对西方理论进行调整与修正的“理论情境化”。
三、独特性、普适性与全球价值――比较视角下“管理的中国理论”与“管理的中国经验”
当前华人学术界要求建立所谓“管理的中国理论”的呼声甚高。BARNEY等[9]认为,管理的中国理论专注于给出只适用于中国情境下的管理处方和社会处方,他们不大会介意其成果在中国情境以外是否具有通用性,而更关注能否以独特的中国套路来解释中国现象。在本文看来,这种将“独特性”与“普适性”完全割裂的观点十分有害:没有一种理论是完全独特的,企图建立完全独特的“管理的中国理论”是不可能的。任何理论都同时具有普适性与独特性,理论的价值就体现在“它是独特的――因而有价值;它是普适的――因而能被人们所理解”。
主流管理学一直强调管理学的“科学普适性”,因而排斥独特性,他们认为,西方主流管理理论能够解释一切管理现象,但BARNEY等所提出的“管理的中国理论”则将理论的普适性进行了完全逆转。在本文看来这两种方式都存在问题:只有通过“比较”的方法,既承认其独特性,又承认其普适性,才能更好地解释“管理的中国经验”,发展本土管理理论。
与管理学同处于同一门类下的很多社会科学,例如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等,都存在一个发展得较好的“比较教育学”、“比较法学”、“比较经济学”的分支领域。管理学虽有学者提出“比较管理学”的概念[10],但该领域极为边缘化,其中的问题就在于管理学术界没有认识到“普适性”与“独特性”往往同时存在,理论的价值正在它既“普适”又“独特”。
实际上,管理的中国经验也同时具有“独特”与“普适”二重性。对于“经验”,人类学中早就成为定论:“经验”中的“文化的普同性”与“文化的差异性”同时存在。但该命题在管理领域中却长期得不到理解,并不时引起争论。例如,对于“关系”的看法,有学者认为,关系这一概念除了在中国,在其他各国也普遍存在,因此“关系”不是一个本土元素。在本文看来,由于独特性与普适性的辩证关系,“关系”是不是“中国独有”本身就是伪命题,正如争论某一个理论究竟是“管理的中国理论”还是“中国的管理理论”没有意义一样,真正重要的是对各国的“关系”进行认真的“比较研究”:我们需要的是能够解释“管理的中国经验”的好理论,而不是简单地追求一个独特的理论。
四、比较管理哲学作为本土管理研究、比较管理研究与跨文化管理研究的共同基础
比较管理有三种经典范式,其中只有尼根希―艾斯塔芬范式将比较的层次深入到管理哲学的范畴。结合本文前述对情境、环境与经验等概念的分析,本文赞同将比较管理分析的层次推进到管理哲学的深度,即从“管理的中国哲学”视角来解释“管理的中国经验”。
与本文“基于中国管理哲学的情境理论化”类似,尼根希―艾斯塔芬范式将不同文化条件下组织行为的差异归结为管理哲学的差异,因此很自然的,不同文化下管理哲学的差异就成为本土管理理论建构中的重要问题。不仅如此,根据上文所述之“独特性”和“普适性”的辩证关系,差异固然重要,相同之处也非常重要。简言之,就是仍然要使用“比较”的方法厘清不同文化下管理哲学的异同,上述研究可以称之为“比较管理哲学”研究。
比较管理哲学能为本土管理理论提供一种普适逻辑,否则,“本土管理理论”就只能局限于“本土”。例如,“家长式领导”虽作为一种成功的本土理论,但至今还未摆脱学术界对其“威权与仁慈同时存在”的质疑,在本文看来其原因就在于“家长式领导”未就“威权与仁慈为何同时存在”做出一个比较管理哲学的解释,因此,虽然存在大量经验证据,家长式领导的这两个维度仍不能得到西方学术界的全面理解和赞同。
比较管理哲学当然也是比较管理研究的基础,如前所述,尼根希―艾斯塔芬范式将不同文化条件下组织行为的差异归结为管理哲学的差异。因此,为了解释差异的根源,找到差异背后的普适逻辑,自然要进行比较管理哲学的研究。比较管理哲学还是跨文化管理研究的基础,跨文化管理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找到了不少区分中西方文化的维度,例如:集体主义/个体主义、长期导向/短期导向等,但上述维度的划分由于缺少比较管理哲学的支持,也受到不少质疑。总之,只有从比较管理哲学的视角找到中西方差异的根源,才能筑牢本土管理、比较管理或跨文化管理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CHILD J. Context,Comparison,and Methodology in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 [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9,
(1):57-73.
[2] 蓝海林,宋铁波,曾萍.理论情境化:基于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的探讨[J].管理学报,2012,(1):12-16.
[3] 徐淑英,贾良定.管理与组织的情境化研究[M]//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的实证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 VARELA F J,THOMPSON E,ROSCH E. The Embodied Mind:Cognitive Science and Human Experience[M]. 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91.
[5] 郑雅琴,贾良定,尤树洋,等.中国管理与组织的情境化研究――基于10篇中国情境化研究论文的分析[J].管理学报,2013,(11).
[6] 吕力.企业经营管理哲学: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图式理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2,(3):33-34.
[7]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 WHETTEN D A. An Examination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Context and Theory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Organization[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9,(1):29-55.
篇8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基础分析;基础评价;信息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F270.7
1 企业信息化简介
企业信息化在国外早已实现,在中国也有了几十年的历史,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我国对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最关键的问题是我国的很多企业管理基础差,无法支持信息化的顺利进行。信息化是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各个行业的过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各个行业的效率和收益都有明显的提升,这是信息化的最终目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特性有累积性、稳定性、一致性和复杂性。企业信息化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属于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变革,总结经验的过程。通过不断积累,然后逐步的加大对信息化的依赖,提升企业效率。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起着巨大的支持作用,企业的信息化和管理基础属于一种互相反馈、互相交互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增强能够增强管理基础,管理基础的优良同样也可以带动企业的信息化,最终可以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良好的提高。
2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分析
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因素有业务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信息流指使用、处理和采集信息的一个过程。业务流指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资金流指资金在企业内部流动的过程。企业管理过程就是对企业信息的一个处理过程。信息的处理过程包括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使用。因此企业信息化管理就要做到企业信息的信息化采集、信息化处理等。一旦信息采集出现失误,将为决策者对企业做出的决策产生决定性的错误。总而言之,企业对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使用的过程影响着企业的信息化。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包括管理基础和管理行为两个层面。管理基础反应的是对管理工具,管理行为反应的是人的作用。企业信息化的管理行为层又可以分为习惯、程序、标准和制度。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层又分为人员素质、标准、方法和工具。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因素集可以分为决策管理层、管理调度层和操作控制层。决策层展示的是对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反映了企业决策层的信息利用率。信息利用其实就是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然后找到自己想要的那部分信息,当然在加工处理的过程中出现错误,获取到的最终信息也必定是错误的。加强对信息的利用是为了让决策者快速的做出正确的决策信息。通常来说,经验比较丰富的决策者往往可以更好的利用手中已有的信息。信息利用的情况是对一个决策者能力的体现。管理调度层包括管理技术、管理行为、工作标准、信息理念和中层素质。操作控制层包括管理技术、管理行为、工作意识、操作标准和个人素质。
3 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评价
3.1 企业信息化管理指标的评价原则
(1)全面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体系应该全面、包含所有的领域,只有评价指标完整才能具有代表性。
(2)简介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应该浅显易懂、语言简练,不能说为了体现全面原则就长篇大论,找不到重心所在。
(3)唯一性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应该具有唯一性,每个指标都代表的是一个领域、一个方面。避免指标具有二重性或者交叉现象。
(4)易度量原则
对于企业信息化管理指标的选取,应该尽量选择容易度量的,可以度量到准确数据的,避免出现模糊两可的事情。更不能因为人为原因改变度量数据。
(5)针对性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应该具有针对性,如果这个企业是涉及某个行业或者领域的。它的指标就应该符合该行业特点。
3.2 综合水平评价模型
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的目的是为了发现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中的薄弱环节和薄弱点,通过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的建立来知道企业在管理基础上的策略。通过对企业管理基础的薄弱环节和薄弱点的发现,进一步找出解决和改善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可观的找到企业管理基础的不足和问题是企业信息管理基础评价的目标,通过对企业管理基础进行评价来明确企业将要改进的方向和提出企业改进的策略。要对企业的评价提供按照如上指标原则的评价指标,根据指标定量的评价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最后决策者根据企业信息化基础的评价提出企业以后发展的方向。
3.3 模糊聚类评价模型
在上面说的企业管理基础的整体评价模型中是对企业进行整体水平的评价,通过整体评价的结果来说明企业以后将要向哪个方向进行改进。但是,模糊聚类评价模型针对的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薄弱环节和薄弱点,针对的是存在问题的那些部分进行评价,从而来帮助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水平慢慢提高起来。模糊聚类评价模型通过突破原始的分类方法,将好坏因子量化、合并的形式,科学的找出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优点和弱点,然后针对薄弱点制定策略进行改进,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效率,增加企业生产力的作用。
4 总结
本文的研究工作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分析和评价研究,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信息化有时候不仅仅指的是信息技术,当然信息技术也属于很重要的一部分。本文针对的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展开研究,通过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分析和评价方面的研究,来让参与企业管理的员工对深入了解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
参考文献:
[1]祁玉梅.模糊聚类分析在建立统计分析指标体系中的应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11.
[2]李钢,齐二石,党占军.基于BPR理论的C1MS企业组织重构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0:21-24.
[3]唐志荣,湛素华.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51-54.
[4]韩庆兰,高阳,陈松乔.论与CIMS相适、谈的企业管理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6:61-65.
[5]甘初初.企业信息化与生产管理—全国第四届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0.
篇9
1.国内研究现状
在财务职能理论研究领域未引入产权理论之前,我国的财务职能理论研究主要围绕对财务职能本身含义的理解上,有的偏重于从功能上来界定财务职能,有的则偏重于从职责的行使上来界定财务职能。这~阶段主要理论有:吴水澎1989年<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中基于对管理职能的认提出财务管理的职能必须具备:—般管理职能的共性和财务管理职能自身的特性。具体包括财务计划、财务组织、财务指挥、财务协调、财务控制五项职能.也即财务管理职能的特性。刘恩禄、汤谷良1991年<高级财务学>中,认为财务管理职能是指财务管理的职责与功能。他们以马克思著明的管理二重性原理为依据。提出可以将财务管理职能具体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耿汉斌1993年(财政、税收、财务研究>一书中主张区分财务任务与财务职能,并认为应根据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的筹集、垫支、耗费、收回和分配过程中的这五个环节以及这五个环节所担负的社会使命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概括。郭复初1997年<财务通论>中指出,财务的本质决定财务的职能。财务的职能是指财务本身所具有的特有功能,解决财务能够干什么的问题,研究财务职能有着重要的意义。财务职能是确定财务管理任务与作用的客观依据.它表现在:筹资职能、调节职能、分配职能、财务监督职能四个方面。陈疏圭2002年(宏观财务研究>中。认为学术界对职能含义的理解不同,导致对财务职能的划分不同:一种含义偏功能的发挥,即财务的职能。另一种含义上的职能则偏重于职责的行使,即管理的职能。并认为就财务管理而言,其职能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监督。余绪缨2004年(企业理财学>中认为,企业理财活动包括三个最基本的方面,即筹(融)资活动、投资活动(包括企业内部资金配置和外部资金投放)和收益分配活动。他主要将企业财务职能视为财务决策和运筹两方面。
2.国外研究现状
认识论认为,科学范畴是人类认识的总和与总结,特定范畴的形成是对社会某一方面实践本质关系的专门概括,具有其他任何范畴不可兼得的本质特征。财务的本质也不例外,也具有独占性。财务的本质(性质)是回答财务“是什么”的问题,即财务管理的对象(内容)“是什么”的问题。我国财务理论界一向主要以财务的本质作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研究的起点,因此,财务的本质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基石正确认识财务这一客观范畴的质的规定性,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认识财务的内涵和外延,认识财务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推动财务管理学科的向前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理财)的本质(性质),目前理论界已形成共识,基本公认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企业中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但财务的本质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
二、财务的本质
1.财务的释义
顾名思义,财务乃理财的事务。这里的财理所当然的指财货。理财包括:用财——财产、资本(金)的占用、耗费与补偿;生财——财产、货币收八的实现与增长;聚财——财货,资本(金)的筹集、积累与配置。这虽是财务的内容.但能否就此归结为财务的本质呢?否也I它只不过是说明了与财务
有关的一些事项而已
2.财务的本质
作为一客观经济范畴的财务,必然有其内在的规定。对这神规定——财务的本质的反映的概念.至少应满足其内在条件:1)概念的质的觏定性。范畴之所能成为范畴,就在于它具有其它事物不同的质的规定性。因此.财务这一范畴的概念也应具有区别于财务对象、财务活动等范踌的概念{2)抽象概括性。它应该是从活生生的现实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概括普遍特征的定义;它虽不能表达其全部
内容,但能表达其基本内容。
3.财务本质的要求
从空间来看.财务不仅存在于企业.而且还存在于事业单位、部门、国家,即包括微观、中观、宏观三层的财务;从时间上来看.早在商品经济、货币产生以前.财务就已客观存在{即它不仅存在于商品经济形态.而且还存在于产品经济及自然经济形态之下。因为,在那种经济形态下.仍然存在着诸如资源、财货的配置与运用以及社会的再生产运动,因而与再生产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以及再生产运行的产生的各种经济关系也依然存在。所有这些用一句实质性的话来概括,就是财务还存在。因此,定义财务的概念时应该顾及到这点。
三、财务职能
1.筹集资金的职能
在资本主义社会,一切都成为商品。作为企业,要进行生产,首先就必须筹集足够的货币资金到市场上去购买劳动.料。在社会主义社会,为商品生产者的企业,要在市场上立足,要进行生产,也必须筹集货币资金用以购买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对劳动力耗费进行补偿。此外企业再生产过程又是借助于资金的正常周转来实现的。财务虽然不是生产要素中的任何一个,但是,必须为生产要素的取得和资金的正常周转提供货币资金保证.因此,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就成为财务首先具备的职能。
2.分配资金的职能
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需要通过资金的分配来实现。对企业最初筹集的资金来说,首先按比例分割为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两大块,之后对流动资金按一定的比例又分割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等三大块,以保证流动资金周转的正常进行。在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完成了一次周转后,为使再生产中资金运动能延续下去,又必须分割为两大块。一块是补偿企业所耗生产资料及劳动力耗费的价值,另一大块是企业的纯收入。为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再对纯收入进行分配.纯收入的分配过程,也就是各种社会制度下生产关系在财务上的具体体现过程.这就客观地产生了财务的分配职能.
3.是调节职能
再生产的正常进行,是以资金的正常运动作保证的,作力时刻处于最活跃运动状态的资金,其运行的轨迹决不是平滑的、线性的,而总是f}随着频繁而显著的随机波动.此资金运动需要调节,才不致于偏离正常的轨道.此外,由资金运动所体现财务关系,因社会制度的变革也会有所改变,其直接表现形式应当是各种物质利益关系的转变.即使在同一社会审度下,生产力的发展,也会对各种物质利益关系提出新的要求,这就在客观上产生了财务的调节职能.
篇10
一、激励客体和对象趋向集中于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
在以往的激励工作乃至当前的改革中,凡涉及激励,往往着眼于对一般职工的奖惩和精神激励,而对于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企业经营者来说则缺乏理论探讨和实践。其实,对于普通员工的激励,相对来说是较为容易而次要的。由于劳动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存在和深化,每一职工的操作和工作越来越单一、明晰和有形,确定性的工作表现为工作方法、方式、工业流程的标准化。这种细致的分工意味着可以比较容易地确定一系列准确、精密和具体的涵盖其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和工作速度等方面的考核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对职工的奖惩方式和奖惩程度,合理地分配组织激励资源。而相对来说,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其工作主要是决策、计划和人力资源开发,其经营管理工作的直接成果主要是主意、指令、宗旨、目标、规范、制度,是软性的、无形的,同时其努力程度、能力、风险态度、投资倾向和决策正确性等内涉及变量和滞后显示变量囿于信息、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难及时准确地用简单的考核指标来衡量。其次,企业经营者的间接劳动成果(即企业表现)具有非常复杂的背景和归因。其可察变量(如资本利润率、企业成长和增长速度、全员劳动生产量、产值、成本、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其特性或根源往往不是一维而是多维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量是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其可察因素往往是多维因素非线性作用的结果。这时偏倚、强调某一因素和特性会产生不适当的刺激作用,因此平衡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恰到好处的激励决定着激励机制的制定、激励资源的合理导向和配置。再次,企业经营者的劳动成果——企业表现,非但隐含着异常复杂的背景(如努力程度、能力、风险态度)而且还受到不少非经营者所能控制因素的影响(如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混合体制下由于企业目标多元化和行政指令的干涉而导致的激励不准确、不规范、不公平和证券市场投机行为等)。因此,对于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诱导日益成为现代激励理论的研究重点。
二、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已有的激励理论主要是从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展开研究的,激励被认为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某些需要和动机为条件。因此,流行的管理激励理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这包括默里的需求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阿德佛的ERG理论、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激励过程理论。这种理论以系统和动态的目光来看待激励,这主要包括弗鲁姆、波特和劳勒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迈克尔·罗斯的归因理论和轨迹控制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激励过程理论体系较之于激励内容理论体系从系统性和动态性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从根本上来说仍以对人的心理特征和以此为基础的行为特征为出发点。而人的心理需求难以加以观察、评估和衡量,属于内涉变量;同时心理特征必然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各种激励方法实施的可重复性差,由此而难以把握;再次随着人们对于激励条件的适应性,任何激励因素都会变成保健因素,致使管理组织激励资源的稀缺性和激励因素(如工资、奖金)的刚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使得管理激励难以持久。因此,激励往往被认为是属于管理艺术和领导艺术的范畴,是一种令人敬而远之、望而生畏的工作。
激励,尤其是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以往的激励理论和实践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就是最好的说明。但激励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一项职能,并依附于其他职能(如决策、计划、人力资源开发、指挥、控制)及其衍生的目标,激励归根结底是在对其他职能履行状况的评价的基础上促进其他职能更好地开展的职能。因此,激励工作的真正科学性在于以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性质和规律为依据,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和联系。管理工作的性质和规律是指管理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区别于一般劳动和其他工作的根本属性和内在联系。目前,已经探索和归纳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9种特性,即权力性、知识性、成果无形性、效果的间接性、效益的滞后性、随机性、创新性、信息不对称性和二重性。企业经营者只有遵循其管理工作的性质和规律才能做好企业经营管理工作。
同时,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性质和规律的研究,也给我们提供了解决激励和约束问题的方法论。我们可以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性质和规律出发,设计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如根据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效益的滞后性,即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主要是决策、计划和人力资源开发,与一般劳动和技术工作相比,管理工作的时效更强,其效益具有滞后性,企业管理工作的成果与失误可能经过若干年后才能显示出来,企业当前的效益可能得益于当前管理决策的正确,也可能是以牺牲今后的长远效益为代价的。我们可以设计出年薪制、远期收入制、股票购买权、长期雇佣制、资产连带制、决策责任制等激励约束机制。又如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具有权力性,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是筹划、组织和控制一个组织或群体的工作。凡是直接生产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独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管理工作具有权力性,即指挥别人的权和强迫别人服从的力。管理要通过各种职能机构和人员的职、权、责活动来进行,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无论职位高低、责任轻重,
都拥有一定的权力。人们除了拥有对企业的控制权力以外,还不同程度地对企业资产享有剩余索取权(包括股权、债权、红利、奖金、薪金),合理地拥有权力是做好管理工作的有效激励因素。因此,又可以设计出团队生产、民主管理、参与式管理、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股份合作制、管理激励和产权激励的适度结合等多种方法方式。
三、从激励方法、方式的研究过渡到对经济机制的设计和研究
打开企业“黑箱”并加以抽象,企业作为有机联系的自组织系统主要包含和充斥两种主要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处于管理系统中的核心位置,通过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与物(包括生产资料、生产设备、资金、运输工具等)和其他人相联系。一方面,在人与物形成的对立统一中,人与物之间主要存在着知识的信息不对称。由于真正的生产力是作为死的劳动的物的因素和作为活的劳动的人的因素相结合的产物,而且生产力的大小即物的因素在生产力中所起的作用取决于人的能力的发挥,因此,激励就必须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不断努力学习和创新,使人减少对物的知识的不对称,最大限度地使自己的认识与客观物质世界相一致。另一方面,在人的组织系统中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者处于信息交汇中心,与企业外部管理层,如企业资产所有者或上级主管部门相比,企业经营者(即人)掌握的信息多或具有信息优势,而委托者掌握信息少,或处于信息劣势,同时企业内部各个阶层之间也存在着这种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包括动机不对称和知识不对称,从理论上讲,知识不对称是可以解决的,而动机不对称则难以克服。信息不对称又必然导致逆选择行为和败德行为。
- 上一篇:工程管理机制
- 下一篇: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