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要求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要求

篇1

想要做好居住小区的规划创新工作,就首先要对现阶段人们对居住小区的生理、心理及文化需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次针对这些问题对比以往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措施中的不合理地方,在现有小区居住环境改善及日后新增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活动中做出合理创新规划,使居住小区在建筑质量及居住环境方面能满足人们生理及心理文化需求。小区规划与设计是小区建设中最首要的工作,对小区的整体建筑质量以及居住的舒适度有直接的影响关系。但是就目前阶段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状况来说,由于各种外部环境和社会形势等因素的影响,国内住宅小区存在着排列单一、布局同化等特点,致使人们对其产生审美疲劳。

2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创新的原则

2.1社区发展原则

在居住小区创新规划设计中,应充分以满足人们需要为规划设计的基本核心,并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需求为目标,提升小区建筑质量及人文环境。在考虑住宅舒适性,保证居住小区卫生、安全、便捷、舒适的同时,不能忽视居住环境及文化配套设施的建设。这两者是丰富社区文化,提升居住人群归属感及实现社区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营造祥和生活气息、融洽邻里文化以、文明社会风尚以及充满活力的人文环境的重要手段。

2.2生态优化原则

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居住小区在创新规划建设时应充分合理的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将节能技术应用到居住小区建设工程之中,在节能的过程中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加强居住小区的自然通风及采光,减少人工机械通风与照明的使用,并综合考虑居住小区周围交通状况,合理规划停车位及供水供暖系统,营造一个良好的能源节约的优良小区环境。

2.3社区资源共享原则

居住小区的创新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居住人群对小区硬件及软件设施的财富共享原则,主要包括对小区配套建筑设施的共享、景象资源的共享、社区服务的共享及公众参与。资源共享原则要求在创新规划设计时应注意在设施建设选择上考虑到项目设施的大众化及消费水平的平民化,在设施布局上应具有一定的均衡布局性与选择性,在服务方式与居住小区管理机制上注意整体性。

3规划设计创新的对策

3.1注重功能分区的组合

一般情况来说,居住小区的空间按照其功能应划分为四大类,分别是公用空间、半公用空间、半私用空间、私用空间。公用空间住宅小区内的公共干道及绿地,在规划设计上应注意各建筑元素如:水面、小桥、树木、雕塑之间的空间性,营造出舒适优雅的公用空间氛围。半公用空间主要是针对具有一定限度的空间,半公用空间是增加居民日常交流及邻里和谐关系的重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的重要场所。这部分的空间规划设计应注意根据不同的居住组团组合方式来考虑,保证其交通顺畅及功能齐全。半私用空间主要是指居民楼之间的院落空间,应把之规划为最有吸引力的活动空间。私用空间指居住小区底层庭院、阳台及室外露台。

3.2充分考虑居民中的弱势群体

居住小区的规划创新设计应充分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无疑是吸引住户购买的主要因素。现有的居住小区在公用设施建设方面很少做到充分考虑老人及儿童或其他弱势群体的特殊要求。在创新规划设计中,应适当合理的对这些因素进行考虑,如设置无障碍通道、做好运动场地及老人儿童活动场地的划分工作等。

3.3户型设计

在户型设计方面应充分考虑购房者的承受能力,做到大小户型始终。其次在布局上应做到动静分开、主次分开、干湿分开等,避免“黑房子”的存在,确保主卧及客厅的采光率。

3.4绿地景观建设

在绿地景观建设方面应做到生物的多样性及艺术形式美感,切实根据当地气候环境,选取多种多样的绿化植物,减少绿化植物的单一性带来的居民审美疲劳,通过藤木、花卉及草地的合理结合,营造全方位的艺术美感。其次在喷泉或小溪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并加强日后的严格管理,做好定期处理工作。

3.5社区服务环境

篇2

关键词:浅谈 结合 学科 设计 居住 园林 规划

随着人们生活追求的提高,对居住的环境条件不断提升。房产商想方设法通过园林规划设计来吸引消费者,而购房者也在不断的对园林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规划设计除要紧密结合居住环境的特征,突出地方人文特色外,还要打破传统思维框架,应用各种艺术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景观。

一、居住小区的现代特点要求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气侯类型丰富,文化艺术和生活习惯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建筑种类和形状各异。但是居住小区改善了市容市貌,促进了房地产业发展,改善了人们居住条件。它是集居住、服务、经济、社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缩影,因此,它的建设与以往城市住房建设具有不同的特点要求。

1.规划协调而统一

以往的建筑参次不齐,居住小区根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原则,优化了小区资源配置,使其整洁美观。

2.规模大而功能全

居住小区一般为多层、多栋楼体建筑群,这些楼体建筑群,除住宅楼之外,还有商业大楼、超级市场、电影院、体育馆、音乐厅、医院等综合性结构。

3.综合光照强而面广

现代居民楼外墙体多为彩色粉刷,有的还贴瓷片,封阳台以及大窗户也用了大量的玻璃,使阳面光照更大。阴面也不再是浓荫,尽管造成了眩光现象,但对喜光树种的生长却有积极作用。

二、居住小区园林规划存在的问题

居住小区的园林中不同的板块有不同的功能,设计时要有不同的侧重点,避免单一死板。尽管现代住宅区发展迅猛,但在住宅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尚有不少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1.设计规划观念陈旧

一些居住小区设计方案粗糙,仅仅满足符合规范或绿化法规条例的要求,但缺乏情趣、有人情味的可持久的绿化空间设计。有些住宅区的园林甚至有拒人于园外的感觉,草坪、花坛、绿地景观被铁栅栏、围栏包围,这样的绿化虽然覆盖面积达标,但其实用功能却远远不能发挥它的作用。

2.模仿性强,缺乏创新

经常可以见到许多居住小区园林工程都是生搬硬套,没有特色,识别性不强,以致来访的客人很难较快准确找到他们所处的位置。许多园林规划设计上都是在不切实际的刻意模仿,没有因地制宜。

3.过分重视草坪,忽略植物群落

在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上,过分追求大面积草坪的时尚风席卷全国。无论什么设计都侧重在草坪上,但也经常出现草地成道路的场景,既没起到美化作用,又破坏了居住环境的和谐。植物群落可以制造层次感、神秘感,使小区避免出现一眼望穿之感。

三、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思路

在进行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时,其设计思路决定了设计效果,决定了设计者的水平,所以设计思路是设计基础。但是设计并不是凭空想象,在设计之前必须要到基地实地踏勘,了解小区构造,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分析生活方式和习惯,才能够有好的思路。

1.定位——人为本

进行一个项目的园林设计首先要确定这个项目的定位,有了正确的定位,其设计才能丰满起来。居住小区主要组成部分是人,所服务对象也是人,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的行为感受与需求。因此有必要在规划设计的前期先对其服务对象的行为特征和需求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走群众路线,听大众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

2.风格——环境与自然相结合

园林风格与居住小区建筑风格、气候条件、环境特征、园林主题等密切相关。如苏州的园林,常为私人游憩,怡情休养之所,故其设计,不崇庄严伟大,但精巧,不重对称,免呆滞之感,而须曲折,有引人人胜之概,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木为培衬,感觉有天之真趣,给人感情之舒适,陶醉之感觉。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充分抓住四周景观特色,并将其引入到园林造景中,将园林自然山水融合,形成多层次,丰富且风韵独特的园林景观。

3.布局与分区——实用与艺术兼备

居住小区的每个区域和景点的具体设计才能保证设计的统一协调性和可行连贯性。居住小区园林设计不同于公园设计,在居住小区设计中,要注重实用功效和美学艺术。因而在其景观效果表达上要结合人文内涵,创造出充满情趣的生活空间。在规划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居民要求,满足小孩嬉戏,老人活动、品茶、下棋以及居民体育锻炼、健身等。

4.空间与流线——层次与立体感并驾齐驱

斯蒂芬·拉伯德和汉斯·罗易德认为:“空间的序列是一些连续的、独立的空间场所,他们之间以通道相连;人同时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空间”。园林空间与流线是从竖向与空间角度、人的行为角度、人车交通满足角度等方面对设计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设计思考方向。

四、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艺术

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要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要求,节约,就地取材,植物造景为原则,再加上专业的设计艺术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1.因地制宜——结合居住场地特征

一块场地有他的独特的内涵,在进行设计时要挖掘出所蕴涵的内涵,才能因地制宜的设计出合适的园林景观。准确的把握场地特征、因势利导。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小区的交通和人文关怀。如人行车行出入口、停车场、休闲运动区、后公园等。

2.因时制宜——结合气候特征

每个地方的气候特征不一样,植物所适应的气候也不尽相同,所以设计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特别是在经济和技术条件比较薄弱的地区,尤显重要。切忌盲目引用北欧风情、海南风光。

3.民族特色——结合地方特征

近年来国内园林建设中出现许多不切实际的现象,如在住宅绿地设计中出现“欧陆风”城市建设中出现“广场风”,一些园林设计作品追求西化,追求气势,追求整齐划一,缺乏个性、没有民族特色的园林作品随处可见。

4.节约——挖掘乡土资源

篇3

关键词: 居住小区 人居环境理论 研究应用

Abstract: since the 20 th century, facing the global population explosion, natural resources factors, such 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of worldwide problem increasingly and sharpen, humans began to the real importance attached to living environment. In this background, we study "living environment" theory of application is very significant, this is becaus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heory is applied in practice is to better research human themselves and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ory and practice.

Keywords: residential area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 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城市的居住小区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人居环境之一,其规划设计在这几年里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如果要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创造一个绝佳的人居环境,那么就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应用“人居环境”理论。

人居环境理论概述

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从辞源学的角度来看,“人居环境”一词可以这样理解,“人”是主体,“环境”是载体,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居住”的需求。

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包括人、城镇、城市乃至城市连绵区,都是人居环境,那么把这样庞大的人居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多学科理论分析称为人居环境科学,就是所谓的“人居环境”理论。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包括乡村、城市的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研究人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居环境,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多方面角度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而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当前我国居住小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忽视“以人为本”的理念

居住小区居民的需求是多样的,有些小区在规划中忽略了形式与功能的相结合的方式,没有从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一些特殊人群的心理需求、生活规律等特点出发来考虑小区的规划设计;没有对小区居民行为活动规律及使用的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很少真正关心居民身心与健康的需求,使近在咫尺的邻里变成了陌生;不顾居民的生活需求,片面追求高容积率的住宅利润,盲目压缩居住小区内的生活环境,使得建筑之间太过紧密,居民没有生活的私密性。诸多如此规划违背“以人为本”,存在安全隐患。

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空间缺失,居民的休闲娱乐生活难以维持

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有些居住小区中,居住用地的比重就占到这个小区总用地的75%--80%,这根本达不到国家有关的标准,从而真正留给公共服务空间的用地真是少之又少,居民交流和交往的公共空间就这样被压缩了。居住小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不齐全,一些体育设施表现不突出,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高,尤其是一些陈旧的设施缺乏修葺或者更新,带来了不安全的因素。

过度盲目的破坏自然资源

在我国许多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开发商只是打着“生态”、“自然”、“可持续发展”等口号去追求过高的利益,而没有从因地制宜、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等多方面角度对小区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也没有根据居住小区的地貌特征、土地面积及形态、土质条件及水资源的情况进行设计;没有合理规划居住小区的模式和发展框架。导致原有环境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地形资源、植物资源等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造成人为地生活困难,很难达到居住小区与其环境的和谐统一。

缺乏成熟系统的理论体系来直接指导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

当前关于居住小区小气候的特征及成因、影响居民舒适度的综合因素、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如何满足居民从物质到心理需求等等,这些能够直接影响到居民生活安全健康的重要问题却常常被忽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尚未成熟。

居住小区中人居环境理论应用研究

人类因素与自然因素的关系中,和谐与矛盾并存,人类必须面对现实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利用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妥善解决矛盾,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人类、自然、社会三大因素协调发展;建筑因素、支撑因素、自然因素是有形的实体因素,但并不能反映整个居住小区的真实面貌,必须加上人类因素和社会因素的虚体因素。

虚体因素

3.1.1人类因素需求的应用

①满足生理的需求,包括两种,一种是对空气、温度、食物等人类身体上需要;另一种是对特殊心理的需求。

②满足安全健康的需求,包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双重的安全保护

③满足社会的需求,居民间的互相交往和认同,拥有爱情和友谊等情感,以及情感的归属,即从属于特定场所和社会群体的需要。人类在社会环境中,人类便具有社会性,在居住小区的建设中不应忽视邻近区域或是相互关联区域的建设。

④满足地位的需求,被人尊重和自我尊重、地位、威信的需求。

⑤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依照个人愿望,用最大限度发挥个人能力,取得个人成就,实现个人抱负,在过程中自我发展与完善。

3.1.2 社会因素的应用

社会生产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人们为了生产物质生活资料而结成的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居住小区建设与传统建设的观点不同之处在于,用“人居环境”理论应用于我们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这样我们不仅仅看到居住小区的“空间”以及其“实体”方面,还可以看到生活于其中的居民的“行为”等。居住小区建设应强调入的价值和社会公平。从根本上说,公平并不是纯经济学概念,它还含有伦理学意义。

实体因素

自然因素的应用

①自然因素的准确选择。应该实际调查居住小区所在的地理位置,调查周围的自然因素,尽量保持原有的水土平衡,保留乡土树种,在这基础上,适量的选择一些容易管理的自然因素,这样可以使居住小区的美化度绿化度,在最短时间内呈献给居民。

②自然因素的形式丰富多样。园林自然因素的主要形式有:绿化、水景、地形、山石等,还包括这些主要形式在居住小区中形成的特有的小环境和小气候。

③居民和自然资源和谐共生。在居住小区的自然空间不可能像公园内的自然空间一般大小,需要适量的表现出来,同时自然因素的尺度大小要与人的心理特点和活动规律相结合,不要过分夸张,不容易让人们接受,并且受到自然空间上的压力。

④居民随时可以亲近大自然。尽量使自然因素临近居民的住宅,在居民可以达到的地方尽可能多的设置自然因素,让居民可以随时感受到大自然的存在。自然因素要求能做到通达性和应用性,自然因素要根据建筑的大小尺寸等来设计,不能过高影响到住宅的采光和通风,要具有良好的观赏使用效果。

建筑因素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考虑建筑空间组合、建筑造型等与整体景观环境的整合,并通过建筑自身形体的高低组合变化和与住区内、外山水环境的结合,塑造具有个性特征和可识别性的住区的整体景观。

整体应用

讲究韵律性、对称性、避风性、变形性、分散性,从整体上考虑建筑效果。

细节应用

①色彩设计

建筑的色彩也要与周围环境和人们的行为心理保持一致,它能够清晰地划分和表达空间。在建筑设计中,好的色彩能够给人们带来好心情和愉悦的生活,为周围的环境注入生机活力,同时又是突出建筑个性、优化氛围的重要手段。

②形态设计

建筑的形态首先要有对称性,做到中间高大,两侧低小:其次要结合周围环境,符合居民的行为心理。一些娱乐区、儿童区的建筑外部形态要活泼、多样,让人一见就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而一些老年活动区就要求建筑形态不能过分夸张,要相对安静一些。

支撑因素的应用

①发挥支撑因素的功能,分级处理支撑因素。居住小区的支撑因素应该根据不同的功能,设立不同的级别,优化功能和链接,使得小区内支撑因素分化明确。

②提高居住小区的性能,满足高科技发展。要求居住小区支撑因素应采用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并要求按现有标准规范设计与施工。在高科技的居住小区中,居民们才能感受到更加安全的人居空间。

③提高和改进物业管理水平。近几年我国居住小区的物业问题是急剧攀上,居民与物业之间的矛盾也在日益恶化。因此,居住小区支撑因素的建设对物业以及对物业管理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盲目建设、物业管理人员素质跟不上将会造成严重的浪费。

结语:人类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建筑因素、支撑因素这五大因素可以是单独的个体因素,但这五大因素相互之间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只有把这五大因素同时应用于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中的研究,才是“人居环境”理论。今后在居住小区中需要由 “人居环境”理论来指导规划设计的完成,最后落实到设计和施工上,循序渐进,这样我国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才能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殊.关于住宅小区人居环境的一点思索【J】.科技信息,2009(29):904.

[2]吴殷.上海人居环境评价与生态人居建设构想【D】.上海:上海大学,2006.

篇4

关键词:居民小区;规划设计;以人为本

一、当前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全国各地已经建成了一批功能完备、环境良好、经济适用的居住小区,这些小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改善了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在小区规划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某市在市中心规划建一新居住小区总用地面积为16.16hm2,其中可建设用地11.43hm2,小区建成以后才发现和周围环境风格不协调,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美观,成了一块“鸡肋”。作为一个小区规划设计者,首先应该了解设计中经常出现和新出现的问题并克服这些问题,才能规划设计出高水准的居住小区。

2.1.与周围环境不协调

商家为了使小区能够凸显自己的风格,一味的追求设计的“奇、特、新”,不断标新立异或者布局结构的变化多端,但设计出的效果却造成小区与周围环境的风格不协调或者割裂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也有商家盲目的跟从市场潮流,设计出小区缺少创意和新意,更有甚者将国外的一些规划设计原模原样的复制过来,结果小区没有自己的特色,至少不能体现出设计者所要表达的真正出概念、文化和内涵。

2.2.缺乏实用性和安全性

商家为了吸引顾客的眼球而过分的注重小区的视觉效果,小区虽然在形式上和观赏性上非常完美,但在现实空间中却不能表现出设计者或商家的人文关怀的“内容美”。如小区内的大广场,看似气派,但太大的空间尺度容易形成懒散的、缺乏人性的消极空间,同时使业主感觉缺乏生活私密性和安全感;如小区花坛和水池锐利的边角、周围没有护栏的水池都很容易成了威胁小区居民安全的潜在因素。

2.3.没有足够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商家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规划设计上只限于满足当前需要,而不考虑是否为未来发展留有足够空间,致使小区在未来改造时遇到诸多问题而很难解决。如未考虑停车位规划或规划不足给业主生活造成的不便,管线预留不到位导致未来改造中人力物力资源浪费、智能化设计考虑不足导致小区包括安全防范、通讯网络和物业管理等智能化系统建设落后于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等。

二、小区规划中以人为本的体现

近几年来,根据小区规划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设计业的同行们克服种种困难推陈出新,抓住以人为本的宗旨,将人文精神与生态保护、社会安定与邻里交往等因素考虑到规划设计当中,提出了小区规划中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形式。

3.1.小区规划体现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

居住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只有小区的规划设计结合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生活模式、历史人文环境及周围的自然生态条件,才能使整个小区有机地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大环境中。例如某小区在规划时就将原来保留的树木、街巷、城墙及其他传统建筑考虑了进去,经充分调研论证修建了一条复古大街,并建造了具有传统古典风格的小区,使得建成后的小区既体现出一种文化传统的沉积,又具备了现代化的生活环境,满足了人们对小区社区功能要求,构建了和谐的人文氛围。

小区规划要满足人文环境更要满足生态环境,这是因为小区周围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生存条件,美好的居住环境体现了商家以居民利益、社会利益为根本的宗旨。只有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当地地物、地貌和地形等特点,在不破坏原有树木、绿地、山坡、河流等地理条件和原有建设基地的同时,加以利用,才能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和谐统一且富有当地特色的美好的居住环境来。

3.2.小区规划体现居住安全和完善服务

小区的居住环境安全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基础,也是小区居民关心的首要问题。要建设一个具有安全环境的居住小区,不仅要有科学的小区管理制度,还要有合理的小区规划设计。小区规划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居民的有效防范行为,通过设置隔离带、明确划分空间领域、控制小区入口、定时巡逻检查等措施保障居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会安全,提高小区的安全防护、防卫能力。

小区规划在提高居民居住安全的同时,还要完善社会服务系统。这是因为社会服务不仅是解决居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小区稳定的物质基础。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要考虑居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动轨迹,如商业服务设施应布置在人流交通的必经之路附近,使居民方便顺路购买;在存放私家车、摩托车、自行车等时应规划出相应的地方修建车库,或因地制宜,采用集中与分散的布置方式等方式进行存放;垃圾处理可以采用室外垃圾桶、垃圾箱等中转站方式来处理,在垃圾中转站的设置上应注意便于垃圾清运和处理,不要使清运垃圾的车辆横穿小区,造成污染的扩散。

3.3.小区规划体现功能分区的组合

功能分区是指在小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计划任务和城市现状条件等把小区的生活居住用地进行综合性分区设计,它通过使用、卫生、经济、安全、美观等几方面的设计,为居民创造一个适用、经济、美观的生活居住用地条件。居住小区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公共空间即居住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供居民共同使用,一般生活用地的50%~32%。半公共空间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间,作为居住组团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半私用空间是住宅之间的院落空间,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动和健身的场地。私用空间即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

三 、结语

相信随着我国国家的文明程度、经济水平的提高,优秀的住宅小区设计规划方案会不断被提出,同时建设出优秀的符合要求的居住小区,使居住者能享受到方便性、健康性与舒适地生活。 “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住宅与环境“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这样我国的住宅设计规划才会不断地创新、发展、前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城市;居民小区;设计;规划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city planning based on some important problems in residential planning and design are analyzed and explained, and make a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and design.

Key words: City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聚集,城市的迅速膨胀打破了传统城市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格局。城市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片工业区、商贸区、住宅生活区以及仓储区等职能区划,城市结构和规模都发生了急剧的改变。同时城市人炸,居住条件恶劣等问题日益严重,出现了一系列被称为"城市病"的复杂城市问题。而与之相反的则是城市居民对自身居住环境和要求越来越高,这种巨大的差异化需求直接影响着建筑师对住宅小区的规划和住宅设计的研究,这就需要新的小区、新的住宅区适应新的变化和新的生活。本文就是基于上述考虑,以求能解决问题,规划设计出居住环境良好、社区功能完备,具有当地特色的居住小区。

一、城市居民小区的功能规划和组织分析

雅典强调城市明晰的结构组织,注重功能分区与用途纯化,追求统一的视觉空间秩序,将城市机械地分割为四项基本功能,即居住、工作、交通和游憩,强调城市中不同功能的分区布局,再以交通网彼此联系。雅典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实质在城市形态上表现为各城市功能被交通线划分成具有严整几何性的功能分区,形体环境秩序井然。同时城市结构以纵向的树形结构形成等级化的组织体系,即按照严格的递增等级来组织城市。

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是:1. 近百家住宅组成一个邻里单元;2. 几个邻里单元围合成一个邻里单位(以一个小学的服务面积控制规模),中间是邻里单位的中心;3.城市结构表现为由大至小等级化梯度形成的中心体系(城市中心、城市次中心等)组织的城市空间,同时城市道路也根据各中心的等级相应呈等级化的梯度变化[1]。以一个小学的合理规划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大约居住1000户),以四周的交通道路为边界,形成不被外界交通穿越的、内设必要公用设施的、日照通风景观条件良好的居住空间。邻里单位模式产生于功能主义形体规划观为主流思潮的背景下,与功能主义等级化城市具有同构关系,邻里单位模式的确立为等级化的城市组织结构提供了基础。作为城市居住空间的组织方式,邻里单位体现了《雅典》所倡导的功能主义原则,本身的组织结构也呈现等级化:邻里单位中的服务设施独立于居中的位置,并以其服务面积控制着邻里单位的居住人口规模;居住空间的功能被划分为住宅、道路、绿化、服务设施,彼此功能划分明确、空间互不交叉;邻里单位内部道路宽度、绿化面积、服务设施规模也从邻里单位向邻里单元呈等级化递减;对于建筑形体环境,住宅的高度、日照、间距、朝向、建筑密度等都通过精心的设计达到理性的结果。邻里单位模式的出现,改变了工业革命后住宅街坊中的拥护、恶劣的居住环境,并以新的居住模式对应汽车交通时代的客观条件,其在当时的进步意义是不可忽略的。

二、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的发展型态

随着战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适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居住区规划有进一步总结和提高了居住小区和新村的组织形式,使邻里单位和扩大街坊理论又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完善。

现代交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大干道间距,住宅建设规划的空前发展,住宅层数因用地紧张而不断增高:城市交通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由于过分强调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使工作和居住地点分布不合理而越来越紧张:城市旧居住区改建的特殊性以及居住区自给自足的生活服务设施在经济上的低效益,因而出现了 “居住区”、“综合居住区”等多种规划组织形式。从发展角度分析,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经历了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低到高的变化过程,今后还将随着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的组织模式的原型来自邻里单位模式,不论是1950年代完整模仿邻里单位以及苏联的居住街坊模式,还是1960年代基于邻里单位模式发展起来的居住小区规划理论,亦或19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试点小区的推行和成熟,居住空间逐步形成"小区-组团-院落"的三级组织结构以及通过对三级结构的改良形成的“小区-院落”的二级组织结构,居住空间的组织模式本身并没有脱离邻里单位模式的基本原则和组织方式,即以一个小学的服务人口限定居住空间的人口规模,以公共设施服务半径限定居住空间的用地规模,小区内只容纳单一的居住功能;小区内呈等级化的组织结构等等。居住小区模式正借目前大规模住宅建设的东风在中国城市中被普遍使用着。

二、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几个考虑

1、居住小区超区域性辐射

一般而言,居住小区与单体建筑在商业信息辐射面上有不同之处,单体建筑辐射面区域性强,外区顾客一般不易进入辐射区域。由于住宅小区讲究环境、配套、功能开发,其附加值要高于单体建筑,影响力、社会效应打打增加,除了受到本区域顾客青睐之外,外区顾客也会慕名而来,所以居住小区相对于单体建筑有着超区域的辐射性。

2、注意地形地貌的特点,显其之美,避其不足

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时,并无十全十美的地形,即使是坐北朝南的方形地块,由于规整,设计时很容易做的古板。反之,一些不规则的地块,却可以设计出道路流畅,楼型新颖的优美小区。在规划设计时,如果充分注意地形地貌的优点、缺点,就能做到显其之美,避其不足[2]。比如,条状地块要注意楼型设计时点、条、矩的结合。如果建筑临水,楼型尽量设计成略带环状。

3、开掘主题与最求创兴

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时,常常合二而一。既然被称为居住小区,那自然有一定规模,主题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没有主题也就失去了灵魂如同缺乏主题的乐曲,是一团杂乱无章的音符。然而作为建筑音符的居住小区主题形成也颇为复杂,(1)地理位置;(2)私密性;(3)住宅户型;(4)绿化布置;(5)道路规划等,这些因素结合起来,进过设计师的创作才能形成主题。

三、城市居住小区规划重点关注事项

1、小区规划应注重人文环境

居住小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所以其规划也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居民的生活模式,使整个小区有机地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大环境中。

2、小区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影响小区居住条件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在尽可能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来。

篇6

关键词:小区规划;设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居住小区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居民居住环境,而居住小区规划又是居住区建设的前提,是影响居住小区建设水平的重要环节。居住小区居住环境的优劣,首先取决于规划方案的好坏。针对近年来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规划设计出一批居住环境良好、社区功能完备,具有当地特色的高水准的居住小区已经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当前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常见问题,探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注意事项以及对策。

一、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1、生态环境单调

住宅小区生态环境品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小区居住环境的品质的高低。所以,小区周围的生态环境是影响小区居住条件的关键因素。在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小区的空间环境比较单调,位置好的住宅小区建筑密度比较大。有些小区的绿地面积虽然很多,但是公共的设施却很少,在景观环境的设计过程中忽视了人文性和地域性的特征,对于小区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遭到了破坏,大多数已经全都被铲除种类单调,这样很容易发生态环境的不平衡。

2、过于追求容积率,忽略内部空间环境打造

周所周知,居住小区的容积率与建筑商盈利有着密切的联系。规划以及设计时,开发商过度的追求容积率是常见的事情,但是过度追求容积率,使得建筑设计师忽略了对于小区内部环境的打造,往往将小区设计成排排楼,只会导致小区建筑密度过大,绿化效率过低,居民居住品质下降。

3、安全防范差

一些小区建设对于居民的安全防范没有充分考虑,安全环境让人担忧。陌生人不需要身份验证就能够随意进入小区,使小区居民的财产安全,甚至人身安全都非常容易受到外来侵害。

4、街路改造引发的噪声污染严重

在住宅小区内,将很多的人行小道拓宽变成了随时可以通过机动车的小区道路,这样虽然对有车族很方便,但是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却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例如,一些噪声和汽车的尾气严重的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使他们的睡眠质量和空气质量也都受到了影响。小区的道路不是很宽,而且旁边也没有绿化隔离带,只有很窄的人行路。根据住宅小区的设计规划要求,内部道路是不同的,街路改造引发的噪声污染严重以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改善住宅小区规划建设对策

1、加强小区景观规划设计

小区景观设计,大多存在文化构成形式方面的缺陷,例如过于重视功能,而忽视人们精神生活的多元性,还有空间结构单调,小区环境凝聚力不足等问题。故景观设计不仅是物质景观的设计,更应注重景观精神功能的挖掘,注重整体性与融合性,形成中心围合、空间交融的景观形态。在核心位置设置景观步道以增强小区空间景观的层次感;在住宅的规划设计中,为了避免建筑形象的单调和围合空间的压抑感,将部分住宅组群做了分段处理和微小的错落变化,以加强整体的节奏感和空间的变化,形成良好的空间感受,并与绿化相融合,确保景观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赋予其鲜明的地域特征,创造归属感强的社区。

2加强内部空间环境打造

要在实际的居住小区规划以及设计中,设计师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精心的规划住宅楼以及交通绿化组织方式,更多的在住宅布置、交通系统以及环境布置方面下功夫。首先,加大建筑楼层,加大绿化空间。设计师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的摆放住宅,例如最常见的住宅摆放方式错落式、组团式、集中式等。合理规划可以保持良好的通风、提高小区居住绿化环境。其次,加强组织交通以及绿化系统建设,消防救护需求以住户的需求为出发点,满足安全性、方便性以及通达性的要求。科学地布置中心公园、分区中小公园、组团绿化、屋旁和路边绿化。中心公园应大小有度,除特大型居住区外,居住小区内一般不宜建大型公园,而应着重搞好分区中小公园或主题公园和组团绿化。

3、对居住区的交通道路设置进行合理设置

居住区的交通道路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要以方便居民出入、迁居,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减少对住户的干扰,保证住户的安宁为原则进行设置,以达到交通便利、安全和方便。达到一体性、多层次性的要求。住宅小区道路系统应分级明显、架构清楚,既要与城市公共系统衔接,又要避免城市公交道路穿住区而过。如果城市规划确定公交道路必须穿过住宅小区时,在可能条件下可设计地下道路,以防止对住宅小区的严重干扰。小型住宅小区应避免机动车道进入居住区域,有的住宅小区建成“无车小区”,即把机动车道和停车场都设在地下,机动车从小区门口进入地下,居民在地下停车场可直接乘电梯到居室,车辆对住宅小区区域全无干扰,效果良好,居民满意。同时,道路等级应设置清楚,区分车行道、步行道与绿地小道,尽量控制车辆进入院落空间之内,以减少噪音与不安全因素。小区道路根据规划结构可分别采用三级或二级路网。小区主路是道路的骨架,是居民出行最频繁的通道,它的线型应使居民能顺利便捷地回到自己的住处或到达想去的地方,但不应畅通无阻,并需防止外界车辆任意穿行,做到通而不畅,顺而不穿。

4、降低噪声、提高空气质量

对于居住区内公用设施、设备的噪声,交通噪声,应尽量增加噪声源与受声点的距离、种植树木、设置水体来吸收噪声;对于商业、娱乐、学校生活和建筑施工噪声必须采取防噪消声措施,在规划时进行分区布置、综合治理,减少co2及其它大气污染物与废弃物的排放,提高小区的空气质量。

5、小区规划应注重安全防卫的设置

住宅小区的居住环境安全与否,是小区居民极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小区管理制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小区规划的安全性,这其中涉及到居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因素。在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居民的有效防范行为,通过控制小区和组团入口、明确划分空间领域等措施来提高小区的安全防卫能力。一是在小区和组团的入口处设置明显标志,使住宅小区具有较强的领域性和归属性。二是注重院落空间的强化,使居民之间既有充分了解和相互熟悉的机会,又可以使住户视线能够触及到住宅入口,便于对陌生人进行观察、监视。三是注重小区交通网络的合理组织。在小区主干道的规划设计上要做到“顺而不穿,通而不畅”,减少交通环境的混杂,提高安全系数,在小区级道路的规划上尽量作曲形设计,限制车辆穿行的速度,达到安全与降低噪音的目的。同时,规划时应尽量减少组团的出入口,一般设置两个即可,以便有效控制外来行人任意穿行,从而起到安全防卫的作用。

6、注重服务系统的完善 在住宅小区规划中,我们要重视服务系统的完善,它是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保证,也是小区稳定发展的基础。在服务设施设置上,首先要想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要求,有些商业服务设在过往人流比所能经过的的地方,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与居民购买。部分交通工具和垃圾的处理也是小区规划的重要问题,对于有些自行车和摩托车要集中到一起进行摆放。以前在处理垃圾的时候,垃圾道附设于住宅的楼梯平台处,严重的影响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在住宅小区规划中,我们要把垃圾到建立在住宅内部生活服务阳台处,这样还不会对居民的居住环境造成影响,同时也降低了公共场所的感染。

7、强化建筑的构景作用

现代小区设计应强调“全面景观”设计,即小区中的任何构成元素,都是景观体系中的构景元素,确保建筑设计、规划设计、景观设计“三位一体”,不能只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小区中由于建筑量大面广,更应强化建筑的构景作用,随着小区建筑物结构的变化,其外立面也发生了很多变化,过去单调呆板的外立面正被变化丰富的外墙面替代。要想使整个小区的景观和谐统一,建筑设计风格与景观设计风格应作为整体来考虑。世界著名大师安藤忠雄认为,建筑与景观融合,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是人居的最高境界。这说明仅有优美的绿化环境是不够的、还需要别致的建筑,只有将优美的自然景观、建筑物与良好的人文氛围融于一体,才能营造出理想的生活小区。

结束语

对住宅小区进行良好的规划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进行各方面的考虑,需要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系统性的工作。在整个过程中,需要采用各种程度的规划、策划以及管理等设计手段,并经过多方面的配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为了保证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水平,需要充分考虑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在最大程度上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从而保证居民居住的理想、舒适、优美与文明,创造出一个科技环保、健康舒适的社区环境

参考文献

[1]崔晨华.绿色建筑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篇7

关键词:居住小区;场地规划设计;竖向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场地规划设计是针对基地内建筑项目的总平面设计,是依据建设项目的使用功能要求和规划设计条件,在基地内外的现状条件和有关法规、规范的基础上,人为地组织与安排场地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活动。场地设计既提高基地利用的科学性,又使场地中的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他要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保证建设项目合理有序地进行使用,发挥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场地规划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居住小区内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层次。

1、总平面布置

对居住小区进行总平面布置前需要先进行现场踏勘,分析场地所处环境的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和城市规划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场地的现状条件、小区市场定位,分析研究项目的各种使用功能要求,进行总平面规划设计。总平面布局方案需明确功能分区,合理确定场地内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工程设施相互间的空间关系。居住小区具有建筑功能较单一,单体体量小,建筑数量多,配有小体量公共建筑等特点。总平面布置方案在规划设计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在规划方案阶段,往往强调建筑全体的组合、功能分区和环境形象,而在规划报建,则更注重按照各地技术规范,充分考虑各建筑单体之间的日照间距、消防间距、建筑退让等方面,以确保规划方案可操作性。

2、道路交通组织

道路交通组织是住宅小区规划的关键。道路交通组织方式不仅影响着小区内部建筑的通达性,其走向和选线也直接影响了小区的综合管线的布置。道路交通组织应坚持合理组织场地内的各种交通流线,避免不同性质的人流、车流之间的相互交叉干扰的原则,根据初步确定的建筑、构筑物布置,进行道路、广场、停车场和出入口等交通设施的具体布置,调整总平面图中的建筑布置。此外,在居住小区,除了设置主干路和次干路,对于高层住宅区,还应按消防要求设置消防通道,有特别要求的高层建筑需要设置环形消防车道。消防车道的设置可结合小区的园林环境一并设计,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在坡地居住小区,道路交通要结合场地地形环境组织,较大宽度的道路布置应地形环境,以减少土方量。而在静态交通组织方面,停车场布置不仅要满足小区内居民的停车需求,也要同时满足小学、幼儿园及其它公建和商业的停车需求。学校停车场出入口的位置应避开交通量较大的路段,以免使接送人流和通勤人流产生交叉,造成交通堵塞。

3、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是居住小区场地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竖向设计,不仅使小区的各项规划在平面上的统一和谐,在竖向上相互协调,更能够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组织出愉悦人心的景观效果。具体来说,竖向设计要因地制宜,结合地形,拟定场地的竖向设计方案,有效组织地面排水,核定土方工程量,确定场地各部分设计标高和建筑物室内地坪设计标高。

3.1拟定场地的竖向方案

根据居住区场地所处区域的地形特点,规划地面形式分为平坡式、台阶式和混合式三种。

平坦场地一般采用平坡式,而在实际工程中,平坡式设计的场地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居住小区内场地与区外场地基本无高差,内部道路与市政道路的平接的关系,这种处理方式常见于低层和中高层及部分高层的住宅小区方案中;另外一种是通过修建半地下停车库,抬高内部地坪,与市政道路形成高差,塑造错落有致的园林景观,这种情况主要在有地下室和有人防要求的住宅小区中运用。

图1 利用半地下车库太高场地地坪示意图

而台阶式和混合式的布置方式在山地住宅小区中运用较为广泛。一方面山地居住小区受地形的限制,常常无法避免起伏变化较大的地块,因此在自然坡度大于8%的场地,小区地面建筑连接采用台地式,台地之间采用挡土墙或护坡连接,并运用借景、对景等艺术手法与周边山地景观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对于地形起伏不大的场地,尽量保持原始地形以避免不必要的土方量,采用混合式模式,通过建筑单体的错层、跃层或设计地下室、半地下室等对多层次的立体空间充分利用。

图2 台地式场地布置示意图

3.2标高的确定

居住小区竖向设计的标高包括道路标高、室外场地标高和室内地坪标高。

3.2.1道路标高

居住小区场地设计必须处理好区内场地和周边市政道路的衔接问题。这就要求合理设置场地内外的道路控制点标高。一般情况下,区内场地的标高要高于周边市政道路标高0.2米。对于平坦场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稍微提高小区场地入口处标高,增大排水坡度,以便于居住小区排水顺畅。而对于山地场地,在道路长度一定的情况下,道路标高设置要避免高差过大,以免造成坡度过大,不利于行车安全。因此,山地场地道路坡度尽量控制到6%以内,特殊情况不能大于8%。

3.2.2室外场地标高

一般而言,室外场地标高与相邻居住小区道路中心点的标高高差不少于0.2,以便于场地排水。室外场地的坡度设置因使用功能不同或景观效果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控制值。当室外场地作一般草坪使用时,室外场地标高尽可能与现状自然相近,以减少土方量;当室外场地用作广场过停车场使用时,场地坡度宜控制在0.5%以内,以防溜车;而当场地高差大需要采用台阶式时,台地间要合理设置挡土墙或护坡加以保护,以避免受到塌方和滑坡等灾害出现。一般情况下,台地保护方式的选用,应优先使用护坡,必要时才使用挡土墙,设置挡土墙时高差不宜过大,以降低工程造价。

3.2.3室内地坪标高

为防止室外雨水倒灌,建筑的室内地坪标高±0.00应比室外场地标高稍高。高差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不小于0.2~0.5米,特殊情况下可设置更大,如在山地别墅中,由于半地下室的设置,室内地坪标高与室外地坪相差可达1.5米甚至更高。室内地坪标高的确定标准有两个:在平坦场地,由于建筑室外地坪不存在高差,室内地坪标高直接根据建筑出入口处的室外场地标高确定,而对于坡地和山地,室内地坪标高则需根据建筑物所处的场地整平最高点标高确定。

4、绿化及环境景观布置

居住小区的绿化及环境景观布置往往与建、构筑物及道路、管线的布置一起考虑,统筹安排。

在居住小区的绿化景观的塑造过程中,可利用场地制高点打造高视点景观,如设置休息凉亭和景观眺望台。在场地低洼处设置下沉广场或设置枯水渠等,营造多层次休憩空间。地形高差大时可结合场地竖向设计,利用周边挡土墙布置绿化、景墙或水幕跌水等,打造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系统。在绿地率较低的旧城居住小区,通过栽种“爬山虎”等攀爬植物进行垂直绿化布置,既增大了小区的绿化覆盖面积,同时也给住户带来节能的效果;在停车场用地较紧张的地居住小区,充分发挥停车场的绿化和停车双重功能,设置植草砖,同样也是一种增大绿化覆盖面积的办法。

5、结语

居住小区场地规划设计不是简单地对自然地形进行简单改造的过程,而是在基地上安排建筑、塑造建筑周围或建筑之间的艺术和技术,是通过组织外部环境,以适应住户行为的要求过程。通过场地设计,居住小区实现在较低的成本控制下,打造满足生态功能和富含特色居住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品位。

参考文献:

[1] 刘磊.《场地设计理论在小区规划中的实践》[J].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

[2] 张祖柱.小区中竖向规划若干问题思考[J].闽江学院学报,2002,29(06)

篇8

关键词:居住小区;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我国居住小区建设的成绩巨大,举世瞩目。许多发展商都注重创造品牌,出精品,创造出一部分品位较高、功能较好、环境优雅的现代居住小区。虽然这类居住小区比较少,但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带动了我国小区建设跃上了更高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将会创造出更加辉煌光耀的业绩。目前我国的居住建设有部分品位高、质量优、环境美的现代居住小区,也存在一些规划设计不合理、工程质量差、功能质量低的小区,以致造成了大量的居住空置、积压,虽经降价,但依旧销售不畅。现代居民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已经不再只满足于公共公园内的设施与环境,人们的目标是“居住在花园之中”。创造良好、舒适、宜人的现代居住小区,体现对人的发展,人的价值和人的自由的关注,达成现代居民对“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的追求目标,这些已经成为新世纪现代小区建设的新理念。在此,就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居住小区规划建筑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因素。

一、居住小区建设的规划设计

高水平的规划设计,是提高居住小区品位与受欢迎程度的前提。许多在市场上畅销的小区,都通过了深入的市场调研,项目调研,准确定位,然后以高水平的建设规划师来进行规划设计。在几个方案中择优,优选其精华部分,集众多优点于一身,再经过反复的研讨修改,最后再做出决定。任何的规划方案,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只有通过这种反复提高的方法,才有可能创出精品的设计。在规划的指导思想中,不可以一切从高畅销、高利润角度出发,应该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把打造最佳的居住环境、最好的居住条件作为目标,使小区的规划符合企业目标的功能、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等要求,建造出更加适合居民居住的小区,需达到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环境秀美的住区、山水景观宜人的住区、功能质量上乘的住区、人居素质优良的住区。

1.1建筑和环境并重。现实和适当超前相结合一般要做到二三十年都不落后,需要时可以再改造、提高。居住套型与内部功能需向实用型和舒适型两个方面发展,发挥住区的享受功能、陶冶功能与可持续发展功能。除安置型、解困型和廉租型的套型,面积较小,房室较少之外,舒适型的居住应该是面积适中,房室丰富,部分还可作为书房或者健身室等,使住区能够满足居民的健康、安全、生理、文化、心理、舒适、交往、休闲等方面的需求。

1.2住区内功能区要布置得当,布局要有特色。要有层次

小区以居民居住为中心,但在文化、医疗、运动、交通、环卫等功能也要环绕着居住中心,根据居民的需要,合理布置;居住楼房的投影区域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密度应该保证在30%以下;绿化用地应该超过35%,并尽可能的扩大。科学地部署中心公园、分区的中小型公园、组团绿化、屋旁和路旁的绿化。中心公园要大小有度,除特大型的住区外,住区内不宜建设大型公园,而应着重的建设好分区的中小型公园的绿化。公共的服务设施特别是锻炼设施、老人休闲、儿童游乐活动场地,既要适当的靠近住区,方便居民的使用,也要预防对居民的干扰。

1.3居住格局的布置。要提高院落的功能。增大交往的空间

合理安排的建筑空间,优化组团的园林设计,方便居民之间的交往、休憩和锻炼。设计立体的交往空间,在相邻的楼房之间设计交往层。在山地地段,为便于依靠山脉,就势建房,增加楼房之间的层次,可以适当的设计部分排列式的布置。但此类布局形式也应该注重提高居住的群落功能,部署好住区内园林绿地与交往的空间。

二、住区的建筑设计

2.1居住功能的多元化

当前,居住从以前主要注重生存功能的同时向享受功能、发展功能方面过渡。居住不仅仅指生存空间,同时也是指享受空间和发展空间,居住除了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以外,还要设计提供住户培养艺术、学习文化、美术创作、体育运动等空间,使居民获得舒适享受和视觉享受。

2.2居住设计必须精品化

要去除那种按照图纸去套的陈旧的设计手法,要进行深入的调查,要对各类的居住设计做出对比和研究,应多方面的应用科技的成果,才能设计出具有更高价值的精品。

2.3居住设计应具备超前性与弹性

普通的居住应该参照我国小康型模范小区的设计来进行设计,并在功能、环境、套型和设施等几个方面应适当的超前,要做到二三十年不落后,四五十年可改造。居住由于居住者年龄、家庭成员的变化,应在必要时可对室内布局、分隔灵活调整:也可以两套合一套,三套变两套。如图中的A1、A2户型就可合并为一套户型,适应居住者不同时期的居住需要。

2.4居住空间设计多样化

从平面空间设计向三维空间设计发展,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设计复式、跃式、错层以至跃复式合体、三层错层式等居住模式,使居住空间更活,适合不同消费对象的爱好。

2.5居住设计的科技应用集成化

新科技的发展、推广应用已由单一性逐步向集成化发展,居住设计也应适应这趋势。

2.6居住设计走向信息化

应适应知识经济浪潮的发展,多掌握技术信息,不断更新知识,设计出具有创新价值的居住。

三、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

生态建筑和自然美的充分融合是笔者设计思路的方向,体现“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设计思想是整个住宅小区的中心规划思想。

3.1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使人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取得同等地位

作为富有历史使命的建筑师,都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确地认识到建筑作品仅仅是环境中的一分子,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给予自然环境以更多的和谐共处。

3.2减少人工造景。更加注意自然环境设计

要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和规律加强重视,确定“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原则,减少人工造景,加强自然环境的保留及利用,使得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机交融。

3.3注重生态建筑的地方性

任何一个区域规划、城市建设或者单体建筑项目,都必须建立在对特定地方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其中包括地域气候特征、地理因素、地方文化与风俗、建筑机理特征、有利于环境持续性的各种能源分布。

3.4具有足够的弹性。以包容未来科技的应用与发展

可持续的概念是动态的思想,体现在生态建筑中就是建筑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

篇9

日照分析须由规划设计甲、乙级资质或建筑设计甲级资质的技术部门采用计算机正版分析软件,根据国家标准和各地方法规对有日照要求的拟建、在建、改建或已建的建筑模拟其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大寒日或冬至日)的日照情况,分析计算其相关的量化指标。通俗地讲,是建设单位为了确定拟建建筑对自身和对相邻居住区建筑可能产生的日照影响进行分析,编制《日照分析报告》。日照分析是为了保障居民享受到最低限度的“阳光”的科学工具。决定居住区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主要因素有两点:一是所处地理纬度及其气候特征,二是所处城市的规模大小。不同纬度的地区,对日照要求不同,高纬度地区需要更长的日照时间。以沈阳为例,沈阳属高纬度严寒气候地区,住宅主采光面居室的日照时数,在有效日照时间带不低于大寒日2小时。

二.日照分析报告在居住区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的问题探讨

当前,应用现有先进的计算机日照分析科学手段,对居住区日照进行分析成为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与建筑设计工作的必然趋势。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区开发,享受“阳光”的多少备受广大居民关注,也是衡量居住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2.1日照分析为规划主管部门审批提供科学直观的数据,在政府出让地块前,通过日照分析预评估可合理控制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保证新项目对周边在居住小区建筑的影响降到最低。案例:沈阳南塔某居住小区项目,规划设计要点是不大于4.0的容积率,不大于35%建筑密度。毫无疑问,满足这样的规划设计要点,规划方案应是33层或以上的高层住宅。由于整个地块呈东西带状型,用地红线的东西向长约1000米,地块的东面最窄处为55米,无论怎样的规划设计方案都会对周边居住小区有影响。使得原有规划在满足建筑间距和日照间距退让的前提下,采用一字排开的规划布局。虽然规划方案形成满足规划设计要点和《沈阳市居住建筑间距和住宅日照管理规定》,但对于周边居住小区的影响考虑,它并不是最合理的方案,即使是按政府规定的标准进行日照挡光补偿,也得不到周边居住小区广大群众的认可。日照成为此项目的难点,被挡光的居民或是向部门、规划主管部门投诉,或是通过媒体上曝光,为自身“阳光权”展开拉锯战,形成群众、政府、规划局和房地产开发商等多方的博弈局面,因此,政府在出让土地前应作一个日照分析预评估,给出一个“日照满足”的合理控制容积率和建筑密度。

2.2在日照分析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分析,不断论证,得出一个合理的“日照满足”的优选规划设计方案。规划主管部门核定地块的规划设计要点后,建设单位委托设计院按规划设计要点编制规划设计方案;而在规划方案设计阶段,对拟建的居住区有可能产生的日照影响,邀请专家,规划局和设计院等多方进行论证,选择最优最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形成满足日照要求,并作为规划主管部门审核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案例:沈阳南塔某居住小区项目受地块的限制,由于日照问题未能解决,项目处于停工状态,群众,政府,规划局和房地产开发商等多方经历2年多的漫长协商。经过反复分析和论证,政府同意降低容积率,把容积率调整为3.3。将原有规划设计方案中33层的高层住宅调整为5层、15层、20层、28层和32层的建筑组合,重新选型建筑单体,尽可能做小标准层面积,通过日照分析报告,给周边居住小区广大群众一个最优最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经过多方的沟通协调,日照挡光赔偿标准在《沈阳市居住建筑间距和住宅日照管理规定》基础上提高几个档次给挡光户的群众,并对有损光户的群众给予一定的一次性采暖补贴,由此,得到周边的居住小区的广大群众较高满意度,规划设计方案也得到群众、规划局和房地产开发商等多方的认可。

2.3相关部门的职责

2.3.1规划主管部门在制定相关规划设计要点,和审批规划设计方案时,日照分析作为规划主管部门提供科学直观的报告数据,优先判断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3.2群众、法院日照维权过程中,被挡光的群众往往会提出日照分析报告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但又缺乏相应的评判标准。大多数情况需要借助于第三方法院,通过实测来判定,唯一的判定方法是大寒日(冬至日)的有效日照时间,但这又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方法,且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严重影响了时效性。而科学的先进计算机日照分析可以高效、客观、公正得出结论,同时也平衡了群众、政府和开发商等多方利益。

2.3.3房地产开发商房地产开发商一直扮演着城市建设发展的推动引擎,在现有市场经济体制下,都希望利益最大化,缩短开发周期,大多数拿地半年开工,一年内销售。在这种条件下只有通过日照分析和论证得出最优的规划设计方案,而不是在没有论证前,凭丰富的经验来主观判断。进行日照分析论证,既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又保障了开发商利益的最大化。

三.居住区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有利于日照的方法

通过前面的实例,在居住区规划布局中,改变单纯按日照间距和规划退让,选择南北向行列式(并列式)的规划布局,充分利用太阳的方位角变化,采取灵活多样的组合方式,既丰富了建筑空间,又提高了日照质量。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点:(1)在建筑单体选型上尽可能选择板式住宅,比较优的建筑体系型系数,减少建筑自身遮挡;(2)建筑单体上下或左右错开布置;(3)规划布局采用条式住宅与点式住宅相结合;(4)南偏东的最佳日照角度的规划布局布置建筑单体;(5)在同一栋建筑中将对其他建筑有遮挡部分,局部考虑经济性减少层数;(6)在同一居住区里规划几种不同层高的建筑,如南低北高规划布局,周边围合式规划布局,混合式规划布局等。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及施工;人性化要求

中图分类号:S731.5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5-(页码)-页数

居住小区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每个人度过生命的三分之二的地方。因此,居住质量是一个小区的首要要求。居住质量由许多方面共同构成,其中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景观(包含绿化)。

居住小区景观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那种仅仅把人简单地当作物的尺度置于建筑空间中,规划设计缺乏真正的人性意蕴,不考虑居住的多元化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时代已经结束,只有让住宅真正展示出家的情怀,才能产生居住的愉悦。本文就以下几点来论述居住小区景观的人性化要求。

一、居住小区绿地率应大于35%。

绿地率是用来描述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等,对公共绿地最小的要求是宽度不小于8米,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该用地范围内的绿化地面积不少于总面积的70%,且至少1/3的绿地面积要能常年受到日照,而宅旁绿地在计算时距建筑外墙1.5米和道路边线1米以内的用地,不得讲入绿化用地。在房地产开发中,政府有规定就是这个指标,一般是不少于30%;为了达到健康住宅要求,其绿地率应大于35%。

居住小区绿化的主体是有生命的植物,树木和花草不仅美化了环境,为房产增值,而且还具有任何设施不能替代的生态效益。

居住小区内大多数高楼林立,一片水泥森林,热岛效应显著,绿化对于改善小气候有明显效果,主要表现在:调节小气候,增加湿度、调节气温、降低风速、保持水土;创造新鲜空气,吞碳吐氧、减少灰尘、增加空气中负离子含量、吸收有害气体;提供树荫和凉爽空气,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减弱雨水对土壤的溅击和冲刷,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噪音,改善土质,降低噪音,检测环境污染,防火避灾,美化环境等。

南京某别墅区宅旁绿地

二、景观绿化建设强调植物多样性。

园林树种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主要框架性植物材料,也是发挥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主要植物群落体。丰富的植物种类是决定城市园林绿化、美化整体水平和生态平衡的基础,因此,景观绿化建设强调植物多样性。

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发展很快,运用于园林绿化中的植物种类(品种)越来越多。但是,我国现有城市园林绿化树种(品种)与国外众多城市相比,普遍存在种类单纯、园艺品种单一的状况。为此,许多苗木生产单位和有关科研机构进行了野生种源的引种驯化、新优苗木的开发,以及对国外丰富多彩的园艺品种苗木的引种开发工作。

南京河西某小区组团绿地

三、居住小区中各级绿地的规划尺度

根据居住小区规模的不同和实际情况,将居住小区级绿地划分为游园绿地、宅旁和庭院绿地、组团绿地、道路绿地和专用绿地五级。

1、小游园 主要是为了居住小区的居民服务、配合建设的集中绿地。它主要是为老人和小孩服务,活动方式主要是休息、观赏、健身、人际交往等。一般一万人左右的小区应设置不小于500平方米,其服务半径为300-500米,应满足小区居民的基本需求。

2、宅旁绿地 是分布在居住建筑前后的绿地,根据建筑的高低、间距大小、向阳或背阴等因素进行布置,是居住区中面积最多的一种绿地。一般的宅前绿地宽度在20米以上。但由于住宅的不同形式也有所不同。低层住宅一般会有独立的庭院,可围以绿篱和栅栏,其尺度在10-20米之间。多层住宅的宅前绿地可以用做简单的居民户外活动地,因此可扩大到20-40米之间。

3、组团绿地 其实就是宅旁绿地的扩大或延伸,它的面积不大,形状不一。基于满足日照环境的基本要求、功能要求、空间环境因素三者考虑,组团绿地面积一般应在0.1-0.2公顷之间,最多有两边与小区主要干道相接。服务半径小,约在80-120米之间,步行1-2分钟可达。

4、道路绿地 在住宅区绿地中占较大比重,通向各个角落直到每户人家,把中心绿地、宅旁绿地、庭院连成一体。他的宽度视路幅的宽度而定,一般每侧1.5-4.5米。

5、专用绿地 则主要指小区内配套的公共建筑,根据不同的需要和规划要求来确定其尺度。

居住小区景观的设计应该建立在人与自然平衡发展的基础上,尊重自然是基本前提,认识人性是必要条件,赋予文化内涵是更高要求。无论是城市的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还是城市开放空间的建设以及城市的改造更新,都要牢牢的把握人性化设计的基本原则,体现对人的关怀。

南京河西某小区组团绿地(水景) 南京河西南部某小区组团绿地(水景) 南京城东某小区组团绿地(旱溪)

四、居住小区景观的人性化设计要求

1、居住小区景观规划中的人性化设计

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国内房地产市场开发的重点,正逐步由只重视数量向强调质量方向转变。与此相适应,居住小区设计也由只重视容积率,忽视环境设计的初级模式,向重视居住小区的内、外环境规划设计的高级模式升级。纵观国内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居住小区的环境建设己成为居住小区建设的重点,亦是开发商刻意追求的热卖点。同时,住房消费者在综合考察地理位置、配套设施、物业管理、智能设计、户型平面等因素的基础上,更注重居住小区的环境景观质量。

2、居住小区景观规划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小区内部居住环境缺乏有机的组合

小区组成的各成分之间缺少必然的、有机的联系。有的小区虽然营建了功能齐备的基础设施,而且还营造了部分景观环境,却忽视了自然界最基本的造物原则:有机组合。从而使整个小区成为僵死的设施,套路的做法越来越多,景观被分解成一块的一块的贴在大地上,欲使其处处是亮点,却又似乎处处不相关联,使每处景观都脱离了其原有的生存环境,导致其缺乏活力,也丧失了景观自身的内涵。

2.2 小区内部居住规划模式单调

对传统的居住形式和外来居住小区规划理论更多的是沉迷于其丰富的空间形式和多变的组织手法,依样画葫芦,缺乏地域、民族特色。

设计者将居住小区的“内环境”定位在城市环境的一部分,过多的强调了它的开放性,忽视了使用者的心理感受。设计者将环境设计的重心放在住区整体的视觉、空间环境等方面,忽视了与居民生活行为息息相关的细节环境的设计,最后使得众多社区是为了做景观而做景观,没有体现出人性化的理念和地域特色。

2.3 规划为人,设计为人,物业管理为人

针对不同消费群体、不同阶段、不同阶层的居住行为和未来的生活方式而定.这是因为不同的小区居民对集中绿地的需求存在明显的差异。

对中等以上收入、文化素质较高层次居民为主的舒适型住宅区而言,居民户外活动相对较少,偏爱独自活动或小范围聚集,对分散绿地模式很感兴趣,要求宅前屋后环境优美,有专门的活动场地,如门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或游泳池等,并要求绿树成荫。

但对于以低收入的居民为主的实用型住宅区或以动迁户为主的居住小区,则对中心绿地要求高。集中中心绿地的评价要大些、气派些,并需求有较大的公共空间以满足其较集中的户外活动,表现为喜好热闹、爱闲聊、爱打牌等群体娱乐,相应地需要足够的休息设施。由此可见,在环境景观设计中占着重要位置的集中绿地的规模,决定着小区环境景观的亲和性的统一。这就要求设计师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满足住户对居住环境亲和性要求。

3、景观设计多元统一

绿地作为居住小区景观的一个元素,是居住区中唯一接近自然的生态系统,它对保障一个可持续的居住区环境,维护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居住区园林化设计,有一条明确的景观主轴线,沿这条主轴线,设计绿化步行街,有条件的话,在步行街旁把水引入、开人工小河流和叠水景观。居住区园林景观和植物花草应有层次,丰富多彩。种植上,尽量保持和利用原有的植物和树木,注重绿量,以树木为主,草坪为辅,植物应多选取低养护、常绿、少毒害的品种,种植方式多取自然,忌平淡,应疏密相分、大小相映,宅与宅、组团与组团之间,各有侧重,强调可识别性和领域感。

南京某别墅区道路绿地(主景、雪景) 南京河西某小区道路绿地、 南京河西某小区组团绿地(水景)

五、居住小区人性化景观施工的注意事项

1、根据现场情况,结合施工单位、物业及部分业主等意见,合理优化设计方案,尽量做到以上提到的人性化设计要求。

2、合理布局处理雨污等综合管井,检查井尽量放在绿化地内,用灌木包围。

3、合理处理弱化开发商的个人主观意见,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景观缺陷或功能缺陷。很多开发商老板、负责人比较强势,喜欢把个人喜好带到景观设计、施工中来,施工单位不能合理处理该种情况,就会出现些怪情况:与设计主题不符、造成景观缺陷、造成功能缺陷等等。

4、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结语:

我国相对于国外对于城市居住小区人性化景观设计的研究较晚,居住小区的人性化景观设计只是对我国人性化景观设计的一些初探。通过设计我们发现人性化是在符合人类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强调精神与情感等综合需求的设计。此外,人性化的景观需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有观赏、改善环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过其内涵,引发人的情感、意趣、联想、移情等心理反映。居住小区景观人性化要求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相信通过园林人的努力,将来中国的居住小区景观也能实现人性化。

主要参考文献:

1、蒋永明、翁智林编著,园林绿化树种手册(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