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管理学重点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0: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事管理学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职教学 管理 做法
一、精心谋划,全面督促,确保现代教育技术与各门课程的整合
一是要搞好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登记,便于领导者准确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程度。
二是要设计新教案,通过教案反映现代教育技术与各门课程的整合状况,从而为评价提供依据。
三是要善于总结。总结是为了提高,既要肯定成绩和经验,又要指出缺点和教训,从而发扬成绩,总结教训,使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始终不偏离方向,真正起到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育改革的作用。
四是要督促检查,确保现代教育技术与各门课程的整合。检查是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检查既是执行计划的保证,又是总结工作的前提。通过检查,既可发现管理过程中的缺点和问题,也可发现优点和经验,进而克服缺点,推广经验,把工作推向前进。
二、不断建设,充实资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首先是积极引进并着力培训中职信息化建设所需人才。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灵魂,如果没有人才,就是拥有再多资源和再好的硬件设施,也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其次是加强软、硬件建设。当前中职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已粗具规模,但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需进一步加强软、硬件资源建设,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晚,中等职业学校、中技学校更晚,这些学校的信息建设虽然走过了一段历程,但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进一步优化管理,从而进一步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学校的推广。
三、健全教师培训机制,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件制作培训
为了发挥课件制作的群体作用,学校有必要成立多媒体制作室,在室内配置进行课件制作的软、硬件设备,并组织课件制作熟练及普通话好的教师,帮助其他教师制作课件,这对促进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创新培训
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也是教师进行创造型劳动的方式。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学设公是教师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使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等教学要素有机结合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创新培训就是在教师中经常开展教学设计的培训和竞赛,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克服传统教学设计给教学带来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三)加强现代教育的宣传、培训
一方面可通过讲座、研讨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论的培训,使广大教师明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作用。要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培训,使广大教师充分了解和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的优越性与必要性,从而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自觉地应用新的技术和手段,克服传统教育中出现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忽视能力的培养和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忽视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上课与就业很少联系等弊端;另一方面,应通过对学校现有软、硬件教学设备的宣传,促使教师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视、听觉现代教育设备,从而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
(四)对教师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全面培训
当前,由于大部分教师对计算机的使用不熟练,在中职学校进行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计算机辅助教育很难推广,更谈不上与各课程的有效整合。虽然学校陆续举办了各种计算机培训班,但由于大多数人不能全过程参与或者学完以后得不到及时巩固、加强,使得收效不大显著,因此,在计算机培训的过程中,应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培训效果,本着“抓好骨干,带动全体,人人参与,不断提高”的原则,形成全校师生学习媒体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的热潮。
参考文献:
1.胡敏.高职高专教学管理中教考分离问题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3)
2.张建春.高职教育管理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9(1)
3.李钦显.对中职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
4.李金光.论中职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
5.余小英.中职生校外实习实训教学管理探索[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6(3)
篇2
[关键词]中学档案;管理;认识分析
中学档案材料是学校在教学、科研、学校管理及其他各个工作环节中,所形成的真实的可利用的文字、图表、照片、奖状、图像载体等材料。是学校历史的真实记录,它全面反映了学校最基本的职能活动。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更是国家的珍贵财富。档案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将有利于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更有利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要做好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使档案能真正成为有价值的档案,能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教育教学服务,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思想重视是关键
首先,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对档案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人力、物力及“智力”上给予充分的保障。学校应专门设置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全校的档案,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档案人员队伍。
其次,要积极寻求档案行政主管部门的帮助与指导,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第三,要加强对《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的学习、宣传教育,使学校领导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得到进一步加强,档案人员的档案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依法管理档案在学校形成氛围,使广大教职工、学生树立良好的档案意识和法制观念,使档案管理真正走上法制化轨道。
二、提高案卷质量
注重材料的收集工作。中学档案材料是学校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原始记录和真实写照,只有把它收集完整,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校的工作轨迹和本来面貌。在收集中要注意几点:一是要明确归档的范围和重点,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归档的范围,并把这些要求公布到各处室。在收集中要注意重点材料,明确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样才能达到正件与附件、请示与批复、正文与原稿、批复文件与原件等材料的完整性;二是要将处理完的文件及时归档。三是依靠各处室做好材料的收集工作.因为他们对自己处室所形成的材料最熟悉,对文件之间的联系与价值最清楚,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才能保证文件材料的完整性。另外要注重分类立卷的科学性。学校立卷和保存档案的目的,是为了真实的反映学校的历史记录,以备调用。中学的各种记录和材料较多,并随着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还在不断地增加,如不进行科学的立卷,其调用的方便性将会大打折扣,缺乏科学分类立卷的档案资料难以被调用,其调用的减少又反过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并削弱了档案管理人员管理档案的积极性。因此,立卷的科学性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科学的立卷,就是要善于抓住文件的特征立卷,把具有共同特征和联系密切的文件组合在一起。根据《规则》以件为单位进行文书立卷,以件为单位的立卷方法,查找利用方便,便于鉴定、保密、保护等,是提高案卷质量的有效方法。
三、提高认识 加强管理
提高和增强中学全体员工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搞好学校档案工作的先决条件。首先,学校各级领导要带头学法,作贯彻落实《档案法》的带头人,通过学习与广泛宣传,形成人人关心,自觉地维护档案工作的新风尚。其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制度,按《档案法》要求,规范各类档案的分类、归档要求和管理办法,使档案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再次,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应亲自过问档案工作,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促使学校档案工作跟上当今新形势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要按上级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建立综合档案管理机构,集中统一管理全校的文书、教育教学、设备、基建、会计、学籍、团队等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各部门要积极参与和配合,及时收集并上交有关资料,使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得到保证。
四、提升素质、强化服务
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这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既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又要真正树立“业务精通,爱档如珍,维护历史,服务现实”的概念。档案人员素质,一方面要注重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积极组织他们参加业务培训,学习档案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有选拔年纪轻、懂电脑且热爱档案事业的人担任学校专职档案管理员,学习现代管理知识和先进技术设备的操作技能,更新知识,提高管理水平,使学校的档案工作跟上新技术革命和办公自动化步伐。
在档案服务上,档案管理人员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新形势对档案工作的新要求,积极探索档案开发利用的新思路、新方法,主动树立服务意识,主动开发服务功能,努力为学校政策服务,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为社会各界服务。
五、运用现代技术,参与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提高档案工作效率,克服以往档案工作的人工操作的落后性,不断地添置现代化的设备,如利用计算机进行检索,利用档案的缩微技术、扫描技术、传真技术、网络技术及现代化的档案保护技术,使档案工作从落后的手工操作走向现代化的管理。另一方面是现代管理手段进行文档一体化的管理,克服中学各部门之间归档材料衔接不紧、重复劳动等问题,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文件、档案的全部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对文件信息的生成、档案信息的转化、档案信息的全文提供及利用实行一体化管理,使中学学校档案室不仅是管理部门,更是一个信息供应中心。
因此,中学档案管理人员应该积极创新思维,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及业务素质,使中学档案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自动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以适应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乔晓红.我对中小学档案管理工作现状的看法及建议[J].山西档案,2011(S1).
篇3
历史学科本身既是一门人文学科又是一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它强调对繁杂的历史事件进行思考、辨析、考察;新世纪的历史课教学更是如此,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教育存在严重的弊端,片面强调分数升学价值,注重知识灌输和机械训练,过多地侧重培养学生成“才”问题而忽视做“人”的问题,造教育、人文思想的匮乏,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注重人文主义教育。下面我就中学如何进行人文主义 历史教育谈几点认识和想法:
一、转变观念,努力发掘历史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大力开展中学时期的人文主义历史教学
过去,我们把学科凌驾于人之上,处于只见学科不见人的误区,而今的教育要走上以人为本,一切为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健康轨道。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天堂,更是人性教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历史教育更是如此。历史教材中有着源远流长的人文主义教育素材,这正是我们对世界观尚未彻底形成的中学生加强人文主义教育的黄金阶段。作为担负着为祖国未来培养全面新型人才,我们就必须抓住这一特有优势和机遇,运用现代意识,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教师应尽可能发掘人文史料,联系现实,突破教材的思维定势,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追求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古为今用的开展人文教育,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二、提倡和尊重人的个性个性,鼓励个人的自由与发展
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它包含个人的知识、能力、意志、兴趣、动机和信念等各种因素。在身体、科学文化、心理、思想道德四大因素教育中,人格属于核心地位。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比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健全的优良人格,即个体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正视挑战、勇于创新的求知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稳重坚定的行为习惯,团结协作交往等优良的人格特征。
个性的差异是人性的基本内容,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个性,发展个性教育,是进行具体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潜能的重要手段。历史教学的任务除了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外,更主要是培养学生由这些知识内化后所凸显出来的气质修养,人文精神,即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那些培养人的灵魂、意识、情感和信念的知识”从而使学生成为思想品德高尚的人才;从这一点讲,人文精神的涵养比单纯知识传授更重要。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被严重的压抑,无主动探究,讨论,申明自己的立场和主张的权利,千人一面——泯灭个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主动创造和谐,民主的气氛,视自己为学生的伙伴,是伴奏者而不是居高临下的主角;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就是要启发学生自己找资料,引经据典论证自己对某个人物的想法、主张、论辩出对历史的客观评价。我们要转变以知识掌握多少,熟练程度,考试分数高低作为对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水平高低的评价。要在承认学生个别差异上有针对性的开展因材施教的教学,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接受情况给与客观的评价使学生在轻松、自信的氛围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三、培养人文精神要不断更新和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既在教学上创新又要培养创新的学生
同志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核心是培养的创新素质,历史教学就是要站在时代的前列,适应形势的发展,在教学和教育方法上创新,要做到形式和内容上的共同创新。
(一)营造问题式课堂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他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教学中要抓住重点、难点,从题眼处入手,设疑启发,引导学生排疑破难,游刃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创见,要设置一些问题的情境,制造悬念等。
(二)创设开放式课堂
成功感是学生获得心灵自由的最重要的情愫,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为每个同学提供成功机会,让成功的愉悦转化为创造的原动力,特别是让那些所谓的“差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是善教者孜孜以求的目标,教师要捕捉来自学生思维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不失时机的将其延伸,拓展为创造能力。
(三)鼓励学生与时俱进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创新历史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人文意识
即采用多媒体,将历史的有关内容搜集,整理装融进自采、自编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新的教学科技体味历史的风采。
篇4
我们知道,立体几何中的证明(如线线、线面、面面之间平行与垂直关系的主要判定与性质定理的推导论证的判断等)作为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重要内容,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也一直以来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既是在引入“空间向量及坐标运算”这一新内容后,对立体几何的证明,不管在教学上,还是在高考上,也未降低难度和要求。而 “新课程必修2”的《立体几何初步》,在处理数学推理能力的问题上,有一种全新的理念:即淡化了立体几何中的演绎论证,突出了形象直观,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从直观感知、从经验中发现数学,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几何洞察力。
一、数学推理能力培养的出发点
无容置疑,立体几何中线面关系的逻辑推理与演绎论证虽然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严密的数学推理等方面有其明显的优势地位,但其系统、严格严密的演绎特点也确实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目前学生的认知情况来看,空间想象力和几何洞察力较差,困难在于将空间图形转化到平面上来,具体反映在一不会看图,二不会画图,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学生无法在头脑中构成研究的事物的空间形式和简明的结构,无法搞清事物的空间形式中的点、线、面之间的关系,也就无法进行相应的思考和操作,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另外,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也相对较差,对于“因为什么,所以什么”这样的问题,都是层次不清,众所周知,推理是数学的核心。数学推理包括以归纳、类比为特征的合情推理和以演绎论证为特征的逻辑推理两种。新课程的理念意向是:改变那种过分重视逻辑推理而忽视合情推理的现状,因而确立了“数学要讲推理,更要讲道理”的出发点。
二、数学推理能力培养的思路
在“使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理念下,《立体几何初步》的教学既要淡化几何证明,又要一定的推理能力,既要发展几何直观,又要培养逻辑推理,既要学会“几何地洞察”,又要“数学地思维”。 反应在教材上,也就凸现了以“观察、操作、探究、思考、框图的旁白与补充”为特征的知识呈现方式。
例如:“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没有进行严格的演绎推理证明,而代之以“做实验(见课本54页观察栏目)细观察(直观感知模型结构)、猜结论(见课本55页探究栏目)讲道理(问题探究思辨论证)”验证思辨来获得,重点体现了数学实验过程,体现了合情推理思想。
附:(问题探究题目:平面a外的直线m平行于平面a内的直线n:①这两条直线共面吗?②直线m与平面a相交吗?)
为体现合情推理,为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说理能力、推理思维:为此设计问题链(问题1:一般地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有几种位置关系?问题2:直线m与平面a内的直线n能否确定平面?确定几个平面?问题3:问题2中的平面与平面a的关系是平行或是相交?问题4:直线m与平面a相交吗?如果相交,交点的位置如何?),以引导学生进行合情说理的练习,训练学生的说理意识和推理能力。突出了以合情推理为特征的线面平行关系判定的地位、作用,并应用定理的结论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以熟悉并理解掌握严格的逻辑推理方式、过程。
建议:
1.将说理、推理能力的培养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试验、探索、猜想、合情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
2.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
3.通过丰富的实例或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探索、推断的生成过程。如果仅是借助一个实例或操作认识某个事实,验证某种关系,就不会得到多少推理的训练。使用不好很容易流于表面的机械操作,应当在学生操作、探索、体验的过程中创设推理的情景和机会,这是将活动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培养数学推理的有效方式是将操作、实践性思维与分析、概括性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一定要是“外在”的操作活动与“内在”的思考活动协调发挥作用,并突出思考的过程。
4.突出自我监控活动,培养反思意识。
自我监控活动是指对自己的数学活动过程进行检验、调节、评价与反省,实际上正是一个独立思考、推理的过程。因为审视自己的活动情况,需要全面缜密地思考,本质上是一个分析、推理的过程。新课程比较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活动,但要提高活动的质量,就应当是自我监控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通常的做法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操作、思考活动中经常反审自己“正在做什么(能否明确地讲出来),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能否达到目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如果得出结果,接下来会做些什么)等”,这样可以增进学生思考和理解问题的敏锐性和渗透性,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功,正式提高推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5.拓宽推理训练的渠道,不必过分拘泥于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及知识的编排顺序,应以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地开发和利用推理的素材,只要主观上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就能够使课堂形成良好的推理活动,也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课程内容对推理关注不足的缺陷。
篇5
计算机在人事部门的广泛使用,改进了统计手段,改革了统计方法,提高了统计工计算机在人事部门的广泛应用,将为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并将为开创人事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创造条件。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中,主要可用来进行报表处理,档案管理,文书,信息查询,综合分析。干部统计作为人事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对干部情况的调查,整理和分析,了解干部队伍的发展趋势,为各级领导机关制定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干部管理,改革干部制度提供准确数字的依据。其工作除涉及到干部的基本情况统计之外,还包括干部的工资统计,干部编制情况统计,干部奖惩情况统计,军转干部安置情况统计,老干部情况统计等方面,其涉及的面之广,数据量之大可想而知,若利用手工进行干部的统计工作,大致要经过干部统计调查,干部统计资料的整理,干部统计分析三个过程,但这种手工统计过程,存在着几个明显的问题,比如说统计资料缺乏准确性,及时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手工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劣势,使人们慢慢意识到管理现代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在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现代化也势在必行。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手段。科学的管理方法在管理中一般是指数学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论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等科学方法,而先进的科技手段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人事管理现代化服务。
电子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在人事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已经开始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人员工资管理、人事统计和查询、干部考评和人事档案管理以及人才预测和规划等。
管理现代化是汉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近几十年来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综合性越来越强,生产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行业有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更不密切。组织管理日趋复杂;而现代化科学技术也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不断分化,不断综合,全方位地向高又立体的微观、宏观方向进军。这些,要求管理工作对实际问题的反映和决策必须迅速及时,对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手工业式的管理理论、方法、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四化建设的需要。改革、创新,实现管理现代化势在必行。
现代化管理的内容很多,关系很复杂,它包括人、资金、物质、信息和时间等诸要素,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是人。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管理中处于双重地位,且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可见人是现代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人事管理在整个复杂的管理大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抓好了人事管理就为其他管理的优化得到根本的保证。
管理改革必须配套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实施也需要协调发展,人事管理既然在管理系统中占有如此突出的重要地位,在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现代化也需同步进行,才能使现代化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起到放大和增产的作用。总而言之,人事管理现代化是管理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它是把现代化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运用到人事工作中,使人事管理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以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使从事管理工作由原来凭个人或少数人的经验作决策,逐步上升到按事物的内在规律的科学高度办事,做到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现状和未来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至于先进的科技手段,除科学地运用原有的生物、化学、物理、机械等手段外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人事管理现代化服务。概括地说,人事管理现代化的内容是包括人事管理思想的现代化、人事管理、组织的现代化、人事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现代化来实现人事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现代化和从事人事管理工自身的现代化。
人事来之不易系统化,是人事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点。研究人事管理,必须研究这个系统所处的环境,即研究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法律、科技和文教系统,人物系统和大管理系统对人事管理系统的影响以及人事管理系统的反影响。离开周围的事物,去研究人事管理现代化,是注定要失败的。
所谓系统,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并具有特写功能的有机整体。从一般意义上讲,系统由输入、处理、输出、控制与反馈的四个基本部分组成。
在系统理论中,系统分析是指对系统性能的理解。系统最佳化是系统设计成综合的内容。系统工程即用教学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或优化,把传统的组织管理工作总结成技术并使之数值化。用系统工程来分析系统问题是比较科学的,利用系统工程这门学科的概念和原则,来进行人事组织管理方面的工作,是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人事管理系统内有多种元素,如:管理人员、管理机构、办公设备、规章制度、各业务环节,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等,都可以看作它的“元素”。各元素之间的联系是否有序,联系的方式和效果是否最优,直接影响着人事管理的水平。在不同条件下,起主导作用的元素是不相同的。人事管理系统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围绕着责任制和考核制,逐步建立起完整配套的干部“进”、“管”、“出”制度。实现系统化,除了要解决制度问题外,还有一个掌握系统方法的问题,即学会应用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法,这对搞好人事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根据我校人事管理的工作的现有材料和工作特点分析来说,人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我们认为有如下几方面:
1.确定人事管理的方针政策
2.确定人事管理体制、编制人事规划
3.编制人事计划,设置人事管理机构和岗位
4.制定人事管理的条例办法;
5.教职员工的业务培训;
6.人才选拔、使用、交流(流动);
7.考核、奖惩、任免;
8.工资、福利与保险
9.离休、退休、退职。
作为人事干部(人事管理人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的才能?这是人事管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对这个问题进行个体研究方面,目前是做得不够的。因为个体寓于群体之中,群体对人员才能发挥之影响作用,可利用系统原理去指示。通过群体研究来寻求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来取得令人满意的配合效果等。
过去,在人事管理工作中,人事工作信息滞后,传递慢、“马后炮”,人事管理数据加工不及时。比如:干部考核、人员的工资计算、人事的统计、人事档案的填写,贮存等等。这些人事工作繁琐、耗时费力,准确性差、效率低、手工操作已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有关人事管理现代化的有关理论资料,提高对管理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尝试去利用计算机来实现人事管理的现代化。比如现在有些学校和单位在人事管理这方面所作的努力,由于从事计算机工作人员的技术指导和从事多年人事工作的老同志 的帮助,他们:
首先,开发了“中华职专职工档案管理”软件系统。
篇6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设计专题的主要内容,为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
[实习任务]
对计算机在人事管理方面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并查阅资料为毕业设计作准备.
[实习内容]
计算机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为信息载体的计算机日益显露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社会已步入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导产业。伴随计算机的逐步推广和使用,计算机已在科研、生产、商业、服务等许多方面创造了提高效率的途径,与此同时,单位技术成本也逐年有了明显的下降,然而办公室里的人事费用却不断增加。在国外,花费在专业、管理和行政人员上的成本占了办公室总成本的2/3—4/5,这一现象使人们对办公室自动化的要求与日俱增。我们必须在进行机构改革的同时,尽快使用现代化管理设备、管理手段、管理方法。
计算机在人事部门的广泛使用,改进了统计手段,改革了统计方法,提高了统计工计算机在人事部门的广泛应用,将为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并将为开创人事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创造条件。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中,主要可用来进行报表处理,档案管理,文书编辑,信息查询,综合分析。干部统计作为人事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对干部情况的调查,整理和分析,了解干部队伍的发展趋势,为各级领导机关制定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干部管理,改革干部制度提供准确数字的依据。其工作除涉及到干部的基本情况统计之外,还包括干部的工资统计,干部编制情况统计,干部奖惩情况统计,干部安置情况统计,老干部情况统计等方面,其涉及的面之广,数据量之大可想而知,若利用手工进行干部的统计工作,大致要经过干部统计调查,干部统计资料的整理,干部统计分析三个过程,但这种手工统计过程,存在着几个明显的问题,比如说统计资料缺乏准确性,及时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手工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劣势,使人们慢慢意识到管理现代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在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现代化也势在必行。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手段。科学的管理方法在管理中一般是指数学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论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等科学方法,而先进的科技手段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人事管理现代化服务。
电子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在人事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已经开始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人员工资管理、人事统计和查询、干部考评和人事档案管理以及人才预测和规划等。
管理现代化是汉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近几十年来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综合性越来越强,生产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行业有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更不密切。组织管理日趋复杂;而现代化科学技术也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不断分化,不断综合,全方位地向高又立体的微观、宏观方向进军。这些,要求管理工作对实际问题的反映和决策必须迅速及时,对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手工业式的管理理论、方法、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四化建设的需要。改革、创新,实现管理现代化势在必行。
现代化管理的内容很多,关系很复杂,它包括人、资金、物质、信息和时间等诸要素,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是人。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管理中处于双重地位,且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可见人是现代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人事管理在整个复杂的管理大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抓好了人事管理就为其他管理的优化得到根本的保证。
管理改革必须配套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实施也需要协调发展,人事管理既然在管理系统中占有如此突出的重要地位,在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现代化也需同步进行,才能使现代化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起到放大和增产的作用。总而言之,人事管理现代化是管理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它是把现代化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运用到人事工作中,使人事管理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以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使从事管理工作由原来凭个人或少数人的经验作决策,逐步上升到按事物的内在规律的科学高度办事,做到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现状和未来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至于先进的科技手段,除科学地运用原有的生物、化学、物理、机械等手段外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人事管理现代化服务。概括地说,人事管理现代化的内容是包括人事管理思想的现代化、人事管理、组织的现代化、人事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现代化来实现人事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现代化和从事人事管理工作者自身的现代化。
人事来之不易系统化,是人事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点。研究人事管理,必须研究这个系统所处的环境,即研究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法律、科技和文教系统,人物系统和大管理系统对人事管理系统的影响以及人事管理系统的反影响。离开周围的事物,去研究人事管理现代化,是注定要失败的。
所谓系统,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并具有特写功能的有机整体。从一般意义上讲,系统由输入、处理、输出、控制与反馈的四个基本部分组成。
在系统理论中,系统分析是指对系统性能的理解。系统最佳化是系统设计成综合的内容。系统工程即用教学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或优化,把传统的组织管理工作总结成技术并使之数值化。用系统工程来分析系统问题是比较科学的,利用系统工程这门学科的概念和原则,来进行人事组织管理方面的工作,是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人事管理系统内有多种元素,如:管理人员、管理机构、办公设备、规章制度、各业务环节,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等,都可以看作它的“元素”。各元素之间的联系是否有序,联系的方式和效果是否最优,直接影响着人事管理的水平。在不同条件下,起主导作用的元素是不相同的。人事管理系统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围绕着责任制和考核制,逐步建立起完整配套的干部“进”、“管”、“出”制度。实现系统化,除了要解决制度问题外,还有一个掌握系统方法的问题,即学会应用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法,这对搞好人事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根据我校人事管理的工作的现有材料和工作特点分析来说,人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我们认为有如下几方面:
1.确定人事管理的方针政策
2.确定人事管理体制、编制人事规划
3.编制人事计划,设置人事管理机构和岗位
4.制定人事管理的条例办法;
5.教职员工的业务培训;
6.人才选拔、使用、交流(流动);
7.考核、奖惩、任免;
8.工资、福利与保险
9.离休、退休、退职。
作为人事干部(人事管理人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的才能?这是人事管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对这个问题进行个体研究方面,目前是做得不够的。因为个体寓于群体之中,群体对人员才能发挥之影响作用,可利用系统原理去指示。通过群体研究来寻求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来取得令人满意的配合效果等。
过去,在人事管理工作中,人事工作信息滞后,传递慢、“马后炮”,人事管理数据加工不及时。比如:干部考核、人员的工资计算、人事的统计、人事档案的填写,贮存等等。这些人事工作繁琐、耗时费力,准确性差、效率低、手工操作已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有关人事管理现代化的有关理论资料,提高对管理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尝试去利用计算机来实现人事管理的现代化。比如现在有些学校和单位在人事管理这方面所作的努力,由于从事计算机工作人员的技术指导和从事多年人事工作的老同志的帮助,他们:
首先,开发了“中华职专职工档案管理”软件系统。
其次,将学校或单位人员的档案内容的所需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的磁盘里,需要时可以通过计算机方便地进行查询、检索、维护,还可以将有关数据打印出来。
第三,还用计算机进行了日常办公现代化的管理工作的使用。
第四,及时收集、加工、整理、存贮、检索新的变化数据。
使其单位人事管理初步实行计算机化,让计算机在人事管理中得到初步应用。使人事管理者总是根据准确、及时的人事信息来进行决策,实现管理。只有计算机才能将现代化社会中,成倍增长的人事信息量,进行及时收集、加工、整理、贮存、检索、传递、反馈给决策者。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即:(1)对输入的人事数据,进行数值运算和逻辑运算,求解各种问题
(2)对人事信息进行加工来解决各种数据处理问题,为人事决策者在决策时提供依据。
(3)对人事管理的各种资料数据和计算机顺序,具有记忆存贮的能力。
实践证明,当管理的信息量和复杂程度达到某一限度时,即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就必须采用新的管理手段,即用计算机技术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存贮等,可以使用人事基础信息,高效、合理、恰当地管理。这样,人事信息系统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发展而不断完善,计算机在人事信息管理中的地位也就是益重要。
正因为如此,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现代人事工作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保密性越来越强,而且信息的密度不断提高,靠传统的管理方法和人工操作手段已经无法搞好人事管理工作。而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人事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计算机在人事信息系统中的作用有:
(1)计算机能够比人更快地提供有信息价值的人事数据;
(2)计算机能够比人提供更新的人事数据;
(3)计算机能够比人提供更加准确的人事数据;
(4)计算机能够比人处理更多的人事数据等等。
正因为如此,我们利用计算机替代手工操作建立的人事信息系统,即计算机人事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可以高效能、大容量地收集、处理、存贮人事信息,大幅度地提高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是可以及时掌握整个人事管理系统的全面情况,提供系统的准确的人事信息,可以促进人事工作的规范化及各项管理制度与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从而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三是可以提供各种加工处理了的人事信息,以满足人事管理的特殊要求,适应新形势对教职工队伍提出的新要求,帮助选择方案,实现优化决策。
当前,不少单位的人事部门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还仅限于简单的单机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任务的复杂、用户的需求,其应用还会
总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适应了社会经济发的客观要求,是人事管理现代化的一大进步。今天我们运用计算机进行了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初步现代化的开发和使用,它大大提高了人事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它把人事干部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精力从事创造性的管理活动和其它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去;它能使决策、计划和其它管理活动更加科学、精确、灵活。因此,建立计算机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客观发展必然趋势。尽管在人事管理方面还不可能普遍使用计算机,但从长远来说,人事管理现代化和计算机是不分割的。轻视或者拒绝利用计算机技术,就不可能真正地、全面地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的,人才开发管理的加强,我们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促进使用计算机的人事管理现代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篇7
1新时期人事管理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进入新时期,在人事管理研究及实践的方向上,改革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1必须实行以人事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制度。
以现代企业人事管理改革为例,在人事管理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著名的管理制度,一是美国创立的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制度;二是日本创立的以质量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制度。从一定意义上讲,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带来了美国经济的繁荣,而以质量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制度使日本经济得到了振兴。但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人在生产力经济中主体地位的确立,客观上呼唤着以人事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制度的建立。企业管理者是现代企业生产力的关键因素,是现代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组织者,其作用的发挥程度是企业改革与发展状况的重要象征。企业管理者的重要作用,决定了人事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实行以人事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制度,人事部门就可能在董事会、监事会的直接领导下,推选和监督企业的总经理,同时又在总经理的领导下,负责企业各生产经营部门劳动者的日常管理。企业是没有意志和意识的,—个企业的运行效率、经营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水平。实行以人事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就能强化管理者在经营决策中的作用,这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或以质量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制度所无法比拟的。
1.2一定要形成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机制。
传统的人事管理是将人作为一种被动的资源进行管理,是档案型的管理。这种管理造成的后果是职工情绪对立,被动服从,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组织目标的实现受到影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把人看成是活的、主动的、有潜能的资源,提倡对整个组织的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和规划,以此来进行人才招聘与配备。同时制定培训计划,按照需求目标主动开展现有人员的培训、培养与开发,这是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所无法实现的。
1.3要不断优化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
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人与事关系基础上的共事关系,通常指在特定社会组织范围之内的共事关系。影响这种共事人之间矛盾的诸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是人与组织的关系;二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三是同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四是共事人之间在专业、才能、年龄、气质等方面形成的群体结构关系等等。
这些因素的变化,在—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事适宜规律运行的方向。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与事之间的矛盾处于主要矛盾地位,共事人之间的矛盾处于次要地位,“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之变化”。在这两对矛盾中,当共事人之间的矛盾因其内在诸因素处于科学的优化状态时,共事人之间就能志同道合,关系融洽,人们在这样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工作,就能够心情舒畅,工作愉快,能够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自觉进行能量互补,组织的整体功能就能得到有效地发挥,就能取得最佳的人事管理效果。因此,优化共事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不仅是人事适宜规律的本质要求,也是其发挥积极作用的基本条件。
2面向新世纪、新时期的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
新时期的人事管理要做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认真地研究人事管理的几项基本原则和方法。
2.1要坚持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原则。
传统人事管理是组织内部工作的职能部门,也就是具体政策的执行部门,它侧重的是行政事务性管理,主要是进行人员的接收、录用、安置,干部的任免、调配、离退休及工资待遇,档案管理等等。因此,人事管理部门是—个单纯的行政性业务部门,它对人员的管理是一种被动的、资源格式化的战术管理。而新时期的人力资源管理则是积极主动的具有战略决策意义的管理活动,它将人作为组织发展的根本,它的任何一项决策都需建立在员工的参与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上,二者紧密相连。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参与制定策略,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为实现目标挖掘优秀人才,培养适合组织需求和发展的人才,营造一种文化环境,使每个人都能发挥其最大的积极性和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强调的是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活力,因此,它的职能侧重的是人力资源的预测、规划、培训、薪酬管理。事务性管理的主要作用是保证组织的管理运作,而战略性管理则是对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起到规划、管理与指导作用。
2.2管理上要坚持党性原则。
人事管理是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服务的,因此,坚待党性原则是人事管理的重要原则。党性是无产阶级意志和阶级利益的集中反映,在人事管理中坚持党性原则,或必须坚持党的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标准,这是人事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按照党的任人唯贤的路线和德才兼备的标准选贤任能,真正把忠于党的事业,把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有真才实学的人选拔配置到各个工作岗位上,这是事业的需要,是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2.3要面对市场经济坚持人才价值商品化的原则。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形式,人才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国家所有,否认人才是商品,更不允许人才进入市场自由流动。“一业定终身”“一岗定终身”,造成了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当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明确人才的商品属性,并允许其进入市场,按照价值规律自由交换。同时还要承认人才商品的特殊性,其所有权由个人拥有,并受到国家法律保护,而用人单位只拥有一定条件下的使用权。确认人才是商品,说明大锅饭式的人事管理模式已逐渐被打破,传统的“统包统配模式”被改变,真正建立起“市场配置模式”,将人才流动纳入经济大循环中去。
篇8
[实习目的]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设计专题的主要内容,为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
[实习任务]
对计算机在人事管理方面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并查阅资料为毕业设计作准备.
[实习内容]
计算机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为信息载体的计算机日益显露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社会已步入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导产业。伴随计算机的逐步推广和使用,计算机已在科研、生产、商业、服务等许多方面创造了提高效率的途径,与此同时,单位技术成本也逐年有了明显的下降,然而办公室里的人事费用却不断增加。在国外,花费在专业、管理和行政人员上的成本占了办公室总成本的2/3—4/5,这一现象使人们对办公室自动化的要求与日俱增。我们必须在进行机构改革的同时,尽快使用现代化管理设备、管理手段、管理方法。
计算机在人事部门的广泛使用,改进了统计手段,改革了统计方法,提高了统计工计算机在人事部门的广泛应用,将为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并将为开创人事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创造条件。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中,主要可用来进行报表处理,档案管理,文书编辑,信息查询,综合分析。干部统计作为人事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对干部情况的调查,整理和分析,了解干部队伍的发展趋势,为各级领导机关制定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干部管理,改革干部制度提供准确数字的依据。其工作除涉及到干部的基本情况统计之外,还包括干部的工资统计,干部编制情况统计,干部奖惩情况统计,军转干部安置情况统计,老干部情况统计等方面,其涉及的面之广,数据量之大可想而知,若利用手工进行干部的统计工作,大致要经过干部统计调查,干部统计资料的整理,干部统计分析三个过程,但这种手工统计过程,存在着几个明显的问题,比如说统计资料缺乏准确性,及时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手工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劣势,使人们慢慢意识到管理现代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在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现代化也势在必行。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手段。科学的管理方法在管理中一般是指数学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论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等科学方法,而先进的科技手段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人事管理现代化服务。
电子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在人事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已经开始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人员工资管理、人事统计和查询、干部考评和人事档案管理以及人才预测和规划等。
管理现代化是汉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近几十年来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综合性越来越强,生产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行业有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更不密切。组织管理日趋复杂;而现代化科学技术也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不断分化,不断综合,全方位地向高又立体的微观、宏观方向进军。这些,要求管理工作对实际问题的反映和决策必须迅速及时,对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手工业式的管理理论、方法、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四化建设的需要。改革、创新,实现管理现代化势在必行。
现代化管理的内容很多,关系很复杂,它包括人、资金、物质、信息和时间等诸要素,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是人。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管理中处于双重地位,且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可见人是现代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人事管理在整个复杂的管理大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抓好了人事管理就为其他管理的优化得到根本的保证。
管理改革必须配套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实施也需要协调发展,人事管理既然在管理系统中占有如此突出的重要地位,在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现代化也需同步进行,才能使现代化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起到放大和增产的作用。总而言之,人事管理现代化是管理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它是把现代化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运用到人事工作中,使人事管理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以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使从事管理工作由原来凭个人或少数人的经验作决策,逐步上升到按事物的内在规律的科学高度办事,做到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现状和未来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至于先进的科技手段,除科学地运用原有的生物、化学、物理、机械等手段外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人事管理现代化服务。概括地说,人事管理现代化的内容是包括人事管理思想的现代化、人事管理、组织的现代化、人事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现代化来实现人事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现代化和从事人事管理工作者自身的现代化。
人事来之不易系统化,是人事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点。研究人事管理,必须研究这个系统所处的环境,即研究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法律、科技和文教系统,人物系统和大管理系统对人事管理系统的影响以及人事管理系统的反影响。离开周围的事物,去研究人事管理现代化,是注定要失败的。
所谓系统,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并具有特写功能的有机整体。从一般意义上讲,系统由输入、处理、输出、控制与反馈的四个基本部分组成。
在系统理论中,系统分析是指对系统性能的理解。系统最佳化是系统设计成综合的内容。系统工程即用教学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或优化,把传统的组织管理工作总结成技术并使之数值化。用系统工程来分析系统问题是比较科学的,利用系统工程这门学科的概念和原则,来进行人事组织管理方面的工作,是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人事管理系统内有多种元素,如:管理人员、管理机构、办公设备、规章制度、各业务环节,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等,都可以看作它的“元素”。各元素之间的联系是否有序,联系的方式和效果是否最优,直接影响着人事管理的水平。在不同条件下,起主导作用的元素是不相同的。人事管理系统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围绕着责任制和考核制,逐步建立起完整配套的干部“进”、“管”、“出”制度。实现系统化,除了要解决制度问题外,还有一个掌握系统方法的问题,即学会应用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法,这对搞好人事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根据我校人事管理的工作的现有材料和工作特点分析来说,人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我们认为有如下几方面:
1.确定人事管理的方针政策
2.确定人事管理体制、编制人事规划
3.编制人事计划,设置人事管理机构和岗位
4.制定人事管理的条例办法;
5.教职员工的业务培训;
6.人才选拔、使用、交流(流动);
7.考核、奖惩、任免;
8.工资、福利与保险
9.离休、退休、退职。
作为人事干部(人事管理人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的才能?这是人事管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对这个问题进行个体研究方面,目前是做得不够的。因为个体寓于群体之中,群体对人员才能发挥之影响作用,可利用系统原理去指示。通过群体研究来寻求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来取得令人满意的配合效果等。
过去,在人事管理工作中,人事工作信息滞后,传递慢、“马后炮”,人事管理数据加工不及时。比如:干部考核、人员的工资计算、人事的统计、人事档案的填写,贮存等等。这些人事工作繁琐、耗时费力,准确性差、效率低、手工操作已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有关人事管理现代化的有关理论资料,提高对管理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尝试去利用计算机来实现人事管理的现代化。比如现在有些学校和单位在人事管理这方面所作的努力,由于从事计算机工作人员的技术指导和从事多年人事工作的老同志的帮助,他们:
首先,开发了“中华职专职工档案管理”软件系统。
其次,将学校或单位人员的档案内容的所需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的磁盘里,需要时可以通过计算机方便地进行查询、检索、维护,还可以将有关数据打印出来。
第三,还用计算机进行了日常办公现代化的管理工作的使用。
第四,及时收集、加工、整理、存贮、检索新的变化数据。
使其单位人事管理初步实行计算机化,让计算机在人事管理中得到初步应用。使人事管理者总是根据准确、及时的人事信息来进行决策,实现管理。只有计算机才能将现代化社会中,成倍增长的人事信息量,进行及时收集、加工、整理、贮存、检索、传递、反馈给决策者。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即:(1)对输入的人事数据,进行数值运算和逻辑运算,求解各种问题。
(2)对人事信息进行加工来解决各种数据处理问题,为人事决策者在决策时提供依据。
(3)对人事管理的各种资料数据和计算机顺序,具有记忆存贮的能力。
实践证明,当管理的信息量和复杂程度达到某一限度时,即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就必须采用新的管理手段,即用计算机技术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存贮等,可以使用人事基础信息,高效、合理、恰当地管理。这样,人事信息系统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发展而不断完善,计算机在人事信息管理中的地位也就是益重要。
正因为如此,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现代人事工作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保密性越来越强,而且信息的密度不断提高,靠传统的管理方法和人工操作手段已经无法搞好人事管理工作。而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人事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计算机在人事信息系统中的作用有:
(1)计算机能够比人更快地提供有信息价值的人事数据;
(2)计算机能够比人提供更新的人事数据;
(3)计算机能够比人提供更加准确的人事数据;
(4)计算机能够比人处理更多的人事数据等等。
正因为如此,我们利用计算机替代手工操作建立的人事信息系统,即计算机人事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可以高效能、大容量地收集、处理、存贮人事信息,大幅度地提高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是可以及时掌握整个人事管理系统的全面情况,提供系统的准确的人事信息,可以促进人事工作的规范化及各项管理制度与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从而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三是可以提供各种加工处理了的人事信息,以满足人事管理的特殊要求,适应新形势对教职工队伍提出的新要求,帮助选择方案,实现优化决策。
当前,不少单位的人事部门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还仅限于简单的单机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任务的复杂、用户的需求,其应用还会
总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适应了社会经济发的客观要求,是人事管理现代化的一大进步。今天我们运用计算机进行了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初步现代化的开发和使用,它大大提高了人事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它把人事干部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精力从事创造性的管理活动和其它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去;它能使决策、计划和其它管理活动更加科学、精确、灵活。因此,建立计算机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客观发展必然趋势。尽管在人事管理方面还不可能普遍使用计算机,但从长远来说,人事管理现代化和计算机是不分割的。轻视或者拒绝利用计算机技术,就不可能真正地、全面地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的,人才开发管理的加强,我们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促进使用计算机的人事管理现代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实习体会]
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对计算机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实践出真知,唯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期两周的上机实习,我上网查阅了一些计算应用知识并对毕业论文所需的资料进行了粗浅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六周毕业设计作准备,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让我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会继续努力,完善自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对于学校的精心安排和指导老师的用心辅导非常感谢.
初踏社会,心情激动、紧张、难过。激动的是我终于可以长大了,可以开始我真正的人生,紧张的是不知自己是否能适应这个社会,战胜这新环境,难过的是从此我就要告别那纯真的学生时代了,心里矛盾脑子里翻天覆地。
我现在的工作是为公司担任网络管理职务。刚进来公司的时候
经理就和我聊了很多,问我网络方面会不会,组装和维护计算机有过吗?我当时真是出了一把冷汗,不过还好平日在学校都有这方面的动手,自己的电脑被我也折腾过一段时间,还是游刃有余的回答了经理的“逼问”。到现在我工作有两个月了,还记得实习开始的那一天,我是在无聊中度过的,整日无所事事,几乎在办公桌前一坐就是一天,空闲得让我要打瞌睡了,真希望可以有人叫我帮忙做点事情啊!现在可不是这样了,五月一日劳动节是我们搬迁新公司的日子,所有的东西都是新的,我进公司的那天起我就知道,我最大挑战的时刻才刚刚开始,五一全公司员工都有四天假期,我可是天天在加班的哦,因为我就是要趁着假期把新公司的网络弄好——组建局域网。这其实就是我的工作。我当然全力以赴,尽心尽力做到最好。而且时间很紧,对于刚刚出来工作的我觉得压力挺大的,经理还给了我好几点要求,要所建的局域网能够做到:
1.网络类型为:服务器/工作站型;
2.各工作站之间可以互相访问,共享某些目录,就是所谓的资源共享;
3.服务器同时作为邮件服务器,可以在收发互联网的同时使得公司内部员工可以局域网内部自由收
发邮件,统一内部邮箱地址如:xxx@photar.com.而且这个邮箱可以用outlook 等邮件软件自由收发。
4.电脑收发传真。
5.公司最终实现一个无纸办公化的办公场所。
我大学三年里老师好象没教我这上面几点.但这没关系的,我有信心,我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懂就多动手多请教应该很快领悟过来的!劳动节第一天我就开始动手实干了。布线、接水晶头、装机、搞网络和调试;其实除了我,还有一个比较有经验的师傅一起做的,我一边做还可以一边学,他也会在一边指导,很快我对一些一直没接触过的事物了解过来!就这么一搞假期一下子就过去了,每天都是早上忙到晚上,很累,从未那么累!
新的办公楼正式开工了,到最后并没有按时间完成任务,但也不妨碍同事们办公!还好没有被骂。那时的局域网算是勉强通过,那位师傅也就离开了,因为他并不是我们公司的员工,只是一起协助把公司网络弄好。以后的事情都要我一个人去解决了,处理公司的电脑,打印机的故障,不知道是否能够顺利解决,而当真正将故障排除后,心里头有种说不出的高兴,我知道我的能力十分有限,但我始终没怕过,让我自己去摸索自己去解决,就算遇到实在不行的话,我会求助同学和朋友,给我做技术支持。我不怕问题的到来,因为问题总是可以得到解决的!通过这样我学习了许多,成长了不少。
每天的工作的确很累,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宿舍,但是后面也渐渐就习惯了。不断有新的知识学到,心里有一种充实感。经理除了让我维护网络和计算机之外,我还要维护公司一百多部电话(硬件故障维护与电话软件系统控制),以及维护公司的网站。网页制作可是我大学期间最喜欢的一个科目,现在竟然可以让我在工作中实践,我真的很开心。在这两个月里我真的学到了很多,也巩固了以往许多知识.现在工作的每一天几乎都会有大的或小的问题,这样其实我很开心,我也有信心把现在的工作做好!因为我有我的信念:我不怕问题的到来,因为问题总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篇9
关键词:员工 发展 竞争力
员工发展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提升企业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和做好员工发展工作。
1、员工发展实际上就是员工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
员工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员工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过程,具体地讲,就是通过利益、职位等基本保健因子和高层次需求因子的激励与员工个性特征的引导,不断改善、挖潜、提高员工的技术、技能、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素质,从而达到更高职位水平或需要的新职位水平,以更优或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职业生涯,就是员工职业经历或者说是职业生活,是指员工一生从事职业活动的发展轨迹和过程。员工职业生涯包括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两个方面。在管理机制和模式一定的情况下,员工发展如何以及如何发展,取决于个人的职业特性、职业能力、综合素质、技能和机遇,并且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和技能是第一位的,是决定性因素,我们把它称作内职业生涯。内职业生涯是员工职业生涯中潜在的、不易观察的方面,主要是指员工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的素质及与职业相适应的能力、技能的发展和变化,包括从事职业的知识、观念、经验、能力、资质、心理素质和感受等。与内职业生涯相对应的是外职业生涯,外职业生涯是员工职业生涯中显现的、直观的方面,主要表现为工种(岗位)或职位的变化、收入的多少、声誉的高低、地位的层次以及可支配的权利和工作自由度、自主性等。
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内职业生涯决定和影响着外职业生涯,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外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提;外职业生涯是内职业生涯的表现形式,是内职业生涯的结果展示。在发展过程中,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两者总是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并力求保持一致。内职业生涯的匮乏或落后,会导致外职业生涯的停滞或失败;外职业生涯的发展,能够拉动或促进内职业生涯的发展。内职业生涯与外职业生涯交叉发展,不断寻求新的平衡。
2、员工发展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观察的、不可移植的、不能通过市场交易而得到的更具优势的关键资源、特殊知识和技能、以及特定经营管理、运作方式的有机结合。由此看来,核心竞争力是结构性的、变化的、隐性的、不可分离的,它不同于一般的、普及的竞争力,而是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以特定的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逐步积累起来的,它不仅与企业独特的技术特性密切相关,而且还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组织管理、市场营销、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特殊烙印。从这种意义上看,核心竞争力具有垄断性。作为特定企业个性化发展过程的产物,企业核心竞争力既具有技术特性又具有组织特性,企业的运作模式、营销方式、规章制度以及员工的素质、能力、观念、行为方式等因素共同支撑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在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同的特点。核心竞争力虽然不同于一般竞争力,但可以增强一般竞争力,并且处于企业核心地位,是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难以超越的竞争力,它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和较高的稳定性,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获取稳定的超额利润。
既然员工素质、能力、观念、行为方式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员工作为企业技术特性、组织管理、市场营销、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和唯一承载体,员工发展不仅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点,而且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人体的体能、知识、能力、技能、个特征与倾向性载体中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是活的资源,是创造利润的资源,是可以无限开发的资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就是通过引导、激励和不断挖掘,实现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其核心是促使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的转化,不断形成和积累人力资本。作为企业来讲,一方面,采用有竞争能力的吸引策略招募企业需要的人才,增加新鲜血液和接替力量;另一方面以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政策和待遇造就和稳定的内部人才资源并使之达到最优组合,以此形成在市场的竞争力。随着企业的发展、员工的更替、技术更新、产品换代、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员工发展规划需要随时并且超前调整,以达到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员工素质水平和特有结构,持续保持和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员工发展与企业竞争战略密切相关。现代企业的竞争战略有两类,即外部导向战略和内部导向战略。前者适应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后者侧重于内部资源的开发。一般来说,内部导向的发展战略是成功企业的核心战略。企业应以自身的动态资源而不是静态资源为基础,制定并推行自己的战略,即采用内部导向发展战略。内部导向发展战略的特点是:企业竞争战略是建立在内部资源,而不是建立在外部约束条件的基础上;企业竞争战略是建立在不确定性资源,而不是确定性资源的基础上。人力资源及潜在的能力属于不确定性资源,资金、设备和原材料等属于确定性资源。不论是企业采用单一竞争战略,还是采用以上两种战略相结合的综合性竞争战略,其战略的基础都离不开人力资源,并且是建立在不确定性资源的基础上,如智力、信息、技术、组织等重要的资源基础上。
从竞争力的构成、特点以及企业竞争战略采用来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员工素质和员工发展,而员工发展又是以企业当前或未来发展相适应的,企业目标和员工发展目标是密切联系的,企业目标通过部门目标、岗位目标转化为员工个人发展目标,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是所有员工与企业目标相一致的发展目标的实现之和。
可见,员工发展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3、要实现员工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全面做好各项配套工作
员工的职业发展程度,取决于企业和员工个人的共同努力。企业是员工职业活动的舞台,员工的发展程度如何,取决于企业设计和提供的发展通路、激励机制和员工个人所具备的职业特征、发展潜力以及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程度。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个人,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首先应当高度重视的是内职业生涯的发展,尤其是在职业生涯早期和中期;然而,企业所提供的发展平台、所创造的发展条件和对员工的支持和帮助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土壤和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这种土壤和环境的适宜程度,直接决定和影响员工的发展程度。
(1)要实现员工发展,首先必须承认和顺从人性发展规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员工需求不只是生理需要(衣食住行),而且还有安全需要(稳定的工作、健康医疗、退休福利)、归属需要(友谊、感情)、地位或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成就感)。由此看来,员工发展是有条件的,需要前有引力,后有动力,不是企业单靠意愿所能完成的,外职业生涯发展才是激励员工的最根本的因素,并且在不同时期员工的需求层次不同,因而奋斗的目标不同,当内职业生涯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企业必须有相应的外职业发展标志予以回报,这是内职业生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员工对企业的期望。赫兹伯格认为,薪酬和比较好的工作环境等属于保健因子,而并不是非常好的激励方式;满足比较高层次需要的因素才是激励因子。因此,要实现员工发展,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和需要,创造和不断完善员工发展的良好环境。1)企业必须建立和不断拓展员工发展通道,使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在企业内部都有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例如,甲企业为生产操作员工设立了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的发展通道;乙企业为管理和工程技术员工设立了初级(技术协理、业务协理、助理研究员)、中级(区域工程师、管理师、研究员)、高级(主任工程师、主任管理师、主研究员)、高级(首席工程师、首席管理师、首席研究员)的发展通道。科学的发展通道和路径设置,彻底打破了原有职位体系单一、发展路径狭窄、员工发展困难的局面,为员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2)建立与职位发展相适应的薪酬福利分配体系,体现岗变薪变、级涨薪涨、贡献与待遇挂钩的原则,使薪酬分配对外具有竞争力、对内具有公平性,激励员工提升素质、努力实现职业发展。关于这一点,国内某钢铁企业做得非常好,现已成为国际知名的国内领军企业;3)必须不断改善工作环境、丰富工作内容、大力弘扬具有自我特色的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让员工深度参与企业决策和民主管理,自觉承担更大的责任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不断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更高层次的人性需要。日本企业的许多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2)员工发展是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选择,企业必须把员工发展列入总体发展规划,对员工实行终身管理,投入必需的人力和资金,全心全意地帮助员工为企业奋斗到底,包括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对员工发展规划整体和个体进行分析、预测、评估、指导、控制和调整等。1)因人而异,做好员工发展管理。员工职业发展一般要经过进入组织阶段、早期职业阶段、中期职业阶段和后期职业阶段。同一员工在不同职业阶段,员工个人、员工主管、人力资源部门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因而管理的重点和内容不同;不同员工在相同阶段由于特质和素质不同,组织所采取的发展策略、培植方式也不同。因此,必须具体员工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策,总体规划,个体落实;2)建立以岗位分析为核心的定编定职体系、评价选拔体系和有效的培训体系,明确职位需求数量和胜任特征模型,为人才配置、选拔、培养、培训提供客观依据;3)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帮助员工持续改进和提高绩效,包括在目标确定过程中与员工的沟通、交流,目标实施过程中对员工的辅导、帮助和支持,通过科学评估,为员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4、员工发展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有效的员工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能够形成与企业特色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结构,保证以最少的人力资源数量和合理的人工成本,制造出在价格上具有竞争力、在性能上具有独特性的适合市场需求的合格产品或服务,随着产品更新换代、新产品研发或开辟新的服务项目(领域),可以保证员工快速进入新角色,完成新使命,进而实现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员工发展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有效的员工发展是增强和持续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要实现长期生存和发展,必须按照客观规律,结合自身特点,把员工发展事业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始终抓紧抓好。
参考文献
[1]孙长贵,邓东蕙,佘俊,陆新编著.《人事心理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陆国泰主编.《人事管理学》.红旗出版社.
[3]任淑美主编.《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
- 上一篇:完整版人事管理制度
- 下一篇:工程项目管理及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