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沟通的方式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沟通的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沟通的方式

篇1

关键词:辅导员;学生管理;沟通技巧

一、辅导员与学生沟通应把握的原则

1.相互平等的原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师生双方在人格和尊严方面都有自己的原则。特别是90后大学生,在当前大背景下具有极强的“本我”意识,如果在沟通过程中,辅导员老师一味地发号施令,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从而产生抵触心理和情绪,甚至会影响沟通的顺利进行。当前学生都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因此,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过程别要注意对其人格的保护,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仅体现在知识方面,二者之间还是“平等的双向精神交流。通过理解和对话,获得对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相互验证、修正和强化,这种交流和沟通渗透着人文关怀要素”。此外,辅导员还要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注意每个学生的机会均等,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2.以诚相待的原则

真心实意、坦诚相待的沟通交流可以破除人们的心理防线,清除沟通障碍,建立起彼此的信任感。90后大学生群体仍处于叛逆期,他们对辅导员所施加的教育影响会有选择的接受。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时,态度要真诚,用真实的自己来感染学生,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同时要替学生保守秘密,换位思考,从学生的利益角度去考虑问题,方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双方才能开诚布公地进行沟通交流,达到沟通的效果。

3.远近适宜的原则

辅导员和学生作为高校中的两种角色,角色不同必然会使他们之间产生一定的距离,对距离的合理把控能对师生间的沟通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辅导员要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把握远近适宜的原则,力争做到亲密有“间”。特别是一些新入职的辅导员,刚刚完成由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与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小,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既不能表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也不能完全与学生打成一片,称兄道弟,把教师的职业身份抛到一边,这样都会影响到正常师生关系的构建,进而影响到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二、辅导员与学生沟通方式的选择

现实条件下,每个辅导员会面对多个班级,有的辅导员甚至会面对二三百名学生,加之辅导员工作的烦琐性和复杂性,要想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达到有效沟通的教育目的,就必须在学生的日常管理过程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沟通方式。

1.群体沟通

群体沟通是一传统的师生沟通方式,它可以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群体沟通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主题班会、座谈会、党团日活动以及一些特定的学生活动。群体沟通前要求辅导员老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时刻以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学生工作理念为导向,内容要新颖、真实、贴近学生实际。

2.个别谈话

个别谈话也是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交流的传统方式,是解决个别学生特殊问题的教育管理方法,同时也是对群体沟通的有效补充。辅导员在进行个别谈话时,首先要尽可能地全面了解谈话对象的具体情况,比如学生的学习状况、家庭情况、性格特点、爱好特长等。其次,还应当注意保密,以得到学生的信任,才能使谈话活动深入开展。再次,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情绪低落情况,谈话过程中要有耐心,态度要温和,更不能将低落的情绪传递给学生。辅导员在谈话过程中要变被动为主动,不能把个别谈话变成教育“问题”学生的专利,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与烦琐的事务性工作区分开来,设立专属的“Office Hour”。

3.新型沟通方式

新媒体的出现,催生了多样化的沟通方式,比如利用QQ、微博、微信、飞信等网络通信工具,这也成为师生间信息传递的普遍方式。辅导员可以利用这些通信工具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交流。根据各类媒介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使用,既可以一对一的个别交流,又可以一对多开展群体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辅导员的工作量,节省辅导员的时间。在新媒体的使用时,应当注意信息时间的选择,避开学生上课时间,以免影响正常的课堂秩序。

辅导员与学生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有利于二者之间产生共鸣,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整个班级凝聚力的提升。辅导员老师在工作过程中应当合理把握与学生沟通的原则,合理选择沟通方式,并注重沟通技巧的运用,师生间才能开展有效的沟通,进而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贾飞雄.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教学研究,2013(3).

[2]瞿聪.如何实现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J].教育学论坛,2014(10).

篇2

关键词管理学;思想政治工作;应用研究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组织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职能,整合各项资源,从而实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思想政治工作是运用党的思想和理论来教育人、启发人,从而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实践活动。二者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将管理学中的相关理论应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能有效提高思想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1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学的内在联系

首先,二者都是以组织中“人”的要素作为研究对象。都具有“人本”的基础,特别是对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需要、动机、态度等心理健康进行研究,侧重于从被管理者的思想认知和行为动机出发,更好地调动、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矫正思想认识方面的偏差,使群体中人员的思想和行动一致起来,最终达到提高组织管理效率和实现组织目标的最终目的。其次,二者都是以改善组织中人际交往和沟通为重点。了解组织中群体的内聚力、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组织中的沟通、团体中的协调合作,通过使人们在行为价值观念上形成共识,减少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减少组织内部损耗,从而节约组织的运行成本。最后,二者都以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达成组织目标为目的。不论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中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人性化工作原则,还是管理科学中对以情感来维持、并以情感为逻辑来现实要求的非正式组织研究,都是为了以组织良性运作为基本前提,以充分、紧密的合作来实现提高组织管理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根本目的。

2管理学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研究管理学中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能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首先,管理学理论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更加具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解决人在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通常没有明确的工作内容限制,主要针对政策宣传或者对有思想情绪的人员进行疏导和教育。而管理学在各个环节都涉及到了被管理者的参与和互动,减少了人员思想问题的产生。如果将管理中的人本思想纳入思想政治工作中,明确思想政治工作在组织各个管理阶段的重点,将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更加具体化,也能更好地配合组织管理,达成组织目标。其次,管理学理论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更加丰富化。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通过宣传、教育、疏导、谈心等方式,解决职工的现实思想问题。管理学则侧重于具体管理方法的研究,有明确的方法和步骤,通过预测和管理人的行为,来提高组织绩效。将管理学具体理论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能通过具体的方法将内化的思想统一到符合要求的行动上来,从而改变了思想政治工作“假、大、空”的弊端。最后,管理学理论使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更加制度化。为使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需要管理学手段来规范工作制度、工作程序、管理方式、考评手段等,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①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3管理学相关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管理学各个阶段都有涉及人本管理的思想和理论,可以应用到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中。

3.1目标管理理论中的下级参与

美国著名企业管理专家德鲁克提出了目标管理理论,指出管理是一种程序和过程,上级与下级一起商定组织目标,并依照目标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评估和奖励各部门和单个职工贡献的标准。其实质除了建立目标锁链与目标体系,就是重视人的因素,是一种民主化的、自我管理式的,把个人需求和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的制度。目标设置阶段,上级要注意确立下级的目标,并且要帮助下级发展一致性和支持性目标;在实现目标管理的过程中强调自主、自治和自觉,倡导检查最好是自下而上进行的;在总结和评估阶段先由下级提出书面报告,上下级共同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目标管理使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有助于改进组织职责分工,调动了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现出良好的整体性。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前,如果能提前了解组织目标和职工的主观想法,将思想工作做到前面,将沟通做到问题产生之前,就能更好地将职工思想认识统一到组织目标的确立上,通过自觉管理来达成组织管理,也减少了后期组织管理过程中思想问题的产生。

3.2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在双因素理论中提出职工的满意因素和不满意因素。使之不满的因素通常是由外界环境引起的,如公司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等,被称为保健因素,只能防止疾病,但不能提高体质;使之感到满意的因素通常是由工作本身产生的,如富有成就感、成绩能得到认可、具有挑战性、负有较大的责任等,这类因素的改善能够激励职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生产率。管理者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外部因素,还要用内在因素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双因素理论可以有效提高沟通和激励的效果。第一: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意激励的深度问题。除了不断改善组织群体中的人际关系,还要从工作本身的责任和意义来提升职工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这种内发的激励能促进激励的效果,并且使激励效果具有更长的持续性。第二,在我国,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尤其是在以知识分子集中的组织群体中,内在激励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避免采用就事论事的简单方法来看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根本上抓住职工的精神需求,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3.3管理学中的有效沟通理论

管理学中认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的过程,也就是将信息由一个人传达给另一个人。只在适当的时候,将适当的信息,用恰当的方法,传给适当的人,才能形成迅速有效的信息传递系统,以便组织达成目标。为了达到沟通的良好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沟通前认真准备,明确目的性;第二,沟通内容准确,言之有物,语义明了;第三,沟通要有诚意,双方彼此信任;第四,倡导平行沟通、直接沟通、双向沟通、口头沟通;第五,设计沟通渠道,形成沟通常规。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沟通的艺术,如果能借鉴管理学中沟通的要义,对提高沟通的质量有积极的作用。第一,明确谈话目标,做好谈话准备是基础。在明确政治方向的同时,要有针对性的谈话目标,在沟通前要进行构想和准备,了解沟通对象的需求,寻找达成目标的共同点。第二,良好人际关系和真诚的沟通态度是保证。思政政治工作者本身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群众基础,在沟通的同时要注意认真的倾听,对方才容易表达真实的想法。最后,建立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是根本。管理学强调形成沟通常规,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能是随机的、随心所欲的,要建立规范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给职工建立能够主动反映思想问题的机制和渠道,让思想政治工作既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进行沟通。

3.4管理学中的组织文化功能

狭义的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被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等总和及其在组织中的反映,包括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组织文化形成的文化力具能起到约束、导向、凝聚、激励和辐射等诸多功能。从组织文化的含义和功能可以看出,构建良好的组织文化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相辅相成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党的思想理论、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同组织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积极上相的组织文化,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创新教育方式和内容,让看似枯燥的思想政治工作变得具有生动性和文化力。

参考文献

[1]徐国华,张德,赵平.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

篇3

关键词: 案例式教学 管理学 教学方式

案例法在法律和医学教育领域中的明显成效激励了工商管理教育领域,1908年,哈佛工商学院正式成立,案例法开始被引入工商管理教育领域。1921年,科普兰(Copeland,D.)博士出版了一本案例集,并推动全院教师都使用案例法进行教学,此后案例教学法日益推广开来。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型较强的学科,是大学教育中经济管理类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管理学教学中,传统的单纯黑板粉笔式抽象理论教学越来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新型的案例教学方法可以真正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管理问题的能力。

我们基于管理学教学的现状,结合多年的管理学课程教学经验,通过探索、实践,对管理学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提出了实用型的案例式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当中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当前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是一门看似简单,真正掌握起来却很难的学科,且不说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本科生,即使有多年经验的职业经理人,也不敢说自己的管理技能技巧已经足够。因此,在本科生教学中,大一就学习管理学且要学好确实是一项挑战。经过观察、分析和调查,发现亟待解决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案例选择的随意性强。

案例是与教学有关的事例、实例、范例等,但并非所有与教学单元有关的事例都可以成为该教学单元的案例。选择案例时,要避免随意性。有人认为上课时随便拿个案例,只要能与教学内容沾得上边就行。其实,这是对案例教学的一种误解。选择案例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用难易得当、繁简相宜的案例。一方面,不能太简单、太明了。假若案例内容太简单,理论含量不多,学生一看就懂,那么案例教学就会变成实例阅读课,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学习相关知识、培养实际能力的目的。选择的案例要有一定难度,多包含一些必须运用新知识才能解决的困惑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促使他们勤于用脑。另一方面,不能太难、太复杂。案例的难度太大,超越学生的实际可接受性,绝大多数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无法表达自己的见解,那么分析讨论便无从进行,更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导致教学活动的失败。

(二)基础设施薄弱。

为顺利进行管理学案例教学,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并需要较好的软硬件环境。现有的管理学案例教学中除个别学校的案例教学设施比较先进外,大多数学校缺乏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缺乏充足的信息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规模过大。

目前,在管理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已很普遍,但由于人数过多,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实际上,这种教学环境不适于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我们从事案例教学实践的经验和体会来看,当前适宜于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人数规模应为20—40人,人数太少(15人以下),可能会因为缺乏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意见的充分交流而使案例讨论分析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而影响案例教学的质量;若人数太多(40人以上),可能使部分学生因没有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而成为案例教学的旁观者,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师资力量薄弱。

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远远高于传统讲授法对教师的要求。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高,不是所有教师能适应。教师要负责提供教学案例材料,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水平的高低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然而,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局限于举例讲解,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案例教学。另外,案例教学在我国还处于探索状态,力度和深度不足,再加上传统讲授法的影响,教师和学生更习惯于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

二、案例式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我们针对以上管理学教学面临的问题,通过思考和探索,提出了具有一定特色且实用的案例式教学方式,通过在教学中应用,显现了可喜的成效。

(一)改革案例素材。

现有管理学国内外的案例大多陈旧过时,而现实商业世界日新月异,变幻莫测。同时,国外案例对于大一本科生而言往往过于冗长,背景与中国实际脱节;国内案例又大多流于宣传性的表面文章。所以学生目前做案例分析往往流于形式,总是某企业如何创新如何改革,分析套路都差不多,追求面面俱到,做表面文章,像是文章中心思想分析,不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认为,解决方法是将案例分解开,场景化,聚焦化,不拍“电影”只做“小品”,与知识点紧密结合,每次针对一个问题让学生剖析、思考,为当事人出谋划策,让他们无法回避,无法“抽象化”、“空洞化”。例如:讲到以人为本,引入案例:人力资源总监在向董事会汇报时有一名员工说有重要的个人私事坚持要马上见到他谈心,如果你是人力资源总监,你打算怎么办?为什么?讲到报酬,问学生如果你开一个公司,那么你是给员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工资,并因此提高“成本”,还是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面临找不到好的员工的局面呢?还是有第三种选择,为什么?讲到沟通、协调,问学生如果你是车间主任,车间这段时间已经超负荷工作,员工怨声载道,可是厂里又要加任务,你打算如何与下面的人沟通?一次案例针对知识点给一个小的场景,解决一个问题,非常奏效。多种教学方式结合为使课堂生动化,增强体验式教学和互动的效果。

(二)改革知识点的讲授方式。

以往教学中每一个重要的新知识点,都是由教师仔细讲授,用填鸭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无法保证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即使暂时生硬地记住,很快也就忘了。在知识点讲授方式上我们大胆创新: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尽量在讲授之前先让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再与最终结论对比。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而且能使学生从更深的内在机理和逻辑去理解新的知识,印象深刻。最重要的是:通过不断训练,最终使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学生真正懂得如何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决策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必然提高,也使他们真切体会到管理企业需要融会贯通。

例如在讲授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之前先问学生:泰勒是如何解决当时员工磨洋工的问题,如果你开个工厂,大部分员工在磨洋工,那么你认为会有哪些原因导致?有学生说因为工作没有标准化,又可以追问学生:为什么要标准化?标准化都有哪些好处?如此这般一层层揭开管理神秘的面纱,最终打通各环节,使学生脑海中最终勾勒出企业经营思想的整个轮廓。

这样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有较深厚的企业经营的实践功底,能不断追问,对于学生的一些理想化的想法能一针见血地进行点评。

(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

为使课堂生动化,加深体验式教学和互动的效果,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相辅相成,使学生对管理学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1.分组竞赛:将学生分成小组,大部分作业以小组的方式完成,体验团队合作,组长轮流当,练习沟通能力和领导力。

2.角色演练:沟通、谈判等环节设置一个场景,让学生上讲台进行角色演练,真正体会管理者沟通的难度。

3.商业模拟:竞赛一个小组组成一个公司,分配不同的职务,进行创业计划的竞赛。

4.演讲训练:部分章节让学生先预习,自愿到讲台上向班里同学讲解,锻炼演讲能力。

5.实战问题:将一些咨询公司所做项目拿来让学生分析解决做报告,大大增强实战性,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四)多种激励手段相结合。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平时发言按完善程度、创新程度、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流畅等维度打分计入平时成绩,同时小组成绩、小组发言人、小组组织人等都会影响平时和期中的成绩。不仅老师打分,而且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学期最终还评出明星小组、明星组长、创新奖、勇气奖等单项奖,以资鼓励。

三、案例教学法有效实施的途径

(一)提升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鼓励教师参与实践锻炼,要求每学期假期期间深入企业进行调查,并将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管理的理论进行分析,撰写一个案例,使教师逐步成为“上台能讲课、下台能咨询”的管理专家。针对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有理论没有实践的现状,高校应积极鼓励教师深入社会,进行与管理活动有关的调查和咨询等活动,有条件的还可送教师去有关企业兼职或实习等。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切身体验,丰富管理知识,提升实践能力。

(二)校企共建基地。

企业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主要实体。学校可以与一些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固定的学生实践基地,定期不定期地让学生到企业相关工作岗位去参观、实习,了解企业管理活动全过程,调研企业管理现状,以便培养学生企业管理的实践能力。

(三)邀请有关专家和企业老总来做专题报告。

邀请有知名度的管理专家和有成功经验的老总、经理来做专题报告或担任兼职教授。这种方式是目前学生了解管理实践、接触社会、提升管理技能的一条有效途径,特别是选择一些在企业界做得比较成功的校友或关系企业的老总为学生作专题报告或演讲,效果更好。这些专题报告或演讲可以让学生了解管理者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管理问题,以及他们是如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做出最终决策的,这种“请进来”的形式往往是使气氛活跃,互动性强,学生比较喜欢。

(四)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

强化案例教学特点和作用,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案例教学的方法和过程。学生观念的转变不仅仅取决于学生自身,还取决于案例教学效果,如果案例教学质量高、效果好,对“冥顽不化”的学生就会产生很大的触动,促使他们反思、醒悟。

教师应采取措施鼓励学生参与案例教学,对每一个发言的同学应带头鼓掌予以鼓励,其发言的精彩之处当众予以赞赏,增强其自信;对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也可以采取点名发言的方式,以“我很想听听你的观点”、“你的观点对我很重要、很有启发”等类似的语言予以鼓励。在最后总结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精彩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对值得商榷的观点绝不能武断地否定,而以商榷方式留给学生课下探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鼓励他们产生奇思妙想。

(五)建立规范的学生成绩评价制度。

哈佛商学院的管理案例教学规定学生成绩一半取决于课堂上的发言,另一半则视考试成绩而定,极少有书面作业。对于接受管理学教育的学生,必须规范学习成绩评定与考试。案例教学课的评分结构一般为:课堂讨论质量占总分20%,书面报告质量占20%,期终考试成绩占60%。案例分析成绩依照三个指标评定:分析能力,指分析问题全面与深入,逻辑严密完整等;决策能力,指决策依据是否有说服力,考虑因素是否周全,采取方案是否现实可行等;创新能力,这是最重要因素,见解与主张的精辟独创,洞察力深邃。有的学生甚至与教师见解相左,却言之成理,有凭有据,这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通过多种手段,全方位、立体化地实施案例式互动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每个知识点先分析,后检验,再利用场景深化,最后小组讨论,层层深入渗透,将管理学知识点各个层面吃透、提升,学生都感受通过这样的学习完全改变了看待商业社会的视角,大大增强了走向社会的信心。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课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更深地体会到通过学习管理学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去面对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肖冬平.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管理学教学方法研究[J].考试周刊,2009(33):202-203.

[2]霍圣年.实践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实施途径[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2):102-104.

[3]刘云芬.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实施途径[J].考试周刊,2010(24)204-205:.

[4]周雯.《管理学》案例式启发式教学的探索[J].管理观察,2008(21):123-124.

篇4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也是我国教育部认定的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管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实践性,它所面临的问题和环境随时都在变化,没有可重复验证的、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1,2]。要想深入透彻地学好管理学,必须对管理情境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无疑给毫无实际工作经验的在校生带来很大的挑战[3]。如何让学生学好管理学,使其在牢固掌握管理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在实践中灵活应用,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应紧密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不断研究管理学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4]。在实际教学中,管理学课程的发挥空间很大,教学效果因教学水平的差别而相差悬殊。为了提高管理学教学水平,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真正被学生认可的管理学教师比例并不高,这在我国高等院校的管理学教学中非常普遍。如何改变这一局面,成为高等院校管理学教学面临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管理学课程“垂范式教学”概念的提出

《庄子•天道》指出,“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身教的重要性。身教重于言教,这一理念用在管理学教学上也很有必要。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5]决定管理学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自觉运用管理技能进行教学的行为,其检验结果是学生是否认可。教师无论采用多么先进的教学工具、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如果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他的管理学教学就是不成功的。

很多专家学者对如何做好管理学教学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教学原则[6,7],对提高我国高等院校管理学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要从根本上解决管理学教学效果问题,教师应有改革意识和积极运用方法的意识。经过多年的管理学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了管理学课程的垂范式教学模式。采用垂范式教学模式,能让学生看到管理知识在教师身上的体现,教师成为管理精髓、管理理念的化身,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主动学管理、用管理的感召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管理学课程的垂范式教学,简而言之,就是在管理学课堂上,教师在教学中以身作则,一言一行都要有意识地运用管理技巧、符合管理理论、体现管理理念,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组织、课后检查与评估等诸多环节体现管理的特色,展现自己的管理技能和作为管理者的素质,让管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教师通过率先垂范管理技巧,让学生从管理学教师身上体会到管理的作用,进而牢记其所传授的管理学知识。

二、管理学课程垂范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管理学课程的垂范式教学模式可分为三大教学环节。

(一)课前准备阶段

首先要做好计划,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尽相同,对管理学知识的需求也不相同,教师要因材施教,明确课程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具体而言,教师要关注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揭开管理学的神秘面纱。学生由于缺少社会实践和工作经验,普遍认为管理学具有神秘感,这种感觉容易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其掌握管理学理论知识的精髓和内涵。管理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通过对管理学学科和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的细致讲解,让学生理解管理来自于实践,并非深不可测。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应放慢节奏,多讲解管理学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实践。

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学生没有工作经历,管理职能理论对他们来讲是高深的理论,一些实际知识的讲解(如管理者的职责即管理者应起的作用)对他们来讲反而更容易理解。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授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知识,通过实际知识的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管理能力,为其将来成就事业、做好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在教学中要突出理念的重要性。知识、能力和理念三要素中,知识最容易被淘汰,能力次之,最后是理念。在教学中要突出理念的重要性,将最新管理理念融入课堂,从根本上启发学生形成管理思维习惯,养成科学管理的创新理念。

(二)课堂教学阶段

首先,营造气氛,创建和谐课堂。确定教学重点内容以后,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感受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课堂管理和企业管理的价值取向不同,企业管理的目的是创造最大化利润,而管理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管理学知识。企业管理需要规范的制度约束,课堂教学则需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上好第一节课对以后课堂气氛的影响意义深远。新学期伊始,学生对管理学教师充满期待,教师要注意讲课时的态度和语气,要体现出自身具备的管理素质与管理内涵,课堂要有目的性和包容性,课堂气氛要轻松愉快,教师应把学生视为成熟的、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主体,尊重学生的需求。

其次,作好计划与分工,展现管理技巧,体现管理素养。教师在上课之前先就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提出为达到目的将采取的措施,在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与学生达成一致,这样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确定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后,教师和学生进行分工,每人都有各自要完成的任务,对于出现的状况随时沟通和交流。如果采用讲解的方式,讲解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提问,保持课堂的活力。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问题的精准描述来体现管理者的概念技能,用不同风格的语言讲述不同的知识,进一步展现管理者的沟通技巧,用灵活处理问题的方式展现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精髓。管理者的领导品质、管理情商通过完善的教学计划、课堂教学的组织、学生积极性和学习热情的调动等日常教学行为体现出来,使学生看到教师就想起了其所讲的管理学知识。经过一个学期几十次的刺激,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再次,开放的课堂体现开放的胸怀。好的管理者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决策时抓大放小,获取信息时放眼全球。一是讲授方法的开放性。教师讲课时总会有自己的局限性,克服局限性的途径有很多。教师可以利用网络选取一些管理名家的视频,把他们“请”进课堂讲授管理学知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管理学理论的百家争鸣,进而深刻地理解管理的内涵。这样做,不仅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教师也可以从中受益,更好地向其他专家学习。二是课堂内容的开放性。管理学是一门渗透于生活方方面面的学科,管理学教学可采用“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通过列举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掌握抽象的管理理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就社会热点问题如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瘦肉精事件、利比亚卡扎菲政权的、欧债危机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住房改革、CPI与宏观调控政策、4万亿救市与经济增长保八、我国国内油价涨跌等,从管理学视角给予解读,学生可以从中得到对社会、政治、经济以及管理工作更加深刻的认识。三是交流方法的开放性。学生不必拘泥于教师课堂所讲内容,可以在课堂上自由发言,将自己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获得的信息资源带到课堂,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讨论,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探究,使教学气氛真正生动活泼起来。

最后,通过角色转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规定每个小组讲解一位管理人物。教师可以推荐国内外企业界成功人士名单,让学生进行研究,结合管理理论进行讲演,讲演过程中学生可随时自由提问,教师成为听众。通过角色转换,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讲演完成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讲演进行评价,以正面评价、积极鼓励为主,中肯地指出其可以改进之处。教师要保持客观的态度,对学生所讲的管理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控制评价阶段

管理中的控制贯穿于整个过程,评价是指事情完成效果的检查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控制主要是指课堂秩序和纪律的维持。学生缺勤是大学课堂常见的现象,有些学生自觉性不强,教师如果听之任之,会造成课堂上更多的学生流失;如果采用严格考勤的办法,将学生的考勤和成绩挂钩,学生出勤率得到了保证,但由于学生缺乏上课的热情,身在曹营心在汉,未必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笔者换了一种激励方式,首先声明不花时间点名考勤,因为这是低效率的表现,是违背管理理念的表现。取而代之的是课堂参与活动记录,包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记录和被动参与活动记录(比如随机点名提问),每次记录都有相应的激励,给出相应的积分,如果出现提问而没有到的现象,就要被扣去一个积分,这就保证了学生的出勤率和参与热情,这种方式很好地体现了管理激励理论。完成效果的检查和总结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每节课的效果检查。每次下课前三分钟,一起回顾、检查此次课堂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如果没有达到,是什么原因,该如何应对;如果达到了,是否按计划达到,能否做进一步改进。每次课堂教学都被当做一个管理事件来完成,久而久之,学生对管理的整个过程以及管理的职能等有了养成性的直观认识,将来步入社会对管理的整个过程就会了然于胸。另一个是学期结束时的效果检查,也就是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考核。传统评价方法(如闭卷考试的方式)常常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成绩评定上,期末成绩由出勤、提问、平时测验、演讲、论文写作及期末考试各类分数共同组成,采取笔试、口试、实践等多种形式。通过开放性的考试方法,有效地把学生从死记硬背引导到灵活掌握知识和发挥能力上来,使之适应管理实践发展的要求。

篇5

刁振嘉 通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工商管理专业属于软科学范畴,是专门对赢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进行研究,并探讨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以及技巧的一门学

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只不过它实质上更加强调的是对于实践技能的培养,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的。然而随着社

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就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开展实验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工商管理;实验教学

目前,发达国家对于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模式向来都比较重

视,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之后,主要发生在以哈佛商学院为代表的美欧大学商学院,在改

革中,他们将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两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这与

我国一直强调的案例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和创新。在更早的时候,

国外许多院校都已经对管理学科的实验教学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并且在那时就已经开始管理学科实验室的建立,发展到现在已经

有相当的规模,此类院校主要以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

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密西根大学等院校,他们在一系列管理专

业的实验中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够对未来工

作环境中的实际需要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还能在实验和案例学习

中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实际操作技

术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这就为他们毕业之后在社会上进行工

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在

其教学工作和教学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为学生

提供感性材料,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在

一起,加深对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加强对学生单

独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

独当一面,同时还能够从整体上将同类管理学科课程的教学水平

有一个很大的进步。

一、构建六大商务技巧开发训练系统

实验教学在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有比较

广泛的应用,商务技巧是商务人士在职场中进行各类商务活动时

应用的谈判技巧,它主要包括有商务沟通和人际关系拓展两个方

面的内容。实用型的沟通技巧,新颖的人际关系拓展方法,能够

使沟通者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根据实验教学和案

例教学相结合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六大实验教学系统:一是建

立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场景的模拟演练系统。在不同的环境下,

商务谈判具有不同的特点,推销技巧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实

验教学中,教师设立不同环境下个体谈判与团体谈判的模拟演

练,使学生对两种形式的商务谈判特点进行学习和分析,使他们

在个体谈判中能够独当一面,而在团体谈判中也能够合理、灵活

的运用团体之间的写作能力圆满完成谈判活动,锻炼他们驾驭谈

判过程的能力。另外,可以加强在这种场景下某种产品或者服务

推销的模拟训练,使学生能够更加接近真实中的推销过程,并充

分认识到时间与空间、方法与技能还有个人的情绪和态度等方面

对推销成功率的影响,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在工作中的自信

心、独立性以及灵活性;二是建立决策过程与策略规划能力训练

系统。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模仿性,在学习中学生通过各类决

策者角色的扮演,对不同决策环境下的决策特点、决策方法以及

对决策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了解和掌握,培养和锻炼学生各类管

理决策方面的能力,为学生未来走向管理层奠定基础;三是建立

人际沟通与冲突训练系统。沟通情境主要可以分为正式沟通情境

和非正式沟通情境两种,其中通过正式沟通情境的模拟,使学生

对沟通中信息传递的渠道以及规范进行熟悉和了解,掌握高效沟

通的方法,而在非正式沟通情境模拟中,学生可以对明示和暗示

的信息进行熟悉和掌握,并充分认识时间和空间距离在沟通中的

重要性,掌握沟通的诀窍。另外在沟通中冲突问题的训练也非常

重要。通过对人际冲突、组织冲突以及团体冲突等冲突问题的模

拟,使学生对冲突发生的原因以及表现形式有一定的把握,能够

思考出解决各类冲突的方法以及技巧;四是建立公关交际礼仪与

形态语言训练系统。公关在商务技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公

关技巧主要表现在对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交往目的下的言

行举止以及仪表形态的正确把握,通过各种公关专项活动的模拟

演练,使学生掌握公关的技巧并锻炼组织技能;五是建立会议模

拟系统。商务会议分为很多种,主要包括研讨会议、决策会议、

磋商会议以及执行会议等,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对这些会议

场景的模拟演练,掌握各类会议的基本知识,正确把握和利用会

议的组织者、参与者双方之间的关系;六是建立创新意识激发系

统。创新意识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因素,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和发

展。通过在模拟情境下的训练,锻炼学生各种公关、营销以及创

造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在产品的市场开拓、危机管理以及公关

等各类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创新能力。

二、构建企业以及市场运作模拟系统

企业的运行与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整

体。在企业运作模拟系统中,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培训内容,一方

面是通过对企业营销管理、物料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以及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模拟,使学生对于企业的实际运作模式有

一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若干个决策环境,

让他们在实验中扮演不同的决策角色,通过对企业运作决策系统

的模拟,培养学生对满意决策制定的能力。而在市场运作模拟系

统中,主要是通过市场需求、供给以及价格机制的变化方面的调

控,使学生对于市场的运作有一个直观形象的了解和认识。在市

场决策系统的模拟中,通过对多个竞争主体以及一系列决策变量

的模拟,训练学生在市场的综合决策中通过决策对经营绩效进行

控制的能力。

总的来说,实验教学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具

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将其引入到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工作中,通

过对各种商务技巧开发训练系统以及企业和市场运作系统的模

拟,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效的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结合起

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不足之处,

对于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季鹏.如何在《工商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运用实践性教学

法[J].教研教改,2007,(7):112.

篇6

论文提要:案例教学模式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管理学中普遍推崇和倡导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受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还存在一些阻碍与问题,使其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本文针对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

管理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能有效、高效地进行管理活动的管理人才。因此,其教学模式重在实际操作能力,与一般的理论教育是有区别的。

管理学最重要的教学模式是案例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现已扩展到管理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管理世界。大量的实践已证明,案例教学对于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阻碍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本科生管理课程教学中已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收到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我国管理学起步较晚,管理案例教学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在案例教学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与问题,有待于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不足。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教师是“校门”到“校门”,没有实践经验,教师又不能长期深入企业,各商学院又缺乏对教师实践方面的培训,因而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在此情况下实施案例教学,只不过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某些案例作为教学的补充和说明,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2、学生的知识面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案例教学是具有较高难度的教学模式,在对教师要求较高的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案例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广泛的背景和较丰富的社会阅历,从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此阶段的大学生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尚未涉及,社会阅历较少。此外,对于长期接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影响很深的大学生来说,尽管对案例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束手无策、答非所问,不能利用所学的管理理论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参与较少,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3、选择管理案例质量不高。目前,管理教学案例主要来自于一些著名大企业发展的得失成败中提炼出来的经典案例,经典案例往往篇幅过长、背景过于复杂、问题的难度过大,而教学对象是没有工作经历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因其知识储备不足可能会无从下手,丧失参与的兴趣,因而难以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另外,管理案例有的来自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改写的实例。此种案例内容较新,学生感兴趣。但这些新闻、报道的材料,由于缺少加工,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且带有偶然性,很难用正常的理论分析出来。

4、案例教学时间比例把握不好。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类课程中,大多数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而且案例教学课时数所占计划课时数的比例较高,有的课程高达90%以上。而在我国的管理学教学中,由于把握不好运用案例教学的时间比例,总感觉理论讲授的时间不够;同时,案例教学也未能深入开展,以致运用案例教学时好似蜻蜓点水,针对案例往往只能一带而过。

5、基础设施薄弱。管理学案例教学不等同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而是一种模拟式的教学实习,因而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并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才能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然而,现行的管理案例教学中,除少数高校的案例教学设施比较先进以外,大多数高校至今仍缺乏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料、缺乏多媒体教学工具和高质量的课件等。不仅教学经费投入少,而且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不可能达到案例教学的质量和要求。

三、跨越案例教学模式阻碍的对策建议

1、采取多种途径,发展师资力量。案例教学是一种技巧性、难度性较高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具备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的能力,要能引导学生对案例的理论提升,能使其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获得更透彻的理解。教师应加强培训,尽快更新观念,并掌握从事案例教学所必需的各种专门技能与技巧。为此,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任课教师接受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与学习;亲自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熟悉企业经营环境,了解企业运作程序,在管理的实践中收集典型案例以丰富管理案例教学内容,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组织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使教师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达到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双向沟通、优势互补,以丰富教学经验。2、引导学生改变学习习惯,更新学习观念。为了改变学生总是习惯于教师单方面在台上讲,学生被动地听,希望教师能够为每个案例提供一个唯一的绝对准确的答案,对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无法理解的现象。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就必须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改变他们老套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在教学前,必须进行积极准备。学生应大量储备案例分析所需的理论知识,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境中寻找问题,再从不同角度,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案例教学当中,学生应以案例中“扮演者的角色”去观察与思考案例中的问题,锻炼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能够通过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再次,要求学生认真总结,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必须总结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解决方案。最后,把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表现情况纳入最终成绩,并占较大的比重。

3、重视案例的选择。一是教学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涉及所授的理论知识,达到管理学的课程目标;二是确保所选案例应该是真实的,是管理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是现实工作中常见的、复杂的问题,这样的案例才有研讨价值。否则,就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三是问题的难度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小、中、大型案例循序渐进,尽量使难度呈梯度增加,使学生由简入手,在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是多选择贴近生活和我国企业实际的案例,尤其是那些身边的案例,如本单位、本地企业,越是学生熟悉的案例越具有感染力,这样既可以使案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4、合理分配案例教学的课堂时间。原则上,确定并掌握合理的时间比例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考虑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差异。案例教学模式的发展是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首先,它的发展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的出现是对教育领域形式主义学习方法的反叛。其次,案例模式在管理教学培训上的应用,主要基于这样的一种逻辑:管理的成果靠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靠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靠正确的生产,所以学习应以实践为基础。正是基于这种以实践、经验的方式和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案例教学模式在西方的管理学中被广泛地使用,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案例模式的使用往往是有限的,体现在效果上也是有差异的。二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案例教学并不能替代其他的教学方式。管理学教学中,讲授、演讲、实践教学等都可以综合安排使用,尤其对于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而言,还有一个转换思维方式的适应过程,因而采用案例教学计划数的50%左右,高年级学生可适当提高比例,研究生的案例教学比例可以达到90%以上,甚至完全的案例教学。

5、配备好必要的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的安排。

教学场地条件主要是指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室条件方面。对于大型案例讨论,如果具备一些单独、小间的案例研讨室,案例研讨的效果会更好些。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一间大的教室也足够进行分组案例研讨;不过,需要给每个小组配备必要的课桌椅,等等。另外,每个小组或者课堂的课桌椅的排列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秧田”式讲课桌椅排列适合于开办讲座,沟通方式主要是单向的,讲台上的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难以充分地参与。而案例的讨论主要是进行双向交流,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这种传统的讲课桌椅排列方式是不利于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学场地的常用排列类型有“圆桌形”、“方形”、“矩形”、“六边形”,等等。这些排列类型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都有机会参与研讨活动,并且彼此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能让教师清楚地看到和听到学生的反应。

必要的设施条件包括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到的讲台、板书、软板、投影、麦克风、幻灯机、活动挂布等各种辅助设施。与教学场地设施条件有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案例教学班级和研讨小组的规模问题。什么样的班级规模和案例研讨小组规模较为适宜呢?不同的老师可能对“理想”的案例教学班级规模有不同的判断。根据我们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实际,班级人数尽可能控制在40人以内。案例研讨小组的规模则定在4~8个之间比较合适。这个规模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充分地交换意见,有利于对需要共同努力以提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进行充分地讨论交流。

参考文献:

[1]欧阳桃花.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J].南开管理评论,2004,(2).

[2]马新建.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与学习指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3]叶祥凤.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八种误区[J].经济管理教育教学研究,2007,(4).

篇7

一、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

管理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能有效、高效地进行管理活动的管理人才。因此,其教学模式重在实际操作能力,与一般的理论教育是有区别的。

管理学最重要的教学模式是案例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现已扩展到管理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管理世界。大量的实践已证明,案例教学对于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阻碍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本科生管理课程教学中已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收到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我国管理学起步较晚,管理案例教学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在案例教学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与问题,有待于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不足。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教师是“校门”到“校门”,没有实践经验,教师又不能长期深入企业,各商学院又缺乏对教师实践方面的培训,因而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在此情况下实施案例教学,只不过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某些案例作为教学的补充和说明,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2、学生的知识面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案例教学是具有较高难度的教学模式,在对教师要求较高的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案例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广泛的背景和较丰富的社会阅历,从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此阶段的大学生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尚未涉及,社会阅历较少。此外,对于长期接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影响很深的大学生来说,尽管对案例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束手无策、答非所问,不能利用所学的管理理论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参与较少,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3、选择管理案例质量不高。目前,管理教学案例主要来自于一些著名大企业发展的得失成败中提炼出来的经典案例,经典案例往往篇幅过长、背景过于复杂、问题的难度过大,而教学对象是没有工作经历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因其知识储备不足可能会无从下手,丧失参与的兴趣,因而难以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另外,管理案例有的来自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改写的实例。此种案例内容较新,学生感兴趣。但这些新闻、报道的材料,由于缺少加工,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且带有偶然性,很难用正常的理论分析出来。

4、案例教学时间比例把握不好。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类课程中,大多数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而且案例教学课时数所占计划课时数的比例较高,有的课程高达90%以上。而在我国的管理学教学中,由于把握不好运用案例教学的时间比例,总感觉理论讲授的时间不够;同时,案例教学也未能深入开展,以致运用案例教学时好似蜻蜓点水,针对案例往往只能一带而过。

5、基础设施薄弱。管理学案例教学不等同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而是一种模拟式的教学实习,因而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并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才能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然而,现行的管理案例教学中,除少数高校的案例教学设施比较先进以外,大多数高校至今仍缺乏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料、缺乏多媒体教学工具和高质量的课件等。不仅教学经费投入少,而且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不可能达到案例教学的质量和要求。

三、跨越案例教学模式阻碍的对策建议

1、采取多种途径,发展师资力量。案例教学是一种技巧性、难度性较高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具备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的能力,要能引导学生对案例的理论提升,能使其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获得更透彻的理解。教师应加强培训,尽快更新观念,并掌握从事案例教学所必需的各种专门技能与技巧。为此,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任课教师接受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与学习;亲自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熟悉企业经营环境,了解企业运作程序,在管理的实践中收集典型案例以丰富管理案例教学内容,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组织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使教师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达到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双向沟通、优势互补,以丰富教学经验。

2、引导学生改变学习习惯,更新学习观念。为了改变学生总是习惯于教师单方面在台上讲,学生被动地听,希望教师能够为每个案例提供一个唯一的绝对准确的答案,对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无法理解的现象。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就必须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改变他们老套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在教学前,必须进行积极准备。学生应大量储备案例分析所需的理论知识,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境中寻找问题,再从不同角度,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案例教学当中,学生应以案例中“扮演者的角色”去观察与思考案例中的问题,锻炼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能够通过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再次,要求学生认真总结,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必须总结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解决方案。最后,把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表现情况纳入最终成绩,并占较大的比重。

3、重视案例的选择。一是教学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涉及所授的理论知识,达到管理学的课程目标;二是确保所选案例应该是真实的,是管理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是现实工作中常见的、复杂的问题,这样的案例才有研讨价值。否则,就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三是问题的难度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小、中、大型案例循序渐进,尽量使难度呈梯度增加,使学生由简入手,在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是多选择贴近生活和我国企业实际的案例,尤其是那些身边的案例,如本单位、本地企业,越是学生熟悉的案例越具有感染力,这样既可以使案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4、合理分配案例教学的课堂时间。原则上,确定并掌握合理的时间比例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考虑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差异。案例教学模式的发展是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首先,它的发展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的出现是对教育领域形式主义学习方法的反叛。其次,案例模式在管理教学培训上的应用,主要基于这样的一种逻辑:管理的成果靠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靠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靠正确的生产,所以学习应以实践为基础。正是基于这种以实践、经验的方式和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案例教学模式在西方的管理学中被广泛地使用,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案例模式的使用往往是有限的,体现在效果上也是有差异的。二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案例教学并不能替代其他的教学方式。管理学教学中,讲授、演讲、实践教学等都可以综合安排使用,尤其对于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而言,还有一个转换思维方式的适应过程,因而采用案例教学计划数的50%左右,高年级学生可适当提高比例,研究生的案例教学比例可以达到90%以上,甚至完全的案例教学。

5、配备好必要的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的安排。

教学场地条件主要是指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室条件方面。对于大型案例讨论,如果具备一些单独、小间的案例研讨室,案例研讨的效果会更好些。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一间大的教室也足够进行分组案例研讨;不过,需要给每个小组配备必要的课桌椅,等等。另外,每个小组或者课堂的课桌椅的排列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秧田”式讲课桌椅排列适合于开办讲座,沟通方式主要是单向的,讲台上的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难以充分地参与。而案例的讨论主要是进行双向交流,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这种传统的讲课桌椅排列方式是不利于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学场地的常用排列类型有“圆桌形”、“方形”、“矩形”、“六边形”,等等。这些排列类型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都有机会参与研讨活动,并且彼此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能让教师清楚地看到和听到学生的反应。

必要的设施条件包括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到的讲台、板书、软板、投影、麦克风、幻灯机、活动挂布等各种辅助设施。与教学场地设施条件有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案例教学班级和研讨小组的规模问题。什么样的班级规模和案例研讨小组规模较为适宜呢?不同的老师可能对“理想”的案例教学班级规模有不同的判断。根据我们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实际,班级人数尽可能控制在40人以内。案例研讨小组的规模则定在4~8个之间比较合适。这个规模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充分地交换意见,有利于对需要共同努力以提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进行充分地讨论交流。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管理艺术;思考

一、全面认识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是高中班主任管理艺术的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传递方式的不断更新,网络信息技术的完善,社会、媒体、网络对现今高中学生的影响力已大大超过了十年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凸显,其中兴趣科目的差异、自身能力的差异、个体爱好的差异、性格差异等,每一种差异对高中班主任进行日常管理都是非常重要,如果班主任对学生个体性格差异的认识较全面,在学生犯错误时便能针对其性格找到相应的沟通方式,使得其教育和沟通事半功倍;如果班主任对学生个体兴趣和自身能力的差异有较为全面的认识,那么对个别偏科或特长生的培养和引导就会起到非要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说,班主任要做到管理艺术化,充分且全面地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基础。

二、高中班主任管理艺术要巧用科技手段

现今,高中班主任观察学生的方式不单只有在校园范围内,了解学生在校园外的生活表现能帮助班主任真实、客观地了解学生,使用科技手段了解和管理学生是新形势下班主任的一项重要的管理艺术。高中班主任可以通过现在流行的QQ、QQ空间、微博、YY、论坛、人人网等途径去了解学生,班主任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倾听学生的心声。巧用科技手段与学生沟通,不但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信息,沟通方式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让学生感受到与班主任平等对话的好处。

三、平等、公平对待学生是高中班主任管理艺术的核心

所谓的“平等、公平”是指班主任在对自身角色的认识上要坚持“平等、公平”,高中学生作为成年人已经具备了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班主任要让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的前提是要尊重和接受学生的观点,给学生作为成年人应该具备的“话语权”。传统教育宣扬的是“师长为尊”,现代教育宣扬的是“以人为本”,在新教育体制下,高中班主任要坚持做到平等、公平对待学生。发现学生有违规行为时,批评教育前要给予其话语权,让其在自我辩解中去发现问题,在批评教育时顾全学生面子和自尊心,避免在公开场合批评学生。

四、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班主任管理学生,学生观察老师,这是师生相互的管理和监督。因此,班主任的日常教育和生活行为成为了学生议论的话题,如果班主任达到了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的标准,那么学生就会对班主任心怀肯定,这在无形中树立了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反之,学生就会对班主任不以为然,其教育和管理也就很难达到其目的。

五、管理团体化是班主任管理艺术的诀窍

所谓“管理团体化”是指班主任在实施管理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管理学生,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只局限于班委这样的学生,而是以宿舍为单位,由宿舍成员选举代表人,参与到班主任日常的班委会中,代表学生的意愿发言然后将重要的一些事情由宿舍代表去跟学生通知和沟通。这样的团体化管理,可以帮助班主任管理要求的落实,同时也能帮助班主任在制定管理要求时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宿舍是学生的小家,学生更容易相互理解和沟通,同时学生代表也是自愿方式选出的,学生也对其更为信任。

六、关爱学生是班主任管理艺术的根本

篇9

管理工作涉及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但对当前大部分学生来讲,他们对管理学方面的认知性不清楚或者是认知程度较为粗浅。对于当前教育体制来说,首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正确地认知、学习及深刻的了解管理学的具体应用原理,这就必须要将管理学中存在的普遍性原理和学生现实中的实际状况相结合,以提升学生对管理学的认知程度。

2高职院校中对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

当前教育领域不断要求实施课程改革,这就说明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漏洞和缺陷。高职院校需要对当前的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进行科学分析,使管理学内容真正被应用到实际。当前高职院校中的管理学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教学方式和方法较为落后尽管当前的高职学校中正在积极实施教学体制革新,但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课堂上仍然采用传统型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性表现为教师单方面教授,学生被动接收,严重缺乏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互动,缺乏深层次讨论,老师缺乏引导,学生不主动思考。尽管一部分的高职学校已经开始实施比较先进的教学形式,但是也只是做到了表面上的工作,并没有发挥真正意义上的作用,最终效果也不理想。

2.2师生之间缺少积极互动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课程几乎重复同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和教师之间严重缺乏沟通,这对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管理学作为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并且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学习难度较大。高职院校需要不断的提升管理学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和教师共同进步。

2.3高职院校中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为解决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管理的所出现问题,结合管理学课程的特性和高职学生目标的培养需求,对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化教学法。结合实际教学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方式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分为模拟型、仿真模拟型和全真模拟型三个阶段。

模拟阶段:在课程过程中进行模拟,让学生去熟悉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流程、工作思路及工作内容与方法,掌握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仿真模拟阶段:在仿真模拟阶段,针对课上的模拟项目,学生可以进行仿真性练习,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个仿真主题:作为班长应当怎样有效地管理班级。

篇10

【论文摘要】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需引入参与式教学模式,该模式要求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活动。要真正落实参与式教学模式还需建立新型考核体系,并对其进行再拓展。

目前,《管理学原理》课程在高职院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原因在于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主流是既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又具备一定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而《管理学原理》正好是高职学生提高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掌握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管理原理、技能和方法,又要能够运用相关管理知识解决现实中遇到的管理问题。传统的《管理学原理》教学过于强调课本知识和教师的权威性和绝对性,往往是“老师讲,学生记”,学生缺乏对结论的检验和质疑,理论知识很少有机会运用于实践,考核方式也是“终结性考核”,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缺乏质疑和创新精神,动手能力较差,很难适应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灵活、高效与创新,因此,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革,牢牢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采取多种方法设计《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活动,切实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发现在《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参与式教学模式以管理案例为基本素材,以提高学生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为目的,其实施方法多种多样,如构建学习团队、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管理游戏、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视频教学、辩论比赛、企业参观等,它强调在教学中通过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参与管理实践,在参与中理解管理原理,掌握管理技巧,提高管理能力。

参与式教学模式要求教育的重心由关注教师“教”转向学生“学”和“练”,由关注学生“学习什么”和“记住多少”转向“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转向积极主动的探索者,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的学习管理者,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管理知识和经验背景,持有客观、公正及开放的心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1],对学生的学习、实践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并不断进行创新。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参与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方法多种多样,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方法,构建了学生踊跃参与、管理实践能力不断增强的师生互动式课堂。

下面介绍四种比较典型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实施方法:

1.构建“学习团队”

由学生自愿组成5-8人的“学习团队”,每个团队民主选出一个组长,在各组组长的统一协调下,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实训项目。学生在此过程中既将理论运用于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又很好地培养了团队精神,做到团队合作与自我控制相结合。

2.任务驱动法

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布置真实的工作任务,并引导学生完成,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并通过经验反思,从实践中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管理能力。如介绍组织结构设计基本程序时,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假如你和你的创业团队一起创立了一家文具用品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为50万元,公司成立的一切手续已办妥,要想让公司正常运转起来,接下来还要具体做什么事情,你们该如何进行分工协作?”学生接到任务后,迅速展开小组讨论,并很快将自己置于不同的角色中,接着各个小组轮流阐述观点,最后进行归纳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与组织结构设计程序相关的知识,而且知道怎样将这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并激发了创业的热情。笔者认为,一门好的职业教育课程必定有着明确的任务,教师在课上,应该是带领着学生去完成一项项任务,而不是仅仅讲授一本书。学生兴高采烈地跟谁着老师完成这些任务,练出办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出自学的本领,学到相关知识,获得实际成果,从而产生强烈自信心和的由衷的成就感。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自哈佛大学推出,就受到广为推崇和广泛好评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是指教师选择能够反映教材中某一重要原理的事件作为案例,以事件的典型性和真实性为基础,让学生亲历、体验、模拟事物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感悟和思考一些道理,以各自的视角,从不同的层面,对案例做出判断和决策,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

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案例的选择。首先,教师所选择的案例要有针对性,能反映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并与教学内容衔接紧密;其次,案例可来源于企业,也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其它各个领域,真实事件、故事、寓言、数据、图表等都可作为案例的有益补充。案例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时效性强,最好还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并富有生活情趣,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对分析、讨论案例的兴趣更浓厚;再次,如选用企业案例,应尽可能选用国内企业的案例,让学生结合本土文化特色进行分析,使其加深对国内企业管理实践的认识和理解。另外,除了大企业的案例外,还可适当地选择中、小型企业的案例,让学生对中国的企业管理形成整体的、全方位的认知。最后,教师一定要对所选取的案例进行精心策划和加工,并提前对学生分析案例的结果成竹在胸,为争取良好的课堂效果做充分准备。

第二,案例的呈现方式。案例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可以是多媒体课件演示,也可以是视频播放、小品表演、动画展示、漫画演示、单纯口述等多种形式,灵活、多变的方式使学生对将要分析的案例产生极大的新鲜感、兴奋感,他们很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案例分析效果自然能够得到保障。

第三,教师的作用。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并引导、促进和协调讨论的进程。教师应与学生展开交流与探讨,找出学生思维的盲点,控制讨论的时间和节奏,并归纳总结,整体提高。另外,对案例素材的讨论中,教师需要引导分析思路,给出逻辑框架,要求学生客观地阐述观点,做到有理有据,要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视角分析问题。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案例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大大提升。

4.管理游戏法

管理游戏是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游戏进行亲身体验,在此过程中对相关管理知识产生深刻认识。学生在游戏中玩中学、学中玩,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与其他教学法相比,管理游戏法具有寓教于乐、实践性强、效果持久等特点。研究也证实:“阅读的信息,我们能学习到10%;听到的信息,我们能学到15%;但所体验过的事,我们却能学习到80%。”[3]

例如,让学生参与“沙漠求生”游戏,经过亲身体验,学生了解了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的优缺点,并知道在什么情况该采用个人决策,什么情况下该采用集体决策。又如“头脑风暴”游戏,要求学生遵循头脑风暴原则,分小组讨论“如果可以在某商场内开家餐饮店,在现已有餐饮店的基础上,不考虑资金投入问题,开什么形式的餐饮店最有创意、最赚钱”,学生在兴奋中提出了许多好点子,更为重要的是经过亲身体验,他们对头脑风暴的原则即“勿评优劣、大胆创新、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今后工作中,遇到头脑风暴会议,既清楚会议流程,又不会犯原则性的错误。

在管理游戏中,学习氛围是自由的、轻松的、活泼的、有趣的、创新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管理学原理》授课过程中过于理论化、枯燥的弱点。

三、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考评体系

要使参与式教学模式深入开展,还需要建立新型考评体系,变以前的“终结性考核”为“形成型考核”。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考核,既注重考核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要考核学生的职业素质情况。比如,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50%,其中包括平时课堂表现(考勤、作业、答问)、实践环节(学习团队、工作任务、案例分析、管理游戏、情景模拟、个人管理实践、参与社会管理实践等)和团队协作三大部分,总结性考核(即为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50%,其内容包括知识性考核与能力性考核两部分,知识性考核占分30%,能力性考核占分70%,这样,学生在平时学习时就会更积极主动,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四、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拓展

1.加强与社会合作办学

过去,《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教学基本上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灌输上,且主要是在学校的课堂上完成,很少有机会运用管理知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要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比如,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对企业急需解决的管理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或者请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来校讲课,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或者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具体工作,任职于某一工作岗位,使学生接受作为一个“基层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训练,为今后就业及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适当引入通用管理能力课程体系

通用管理能力是指不同职业群体中体现出来的,具有共性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知识要求,是超越于某个具体职业与行业(如市场营销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者等)特定知识和技能的,一切管理者应当共同具备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才干。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适当引入通用管理能力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参加通用管理能力基础级认证考试,学生将在自我规划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效沟通能力、资源协调能力、运营管理能力等各方面将得到比较明显的提升,迅速成长为用人单位所需的综合素质人才,就业竞争力将大大提高,职业发展潜力将大大增强。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打造全方位的师生互动式平台

创建学院管理学QQ群,将课件、案例、习题、管理学参考资料、管理最新动态等资料都放在QQ群共享里,让学生下载使用,教师和学生可以在QQ群里一起讨论,教师及时答疑解惑。另外,师生还可以通过面对面讨论、电话讨论、电子邮件、BBS等方式进行随时的沟通与交流,打造全方位的师生互动式平台。

参考文献

[1]对我院《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DB/OL].[2008-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