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沟通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0: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沟通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006-02
有效的沟通是实现管理的关键,学生宿舍管理作为高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想做到学生宿舍的科学管理,就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管理沟通,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促进学生宿舍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在学生宿舍管理中进行管理沟通的重要性
不论是什么组织,要想实现对组织的有效管理都要与其成员进行沟通,而如何实现与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使组织管理成功,就成为管理者进行管理工作的关键,由此出现了管理沟通的概念。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中沟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与学生的沟通,即向学生宣传各种安全管理或设施管理信息,为学生提供各种宿舍服务,以及文化活动等的组织;二是与宿舍管理人员的沟通,例如召开管理人员工作会议,共同制定宿舍管理方案等;三是与学校上级管理的沟通,例如向上级汇报宿舍管理工作等。
管理沟通在学生宿舍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通过管理沟通能够传递宿舍管理信息。在学生宿舍管理中,管理层之间的沟通属于内部沟通,而与学校和学生的沟通则属于外部沟通,通过管理沟通能够将外部沟通与内部沟通联系起来,实现管理信息的及时传递。二是通过管理沟通能够增进宿管办与学生之间的了解。通过管理沟通,宿管办关于宿舍管理的各项制度和内容能够传达给学生,同时学生对宿舍管理的意见和服务需求也能够反映给宿管办的工作人员,使双方的了解加深,协调学生与宿管办之间的关系。三是提高宿舍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有效的沟通,宿管办的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地了解宿舍管理的不足在哪里,不断根据沟通得到的信息对服务进行调整,提高宿舍服务水平。
二、目前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1.沟通所使用的所传达的信息编码不当。宿管人员在传达信息时所使用编码不当,导致信息传达不完整或不准确,使接受信息的学生或学校其他人员对信息产生误解,与宿管中心之间的沟通产生障碍,从而导致管理失败。宿管人员在与学生或学校之间进行沟通时用词模糊或选词错误,使沟通要表达的意思无法通过词语如实地表达出来,导致宿管中心的管理信息无法及时传达给学生,使得宿舍管理工作的效率下降。
2.沟通双方之间是单线关系。目前宿管中心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往往是单线沟通,即只有宿管中心向学生传达管理中心的管理要求和管理规定这一个方向,而缺少从学生方接收信息这一方向,也就是缺少反馈机制。学生对于管理中心的一些建议和服务要求无法传达给管理中心,使得管理中心提供的服务和管理要求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继而导致双方之间关系恶化,这样的沟通是不成立的。而反馈机制的缺失也会严重影响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对管理沟通方面的理解不足,认为学生应该服从教师的管理安排,使得沟通双方的地位不平等,而导致学生方面的信息和意见无法及时传达给管理中心人员,影响了管理中心与学生之间的正常沟通。
三、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沟通的科学策略
1.正确对待和重视管理沟通。在新时期,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导,而且是学校学生管理的主导,高校管理人员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工作,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一般都是控制式、领导式的,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但这种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合于新时期的高校管理工作。
2.保证传达信息的完整和准确性。有效沟通的前提是沟通信息的准确和完整,学校宿管中心人员在向学生传达信息时首先要保证信息是完全的,即信息中要包含必要的五要素――人物、地点、时间、原因等,同时要注意用词的恰当性,确保用词能够准确全面地表达出宿管中心想要表达的内容。通过完整准确地传达信息,让学生能够对宿管中心的各项管理要求和规定有一定正确的认识,帮助促进学生对宿管中心的理解。
3.建立双向沟通渠道。宿舍管理中心人员应该建立多样的反馈途径给学生,实现双向沟通。通过反馈渠道,学生对宿管中心的意见和服务需求就能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宿管中心,宿管中心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管理工作,实现学生宿舍的科学化管理。同时,除了正式的反馈沟通渠道外,宿管中心人员还可以通过非正式的沟通渠道与学生进行沟通,贴近学生,及时了解学生对宿舍管理方面的需求,如师生聚会或是宿舍联欢会等,借由这些活动来获得学生对宿舍管理方面的反馈意见。
4.塑造有效沟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有效沟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的塑造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一是面向学生开展多样灵活的宣传教育。重视宣传教育在沟通中的作用,开展灵活多样的宣传活动,例如消防演习、控烟活动等,还可以采取板报、宣传展板等多种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向学生传达宿管中心关于宿舍安全和环保方面的管理内容。二是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主动交流。宿管中心的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对宿舍管理方面的意见是什么,学生对宿舍管理的服务需求有哪些,宿管中心能够为学生提供的服务还有什么等,通过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能够加强学生与宿管中心之间的联系,改善双方的关系,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提高宿管中心的管理效率。三是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信任的沟通关系。宿管中心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重视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向宿管中心提意见,调动学生对宿舍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宿舍管理中来。四是注重沟通技巧。有效的沟通需要沟通者有技巧地实施才能实现,因而宿管中心人员在平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时要注重沟通技巧的运用,提高双方沟通的水平,从而获得对宿舍管理有促进作用的信息,帮助调整宿舍中心的管理工作,实现高校学生宿舍的科学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四、结语
沟通是管理的手段,也是进行管理前提,有效的沟通是管理成功的关键,管理者向被管理者传递的管理信息能否被其迅速理解并接受是进行管理沟通的目的,也是学生宿舍管理的理想状态。因而高校学生宿舍的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管理沟通科学方法的研究,实现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提高学生宿舍的管理水平,营造和谐的宿舍环境。
参考文献:
[1]姚云婵.发挥高校宿舍教育的“纳米效应”――浅析宿舍管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J].大学教育,2013,(02).
[2]连奇波,邬丹盛,马珍娣.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模式新思考――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17).
[3]吴永平.探析高校学生宿舍生活管理和教育问题――以粤西地区某高校为个案[J].南方论刊,2012,(06).
篇2
1 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1.1 教学内容
管理学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虽然国内管理学教材版木众多,但是内容体系基木一致,首先介绍管理的基木知识和西方管理理论,然后以管理职能为框架展开,包含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围绕管理活动,道德与社会责仟,决策
理论及方法,计划,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领导理论及方式,激励原理及方法,沟通机理及有效沟通,管理控制与控制过程,管理创新等问题展开研究。
1.2 教学目标
通过管理学课程教学,一方面,学生要掌握管理的基木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尤其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还要运用管理学的基木原理和方法去研究具体领域的管理问题,并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学科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模式,和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当前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学生木应从中学会管理的基木规律和一般原理,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然而在长期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由于课程内容体系相对僵化,教学方法单一等诸多问题,导致管理学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普遍感觉教学内容枯燥,学习目的迷茫,课程意义不大,对课程兴趣降低。
2.1 教学内容与我国的社会文化未能有效融合
传统的管理学教学内容中,东方管理思想介绍较少,几乎所有的管理理论都基于西方理论,尤其是美式理论。所采用的教材从内容和语言上都有翻泽甚至照搬照抄的迹象。而中国传承的是以人文文化为基础的社会惯例,与以科技文化为基因的西方管理理论相差甚远,导致在管理学教学中实践迷失现象,学生无法熟练运用我国社会通用的思辨方式分析管理实践问题,而对西方理论也仅限于学的层面,无法真正作为一门工具。
2.2 课程开设时间较早,学生缺乏管理基础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表现出来的严谨和其艺术性表现出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决定了管理学的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管理学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一年级,学生刚进大学校园,对社会和经济运行规则知之甚少,在这种缺乏管理认知的基础上学习管理学,学生很难掌握到管理的精髓,以致很多学生学完了管理学的课程,仍然弄不懂在这门课上到底学到了什么东西,所学的内容对于我们的实践到底有什么样的帮助。学生的种种困惑反映出在当前的管理学教学上仍有很多的弊端,迫切的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2.3 缺乏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课前引导
跟数学、英语这类需要耐心细致的课程性质不同,管理学课程需要更多的是思维模式的跟进。大一新生刚从高中到大学,依赖性的学习观念和方法尚米及时转变,一味的注重细节,如果不更正学习方法,管理学课程必然无法达到教学效果。而管理学教师一般只是从教材方面给学生讲解,很少能对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进行引导。
另一方面,管理学讲述的是最一般的规律和方法,内容难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教师在授课之初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课程内容的解析和引导,规范式的案例介绍较多,结合实际生活的管理知识的运用介绍偏少,使学生看不到管理学的实际用处,觉得管理学遥不可及,尤其是非管理专业的学生,觉得管理学知识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缺乏实际用途,从而一开始就对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篇3
[论文关键词]高职 管理学 教学 思考
[论文摘 要]高职教育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技能的培养,作为许多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管理学,它的技能是什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传授?本文从本课程的特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体会做一简述。
高职教育就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理论上 “必需、够用”,注重技能培养。对于高职的工科类专业和课程而言,这一点相对容易做到,也利于操作;对于就业面广,技能宽泛笼统的经管类专业及其课程而言就相对困难。管理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当中如何体现高职特色值得探讨。
一、《管理学》这门课的特点
1.一般性特点。管理学是从一般原理、一般情况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和管理规律进行研究,不涉及管理分支学科的业务与方法的研究;管理学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科学,管理学是各种应用型管理课程的基础。
2.综合性特点。从管理内容上看,管理学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它需要从不同类型的管理实践中抽象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思想、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从影响管理活动的各种因素上看,除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这些基本因素外,还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从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上看,它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门非常综合的学科。
3.实践性特点。基础应用性这是本课程遵循的首要原则。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学习管理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管理中学习管理。管理学所提供的理论与方法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同时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又必须为实践服务,才能显示出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强大生命力。
二、《管理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合适的高职教材。管理学教材很多但适合高职教育“必需、够用”的教材就非常有限。存在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许多教材在内容取舍上不适合高职教育。许多教材虽然在难度和篇幅上都进行了较大调整,但整体上还没有摆脱传统的模式,追求内容的系统性而缺乏针对性。比如,有的教材把属于领导职能范畴内容之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就篇幅过大;在讲述计划、决策、控制等职能的方法时,许多教材选用的内容过于“专业化”,既难以理解学习,又不实用。二是案例选取不当较为突出。这方面主要的问题是案例选用生产企业的偏多或枯燥乏味,学生对案例里涉及的行业和企业生产方面的知识不太懂,对案例既不感兴趣也很难准确进行分析或对别人的分析也难以判断。这样就失去了案例教学的目的。
2.实践性教学的难点。各高职院校及其教师们关于如何进行实践性教学做了许多有益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可是许多实践环节往往难以落实。在中国这个人情味很浓的文化环境当中,影响管理者决策和管理效果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人际关系。管理学中强调:管理者必须拥有三种基本技能,其中两种技能是随管理者层次高低不同而不同,只有一种技能是永远不变的,那就是人际技能。不把学生直接放入实际复杂的具体环境当中体会管理,而空谈管理的设想是否正确是没有意义的,更难理解管理学理论的重要价值。
3.参与式教学的困难与尴尬。首先,上好一堂好的参与式教学课,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做非常充分的准备,但是在工作量普遍较大的情况下,一般老师是很难有精力备好这样的课;其次,班级太大不便于开展参与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一般20-30为宜,但我们现在的班普遍过大,学生不能有效参与教学,影响参与的积极性;再次,学生长期缺乏参与的习惯使参与式教学有些尴尬。在长期应试教育体制和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下,学生整体参与的主动性很差,只是面狭窄,缺乏独立思考。不是几个学生垄断发言,就是全部成为点名式发言,发言的形式沉闷。这都使参与式教学走了样,反而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
三、《管理学》教学中的几点启示
1.明确和强化管理学课程的技能。高职强调“以就业为导向” 但不是每门课都直接和具体岗位挂钩,把管理学和企业管理、生产管理三门课的任务混为一谈是管理学教材和教学经常犯的错误。忽视了管理学的特点和任务。管理学就是通过学习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管理素质,提高学生对管理重要性的意识,为学生后续专项管理课程的学习和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它不是告诉学生具体能管理什么事情。
2.案例教学要贴近生活。管理学的一般性决定了管理理论适用于所有组织,不应太多的选择学生很陌生的企业案例,而应选择大家比较熟悉的班级、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案例。管理本身的实践性决定了管理学这门课的学习更需要直接参与实践。选择恰当的案例非常关键,案例的有趣性、可读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选择上应贴近身边,贴近生活。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体现管理的实践性,加深对管理的理解,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比如在学习组织职能时,就可以用本班班委的职位设置、职位责权、任职条件等方面作为案例。
3.教学要贴近专业。不同的专业对管理学知识的要求侧重会有所不同,管理学教学内容也要相应进行调整。比如,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侧重领导职能及其有关的激励、决策、沟通等方面的内容;对市场营销专业应侧重计划和沟通方面的内容;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应该少讲,甚至不讲,因为该专业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不同的专业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也不一样,在管理学教学当中应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上的不同。比如,对市场营销专业要注重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诚信意识的培养;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注重对领导能力培养。
4.在教学过程要体现管理的实践。管理学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管理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课堂控制、课堂管理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处处运用管理理论,体现优秀管理的魅力,进而增强对管理价值的认识。
(1)让学生走上讲台,参与课堂考勤。要求考勤的学生必须站在讲台上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习惯于在公众瞩目下的“动口”能力;轮流考勤目的在于让学生的名字相互被叫过和听过,以在细微中强化学生之间的情感;要求考勤时必须看着对方的眼睛以体现尊重,理解管理中的非语言沟通,同时也可发挥管理的控制职能,防止“替答到”的出现。
(2)让学生参与提供案例或宣读小案例,培养了他们查找、筛选资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为他们提供表达的锻炼机会;让学生针对现有案例发言,锻炼了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平时成绩的评价中体现管理。对于学生干部缺课要比普通学生缺课扣分要重;对于公假前后学生的缺课要比平时缺课扣分要大;对于学生课堂积极发言要加分。根据对于不同班级的,不同专业的特点要在平时成绩分值分配上要有所不同,鼓励积极的方面,限制消极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杨守康 《浅议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三大件”》,科学咨询,2009年,第28期。
[2] 王 虹 《简述管理学案例》 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4月。
篇4
考察公共关系教学对中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首先应该从两者的研究内容入手,寻找它们的共同区间,找到了这个区间,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详细内容请看下文试论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自身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首长与领导群体、国家公务员、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与改革等等。
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面极其广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学习这门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学所关心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学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学看来,公共关系学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学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内容,公共关系学则根据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就如同断了一臂。归纳起来,公共关系学使攻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部分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其实务部分是行政管理学生所必备的技能。
篇5
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从管理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角度,探讨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专业应用;教学改革
管理学原理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其培养的是管理工作方面的意识、理念,使学生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要适应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特点,特别是要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实际情况,将基本管理理论的学习与具体实际管理工作要求紧密结合,从而确保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课程教学的认识程度与实践需要不相符。管理学原理课程是综合性学科,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的必要手段。其“计划、组织、领导、沟通、控制”等五大职能,对所有的专业技能的具体实践都适用。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各院校虽然在思想认识上要求必须开设该门课程,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却没有予以重视。比如,将该门课列为公共基础课,课时不多,没有专门的实践课,具体教学比较随意,没有统一的对教师、学生的考核要求,没有和其他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相结合等。
(二)师资普遍缺乏实践管理经历。高职院校大多由各地方中职学校整合升级而成,或新筹备成立,办学时间均不长。管理学课程教学基本上是临时安排非管理专业的文科类教师、各本科院校毕业生授课,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均无企事业单位管理实践经历。没有实践管理的认识、体会、总结,课程授课停留在课本的理论讲授、事例的苍白援引上,整个课程失去了富有生命力的情感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地方企事业管理的实际要求有较大差距。当前,高职院校使用的是全国统一的本科院校的管理学教材,理论性过强,缺乏实践操作性,与高职学生的工作实际和岗位需求有较大距离,适合高职院校教学实践需要的教材,特别是适合高职院校需要的特定经济发展地区的教材不多。教学内容没有能更好地体现当地或本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管理形态。
(四)教学方法难以摆脱固有模式。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但实践动手能力较强。而管理学原理课程偏重在概念、定义、原理等理论层面,实践操作的因素少。同时,在具体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往往按教材的安排上课,只求完成全部教材内容的授课任务,与专业结合不够。教学中使用项目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时,仍然以“讲”为主,没有能体现学生“学与做”的主体地位。而且该门课程课时数相对较少,学生只能在面上粗浅地了解一般性的教材内容,教学效果难以实现。
(五)实践教学工作比较薄弱。管理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仍以课堂授课为主,难以专门建立适应本门课程教学实践要求的实训室(基地)。
二、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管理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均很强的学科,同时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对于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将其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性,是该门课程的难点。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必须立足两个基础:一是学生自身素质的基础,二是学生所在专业的实践应用基础。只有将知识的学习与管理过程紧密结合,形成学用合一的环境,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形成以专业为基础的管理学教学理念与管理机制。具体如下:1.要准确定位管理学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经过学习,培养、提高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其他技能型学徒的区别所在。管理学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时可以了解企业的管理架构以及运作的机制、本专业岗位在企业生产运行中的作用,为自己更好地理解并完成企业生产目标打好基础,从而可以进一步明确将来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方向,为逐步晋级创造条件。因此,教师一定要准确定位管理学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在具体的实践教学工作中,要合理、科学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管理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将管理学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相结合,同时安排,同步授课。2.建立管理学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相互渗透的管理机制。首先,建立管理学课程授课教师参与专业人才教学教研的机制,参与专业教学团队及其教研活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为将管理学课程与专业技能的学习相结合打好基础。二是建立管理学课程的教案预审核机制和听课检查机制,重点审核教案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度、课堂授课与专业课程的配合度。三是建立专业课教师参与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工作机制,管理学课程教学要充分吸纳专业课教师的意见,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的紧密结合。3.要提升相对固定的管理学师资队伍能力。首先要培养相对固定的管理学授课教师团队,做好相关教师向管理学课程方向的转型、培训、考核工作,切实改变临时抓差授课的局面。其次,建立管理学教师到一线管理岗位实践锻炼机制。规定管理学教师必须到本校的职能管理部门、校外的相关企事业单位接受一定的行政、生产管理任务。具体实施时,带着相关课题或具体的工作目标,比如要运用管理学的知识促进所在部门提高工作效率等,确保教师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
(二)编写针对专业需求的管理学课程校本教材。编写切合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管理学教材,一方面能进一步丰富增加教师的管理学知识,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并能使之将管理学教学目标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相结合,教学工作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能突出本专业特点,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得到保障。校本教材的编写,要做到:一是专业的针对性,比如针对物流专业的管理学教材、针对汽车营销专业的管理学教材等。二是学习的形象性。抽象理论以案例形象化,广泛引入专业案例来诠释管理的普遍理论,易于学生理解和使用。三是案例的地域性。教材引用的案例以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事业单位为主,学生在实习前就通过管理学基本了解相关企业的管理模式。四是编写人员的广泛性。广泛吸收企事业单位、更高次高职院校以及本校相关专业人员参加到校本教材的编写、审核、评价、修订等工作。五是重点突出管理学的实践性,特别是在设计相应问题让学生能够进行符合其专业实际的实践操作。高职院校在组织管理学教材编写工作起步之时会比较艰难,但是经过三至五年的教材编写以及反复的修订、完善,高职院校管理学师资的整体能力水平肯定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必定能得到大幅度改观。
(三)遵从人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人们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是从认识现象到认识事物的普遍本质、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就更需要先从学生对管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开始,着手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工作。1.重构课堂授课内容顺序。一是重构授课内容顺序。以管理的载体“组织”为切入点,首先讲授,然后是“领导”、“沟通”、“计划”、“控制”,最后是“管理的升华”。二是从现象引出管理工作的规律。如笔者对2013年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开展教学时,使用了2012年丰田汽车全球召回740万辆汽车的案例,让学生根据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组织、控制等角度去分析此一事件,领会管理学的普遍理论知识。三是对概念、定义、发展史等方面要侧重于理解,淡化机械的背诵。2.抓好关键知识点,创设情境,以点带面,综合运用各类教学方法。运用项目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已成为职业院校课堂教学的基本常态。运用各类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关键知识点,并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各类设计要贴合学生的理解层次,通过创设情境式,以点带面,帮助学生领会管理学知识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比如,笔者在2011年以物流专业的班做教学尝试。在“组织职能”这个部分的教学前,先概括点讲管理的要点。然后,让同学们组建一个“物流公司”的组织作为管理载体,以学生们对物流管理工作的初步理解,然后设置总经理等领导岗位、收件部等中层部门,进行“组织机构的设计”;由班上的同学担任相应的岗位职务,开展“人员配备”,然后围绕这家“物流公司”,虚构各类物流业务,进行“组织机构的运行”,从而构建出了“物流公司”的管理情景。在备课时,笔者针对管理幅度与层次等关键问题,准备了相当丰富的案例,在具体实施过程时,逐一激发同学们去拓展学习的知识点和面。从尝试的情况看,学生的兴趣点很高,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应用赏识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注意呵护他们合理的思想萌芽,提升其认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兵无常势,管无常法,这也是管理学强大的实践性精髓所在。
(四)构建与本专业技能学习相融通的管理学实践教学模式。管理学的实践性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必须以具体的管理事务来体现。因此,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就必须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学生班级管理等日常工作相融通,解决学生的实际管理操作技能的培养这个管理学课程难点问题。1.教师要善于将管理学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为可实践的技能。教师要善于将管理学理论知识具体化、可实践化。比如计划能力的实践教学,就要求学生能列出整个组织架构、部门的职责,召开会议开展商讨沟通、比较本计划与当前的本行业的异同与新旧、形成决策的支撑材料,然后形成纸质的计划方案。这样进行具体操作的实训后,管理学的知识点才转化为学生的基本技能。2.将管理学课程的基本技能实践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相结合。管理学课程要开展实践教学,必然要依附一定的载体才能实施。管理学课程可以利用已建立的会计实训室、物流实训室等专业技能实训室开展管理学的基本技能实训工作。一是与校内的技能实训相结合。如物流专业的实训,教师作为管理者,宣布工作目标(企业愿景)后,由学生作为被管理者,根据工作目标,按照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制订工作计划、配备人员,做好沟通等,然后开展实训。二是与企业顶岗实习的技能实习相结合。以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事业单位设立实践教学基地,以所在专业的某一项技能实践学习为基础,通过以管理学知识对专业技能的实训进行管理,以此开展管理学的实践活动。比如,学生到企业后,在担负相关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的同时,要参与相关部门、车间、工段、班组的生产计划的制订、人员以及生产任务安排、管理控制过程等工作,对工作中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等,以此检验管理学课程的综合学习效果。3.以班级作为一个组织体系,开展管理学的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建立班级的组织体系,讨论制订班级的每学期、学年,甚至三年的计划,提出班级评选自治区优秀班集体、“双证率”的目标等组织愿景等,解决班级评优的选拔等问题。学期末组织该班级结合管理学的具体技能进行总结、评析,提升管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
(五)改革管理学课程的考核工作。管理学课程的考核,要与学生所学专业技能深度结合,改变原来单一的笔试考核管理学书本理论知识的方式,加入说、做等考核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管理学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物流专业为例,考核前,可以预先拟出如“快递件的损坏和丢失”等若干个问题,由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或自己根据情况另行拟定,然后运用管理学的知识,从计划、控制等多个方面和管理者、被管理者多角度进行分析,形成一个纸质的方案;教师批阅方案后,由学生以课件展示等进行约五分钟的演说。教师要制订出一定的评价标准,比如点出学生在方案、演说中运用到管理学技能点的多寡,作为计分的标准;组织学生以若干小组、优秀方案评选等办法,对方案进行评价,以考核学生基本技能的运用程度。开展实践性的考核方式要注意:一是不要求全面地运用,只考核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管理学的若干个知识点或若干个技能;二是不设置标准答案,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三是不在概念、定义、管理意义等方面纠缠,重在技能的理解和运用;四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要区别对待不同素质的学生;五是沿承平时成绩、考核成绩各占一定比例的做法。实践表明,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升了高职院校的师资教学水平,创新了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推进了校企的深度合作,提高了技能型人才的整体素质。但是,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亟待通过教学改革而加以健全完善。管理学课程教师应当在其教学之中更加灵活地应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怎样进一步提升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成效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加以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元瑞.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要点探究[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2]董贵胜.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企业导报,2012(12)
[3]寇改红.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河南农业,2013(10)
[4]朱晓红.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谈高职管理学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3(18)
[5]袁桂英.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8)
[6]魏晓龙.管理学原理[J].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篇6
关键词:临床专业;医院管理学;教学
Reflection on teaching of Hospital Management Course for Clinical Expertise
Zhang Zhenfang Wang Liquan
Abstract:The purpose and meaning of Hospital Management,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and teaching reforms for Clinical Expertise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Clinical Expertise;Hospital Management;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435-02
随着医学教育的深入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不断增多,医学课程教学需要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医院管理学是卫生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卫生管理专业的教学及实践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不少高等医学院校认识到对临床等专业也有非常的积极意义。但同样是学习医院管理学,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学习价值目标,因此探讨针对临床专业的医院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 《医院管理学》课程设置的目的与意义
医院管理学是运用现代管理学的原理、方法,从医疗机构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研究医院运行过程中的现象及其规律,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充分发挥整体运行功能,以期达到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医院运营效率的一门应用科学[1]。医院管理学是一项涉及多领域的综合学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在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疗技术进步和医院健康和谐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临床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医院管理学》了解和掌握医院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利于树立医学生的法制观念,推动依法行医;树立“质量第一”观念,促使医疗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对促进我国医院管理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发展,最终提高医院整体服务功能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2 当前临床专业学生《医院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单一,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临床专业和卫生管理专业使用同一套教材,讲授同样的教学内容,致使学生学习后往往仍不知医院管理的具体过程,很难将所学与自己的专业联系起来,甚至存在“不知为何要学、学了不知何用”等想法,学生缺乏学习的信心和激情,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2.2 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教学只注重理论讲解和书上的作业练习,不注重临床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习目的,“一人讲、众人听”的填鸭式教学成为一直沿用的教学模式,只着重基本知识的传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某些理论易掌握,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尽人意。
2.3 实践教学偏少:医院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开设实习课和专题调查研究非常重要,但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由于领导重视不够、人力、财力紧张或实习基地建设困难等问题,仅仅是理论的传授或者开设的实践教学课时数偏少,致使医院管理学实践课一般是在教室里分析一些经典的医院管理案例,至于分析这些资料有何意义、与自己的专业有何联系,没有直观认识,学生不甚了解。
2.4 教学时机安排不合理:要学习好医院管理学,深刻理解医院管理学的基本知识,综合运用医院管理学方法,必须要有主要临床知识基础和对医院情况有一定认识。但一些医学院校把医院管理学安排在一、二年级,因为此时学生尚未基本完成临床课程的学习,也未进行了临床主干课程的见习,对医院情况认识还不够,不利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觉得学习医院管理学困难、抽象、不好理解,教学效果自然不好。
2.5 考核方式单一:大多数院校考核上还是传统的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和平时的考勤,而不管其实际掌握及综合运用的能力,甚至于一张试卷定终身。
3 《医院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3.1 教材建设:应考虑,协调组织全国知名医院管理学专家编写适合临床专业培养目标的医院管理学教材,介绍一些与临床专业紧密相关医院管理学新内容、新知识。
3.2 优化教学内容,强调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教学内容:《医院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随着卫生事业改革的逐步推进和医院管理新理论的不断出现,为弥补教材的不足,应以现有的多本国内权威的医院管理学教材为主线,以国家的医院改革发展政策和国内外医院管理等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为辅助,符合我国的国情,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学习和引进其它行业及部门管理经验,与医院管理的实际结合,不断补充最新的理论与实践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使之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教材的更新有一个过程,因此需删除教材中重复与陈旧的内容,针对临床医学生,尤其要侧重当前医疗卫生方面的法规政策及医疗安全、医疗质量方面的管理知识、方法,增加其学时,并应适当加强面对及处理医患纠纷能力的教学。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中也要有相当比例的医疗质量及医疗纠纷的案例。
3.3 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针对医院管理学的教学内容,探索一套集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CBL)、举办专题讲座、现场调查研究等形式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3.3.1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有时很无聊,并且会缺乏实践性,而单纯的案例教学会流于讲故事。因此针对医院管理学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首先,要认真讲解医院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深入阐述新形势下反映在医院经营、医疗服务、医疗质量、医患关系等医院管理中的新问题、新理论。其次,注意观察、调查并收集在医院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实例。理论联系实际,并紧密结合医院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和开拓学生思考医院管理实践中各种问题的新思维。
3.3.2 注重案例教学:针对医院管理学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案例教学是医院管理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们提供大量具有时效性、真实性、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案例,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应使学生以医院领导者、管理者和普通医生的身份参与讨论,而作为教师将积极倾听,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但对正确的、独到的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允许学生开放式的辩论。关于案例的选择,应结合我们的实际,尽量满足医学生的好奇心的同时还有实际指导的作用,适合我国实际。如给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介绍“医院感染管理”章节时,从网络下载近年来媒体报道的几起严重医院感染事件的文字和视频材料,让学生看完后,总结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意义与相关措施,通过这种案例式教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效果自然不错。如给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介绍“医院感染管理”章节时,从网络下载近年来媒体报道的几起严重医院感染事件的文字和视频材料,让学生看完后,总结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意义与相关措施,通过这种案例式教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效果自然不错。
再者目前各地医疗纠纷日趋频发,已成为一大社会焦点。可通过一系列医疗纠纷案例,让医学生熟悉医疗安全、医疗事故等方面的知识,初步认识面对及如何处理医疗纠纷,树立依法行医、自觉执行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意识。
3.3.3 推进“互动”教学方式,将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进“互动”教学方式,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以学生们的回答与讨论内容为依据,深化医院管理知识的讲解。同时,通过利用平时的写上课体会、案例点评等方式督促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促进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
3.3.4 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依托学校网络中心,建设本课程专题网站,建立学生网上学习平台和师生课外交流学习平台,不断更新和丰富本课程案例库和教学内容,拓展课程学习的时间、空间和受益面,扩大课程的辐射效应[2]。
3.3.5 引导学生自学 由于教学时数有限,难以完成医院管理学的教学要求,因此,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学,在自学中着眼实际,注重本质,学以致用,重在实践。
3.4 合理安排教学时机:对课程授课对象及开设时间的选择,应倾向于高年级学生,因为此时学生基本完成临床课程的学习,也进行了临床主干课程的见习,对医院情况有了一定了解,有助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及运用。
3.5 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数,开辟医院管理能力培养的第二课堂。医院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真正掌握它的基本知识、方法需要具体、形象的实践过程。在现有医院管理学教学只有理论课情况上,应增加医院管理学的现场实践,开辟医院管理能力培养的第二课堂。一定要安排一定时间到医院各个管理部门见习,单纯教学安排的学时可能还不够,最好能得利用寒暑假时间。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课题小组,利用假期或课外时间深入医疗机构,做一些有关医院管理方面的专题研究。
3.6 加强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医院管理学是一门多元学科交叉性的实践性课程,教师队伍也要加强自己有关学科的素养;教师还需定期进行集体备课,互相交流,提高教学艺术,使课程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同时要定期听取学生反馈意见,及时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及手段,以保证教学质量。
3.7 强化综合性考核方式:根据医院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为了内化观念,提高境界,增强能力,应当强化综合性考核方式[3]。考核有三个要点:①对医院管理学基本理论的认识与理解;②在案例教学及见习中的表现;③医院管理的应用技能。具体的考核方法不宜以闭卷考核为主,根据面对的是临床医学生,可以采取的考核方式有①在案例教学及见习中的表现;②课外作业;③平时上课的表现及出勤率;④开卷考试,医院管理案例分析与处理要占一定的比例;⑤调查报告。同时,也要进行少量的闭卷考试,以促进学生对医学管理学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为了提高综合教学效果,本课程的成绩一定要采取上述3~5种考核方式综合而成。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临床专业的学生更多地了解医院管理学知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摸索与改进。
参考文献
[1] 王礼泉.临床专业开设《医院管理学》课程之浅谈.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 教学管理:134-135
篇7
关键词:自我管理;管理学;教学改革
一、管理学改革的必要性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方法,也为后续管理学科的学习起着基础平台作用。几乎所有高校经济管理相关专业都开设管理学课程,高职院校同样也是普遍在大一开设了该课程。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比如知识面窄、学习方法欠缺、学习主动性差、自控能力不足、不良习惯较多等问题。随着高校的扩招,底层分数的考生往往就读于民办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这些特征在民办高职大学生身上表现更加明显,这也给管理学等理论体系化较强的课程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挑战。现在很多高校的管理学比较偏重于知识讲解与传授,缺乏对学生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能力的培养。在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采用普通的理论讲授法是没有听众的,也达不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的。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授课中采用较多,但是受学生能力、案例选择、教学形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效果也不太理想。很多学生对于管理理论和管理案例认为是空洞的,没有兴趣和吸引力。着这样的学习状况下,管理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自我管理简述
1.自我管理是管理的基础
在我国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从中我们也可以看自我管理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管理的原理可以用来管理自己,自我管理是管理的基础。管理的艺术性很大一部分体现在管理的他人性,指挥他人是管理的一项挑战,自我管理能力差的人是不可能有效的指挥他人,所以要对企业、社会进行管理,就必须先自我管理,即修身。所谓自我管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表现进行的管理。包括心态管理、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学习管理、金钱管理、健康管理等内容。自我管理能提高人的自觉意识、培养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个人的一种自我调控,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起着积极的作用。对于企业而言,自我管理是一种有助于提高员工工作动机和生产力的管理策略。
2.高职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大学是一个较高中学习宽松很多的环境,上课之外的剩余时间较多,很多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的生活和学习都是在父母和老师的安排之下进行,缺少自我管理意识,进入大学之后很多高职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人生目标缺失、无职业规划、没有时间管理概念、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心理承受能力差等,这些问题在高职院校较普遍,很多学生处于打发校园生活状态。这对于教学和学校管理都带来了很多问题。自我管理能够使学生具有自我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学习管理、健康管理、金钱管理等能力,对于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在大学初始就给学生灌输自我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良好的平台,不仅可以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完成大学生活,更可以为就业、为学生未来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对于教学和学校管理也相有诸多益处,大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和学校管理中去,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我们要教给学生自我成长的能力,包括自我认识、适应环境、自我调控的能力。所以,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在高职院校是非常必要的。
三、高职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高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和管理学现有教学模式下,管理学的教学应该在学习基本管理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管理学课程的改革应该本着“注重基础、突出实践、增加弹性、精选内容”的原则,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结合,注重实际管理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两个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管理学作为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基础课程要服务于专业发展,基本的管理理念的培养,管理方法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其次,高职管理学理论讲授部分要采用案例、引导式、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性,让学生作为主体,在实践中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再次,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生实际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注意学生的兴趣与管理学教学内容的结合,让学生在乐趣、思考中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通过教学要能让大学生在大一开始树立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让管理为自身服务,并且提高学生的实践参与度。高职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径为:
1.整合管理学教学内容
管理学作为科学,在逻辑的基础上,已经成为较系统化的学科,管理学教材内容在理论内容上差异较小,但是对于高职学生不是所有的理论知识都要进行讲授,要有选择的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要本着实用、够用的特点,突出“以实践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教改思路,让学生掌握基础系统管理知识的同时形成教学与实践应用互动的机制,如组织这一章节: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和影响因素就可以梳理出几对关系: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集权与分权、直线职权与参谋职权、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突出重点分析,精选案例,变繁为简。另外,对于后续的一些课程重复的内容要少讲、略讲,对于前沿的管理理念可以多讲,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
2.增加自我管理知识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高职管理学改革的重点,除了讲授以往的管理四大职能和决策外,重点内容放在各个职能的具体运用上,坚持“依据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的理念,丰富学生感兴趣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的相关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生活举出生动有趣的事例,让学生在一个个心潮澎湃的案例中认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并模仿成功人士的自我管理理念和方法,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在现有管理学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章节内容嵌入相关自我管理知识,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出发点,丰富和扩展的内容主要有: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学习管理、团队协作能力、沟通技巧、理财管理等内容,详细内容见上表1。部分高职高专学生虽然在学习习惯和自控能力方面和本科院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一些励志人物对于他们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用不同类型的励志故事引入自我管理的知识,在励志故事的讲解中让学生明白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效果很好。比如,在讲解目标管理和学习管理的时候,讲解新东方创办人俞敏洪的学习和成长经历,让学生总结我们像俞敏洪学习什么,我们自己欠缺什么。草根阶层的创业历程对于学生的触动是较大的,我们把这些用在教学中,不仅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让学生在心潮澎湃中学会管理和自我管理的真谛。
3.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在管理学的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但是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的管理学教学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管理实践和应用能力,很多大一新生对于企业管理案例感觉遥远、空洞,高职院校的学生知识面较窄,学习意识较差,如果案例选取不合适,案例教学并不一定能激发学生的管理热情。最近几年笔者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引入到教学中,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比如:让学生写班级舞会、晚会、求婚、生日PARTY等方面的计划书,将一些热播的电视剧、电影里人物的管理方式引入到教学中,教学效果气氛好,学生的热情也很高。管理学的教学仅仅是案例教学法不够,需要多种教学方式并用,角色扮演法、游戏练习法、故事引导法、头脑风暴法都可以应用到教学中,照本宣科在高职院校是没有听众的,互动式教学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效果比照本宣科要好得多,自我管理教学内容的引进更应该注重实践,讲课要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
4.开放第二课堂
高职高专的教学不能拘泥于课堂,要有更多的渠道让学生接触真实企业管理。具体可以从三方面入手:(1)聘请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到校演讲或者参与教学,让学生能接触到更多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知识。(2)组织演讲、谈判等类型的比赛项目,培养学生的演讲、沟通、谈判的能力。(3)要求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调查访问,撰写报告,在课堂上分享采访心得和收获。
5.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一定要与教学改革相适应,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仅仅通过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来决定学生的分数高低,考核方法要结合教学内容,并强调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学生的课堂演讲与发言、团队项目等都可以纳入评分系统,使考核更全面、综合地反映学生的水平。
作者:杨俊玲 单位:金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巢莹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刍议[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06):95-97.
[2]朱晓红.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谈高职管理学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3,(08):34-36.
篇8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改革;互动式教学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该课程旨在介绍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和管理技巧,是经管类专业其他后续课程的基础。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表现出来的严谨和其艺术性表现出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决定了管理学的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对于刚入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企业、对管理、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普遍缺乏,因而单纯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会造成直观性不足,学生难以想象和理解,往往导致教学效果不太好,学生满意度较差。只有不断创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推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及改革考核方法等,才能不断获得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明确课程定位和转变教学理念
课程教学目标和理念是课程建设的根本出发点。《管理学》属于专业基础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入门课程。其教学目标在于通过管理知识的传授,一方面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管理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任务,具体包括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开放的心态,明确工作和生活的角色认知,掌握并改善工作方法,提升协调、沟通和决策能力,拥有团队精神和人本主义意识,形成现代管理思维理念等。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管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传授,又要重视管理理论的应用,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运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从以教师组织教学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我控制为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服从于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因此,《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不仅应包括传统的理论教学内容,还应有实践教学内容。而近年来大多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往往采用“多课少时”的做法,导致教师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捉襟见肘,在教学内容上左右为难、难以取舍。为实现知识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尤为重要。
首先,从整体上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两大部分,即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而理论教学又划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理论学习两种模式;实践教学也采用课堂实践活动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形式。
课堂理论教学是教学内容的主渠道,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并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因为《管理学》课程内容的宽泛性,与后续一些专业课程如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在内容上有重复。为了突出《管理学》课程的基础性特点,对涉及后续课程的有关内容只做简略讲述,在本课程中更注重对管理理念的传播。另外,要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大课堂的信息量,使学生尽量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管理学知识与管理理念。然而,课堂理论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加强课外自主学习。通过反复领悟教材内容、阅读相关的经典管理著作、观看《管理学》课程相关教学视频节目,以及浏览与课程教学有关的网站,自觉自主地从多方位汲取管理知识,提升专业素养。
理论教学是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过程,而学生必须通过实践环节才能获得直接经验,并以此来检验间接经验和加深对间接经验的理解。课堂实践一般围绕教学内容,随堂进行。如分成团队进行案例讨论,主题辩论、创业展示等,鼓励学生参与学习,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兴趣。然而,课堂内时间有限,更多直接经验的积累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获得。一方面通过大学生活和学习实践,培养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实习,参与工商企业的实践管理活动,学习综合运用和融会贯通所学的管理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首先,从教学方法上看,除传统理论讲授法以外,《管理学》教学中应强调参与式教学法。理论讲授法是最为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通过深入浅出的讲授把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为提高这种方法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加强互动性,鼓励学生发言,改善课堂上的沟通效果。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在教学中应大力推行参与式教学方法,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具体形式包括: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管理游戏、团队教学法等。案例教学法是把管理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以及在群体中的讨论,从而建立真实的管理感受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促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种教学法能够大大地扩展学生的眼界,在自由讨论中并不强调答案的唯一性,而更关注于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通过对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生在所设情景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的一种认知方法,其核心是角色扮演和激情发挥,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管理游戏法是通过教学游戏让学生领会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管理思想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使学生在决策过程中面临更多切合实际的管理矛盾,决策成功或失败的可能性都同时存在,它需要参与者积极地参与训练,运用有关的管理理论与原则、决策力与判断力对游戏中所设置的种种遭遇进行分析研究,采取必要的有效办法去解决问题。在实施参与式教学时,团队教学法往往贯穿在课程教学中。首先,招募团队负责人,组建学习团队,每队5-7人;然后,分组完成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创业计划等,最后,以团队形式提交作业。整个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团队精神,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沟通能力与协调能力等。
其次,从教学手段上看,除传统板书教学外,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学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一方面能为老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资料来源;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丰富课堂气氛,寓教于乐。通过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大量的电教片和教学软件可以更多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让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多媒体传播信息,极大地拓宽教学的宽度。
四、采用综合性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方式应与课程目标相吻合。《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目标重点。而我校现行的课程考核分为两部分,即形成性考核(即平时成绩)成绩占总成绩的20%,总结性考核(即期末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这种方式不符合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类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关于学习质量评价与考试方法的有关精神。教育部有关领导明确指出,要注重人才质量观念的转变与调整,要变以前对学生知识继承、对知识掌握程度为判断质量标准为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几方面综合评价的质量标准,“应对考试检查学生能力方式进行一些改革,把重视知识考核改为重视能力考核”。因此,这就需要对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计分方案进行一些调整,对考试方式进行一些改革,把实践应用考核、团队考核作为质量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
1.调整成绩折算比例。根据“不同课程比例可不同”折算成绩比例,建议把本课程的考核分为两部分,形成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中平时表现占20%,包括出勤、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情况,大作业占20%,主要是指以团队为单位撰写创业计划书;总结性考核(即为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其内容包括知识性考核与能力性考核两部分,知识性考核占分40%,能力性考核占分60%。考试题型为单选、多选、判断、计算、案例分析等,考试内容侧重能力考察。
2.实行开放式考核。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就必须突破传统考核的封闭性,增强考核的开放性。在考核过程中要坚持考核范围开放、考核方式开放、考试标准开放三个开放。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就了解到哪些内容是考核的范围,以引导学生掌握课程重点。
3.个人考核和团队考核相结合。强调管理团队精神,实施传统考核中以个体为主进行知识、能力测试与以小组为单元进行团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学习团队为中心,在教学进行的案例讨论、主题辩论、创业计划展示等过程中,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全组同学进行答辩式核心发言和补充发言,讨论完毕后上交发言提纲或稿件,最后教师讲评并给出小组成绩和每个成员成绩。
4.建立全程化考核体系。即在考核过程中避免期末一张试卷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现象,坚持从始至终全过程进行考核。学习过程的全程化考核,即在学期学习过程中,每一阶段都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和真实学习过程的考核。建立与教学配套的多环节、全方位、立体化的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芳.《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1,(10).
[2] 王希琼.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设计与实践
[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3] 王颖.《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进探析[J].职业时空,
2010,(3).
篇9
论文摘要:管理学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在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它也具有非常明显的实践性特点,但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实践性教学方法的运用却存在着许多问题。
本文在总结管理学基础实践性教学的经验基础上,对课堂游戏教学法、讨论法、角色扮演等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为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和总结。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任课教师方面的问题
1、对学生的认知不全面
目前教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通有以下认识:学生基础太差、理解能力低、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等。虽然学生入校分数较低、上课表现较差,但这并不代表学生不能学好相关知识。
2、缺乏积极的教学态度
“学”与“教”是一个双向交流和沟通的过程,由于许多学生上课不积极等原因,使得部分教师在思想上“放弃”了这些学生,将“教学”变成了单向的“教”而不管学生是否在“学”。这样的教学态度必定影响教学效果。
3、缺少实践性教学方法
有些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到“学校”从事教学作,本身缺少管理的实践及经验。同时,教师普遍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指导。
(二)学生自身方面的问题
1、学习目标不明确
随着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的下降,那些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分数较低的学生进入到了高职院校。这其中有部分学生本身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愿望,有些是被家长“逼着”来学习的。
2、缺乏学习的自信
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升学考试中成绩较差而进入了高职院校学习,这些学生自身也有学习的愿望和兴趣,但由于缺少学习成功的经验而缺乏学习的自信。
3、自律能力差
有些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许多学生的自律能力较差,从原来紧张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养成了不良习惯。
(三)学校方面的问题
1、对实践性教学的支持力量薄弱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多以理论教育为中心,普遍忽视了实践性教学,缺乏对实践性教学的物质支撑。比如实训室建设不完善、对教师实践性教学的支持力度不大。
2、对实践性教学的管理不科学
有些高职院校,在实践性教学课时的设置不规范,并缺乏是对实践性教学效果的科学考核和评价。另外,学生的实习活动与学习严重脱节。
二、实践性教学的实施及总结
(一)课堂游戏教学法
课堂游戏教学法的特点是学生参与活动,通过听觉、视觉、空间知觉、触角等在大脑指挥下协同活动而获取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课堂游戏教学的兴趣比较高,如果游戏选择科学、组织恰当,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施课堂游戏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挑选适当的游戏以及游戏进行的地点(比如室外),并适时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讲解,以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适合课堂游戏教学法的内容比较多,管理学基础课程各模块内容都有适合的课堂游戏,比如:计划职能(估计玻璃瓶中玉米数量的游戏)、组织职能(“囚徒困境”游戏)、领导职能(“对别人的肯定”游戏)、控制职能(“冲突处理”游戏)、创新(培养创新精神的游戏)等。
(二)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法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帮助学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群体决策”内容时,为使学生切感受“头脑风暴法”的操作方法和效果,可采取讨论法来模拟头脑风暴法的操作过程。另外,通过学生的激烈讨论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指在假设环境下学生按某一角色身份进行活动,使学生通过这一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施这一教学方法时,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出工作情境,学生扮演情境中相应的角色,身临其境地按设定岗位的职能及人际关系尝试处理各种事情。在教学过程中,角色扮演法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以价值观。
教师在组织过程中要注意设计好主题、场景,准备适当的道具,并根据角色特点选择适当的学生,在角色扮演结束后一定要有科学的评价和总结,这样才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
角色扮演法适合管理学知识中那些学生感觉比较枯燥的指导原则和知识,还适合那些具有争议性的原理等内容,比如沟通及其原理、冲突的管理、组织文化等内容。
(四)专题活动结合PPT展示
通过专题活动结合PPT展示活动,在提高学生相关技能的同时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管理学基础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专题活动结合PPT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内容相对比较枯燥的内容(比如基本原理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笔者采用此方法实施的“班级管理”、“我的母校”、“社会责任辩论赛”等专题活动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专题活动结合PPT展示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工作量也比较重,因此,教师在使用些方法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时间并做好课外辅导工作,防止学生因受到较大挫折产生消极情绪而影响活动的实施效果。
三、结论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大对实践性教学的支持。学校应该系统的组织相人员对实践性教学进行综合研究。同时应进一步增加对实训室建设的投入,为实践性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学校还应该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活动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实训课时设置要科学。尽管实践性教学有其一定的优越性,但理论教学在构建学生系统的认知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科学安排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作者单位: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陆增辉.角色扮演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百色学院学报,2011,04
[2]胡楚图,单文慧.高职企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探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2,04
[3]李影,李刚.情景模拟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2012,21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管理学基础 案例教学法
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是一门应用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是新形势下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特殊性的必然要求。当前,由于对案例教学法的性质与内涵上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使得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存在比较普遍的问题。因此,对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案例教学法进行深入探讨有着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意义
1.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填鸭式”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充分表现自己,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等。
2.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提高管理沟通能力。巴纳德曾指出,组织管理的实质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体系”。案例教学法特别侧重于学生的沟通、交流与合作,采取的是以分组的形式开展案例讨论与分析,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沟通能力搭建起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和提出的问题去查找相关文献和资料,通过集体讨论、分析和判断,积极寻找答案,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会独立自主地学习和思考。在案例教学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将学会与他人沟通,学会与他人合作,这就无形中增强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提高管理沟通能力。
3.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管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学会在仿真的情景中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都是真实、复杂的生活情景再现,学生所讨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在特定的管理情境中所真实发生的管理难题。在教学中,学生被假定为事件的决策者,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实际管理工作的舞台。学生在动态变化中学会分析、阐释、倾听以及判断,从而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随着问题的分析、讨论与解决,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诊断能力及决策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案例教学法认识上的误区。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教学中,许多老师误将举例教学法视为案例教学法,这是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实际上,案例教学法更多的是强调把学生作为教学实践的主体,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更多注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过程,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让学生掌握管理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管理实务技能。
2.案例教学法中缺乏良好的师生互动。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教学中,许多老师仍然没有走出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围城,没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在案情的介绍、问题的提出、分析的展开、结论的得出以及时间的把握等方面均要一手操办,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此外,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形成了被动式接受知识的依赖心理,这就使得在案例教学法中师生互动的频率不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管理学基础”案例教材缺乏适用性和规范性。当前,国内“管理学基础”案例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国外案例较多,国内案例较少;案例理解难度较大,通俗易懂的较少。由于学生对国外案例的制度背景、人文环境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缺乏足够的了解,加上高职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理解分析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与分析只能停留在表层,未能进行深层次的剖析,这就使案例教材缺乏适用性。此外,纵观国内“管理学基础”案例教材,大多是着重于叙述说明,忽略提供背景材料,而且案例教材大多是知识点案例,综合性案例比较罕见,导致了案例知识间缺乏连贯性、综合性、系统性。因此,“管理学基础”案例教材的编写有待于规范,质量有待于提高。
三、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案例教学法的措施与对策
1.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法,以“学生为中心”。目前,在“管理学基础”教学中,不少的高职院校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显然不能满足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需求。古语云:“授人以鱼,只供一时之需;而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如何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改变以往传统教学中“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把学生视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承担扮演案例讨论主角的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基本技能。
2.精心设计和组织案例教学工作,形成师生良好互动。良好的师生互动,尤其是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较好地掌握管理理论知识和管理实务技能。因此,任课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教案,选择好案例,并在组织案例课堂讨论时,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站在案例当事人或管理者的不同角度用所掌握的管理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不断加深学生对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要进行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案例分析和总结,这样有利于促使学生开展讨论,联合攻关,集思广益,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
3.扎实认真组织案例教材的选择与编写工作,建立案例教学库。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案例的选择与编写应该符合以下原则。一是选择的案例要有典型性、时效性。要求案例资料能紧紧围绕“管理学基础”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理论、原理、方法、观点。此外,在案例的选择上,案例题材要有时效性、典型性、生动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反映当前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二是选择的案例要有真实性、客观性。案例资料要真实可靠,内容要充实,情节要合理,引用数据要准确。因此,教学案例应直接来源于企业,来源于现实生活,应是管理过程中现场情景的真实再现。三是要扎实认真编写好案例教材。在编写案例教材时要注意把案例典型材料和案例的解析相分离。其中,案例材料包括基本材料、背景材料以及本案例分析所需要的管理理论知识和管理技能。四是要建立起一个系统、完整、可以安全共享、方便调用更新的案例资源库。通过建立案例教学库,实现案例“学基础”教学的规范与资源共享,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凤玲,学进,周艳.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大学教学,2005(8).
- 上一篇:农村地区教育现状
- 下一篇:办公网络的网络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