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篇1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区的环境建设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城市绿地规划设计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能够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也是改善居民户外活动空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把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做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1]。

1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1.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主要是为当地的居民提供服务的,因为居民生活的基本条件便是居住区的环境,居民是城市居住区的主体,所以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做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的时候,要充分做到造景服务于人,景观为人所用,使景观绿化充满生活气息[2]。

1.2坚持生态性原则

在做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时应该尽量保持已有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不好的生态环境。我们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生态技术来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使其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3]。

1.3坚持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选取植物进行绿化时要根据当地的情况来选择植物,要做到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切不可盲目种植。居住区绿化设计的植物配置应根据当地的环境气候条件,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栽植一些引种成功的外来树种,从而可以起到丰富景观的多样性作用,增加景观的层次感。

1.4坚持实用性原则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不可一味地追求观赏性而忽视它的实用性,在居住区中进行绿地规划是为当地居民服务的,要以人为主,居民在此空间中进行运动、休闲、娱乐等户外活动,在进行绿地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功能设施,以便更好地为当地的居民服务。如果只注重居住区绿地的观赏性而忽视了它的实用价值,那么这种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将会失去它原有的价值特征[4]。

2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作用

2.1居住区绿化具有美学的功能

利用园林植物的种类、色彩、形态等特征来进行园林植物的配置,例如各种乔灌木、草皮、花卉等的搭配来营造一种富有季相变化、一年四季皆有景色可观的环境,不仅可以使当地的居民身心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好的视觉享受。在城市居住区中,配置的植物还可以与居住区内的建筑相协调,融入到景观中,从而可以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2.2居住区绿化还能够为居民提供娱乐与休闲的场所

居住区绿地是居民游憩休闲的场所,居民们不仅可以在此锻炼身体、消除疲劳、观赏景色、放松心情,还可以从事社交活动,例如下棋、聊天、打牌等。

2.3居住区绿化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2.3.1具有降温增湿的作用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繁茂的树木能够遮挡住51%~91%的太阳辐射。80%左右的太阳光线可以被草地上的草木所遮挡。植物的蒸腾作用也能释放大量水分,增加湿度。另外,植物的根部能够保持一定的水分,地面上的大量热量可以被植物的根部所吸收,从而起到降温的作用。

2.3.2具有降低噪声的作用

在居住区绿化中,利用乔木和灌木的密植搭配,从而形成一道绿篱声障,采用常绿树种的效果更加明显。一般来说,绿化植被可以减弱噪声20%,9m宽的乔灌混合绿带可以减少噪声9dB。

2.3.3具有阻滞烟尘和吸收废气的作用

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够吸收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据统计,每公顷绿地每天能够吸收900kg二氧化碳,产生600kg氧气。绿化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例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起到自然净化空气的作用。绿化还能够阻挡风沙,防止水土流失。

3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1存在的问题

3.1.1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中缺乏人性化考虑,忽略“以人为本”原则

居住区环境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为了欣赏美丽景观,而应该是处处为居民着想、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尺度要求,创造亲切的人性化空间。所以在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性化要求,真正达到为人服务的目的[5]。

3.1.2设计中缺乏整体性考虑,忽略整体效果,建筑风格与景观不一致,缺乏协调感

许多设计者在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片面追求标新立异、鹤立鸡群的设计,而没有从周边的环境与整体的布局出发,采取不同的艺术手法来进行规划设计。此外,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单位两者之间的沟通协调程度不够,进而形成建筑与景观两种不同的体系,导致在居住区内出现两个不同风格并存的情况,最终导致整体环境缺乏协调感,整体效果比较差。

3.1.3景观小品过多,缺乏特色

随着近几年来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居住区内布置过多的景观小品,导致景观小品泛滥,趋于雷同,没有重点景观,缺乏特色。而且有的景观小品与居住区内环境格格不入,达不到装饰的效果[6]。

3.1.4居住区的园林设计复制问题比较严重

在现代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员缺乏设计思想,为了追求名利以及受到开发商的影响,导致他们所设计的作品盲目复制、缺乏创新思想,使得许多居住区园林设计作品越来越相似,所以要求设计人员应该发挥创新思维,根据居住区的品味、主体不同等的实际情况来规划、设计出具有特色性的居住区园林景观[7]。

3.2解决措施

3.2.1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功能性

在居住区园林绿化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功能和使用要求来进行规划设计,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既要使景观具有可视性,又要使其具有功能性,使居民置身景观之内,融入其中,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增强人与自然的互动性。

3.2.2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要注重创新,注重艺术手法,注重管理,还要注重经济适用

对于绝大多数经常在屋外活动的人群来说,要通过采用丰富大色块与自然流畅的林缘线相结合的方式,获得比较好的感官景致效果,但同时一定要考虑住宅区的采光与通风条件,最终达到居住区景观功能优先、以绿为主、注重层次、方便居住区居民的目标,从而营造一个适宜人居的户外环境空间。

3.2.3重视居住区规划整体性,统一进行园林规划设计,协调居住区设计整体布局

在进行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时,应该从整体布局出发,在充分考虑居住区整体风貌、地域文化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进行绿地规划设计。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有整体设计的思想,在进行绿地规划设计时统筹兼顾,考虑到整体的结构风貌,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园林作品。

3.2.4在进行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时,应该模拟自然,同时要做到疏密有致

由于我们人类是自然的产物,所以自然的东西在人的头脑中更容易产生美好与和谐的感觉。在进行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时,通过利用疏密有致地空间分割,可以为人们创造所需的空间尺度,还可以丰富他们的视觉景观效果,从而做到人性化设计。

3.2.5加强立体绿化模式设计

立体绿化就是指平台、阳台、屋顶、墙面等地方的绿化。立体绿化有利于解决绿化面积和建筑用地之间的矛盾以及容积率与绿地率之间的矛盾。在国外,立体绿化应用相当普遍,许多居住区除了有地面绿化以外,其走廊、阳台、屋顶以及空中平台也几乎全部被绿色所覆盖,有的还甚至出现了空中花园、屋顶花园等园林绿化环境。

3.2.6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

面对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复制抄袭越来越多的现象,我们要采取立法管理机制,严厉打击这种现象,以减少这种复制抄袭现象的发生率。要想获得较好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效果,必须加快立法进度,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复制抄袭现象的发生。

3.2.7加大对设计人员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以此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综合素养

我国的园林环境景观设计起步比较晚,在这方面缺少大量的专业性人才,远没有国外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能力强。这就需要我们多向国外学习,多进行学术流与讨论,多引进这方面的专业性人才,来加强自己的设计人员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我国设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3.2.8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共同完成设计工作

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往往是由团队合作来完成的,所以要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创造出优秀的作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规划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环境景观已经成为人类居住条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要求我们在做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时,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进行设计,做到观赏性、功能性以及经济性的和谐并重,使人们在体验绿色环境的同时,走近自然、融入自然,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是城市绿地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城市居住区绿化,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以及达到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目的,可以使人们充分与自然接触,相互依存,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舒适、绿色、生态的生活境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8]。

参考文献:

[1]王庆芬.论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85-186,189.

[2]刘明珍,刘秀玲,周忠泽.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初探[J].中国林副特产,2013(6):84-86.

[3]边颖.城市住区景观规划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87-88.

[4]胡笑笑.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要点分析[J].科技展望,2014(10):75.

[5]段增贤.浅谈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现状及改善方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2):77.

[6]张岚.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2):7486-7487.

[7]王琨.居住区园林设计分析[J].现代园艺,2013(12):100.

篇2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特点

前言: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同时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管理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行为来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二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加以协调解决。

一、住宅区用地规模的现状及其背景分析

住宅区的规模大小往往受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作为城市空间形态布局基本要素之一的城市路网是决定和制约住宅区用地规模的重要因素。我国的道路结构深受前苏联规划思想的影响,主要从城市交通的要求出发,规划出的现代城市道路的路网间距一般都在400米左右,由此形成了城市住宅区的用地规模一般均在十几公顷左右的规模模式。同时,现代邻里单位的规划思想和居住小区规划理论也对这一模式化的规模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对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和人均用地控制指标的规定,为这一模式化的规模提供了技术规范的支持。

所谓住宅区用地单元规模是指由城市主次道路(包括居住区级道路)围合的,并一次性取得土地,一次性进行规划设计的住宅区用地规模。自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至今,世界各国的住宅区用地规模经历了一个从几十公顷到几公顷的发展过程,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二次大战后大量的住房需求导致了政府行为的大规模住宅区建设,但随着基本居住问题的解决以及对大规模住宅区建设带来的问题的反思,发达国家的住宅区建设逐步小规模化,主要原因是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对居住传统的怀念以及开发者对建设经济性的考虑,这种情况在我国也不例外。住宅区的用地规模已经从建国初期的几十公顷缩小到了今天通常采用的十几公顷。

二、以港宏世家住宅规划为例探讨

1、住宅的环境与要求

用地位于佛山市南庄镇魁奇路西延线以南、紫洞路以西的地块。一条东西走向的25米规划路把总规划用地划分为南北两地块,北地块为东西长、南北窄的不规则形状用地;南地块相对于北地块较小,为近似三角形地块。南面为河涌,东南为南庄村委和南庄幼儿园,用地地势平坦,外部交通条件优越,周边环境条件良好。总规划用地南北长约435米,东西向长约519米。规划的性质是主要用途是住宅也可兼容商业,办公,文娱等方面(如图1)

2、规划设计原则

根据对社会、经济、人文、城市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分析,以及对社区的功能定位,综合国内外居住建筑的理论与实践,提出如下原则:

总体定位:打造一座最合适佛山人居住生活的社区,成为佛山人居的新样板;

充分考虑人的需要,创造适于人工作、生活、休憩、交往的场所,使人心情愉悦,获得精神享受城市空间环境。

3、强化场所特征,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的居住需求,提供多元的居住场所,注重不同场所的人性化。

4、强调“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原则,使三者的对话与交流达到真正的和谐与自然之美。建筑的意义只是人与自然相互沟通的媒体,担负着人与自然相互沟通的使命。

充分佛山人文气氛,提升佛山居住品质

三、总平面规划构思与布局特点

1、规划结构

住宅小区用地被25米规划路划分为两部分,北地块建筑规划顺应用地特征情况布置2~3排高层住宅,争取最大的花园景观朝向,沿东侧、南侧规划路以及西侧设置商铺裙楼。南地块因应用地情况布置4排低层住宅。整个规划简洁明快,每栋建筑都获得良好的景观与朝向。小区内围合出多个园林空间。局部首层住宅架空处理,使园林面积最大化。组团之间园林相互渗透。沿地块中间规划路设置了小区的主入口广场。沿规划路中段设置通向两个地块的入口开放空间,使两个小区在空间上富有连续感,相对独立而又整体效果明显,风格统一。

2、功能分区

住宅小区被中间规划路自然分成两半,北地块主要安排高层住宅、商业、办公以及超市、肉菜市场、公厕、垃圾站、物业管理、文化活动站、居委会等相应的配套设施。南地块布置低层住宅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组团。

建筑设计

A、建筑布局与建筑层数

北地块建筑以多个花园为中心进行布局,在保证景观朝向的同时兼顾南北朝向,对每户都考究景观的最有利布置。

南地块充分利用南面的河涌作为景观优势,尽量多的布置沿水低层住宅。并通过特殊设计的户型去适应用地的形状,节约用地。

B、建筑退线与建筑间距在满足《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规划要求的前提下采用大园林的花园式设计,使小区达到优良的生活品质。(如图2)

城市鸟瞰效果图

为了充分地利用空间,扩大居住空间,方便居民活动,创造一个整体的住宅组团是适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的。以往单一的条形住宅行列式布置的住宅组团是对空间的化整为零,那么整体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就是对空间的化零为整之典范。现我国许多大小型城市在居住小区的建设中大量采用了整体式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方式,这种规划布置的特点是对空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缩短了公共建筑与住宅的距离,方便了居民;居住空间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群体景观比较完整,给住户有安静、安全、方便之感;住宅组团内外用绿化来联系,既有小范围的外部空间,又有区域性的大范围公共空间。居民围绕公共空间活动游憩、打牌下棋、玩球和谈家论政,都有一个可供人们合适的位置。

小结

篇3

【关键词】住宅小区;小区规划;居住环境

近几年来,在住宅小区的建设中,对住宅小区的合理规划越来越重视。针对近年来国家提出将住宅建设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居民新的消费热点,并将住房制度由福利型分配转为货币型分配,住宅建设进人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的开发建设阶段。在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中,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设计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方针,通过规划设计的创新活动,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设备完善和达到21世纪居住标准的居住环境,从而使中国住宅建筑技术获得整体的提高,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要求也随之日益提高。规划设计出一批居住环境良好、社区功能完备,具有当地特色的高水准的居住小区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为一项急待解决的问题。

1 小区中空间布局的规划

居住小区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公共空间即居住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供居民共同使用。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上应与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或城市公园、河流水系等结合在一起考虑,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半公共空间,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间,作为居住组团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居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有效空间,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自然的场所。在这部分的空间规划上应注重根据各居住组团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并保证其交通畅通、功能齐全。半私用空间是住宅楼幢之间的院落空间,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动和健身的场地,在设计上应注重其设施的多样化和完备性,把它规划成小区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动空间。私用空间即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底层庭院的设置使居民可以自由种植,增加组团内的景观,又使居民有安全感。楼层上阳台可以眺望、休息、种植花卉,营造垂直绿化的景色。

2 小区中交通道路的合理规划

住宅小区的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居民出入、迁居,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减少对住的干扰,保证住的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以达到通达性、安全性、方便性、一体性、多层次性的要求。

住宅小区道路系统应分级明显、架构清楚,既要与城市公共系统衔接,又要避免城市公交道路穿住区而过。如果城市规划确定公交道路必须穿过住宅小区时,在可能条件下可设计地下道路,以防止对住宅小区的严重干扰。小型住宅小区应避免机动车道进入居住区域。有的住宅小区建成“无车小区”,即把机动车道和停车场都设在地下,机动车从小区门口进入地下,居民在地下停车场可直接乘电梯到居室,车辆对住宅小区区域全无干扰,效果良好,居民满意。小区内的交通组织在于创造方便、安全与安宁的居住环境。小区的交通现象可分为动态与静态两类。动态交通组织是指机动车行、非机动车行和人行方式的组织,静态交通组织则指各种车辆存放的安排。

2.1 动态交通的组织

动态交通的解决在于道路布局应符合车流与人行的轨迹,实行便捷、通顺、合流与分流的不同处理,保证交通安全,同时,道路等级应设置清楚,区分车行道、步行道与绿地小道,尽量控制车辆进入院落空间之内,以减少噪音与不安全因素。小区道路根据规划结构可分别采用三级或二级路网。小区主路是道路的骨架,是居民出行最频繁的通道它的线型应使居民能顺利便捷地回到自己的住处或到达想去的地方,但不应畅通无阻,并需防止外界车辆任意穿行,做到“通而不畅,顺而不穿”。

2.2 静态交通的组织

私家汽车在小区的突然增多,引发出空气污染、噪声干扰、交通混乱、景观恶化,也出现了如何合理存放的问题。目前存车方式有地面存车、室内存车、地下存车三种形式。随着社会发展,汽车量的增多,小区内汽车存放只靠一种方式是很难解决好的,特别当停车率要求达到33%-50%或更高时,更需兼备多种存车方式。在地面停车应注意,一是停车场地应采用植草砖铺砌以维持小区的绿地率;二是每隔3~4辆车距应植置大冠乔木以防日晒,而地下存车可作备用,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3 小区的生态环境系统的规划

在住区规划中要防止盲目提高容积率、只重建房不重环境的倾向。对住区空间的布置,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并按生态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原则,在住宅布置、环境布置、交通系统等环节保证住区有充足的日照,清新的空气,良好的通风,洁净的水面,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提高植物的中面系数(多种树)和造氧功能。不让小区有泥地,以尽量减少尘埃。要充分利用原有树林和水面,并使其合理使用。绝不能盲目破坏自然山水,随便推山建房,砍树取地。同时要做到处理“三废”,净化空气和水面,落实防风、防尘、防晒措施,改善小气候,使住区生态环境比原来好得多。生态住区要提倡环保理念、节能理念,充分利用环保材料、节能材料,使用太阳能,节约用水,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4 小区中各功分区能的组合规划

居住小区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公共空间即居住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供居民共同使用。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上应与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或城市公园、河流水系等结合在一起考虑,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半公共空间,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间,作为居住组团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居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有效空间,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自然的场所。在这部分的空间规划上应注重根据各居住组团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并保证其交通畅通、功能齐全。半私用空间是住宅楼幢之间的院落空间,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动和健身的场地,在设计上应注重其设施的多样化和完备性,把它规划成小区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动空间。私用空间即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底层庭院的设置使居民可以自由种植,增加组团内的景观,又使居民有安全感。

总之,未来住宅建设应推进居住小区产业现代化。推进住宅小区产业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是:建立符合住宅小区产业化的住宅建筑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住宅性能综合评价体系等,在住宅小区建设过程中,以科技进步为核心,从而全面提高住宅建设质量,改善住宅使用功能和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挽划法)及建设部制定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2] 薛慧平,魏征,吴屹东. 居住区生态小区的规划设计[J]. 陕西建筑, 2009,(06) .

篇4

关键词:社会需求;居住区规划;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TU98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3-0082-04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一直处于快速扩张阶段,特别是大规模的居住区开发建设。在欣欣向荣的城市发展背后,一些城市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比如城市特色减少、活力降低、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与邻里关系被打破。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以人为本”“生态文明”,要求城市发展由粗放式向内涵式生态文明城市转变,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型,这种转变既是国家层面城市发展建设战略问题,也是城乡规划学科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居住作为城市第一主要功能,其规划建设该如何以人为本,体现当前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既是规划实践者面对的问题,也是规划教育者应思考应对的问题,即如何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规划人才?

一、时代背景特征

(一)“增量规划”向 “存量规划”转变

近年来,深圳、上海等一些大城市提出“存量规划”的概念,其城市规划的重心已由空间扩张的增量规划向城市建成区功能优化调整的存量规划转变。各城市七八十年代建设的居住区面临着内外功能与外貌形态不适应当前城市发展节奏与居民生活要求,急需新一轮更新改造。而中国现行各大院校规划教育主要服务于空间扩张的增量规划,基本是以新开发为主的居住区规划理论与方法教学为主,大多数教材中不包含旧居住区更新改造相关内容,因此,这样的教学体系不能满足社会发展趋势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

(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对老龄化社会的定义通常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2014年末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表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050年老龄人口将超过4亿,2051年老龄人口将持续稳定在31%左右。

可见,中国老龄社会已不可逆转之势迅速到来。居住区作为老年人生活依托的主要空间,如何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居住区规划教学应对此作出专业教育与应对。

(三)居住市场需求转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居住观念从追求“生存性居住”向“高品质居住”转变,对居住区的景观环境、绿化生态环境、配套设置、社区邻里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

购买的不再仅仅是一个住房而是一个完善的社区。而当前的居住区规划教育主要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居住区住宅的规划布局,而关于居住区景观环境与空间环境设计无论从理论教学还是课程设计都未引起足够重视,景观设计更是缺乏系统性,基于满足使用者实际需求的设计意识和理念还未形成。

二、原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原理教学与课程设计脱节

城乡规划学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特征,因此,主干课程一般都制定了原理、课程设计实践两个教学环节。课程设计是规划原理学习的深化与知识体验。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拿到居住组团设计任务书一脸茫然,无法将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理在设计中实现,更难以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即出现原理到设计断层的现象,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较差。

(二)景观设计缺乏创意

学生缺乏系统的景观设计知识体系支撑,特别是针对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知识体系,因此,在学生做完规划布局后,对于景观设计往往无从下手,缺乏创意。此外,担任课程设计的专职教师大都有城市规划的专业背景,对于居住区景观设计他们更多地是评价,对于指导学生设计往往深度不够,最终出来的景观环境多为一片绿地,缺乏多样化,从而影响最终方案的效果,达不到应有的功能需求。

(三)教学手段缺乏多元化路径

信息化正不断影响和改变着我们,对于城市规划教学也同样如此。而很多科任教师,特别70年以前出生的中老年教师,他们利用信息化平台辅助教学的能力偏弱,而90后的年轻一代深受现代科技的影响,他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很高,思维活跃、自我意识较强的学生更希望、更接受与教师实时互动的学习形式。而当前的教学仍然以面对面单向传输的课堂教学为主,因此,已经远远不适应当前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三、教学思路调整与探索

(一)完善教学内容

首先,增加旧居住区更新改造知识内容,重视这部分知识在居住区规划原理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完善旧区更新知识体系,不仅是旧区规划的理念教育,同时,还包含设计策略与规划方法等具体知识体系的建立。重视传统居住文化与社会问题的思考,通过旧区更新改造,提升各个城市旧城区的功能与品质,特别是1998年之前住房实物分配政策下建造的住区。

其次,加强老龄化社会城市规划应对教育。社区养老是中国养老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居住区规划教学中,针对老人群体的居住需求,从行为心理学角度分析其空间需求,加强规划设计应对措施。

再次,加强住区景观设计知识体系教育。如将景观设计相关课程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之前开设,将以如何实现图面表达为主的景观设计转变为以如何被居民使用与感受的空间设计,以适应当前“高品质住宅区”的要求和居民的生活需求。

最后,在修建性详细规划课程设计环节,转变以新开发为主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为住区新开发、旧区更新、老龄住区(或者特定群体住区)规划三种形式并存的设计任务形式,让学生自行选择,后期通过成果汇报,完善不同选题知识体系的建构,如表1。

(二)教学环节设计程序改革

教学环节由“理论实践”变为“理论体验实践”。“体验”环节的设置,不仅是用活生生的案例进行现场教学或让学生体验实景带来的视觉冲击,更主要的是通过从物质空间与居民需求和物质空间与居民精神归属两层面设置问题与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疑问与任务去现场体验与调研。在最终汇报环节,可以邀请专业物业管理人员与住户代表共同参与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进入课程设计和做出更好的设计作铺垫,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和社会调查能力(表1)。

(三)增加方案科学评价方法教学内容

大数据时代的带来,对城市规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引导城市规划与建设,学者需要数据的可视化研究,以及对物质空间的评价。当前对新的方案生成的量化评价分析主要以软件模拟、数据预测、与相关规范限值的比较为主。对于旧区改造环境的分析主要通过仪器检测或监测,分析内容涉及声、光、热、风、空气品质、土壤等。这些量化评价知识体系与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使方案与设计更具有说服力与科学性,因此,城市规划教育应适当引入相关知识体系。

(四)适应信息化时代多元教学手段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与人民物质水平的提高,为多元化的教学提供了良好基础。借助于网络,利用电脑、手机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辅助教学尤其适应当前的教学环境。如网络教学平台、微课、微信群、QQ群等。网络教学平台可以针对一些普适性问题(图1),以固定格式的模板来回应学生常见问题与困惑;对于一些用文字表述不清楚的问题,可采用微视频辅助网络教学来解决(图2);而微信群、QQ群则相对比较灵活(图3),可针对学生突发问题随时答疑。

四、结语

对美好居住的探索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未来,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居住问题的解决将会更加复杂,其研究方法与涉及的领域将会更加多元,因此,城乡规划教学需要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市场导向、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需求,加强城乡规划教学与实践的研究,培养符合实践需求的规划人才,推动城乡居住环境的改善与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泉,陈刚.“由观到悟”――城市规划准也认识实习教学改革与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1):146-148.

[2]赵万民,等.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教育改革[J].城市规划,2014,38(1):62-68.

[3]段文杰,唐小晴,等.中国大学生性格优势调查分析―跨文化视角[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篇5

关键词:住宅小区;规划;定位;目标;原则;手法

Abstract: this paper work experience and the practical engineering, the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from market orientation, planning objectives, planning concept, principle of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planning technique and so on the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and has strong value and significance, for reference.

Keywords: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Positioning; Target; Principle; technique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安居不只是乐业。如今安居的概念已不仅仅是有屋而居,而是完整的配套设施、良好的住宅环境和住宅质量的结合,创造良好、舒适、宜人、便捷的住宅小区环境和住宅建筑,达成现代人对“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双重追求,这些已成为21世纪现代住宅小区建设的新理念。本文就某住宅小区规划过程中的各关键节点展开分析和探讨。

1规划条件

根据规划要求,该项目是集交通、居住、商业为一体的中型综合居住区。用地面积39 513 m2,总建筑面积162 198.1 m2,容积率3.7,建筑密度35%,由1栋32层(底部3层商业、上部单身公寓)、2栋28层(底部3层商业、上部单身公寓)、1栋25层住宅、1栋18层住宅及1栋3层幼儿园组成,其建筑形式以单身公寓和住宅为主,并配以高档的商业形成情景式商业内街,高低错落,形成城市道路的新制高点,完善城市形象。

2规划构思

总平面布局上,在充分研究分析该区域地段特征的前提下,寻求本地段内商业、居住业态与当地经济的互补与共生,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创造本地段的核心价值,并通过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手段实现上述目标。

高层住宅和低层商业沿某大道形成梯状布局、塑造城市形象、空间处理充分发挥立体交通的潜力,营造丰富的空间感受,形体处理以简洁的空间体量、明确的材质、多层次的景观渗透,来勾勒小区的时尚地标。

2.1市场定位

项目市场定位---高档住宅及配套商业,具有高品质居住生活环境的现代化生活社区。

环境塑造定位---充分利用基地特点,强调自然化生活氛围,实现天然景观要素、生态资源与人工优化处理的有机结合,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外部商业定位---本项目中的商业定位为服务性质为主的配套商业。本项目的商业及服务设施面积两万三千余平方米,以补充区域内配套商业设施的缺乏。

建筑房型设置定位---以20~90 m2的小房型住宅为主力房型,面积占住宅总面积70%以上,其他如100 m2以上的大户型住宅占少数。

2.2规划目标

基于用地自身特定的区位和环境资源条件,以设计现代化、园林化,创造充满时代感、富有高品质、体现了城市新风貌的新型城市居住空间及商业空间为目标,协调住宅区内外部的环境与景观形象,合理确定住宅的布局与开发强度,建设富有特色和文化韵味的现代化、人性化、生态型城市住区。最终达到“为公众美化环境、为城市塑造形象、为开发者打造品牌,为投资者创造利润”的目标。

2.3规划理念

2.3.1“自然”的概念

树立“都市化、生态化”的整体环境形象。本住宅小区拥有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作为开发建设的现代城市居住社区,基地内部及周边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在此基础之上规划形成的、充满生态自然异趣的居住氛围是区域内重要的城市景观资源之一。

充分利用现有基地条件,并进行适度改造与重整,使居民环境的营建尽可能地贴近自然,将原本有可能对开发建设不利的因素转变成引人注目的亮点,树立城市居住社区“生态、雅居”的整体环境形象,这便使在房产开发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自然”的概念,即一种经过人工处理了的优化的、与居住紧密结合的自然环境。

2.3.2“社区”的理念

通过围合内向聚合空间,从物质载体的角度力图实现人际交往、居住社区认同感。

本住宅小区作为面向社会的房产开发项目,必须以“社区”概念作为居住区开发建设的立足点,通过物质空间以及各项服务设施的合理规划建设,在居住小区内部形成易于居民相互交往的空间环境,为住区在建成后的使用过程中形成持续发展的“社区”环境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因此,居住小区以及居住组团必须在环境、场地以及住宅的设计与空间布局中反映这一居住理念。并通过相应的物质实体配置来实现住宅区内部“社区”归属感。

2.3.3环境景观均好性理念

环境的均好性是中高档商品化住区的典型特征,强调住区环境资源的均好与共享。规划中绿地和公共设施安排尽量做到比较均衡,尽可能使各个组团、每户居民都能获得良好的居住环境,每个住户都能方便的使用。当处于不能均享的限制条件下,则应做出弥补措施,创造必要的景观环境。

强调居住物理环境的均好,要使每个家庭都能获得良好的日照、采光、通风、隔音和朝向,在规划设计时就要保证有效的日照间距,引导夏季主导风向的流通,隔绝外来噪音的干扰以及创造具有温馨、朴素和亲切的视觉环境。

2.4规划设计原则

2.4.1人本原则

整体尺度设定、环境设计以人为本、通过宏观结构层面上的总体考虑与微观景观与住宅设计层面上的具体细部设计相结合,强调人性化的规划设计原则。

以人为本,考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居家生活模式的转变,形成一种绿意、自然、艺术、和谐、舒适、高效的居住环境。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在数量上、质量上均以高标准、高起点为原则,强调方便居住人群的使用。

2.4.2生态化原则

在保持并适度调整优化原有景观格局的基础之上,在具体居住空间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强调对自然景观、生态要素的引入。

在局部地带,如景观轴线,有机结合地形重整,创建生态景观与绿地的有机结合,形成住区整体的景观轴线,调节优化整个居住社区的局部小气候,成为该居住环境优势与亮点。

贯彻“尊重自然”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概念,以建设绿色居住空间环境为规划目标,满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生活家园。

2.4.3可操作性原则

面对规划基地内的现状景观资源,在充分调查、分析现状地形条件的基础之上,合理有效地、适度地对地形重整,从而创造出既宜于人们居住生活,又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生态资源的居住社区。

在户型配备方面,充分考虑多样化的需要,以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满足不同居住群体的生活需要。

在配套服务设施的开发建设中,根据城市商业发展的宏观需求来确定经营项目与运作方式,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以达到对土地的最优化利用。住宅区建设以科技为先导,加强新技术的利用,使住区建设新技术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促进住区市政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注重物业管理与安全保卫。

2.4.4科技化原则

努力将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与传统居住生活模式有机结合,提升住宅功能质量与环境水平,在确保生活模式宜人的前提之下,提供舒适、安全、经济、科学、超前的现代化居住空间。

2.4.5规划设计整体框架

处理上注重整体性与融合性,形成中心围合、空间交融的景观形态。在核心位置设置景观步道以增强小区空间景观的层次感;在住宅的规划设计中,为了避免建筑形象的单调和围合空间的压抑感,将部分住宅组群做了分段处理和微小的错落变化,以加强整体的节奏感和空间的变化,形成良好的空间感受,并与绿化相融合。

(1)住宅布局。

识别性与认同感---住宅布局强调空间塑造,强调单体的布局,通过住宅单体的造型和空间限定,形成相对内向围合的邻里空间。

(2)公建布局。

区位性与方便性---沿西环大道布置商业,结合小区内部景观布置配电房,在临近商业的住宅楼底层布置物业管理用房和社区服务用房。此外,结合中心绿地与各组团绿化设置一定数量的休闲服务设施以及健身活动设施。

2.4.6道路系统设计

小区于基地东侧规划道路设主要出入口,于西侧规划道路设次要出入口,区内主要道路宽6~7 m,沿用地布置成环状,线型流畅与城市道路连接,便于区内交通组织,避免外部交通的穿越,同时形成区内变化丰富的景观效果。结合区内景观空间及相应的规划住宅院落、公共设施的设置,设有完整的步行系统。

2.5规划手法

2.5.1整体统一

强调小区建设的整体性,包括:住宅群体布局、道路系统、绿化系统与市政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形成整体。

(1)公共空间优先。

在城市建设用地日趋紧张的今天,高居住密度、高建筑容积率的开发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如何将这一现实的难点转化为规划设计本身的优势是本方案力图达到的目标。居住活动的集约化是未来都市居住建筑的发展趋势,本方案以此为前提,将住宅、停车、社区的生活服务设施适当的集中,在满足人们社会交往,现代生活多元需求的同时,有效控制建筑密度,让公共空间、自然生态空间与绿化环境场所成为居住社区的主题。

(2)绿化渗透。

围绕小区的中心绿地,有机组织住宅的院落空间,使其与中心绿化与景观环境充分联系与融合,形成整体、统一的住区生态环境。

(3)空间轴线与自由布局相结合。

整个方案的空间构图采用空间轴线控制与自由布局相结合的手法,在强调空间景观轴线的同时,在这个整体空间布局与形态上,又通过道路与建筑的有机布局来强调其自然个性,并通过步行线的组织在人行活动与视觉上将两者进行有机地结合。

2.5.2空间形态

整个小区以东侧住宅入口和西北侧商业内街入口贯穿的轴线为空间中轴,形成整个住宅区的环境识别特征;住宅的布局组成的围合形成向中央绿地开放的院落空间,从而构成一个整体。

群体轮廓:整个小区的总体建筑轮廓,采用18、25、28、32层的高层住宅及底层商业内街相结合的建筑布局形式。在景观界面的道路系统,穿行于各规划住宅院落之间,创造步移景异的宜人生活环境与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并与各公共设施有效的联系。

商业区部分设置完整的步行商业内街和外街,形成内部商业的对话,完善了本区域的商业配套设施。

结语

小区规划反映当地的城市文化和地区风貌,要打造高品位小区就必须注重整体规划的每个环节,才能做出文化内涵丰富,艺术性强的作品。根据不同项目特定的环境精心设计,去追求各自的需求,即美与丑、动与静、舒畅与局促、休闲与烦躁等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改善居住环境,健全住宅功能和区域配套设施,达到提高城市品位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居民住宅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现代居民住宅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中,必须坚持规划设计原则进行,并结合居民住宅区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和科学化的规划与设计,以尽可能地达到人们的居住环境要求为目标,做好每一项规划设计工作。

1居住小区的概念

居住小区是以住宅楼房为主体并配有商业网点、文化教育、娱乐、绿化、公用和公共设施等而形成的居民生活区。居住小区在城市规划中的概念是指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并且不被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区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

1 做好居民住宅区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规划设计中应遵循生态化、人性化、当地文化与特色等基本原则。

1.1 生态规划与设计原则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的保留居民住宅区内原有的植被,并将其融入即将规划的生态环境之中。对于添加的植物必须与居民住宅区所处的气候特点相符,确保植物与植物之间无物种的竞争,从而保证结构合理、种群稳定、功能齐全,为构建生态功能多样化的现代居民住宅区打下坚实的基础,全面改善住宅区的人居环境。此外,在环境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结合现有湖泊、溪流等的水文特点,以降低对自然排水的干扰,从而达到控制径流、节约用水、促进水循环和补充地下水并创造良好的气候环境的最终目标。

1.2 人性化的居住环境设计原则

居民住宅区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最终是服务广大居民,因而在住宅区居住环境设计工作中必须遵循人性化的基本原则。通常住宅区的居民绿地使用行为主要有:锻炼休闲、群体活动、安静活动、喧闹活动、从儿童到老人的各种活动等,这些活动往往交叉进行,因而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活动类型的不同,进行人性化的设计,为居民创造和谐的居住环境。此外,还应在设计过程中结合住宅区内居民的需求进行人性化的绿化规划与布局,着重处理住宅区内外部的逻辑关系、区之间的性质差异,确保整个设计的秩序性和完整性,尤其应注重居民的需要和小区特点,确保居住环境设计的人性化,充分体现设计者的设计价值。

1.3 充分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特色

现代居民住宅区的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除了遵循上述两点之外,还应充分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特色,并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相符合,才能全面体现当地的价值观。例如,在《**市城市生态系统规划(2010~2020)》中就着力于“千年宋城、生态宜居”的城市景观风貌格局的打造。这里的千年宋城,就是要充分融入赣州当地的文化和特色,打造“千年宋城、生态宜居”的城市景观风貌格局。

2 现代居民住宅区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

2.1 现代居民住宅区的硬质景观的规划设计

现在很多城市都具有开阔的广场、豪华的铺装、木制的花架和亭子以及各种各样的景观,然而很多城市为了考虑商业利益,将广场的设置与居民住宅区相离甚远,因而只限于广场周边居民的使用,整个城市的居民难以得到全面的享受,而且很多广场上连树都没有一棵,使得夏季活动广场的利用率低下。因而在硬质景观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在广场附近设置带有座椅的种植池,并在池内栽种落叶大树,夏天乘凉冬天晒太阳。设置亭子时可以选择那些相对安静而又围合的空间,并在景观设计时合理利用宅距,组团布局,并设置足够的小品和空间,确保每个区域都具有自己的活动中心和景观中心,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在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需求的同时提高城市的社会形象。

2.2 现代居民住宅区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在现代居民住宅区的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工作中,作为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在选择植物时应根据植物的粉尘吸收能力、抗污染能力、耐阴能力、生长速度等生活习性及灌木、乔木、树冠的大小、叶色、树形等形态特征,结合实际需要来选择,并尽可能的凸显植物的特性。例如,**市中心城区 2011 年保障房工程园林景观及配套设施工程在这方面就做的比较成功。在植物配置方面,除了常规的乔灌草应高低错落的搭配外,还应注意其与建筑的间距,并严格按照设计标准进行设置:在建筑的窗户周围不能栽种大乔木,尤其是生长速度较快的树种与常绿乔木。如果为了美观性和对称性以及一些特殊的要求,不得不在窗户周围种植,那么也应至少在确保不论其如何生长也会影响采光和通风的前提下进行栽种,否则就不能栽种,这是因为一旦栽种就会影响建筑的采光与通风。

3居住小区绿地设计的要求

3.1地形

1)因地制宜。园林地貌处理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宜山则山,宜水则水。以利用原地形为主,进行适当的改造。

2)师法自然。园林地貌创作要借鉴自然,以多姿多彩的自然地貌为蓝本;即所谓“以真为假”来塑造园林地貌,而且要继承中国传统的掇山理水手法,“做假成真”,使园林地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出于自然高于自然。

3)园林地貌除注意本身的造型外,还要为园中建筑及其他工程设施创造合适的场地,施工时注意保留表土以利植物的生长。在造景方面,地貌同其他景物要相互配合,山水须有建筑、植物等的点缀;园中建筑及其他设施也需要山水的烘托。

3.2水体

小区园林中的水景,多为人工砌筑而成。水景的形式相当丰富。

1)按水体的形式可分为自然式水体和规则式水体。

2)按水流的状态可分为静态水景和动态水景。

3.3建筑

1)统一协调。景观建筑设计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包括色彩、体量、质感,并在视觉上融为一体。

2)功能性与景观性结合。景观建筑还要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现代化的居住小区要满足不同的使用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功能性与观赏性有机结合。

3.4植物

植物在居住小区的景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阿娜多姿的花草树木,丰富多彩的植物布置,以及少量的建筑小品、水体等点缀,利用植物材料分隔空间,增加层次,美化居住小区的面貌,使居住建筑群更显生动活泼,起到“佳则收之,俗则屏之”的作用。

1)植物的选择。居住小区一般人口集中,住房拥挤,绿地缺乏,环境条件比较差,植树造林人为损害较大,所以在居住小区绿化中,除了要符合总的规划和统一风格外,还要充分考虑选用具有以下特点的树种:

(1)对环境适应性强、便于管理的乡土树种。应当优先使用耐瘠薄、生长健壮、病虫害少、管理粗放的乡土树种,这样可以保证树木生长茂盛,绿化收效快,并具地方特色。

(2)树冠高大,枝叶茂密的落叶、阔叶乔木,在酷暑的夏季,可使居住小区有大面积的遮荫,枝叶繁茂,能吸附一些灰尘,减少噪音,使居民的生活环境安静,空气新鲜,冬季又不遮阳光。

(3)常绿树种和开花树种。可以利用常绿树种作为基础色调,保证冬季常绿例如大叶女贞树、广玉兰、石楠等。小气候条件较好的地方,儿童游戏场附近,宜栽姿态优美、花色、叶色丰满的植物,如红枫树、叶李、紫薇等。

2)植物配置。在进行绿化植物配置时,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植物生态及功能要求和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在对不同小区的植物配置时,要因地制宜,结合不同的地点,采用不同的配置方法,其常用的一般原则如下。

(1)乔灌结合,常绿和落叶,速生和慢生相结合,适当地配置和点缀一些花卉、草皮。在树种搭配上,既要满足生物学特性,又要考虑绿化景观效果。

(2)植物种类不宜繁多,但也要避免单调,更不能搭配雷同,要达到多样统一。

(3)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力求有变化,创造出优美的林冠线,打破建筑群体的单调和呆板感。

4居住小区景观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小区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居住小区不单单是居住的功能,也是人们修身养性,思想与感情交流的地方。因此在居住小区绿地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绿地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使居住小区真正成为居民生活、休息的良好场所。但在目前,各居住小区绿地还存在很多问题,还没有完全达到理想的小区绿地标准。所以居住小区在进行绿地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问题,力求做到最好,满足居民的需求和现代居住小区绿地的标准。

5 结语

总之,就如何做好居民住宅区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作为现代住宅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应遵循生态化、人性化、当地文化与特色等基本原则,结合居民住宅区特点,个性化和科学化的规划设计,为构建和谐生态宜居型现代居民住宅区风景景观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

1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

当今,人们不再只满足房屋的精致装修,开始关注居住区景观环境。从景观规划设计学角度来说有其必然性,其一,追求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是城市人内在的需求,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其二,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提高了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因此,作为景观设计师,在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应从视觉景观形象、人的行为心理及环境生态绿化等方面全面分析,设计出舒适宜人的居住区环境。

2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现状及问题

现在的居住区景观设计越来越关注景观建筑的营造、活动设施的选择、照明及室外小品的设计,这大大提升了住区环境质量,但在设计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对基地环境景观及现状景观的考察力度不够、设计流于形式忽略使用功能、植物配置,未能实现生态化布局、活动场地忽略人的使用特点等现象。基于对居住区景观设计现状的调查分析,现将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第一,为了营造山水环绕的住区景观环境,改善地区小气候,一些居住区“挖湖堆山”大动土方。这样的大手笔会导致地表径流改变,造成景观要素营建与维护的障碍,此外基地现状景观的改变使居住区与周边环境缺乏景观衔接。

第二,有的开发商和设计师为了住区景观设计主题的独特性,通过营造磅礴气势的景观或者通过抽象图形造成的视觉冲击吸引人们的关注,但是这种追求壮观视觉效果的做法,忽略了为居民着想,未能根据人的尺度营造亲切的生态及人性空间。例如运用笔直的景观大道或世纪大道、加大步行道的宽度并在道路两旁种植高大乔木、摆放花钵、放置大型雕塑的方法来体现居住区的大气,这种做法忽略了景观细部处理,从而使其景观效果不明显又缺乏实用性。

第三,某些居住区内集中布置面积过大的活动广场,忽略了使用群体的差异,违背了营造住区家园感和花园感的初衷。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设计师为在有限的用地面积内提高居民的使用率,集中布置广场以满足社区人们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健身娱乐等需求,从而导致硬质景观设计面积过大,软质景观面积减少,硬质铺装与绿化不能相融。如果广场内部再缺乏绿化,那么炎炎夏日无庇荫之处的广场必然影响人们户外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以人为本应该兼顾个人和群体使用的需要,也就是说要兼顾景观的私密性和公共性。集中布置的活动广场不能平衡各居住组团内居民的使用,步行距离过长会限制人们的出行,尤其是对使用广场频度较高的老人和儿童造成不便。

第四,就现在的居住区景观来说,没能充分发挥绿化的作用。一方面景观绿化见缝插针未能形成一定种植规模,空旷的草地、单调的植物种类和种植形式,不能实现小区家园感和花园感的目标。另一方面没能借助绿化有效组织居住区的风道、视觉通廊和环境走廊。因此,需要充分发挥绿化在美化环境、构筑空间、组织视线、改善小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第五,水景是高尚居住区的必备条件,一些居住区甚至加大水体面积以博得买家的喜爱,偌大的水面空无一物,硬质驳岸的僵硬与水体的柔美显得格格不入,究其原因,在于设计者过于追求人工硬质景观而忽略了生态软质景观,显然,这种仅关注功能而忽略了生态性的设计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水景设计应关注水体形态和生态理念的引入。

3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1)顺应地形,依山就势。居住区景观设计应结合地形条件进行设计,根据地形坡级安排各功能分区,对各种活动内容进行划分,从而形成独特的居住区景观。若原有地形起伏,那么居住区所有建筑的正负零标高,建筑群随着地形起伏而起伏,各居住区之间以台阶或坡道连接,依地形特点布置水景,挡土墙结合雕塑或廊架设计以丰富竖向景观层次。若基地内地形较为平坦,可以小范围的改造地形创造微地形,结合植物布置丰富竖向层次,作为人们聊天聚会、体育锻炼、开展邻里交往的场所。

(2)步道宜窄,以曲代直。居住区内的游步道处理应该考虑居民使用的舒适性,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步道宜窄使之更贴近人的尺度。此外步道宜曲不宜直,步道两旁应种植体态优美、枝叶舒展的乔灌木,每隔一定距离设置座椅或亭廊,布置一些尺度宜人的雕塑,线性婉转的道路令人们步行速度减慢,更加关注于景观空间内的细节,从而放松心情,使得住区环境可游可赏。

(3)广场宜小,化整为零。居住区广场的规划设计应从功能出发,为居民提供便利和舒适的小空间。首先应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在绿色组团中,使其更好地融于自然,这样不仅尺度适宜,也为单位组团内居民的使用提供了方便。如果小区面积较小,集中布置的广场则应结合绿化设计,运用树阵化整为零,这样可获得更多的绿茵也会使广场的形式美感得到加强。其次,广场的形式不应过于追求场地本身形式的完整。例如以圆为母题的广场,这样的形式极易与周围的建筑轮廓线产生冲突,会形成一系列难以处理的尖角空间,不利于植被栽植、材料铺装以及景点布置,应多用一些不规则的灵活构图方式,如利用折线形使植物景观与硬质景观穿插,尤其是广场与周围环境衔接部分宜隐不宜显,以此来减弱边界过渡的生硬感,更好地与居住区环境结合。

(4)绿满全景,密植分层。从居住区视觉景观出发,应该利用绿化多作视觉通廊和环境走廊。可将绿化与基地内起伏的地形、蜿蜒的道路、自然的水体结合来布置活动游憩场地,也可做集中的带状绿地布局。从环境生态方面看,应该多种乔灌木,增加绿量,提供绿荫,多做立体化绿化,讲求植物的层次,从低到高为草皮、灌木、小乔木、大乔木结合地形布置,围合出自然而层次丰富的绿色空间。从人的行为活动方面看,可将绿化与活动场地结合,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如在绿荫下布置老人活动区与儿童活动区、散步聊天的林荫小道以及休息座椅等。

(5)师法自然,巧用水景。居住区水景设计应该师法自然,所谓“师法”,蕴涵两重意思,一是在设计中有意识的模仿自然水景的形态,如自然河、湖、溪、涧。然后通过新材料新工艺重新诠释自然水体,这样可使居住区水景设计更贴近自然,有利于形成舒适放松的氛围。具体运用中应尽可能地用缓坡和植物营造出自然坡岸,水景旁的步道与水面若即若离、时隐时现,除了亲水平台,邻水步道与岸线应保持大于1.2米的距离,种植不阻挡视线的乔灌木丰富沿岸植物群落。二是在设计中有意模仿自然的渗透系统,发挥大自然的自能动性,补给景观用水,使之符合“生态主义”的设计原理。例如引入“雨水花园”的理念,经过合理的设计和维护来改善居住区景观环境。

4 结语

居住区景观应该满足人们的家园感、花园感和归属感,它的自然宁静、舒适宜人是钢筋水泥城市的缓冲器,设计师要认真对待实地考察、构思立意、推敲形式和空间设计的每个环节,使设计的每一步落于实处。

篇8

关键词:小区住宅;景观;环境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 social productivity, increasing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the peopl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life enriched,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living level is improving continuously. How in the limited city space, to create a suitable living landscape, become the goal of designers. Taking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a residential area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city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velopment.

Keywords: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居民小区的环境景观的规划设计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小区档次高低、环境质量优劣的重要因素,营造园林景观社区,提升社区生态自然文化品位,已成为城市居民追求的时尚潮流。那么如何尽快提升社区园林景观设计水平,进而提升城市社区文化品位呢,这是摆在城市园林设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以广州某小区为例分析

广州某大型楼盘,位于天河区,总建筑面积400000 平方米,占地面积104600 平方米。周边有很多学校,另有医院,购物中心等,项目地块被城市道路分隔为东西两块,周边拥有极其便利的交通优势。此外该项目地块有部分高差,东部以当地居民建筑为主,西部有未开垦的农田和水塘,项目南面有工厂建筑,东南和东部端均有排水走廊交叉通过。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如图1

图1 总平面图

2.1 景观文化分析

(1)明确居住群体的社会特征

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首先要明确应该服务群体的社会特征,从而做出恰当的服务定位。该社区是一座以文化教育为主题的资优社区。全方位打造家的概念,突显诗意的居住理念,小区绿化率40%以上,工程质量合格率100%。在景观营造上,注重立体设计手法,吸收欧式和苏式园林的精华,采用增加亭台、廊架、喷泉、雕塑等立体化绿化手法,并在不同的楼前精心设计,保持其差异性,实现一楼一景、异楼异景(图2)。在社区,处处体现流畅的韵律感和极强的艺术文化感。区内有亲情雕塑、艺术喷泉、亭廊、坐椅、健身器材、VIP会所等配套设计齐全,五大智能安防系统,给居民的入住提供了安全保障。社区中心广场,占地6000m2,设有篮球场一座、健身器材若干,广场一端特设高档VIP会所一座,会所内设有棋牌室、乒乓球室、台球室、少儿活动室、老年活动室等,可供业主休闲娱乐,运动健身。

图2 亭台、雕塑实景

(2)把握居住群体的地域特征

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地域特色,特定的地域文化中会有特别的地域群体,规划设计应详细地研究当地特色和文化。该小区东西区中间,是一条集文化、艺术、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公益性生态旅游景观商业街(图3)。建设风格上,集中式、日式、欧式手法为一体,采用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布景方式,古今结合,中外包容,既有开场绿地,又有造型围墙(图4);既有曲径幽远的小道,又有精美的下沉广场;既有雕塑喷泉,又有健身器械和座椅回廊;更有金门迎客、中华一脉、日月同辉、乾坤普照、曲水流觞等十八处景点映衬,实现了一处一景,一景一园的效果,使亲和性在天街得以充分体现;天街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在各景点处镶嵌了千余块摩崖石,雕刻有近十万字的唐诗宋词、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三字经、百家姓起源、易经等古今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寓教于乐,使游人在游览之余,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图3 文化雕塑实景

图4建筑外面效果图

2.2 景观品质打造

该社区景观规划设计,既注重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更注重人们在精神方面的享受,在浓厚的文化气息中本着以下几方面体现景观品质打造。

(1)小区规划

社区规划景观设计的目标是:以新世纪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技术为设计依据,以文化教育为主题,突显诗意的居住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主,以建设生态绿色居住空间环境为总体目标,创造一个成为人们理想家园的现代化的高尚精品住宅小区。其设计原则是:第一,把握、引导新生活方式。新世纪规划师的责任是通过良好空间环境的创造而导入新的生活方式与格调;第二,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主题,以生态环境为依托,引入居住文化的内涵。通过对周边环境的改造与借鉴及合理的景观规划布局,使内外环境互相渗透,达到生态的统一,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住宅间距适当,日照充足。科学的布局加适度超前的规划理念,建立起小区自身独特的居住文化;第三,创造具有鲜明个性的景观环境氛围,塑造与新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社区形象。不同组团采用不同的环境与景观语言,增强归属感与识别性。

(2)整体环境

社区周边教育设施环绕。采取“ 小区——组团——住宅群落”三级管理模式,并在以往三级空间模式的基础上减少小区级出入口,增加组团级半公共空间的多样性、交互性,既有利于小区封闭式管理,又丰富了邻里交往空间。少而适中的小区级道路开口,优化了与周边环境的交通组织关系。规划将小区级商业性公建布置在边缘和人流较为集中的地方,加大了公建的共享作用。使小区从结构布局、交通组织到管理方式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区内道路均设计成弧线型,与单元错接的住宅相呼应,使小区空间风格流畅、柔和;既改变了多层行列式布局单调呆板的毛病,又在原本平坦的用地上创造出步移景异的动人效果,做到变化于统一之中。

采用现代新都市主义建筑风格,清新飘逸的外立面,错落有致的楼体布局,高低起伏的立体化景观,充满人性化设计的户型,洋溢水之灵动的湖泊水景,延绵不绝的坡地景观,尽显规划匠心独具,美宅气质浑然天成(图5)。

图5弧线形小区道路及建筑外立面实景

(3)绿化设计

绿化设计以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规划手法从以下方面做到一致性:结构一致——小区外部空间绿化系统与三级结构相适应。以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到私有空间,层次分明,中心突出,形成完整的游憩空间系统。

细部用层林、色叶、流水、景石精心打造。采用立体设计手法,摒弃华而不实的绿化面积,在满足功能时结合平面布局,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利用乔灌木、建筑小品、花架等来塑造立体效果。大片绿地用成片乔灌木、竹林等来塑造,立面设计考虑动态透视效果,达到移步换景的良好效果(图6)。

图6小区实景

(4)户型设计

地方化的住宅设计。户型设计在满足各项功能均好的前提下,特别注重良好的室内通风。如房间尽可能规则,南北向门窗基本对齐,以利于形成夏季穿堂风来适应南方气候上的特殊需要。设计除了保证房间内有壁柜外,还将各主卧室设置了进入式衣橱,作为细部设计的体贴之举。

社区精心设计打造出:“先进花园再进家”的户型,首家实现了每户进门即花园,拥有一方纯私人花园空间,聊天、品茗、对弈、休闲,俯视采撷楼前风景的惬意生活。

(5)设施配套

全方位,高品质物业管理,遵循“物业管理是服务而不是管理”的理念,坚持“持续超越您的期望”之目标,使公园生活得以延续。物业以亲情和多形式的服务创造完美的居住生活,营造家庭文化氛围,使人们产生归属感。

湖岸风情会所,可尽情享受健身俱乐部大汗淋漓之后的尽兴和充实;垂钓俱乐部挥洒鲤鱼上钩的惊喜和得意;棋牌俱乐部品味对弈之后的成功与失败。

2.3 景观技术分析

该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打破了以往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墨守成规的老技术手段和方法,运用了新技术和高科技的材料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从而使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能够很好的得到可持续发展。

(1)照明技术

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霓虹灯技术。社区东西区中间的天街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霓虹灯技术,装有目前中国最长的霓虹灯演示牌,经过电脑编程,能展示出虚幻多变的三维动画效果。每到夜晚,霓虹灯、探照灯、投光灯、泛光灯、庭院灯、草坪灯,在天街交相辉映,争奇斗艳,绚丽多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游历其中,疑似进入灯光的海洋,令人流连忘返。在灯光的映衬下,天街两侧的商业店铺更是分外娇娆(图7)。

图7 夜景示意图

(2)智能生活

社区特设高智能化网络。全方位电子监控系统,“一卡通”出入管理系统,24小时电子巡更系统,公共区域背景音乐系统,小区全方位电子摄像系统,户户宽带网络系统,让人们尽享尊崇生活。

3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不难看出在当前和未来的居住区景观规划中,除了要注重安全防卫方面的设置和服务系统的完善以外,还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1)景观规划应注重人文环境

居住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所以其景观规划也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居民的生活模式,使整个小区有机地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大环境中。

(2)景观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影响小区居住条件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在尽可能不破坏原有的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

(3)小区景观规划应注重功能分区的组合

外部空间按功能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公共空间的规划应与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或城市公园、河流水系等结合考虑,营造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半公共空间规划应根据各居住组团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保证其交通畅通、功能齐全。半私用空间应注重设施的多样化和完备性,规划成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动空间。私用空间的设置使居民既可以自由种植,增加组团内的景观,又使居民有安全感。

(4)注重运用新技术与景观设计相结合

小区居住环境的好坏,是居民极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规划师高超的设计能力,还要运用新技术和高科技材料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从而使居住区景观规划在当前和未来能够不断创新,得到可持续发展。

4结 语

本文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得知,在当前和未来的居住区规划中,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除了要注重安全防卫方面的设置和注重服务系统的完善以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注重人文环境的创造、合理的功能分区、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运用新技术与景观设计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胡纹主编.居住区规划原理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篇9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规划为先导,以集约用地为关键,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的,把加快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完善“城市、城镇、村、组”四级城镇建设体系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抓手,坚持科学规划、集中建设、统一管理,彻底扭转村庄规划建设散、乱的状况,使全区农村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服务配套、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基本原则

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方便生活、适度集聚的原则;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三是群众参与、政府引导的原则;四是科学规划、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主要目标

按照“一年重点突破,三年辐射推广,五年全面实施”的要求,以全区148个行政村为中心,完成农村集中居住点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争取用8年时间建成117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率达到42%以上;对规划外的原有自然村庄逐步完成土地复垦。年,启动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8个。

四、工作重点

(一)制定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

编制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是搞好农民集中区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各乡镇要按照农民居住集中化、社区化的要求,根据乡镇村布局规划,科学确定集中居住区的规划范围、建设规模、功能设置及基础设施配套程度,在此基础上编制好建设规划。集中居住区的规模应综合考虑农村基础设施、公用设施配套的经济合理性,按照城区周边集居区规模不小于1200人、中心场镇周边集居区规模不小于750人、一般农村集居区不小于300人的要求,充分考虑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施的可行性,兼顾民风习俗,面向未来,适应发展,合理确定。规划的集中居住区距公路边沟不小于50米,严禁夹道建设。集中居住区的建筑设计,要因地制宜,凸现特色,功能配套,防止千村一面。年,按照每个行政村规划1-2个集中居住区的要求,完成全区148个行政村的布点规划;到年,按照每个生产组规划2-3个村民聚居点的要求,实现全区组级布点规划全覆盖。

(二)扎实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应以规模大、区位及基础设施好的现有村庄进行改造、扩建为主,以新建村庄为辅。具体建设应区别不同区位,确定不同形式,做到小高层、多层、低层相兼容。要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尽量提高居住建筑容积率,城区、中心场镇周边应以多层为主,容积率原则上不低于1.8,其它可适当增加低层和联排。各类用地指标要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和宅基地标准,不得突破国土部门的有关规定。对位于区规划建成区和各建制乡镇规划建成区内、现状聚居规模在3户以下、位于特殊控制区(风景核心区、文物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滞洪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等)和基础设施保护区内(水利、交通、电力等)、环境承载力差和生态环境恶劣的村民院落,均搬迁并入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撤并后的宅基地旧址和村庄建设用地要复耕或恢复植被。新建选址主要考虑交通条件便利、有较好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条件良好、生态环境优良、具有一定人口承载能力、具有产业发展基础和潜力的区域,同时选址不能或尽量少占农用地,且不在禁止建设区内。撤并与新建区域外的其余现状农民村落为保留农民集中居住区,主要以整治改造为主,通过农房整治、改善现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环境条件,切实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镇容村貌。年,启动大山铺镇大山村、团结镇土柱村、凤凰乡永胜村和济公村、和平乡金胜村、新民镇董家村、詹家村等8个村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并取得明显进展。

(三)切实做好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管理

加大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监管力度。规划确定前,一律暂停农民建房审批;各类项目建设需要拆迁安置的村民,一律安排到集中居住区建房或购房;凡是农村新建住宅,一律安排到集中居住区进行统一建设。对少数因房屋破旧、漏雨、墙体裂缝倾斜下沉、承重结构损坏等造成无法居住,或居住有危险且又无力新建住房的困难农户,要优先扶持其进集中居住区;经扶持仍难以进入集中居住区建房、购房的,可先用已进区村民腾出的原有住房进行过渡性置换。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实行分工负责制。区国土局负责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用地审批,核发《集体土地使用权证》,查处违法用地,要把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用地统一调整为建设用地,用地按相关规定一次性规划,根据需要逐年使用;区建设局负责对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方案审查、施工图设计行政审查、建设质量安全监督、核发《村镇房屋所有权证》;区交通局负责审查公路两侧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严禁公路两侧50米内定点建设;区环保局负责环评备案的审批;区城管执法分局负责对乡镇范围内的违章建房、宅基地占用、规划执行行为进行查处;各乡镇、村组负责农民建房资格审查。凡在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过程中,违反规划乱批条子、乱开口子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事关经济发展大局,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区上成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区长任组长,建设局局长、国土局局长任副组长,区农工办、发改局、水务局、交通局、环保局、交通局、城管执法分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建设局)。各乡镇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领导机构,充实领导力量,落实管理责任,切实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篇10

关键词:建筑学;课程体系;居住区规划设计;教学探索

一、“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校于2011年开设建筑学专业,经过5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本专业着重培养为城镇、县乡建设服务的宽口径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项目实践能力。2012年以建筑学为基础平台,学院开始开设“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但我院对于这一课程的教学经验不足,还需要借鉴名校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等内容,逐渐积累经验,进而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建立适应建筑学发展的课程体系。

1.课程定位不合理。“城市居住区规划课程”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大四之前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如别墅设计、多层建筑设计等。设计对象从小面积的建筑单体转换到十几公顷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内容从较简单的单体建筑转变为综合性极强的规划内容,学生不能马上转换思维模式,感觉无从下手,无法在短期内掌握规划应当遵循的规范与要求,无法在满足控规的情况下实现形式与空间的平衡协调。

2.缺乏整体意识。首先,以往的教学案例往往把城市与小区割裂开来,不注重小区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导致学生缺乏对局部与整体的正确把握。其次,学生需要尽快完成从建筑设计到规划设计的思维转变。最后,设计限制因素的增多及尺度的翻倍增加,也会使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整体性,不能全面考虑每个设计要素。

二、对“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的设想与探讨

1.加强项目考察的前期准备。学生在考察前应阅读文献参考资料,提前剖析项目的平面图、立面图等相关图纸,总结出详细的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与教师交流,列出考察项目的调研提纲,有目的地进行调研。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收集居住区规划规范,使其认识到规范是地区性、灵活性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2.分阶段教学。设计初期,以O计小组为单位,对某一居住区的周边环境、档次定位及项目涉及的规划问题进行认真分析,以此培养学生评价、观察具体问题的能力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设计中期,针对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碰到的难点(如空间划分、交通组织、内部环境条件、外部环境、规划结构等),结合设计过程中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PPT进行具体案例的分析、讲解,与学生一起分析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方法、步骤、原则和相关规范,使其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3.互动的教学方式。(1)分组学习讨论。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为增强小组凝聚力,学生之间要相互督促。每个设计阶段完成后,教师会先听取每组该阶段相关案例收集、课外学习、设计内容等方面的进展;然后进行小组间的论证,逐一点评方案;最后给出该阶段每位学生的设计分数。(2)加强跨年级交流。在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时,学生始终都要进行各设计阶段的交流讲评。此时,教师可以让低年级的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提前了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流程与要求,并要求高年级学生将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心得体会以及最后的成果与低年级学生进行交流探讨。(3)进行阶段性方案PPT汇报。在完成每一阶段的设计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规范的方案汇报,督促学生在初步构思的基础上继续分析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规范的PPT方案讲解,有助于学生理清设计思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教师对相关规范与形式法则的汇总讲评,学生可以加深认识,增强学习积极性,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结语

学院要勇于正视问题,明确培养方向,不断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在教材提升、教学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出符合建筑学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在房地产开发日趋理性化、严谨化,居住者对小区规划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娟.多专业联合授课模式探讨――以《居住区规划设计》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72-76.

[2]喻明红.关于城市规划专业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的教改探讨[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11):323-325.

[3]李若F.建筑学平台转型期《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的缺失与应对思考[J].福建建筑,2011(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