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篇1

对初涉城市规划理论的建筑学专业学生而言,传统的“教师讲授理论,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能力得不到提升。

(一)专业课程间缺乏联系

在学习城市规划学相关知识时,建筑学专业学生面临着从建筑设计思维到规划设计思维的转换,但一些院校在设置城市规划原理这一理论课程与居住区规划设计这一设计课程时,在时间上没有良好的衔接,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与方案设计脱节,较难领会城市规划设计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加之设计尺度和规模的变化以及限制因素的增多,使学生在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考虑不全面,难以在建筑密度、容积率等规划技术指标与实际空间之间建立正确的对应关系,设计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专业课程与关联课程间缺乏联系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注重对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科理论的讲授,缺少对相关知识(经济、社会、环境、公共管理等)的启发性引导,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系统、学习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片面注重图纸表达与图面效果,而非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居住用地在城市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居住区与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抛开城市论小区,忽视小区与周边地区与设施的互动和影响关系,导致学生缺乏整体与区域意识。

(三)封闭的教学模式与实践缺乏联系

封闭的教学导致学生在居住区规划中不了解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及市场需求,出现不重视住宅选型、户型与居住区定位不匹配,容积率设定与地段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等问题。学生主观地认为城市规划方法是定型化、工程性的,而实际上城市规划兼具工程艺术和公共管理性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城市规划方法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成熟深化,与政府政策、经济形势以及社会需求密切相关,与人的思想与行为模式密切相关。因此,对已建成的居住小区进行系统调研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主动的、有针对性的调研,可以了解到与居住区规划相关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等知识,对居住区规划设计起到指导作用。

二、教学模式改革对策

基于时代的发展及城市规划的学科特点,针对建筑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居住区规划设计这门课程所出现的问题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笔者总结出开放性、系统性、多样性的教学模式。

(一)增强课程的开放性

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在实际的城市规划项目中,从立项到实践,一般包括项目策划、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等阶段,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注重方案设计而忽视其他阶段。因此,应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初步调研、专题调研、模拟方案评审等内容,与方案设计阶段相衔接,有助于学生快速地从建筑设计向城市规划设计转换,初步掌握城市规划的工作程序和方法。课程组织的开放性。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不同,往往需要多人协作与独立思考相交替,因此方案设计过程宜采用集中—分散—集中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资源整合—独立思考—思想碰撞—回顾思考的过程,从而达到有效学习。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安排建筑设计理论、城市规划设计不同学科方向的研究生参与本科生课堂教学辅导,以增加不同专业、不同年级间学生的交流,从而加强本科生的学习效果。

(二)增强课程的系统性

针对专业课程与关联课程间缺乏联系的问题,应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增强课程的系统性。在纵向上,教师应从宏观到微观讲授不同层面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和内容,使学生有意识地考虑在实际项目中可能出现的影响和限制因素。在横向上,应建立以设计类课程为主干,以理论类、技术类和艺术类等关联课程为辅助的教学系统。在设计课程中引入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课程,引导学生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针对不同区位、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进行综合考虑,使学生掌握立足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统筹公共利益与市场需求的设计方法。此外,将城市规划原理授课时间由原来的大三上学期调到大三下学期,与大四上学期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相衔接。做到内容讲授的系统性,逐步加强学生的城市设计意识,提高学生协调群体建筑与城市空间、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增强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知识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学生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取知识,教学过程逐渐体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等特点,这打破了教师对学生进行单向传输的传统传播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新型教学模式。笔者通过建立固定流平台和永久性共享平台,打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增加师生间的交流。固定流平台:在课程初期,教师利用三到四个课时结合设计任务书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讲授,接着每周利用一天或半天时间用于学生的阶段性方案汇报和讨论。永久性共享平台:把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以班级、年级分成不同单元,将学生优秀作品、案例和专题研究储存到移动硬盘或光盘中,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对已有成果进行有效利用,为今后建立网络硬盘做准备。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与学类似于将知识输送和接收的过程,教学手段相当于运送知识的交通工具,不同工具的传输效果不同,因此应采取换乘式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即在一门课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一种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体验、交流、论证与研究,从而打破被动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选择因教学阶段的不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使学生快速吸收和运用知识,并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综合素质。

三、开放性、系统性、多样性教学模式的实践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课程实践中,笔者将开放性、系统性、多样性的教学模式进行多次实践,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就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来说,教学过程分为课堂讲授、小组调研、快题设计、小组汇报及规划设计五个阶段,笔者将案例式教学法、碰撞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与各个教学阶段进行交替和结合(表1),后四个阶段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分组的人数采用4-1-4-2人的组合形式,即学生4人完成一份调研作业及调研汇报、1人完成快题设计、2人完成一份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这种有分工有协作的分组学习方式,既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又加强了学生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在课堂讲授阶段,教师首先对比讲解前沿理论与传统理论,在此基础上引用经典案例做针对性讲解,期间设定多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质疑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如关于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三者内在的联系问题,通常只有在具有工作经验之后才能有较深入的理解。教师在案例讲解过程中,通常会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引导其在案例调研的过程中进行论证和体验。在学生对居住区规划的理论知识有了系统的了解后组织学生进行初步调研。在初步调研阶段,教师在拟定设计任务书的同时拟定调研任务书,要求学生针对当前商品住房供应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学习房地产开发项目策划及项目评估(包括如何看待地段区位条件、对地块出房率的期待、房产营销策略与卖点)。学生在实际调研与项目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定位预测,根据项目区位、交通现状,预测居住区入住人群及入住强度。以初步调研作为基础,学生在方案设计时将居住区规划设计与住宅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相结合,设计与入住人群的需求相适应的住宅户型、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绿地与公共交往空间。学生通过对房地产开发的项目策划和评估过程的学习,可以弥补封闭课堂讲授的不足,在方案构思过程中目标明确、脚踏实地。通过课堂讲授及初步调研,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建筑设计转换到规划设计,对于一些有关尺度或较难理解(如无障碍设计、停车场及公共交往空间的专题)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搜集、测量、问卷调查、体验等方式进行专题研究。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无障碍专题研究中,学生采用体验盲人、盲人按摩院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盲人的生活便利性和公共设施配置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到盲道位置的合理性设置、盲道在交通复杂地段的安全性等内容;在停车场设计专题中,学生把立体停车和残疾人停车作为一个重要关注点进行研究,通过亲身体验,了解停车位设置的合理尺度,通过立体停车的调研和立体停车的软件模拟学会合理设置立体停车;在公共交往空间专题研究中,学生体验到部分规划设计的不完美性和居民对公共空间改进的自发性,从而主动思考并调整自己的设计方法。专题研究既提高了学生对社会问题认识的敏锐性与对设计把握的全面性,也能令学生主动将理论研究与方案设计相结合。当学生对房地产开发的流程以及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要点有了一定的掌握,能够依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和自己的理解做出一套完整的居住区设计方案后,在快题阶段,学生通过独立设计对自己的掌握情况做出初步检验。之后由教师组织模拟评审,分小组进行调研及快题汇报,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点评,由此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快速设计能力。最后,学生两人一组完成一份规划设计方案,此时的方案较为成熟和完善。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必要性居住区特色特色要素营造方式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我国城市居住区(包括居住小区)的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城市面貌。全国各城市都在进行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建设,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城市环境面貌日新月异的同事,城市居民面对着崭新的居住环境所表现出的“失落感”和各居住区环境面貌的极大雷同所出现的“特色危机”,迫使城市规划师进行深刻的反思。

一、特色居住区的必要性

住宅及其与人类居住生活密切相关的空间环境,我们称之为居住生活空间。从不同的视角来考虑,居住生活空间具有不同的属性。居住生活空间的不同属性,均从客观上要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必须注重特色的营造,而作为规划设计人员,从主观上也要求自己的规划设计成果能充分反映包括政府规划管理部门、开发商和居住者等不同服务对象的价值需求,以及能在居住生活空间的不同属性之间找到适当的交汇点。

(一)居民的需求

住宅是满足人类需要的人工庇护所和基地。人类需要包括生理需要以及文化娱乐、社会交往、休闲运动等需要。以发展的进程而言,起初,人们仅期望“居住有其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人们开始重视生活质量,逐渐地对其住宅、居住环境以及居住区内的精神生活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人们满足自身愿望的能力相应提高。以发展的同一时期而言,一方面,由于个人能力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每个家庭需要与可能之间的平衡能力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和对居住生活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也带来需求的多元性。因此要满足这种多层次和多样化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要具有不同特色。

(二)开发销售的效益需求

从经济的角度看,住宅是一种商品。它既有一般商品的个性,又具有其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性。商品生产的经济效益要通过销售来实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使生产出来的商品顺利的销售出去,除了商品本身要物美价廉,即具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之外,其规格、型号、质量、产品形象和售后服务等都必须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另外,由于住宅商品的异质性、不可移动性和耐用性,因而更需要市场定位的准确和富有鲜明特色(卖点),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果只顾需求的多样性,盲目兴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居住环境恶劣的住宅,在市场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其后果不但是开发商难于承受的,同时也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社会的需求

从社会的角度看,住宅是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相互组织、相互渗透的复杂网络中的最基本单元。一方面,由于人生的大半光阴是生活在居住空间内,因而如果多数家庭无法为自己提供一良好的居住场所或改善居住环境时,这对个人、家庭以致社会,都有难以估计的影响;方面,妥善解决居住问题,不仅有利于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而且还有精神文明方面的积极意义,因为良好的居住环境可以陶冶和提高居民的文明素养。因此,除了发展商品供应体系之外,客观上还应结合各地条件,建立和完善各具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

(四)文化传承的需求

特色人文环境的创造应考虑以下三点:①把具有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的不同时期的代表建筑物、构筑物直接组织到新规划的居住空间环境中。留下历史与文化的记忆,保持特定的文化氛围。②运用现代城市设计的手法,如借景、渗透、过渡等把居住区周围的人文景观有机地组织到居住区的内部环境之中,使居住区空间环境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③把代表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生活习俗有意识地组织到居住空间环境之中,并为此提供适宜的空间环境。如节日庆祝、集贸活动、宗教习俗等。

同时住宅建筑也是一种艺术。住宅不仅是建筑的重要样式之一,而且还是建筑的原生样式。建筑艺术被誉为立体的书、凝固的音乐、铁石浇筑的诗篇、历史文化的里程碑等。艺术创作源自生活,而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这就决定了靠抄袭而得到的单调呆板的建筑是没有生命力的,能传颂于后人的必然是那些富有创意的和谐协调的作品。

二、构成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特色要素

要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营造特色,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要素。在“人居”会议上,《人居环境议程:目标和原则、承诺和全球行动计划》中指出:“适当的住房指的不是头上一片屋顶而已,他还指适当的独立居住的地方;适当的空间,进出门的方便;适当的安全,包括长期居住有保障,结构牢靠持久;适当的照明、取暖和通风,诸如供水、卫生和垃圾管理等适当的基础设施;适当的地点和基础设施而言的适当和方便的位置,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可负担的范围内取得”。

归纳而言,构成要素包括住区所处地域条件、居住环境空间营造、居住生活环境和房产投资成本四个方面。

(一)居住区地域条件

地域不同带来了气候差异以及风俗人情的不同等。居住区规划应从以人文本的原则出发,研究当地的传统民居的特色,使其与居住传统相辅相成,体现当地地域特色。同时,由于地域不同,传统民居在平面布局、造型以及建筑构造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北方民居直率粗放,南方民居则小巧玲珑,构造大都追求精巧别致。传统民居的这些特点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并运用到当地的居住区规划中去,创造整体形象个性化的可识别的居住环境。

(二)居住空间营造

它包含总体布局形态和居住空间组织两方面,侧重于如何兼顾封闭与开放这一关系,并以居住行为规律为依据。

1)总体布局形态

居住区总体布局形态的构成依赖于它的整体布局特征和六个要素,即建筑、空间、道路、绿地、地形与小品、细部形态的塑造。

居住区得整体空间形态与建筑、道路、绿地等要素的布局与设计具有简洁易被认知的形态构架、明晰的方向、比较确定的几何形状和容易记认的颜色和材料。居住区或小区的主要道路与广场的形态与居住区内的主导空间形态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优美容易认知的道路线型、清晰的道路系统、良好的断面组织与路面铺装也最容易表现居住区的特色。通过绿地设计使居住区具有某种特色。

2)居室空间组织环境均好性

居室空间组织的重点在于尊重居住者共享居住空间的权益和住宅内部设计。值得强调的是,我们不但要处理好居住区外景观的规划设计,更要处理好居住者从所居住单元远眺的景观。无论是从营销的角度或是从公平的角度来看,应尽可能使每户皆有景观或拥有开阔的视野。朝向优美景观或视野开阔的单元应布置较大套型,以争取最佳的经济效益。

3)居住生活环境

自然因素对居住环境特色的创造具有相对永恒的价值。自然环境条件是居住环境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条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具有相对的独特性和永恒魅力,而且难以模仿。这些自然条件既是特色创造的重要素材,又是环境特色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人们在生活环境开发中往往只为迎合当时的公众需要和开发商的短期利益,而对生态的长期环境考虑较少,导致在开发中大量改变地形、地貌,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居住区选址,应充分考虑原有地形地貌及周围的环境,远离噪声源和有害气体释放源,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尽量少的改变地形。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创造景观,最求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的协调统一。

(三)自然环境营造

1)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的规划既要重视每户的通风、采光和日照的要求,又要从居住区的大环境考虑防晒、防风、隔声、防尘、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和“三废”处理的对策和措施,从而确保居住区得良好生态环境。

2)景观环境

景观环境的规划其一是借助周围的自然景观或四周已建成区可能给予陪衬与烘托的人文景观;其二是通过居住区的绿地、植物等软质景物和建筑小品、运动场地、水池、灯饰、道路以及住宅建筑等硬质景观构成的群体景观来体现。

3)物质设施环境

物质设施环境由交通、商业服务、运动、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教育、安全保障等组成。其规划除了充分考虑日常生活所需而配置服务设施之外,还要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在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并在考虑经营效益的前提下,尽可能提供可选择性。。

4)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的规划其核心是营造居民的家园感和归属感,在物质生产逐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条件下,人们对精神家园的准确日益强烈,因此,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将文化传统的继承以及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塑造提到议事日程,同时这也符合吗,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的观点。

(四)房产投资成本

居住区规划设计中要注重成本效益原则,这意味着:一是营造特色不可能面面俱到,应针对需求群体的主要方面;二是在一定的投资预算范围内,运用规划设计手段,营造花钱少、见效显著的特色;三是通过与开发商的思想交流,达到默契的配合,共同营造利于营销的卖点,促进住宅的销售。

居住区规划设计尽可能突出我国传统特色,要在保障基本环境质量的前提下,考虑国情,节约用地。一是居住区用地指标不能太高;二是城市不能大量建设低层住宅,更不必建设大量别墅式住宅;三是要充分利用空间,高层住宅有不少弊端,因此多层住宅将是我国城市住宅的主体。为了节约用地多的地上空间留给住户,居住区的一些服务设施用房也可向地下发展。

三、实例研究

为了更好地说明上述一些观点,笔者简要介绍石河子统建房住宅小区规划。此方案的形态特征是建立了一条由小区东北向西南纵向布置的空间轴线,既是步行绿化景观轴线,又是小区公共生活轴线。这条轴线是以小区人流活动流向作为布局构架的主要依据而构思出来的。因为基地处于城市西南,目前仅有东侧路已建成,决定了区内上下班人流主要方向为西南东北方向。在此轴线上,精心布置了形态上生动、丰富多样的广场、绿地、亭廊、水池、小品和游憩场地;轴线串联了商场、餐厅和文化娱乐场所;在中心绿地,有特征的绿地与成组布置的点式和放射式布置的纵向退台住宅向心围合,形成规则与自由交替的绿色“节点”空间,以塑造出步移景异,令人流连忘返的居住环境来。

在重点塑造这条轴线的同时,规划对各组团绿地和空间庭院不同层次空间环境景观进行组织;对住宅灵活的分隔转换,以适应从安居到小康过度的可能性;对主要道路的线型特征和交通组织的安全,便捷度作了比较深入的推敲,并作出了有特点的处理。

四、结语

居住区作为城市的景观“背景”,其风貌的好坏对城市影响甚大,要正确认识其重要地位和日趋严重的“特色危机”。

①应将城市设计思想引入居住区规划设计之中,借助于先进的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探索居住区环境特色创造的新思路。

②居住区环境特色的创造应树立这样的思路:既要从城市特色、城市文化传统中吸收营养,保持城市文脉的延续,更要创造出符合时代气息的新形象、新特色。

③实行公众参与规划设计工作,让居民亲身参与规划建设自己家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创造丰富多彩的居住环境。居住区规划设计不只是规划建筑工作者的事,还要有美学、艺术、历史、园林、社会、心里环境、经济等科学的参与,从不同角度研究人们的习惯和生活规律以及需求;从而达到居住区和住宅的规划设计既科学化,又人情化,满足居民舒适、方便、私密、安全的要求。

④居住区环境特色的创造与形成不是一成不变的,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环境特色的创造应是不断探索的领域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城市特色的物质构成.城市规划[J].1990(5):14-17.

[2]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等.建筑模式语言[M].王听度,周序鸿,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3]周俭.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M].上海:统计大学出版社,1999.

[4]黄晓鸾.居住区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篇3

关键词: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生态居住区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尊重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立足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两大主题,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生态、环保、建筑、区域发展战略、信息、生物、资源利用等专业知识及系统工程方法,在一定的时间、空间的尺度内建立起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和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类聚居区。

1.工程概况

石家庄煤矿机宿舍项目是石家庄市中心的新建住宅区项目,其中需要拆迁煤矿机宿舍并回迁宿舍居民,回迁房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本项目包含了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其中住宅用地包含商品房、回迁房、小学和幼儿园,整个地块要求建设一万五千平方米的室内外体育运动健身场所。开发商要求住宅用地容积率达到3.0,商业用地容积率达到6.0。

2.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

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亲和性和睦邻性。

2.2 空间布局的合理化、科学化

居住区的功能区应布置得当,有丰富的层次,布局结构有特点。小区以居住为主体,但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锻炼、交通出行、园林绿化等功能区也要环绕居住中心,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要,合理布置。

2.3 突出生态质量,提高文化品位

根据生态园林原理,在满足居住区绿地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还应努力创造丰富的景观效果。做到适宜的容积率和绿化率;在居住区规划中要防止盲目提高容积率,只重建房不重环境的倾向。对居住区环境的布置,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本着“以人为本”原则,在住宅布置、环境布置、交通系统等环节保证居住区有充足的日照、优美的环境,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增加文化设施、交流场所,形成一种风格、一种个性、一种特色、一种品位。

3. 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

3.1总体布局

居住区的总体布局首先要考虑为居民生活创造和提供舒适、优美的空间环境。同时,生态观不仅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上,更应当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上。因此,生态居住区不能只是单纯只有“居住”的功能区,而是一个有多样的混合功能的“完整居住区”。本工程因地块中央规划路为市政路,不能调整其线型和出入口位置,故考虑将商品房和回迁房两个区域尽量分开成两个组团,以优化管理和提升商品房的质量。要满足回迁房2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必须要足够的住宅用地,东侧组团布置小学和幼儿园后,余下用地面积较大,在尽量满足小学和幼儿园的用地要求下,将大部分的回迁房布置在东侧地块的北面,让其形成独立的组团。

居住区的总体布局、建筑布置充分利用和结合自然条件,合理控制和利用风、日照和天然光,创造良好小气候,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和邻里交往场所。住宅建筑既要考虑内部空间的功能,又要考虑形体、环境、建筑形式、风格,反映当地的气候条件、材料条件、技术条件、生活方式、文化审美观点及乡土风貌,将住宅内与外、单体与群体、群体与城市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住宅群体组合协调有变化,创造既统一又具独特的风格,尤其在旧城改造中,对传统居住形态遵循“保护中发展”“、改变而不丢失”的有机更新的策略,保持城市文脉、城市肌理的持续性。自然景观与人工环境。生态居住区规划重视多样化自然景观的保护和优美环境的创造。生态学的多样性概念在居住区被赋予了更广泛的社会涵义,不仅包括物种多样性,还包括景观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等概念,即通过各种建筑、开放空间等基本功能单元的生态位重叠,在较小的空间内,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场所,创造具有多样性的人类环境。

3.2生态住宅区环境规划

3.2.1结合地形规划

土地是建筑的载体,地形地貌影响着住宅区建筑的布局和形态。地形地貌从形态上直观地影响住宅区的布局与建筑形式,如有依坡就势、层层叠落的布局形式,有爬坡建筑、吊脚楼等建筑形式。建筑或硬质景观设计遵从地形地貌,在生态敏感区尤其重要,对地形地貌的尊重可以说是对土地“文脉”的一种延续。建筑环境中地表土的保护和还原也显得很重要。土地作为绿色植物的“营养基”,除场地和软质铺地外,建筑间角落、岸项、阳台、窗台甚至墙面等部位都可作为争取还原表土的建筑环境,硬化是对绿色植物的排斥,但建筑及其环境还是蕴含着广阔的绿化前景,其简单形式为建筑屋面、墙面绿化、立体种植等,可起到保温、遮阳、截水、净化空气等效果。本工程西侧地块则是包含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性质,靠西侧建华大街和北侧跃进路建设商业内街和大型集中商业,结合北侧的公共绿地,引导附近商业主干道的人流至本地块,南侧建设商品房,并将剩余的一栋回迁房布置在最南端。本组团设计超大的中心园林,并依抬升的地形设计中心下沉花园,既满足商品房住户的景观环境需要,又满足了地下车库的采光需要。做到依势而建,节能美观。

3.2.2设计结合气候

通过适当的建筑体形和空间组合、建筑朝向(定位)、建筑材料、表面色彩等选择来满足人体舒适感,避免不同气候条件可能造成对人体的不适。控制阳光辐射、空气流动是结合气候设计的重要内容,对于炎热地区,遮阳、通风、隔热是提高建筑空间舒适的重要手段。形成了深檐、骑楼、敞廊、通透、架空等设计;对于寒冷地区,则以保温、纳阳为上,形成了双层墙(窗)、日光廊道、围护结构蓄热、封闭等设计;而对于温带地区,则需建筑空间具有可转换的灵活性,即空间有开与闭、内与外的双重性。阳光、风还可转化为有用的能,则显示了其另一种价值。水可作循环资源。设计可因地制宜利用水,在建筑环境中引人亲水设施,增添人们可接触的水,可起到调节空气温度、降温的作用,创造理想的微气候,设计中可利用建筑岸顶、水池暂时蓄存雨水。然后缓释到地下或再利用,提高建筑室外环境的渗透能力,或采用透水性铺装等,顺应水循环过程,达到防洪、减少洪涝与侵蚀的作用。

3.3生态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

3.3.1居住区内部交通的和谐

小区中央规划路两侧的组团用地往上抬高1.5米,在未超出计算容积率的高度下,设计阳光车库。住宅地下车库设计两层,集中商业地下设计两层超市,两层地下车库,商业内街地下设计一层的体育运动健身场所和两层的地下车库,以满足设计任务书的公建要求和居住、商业的车位要求。

居住区内部的交通做到人车分流,但是现如今的私家车越来越多的进入小区内部,动静交通组织日益复杂,要做到严格意义上的人才分流或许会有相当的困难且难以真正实行,因此我们应该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首先,要绝对禁止无关车辆的进入,限制外来人员私家车的进入。其次,通过对居住小区道路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进行精心设计以降低居住小区内的车速,达到人车和谐共存。

3.3.2居住区内部管网的布置要求

居住区内部的给水、排水、供电、通讯等各类管线是以居住区内部道路为主要通道的,因此,居住区道路在设计时除了考虑交通、容量、设计速度、通行能力等,应结合居住区内各管线的布置要求,综合设计。

4.结语

生态居住区既是一种小区规划新理念,又是未来城市追求的远景目标,生态小区的建设将会逐渐改变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环境污染、缺乏有效环境保护的不合理现状,实现节能、节地、节水、低污染以及物业等的有效管理,为城市和小区自身环境改善带来强大动力,将成为可持续城市理想休憩乐园和未来住宅小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建设也是一项宏伟的综合工程,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秦坤.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住宅[J].上海住宅,2004.

[2]刘智福.景观园林规划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篇4

【关键词】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

引 言

我国城市住宅政策由建国初期的集体住房演变为单位分房到现在的商品房阶段,发展经历至今,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促进了住宅小区的设计思路。在这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我国住宅小区的设计程序日臻成熟。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是一个繁杂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能独立地作为住宅小区的设计工作而完成。因此对于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人员来说,需要对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方法理论进行系统的认知,全面地掌握各种理论方法,才能做好规划设计工作。

1、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居住环境,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以及建设水平对于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起着重要影响作用。住宅小区需要为居民提供完善的功能和生活便利的同时,还需要为人们在此环境下生活感到足够的舒适。为此,在进行城市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时,需要基于下述几点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发展步伐加快,居民生活水平升高,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理论也随着时代根据新需求调整,需要结合居民对于住宅环境的新要求,为其提供具有特色的高质量住宅环境。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随着全球资源逐渐减少,我国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需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着眼于人居环境的构建。城市住宅小区规划时应将人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做到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环保的原则。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遵守的生态环保原则,核心目标就是保证居民生活在绿色环保的环境中,使其保持身心健康。因此需要在通风、日照和采光上做好相关的规划设计,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为城市住宅小区居民提供绿色环保的人居环境。

(四)整体规划的原则。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城市所在当地的人文历史背景,以及小区所具备的物质条件,将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与地方特色相结合,使之与城市文化形成有机的整体,加强居民对于城市的存在感。

2、规划设计住宅小区的价值定位

不同的居住区规划项目在面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和市场情况时,对项目自身设计要求和设计条件会有所区别。在居住区开发项目中,价值取向的不同会直接导致项目的市场定位、消费人群、建筑品质控制和建筑形象的风格取向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区别。在现行的居住区开发项目中,根据居住区的使用者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

第一是将通常所称“经济适用房”的住宅小区开发项目进行价值分析,简单地理解就是指的政府为家庭经济能力低于平均水平的城市居民提供的住房政策,这类开发项目的责任主体依然视房地产开发商。此类住宅小区的特点就是,居民在购买经济适用房时,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经济补助,它的价格本身较其他商品房更低。但由于经济适用房本身是属于房地产开发商开发的商品房,其核心目的在于攫取其中的经济利益,所以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需要压缩建设成本,从而在其更低的房价中获取利润。因此经济适用房的住宅小区的整体品质不如其他商品房,但需要满足国家对于住宅用房的基本技术标准,所以该类住宅小区的规划上就显得格调单一、建筑形态和色彩简单。

另外一种开发项目是企业为自身员工提供“福利”的住房,带有一定的企业行为。面对企业员工进行“低价”销售。一般会由企业开发建设或者委托其他开发商进行开发。此类项目具有一定的特点,同样也是带有“福利”色彩的开发,但从产生的影响来说,是直接面对企业自身,无论是项目的品质和形象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形象,所以在项目的设计要求上会突出一定的企业特色和品质要求,最为突出的可能就是企业自身的特色。从使用功能和形象要求上都带有一定的个性色彩。

第三种是以开发商个人行为进行开发控制的纯商业性开发项目,此类项目开发的操作空间较大,项目差异化也比较大,主要从居住区的使用者进行一定层面的划分:

1)一种是普通的面向大众的开发项目,符合大众生活的基本需求。

2)另一种是面向一定范围的消费客群,客群可以是按经济消费能力和文化程度的标准来划分,此类项目多数会经过前期的策划,对消费人群进行定位分析和调查,随着地方文化的差异化,项目特色会越明显,居住的使用功能会更完善,环境和交通会适度的考虑人性化设计,建筑形象更为鲜明,在对环境的要求上会更加的注意和设计。

3)第三种就是为少数消费人群量身打造的高档居住区。

由于居住区使用者的划分所产生的项目价值取向的区别,使项目本身从前期设计定位到工程建设阶段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3、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理念

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理念多数在小区的规划概念设计初期进行,一般地,我们将概念设计定义为:“在对预设目标充分理解后,确定设计理念,构想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采用适合预设目标的表达形式,构成多种可行方案,评价和决策最优方案,作为详细性设计的依据的一种设计过程”。设计理念提出之前,需要规划设计人员充分考虑了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包括小区的价值定位、销售群体、潜在住户对于住房的需求特色的要求。现有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在对现场调研之后,有的设计者会通过自身以往的设计经验,从而总结此类项目本身的特点以及如何挖掘项目的亮点,争取做到“有卖点”“、有标签”,这个是设计中惯用的口语表达方式,实际就是找出项目在同类项目中的突出特点,从而提出规划设计的概念。有的会从现有的条件中挖掘,如果没有,设计者将会通过设计创造出“亮点”,这个阶段一般会伴随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形成同时进行。对于设计“概念”的确定主要有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相关的概念策划机构或企业提出了相关的概念和基本的设计要点,规划设计人员需要根据概念的最终方案,并立足于概念的限制进行设计,这样就导致了概念策划人员与规划设计人员必然存在理解的偏差和设计的脱节情况;而另一种方式就是建筑规划设计在前,当设计方案完成后,根据方案的特殊再找概念,这种浮于表面的概念更多的是形式上,经不起细节的推敲,从而与真正的概念设计存在较大的偏差。而对规划结构的形成,往往是建立在控制经济指标计算的基础上,所以在此也要将方案设计与经济指标直接建立联系,要在指标控制的范围内对建筑的数量、层数、包括布局形态进行安排,这个过程是规划结构建立雏形的重要阶段。

4、结 语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住宅小区的价值定位的不同进行合适的规划设计,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供业主方选择。要做好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需要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充分考虑居民对于生活品质的新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的人文特色,使小区的规划设计方案融入城市文化特色建设中,并做到绿色环保,实现住宅小区可持续发展,使居民在小区生活区域内保持身心健康,就是一个成功的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 城市规划资料集:第 5 分册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胡纹.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篇5

关键词:地形设计;居住区;园林环境;园林环境设计

地形设计在工程设计中可以通过相应的设计,在城市居住区营造出一种接近自然的园林环境,以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改善的要求,在很多程度上也应用在对园林环境的设计上。使地形设计更好的为园林环境设计服务,讨论地形设计和园林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关于园林环境和地形设计的相关分析

1、园林环境分析

园林环境是相对于自然环境而言的,从广义上来说,园林环境是指以自然景观为主,辅以人工手法对自然界原有景观或地形作适当改造,并在改造过程中充分运用地域工程技术、艺术设计和创作手段,通过种植花草、布置道路路线、建造建筑景观等方式,将其所需要打造的环境变得更加美观、自然,以便给居民提供一个更加舒适、自然的休憩和娱乐场所。

所谓的居住区园林环境,实际就是在城市居住环境中引入园林的概念,力求将人们所居住的城市小区打造成景色优美、布局合理,内部生态系统平衡的生态住宅小区。如果园林环境的概念是针对居住区室外环境而言的,那么居住区园林环境便正好相反。

2、地形设计的概念

地形设计这一概念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提出的,属于风景园林设计的一种,同时也是营造户外环境的一种基本手段。地形设计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原有地形、地貌进行工程结构,以及艺术造型上的设计、改变和创作。地形设计中需要把握的一个关键点是因地制宜,实际就是指在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场地原有地形、地貌的特点,在其基础上稍作改动或调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拿到城市规划建设中依旧管用,尤其是在城市竖向规划中。

城市竖向规划是指为了满足城市建设需要而对城市原有地形、地貌所做出的一系列改造与利用,包括高程控制网的建设、土石方的平衡以及城市地貌的利用等等。从某种角度上说,地形设计其实是城市竖向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城市原有地形的设计结果将直接性,或间接性的对城市竖向规划多个方面上的内容产生影响。

二、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和地形设计的关系

1、地形设计对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

居住区景观形象上的设计,突出要求的是因地制宜的地形设计。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考虑到的是对居住区原有地势上的充分利用,并且适当的结合相应的人工改造过程。这不但可以树立起比较独特的居住区较为自然原始的景观形象,同时也可以增加居民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在居住区的环境绿化设计方面,只有充分的结合当地的地形进行设计,才会营造出更好的空间环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较为自然的居住区的生态系统,有利用居民亲近自然;而对于居住区的日常活动使用场所的设计,如果可以充分的顺应原始地形来进行布置,就可以避免较大规模的土方工程,在节约资源成本的同时,实现对场所的有效利用。

2、地形设计和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相融合

2.1 城市规划的地形设计

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首先就必须要在这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上作为着眼点,从城市的整体设计层面出发,努力的寻求一种单独个体和整体之间的和谐规划,寻找出最符合要求的局部形态。城市规划的发展和完善的基础就是要在城市的总体规划过程中把握城市的自然地形特征,城市的原有地形是山地、平原还是丘陵,这在城市的具体规划中是有很大区别的。城市周围的气候、山水、植被等方面的自然因素都对城市的环境和资源等状况都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2.2 居住区总体规划的地形设计

居住区总体规划的本身不但包括对建筑等实体的规划,同时也包括对居住区内除了建筑之外的其他环境上的规划,因此需要建筑业和园林专业的人员来协作完成,这是属于大景观设计的范畴。居住区总体规划中,建筑布局的设计对园林的环境设计至关重要,因为居住建筑的价值体现不在于空间范围的大小,而是在于建筑空间的和谐和完整。而一般而言,在对建筑的设计规划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其建筑的轮廓和建筑的空间,以确保整个居住区规划的完整与和谐。

3、地形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建筑与园林两者之间的差别仅在于“看”与“被看”。在进行园林建造时,设计师往往更加重视“看”,即更加重视园林周围环境的建设,强调园林景观和外界景观的协调性;而建筑建造则不同,早期的建筑物更强调实用价值,即使有美观度的加入,也往往侧重于“看”,侧重于建筑物本身的审美价值上。在今天,当我们把园林设计理念引入到建筑设计中,希望创造和设计一个美好的居住区园林环境时,就必须对建筑和园林之间的“看”与“被看”关系作重新审视,创造出新的设计理念。

有园林意识的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往往会按照园林景观设计的原理,将建筑物与其所在环境的景观状况联系起来,在考虑建筑和环境的协调性时,地形便成为了影响建筑“看”到风景,以及作为建筑景观“被看”到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该从“看”与“被看”两个方面来考虑其设计的合理性。举例说明:位于山地的建筑,一方面,要站在建筑物的角度来考虑建筑的视野、结构和功能等各方面情况,对建筑进行合理化设计;另一方面,要将其作为一种建筑景观,借助天然的山峦景色来考虑建筑的朝向设计,以使建筑由里向外看去能获得理想的景观感受,让建筑与园林环境紧密的融合。这种与地形紧密结合的住宅本身已经成为居住区园林环境的一部分,建筑与园林互为风景,彼此之间都是“看”与“被看”的对象。

三、结束语

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居住区景观形象设计、居住区环境绿化设计和居住区日常活动场所设计。这三方面设计内容都或多或少的与地形设计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关联。比如景观形象设计中的因地制宜地形设计,城市规划层面上的地形设计等等。由此看来,地形设计在居住园林环境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始终贯穿于整个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中。所以在城市居住区的具体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居住区的地形特点,引进园林设计理念,打造出城市特有的园林规划设计,突出城市风格。

参考文献

[1]陈杰,李莉.自然式园林地形造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J]现代园艺,2006,(10)

[2]田志勇.浅析高校外部空间尺度的层次性[J]山西建筑,2005,(02)

[3]侯静,王勇哲.建设以人为本的居住区景观[J]山西建筑,2005,(05)

篇6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城市住宅区

详细规划设计 应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0065-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推进,当前城市建设呈现出复杂性、社会性、文化性、技术性等复合特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于2011年将城市规划学列为一级学科,使得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由主要培养“工程型人才”的目标逐步向“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实践型人才”、“社会型人才”的“四才”体系变迁,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教学面临新的任务。

一、城市住宅区详细规划设计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作用

课程设计部分是针对学生所学的城市住宅区详细规划理论课程而安排的一个综合学习和训练阶段,是由建筑设计向城市规划设计过渡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对城市建设的认知思维由注重单体建筑转向对城市建筑群体空间组织、城市运行的宏观把握。

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使学生掌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相关的规范和设计要求;培养学生详细规划方案创作、图纸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区专题调研,培养学生调查分析问题、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调研报告撰写能力。课程安排为80个课时,集学习、深化、拓宽和综合为一体,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调查分析能力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检验,同时也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参考。

二、目前城市住宅区详细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低年级的基础课程过于重视物质空间教学训练,在社会经济空间的扩展方面认识不足

现阶段很多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在一、二年级时主要是进行建筑学基础训练,重视的是单体和局部,对城市的综合性、复合性认识不足,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衔接出现断层,需要相当长时间来适应。这从对城市居住区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和规划设计中得到体现,大部分学生缺乏宏观思维,着眼点多在细节,如住宅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停车位方面,很少放在整体布局、交通组织、公共场所规划上。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较难掌控整体布局,方案制定速度慢。

(二)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实社会现状有出入

理论课中的组团—居住小区—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模式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社会的房地产开发中比较少见,商品房一般以“地块”为单位开发,规模达不到小区规模却仍然冠以“某某小区”名称,使得学生在做实际案例分析时容易模糊了“小区”的规模和概念,进而在设计时影响到如教育、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的完善程度。

(三)学生缺乏对规范的正确认识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要求是居住区、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课程开展之初才学习、了解规范在规划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各种“要求”和“数据”往往知之不详、理解不够透彻,设计中或者过分受到规范的束缚,或者不能灵活运用,缺少灵活应变。

(四)片面追求高档环境建设

从学生选择的调查案例来看,受当前社会的影响巨大,学生选择的案例90%以上是高档小区,对老城区内稍旧的小区和经济适用房小区关注非常少。规划设计作业方案追求高档环境的建设,突出环境景观创造、标志性节点等,配建设施布局对居民日常使用方便性、舒适性考虑不够,反映出学生对城市规划的公共性、政策性等内涵理解和了解不足,对城市社会问题如老年化、保障房建设要求等关注较少,还没有很好建立城市规划的公共价值取向,人文关注不够,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引导。

简而言之,在从建筑设计转向规划设计之初,学生普遍缺乏城市空间概念、公共价值观、社会人文理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帮助他们掌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知识技能和树立良好的城市规划设计的公共价值观。

三、项目教学法的引入

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学习困难。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教师成为向导和顾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项目教学法的这些特点契合了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城市住宅区详细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围绕居住小区规划这一设计项目展开,设计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完成,可以将每个阶段的任务设计为若干子项,过程简单明了,学生按照任务逐个进行,既能够掌握住宅区规划设计的知识,又能充分锻炼综合能力。

四、引入项目教学法的城市住宅区详细规划教学内容设计

项目教学法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教学任务,建立一套较明确的教学任务要求和成果体系,将各项要求分解成各种子任务,强化课程设计过程的控制和各个阶段的评估工作,根据课时和难度的考虑,常常以居住小区规划为教学项目。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查阅各种资料,按照任务要求完成即可,教师则以此测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专业设计能力,培养城市规划专业综合素质。教学安排见表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规划方案中增加对老年化、社会公平等社会需要的反映,兼顾房地产开发和公共价值取向进行详细设计,提高方案的可行性。

从教学效果看,引入项目教学法后,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各个设计阶段思路清晰,学习兴趣提高了,城市规划设计能力和职业道德、公共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锻炼。

在我国市场经济影响和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新理念、新形态、新需求、新功能在冲击着传统居住小区规划理论的方方面面。在这一背景下,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即理性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还应该具备正确的职业道德、公共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这种综合能力的形成需要在教学过程当中逐步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晶,吴晓,姚玲玲.论城市住宅区详细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11(6)

[2]蔺宁.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高教论坛,2009(12)

【项目支持】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1JGA049)。

篇7

关键词:生态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由于20世纪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们拥有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同时也感受到由于工业革命导致自然系统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浩劫,人类正面临着自我困扰,自我毁灭的危机,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过若干年的探讨和发展,生态居住区正在成为 21世纪人类居住环境改善与发展的方向,世界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都在探索适宜本国和本民族特点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居住环境。

我国居住区的现状:

我国的房地产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人居特点的规模化居住社区建设模式,中国人从追求简单居所、居住面积、居住环境到需要居住的健康、舒适和可持续性,短短的十几年,我国许多居民的居住需求已跃升了四个台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居住观念的改变,全面建设生态化居住社区将是我国社会生存发展的理性选择。

从上世纪末到今天,我国生态居住区的建设正经历着由概念到实践、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到理性的跨越式过渡,居住者在选择自己理想的居所时开始对居住区的健康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有较高的要求,发展商也开始积极打造相应的品牌与产品,以满足居住者的需求。但由于很多人对生态居住区的认识还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在生态居住区的建设、营销、宣传、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误区。

国外生态居住区研究现状:

在发达国家城镇规划中,判断可持续发展有两个不同的角度:一个是以生态为中心的,一个是以人为中心的。“生态中心论”以环境可承受和环境得以改善为前提来判断可持续发展,如决定人口和经济增长的限度;“人本论”以满足当前人的需要但不损害后人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为前提来判断可持续发展。两个不同的立脚点的差异之一是尺度不同:“生态中心论”的尺度是区域的或全球的,而“人本论” 的尺度是地方的,一个村,一个镇和一个城市。因此,发达国家城镇规划师在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去规划设计社区时,大都采取 “人本论” 的立场。 英国的《21世纪地方发展纲要》从四个方面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规划设计: (1)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中,应当采取生态学的方式去考察社区,重新研究社区与它的背景的关系,如自然景观、生态系统、水和能源,等等。 (2).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中,应当尽可能强化地方社区的独立的和综合功能。一个地方对汽车的依赖会产生环境污染,交通设施使用的不平等,过量使用土地和能源,因此,避免地方社区在区域中的功能的衰退,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是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去规划设计社区的重要内容。(3) 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中,采用人的尺度、土地与空间的混合使用、人群的混合居住、维护地方的社会资本等基本准则。(4).应当调动各方面积极参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以致每个人都能负起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系统干扰的责任。

生态居住区的建设:

生态居住区以强调居住区的健康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为主要目标,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客观实际,在居住者、发展商的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利用成熟的技术与产品,力求使居住区的生态系统达到最佳状态,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且较适宜人们居住的地区人口密度很大,绝大部分城市和居住区都超出了自然系统原有的人居承载能力,根据我国的实际,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尽可能的恢复自然系统的生态功能,在现有的条件下使人们居住的健康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趋于合理,这是我国下阶段城镇居住区建设发展的总趋势。

生态居住区的建设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紧密合作与配合,尤其在居住区建设的前期规划阶段更为重要。生态规划应该依据居住区生态系统的条件和特点给建筑规划和景观规划以明确的建设规划定位,生态、建筑、景观等相关专业的规划师们应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在技术上、经济上应保证生态居住区建设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生态居住区建设有待正确的引导生态居住区的建设是21世纪居住区建设的发展方向,全社会最终都会了解生态居住区的价值和意义,但在前期发展阶段,对房地产开发商、居住者、物业经营管理者乃至全社会进行正确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可在生态居住区的建设中少走弯路。

本区域如何打造宜人的生态居住区:

根据实际要求结合工程现状以及周边环境的现状,从淄博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发展,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高起点,以合理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充分发掘文化内涵,考虑到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呼应,空间布局合理、科学,体现时代性和实用性,充分体现“新社区”持续发展的概念,力争塑造出自己的独特可持续发展文化主题内涵。主要研究的内容为:

基地分析与规划要求

明确规划用地的范围,以及在规划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

在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周围用地环境以及规划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在尽可能不破坏建筑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

住宅选型与公建项目选择与设计

根据本规划的总用地面积和有关居住区用地规划标准来大致确定住宅以及公建的用地面积和各项用地指标。

根据确定的各类建筑用地面积和容积率要求,来设计建筑的类型以及大致的面积要求。

建筑物的摆放基本做到采光、通风、朝向等要求。总体设计从内部到外观体现实用、美观、经济、节能环保,营造和谐、典雅、清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社区形象。

规划结构与交通组织

从“以人为本”出发,建筑与环境并重,现实与适当超前相结合。

交通实现人车分流的理想布置。

住宅区的功能区应布置得当,有丰富的层次,布局结构有特色。处理好不同功能建筑之间的关系,妥善组织交通,满足消防停车、环保等要求。

居住区总体布置

按其功能要求可以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

根据居民的活动特点来进行绿化环境、公共娱乐场地、休闲绿地、商铺等的布置和设计。

通过对住宅布局的进一步认识来组织居住区的空间布置。

在我国目前的形势之下,生态居住区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但是生态居住区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从国内外的对比来看,我们还欠缺很多。在国内大部分开发商和居民认为生态居住区就是绿化多的小区,所以,经常会出现的生态小区都片面的强调绿化率。虽然这样的小区建成后可能是绿意盎然,但实质上生态效果却不好。我们对于生态居住区的认识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绿色”上,事实上真正的生态居住区不仅仅靠绿化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从小区的规划、建筑的设计、绿地的建设上都要从各种技术层面来考虑。其技术策略是对建筑设计规划、住宅声光热以及风场等诸多技术整合后的结果。在具体的项目操作过程中,国外的先进经验也给我们很多启示,例如,国内一些生态居住区项目停留在概念阶段未能付诸实施,就是因为缺乏利益的参与,纯粹的理念目标往往难以实现。如果能吸引各利益团体加入生态型社区的建设,形成多方合作的机制,生态居住区将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最为重要的是,国外的生态小区更多地考虑到了人参与的要素,设计为人服务,让人真正生活在其中。而国内的小区对于人的考虑还很欠缺,很多设计完全不符合人的心理需求。在这样的情势之下,我们应该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而不是照搬别人的方法,做出有我们地区特色的生态居住小区。

参考文献

[1]李建华、任彬彬.我国城市居住区的发展模式研究[A].山西建筑2005(09):34

[2]余源鹏.精品居住区规划设计300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3]秦坤.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住宅[J].上海住宅,2004(10)

[4]周剑.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5]夏云、夏葵、施燕.生态与可持续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成阳.后小康绿色住宅模式研讨[J].中国房地产,2004(12)

[7]杨士弘 等.城市生态建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8]王涛.景观设计助推绿色建筑发展[N].经济参考报2010-11-5.007

[9]宗合.建筑不能再乱贴“绿色”标签[N].中国建筑报2010-12-7.002

篇8

关键词: 现代城市居住区; 园林景观设计; 生态性;以人为本

0引言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绿地。随着住宅建设高速发展和扩大, 市民对人居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居住区绿化在城市园林绿地中比率日益增大, 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城市绿化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闪光点。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和施工的实践经验, 就如何做好居住区景观建设作了探讨。

1 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分析

1.1园林景观特性

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观, 艺术性和功能性兼而有之, 对人类生理、心理的影响是有积极意义的。园林景观生态学在景观层面上来说, 强调的是对人的作用,中国的古典园林侧重于意境的渲染, 而西方的园林侧偏重于美学视觉效果。

园林景观作为游览区域, 必须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以园林学、美学作为景观规划的指导, 围绕游览、教育、休闲度假、娱乐或环保为主题展开。在景观创意、内涵、表现形式和视觉形象方面均形成独特的表达特点, 满足人们的视觉亲历和心灵感受。

1.2园林景观的生态特性

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于植物体内, 这一过程是生物圈与太阳能发生联系的唯一环节, 也是生物圈赖于生存的基础。在城市生态系统中, 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 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 而园林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万分, 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园林设计目的, 是为了创造人类理想的家园。无论是人工建造的园林, 还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天然财富, 都可以看成是一种生命的存在, 能够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循环。近些年, 人类在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考虑园林的这一生态特性。

生态园林, 是根据植物的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原理, 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 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 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共同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见图1)

2当前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与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2.1规划设计水平参差不齐

在一些发达的大中城市, 聚集科技人才, 专门的设计公司和资质较高的园林绿化设计公司较多, 园林绿化发展的较快, 规划设计水平高。但在一些相对欠发达的中小城市, 科学技术较薄弱, 缺乏专门的设计人才, 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相对欠缺, 发展极不平衡。据统计, 目前我国有6000多家园林绿化公司, 有些园林绿化公司根本就没有专

门设计人员, 存在粗制滥造园林绿化工程的现象, 园林绿化设计水平参差不齐。

2.2景观建设缺乏整体考虑

居住区开发规划中常用的组团模式要求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公共绿地。中心公共绿地是居住区的门面, 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居住区住宅的卖点。因此不少居住区规划中对此类共享空间关注较多, 而对其它局部, 如房前屋后, 道路两侧, 居住区边缘则关照不足, 存在居住区绿化的死角,结果造成整体不和谐, 各个景观孤立、不连贯, 从而显得

居住区绿化景观凌乱无章。

2.3植物的应用不合理

2.3.1盲目引进外地植物

一方面是植物种植不考虑植物自身的生理习性, 盲目的种植一些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绿化树种, 结果因生长环境的不适, 造成植物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死亡, 达不到成景的效果, 植物本身的枯亡也增加了维护费用。因此, 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上要尽可能多的选择乡土植物、当地的特色树种, 这样居住区的园林绿化才显得更有个性、有特色。当然还可适当选取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 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另一方面存在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搭配不合理, 常绿树种多了, 一味追求绿量, 冬天就显得阴凉。反之落叶树种多了, 冬天就显得萧条, 没有生机。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应模似自然生态进行布置, 讲究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 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21312盲目移植大树

为达到绿化速成的目的, 时下常见的做法便是大树移植。古人云: 前人种树, 后人乘凉。可现在流行的做法是今年种树, 明年就可以乘凉。大树移植有利有弊: 首先拆东墙补西墙, 缺乏对大树古树的保护, 造成对现有生态资源的破坏; 其次是大树移植的成活率很低, 一旦不成活,损失将无法挽回; 第三是被移植的大树, 通常都具有较为优美的树姿, 但为保证其成活率, 在移植过程中不得不对其修枝、截干, 这种损害加上移植过程中的损伤, 使大树的造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恢复, 甚至很难再达到原有的姿态。

3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思路

对于县域城市而言, 居住区的绿地系统和园林景观设计相对大城市略显不足, 但从生态城镇建设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加强县域城市生态建设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居住区的绿地景观设计与建设的优劣正成为改善居住区和城市自然环境好坏的关键所在, 对县域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进行探讨有很强的现实义, 具体思路如下:

3.1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的原则

相对于以人为本的思路, 以前很多小区实际上是以景为本, 只重视景观观赏作用的雕塑、喷水池、西式柱廊矗立在公共绿地中, 挤占面积, 使实际绿地面积很局促。同时, 有些楼盘把大面积草坪定为欧式景观基调, 绿地内鲜见林阴, 在炎热夏日, 人们很难进入草坪内休憩。

目前, 人们在经历了只重景观, 忽略园林绿化主体的以景为本的绿地规划设计思路之后, 一些开发商与规划设的参与性回归, 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充满生活气息, 做到景为人用,以人为本, 富有人情味(见图2) ; 居住区绿地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上注意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搭配, 炎热的夏天能乘凉, 寒冷的冬天能晒太阳; 居民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 让住户感到绿地亲切、实在。因此在住宅入口, 直到分户入口, 都要进行园林景观绿化。

3.2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思路

3.2.1保留原有植被

尽可能保留场地的原有植被, 这是小绿地建设中常常易被忽略的一个问题, 保留原有植物并非不加选择地将所有原有植物加以保留, 而是要依据植物的生长状况、景观效果加以评价, 当留则留, 通常在城市中, 经历了若干年的开发经营, 几乎很难有原生的植物尤其是群落保留下来,比较常见的是次生群落及人工植被, 由于这些植物材料与环境间长期的共存, 已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 故而一般情况下应尽可能保留(见图3) 。

3.2.2遵循“互惠共生”原理, 协调好植物之间的关系“互惠共生”原理是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 双方获利。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 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 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 皂英、白蜡与七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 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 如胡桃和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 森林群落林下蔗类植物狗脊和里白则对大多数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长发育不利, 这些都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中应当注意的。

3.2.3植物营养空间的定位

园林植物的配植以美观为目的, 植物与植物个体间的相互关系, 是设计师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自然界植物的分布受到气候、土壤、光照、海拔等影响而有水平及垂直分布现象, 深入到某群落内部, 乔灌木的分布也是有规律的, 不同生长型的植物, 分布在不同的营养空间的层次上, 通常所说的摹拟自然植物群落就是要求人工栽植计划合乎自然群落构成规律。

小型绿地一般以2个配植层次为宜, 即乔木与小灌木的搭配和乔木层加上地被层, 这两种配植方法的优点是,充实顶层及地面, 留出中层之虚空, 从而可以保证视线的通透, 避免郁闭感和植物对营养空间的需求。

3.2.4保持“物种多样性”, 模拟自然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 也反映了群落的劝态与稳定性, 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们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 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趋间于互招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 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因此, 我们在园林景观设计时, 应尽量保持物种多样性, 避免单一化, 注重与自然的协调。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 也要尊重所有其他物种的需要。

生态设计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有效手段, 通过生态设计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增强城市生态服务功能, 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有效手段。在我国城市生态设计中, 将自然环境的生态功能、审美功能和精神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立生态功能良好的城市景观格局, 并运用产业生态学原理与技术组织改造城市产业, 以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再生, 减少废物的排放,使城市建设走向社会安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生态服务功能健全、环境良好的健康发展之路。

3.3重视水景设计, 实现动静合一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 自古以来的城镇都是依水而建,因此,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特别要重视“水景”的设计。那么, 水景设计的要点是什么呢? 一是水质, 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 难的是成景。“一潭死水”会让住户掩鼻而过, 叫苦连天。居住区的水流, 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沟通,也应以地下暗管沟通, 这样没有死水断头浜之虞, 做到正的“活水”。

因此, 在“水景”设计的同时, 要对水补充、排泄、循环、净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综合考虑, 真正做到“绿色”、“生态”。以瀑布、涌泉作为动力, 创造水位高差, 让水体自然循环流动, 产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动态水景观, 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 提高含氧量。古谚“流水不腐”, 也是水景设计的座右铬。因为各种不同缓坡、不同水面宽狭, 造就了各处不同水深, 溪流也有急有缓, 浅的地方, 要控制水流使之不冲不淤, 深的地方, 可掘井促使上下循环。大型水面, 还在兼顾交通、娱乐、生产的种种需要, 并以开挖水渠及缓坡之土方, 堆叠地形,高低起伏, 即体现自然, 又节省费用。在流域附近的绿地,采用自然水灌溉, 形成水的生态良性循环和雨水的回收利

用。同时在不同的水体环境, 布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 如水中的荷莲, 水边的芦苇、鱼类等, 让人们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用完美的水系作为景观主体, 串联起步行空间和绿化空间, 并巧妙地运用石、阶、栏、廊、亭、桥、树木、花草等景观构成元素, 以各种形式加以点缀、延续,加大景观的深度(见图4) 。

图4园林景观设计的多样性可加大景观的深度

从叠水涌泉到春色满园至游泳池, 从获水流瀑至秀水林荫到水韵轻风, 以龙形水系的动感渲染着建筑之神韵,使水的灵性、建筑的韵律、草木的生机在动与静中相互融透,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城市居住区的美好意境。

4结束语

篇9

关键词:大型居住区:园林设计:生态性,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4-0096-03

1、引 言

大型居住区绿化景观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绿地景观系统。随着住宅建设快速发展和扩大,居民对人居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居住区绿化在城市园林绿地中比率日益增大,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城市绿化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闪光点。笔者结合多功能年从事园林景观设计和施工的实践经验,就如何做好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进行如下分析探讨。

2、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特性分析

2.1 城市园林的景观特性

城市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观,艺术性和功能性兼而有之,对人类生理、心理的影响是有积极意义的。园林景观生态学在景观层面上来说,强调的是对人的作用,中国的古典园林侧重于意境的渲染,而西方的园林侧偏重于美学视觉效果。

园林景观作为游览区域,必须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以园林学、美学作为景观规划的指导,围绕游览、教育、休闲度假、娱乐或环保为主题展开。在景观创意、内涵、表现形式和视觉形象方面均形成独特的表达特点,满足人们的视觉亲历和心灵感受。

2.2 城市园林的生态特性

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于植物体内,这一过程是生物圈与太阳能发生联系的唯一环节,也是生物圈赖于生存的基础。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万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园林设计目的,是为了创造人类理想的家园。无论是人工建造的园林,还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天然财富,都可以看成是一种生命的存在,能够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循环。近些年,人类在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考虑园林的这一生态特性。

生态园林是根据植物的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共同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见图1)。

3、当前城市大型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规划设计水平参差不齐

在一些发达的大中城市,聚集科技人才,专门的设计公司和资质较高的园林绿化设计公司较多,园林绿化发展的较快,规划设计水平高。但在一些相对欠发达的中小城市,科学技术较薄弱,缺乏专门的设计人才,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相对欠缺,发展极不平衡。据统计,目前我国有6000多家园林绿化公司,有些园林绿化公司根本就没有专门设计人员,存在粗制滥造园林绿化工程的现象,园林绿化设计水平参差不齐。

3.2 景观设计与建设缺乏整体考虑

居住区开发规划中常用的组团模式要求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公共绿地。中心公共绿地是居住区的门面,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居住区住宅的卖点。因此不少居住区规划中对此类共享空间关注较多,而对其它局部,如房前屋后,道路两侧,居住区边缘则关照不足,存在居住区绿化的死角,结果造成整体不和谐,各个景观孤立、不连贯,从而显得居住区绿化景观凌乱无章。

3.3 植物的应用不合理

3.3.1 盲目引进外地植物

一方面是植物种植不考虑植物自身的生理习性,盲目的种植一些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绿化树种,结果因生长环境的不适,造成植物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死亡,达不到成景的效果,植物本身的枯亡也增加了维护费用。因此,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上要尽可能多的选择乡土植物、当地的特色树种,这样居住区的园林绿化才显得更有个性、有特色。当然还可适当选取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另一方面存在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搭配不合理,常绿树种多了,一味追求绿量,冬天就显得阴凉。反之落叶树种多了,冬天就显得萧条,没有生机。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应模似自然生态进行布置,讲究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3.3.2 盲目移植大树

为达到绿化速成的目的,时下常见的做法便是大树移植。古人云: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可现在流行的做法是今年种树,明年就可以乘凉。

大树移植有利有弊:首先拆东墙补西墙,缺乏对大树古树的保护,造成对现有生态资源的破坏;其次是大树移植的成活率很低,一旦不成活,损失将无法挽回;第三是被移植的大树,通常都具有较为优美的树姿,但为保证其成活率,在移植过程中不得不对其修枝、截干,这种损害加上移植过程中的损伤,使大树的造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恢复,甚至很难再达到原有的姿态。

4、城市大型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城市居住区的绿地景观设计与建设的优劣正成为改善居住区和城市自然环境好坏的关键所在,由于居住区人口相对密集,因此,对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根据园林植物的特点进行选择与合理配置。

4.1 园林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的原则

相对于以人为本的思路,以前很多小区实际上是以景为本,只重视景观观赏作用的雕塑、喷水池、西式柱廊矗立在公共绿地中,挤占面积,使实际绿地面积很局促。同时,有些楼盘把大面积草坪定为欧式景观基调,绿地内鲜见林荫,在炎热夏日,人们很难进入草坪内休憩。

目前,人们在经历了只重景观,忽略园林绿化主体的以景为本的绿地规划设计思路之后,一些开发商与设计人员已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开始向重视住户的参与性回归,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以人为本,富有人情味;居住区绿地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上注意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搭配,炎热的夏天能乘凉,寒冷的冬天能晒太阳;居民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让住户感到绿地亲切、实在。因此在住宅入口,直到分户人口,都要进行园林景观绿化。

4.2 居住区园林设计时应结合植物的特点,注重种类的选择

植物具有生命,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和形态特征。进行植物配置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使植物正常生长,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

首先,要根据本地的气候环境条件配置的树种,特别是在经济和技术条件比较薄弱的地区,尤其重要。以地处亚热带地区为例,最新

推荐使用的优良落叶树种,乔木类有无患子、栾树等,耐寒常绿树种乔木类有山杜英等。

其次,要根据当地的土壤环境条件配置树种,例如,杜鹃、茶花、红花继木等喜酸性土树种,适于PH值5.5至6.5含铁铝成分较多的土质。而黄杨、棕榈、桃叶珊瑚、夹竹桃、枸杞等喜碱性土树种,适于PH植7.5至8.5、含钙质较多的土质。

第三,要根据树种对太阳的需求强度,合理安排配檀的用地及绿化使用场地。

第四,要根据环保的要求进行配植的树种。在众多的树木之中,有许多不光具有一般绿化、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还具有防风、固沙、防火、杀菌、隔音、吸滞粉尘、阻截有害气体和抗污染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因此,在城市园林、绿地、工矿区、居民区配置树木时,应根据各个地区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配置适宜的树木。例如,在工业污染比较大的城市中,在粉尘较多的道路两旁和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应该多配置一些侧柏、桧柏、龙柏,悬铃木等易于吸滞粉尘的树木;在空气不好的区域,应该尽量多栽植一些能够吸收或抵抗有害气体能力较强的树木,如广玉兰、海桐、棕榈等树木。

第五,要根据绿地性质进行配置。各街道绿地、庭园绿化中,根据绿地性质,规划设计时选择适当树种。如在居住区幼儿园绿化设计,选择低矮和色彩丰富的树木,红花继木、金叶女贞、由红、黄、绿三色组成,带来活泼气氛,还要考虑不能选择有刺、有毒的树木如夹竹桃、构骨等树木。

5、城市大型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方法

对于中级城市而言,居住区的绿地系统和园林景观设计相对大城市略显不足,各地气候、环境、地域风情的不同,在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也各具差异,各具特色,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5.1 居住区园林生态设计

5.1.1 保留原有植被

大型居住区园林设计时尽可能保留场地的原有植被,这是小绿地建设中常常易被忽略的一个问题,保留原有植物并非不加选择地将所有原有植物加以保留,而是要依据植物的生长状况、景观效果加以评价,当留则留,通常在城市中,经历了若干年的开发经营,几乎很难有原生的植物尤其是群落保留下来,比较常见的是次生群落及人工植被,由于这些植物材料与环境问长期的共存,已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故而一般情况下应尽可能保留。

5.1.2 遵循“互惠共生”原理,协调好植物之间的关系

“直惠共生”原理是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英、白蜡与七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胡桃和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蔗类植物狗脊和里白则对大多数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长发育不利,这些都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中应当注意的。

5.1.3 植物营养空间的定位

园林植物的配植以美观为目的,植物与植物个体间的相互关系,是设计师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自然界植物的分布受到气候、土壤、光照、海拔等影响而有水平及垂直分布现象,深入到某群落内部,乔灌木的分布也是有规律的,不同生长型的植物,分布在不同的营养空间的层次上,通常所说的摹拟自然植物群落就是要求人工栽植计划合乎自然群落构成规徨。

小型绿地一般以2个配植层次为宜,即乔木与小灌木的搭配和乔木层加上地被层,这两种配植方法的优点是,充实顶层及地面,留出中层之虚空,从而可以保证视线的通透,避免郁闭感和植物对营养空间的需求。

5.1.4 保持“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劝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们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趋向于互为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因此,在大型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时,应尽量保持物种多样性,避免单一化,注重与自然的协调。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要尊重所有其他物种的需要。如:按季节变化可选择的树种有早春开花的迎春、桃花、榆叶梅、连翘、丁香等;晚春开花的蔷薇、玫瑰、棣棠等;初夏开花的木槿、紫葳和各种草花等;秋天观叶的枫香、红枫、三角枫、银杏和观果的海棠、山里红等;冬季翠绿的油松、桧柏、龙柏等。总的配置效果应是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即所谓“春意早临花争艳,夏季浓苍不萧条”的设计原则。在树木配置中,常绿的比例占1/3-1/4较合适,枝叶茂盛的比枝叶少的效果好,阔叶树比针叶树效果好,乔灌木搭配的比只种乔木或灌木的效果好,有草坪的比无草坪的效果好,多样种植物比纯林效果好。另外,也可选用一些药用植物、果树等有经济价值的植物来配置,使居民来到林木葱葱、花草繁茂的绿地或漫步在林荫道上,感受满目青翠心旷神怡而流连忘返。

总的来说,大型居住区生态设计是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效手段,通过生态设计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增强城市生态服务功能。

5.2 做好石景设置,体现地域风情特色

我国传统风景园林中,常将散置石景设计应用于水池周边土坡,意在表现自然山麓野趣之意境。表现手法要求散置石块应有聚有散、有断有续、主次分明、高低起伏、顾盼呼应、一脉既毕、余脉又起、层次丰富、比例合宜,在意境上要求以少胜多、以简胜繁、小中见大。石块平面组合要求3块以上的石组排列不能呈等腰、等边三角形和直线排列。立面组合要求石块组合多样化,不要把石块放置在同一高度,组合成同一形态或并排堆放,要赋予石块自然特性。同时,认真思考建筑、植物、铺地,以及石头的形状、体量、颜色等诸多因素。

用散置石造景以在人居环境中营造山麓自然野趣意境,用石量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能够用少量的石体散置,创建“片山多致,寸石生情”的自然景观。

特置石景观在大型居住区应用较多,常采用的布景方式有特置、对置等。一般选用体形较大、形体优美、玲珑剔透的具本地域特色的山石或湖石,在布局上多位于水池、庭院、曲廊等局部空间的构图中心,或与园门、漏窗、空窗等成对景。特置石营造山石景观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也被应用于现代城市的人居环境。设计师在设计和表现这类景观时必须精心巧构,使其既成精美的画面,又成局部景观构图中心。石块之间的间隙,应用合适得体的园林植物修饰、点缀或过渡,使其石块整体浑然一体,呈现一定的山脉之势,充分发挥特置石的主景作用,如在石缝中设栽植穴配置迎春、棣棠、南迎春、金钟花、麦冬、书带草等,使置石景观尽显自然之意。

5.3 重视水景设计,实现动静合一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自古以来的城镇都是依水而建,因此,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特别要重视“水景”的设计。那么,水景设计的要点是什么呢?一是水质,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难的是成景。“一潭死水”会让住户掩鼻而过,叫苦连天。居住区的水流,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沟通,也应以地下暗管沟通,这样没有死水断头浜之虞,做到真正的“活水”。

因此,在“水景”设计的同时,要对水补充、排泄、循环、净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综合考虑,真正做到“绿色”、“生态”。以瀑布、涌泉作为动力,创造水位高差,让水体自然循环流动,产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动态水景观,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提高含氧量。古谚“流水不腐”,也是水景设计的座右铬。因为各种不同缓坡、不同水面宽狭,造就了各处不同水深,溪流也有急有缓,浅的地方,要控制水流使之不冲不淤,深的地方,可掘井促使上下循环。大型水面,还在兼顾交通、娱乐、生产的种种需要,并以开挖水渠及缓坡之土方,堆叠地形,高低起伏,即体现自然,又节省费用。在流域附近的绿地,采用自然水灌溉,,形成水的生态良性循环和雨水的回收利用。同时在不同的水体环境,布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如水中的荷莲,水边的芦苇、鱼类等,让人们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用完美的水系作为景观主体,串联起步行空间和绿化空间,并巧妙地运用石、阶、栏、廊、亭、桥、树木、花草等景观构成元素,以各种形式加以点缀、延续,加大景观的深度(见图3)。

此外,在水景设计植物配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水边的植物应配置垂柳、落羽松、水杉及具有气生根的池杉等,使水边乔木景观带更具水乡特点和季相特征;

2)水际边缘配以花灌木和宿根花卉等得体的园林植物以丰富水际线景观,如迎春、棣棠、黄菖蒲、千屈菜、水葱、香蒲、花叶芦竹、水生美人蕉等;

3)增添浮水植物和放养水生动物以丰富或活化水面景观,如水面增加睡莲、萍蓬草、菱等浮水景观植物,放养鲢鱼、金鱼等水生动物。

从叠水涌泉到春色满园至游泳池,从获水流瀑至秀水林荫到水韵轻风,以龙形水系的动感渲染着建筑之神韵,使水的灵性、建筑的韵律、草木的生机在动与静中相互融透,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城市居住区的美好意境。

6、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质量优美的园林景观设计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现代城市大型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已成为当今大型住宅小区建设的发展趋势。建设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居住空间环境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们每个设计者在设计时不断创新,不拘泥于前人的成见,不囿于已有的经验,不止于既得的成就,就一定能够创造出自然、亲切、优美、舒心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张俊华,居住区景观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王华,居住社区中的“邻里交往”与空间环境“分析[J],建筑知识,2004.3。

篇10

近年来,我国住宅建设持续增长,各种生态宜居理念层出不穷,可是只是针对新建项目,然而对于建成并投入使用若干年的旧居住区,尚无合理可行的改造建设方案,尤其缺少对旧居住区生态化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因此,城市建设者们对待旧区只是一味的拆迁、重建,很少考虑旧居住区的定期维护、改造与升级,这样使得旧区在竞争中迅速淘汰,不能完成当初设计要求,既浪费了城市资源,又降低了城市效率。因此,对旧居住区进行合理、行之有效的改造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生态居住区等相关概念的深刻解读,立足我国建成区域现状分析研究,希望提出旧居住区改造的生态改造策略。

【关键词】旧居住区生态改造生态居住区

Abstract: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s a kind of natural life support system of sustain, for human technology and social behavior of social control-economy-natural compound ecological system.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well-off society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and enhancement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the requirements of the living conditions is changing from live for the purpose to the higher demand levels, more and more residents ha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improv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residential housing. The past residential settlements and real estate developments result paid a lot of natural resources for the cost to society and placed more and more pressure on the environment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cost of the investment and operation disorder maintenance higher unsustainable characteristics, so with "ecological" for the concept of residential and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continued growth, various ecological living concept are emerging one after another, but only for new projects, however, for the old residential areas which has been built and putted into use several years, there is no feasible reconstruction n to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especially for the lack of old residential area of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refore, the city builder to old area just demolition, reconstruction, little account of the old of residential areas in the regular maintenance, reconstruction and upgrade, this makes the old district in the competition out quickly, can't complete had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it is a waste of the city resources, and reduc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ity. Therefore, the reasonable effective reform to the old residential area is imperative. through the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and related concept of deep reading, This article based on China’ s regional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study and hope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old residential puts forward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strategy.

Keywords:old residential areas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房地产业也迎来了飞速发展的契机中国住宅建筑业十几年来持续高速的发展成功地解决了城市住房紧缺问题,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也必须看到建筑业的建造活动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处于十分脆弱的状态。至今生态环境的恶化仍在继续建筑业对此负有重大责任。有关资料显示 当代环境污染有30%来自人类的建筑活动城乡建设和住宅,开发收益占了全球经济总量的10% 但却消耗了全球木材矿物水和能源的20%,50% 约2% 3%的建筑物都存在石棉,10%的建筑存在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根据欧洲有关数据建设活动引起的环境负担占环境总负担的15%―45% 整个欧洲所有水泵的能源大约有一半用于建筑的运行在中国这一比例可能更高建筑业。在成为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贡献者的同时,也成为自然资源的主要消费者的环境污染者建筑业的发展付出了资源耗损能源消耗空气污染和固体废物排放剧增的沉重代价。20 世纪以来在全球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潮流中产生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陈昌笃1990 在加快城市化建设的同时如何建设一个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绿色生存环境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二、国内外居住区生态建设状况

(一)国外旧居住区发展现状

事物是发展的,住宅也是发展的,任何国家在新居住区出现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形成旧居住区,一些国外发达国家也饱受旧区改造之苦。以东京为例:占东京住宅总户数40%以上的低层独户住宅是东京最主要的住宅类型,20世纪80年代的泡沫经济时期,使日本东京的地价暴涨,使许多独户住宅用地被细划分为更小的单独地块,导致地块的平均面积大幅度减小,居住密度过高,土地利用率低,带来了今日严重的环境问题。

在许多低层密集居住区中,建筑物紧贴着道路,房屋紧贴着房屋,没有任何其他活动空间,有的住户土地面积仅仅有30余平方米,这种高密度的居住区,其建筑物日照,通风条件之差可想而知。而且,大多数居住区内住宅是木结构,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因此,有半数以上的居民对其现有居住环境不满迫切要求居住区的改造建设。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法。例如,类似于我国建筑红线的做法,规定沿着道路的建筑物必须后退;在成组建筑的中心划定透气的空间,根据采光要求综合确定街区中所有建筑物的位置等等。

(二)我国旧居住区生态建设现状

1.人们对旧居住区生态建设与改造的误区

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下,旧区改造与生态建设存在以下几种错误认识:

第一, 居住区改造即重建。许多人认为旧区改造就是推倒重建,而非对其进行局部或某方面建设,这种观念来自于我们对旧居住区的态度和作法。一直以来,随着城市不断发展,我们只是一味地拆迁重建,新建住宅经过几年之后落伍成为重建的对象,从而陷入了重建--重建的怪圈。这种状况的产生是混淆了重建与改造的定义,忽视了改造的重要性,抹煞了旧区改造在房地产价值之间的重要作用。因此,这条链应为重建--改造--重建。从而延长房地产的使用寿命和经济寿命,更好地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更好地满足人们需求。

第二, 生态建设徒有其表。许多冠以生态小区、绿色小区的居住区许多都是在绿化率上下功夫,认为高绿化率即为生态小区,于是片面地追求绿化率的提高,大量种草,殊不知,绿地过量增加会导致水资源的紧张,维护费用增加,反而影响生态化的效果。

2.我国现有住宅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 人口过度密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其速度远大于城市土地扩张的速度。我国城市城区人口密度平均超过6万人/千平方米(60人/平方米),最高达到15万人/千平方米(150人/平方米),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拥有绿地低于0.9平方米,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第二, 新住宅区建设缺乏生态规划,完善、配套、生态化的住宅不多,这使得新建区住宅区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刚建成的房已经成了旧房,失去了其原有的竞争力。

第三, 基础设施陈旧,超负荷使用。这一点在历史较长的城市比较明显,它们仍延用几十年前的道路、上下水管道以及一些桥梁,这些设施的使用绝大部分已超负荷运转,而且损坏率和维护费用较高。基础设施是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也是居住区生态建设的物质基础。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就无法对旧居住区进行有效、合理地改造与生态建设。

第四, 旧城区工厂、商住宅混杂,污染问题严重。在当今环保主题下,污染问题已备受人们关注,谁都不愿住在污染区,但由于区内功能规划不明确,使工厂、商店、住宅混杂,降低了居民生活质量和居住区效率。

(三)城市生态居住区的概念

我国的城市居住规划设计规范将“城市居住区”定义为“一般指居住区,泛指不同人口居住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征,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 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因此 城市生态居住区(Ecological Residential Community 或EcologicalCommunity) 就是指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的结构合理、功能协调,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采用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文化遗产能够得到保护和继承,居民身心健康的城市居住区。在居住区的建设中,通过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尽量减少对自然的伤害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作为城市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居住区是城市生态所必须的基本要素,生态居住区有着丰富的内容,它是在人居环境设计中按照生态学原理,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生态的设计方法,促进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将自然因素融入环境中的城市居住区。

三、旧居住区九大系统的生态建设与改造

(一)生态建设的技术策略--九大系统

目前,许多开发商以生态居住宅作为卖点,大肆炒作。但具体绿色生态小区应具备哪些条件、应该符合何种要求却一直没有定论。据此,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研究制定有关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技术导则--九大系统生态规范。其中包括能源系统、水环境、绿化环境、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绿色建筑材料、声环境、光环境、气环境、热环境。

九大系统在生态技术策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产生可以对各生态居住区进行标准化评定,加强了对生态区的环境控制,规划了各地的房地产市场,也为生态环境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和必要的技术支持。

(二)从九大系统分类论述旧区生态化建设改造策略

九大系统的提出,不仅为新建生态小区固定了模式,也可应用在旧区改造建设中。因为,旧区必定在居民居住区中代表绝对趋势,也需要一定的生态化建设与改造,使之发挥旧区资源整合的优势,保持可持续发展势头。以下是对绿化系统、能源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水环境等应用于旧区的阐述。

四、绿化系统是旧区生态化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绿色住宅是当今世界众所关注的话题

绿色住宅,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及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安排并组织住宅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住宅和环境等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绿色住宅"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居住概念。专家认为,绿色住宅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

人们对绿色住宅的需求,也不局限于自家门前是否有绿地,而是希望自己所在的小区和周边充满绿色,也充满和谐。

(二)如何在旧区进行绿化系统的改造

环保专家认为:一个人所需要12平方米绿地释放的氧才能平衡。而我国现有绿地覆盖量还未达到这个标准。因此,占大多数的旧居住区的绿化系统的改造就显得额外重要。在旧区绿化系统中首先应充分考虑美观及与建筑物的和谐。其中绿化布局的层次(包括顶层绿化,垂直绿化,架棚绿化等)、风格应与建筑物相互辉映。还有,植物的环境功能也应被考虑。一般情况下,住宅区的绿地面积应大于30%,因为绿地面积达到了这个比例,可以对产生降温、滞尘和吸收有毒有害气体的作用,也可供小区居民娱乐、休憩。同时,也应注意选种的植物,避免种植一些易对人体产生副作用的植物:如对人体产生刺激性的花粉和易对人造成危害的尖刺等。

应在居住区内增辟公共绿地,尽量做到区内没有未被覆盖的土地。这样减少了灰土等的陈积,使小区的空气环境得到改善。区外绿地用草坪与一些行道树等相结合,加大力度种植树木,增加区内立体绿化率,树草比例达到7:3。小区内建立中心花园,推广使用优质绿化草坪。加强绿化维护及管理,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绿化建设,并给其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与专业服务。同时,也可在已建成的绿化带中搭设棚架停车。这样不但可以节约一定的空间,还解决了小区车辆乱摆乱放的问题。

五、新世纪的焦点--能源系统

(一)能源系统改造的重要性

能源系统包括供电、供气和供热三部分,是城市人口、政治、经济、生活和文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生命支持系统。但在能源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污染物,对环境污染很大,有的甚至于危害到人体的健康。有些能源又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节约能源,防止能源浪费,改善能源,减少其对人体的危害是十分重要的。

(二)旧区能源系统的改造

为了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旧区能源系统的改造应采取几方面措施:在能源选择上,应尽可能以清洁能源如天然气等代替煤炭。当不得不使用煤炭时,应大力开发使用清洁煤燃烧和使用新技术,并大力提高对煤炭的综合利用率;大力发展集中供气、供热系统。大力普及热力表,使居民可以自己调节暖气的热力。通过自我调节热力,取得适合用户的热量,而取暖费用是根据用户所取得的热量计算的。这样不但可以减轻居民摊销取暖费的负担,也节省了大量能源,实现了才尽其用。

六、垃圾再利用--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

(一)城市废弃物现状

城市的美化与城市废弃物管理密不可分。废弃物的迅速增加,严重地影响着我国城市住房建设的进程。城市垃圾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1997年达1.4亿吨,城市人均年产生活垃圾440公斤。而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低,仅为55.4%,近一半的垃圾未经处理随意堆置,致使2/3的城市出现垃圾围城现象。

(二)旧区废弃物的处理

在旧区中废弃物处理的方式很多,其中占较大比例的则是在废弃物丢弃时采用废弃物分类处理原则。在九大系统的论述中,把垃圾分为无机物,有机物和对自然,人体有危害的有害物。这样避免了可再生资源的浪费,节约原料,使一定的废物变废为宝。各小区的负责单位应鼓励和引导本区居民采用可循环塑料带盛装家庭废物,并投入颜色不同的垃圾分类箱中,其分类率应达到50%。北京市将一些居住小区作为试点,事实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厨余垃圾"就业处理。根据建设部规定,垃圾分类回收的目标是建立垃圾分拣中心。由居民做到粗分,分拣中心进一步细分和预处理。

为减少垃圾焚烧或处理所带来的污染,可以把邻近小区统一规划成片,建立垃圾焚烧站和处理场。

七、旧居住区水环境的改造

日本人曾总结出舒适环境有八要素,其中之一就是与水景亲近。而且,近年来,水景住宅拔地而起,成为住宅居中的又一亮点。在旧居住区,水景的建造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把杂排水、雨水等通过中水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转化为各种景观用水,也可以用这种转化水浇灌社区绿地。另外,城市可以与区内河流结合在一起,用暗渠江河水引入至小区内,通过高差控制水流方向,从而达到水景与人文社区的完美结合。这样,不仅解决了污水、雨水的排放问题,也可加强小区公共设施的建设,而大量的水景也可吸收空气中的尘埃,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八、结语:

在旧居住区改造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利用更多的方法将生态建设实施与旧区,通过政府职能的作用,引导、协调、配合有效的改造与生态建设,运用媒体宣传减少人们的认识误区,更新人们的居住理念。在九大系统生态化改造中,实现物质流、能量流的合理循环,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赖明、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开发、2002.6.1

[2] 高拯、住区环境建设理念问题的思考、城市开发、2002.6.1

[3] 邓述平 王仲谷主编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4] 周浩明 张晓东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