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文化和传统文化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俗文化和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俗文化和传统文化

篇1

【关键词】民俗风俗;现代建筑艺术设计;稳定性;民族性;文化

1 中华建筑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具有不同的特点,建筑是表现人们精神文化的主要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艺术表现的风格也不断的发展,建筑艺术可以体现出某个时期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建筑艺术也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生活水平、模式、情趣的写真照,建筑能综合的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艺术特色、设计水平以及技术的发展情况[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的发展都为中国文化填充了别样的色彩,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有壮族的陶瓷文化、苗族的图腾文化、四川的山区文化等,每个地区的文化都能体现出我国各民族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打造属于自己地区的文化特质。

2 民族的民俗风俗习惯的表现形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在各民族乃至各地区之间的民族风俗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在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各民族之间的民族特点有着鲜明的对比,但是,众多不同的民族特点又有着共同的民族形式,如,民俗风俗的稳定性、民族性、敏感性、地域性、社会性、群众性、文化性、历史性等[2]。

2.1 稳定性

民俗风俗是一个民族的习惯,同时也是民族历史留下来的文化产物,很难改变这种习惯,而且民俗风俗具有一定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以及自然根源,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很难被磨灭的。因此,只要民族以及形成民俗风俗习惯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以及自然根源继续存在,那么各民族的民俗风俗习惯也会在这个社会中存在。而且,一旦民俗风俗形成,就会跟随着历史的根源继续流行下去,民俗风俗的形成是建立在民族共同情感的基础上,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但是,人们的这种民俗风俗的习惯却是一成不变的,已经深深的定格到民族群众的心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2 民族性

民俗风俗的形式,是对该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的一种刻画形式,同时也体现出民族的信仰,反映出民族的群众心理素质、感情境界,是民族发展历史以及文化的一种传统理念,充分体现出各民族的不同民族性质[3]。

2.3 敏感性

各民族的民俗风俗习惯的表现方式也各有差别,有的表现在生活上,有的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的表现在社会上等,民俗风俗习惯的表现方式也是一个民族较为敏感的方向,因此,要学会尊重各民族的民俗风俗的习惯。

2.4 地域性

我国地域辽阔,地域之间的地理变化有着很大的差异,同时,我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个地理变化较大的自然环境下,各民族间居住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自然条件以及经济情况都是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也有很多民族虽然同属于一个民族,但是由于地域环境的差异,其民俗风俗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比如我国最大的民族“汉族”,汉族生活的地区较多,而且每个地区的地理条件和经济状况也各有差别。因此,民族的民俗风俗根据地域性形成的差别主要分为不同民族之间的民俗风俗差异和同一民族不同地区的民族风俗差异。

2.5 社会性和群众性

民族的民俗风俗是民族群众的共同感情,同时也是代代相传的一种习惯,已经深入到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以及各个行业的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已经渗入民族群众的心理。因此,民俗风俗具有共同的社会性和群众性。

2.6 文化性

民俗风俗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出民族文化的道德价值观,并且是经过该民族很长时间积累下的精神财富,民俗风俗深入到民族的各个行业,如餐饮、教学、建筑、婚礼、节日、服装等,尤其是建筑艺术设计上表现的更为突出。

2.7 历史性

民俗风俗是历史文化的一种表现,从很多方面都能反映出民族的历史传统观念以及文化,尤其是在很多民族的节日是古代传承下来的。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回族的开斋节、苗族的龙船节等。

3 民俗风俗与建筑艺术设计的结合

各民族的民俗风俗不是不劳而获的,是经过各民族人民在生活中用劳动获得的成果,形成的民俗风俗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刻的涵义,因此,民族的民俗风俗的传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要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努力,保留住正在淡化的优秀的民俗风俗,将它们继续传承下去。各个民族乃至各个地区之间的民俗风俗习惯是反映出各个人群的生活、爱好、饮食等习惯。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以看到有很多的建筑设计以及一些其他方向的优秀传统设计和相关的历史文化都反映出当地民族的风土人情,同时还对创造适用地区性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及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民俗风俗对民族的凝聚力和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和谐发展,这是民族的一种习惯,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民族风俗不仅是一种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民族发展的表现,还能将这种民俗风俗应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充分体现出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的品味,而且通过实用功能还能将民族文化用自己的表述形象流传下去,尤其是在建筑艺术设计上表现的更为突出。将民俗风俗与建筑艺术设计有机的结合,可以在建筑艺术设计中充分体现出民族风俗的特点,充分反映出当地民族文化的特点,虽然我国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建筑艺术设计也不断在提高,但是,不管社会如何的发展,建筑设计提高到什么程度,在任何地区的建筑设计都要体现出当地文化,要求建筑艺术设计必须本土化的特征,这是当今社会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民俗风俗传承具有人性化的特征,各民族的民俗风俗造就了中华民族文化,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对于现代的建筑艺术设计者来说,既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又需要用自己的建筑艺术设计将民俗风俗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并且要不断的发扬优秀的民俗风俗,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将具有民俗风俗内涵的建筑艺术作品呈现出来,有助于建筑设计工作的良好进行和建筑设计行业的良好发展。

4 民俗风俗与现代建筑艺术设计结合的意义

作为世界三大建筑艺术体系之一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为中华民族建造了一座又一座优秀的具有民俗风俗文化内涵的建筑。建筑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从生活上讲建筑是生活实用的一种物质价值,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用它艺术造型、艺术装饰以及独特的建筑结构体系等充分的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传统文化是由各民族的民俗风俗搭建而成,而将各民族的民俗风俗结合到建筑艺术设计中,实现民族风俗的传承之外,还对现代建筑艺术设计进行创新。

结论:

建筑设计实际上是一门艺术工程,除了需要在设计中满足建筑的使用要求外,还需要满足建筑的艺术要求。而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将民俗风俗与建筑设计进行良好的结合,使建筑设计能够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中,有助于实现建筑与当地文化的良好融合,也有助于建筑的良好使用,有助于促进建筑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张得亚,方拥班,张一兵.东西民俗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J]. 中外建筑. 2009(05).

篇2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承;现代化

我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除人口基数最大的汉族外,其余的都是少数民族,各个民族在不同的地域中各自发展,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由于少数民族的人口较少,所以不具备较强的文化调节功能,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与主流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促使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开始与现代社会融合,并且加速了少数民族文化的迁徙。在现代化背景下,如何有效传承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成为现代人民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保护生存空间,提高生活水平

站在文化生态学角度进行分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风貌主要是受到地理环境的整体属性的影响,因此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俗习惯。我国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大多集中在边疆地区、山区和沙漠等,受到自然环境和文化条件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式。例如在草原上诞生的蒙古族,正是拥有辽阔的草原和牧场的环境基础,才形成了蒙古族特色的蒙古包以及那达慕,才有了蒙古族嘹亮的歌声。蒙古族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了包含自身特色的草原文化,若是改变了蒙古族的生活环境,那么如何能够有效保护蒙古族的草原文化,若是失去了大草原,如何形成威武雄壮的蒙古人民,所以生存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是深刻的。[1]

少数民族文化是在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中形成的,拥有独特性特点,同时也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当地人民的人均收入普遍较低。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在茅草房和危房当中,缺少基本的生存条件,人民的生活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并且也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

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条件落后,但是我国大部分的文化和自然资源都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内,形成了资源丰富、经济落后的现状。随着全球现代化的发展,多数地区都开始大力发展工业,希望通过现代化的工业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却破坏了当地人民的生存环境,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冲击较大。例如广西政府针对南丹县开展的扶贫行动,通过现代化的建设来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虽然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却产生了消极的作用。若是在展开扶贫计划的过程中,充分了解民族的文化,熟悉扶贫群体的真实需求,那么项目的开展就是成功的,反之则会起到破坏。所以在现代化背景下,要想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就需要符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传承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通过文化背景来挖掘现代经济建设。

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合理利用文化资源

虽然少数民族的经济落后,但是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有部分人群认为,少数民族的地区发展缓慢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导致的,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认定为“落后习俗”,虽然少数民族文化当中存在有部分消极因素,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但是也存在有优秀的方面,需要我们自己去分辨。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许多传统的智慧,虽然现代化的发展促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关注民族传统中的积极因素。例如在安顺地区开设了一家作坊式的蜡染厂,其保留了传统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也有效的利用现代化设备改善了生产的条件,合理的扩大生产规模。又如云南白药的生产以及四川刺梨酒等,都是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了有效传承。[2]

三、拓展文化传播空间,增强民族自强意识

少数民族要想实现文化传承和发展,就需要依托于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现阶段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在教育方面和娱乐方面的设施设备都比较落后,也没有针对少数民族文化特定划分文化类别,并且我国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目的反映也比较少。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广播电视已经深入到我国家家户户,但是对于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而言,还不能很好将自身的文化通过广播电视来进行传播,所以首先要为少数民族创造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真正的为民族文化扩展展示的空间。

受到传播空间的限制,我国的少数人民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往现代化的生活,认为自身的民族文化是落后的,尽可能的摆脱民族文化对自身的影响。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需要重视民族意识的教育,让少数民族人民感受到本民族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感受大国家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从而增强少数民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3]

四、结语

文章试论了现代化背景下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传承,我们不仅要从少数民族人民的民俗文化进行分析,还需要从具体的生活层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带领少数民族实现自我发展,有效传承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参考文献:

[1] (美)毕加霖,毕洁莲.瑶族社区扶贫与现代化建设[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2).

篇3

“清明时节雨纷纷”,虽然清明节相对比较“清冷”,一些年轻人不容易想起来,它作为中国最重要传统节日之一,却一直被作为民族文化传承。毫无疑问,只要有条件,清明节应当去扫墓,表达一下对先人的怀念。但是,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我们应当知道,清明节的内涵是丰厚的,它绝不简单等于扫墓节。

首先应当了解关于清明节的历史。据传,清明节源于古代帝王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成为民族固定风俗。从唐朝开始,祭拜扫墓的日子被定在寒食节。而寒食节,是纪念春秋时被火焚于绵山的介子推而设。介子推“不言禄”,“舍身赴义”,成为中国传统大丈夫精神的渊源。今天的年轻人或许多数都知道屈原,可有几个知道介子推,能背出几句关于清明节的诗文呢?

传统清明节的习俗,不仅仅只有祭扫,而是非常丰富的。除了寒食节的“禁火”,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清明上河图》就生动描绘了这一时节的都市繁荣景象。今天,我们当然不必沿袭所有的旧风俗,比如寒食“禁火”之类,但许多风俗是可以考虑恢复的。今年开封就搞了“清明文化节”,事实上,清明前后,春回大地,还适合插柳、植树,绿化环境、修复生态。

篇4

风俗习惯几乎毫不知之。为了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子孙的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

风俗习惯作了进一步的调查。解我侗族人民祖祖辈辈流传的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和风俗人情。本假期里我对我村的侗族人民的各种文化。

来源于秦汗时期的骆越”信仰多神,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崇拜自然物,主要从事

以生产鱼梗稻为主,农业。兼营林木。善用稻田养鱼,林业以杉树著称。侗族主要居住在广西的西北部,湖南,贵州的南部。

各种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传统。

同其他民族一样,侗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活动,民族风俗。比如说侗族大歌,山歌,芦笙舞,芦笙踩堂等等。其中芦笙踩堂是比较大型的活动,侗族和苗族都有的一种传统活动。每年都有一次,但是各个地方举行的活动不尽相同。

所以对这个传统活动做了比较具体的详细的调查。本次调查为了更具体的解芦笙踩堂。

芦笙踩堂是一种大型的传统活动,前面已经提过。活动流程包括几个节目,首先是活动负责组织向现场撒纸包糖,跟着就是青年男子也义务的向现场的小朋友发糖果,这个流程主要是引起现场的气氛,其次就是跳芦笙舞,芦笙舞是由吹芦笙的青年男子和穿着传统民族服装的青年女子一起完成的这个节目是纪念我祖先的一项主要活动。再次就是进入活动的了这个流程包括侗族大歌和比芦笙。唱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最拿手的一种活动。住在侗乡的侗族人民,侗族大歌都是自编自唱的因此这个节目也就是所有流程中最热闹的唱侗族大歌的人都是当地比较有名的中年妇女----歌仙”当然这些歌也是自己编的唱歌开始的时候,歌仙”一起唱,随着就是哆耶”哆耶”也是属于侗族大歌的一部分。不同的阵营”不同。

芦笙踩堂里面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哆耶”开始时,哆耶”侗族人民每次大型活动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因此。活动组织负责人叫上在场的青年男子们围成一圈,再由”歌仙”中的一位带头唱”哆耶”其余的人都只是跟着唱后面两个字。唱着祖国的美好未来。赞扬着党给人民的爱,感谢党给我带来的美好今天。

就是比芦笙”所谓的比芦笙就是几个芦笙队在一起吹,随着”哆耶”结束。再由芦笙评判组评出哪个芦笙队吹的芦笙最响亮谁就是最后的获胜者,这就是比芦笙。社会调查报告格式社会调查报告怎么写中学生社会调查报告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

这就是活动的全过程了

这种活动在各个村寨都有不同的举行办法。村举行办此活动的日子是正月初八。之所以选这个日子是因为古代的老人们希望我村的人民们生活过得正正稳稳的永远奋发图强,当然。八八发财”还有一个值得说明的就是村举办此活动的地点也是一个有特别意义的地方。人民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祖先们很久以前就选择我村附近的一个比较高的山头做为我踩堂的一个固定的地点。祖先们希望他未来的子孙们奋发向上,步步高升。因此,正月初吧当天村里的青年男女们三五成群的相约到此山头去等待活动的开始。

村里派有一个专门的人走街串巷的叫喊,村举办这活动之前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环节那就是正月初八的前夕。叫喊的目的就是通知人们明天去哪里举办活动,另一个目的就是要唤醒沉睡一年已久的祖先们灵魂同我一起去庆祝传统活动。因为在村里流传中说只要叫醒了祖先们活动的当天我就能很顺利的举办此活动,同时天气也会顺着我意,去参加活动的人们也会安全的回家。

那当然也是关于”踩堂”传说了听村里面的老人说,还有一个传说。如果正月初八”踩堂”当天天气特别的好的话,那么这一年我村的人民的生活就会更上一层楼。因为,祖先们会保佑我那一年,风调雨顺,稻香鱼肥,外出挣钱的人们也会一切顺意,村里的人们也会和和气气,幸福美满。

篇5

[关键词]文化; 广告; 差异。

引言。

我们正处在一个广告的时代,广告几乎无处不在,无论你是在大城市里还是小乡村里,广告几乎无孔不入地钻入我们的生活世界,正如一位知名的广告评论家所说“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有氧气、氮气和广告组成的。”[1]( P1) 广告作为社会和文化的一面镜子,也深深地反应出不同国家甚至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同样,不同的文化也衍生了迥异的各具特色的广告。当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家与国家间的文化差异正在缩小,甚至有些在不断地同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人们思想逐渐开放,中国广告也不断汲取着国外优秀广告的营养发展迅速。但是,中美不同的文化渊源和历史发展轨迹,导致很多文化上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很多是根源性的,是在文化冲击中不会轻易被同化掉的,也就导致了许多中外广告的设计、展现各具特色,各显其文化底蕴。只有深刻地理解到隐藏在广告差异背后的文化差异,我们才能更好地领会、欣赏、借鉴国外优秀广告,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我们制作、展现广告时契合这种文化,这种广告便更能贴近中国人的心理诉求,实现广告的最大价值。

一、中美传统文化差异导致的广告表现形式的差异。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非常注重感情,正直、仁义,而感情无疑是排在第一位的。而这“情”的外延也很宽泛,对家庭团圆之情、对友谊珍惜之情、对国家的热爱之情等等,同时,这些感情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主题是亲情,友情的广告在中国是很常见的。

像广告“科迪汤圆,团团圆圆”,“恋一张床,爱一个家( 水星家纺) ”“方太,让家的感觉更好( 方太厨具) ”等等。中国人特别强调家庭的和谐,有一个团结和睦稳定的家庭是每一个中国人所追求的。在中国的广告中,经常会看到广告发生的场景就在一个其乐融融、无比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就像一个中国知名的广告,爸爸胃痛,表情很痛苦地坐在沙发上,乖巧的儿子走上前,边摸着爸爸的肚子边奶声奶气地说着广告语“妈妈说,胃难受的时候,先吃康恩贝牌肠炎宁,再捋捋小肚子”,旁边温柔可人的妈妈微笑着看着自己的老公和儿子。这种和谐、安宁的场面唤起了许多中国观众的共鸣,很多中国人毕生所想拥有的就是这样一个稳定的家庭可人的孩子。

“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占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子女对父母,尤其对年岁已高父母的孝道尤为重要,所以,在针对中老年人产品的广告设计上,设计者们很多就打“孝道牌”,屡试不爽,很能激起共鸣。

我们可以看到在一款名叫“黄金酒”的广告中,两位已退休的中年人一起聊天品酒,一开始就说这酒多滋养多大补,广告结束之时,其中一位伯伯得意洋洋地说“这是我儿子买的,要喝让你女儿买去!”简单的两句话,却直击那些父亲年龄跟这伯伯一样大的子女的心,伯伯的得意不在于这酒多好喝,而得意于子女对自己的孝道。这对于很有孝心的观众们来说,他们是十分愿意给自己的父亲买上几瓶这样滋补的酒也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对父亲的孝心。这种拿捏到观众心灵最深处并且愿意让观众主动去购买的广告才是最成功的广告,而之所以能制作出这么成功的广告也在于制作者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友谊的重视我们可以从“礼文化”中反映出来。中国人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处理。所以中国很多广告都着眼于“礼”字。把产品努力地打造成送礼的最佳产品。像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人人都为礼品愁,我送北极海狗油!”“看病人,送初元”

“送礼升级,今年流行白金酒”“春节送礼,黄金搭档!”都深入人心。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上看,中国人非常看重人际关系。此外,中国人非常看重集体主义,也愿意把自己纳入一个集体之中,这样才会有归属感。

与个人利益相比,中国人也更看重集体的利益也有很强的从众心理。所以,很多广告也刻意地把观众拉入到一个群体中,让观众找到归属感,从而促使其消费。像中国移动神州行广告,代言人葛优本身就是一个亲民的代表,“神州行,是吧? 用的人多。这就跟进饭馆儿一样,是啊? 一条街上,哪家人多我进哪家,神州行,听说将近两亿人,我……相信群众。喂! 神州行,我看行。”亲和力极强的葛优慢悠悠地说出这广告词,观众自觉不自觉地就被那两亿的使用者和那句相信群众所吸引,强大的从众心理也会吸引很多观众去体验新产品。

中国人会觉得用得多的必然就是好的。还有那句经典的广告语“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也是因为道出传统中国人的心声而广为传诵。

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亲情与友情和集体主义相比,美国传统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当然这也是与它的历史分不开的,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也经常被人称为“大熔炉”,美国的很多移民者都保留着自己传统文化,并坚持传承传统文化。

个人主义在美国很受推崇,每个人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美国也更强调个人利益的实现。其实,这种中外的文化差异我们从饭桌文化就能看出来。中国人吃饭都是围在一起,人越多越热闹,一起上来很多盘菜,大家随便夹。而美国人则是每人有每人的盘子,每人吃每人盘里的东西。同时,美国传统文化里也强调个体拥有无限的潜力与力量,像很多好莱坞大片,有很多是歌颂靠一己之力拯救全世界,全人类甚至全宇宙的英雄。美国相信英雄的力量,更相信个人的力量。这种强调个人的文化同样也反应在广告的制作中,美国的广告的着眼点更多地强调对个人对产品和服务的感受,比如When you're sipping Lipton,you'resipping something special. ( 饮用立顿,饮用不凡) It tastes good. ( Nestle Coffee) . ( 味道好极了,雀巢咖啡) ,I am loving it! ( Mc-Donald) ( 我就喜欢它,麦当劳) 还有我们所熟知的NIKE 的广告Just Do It. 很简单的一句话就很有张力地表达了对个人力量的尊重与推崇,只要去做,就会成功。

同样,中美对待权威的不同态度也反应在广告的表现上。中国在历史上经历过很长时间的封建等级制度,中国文化也强调“尊卑有序,年幼有分”,中国的老年人尤其得到尊重,中国人在做决定之前总也习惯征求老一辈人的想法,中国人十分尊重权威,也崇尚权威,很少人会勇于挑战权威,所以很多中国广告就很习惯从“权威”二字做文章,经常在广告中会看到“中国驰名商标”“某某指定产品”“某某信得过产品”。比如说,“传奇品质,百年张裕”“买胃药,认准葵花牌胃康灵”“伊利舒化牛奶,中国奥运军团专用牛奶”等等。但是美国广告却很少会宣扬权威,美国人不相信什么绝对的权威,他们更相信科学实验和数据,甚至美国人还会把这些国家的象征或是权威变成为自己宣传产品的工具,有一则美国知名的广告就是如此。我们都知道自由女神像是美国自由、民主精神的象征,从某种程度上它就代表了美国,可一家冰激凌广告却把这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由女神当做了其广告的女主角,夏日炎炎中,自由女神欢快地享用着美味的冰激凌,那清凉舒服的样子恨不得让每一个看到此广告的人都立马买一支同款冰激凌过过瘾。在美国,国家的象征可以拿来做广告,这在中国是无法想象的。美国人并不像中国人那样如此尊重权威,崇拜权威。

二、中美风俗习惯导致地广告表现形式的差异当然,广告的不同也反应出两国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不了解这个,我们可能就不会准确理解其广告内涵。中国一家知名房地产公司发售一个楼盘“金隅观澜·时代珑庭”时做的广告语是“你可以不买房,除非你摆平丈母娘”,我们中国人一看,会会心一笑,瞬间就会明白商家的意思。可是,如果这在不懂中国传统和风俗习惯的外国人眼中,这则广告就十分难懂了,不禁就会问我买不买房跟我丈母娘有什么关系。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和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习惯是小两口结婚都是男方买房,女方陪嫁妆,房子代表的是男方的诚意跟经济基础,所以房子是对于男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东西,没有房子,丈母娘可能就不同意把自己女儿嫁给他。知道这一层,商家广告的潜台词也就昭然若揭了,房子一定是要买的,因为大部分的丈母娘是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个没有房子没有保障的男人的。只有了解这一传统,外国人才会正确理解欣赏这则广告。同样,如果我们不了解美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和风俗,我们在制作面向美国人的广告时也会犯错。几年前,索尼公司就因此而触碰了雷区。那是一则索尼的PSP 的广告,产品的外壳是白色的,所以广告的设计就是一位白人紧紧地掐着一位黑人的脖子,面露凶相。其实这则广告的主要意图是强调产品的白色外观要远远胜于传统的黑色外壳。但是,在美国,白色与黑色是十分敏感的颜色,因为其中涉及到种族和偏见这十分敏感的话题。这则广告一经发出,立刻成为舆论的焦点,引来很多黑人顾客的不满和抗议,也极大地影响了索尼公司的企业形象。

结语。

正如以上我们所分析的,由于文化和传统的不同和独特性,中国人民深受五千年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礼、义、仁、智、信背后所隐藏的道德观,集体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因此,中国的广告很多以此出发,触动中国人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广告也能因此受到好的效果。相反,由于美国历史较短,又是移民国家,民众重视个人利益,崇拜个人力量,因此,其很多广告主要关注个人诉求,推崇个人力量,也是与其文化根源相吻合。另外,传统的文化习惯导致的文化风俗不同,也导致各国都具有各种特色的优秀广告,只有我们了解这种文化根源及风俗习惯的不同,我们在欣赏中外优秀广告时才会领悟到其背后的文化根源,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美的传统文化,在制作广告时心中有数,也会使我们的广告更加深入人心实现广告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培爱。 世界广告案例精解[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2]华英,马永堂。 英文广告阅读[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李思屈。 广告符号学[M]。 四川: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篇6

一、民族音乐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大学正是学生形成和建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思辨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必要,思辨能力不是要简单地的找到一个正确的科学理念,而是对不同的文化进行鉴别和比较,进而去学会反思,从中得到一个最佳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民族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史悠久且丰富多彩,我国地域辽阔,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俗都各不相同,这种不同让各民族的音乐风格迥异,蒙古族的长调,维吾尔族的手鼓,藏族的锅庄,土家族的龙船调等等。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供了机会,不同文化的学习和欣赏,让学生在已有的文化储备基础上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让他们认识到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不能把已知的知识当做全部,应学会兼容并蓄,而不是偏见地去看待自己所不熟悉的事物,通过不断地学习去反思自己,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

民族音乐中往往会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学生可以通过民族音乐去了解音乐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神。中国地域辽阔,各民族在风俗习惯上存在很多差异,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乐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从地域上讲,北方的音乐多风格豪迈,旋律欢快,曲调激昂,彰显了北方人的豪迈和热情;南方的音乐曲调较为委婉,旋律也较为舒缓,表现了南方人的温柔细腻。若是纵观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更是为民族音乐留下了无数瑰宝,许多传统音乐和戏曲不仅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更是传递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智慧思想。如《梁祝》不仅描述了一个凄美的民间爱情故事,更是对封建家长制的无情控诉,《渔舟唱晚》不仅反映了傍晚打渔归来的温馨场景,更是对归隐山水的精神诉求。民族音乐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各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了解,进而去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同时,在当今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学习民族音乐,培养民族意识,有利于学生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保持本民族的特色,在国际交流中更好地继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二、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途径

(一)注重情感的培养

音乐需要灵魂,饱含感情的演奏才能够打动人心。民族音乐从其起源来看,它本身就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通过真情实感去创作并传承下来的艺术形式,若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演奏技术的培养,缺乏情感教学便很难呈现给世人有灵魂的音乐。因此,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学生器乐演奏技术之外,还要强调情感的投入对演奏的重要意义,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化意境的创设,营造文化氛围,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在注重培养学生情感表达时还要注意要咨询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授学生基本的演奏技巧和器乐知识后,在进行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去理解民族音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最终达到技巧与情感的完美融合。

(二)创新教学方法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民族音乐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教师作为学生走进音乐殿堂的引路人,更要明确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师生的对话和交流,营造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创新性地提出一些与音乐相关的问题,逐渐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发散思维,不断去试着了解和体会音乐的魅力和难以言喻的意境。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探究的学习习惯,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长期的应试教育,让学校和家长都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却很少去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这就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在音乐的教授中,很多老师都注重学生的演奏技巧的掌握和提高,很少去强调学生的情感投入,更别提对民族音乐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阐释。这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人文精神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是教师本身欠缺相关的文化知识。为了解决这个局面,首先应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注重对教师知识更新的培训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工作,其次,在课程设置上也要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音乐课堂中还应该加入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讲授,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作者:宋楠 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节庆活动;传统文化;弘扬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悠久,幅员辽阔,节庆活动精彩纷呈,许多节日都蕴含了大量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是传统文化重要传承和表现形式。例如传统春节、中秋、清明、端午等节日,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加强民族团结、增强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也是推动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开始淡化、瓦解,如何利用传统节庆活动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使其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这是当前我们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

一、当前节庆活动中传统文化发掘和传承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传统节庆活动的内涵和内容正在发生变化,逐渐吸收了越来越多的新文化元素和内容,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现代文化。虽然我国节庆活动十分多样化,但是名气大、国际化高的却很少。总体来看,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角度来看,当前节庆活动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传承遗失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燃放烟花爆竹是最传统的祈福仪式,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跟春联、年画、踩高跷、压岁钱、饺子、汤圆、祭灶一样,成为记忆里最生动最温暖的记忆。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禁止了烟花爆竹的燃放,强制性剥夺了人们欢庆、祈福的愿望。然而在伦敦、在纽约、在迪拜、在悉尼……都是以燃放焰火,欢庆新年的到来,展示国家的精神实力。还不仅仅是春节,多少中国传统的节庆活动淡化或消失了,比如三月三上巳节、乞巧节,比如过年摸门钉、上元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挂香符赛龙舟、中元盂兰盆会等。更多的地方性社戏、杂耍几乎失传。

(二)现代节庆活动功利色彩浓厚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许多地方在举办节庆活动时,都以发展地方经济为导向,使节庆活动充斥了各种商业气息、政治或者其他宣传工作目的,传统性节日例如春节、中秋、端午等逐渐沦为商家搞促销活动的消费盛宴,传统节庆活动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逐渐消失、淡化,文化内涵正在加速流失。在随机的采访中,青年人认为节庆活动就是聚餐、是消费,摸门钉、放花灯、赛龙舟等的意义已毫不知晓,节庆活动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正在不断削弱。

(三)节庆活动文化内涵发掘不够

目前,不少地方在举办传统节庆活动中,没有深入挖掘和领会节日活动的精髓,为了完成任务,应付节庆而临时搭凑人员,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导致节庆活动往往成为举办一些与传统文化毫不相关的文娱活动,喧宾夺主。一些原本有深厚传统文化沉淀的节庆活动,没有发挥出其文化价值和功能。

(四)节庆活动创新不足

许多地方在举办节庆活动时,从形式到内容存在明显同质化、一般化和庸俗化,大多数以歌舞表演、展销会、花车巡游、座谈会等为主,无论是举办方式还是活动内容,都缺乏创新,导致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

二、发掘和保护节庆活动中的传统文化资源

我国有丰富的节庆资源,例如各民族的节庆活动、宗教活动、传统节日、节气风俗等,其中都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任何文化都要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吸收新时期元素和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内涵,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前提条件。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掘和保护节庆活动中传统文化。

(一)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区域资源优势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核心要素,要在节庆活动中融入本地资源优势,加快促进节庆活动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形成区域节庆产业,赋予节庆文化新的内涵。例如:在侗族多耶节上宣传本地旅游资源、侗族传统文化同时,推出“长桌宴”特色美食、雕刻产业、刺绣艺术品等新兴产业,把民族文化融入雕刻和刺绣,形成独特有民族风的旅游产品,依托旅游资源弘扬文化,实现文化传承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二)创新节庆活动举办形式

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我们要加强本土文化与国外优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接轨,通过文化交流互动,不断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吸引力。当前,可以采取引进各种国际赛事、文化研讨会、展销会等方式来开展节庆活动。例如2015年广西举办的国际民歌艺术节,邀请了来自英国、美国、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多国歌手参与,同时还举办了“民族狂欢夜”“民俗灯谜会”“国际文化美食节”等多种文化交流活动,收到了十分不错的效果。同时我们的烟花爆竹产品出口到国外,参与国外的重要节庆活动,弘扬中华焰火的古老文化。

(三)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

一直以来,各地政府是各类节庆活动的重要举办者和运作者,政府在节庆活动主办方面做好服务转型,从主办者向监督者、服务者转变,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产业化发展”的节庆开发利用模式。要在地方政府主导下,根据地方民族传统文化和节庆资源,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同时在政策制定、节庆主题、活动项目、节庆环境、对外宣传等方面做好统筹指导,让老百姓认识到节庆活动的重要意义,体验到其中蕴含的传承文化,让其成为家喻户晓、极具传承魅力的城市名片。在这方面张艺谋的印象系列,为我们做了一个极好的样板。

(四)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性

传统文化之所以得以传承和发展,很重要的原因是她深入人心,割舍不掉。春节放鞭炮、吃水饺,仲秋节团聚赏月、吃月饼,已经代代相传,其中的含义孩童也知晓,这就是家传,是凝聚家族文化的符号,是社会细胞的滋养。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要渗入到每家每户,渗入到娃娃心里,那才是撑起中华文化未来的基石。

三、充分发挥节庆活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

文化深入人的骨髓,具有延续性,并且跟我们每个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烟花爆竹的文化魅力就在于大至国家庆典,小至民间婚丧嫁娶,她那清脆的爆响、五彩缤纷的灿烂、浓浓的芬香,总能一下子把人们的思绪带入到另一个精神世界:初生的婴儿施以了最圣洁的洗礼;新婚夫妇许下了最真挚的诺言;一切喜庆悲愿都能在炮声花海中得到最尽情、最酣畅的宣泄……这种力量、这种方式是无法用其他任何物品所替代,是千百年来烟花爆竹得以传承至今的最重要的精髓所在。每当迎春祈福之时,听着噼呖啪啦的鞭炮声,看着孩子为夜色里烟花绽放的瑰丽花朵欢呼雀跃,自然是温馨而快乐的。

(一)利用节庆活动提升传统文化的时代性

在节庆期间,组织各种大型群众性民俗文化娱乐活动,将节日仪式活动包装成传统文化与艺术表演相结合的盛会。在设计节庆物品时,可根据社会发展要求,不断创新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让节庆用品融合现代性与传统性元素,提高吸引力和情趣性。在节日食品制作方面,要生产和设计出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美食,吸引民众品尝。在仪式活动组织和策划方面,要紧紧扣住传统文化主题,要迎合地方民众审美心理和风俗习惯,既要让群众乐于参与,又能够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要体现民族特色,注重人文关怀,彰显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增添传统节日的永久魅力。

(二)利用节庆活动丰富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

传统文化传承方式十分多样化,节庆活动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方式。通过开展代代相传的集体庆典活动,让一代代人亲身体验同一种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延续和发扬下去。另一方面,通过节庆活动衍生出来的文化形式,例如纪念品、歌舞、传说等,进一步丰富和补充传统文化,感染和熏陶着人们。让节日、节气、风俗等融入每个人的生活,并引导生活,规范行为,形成正能量的良好社会风尚,形成强有力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利用节庆活动拓宽传统文化传承渠道

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节庆活动有了更多的组织和传承路径,不管是影响力还是知名度都较以前有了明显改观。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媒介工具来提高效果,例如利用微信、qq、微博、公众号等来开展节庆活动宣传,提高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扩大辐射范围,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吸引更多和了解。我们欣喜地看到里约奥运会上的“中国之家”,看到众多政府公众号上的传统文化和节气风俗的传播,都在努力弘扬和渗透着我们的传统和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中国的传统节日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让我们在一个个欢乐的节日里,继续绵延我们中华民族的悠远宏大。

参考文献:

[1]李锦平.论旅游开发对民族原生态文化的负面影响[J].贵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

篇8

摘 要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萌芽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并受到传统文化的不断滋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深入,新环境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如何继续保持良好活力,不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两者的相互影响进行了研究,以为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 相互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之一,从传统文化中诞生,又良好的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两者的相互影响,能够为当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事业乃至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挥积极作用。

一、传统文化给民族传统体育带来的影响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的诞生源头可以往前追溯到原始社会,具有较为有缘的历史。最早出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在人们日常生活及生产中产生的,包括了骑马、射猎等较为容易的项目。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较为显著的地域多样性,主要是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导致的。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我国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南方地区由于降雨充沛,地表河流较多,人口大多以部落或村寨式单位集中分布,故其民族传统体育中集体类活动占据了重要部分,常见的体育项目包括赛龙船、舞狮等等。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因为长期处于寒冷干燥环境下,地域广阔,但人口较稀少,因而居民均较为剽悍勇猛,常见的体育项目则以骑马、摔跤和射箭等等。在南北文化差异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五十六个民族又有着具体的传统文化差异,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更加丰富。以舞狮、踩高跷、赛龙舟、扭秧歌等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就展示出了其丰厚的内涵。另外,民族传统体育又在儒、释、道等百家争鸣的思想中,有了新的发展内容,更为多样化。

以“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为代表的一类系统化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民族传统体育朝着修身养性的方向不断进步,出现了形意拳、五禽戏等多样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部分体育项目还在儒家传统思想影响下,逐渐趋于娱乐表演性,注重礼仪性,而淡化了其原有的竞技性。而由于传统封建等级制等负面因素的约束,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阻碍。

二、民族传统体育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

我国各民族的多样化发展,积累了多样化宝贵的文化财富。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相对稳定性,是对民族独有风格与深刻内涵的有效反映。从某种角度上讲,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极大的带动了传统文化的进步。

民族传统体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影响,具备了各自的特色。而各个民族又在传统文化的不断熏陶下,对各自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全面优化改进,某种意义上,民族传统体育同样也属于民族文化的关键性组成之一,它是民族文化的深刻烙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历史发展因素、语言、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不同,也使得民族内部的传统文化及传统体育趋于个性化、独特化。

以宗教为例,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宗教的诞生,同样也能够追溯到早期人类社会的源头。传统民族文化与宗教相互刺激,共同发展。而传统民族文化同样会受到宗教文化的巨大影响,民族传统体育也是如此。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受到宗教文化影响程度较深,包含太极、五禽戏、武术等以养生为主的传统体育项目,就是受到了道教阴阳平衡、佛教修身养性等方面的影响。

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在丰富多样的民族风俗习惯之中就有着具体表现,民族风俗习惯全面记录了该民族在以往历史发展中所逐渐养成的生产生活习惯及对应模式,这不仅仅体现于该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其传统体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较深影响。国内大部分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均能够对应匹配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

三、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相互促进,一同发展

虽然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特性较显著,但由于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发展,不同民族间的迁徙、搬迁及融合,甚至是不同民族间的战争,都使得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影响更为深入,各类民族传统体育也因此获得了发展机遇。

早在我国原始社会末,以黄帝部落的干戚舞、蚩尤部落的角抵等为代表的早期民族传统体育就有着较为广泛的流传。自春秋战国开始,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通婚及文化交流,也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民族的长期发展,需要良好的空间条件作为支撑,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地域条件。受到地域条件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的常见项目及活动均有了较大发展,极大一部分传统体育项目都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常见的包括丛林地区的射弩竞赛、江南地区的争渡、北方草原地区的骑射与摔跤、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游泳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极大的反映出地域条件下人们差异性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这部分体育项目,也逐渐随着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延续到了当下。

四、结束语

传统文化中,民族传统体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反过来又为传统文化的长远进步奠定基础。一方面,需要完善民族传统体育的不足,并进行广泛推荐,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把握;另一方面,又应该合理巧妙的利用传统文化巨大的发展空间,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奠定基础。相信在我国改革开放这一有利环境中,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体育均能够获得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介庵.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关系[J].搏击・武术科学.2013(4).

篇9

语文课堂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民族认同感,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受到更多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能够提升品德修养。

一、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在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渗入,分别是德育教学、历史教学、语文教学以及校园文明四部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与生命力,加强传统文化的灌输。如:在学习《岳阳楼记》这篇中学语文课文时,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思想,如在学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范仲淹当时体恤黎民百姓,先他后我的崇高情眩并无限敬佩作者虽身居江湖,但心系朝政,心忧国事,惨遭迫害身处逆境后仍旧不愿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以此来让学生对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产生出强烈的共鸣。教师也可以就文章某一段落进行传统文化的拓展和引申,向学生传递古代伟大的思想精神。

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教导学生在平日与人相处时,要具备包容的内心,并时常约束自己的言行,以此来做一名品德高尚的人。

二、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创造性

在语文教学中课文背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背诵课文可以促进学生脑力记忆的发展,同时在不断地背诵中也积累了词汇,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然而在当前的中学语文学习中,背诵的内容包含了更多的文言文和古诗词,因其句子十分的拗口,再加上学生的理解不深,往往使学生在背诵时出现畏难的情绪,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如:《陈情表》一文一共476个字,学生在实际的背诵中很容易将词句背错,如部分学生把“辞不赴命”背成了辞不赴职,并且将“辞不赴命”同“辞不就职”相混淆;将“除臣洗马”和“拜臣郎中”背成了“拜臣洗马”“除臣郎中”等。因此教师在具体的课文翻译、讲解的过程中,要着重的对一些容易混淆的字词进行详细的讲解,可以告诉学生拜在古意是指受官,郎中主要是指官名,所谓晋时各部有郎中。除所指的意思是任命官职,而洗马也是官名,具指太子的属官,在宫中服役,掌管图书的含义等。在详细的告诉学生每句话的意思后,学生会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并且也会在不断深入的学习中了解并掌握了古代汉语常识,进而回到实际的背诵当中去,就会大大的提升背诵效率,从而达到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三、拓展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

民俗文化是指大众民间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民族、地区中较为集中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以及传承的风俗生活文化,包含各种文化模式、婚丧嫁娶以及节日娱乐等。在中国古代民间就很看重节日的庆祝方式,如传统的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和对诗、过年放鞭炮等,而在当今社会中传统节日越来越不被重视,而是将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以及愚人节等当成必须庆祝的重要节日。这样发展下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情感逐渐的会被消去。针对这一现状,在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古诗词以及文言文的学习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并对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如,教学王维的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以让学生了解重阳节,让学生了解到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身处异地的孤独,每遇佳节良辰时,便思念倍加。并对诗词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着重强调;从杜牧的《清明》中让学生了解到清明节等。通过在实际的语文古诗词的学习中加入传统的民俗文化,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提升传统文化认识,并在今后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继承并发扬光大。

四、利用网络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应用发展,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师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平台。因此,在初高中的语文教学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为学生播放《百家讲坛》《天天向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等具有浓厚传统文化的节目,以此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情操。

篇10

节日文化中的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是教师和学生通过讨论共同选择的。节日活动的开展也是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探索性的文化根源探索实践活动,在探究过程中,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轻松快乐的小组合作,不断变化的时间空间,以及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探究学习内容的自主形式,都深深地牵动着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之中,带给他们课堂教育中所无法得到的乐趣。

如今的美术教材中,相关的传统文化节日的宣传也有不少,如《看花灯》《贺卡》《年画》等等,教师在备好这些课的同时,可以将它渗透到家庭生活中,让节日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扬。

一、让节日文化走进墙面宣传

近年来,很多学校都在大力提倡传统特色的文化教育,为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节日文化的研究活动,如:地方戏剧课程、传统手工艺制作,包括书法特色项目的引入,让学校办学特色越发风采。学校在教学楼间的通道和楼梯间等墙面上张贴了相关传统特色的宣传画贴,这些图文并茂的宣传画很好地创设了我们学校环境文化研究的氛围。在教学中,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传统特色宣传,如,在教学《看花灯》一课时,我刚好把正月十五元宵节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春节、元宵节的相关知识,如,元宵节要吃元宵、猜灯谜,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跟家长一起亲手制作彩灯,亲身感受节日的文化氛围。教学时,我将教室墙面上张贴灯笼等相关的元宵节内容,增添节日的氛围,让学生自己制作灯谜现场猜一猜,感受节日的喜悦,再启发学生回忆元宵节那天的情景,学生一下子在喜悦中体会到了元宵节看花灯、猜灯谜的兴奋、热闹的情景,有感而发,作业自然也是精彩纷呈,对元宵节的认识就更深入人心了。

二、节日文化活动渗透家庭

五年级有一课专门表现招贴画的内容,为此,我结合“三八国际妇女节”的主题,带领学生学习感受体会妈妈的艰辛,从而用招贴画的形式倡导学生对妈妈的爱意。课伊始我播放一则“洗脚”的广告,问学生:这则公益广告说明了什么?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我跟学生们讨论在家跟妈妈的相处,体会母爱的伟大,让学生知道妈妈是我们最亲最爱的人,每当想起妈妈,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跟妈妈在一起的每一个温馨的场景。再过两天就是三八妇女节了,有没有想过要为妈妈做些什么?如果让你用简单的话语来表达你对妈妈的这份爱,你会说什么呢?一连串的话语让学生与妈妈的心紧密结合在一起,尽情在画面中流淌。

课后,我让学生将制作的招贴画贴于学校的走廊,宣传让更多的学生去感受妈妈的付出,平凡的母爱,怎样去感恩妈妈的行动。看似小小的一个节日,看似简单的一堂课,我们用心布置课堂,用爱浇灌课堂,用情延伸课堂,让更多的家庭了解节日文化的喜悦,让更多的学生感受节日文化的内涵。

三、让节日文化成为生活的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