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涉及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从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现状出发,探讨了优化该课程教学的一些措施。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的教学现状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正在给人类带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信息已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资源。而信息的社会化、网络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都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巨大影响,这对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信息技术通信领域的重要支柱,然而,调查发现目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与师资老化的矛盾日益严重,这将从根本上制约教育质量的发展。另外,一些学校的现行教材中教学内容滞后,以学科为体系的痕迹明显,教学内容偏多偏深,实践与能力培养不够突出,教学要求与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专业实习、实训的设备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实验教学往往不能按要求进行,从而对教学改革的进程起到消极影响。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的优化
1.优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当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使学生逐步深人全面地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同时适当兼顾计算机其它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多种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按照网络集成、网络管理和网络软件开发三个方向成组设课,强化这三个方面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和接受能力自主选择相应课程。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安排四大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技术基础课以教会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必须的科学原理、方法和使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判断、解决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技能课是以行业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将职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操作能力的训练,这两类科目的学时数可以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应满足学生学习和应用职业岗位技能所必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课程的学时数比例可以适当加大;而选修课是以跨专业或高新技术等课程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门数尽可能多、范围要广些。
2.丰富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是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比如有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体系、网络设备以及网络应用等,重点是相关内容的理论阐述,网络设备中的网卡主要介绍网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分类情况以及性能指标等纯理论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可以结合网卡的性能指标以及分类情况介绍网卡的选型以及网卡的安装等实用知识,将网卡相关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网络应用技术主要介绍电子邮件系统的工作原理、使用的协议等枯燥难懂的内容,教师则可以结合电子邮件的收发工具进行教学,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对实际应用的认识,又能结合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验、实训教学中,教学目的是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这就更需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面对具体问题独立分析、解决的能力,教师应该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比例,加强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加强技能实验和设计型实验,扩充专业实训科目,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要求学生独立理解实验、实训任务,自选仪器材料,自行设计方案,独立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则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为学生听、老师讲的单方面交流,学生的认知主要表现为记忆的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是一种静态的教学方式,阻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激情和创造,而使授课平淡、乏味、呆板,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现在应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交互式的教学,采用项目设计制作、现场模拟、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组建网络教室的组建、建设小型校园网的建设、改造小型办公室网络改造等等实践活动,从而丰富整个教学过程,发挥网络通信及网络资源共享的特征,进行网上教育,包括电子教案、电子阅览、电子作业,这将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加强教学交流,提高教学效果。4.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应该可以充分发挥考试的教学功能、教育功能、督促和引导功能、检测、鉴定与评价功能等,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模式相一致,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可以沿用传统的试卷考核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完成社会调研报告、市场调研分析等。在考核内容上,要坚持以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的掌握为主,注重检测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水平。确立考试是重要教学环节,充分发挥考试的多种功能,摒弃一次考试下定论的不科学做法,坚持平时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相结合。而且对于不同的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如采用职业技能鉴定、完成课程项目、编写项目计划等形式代替课程的考核。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可以培养学生适应不同的需求,增加工作经验。比如程序设计课,可以要求学生既熟练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知识与使用方法,又具有熟练使用一种中文平台及相应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工作的能力,采用平时考核(如作业与实习报告、阶段测验、课程设计等)和鉴定性考试并用,主要考核基本知识、概念的掌握程度和简单的应用能力等。总之,要改变单一指标评价学习效果为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树立高职高专实用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思想,树立全面考核的思想,构建考核方式多样化。
参考文献:
[1]蔡开裕.计算机网络[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翟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述[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篇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09-02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尤其是Internet的普及和推广,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已成为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方案中最重要的技术课程之一,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然而,由于计算机网络涉及面广、内容抽象,且理论性强,涉及到大量的概念、定义和协议,学生总体感觉所学内容抽象、空洞,加之笔者所在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普遍较差,因此,如何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教学成为我们每个担任该门课程的老师所必须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知识体系结构陈旧。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活动中,主要是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阐述,比如网络拓扑结构、网络体系及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原理,对网络硬件设备和软件产品仅涉及纯理论的知识,而对于网络应用也只介绍工作原理、使用的协议等枯燥难懂的内容,具体的应用知识相对较少,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过感到枯燥、乏味、抽象,从而降低了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也很难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另外,网络新技术不断涌现,但在教学中很多新技术并不能及时地出现在教学内容中。同时部分教师对网络新知识、新设备缺乏必要的学习和了解,也导致学生难以接触到较新的网络知识和软件。
2.教学方法陈旧。传统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充当信息的输入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记忆者。整个教学过程缺乏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学生始终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导致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薄弱,降低学习兴趣与热情,也阻断了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创造,使得授课平淡、乏味,从而大大降低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实践环节缺乏。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网络技术的实践环节相对较少,实验教学内容设计过于简单,如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网线制作、Internet应用、网页制作等,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知识点或重点内容,并不能对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所学和所用脱节。而且大多数院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设备严重不足,也是造成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不足,难以满足企业需求的一个因素。
4.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并不是讲授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但我们需要利用考核来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一种好的考核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更有利于对教学效果进行公正的评价。然而,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考核方式大多仍以期末考试的笔试试卷成绩结合简单的平时成绩来评定学生成绩,该方式缺乏对知识实际运用与实践能力的考核,无法全面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课程教学改革
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丰富教学内容。进行良好教学的先决条件是有适合学生的教材,然而大多数学校所选教材陈旧,没有紧跟市场需求。因此,选择教材可根据学生的专业要求、课时限制,有目的、针对性的选择,既可满足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要求,又可掌握在实际中的应用。且教材上的知识都是成熟的理论,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随时补充相关最新的内容,如CDMA技术、蓝牙技术等。同时教师是教学的核心之一,可采取对教师进行培训,也可采取教师走出去的方式随时掌握行业最新的研究动态与成果,并将其结合到教学内容中,以满足学生获取最新知识的需求。
2.创新教学方法。要想让学生对网络课程感兴趣并能更好地学好它,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多媒体教学环境,进行电子课件、视频展示等。如数据在OSI七层模型中传输的过程、令牌环工作原理、三种交换技术等通过动画演示,可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2)比较教学法。将一些复杂、抽象、难理解的问题,用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例子进行比喻描述,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计算机网络中一些重要、抽象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TCP和UDP时,为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可靠服务,什么是不可靠服务,可用人们邮寄挂号信和平信来进行类比等。(3)拓展课堂教学。将实验室、校园网作为传统课堂的延伸,在课堂教学之外,增加实物教学和现场教学模式。如在讲解局域网组网时,可将学生带到实验室,向学生展示不同的网络组网设备实物。(4)参与教学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你教我学”的被动方式,教师可采用主题讨论和角色变换教学模式。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置几个教学主题,让学生进行自学,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讲解,教师主要组织现场点评和讨论。积极有效的参与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自学能力。
3.注重实验教学。对于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任务,在实验前,要求学生提交预习报告。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摒弃手把式教学方式,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实验环节的具体实施中,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校本实验教材,或制作出实验多媒体视频演示课件,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完成实验。
4.改革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考核要实行全方位绩效考核,从课程开始到课程结束,从课内到课外;开课之初,应公布课程考核方法,避免学生平时不学,期末突击,为考试而学;考核内容上,要坚持以知识的应用、技能掌握为主;可沿用传统的试卷考核与实践相结合,摒弃一次考试下定论的不科学做法;课程的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试卷成绩、实验成绩构成,平时考核主要考查学生课上回答问题、作业完成情况、课后思考题、出勤率,实验考核包括实验态度、实验操作、创新能力、实验报告,试卷考核主要是基本知识、概念的掌握程度和简单的应用能力等。总之,要改变单一指标评价学习效果的方式,树立全面考核的思想,固件考核方式多样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融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且新技术不断涌现。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理论教学,但也不能脱离实际应用,理论与实践要紧密结合。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跟踪最新成果,改革教学方法和优化实验内容,同时建设必要的教学条件和实践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蔺婧娜.《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教学浅谈[J].网络安全,2010,(3):45-46.
[2]陈良海.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众科技,2009,(10):199-200.
[3]张黎明,李玉龙.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教学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8):96-97.
篇3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 课程
一、课程设计的思想及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真实的网络组建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以项目实践的形式进行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教师先讲解网络组建的基本理论,说明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然后教师演示操作,最后学生动手进行实际网络组建。
二、教学设计
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网络组建与管理能力为课程核心、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的应用。具体做法是原来的实训教学内容,即:网络的架构、各种网络设备的特性、双绞线的制作和测试、以太网和虚拟局域网的安装配置和测试、子网划分、路由器的配置、网络的各种应用技术(包括DNS的配置、IIS配置、DHCP配置)等通过组建小型对等网、中型局域网和局域网接入广域网的项目形式,把各知识点融入在项目中,通过项目学习达到专业技能的训练目标。
采用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把抽象的理论用具体的项目结果呈现,加深了学生对抽象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理解。其效果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在反复训练中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积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进行讲解。那么对于难点对于每一个问题,都尽可能地让学生想像出来的,通过容易想像的案例进行描述,对于当前学生一时掌握不了的,那么通过实践让学生理清认识,同时还有一些课外活动,专业规定每一个学期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可以让学生进行集中的参与,最后还有相关的课外活动,对于有些内容,比如有一些相关的综合布线的知识,它既不作为我们的专业课程,同时这门课程我们也不太容易在课堂上进行阐述,那么当前只要对学生安排适当的一小部分的课时活动,安排在一些实训场合,让学生知道整个的流程是怎么实施的,通过课外活动让大家进行参与。最后就是考虑学生的就业,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些行业信息的更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掌握局域网知识及局域网的组建技术,了解广域网络及无线网络的相关知识,掌握交换和路由技术知识,熟悉网络应用及网络接入技术,能胜任中小型企业网络组建、管理和网络维护工作。同时使学生养成对常用的计算机网络的关注兴趣,并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应用情境中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的使用、实施过程
(一)采用“三位一体”教学法
所谓“三位一体”教学法就是在实训课中教师在计算机上教,学生在计算机上学,然后在计算机上做,这种边教边学,边学边做的方法,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了教、学、做合一,手、脑、机并用的效果。
(二)运用基于范例的学习方法
对于“网络操作系统”部分是多方面的综合技术,各部分之间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而为了教学的需要,如果肢解各部分内容,变成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这样,当学生学完全部课程后,往往无法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更无法应用这些知识完成一个实际的网络工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开发多个适用于教学需要的网络实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举实例均以逐步展开,学生将不知不觉地走入一个实际系统之中。课程结束以后,学生除掌握基本方法外,也学会网络操作系统的实际应用。
(三)建立基于问题的实训方法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一个相应课题,尝试和感悟职业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课题可以来自选题库,也可以通过社会调研获得,但都是围绕着真实的实际工作,所有课题均需教师进行结构性评估。题目确定后,学生将带着问题一边学习一边做自己的课题,课程结束后,学生也完成自己的课题。通过这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对学生的训练切实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
(四)引入多元教学法
经过反复探索,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将讲授课、实验与职业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多元教学方法就是首先由教师讲授基本的概念和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然后提出具体问题探讨解决方法,学生通过实际训练理解概念和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接下来学生在自己的课题中找到类似的问题,通过模仿自己解决问题,充分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达到总结提高的目的。通过理论讲授、上机实训、自问自作和总结提高这4个步骤,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了自己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了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教学网站
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内容包括:电子版教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实训指导书、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网络工程案例和教学参考资料等,各行业网络典型应用案例和网上答疑系统等教学资源全部上网,教学网站建设初具规模,并能经常更新。在教学中发挥很好的作用。为学生构建一个“全天候、立体化”的学习平台。
(六)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教材以电子版全部上网,并配有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和演示幻灯等。本课信息全部上网,并配有网上论坛,师生交流也可采用电话、网络等现代通信手段。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Packet Tracer;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改革;虚拟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172-03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信息安全、电子信息、自动化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随着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安防等领域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也在与其他专业相结合,为其他专业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计算机网络已不再局限于计算机行业。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主要以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理论概念为主,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由于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缺少感性认识,虽然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幻灯片对一些计算机网络理论和概念进行认真细致的讲解,但仍有一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十分理想。
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我院已将局域网组建、网络设备调试等实际操作环节引入课堂教学中,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室中配备了智能型路由器、交换机、三层交换机等网络设备。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时,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设备连接与基本配置上,对真正操作关键点的练习很少。由于网络设备数量有限,导致学生要排队轮流使用网络设备,这就使实践课程的效率下降。此外,虽然实践对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中的相关技术和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效果,但仍有一些理论概念还无法以实际操作形式进行教学,例如路由技术、VLAN技术等。总之,学生实践操作训练的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对此,利用虚拟环境在计算机上实现各网络设备的模拟操作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手段。在对网络设备的模拟效果上,Cisco公司推出的Packet Tracer是一款符合实践教学要求的工具软件。现结合教学实践,对Packet Tracer软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研究,总结该工具软件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Packet Tracer模拟软件介绍
Packet Tracer是Cisco公司推出的一款模拟Cisco网络设备的工具软件,其界面如图1所示。该软件在对网络设备操作上与真实设备相似,命令也和最新的Cisco的IOS系统基本一致。可根据实际需求来自定义网络拓扑结构,可省去网络设备连接、频繁变换Console连线等环节,使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Packet Tracer软件具有以下特点:(1)支持多协议模型。支持常用协议,包括TCP、UDP、DNS、HTTP、TFTP、Telnet、Single Area OSPF、DTP、VTP和STP,并支持IP、Ethernet、ARP、CDP、Wireless、Frame Relay、PPP、HDLC和ICMP等协议模型。(2)支持大量虚拟设备模型。如交换机、路由器、无线网络设备、服务器、各种连接电缆、终端等,并提供图形化和终端两种配置方法,各设备模型均有可视化的虚拟外观。(3)支持逻辑空间和物理空间的设计模式。“逻辑”模式用于进行逻辑拓扑结构的实现;“物理”模式支持构建城市、楼宇、办公室、配线间等虚拟设置。(4)数据报传输采用实时模式和仿真模式。实时模式与实际传输过程一样,仿真模式通过可视化手段显示数据报的传输过程,使用户对各种抽象协议的工作过程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以上这些特点使得利用Packet Tracer软件可方便快捷地进行网络组建、设备配置、协议测试等工作。
Packet Tracer模拟软件在课程中的作用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Packet Tracer软件的使用对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搭建高效、便捷的仿真实践环境
在“逻辑”视图中,Packet Tracer软件提供了“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无线设备”、“终端设备”等各种类型的网络设备,以及各种类型的传输介质。在应用上,可以将各类设备拖拽到“逻辑”视图中,通过各种类型的介质来连接各网络设备,免去了实际设备的连接过程,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对于网络设备,学生可从三个方面来查看和调试,包括“物理”、“配置”与“命令行”。在Packet Tracer软件中,双击要进行配置的网络设备图标,即可打开该设备的配置窗口,包括上述三个标签,如图2所示。
在“物理”标签中,学生可按需求对可扩展的网络设备增删“接口板卡”,这与真实的网络设备非常相似。在“命令行”标签中,该软件模仿真实设备通过console线缆连接计算机RS-232通讯接口,在“超级终端”中调试网络设备。
PC机属性配置窗口也有三个标签:物理、配置、桌面,如图3所示。“物理”标签可增删、修改网络接口模块。“配置”标签可进行全局设置和接口设置。在“桌面”标签中,有IP配置、拨号、终端、命令行、Web浏览器和无线PC等网络功能。
通过在课程中应用该软件,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能够根据实践要求任意搭建网络环境,对网络设备接口按需求进行调换,在连接过程中,如果使用错误的线缆来做连接,就会造成网络不通。
在“物理”视图中,能够从综合布线的角度展示“楼宇”、“管理间”、“机柜”的位置,展示机柜中设备的放置,能更直观地模拟网络建设中“管理间”、“机柜”、“设备”的配备。
(二)实现各种网络功能
在Packet Tracer软件中,搭建好网络环境后,就可以继续对各网络进行调试,实现各种网络功能。
如在讲解“VLAN技术”项目时,学生根据项目需求在Packet Tracer软件中搭建好实践环境,打开交换机的“配置”窗口,通过相关命令来调试该网络功能。在该项目的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实现单交换机上划分VLAN的操作,而且还可以实现跨交换机划分VLAN的操作。
又如,在讲解“路由技术”项目时,学生根据项目需求配置静态路由及动态路由。并且,该软件可支持RIP、OSPF、BGP、IGRP等动态路由协议,扩大了学生的训练范围。
此外,该软件还支持“线路冗余”、“链路聚合”、“端口安全”、“NAT”、“ACL”访问列表、“VPN”等技术,能为不同的教学阶段提供相应的模拟功能。
(三)模拟PDU转发流程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中,OSI各层次下的协议类型对应着各种协议数据单元(PDU)类型,协议数据单元(PDU)的格式和转发流程很抽象,学生理解难度大。应用Packet Tracer的模拟模式(simulation mode)直观展示PDU的格式和转发流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图4所示,在“逻辑”视图中搭建网络拓扑结构,切换到模拟模式(Simulation mode)下设置需要捕获并展示的PDU类型。
利用Packet Tracer模拟软件实现项目化教学
将Packet Tracer模拟软件引入该课程以后,我们采用了“教学做”一体的项目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变了原先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
为实现项目化教学,结合Packet Tracer模拟软件具备的功能,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该课程进行了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组织。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将传统课程体系的知识点进行解构,重构为“网络基础”、“网络技术”及“网络应用”三个项目模块,每个项目模块下设置了相关的学习情境,形成了新的课程体系,如图5所示。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网络技术”、“网络应用”模块大部分的学习情境将依托Packet Tracer模拟软件来进行教学,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Cisco Packet Tracer不仅提供了网络设备调试的实践平台,而且是计算机网络教学中良好的辅助工具,解决了计算机网络实训室设备不足的问题。通过Packet Tracer软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既可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课程中难懂的理论知识有直观的了解,使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又能使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亲身体会到各网络技术的工作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网络技术的理解,提高了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刚.Cisco Packet Tracer在网络教学中的特殊应用[J].计算机时代,2011(4).
[2]郭亚莉.基于Packet Tracer虚拟平台的校园网构建技术研究[J].信息通信,2011(2).
[3]宋梦华.基于Packet Tracer的虚拟通信仿真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2).
篇5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课程革新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强调理论和实践整合的教学方式,在实际应用中除了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外,还要帮助学生将自身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强化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但是当前实践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完善。不难看出,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改革中应用是尤为必要的,加强对其研究有助于为后续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1.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意义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学科从最初开设到现今,经过了不断的完善和创新,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和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如何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成为当前教学工作者的工作开展方向。就当前职业院校建设和发展中,很多学校仍然使用模仿本科院校编写的教材,教材内容存在较大的局限,教材中的内容主要是以OSI模型为基础进一步论述网络层次结构和计算机网络原理。同时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TCP/IP网络协议,并未将新技术和设备融合到教学内容中,不利于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脱离了国家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型人才培养要求。
高职院校由于学生自身知识水平较差,实践操作能力偏低,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导致理论和实践脱离现象的出现。针对此类问题,应该坚持培养技术人才的教育目标,应用一体化教学方式,改善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一体化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和实践能力整合,充分将自身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同时,有助于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丰富专业知识,为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一体化教学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综合能力不足
很多教师自身仅仅局限在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学习中,认为只需要学好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即可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实践操作能力偏低。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理论知识辅助实践操作,仅仅通过知识的讲解是很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记『乙专业知识,长此以往,教学将变得十分枯燥、乏味。无法通过语言描述来帮助学生了解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工作原理,教学成效偏低。与此同时,很多教师自身过于注重教学质量,忽视了实践操作,故此,在实践教学中不仅未能充分体现一体化教学本质目的,还产生了很多的误会。诸如,一位北大青鸟的教师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将电缆误解成了光纤,将两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这样不仅没有获得预期教学成效,还造成了两台计算机的故障,差点造成计算机引燃。这一问题正是由于教师自身实践能力不足导致,不利于一体化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2.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发挥不充分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一体化教学方法主要是强调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整合,但是部分教师自身尽管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很难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产生足够的兴趣。由于兴趣的缺失,自然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内容学习中,教学和实践相脱离,难以形成更加良性的教学活动,教学成效不高。
2.3教材缺乏一体化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中,由于教学模式的突出优势,当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在高职院校教学中,但是相配套的教材种类较多,缺少一体化的教材为教学活动有序开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就当前高职院校现行的教材中,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介绍较为全面,将学术界研究多年的理论知识作为坚实的后盾,但是在实践操作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凭借自身专业能力和多年以来积累的工作经验,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由于教师自身所掌握的操作经验涉及范围较广,经验多种多样,在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相应的弊端,即便学生掌握了丰富理论知识,仍然缺乏完善的操作方法支持。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中首要待解决问题之_,需要对现行教材内容做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达成一体化教学目的。
2.4就业困难
尽管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广泛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也可以有效地将自身所学知识和实践整合起来,但是仍然有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面前,即毕业生就业问题,仍然有大量的毕业生被企业拒之门外。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上涨,很多学生由于自身专业水平偏低,缺少和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或是由于自身工作经验不足失去了很多机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多数企业将重心局限于自身经济效益,对毫无经验的毕业生重视程度不高,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建设和长远发展。
2.5实践场地和设备匮乏
实践操作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和记忆的主要途径,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助于在未来就业竞争中占据更大优势,同时也是一体化教学的一项重点内容。但是,由于很多高职院校对于一体化教学方式的认知不足,导致实践工作开展中难以严格遵循实践教学标准进行,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校园建设中,学生缺少计算机设备,甚至有的学校只能几个人共用一台机器,难以进行有效操作,由于学生长期缺少实践机会,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学习兴趣逐渐淡化,不利于后续教学活动开展和一体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3.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的创新应用
3.1加强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
当前职业院校中,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偏低的问题尤为典型,严重制约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应用。基于此,首先,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实习培训和学习,促使学生能够掌握更高水平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其次,选择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协商,为教师提供实习机会,安排专门人员带领教师来提升自身实践动手能力,解决疑难问题;最后,教师可以利用自身闲暇时间去参加时间活动,诸如,在电脑科技城和中关村参加志愿者活动,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3.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落实一体化教学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为了能够充分发挥一体化教学优势,可以通过加强实践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诸如,在课程学习前,组织“网络技g创新发明会”,在会上邀请众多计算机企业工作员工,让这些员工将自身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创新展现出来,并仔细讲解创新所在,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活动能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学习到更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开展奠定基础。
篇6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改革
众所周知,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旨在为社会提供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及素质的综合型人才。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渐渐显露出不足,改革势在必行。
一、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中职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对学生专业素质及能力进行培养的重点课程,但是从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效果不太理想。
1、重视程度不足
从中职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现阶段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亟待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其主要宗旨在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基础知识扎实、应用能力强的综合型专业技能人才。但就现阶段的教学实际来说,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并不明确,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教材更新滞后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新技术日新月异,并且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就中职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材内容来说,虽然基础技术层面的内容较为完善,如数据通信基础知识的介绍、网络体系结构的分层以及局域网组网技术等,但是一些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涌现,例如云计算、物联网、Windows7系统的普及等,相对而言,教材和教学大纲的更新滞后。
3、教学手法单一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一项注重实践的课程,但是在基础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基本上采用的都是理论教学,如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网络体系结构的介绍以及各种网络软硬件的认识等,在枯燥的理论教学中,难以激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多数使用单一的步骤演示,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强。
结合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对课程教学进行重新定位,改革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手法,是目前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面临的必然选择。
二、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根据上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笔者结合该课程标准、时展趋势和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等方面提出以下三项具体措施。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新进行课程定位
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及应用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这一标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被人们空泛的解读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学生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引起的思想观念的变化,都对这一标准发起了质疑:什么程度才算是扎实掌握了技术基础,怎么样的应用水平才算高,综合型人才具体指什么等等问题成为中职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改革关注的重点。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开展的现状,结合时展背景,要想提高现阶段教学质量和效果,改革的第一步需要对课程重新定位:首先,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结合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了解目前相关行业、企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必备基础知识的范围,让学生在吸取知识的过程中,分清轻重缓急;其次,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明确今后自身的定位,比如是硬件维护还是网站建设与管理方向,或是技术服务方向等,只有在学生对自身发展方向有所认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激发他们对课程教学的无限兴趣;最后,还应明确“综合”发展的实际含义。新时期综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水准、具备较高行业素质、具有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相应的,新时期背景下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宗旨中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网络技术基础的综合型人才”也应从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入手,在提高学生专业技术的基础上,贯穿素质及能力教育。
2、以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为基准,合理设计教材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素,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教材设计是否合理。从现阶段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材设计来看,虽然基础知识环节较为全面,但是对时展过程中许多新技术的更新滞后,不利于学生掌握业界的发展现实,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往往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相脱节;从学生角度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效率不断提高,教材对他们的吸引程度直线下滑。基于此,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改革的有效进行还应着手于教材的设计,明确课程对人才的培养方向和技能目标,熟悉相关行业的发展动态与趋势,及时将新的网络技术或案例加入到相应的技术变革中去,结合中职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抓取当下行业中一些敏感、高频的概念或大家关注的技术焦点进行深度的剖析,正确引导学生了解新技术背后的专业内涵,进一步树立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进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3、充分利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手法
除了课程定位以及改革教材内容之外,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对教学手法进行创新。在以往的教学中,针对概念性的知识及内容,一般采用的都是理论传授法,例如就 “OSI参考模型的分层”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来说,教师通常会对OSI模型各层的基本内容进行详尽的介绍,但也仅停留在抽象的“介绍”层面,学生很难在大脑里形成立体的认识。基于此,建议今后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丰富有趣的课件来吸引学生,让学生能主动接受知识;采用微课的方式对教学中重点、难点或疑点内容进行突破;通过实物展示、仿真模拟、实验操作等方式,强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教师需要不断跟踪网络技术发展最新动态,结合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及时将新技术引入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立体的讲解;教师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新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技能考核进行教学,实现学生阶梯式地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中职生就业前的职业准备教育,衡量中职生职业水平的标准应该是毕业生能否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能力。但实际情况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出来的中职毕业生往往没有经过专业的职业培训,存在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缺乏网络技术的实践知识和职业技能,不能胜任所担负的工作等种种问题。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改革任重道远,需要教师不断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不断致力于培养社会需求的较高职业素质、较强实践能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让学生毕业后就能较快的适应相关行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谭杰. 论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改革的“三新”[J]. 中小学电教(下),2012,10:44
[2]韦柬. 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2013,11:157
[3]陈志萍. 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优化分析[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9:263+265
[4]倪中华. 基于职业能力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 快乐阅读,2012,07:11
篇7
摘 要:本文结合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的设计与实现,阐述了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点介绍了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建设、发展、改革及特色等。
关键词:网络技术;精品课程;课程体系;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我系“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自开设以来,逐步完善了课程档案、丰富了教学资源,2005年评为院级精品课程。2005年5月~2008年5月,本课程组借学院专业人才教学水平评估之东风,加强本课程建设,参照评估标准,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考核方法、工学结合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课程2008年评为山西省省级精品课程。笔者作为本精品课程负责人,现将“计算机网络技术”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实现概述如下,以期与同仁共勉。
1 本课程的历史沿革
1.1 第一阶段(1999-2002):课程开设与定位阶段
本课程开设于2001年,至今已历时8年。主要定位于学院计算机应用、金融、会计电算化等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金融行业培训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由于当时硬件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实施。
本课程组于2003年9月,开始建立课程档案,当时的课程资源只局限在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案、课件、测试题库等。
1.2 第二阶段(2003-2004):教学模式转变阶段
(1) 教学模式转变
2003年12月,我院被国家六部委联合确立为“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04年4月、2004年10月,笔者先后参加了国家教育部组织的相关培训工程的培训,明确了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及办学指导思想;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研究并制定出“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案”;带领我系专兼职教师全面开展了我院计算机教学改革。至此,计算机教学由传统的学科教育根本性地转向现代的职业教育。
(2) 课程体系构建
本课程组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遵循我院办学理念“理念先导、市场引导、素质主导、实践指导、就业向导”,不断更新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以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以学生综合素质标准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本位,构建科学的、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资源,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精简理论教学内容,合理设计“理论够用为度,实践实用为主”的知识体系与技能标准。
(3) 课程内容整合
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技术应用已广泛应用于金融、工业、商业、教育等各行各业。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维护、管理以及互联网的应用已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术和必备的能力。
本课程分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理论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通信技术概述、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传输介质与互联设备、计算机局域网、Internet技术及应用、网络操作系统简介、网络安全与维护等。实践教学包括:绘制网络拓扑结构图、网络协议安装、双绞线制作、双机互联、局域网组建、综合布线、子网规划与划分、Internet接入、Internet技术应用、杀毒软件的安装与设置、个人防火墙的安装和配置、数据备份与恢复工具的应用以及课程设计综合实训等。本课程以精简理论知识,突出实用部分,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赢得广大学生的喜爱及校内外专家的认可。
1.3 第三阶段(2004-2008):课程改革与完善阶段
(1) 师资队伍建设
2004年7~9月,我系组织本课程组相关教师参加国家CEAC网络工程师培训,9名教师获取“网络应用工程师”职业资格,2名教师获取“网页设计师”职业资格,4名教师获取“平面设计师”职业资格。培养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2007年7~12月,我系先后选派本课程组4名专业骨干教师参加锐捷网络公司的网络技术培训,并获取“网络工程师”职业资格及企业网络培训讲师资格。进一步提升了我院教师的网络技术水平及行业知名度。
(2) 实训基地建设
1) 校内实训基地
2004年12月建立我院“计算机网络组网与维护实验室”;
2005年3月建立我院“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
2) 国家实训基地
2007年10月申请到“2007年中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建设“网络技术实验室”。2008年6月投入使用。
3) 校外实训基地
太原市奥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山西省邮电建设总公司
山西华兴科技有限公司
以上实训基地主要用于我院师生、中职教师培训、金融等周边行业培训实训。
(3) 专业建设
1) 专业方向
通过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2001年开始至今,我系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进行了调整,其中增加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供学生在第二学期末进行专业方向选择。
2) 新增专业
2004年12月,经过专业论证,我系新增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并于2005年开始招生。
(4) 教材建设
本课程组的教师,针对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对本课程先后选用的《实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应用》等教材进行整合,编写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自编教材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指导教材》。
(5) 教学方法
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实际网络案例导入。首先让学生明确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及情感目标,并将信息时代网络世界的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6) 教学组织
在教学组织中,采取分层次、分小组的教学组织形式。良莠搭配,使学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通过分层教学对基础不一的学生分配不同的实训任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取相应层面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分组教学,既有利于提高学生互相交流、相互沟通、团队合作的能力,又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1) 兴趣诱导
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课前,课程组教师准备充实、完善的教学案例及实习内容,这是一个艰苦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广泛地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包含一定知识点及技术含量的综合案例,使学生通过案例明确每堂课的学习目标及实习任务。
2) 分组学习
实践课采取分组学习,按课程模块进行分组。通过划分学习小组,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体现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由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参与。试行以来,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7)考核方式
技能考核:依据课程特色,本课程结合实训大纲及授课进度计划,适时进行考核。
综合考核:按照学院教考分离制度,参加学院期末统考。
资格认证:要求计算机类学生根据专业岗位需求,结合自身特点及优势考取“网络管理员”、“网络应用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具备就业必要的职业技能。
2 本课程的建设特色
2.1 梯队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2005年以来,课程组重新组建了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合理、专业技能过硬的“双师型”优良教学团队。本课程组的所有教师均经过专业培训,并获取“国家CEAC网络管理员”、“国家CEAC网络应用工程师”等职业资格。
2.2 国家级的网络实训基地
2003年12月,我院被国家六部委联合确立为“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2007年10月,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立了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领域“2007年中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建设“网络技术实验室”。
2008年6月新建的“网络技术实验室”投入使用。
2.3 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
本精品课程包含:课程描述、课程大纲(理论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知识结构图、技能结构图、教案与课件、教学指南、实训指南、教学视频、实训视频、在线测试、教学交流、工学结合等优质教学资源。
2.4 易于更新维护的精品课程网站
本课程网站由2005年的传统静态网页制作技术(Dreamweaver)改变为当今比较流行的动态网页设计制作技术(ASP),使网站界面更加人性化。网络资源获取在一个界面完成,更加方便、快捷,网站后台的更新与维护更加容易实现,课程组的教师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来更新、添加教学资源。
2.5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5.1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 以职业需求为依据,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按企业标准,组建“网络技术实验室”、“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
按职业标准,组织课程组教师,参加网管员、网络应用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培训认证。
以企业工程案例导入实践教学内容,准确定位实践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按企业要求组织校内实训内容。
结合职业需求,组织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
(2) 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开发校企合作实践教学项目
1) 与太原奥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针对网络技术课程的实训项目:
中小型园区网络构建实训项目
交换机调试案例
路由器调试案例
网络综合布线工程实训
2) 与山西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联合开发网络技术高级资格认证项目,学生可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综合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2.5.2 工学结合的改革及实际效果
(1) 顶岗实习
第5学期开始,安排学生分期分批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强化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提高职业素养。
(2) 请进来
于2004年9月,成立计算机网络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及金融行业专家参与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指导,并承担部分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
(3) 走出去
为了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选派部分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高新技术培训。进而为行业提供技术服务(培训)。
(4) 毕业设计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以及学生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毕业前能自主确立选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提高了学生网络维护与管理技能,为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质量控制
通过对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获取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及时发现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根据毕业生反馈意见,结合学生个体差异,本课程组及时采取分组、分层教学,效果显著。
3 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及课程建设经验,笔者认为,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过程的关键,课程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中职;课程体系;问题;优化
中图分类号:TP393-4;G71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逐渐应用于人们的日常工作,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急剧增长[1]。作为中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虽然不断改革,但人们通常满足于开发新课程,忽视对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以致学生虽然学习了很多学时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但却没有很好的掌握计算机网络相关技术,从而导致了就业情况不尽人意,对口就业率低,且工资待遇偏差。因此,为培养中职学生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能力,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采取有效措施优化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1 目前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随着中职教育规模、人数的不断扩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课程体系结构单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因过于重视学生就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技能培养,忽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社会;(2)课程体系设置理论化。在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学生实际不相符,学生只能在虚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学习世界中学习,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时无法思考和创新;(3)没有充分结合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和实践。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和实践未充分结合是中职学校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体现在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学生理论知识虽然反复,但却没有机会进行实践,以致实践能力差,无法有效应用所学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2];(4)课程定位过高。计算机网络知识更新速度快,以致为满足教学需求,中职学校和教师不断增加新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覆盖面因此变广。此外,教师教学时,通常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向学生讲解过多的知识,以致增加学生压力,也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 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措施
2.1 明确培养目标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人才需求逐渐多元化、多层次化、动态化、发展化,以工作性质来分可分为研究型人才、开发型人才以及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中职学校应顺应计算机信息产业发展需求,明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明确,需结合目前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市场需求调查结果,所以各个中职学校应从教学实际出发,科学合理的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并将之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中职学校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时,需注重学生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只有专业职业能力强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并在上岗后熟练解决计算机网络实际问题。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方法能力、技术能力、社会能力,具体为:(1)方法能力涵盖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新技术学习能力、灵活严密的思维能力;(2)技术能力涵盖系统软硬件操作与维护、图形处理操作能力、网页设计与制作能力、网络组建能力、网络应用开发能力等;(3)社会能力涵盖职业道德素质、协作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
2.2 合理构建和实施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涉及面广、分支众多,中职学校应合理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并从系统角度出发,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同时将性质或功能相似的课程集合成一个课程,即构建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3]。此外,为保证每个课程群的科学合理,以及教学的顺利进行,需根据知识结构划分为若干模块,也就是说,根据教学内容和功能,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划分为6个课群(如图1),(1)公共基础课程群。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基础知识,如数学、工程数学、英语阅读写作能力等,以利于后续课程学习;(2)技术基础课程群。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计算机网络、软件设计等基础知识,以利于后续核心课程学习;(3)专业核心课程群。培养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以及网络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利于后续实践学习;(4)专业选修课程群。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网络知识进行学习,使学生学习多元化、兴趣化,以利于激发学生计算机网络技术学习兴趣和积极性;(5)实践课程群。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使其能熟练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从而满足学生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6)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群。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图1
2.3 优化设计和实施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下,如“做中学”、“项目教学”、“多元智力”等,优化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并将之实施于实际教学中,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效率,有效培养学生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能力[4]。在实施专业核心课程的过程中,为保证实施效果,必须重视以下几方面:(1)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而在实施过程中,应以项目为核心,积极组织教学活动,合理构建教学内容,并通过以“用”导“学”,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网路技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核心能力;(2)以学生为中心,对其进行分类指导和分层教学。以培养目标、专业方向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实施不同的指导和教学方法,从而充分发展学生计算机网络技术学习和掌握能力,并切实提高其综合素质;(3)积极开展“产学”合作,并加强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以及综合职业能力。
3 结束语
总之,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满足社会岗位需求,其课程体系应多样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作为中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已进行了改革,但其设置和教学仍存在课程体系结构单一、设置理论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未充分结合、定位过高等问题。因此,为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学生专业职业能力,需明确培养目标,合理构建和实施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和实施专业核心课程等措施,从而有效优化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魏星,何圣霖,李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383-384.
[2]周春平.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初探[J].科学中国人,2014(05):126.
[3]化希鹏.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上?中旬),2013(22):29-32.
篇9
【关键词】物联网;方案设计;任务驱动
0 引言
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预计将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的转型是物联网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经济全球化使得所有企业面临着激烈竞争的局面,企业需要及时获取世界各地对产品的销售情况和需求信息,为全球的采购、生产制定合理的计划,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需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行业,以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的质量和效率。
当前,世界各国的物联网基本都处于起步阶段:美、日、韩、欧盟等都正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并启动了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地球”、“U-Japan”、“U-Korea”、“物联网行动计划”等国家性区域战略规划。在中国,工信部于2012年2月正式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的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攻克一批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在感知、传输、处理、应用等技术领域取得500项以上重要研究成果;研究制定200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物联网技术正逐渐从实验室阶段走向实际应用,目前,物联网在工业制造、国家电网、机场安保、现代物流、医疗卫生领域、数字农林、环境保护、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而从产业规模来看,据工信部预测,2015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2020年将达到万亿元级,预计未来5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30%。
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的颁布,中国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知识密集度高、成长潜力大、带动力强、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巨型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没有人才的支撑,这个行业就不能兴旺繁荣,人才的培养是产业发展的基石。
物联网领域人才需求的大量增长,给高校专业的发展与改造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2011年,在《教育部关于公布2010年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2010]4号)中,新增批准的物联网工程专业25所,传感器技术专业2所。两年来共获批准的专业64个,涉及高等院校59所。
除了本科院校设置物联网专业外,目前,多所高职高专院校设置了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从无锡职业学院周志德教授对无锡物联网创新示范区中的30多所企业的调研报告及其中的人才需求分析表(表1)可以看出,高职学生除了在研发、设计、测试岗位中,从事测试与辅助设计工作外,可以作为物联网设备维护、解决方案撰写、项目实施管理、售后服务与维保、项目与产品市场营销等多种工作岗位的中坚力量。
1 增设物联网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物联网技术既代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又立足于传统的学科之上,物联网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测控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和通信技术等多个技术领域,其中,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网络工程。
物联网的技术架构被公认有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及时地获取物体的信息;网络层则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应用层是利用云计算,数据存储与数据挖掘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由于新增物联网专业需要较长时间的论证和审批,而基于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和目前就业市场对物联网方向人才的岗位需求,优化并调整现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适当地增加物联网方向的专业课程,既可以补充学生在信息技术前沿领域的技能,又可拓宽毕业生在物联网方向的就业市场。
目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主要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局域网组建与管理,网络安全与维护,网络综合布线与工程实施,C语言软件开发,网络存储规划与实施,网络数据库管理与应用等,这些课程已经涵盖了物联网的传输层和应用层的大部分技术要点,但是对于感知层的技术的学习相对较少。由于目前学生的学时较紧张,建议在高职的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开设一门物联网基础课程,一方面用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作为网络技术专业的后续物联网课程设置研究的试点。
2 物联网课程建设的构想
2.1 课程定位
根据调研,目前物联网方向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物联网系统集成,产品设计、研发和测试,物联网工程项目的实施、管理以及物理网的应用等。各相关企业也列举了从事物联网相关职位的职责信息(表2)。
在计算机网络专业增设《物联网技术》课程,该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所面向的企业职业岗位要求而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是基于物联网相关工作任务的项目化课程。本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结合企业和劳动市场的需求,培养学生从事物联网设计、管理与维护的核心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够分析、设计、部署中小型企业物联网的网络结构和应用服务,维护网络安全,监控网络性能,具备管理物联网所需要的技术基础和能力基础。
表2 物联网方向就业企业及工作岗位职责描述
2.2 课程内容开发
《物联网技术》课程既是一门物联网方向的基础课程,又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技术综合性强的课程,它涉及了物联网的概念、架构、设计、组建、维护、应用等各个领域,采用工学结合模式的项目教学法进行设计,课程的开设将促进高职学生对新技术的理解与学习,又将在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等方面起到较好的作用。
《物联网技术》课程按照学习领域认知、项目教学和综合实训的思路共设计了6个项目,18个任务,56个子任务,涵盖了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物联网的概念与应用,物联网的架构与技术体验,基于无线射频识别RFID的应用,无线传感网的组建与维护,现场总线网络的组建与维护,远程网络传输与多网络融合,小型物联网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等内容。在每个项目中又提炼出各项关键技术的重要内容来设计成多个学习任务,例如在无线传感网的组建与维护项目中,包含了:感受短距离通信网和无线传感网,基于WiFi技术的传感网络,基于ZigBee的自组织网络,基于蓝牙技术的传输网络,无线传感网应用等任务,基本涵盖了无线传感网的重要知识点。图1为本课程的项目及任务,其中项目6中的四个任务为任选其一即可。
2.3 教材开发
在对多家物联网企业进行调研和对人才需求的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物联网人才的培养目标、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专业知识与技能,由学校和公司共同开发工学结合模式的校企合作教材。
2.4 师资培养
由于《物联网技术》课程涵盖的内容较广,涉及到无线传感网络(WSN)、传感器的应用与检测、无线射频技术(RFID)、现场总线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的设计与应用等多种技术,教师可能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深入的把握各项技术的内涵,可以请企业的专家与学校的教师共同讲述该课程,来培养教师的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技能。
学校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培训、项目合作开发,做到教学信息和市场同步。
2.5 实训室建设
物联网技术实训室的建设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根据教学项目模块,采用先进的物联网产品进行设计、开发。它既可以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训,也可以开展对外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3 结论及展望
本课程方案主要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大专生,通过该课程建设可以拓宽学生对物联网的认识及相关技术的掌握,为学生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随着物联网技术课程的开设,学生将进一步掌握信息技术的前沿知识,拓宽学生的就业市场,也为其它的物联网课程的开设及物联网专业的申报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信部[Z].2012.
[2]周志德.物联网专业的人才需求分析与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6):39-43.
篇10
关键词:高职;网络技术;体系改革
目前,网络技术正在以一种非常快的速度发展革新,在高职院校中,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的开设,也必须及时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保证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随时达到社会的要求。网络技术急速发展,公司和企业的用人标准也随之变化,高职院校可以从专业教学体系、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体系三个方面入手,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达到社会的要求。
1构建科学的专业教学体系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教授给学生网络集成、网络编程、网络管理以及网络安全等网络技术,同时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熟练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所以,对于高职计算机网路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当以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心,打破专业界限,将教学体系进行延伸拓展,最终根据教学目标构建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开放的实践体系,合理设计专业课程安排,使理论的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保证前期基础课程与后期专业课程紧密相连,保证专业知识和网络技术发展水平保持一致,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和未来的就业方向相匹配,真正做到让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通过课程的合理设计,对课程进行删选,调整合适的开设时间,从而形成高效有序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主要要求学生具有基本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个方面的能力,相应的,系统而高效的教学体系应该把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专业技能培养以及理论知识培养三个方面的教学任务合理的安排到一起,使学生能够做到三方面同步发展进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建立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前期教学中,主要是教授学生学一些公共基础课。这些公共基础课应当能够为学生提供该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保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应当能够满足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需求,让学生能够学习到足够的科学技术知识、专业方法,并锻炼自己对于这些知识与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在专业模块课程中,要以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准则,着重培养学生对于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解决能力,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在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时,要注意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开设,要注重培养学生未来工作中必备的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这些课程的教学任务相对比较重要且繁重,所以课时可以安排多一些。专业模块课程则是主要教授学生一些专业的理论知识,只要能够满足工作中的需求就可以了,这些课程的单门课程所占课时应当适当安排少一些,课程的数量应当安排多一些,课程内容应当尽量与当前科技水平匹配,保证学生能够有所学,有所长。建立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
3健全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培养实用性人才所必须进行的,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实践教学应该以学校机房和网络实验中心为主要场所,依托这样的设备建立健全开放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按照“学网、用网、组网、管网、建网”的顺序,为学生安排相应的实践任务。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相关能力的培养,应当从网络集成实训、网络软件开发实训以及网络应用三个方面进行。网络集成实训中,主要是训练学生掌握网络软硬件的构成、网络拓扑结构以及网络组成要素。进行组网实验,应当从制定方案开始,然后按照实验内容进行网络的连接、系统的安装、服务器以及工作站的安装等等。以此为基础,逐步延伸到局域网、广域网、校园网等等,让学生在实训中培养自身对于网络问题的解决能力。网络软件开发实训,主要是对学生有关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培养,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现在常用的数据库以及应用程序和应用系统的相关知识,把握其原理和编程。网络应用则是要求学生掌握图像处理、网络应用等网络技术中的实用技术手段。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学校可以根据网络技术当前的发展状况以及社会对有关人才的需求,从专业教学体系改进、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配置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健全三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教学有效性,同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成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池瑞楠蔡学军.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3,(13):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