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方法体系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核算方法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篇1

关键词:会计;核算;作用;分析

会计核算作为管理工具,通过严格执行财务制度、预算定额和定价指标等,履行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责任。目前,会计核算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企业会计制度的建设方面,没能进一步研究和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引进成熟先进的核算方法;第二,国内的具体会计准则在出台和实施方面落后于经济发展;第三,会计核算性能较差,核算质量欠佳。因此,现行会计核算在许多方面与市场经济管理需要存在很大差距

一、新的会计核算办法

随着具体会计准则的不断颁布和实施,已为会计核算的逐步推行最终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核算方法提供了条件。

首先,具体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在特定的情况下采用重置价或公允价作为资产计价的备选方案,如期末对存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短期投资以成本或成本与市价孰低法重新表述等,缩短了会计核算价值与财务管理价值的差距,为企业实施各项决策提供了便利。

其次,具体会计准则推行了“或有事项”条款和“会计估计变更更正”条款,允许企业在两个具体条件下将“或有事项”主要是“或有损失”进行核算和披露,同时也允许因会计基础变化或取得新的信息、积累了更多的经营活动而采用未来适用法对以往会计估计进行纠正,使企业会计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对潜在问题进行相应的处理,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第三,现金流量表于1998年正式使用,增强了企业的现金流意识,弥补了“权责发生制”的不足。

第四,具体会计准则其他一些符合经济形势的条款,对企业资本经营等及会计核算进行了规范,增强了企业的资本经营意识和资本运作能力。

以上条款的运用将提高会计核算的水平和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从多方面入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完善核算制度与核算体系

企业应根据本身的特点,依据国家具体会计准则,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的会计核算制度和会计流程,确保会计人员在各种情况下,特别是在经济形势变动频繁和减少主观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完成复杂的核算任务。

为此,企业要加快信息化进程,利用现代企业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及系统工程建立一个能以最佳方式处理数据资料和达到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从而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经济核算体系,为实现管理目标提供有效的保证。

(二)提高企业管理技术,优化信息资源

现代企业管理,已发展为以规划所有资源的信息为基础,保证企业在市场变化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提出的改善内部和联系外部的新型管理模式,简称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它把企业的内外部各环节紧密的联系起来,把供应、制造和销售的相关因素与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构成一个整体,实现了企业全方位经营、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和内外互援的目的。企业管理的各种技术,其共性就是用记录、收集、整理、计算、分析、总结和控制等办法处理企业运行中各种内外部数据,以达到管理的目的。我们应该利用这一特点,组织规划好这些技术,使管理者在这些管理技术平行活动中完整便捷地获取所需的信息,为各种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会计核算作为企业现金流和物流的全过程监控者,应该成为也有条件成为各种管理技术的核心,与其他技术组成一个有机的信息处理体。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首先,要因事设岗,因才用人,注重各业务之间的配合性和协调性;其次,要培养会计人员的敬业精神、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敢于仗义执言,维护国家法制和企业制度的尊严,以确保投资者的利益;第三,要求业务主管人员必须及时掌握新形势、新知识、新技术,并具有推陈出新、审时度势、纵观全局、独挡一面的综合能力;第四,注重会计人员的岗位交换,培养业务多面手,杜绝业务技术垄断和业务能力单一化;第五,要求会计主办人员必须了解企业的整体情况、发展过程和发展前景,掌握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基本常识和原理,使会计核算与生产经营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会计核算单位的主要职责

实行集中结算后经济活动主体、权利不变,经济业务活动及财务收支活动都由各单位自行决定。各单位必须对自己的经济活动是否合法,会计凭证的实际内容是否真实、合法负责。单位主要职责是:1、取消单位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开设的帐户。2、各单位按业务量大小设置专职或兼职报帐员。3、单位应准确、及时地编制综合财务预算,一经批准,原则上不做调整。确需调整的,必须先行财政部门报告,待批准后方可执行。4、单位应严格预算外资金管理,各单位应按规定及时、足额将收取的各类资金缴入财政专户。5、各单位的资金结算和会计核算等业务虽然集中在“中心”办理,但单位工作正常运转所需资金的性质没有发生改变。即:预算资金支配权、预算资金使用权、财务管理权仍然在单位。6、单位报帐员在报帐时不得发生“坐支”现象,并且要按有关规定审核各种报销凭证和票据,保证凭证和票据合法、合规、合理。

单位各项支出必须履行正常的报批手续,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控制奖金、福利性补贴和招待费支出。确保资金合法、高效使用。

四、加强检查监督,确保各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

篇2

关键词:会计电算;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Abstract:Thebrand-newforminputmethod,unifiesthecertificatemoduleandthereportformmodule,realizesthecertificatedatahighspeedinput;Usingthecodingtechniqueandthereportformmodule,theproductioncostcalculationreportform,willrealizethecostaccountingatonefellswoopentiregeneral,thushassolvedan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biggestdifficultproblem;Foundedthegroupingcalculation,thusprovidesalwaysclassifiesisbroaderthan,themorecomprehensiveaccountingindicesandsooneightmajorpartcontents,constitutesthe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theoryframe.

keyword:Accountanttheelectricitycalculated;Entiregeneral;Centraldata;Groupingcalculation;Automaticaccounttransfer

前言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摘要:全新的表格输入法,将凭证模块和报表模块相结合,实现凭证数据的高速输入;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将制造成本核算报表化,一举实现成本核算全通用,从而解决了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一个最大难题;开创了分组核算,从而提供比总分类更概括、更综合的核算指标等部分内容,构成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框架。

关键词:会计电算;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Abstract:Thebrand-newforminputmethod,unifiesthecertificatemoduleandthereportformmodule,realizesthecertificatedatahighspeedinput;Usingthecodingtechniqueandthereportformmodule,theproductioncostcalculationreportform,willrealizethecostaccountingatonefellswoopentiregeneral,thushassolvedan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biggestdifficultproblem;Foundedthegroupingcalculation,thusprovidesalwaysclassifiesisbroaderthan,themorecomprehensiveaccountingindicesandsooneightmajorpartcontents,constitutesthe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theoryframe.

keyword:Accountanttheelectricitycalculated;Entiregeneral;Centraldata;Groupingcalculation;Automaticaccounttransfer

前言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篇3

[关键词]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

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控模块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它进行层层分解。最高层若干模块是主控模块,它们体现了会计软件的主要功能和系统风格,其模块结构的划分标准是否科学将影响会计软件的整体质量。科学的模块划分标准有助于获得标准化、通用化,甚至是全通用的主控模块结构。按功能和数据处理流程划分是电算会计模块划分的两种主要标准,它们各有优缺点,只采用其中任何一种标准,都会显得美中不足。如果以数据处理流程为主要划分标准,将各模块重复的内容抽出来,再按功能划分,就可以扬长避短,进而获得全通用标准化主控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

这是一个全通用标准化的主控模块结构,适合于任何一个会计主体的电算会计,并能实现强大的核算功能。这些核算功能主要包括:加工中央数据,实现双轨核算制。并为适度的反记账和反结账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采用主辅核算,既能满足传统编码内会计核算的需要,又能进行更详细的编码外核算;报表模块全通用,不仅能加工各种实时核算和随机核算报表,而且结合编码技术可实现成本核算的全通用。

三、主辅核算全通用

篇4

当然信息技术的引入并不会自动引发会计方法体系的相应变革。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在会计电算化初期,人们更多地是把计算机当作是高速运算的工具,模拟手工会计模式去完成原有的数据处理任务。然而,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能给会计带来什么?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深入,西方会计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在60年代,人们对会计电算化的预期主要包括将促进会计职能的集中、内部管理报表的多样性以及数学模型的应用等方面;在7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到把计算机应用于人工操作无法完成的会计体系中,是计算机带来的真正好处所在;自从8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有了质的提高,不再把眼光局限于传统会计体系中,而将信息技术看作是为构建新的会计体系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用变革传统而非模拟人工的思想来看待信息技术对会计方法的影响,将会给会计电算化事业提供新的视角。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从三个方面初步论述信息技术对会计方法影响的具体体现。

一、信息技术对会计核算形式的影响

会计核算形式是指填制会计凭证,根据凭证登记各种帐薄,以及根据帐薄记录编制会计报表,以提供会计信息这一整个过程的步骤和方法。在手工操作条件下,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如记帐凭证帐务处理形式、汇总记帐凭证帐务处理形式、科目汇总表帐务处理形式、日记帐帐务处理形式等。但是不管是哪种形式,都反映着基于手工操作这一技术特征。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处理环节多,处理内容分散。传统会计受手工操作能力的限制,需多名会计人员分工协作才能完成数据处理工作。为了便于人员职责分工和管理,需要分割会计核算过程,分解会计核算内容。每人完成整个过程中的某一段某一部分内容。如凭证按收、付、转甚至更细形式分类编制,帐薄按不同科目分工登记等。

二是处理流程重复,内部数据核对体系复杂。由于人工操作在任何环节、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计算、记录方面的差错,因此,为了保证会计核算内容的正确可靠性,在手工会计系统中采取了专门的方法:首先分总帐和明细帐(日记帐)平行重复记帐,通过帐帐核对来检查记录的正确性;其次,在帐务处理的主要环节建立平衡校验控制点,以检查每一步数据处理内容的正确性。如记帐凭证、科目汇总表、试算平衡表、资产负债表等自身都体现着平衡校验机制,可以有效地检查本步骤或上步骤数据处理方面的差错。这种通过低效率、重复处理来换取数据处理的正确可靠性,是手工会计核算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是处理周期长。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一般以月(季、年)为周期定期产生会计信息,平时只作分散核算,不经过特殊处理是很难得到各项综合会计资料的。事后定期核算是手工会计核算形式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显然,上述三方面的特征,是与基于手工操作这一客观限制条件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产生上述这些具体核算形式的客观限制条件不复存在。这为我们跨越传统会计模式,按会计数据处理的本质内容,建立新的高效会计核算形式创造了条件。

在采用信息技术条件下,会计核算形式可以采用如下程序:

在上述程序中,原始会计凭证经过确认、计量,按复式记帐原理分类转化为分录数据进入分录数据库。通过分录数据库即可产生传统的记帐凭证、明细分类帐和日记帐等资料;对分录数据库进一步处理形成综合会计信息。综合会计信息库全方位地积累和存贮会计信息的基本信息资料。传统会计报表仅是其中某一期间(或时点)部分信息资料的组合形式之一。显然,在这样的会计核算程序中,总帐核算与明细核算、序时核算与分类核算、日常分散核算与期末汇总核算,以及与此相关的记帐和结帐规则、核对和试算平衡方法等均不复存在。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系统的效率和质量。

二、信息技术对会计计量、计算方法的影响

会计计量方法指用货币或其他度量单位记录、计算各项经济业务结果的方法。在传统会计中,受人工计算能力的限制,在考虑具体的会计计量和计算方法时有许多求简、求粗的做法。如传统会计计量以金额表示历史资料为主,实物数量、差异分析的运用非常有限。在有些会计体系中,如零售商场的商品成本核算,在手工操作条件下是很难实现连续系统的实物数量核算方法的。又如在商品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上,一般多采用最后进价法、毛利率法等非精确计算方法。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上也多选择综合折旧率或分类折旧率等计算方法。

信息技术的引入,为各种会计计量和计算方法的运用、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为选择更科学合理精确的会计核算方法创造了条件。如在存货的进、销(发出)、存核算中可选择单品移动加权平均法,实时计算存货和销货(发出存货)实际成本;又如固定资产折旧可选择个例折旧法,视具体情况确定各项设备的折旧方法。在制造企业,还可根据需要同时运用完全成本法、制造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等方法,并进行成本差异控制与分析。

篇5

关键词:会计电算;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abstract: the brand-new form input method, unifies the certificate module and the report form module, realizes the certificate data high speed input; using the coding technique and the report form module, the production cost calculation report form, will realize the cost accounting at one fell swoop entire general, thus has solved an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entire general biggest difficult problem; founded the grouping calculation, thus provides always classifies is broader than, the more comprehensive accounting indices and so on eight major part contents, constitutes the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entire general theory frame.

key word: accountant the electricity calculated; entire general; central data; grouping calculation; automatic account transfer

前言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 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无能为力的。如工资一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一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无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一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

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一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

三、主控模块全通用

篇6

随着人类对可持续认识的提高,对林业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以提供林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传统林业转变为一个兼有产业职能的公益事业的林业。社会需求的变化迫使林业政策调整和机制转换,使我国林业进入转轨变型的新环境。

20世纪50年代,当时木材生产是国家建设对林业的主导需求,林业定位为国民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在东北、内蒙古等林区建设了大批森工,形成了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建设指导思想。建国以来林业生产了大量木材和林产品等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保证了国家大型建设项目的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木材的需求,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态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林业被定位为“既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又是重要的公益事业”。这一时期我国开展了规模宏大的生态工程建设,但由于林业体制惯性和木材需求居高不下等原因,林业仍然没有摆脱以木材生产为主的轨道。营林生产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采取常规经营方式,基本以人工造林为主,而且以乔木为主,多为“老三松”,采伐迹地更新欠账较多。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林区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过度消耗森林资源,致使木材过度采伐,导致了森林资源锐减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森林在环境建设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受到关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国家对林业的主导需求,使我国林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一是林业性质的变化,正在由主要是一项产业转向主要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二是林业定位的变化,正在由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转向既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更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三是林业主导思想的变化,正在由以木材生产为中心转向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四是林业建设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东北、内蒙古等国有林区正在成为以加强保护、休养生息为主的林业建设区,长江上游和黄河上中游地区正成为以防治水土流失为重点的林业建设区,“三北”地区正在成为以防沙、治沙为重点的林业建设区,南方和东南部地区正在成为以发展林业产业为重点的林业建设区;五是林业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化,正在由产业、事业混合经营向分类经营变化;六是造林方式和结构的变化正在由基本以人工造林、造乔木为主转向集约经营和按经营目的采取不同的作业方式和植被组合。我国林业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传统林业的影子正在日益淡化,现代林业的轮廓正在逐步形成。我们正处在林业环境变迁的重要时刻,对历史负有特殊责任。

我国林业环境改变之后,林业应如何参与森林资源的经营管护,全面反映森林资源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应如何促进森林资源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之间的深层融合与协调发展,彻底改革传统的重采轻育、采育分离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构建新的适应我国林业新环境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成为摆在我国林业会计与实践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崭新而又严峻的课题。

2、我国现行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弊端

我国林业会计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参照我国企业财会工作模式,借鉴前苏联的会计核算略为修订出台的。在当时单一计划经济、单一木材生产的经营思想引导下,我国逐步完善了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会计核算办法。为了保证森林采伐迹地及时更新,并有计划地发展营林事业,不断扩大森林资源,从1950年开始,制定并逐步完善了育林基金制度,以此为基础的营林会计核算方法也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由于受前苏联营林生产费用不计入木材生产成本,把林业生产等同于采掘工业的林业经营方针的,我国的营林生产活动一直被当作一项事业来看待,采取预算制的会计核算方法,当年核算当年核销,而且核算方法也比较简单,在林业企业逐步形成了重采轻育、采育分离的林业会计核算体制。现行林业会计理论侧重从林业经济活动角度,着眼于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资金及其运动情况的和探讨,现行林业会计制度和会计政策立足于木材采运和加工生产成本及其销售利润核算的规范。没有将森林资源资产纳入林业会计理论与实践中并加以研究和解决,更谈不上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研究林业会计理论和实务操作。因此,现行林业会计核算体系不能适应我国林业转轨的新环境的需要。

3、构建新的适应现代林业环境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林业的核心内涵是森林资源的合理经营与管理,决定了林业会计必须将经营森林资源的全部活动置于林业会计事项范围之内,彻底改革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中心,采育分离的林业会计核算模式,构建新的适应现代林业环境的林业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3.1以森林资源资产核算为基础

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是建立现代林业,深化分类经营改革的基本要求,是通过经济手段实现森林资源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强化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有效途径是建立森林资源资产管理体系和价值核算体系,其中价值核算是基础和龙头。首先应建立起一套具有指导性、实践性和规范化的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体系,核算森林资源资产的投入和产出,从而为确定森林资源资产的价格、权益,建立价值补偿机制等提供基础性依据,使所有者、经营者得以体现完整的资产拥有量。

森林资源资产的入帐价格我们认为应采用成本法,而不采用价值法。因为森林资源资产属于林业企业的劳动对象,还要管护经营,不断追加劳动,采用成本法,便于核算。到森林资源销售或转让时再按价值销售收入,同时结转经营成本,计算盈亏,形成有机的森林资源资产的会计核算程序。倘若森林资源资产按评估价值人帐,逐年根据林业生产的特点,按生长计算增值额,虽然有利于考核森林资源的保值、增值情况,但增值额的计算比较复杂,手续较多,而且要有经过具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出具的报告书,并经过有关部门审核确认后才能入帐。采用成本法核算森林资源资产简单易行,便于企业操作。对于营造未入帐的人工林,有历史成本资料的,可逐年计算累计成本入帐。对于历史成本资料不全的,可利用近三年平均成本资料估价入帐,对于天然林应比照人工林成本资料入帐。由于产权变动购入的森林资源资产,应以实际购入价格或评估价格入帐。已入帐的森林资源资产发生的后期投入,即管护费用,应对其成本进行核算,并按实际成本追加入帐。森林资源资产的消耗、转让、非常损失以及其它损失,应按实际数额或平均成本数额减少其存量。

3.2按商品林和公益林分别构建林业核算体系

根据以“分类经营和分区突破”为核心的新世纪林业思路,我们必须努力深化以分类经营为中心的各项改革,促进适应市场要求和事业自身特点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形成,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进行林业会计制度改革。根据林业分类经营思想构建林业会计核算的体系,也就是按商品林和公益林的经营原则分别设置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共同形成一个有机的林业会计核算框架结构。

商品林的经营原则是追求经济效益,应采用经济组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体制,按投入产出方式来管理,完整的林木资产生产经营成本,核算盈亏,建立和完善林木资本金制度,以此为基础设计商品林生产的会计科目及其使用方法,设计有关会计报表及其编制方法,以及林木资产的成本核算办法等。

公益林的经营原则是追求效益和生态效益,对其投入采取专款专用的原则,按收支平衡的方式来管理,建立严格的预决算制度,完善林业基金制度,以此为基础设计反映公益林经营的会计科目及其使用方法,会计报表及其编制方法,以及林业基金的使用和费用归集核算方法等。

按商品林和公益林分别设置林业会计核算方法,符合林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彻底改变传统的分森工和国有林场与苗圃设置会计制度的传统作法。

4、实现新旧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对接的完善措施

4.1开展专题,完善核算方法

现行林业会计政策及其具体核算内容不能适应现代林业环境的需要,同时多数林业企业的观念还未改变,加之缺乏相应、法规的约束,大多数林业企业不会自觉为保护与维护森林资源承担成本费用,也难以要求他们充分披露有关森林资源资产的信息,由于缺乏新的林业会计行为规范标准,无法统一规范核算对象及报表形式,从而使其会计核算的可操作性差,因此应从现代林业特点出发,加强林业会计研究,探讨建立适应新的林业环境的会计理论,突破实务操作的障碍。应开展以下专题研究。

(1)完善林木资产会计核算方法,建立林木资本金制度,并积极开发其它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有关的探讨研究,为全面核算森林资源资产奠定基础。森林资源资产包括森林实物资产(如立木、立竹和林内野生动植物和微生物等)、林地资产和森林环境资产。我国已制定了林木资产和林木资本金会计核算办法,并在国有林场和苗圃企业试行,取得了一定成果。商品林生产企业应林木资产会计核算的经验,逐步完善林木资产会计核算方法,建立林木资本金制度,国家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也应做出具体规范。林地资产和森林环境资产的核算已进行了广泛讨论,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许多难题。例如对林地是否有价值,有多大价值,如何确定林地价值的研究等,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提出了市价法、土地期望价法、费用法及地租资本化法等土地资产评估方法。但由于林地的、经济立地条件极其重要,每个林地都形成各不相同的具有独特性质的现状,因此,将林地资产纳入林业会计核算是一项非常复杂困难的工作。因此我们对林地资产和森林环境资产尚需进行大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为将来全面核算森林资源资产奠定基础。

(2)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研究的计量方法与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我国《森林法》规定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企业应对所耗用的森林资源环境付出一定代价,但规定得相当抽象而且富有弹性,具体实施难度较大,在会计实务处理上很难找到一个合理的分配标准,将森林资源成本在不同企业、事业单位、部门之间予以科学分配。适应现代林业环境的林业会计,必须计算森林资源的环境成本及其产出价值,建立科学的计量方法及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制定全国性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办法。

篇7

关键词:医院财务 会计制度 会计核算

一、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医院会计基本政策不完善

首先,药品的收支核算不够合理,没有体现出收支配比原则;其次,对外会计信息的质量不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医院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提高医院资金的营运效益。所以,医院对外投资部分的核算就显得更加重要,但是现行的会计制度很难适应医院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此外,在医院现行会计制度中,忽视了无形资产的具体化,在科研经费管理中,会计科目的使用也不够完善。

(二)科目设置不合理

由于医院的特殊性,对医院会计科目的设置应当有明确的目的,不然就是徒劳的,也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设置医院会计科目时,需要要明确方向,会计科目不仅是一项会计制度,还是会计方法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会计科目的设置,对会计的核算与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

在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存在着很大缺陷,夸大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医院的决策与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在医院固定资产退出经济活动之前,始终以原值计提修购基金,忽视了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正常损耗和折旧,从而虚增了医院的净资产总量;其次,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只涉及到了专用设备的折旧年限,而对一般设备、房屋建筑等的折旧年限却没有明确规定,使得修购基金的计提缺乏统一、完善的标准;再次,计提修购基金过程中时,只要不处置固定资产,即使计提的修购基金的总额已经超过了固定资产的原值,还会继续计提,从而造成了成本的重复计算,虚减了医院的损益。

(四)资本性支出的会计处理不合理

按照医院现行的会计制度,对于发生的资本性支出,如购置设备、房屋等,都应当从事业或修购基金中列支,不会对当期的效益产生影响。当这些支出不能从上述基金科目中列支时,由于现行会计制度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医院会计只能从药品支出或者医疗支出中列支。这样容易造成医院净资产的虚增,而且这种核算方法不利于对考核单位及责任人的经济效益和业绩的考核。

二、对完善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的意见

(一)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科目体系

不同经济体制下的医疗机构应当采取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非盈利性医院可以借鉴企业会计分析方法,实现对医院经济活动的核算与监督,营利性医疗机构则可以完全和企业一样,国家可以实现对其的宏观调控。

(二)完善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建议医院依据重要性原则,在制定固定资产的价值起点时,可以参照企业的标准。医院在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过程中,要把固定资产的折旧部分计入累计的折旧科目当中,使医院账面上的固定资产能够如实反映医院的实际固定资产净额。

(三)建立医疗赔偿金制度

在会计核算上要建立赔偿金制度。医院按照现行的会计制度,如果不考虑医疗事故中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必然会导致净收入和财务支出之间的矛盾,也不能满足财务管理的要求,所以医院在会计核算上,应当建立医疗赔偿准备金,对医院各项资产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合理的预测和管理。

(四)增设“财务费用”科目

为更加合理的核算借款等费用支出,有效反映借入资金的利息负担情况,准确判断企业利用资金的综合效益,应当将借款利息支出和存款利息收入划分到增设的 “财务费用”一级科目当中进行核算,期末可以直接转入“其他结余”。

(五)将无形资产具体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医疗市场的不断开放,医院的无形资产显得越来越重要,医院现行的会计制度没有对无形资产具体核算,不利于医院利用无形产进行有效的融资和发展,所以,建议在以后的会计制度核算中,使医院的无形产更加具体化。

三、结束语

医院作为国家的特殊部门和机构,其业务在医疗救助的基础上,通常是医疗、教学、科研几个方面的结合,所以医院除了具有科研单位和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的特点外,还具有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特点。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医院会计制度需要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完善,使医院会计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医院的经济管理活动。

参考文献:

[1]雒敏.试论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 2006,(06)

[2]卢继青,杜文娟.医院会计制度弊端及其完善措施思考[J].财会通讯, 2009,(13)

篇8

【关键词】环境成本 核算方法 确认 计量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在为经济发展欢呼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现代工业社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政治问题,要求减少企业环境污染、降低影响环境的物质能源消耗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因此诞生了现行会计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会计分支――环境会计。具体地说,环境会计就是把企业看作是一个社会性的组织,从环境影响角度加以考察,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采用多种计量手段,反映和控制与企业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环境成本核算是环境会计计量的核心过程,构建合理而行之有效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将直接决定企业环境会计实施的成败。

一、环境成本的概念及内在化的趋势

根据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的文件《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的定义,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企业因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而按照企业所发生的环境成本,环境成本可划分为:第一,弥补已发生环境损失的环境成本。这类环境成本所弥补的是已经发生的环境破坏后果,如“三废”排放、重大事故、资源消耗失控等造成的环境污染补偿支出。第二,维护环境现状的环境成本。这类环境成本是和不良环境影响同时发生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环境现状而不至于恶化,如污水处理成本、焚化炉运转成本等。第三,预防未来出现不利环境影响的环境成本。这类环境成本在环境损失出现之前支出,如改进产品环境属性的设备购置、生产工艺的调整支出等。第四,企业有关环境保护的研究开发成本。第五,环境内在化成本。

自然资源与环境关系密切,人们在使用自然资源时常常产生外部性,无论是造成外部的经济性还是造成外部的不经济性,都可能在原来生产成本之外再增加一定的成本。这部分新增加的成本如何内化为生产成本呢?各个国家、各个经济主体会以不同的态度对待它。以环境污染为例,发达国家利用其资金和技术的优势,提出环境成本内在化问题,一方面根据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污染者应彻底治理污染并将所有治理费用内化为企业的成本支出,比如与排污有关的企业要购买一定的排污指标并对指标进行实施和管理。另一方面,这一做法客观上量化了企业相关的环境成本,为环境成本的可靠核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当然,这种做法只是一种趋势,也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环境成本支出核算,要完善环境成本核算,还必须探索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方法体系。

二、与环境成本计量相关的会计核算问题

1、环境成本的资本化界限问题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紧急问题工作组(EITF)认为处理环境污染的成本通常应费用化,但同时也规定了环境成本资本化的条件。即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就可以资本化:延长企业拥有资产的寿命、改善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的成本;减少或防止由以前经营活动引起但尚未出现的环境污染的成本以及由未来经营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的成本,包括稍后发生的改善资产购置时状况的成本;原本预备销售的资产在其出售前所发生的必要成本(EITF 1990)。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判别环境成本是否进行资本化处理时采用的是另一类方法。这类方法是以经济角度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认为导致未来经济利益增加的环境成本才予以资本化,相对上一类方法而言条件比较苛刻。IASC认为“企业可能会因为安全或环境原因购置一些不动产、厂房和设备。企业未来能从其他资产中获得未来经济利益,其购置可能是必须的――虽然它们不直接增加任何特定的现存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未来经济利益。处于这种情况时,这种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购置可被视为资产加以确认,此时,这种购置能使企业从有关资产中获得超过它们没有购置时所能获得的未来经济利益。然而,这些资产只能在以下的程度上被确认,即这种资产及其有关资产所产生的账面金额不能超过它们的可收回总额”(IAS16)。

可见,相同的环境成本,对于使用不同判别标准的企业来说,有的作为费用处理,有的则可能将其资本化。而根据不同的准则要求处理的结果更是大相径庭。比如说,某企业清理其以前污染的一块土地。根据IAS16的规定,如果该环境清理的成本是可回收的,并且能增加该土地未来的经济利益,则该成本可以资本化,确认的金额不能超过它的可收回总额。但是,EITF则认为该土地的净化成本应该费用化处理。原因是该土地在净化后相对于其被购置时的状况并没有改善,而仅是恢复。并且该净化并不能减少和防止企业未来经营活动对该土地所造成的污染,而仅是对过去已发生的污染的清除。因此,在环境成本的资本化问题上,理论界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其可操作程度还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2、环境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目前现存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产品生命周期法。

用传统成本法核算环境成本时,通常把环境成本看作是制造费用的一个组成项目,并在期末以所有产品为对象进行分摊。该方法的优点是环境成本完全是从历史数据得来的,在分配到产品之前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但由于缺乏客观的成本分配依据,使得环境成本信息的相关性较差。

作业成本法是指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同样可以运用于环境成本核算,通过在作业层次上对环境成本的动因深入分析,并按照不同动因分配标准把环境成本细化到各个产品,使得环境成本对象化更为准确和有效。

生命周期成本法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一种针对产品生命周期的会计方法,最初是用于对产品成本进行预算。生命周期成本法运用于环境成本核算时,环境成本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而且包括了产品开发、销售直至淘汰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的环境成本。生命周期成本法也运用作业成本法对环境成本进行动因分析。生命周期成本法对环境成本的作业成本分析不再局限于生产所导致的成本,使得产品成本项目更为完整,从而满足了企业管理对产品成本计算的需要。生命周期法的缺点是由于存在一定的估计因素,可靠性相对较差。

从环境成本信息质量特征和成本收益原则出发,环境信息的提供对于企业来说是有利的,并且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适用于对环境成本的核算,而应考虑新方法:作业成本法或生命周期成本法,其中作业成本法的信息来源更加具有可靠性,而且由于环境成本动因复杂、数额日益增大、发生不均衡等自身的特点,作业成本法从核算机理上在当前阶段是最适用于环境成本核算的。而且从环境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考虑,作业成本法更易于明确具体作业环节的成本归属。当然,除了以上提及的核算方法以外,不排除存在或将来会出现更适合于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

3、环境成本的确认和计量问题

环境成本的核算体现在会计账簿中是以相关环境资产的消耗、环境负债的发生和环境费用的确认为前提的。虽然企业的环境成本有自身的特点:如涉及的内容广泛、具有可追朔性和前后关联性,成本计量的不确定性等。但依据现有的会计制度,企业在进行环境成本的确认和计量时,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第一,导致环境成本的事项确已发生。这是确认环境成本的首要条件,一项支出要想确认为环境成本,必须与环境直接相关,并且确实已经发生,任何估计将来要发生或不能确定是否发生的或有环境负债不能确认为环境成本。第二,环境成本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和合理地估计。对于已经发生的环境支出可以按历史成本原则进行量化,不能取得实际成本数据的,可以根据已经发生的成本和相关范围及变动因素进行合理的估计。如企业为环境污染补偿费、环境维护费以及购买排污指标费等都可以根据实际支出确认环境成本,但对于正在进行的环境研究开发费和环境治理费用必须根据已经发生的相关阶段和范围的成本数据进行估计。

可见,环境成本与企业一般成本费用的确认和计量原则是基本一致的,而且目前企业一般比较容易遵循,就日常的会计处理来看,我国目前的做法是:与环境有关的支出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期间费用,或营业外支出,或在金额较大时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处理,这种做法固然有操作简便的优点,但也暴露出其内在的缺陷,其严重后果表现在:直接影响企业财务成果和税负,财务报表信息严重歪曲,最终导致报表使用人做出错误决策。模糊了成本发生的动因,不利于企业挖掘潜力,降低成本。由于企业把环境支出费用计入期间费用,搞“一锅煮”,不利于企业管理当局对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从而使得企业对环境支出控制不利,导致环境成本上升。所以,环境成本核算的核心问题还在于建立适用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体系。

三、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

1、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环境成本核算流程

作业成本法认为: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资源消耗成本。将这一理论应用于环境成本核算中,可以这样理解: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资源消耗则影响环境。所以,作业可以看成是产品与环境成本之间桥梁,是作业将和产品有关的生产要素转换成了可能的环境污染。因此,如果能对每一项作业进行环境成本状况分析,识别对应的材料和能源消耗、废弃物和能量释放,然后以作业为中心进行汇总,就可以全面核算出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引发的环境成本,并根据分析情况进行管理控制,从而将环境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此实现企业环境目标。

具体来讲,按照作业成本法的思想,在确定了哪些项目为环境成本后,对造成这些成本的作业进行分析,选择适当的成本动因。选择标准是与产生的环境成本相关的成本动因,如排放物和处理的废弃物的产量、排放物和处理的废弃物的毒性、环境影响的增量(即产量与处理的单位排放量的乘积)等等,并根据这些环境成本动因分配环境成本。图1即是环境成本核算的流程模型。

2、环境成本核算方法与现行成本核算体系的衔接

环境成本最终在会计上会表现为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费用和直接计入利润的环境损失。在设置“环境成本”及其明细科目的同时,还应当在传统的损益类科目下设置与环境成本有关的明细科目,包括“税金及附加―环境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环境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环境销售费用”、“营业外支出―环境成本损失”等,同时在“生产成本”总账科目下按照产品设置的明细账中,单独设置“环境成本”项目,与原材料、工资及福利费、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并列,操作如下。

设置“环境成本”一级科目,该科目用来归集发生在企业各个生产阶段的符合环境成本核算范围的成本支出。为了核算的方便,在此,可以引入生命周期法,依据产品生产的生命周期阶段设置明细科目:“环境成本―采购环境成本”,“环境成本―研发环境成本”,“环境成本―制造环境成本”,“环境成本―销售环境成本”,“环境成本―回收和处置环境成本”,对于不能具体归入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环境成本记入“环境成本―其他环境成本”明细科目中。

对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环境成本,可以根据核算内容的不同,分别记入“固定资产―环境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环境无形资产”。需要强调的是,这类环境成本可以在发生时在“环境成本”科目中归集,待达到资本化条件时再转入相关资产科目。环境固定资产应该在预计的使用寿命内计提折旧,折旧费用按照作业成本法进行分配后记入相关产品的成本,即“生产成本”下的“环境成本”项目。环境无形资产的核算也可比照一般无形资产的核算方法进行相应的确认和摊销。

对于采购阶段发生的环境成本,应当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中剥离出来单独确认,先记入“环境成本―采购成本”,待这些材料入库后再将其确认为“存货―环境存货”。在领用时,传统的成本记入了产品成本中的“原材料”成本项目,而这部分成本则依据作业成本法记入产品成本中的“环境成本”项目。

对于制造阶段的环境成本,应当先在环境成本科目下进行归集,按照作业成本法能记入产品成本的直接记入产品成本中的“环境成本”项目,不能记入的从“环境成本―制造环境成本”转入“管理费用―环境管理费用”或“营业外支出―环境成本损失”。

销售阶段的环境成本核算比照制造阶段进行处理。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回收和处置阶段的环境成本,需要进行一定的估计和测算,在记入“环境成本―回收和处置环境成本”科目的同时,确认“预计负债―环境预计负债”,再根据作业成本法分配记入产品成本,从“环境成本―回收和处置环境成本”转入生产成本的“环境成本”项目。

在现有的成本核算系统中加入环境成本的方法,不但现有的会计系统可以正常运作,而且可以带来其他的额外利益,如提高管理者对企业环境管理活动影响的意义和广度的认识;为把环境成本标准融入公司资本预算系统打下基础;辨识造成环境管理重点和成本的产品及服务;把环境成本各因素分解进行风险分析,以及依据环境成本进行特定产品、服务的定价。

【参考文献】

[1] 方水明:关于产品环境因素内化为环境成本问题的研究[J].财务与会计,2006(11).

[2] 李秉祥、张蕾: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过程浅探[J].财会月刊,2007(4).

[3] 刘志明、杨新华:论环境成本及其会计处理[J].上海会计,2006(2).

[4] 王燕祥:环境成本计算研究[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5(2).

[5] 李连华、丁庭选:环境成本的确认和计量[J].经济经纬,2003(5).

[6] 徐瑜青、王燕祥、李超:环境成本计算方法研究[J].会计研究,2002(3).

篇9

一、会计核算体系的概念和重要性

(一)会计核算体系的概念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尺度,反映会计主题在一定时期内的资金运动情况。会计核算是对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预算工作和经济活动等进行准确、系统、连续地记录和计算,利用编制财务报表的形式对会计核算系统进行总结以达到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作用。

而会计核算体系是指各种彼此独立但是又互相联系的会计方法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会计核算体系又叫会计方法体系,主要有会计分析方法、会计预测方法、会计决策方法、会计检查方法、会计核算方法等。建立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的意义在于实现企业的会计目标,归纳计算相关的会计信息并向与企业利益相关的人提供相应信息,以便为政府提供经济政策进行各项宏观调控的重要的参考信息和政府对企业进行经济上的合法监督的重要依据。通过会计核算得出的会计信息对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控制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控制产品质量等工作的开展都有重要作用,并且有利于企业以此会计信息为基础制定企业发展计划、统筹融资方案、生产目标确定、销售技术创新规划等企业发展远景策划。同时,通过会计核算得出的会计信息还对债权人、投资者和商业客户的经营决策提供一定的信息,有利于在投资人进行各项商业运营决策之前对企业的发展有一个清醒正确的认识,降低投资人在商业投资方面因为信息不明确而产生的风险。

(二)会计核算体系的重要性

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能给决策者提供有用的重要信息,全面的会计核算信息对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会计信息不全面的话,反而会给决策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大量的损失。

系统的会计核算体系能对企业的经营进行合理的预测和决策,配合企业高层管理能对企业进行良好的控制,随着企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规范的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建立规范的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也成为企业走上正轨的迫切要求。

二、中小企业中会计核算体系出现的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

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根据统计,中小企业数量在全国企业总数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广大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大部分的人口就业压力都是由中小企业承担,中小企业在我国税收建设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中小企业对国家经济建设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但是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仍旧具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财务、生产、创新等方面总会有各种不足,资金、政策等方面也捉襟见肘,中小企业若是想往更高的层次发展,就要以先完善自身的建设为重要发展方向,而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二)目前会计核算体系出现的各种问题

(1)会计机构设置不规范。在很多中小企业的会计机构设置上,对会计的重视并不够,一般表现为对会计机构的设置分工不明确、层次不清楚或者根本没有专门的会计体系设置,还有会计从业人员的资格没有达到,有的职称标准不够。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会计是裙带关系带来的务工人员,并且基于传统观念,会计和出纳更喜欢让中小企业主信任的人来担任,导致了工作质量和效率都不高。而且会计人员在中小企业的正常工作开展会受到很多工作意外的因素限制,如企业主的个人因素等,这不仅是会计信息不完善的原因,也是优秀会计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

(2)会计核算方法不规范。在中小企业的会计工作中,很多时候为了程序的简化或者是其他因素,会计核算中会有很多的违规操作和不规范的会计程序,无法做到依法建账,自然也就无法得出准确的会计信息,做假账以偷税漏税等现象也是中小企业常见的会计乱象。

(3)会计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大。在中小企业中会计往往不会在企业管理决策中起重要作用,会计地位的削弱也直接导致了会计的功能削弱,如会计除了必备的报表之外编制的其他报表少,这也导致中小企业的数据没有数据可检索性和数据连续性,有可能会导致会计信息不精确或者失真。

会计也仅限于工作任务而开展工作,导致对企业的其他数据没有大致掌控,且中小企业会计在久而久之的会计工作当中因为低标准养成了恶劣的工作习惯,效率低下等问题市场出现,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盈利,这也是会计在中小企业中被边缘化的恶性循环。这是对会计人才的浪费,对企业资源利用不佳,从长久来看不利于企业的正常健康发展。

三、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的具体措施

(一)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进行提升

中小企业要重视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从业素质,规范化会计机构,提高会计的从业标准,对已入职的会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与测试。同时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待遇和公司内地位,支持会计人员展开会计核算工作,保证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要让会计从业人员熟练掌握新的数据计算方式和数据计算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保障企业的财务数据准确性。

(二)完善会计核算体系的政策与规范

在国家加强会计法规体系建设的同时,中小企业也应该对会计制度的完善做出自己的规范,以科学性、严谨性、操作性、实用性为原则,建立科学的会计规范与制度,可以保障会计工作的效率与会计工作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有效开展,加强对会计核算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的重视,对会计数据核算带来的可能风险和公司走向进行相应策划与规整。另外,中小企业还要完善自身会计制度的内部控制要求,保障会计核算体系中流程的正常顺利进行,便于企业对会计工作进行控制。

(三)优化会计核算体系的流程

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相比,有着体积小、灵活的重要优势,所以和大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遵守的严格规划程序不同,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程序可以按照科学性、效率性的原则设计,优化业务流程,加强会计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通过一些对繁琐程序的优化使会计人员更专注与数据的会计核算,整合企业资源通过资源优化达到企业资源的最有效应用,建立健全规范的管理流程,使会计核算体系更加方便快捷、更加准确、从而在中小企业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四、结语

中小企业中的会计核算体系还不够完善,本文中的一些问题只是它们中的一些典型现象,在中小企业的发展方面,我们能探索的应该还有更多。中小企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核算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势必是未来中小企业发展的趋势。

篇10

(一)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当前,世界能源日渐紧张、环境污染加剧,绿色会计无论在宏观方面还是微观方面对经济活动都具有计量、反映和控制职能。它通过核算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能较准确地反映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促进企业挖掘内部潜力,保护社会资源环境。这样一种可持续性的策略,不仅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法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企业来说,实施节约资源,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不变的目标。从长远利益看,只有增大环保投入,重视绿色会计,才能始终保持有利的竞争优势,因此我国企业急需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从事有效率、效果的环境保护活动,在企业内部构建绿色会计体系,使环境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同时,在实施绿色会计从理论核算到信息披露整个过程,这一举措更有利于增强会计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及其相关人员的环境素质,从而更好地建立健全适应本企业的环境管理系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企业绿色会计的核算方法

(一)保护费用法保护费用法是指以消除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害影响所愿意承担的费用来衡量环境污染的损失,例如出现了水土流失,就要采取植树造林、种草或其他方式来保护地面水土,这些处理所需的支出就可以看作是对环境的保护费用。[2]它反映了对环境污染和破坏所付出的代价,在绿色会计核算中都计入到绿色成本。以钢铁行业为例,来自中钢协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1月至9月统计的86家大中型钢企累计利润达到112.76亿元,同比扭亏为盈,而这已是近几个月内较为乐观的数据。此前,今年1月至6月86家统计内重点钢企合计盈利为22.67亿元,平均销售利润仅为0.13%,亏损达到了40.7%。以上市钢企宝钢股份(600019)为例,该公司在2012年度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称,其环境保护成本构成包括费用化成本和资本化成本两部分,分别为28.49亿元和4.23亿元,对应总计约32.7亿元的环保成本,当年宝钢股份产钢量约为2400万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3.87亿元,也就是说环保成本几乎相当于净利润的三分之一。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在老工业污染源污染治理的投资中,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及其他治理项目投资分别为140.3亿元、257.7亿元、24.7亿元、1.2亿元和76.5亿元,分别占老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额的28.0%、51.5%、5.0%、0.2%和15.3%。与2011年相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治理项目投资分别减少11.0%、21.3%和45.5%,废气及其他污染治理项目分别增加21.7%和84.8%。从图1可以看出,自2005年以来,除了2010年投资保持在400亿元以下,其他年份都保持在400-500亿元之间,且投资总额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在整个老工业污染源治理的投资中,废气的治理投资占据了投资总额的相当大一部分,从2012年的数字可以看出,废气的治理投资占据了投资总额的1/2;其次就是在废水的治理和其他部分的治理投资最多。由此可以看出,在老工业的生产发展中,废水、废气是主要的污染源。这些对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的治理投资在绿色会计核算中就可以计入绿色成本类科目,而这些为保护环境、消除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投资支出就是利用保护费用法来计量绿色成本。2005-2012年老工业源污染治理投资构成如图1所示。

(二)工资差额法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劳动者工作场所环境的差异,如噪音的高低、是否接触污染物等会影响劳动者对职业的选择。为了吸引劳动者从事工作环境比较差的职业,企业就必须在工资、工时、休假等方面给予劳动者一定程度的补偿。这种用工资水平的差异来衡量环境质量恶化造成经济损失的方法就是工资差额法。[3]笔者选取了我国2003—2011年5个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数据,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比较工资水平的差异所反映出的环境因素对绿色会计核算成本的影响。由表1可以看出,首先从时间上来看每个行业平均工资水平在逐年提高,呈上升趋势,这也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其次横向来看,各个行业工资水平差别很大,最高的能达到52230元,而最低的只有19469元,工资水平相差32761元。其中采矿业及建筑业行业工资水平较高,而那些从事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人员,行业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农林牧渔业。比较各行业,不难发现,采矿业及建筑业的工作环境较恶劣,劳动强度大,为了吸引劳动者,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较高。同时,相对于农业及餐饮等服务业而言,采矿业及建筑业对于环境的破坏也更加严重。尤其是采矿业,在获取资源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甚至是不可修复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采矿业及建筑业与农业、餐饮业之间的工资差额就应纳入会计核算中的绿色成本。

(三)问卷调查法根据那些享受了环境效益或者承担了环境成本的个人或组织的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问卷,然后在他们当中进行调查,搜集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来确定环境效益和成本数量。但由于它本身是一种粗略的、不精确的方法,所以不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出绿色会计核算所需的成本费用。(四)法院裁决法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一些企业对环境污染产生的纠纷往往需要通过法院裁决,法院的判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遭受损害的总量估计。企业赔偿数额可以作为社会成本的量度,但采用该方法在确定赔偿数额时往往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它要根据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确定。综上,在企业绿色会计的四种核算方法中,保护费用法和工资差额法能够通过计算得出具体的数字来反映绿色成本,都是一种定量的计量方法。但是两者也有所不同,区别在于保护费用法的核算是通过成本、现金或者银行存款科目计量的,而工资差额法是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计量,一个是涉及到资产类科目,一个是涉及到负债类科目。问卷调查法和法院裁决法是一种比较定性的计量方法,由于绿色会计核算的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效应,而环境是复杂多变的系统,受多种因素制约,所以有时候定性的计量方法也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跟保护费用法和工资差额法相比,这种定性的计量分析还缺乏一定的可靠性、准确性和严谨性。因此,企业在进行绿色会计的核算时可以定量计量为主、定性计量为辅,多种方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企业建立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核算的基本理论尚未成熟我国开始绿色会计的研究至今,虽然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理论与方法体系尚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在某些方面一些专家学者们还存在一定的分歧,目前在企业中对绿色会计的研究核算方法、报告以及信息披露也还不够规范、系统性不强、可操作性差。

(二)核算方法的应用缺少制度支撑,相应的绿色审计监督制度尚未建立在现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缺少能够指导企业绿色会计实务操作的应用指南,致使绿色会计核算的可操作性差,在实际情况中难以应用。起到监督作用的绿色审计制度在我国还尚未出现,这样不利于政府、社会和投资者更好的监督企业绿色会计的实施情况,同时也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和对绿色会计核算的监督。

(三)企业在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缺乏积极性我国虽然在环境保护方面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但是由于执法不严、惩罚措施不够有力,加之政府对于环境信息的披露管理的法律约束力和控制力比较弱,像环保局、证监会等都没有提出对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必须披露环境信息,采矿、石化等环境敏感行业也没有主动披露相关环境信息,企业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积极性还不够高,动力不足。

(四)企业对绿色会计重视不够,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企业对绿色会计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加之缺乏环境会计行为规范标准及强制性的准则规范,大多数企业不会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或者即使披露了一些,也无相关标准去衡量其信息质量,不能取信于社会公众,影响披露效果。同时企业中懂得绿色会计的人才并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绿色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和发展。

四、构建企业绿色会计核算体系的建议

(一)加强绿色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注重学科的交叉研究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应重视发展绿色会计新学科,对绿色会计理论、自然资源成本、环境影响成本等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厘清环境会计要素内涵,确定合理计量属性,注重学科的交叉研究。在我国经财政部批准,会计学会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目的是促进中国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这是继中国会计学会“中国特色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等6个专业委员会之后成立的又一个专业委员会,对提高中国环境会计理论水平、消除实务操作上的盲点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及其相关人员也应该加强学习绿色会计理论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应用到实际操作中,促使企业绿色会计核算体系更加健全。

(二)完善企业绿色会计制度,建立环境会计审计制度为保障绿色会计在我国企业中更好的发挥作用,完善绿色会计制度、修改会计法和会计准则的同时应注意加大环境保护实施的强度和力度。在企业中尤其是财务部门,也要建立健全绿色会计的制度,在制度上给企业实行绿色会计核算提供一定的保障。另外还要建立相应的环境会计审计制度,对影响环境会计的一系列因素进行跟踪审计,加强绿色会计的社会和政府监督,从外部和内部同时对企业财务绿色核算进行监督,从而有利于企业更加健康持续发展。

(三)建立绿色信息披露的奖励机制,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在实施绿色会计的过程中,政府除了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强制企业披露环境信息,同时也应该建立一些综合的配套措施,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工作,为绿色会计体系的建立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而且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为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所需环保装置的购进问题扫除障碍,以实际行动鼓励企业建立绿色会计体系。政府应建立相关的绿色信息披露奖励机制,根据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质量实行相应的奖励,或者对积极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府补助等优惠政策,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企业内部也应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对企业员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实行奖励,以促进企业减少环境成本、提高环境效应,从而自愿披露自身环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