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园规划设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山地公园;规划设计;植物配置;山东青岛;太平山公园
中图分类号 TU98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9-0199-02
1 规划区概况
1.1 区位条件
青岛市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东扩的发展建设,太平山生态公园已处于新老城区两翼围合的中心地带,特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城市的生态、文化与空间脉络发展的核心。太平山生态公园成为“城市绿肺工程”的重中之重,在1997年编制的《青岛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中,太平山公园已被规划为核心,与团岛公园、鲁迅公园、小鱼山公园、汇泉广场、汇泉角、太平角、信号山公园、贮水山公园等公共绿地构成城市中心区完善的园林绿地系统。
1.2 气候与自然环境
青岛地处植物南北过渡地带,是温暖带之始,亚热带之终,属于受海洋环境影响的季风显著的海洋性气候,气候四季变化平缓。冬暖夏凉春温秋爽,太平山公园海拔在30.0~148.5 m之间,园内有高峻的山地、低洼的湖塘,地形起伏、地貌复杂,依山临海,风光秀丽。山地多有岩石,成土母质为花岗岩风化而成,土壤砂质,瘠薄、微酸性。年平均气温12.2 ℃,年平均降雨量775.6 mm,其中夏季占57%,冬季占7%,平均降雨强度最大月(8月)为13.6 mm/d,最小月(2月)为2.5 mm/d。全年有雾53 d,雾日多集中在4―7月。主要灾害天气是大风、暴雨和雷击,但发生频率较小。冻土深度40~50 cm。
1.3 历史遗迹及建筑资源
园区内分布着自古至今的多处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数量不多但历史年代延续性相对完好,堪称青岛历史的缩影。近代战争历史遗迹主要分布于东西两侧山头;人文文化以及宗教区域亦分别毗邻战争遗迹分别坐落在西、东两侧遥相呼应,各时期遗迹相对分散,部分业已荒废或难为人知;多幢造型迥异的西式别墅建筑保存完好、管理得当,但未能作为旅游景观资源发挥作用。
2 现状分析
2.1 植被群落单一,缺少季相变化与群落层次
受小气候环境影响,沟谷地带植被长势良好。植被群落较为单一,缺乏层次。山林顶部区域顶部与山脊线位置多为岩石的丘陵地貌,只有薄层自然野生地被植物零星覆盖。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率较高,但植被群落相对单一。植被以黑松、刺槐人工林为主,景观林相相对单调。
2.2 缺少统一总体规划
太平山公园主景区总面积约183 hm2,主要的山林区域分布有中山公园、植物园、动物园、榉林公园。分别属于市南、市北2个行政区管辖,4处单位分别属于不同的管护机构。原有的规划多从各自单位管辖区域考虑,难于有机组合,从而影响了太平山整体景观保护与发展,也不利于管护工作的开展。
3 规划思路
3.1 规划定位
基于公园百年历史,秉承与发展并重,遵循以人为本、生态环保节能的原则,按照“承百年历史文脉,秉中西合璧精粹,塑东园花海璀璨,建太平盛世和谐”的思路,把太平山公园定位为集生态绿肺、植物科普、休闲健身、历史文化、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山地生态公园。
3.2 规划原则
城市生态山地公园的意义在于尽可能利用自然过程来维护和改善城市生态山林系统的自我平衡能力。因此,太平山公园的规划原则是优先考虑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运行和自然山林的保护。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结合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工程规划、设计编制工作[1-2]。
4 规划方案
4.1 规划结构
根据规划思路,依照设计原则,提出“一轴一带五区” 的规划结构。一轴,即公园传统文化主题轴;一带,即城市登高观景带;五区,即植物文化区、生态山林区、文化休闲区、动物游乐区、历史人文区。
4.2 具体方案
4.2.1 一轴:公园传统文化主题轴。公园传统的南北景观轴线,原中山公园、动物园中心游览轴线。轴线区域分布着许多植物资源,如大量的古树名木,从而维系着公园乃至城市的历史感,在保留现有道路、植物的基础上,以历史文化延续为主题,讲述公园的发展史,展示公园特色的植物文化。
4.2.2 一带:城市登高观景带。太平山公园作为青岛市西部最高的山地公园,登山眺望俯览汇泉湾,打造绝佳的城市观景点;山地公园利用独特的山体地理优势,借景周边青岛十景(汇泉踏浪、飞阁回澜、琴屿飘灯、太平天音、鱼山海月、秀掩重关、湛山景舍等),挖掘最佳的城市观景点,将其有机串联,打造特色的“太平揽胜”。
4.2.3 部分山地区域规划。具体有以下4个方面内容。
(1)历史人文区之历史遗址。发掘山林区域历史遗迹,将人流引至遗迹区域并相应设置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展示平台,面向人群主要为青少年与老人,因此需增设休息设施和集散场地,根据山体高差做好保护措施和安全保障。丰富完善登山路径中的植被景观以及服务设施[3-4]。
(2)植物文化区之桃园新区。以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山公园桃园为基础,配植碧桃、杏、榆叶梅、紫叶李、樱花等梅属植物,打造繁花盛开的植物景观;同时梳理谷线、水系,刻画细部景观,阐释“桃”文化,打造桃园新景点,拆除现状临建、温室,打通园区观景视线,设置山林内亭廊坐凳,点缀文化小品,结合建筑基址改造规划山地公园服务建筑。
(3)文化休闲区之滨水休闲。在滨水区域打造文化休闲区,在保护原有滨水植物群落基础上,增植水生植物、亚乔木、灌木、地被,丰富植被立体空间,创造景色宜人的滨水景观。在该水面周边结合亲水平台种植湿生植物千屈菜、花菖蒲、水生鸢尾、旱伞草等,在水面内点缀浮水植物――睡莲。完善滨水步行体系,沿水岸增加木栈道、观景木平台等,供游人驻足观景、探寻山林野趣,展示太平山的神韵。挖掘公园山石景观,营建观山、亲水、赏乐的休闲滨水休闲区。
(4)生态山林区之岩石园。依据现状山体岩石,布置游步道,栽植岩生植物,建设独具特色的岩石园。种植络石、胶东卫矛、青岛百合、荆条、枸杞、铺地柏、石岩杜鹃、朴树等植物,背衬葱郁的自然生态林,营造极富野趣的岩生植物景观。景观区规划:打造多样化的空间设计,增加科普性、参与性来提升游人兴趣,完善植物园岩石园展示功能。具体区域规划:①山石景观区。现状为较大型岩石组团的区段,以观赏山石为主景,采用自然式岩石园形式。②墙园景观区。位于路侧,需设挡土墙护坡加固的区段,结合现状空旷处设计硬质铺装小广场,点缀艺术小品等,采用墙园式岩石园形式。③岩石植物景观区。现状为点状较小型的岩石组团区段,以观赏岩石植物为主景,采用规则式岩石园形式。
5 植物配置
太平山植物种类丰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了多个自然群落,在山地公园的植物配置中,应参照自然群落的组成规律进行人工群落的设计与配置,让山地公园内的乔木、灌木、草本及地被植物参照自然群落的完整性,已取得最佳的植物生长环境与生态效益[5-6]。
5.1 设计原则
一是保护性原则;二是借山借势、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三是打造园林意境美的原则。
5.2 植物规划及配置要点
5.2.1 挖掘山地公园的植物文化,注重公园的植物科普功能。根据公园起伏的地势特点与原有植被,设置岩石植物主题景观区;改造建设植物科普馆,重点介绍植物科普知识以及太平山植物分布与植物造景艺术。
5.2.2 展示“植物百科”的特色文化,建设种植资源库。太平山公园作为传统的植物种植场,具有青岛地区南北交融的气候特点,有着良好的植物种植条件。因而利用公园现有植物资源,建设种质资源库,对城市园林和公园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打造植物主题的景区及道路,如保护、恢复以植物为特色的园路与园区,如玉兰园、市花园、桂花园、植物精品园、樱花路、银杏路、梅花路、紫薇路、木瓜路、海棠路、雪松路。
5.2.3 丰富山地植物色彩设计。打造季相迥异、色彩斑斓的山地公园,丰富山地区域内植物色彩带;扩大园区色彩面积,通过对植物季相、色相的分析,适当调整园区植物配置,实现花开不断的景象。
(1)山脚区域“春之花海”。现状色彩:以黑松、刺槐为主的嫩绿色成为这一季节的主题色,区域内充满生机,点缀以樱花大道两边的粉色带和桃园的粉色区域;扩大“花海”的概念,由于青岛春季时间较长,植物的花期也相应拉长,使得这一季节色彩斑斓,各种不同种类的开花植物应成为春天的主要色彩,主要为樱花、杜鹃、紫荆、紫薇、连翘、迎春等,形成“东园花海”的景观。色彩主要集中在太平山势较缓的山脚地带及主要的谷线附近。
(2)山地区域“层林尽染”。秋色叶植物是构成秋季景观的主要树种,它明显反映了季相特征,充分表现了园林的季相美。依山就势的绿色为山地公园的色叶植物提供了背景色。秋季,园内水库渠道两旁的红枫、鸡爪槭、枫香等植物通过群植和丛植的方式,以表现不同色块的搭配给人的震撼。“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大面积成林或成带状的秋色景观很有气势。保护原有生态植被,对现状区域补植乔木及乡土地被植物,延续秋色景观植物为特色的主题景观带。
(3)滨水区域“叶红柳绿”。在公园水边配植秋色叶树种,可形成丰富的水中倒影,如小西湖、湖光山色、天地一家水库等,在常绿树下植以鸡爪槭、红枫,与水岸的垂柳、临水的菖蒲等共同组成了一副自然风景图,寓景于情,情景交融,四季变换的季相美,呈现出流动的太平山光彩画卷。
6 建议
太平山公园在规划建设初期就已提出,以山地资源保护为前提,适度建设最基本、简单的公园设施,并追求设施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减少对自然景观的干扰与分割;在景区分部建设与植物配置时,合理运用中国园林造园技术,充分挖掘山林景区山体、植被等自然资源,适度配置符合自然群落特点、适应生境条件的乔灌木、植被,为恢复与提升自然的山体景观提供有效途径。
6.1 重视原有场地条件与植被的勘察与评估
山地公园地形与自然植被资源复杂,在山地公园规划设计之前,应勘察地貌特征、温度、光照、坡度、水源及土壤条件,分析场地条件的优劣势,明确相应的措施与规划配置;摸清已有的自然或人工植物群落,并由植物学方面的专家对植物的种类和健康状况作出评估,对于健康状况极差的植被才可以考虑不予保留,同时清除外来的入侵物种,保护本地生物的多样性,进而在山地公园形成一个具有可持续能力的生态系统。
6.2 巧于因借,借山借势,降低建设与养护管理成本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学之著名专著《园冶》提出: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因此,在山林地区建造园林,先天条件最为优越,山地公园在规划建设时应充分借用优越的条件,以自然生态理论为指导借山借势,减少人为兴建大量的亭台楼阁、引种众多的外来植被、改造大规模山势溪流,应当借山借势、随坡就势、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正如《园冶》中所讲:“园林巧于因借”“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营造出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景观并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而且可以降低建设与养护管理成本。
6.3 重视植物配置色彩应用,营造山地公园“色彩斑斓”景观
植物景观中最引人瞩目的要素就是色彩,不同的色相引起人们不同的视觉和心理反应。山地公园地势起伏,林地植被多以绿色为主色调,适度引入彩叶树种、岩生花卉、地被,营造“万绿从中一点红”的绚丽景象,吸引“停车坐爱枫林晚”的众多游人,传承中国传统园林造园注重植物色彩、体现和渲染园林环境的意境美,能够运用最少的成本,营造山地公园“层林尽染”的壮丽景观。
7 参考文献
[1]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51-269.
[2] 卢圣.图解园林植物造景与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36-55.
[3] 熊运海.园林植物造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05-109.
[4] 聂影,曹灿景.景观园林植物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28-32.
- 上一篇:工商管理学的范畴
- 下一篇:农村小学办学特色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