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成长规划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0: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成长规划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成长规划方案

篇1

【关键词】新进员工;职业生涯; 规划; 培养;研究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规划是从“自我评估,到制定目标计划,再到实施,修改目标,再实施”这样一个动态的、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就是通过企业和个人的努力,使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渐趋一致,并使员工自我价值得到实现,企业获得长足的人力资本,以顺利实现企业目标。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无论对新进员工还是对企业来说都意义重大。

(一) 有利于提高新进员工自我定位的准确性,不断提升自我,增强职业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新进员工应准确的认识和评价自我,探索出如何在企业的平台上实现自身价值的路径。并且综合内外部环境设计出合理可行的发展方向,依托企业,寻找适合自己的培养模式,不断增强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二)有利于提高企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帮助新员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企业根据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把培训、管理等资源与手段聚焦在所需的岗位人才上,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帮助人才尽快成长,从而积累充分的人才资源库,冲破企业发展与人才稀缺的瓶颈,强化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进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

新进员工作为企业的一员,其职业生涯规划只有依托在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通过企业培养模式的导向及企业发展方向的指引,才会最终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企业要使员工工作效率的最大化,一方面可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应建立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全面培养、提升员工技能来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客观分析发现影响员工工作效率最大化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员工的职业爱好与身体特质,而这两个因素恰恰就是影响和决定员工职业生涯的两大因素。

因此,新进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常用方式,企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依托和平台,而企业人才培养模式亦要建立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之上,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XZ公司新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培养模式探索的思路

(一)重视新进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构建公司人才培养新模式

第一,人才管理目标化。对新进大学生的人才培养建立系统规划的工作机制,把新进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同步规划,既确定一个长期目标,又提出明确的阶段性任务,同时建立人才队伍建设责任制。

第二,培养教育系统化。根据新进大学生不同的专业、岗位、培养方向和目标,分阶段、分步骤地设计培训计划,并且把继续教育、延续教育纳入计划,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学术潜能作为重点。根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什么优势就强化培训什么”的原则,精选培训教育内容,便于学以致用。

第三,岗位锻炼制度化。在新进大学生工作的前两年,让他们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磨练、锻炼和考验,使他们在实践中磨练意志、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创新锻炼的方法形式,可以采取横向交流、纵向交流、异地交流等形式构建多平台的锻炼方式,着力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复合型人才。

(二)本企业新进大学生成长实施方案

XZ公司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研究,吸取相似企业的工作经验的同时也设计了一套适合本公司的基于新进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新进大学生成长实施方案。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设立专门组织机构对公司新进大学生进行管理。

根据新进大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划分为不同的专业小组;各专业小组配备3~5名优秀技术(管理)人员作为专业带培老师,负责制定各专业具体带培计划,是对新进大学生进行直接培养和管理者;人力资源部负责整体方案的策划及运行控制;由公司总经理及党委书记牵头的5名高层管理人员作为领导小组的成员,主要负责总体人员培养方向的确定及提出期望目标值。

2.确定成长实施计划实施周期。

新进大学生的成长计划总体按1年考虑,实施时间为:进入第一年8月~第二年7月。

3.培养目标及设定。

培养目标由阶段目标与总体目标构成。

(1)阶段目标

大学生成长计划按季度划分,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制定具体明确的培养目标;对阶段目标尽量做到具体化和量化。各阶段目标由各专业带培小组根据总体目标加以分解制定

(2)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由领导小组及人力资源部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及人力资源规划方向共同协商确定。

4.培养方式。

各小组带培老师在制定本专业带培计划时,需综合采取导师带徒(签订合同)、大学生根据年度、季度培养目标制定个人自学计划并实施、参加公司举行的综合培训班及岗位交流锻炼等,并对各种培养模式进行效果评估,做好各阶段记录。

5.保证措施。

新进大学生跟带培老师共同制定具体带培成长计划,跟带培老师签订师徒合同;根据总体目标机阶段目标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并按计划实施;在岗位操作实习期间做好工作日记,每周递交带培老师审核,每月进行工作总结。

各专业带培老师制定专业带培计划,并根据阶段性培养目标制定阶段性计划。监督、指导所带培学生做好工作日记和总结,每周对其工作日记进行审核,每月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总结。

人力资源部定期检查各小组的计划实施情况,予以评估。每月组织带培老师交流会,让带培老师自我检查,纠正偏差。另外,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新进大学生成长座谈会”, 为新进大学生提供一个沟通、交流、及时辅导的平台。

6.绩效考核。

(1)日清―周评价―月总结―季汇报

日清:新进大学生提出提出“日清日毕”,每日写好工作日记,交带培老师审批;

周评价:带培老师每周对所带培学生的工作日记及上周绩效情况做出书面评价;

月总结:带培老师跟新进大学生一起月初签订当月绩效协议书,月底对当月绩效进行总结评价,对业绩不佳学员及时进行绩效面谈,并做好相关记录。对于新进大学生,严格实施绩效薪酬,即当月工资=月绩效得分/100×岗位工资±奖励(考核项)

季汇报:人力资源部组织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大学生成长座谈会” 为实学生提供一个沟通、交流、及时辅导的平台。各带培小组应组织本专业学员对本组新进学院成长计划实施情况作出总结说明,并向领导小组汇报下季度实施计划。

(2)年度综合评估

篇2

关键词:分类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7C-0075-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不断推进的必然要求。由于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每一位大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成长的各个阶段都体现出差异性,只有正视这种差异性,因材施教,才能挖掘出发展潜能,使每一位同学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针对大学生不同需求,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以及开展分类指导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校扩招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

高校扩招以来,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在校生数量的增长使得每一位辅导员面对的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在校生社会构成渐趋复杂,素质状况多样化,辅导员需要针对每名学生的年龄层次和个人素质特点提出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工作呈现一定的复杂性。

(二)多元文化思潮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影响加大

目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主流取向积极、进取、务实,同时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行为方式的多样化趋势日渐增多。但也应注意,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基本状况的把握,大多处于对同时期大学生思想特点和行为特征的普遍性认识,没能从学校具体育人环境和生源特点、学科专业等方面分析特殊背景下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需求,研究符合学校实际的大学生成长特点和规律。在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实践上,还没有建立区别不同学科、专业和年级学生成长需要的差异性指导体系。

(三)当代大学生成才愿望强烈,发展目标多元化趋势增强,学生急需科学合理的分类指导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但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较低,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缺少自我规划的能力,有部分学生甚至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无法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在大一、大二时放纵自己,到大三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造成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影响了后续课程的学习。部分学生盲目学习,学习缺乏动力,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实现缺乏执行力。

二、构建分类指导模式遵循的原则

(一)差异性原则

要充分尊重、信任、关心和理解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思考、创造、表现的舞台,鼓励每一位学生发挥特长,让他们所学专长得到充分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个体学生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价值观、思想认识等方面,而且在个性特征、学科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我们要在正视差异、承认差异的基础上,探索构建高校“分类指导”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针对性原则

掌握每一个学生现状, 是实施分类指导的前提。辅导员、班主任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应多留心, 多观察, 并通过多种形式对每个学生加以了解,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解剖, 针对不同学生重点分析,制定分类指导的具体目标,为实行分类指导提供准确依据。

(三)操作性原则

分类指导体系的建立,各项指标体系要客观,分类方法要明晰,便于操作实施,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样有利于学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学校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身特色和优势,有利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开放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三、我校构建分类指导模式所采取的措施

(一)以学生思想工作面对面及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分类指导为抓手,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2006年9月,学校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学生思想工作面对面活动。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对学生的学业发展提供全过程、动态跟踪服务,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2008年,为推动思想工作面对面活动向纵深发展,学校全面启动了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分类指导工作,辅导员、班主任根据约谈情况建立档案,结合每位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树立目标,合理规划未来,明确努力方向,并定期检查和回访每位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实施情况,及时给予反馈,让学生努力做到“知己知彼”,增强危机意识,充分认识学业规划的重要性。2013年,我校根据当前工作的特点,深入开展调研,进一步优化工作模式,将原有的约谈卡和学业生涯规划手册改为约谈手册和学业生涯规划书,改版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简洁实用。

(二)分阶段开展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类建立各类群体学生档案

为全面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每年定期开展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工作,包括新生思想状况调查、全校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毕业生思想状况调查等。各院系按年级、按专业分别展开调研,并结合思想工作面对面,通过座谈、走访等形式,深入到学生中间,详细了解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听取学生对学校建设、发展、管理等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重点做好班级心理困扰、学习困难、生活困难、就业困难等特殊学生群体的排查工作,分类建立院系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努力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贴心、优质的指导与服务。

(三)以大学生分类指导为抓手,探索推进学生工作校院两级管理模式

学校支持院系超前谋划,依据院系学科特性,密切联系实际,制定适宜的分类指导办法,鼓励并且支持院系首创精神,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实践载体,突出实践特色,制定精细明确、方式灵活多样的分类指导方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为不同需要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更高质量的指导与服务,从而做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点、有特色、有实效,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院系积极探索分类指导,特色工作成效显著

学校自探索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类指导方案以来,增强了院系学生工作的积极性,院系在学生工作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不断挖掘他们的潜力,分类推进,帮助学生树立奋斗目标,明确发展方向,针对学校学生群体及专业特点创造性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2010年起,学校对19个院系大一新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心理等状况进行了调查,详细分析了新生的思想状况,形成了20万字的分析报告。此次调查的基础上,先后有19个院系根据学生实际,制定了针对2010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案。资源环境学院根据考研的学生遇到上自习座位紧张、教室经常变动等影响学习的困难,积极联系,设立了考研自习室,派专人负责管理,确保自习室的安全和良好秩序,以自习室为阵地,先后举办了考研动员会、考研经验交流会、备考和报考培训会等活动。考研自习室设立后,深受同学们欢迎,考研自习室的设立有效推动了学院的学风建设。林学院通过举办不同主题的“学生沙龙”,使面对面工作从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零距离交流拓展至普通学生之间、高低年级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干部之间、学生与专业课教师及学院领导之间的有效沟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处、校团委、就业指导中心根据学生需要,统筹学校教育资源,相继开展了“心理健康指导课”“百场素质报告会”“出国留学主题讲座”“就业指导课”,深受学生欢迎。

资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项目(2014ZZ008)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指导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84

Thoughts on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

HONG Lei, ZHANG Pei

(Department of Students' Affairs,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University career guidance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to help students successfully employed, to enhance students' employment work employment rate and quality of employment plays an important function. "95s" the existence of moder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reparation inadequate, frustrated psychological endurance and low predicament, the current career guidanc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should exist in the university, faculty mobility defects such discrepancies teaching content itself. Students should be career guidance curriculum and career planning courses organic into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of career guidance curriculum for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guidance programs for effective configuration and innovativ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route of "micro-class" model, gradually advancing students practice effective employment guidance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guidance; course reform

普通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直接关系到他们的顺利成长,更加牵连到千家万户的期盼和希望。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也进入“大众化”就业时代。据统计,2014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7倍,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49万人,“十三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988万人。①鉴于此,国家自2007年开始就下发了要求将就业指导课程归并到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去的重要通知,各高校也相继开设了相关课程,逐步把就业指导课归并到培养方案中,但是由于刚刚起步,在很多方面还存在有待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对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教材内容、课程体系未与时俱进,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陈旧,师资队伍流动性比较严重缺乏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等方面。②因此,在当前特殊的就业环境下,各学校应当依据时代的变化要求,把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改革摆上台面。文章依据调查显示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状,分析现阶段存在的矛盾,并由此给出深化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期望能够给予就业工作借鉴价值。

1 就业指导课改革的价值基础

1.1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有的主要矛盾

(1)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不合时宜,师资队伍流动性较大。伴随就业问题作为民生矛盾已然变成大众聚焦的视点现象,目前各高校都意识到了就业问题的严重性,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例如,将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纳入到培养方案中,作为公共必修或者选修课提供给学生,这些做法较为有效地提升了高校就业工作的效果,推动了大学生的就业率。然而,这类课程的执行现状并非尽如人意,仍然存有不少困境。第一,在教材、课程体系内容建设等方面,很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仍然停留在起步阶段,并未针对社会变化的实际需求来改善教学内容和完善教学方法。已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高校也只是将课程作为选修课来开设,未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融为一体,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大多状况下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取舍是否选修,职业规划课程几乎没有发挥应有功效。第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队伍还不够充足且流动性较大。③调查发现,目前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配备师资力量的屈指可数,调查发现,目前担任就业指导类课程的教师基本上是学校的教辅人员或是学工人员,这就存在其教学资格和职业背景及教学实践等方面的尴尬。

(2)教学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就业课程教学的基本手段大多采用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授课形式。一方面,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比较陈旧。而当前社会已进入到“互联网+”的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他们能够随时随地地利用网络媒介、手机媒体等数字化新媒体来传递和展现诉求,传统的“满堂灌”式授课形式已不再适应他们的需求;此外,尽管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了实践课时,但实践教学环节普遍缺乏就业指导教师的操作性引导,进而引发这类课程形同虚设状况。另一方面,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践联系的紧密度不足。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是教学人员在实践工作中的一些工作总结,存在主观性,缺乏深入到社会就业市场环境中考量,并且结合现代大学生的结构特点也有待提升,如此教学效果因内容的偏差而不尽完善。

1.2 大学生自身存有的一些不足之处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加速使得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教育对象由以往的“90后”逐渐转变为“95后”甚至是“00后”。新一代大学生呈现的最大特点即是其“选择性”比较强烈,无规范的行为模式。不同家庭成长背景、意识形态、行为习惯、文化积淀等因素导致了现代大学生不同的个性成长需求,成长需求上的差异往往容易造成学生个体差异。因此,很大一部分“95后”学生上大学最主要的学习期望即为拿到奖学金,而对个人的未来规划、生涯发展等诸如此等问题未进行有效思考。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多数设置为三年级的公共必修课且只有一个学分,很多大学生主观上都会认为找工作还未来到身边而未将这些课程给予充分重视,这就直接引起了他们对就业知识和就业能力的缺失,这是目前学生在做好就业准备方面的不足之处。由于高考过程都比较顺畅,一旦在求职过程中受挫和遭遇逆境时就会出现抑郁心理和极端现象,这是现代大学生出现就业问题的“短处”。

2 深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建议思考

2.1 加大重视力度,有机融合职业规划课程

教育部关于做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务院有关要求,自2008年开始各高校应当在学生的培养方案中融入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将它们定位为公共课,有效纳入到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成长成才过程。由此,各学校应当强化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除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必修课外,还应有机融合职业规划课程,使之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在机制体制方面都要给予明确要求,在人财物方面应予以充分支撑,在教学效果方面给予严格要求。如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对于课程建设进行研究,结合现阶段就业工作的特点,新一代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并依据社会市场的人才供求特点等各类元素,在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建设之初加强顶层设计,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教学效果的需要,教学手段的取舍以及教材信息的评估颁布可持续性的实施措施和规章机制,以确保职规课和指导课的有效实践。

2.2 强化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和提供充分的政策保障

师资队伍的素质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课程建设的好坏,特别是指导课和职规课这种实践性要求很高、指导意义很强的课程,对教学质量的高要求必然需要高水平的师资力量的保障。就业指导课程近八年建设过程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优质的教师队伍,就不会有优质的教育质量,也就不存在合格的就业指导。因此,各高校因强化对就业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第一,提供优惠的经济待遇。改善和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地位和生存基础,在福利待遇、职称评定等各方面,都应予以更为优惠的政策,利用政策动员和鼓励他们安心工作,使得他们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展现。第二,完善就业指导教师聘任流动制度。实施操作性强的奖惩措施,挖掘教师的发展潜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三,加强师资培训,注重对外交流。帮助教师尽快提升专业水平,提供各种深造机会提高教学资历。注重对教师的交流学习,推掉教师队伍强化自身的理论水平,切实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

2.3 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途径,探析“微课”模式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数字影像为主要媒介,拍摄教师在课题上或者实践课中对于某个具体的要点或教学阶段而进行的重要教学相长活动全程录制。数字影像记录是微课的主要内容,根据大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控制在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相对于传统的45分钟的教学课堂来说,“微课”具备了“课例片段”或“微课例”特点。“微课”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实现资源快速共享的效果,适应现代大学生的知识获取特点,但这种新的授课方式对教学效果的需求是很高的,需要学校组织教学评价高的教师或专家学生们对课程的综合探析,方可最后形成具有示范性的精品课。“微课”教学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带来了新的理念和设计思路,同时也为传统高等教育打开了新的天窗,同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3 结语

在当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形势下,深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十明确强调就业问题是民生之本,关系到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也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升。党和国家2007年就提出了具体要求,各高校有责任和义务落实提升大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的任务。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就需要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不断完善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注释

① 中国教育在线.教育部: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749万人[EB/OL].(2014-12-05).http:///kuai_xun_4343/20141205/t20141205_ 1209689.shtml.

篇4

(一)学生确立目标雏形

大一新生经历了军训与入学教育后,根据学生基本信息,参考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从客户端凭借学号密码登陆管理系统,着重完成首次职业生涯规划网上作业,奠定其职业生涯规划的雏形。该步骤主要使学生从自我认知角度,测试、填写职业兴趣、能力、性格以及价值观,从职业认知角度分析当前地域环境、经济环境、行业概况,谈谈对职业的认知以及职位的认识。就业指导教师从教师客户端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作业进行批改,督促学生尽可能详细、具体地完成自己今后的职业方向、职业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路径,从而确立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雏形。

(二)修订生涯规划目标

从第二学期开始到第八学期,学生分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作业。综合素质提升网上作业让学生明白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就业与创业指导网上作业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分类、职业定向与国家政策,创业管理网上作业让学生了解何为创业、谁更适合创业以及怎样创业;同时学生填写各学期专业学习、社会实践以及社会资源与自身能力整合情况,结合综合素质登记表,记录目标达成的评估方法、风险控制或危机应对措施、备选方案,对自己生涯目标进行修订,在辅导员或就业指导教师审核、评估、修正后,形成成长记录。系统也将自动采集学生考勤、违纪、获奖、社会实践、学分、成绩以及异常心理,对学生进行预警。

(三)确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从职业规划系统的角度进行自我规划,引导学生寻找和制定出目标,并为目标做出的一系列的承诺,促使大学生活充满生机,那么毕业后找工作环节就会比较顺利,大学生活也会有理、有据、有张、有弛、有收获地渡过。学生的能力与企业需求、社会需求或者人力资源要求相匹配。对广州大学2011届离校学生进行调查,有87%的毕业生表示规划意识建立良好,其中,24%职业目标清晰。对2012届离校学生调查中也发现,90%的毕业生规划意识建立良好,其中80%属于目标清晰者,70%在目标清晰的基础上,已经懂得根据需要及时对目标进行调整与管理。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平台化管理的效能分析

经过近3年的研究与实践总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平台化管理对学生规划意识的建立,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质量,对提高就业指导课教学质量,乃至高校就业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学生职业意识基本建立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职业意识和能力的体现,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社会、学校、社区、家庭和学生身体力行的实践,单凭课堂讲授无法达到应有的预期效果。考虑到大学生自律能力有限,实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信息化,科学规范的管理、跟踪、监督学生职业目标的修订与确立,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挖掘潜能、准确定位。如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某学生,打算毕业后做软件工程师,设置的学习目标是专业课平均80分。当他在专业学习上遇到挫折,其平均成绩徘徊在60分上下。此时他修订了自己的生涯规划目标,结合自己较强的营销能力、沟通技巧以及丰富的社会资源,他将目标逐步变成软件销售员。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并且在网络上填写、修订个人职业目标,完成网上职业生涯规划作业之后,学生规划意识明显提高,如积极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专业性比赛人数提高,对专业性实践兴趣也有所提高,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意识也得到加强。

(二)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目前国内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岗位竞争很激烈,不少大学毕业生走出社会后,由于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对职业认识不足,面试、应聘、签约或者毁约比较盲目。要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管理,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大学生做好了职业生涯规划,在清晰制定职业目标的同时,可以唤醒他们对自身人生目标的思考。他们学会了在清晰目标下客观认识就业环境与自身能力,并进行管理与调整职业目标,达到就业岗位与个人期待吻合度高的效果。这样能提高在校生专业学习热情,并促使他们参加社会实践,避免低专业对口率与二次择业带来的困惑。

(三)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经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毕业生在毕业前就已经完成了系统思维方法的训练和规划意识的建立,到了企业上岗后,在人力资源完成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等培训后,他们的职业发展会更加顺畅。

(四)提高就业指导课教学质量

一方面利用课题研究,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内涵与业务能力,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使教师的学生数量、批改作业平均量、授课各环节质量管理清晰,便于研究与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法。另一方面利用课题研究参加相关专业培训或外出交流,如CCT培训能有效帮助就业指导老师纠正利用个人经验对学生职业生涯进行指导等错误观念,有利于辅导员及就业指导工作者往专业化、职业化及专家化的道路发展,加强了教师就业指导业务,提高了就业指导课教学质量。

(五)促进高校就业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平台化管理丰富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对高等教育生涯规划教育有很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研究成果分享和推广,与兄弟院校相互学习,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资源共享,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从多方面多途径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促进高校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语

篇5

职业能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保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查找自身能力与职业要求存在的差距,实施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有效提高核心就业力,包括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能力、大学生寻求职业能力、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需要相匹配的其他职业能力,只有拥有过硬的职业能力,才能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大大提高个人就业竞争力。在工作过程中,拥有过硬的职业能力,也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同,提升个人自信心,加强社会适应性。

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的途径

大学生就业的过程是大学生就业力满足社会职位需求的过程,受到大学生自身条件、家庭、高校、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是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以高质量、高素质、有竞争力的人才来满足目标职位需求而实现理想就业。因此,我们需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整个大学阶段,辅助学生强化职业规划理念,指导大学生实施职业规划,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大学生就业力提高路径。

(一)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下的人才培养体系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差异化就业力。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认真地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对自己的能力和天资进行现实评价,并根据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出相应的教育决策,完成择业及最初就业。由于大学生个体发展的特殊性,高校既要考虑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又要兼顾适合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差异化就业力。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个性与共性发展、各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等诸多因素,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优化,使学生既能够按照学校的培养大纲完成基本大学本科内容学习,又能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个性化发展,既具有高校学生共同就业力的基本内容,又具有差异化就业力的内容。2.推广工学结合模式,强化岗位能力。在确定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要按照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突出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实践性,形成以岗位和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岗位能力为中心的专业课程模块。其中,针对现有职业岗位群的需求,设置前后关联的专业模块课程群,包括基本素质模块、岗位基础模块、基本能力模块、岗位核心模块及拓展岗位模块等。由于课程目标瞄准某种职业,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直接在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中清晰体现,使课程目标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可以大大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提供条件。同时,在教学计划中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即要求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重点加强能力与素质培养,有效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3.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加强创业意识教育。高校要加快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的进度,选拔一批优秀的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培训,结合他们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使他们逐步成长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专业教师,并发展为专家,为大学生提供及时、专业的个性化的就业咨询服务,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解决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困惑,并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提出建设性建议。同时,高校需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的指导工作,通过企业家论坛、企业参观、创业计划竞赛活动等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搭建和拓展创业教育平台,使大学生掌握一些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创业,不仅能完成大学生个人的就业,同时也会为其他大学生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近几年来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

(二)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辅导体系

1.加强职业指导。高校环境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面向大一学生,使学生在就业之前,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全面准备,以合理的自我认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发展线路,辅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系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方法,着力培养生涯规划能力。高校要通过职业生涯发展辅导体系提高大学生的规划和求职能力,进行求职指导,进行形象礼仪和面试辅导,增强其求职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就业资料统计、行业发展分析、职业素质分析、人才市场前景分析、最新就业政策分析、用人单位情报收集等,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就业政策、职业需求信息,培养学生运用各种渠道获取职业信息的能力。2.加强职业素质评定服务。通过职业指导教师的辅助,利用卡特尔16PF个性测评、职业性格测评、职业需要测评、职业兴趣测评等标准化的心理测试软件,对学生的职业气质、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一般能力、职业特殊能力等做一个全面、客观、科学的评定,让学生有一个准确的自我认知、自我定位。高校要在就业指导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针对性更强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全面负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工作,有效利用职业测评体系,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指导,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3.开展职业心理咨询服务。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纪、不同生源、不同性别的学生以及这些人在不同阶段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的心理咨询服务。现在各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是政策和技巧方面的辅导,对学生的个性心理辅导还没有开展,也正因为此,学生因就业有了心理问题,不知道找谁去倾诉,时间一长,心理压力过大,就会造成悲观情绪。因此,高校的就业心理辅导也应请有经验的心理老师参与或担任,减少因就业压力而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指导学生建立其心理防御机制,当自己的择业目标受挫时,可以及时地调整目标,以达到及时调整心理,把失败作为动力而不是压力,成功就业。

(三)以职业生涯设计为导向提升就业力

篇6

关键词:学校德育;实践;实效性;理路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C-0087-04

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是个老问题,老题需要新解。实效性问题关乎德育的生命线。围绕这个老问题的研究从未终止过却也未曾根解,当低效德育投射出认识不清、思路混乱、本质模糊、目的不明时,需要德育工作者从理路问题上反思德育,理路及其问题视阈是试解德育工作低效的新的逻辑阈限,理应引起学界的聚焦与驻足且献出智慧。构建路向清晰、路径通畅的高校德育生态应成为学界努力的方向,根解德育低效,走出世人的话诟,彰显高校德育应有的样子,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自觉。

一、高校德育的理路及其问题的提出

(一)德育理路的释解

理路概念由德育的实效性倒逼而提出,如何定义关键看能否辨清“理路”与“实效性”的关系。德育实效性是高校德育工作在德育理论的指导下,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选取科学方法和恰当的手段,为实现特定的德育目标、达到一定的德育目的,最终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当高校德育工作符合德育理路要求时,其实效性就会很高,而当德育理路要求未能得到较好体现时,结果会是相反,因此,德育“理路”与“实效性”具有一致性。

基于这种认识,德育理路可以简要归纳为:高校德育工作应遵循的学理和逻辑思路,以保证德育的实效性。其实质是德育理论及实践层面的逻辑关系,表现为工作者在实施德育时对理论规律的认识、把控水准及效果。

(二)理路问题的提出

高校德育理路及其问题指向高校德育现实。当前,高校德育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成人成才重任,发挥着主渠道作用。随着社会进入深层转型期,这种作用在被弱化,高校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不可回避,需要直视。

1.多元价值撞击传统德育从未停止。伴随社会转型深入,社会关系高度复杂化,人的社会本质属性受认识多样化、价值多元化冲击。德育目标定位的偏狭与错位,德育内容的空泛,德育的体验迥异于实际,生活德育平台尚不完善等等,表明传统德育理论遭遇挑战的现状并未改变。

2.高校德育及理论出现争议。“德育”概念的内涵、外延因国度、时代不同而有别,加上德育者认识的参差,从而引发德育基本概念的争议。大小德育有之,广狭德育兼之,“包管一切”“大杂烩”德育观嘈杂不绝,这些争议使认识混乱、理论互排,实践效果低微,消解道德理论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3.高校德育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脱离。高校德育的工作环境一味紧跟社会政治需要而设定,是天然的“高大上”,这种自上而下人为环境的唯一性背离了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的多元需要,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成长环境。道德教育没能走进人的生活世界,更没有触及受教育者的心灵。

4.道德教育与“成人”教育缺乏统一性。道德教育是“成人”教育的根本,“成人”教育是道德教育的载体,二者统一于人的成长过程。道德教育内涵丰富,涵盖社会、人及自然界的范畴,“成人”教育应是其外延一部分,二者本无矛盾。学校德育急功近利,仿效其它几育,偏重德育的知识性、目标性要求,轻视德育主体的认知过程,割裂与“成人”教育的关联性。

凡此种种,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理论与模式,扭转德育低效,亟待从高校德育的理路问题研究入手。

二、高校德育理路问题的研究指向

高校德育具有特殊的规律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对其本质、特点和功能的认识与实践,还要厘清高校德育的理论遵循、高校德育的目的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等等。

(一)厘清高校德育的理论

1.“德目主义”观

“德目主义”将一切德育完全目标化,通过确定易于描述、实现和衡量德育具体目标来实现德育全程。一般学校希望通过一系列教育或实践活动的布置、完成来达到德育的考量标准,在传统德育工作模式上较为普遍。学校在制定大学生德育工作方案时要密切关注社会,紧密联系大学生个体实际,增强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避免出现“学生不买账、教师不高兴、学校不满意”。

2.“德生主义”观

“德生主义”理论是高校德育理论的一个大类,包罗众多德育观点,诸如实用主义、存在主义、认知发展、生活德育、分析德育等,前两种观点都否认道德的先验、固定或超验性,后几种认识各有不同侧重。

实用主义道德观从道德的“有用”出发,提出“道德即教育”的观点,强调主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在适应变化着的“有用”规则中形成道德的认知。认知发展德育更强调环境育人的功能,重视环境资源利用以延伸德育空间。存在主义观者允许学生“自我表现”和“自我选择”,具有强烈的人学意识与价值关怀,倡导教育方法多样化,重视学生个体和创造力培养。德育工作离不开现实生活,因此聚焦生活德育的专家较多,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提出交互主体论,还有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等都非常重视生活世界对人的成长的影响力。而分析道德教育似乎不关注上述诸方面,重视范畴(基本概念、原理)的分析,强调形式而非内容,更近乎德育理路的思考,对德育理论与实践过程有严密的逻辑规定。

3.两种德育观的瑕疵

“德生主义”与“德目主义”德育观都有缺陷,前者完全抛离德育目标,放弃善恶美丑标准理性思考,过重依赖和夸大“生活世界”的功能。后者则将一切德育完全目标化,即以智育模式解决德育问题,重道德认知轻道德实践、重课堂教学轻生活体验、重形式轻实效,学生获得的主要是道德的知识,而不是美德。

(二)厘清高校德育的目的

目的与目标分属不同概念,将二者混同也不在少数。其实,德育目的属于上位概念,是国家、社会层面对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规格、质量、标准的总规定。德育目标属于下位概念,是不同学校教育要完成的具体德育任务,或某一具体活动。德育目的外延大于德育目标,德育目标内涵要具体于德育目的,以德育目的为统领,通过德育目标来实现德育过程。

(三)厘清高校德育本质和特点

建构符合国情的高校德育理论,需要从认识该领域的方向、途径、原则与方法入手,最大限度地弄清高校德育的本质、特点与功能,明确高校德育真正旨归。

1.高校德育本质

道德的本质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建构道德主体“有精神的德性”是德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指向[1]。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高校德育的最基础、最核心的成分,是学校德育最根本的任务。大学生是高校中接受道德教育的对象,其道德主体地位通过个体行为表现出来。道德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事业,学校、家庭、社会都承担着个体的道德发展和社会的道德进步职责,但学校德育的发挥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协同配合。

2.高校德育特点

高校德育的特点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相比较而得到凸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性。

(1)目标旨趣的差别[2]。与智育相比,德育主要以形成和发展学生优良的品德结构为旨趣,侧重于帮助学生解决“真、善、美”问题,培养大学生的价值性判断和实践能力。而智育则主要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与技能,侧重于解决是与非、对与错、懂与不懂、会与不会等问题。虽然德育也要以一定的认知为基础,有培养学生认知的任务,但这不是德育的核心任务。

(2)遵循规律的异同。德育遵循的是大学生个体品德发展的规律,德育过程复杂艰巨,德育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较大,它不像知识、技能、技巧和动作要领训练那样具有简洁性,德育过程又因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不一和具体事件的发生不同而使德育过程呈现多端性,这种多端性也决定着德育的复杂性特点,预示着德育的困难。智育依据大学生个体认知发展规律,“体美劳”依据个体身体素质发展规律,实现过程相对简单容易。

(3)实效性的差异。智育重在解决事实判断,见效快,“体美劳”三育侧重动作、技能、技巧训练,见效也快,而只有道德教育重价值判断,见效较慢且贯穿个体完整生涯。

(四)厘清高校德育功能与任务

高校的德育功能是指德育对大学生的道德发展和社会的道德进步应起到的作用及影响,它有个体和社会两方面功能。

1.个体功能

(1)德。这是高校德育的本体功能和根本任务,主要培育大学生的知情意信行五要素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有德性的人。

(2)主智功能。大学生正确追求真善美,它离不开自己的智能发展支持,而大学生的智能发展又受到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的支配与规定,所以,高校德育对大学生智育发展也发挥着促进作用。

(3)享用功能。高校德育都重视德育的工具价值,相对忽视德育的享用功能,即实现人格完善的同时,去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

2.社会功能

高校德育的社会功能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及生态文明等方面。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劳动者主体的经济行为,自觉遵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培养劳动者的正确的生活与消费观。其次,它担负着调节经济基础与巩固上层建筑的功能。再次,与德育一道担当文化传承与创新重任。最后,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

三、高校德育理路观照下的实践

(一)构建“以人为本”的多元主体德育

1.“以人为本”的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在对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反思。“以人为本”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宗旨,是高校德育工作改革的基础和落脚点,也是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的理论根源。高校德育工作要突显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2.多元德育主体。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的关键。高校中,德育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人格和能力是德育关键性中介因素,忽视教师的主体作用就无法顺利开展学校德育。大学生是道德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他们的需求和心理发展规律制约着教师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无法使其成为自主、自由道德主体。所以,高校德育必须把工作的切入点放在大学生身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协调好、处理好高校德育中的两大主体间关系,关乎能否构建民主、平等、共生的德育师生关系。[3]

(二)“三位一体”的高校德育实践

道德实践需要回归生活并高于生活,它促使德育实践最终回归大学生自身,探究现代高校大学生成长的新德育观,必须瞄准“三贴近”要求,从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生活上建构“三位一体”德育实践模式。

1.思想教育:实施生涯规划与“双创”工程

人的价值与个体的生涯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做好生涯规划拓宽人生广度、深度,发挥德育的享用功能是基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层面的思考与要求。从大学生入校开始,培植他们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围绕就业创业创新导向,将德育思想渗入完整学业,积极培育和践行大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操守与行业规范。

(1)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援助体系。尽早建立施助体系并适时适法提供援助,既是必须也有可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立足大学生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性教育工程,其基本任务是厘清生涯规划的本质要求,让教育回归原点,通过筹建生涯规划社团、生涯发展共同体等援助项目,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援助体系,扫清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各种障碍。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基础、适应为标准、发展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选择、职业适应、职业规划综合能力,形成稳固的职业价值观。[4]

(2)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竞赛视野下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有效激发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积极性,在实践中落实自己的人生规划,并从中获得成长的快乐。教师引导、大学生自觉参与,教师、大学生主体地位突显,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享受德育全程,密切发展了共同体的师生关系。借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比赛正能量,实现生涯规划教育由“虚”向“实”的跨越,形成多元主体德育,找到并夯实了德育工作的落点,不断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有效途径。

2.文化教育:强化环境文化资源的道德影响力

环境是一种文化,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增加环境情感投入,体现人文关怀,体现人与环境共生理念,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增强环境文化育人功效,提升大学生道德精神。[5]优美的环境文化需要师生共同坚守,共同传承,选择校园文化精髓届届相传,使校园文化之脉永续不断。更加重视地区文化资源的道德教育影响力,精选朱子家训、弟子规、端午情、清明寄语等传统文化,亲临好人园、名人馆、文博馆等教育基地,接受优秀人文的洗涤,寻找并认同中华民族文化根本,获得归属感,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与育人化人功能,也使得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基因根植于青年一代血液之中。

3.生活实践:大学生公寓社区化“三自”管理

德育实践必须立足高职生人生轨迹特点,沿着大学生生活成长路径,创新实践的载体,带动相关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和实践方式的创新,从而实现德育实践的全面创新。大学生公寓社区空间宽松、休闲,为德育实践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以班级集体宿舍为基本单元开展优秀社区评建,构建大学生“自主生活、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成长平台,这种直接地气、灵活而富含生活的德育方式,将大学生融入其中,突出大学生生活德育的主体地位。公寓社区德育是德育实践的环境和榜样的手段,是一种有效的创新。

四、结语

当然,新形势下研究高校德育实效性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有很多,德育理路的研究仅是一瞥,但它关乎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和高校德育工作能否得到社会认同,值得德育工作者们付出最大的艰辛。此外,我们还要把目光移向与德育实效性相关联的其他方面,在德育工作的内容、方式、方法、手段上改革道德教育,协调完善与它育的联动机制、运行机制,密切结合专业实践过程,构建“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德育良性发展模态,努力化解德育工作低效困局,让高校德育回归理性。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戚万学.学校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徐洁.民主、平等、对话:21世纪师生关系的理性结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2).

[4]张见.竞赛视野下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与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13(6).

[5]鲁芳.培育道德精神[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成长成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16

1 引言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重大突破。但是,这与中央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还不是十分明显。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修正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及发展的指导作用

2.1 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在信息化大潮的席卷下,高校不再是独立的“王国”,也被推动各种矛盾交织的风口浪尖,可以说,高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精英,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要想帮助其认清自身的历史使命,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必须要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由于入世未深,辨别力和洞察力还不强,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诱惑和影响,只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帮助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素质不断提升。总之,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能够增强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大学生科学学习的精神,及时修正错误的世界观,树立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念,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和较强的心理素质;把大学生思想素养提升、文化知识学习以及实践能力增强有机结合,敦促大学生扎扎实实练好“内功”,迅速成长为脚踏实地、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2.2 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要想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征来看,如果不采取相关措施正面引导,势必会造成错误价值观侵占大学生的思想,这将严重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因此,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能够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品格,及时修正错误的价值观,增强其与错误思想作斗争的决心,增强其自觉抵御外界诱惑的自觉性,促使其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为自觉行动;帮助大学生找到自身的价值坐标,制定正确的人生规划,减少走弯路所带来的损失,增强沿着光明大道前行的自信心。

3 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的主要表现

3.1 社会主义信仰日渐弱化

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的突出表现是社会主义信仰日渐弱化。信仰,在哲学上指的是你的信任、价值所在。大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其思想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不少大学生面对无法解释的各种危机,陷入深深地苦闷之中,转而追求虚无价值,并不认同坚定社会主义信仰的必要性。部分大学生生活富裕,但是精神空虚,引发了焦虑、失落等情绪,信仰出现真空化。只要深入大学校园,就不难发现,不少学生整日无所事事,沉迷于打游戏、上网聊天、看影视剧、打牌等,常把“无聊”、“没劲”挂在嘴边。部分大学生误入歧途,加入封建迷信团体,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总之,近年来频发的高校自杀、他杀现象,充分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缺失,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成长成才。

3.2 价值取向更加功利化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大学生价值取向更加功利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社会不良风气涌入校园并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比如社会上的“我爸是李刚”事件、“郭美美”事件以及各种炫富事件,极大地冲击力大学生的价值观,使其发生了一定的扭曲。不少大学生的价值目标选择的功利化色彩更浓厚,放弃了艰苦奋斗,而热衷于享乐。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评判标准日趋功利化,放弃了奉献这个核心标准,把索取和报酬当成了首要任务。一些大学生不想努力上进、诚实劳动,转而热衷于请客送礼。总的来说,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缺失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趋向更加功利化,这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

3.3 享乐主义较为突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学生的享乐思想不断蔓延。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发生错乱,不注重艰苦奋斗、生活节俭,热衷于互相攀比,比如手机、电脑、平板必须是苹果的;衣服和鞋子必须是要穿名牌的;经常出去喝酒、K歌、泡吧,等等。一些大学生不认真学习,懒惰思想较为严重,比如习惯于作业的“复制粘贴”和考试的“打小抄”;整日躲在宿舍打网络游戏,观看影视剧,甚至浏览黄色网站,等等。不少大学生不参加社会实践,抱着消极避世的态度,遇事只会一味地逃避,责任感缺失。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学生中超前和攀比消费较为严重,心理素质有待提升,对于其今后的人生有着不可估量的损害。

4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助推大学生成长成才

4.1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保障。当前,我国高校十分重视思想政治课教育,但是更多的是注重理论的灌输,授课方式单一,课程内容乏味,使得不少大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必须要坚持“贴近”生活的原则,完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的比例,比如通过辩论和竞赛,培育大学生的诚信和友善品质;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创新,避免灌输宏观理论,成立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讨论,比如通过对社会上的先进事迹、恶劣现象的讨论,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积极举办思想政治讲座,邀请校内外专家讲授国内外形势、时政热点等,激发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要建立专家教授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机制,把他们研究的新成果与大学生分享,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显著增强。

4.2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环境,因其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连而有着广泛的学生基础。因此,必须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新载体,加快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实施细则,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增强其与错误思潮斗争的能力。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的宣传作用,比如通过校园广播播放社会上涌现的先进典型事迹,大力弘扬正能量,净化校园文化氛围。多举办积极向上的文艺活动,比如唱红歌,读红色经典;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培养大学生乐于助人的品格;多举办学术交流会,锻造大学生的自由、平等意识。

4.3 增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促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性不断增强,是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点。要想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作用,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彻底破除教师为核心的旧模式,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增强人际交往和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进而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多为大学生提供参与有益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比如社区义工、义务宣讲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下乡支教、企业实习等,通过亲身体会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加深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把握,进而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良好品格,扎扎实实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为今后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5 结语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事关大学生思想素质提升,事关大学生成长成才。着力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建构和谐幸福人生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决策部署,以实干精神狠抓工作落实,制定适合高校实际的实施方案,以推进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自觉性等方面为切入点,努力走出一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高校道路”。

参考文献:

[1]夏建辉,杨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学理论,2013,(10).

[2]杨艳,石亚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大学生成长[J].东方企业文化,2013,(9).

[3]井阳军.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J].前沿,2013,(12).

[4]张丁杰,曾贤贵.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篇8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习成绩;正相关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而言,就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设计。根据萨珀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且正好跨越了该阶段的过度期(18—22岁)和试验承诺期(22—24岁)这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正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阶段,对大学生个人的未来职业走向和职业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对在校大学生而言,学习成绩最能凸显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与作用。本文尝试通过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探索其中的机制与原理,并探寻出提高学习成绩的途径。

一、调查研究基本情况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从华中师范大学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美术学院与体育学院2009级毕业生中,随机抽取了210位学生。

(二)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作为研究工具,并且充分运用了李克特量表。该量表用1、2、3、4、5个等级分来表示职业生涯规划的清晰度与学习成绩的好坏,1为非常不清晰(非常差),2为相当不清晰(相当差),3为一般,4为相当清晰(相当好),5为非常清晰(非常好)。

(三)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以四个学院毕业生为总体,采用分层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四个学院分发出问卷,用Excel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相关因素分析。

二、调查研究结果

本次调查由华中师范大学《关于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完成。实际发放问卷21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95%,具有统计意义。其中有效问卷共有182份,无效问卷18份,有效率91%。

实验结果由表1和表2可知:

1. 从总体上,四个学院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率较高。在抽查的样本中,72% 的学生制订了规划,仅有28%的学生没有制定规划。

2. 有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学习成绩相对无职业规划者更好。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学习成绩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我们发现有无职业生涯规划存在显著性检验差别。有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成绩好的人数比例达61.18%,而没有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成绩好的人数比例仅占26.67%。这是成绩存在显著差异的表现。

3. 职业生涯规划清晰的大学生成绩相对不清晰者更好。有清晰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成绩良好的比例是76.31%,而规划不清晰的成绩良好比例显然低一些,为56.14%,表明不同主体成绩是存在显著差异的。

注:成绩一栏主要按学分绩排名,按照李克特量表,有年级前20%,年级前20-40%,年级前40%-60%,年级前60%-80%,年级80%之后五个选项。为便于统计,将学分绩在年级前40%的大学生视为学习成绩良好。

4. 职业生涯规划付诸执行的大学生尤其是依据实际进行调整的大学生往往比没有按质按量按时执行的大学生成绩更好。执行规划的大学生成绩良好的比例达74.42%,相比之下,没有保质保量执行的学习成绩良好比例较低,仅为24.59%,具有显著差别。

注:有无执行规划有根据实际调整执行,按既定规划按质按量执行,规划大部分予以执行,规划少数执行,未执行五个选项。为方便统计,表格中有规划者为前三项。

三、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学习成绩的单因素分析与相关分析可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学习成绩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制定规划的大学生学习成绩良好比例比未制定规划的学生高,制订了明晰规划的大学生学习成绩良好比例比规划不明晰学生高,按质按量并根据实际调整执行的大学生学习成绩良好比例与执行不力的学生高。

(二)机制原理分析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大学生没有了升学压力或者压力有所缓解,也走出了中学式学习模式,缺乏学习的紧迫感以及自己对未来的独立规划,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学习成绩随之下降。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学习动机就会有什么样的成绩,正确而健康的学习动机是持续良好的学习成绩所在。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客观地分析自己,即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才能激发和培养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需求并且提升学习成绩。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大学生强化主体意识,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虽然没有多少升学压力,但是有就业压力,正处于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探索阶段的大学生制定并执行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体现了其自主为未来谋划,也反映了其“自律”能力。除此之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讲求个体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处在学习期的大学生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把自身的成长成才需求内化为信念,有助于充分发挥其主人翁地位,按时按量执行规划,在学习中实现自我,学习成绩自然也会表现良好。

总的来说,学习规划的制定与执行对学习成绩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一个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理想职业目标去指导大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大的自主推动力。大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理想职业目标,会自觉地确定与其理想职业目标相匹配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积极主动地运用学校的一切资源,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职业目标而努力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强化自身能力,完善自我。

(三)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1. 明确学生规划与学习的主体观念。首先,大学生应客观、全面认识自我,认识规划并加强规划管理,学会自我调适。其次,大学生应树立专业认同,保持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绩效,为规划实现提供动力。最后,能力本位时代下的大学生应该培养自我思维,为规划的实现奠定思维基础。

2. 改善学生规划与学习的校园环境。从教学指导层面来看,辅导员应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初入大学新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学校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从服务机制层面来看,学校真正发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中心的咨询、辅导作用。另外,相关机构应完善和落实反馈机制,为有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需求的大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1] 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二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 高桂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7.

[3] 李燕冰.多元视角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学风建设[J].中国教师,2009(S1).

[4] 陈志刚.高等学校学风建设中强化学生学习动机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9(5):71-73.

篇9

[关键词]生涯发展 大学生人才培养 梯度发展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汪双喜(1975- ),男,安徽安庆人,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无锡 21412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81-02

对本科生进行生涯发展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一个重要趋势,许多高校都把做好学涯规划和职涯指导作为新时期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如何将生涯发展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学生事务管理结合起来,以引发人才培养思路、模式的选择,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是当前关注的热点。

一、生涯发展教育下的本科生培养面临的问题

西方国家很早就开展以职业生涯规划和辅导为重的生涯教育。生涯发展教育是从职业指导的概念和理论发展起来的,历经指导式咨询、非指导式咨询和生涯辅导等过程。生涯辅导作为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广为流行的职业指导模式,进入我国高校教育与管理的视野并不长。可以说,目前在我国大学生中开展的生涯发展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第一,对生涯发展教育自身教育功能和内容都存在许多认识上的不足,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生涯发展教育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第二,不能与高校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生涯发展教育还没有渗透到高校教育与管理环节中去。在现实中,生涯发展教育仍停留在就业指导层面上。在国内,还不能与人才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形成有机结合。

第三,生涯发展教育学科知识体系还没有形成。生涯发展教育活动层次往往也就局限在活动层面。同时,生涯发展教育停留在一般抽象层面上,与高校以专业学习为特点的人才培养没有结合,有待进一步拓展和丰富。

二、关于本科生人才梯度发展培养模式的思考

所谓本科生人才梯度发展培养模式,是指在本科生培养上,立足专业,面向个体全面发展,引进生涯发展教育理念,创建一种以生涯发展为向度的人才成长梯度培养模式。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学生生涯发展为导向,构建教学、行政、学工三位一体的生涯发展教育体系,优化培养方案,形成全新的学生成长梯度发展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专业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讨论的培养模式,是指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学术事务之外的,即正式课程途径的人才培养方案之外的,整合学生事务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非课程途径的德育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种梯度培养模式大致如表1所示。

整合分阶段任务和目标,本科生梯度发展模式教育可以概括为以下主要内容:(1)转型教育和人生导航。主要解决大学生入学后适应性和转型问题,帮助大学生较好完成转型任务。立足于新的角色和环境,完善自我认识,建立自我概念和合理人生取向。(2)学涯规划和学习策略。主要解决大学生专业学习“学好”“会学”问题,同时解决符合自我生涯规划如何建造自我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问题。(3)生活规划和生活辅导。主要解决课堂学习之外校园生活、社会工作、心理健康、素质拓展、政治思想进步等等问题。(4)职涯规划和职前教育。解决毕业后何处去问题,确立与生涯发展一致的职业取向,培养职业规划能力,掌握就业政策、技巧。

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着力解决学涯规划与专业学习的结合问题,教师队伍与学工队伍的结合问题,教学管理与行政管理结合的问题。

这种模式主要在于:第一,有机结合高等教育目标和青年学子自我成长要求。使高等教育更加符合当代青年学子自身发展需要,符合青年学子自我意识不断强化的要求。第二,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年学子求发展的现实问题的解决。帮助青年学子确立自身发展目标和规划,激发青年学子成才的内在动力,巩固青年学子主观努力。第三,有机结合一般教学教育管理与青年学子个性化需求。通过生涯规划和梯度发展模式的建立,有助于掌握青年学子个性化需求,整合教育管理资源,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和针对性。

当然,这里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也是存在的,其关键在于,如何解决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同质化、扁平化、批量化的弊端,建立以学生生涯发展为导向的针对性梯度发展培养模式;如何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工作、学生工作、行政管理平行无涉的现状,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教学主导、学工协导、行政指导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如何组建一支业务精专、拥有生涯发展理念、具有生涯发展辅导技能和经验的教师队伍;如何开展生涯发展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理论和学科教育理论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培养富有实干精神的研究型教育管理队伍。如何结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实际问题,整合教育教学管理资源,整体规划,协同推进,真正做到生涯规划与专业学习、思想教育有机结合。

三、新生导学:本科生人才梯度发展模式的初步实践

步入大学的新生都存在一些具有普遍性的不适应问题,而首先面临的便是学习方面的不适应。面对新的环境、学习科目、学习要求、学习方式,新生们有着种种的迷茫和困惑。就笔者所在学院来说,每年招收英语专业学生大致在150人左右,无英语单科要求,学生外语水平和能力不一,各地生源差别较大。近几年,新生入学的英语分级考试中的成绩显示,英语专业学生与非英语专业学生成绩总体水平差不多,无独特优势。学院曾经对新生英语专业新生做过学习不适应的调查分析。调查显示,有40%的新生在专业基础方面存在困难,分别体现在语音、词汇、听力、语法、协作,涵盖了英语本科专业人才素质结构中“听、说、读、写”。其中,问题更为集中在“语音、听力和口语”专业的应用性素质上。

目前,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所在的学院正在积极探索开展建立生涯发展教育理念基础的新生活动导学,作为本科生人才梯度发展模式的初步实践。学院对入学一个月后的英语专业133名新生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活动援用结构性叙事方法,不采取预设框架由调查对象选择答题的方式,在较为开放的框架引导中,由新生自述自身入学后的困难和不足。研究者在调研的基础上对获取的数据进行了研读、讨论、归类和反复提取具有群体性的数据并以此为依据深入详尽地分析了新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或不适应。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新生学习困难的主要表现:在学力上,表现为学习目标茫然,动机乏力,学习热情缺乏等;在学识上,知识基础薄弱,综合素质缺乏,专业技能较低等;在学能上,学习元认知缺乏,学习方法欠缺,学习策略水平不高等。

在此基础上,学院提出从学力、学识和学能三个子系统构建导学活动。具体来说,项目建设包括一轮导学讲座、两个导师(本科生班主任和读书辅导老师)、三项计划(读书学分计划、自主学习计划、校园生涯规划计划)以及学习促进中心所开展的课外课文实训(课外阅读、课外听写、课外背诵)成果展示、团体辅导和校园文化互动等(见表2)。

主要的一轮讲座和三项计划分别是:

第一,导学讲座。从解决学力、学识、学能三种类型为题出发,提高本科生对问题的认知水平,提供一些理论和方法,指导建立相关专业学习和校园生活的技能,设定一系列讲座。在讲座中让英语专业学生理解新的学习特点,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正确把握学习方向,学会中、长期规划,认识语言学习的普遍规律,发现并发展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二,生涯规划计划。紧扣 “适应与转型”主题,围绕转型教育和人生导航、学涯规划和学习策略、生活规划和生活辅导等内容,指导本科生进行学涯规划和职涯规划,努力帮助解决大学生立足于新的角色和环境,完善自我认识,建立自我概念和合理人生取向,解决符合自我生涯规划如何建造自我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问题。

第三,读书学分计划。该计划在配备班主任和读书指导教师的基础上,学院本科生或是选择学院指令读书目录,或是自愿选择与语言、文学、文化有关的英文其他原著,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一学期至少阅读两本原著,每学年至少四本,分组汇报读书进度,分享阅读体会。

第四,自主学习计划。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进入学院外语教学中心系统平台,利用课程网站、在线学习网站、视频点播系统等各类外语课程平台相关教学资源,学会在线学习服务支持策略,相衔接于教师课堂教学开展课后自主学习,培养外语学习者自主性素质。

导学活动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辅项目,动员专业师资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教学管理人员共同研究设计实施方案,系统指导新生规划自己生涯和学涯,逐步摸索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努力帮助大学生解决专业学习“学好”“会学”问题,同时努力选择校园生涯路径,发展终身受益的发展力和学习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7)03-0088-02

我国在世纪之交进行的高等教育改革,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一方面提高了整w国民素质,另一方面带来的就业压力同样不容小觑,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高校、学生都必须重视的问题。而引导当代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于解决就业问题非常关键。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能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理论指导作用,而且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帮助其更好地进入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功能

1.知识涵养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程教学要有政治导向和思想教育,但这种教育必须要以理论和知识为载体,并辅以大量的其他信息,这样一来才能保证教育的质量,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单单只是建立在知识内容和思想意识上的同一性,更是所倡导的知识性和价值性的合二为一,思想政治教育在为学生传授所需的基础知识之外,更要明确自己所处的功能定位,以此确立同其他专业课不同的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要使学生通过学习,逐渐发展出其他课程不能给予的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等能力。其中具体可以表现在传授政治知识、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方面,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重要的功能则在于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行为方式,也就是政治学习能力。

2.塑造人格的功能

简单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起到的作用主要通过传授知识以及培养能力两个方面来体现,然而更加值得重视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格的塑造产生的重大影响。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各个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所具有的特点和品质都是可以促使大学生不断成长。这些伟人所具有的刻苦学习精神、执着精神、无私奉献精神以及乐观精神等等都会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起到引导作用。纵观当下局势,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自我意识严重、集体观念淡薄、缺乏奉献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以及对家庭和社会都缺乏责任感的情况。而思想政治教育就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上。

3.道德培育的功能

现阶段,高校应着力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身处校园或步入社会的时候能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妥善处理个人及他人的关系。先人后己、先集体后个人都是正确价值观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道德培育起到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价值的引导,从理论上去澄清各种道德上的是非,让大学生着重了解道德价值的意义。第二,时刻去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规范,让大学生在概念上就有清晰的认识。进而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人格的塑造,使大学生不仅能够作出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而且内在具有正确的道德品性和道德精神。最后,要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能力培养,使大学生在道德层面理解各种社会现象,从而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特性助力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

1.决定职业生涯走向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一定意义上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起到决定性作用。因为一个人的价值观不是生来就具有的,它是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不同环境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人生的不同时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能够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影响的因素有很多,自我认知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人学之初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说明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在增强,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自我认识的程度比较浅,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比较单一等。在职业选择上,绝大多数大学生只是根据个人的兴趣以及专业方向进行选择,并没有切实考虑到自身条件与职业的适应性与长久性。应该综合其他因素去着重考量的还有价值观问题,价值观对于职业规划起到重要作用,更是职业选择过程的一个核心因素。持有什么养的价值观,就持有什么样的就业观乃至人生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课堂,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主要目的就是指引大学生成才、成人,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走出盲目择业的误区,以职业生涯为目标,设计学习计划,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行动方式。让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

2.促进职业生涯多元发展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多元化发展,就目前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情况来看,普遍呈现出静态性的特点,这正是大学生职业规划需要调整的原因。然而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刚刚形成的年龄段,随着人生经历的变化,在成长的不同时期,价值观念也会慢慢改变,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多数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上普遍存在认识单一、因循守旧的现象,不敢逾越常规,缺乏观念创新,很多大学生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不够敏锐,例如科技发展、新经济的兴起对职业的影响这些问题,大学生普遍缺乏了解。第二,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或市场行情能够娓娓道来,但是对于自我认识还存在很大不足,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去思考就业的多样性,而且总是长于思考,却怠于行动,这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第三,大学生对于职业环境缺乏认识,社会环境是复杂多变的,特别是在科技告诉发展的今天,更要求大学生主动把握动态环境,不断学习新知识,充实自己,根据人才市场的发展趋势去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并能不断调整职业规划中不适宜或者不合理的部分,做到理论同实际相结合。

3.促进职业生涯成功实施

对于大学生来说,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是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科学的职业规划,首先应制定一个合理的职业目标,其次才能根据目标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方案措施,以此来使个人理想和社会观念相契合,按照一定的时间表,借助一些辅助工具和方法,最终实现个人职业理想。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决定职业选择的核心因素应该是价值观,价值观不仅是群体衡量个体的一项标准,更是决定个人一生发展的生命线。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