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激励过程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0: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激励过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明确课程教学的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掌握国际企业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国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国际企业的发展、国际企业对外经营理论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构建国际企业管理的思维模式,然后以国际企业管理涉及的相关内容为主线,掌握国际企业管理的完整内容体系,即从国际企业所处的环境分析入手,在确定国际企业的经营战略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有效进行国际企业的职能管理,包括国际企业的技术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转移价格、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跨国并购和跨文化管理等。在熟练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能利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国际企业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并初步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注重培养学生管理的全球理念和全球意识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跨国公司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尽管比较低,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及中国跨国公司驰骋全球市场的趋势已经势不可当,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竞争,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刮起一场“中国风”。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企业管理者必须站在全球角度思考相关管理问题,作为培养未来管理者的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管理的全球理念和全球意识。而这一课程正好提供了培养学生管理的全球理念和全球意识的一个平台。例如,作为企业经理一般要具备决策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沟通能力等,但作为外派经理除了要具备上述能力外,还必须具备很强的移情能力。外派经理的移情能力是指外派经理在派往东道国时,能主动探索东道国文化环境中人们行为方式的动因,并根据工作需要尽快融入东道国文化环境,顺利开展工作的能力。在外派到东道国工作期间,还要注意“移情”适度,即不要“移情”不足或“移情”过度,以免出现不适应东道国环境或回国后难以适应母国环境的问题。通过这一分析就把经理人员要具备的能力从国内视野提升为全球视野,学生管理的全球理念和全球意识也就得以建立。
三、让学生完整了解课程的内容体系
作为一门课程,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内容体系是教学的基本目的。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总结,我认为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体系包括四个模块:一是国际企业管理总论,包括国际企业管理概述及国际企业对外经营理论两部分;二是国际企业的环境分析;三是国际企业的总体管理,包括国际企业发展战略及组织管理两部分,四是国际企业的职能管理,包括国际企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及跨文化管理等部分,职能管理这部分内容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管理发展的动态作适度的调整。本门课程的内容体系现在还有另一种观点,即包括国际企业为什么进入国际市场、怎样进入国际市场和如何运营三大模块。本文主要采用第一种观点分析。
四、重点讲授学生知识体系中欠缺的内容和涉外的内容
从本科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在大三第二学期或大四第一学期开设本门课程时,学生知识体系中欠缺的内容主要是管理中涉外的相关内容,归结起来主要有:第一章国际企业管理概论中国际企业的定义与特征、国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当代国际企业的发展;第二章国际企业经营理论中的生产资本国际运动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第三章国际企业的环境分析中主要是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面对的环境差异;第四章国际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国际企业战略模式,包括管理模式、进入模式和发展模式;第五章国际企业组织管理中的国际企业组织结构的类型和国际企业组织结构的选择与设置;第六章国际企业技术转让与创新;第七章国际市场营销主要强调国际企业市场营销的特点;第八章国际企业的税务与转移价格的国际税务和国际企业的转移价格;第九章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讲授国际企业外派人员或外派经理的选聘、培训、任用与激励;第十章国际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强调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第十一章跨国并购中的跨国并购的含义和特点、跨国并购的类型及方式、跨国并购与管理整合;第十二章跨文化管理中的跨文化管理的含义、特征及研究方法、文化差异及文化差异对国际企业的影响、跨文化管理策略。除上述内容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国际企业的生产管理、国际企业跨国经营的国际规范等内容。
五、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在国际企业管理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应充分运用案例分析、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等方法,将国际企业管理的思想、理念和方法用于分析我国的涉外企业和在华的外资企业的有关管理活动,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管理技能,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方面,除了采用常规的案例分析方法、到企业参观调查方法外,为了让学生了解最先进的国际跨国公司和国内先进的国际企业的管理,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企业的录相,如CCTV的世界商业巨头专访对话录相,主要观看英特尔公司、惠普公司、诺基亚集团、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联想集团等的国际经营管理录相;CCTV的跨国并购专题录像,可以了解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中并购这种方式运用的经验教训,这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效果非常理想。
作者:史惠华 杨增雄 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韩福荣.国际企业管理[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篇2
当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特别是想从事会计职业的大学生更是如此,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除加强会计岗位职业指导工作,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自身的会计职业技能和会计职业道德修养,只有拥有了高技能和高修养,才能争得用人单位的录用,因此加强与提高会计基础教学质量则显得尤为重要。在会计基础教学质量管理中引入企业质量管理中的经典管理方法——过程管理,进行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管理和监控,从而达到推动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实现课程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目的。
1过程管理的含义及特点
1.1过程管理的含义
过程管理是指使用一组实践方法、技术和工具来策划、控制和改进过程的效果、效率和适应性,包括过程策划、过程实施、过程监测(检查)和过程改进(处置)四个部分,即PDCA循环四阶段。
1.2过程管理的特点
(1)过程管理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从横向视角把企业看作为一个由产品研发、生产、销售、采购、质量管理等业务过程按一定方式组成的过程网络系统;把每一个业务过程都看成是有特定功能和目标的、有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子系统,企业系统由若干业务过程子系统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应用系统方法解决企业业务过程系统的信息流、物流和工作流管理问题。
(2)过程管理应用信息论方法,将企业内部的各过程视为一个信息收集、加工、存储、传输的过程,应用信息技术解决业务过程管理信息的传输和处理问题。
(3)过程管理应用控制论方法,将企业的业务过程视为可控过程,建立过程控制系统,运用反馈控制等控制方法解决企业业务过程系统的控制问题。
(4)过程管理注重管理的细化,即细化到每一个业务流程、每一个操作单元(或作业单元、工序)、每一项影响业务流程运行的输入因素。
2会计基础质量管理中应用过程管理的实施方法和步骤
2.1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项目设计
在对该课程职业岗位工作的分析和调查的基础上,设计了该课程教学内容面向会计工作岗位,以企业的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精选典型工作任务来设计教学项目,把其分成“会计职业认知-会计出纳岗位-会计记账岗位-会计理论和知识基础”四个过程模块,新的教学内容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将教学内容分为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审核和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报表这七个模块的内容体系。即抛弃了沿用较长时间的由产生到发展,先讲理论再做练习,教师机械地讲,学生被动地学的传统教学设计。
2.2过程管理中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情况信息进行反馈样卷的设计与数据分析
过程管理中若想对学生每一学习过程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监控,则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信息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信息进行反馈,通过反馈得到的信息来评价学习效果及教学效果,因此信息反馈样卷的设计则显得非常重要。在样卷设计中问题设置,一方面要注意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问题设置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同时在设置中要避免问题的重复性,以防止被调查人产生厌倦的情绪。在对样卷进行数据分析时则侧重于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如若没有起到好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则需要针对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师教学情况展开调查,找出原因,做到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和更正教师的某些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
2.3建立过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教学管理指标体系是具有一定逻辑和结构的评价指标集合,它是进行教学质量管理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在会计基础教学质量管理中使用的过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会计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学习效果评价指标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3课程资源概况
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本着服务专业、服务学生,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理念,按照护理岗位工作需要组建项目化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框架分三部分:课程概要、基本资源、拓展资源。课程概要包括:课程定位、课程标准、教学日历、课程重难点、考核评价方案。课程基本资源按实际工作过程分四大模块,每一模块下分若干项目,每一项目下含教学内容相关的讲稿、项目化教案、授课课件、同步练习、重难点微课视频、实训指导及操作考核标准,共有十三个项目。拓展资源开设了护士资格考试专栏、临床讲座、典型案例、学习窍门等栏目。
4结论
工学结合模式下开发课程、深度院校合作,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健康评估》课程资源丰富全面,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内容贴合教学实际,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地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与学习兴趣。近五年来,本课程合格率都在99.5%以上。课程资源开设的护士资格考试专栏,介绍护士资格考试大纲及复习方法技巧等内容。近三年,学生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保持在99%(高职)、95%(中职)以上的高水平,2013年、2014年更是连续两年实现了“双百”的骄人成绩,2015年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达99.67%。资源建设中也有不足的地方,课程中原创动画资源还要大力增加。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下,对课程的建设都提高了要求,需要我们的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是校企双赢、教学相长的良好循环,值得推广与完善。
篇3
关键词:绩效管理 学术期刊编辑 过程
学术期刊编辑管理工作的目标是实现办刊宗旨与出版单位的战略目标,而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和效益取决于编辑个人绩效、编辑团队整体绩效和组织行为的科学化。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系统和循环的绩效管理过程,才能持续地提升编辑及整个团队的绩效水平,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西方国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绩效管理被确立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管理的概念也随之得以完善,绩效管理逐渐取代绩效评估,成为科学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管理方法。现代绩效管理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就被管理者的产出目标及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互相沟通、达成共识、周期性的持续关注,促进企业及员工成功实现预期产出的管理办法。绩效管理是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与沟通、绩效结果运用五个步骤的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从上述定义可知,编辑的绩效管理主要指前期对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的发展战略进行分析并拟定绩效计划,中期对绩效计划的实施和绩效考核,后期将绩效考核结果反馈给编辑并有效运用这一结果。
学术期刊不同于通俗类杂志,它刊载的是科学领域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际应用总结,这一特点决定了学术期刊受众面局限在科研共同体中,发行量小。虽然学术期刊谈不上有多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它却承担着传播科学知识、传承人类文明的重任,其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编辑是学术期刊办刊的灵魂人物,编辑的工作绩效直接决定着学术期刊的质量和社会效益,因此,对编辑的绩效管理是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一工作意义重大。
首先,通过绩效管理可以让编辑明确期刊的发展战略是什么,拟定绩效计划的过程也可以使编辑了解实现战略目标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有明确的目标和明确的关键绩效指标,编辑的工作就有指向性,这将有助于提高编辑的工作绩效,最终有助于实现学术期刊的发展战略。
其次,通过绩效管理可以找到编辑工作的“短板”所在。编辑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脑力工作,需要编辑具有很多的知识、能力和技术,但现代社会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都很快,特别是新媒体方面的知识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通过绩效考核,管理者就可以知道编辑是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需要完善,还是编辑业务知识、编辑规范需要学习加强,抑或新媒体方面的知识与技术需要培训。这样管理者就可以针对编辑的“短板”有意识地安排继续教育和培训,以提升编辑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这种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投资不仅可以促进编辑的全面发展,而且对于实现组织目标也大有裨益。
最后,通过绩效管理可以为编辑的职称晋升、评优评奖和薪酬设计提供支撑数据。编辑是知识型员工,进取心强,自我实现需求高,都比较关注职称晋升和评优评奖。当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有一整套的绩效管理措施时,编辑在申报职称和评优评奖时就会有具体的绩效数据来支撑申报材料,这样可以保证评选的客观公正性,避免人情关系、领导一言堂影响评判结果。另一方面,目前企事业单位都实行了工资改革,绩效薪酬成为工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合理确定每一位编辑的绩效工资,绩效考核结果是重要的决定因素,这也是绩效考核结果运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绩效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而编辑的出版活动也是一个很明显的过程活动,把后者科学地嵌入前者,将是绩效管理在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创新。
1.前期:学术期刊的发展战略分析和绩效计划的拟定
学术期刊的发展战略是组织行动的目标,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在进行绩效管理初始阶段首先要对学术期刊的发展战略目标进行分析。对学术期刊而言,各不同层次的期刊办刊宗旨和发展战略目标都会因刊而异,例如:国内各学科顶级学术期刊的发展定位是将刊物办成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是以被SCI、EI、SSCI、A&HCI等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战略发展目标;第二层次的期刊的发展定位是办国内知名期刊,是以刊物成为中文核心期刊,被CSCD、CSSCI等数据库收录为战略目标;第三层次的期刊定位则可能是立足地方,办区域内有影响力的期刊或有地区特色的期刊。可见,学术期刊层次不同,期刊的战略发展目标会不同,而基于组织战略的绩效计划也会随之不同。因此,学术期刊出版单位首先应该针对自身的办刊宗旨和期刊层次,合理确定战略发展目标,随后将这一目标告知所有编辑,让他们知晓刊物的发展方向和自身努力的方向。
确定战略目标后,管理者和编辑就可以按照战略目标,共同拟定绩效计划。绩效管理之所以能取代绩效评估,究其原因是绩效管理更注重被管理者的参与,双方是在共同目标下通过互动沟通达成二者均认可的绩效计划。这样有利于编辑主动参与绩效管理,而不是过去被动地成为被考核对象,从而有助消除编辑的反感。绩效计划是战略目标的细化,也是编辑工作的指南,在绩效计划中,关键绩效指标(KPI)的确定是绩效计划拟定的核心内容。学术期刊编辑的KPI有哪些,笔者认为有如下指标。
(1)由影响因子引申的指标。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各种国际国内权威索引与文摘数据库都将刊物的影响因子作为收录期刊的主要考量指标。可见,影响因子对期刊出版单位实现发展战略目标尤为重要。影响因子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由影响因子的定义可以引申出一种考察编辑工作绩效的指标,即某期刊某位编辑前两年编发的文章在统计当年的被引总次数除以该编辑在前两年编发的论文总数。
(2)转载率。文章被国内权威的文摘期刊和报纸(如:《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系列)》、《文摘报》等)转载可以说明该文在学科内有重要影响,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编辑的工作绩效。转载率是编辑在统计当年的前一年编发的论文被权威文摘期刊和报纸转载次数除以编辑前一年编发论文的总数。
(3)基金论文比。很多学者从实证研究中证明了各类基金资助的科研论文学术水平大多数比非基金论文高。编辑编发的基金项目论文多寡可以反映出编辑工作的水平高低,故基金论文比也应成为KPI之一。基金论文比是统计当年的前一年编辑编发的各类基金论文除以前一年编发论文的总数。
(4)编校差错率。编校差错率直接决定期刊的编校质量,一本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是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均高的综合体。前3项KPI体现的是编辑对编发文章的学术质量的追求,而此项KPI则体现对编校质量的要求。编校差错率是统计当年的前一年编辑编发的论文的差错数除以前一年编发论文的总字数。
在拟定KPI时除了上述定量指标外,还应该加入诸如编辑的服务态度、科研水平、合作意识等定性指标,可采取自评、互评的方式给予一定分值。当然,各出版单位的KPI应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2.中期:绩效计划的实施和绩效考核
绩效管理的前期工作为整个后续工作指明了方向,特别是绩效计划和KPI的拟定,使编辑可以有目的地实施绩效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编辑应该注意以下问题。首先,编辑应该明确KPI的内涵,在工作中要特别关注涉及KPI的编辑工作,例如,多编发有基金项目的论文、多向国内知名学者约稿(这些学者的文章更容易被他人引用或被权威文摘期刊转载)、注意控制甚至消灭编校差错等。其次,在实施绩效计划过程中,要不断修正自身的编辑工作。学术期刊是连续出版物,刊期大多是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和季刊,在每一期刊物出版后,编辑应该比照绩效计划,先进行自评估,从中找出自己绩效“短板”,并在下一期的编辑出版工作中针对短板有意识地修正自己的工作。再次,绩效计划的实施是整个出版单位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任务,各编辑人员要注意彼此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要实现预定的战略目标,各编辑之间的合作十分重要,因为一本刊物一般都有两个及以上的编辑共同编辑出版,在这一过程中,任何一个编辑的问题都会影响刊物整体的质量,只有编辑之间通力合作,实现1+1>2的绩效,绩效计划才能有效落实。最后,在绩效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管理者需要及时处理这些问题,满足编辑合理的需求,为编辑实施绩效计划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绩效考核是对编辑绩效计划实施结果的定量化考核,是中期绩效管理工作的重点。对编辑的绩效考核应该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程序和严格的考核要求。第一,绩效考核前的培训,即在绩效考核前对管理者和编辑就考核的内容、程序进行培训,让双方都了解考核的细目和过程,并公开整个过程,避免暗箱操作。第二,在考核过程中,除了以事实来确定定量的KPI具体分值外,对定性的KPI指标要通过自己评分、同事评分、领导评分来确定一个合理的分值。如果编辑对这一分值有疑问,考核者还要给予申辩机会,消除人为因素对打分的影响,以保证绩效考核的公正性。第三,绩效考核的结果涉及编辑的加薪晋级,直接影响编辑的经济收入和工作积极性,因此,应该对每位编辑一视同仁,特别对有背景、有后台的编辑,在定性的KPI打分时领导不能故意违背原则给这些编辑高分,应该用同一准绳评判每位编辑的工作表现,保证绩效考核的公平性。
3.后期: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与运用
绩效管理较绩效评估优越的一个原因,就在于绩效管理是一个循环过程,它不是为考核而考核,其更关注绩效结果的反馈与运用,以持续提高整个编辑团队的绩效,最终实现出版单位的战略目标。绩效考核结果出来后,管理者必须与编辑进行一次或多次的面对面的交谈。通过绩效反馈面谈,使编辑了解自己的绩效,认识自己有待改进的方面,同时编辑也可以提出自己在完成绩效目标中遇到的困难,请求管理者的指导和支持。在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中,管理者一定要注意谈话技巧,特别对绩效结果不太理想的编辑,不要厉声呵斥。编辑都是知识型员工,学历高,自尊心强,批评过重反而会导致编辑对绩效管理产生反感。所以管理者一定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反馈要恰当好处,批评要点到为止。
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是绩效管理的落脚点,也是实施下一个周期的绩效管理的基础。管理者对绩效考核结果必须充分利用,以起到激励与鞭策的作用。笔者认为,对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应注意加大对绩效突出编辑的奖励力度,不仅可以提高绩效工资,还可以给予特别绩效奖并当众表扬与发放,这样可以为其他编辑树立一个典型,鞭策其他编辑向其学习,不断提升绩效。此外,还可以请获奖编辑当众传授经验,交流提升绩效的方法。这些都是对考核结果不理想的编辑的一些有效激励手段,其效果比严厉批评、扣绩效工资好得多,如前所述,编辑都是知识分子,大多数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激励比批评更适用这类人群。当然,凡事不可一概而论,对连续几年绩效考核不佳的编辑,就要采取措施,或加大经济处罚力度或劝其转岗。此外,管理者还要参考编辑团队整体的考核结果,就具体情况修正下一周期的绩效计划,开始新周期的绩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军华.图书馆绩效管理述略[J].中国科技信息,2008(18):184-185
[2]惠国琴.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编辑绩效评价研究[J].理论探讨,2010(5):170-172
篇4
大学阶段的法学理论专业既是学历教育也是学科教育,前者要求法学教育要和其他科类的教育一样,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培养与提高,后者则要求根据法学本科人才目标制定培养方案,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法学教学过程管理的强化除要求教师按照所授课程要求进行基本的教学内容安排之外,还必须精挑细选、量体裁衣安排和丰富教学内容,因人施教,按需施教,实现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之目标。
一、优化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手段管理
诚如古人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采用适宜和科学的法律教学方法是实现法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与有利武器。传统的训政式的、由上而下的“填鸭式”的灌输模式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却忽视了法学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与法律思维训练,因此,一方面,为了实现法学人才培养之目标,另一方面为了把学生留在课堂,必须突破和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任务驱动法、项目引导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实例教学法、自助式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开展可视化教学,努力构建一个开放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为主要目标的学习环境,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引入“翻转课堂”、“慕课”以及“对分课堂”等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热烈的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之外,还可以通过建立网络平台,方便学生进行网上学习和网上自测,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网上实时交互式信息沟通,缩短课堂理论讲解时间,增加实际动手操作时间,使课内的技能练习与课后理论学习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专题讲座和校内专业知识竞赛活动,让优秀学生进一步了解或掌握本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打造品牌专业课程和优秀教学团队
地方高校的法学专业教育更要在课程建设上集中本专业的优势资源努力培养和打造品牌专业课程,尤其是要打造更多的精品课,带动专业核心课程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提高,提升本校法学专业在全国的地位与影响力。当然,针对法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之目标,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还要注意和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之目标与需求,尽可能地为专业学术类学生提供更多专业方向课、学科前沿课、本硕贯通课等,为交叉复合类学生开发形式多样的学科交叉课程群,为就业创业类学生打造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灵活、师资构成多元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任何课程建设,尤其是品牌与精品课程的打造都离不开优秀教学团队的支撑,教学质量提高更离不开教学队伍的建设。
三、建立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联动机制
高等学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相当程度上要有赖于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的正常、有序进行。为了维护普通高等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国还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要求各高等学校在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同时,要“按照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要依法治校,从严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要将管理与加强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能力本位主导深化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法律职业决定了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要求和培养模式,决定了法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内在动力,同时也丰富了法学教育的内容。当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时,二者相得益彰,健康发展,而当二者脱节时,就将导致结构失范和发展失衡①。我国法学教育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二者处于脱节状态,现在这种局面有所转变,但仍然需要进一步促进二者的有效衔接与配合。就高等院校的法学本科教学管理而言,要注重改革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的改革与创新,注重技能和理论知识的一体化教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上升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高度上,逐步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不仅训练和培养法学专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要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必要时可以多部门有效协同,整合全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深度融合第一课堂培养方案与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课程、讲堂、训练、竞赛和成果孵化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转变,建立以学生为主体、部门支持配合的“翻转”机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创业的内在动力。
五、健立教与学相统一的质量评价机制
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达成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既有赖于教与学的过程与手段,又有赖于健全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应用。通过对教师及其教学活动的评价,不仅可以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教学工作努力的方向,反思和改善其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因此,教学过程管理的强化也要求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但是,教学评价机制及其评价目标之实现,一方面要求该评价机制和评估体系本身要科学、客观与公正,以此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另一方面要求评价对象要涵盖教学过程及其结果,即教和学相统一的全部活动过程及所产生的各方面的结果。
六、结语
高等院校的法学本科教学管理内容繁多,手段与举措多种,只能择其重而述之,并要结合本院校具体情况而应用,不能完全适之无误,仅求切磋,但无论何者举措,其目的皆在于通过有效的教学管理达教学相长、助学生成才、教师发展之目标。而现代社会的发展不仅为法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其教学管理提出了更多要求。因此,如何回归教育本质,探索适应未来需求与社会环境发展的法学教育与教学管理模式,应当是一个走在路上的工程,唯一可做的就是不断努力与探索。
篇5
学籍管理具有间接性,管理的难度较大,处理的速度较慢。接受成人教育的学生远离学校,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只是每个学期学校会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集中教学,但由于时间有限,学习的内容多,学校往往将重点放在授课上,无暇顾及学籍管理方面的工作。在进行实际操作时,学生往往无法亲力亲为,许多工作需要由教学点的管理人员来完成,这就造成了对学生学籍的远距离的间接性管理。
二、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成人教育教务管理系统已经应用到各高校,使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近年来,随着成人教育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接受成人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加大,难度也相应的增加。另外,现在成人教育在新生入学时对学籍实行电子注册,毕业生的学历证书也进行电子注册,这种制度的日益形成对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暴露了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管理人员不足,质量不高。
由于高校的编制比较紧张,而且学校的某些领导不够重视学籍管理上的问题,导致配备的管理人员不足,只能在某些岗位上聘用临时工或合同工暂时应付。人员数量不足及质量不优,导致完成工作的质量不高,很多时候都是在应付了事。学校很少对学籍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理论水平、应用水平较低,只是在应付日常的管理工作。
2.某些学校没有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
重点把精力放在学校的经济效益上,忽视了对学生学籍的管理工作,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3.高校都能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学生的学籍进行管理
但某些学校在具体操作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并未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在管理中存在着一些漏洞,很多事情的决定权掌握在领导手中。
4.目前,高校的学籍管理已经全面使用了计算机信息管理,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由于人员、经费不足等问题,不能及时的对系统进行更新换代,信息处理在速度等方面有所欠缺,并未真正实现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
三、做好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工作的措施
1.建立健全的学籍管理制度。
只有健全的制度才能保证管理的有效进行。国家有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对学籍管理工作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这项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原则性,不能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学校要以国家出台的相关的法规政策为蓝本,建立一套符合本校实际的学籍管理制度,并且在一定时期内要保证这项制度的稳定性。在学生出现转专业、转学、休学、新生入学资格审查等情况时,学籍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学校的制度有序的开展工作,可以使学籍管理工作不间断,保证其连贯进行。
2.对各级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做好分工。
学籍管理规章制度是学校有效开展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一切学籍管理工作的开展都要根据制度的规定进行。各级学籍管理人员是开展学籍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在做好学籍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作用,必须明确辅导员、教学点学籍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学院学籍管理人员等的工作。只有明确的指出了各自的工作范围和职责所在,才能实现更好的合作。实践证明,学籍管理人员有明确分工的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都做得非常不错,反之则会出现一些问题。
3.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成人教育学籍管理要遵循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这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籍管理工作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它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接受成人教育的学生与学校的联系不那么紧密,管理也比较松散,这就需要学校多承担一些工作。学校要想学生可以安心学习并顺利的完成学业,在学籍管理工作中就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开展工作时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多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解决学生在学籍方面出现的问题。学校要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档案系统。
4.加强管理,提高质量。
4.1入学时,新生应该按照有关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办理新生入学和注册手续,逾期未办理者将视其自动放弃入学资格。
根据学校的相关规定,新生入学以后,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复核入学资格,重点认证“专升本”学生所持有的专科毕业证书,如有使用假冒或无效证书者应直接辞退,不准许入学。复核合格的学生可以取得学校的正式学籍,不合格者则需要被学校清退,以防止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由于在毕业时学生的学历证书要求进行电子注册,在学籍管理过程中要保证招生考试数据的完整。根据注册的要求及学生录取所包含的信息,合理的对新生进行学籍的注册和管理,并将责任落实到管理部门或管理人员身上。
4.2重视学生转专业对学籍管理的影响。
新生入学之后,会有一些学生提出转专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符合转专业要求的学生,要求他们依照程序提出申请,经过严格的审批之后方可完成转专业,改变学生学籍中的专业类别和培养方式等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严禁采用不合法或不正当的行为。
4.3毕业时在对学生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时,要按照《高等教育法》中的相关规定依法进行,做到严格依法办事。
在颁发证书之前要切实做好资格审查的工作,这是一个关键环节。要根据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要求,认真负责的审核学生是否修完专业所要求的课程,是否获得足够的学分,在思想品德方面是否达到毕业的要求。经过审核之后,依法给合格的学生颁发证书,保证他们顺利的毕业。对于未通过审核的学生,则要根据学校的相关规定依法处理。
4.4重视对学籍管理人员的培养工作。
学籍管理人员是学籍管理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加强对学籍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增强他们的素质,可以保证学籍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学校在每年都要对学籍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包括开展系列讲座或举办研讨会,使管理人员学习相关的规定和有关的法律法规;聘请专业人士对管理人员教授计算机信息技术,以适应学籍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对于新入职的学籍管理人员要进行严格的培训之后才可以工作,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水平。
四、结语
篇6
独立学院是指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与创新, 是更好更快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社会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独立学院财务活动有以下特点:
(一)产权主体形式多元化
在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后,城市学院、实验学院等办学形式悄然兴起,资本注入表现形式有母体高校独立注资;政府机构、银行全资注入;企业、上市公司融资办学和依托高校母体注资的各类机构。多种所有制性质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的资产成份融合到一起,使得独立学院的产权主体多元化。
(二)筹资的多元化
教育部文件表明独立学院属于民办高校,没有国家财政经费支持,经费来源主要是民间资本、学生学费和银行贷款。由此可见,独立学院与公立高等学校筹资体制的本质区别在于筹资渠道的多元性。
(三)办学的高风险性
高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经费的来源和科研的水平,独立学院的科研相对薄弱,得不到国家、省级的科研扶持,反过来又需要资金去培养科研力量。由于独立学院日常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生的学费收入,如果独立学院的生源不好或达不到预期的规模,就会严重影响独立学院的正常办学。另外,学院还要按期归还创办初期举债的本息。因此,独立学院生源的不确定性和创办初期的高负债,使学院的财务风险高于一般的公立高等学校。
(四)资本的趋利性
《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虽然教育本身是公益性事业,是非盈利的,但独立学院的资金来自民间资本,资本追求合理的回报是无可厚非的。因此母体和注资者之间在独立学院中为了利益而合作,相继又出现了为了利益而矛盾的趋利状态。
二、独立学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主体单一,经费投入不足
投资主体单一是独立学院发展中面临的首要问题。以高校投资办独立学院为例,一般来说,高校都是在扩建新校区的同时兴办了独立学院,这样独立学院的校区似乎是独立的,在办学初期由于母体使用了多年来积累的资本,投入到新校区建设,使得独立学院在起初几年感觉资金雄厚,办学层次很高,社会认可度也很高。但随着母体的扩大,各方面投入资金的不足,使得独立学院在后来的发展中受到制约,主要原因是母体的投资主体单一,没有财政的补贴,也没有社会的援助。
教育部2003年8号文件要求独立学院真正实现六个独立,但对融资体制、收益分配缺乏明确的表述,这样难以得到民间资本的注入。使得独立学院的经费严重不足,甚至只能依靠母体的经费维持。独立学院本身就处在社会的认可中,如果体制继续沿用母体的制度,不能完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独立学院的社会认可度很难提高。独立学院也只能保本办学,根本谈不上积累,而持续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独立学院被推到了一个尴尬的位置。
(二)财务制度不明晰,成本管理缺失
独立学院由于受自身“独立”性的约束,没有在财务上完全独立,导致一系列的财务制度不健全。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缺乏必要的制度依据,又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使得许多办学活动所涉及的经济业务失去了财务监督。独立学院经营模式与民办学校相近,但却沿用所依托高校的一些财务制度进行收入、成本、费用的核算。大部分独立学院都不重视成本的管理,或成本核算不准确,甚至没有开展成本核算。
(三)筹资管理意识淡化
筹资经营可以加快高校的发展,改善校园,提高师资水平。在这方面,大多数独立学院几乎没有涉及到,某种程度上束缚了独立学院的发展,一方面学院大量招生,另一方面教学师资无法深造提高、教学设施不充足、就业服务不到位等等,使得独立学院的发展举步维艰。
(四)独立学院的预算管理体系不完善
现在我国多数独立学院还没有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预算管理体系,仍然沿用普通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这使得独立学院的财务预算工作难以真正发挥作用。独立学院规模大,部门设置上的缺失,给预算工作带来了更多困难。致使在实际的执行中变数较多,造成执行情况较差。另外,教育部的许多政策是面向大多数普通高校的,像独立学院这样特殊情况的、近年来刚出现的新型高校,国家的政策明显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
三、独立学院财务管理问题的成因
(一)产权不明晰
独立学院存在的一个重大隐患,就是它的产权关系不明晰。大多数独立学院坐落在高校的新校区之中,这就导致校园产权的归属问题,这样独立学院的实质是与教育部的要求违背的。由于独立学院产权的多元性,实际执行的还是院校两级的管理体制,独立学院没有独立的专一管理权,相应的责、权、利不明确,严重影响到独立学院的持续健康发展。笔者认为,产权关系混乱已经成为当前独立学院所面临的一个最紧迫、最重要的问题。
(二)资产和财务管理半独立
各独立学院对外均称自己财务独立核算,但事实并非如此,许多独立学院的资产和财务管理不够独立,购置任何大额资产必须向母体申请,由于独立学院大都坐落在新校区,建设好一流的新校区是新时代大学的迫切要求,这样也就成就了独立学院的要求,在办学初期基本是母体不过于干涉资产的购置,出现了浪费现象。但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增添新的办学设备就出现了无人问津的状态,因为财务不独立,其财务收支仍由母体高校统一管理。
(三)成本核算不规范
独立学院没有财政拨款,母体大学又不对其进行持续经费投入,甚至部分独立学院还局限在二级学院的地位,只有极少的办公经费。相对独立的学费就成了其主要的资金来源。所以,准确核算教育成本,大力提升办学效益,对独立学院以后的生存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四)收益分配无标准
篇7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隐喻学的基本发展过程,从亚氏的传统修辞隐喻学理论到现代的认知隐喻学的一些相关理论。不可否认,隐喻早已不再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存在于人们的思维组织模式中,是认识和看待事物的一种视角。可以说隐喻的实质是一种认知现象。对于认知隐喻的研究仍然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但同样它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如何利用跨语言跨文化的研究证明认知隐喻的主要论点。隐喻的普遍性在不同文化和社会领域同样存在着差异性。
对于隐喻学的研究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在此期间形成了众多的流派,研究者们众说纷纭。但总体上说隐喻学经历了从传统的亚里士多德的隐喻论述到现代的莱考夫等人对隐喻学的认知。他们最基本的论述纷争在于对隐喻的含义的讨论。
一、传统隐喻学
传统隐喻学把隐喻只是单纯的看作是一种修辞现象,从广义上讲就是比喻,是指“由于两个事物特征上所存在的某一类之处,而用指一个事物的词来指另一个事物。”狭义上是比喻的一种类型。因此传统修辞学的研究局限于构成隐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字面的转换,替代;局限于辨别隐喻与借喻,提喻,讽刺等其他形式的区别与界定。传统隐喻学包括三种代表意义的理论。1.1替代论西方对隐喻比较系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者属于一种对比关系,因此,隐喻和明喻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修饰作用。亚氏对隐喻的定义和功能的舆论影响了其后2000多年西方修辞学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解释。1.2比较论这一理论已不仅局限于将隐喻定视为相同体的替换,而是认为隐喻根基于类推和明喻。核心理念是两个事物相似性的比较。比较论的问题在于如何洞察说话人通过不对等的相似点发现有关共同特征的,即相似点很难界定。1.3互动论20世纪30年代,理查兹首先提出了隐喻互动理论,后来布莱克在其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互动理论,其主要观点是:(1)每一次隐喻陈述含有两个主词,一个主要主词和一个次要主词;(2)次要主词应该被认为是一个系统;(3)隐喻句通过将组成次要主词的一组“相关隐含”(associatedcommonplaces)“映射”(maponto)到主要主词上,使其产生隐喻意义。
二、现代隐喻理论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以其宏观巨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向亚里士多德的传统隐喻理论发出了挑战。在现代隐喻学研究中,隐喻再不局限于语言之中,在莱考夫看来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它直接来源于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当中,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基本上是隐喻的。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和工具。人类使用隐喻,可以分出被动与主动两种情况。被动就是人类在认识事物时,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者由于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其结果就是隐喻。所谓主动使用隐喻就是使用者事实上已经认识到两种事物之间的差别,或者语言中存在着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法,但为了更好地传达他的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他选择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莱考夫接着将隐喻划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莱考夫设想隐喻将喻源的认知图投射到目标域上,从而使目标通过喻源置于空间的物质的经验中。认知图的提出,对于我们的抽象思维、新事物的认知乃至经验的扩张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莱考夫还运用认知模式、原型和辐射式范畴等概念运用于隐喻的运作机制,隐喻学最终建立起来。
三、认知隐喻
随着莱考夫和约翰逊将隐喻学研究的方向扩大到认知领域,大量学者也开始对隐喻学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相关的理论成效接踵而来。3.1传导隐喻传导隐喻,也成为管道隐喻,是由雷迪于1979年提出的。其基本观点是:说话人将思想(物件)置于词语(容器)中,将他们(顺着管道)传至听话人,然后由听话人将其思想从词语中提取出。该理论属于实体隐喻的范畴。实体隐喻强调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实践、状态等无形的概念当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从而对其进行谈论、量化。3.2规约隐喻和新鲜隐喻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还根据规约程度的不同将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分为两大类:规约隐喻和新鲜隐喻。规约隐喻指的是那些自产生以来已经为相当一部分语言使用者所认可和接受,成为日常语言的一部分的隐喻。其中很多已经词汇化,被收录进词典。例如:Heisatthepeakofhealth./Hishealthisdecling.(隐藏的概念隐喻是healthisup/sicknessisdown).新鲜隐喻指的是那些任何一个语言使用者随时都能理解的隐喻:可以是那些刚刚被制造出来的隐喻,也可以是那些虽已存在一段时间,但尚未被大部分语言使用者所认可的隐喻。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新鲜隐喻。例如:Myloveislikeared,redrose.需要强调的是,规约隐喻和新鲜隐喻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界限,所有的规约隐喻在一开始都是新鲜隐喻,但是在反复的使用中失去了新鲜感。另一方面,很多新鲜隐喻也都在逐步变得约定俗成。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蓝纯.认知隐喻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4]LakoffG,JohnsomM.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5]杨毅,王坤.隐喻理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
篇8
绘图板是设计、绘图用的工作平台,主要用于工程、设计、测绘、地质、服装等领域。传统的绘图板材质有木质、合成材料等。
1 木质绘图板优缺点
现在的大学教育的绘图学习中虽然逐渐的趋向于电子化、多媒体化教学,但采用手绘制图仍然是作为学生入门最基本的一项学习绘图的手段。木质绘图板一般只有A0、A1、A2这三种规格:A0(即大号)的尺寸约为1200×900mm,A1(即中号)的尺寸约为900×600mm,A2(即小号)的尺寸约为600×450mm。
1.1 木质绘图板优点
(1)画图比较直观,能够让学生更直接的了解画图需注意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我们根据所需画图的资料来选择图纸和图板,将图纸在图板上固定后进行作图。在作图过程中及出图后,能够直观的反映出机械物体等的物体形态。能让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更明确的了解所画物体的结构、装置、各方面的连接等。
(2)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得到实际操作的经验。手绘画图能够让学生对照参照物,按照规定的比例大小进行作图。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发现作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问题,改掉错误的作图方式。
(3)能够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图形设计的过程中,将构思好的思路反映在图纸上面的过程,也是一个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的过程,不断的对完善自己的初步设计。
1.2 木质绘图板缺点
(1)作图的区域小。由于绘图板和图纸的大小限制,如果需要绘制较大的图时,需要分别绘图,不利于图纸的整体性。当作图需要更多的细节处说明时,难以在同一张图纸上表达出来。
(2)效率较低。因为使用绘图板画图需要学生一点一滴的在图上进行作业,使用较多的工具,比如三角尺、圆规、T型尺等,工序复杂。如果发生错误,修正起来困难。而计算机制图却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3)绘图质量因人而异,不能达到统一的标准。因为每个的人的学习程度和经验的不同,绘图的准确程度存在较大的偏差。还有对于图纸的标注因为字体的差异、书写方式的不同,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
(4)图的立体性差。使用木质绘图板作图时,一般采用主视图、俯视图、侧视图和剖面图等,不能更好反映设计的立体效果。
(5)管理困难。图板和图纸的管理在学习工程中比较混乱,占用的空间大,容易损坏等问题严重。
2 木质绘图板的管理
由于木质绘图板的材质的原因,需要制定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管理措施。
2.1 保存中的管理
学校应设立专门的保管木质绘图板的器材室,由专人负责。
器材室必须配置防火设备,以预防火灾的发生。每个绘图板按编号进行标号,按照编号分别牌坊整齐,并建立绘图板在库登记册,对现在器材室以及借出的绘图板进行登记,及时的更新信息。
2.2 使用中的管理
当学生需要使用木质绘图板时应以班为单位提出申请(如有特殊需要,个人可向绘图板管理处提出申请),经绘图板管理处审核后,按相应的人数取出画图板,有班干部前来领取。
领取画图板时应在绘图板借出登记册上在绘图板标号后填上每个学生的学号,一个绘图板对应一个学生编号。在绘图板借出期间,每个学生对其绘图板负责。学生使用绘图板过程中不允许外接他人,如果绘图板有人为损坏需进行赔偿。
2.3 绘图板保养
(1)不要放在很潮湿和很干燥的地方,前者容易长毛,后者容易裂开。如果在北方,不要对着空调直吹和暖气口吹。
(2)不要放在阳光下暴晒,所以注意不要放在窗口。
(3)不宜放置于明火、火墙、火炕、火炉的附近。
(4)不宜用带水的毛巾擦拭,宜用含蜡质的或含油脂的纯棉毛巾擦拭为佳。
(5)平常根据室内干净与否,经常用用干棉布或鸡毛掸子将佛像上的灰尘掸去,切忌用带水的毛巾擦拭,这样会使绘图板过于潮湿,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可能使绘图板产生变形。
3 结语
(1)虽然现在电子技术的发展迅速,但是木质绘图板在大学的开设绘图课程的专业中依然有很大的作用,可以作为大学生初步涉及工业、机械、测量的绘图的垫脚石。
(2)在木质绘图板的管理过程中,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管理,实行一人一板负责制,并对绘图板进行日常的保养。
参考文献
篇9
本届论坛以“数字化时代的经济管理类教学与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为主题,以主题报告和分会场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邱东教授、校长王广谦教授,高等教育出版者刘志鹏社长出席论坛并分别作了专题报告或大会致辞。
李卫红副部长在讲话中强调指出,中国大学在培养经济管理人才具有国际视野、熟知中国国情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学术基础和伦理道德法制观念,使他们德才兼备,有守有为。只有这样,我们国家才有可能最终建成诚信、法治、公正、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谢伏瞻局长作了题为《中国经济――稳定与增长》的报告。首先,他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了个人的观点。他认为,主导性调控是最根本的措施,如完善汇率形成机制、调整汇率水平理顺要素价格、调整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收政策。他说,我们应该看到,资源能源约束加剧,城乡矛盾进一步凸显以及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急需解决。要使中国的经济规避风险。弥补不足,对内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外应争取良好的和平发展环境,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与繁荣。
吴晓灵副行长在《关于流动性过剩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的主题报告中,着重阐述了如何正确看待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她指出,如果银行系统流动性过剩,银行超储率就会过高,信贷扩张能力过强;社会层面的流动性过剩则反映了货币供应过多,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有价格上涨的压力。关于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的现状,她说,近几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货币供应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来说央行的流动性管理是有效的。她认为,我国应加快结构调整,理顺价格体系,从源头抑制流动性过剩。
教育部经济学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逢锦聚教授在题为《我国经济学教学改革和提高质量的若干问题》的发言中,从经济学教学面临的形势和挑战、经济学教学的基本成绩和问题、经济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和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三方面做了介绍。在谈到经济学专业设置和经济学基础课程设置时,他认为专业设置必须遵循拓宽口径和灵活设置方向的原则。基础课程设置在实现全国统一要求的同时,给各学校自主设置更多的自。教学内容改革一定要广泛吸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新经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广泛吸收我国理论界和世界范围经济学发展取得的新进展,充实教学内容。他表示。在我国,经济学与管理学需要互相融合,才能相得益彰。
篇10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可雇佣性能力;教学过程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在这一领域是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依据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从微观角度作为出发点,为市场上的“客户”和“产品”进行调查,从而解决“客户”需求和特殊“产品”的要求,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方向和目标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市场需要量是很大的,“市场”上的“产品”需求非常强劲,甚至迫切需要。目前各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营销运作,生产系统运行平稳等需要大量工商管理人才。这项研究是根据目前工商管理毕业生面临的困难:行业困难,就业后工资低,难以适应工作环境,出现工作任务完成困难和职业发展瓶颈。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甚至部分解决我们大学工商管理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问题,有效提高工商管理毕业生的素质和技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改善就业困境和职业发展困境。
一、相关理论
工商管理专业是工商企业在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和一般学科方法的研究,包括业务战略发展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该专业应用非常强大,专业范围比较广泛,课程更多,涵盖了经济,管理多门课程。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方向。如企业管理,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会计,企业投资。工商管理专业的显著特点在于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1)可雇佣性理论。二十世纪初在英国发起的可雇佣性能力能力概念是獲得初次就业,维持就业和获得新工作的能力。对于个人来说,如知识,技能和态度;因此在面对雇主时将这些资本提供给雇佣人员。从小学到高中,大学阶段是培养和加强就业能力的好时机。
(2)就业力理论。英国经济学家Beveridge(Beveridge)在1909年历史性地对就业能力作出了定义,在他的理解中,“就业能力”等同于“就业”,即为个人寻求及维持工作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的一些学者修改了就业是获得初次就业,维持就业和重新选择和获得新工作的动态过程的概念。在强调就业,就业市场,国民经济政策等宏观方面的就业能力的同时,更全面地解读了就业概念。2005年,美国教育和就业委员会再次界定了就业概念。“就业能力”是指获得和维护工作的能力。劳动力不仅包括在狭义上找工作的能力,而且包括继续工作和实现良好职业发展的能力。
(3)有效教学理论。教学的有效性是20世纪上半叶的教学思想和理论的代表,其核心是教学的有效性。关注点核心在教师的教学效率,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绩,老师要有效率观念。“有效教学”是一套教学策略,要求教师掌握相关战略知识,做出具体决策,及时做出决策。
(4)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过程,教育者的任务是将知识转化为适应系统发展的一种形式,将发展秩序描述为教学设计模式,使学生知道学习。所谓的发现当然不仅限于人们不了解的事物的发现,而且还以自己的想法获得所有形式的知识。
(5)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是一种认知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可以归结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积极发现和建构知识对于人生的意义。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认为教师的教学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
二、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贯穿可雇佣性
作为人才培育及增强学生可雇佣性的重要环节,课堂和实践教学两者要互相渗透,在理解理论概念的同时,也应不断进行实践验证工作,以此提升教育效率。
(一)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可雇佣性
在高等教育中,以课堂教学作为培育人才的主要渠道。借助一系列合理、高效的方法,在所有教学活动中注入可雇佣性的培养环节,比方说课堂上的引导、互动环节、第二课堂教学等,这些都能够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第一,应该把课上教学活动与可雇佣性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在教材中添加此类技能的具体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一系列高效的方法,积极培养该类技能,另外应该注意的是,此类技能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贯通性的学习,它脱离不开当今时事政治与经济等现状。第二,研究在课上教学中,实践技能的高效培养模式。探寻更好的教学组织结构与该类技能的练习方式,推动师生关系的发展,增近双方友谊,促使两者成为合作伙伴,摈弃掉传统守旧的教育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导权,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转变为启发、互动、合作型的模式,在保证可雇佣技能教育质量前提下,积极探究更高效的理论教学模式。第三,想要保证实践技能的高效引导及训练,就应该积极促进合作教学模式的优化及健全。同时积极借鉴各领域相关学者的实用性建议,投身于课程体系的规划活动中。以课程特征与具体内容作为重点参考,给专业人士布置一些专业性较高的授课任务。积极和企业达成教育层面的合作伙伴关系,寻求一种更合理的企业、雇主参与课程规划的合作方式,教材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贯通,让理论知识更贴近于具体发展现状,创造出更富有生命力的教学体系。
(二)在实践教学中贯穿可雇佣性
想要有效提升专业能力,就必须有系统的实践课程,专业性人才的诞生离不开系统化的实践培训。面向社会的服务模式,决定了学校开放式的教学形式,想要充实同学们的经验,就应该让他们充分与社会接轨。而实现这方面的重点就在于实践教学,老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在遵循现代化教学理论的前提下,借助不同的教学形式,尤其是案例、演示法,让同学们吃透教学内容,借助实战以及模拟实战的方式,充实它们的实践经验,培养他们的遇到困难时的克服能力,真正做到对应用型人才的高效培育,可谓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造的核心突破口。以增强可雇佣性为初衷的高效实践教学模式有很多种,比方说学院内的课程实验、作业、毕业论文、社团组织活动等,还有实习考察作业、调研工作、毕业实习等。借助上述形式,能够激发同学对实践活动、实习工作等的参与积极性;积极寻求且建立“强化技能训练—理论教学实践—综合运用培养”的多层级、进阶型的教导架构,将实践、实习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部分,树立可雇佣性能力的重要性。
三、提高工商管理專业学生可雇佣性技能的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素质
学院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对双师型组织的创建及完善工作上,借助一些办法,大力促进教育者自身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第一,对所有老师,尤其是骨干型教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培训工作,比方说进行相关能力的评估测试,以期提升教育者的综合素养与实战教学能力;第二,让更多具备较高专业能力的人士参与相关教学活动,积极推崇广大企事业部门的相关技术人才,到校上任一系列辅导工作。增加校内专业人士的数量;第三,应该建立起“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师资团队,为兼职教育者提供更多的应职渠道,形成外界兼职人才库存。
(二)分层次培养学生可雇佣性技能
此类技能被划分成多个层级,即核心、基本以及高层次技能,第一级技能即为人处世、企业管理方面的能力,具备这种技能能够有效提升就业能力,并能够保证自身的长远发展,这一技能的培养应该渗透于整个四年的教学体系中;第二级技能作为工商管理工作中必须掌握的内容,是第三级技能的发展前提,具体内容即对理论知识的实践操控能力;第三级技能即管理、创新的能力。
(三)建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发展档案
创建相关档案是以熟练该类技能为初衷的。同学借助具体化的数据档案,便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到自己的现状,清楚现阶段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在今后的训练中便有了更为清晰的方向,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为自己做出更为客观的规划。创建档案、随时保持与学生的联系,创造出评估体系,为今后教学方案的修整及优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四)建立多种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强化学生职业生涯意识
通过职业生涯干预,使学生努力充实自身的科学知识,为自己制定合理的职业计划,掌握高效的求职方式。今后用人单位的很多聘用标准与条件,都可以作为学生发展的主要方向,所以同时也可以作为高校培养可雇佣性的具体方针。因此,借助合理、科学的职业规划引导,能够在早期为学生树立起可雇佣能力的重要性的意识,让他们对相关培训活动重视起来,激发其参与主动性。
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培养实例研究———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
一直以来,长春理工大学管理系始终把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培养作为核心内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0%以上。
(一)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实习基地
我校工商管理专业传统的教学实习基地,主要是以一汽集团、可口可乐、蒙牛乳业等为代表的当地企业,然而,随着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的广泛化,过去的实习基地教学素材,已经无法顺应当下的职场环境,那么此专业就需以就业作为主要发展目标,不断寻求、创建各个领域、职位的实践基地。所以,该校此专业的实践基地建立,应该充分借助相关部门的力量,在当地工信机构的帮助下,积极与周边企业达成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就业市场。
(二)采取多种实习方式
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实习的组织和安排,完全采取“双向选择”模式,在企业和学生双方之间做出合适的匹配调整。有聚集型实习,有分散实习的,有轮岗实习的、有只是参观听讲座的。
(三)构建特色实践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良性互动
把同学的培育和企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促成“双赢”的形成。学校外界实习规划体系具体涵盖: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自由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等环节。认识实习涉及自我、社会、企业组织等层面的认知,这一环节多针对低年级的同学。专业实习以“走出去”与“引进来”作为主要形式,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专业知识。自由实习即为倡导同学们在闲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即为综合型实习,同校外实习极为相似,都需在外界创建基地,将学生分配至基地,为其匹配比较对口的职位进行实习,通过实践锻炼其综合能力。
(四)以专业性学生社团为载体,深化可雇佣性能力培养
现在学校各种社团很多,鼓励学生参与,纳入创新学分,并配备了相应指导教师。发展专业性活动,以引起外界相关领域的响应,召集相关企事单位来参与活动,将就业与实习融为一体,拓展社团活动领域。
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尤其强调实践性和可雇佣性,这种转变要求该专业的培养模式应做出全新的调整。把在可雇佣性能力培养贯穿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各个方面,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探索更丰富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李锋.基于教学过程的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
[2]李跃军,叶才华.试析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培养途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3]陈广,张好徽.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培养与开发探析[J].文教资料,2015(7)
[4]潘春胜.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7)
-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
- 下一篇:人事制度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