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论证报告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计划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发展规划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经费安排
二,表格
安徽省高等学校设置专业的基本情况简表
专业教师及教辅人员简明表
专业建设带头人简明表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表
专业教学周分配表
校(院)审议意见表
高等学校专业评议委员会评审意见表
一,关于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论证报告返回
为了满足滁州市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根据我校的办学条件及师资队伍情况,拟在我校开办三年制"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应用能力的计算机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主要培养方向为计算机软件设计及网络管理与维护,毕业学生至少具备该两方面中的一方面的应用能力.
1.设置本专业的必要性
⑴从全国范围的人才需求情况分析,设置本专业是必要的
目前,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人才是全世界范围内的紧缺人才.根据今年全国各人才市场的统计数据,计算机专业人才在各人才市场的需求量均占前三位,而其中又以软件及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最为强劲,在未来五年中,我国每年需要近百万这方面的技术人才.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各方面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中,大量的是从事基础性技术工作,维护工作的专业人员,而并不全是高学历人才.例如,一般的程序设计人员,即所谓的程序员或软件蓝领,软件工人,未来五年这方面的需求量约25~30万人/年,国家教育部也针对这方面的需求专门推出了建立软件学院的计划以培养各种层次的软件专业人才.而就网络方面而言,从全国范围讲,电子政务, 根据滁州市经
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为了充分了解市场对计算机与网络方面的人才需求情况,我们对滁州市计划发展委员会,经济贸易委员会,人事局等政府部门及扬子集团,安康集团,全柴集团,天大集团等大企业进行了调查访问,同时也对数十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访问.调查表明,在未来的五年中,每年约有300多家中小企业拟开展 另外还有部分教师参加了国外的认证培训与考试.
进制我们还聘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中心主任杨寿保教授为我校客座教授,在杨教授的指导下,在办学思路及教学科研方面,我校均有了一定的提高.
这方面工作的开展,为我校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准备好了一支胜任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
⑶实验设备及图书准备情况
目前,我校信息中心有专门供学生上机实习用机房5个,微机310台.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有微机80台.
我校于1998年建成校园网,投入运行以来,对教学和科研发挥了重大作用.
另外我校物理系还建设有专门的电路技术实验室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室.
以上各方面的实验室为我校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提供了物质保障.
我校图书馆现有计算机类图书近4万册,中外文计算机类期刊近百种.另外,我校还新建了电子阅览室,其中计算机类电子读物近2万种.
⑷实习基地准备情况
我校与滁州市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为本专业的学生实习提供了保障.目前联系的实习基地共有三个,分别是滁州市国税局,滁州市信息中心,滁州市电信局数据分局.
综上所述,我校已具备了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基本条件.
3.本专业的特色
本专业从计算机学科的基本要求出发,本着理论够用,实践加强的原则,特别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认真总结了我校信息中心及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多年的办学经验,同时结合国外先进的IT教学模式,将注重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加大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力度.本专业的
主要特色应该有以下几点:
⑴厚基础:为了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及适应能力,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如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厚实的数学与英语基础;
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本专业的学生在面向市场,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及应用能力,因此在课程设计及教学方面,我们将特别注意加大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力度,适当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增加学生的实验与实践时间,特别是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加大学生设计性实验的教学与实验时间;
⑶紧跟学科技术发展的最新方向:我们将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动态,及时调整应用性实践性课程的内容,保证学生学到的是最新的技术,用得上的技术.
⑷"双师型"教师:本专业现有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有丰富的应用开发经验,都有实际的应用项目开发经历,同时也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这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保障,也符合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求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师队伍应该向"双师型"方向发展的要求.
⑸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与培养模式:在本专业的教学中,拟借鉴国外IT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及教学方法方面做必要的改进,以保证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校已先后有4人次的教师接受了国外的认证培训.
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考虑,本专业侧重培养计算机软件编程及网络管理与维护方面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返回
1.培养模式
(1)专业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
(2)修业年限:三年.
(3)学历层次:专科
(4)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备较强的应用与开发能力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对象应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业务要求:本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最新应用技
术,如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等.使得学生在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时,至少具备计算机软件编程或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①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②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具备一定的算法分析和编写应用程序的能力或者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
③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④对计算机与网络的理论,技术及应用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⑤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有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科研,教学和软件开发能力.
⑹就业方向与范围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适合从事一般性的程序设计或网络管理与维护工作.就业范围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以企业为主.本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进一步的发展,参加"专升本"的考试,进一步的参加本科段的学习.
2.本专业主干课程
围绕上述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我们设计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限选课程等几个方面,具体如表四所示,其中部分主干课程名称如下:
⑴高等数学
学时:168
⑵计算机导论
学时:90
⑶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
学时:108
⑷电路技术基础
学时:90
⑸数据结构
学时:108
⑹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学时:108
⑺操作系统
学时:72
⑻计算机组成原理
学时:72
⑼微机原理
学时:72
⑽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学时:90
⑾计算机网络
学时:90
⑿多媒体技术
学时:54
3.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本专业的课程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公共基础课.这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
第二部分,专业基础与专业课.在本部分的课程学习中,要使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使学生对计算机有全面深入地理解,具备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对计算机网络有较好的理解,同时对计算机应用的其它方面也有初步的了解.
第三部分,选修课.通过本部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计算机软件编程或者网络技术方面掌握一定的应用能力.本部分课程为两个系列的选修课,学生必选其中之一.本部分课程强调紧密联系技术发展与应用实际.
详细课程安排参见表四.
4.教学时间体系结构
在安排教学时间体系结构方面,充分考虑专科层次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因此适当压缩了课堂教学时间,加大了实验教学的时间比例.
三,设置本专业的发展规划返回
1.专业的课程调整与发展计划
对本专业的课程调整我们拟遵循的原则是:尊重学科发展规律与教学规律,从实际需要出发,专业基础课程相对稳定,选修课程根据学科技术的发展及时调整.
按此原则,专业基础课程的调整周期相对较长一些,拟三至四年一次.选修课程,将不断淘汰落后的技术课程,紧密联系市场需求,每两年时间调整一次选修课程,以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在选修课程方面,拟开设两个方向(系列)的选修课程.一个方向是计算机软件编程方面,另一个方向是网络管理与维护方面.
本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向省级重点专业努力,争取将其中的二至三门课程申报为省级重点课程,五至八门课程申报为校级重点课程.未来我校升本后,争取开设本科的相应专业.
2.教师的配备与培训计划
我校一向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了办好本专业,并保证本专业有较好的发展势头,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积极引进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加大本校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为本校年青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与锻炼机
会等.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目前已初步具备了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有关这方面的详细情况请见附表.为了保证本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学校拟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一步采取如下措施.
(1)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拟订今后每年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一批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充实本专业的教师队伍.在引进时特别注重本专业教师人员结构和整体知识结构,注意学历梯度,职称梯度和年龄梯度.学校已制订了专门的人才引进计划与措施.
(3)聘请校外专家为兼职教授.考虑到我校的实际情况,拟聘请国内知名大学的专家担任我校的兼职教授.担任或指导部分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对我校教师进行指导,以便更快地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4)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交流.拟与省内的其它高校合作开展横向的科研项目,以便拓宽本专业教师的知识视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实验条件的配备与建设计划
我校现已基本具备了开设本专业所需的实验条件.信息中心现有微机310台及多媒体教室8个,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现有微机80台.物理系有电路技术实验室,计算机应用实验室.我校1998年建成校园网.我们将从校内资源共享的角度考虑,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实验室,发挥其效益.
同时,为了进一步地做好本专业的教学工作,学校计划投资如下:
2003/2004学年度投入40万元,新建一个计算机网络实验室.
2004/2005学年度再投入30万元,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计算机应用实验室.
四,本专业所需经费安排计划返回
为了搞好"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建设,确保其教学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和本专业的健康发展,在近三年内计划投入110万元资金用于本专业的建设,具体安排如下
: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40万元;
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室:30万元;
图书资料:40万元;
篇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实验教学 研究
【基金项目】本论文由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40-02
.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实验课程体系
这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计算机网络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包含网络配置与管理、网络安全等六大部分,根据高职专科人才培养计划,这些内容被分散到多个课程中进行,任务虽然分解了,但割裂了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导致实验的连贯性较差,再加上很多实验的模拟性和仿真性较差,学生无法认知一个完整的“组网、管网、用网”的知识体系,无法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相结合[1-2]。
2.为了完成实验而实验,没有突出职业能力的导向性
高职教育重点偏向在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水平的培养和提高上,而不是在理论和研究上。我们很多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动手能力差,公司企业反应不良等等。其主要原因是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脱离了实际,没有以岗位核心能力为导向进行教学,依然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实验课程的问题等还没有彻底扭转。有些实验依然是验证性的,没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3-4]。
二、我院网络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
1.建设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平台
南北校区没有连成一个Lan,这是事实,北校区部分机器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这也是一个事实,精品课程优秀教师视频没有上网,这还是事实,要改变大班授课,教师无法完全辅导的现象[5]。
2.加强双师型建设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高职院校的关键在双师型教师。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教育质量问题其实就是教师的质量问题。我们现在非常明确,高职就是要选用双师型的教师。出现“为了完成实验而实验”以及“重结果轻过程”的想象,主要是因为双师型教师的缺乏,专业要办出特色,没有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一切免谈[6]。
3.开展课程(实训)设计
现在的现实是:一门课一般是64课时,教师匆匆讲完或者部分讲完,然后考试,一个假期后,又从新开设新课,学生自己并不知道学了这门课有什么用,怎么用。这是网络专业乃至全院专业都存在的现实问题!可以考虑部分专业课授课时间增加到18周,后两周进行课程设计。同时,针对网络专业实验多而分散的特点,最好能在专业课程结束后进行课程实训,设计一些综合实验,将综合实验放在课程设计里完成。对于两节课无法完成的,可以考虑四节连上。学院内部机房施工建设时,尽量组织校内人员完成,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三、我院网络专业实验教学具体的实践方法
1.投入资金建硬件,投入人力建软件
对Cisco机房进行升级,加大内存,用Vmware实现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及计算机病毒的真实实验,并组织人力进行逐步开发,使其能在一台机器上搭建Lan环境,充分利用现有思科网院的优势,组织人力对Packet Tracer进行开发,能够实现各种实验的模拟,包括试题系统,自动判分系统。Packet Tracer能够实现很多理论上好讲现实中做不了的实验,比如广域网互联实验,帧中继实验等。
2.强化综合实验,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在综合实验中教师只给出大的方向性的要求,不对具体的问题作出规定。比如,建设某公司局域网综合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让学生自行设计网络拓扑,自行设计VLAN划分,自行规划IP,然后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设备组建起来。利用现有设备,学生规划出来的网络是各不相同的,学生自主发挥的余地很大。学生不仅仅只是完成纯物理的网络组建工作,后续的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的配置、IP地址规划、VLAN划分等工作也包含在内。
3.实施融入式职业资格认证
对于高职教育,职业资格证是学生技能水平的一种体现。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须取得一种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思科的CCNA、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微软的网络管理员等。在教学组织上,把企业认证课程的相关内容采用课程置换、课程嵌入的方式引入到教学和实训环节中,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训后,即可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同时还可以取得相应的学分。这样不仅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节省了学生的培训费用,实现了社会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的有机统一。
结束语
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作为高职院校,我们一定要对自己的发展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我们的定位就是培养技能型、实用型和操作型的“现代工匠”,培养高素质的“银领”人才。这也应该是一个领导团队的高职教育理念。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要不断完善我们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管卫利.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理论月刊,2011,(4):12-15
[2]杨小梅.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J].学园,2011,(10):23-25
[3]蔡程.浅谈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J].科教文汇,2011,(6):34-36
[4]李世明,周国辉. 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25( 22) : 19-22
篇3
关键词 高职;工作过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17-0054-02
随着信息网络化需要大量的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网络管理及网络安全监测,网络软件开发、测试等方面的人才,因此,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同时也迅速成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新的增长点。但随着企业对计算机人才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很多应届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出现这个问题的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不少高校开设的课程都处于一个系统化学习的过程,学习内容广,但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够,不能够独立去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为了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能力,有必要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进行思考以及重新定位教学内容,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设法提高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由此,职业教育课程应追求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而不是学科结构的系统化,课程开发中就需要建立起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的突破口,其目的强调高新技术条件下与工作过程有关的隐形知识――经验的重要地位,同时强调学科体系知识不应通过灌输而应由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行动”中自我建构而获得。
1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重在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校企合作,深化“工学交替、岗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建网”、 “管网”及“用网”的实际工作过程,培养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以及具有计算机网络软件、硬件组网与调试、网络系统安装与维护、网页设计与网络编程能力,面向计算机网络企业和领域里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人才,能在中小型企事业单位第一线从事网络规划、组建、应用、管理与维护等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依据“建网”、“管网”及“用网”的培养目标,将其分为培养网络工程、网络开发、网络艺术设计三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其中网络工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组建、管理与维护;网络开发主要包括网站前台设计与网站后台开发;网络艺术设计主要包括网页设计、网页美工设计等。
2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即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组建、开发及艺术设计3个方向的工作过程相联系。首先,通过调研确定网络工程、网络开发、网络艺术设计3个方向的岗位群;其次,进行相应模块的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按典型工作过程能力要求进行归纳总结的结果,体现的是现实的工作岗位能力目标,是完成目前工作岗位的要求)分析,即具体工作过程的分析;再次,根据行动领域确定相应模块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即专业课程体系,是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最终由行动领域转化而来,它的教学目标要求既源于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同时又高于之);最后,创建具体的学习情境――教学项目。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注重工学交替、“双证”课程的融合。
3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运作
3.1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
第一阶段为在校学习期间。主要利用学校的实训教学设施,开展各项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的技能训练。主要通过实验实习、教学实习、综合实践及专项技能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掌握。
第二阶段为毕业实习期间。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在企业生产岗位,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帮助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强化岗位技能训练。此阶段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岗位参与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在重点训练岗位技能项目的同时,熟悉生产环境,学会与人相处,培养其应对生产中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爱岗敬业精神。
3.2建立过程+结果的考核评定方法
对学生的考核评定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基础技能项目考核和课程技能考核。基础技能项目考核具体安排在学生毕业实习前进行,各系成立由专业教师组成的技能考评小组。考评教师根据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评定基础技能项目考核成绩。
第二步为岗位技能考核。具体安排在学生就业前进行,主要委托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考核,学校派出专业教师督考。
3.3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保障
为了加强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保障,我们建立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
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训时间。理论教学以够用、实用为度,重点阐述与技能相关的基础理论。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拥有一定数量、具有良好实施设备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条件。几年来,学院已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毕业实习(岗前实训)提供了良好的场地保障。建立加强“双师型”的教师团队,这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保证。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课程的实施必须以行动为导向。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进行学习、思考、总结、提高,通过过程完整的具体的工作活动,从中获取工作过程知识,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能力。这就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以及对教学工作方式、方法的改变是学校课程改革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篇4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066-01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要求也不断提高。从网络基础管理人员到高级网络设计人员,各种不同领域所需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要求各不相同。高职院校如何依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培养出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的网络技术人才,是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第一,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目标模糊不清,基本上是把本科教育的培养理论学术型人才的要求稍微低一个层次来培养高职教育人才。高职教育需要培养在生产一线从事计算机网络工作的专业性技术人才,但在教育教学中轻实践、重理论。虽然目前情况有好转,但事实上理论课仍占重头戏。培养目标并没有真正发挥在教育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第二,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定位太过于宽泛,课程体系过大。许多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面面俱到,涉及面宽,深度不够。生源竞争愈演愈烈,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一味追求“潮流”,用“热门专业”来吸引更多的学生,不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盲目开设课程,而师资和实训条件跟不上,教学理论性内容多而深,实训条件无法得到保障。
第三,课程设置更新慢。课程设置不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对技能的实际需求,课程内容陈旧,长期使用传统教材,对新科技、新技能的知识补充迟缓,脱离岗位实际需要,许多学生走出校门感觉所学的知识用不上,要用的知识没学到。
2.实训条件差,实践教学质量跟不上
许多高职院校规模小,教学资源短缺,实训教学设施投入不足,一些计算机网络教学成为纸上谈兵。只有通过实践,学生的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高职院校如果不能根据社会对网络技能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专注于学生技能的培养,高职学生在就业大潮中就将被淘汰。
3.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队伍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许多职业学校纷纷开设热门课程,对口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优秀教师工作任务过重。新进的年轻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不足,而一些从企业等单位来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践能力强,但学科教学能力欠缺,难以将知识有效地传授和指导学生。
二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
1.积极参与市场调研,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关注学生会干什么,走上岗位后要干什么。这就要求高职校必须积极参与市场调研,关注行业动态发展以及学校所在地区的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情况,收集并分析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等信息,由此为依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根本是要让培养的人才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就业需求和行业标准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学校不一定要规模大,应该依据自身情况,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课程,培养学有所用的网络技术型人才。
3.创新校企合作关系,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要培养高技术的网络专业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采取的有效人才培养模式,即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双向互动。企业有最先进的生产设备,最前沿的技术要求。通过进企业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切地感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型人才的工作、发展方向等,从而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谋发展、寻求双赢,使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依托企业优势进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 总结
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把握社会发展进程,了解社会发展对技能的需求,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当代人才标准的网络技术人才。实践证明,学校的教育教学只有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结合自身的师资条件,创造有生命力的特色专业,才能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才能使培养的人才在走向社会后真正“所学有所用、所用有所学”。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Packet Tracer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0-7316-03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涉及课程较多,要求不一,但总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网络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专门型人才,因此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更为严格。为保证培养质量,学校针对网络方面的实验室建设力度要加大。由于网络设备种类较多,设备商较多,因此在网络实验室建设时要充分考虑。通过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通过实践操作,加深知识的消化,提高动手能力。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各个学校在网络实验室建设方面都不能达到理想要求,导致相应网络实践实践课程不能完全开展。原因有:(1)实验室场地小及实验设备台套数不足。以思科网络实验室为例,实验室应包括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二层与三层)、防火墙等设备,由于网络设备价格相对较高,而且更新换代很快,导致学校的实验室硬件条件都不达标。(2)网络专业实践课程较多,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在频繁的使用中损耗很大,实验室管理和运行成本较大。(3) 网络设备在操作时如果没人指导,操作起来比较麻烦而且耗时,因此教师准备实验的工作量大,实验过程比较复杂,教师实验课上指导效果不理想。(4) 开放网络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但由于设备贵重,学生在操作时需要有专人监管,安排起来比较困难。基于上述原因,为保障网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在网络实验室的计算机时安装思科模拟器Packet Tracer(版本以最新为佳。另外市面上路由与交换方面的模拟器较多,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本文以思科网络实验室为例,故选择思科专门模拟器Packet Tracer),通过在教学中应用网络模拟器来搭建虚拟网络实验环境,进行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来弥补现实实验条件的不足。
1 思科模拟器Packet Tracer简介
Packet Tracer 是由美国思科公司的一个路由与交换学习工具,可以为设计、配置、测试网络故障等操作提供网络模拟环境。学生可在软件界面上直接通过拖曳方法建立网络拓扑图,软件中可直接加载相关网络设备,等同于真实设备操作;同时可提供数据包在网络中行进的详细处理过程,观察网络实时运行情况。
将Packet Tracer软件用于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之中,根据实验要求和目的,学生可以在仿真实验环境中自由选择所需要的路由器、交换机、计算机和各种线缆等实验设备,然后对设备进行配置,完成后进行性能模拟测试。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很方便地重复每一个实验过程,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Packet Tracer目前网络上提供的流行版本是Packet Tracer5.3.3,随着版本的不断升级,各版本的功能也在不断增强,可模拟的设备也在增加,基本上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2 基于Packet Tracer搭建虚拟网络实验环境
下面以“VLAN间通信”实验为例,介绍Packet Tracer的具体操作。
2.1 实验拓扑设计
详见如图1拓扑图,各端口及设备名称如图1所示,完成下面配置要求:
配置要求:PC4、PC5、PC7属于VLAN2,PC6、PC8、PC9在同一VLAN3中,VLAN2的网段地址为192.168.50.0/24,网关地址为:192.168.50.1,VLAN3的网段是192.168.60.0/24,网关地址为:192.168.60.1,各网段内主机均采用静态IP地址分配方式。 PC4、PC5和PC7的IP地址为:192.168.50.2、192.168.50.3、192.168.50.4;PC6、PC8、PC8的IP地址为:192.168.60.2、192.168.60.3、192.168.50.4,然后PING网段内的主机和其他网段的主机,以检查能否实现网内和网段间的相互通信。
2.2 配置步骤
1)通过Packet Tracer实现拓扑图的制作与连接(过程省略,主要是拖曳和线缆连接操作)。
2)配置SW3560交换机:
最后通过ping命令进行VLAN之间连通性的测试。结果PC4、PC5与PC7之间能相互ping通,PC6、PC8与PC9之间也能相互ping通,其它不能通信,如果要实现VLAN2、VLAN3相互通信,必须启用路由协议。本实验主要设备是交换机,如果实验室没有三层交换机,完成可以通过模拟器完成交换机相关实验。
本文仅仅给了一个实验来说明思科模拟器Packet Tracer的应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Packet Tracer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的路由与交换方面的模拟实验,同时通过软件的不断升级,相关最新设备的不断加入,思科模拟器完成能够胜任网络方面的实践教学需要。该模拟器操作简单,实验效果逼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通过本文可以看出,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中尝试仿真模拟软件,既能降低网络设备的投资成本,又能提高学生做实验的效率,能够更好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王胜,苗晓锋.基于模拟仿真软件的数控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2] 唐灯平.利用Packet Tracer组建三层网络架构的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0(3).
[3] 丁美荣.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的计算机网络研究性实验教学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5).
篇6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战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对网络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需要一大批既掌握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本技术,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此,如何培养出适合时代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网络人才,是当前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科人才的培养方案,提出了高职教育应采用职业的、实践的、开放的课程体系,以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及企业要求为标准构建课程内容体系;通过与企业开展多方面交流方式转变当前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来提高教学质量。
1.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想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教育定位是教授系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导致学生的学习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更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考试,实际动手能力低下。而当今企业需要的是掌握最新开发技术、动手实践能力强,并且具备实际项目经验的人才。考虑到人才市场的需求,作为高职院校,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充分地、有针对性地面向就业行业及岗位,其所设置的课程也应直接面向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就专业核心课程而言,更应直接面向未来完成某项实际工作任务的职业专项能力的培养。课程的设置不但要充分考虑到现阶段社会具体岗位能力要求外,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课程的设置应抛弃学科式体系的知识主线,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发展规律来组织序化课程。为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主线,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应突出职业技能的养成所需的环境,即充分考虑到实训、实习环节及顶岗实习的实施,在课程设置中还应充分融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所需的知识点和技能考核点。
2.多方面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能力突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引进高素质的网络专业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同时通过其他多种途径,促进师资力量的持续发展。
2.1转变教育理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指导方针。原先的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侧重于学生对原理的理解,侧重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展开教学,容易导致最终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企业需求,理论知识充分但与实际应用结合不密切,缺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个核心。引进行业知名专家作为顾问和专业带头人,引进企业能工巧匠作为技术骨干,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是非常重要的。双师型教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支撑力量。鉴于计算机相关专业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一方面每隔两三年给教师带薪进修的机会,进修时间为2~6个月,可以到外校听课,做一些课题与科研,自我充电。建立适当的机制,奖励在教学上真正有创新的人,因为教学本身完全是可以创新的。
2.3开创多种交流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良好的教学质量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证。通过展开教学比赛、不定期听课、同行互评、学生评教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及时纠正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同时鼓励教师参与编写适应现实教学需求的教材,有的放矢。
2.4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兼职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人才不可或缺的补充力量。积极引进相关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师生实战能力
要保证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培养出适应网络工程应用、管理、服务等一线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必须按照网络岗位要求,搞好网络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学生了解、认识、施工、设计、维护、规划等技能训练的需要。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一线的实训实习环境,与企业合作办学,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取得企业的教育资助,在技术、设备、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定期组织学生去网络企业实习、组织教师去网络企业进修或参与研发,或定期组织网络企业工程师来校讲课或开设讲座。
3.1建立一流的校内实训基地
以我院为例,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关的实验实训基地,如锐捷网络实验室、计算机应用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等,随着我院被评为骨干院校,我系也即将投入建设综合布线训练室等,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实践环境,具有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功能,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能力训练的需要。
3.2发展丰富的校外实训资源
我系与校外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具有稳定的能满足学生顶岗实训和企业项目要求的校外实习基地,如智原、华育国际能多家企业,学生在此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如学生在俱进网络有限公司工作时,技术水平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广受客户好评;。
3.3构建工作室实训
工作室的建设应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亮点。工作室需采用真实工作环境、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模式,设置学习情境系统化及完整的工作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可拓展,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工作平台。在实训基地建设上,通过校企共建,实现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统一规划,互为补充,体现统一性;实训室的构建和设备配置与对应企业吻合度高,贴近企业,贴近技术发展。创建一种基于网络平台的“网络设备虚拟实训环境”,改善学生的实训条件,增加学生的实训机会。在课程的立体化改革方面,从技术、方式、方法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开发一种与计算机交互的“手把手”实训教学软件,创新实训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创新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交互式教学课件开发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为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我校信息与管理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进行了“2+1”人才培养改革,在“2+1”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已经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的力度,积极推行工学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在新的课程体系中突出实训课程,注重生产性实习,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在企业实习半年外。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探索出一条教学改革的新路子,把学生培养成创新能力强、了解行业背景知识、了解行业领域背景知识的企业需要的IT人才出更多高素质、复合型的网络工程与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莹.试论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1)
篇7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
[作者简介]李苏强(1979—),男,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江西南昌 331700)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以实现师资共享、资源共享、利益共享。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是指学生入学后,由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合作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1]。江西财经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自身发展的特色和亮点。
一、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课程设计——项目化:采用基于协作的项目进行课程设计,针对一个课程组设计一个综合项目,知识点包含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再对课程分解出分项目,让知识点融于项目之中。通过再现项目,以案例驱动的模式实施教学,以较为完整的实训项目,尤其是综合实训项目,来提高和评价学生的应用能力[2]。
课程组织——团队化:在项目化的课程设计中,鼓励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学生则通过听讲、小组讨论等途径,进行应用,可充分地质疑、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团队协作精神和方法。
课程实施——生产化:课程在组织实施过程中,采用课程与项目相融合,适当加大主干课程课时量,集中在实训室上课,模拟仿真环境,更加适合学生集中时间和精力完成作品。
课程评价——多元化:在课程“教、学、做”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种层次的职业技能竞赛;采取“以证代考”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考证紧密结合起来,比赛成果和认证通过率都可以横向比较教学水平与效果,并籍此找出差距,调整教学。
二、课程体系构建方式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沿着职业分析—工作分析—课程结构分析—课程内容分析的路径开发课程标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面向岗位都以中小型企业网络构建和管理能力为核心技能。以企业生产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实行“企业+学校双主体”方式共建专业课程体系[3]。以行业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为依据,打破学科体系界限,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坚持“职业能力,综合素养”并重的原则,改革基础理论课程教学,重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案,加强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并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组建课程群。
三、以企业应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推进“教产对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产对接”即教育与产业对接,包括专业对接地方产业及教学条件对接企业工作环境。“工学结合”是指学校和企业按照“课堂教学和岗位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制定、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评价人才。
1.教产对接
(1)专业对接地方产业。加强专业发展与地方产业发展结合的体制机制建设、合作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合作,有效推动宏观层面的校企合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为主线的专业建设与改革,促进微观层面的多元课程改革的深入,该层面的对接以人才培养和岗位需求为校企合作的结合点,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中,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领导和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或修订工作;在专业课实践教学中,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在实训环节中,以校企共建的仿真实训室为基地;在顶岗实习环节,以合作企业为基地。
(2)教学条件对接企业工作环境。以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为校企合作结合点,按照企业实际工作场景和软硬件要求来配置。如与上海大数集团共同搭建全国首个针对高职学生的企业项目承接虚拟仿真网络互动平台,模拟企业项目实训实习环境,演练项目技术经验,打破时空的限制,实现线上线下的校企实时互动[4]。
2.工学结合
(1)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人才需求与市场调研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都离不开校企合作,双方要共同协商制定培养目标,讨论并确立课程设置,特别是实践课的设置、学生教学实习的时间和内容、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和内容以及学生就业渠道。
(2)校企共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校企合作要做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外聘教师、实训指导教师的选聘;二是调整安排外聘教师教学内容与时间;三是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评价;四是学生教学实训、顶岗实习的具体运作;五是对学生能力素质等评价[5]。
(3)校企共同评价人才。建立校企联合管理、评价与考核机制。实行校内与校外评价相结合,企业专业人员与学校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将评价方式由百分制考核改为以工作业绩综合评定为核心的校外顶岗实践成绩考核,针对学生的工作业绩、项目成果及工作表现,按校企共建的评价体系与标准进行综合考核。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并在吸纳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反馈信息基础上,建立社会综合评价系统,监控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6]。
四、教学手段
围绕“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多种教学手段(如图1所示),全面提升学生能力。
五、结束语
通过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开发为依托,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其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精神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也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蒋洁.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探索[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4).
[2] 游贵荣.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8).
[3] 李志梅.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J].中国电力教育,2008,(6).
[4]刘利强.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2).
篇8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开发;学习能力;教学方法与手段
职业教育在我国已经历了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技能型人才,发展形势喜人。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普通本科院校及普通高中的大量扩招导致职业院校生源学习能力下降,给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教学方法与手段均带来新的挑战。如何使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当今职业教育界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
一、专业方向及课程体系开发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
1.职业院校学生生源情况
从生源上看,我国高职、中职生源基本为普通高校高考、普通高中中考落榜的学生。学生并不是出于职业兴趣来职业院校学习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而且学习能力差距较大,这是职业教育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2.专业方向及课程体系开发要适应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需要
专业方向及课程体系开发要重视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需要。由于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差别较大,无论是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还是实践技能课的教学内容都应做到“量体裁衣”、“层次化”教学,不能只顾教学内容的充实性与完善性而导致学生“消化不良”,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学习内容相对应。
二、企业对专业方向及课程体系开发的建议
通过对企业的走访和调研,企业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应加强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第二,应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第三,应加强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第四,应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第五,专业方向开发应与企业工作过程一致,课程体系开发应与典型工作任务所需技能一致;第六,应突出核心专业课(典型工作任务核心技能)的教学,将核心专业课教学内容与企业岗前培训内容有机结合;第七,专业方向及课程体系开发要兼顾好学生就业与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专业方向及课程体系开发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开发是与宁夏亚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宁夏纽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专业方向充分体现了计算机网络专业在职业中完整的工作过程,并在工作过程当中找到其典型的工作任务,而后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技能,从而确定课程体系,具体研究成果如下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教学与考核方法改革
改变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方法,在同一学期内不再同时开设几门专业技能课,而是采取先后开设的方法。即,根据各专业技能课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进行专业技能强化教学,集中几周或一到两个月完成一门课教学,学完一门考一门,学完一门再开一门,不再进行多门课的期末集中考试,实操考试成绩占考试成绩的60%-70%(根据不同课程确定)。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技能的情况及考试成绩均好于以往。
2.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进行差别化、分层次教学
首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对同一门课程的学习内容要求不同。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求其掌握计算机硬件组装、软件安装、日常维护、DIY装机、网络组建四项教学内容;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其中三项,同时在考试内容上允许学生自己选取不同的考试内容(只针对实操考试)。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良好。学生不再为考试而“烦恼”,而是将考试作为自我展示的平台(将自己做的最好的、最感兴趣的实验用于考试)。其次,在完成公共基础课教学选择专业方向时,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帮助学生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最大限度地使所选专业方向适合每个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
3.公共课教学内容改革
在原有公共基础课的基础上增加团队精神、人际关系学、企业文化、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训练等公共基础课内容,增强学生适应企业工作的能力和未来发展的潜力,培养学生具备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
4.加强与企业教学合作
无论是专业技能课还是公共基础课大量聘用企业人士来校授课,使教学内容能更好地与企业生产实践相一致。
5.加强教师企业实践
加强教师社会实践,多到企业挂职锻炼,多参加企业员工培训,提升教师的企业员工素养。
参考文献:
[1] 唐爱龙.计算机类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08,(6).
[2] 王爱华.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3] 闫英战.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
篇9
关键词:应用能力;高职;网络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一、课程体系与学生群体的现状
1.课程体系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主要还是沿用本科院校的课程模式,由主修课、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组成。这些课程又可分为专业课与文化课两个大方向,不论专业课还是文化课教学都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育为辅。课程体系的开展也没有围绕社会与岗位的需求,违背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因此,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2.高职学生群体的特点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属于理工科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有活跃的思维,对喜欢的问题能积极思考,但因为自身学历的原因常常存在自卑心理,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不如本科生,这样的心理状态往往严重影响学习效果与学习热情。
3.缺乏实践机会
当前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缺乏实践环节,虽然随着教育的深入,高职院校逐渐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实践的机会与课程安排还远远不够,还是偏重理论教育,导致一些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良好,但在生活与工作中运用这些知识就变得束手无策了。
二、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1.改进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要让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并重,结合企业实训操作的教学方法。用先进的多媒体课件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注重培养高职学生适应社会与自主学习能力。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相对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必须要有特色。着重培养学生动手与动脑的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开展整周实训工作,让学生能真正地接触企业,更好地适应社会,了解将从事的行业,真正做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2.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以往的课堂气氛沉重,任务感过强,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教师的授课方式没有创新,让课堂气氛低沉,学生和教师的沟通很少,教师教学也没有针对性,导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计算机课程其实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通过实践不仅能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应用,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对个别存在问题的操作,教师要给予指导与点拨。校方通过加设实验课的方式,让学生重视实践。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定向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可以通过让学生到企业中实习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树立新考核制度
在传统的考核制度中,成绩是最主要的评判标准。要“注重过程剩余结果”。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要想改革,修改考核制度也是必要的工作。 要建立以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考核中心的考试观念,实操考核不仅能检测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能进一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也提升了高职学生的岗位竞争优势。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一定要结合高职教学的特点,提出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计划的方案,加强校企合作,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社会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要多加设实训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训机会。在实训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规范意识与共同协作意识,为企业输送更多“合格员工”。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层面;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与必然性不言而喻。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属于第二批示范院校建设单位,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则是重点建设专业。如何在湖南永州这一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校企合作?我们进行了多层次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1多层面校企合作模式的含义与合作内容
多层面校企合作的模式是指按照校企合作的深度,将校企合作模式分为三个层次:浅层次合作模式、中层次合作模式、深层次合作模式。浅层次合作模式主要是指“企业配合”形式的校企合作,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它根据学校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协助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中层次合作模式主要是顶岗实习、“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深层次合作模式主要是指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这三个层次合作内容如下表所示:
2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对多层次校企合作的需求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具有专业知识更新快、专业技能要求高、专业实训时间要求多等特点。根据该专业的
特点,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制订了具有针对性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该方案分析了专业的能力结构与技能结构,明确了专业技能的获得途径,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需要多次进行专业实训,且实训时间长短不一,各个实训阶段的内容各有侧重。因此,从专业培养的需求来看,单一的校企合作模式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而进行多层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就显得十分必要而紧迫。
3多层面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着重服务地方经济。在进行多层面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时,注重结合行业特点、地域特点与时代特点:一是学校所在地大型网络公司、电脑公司数量不多,就业薪酬较低,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性大,学校注重密切与当地电脑公司、网络公司的关系,重点进行浅层次合作模式的探索;二是近年开展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急需大批网络人才,且湖南永州为农业城市,农产品、特产非常丰富,相关企业常常推销无门,电子商务网站基本是空缺,而在当地仅我校开设了网络专业,因而网络、网站建设是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探索中层次合作模式的大舞台;三是我院现在正在进行新校区建设,中标单位―中国电信永州分公司正在设计与部分施工校园网,此乃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的良好机遇。
(1) 浅层次合作模式的探索
浅层次合作模式主要是我校与本地中、小型电脑公司、网络公司形成的合作模式。该模式主要用于计算机基础应用、计算机组装维修、网络设备识别等技能实训项目。由于本地电脑公司、网络公司规模不大,技术力量较为薄弱,且专业人才流动性大,造成软硬件销售、售后服务人才比较紧缺。学院根据这个特点,与当地9家相关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企业根据学校的培养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协助完成计算机基础应用、计算机组装维修、网络设备识别等技能的实训,实训时间一般在两周左右。
(2) 中层次合作模式的探索
中层次合作模式是我校与政府、企业合作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而形成的顶岗实习、“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用于网络设备配置、网络互联技术、网络组建与布线、网站设计、软件开发等技能实训项目。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与大面积铺开,本地急需大批网络人才支援乡镇的信息化建设,同时本地永州异蛇酒、江永三香(香柚、香米、香芋)等特色产品十分丰富,企业也急需创建营销网站,拓宽企业产品营销渠道。学校与永州市农业局等政府部门及长沙恒联计算机有限公司、永州之野异蛇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制订了富有特色的“学校+企业+政府主管部门+农村”四位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专业能力素质,学生在学校进行专业基础学习,在合作企业顶岗实习,由政府主管部门提供政策与平台,参与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培养服务新农村信息化的网络人才。学校聘请了1名行业、企业技术大师为专业带头人,聘请了12名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企业组织技术人员定期到学校参加专业培训,校企共同组建专业实训室,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商务动态网站设计技术》等特色教材,学校、企业共同管理、共同考评学生的顶岗实习,部分学生实习就业一体化。
(3) 深层次合作模式的探索
深层次合作模式主要是我校与学院校园网施工单位---中国电信永州分公司形成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该模式主要用于网络设备配置、网络互联技术、网络工程、网络安全、网站设计、软件开发等技能实训项目。学院抓住新校区正在大规模建设、校园网施工单位正在设计与部分施工校园网这个良好机遇,与中国电信永州分公司进行了“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的深层次合作。学校聘请永州移动公司项目负责人、技术大师为专业学科带头人,聘请9名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公司与学校共同制订专业培养计划,建立、完善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师与公司技术骨干共同编写了《服务器配置与管理》等基于项目的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公司投资建设网络技术专业实训室,学校专业教师、学生与公司员工共同参与项目的设计与施工,学校、公司共同考评学生的实习实训状况,公司择优录用专业学生。同时,校企双方针对该项目的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项目实践中。
4多层次校企合作的成效
通过近几年多层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分别有100%、95%、80%的学生参与了浅、中、深层次合作模式的实践,有近25%的毕业生在这些实习企业就业,受到了社会、企业、学生的一致好评。通过浅层次合作模式,加强了学生对所从事职业的理解,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计算机组装维修、网络设备识别等专业基础技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通过中层次合作模式,密切了学校、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学校协助九个乡镇、八个企业进行了网络建设与管理,协助五个企业构建了商务网站,企业网络营销盈利近六十万元,学生网络设备配置、网络互联技术、网络组建与布线、网站设计、软件开发等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通过深层次合作模式,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工程项目,产学研结合是学生的就业预演,为全面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5多层次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方向
在探索多层次校企合作模式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浅层次合作模式中单个企业接纳的学生数量较少,中、深层次合作模式企业的参与热情不够高,三种模式学校均需选派部分教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管理与考核,管理难度大,管理成本高等等。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多层次校企合作呢?笔者认为,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形成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要继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的办学方针,建立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寻求更多的行业、产业、企业的技术、设备和资金支持,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本着“依托行业、工学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动共赢”的校企合作原则,形成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2) 推动“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要真正实现示范院校的意义,校企合作就必须向深层次发展。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我认为可进一步构建与推进以下两种模式:一是校办产业模式,学校设立计算机网络公司,部分专业教师成为公司的一分子,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校企资源共享,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公司的项目实施,企业对专业建设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深层参与,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成为校办产业的份内之事,管理上实行一体化管理;二是校企股份合作模式,企业以设施、场地、技术、师资等多种形式向高职院校注入股份,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共享办学效益。
6小结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有其专业的特质,根据专业特点、地域特点、时代特点,灵活采用多层面的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既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效益,更为学校拓展产学研结合的渠道,同时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真正实现高技能、高素质的“两高”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而推进学校、专业、行业、企业的发展,实现人才和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刘晓明,杨如顺. 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J]. 职教论坛,20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