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09-22 17:2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企业管理;管理哲学;道家文化;《道德经》
管理哲学的思想兴起于20世纪飞速发展的经济环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速,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和国家的各个层面。因此,针对管理科学的研究越发地深入,企业管理能力和管理思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内部,往往一个错误的决策或经济活动就会给企业所处的社会带来十分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企业的管理只考虑到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生产经营的规范化是远远不够的,企业的发展与管理需要同企业所处的行业间的效益、社会效益和企业内部的人文价值达成一种统一、和谐的互动关系。因此,企业的管理者要应对企业在社会经济环境中职能的转变,就需要更加宏观性的思想作为企业管理思想的基础,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进行价值性、伦理性和情感性的多重分析。管理哲学的思想便应运而生。
一、管理哲学的内涵
(一)管理与哲学
哲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可以包含人类知识与科学的各个方面,近代以来甚至有学者将其定义为“科学的科学”。哲学思想将哲学定义为研究事务本质及其运行法学的科学。同其他哲学定义相比,马克思对于科学的定义更加接近与哲学研究的本意。哲学思想是一种世界观的体现,根据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哲学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的探索目前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管理学作为一门普通科学,同哲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作为研究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能够更好地指导企业管理中的主导原则和管理决策的方法论,保证企业的管理符合价值、市场和发展等规律,才能保证企业管理中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哲学对于企业管理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二)管理哲学对企业发展观
为了使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更加适应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更好地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将企业管理理论上升到企业管理哲学思想成为了当前企业管理思想进步中的重要课题。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体,效益性和经济价值增长是其发展和经营的主要目的。但是,企业作为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其管理动机、态度,企业文化、信仰、价值,职工的情感、道德、意志、责任感等都会影响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效果。因此,管理哲学对于企业管理、企业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来讲都是必不可少的。企业的管理哲学思想能够更加有效地指导企业的管理工作,并为企业的发展和成功提供更大的动力。
二、老子《道德经》中的哲学内涵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是我国道家的代表思想,对中国文化及意识形态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道德经》中的阴阳、辩证等哲学思想的精华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以下,本文从《道德经》基本思想出发,对企业管理哲学对企业管理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一)“民莫之令而自均”,无为思想
在管理中的应用《道德经》中所言,“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指的是天时有序,不用认为的干预,万物都能够受到自然的恩惠。这句话体现了道家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成为了道家著名学说无为而治的思想本源。在企业管理中,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做不到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企业发展的核心,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存在不少的矫枉过正,过分干预的现象。2008年花旗银行股价狂跌,资产缩水的原因就在于对自身企业能力的过分预算导致的并购扩张失败的结果,导致企业面临了濒临破产的危险境遇。企业的管理要实现无为,就要深入理解到到家文化中的“我无为而民自治”的管理办法,在管理中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从而端正企业的经营态度和发展方向。
(二)“以天下观天下”,企业发展要建立战略型发展目标
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行业发展的提速,企业的经营效益和企业价值增值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是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据更加有力的地位,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就要以企业经济效益增加为目标。但是为了扩大企业的发展,实现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目的,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中的战略发展目标对企业能够起到引导性的作用。老子曾言“以身观身,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在挂历过程中要站在企业发展的战略发展的角度,从企业的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开发出企业发展中的各项潜能,克服盲目、轻率的决策弊病,通过建立相应的企业监督与内控体系,让管理思想在管理实际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万物负阴而抱阳”,企业的发展要符合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
道德经中指出的“福兮祸所依”思想体现了道家思想中朴素的辩证思想。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发展呈现除了生命周期的规律。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遵从自然规律,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抓住机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拓展,企业在经历更多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更多的挑战。《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说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因此企业的盈余、亏损,竞争、合作,效益、成本,机遇、挑战等因素都是成对出现的,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企业发展中的生命周期规律。因此,顺应企业的发展规律,让企业的每一个管理决策能够在企业的运营中将企业的不利因素向其对立面转化。
(四)“治大国若烹小鲜”,企业管理要从细微之处入手
《道德经》中最经典的管理思想莫过于其提出的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管理理念。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员工逐渐增多,业务层面逐步扩大。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更加需要稳定、和持重,才能保证企业经营和发展过程的平稳。因此,企业的管理要更加的细化,深入企业管理的各项细节之处,才能制定出最符合企业发展的正确的经营战略和运行机制。同时,企业管理的核心在与疏通和协调企业内部和外部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才能保证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和高效益的发展趋势。企业的管理要懂得控制火候,控制企业的成本,提高经营收益。同时,企业的管理要看得到主次,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企业发展中的效率,避免企业产品生产和服务符合市场的需求,避免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盲目兼并、扩大和业务增加的发展误区,通过合理放权的管理办法,让企业全体员工共同为了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奋斗,共同遵守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从细节之处入手,真正实现企业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
三、结语
企业的管理哲学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老子的道家思想和《道德经》等思想著作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历史和时间的沉淀后,其思想精华对于今天的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文化建设产生了极大的经济作用。我国道家思想涵盖了宇宙、世界、社会和人生等多个层次的哲学意义,对于企业的管理在日益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遇到了诸多问题都能够起到启迪和引导的作用。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是西方现代科学的重要成果,企业的管理中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思想同我国传统道家哲学理论相结合,可以不断让企业管理走上民族化和人性化的道路,为推动企业在市场和经济社会中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文利.《道德经》“水”喻的哲学意境与现代企业管理[D].湖北大学,2013.
[2]高学杰.《道德经》的管理哲学[J].河南农业,2016,27.
篇2
【关键词】慈孝文化 中职德育管理 现实意义 有效途径 现代内涵
《广至德》说:“君子之教以孝也。“孝道”自古以来就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从《三字经》、《弟子规》到四书五经,其间渗透的“敬老养老、仁义尊卑”的儒家思想,推崇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情操,乃至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是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为人精神,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今天,这样的慈孝教育,很大程度上由学校来承担,尤其是对教学生“先做人,后做事”的中职学校来说,慈孝文化融入中职学校的德育管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慈孝文化融入中职学校德育管理的现实意义
1.1 “孝义缺失”——中职学生的真实状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社会逐渐转型,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孝道观念和方式开始淡化、改变,加上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和社会教育对慈孝文化宣传教育这块缺少关注,我们看到:“目前,许多家庭都是“421”(四位老人、一对父母,一个孩子)结构,对孩子的宠爱娇纵成风,致使许多孩子长大后叛逆自我、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和孝义精神。”
此外,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面临着西方的各种思潮的冲击,不良价值导向的挑战,以及“信仰危机”的考验,这些不良的价值导向是从小在耳熏目染中形成的,尤其是中职学生,他们身上的叛逆、自卑、自私和冷漠都是缺乏爱或是过度溺爱造成的,可以说因家庭和社会导致的学生“孝义缺失”严重影响着中职学校的育人效果,所以,本人提出要把“慈孝文化”融入到学校德育管理中去,因为“知识不足可以用道德来弥补,道德不足任何知识都无法弥补”。
1.2“以人为本”——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
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尤其是职业学校,育人远远比抓教学质量来得更重要。职业学校的“以人为本”与慈孝本质上有共通之处,慈孝立足于个人如何应对人我关系和群己关系,它表现出一种对于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整体主义的心理体悟,“以人为本”的伦理价值取向无论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还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内,均提示着人的责任和义务。慈孝文化关注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爱父母家人到爱众人祖国,它的精神内核是尊重、和善、关爱和责任,帮助人们形成友善、平等、诚信、合作的新型人际关系,而这些职业素养和个人修养恰恰契合中职学校的育人目标。
1.3“德教为先”——中职学校的管理之本
孔子说 ,“天地之性人为贵 , 人之行莫大于孝”,把孝上升为道德的渊源、治化的纲领,从而推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信“,实行“德教为先”与“为政以德”,这是儒家政治伦理思想核心内容,也说明了道德在儒家政治蓝图中的核心地位,道德是中国治国安邦的最基本的手段。
相对于国家对道德教育的重视,中职学校作为给社会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的场所,很多学校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生技术的培养上,对于德育教育却有所放松,殊不知在任何时候,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都是最为重要的。针对中职学生的现状,要加强对他们进行慈孝教育、诚信教育等一系列德育教育,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2.慈孝文化渗透中职学校德育管理的有效途径
“慈孝”的含义就是:孝敬,是敬老养老、事亲善行。虽然孝根源于人类血缘,但不可否认的是,由它延伸的“仁、忠、诚、信、礼、义、廉、耻”等伦理道德,成为古人行为的准则和评价德行的标准。而从中提出的慈孝文化就是要使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长幼、上下之间的和睦相处,这一文化和中职学校管理有很多的契合之处,那么在具体渗透中,有以下途径:
2.1撰孝学德
编撰德育教材,丰富课程资源。“慈孝文化”德育最重要也是最简单的就是经典诵读,为此,学校开展“道德经典进校园”活动,学校选取《孝经》、《孟子》、《道德经》、《论语》、《弟子规》等道德经典,组织编写了校本教材《中职学生慈孝文化读本》,把包括“兼爱”、“慈孝”、“责任”、“勤奋”、“和善”、“职业”等品质在内的经典文章纳入其中,作为全校统一的诵读材料,通过每天的慈孝早诵,让良好的道德品质真正入耳、入心,从而达到读“慈孝”文章、悟“慈孝”文化、做“慈孝”之人的育人目的,帮助学生树立艰苦创业、发奋图强、立志成材的信念和志向。
此外,学校还定期组织慈孝读书活动,《当代最感人的十大慈孝故事》、《孝道》、《慈孝文化规范》、《做最好的自己》、《道德的力量》、《责任比能力更重要》、《把信送给加西亚》、《做人从感恩开始》等一些慈孝德育、励志明责书籍,把经典诵读与“慈孝”教育相结合,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得益彰。不仅如此,学校还开展由慈孝文化引发的“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利用夜自修晚唱活动倡导“健康歌曲进校园”,借助文明用语和文明行为学习开启“文明之风进校园”,而这些蕴含道德意味的活动无疑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它着眼于学生的一生发展,通过撰德学德的形式,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幸福的文明人,真正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
2.2上行下效
《孝经广至德章》说:“教以孝 ,,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 , 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作为学校来说,老师就是学生的父母,而在我们的传统德育中往往重视“教”而忽视了教师的“慈”,所以,在中职德育管理中,学校首先强调的是教师的“慈爱”行为导向,以“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为慈孝育人原则,推行“德育温馨导师制”、“慈爱回家有保护”、“教师关爱值日制”等一些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管理模式。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慈爱,感受到老师在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因为,身教的效果远远大于言教,上行才能下效。
在教师慈爱引导的基础上,学校推行了一系列既严格又充满“孝义”的学生德育管理措施,如错时出校门,发扬礼让品质;排队进场室,体现团队意识;“小红帽”值周班,感受服务和责任;学生自治管理,表达关爱与和善;学生志愿者行动,从爱父母到爱社会;为民服务活动,收获帮助的喜悦等等,这些德育的精神内核,都是从小小的“慈孝”开始的,正如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己推人,学会兼爱、和善、责任和服务,这才是真生的“孝”和“仁”。
2.3外营内孝
党的十报告提出:“把以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慈孝作为培养和实践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也是我们的立身之根和做人之本,近年来被广泛弘扬宣传,来自报纸、电视、网络等各个媒体也广泛宣传慈孝文化,各种各样的慈孝征文、慈孝演讲、慈孝故事、慈孝人物评选活动不胜枚举。为中职学校慈孝德育管理的展开营造了浓厚的氛围,我们可以借助这样的大环境努力营造学校的慈孝文化氛围,如利用宣传窗、文化墙、走廊、过道等粘贴慈孝标语、讲述慈孝故事、绘制慈孝人物,校园广播也精选一些感恩励志歌曲,以此形成良好的慈孝氛围,弘扬慈孝文化。
“思而悟,悟而行,行必高远”, 除了营造慈孝氛围之外,中职学校还把引领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悟慈孝文化的内涵,举办各类慈孝文化讲座等,积极开展多形式、多载体、内容丰富的慈孝文化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校园十大“慈孝之星”评选、中秋感恩节、手拉手感恩行动、慈孝征文演讲比赛、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慈孝图书推荐会等,借助学校主题月活动,利用学生社团宣扬慈孝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并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台、电台和网络等现代媒介,进一步普及、宣传慈孝传统文化。让慈孝之心烙印在学生内心深处。
2.4家校宣孝
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伦理道德,它要求晚辈敬老、爱老、养老,使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靠。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所以,中职学校的慈孝德育必须要和家庭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尤其是针对现代独身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子女众多的学生现状,过度的溺爱骄纵和爱的缺失已经造成的孩子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和不懂感恩的社会现象,需要学校通过成立慈孝文化家长学校,设立慈孝课堂,举办各类慈孝文化讲座等,积极开展多形式、多载体、内容丰富的慈孝文化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学生、教师、家长三层分级教育的网络,密切学校、学生与家长的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进一步提高和培养未成年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3.中职学校德育管理中提炼的慈孝文化新内涵
慈孝文化作为人际和谐的范导,引导并调节人际关系走向友善、平等、诚信、合作的新型人际关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的道德修养都可以由慈孝文化推而广之,都属于大慈孝的范畴。对中职学校来说,在慈孝文化的宣传渗透引导中,我们要充分看到其新内涵,并积极培养学生兼爱、孝义、明责、和善、服务的优质职业人品质。
3.1慈孝滋生兼爱
儒家提倡“爱人”,孔子讲“亲亲而仁民 , 仁民而爱物”,孟子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墨家提倡“兼爱”,主张“爱无差等”、“不必亲疏”,都强调慈孝的背后是学会爱人,学会不分人我、不别亲疏、无论贵贱、无所差别地爱人,而“爱”,恰恰是中职学生最缺乏的,他们自小养成的是自我意识强烈、利益观念浓厚、自卑感重、惰性思想让他们不会爱、不懂爱。所以,通过营造慈孝氛围,开展慈孝活动,能有效滋生“兼爱”的品质,培养学生爱人之父若其父 , 爱人之身若自身 , 爱人之家若自家 , 处处先为他国、他家、他人着想的大爱
3.2慈孝孕育和善
温和善良,对中职学生来说,就是逐步形成外向、活泼、自信的个性和行为特征,善于主动与人沟通,乐于给予同伴帮助,最终呈现出民主平等、团结和谐的氛围。在这里,孝义、和善和责任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孝义是前提,只有对父母有孝心孝行的人,才会对身边所有的人、事、物生出和善之心,对家人孝顺、对他人尊敬、对社会、自然产生敬畏,然后才有了责任之心,用这份责任让别人信任。在慈孝的引导下,中职学生的温和善良不再是教条口号而已,而是发自内心的为别人着想,对工作认真负责,学会宽容和体谅。
3.3慈孝培养责任
“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大家都懂,无论对待任何工作,在“德”与“才”之间。对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技能型人才的中职学校而言,从慈孝中教会学生明责,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心、环境责任心、家庭责任心、他人责任心和社会责任心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责任还会催生荣誉,能主动学好技能,全力以赴地做事,责任还可以使人坚强,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主动学习能力,只有责任和能力共有的人,才是企业和公司发展最需要的。
3.4慈孝铸就职业
作为中职学校,用慈孝文化铸就培养学生的职业服务之心,提升职业素养,厉行勤俭节约。“学以致用、用以务实”,组织师生“为民服务队”深入到乡镇、社区,用所学的技能开展技术、文化服务。服务市民,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服务之心。
3.5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传统孝慈文化不仅蕴涵了“民胞物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执著的理念,它是中华文化的显著特色,孝慈文化不仅是德的根本与起点,也是教化的根本与起点。所以,让学生在慈孝文化的濡养中,在异彩纷呈的活动中,如无华之水和无火之石,用情而生涟漪,用智而生灵光。使学生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慈孝文化宣传教育的几点思考》,《中华慈孝网》2010.1
[2]儒家和墨家的差异》,《互联网》
[3]《孝经》[M],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 年版
[4]瞿振元、夏伟东.《中国传统道德讲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5]魏英敏.《当代中国伦理与道德》[M],昆仑出版社,2001.
[6]康学伟.《论“孝”与墨家思想》[J],《社会科学战线》,2004.04=
[7]王利军.《中国传统孝慈文化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9
篇3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公立医院 内涵分析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它既是一种宏观的管理理论认识, 也是一种切实的管理行为实践, 对公立医院今后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强的指导意义。当前,新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已经确定,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正面临着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巨大的变革来临之际,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医院建设的全局,把握医院时间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医院综合实力,促进医院全面建设。
一、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作为医院,首先要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把患者满意作为医院工作的首要任务;其次要把员工满意作为医院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医患关系是“需要”与“需要的满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医院发展的基本矛盾。以病人为中心,是医院发展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不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不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需要,医院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在竞争中必然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了。以员工队伍为本,尽管是医院发展基本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不加以重视,极有可能影响到“以病人为中心”,只有让员工满意, 才有患者更多的满意。因此,医院必须始终坚持做到以员工队伍为本,形成“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培养人”的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员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努力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目标。
二、坚持“全面发展”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这里所指的发展就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强调发展的整体性, 在一个统一体中各种要素都要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发展。对于医院而言,“全面建设”的内涵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以质量和安全为价值取向
质量与安全是医院永恒的主题、医疗服务是公益,享受医疗保健服务是人的基本权力。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质量观要求医院必须改变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建立“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的医院大质量观,使医院质量管理工作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
2.要以内涵建设为发展方向
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内部管理等是医院内涵建设的重点,是保证医院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根据医院发展目标,通过内涵建设使医院质量积累更厚的底蕴,有效地促进技术水平与服务质量、科研与教学、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质量与成本的全面发展。
3.要以患者满意为核心标准
要以患者满意度作为评判医院质量的核心标准,引导医务人员更加关注患者的心理感知和社会需求,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确保医院质量能够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医院质量工作,不断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水平。
4.要以文化建设为有效载体
把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作为医院发展建设的重要载体,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进一步激励医院干部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化人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努力营造既用感情留人,更用事业留人的良好氛围,建立和谐的院内人际关系,为人蜕变成人才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
5.要以管理就是服务为理念
突出临床医疗、教学、科研中心工作地位,科学设置行政管理流程,方便、快捷地做好事务性工作,让广大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把时间多用在病人身上、学生身上,多用在提高医疗技术身上、科研创新身上,建立高效的为临床医疗、教学、科研服务的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运行机制。
6.要以满足群众就医需求为目标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拓展医疗服务领域和医疗服务范围,着眼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发展,紧跟医学技术发展,在继续巩固、强化原有优势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一切条件,不断开创新的服务项目和服务领域,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
三、坚持“协调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就是对影响医院发展的诸多要素做到系统思考、全面兼顾、统筹平衡。对医院来说,坚持“协调发展”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坚持速度与质量协调发展
医院建设必须讲求速度,要抢抓机遇。没有速度就谈不上发展,发展缓慢等于不发展。就我们医院而言,现在的条件与其他大学附属医院和三甲医院有较大差距,这要求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创造条件谋求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强调发展速度与建设质量的一致性。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就是要坚持走内涵建设的发展道路,通过优化管理全面提升发展效率,做到发展速度与两个效益的统一、发展数量与发展质量的统一,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2.坚持外延与内涵协调发展
要坚持内涵与外延发展并举,以内涵建设为主。一般来说,外延建设注重规模、数量的投入;内涵建设则主要通过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提高效率求得效益。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医院只有坚持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相协调,以内涵的提升为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内涵的提升,应当是我们医院“十一五”发展的基本任务,只有人才、学科建设,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这几个重点都上了层次,“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才是真正有绩效的发展。
3.坚持医教研全面协调发展
作为教学医院,我们必须认识到医疗、教学、科研是“一体两翼”的关系,医疗是主体,科研教学是两翼。脱离了临床的科研,就不是医院科研的发展方向;脱离了临床的教学,也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而教学和科研也同时能够促进医疗技术的提高。因此,要以医疗技术水平的高标准带动教学、科研的整体提升,以临床中的问题作为教学、科研的主攻方向,并把教学和科研的优秀成果应用于临床医疗当中,实现医、教、研全面协调发展。
4.坚持“可持续发展”
医院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实现医院可持续的发展,必须从一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要坚持自主创新,尤其是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科技对医院发展的贡献率,不断向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技术服务;二是要高效低耗。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地减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处理好医院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而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三是要卓越服务。医院发展要转变“重技术轻服务”的倾向,要及时了解患者需求,改进服务,延伸服务,接近需求。最大限度满足患者不断增长的需求;四是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医院员工作为医疗技术的载体,管理行为的执行者,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得到提高后,不仅能满足当前医院建设的需要,也是医院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徐爱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院中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44~48
[2]郭明华 李 哲 劳 宁:树立医院科学发展观 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J].医院管理杂志,2007,14(3):163~165
篇4
[关键词] 气; 血; 神; 冠心静胶囊
Discussion on relevant theories of "QiBloodShen" and
formula implication of GuanXinJing capsule
LI Ruiping1, YU Guohua2,4, LI Junfang3,4, TANG Shihuan4*
(1.Baoding Institute of Drug Control, Baoding 071000, China;
2.Schoo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102, China;
3. Schoo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4. 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the definition of "Shen" contains a broad concept and a narrow concept. Broad "Shen" is the dominator and administrator of human vital movement,while narrow "Shen" means spirit, consciousness, thinking and emotions of human. "Shen" originates from innate essence of parents, and survives on acquired essence of water and food as well as the nutrition of its metaplastic QiBloodBody fluid. QiBlood,the most precious asset of human body, is a quite important section of one person and the central material basis of "ShenZhi". 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 is classified as thoracic obstruction category in TCM. However, in the progress of CHD, the mental factors and physical factors interplay each other. Thus, CHD is defined as a kind of psychosomatic disorder. So, the concept of psychocardiology generally corresponds to the cognition of TCM. Disorder of Qi and Blood,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and lack of spirit and "Shen" preservation, are the main caus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 GuanXinJing capsule possesses multiple therapeutical effects including supplementing qi and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tranquilizing "Shen" and sedating "Zhi" and balancing psychosomatic status. It will be of vital importance and promotional value in the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CHD.
[Key words] Qi; Blood; Shen; GuanXinJing capsule
doi:10.4268/cjcmm20162231
中医学认为,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依赖于人体脏腑功能而化生,同时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神”以血为基础,也是气的气化作用的表现。气血不和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气与血在神志病的诊疗思维中具有核心地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冠心病是一种心身疾病,其发生发展与行为特征和情绪应激有着密切的关系[1]。中医从“气血神”相关理论论治冠心病,可从根本上把握其基本病机,通过调和气血达到调整脏腑功能、形神同治的目的。冠心静胶囊组方严谨,具有益气活血、安神定志、化瘀止痛之功效,体现了冠心病的治疗原则,符合“双心同治”的治疗模式。
1 中医“神”概述
“神”是中华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和命题[2]。中医学认为,“神”的范畴,有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2种不同的理解。从广义上理解,“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者和调控者,从狭义上理解,“神”主要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人体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精神思维、心理意识等生命活动,均由心所主宰。正如《内经》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灵枢》曰:“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为进一步说明心为大主的作用,《类经》注释提到:“心总五藏六府,为精神之主,故耳目肺肝脾肾,皆听命于心。是以耳之听,目之视,无不由乎心也。肺朝百脉而主治节,故为心之相。肝主谋虑决断,故为心之将。脾主肌肉而护养藏府,故为心之卫。肾主而成立其形体,故为心之主外也。”人的心理思维等精神活动属于中医学狭义之“神”的范畴,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内经》提出了“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现象,主要是指感知、记忆、思维、情绪、意识及想象等认知过程,并涉及到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3]。
2 中医“气血”论
气和血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人身之至宝。故《素问・调经论》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灵枢・本脏》也提出:“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在此基础上,后世医家杨士瀛在其著作《仁斋直指方论》中提出:“人之一身,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气与血也。盖气取诸阳,血取诸阴。人生之初,具此阴阳,则亦具此血气,血气者,其人身之根本乎。”由此,进一步阐明气血为人身之源,是生命活动之所系,人身气血在生命活动中的基础作用,并强调了气血与生命存亡息息相关,是人身之根本。气血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两者紧密相关,相互为用,相互依存。故《灵枢・营卫生会》指出:“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由此指出,气与血的生成,均来源于水谷之精气,而且气血同出一源,气与血是相互资生、相互维系的[4]。《仁斋直指方论》中也指出,气血“相随而不相离也”,对于气的功能论述,提出“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运行者,亦气也;营卫之所以运转者,气也;五脏六腑之所以相养相生者,亦此气也”。在对血的论述中,指出“血为荣,荣行脉中,滋荣之意也……灌溉经络,长养百骸”,“肝受血则能视,足受血则能步,掌受血则能握,指受血则能摄”。同时,强调阐述了气和血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等的:“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由此,论述了气对血的温煦、推动和统帅作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血在脉中运行不息,也依赖于气之固摄和推动。
3 中医“气血神”相关论
中医诊治疾病离不开对神的观察,故有“望而知之为之神”的说法,从“神”的变化中捕获相关信息。所以探寻“神”产生的物质基础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5]。气是人身生命活动的原始动力,也是一切生理功能的根源,“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的升降出入、形气转化过程,包括了气具有物质与功能、能量之间的转换的内涵。气的运动变化,从而实现温煦机体、卫外固表、抵御外邪等功能。同时,气具有濡养“神”的功能。《灵枢・营卫生会》曰:“血者,神气也”和《灵枢・平人绝谷》:“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有学者以此为依据,提出“神”以血为基础[6]。《灵枢・本神》:“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此处的“神”是由先天之精气而化生,在人形体产生和生长发育的同时,广义之“神”,即生命的主宰,产生并发挥功能,狭义之“神”,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心理等活动在后天发育过程中逐步产生。而心主神明,是“神”产生和变化的场所,心的功能出现异常时,“神”也会发生异常变化而出现病态反应[7]。故《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总而言之,神的产生是先天之精气与后天水谷之精微共同作用的结果。“神志”在一定程度上为狭义之“神”的范畴,气血津液是神志产生的物质基础。神志多表现为意识、思维、感觉、感情、情绪、语言等多种内容[8]。同时,神志的产生与五脏的生理功能紧密相关,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心的生理功能失常,不能很好地主宰神明和血脉,心神异常,导致思维、意识、情感等出现紊乱。因此,有学者提出,神是以心(脑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为本源,依赖后天水谷精微及化生的气血津液的滋养,从五脏功能活动中具体地体现出来[9]。
神志病是指在情志、饮食等各种病因作用下,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引起脑神功能失常,致人体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神志活动障碍的一类疾病,即凡以神志异常为表现的病证皆可纳入神志病的范畴,既有神志异常导致疾病,又有因疾病而表现出异常的神志变化。五脏功能正常,气机调畅运行,是生命活动及神志活动正常的保证。气血是“神志”的核心物质基础。神志病的发生,均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七情所伤等诸多因素导致人体气血运行失常而引发;在此基础上,出现痰、瘀、火等病理产物,并且相互搏结,出现痰气交阻、痰火郁闭、瘀热交织、痰瘀互结等病理变化,导致疾病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因此,气血及其相关理论在神志病的诊疗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8]。
4 冠心病与中医“气血神”的关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造成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导致心肌的缺血缺氧,出现胸痛、胸闷等不适症状,严重者出现冠状动脉闭塞造成心肌坏死。根据冠心病的症状表现,与中医学的胸痹类似,中医治疗此病按胸痹进行论治。据多项研究调查,抑郁症状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发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群,普通人群抑郁症状的发病率为15.1%~22.5%,而冠心病患者抑郁症状的发病率高达52.1%~63.4%,约45%的心肌梗死患者伴有抑郁症状,而抑郁的情绪表现不仅干预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同时影响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主要表现在:冠心病伴发抑郁症状可以加重躯体症状,增加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影响疾病的转归,使冠心病病情加重,甚至引起猝死,病死率增加[1,10]。
现代医学表明,冠心病属于一种心身疾病,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心理精神因素与躯体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1]。按中医学的理论,冠心病伴有精神症状,相当于胸痹伴有神志的改变,是指在机体胸痹发生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导致精神、情感、认知、意识等神志活动障碍,归属于因疾病而表现出异常的神志变化,在其后期的发展中,神志异常又加重了疾病的进程。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神与志都是脏腑功能的产物,神志活动以气血为物质基础,气血乃由脏腑所化生,脏腑功能又受气血阴阳的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心生血”,《素问・五脏生成》曰:“诸血者,皆属于心。”在心气的推动下,血行脉中,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人的意识、思维、精神、情绪等神志活动维持正常。心气虚主要表现其主血脉的功能低下,日久变发为心血瘀。胸痹多表现为本虚标实,有气滞血瘀、痰瘀互阻等标实之象,又常合并心之气血阴阳的不足。多数学者认为胸痹虽然病情复杂,表现不一,均以心脾气虚、痰瘀阻络证为基本病机。《灵枢》云:“心藏脉,脉舍神。”脑为髓海,元神之府,也是气血汇集之处。《灵枢》又指出:“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
气血的运行变化通过脏腑功能活动表现出来。气的运行变化正常,则脏腑功能活动旺盛,化生血液并运血行;气的运行变化异常,则脏腑难以发挥正常功能,不能化生血液和运血行。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气的固摄作用使血液正常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逸于脉外。气摄血,多是脾统血的体现。脾为气血运行上下的枢纽,其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外灌溉四旁,充溢肌肤,所谓“居中央而畅四方”。心主血脉,上朝于肺,肺主宗气,贯心脉,两者相互配合,推动血液在血脉中正常运行,以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新陈代谢。心主血脉而又生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在血脉内循行,既赖心气推动,又靠脾气统摄,方能循经运行而不溢于脉外。心藏血脉之气,主鼓动一身血液运行;肝藏血,贮藏和调节血液分布。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血充足,肝有所藏,则肝之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平。肝血旺盛,制约肝阳,使之勿亢,则疏泄正常,气血调畅,心神得养,神志活动正常。肝升肺降,也是气血升降、气机疏达、气血调和的一个表现。肝藏血,调节全身血液输布;肺主气,调节一身之气。肺主气功能需血的濡养,肝输布血液又须依赖于气的推动。总之,气血的正常运行,虽赖心主血脉,但同时又须肺主治节、肝主疏泄和藏血及脾统血的协同作用。
在病理状态下,“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始”。《素问・举痛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气血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失和,机体阴阳失衡,引起病变。气血失衡是脏腑失调的病理反应,是导致人体疾病的基本原因[1112]。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冠心病表现在冠脉微循环的障碍,中医认为属血瘀阻络、心络受损。在此,心络相当于冠脉微循环,脏腑、气血、经络等功能受损,导致血行不畅,心络瘀阻,甚则形成微小Y积(血栓),相当于冠脉微循环的完整性受损及灌注不足[13]。外邪侵袭、七情内伤、气血不荣等均可导致心络受损,心络中气血运行受阻、络脉绌急,气血津液输布障碍,成痰生瘀,痰瘀阻络,导致心肌及络脉因缺少气血的濡养而凋亡、坏死[14]。因此,胸痹的产生,是心之气血失和造成的,除表现为胸闷、胸痛等症状外,还可表现在气血失衡导致的心神失养,神志改变,如情志抑郁、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因此,从“气血神”相关理论论治冠心病,可从根本上把握其基本病机,通过调和气血达到调整脏腑功能,形神同治的目的。
5 冠心静胶囊组方特点及其内涵
气血失调,气虚血瘀,心神失养是冠心病的基本病机,针对其主要病机,益气活血,安神定志是冠心病的治疗法则。冠心静胶囊由人参、丹参、三七、赤芍、川芎、苏合香、红花、玉竹、冰片等组成,具有益气活血、安神定志,化瘀止痛之功效,主要用于气虚血瘀引起的胸闷、胸痛、痛有定处、心胸隐痛、动则益甚、气短、心悸、情志抑郁、失眠多梦、健忘及冠心病见上述症状者。
人参,素有百草之王之美誉,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说明人参能补益五脏之气,安和五脏神志。在此基础上,后世医家及本草著作对此功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如《药性论》进一步指出人参:“主五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本草乘雅》:“人参功力,安定精神魂魄意志,于仓忙纷乱之际,转危为安。定亡为存。生处背阳向阴,当入五藏,以类相从也。”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心包、肝经。主入血分,能祛瘀止痛、活血通经、养血安神。正如《药性解》记载:“丹参,味苦,性微寒,无毒,入心经。养神定志,破结除Y,消痈散肿,排脓止痛,生肌长肉,治风邪留热、眼赤狂闷、骨节疼痛、四肢不遂,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理妇人经脉不调、血崩带下。”方中人参主入气分,大补元气,尤其补益心气,五脏气足,神志得以安和;丹参,主入血分,活血止痛,养血安神。两药配伍,一气一血,一补一攻,益气活血,安神定志,气血并治,心身同调,切中胸痹(冠心病)的病机特点,共为方中君药。三七活血定痛,赤芍散血中之滞,红花能痛经止痛,苏合香辛散走窜,四药皆有止痛之良能,共助君药行血中之滞,通经活络而止疼痛,为方中臣药。川芎,行气活血而止痛,加强君臣药的活血止痛之功,玉竹,滋阴生津而润燥,防止活血化瘀药辛散太过,同时,助人参补气生津之功,两药共为使药。冰片,味辛、苦,性凉。归心、肺经。辛味善走,如《本草分经》记载:“辛、香。善走。体温用凉,先入肺,传于心脾,而透骨通窍,散郁火,辟邪,消风化湿。风病在骨髓者宜之。”在方中直入心经,透达心窍,通经止痛,为方中使药。现代研究表明,人参中含有多种皂苷,挥发油,多糖,维生素B1,B2,C等成分,其中主要活性成分为皂苷类,包括人参皂苷Rb1,Rb2,Rb3,Rc,Rd,Re,Rg1,Rg2,Rh1,Rh2等,尤其人参皂苷Rg1,是快速缓解疲劳、改善学习记忆、延缓衰老的主要有效成分,并且在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均有很强的药理活性,如保护心肌细胞、抗心肌缺血和促血管再生作用、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益智、抗神经细胞氧化损伤等作用[1516]。丹参的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心脑血管系统,能调节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保护神经元,抑制凋亡细胞,提高脑血流量,从而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同时保护心肌、改善微循环、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学习和记忆功能等方面[17]。三七中含有三七总皂苷,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明确的治疗效应,能改善心肌缺血、抗血栓、抗炎、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善脑缺血损伤等方面的作用[18]。冰片有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保护心脑、双向调节神经系统、提高其他药物生物利用等作用,能显著促进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的吸收,提高治疗药物脑组织中的浓度,提高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19]。
纵观全方,人参主入气分,大补元气,尤其补益心气,五脏气足,神志得以安和;丹参,主入血分,活血止痛,养血安神。两药配伍,一气一血,一补一攻,益气活血,安神定志,气血并治,心身同调,切中胸痹(冠心病)的病机特点,共为方中君药。三七活血定痛,赤芍散血中之滞,红花能通经止痛,苏合香辛散走窜,四药皆有止痛之良能,共助君药行血中之滞,通经活络而止疼痛,为方中臣药。川芎,行气活血而止痛,加强君臣药的活血止痛之功,玉竹,滋阴生津而润燥,防止活血化瘀药辛散太过,同时,助人参补气生津之功,两药共为使药。冰片,辛味善走,直入心经,透达心窍,通经止痛,为方中使药。全方合用,配伍严谨,气血并施,形神同治,能益气活血,安神定志,通经止痛,对于气虚血瘀引起的胸闷、胸痛、痛有定处、心胸隐痛、动则益甚、气短、心悸、情志抑郁、失眠多梦、健忘及冠心病见上述症状者尤为适宜。
[参考文献]
[1] 陶贵周,毛慧子. PCI术前术后的心理障碍识别与处理[J].医学与哲学,2014,35(3B):86.
[2] 蔡光先,瞿岳云,肖子曾.中医神脏相关论[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2):1085.
[3] 王军瑞. 浅谈《内经》神之特性[J].国医论坛,2000,15(4):47.
[4] 王玉凤. 杨士瀛的气血理论及用药规律研究[D]. 福州:福建中医学院,2003.
[5] 李生财,梁永林,贾育新. 中医“神”的含义物质基础及其特性[J]. 中医药学刊,2002,20(5):650.
[6] 位燕.论神与脾胃的关系[J]. 山东中医杂志,1999,18(12):531.
[7] 沈济人,赵会芹.精、气、神新说[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9,16(2):8.
[8] 赵永厚,赵玉萍,于明. 神志病之“脏腑气血脑神”诊疗思维的构建[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4):353.
[9] 周杰,段延萍.初析《灵枢・本神》中的神[J].光明中医,1998,13(78):4.
[10] 陈h舟,朱建平. 中医问诊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J]. 医学与哲学,2013,34(9A):77.
[11] 李露露,颜新,韩天雄,等. 论气血病机学说的演变与创新[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3):240.
[12] 张海啸,杨叔禹,曹洪欣,等. 王清任的气血相关理论及用药特点[J]. 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246.
[13] 卢健棋,温志浩.中医药干预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近况[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5):597.
[14] 吴宝,刘红旭,李爱勇.心肌缺血/再灌注无复流机制及中医学思考[J].中国中医信息杂志,2010,17(6):106.
[15] 高妍,薛薇,李敏,等. 人参皂苷Rg1的中枢药理作用及多靶点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6,21(1):107.
[16] 董艳红,胡婷婷,代良萍,等 .人参皂苷Rg1对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3):30.
[17] 马丙祥,董宠凯.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中国药房,2014,25(7):663.
篇5
关键词:韩国大学;教育管理;现代大学制度;教育改革
一、国内高校内部管理的泛行政化及其弊端
任何一个组织,都具有特定的目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并提高活动效益,应具有根据功能和分工而制度化的职位分层与部门分工结构。大学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人才培养和学术发展,一切资源的配置都应该服务于这一目标,大学内部组织机构是为完成这一目标而设立的,应该精简高效,满足大学内部运行的基本需要。
但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内部出现了泛行政化倾向,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官化”。“校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就是这种情况的生动描述。一个不足百名教师的下属学院,具有5-7名正副处级干部,下设若干办公室,若干名办事人员和秘书。如果说设置这么多的管理干部是由于行政管理任务繁重和工作需要的话,这些管理干部应该全身心投入行政管理工作才对,但事实上,大部分的管理干部又同时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成为大学内部所谓的“双肩挑”人员,多数又成为学科或学术带头人。“双肩挑”人员就是学术和行政管理的“两栖人”,既不能全身心投入管理工作,也无法集中精力搞好科研和教学,经常顾此失彼。其多数情况下产生的结果是,利用行政权力占有学术资源,然后再把所获得的学术资源分包给其他一些教师和研究生完成,成了学术“包工头”。
2010年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高校要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探索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近日,国务院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把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作为改革试点的内容之一。这标志着我国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进入了具体操作阶段,并为此提出了不少解决方案。[1][2]
作为我们近邻的韩国,几十年来不仅创造了经济奇迹,高等教育发展也十分迅速。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02年已经达到60%,进入了高等教育的普及阶段。在承担普及高等教育的任务下,其科研指标(以SCI为例)在2003年已经达到世界第13位。在刚刚的QS亚洲2011大学排名中,韩国有17所大学进入亚洲前100名(韩国共有大学200多所),而我国大陆地区只有13所(大陆共有大学2300多所)。从总体水平上可见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与韩国的差距。
如何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差距,建设国际一流大学,我们除了从政府重视和对教育投入方面寻找原因外,近来,也开始寻找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
本文以韩国全北国立大学为例,分析其内部管理体制和架构,希望能够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起到借鉴作用。之所以选择该大学,是因为:其一,韩国和中国同属东方国家,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其二,该大学是国立大学,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财政和学费收入,与我国多数公办高校情况相同;其三,按国内标准,该校应是教学研究型大学,1947年建校,其办学历史与我国多数公办高校相近;其四,关于欧美大学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大学制度目前已有不少论述,而对我们的近邻韩国却较少研究。
二、全北大学的基本概况和管理组织架构
据2010年统计,全北大学共有专任教师1,008名,职员412人,在校生22,600余名,学科门类齐全(共有12个学科门类),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资格。2008年,全校共发表SCI论文850余篇,每年都有研究成果在高水平杂志上发表(如《Nature》,《Science》)。
大学设校长一名,副校长一名,校长由全体教师投票选举,再由政府正式任命,任期四年,任期届满后仍回原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该大学历史上仅现任校长连任成功。
行政机构有:教务处(负责教学教务、教师招聘、教师进修等);学生处(负责学生自治机构和社团管理、学生福利、奖惩、社会服务、人权保护等);计划处(负责大学发展规划、主要业务促进计划、校内组织的设立和废除、大学主要制度的制订、政策研究、大学内外部评估、教师业绩和成果评估);产学合作办公室(负责产学联合和校内研究支援、服务);对外合作办公室(负责大学发展经费筹措、对外宣传、国际交流合作);入学管理部(负责招生及学籍管理);校园开发部;事务局(负责财务、总务、设施管理)。该校共计8个处室,承担了学校管理活动的各项职能。一般每个处室设正、副处长各1名,各处(室)负责人都是从基层教师中产生,任期2年,任期届满后仍回原单位任教;从事行政工作的教师在任期内停止招收研究生,也不得再申报科研项目。学校设教授会,它是审议机构,对学校的重大方针政策进行审议。
学校按照学科门类设置学院,仅设一名院长,负责学院行政工作,任期2年,他是从本学院符合相应资格的教授中产生,任期内一般不从事教学科研活动。各学院大致按专业(或专业群)设系和一名系主任(也称主任教授),系主任任期2年,从本学科教授中产生,基本上由熟悉本学科专业情况的教授轮流担任,不脱离教学科研工作。各系设办公室,一般由在职博士生负责(兼职),并招聘若干名本科生,他们在系主任领导下负责该系的所有事务性(教务和学务)工作。
三、全北大学行政管理工作的特点
1. 教师的招聘和管理
学校专职教师都是由教务处负责公开招聘的。每个专业专职教师的数量根据该专业学生数确定。教师可根据学术业绩和资历的区别,经过评估后直接聘为教授、副教授、助教授或专任讲师。专职教师负责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教学,并可建立研究室。另一类教师为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都具有博士学位,可以同时在该专业部门教授的研究室参与研究工作。
专职教师的招聘是极其慎重和严格的。每个专业需要补充的教师数量,根据现有学生人数确定,学生人数较少的情况下,也要配备最低限额的教师,以满足基本的教学科研运行需要。由于韩国大学在校生人数比较稳定,因此每年补充的教师人数也很有限。一般都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应聘人员的业绩首先要经过本部门全体专职教授的评估,每个教授都要提出书面意见,评估结果提交学校招聘委员会进行再次评估,最终确定聘用结果。每个教授的评估意见在参与评估的人员之间是公开的,因此一般都是负责任的。教师一旦被聘用,就成为教育公务员,与政府公务员具有相对应的待遇。
所招聘的教师充分体现学术背景的多元化和差异化,既有分工,也有协作。即使在同一个学科内,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研究方向和专长,共同支撑该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专职教师大多毕业于国内外名牌大学,多数毕业于欧美或日本大学,有多年国内外学习经历,都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阅历。
每个学科专业都由一个德高望重、学术水平高、一般为该专业的创办人担任首席教授,定期讨论并制订本学科专业的发展规划。每个教授都有很强的自律意识和民主意识,彼此尊重所从事的学术工作,充分体现了大学的学术自由精神。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行政管理提供了人才基础。大学的管理人员都从专职教师中产生,任期结束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几年之后,仍有可能被任命为其它岗位的管理人员,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工作能力,使得教学和科研工作以教授为主主动展开,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主要做好服务和协调工作,行政领导不必充当“牧羊人”的角色。
这支高素质的专职教师队伍,构成了学校教师的主体,成为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基本核心力量。这些毕业于不同国家不同高校的教师,使得教师队伍呈现多元化局面,每个教授都具有独特的理念,体现在教学和科研上,都具有不同的风格。
兼职教师一般从刚毕业的博士生中选聘。由于专职大学教师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因此这一职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不少博士生毕业后留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但不是正式教职,工资按照课时多少支付,收入水平与专职教师相近。兼职教师课余时间从事研究工作,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也可申请政府资助,出国留学。条件成熟时,可以申请应聘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一般承担部分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专职教师则主要承担专业课教学和研究生教学。
学校计划处对专职教师进行考核,每年对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成果进行考核,教师工资的晋升根据其成果决定。
2. 学校内部的科研管理
对外协作处下设研究支援科,统筹学校的科研管理、服务和支援。研究工作以各学科教授为主开展。各教授根据本研究室的人员情况决定申请研究项目的多少。科研管理部门主要在教授和政府、基金会、企业之间起到牵线搭桥作用,组织召开科研项目说明会,负责在研项目的管理工作。
研究课题来自各级政府、基金会和企业。来自政府和基金会的项目,其申报和评审较为规范和公正,与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颇为相似,这就减少了靠行政权力获得科研项目的机会,从而避免了行政权力对学术资源的垄断。来自企业的科研课题,部分采用招投标形式,部分则由教授本人与企业直接联系获得。值得一提的是,韩国高校内部承担的科研项目大部分是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近年来韩国中央政府启动了几项大型研究计划,如21世纪智力韩国(BK21)、世界级大学建设计划(WCU)。地方政府则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启动了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先导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等,投入了大量经费,这些经费的投入,并不追求直接经济效益。
每个专职教授各自都有独立的研究室,研究工作主要在教授指导下由研究生完成。中小型研究课题一般以教授领导的研究室为单位申报。教授之间可以以自己的研究室为基础联合成立研究所,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和优势,分工协作,对外共同申报大型科研项目。项目申报成功后,再按照事先的分工对研究任务进行分解,在不同的研究室完成。
由于韩国的科研投入比较大,科研项目不再是稀缺资源,可以保证每个教授都有在研科研项目,因此教授在申请项目时都是量力而行,不会出现教授之间为争取项目而过分竞争,也不会出现项目过多完成不了的现象。因此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不必承担科研项目的分配职能,只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
由于每个教授都建立有研究室,且研究方向不同,因此一般不会出现试验室重复建设的情况。相反,教授之间的科研资源都有互补性,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事实上,除学校建设有共同试验室外,各个研究室的资源也实现了全校共享。具体做法是,无论科研仪器归哪个试验室管理,这些仪器设备都可以在网上申请使用,各研究室都有义务为其他研究室的人员提供帮助和指导,也可以收取一定费用,收费标准则由学校统一制定。
3. 领导岗位的任期制
行政领导岗位都有严格任期。教师岗位和领导岗位具有相对应的级别和待遇。从教师到行政领导岗位,再从行政领导岗位回到教师岗位,只是工作岗位和角色的转换,无论是从事教师或者是行政领导工作,教师都始终保持学者本色。长期对学术成就的追求,使得这些教授始终把教学和科研的成功作为最高的职业理想,因此教授们安于本分,专心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他们在需要时,从事领导管理工作,任期结束,则又成为普通教师。
领导工作和学术工作之间并不存在一个天然的鸿沟,丰富的阅历和长期的从事具体工作的经验使得大学教授们具备管理能力,因此可以随时被任命为管理干部,走上管理岗位。角色的不断转换,使得教师和行政领导都能够换位思考,在制订政策时真正能以学术为本,真正体现学者治校、教授治学的理念。
走上行政领导岗位的教授,任期内不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系主任除外),专心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这就防止了靠行政权力对学术资源的占有和垄断。任期制带来的高流动性使行政管理队伍具有新陈代谢功能,使得管理队伍富有活力。
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都是一种常态,仅是岗位的变换。管理人员从教师中来,再回到教师中去,有效防止了“官本位”,这样的管理体制,真正实现了“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行政管理人员的本色仍然是学者,由学者型管理人员主导下制订的制度,也都只能是有利于学术发展,有利于“学术本位”的确立。
四、全北大学的管理对于国内高校去行政化的启示
(1)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这就使得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成为可能,使“被管”变成自我管理,可以减少行政干预的机会,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科研上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最大潜能,同时也使管理队伍精简高效成为可能。(2)一支以追求学术进步为职业理想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使得“学术本位”的确立成为可能。(3)领导岗位严格的任期制保证了学者治校,保持了管理队伍的流动性,可以避免“官本位”的发生。(4)高水平教师队伍为管理队伍输送了人才,保证了学者治校,教授治学。(5)管理工作与学术科研的分离,是防止权力垄断和学术资源垄断的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中药 尿酸利仙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TNFα 人血管内皮细胞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NiaoSuanLiXian containing serum on expression of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VCAM1) mRNA i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induced by TNFα.Methods: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was cultured and stimulated with different density(12.5,25,and 50 μg/ml) of TNFα in vitro,.At the same time,the cells were coincubated with 25 μg/ml density of TNFα for 8,16,24,and 48 hours.They were interved by different density (2.5%,5%,and 10%)of NiaoSuanLiXian containing serum. The expression of VCAM1 mRNA i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was detected by RTPCR.Results:The expression of VCAM1 mRNA i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induced by TNFα increased significantly(P
Key words herbal NiaoSuanLiXian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TNFα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高尿酸血症是除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冠心病(coroary heart disease,CHD)主要危险因素外的又一被公认的高危因子。如今控制高危因素的意义不仅在于调控目标值,而是通过抗血管壁的炎症来控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笔者用中药尿酸利仙颗粒剂治疗高尿酸血症,在临床应用多年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旨在探讨中药尿酸利仙(含药血清)抗黏附、抗血管壁慢性炎症的分子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
RPMI1640培养液 、胎牛血清(FCS)和青霉素、链霉素为英国Gibco Brl公司产品;二性霉素B、胰蛋白酶均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RNA提取试剂Trizol、逆转录和PCR扩增试剂盒、引物合成均购自上海生物工程公司。
1.2 内皮细胞株
血管内皮细胞株(endotholial cell of vessels,ECV)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友情提供。
1.3 内皮细胞培养
将细胞复苏后,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内含青链霉素各100u/ml)培养,消化传代采用0.25%胰酶,0.02%EDTA,培养条件为5%CO2、37℃。
1.4 人血清制备
1.4.1 正常人血清制备
选择体检合格的年轻志愿者4名,晨各抽空腹血15ml,共60ml,离心,取血清,超滤,置-40℃冰箱保存备用。
1.4.2 含药血清制备
以上4名志愿者,给服尿酸利仙颗粒剂,每天2次定点、定时服用,第5天晨空腹将2次的药并一次服下,2小时后抽血各15ml,共60ml。离心,取血清,超滤,置-40℃冰箱保存备用。
2 实验方法
2.1 不同浓度TNF
α对人血管内皮细胞VCAM1mRNA表达的影响 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用10%正常人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TNFα低、中、高浓度刺激组(在空白对照组基础上分别加入TNFα,浓度分别为12.5、25、50μg/ml)。
2.2 不同时间TNF
α对人血管内皮细胞VCAM1mRNA表达的影响 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10%正常人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8、16、24、48小时TNFα刺激组(培养液中加入TNFα至终浓度为25μg/ml,分别孵育细胞8、16、24、48小时)。
2.3 中药尿酸利仙含药血清对TNF
α诱导的人血管内皮细胞VCAM1mRNA表达的影响 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用10%正常人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TNFα刺激组(在空白对照组基础上加入TNFα至终浓度为25μg/ml),尿酸利仙含药血清低、中、高浓度干预组(在TNFα刺激组基础上加入2.5%、5%、10%尿酸利仙含药血清,用正常人血清将血清总浓度补充至10%),孵育细胞16小时。
2.4 RTPCR检测VCAM
1mRNA表达 将血管内皮细胞传代于培养瓶中,待长至60~70%融合时用无血清培养液同步24小时,按上述方法刺激。去上清,用预冷的PBS液洗涤1~2次。Trizol试剂提取各组细胞总RNA,两步法进行逆转录和产物聚合酶链扩增反应(RTPCR),GAPDH作为内参照。PCR反应条件为:95℃5min;95℃30s,56℃30s,72℃30s,35个循环;72℃10min;扩增产物经1.7%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凝胶成象系统成像,用Bio Rad quanity one软件对条带进行半定量分析,VCAM1 mRNA的相对含量分别用其与GAPDH特异性条带的积分光密度之比值表示。引物序列:VCAM1,700bp,5′ AGT GGT GGC CTC GTG AAT GG 3′,5′CTG TGT CTC CTG TCT CCG CT3′;βactin,540bp,5′ GTG GGG CGC CCC AGG CAC CA3′,5′ CTC CTT AAT GTC ACG CAC GAT TTC3′。
2.5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表示,用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P
3 实验结果
3.1 不同浓度TNF
α对人血管内皮细胞VCAM1mRNA表达的影响 低、中、高浓度TNFα刺激组细胞VCAM1mRNA表达均较空白对照组有显著增高(P
3.2 不同时间TNF
α对人血管内皮细胞VCAM1 mRNA表达的影响 在25μg/ml的TNFα刺激下,内皮细胞VCAM1mRNA表达在16、24、48小时均显著上调(P0.05),见表2,图2。
3.3 中药尿酸利仙对TNF
α诱导的人血管内皮细胞VCAM1mRNA表达的影响 与TNFα刺激组比较,低、中、高浓度的尿酸利仙含药血清干预组细胞VCAM1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
4 讨 论
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形成包括两个重要环节:①血液中单核细胞(monocyte,MC)与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黏附,继而迁移到内皮下转变为组织巨噬细胞(macrophage,MP);②MP或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MC)摄取脂质后转变为泡沫细胞。因而单核细胞黏附于动脉内皮是AS损伤形成起始的重要事件[1],介导单核细胞黏附的内皮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是控制单核细胞在血管壁积聚的关键调控点。研究表明,介导血细胞和其他细胞尤其是血管内皮细胞黏附的黏附分子主要为前3种超家族[2]。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VCAM1)又称INCAM或CD106,也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用IL1、IL4和TNF诱导EC可促进VCAM1的表达。表达高峰在10~14小时,持续72小时。T细胞、NK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的整合素受体(VLA4)可与EC表面的VCAM1结合,并介导这些细胞黏附、穿越内皮[3]。VCAM1在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上均有表达[4]。VCAM1的表达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其存在两种激活途径:①蛋白激酶C(PKC)的激活途径;②不经过PKC的激活途径[4]。
本实验观察到TNF
α能使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VCAM1mRNA表达增强,当人血管内皮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TNFα(浓度12.5、25、50μg/ml)后,其VCAM1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P
参考文献
\[1\] Munro JM,Cotran RS.The pathogenesis of atherosclerosis:atherogenesis and inflammation\[J\].Laboratory Investigation,1988,58(3):249261.
\[2\] 高魏.黏附分子与动脉粥样硬化\[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0,22(1):2830.
篇7
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关系网络”等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业界耳熟能详的词汇,并被多个学科使用于具体问题的分析。一方面,作为对现实世界真实描述的一个有价值的概念,人们就“社会资本”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以期能全面掌握这一反应人与人之间关系及其价值的词汇的内涵,从而通过它进一步解释其他各种现实和不同学科问题;另一方面,在对“社会资本”运用的过程中,还存在多种误区。如在未对“社会资本”的内涵进行明确界定的基础上,就过多使用其解释阐述其他问题,导致对“社会资本”的滥用,最终使人们不知所云。因此,不同学科在使用“社会资本”这一热门概念分析解决具体学科问题时,有必要在明确“社会资本”相关性质、内涵、作用条件基础上来运用它。同时,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也将进一步丰富“社会资本”的理解,并为其内涵的拓展提供现实条件。本文将对管理学这门学科,来谈谈它与“社会资本”理论的关系。
1“社会资本”的性质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最早使用“社会资本”这一概念的是汉尼芬(L.J.Hanifan),他认为“社会资本……是指那些占据人们大部分日常生活的可感受的资本,包括良好的愿望、友谊、同情以及作为社会结构及本单位的个体和家庭间的交往”(转引自Woolcock,1998)。随后众多学者分别根据自身的理解和研究对“社会资本”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如布迪厄(Bourdieu,1980)、普斯南(Putham,1995)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组织特点,如信任、规范和网络等,像其他资本一样,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它使得实现某种无它就不可能实现的目的成为可能,并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柯尔曼(Coleman,1988)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对行动者有利的藏于社会结构中的资源。我们认为“社会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并可被发掘利用的一种无形资源。
从学科的角度看“社会资本”源于经济社会学,是社会经济学,尤其是新经济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很好地理解“社会资本”的性质,就应从其学科的特点着手。经济社会学是经济学与社会学两大类知识的融合。据柯尔曼(Coleman,1988),经济学在经济人假设前提下,提出效益可以通过人的活动实现最大化,而社会学则充分强调社会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他认为经济社会学是两者之间取长补短的过程。即在承认理性人假设下,结合环境等社会因素来探讨人们的行为,而“社会资本”理论作为两大类知识相结合的产物,必然具备以上的特性。其次,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以“嵌入”和“经济的社会建构”为核心概念的新经济社会学诞生了(朱国宏、桂勇,2005),引领着经济社会学向一个更新的领域发展。更准确地说在此背景下,提出的社会资本概念,由于其集中诠释体现了“嵌入”和“经济的社会建构”这两个核心概念(从社会资本的定义便可看出),因此构成了新经济社会学的一个核心理论,或可称之为是其他新经济社会学理论的基础或具有“工具性意义”(Coleman,1988)。社会网络也可被理解为社会资本的又一特点。
2“社会资本”的作用
社会资本的作用主要是基于其性质而谈的。简言之,社会资本最基本的作用就在于能够帮助理解存在于社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这一资源所产生的巨大能量。而这一理解更具体地看,既可为个人提供各种支持,同时对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促进技术创新及增强社会凝聚力都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而社会资本延伸的作用主要在于:(1)作为对经济学中各种资本的补充,社会资本丰富了人们对客观事实的认知和理解,使人们认识到,除了物质资源以外,对社会资源进行投资,通过个体的动机行为也是可以产生回报和收益的。(2)社会资本作为新经济社会学的工具,为新经济社会学的许多其他理论提供解释、理解的工具。如企业文化中信任的产生、劳动力市场的组成及职业流动、招聘等方面;经济制度的起源、经济秩序和契约所产生作用等。(3)作为经济学与社会学相融合,用于描述客观现实的新概念,社会资本这一工具性概念必将对其他相关学科的有关问题提供解释力。目前,所应用的学科主要有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门学科领域。其中,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丰富,在众多相关领域发挥着作用。
3“社会资本”与管理学研究
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人的行为所产生的效率问题。具体地说,就是如何通过对有限资源的配置,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芮明杰,1998)。这一研究主旨就已将管理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式及其范式包括在内了。在这里,研究社会资本与管理学研究的关系,首先就应分别对社会资本和管理学弄清其内涵及研究内容,再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具体说,两者的关系应当是双向影响的。即社会资本会更多地在研究内容方面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具体管理对策等方面产生影响;而反过来管理学研究更多地是通过最新的发展热点为社会资本提供新的研究课题和新的挑战。下面将具体来看看这两者的相互影响。
(1)社会资本拓展了管理学研究主旨的内涵。首先,社会资本理论扩展了管理学对“资源”的认识和理解。传统上,管理学所指的“资源”主要指有形资源(主要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和无形资源(主要包括企业声誉等)。社会资本理论则指出社会资源是社会资本的来源,通过对人与人之间这种特殊资源的投资,是能够获得回报的,从而将管理上对“资源”的认识扩展至更广泛的范围。其次,社会资本理论加深了管理学中对“有效配置”的理解。“有效配置”一般是指配置的效率与效果(罗宾斯,2005),即通过正确的方式获得期望的结果。而社会资本的影响更多在使用的“正确”方式上,这方面主要表现为社会资本理论突破传统管理学思维,更多强调非正式组织,沟通和信任等软性方式在有效配置资源时所起的作用。这对于之前的管理思维是一大补充。另外,社会资本理论对管理学“目标”的含义也有所拓伸,使得传统的“利益最大化”目标和现代的“人本关怀,和谐发展”目标进一步发展至“集体共生”的类生态目标。将关系网络融入管理学目标,事实上不仅强调和谐,而更多地是对这种资源的利用观。最后,社会资本理论增加了“达到组织目标”的作用。而这一点可以和上一点的资源利用相结合来理解。这不仅丰富了一般的目标拓展观点,而且进一步体现了管理学研究主要载体企业的特质,有很大意义。
篇8
1.管理学的价值性困境:回顾、争鸣与评论
2.再问管理学——“管理学在中国”质疑
3.秘书学具有鲜明的管理学学科属性
4.中国管理学发展方向之管见
5.实践视角下的管理学学科属性
6.管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学科地位
7.中国管理学反思与发展思路
8.管理学批判理论述评
9.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建构研究
10.管理学百年回顾与展望——第4届“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述评
11.走向21世纪的管理学
12.管理学百年与中国管理学创新发展
13.国内外管理学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的比较分析:2001~2009
14.管理学如何才能“致用”——管理学技术化及其方法论
15.PBL教学法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16.管理学: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
17.寻找管理学理论的科学性
18.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管理学学科半衰期研究
19.元管理学:研究对象、内容与意义
20.“管理学在中国”研究的理论反思与实践探索
21.论管理学的普适性及其构建
22.基于知识图谱的管理学理论前沿分析
23.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与学科定位
24.东方管理学视角的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
25.从管理学到公共管理学——历史角度的考量
26.管理学的元问题与管理哲学
27.管理学范式理论述评
28.经济学与管理学区别和联系的再思考
29.试论我国教育管理学的理论类型
30.比较安全管理学研究
31.基于CSSCI的我国管理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32.管理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法改革与设计
33.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的发展述评
34.“管理学在中国”研究:概念、问题与方向
35.构建中国管理学理论自信之路——从个体、团队到学术社区的跨层次对话过程理论
36.调节变量在中国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37.中国管理学发展进程:1978~2008
38.中国管理学研究情境化的概念、内涵和路径
39.中国管理学构建问题的再思考
40.试问管理学——管理学在中国侧议
41.科学观之演进与管理学科学属性之争
42.扎根理论研究法与管理学研究
43.基于管理学视角的旅游规划失灵分析及对策
44.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实践与思考
45.管理学方法与经济学方法的借鉴、融合
46.中国当代行政管理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分析
47.再思管理学学科性质与使命——管理学价值分析方法论探索之导引
48.管理学门类的诞生:知识划界与学科体系
49.个人知识交互现象及管理学意义
50.中国教育管理学30年:成就、特点与问题
51.西方管理学属性之争对中国管理学元研究的启示
52.论教育管理学的社会科学属性
53.网络范式下的管理学研究及前沿热点
54.公共管理学:定位与使命
55.中国情境下的管理学研究探索——基于理论发展脉络的视角
56.管理学合法化运动的历史、危机与前瞻
57.混沌理论对管理学发展的启示
58.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
59.本土化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回顾与展望
60.管理学研究中的社会网络范式:基于研究方法视角的12个管理学顶级期刊(2001~2010)文献研究
61.经济学视角下管理学研究方法建构探究
62.管理学的意义虚无、境界考察及价值反思
63.学术期刊核心编委群体识别和测度——以管理学CSSCI期刊为例
64.财务管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65.管理学学科属性的定位——基于交叉学科的视角
66.管理学研究的理性回归和道德坚守——管理学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
67.中国战略管理学的近期发展:一种本土视角的回顾与前瞻
68.论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教学改革
69.中国管理学发展进程:1977—2006
70.管理学视角下的民营化现象:一个多层面的研究框架
71.对2000年以来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方式的考察——基于805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内容分析
72.论管理学范式革命
73.“管理学在中国”——本土化学科建构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
74.管理学发展的历史逻辑
75.论管理学的现代主义遗产与后现代精神
76.浅议管理学中的案例研究方法——特点、方法设计与有效性讨论
77.“中国管理学”发展中的范式问题
78.面向中国问题的管理学研究
79.从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西方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范式”变化
80.2009年我国管理学热点问题研究
81.我国信息管理学发展现状与趋势
82.管理学研究方法:基于人的特殊性视角
83.论本土实践经验对中国管理学的理论建构
84.学术期刊开放存取现状与模式研究——CSSCI管理学期刊案例分析
85.管理学的历史演进:研究范式的角度
86.中国管理学案例研究:综述与评估
87.问题与抉择:高等教育管理学发展中的反思
88.西蒙管理学研究方法论探微
89.基于引文分析的文献老化研究——以图书情报和管理学为例
90.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91.论教育管理学的性质
92.西方管理学流派的重新划分
93.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对象与方法及其相互借鉴
94.图书馆学、情报学与信息科学、信息管理学等学科的关系问题
95.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管理学——从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说开去
96.论中庸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97.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是关于公共教育管理的科学
98.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篇9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管理学 教学模式
《管理学》作为高等院校经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虽然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但多媒体的丰要作用是辅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演示的工具,或者作为公开课上装点的道具,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如何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内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是《管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当务之急。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与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将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各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去,改革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带动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包含三个方面的涵义:(1)营造(或构建)新型教学环境;(2)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3)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其实质是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义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学能工具,而是要通过新型教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建构,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信息技术为《管理学》课程构建新型的教学环境
当前,《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信息加’r的主体,而不是外部信息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如何真正成为管理学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改革目标,就不应离开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应用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管理学》教学信息系统,将学院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大学校园网和国际互联网(Intemet)联为一个有机的教学媒体体系,为改革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模式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1.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现代教学媒体例如幻灯、投影在课堂的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电子教室,由于具有图、文、声并茂,信息传播量大,同时速度快的特点,并且具有形象、直观的教学感染力,使抽象变具体,由静变为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的认识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多媒体计算机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下,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作业练习,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种参与活动就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2.多媒体计算机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资源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超文本(Hypenext)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超媒体、超文本等方法表述《管理学》教学信息内容与学生大脑知识的网状结构相匹配,使教学信息内容走向形式多样化、思维个体化,交叉化和综合化,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白己的学习需求,寻找学习专业知识的切入点,并且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再把各种管理学学科知识进行有机的组织和链接,最后系统掌握管理学理论与方法。
3.计算机的网络特性和虚拟特性,有利于解决管理学教育资源严重滞后现实需要的难题。
利用计算机的网络特性,使得教育信息资源实现共享,使《管理学》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大大减少。通过建立学院教师教学素材库、学生在线学习资料库和电子作业系统,学生的《管理学》实验软件系统和实验案例库,可以把学院内优质的管理学教学资源集中起来,放在学院的管理学教育网站,供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学习或下载。利用计算机的虚拟特性,可以创立虚拟化的教学环境,如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等,使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从而有利解决了目前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大规模扩大招生而造成的师资不足,教学场地、图书资料紧缺的难题。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管理学教学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体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学内容)这3个要素组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要增加一个教学要素――教学平台(教学媒体)。既然是一个教学系统,从系统的观点考虑,这几个要素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信息化教学结构形式――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与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内容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简单的教师传授的内容,也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之一;信息平台(信息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交流的激励工具。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管理学》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形式:
1.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开发和设计CAI课件,实施网络教学
CAI是指计算机辅助教学,它是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为一体,通过直观生动的形象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管理学》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内容,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Pow-erPoint、DreamWeaver、Frontpage等多媒体制作软件上设计文稿,并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演播进行教学。教师还利用个人主页,设计、制作和网页课件供学生学习,并对学生的学习跟踪辅导、即时应答,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训练次数、训练难度,可以即时得出训练成绩和答案以便使学生了解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利用公众交流平台实现课后的互动交流
公众交流平台在《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案例教学虽然跟学生能达到一定的互动,但课堂时间有限,并不是所有同学都能表达他们的观点,如何才能达到真正
意义上的互动交流是现阶段研究的重点之一,而QQ群、BBS、博客等一些交流平台正好弥补了这点。例如博客具有公开性、互动性、公共性、即时性、私密性、个性化等特点,作为《管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渠道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有利于师生课外之间的交流;第二,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博客给了众多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第三,可以缓解教学资源的不足。案例介绍既不占用课堂时间,也给了学生课前讨论的机会,大大提高了案例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3.利用网络实现《管理学》的远程教学
远程教学是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向那些在空间和地理上与教师相分离的众多学习者进行的教学活动。实现《管理学》远程教学,学校需要建设管理学专业网上课程资源,包括网上教材、网上课件、题库、信息资料库、管理学相关的案例库等;开发研制《管理学》远程教学的软件平台;建设《管理学》课程网上实验室;建立远程教学的选课、教学、考试和学籍管理等管理机制;形成《管理学》远程教学系统的教学、科研、维护、管理等体系。远程教育把学习的支配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真实的回归,网上教学排除了时间、空间及人为因素的限制,学生可能随时随地使用计算机调取网上的信息、检索资料,在自己合适的时间点播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还可以通过网络与他人讨论交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实施信息技术与《管理学》课程整合条件
信息技术并不是一经引入到教育当中就能够很好的与课程进行整合。整合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必须有一定的条件,归结为以下几万而:
1.观念转变是“整合”的先导条件
首先实现“整合”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恕、的转变是首要条件,其中包括学科观、教村观、教学观等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为了建立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教学模式,高校必须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能方面的培训。通过对教师的培训,首先培养起教师这方面的素质,才能够由他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2.网络平台的搭建是“整合”的基本条件
信息技术与《管理学》课程整合必须构建一个扩展性的硬件平台,而且要配上良好的配套设施和软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功能。
3.丰富资源是“整合”的重要条件
在资源建设上,首先要制定一个建设资源库的标准,即科学性、目的性、先进性、启发性。具体资源库的建设上可以从两个途径进行操作。一是购买;二是教师从网上下载整理和独立制作开发相结合,这样既快捷,效率也高,使用方便,同时资源的形式也要尽可能的丰富,为“整合”提供良好、强大的资源支撑。
4.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是整合的必要条件
篇10
关键词:药事管理 网络教学 教学方法
一、药事管理学在高校药学类专业中的课程定位
药事管理学是药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多门学科彼此渗入交织、共同构成的一门药学类边缘学科,是药学高等教育必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以药事管理法律、法规等为核心和焦点,介绍我国药事管理的政策制度、法律体系,以及药事行为活动全过程的现行管理规范,使学生全面掌握药事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内涵,并能运用于药学实践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药学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对各种药学活动科学和规范的管理。培养药事管理应用型复合人才,构建高素质的药学组织管理队伍,是我国药学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对树立药学活动管理的规范化意识形态及规范药学各项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高校药事管理学传统教学的弊端
1.授课模式单调乏味,缺乏吸引力
药事管理学传统教学模式是针对教材知识点的系统授课,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教学缺少互动,加之课程内容多为理论和法规,一些术语比较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知,常常是教师讲得无劲,学生听得无趣,课堂气氛沉闷。
2.课堂理论授课脱离药学实践
药事管理学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与学生未来就业紧密相关。麦可思公司2016年相关高校药学课程对职业影响报告显示,药事管理学与药学专业毕业生有重要的职业实践关联。但是,目前我国各高校药事管理学教学大多脱离药学实践活樱课程教学缺少实践见习环节,学生难以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药学实践充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改革这种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模式,才能达到药事管理学的教学目标,满足现代药学类人才培养的需求;只有将课程基础理论和药学实践有机融合,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领会和接受理论知识,体现知识的实用性,才能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以致用。
3.规划教材再版更新周期长,内容相对滞后
药事管理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政策导向性,这就要求药事管理学的教材修订改版要与时俱进,紧跟政策发展。目前,我国药事管理正处于法律法规修订完善阶段,社会经济、科技和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药事管理相关内容的长足发展,很多内容更新速度较快,而全国高校规划教材每5年修订一次,导致药事管理学教材内容更新迟缓,滞后于实际,这意味着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很可能是陈旧的不合时宜的信息,从而导致教学难以全面适应新形势对药学人才培养的要求。
4.其他
在国外,药事管理教学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我国药事管理教学起步较晚,药事管理学在我国高校药学教育中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师资力量整体相对匮乏和薄弱,我国药事管理与法规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在教学中要重视国外药事管理与法规的发展与变化,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药事管理及法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发达国家药事法规内容的可取之处,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同时,应鼓励学生经常浏览国外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官方网站,直接了解他国药事管理与法规动态。
三、药事管理学现代教育新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倡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转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学生被动跟学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具有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综合素质的教学模式为落脚点和关键点。因此,药事管理学的教学也必须实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更新和转变,以培养活学会用、综合素质优、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药学人才为教育教学目标,构建一套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教育教学新体系。
1.加强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现代药事管理是各国在药事管理的发展史上经历了很多惨痛教训之后逐渐完善和成熟起来的。大量的药事案例是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按照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可选择适宜的药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介绍,指导学生科学分析,以法评判,紧密联系实际,使抽象晦涩的理论易于理解记忆,并有的放矢地运用于实践。药事案例教学法增强了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和趣味性,根据案例的发展,步步为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融入其中,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性,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例如,在讲解假药、劣药的概念时,我们在教学中结合某药厂亮菌甲素等案例进行讲解,模拟案情中各人员,进行模拟庭审,不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假药、劣药的界定标准,而且通过置身于案件中,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及辨析,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剖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入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即问题教学法,其学习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仅起引导、启发的作用,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和讨论,进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是目前国际通行的一种教学模式,现阶段PBL教学模式在我国药事管理学教学中尚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在教学中给出不同的药事案例,根据案例设置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设置的问题资料查阅、检索和学习,小组集中分析辩论,教师根据讨论结果给予评价。这一系列过程的完成,学生自始至终都是主体,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学生能够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内涵并能应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以及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
3.重视实践,离开课堂,走进药事活动现场
药事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教学过程必须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系统的课堂讲授是药事管理学的主要授课方式,而通过药学社会实践则可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将纵向的系统知识与横向的知识点融会贯穿,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教学应重视实践,结合课程内容,引入现场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药学实践岗位。例如,走进医疗机构,在不同的药事岗位跟随见习,按照国家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的现行法律法规对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制度,体会制度建立的意义及作用;到药厂参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质量控制,明确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对确保药品质量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撰写药事管理学科论文
专业论文写作对提高本科生专业综合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加深学生对药事管理相关内容的理解,围绕药事活动,通过教师命题或引导学生自行命题,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教师教授学生应用文献检索、熟练查阅药事相关文献资料、在互联网上搜索有关药事动态,使学生能够理清思路围绕命题撰写专业论文,规范论文写作格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四、顺应时展,开展药事管理学网络教学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网络已遍及我们生活、学习的各个角落,其具有的使用便捷、信息多元和共享、传导交互以及动态多媒体等特征,使得网络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充分利用W络资源改革教学模式是信息化时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向。在充分考虑学生现状和教学需求的前提下,有必要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改革教学方式,建立药事管理学开放式网络教学互动平台,通过网络化教学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将教学要求、课程指南、多媒体课件、小组讨论问题、药学实践视频以及其他各种教学相关信息通过课程教学网站实现有效的传递和互动。以课程网络学习平台为媒介开展师生教学互动,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现代教学新体系,有利于实现顺应时展,培养有能力、会创新的高素质人才目标的实现。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运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建立兼容、开放、可扩充、可供持续发展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可控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学校统一管理的规范,使教学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教学和管理的效率。
当前,国内高校的药事管理学课程网络教学正在逐步兴起,但在内容上还缺乏系统性,形式上仍不完善,尚需要进一步大力发展。笔者学校的药事管理学网络教学也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待不断完善。如何在网络平台环境下进行药事管理学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组织教学、形成规范的教学模式,如何多角度地建立适应网络平台的教学资源体系,是目前十分重要的教学研究任务。
- 上一篇: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 下一篇:财务管理学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