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2 17:1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居住区规划设计总结

篇1

关键词:建筑学;课程体系;居住区规划设计;教学探索

一、“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校于2011年开设建筑学专业,经过5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本专业着重培养为城镇、县乡建设服务的宽口径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项目实践能力。2012年以建筑学为基础平台,学院开始开设“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但我院对于这一课程的教学经验不足,还需要借鉴名校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等内容,逐渐积累经验,进而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建立适应建筑学发展的课程体系。

1.课程定位不合理。“城市居住区规划课程”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大四之前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如别墅设计、多层建筑设计等。设计对象从小面积的建筑单体转换到十几公顷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内容从较简单的单体建筑转变为综合性极强的规划内容,学生不能马上转换思维模式,感觉无从下手,无法在短期内掌握规划应当遵循的规范与要求,无法在满足控规的情况下实现形式与空间的平衡协调。

2.缺乏整体意识。首先,以往的教学案例往往把城市与小区割裂开来,不注重小区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导致学生缺乏对局部与整体的正确把握。其次,学生需要尽快完成从建筑设计到规划设计的思维转变。最后,设计限制因素的增多及尺度的翻倍增加,也会使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整体性,不能全面考虑每个设计要素。

二、对“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的设想与探讨

1.加强项目考察的前期准备。学生在考察前应阅读文献参考资料,提前剖析项目的平面图、立面图等相关图纸,总结出详细的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与教师交流,列出考察项目的调研提纲,有目的地进行调研。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收集居住区规划规范,使其认识到规范是地区性、灵活性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2.分阶段教学。设计初期,以O计小组为单位,对某一居住区的周边环境、档次定位及项目涉及的规划问题进行认真分析,以此培养学生评价、观察具体问题的能力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设计中期,针对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碰到的难点(如空间划分、交通组织、内部环境条件、外部环境、规划结构等),结合设计过程中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PPT进行具体案例的分析、讲解,与学生一起分析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方法、步骤、原则和相关规范,使其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3.互动的教学方式。(1)分组学习讨论。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为增强小组凝聚力,学生之间要相互督促。每个设计阶段完成后,教师会先听取每组该阶段相关案例收集、课外学习、设计内容等方面的进展;然后进行小组间的论证,逐一点评方案;最后给出该阶段每位学生的设计分数。(2)加强跨年级交流。在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时,学生始终都要进行各设计阶段的交流讲评。此时,教师可以让低年级的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提前了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流程与要求,并要求高年级学生将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心得体会以及最后的成果与低年级学生进行交流探讨。(3)进行阶段性方案PPT汇报。在完成每一阶段的设计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规范的方案汇报,督促学生在初步构思的基础上继续分析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规范的PPT方案讲解,有助于学生理清设计思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教师对相关规范与形式法则的汇总讲评,学生可以加深认识,增强学习积极性,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结语

学院要勇于正视问题,明确培养方向,不断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在教材提升、教学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出符合建筑学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在房地产开发日趋理性化、严谨化,居住者对小区规划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娟.多专业联合授课模式探讨――以《居住区规划设计》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72-76.

[2]喻明红.关于城市规划专业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的教改探讨[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11):323-325.

[3]李若F.建筑学平台转型期《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的缺失与应对思考[J].福建建筑,2011(2):8-10.

篇2

关键词:中国北方 滨海新城 居住区规划

Abstract

In industries and popula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to drive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motive and reason. Liaoning(Yingkou) coastal industrial base after years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good planning and good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bsorbing the of industr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residential, and promote the increase of related facilities and the demand of the urban industries.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facilities and imperative. Liaoning(Yingkou) coastal industrial base always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cities and industrial interaction with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ty, emphasize the northern inshore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bsorbing the excellent residential area, forming the unique experience of urban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Key words: North China; Coastal town ;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营口位于中国渤海辽东湾东北岸、辽宁省南部、辽宁五点一线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的重叠区,是中国东北历史上最早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全国重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东北第二大港口城市,也是东北腹地最近的出海口。

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位于营口市主城区南部,距主城区仅3公里,新区的发展可以紧紧依托于营口市主城区。几年来已形成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基地内已有多家国内外大型知名企业入驻,形成庞大的产业体系和城市支撑。同时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优良的政策体制优势等。

为实现沿海产业基地的良性科学发展,并实现为产业配套服务的城市功能,打造现代化滨海生态新区,建设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对居住环境的高品质需求,提升基地居住区的整体形象,确保基地城市区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基地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借鉴科学规划方法和前沿的营销理念。本人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工作者,有几点体会,希望与同仁共酌。

1.国内相关城市居住区规划建设案例分析

本文积极吸取并总结不同地域特点的先进实践经验,主要是借鉴深圳、北京和沈阳等集中代表不同特色文化和地域的居住区规划建设经验。

1.1 深圳的居住区规划建设情况

深圳属于我国建筑气候分区第Ⅳ气候区的大城市,其日照标准不低于大寒日日照3h,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城市,即具有典型的南方气候特征,又具有现代化的滨海新城特点。总体建筑为高层组群布局多,每栋建筑卓而不群又相互协调。外形采用简约后现代主义风格,色彩浓厚,建筑立面纹理质感极强,如大中华商务楼,福田商务区,楼型壮观,立面丰富。

(深圳街道景观)

深圳居住区的规划布局无论是小区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都深深的烙下了现代化高品质居住区的烙印,同时规划设计融入了国内居住区发展最先进的理念即更加注重营造丰富多彩的生活模式;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节地、节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如华侨城,该小区占地80公顷,共三期,小区结合住宅建筑布局,以景观空间作为环境构成要素,在水平与垂直空间内设计景观层次,不拘泥形式,精心布局每个景观元素。特别是波托菲诺―纯水岸位于华侨城的燕栖湖畔,采用24席联排别墅布局形式,每席占地650平,容积率仅0.56,最大建面达490平,户均建面360―390平。远望一片别墅掩映在葱郁的绿树中,这些树木是在设计者秉承尊重自然保护原生态的规划理念指导下予以保留的,完好保存了这片土地上原生的树木,构成一道道天然绿色屏障。同时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创造安全、安静、方便的居住环境。

(上图华侨城实景)

以人为本、方便居民生活、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是又一大特点。如百仕达二期,采用完全人车分流,步行路与小区内景观中心景观桥和人造湖形成景观轴对景,两侧布置车行路,湖边布局楼盘,楼水相依。小区地面起伏较大,利用人工湖取土打造成丘陵,营造小区错落有致空间结构形态。成组的高层住宅掩映在绿树中,相衬之下多层建筑秀美优雅。通而不畅小区路边布置了许多可供乘凉歇息四角亭等建筑小品,构建大面积绿化广场、配套服务设施齐全,无一不体现出设计者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及打造精品小区的思想。再如依湖居,占地虽小但很有特色,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非常严格,就连在小区内拍照,都受到严格的约束和限制。

(百仕达二期实景)( 依湖居实景)

1.2 北京居住区的规划建设情况

北京为我国建筑气候分区第Ⅱ气候区的特大城市,其日照标准不低于大寒日日照2h,这里即汇聚了中华民族的古老建筑文化的精髓,又是我国面向世界的窗口,现代化生态智能的高科技居住区鳞次节比,是古代传承与现代建筑交织的聚集体。

(北京街道景观)

居住需求是居住区发展的原动力,伴随首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倍争,居住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越发突出,寸土寸金与日益增值的房价也没有阻挡住人们对高档住宅的需求热情。北京的居住区规划与设计也经历了空间―舒适―安全―环境直到追求居住文化的发展过程。主要体现在居住区规划开始融入城市环境,不再是孤立的封闭社区,而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如福成上上城三期位于北京东燕郊最为繁华的核心生活区内,占地面积1800亩,建筑外观现代活泼,高低呼应、疏密有秩,视觉美感独特,并与周边城市环境协调宜彰。细部处理灵活,采用转角落地窗,不仅视界宽阔更保证了采光的充足,起伏的坡地创造出丰富错落的视觉享受。小区内150m的商业街及近万平方米的大型超市、双语幼儿园及社区卫生院,给业主的生活提供方便,并将服务开放和渗透到城市中。同时底层设计私家庭院,顶层住宅设计屋顶花园,组团绿地布置在各组团之间的交往空间。各小区的绿化由开阔的中心绿地游园,宽阔的步行休闲道,人行道绿化带和分布在个院落中心的小块绿地组成,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并注重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相结合。

(福成上上城三期鸟瞰图及实景)

同时北京的居住区规划更加注重营造丰富多彩的生活模式;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节地、节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规划布局注重将规划构思及规划因子:住宅、公建、道路和绿地等,通过不同的规划手法和处理方式,将其全面、系统地组织、安排、落实到小区的恰当位置,使居住区成为有机整体,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除充分利用、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处理好四项用地之间的布局关系外,更加着重处理好建筑、道路、绿地和空间环境等各方面相互间的关系,以适应居民物质与文化、生理和心理、动和静的要求以及体现首都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地方特色。如顺义万科楼盘―四季花城,该项目占地20万平,容积率1.56,日照间距1:1.7(北京市规定1:1.6),主要建筑形式以多层、小高层板楼和情景花园洋房,建筑风格是简约时尚北欧风格,体型稳重,比例匀称,细部精致,推崇功能主义,强调建筑本身实用性,形成亲切、朴实、自然、注重功能和环境的使用派建筑风格。小区各组团边界利用“台地”自然分割,空间更生动,注重组团出入口的规划处理,提高了内空间的私密性和安全感。小区环境强调“均好”设计原则,采用挖湖堆山之法,丰富空间视野层次。以钟塔、溪塘、飞瀑、山石为景观节点。以牺牲容积率来保护原有大树,实现原生态自然主义下的完美,将别墅规划在多层住宅围合内布置,具有别墅室外空间私有化特点,丰富的建筑体形和亲切空间尺度,塑造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品质生活模式和人文气息。

(顺义万科楼盘―四季花城规划图)

(顺义万科楼盘―四季花城实景)

北京的建筑设计和群体布置多样化,杜绝了千人一面、南北不分,既有地方特色又融入了西方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对建筑单体的选用,考虑气候环境和地方特点即南方宜通透,北方宜封闭;建筑群体布置考虑南方宜开敞,以利通风降温,北方宜南敞北闭,以利太阳照射升温和防止北面风沙的侵袭;另外,结合居住区规划的整体构思,单体结合群体,造型结合色调,平面结合空间进行综合考虑,强调了在协调的前提下,求多样、丰富、变化的思想,同时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与美化环境,也注重户外空间,特别是宅间庭院的完整性。如燕郊高档楼盘――纳丹堡,占地33万平住宅小区,设计整体定位为“度假村”的风情格调,以板式高层住宅为主体,放大了住宅间距,使得视线及景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主入口尽端的商务休闲中心构成景观轴。住宅以院落围合的形式布置,打破传统的“兵营式”布局模式, 设计师对建筑各个局部都进行精雕细刻,推敲每一处的比例、款式、尺寸、材料及接口,每一处设计都经得起行家的推敲,精致的设计使投资比重最大的建筑不但成为实用性极强的理想住所,而且成为艺术精品,以美轮美奂的形象成为社区风景的主角之一。纳丹堡采用地下停车场,停车场入口分别在小区主、次入口处,实现完全人车分流,下车后业主直接从各栋连通车库层的楼道和电梯直达住所,完美体现社区高尚品质和为人方便服务的思想。

1.3 沈阳居住区的规划建设情况

沈阳为我国建筑气候分区第Ⅰ气候区的特大城市,其日照标准不低于大寒日日照2h,其居住区规划具有典型的东北地区地方特色。万科・新里程,占地5万平,容积率2.2,12栋高层建筑,分别为18层、20层、22层、23层,交通组织完全人车分流,建筑布局采用中间联排建筑,周边点式高层,间距开阔。立面色彩为黄色和高级灰色,个性搭配,现代建筑风格。

(万科・新里程实景)

大学城附近的雍熙金园,容积率2.1,占地6.6,全部框架剪力墙构筑,空间灵活拆分。89~200平米户型,布局精细合理,拥揽浑河上游“一水二带”生态美境,西邻音乐学院,南邻建筑大学,簇拥于两大学府之间,儒雅气质自然天成。

(雍熙金园实景)

沈阳的居住区规划布局和建筑体现了东北地方特色,同时注重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经验总结及对本例的启发

根据上述各地域居住区项目的研究,结合我们本地的实际情况,得出我们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居住区规划建设、开发和营销的经验和结论。

2.1 尊重地段开发的现实性

1945年,美国规划大师发表了关于城市发展的多核心理论,大城市里必然存在多个核心,围绕它的将产生城市功能组团,这是现代城市演进的必经之路。

经济是城市资源配置的核心,在如今产业基地发展进程中,基地金融商务区及产业区已成为两大区域经济核心。毋庸置疑,这是未来财富角逐的顶级主场,在它们周围,星际酒店群、高档写字楼、高档文化娱乐场所等城市资源迅速聚集,这些将对居住版块提出强力支撑,打造配套高品位居住小区势在必行。

2.2 融入先进的设计思想

居住需求是居住区发展的重要动力,居住区规划与设计也经历了空间―舒适―安全―环境―居住文化的发展过程。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人群的梯次不同,使得当今居住区规划必须融入新的理念即居住区规划应融入城市环境,不再是孤立的封闭社区,而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城市功能的完善、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更加注重营造丰富多彩的生活模式;居住区规划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节地、节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居住区规划应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2.3 强调科学的开发理念

小区的开发理念,规划设计、环境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从人的心理需求出发,将对人本主义的深刻解读转化为活的规划思想和建筑语言,融筑于每栋建筑,使得整个社区空间及其细节无处不闪现人性光辉。建筑各个局部要精雕细刻,推敲每一处的比例、款式、尺寸、材料及接口,每一处设计都经得起行家的挑剔,精致的设计使投资比重最大的建筑不但成为实用性极强的理想住所,而且成为艺术精品。

2.4 建设完善的小区配套服务设施

小区配套齐全,满足人们物质及精神方面需求,配套商业有 :健身馆、台球室、星级酒店、咖啡厅、超市、医院、银行、书店、干洗店等。许多场所与城市功能衔接,并将商务活动和缤纷生活引入城市社区,确保其对城市发展促进作用。

2.5 拥有高档先进完备的教育设施

小区内设置托幼、小学,安全问题保障情况下,提倡高标准教育模式,以此提升小区品位及档次。

2.6 打造精美宜人的景观

小区中景观共性随处的园林设计和巨大的内容丰富的绿化广场,应该先做环境,后建美宅是它们建设程序。采用挖湖堆山之法,丰富视野层次,起伏的坡地创造出丰富错落的视觉享受。水景是每个小区 景观精髓所在,它不仅表现为一种韵律美,还表现一种灵秀美,不管自然水景还是人造水景,设计者都想把这些最有吸引力因素融入到生硬建筑中,反映水景住宅灵性,它为居民开辟连续的充满活力的滨水公共空间和绿色走廊。现代化高雅建筑与高度园艺化庭院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并赋予每一个住宅组合单元不用的空间特点,形成了极强的空间识别性和开阔通透、秀丽壮阔的园区总体风格。

2.7 形成不同层次居住需求的人群定位

人群的居住需求是拉动居住区产业的原动力,也是影响居住区布局、配套、环境及户型比配置的主要因素。基地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区,其主流是产业人群及各级管理和科技人才,应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充分了解各类人群的需求心态,形成高中低各种档次和各种户型比的居住区,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居住需要,形成职住平衡,富于人气和生机的营口滨海生态新区。

2.8 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机制

要通过对市场的全面剖析,进行产品和形象定位,策划产品的广告宣传,融入营销的崭新理念,达到开发商与房地产经纪公司双赢的市场格局。典型事例:深圳的华侨城的经纪有限公司。这是我们也应该吸取和借鉴的。

2.9 建筑选型要适宜

最后,通过对比各地区、各类建筑的优缺点,结合东北地区严寒气候等自然条件、本地的生活习惯、民俗和不同购买需求人的心理,并综合考虑产业基地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景观风貌特色,针对低层、多层、中层和高层住宅建筑的设计特点和功能及造价对比,对产业基地居住区的规划建设和住宅建筑进行综合选型。

3.小结

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作为一个现代化滨海生态新区,其城市居住区的建设非常关键,我们因该积极吸取各地的经验教训,建设一个有当地特色、以人为本、生态环保、节能节地节材的居住区规划和建设环境,同时又积极创造良好商机和房地产开发市场,以促进城市的发展、繁荣和居住区建设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篇3

1.1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影响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的居住心理以及居住行为发生了变化:第一,需要层次的变化。人的需求主要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归属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人的需求是逐级发展的。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精神需求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居民对空间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在规划居住区时,需要考虑居民对娱乐、文化等不同层次的需求。第二,居民居住行为的变化。居民的生活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上班、送孩子上学、接孩子下学、买菜、做饭等,在计划经济环境下,居民的生活规律表现非常明显,在设计居住区时需要充分考虑该因素。现代社会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如生活节奏加快、工作效率提高、私家车数量增加等,这些变化对居民的居住行为有着重大影响。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呈现集中化趋势,出租车数量增加等。

1.2从居住区规划逐渐向社区规划转化

社区是由共同利益、共同区域、共同目标的人组成的,其重点强调的是地域特性、特有风俗习惯下的生活方式以及地域观等,社区规划不仅是空间实体的规划,同时也是以居住行为为中心的社会互动的空间表现。社区是由各个不同要素组成的系统,不仅需要为居民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同时还需要提供社区就业、社区管理、社区教育、社区交往以及社区服务等,创造出舒适的居住环境。

1.3居住区规划理念变化

现代居住区规划理念的变化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规划居住区时,需要考虑环境保护、污染排放、能源消耗以及土地资源等因素,合理规划居住区布局,实现住宅区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人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居住区规划的基本要求是满足人的各种基本需求。在规划居住区时,需要满足人的居住需求,教育需求、文化需求、交往需求等精神需求,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提供有利条件,保证规划具有一定的弹性。第三,建立“共享社区”理念。在规划居住区时,需要在空间和布局结构等方面体现“均好性”原则,需要为所有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其成为每个人的领地。需要注意的是,社区规划的目的是为居民创造公平的环境,即不同社会地位、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条件的人都能共享同一社区,如果居住区规划不合理,则会出现社会分化的现象。第四,坚持“生态社区”理念。坚持“生态社区”理念,有助于构建生态城市。生态社区主要包括系统的绿地系统、环境保护,提高了社区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对社区地表的破坏。考虑社区的天气、自然环境等因素,减少热岛效应。

2.居住区规划中注意的问题

第一,了解和掌握居住区物质环境变化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需求层次的变化,人们对居住区的交通环境、组织结构以及环境设计等方面要求更加严格,传统的组团模式发生了变化,组团规模逐渐缩小,形成居住区—院落的模式。这种模式便于加强对居住区的管理,也拓展了院落空间。私家车数量的增加,给小区居民的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在规划社区时,需要考虑私家车停车问题,分散社区内的人流和车流,将步行交通流线和绿色景观结合起来,提倡居民坐公交车出行。城市设计理念在居住区规划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景观设计在居住区规划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规划居住区时,需要将城市设计理念融入其中,将景观设计和住宅区设计结合起来。另外,科技也对居住区规划有着重要影响,在规划居住区过程中,需要考虑计算机网络技术、智能管理等因素。第二,关注居住区规划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站在城市发展的整体利益上看,合理规划居住区,为居民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实现人与人间的平等,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有利条件。目前,在考虑居住区社会和经济问题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保证居住区每个居民都能参与到社区管理中,了解和掌握居民的实际需求,鼓励居民参与到社区管理中,增强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城市中的弱势群体,提倡高收入、低收入等各阶级的混合居住,有效缓解社会分化局面;积极引导投资部门参与混合住宅区建设,为居民提供一些就业岗位,有效地环节城市就业压力;考虑居民的经济能力,充满满足各阶层居民的购房需求。第三,考虑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在规划居住区时,需要充分考虑居住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奥·莱奥波尔德曾经说过,人类需要摒弃合理利用自然只是经济利用的传统思想,需要坚持生态发展观取向,不能将追求人类自身利益作为根本目的,肆意地破坏、掠夺自然。人类与自然之间应该是和谐的伙伴关系,不能将自然作为改造、开发和政府的对象。当更多的城市在大力发展房地产,将居住区作为经济增长的重点时,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因此,在规划设计居住区时,应该尽量节约土地,利用先进科技,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的排放,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强居住区的环境保护,大力加强生态社区建设,充分考虑城市的气候环境以及居住区的生物多样性环境建设等因素,扩大生态住宅规模,加强节能住宅的发展,实现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3.总结

篇4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新趋势

一、问题的提出

早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绿化设计,景观布置也以园艺绿化为主,景观规划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往往成为建筑设计的附属,常常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未经深入设计的环境效果难免不尽人意。如今,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愈来愈受房地产发展商和居民的重视,环境景观在居住区中逐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人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花费在住区中,居住区环境景观质量已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

二、居住区的含义与规模

(1)居住区的含义。居住区是居民生活在城市中以群集聚居,形成规模不等的居住地段。(2)居住区的规模。建国以来,我国居住形态从初期由于缺乏经验而借鉴西方邻里单位,学习苏联街坊的布置,直到小区规划理论的出现并传入我国被广泛地采用及积极发展的今天,总结这段走过的道路,有必要给小区下个定义。白德懋在《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一书中,将居住区划分为三级:居住区、小区和住宅组团(又称居住组团)。一是居住区。居住区是指城市主要道路所包围的独立生活居住地段。在居住区内设有比较完整的日常性和经常性的生活服务设施,这些设施能满足居民的基本物质和文化生活要求。因此它的规模一般为1万至1.5万户,3~5万人,相当于一个城市街道办事处管辖的范围。居住区下可划分若干小区,也可不划分小区,而由若干住宅组团组成。二是居住小区。简称小区,有别于工业或其他小区。小区应是居住区道路(也可是城市一般道路)所包围的日常性生活居住单位。小区内设有日常性的生活服务设施,以满足日常生活必须;但经常性的设施,如规模较大的邮局,购物超市、医院等还得去小区外解决。它的规模约2~3千户,1万人左右。小区下可划分若干住宅组团,或视具体情况不分组团。三是住宅组团。是居住区的基本居住单位,由若干栋住宅组成。其规模相当于一个居民委员会(或里弄委员会),300~700户,1000至2500人。所以称之为住宅组团,以表示它的单纯居住性质。明确居住区、小区和住宅组团的性质和规模是为了在规划设计中有共同的语言,便于配备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和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但我国地域辽阔,城市大小不一,人民生活需求水平不同,而且居住区规划的理论还在继续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多种多样的居住形态,因而不要简单化、模式化,不强求划一。

三、居住区景观设计新趋势

篇5

关键词:城市区域、开发、居住区、规划设计

Abstract: our city housing experienced from unit to unit collective housing distribution USES a room, room to distribution from the unit of trading commodities party three times change, commodity houses the way large now, people buy housing, besides only consider internal structure residence outside appeal, began to more thought the whole inside the area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more suitable for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residential design in the transactions of commodity house appears especially important, this paper, from the residential area and the environment of the balance of the combination is analyzed, and based on the function of the consideration of sustainable, popular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Key words: the city area, development,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的城市范围内的用房目前使用商品房的自由交易买卖法则,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房地产行业之中取得占用自己的立足之位,并博得消费者的好感度,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分析来看,现在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已经不仅仅停滞于住宅内部的结构性要求,住宅外部的格局,与自然的融合度、绿化面积等都是要考虑的方向。并且考虑的比重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所以,本文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的不同入手,对居住区域规划设计提出的理念进行剖析总结。

一、建筑空间规划

1.1建筑面积

首先,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该从建筑住宅的使用功能开始,结合经济角度的考虑,建筑居住区的建筑空间规划一般需要满足建筑面积,建筑容积率和建筑的间距要求,这是对于所有的居住型住房的要求,近些年来,土地的价值不断攀升,加之我国人均土地面积过少的原因,土地的价值的上升趋势会一直保持,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建造适宜人们居住的住宅,提高建筑容积率是各开发商通常使用的手段,在对我国未来居住面积与非居住面积的比例预测之后发现我国的国情是家庭的归核化,对于中小型的住宅需求日益增多,对于大面积的住宅的需求量不高,所以大面积建造高层次的中小户型的住宅区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第一设计理念。

住宅产品设计有许多工程学、建筑学、或是技术经济方面的研究,但从开发角度论述的较少。常规建筑学思考方式将各种户型孤立看待,设计追求每种户型的尽善尽美—--或者追求空间利用效率、或是标新立异的空间趣味,或是某个特点鲜明的技术专题(绿色、老龄、无障碍、标准化、可变设计),而较少联系到它们的使用者,将各种户型作为一条与购买客群对应的产品线整体思考,使得住宅设计师与其服务对象——开发商的对话脱节。

1.2建筑采光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大面积高层次的中小型住宅建筑会加大住宅建造时对于日照的考虑,也就是需要考虑各高层建筑住宅之间的间距,必须保证每户住宅每天2-3小时的日照时间,并且最小间距的考虑应该顾及住宅用户的私密性要求。一般来说,采光度的要求:因为在室外可以识别事物的距离大约在20米左右,而住宅内部的室内光线的亮度理所应当比室外光线暗,再考虑窗户玻璃挡遮等因素影响,所以采光度的要求是从室外或其它建筑内识别住宅内部人脸的距离约为16米到17米之间为宜,超过这个距离就说明室内的采光效果不好,就是设计上不合理,而建筑住宅的间距过远不仅不符合经济的要求,降低了土地的使用率,还给用户的一种疏远感。

过高的住宅建筑高度会带给住宅区域内的压迫感,因此,合理考虑住宅区域内高层建筑的占用比例,切不可一味追求经济上的建筑容积率而忽略用户的舒适度要求。为了同时保证建筑的土地使用率和用户的日常需求,在进行区域规划时可以充分利用建设用地的地形,实行点条结合,错位结合的方式合理利用土地,达到满足日照和建筑经济性的要求。

1.3建筑通风

除了日照时间和采光亮度的考虑,在建筑规划时还应考虑通风排气的要素,我国是南北风向,季节性气候风,所以在考虑通气排放的规划要素时,主要通过房屋的朝向来解决这个问题,保证夏季有足够的通风度,而冬天不会受到冷风的直接吹袭。一般来说,将住宅设计的朝向控制在与夏季风的偏移角度35度到45度直接为宜。

1.4区域隔断分布

通风、采光等都是建筑空间的基本考虑要素,除此之外,区域内的空间分布格局也是空间规划需要考虑的一大要素,我国古代的苏州园林建设一直以曲径通幽,亭台楼阁赏心悦目的风格而著名,但建筑设计发展到现代,往往失去古代设计者的思想精华,小区内的建筑东拼西凑,或是单纯呈枯燥乏味的条状分布,非常呆板,并且时常盲目的建筑风格进行追求,而忽略与现实环境的搭配,生搬硬套,使整个区域的设计不合时宜,对于改善区域隔断分布的规划,我们可以借用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思想,在现代社区有限的空间打造出更开阔的视觉效果,而这一部分的区域隔断我们通常可以使用区域内的环境规划要素比如绿化面积的设置和规划来实现这一目标。

篇6

关键词: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居住者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的背景与选题的意义

居住是人类最为基本的需求,居住地是生存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作时间的缩短和业余时间的增加,都对居住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居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与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也直接关系到居民对社会状况的满意程度,在注重社区发展的今天,居住区公共配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社区甚至城市的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以及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城市居住区的开发方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结构多样化,城市居民对公共服务配套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产业自身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各类居住区公共设施之间不论是运作方式还是分布特征都显示了很大的差异。在建成的居住区中出现了一部分设施配套过剩,使用效率低下,一部分设施配套不足,不能满足居民需求的问题。

研究主要围绕着在现阶段如何有效的对城市居住区的公共设施进行有效的引导而进行,主要研究内容为现阶段居住区公共配套的差异性。也涉及到对居住区公共设施配套发展趋势的研究。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按照时间纵向比较研究

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来分析人们对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变化,以及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年龄段的居住者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并总结居住区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各类问题。

(二)对居住区实例进行调查研究

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建设的居住区进行比较和分析,通过对新旧居住区的调查和研究,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结合各种相关因素,研究探讨改善和管理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措施,并提优化途径与建议。

三、对居住区实际案例进行诊断与分析

(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教师生活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教师生活区(以下简称建大南院)属于上个世纪较老的小区,位于西安二环以内,交通较便利。主要居民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教职工为主。由于建大南院不是一个普通的住宅区,所以它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优势

(1)区位优势

建大南院位于雁塔南路与建设路的交汇处,南有二环南路、北有友谊东路,多条公交线路均过此处,还有正在修建的地铁,未来交通将十分便利。西安市碑林区的经济发展及周边日益完善的市政配套设施为本居住区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毗邻大雁塔景区,富有良好的生活和文化气息。因此,从所处的地段及内外环境分析,在未来建大南院的发展空间很大。

(2)便利的商业配套设施

建大南院周边的万达广场、赛格电脑城、百脑汇和东新科贸等都已形成一定的商业氛围。

(3)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

建大南院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职工的一个生活区,本来建大南院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一体的,后来由于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因此将建大南院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分为两个区域。而且小区内部建有幼儿园、附小和附中,如此便利的教育设施将使小区内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

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品的提高,以往的居住小区已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需求。人们需要更多的公共开放空间,以及对居住环境各方面的要求。建大南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文化体育服务设施滞后。随着居住者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环境有了新的要求,扩建了新的高层住宅楼,但是基础的文化体育配套设施跟不上,就出现了滞后现象。

(2)休闲活动设施配置不合理。主要是在住宅后之间随意配置,导致设施脏乱差,也没有管理和养护。

(3)老年人服务设施短缺。伴随着老龄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老年人服务设施突显短缺。

(4)停车与居住区的矛盾问题。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间交通的迅速发展,以及小汽车的国产化规规模越来越大,价格也不断平民化,小汽车也逐渐进入普通家庭,所以建大南院作为较早建设的居住区出现了停车与居住区的矛盾问题。人车交叉的问题日见突出,由于设计考虑不周和居民交通工具的快速更新,停车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乱停乱放、侵占绿地和活动场地的现象随处可见。

(5)整个居住区的规划布局与景观绿化问题。整个居住区缺少规划设计,道路交通规划混乱,居民活动无序。外部空间的组织没有章法,相互之间缺少关联,景观绿化单一。

融侨馨苑

融侨馨苑是一个商业地产项目,位于西安市高新区电子西街2号,西接太白南路主干道,东临电子西街,南靠电子五路,北临唐城墙遗址公园绿化带。项目总占地432亩,总建筑面积约80万平米,共有51栋楼,以板式小高层为主,总户数近6000户,分四期开发。容积率为2.73,绿地率40%,停车位3500个,建筑密度23%。以南北通透的板式小高层为主,楼间距开阔,布局合理,通风采光较好。

优势

(1)区位优势

融侨馨苑项目位于西安市高新区电子西街2号,西接太白南路主干道,东临电子西街,南靠电子五路,北临唐城墙绿化带。高新区的经济发展及周边日益完善的市政配套设施为融侨馨苑的建设及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加之周围已有一些住宅群体,富有生活和文化气息。

(2)完善的医疗设施环境

项目所在地周边拥有众多的大中型医院,如:交大医院、高新医院、521医院、西安博爱医院等。因此,完善的医疗设施可为本住宅小区带来良好的医疗保障。

(3)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

本项目周边设有各种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校,如:西安科技商贸学院、西安联大、高新国际学校、电子一中、电子城小学以及西部大学城等,而且小区内部建有幼儿园。因此,在子女教育普遍受到家庭特别重视的今天,这一点将成为一个优势。

(4)便利的商业配套设施

本项目周边的人人乐超市、民生百货电子城购物广场、电子商城、军人服务社电子城店、卜蜂莲花、爱家超市、海星超市、世纪金花高新店、国美、金鹰百货等都已形成一定的商业氛围。与此同时,小区内部也配置了相应的商业,为业主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加便利了业主的生活。

存在的问题

(1)部分景观区域荒废、文化体育设施闲置、内部商业街不景气。

(2)现行的国家住宅小区的公共设施配套标准很难执行和落实。

(3)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不合理。由于容积率被严格控制,开发商多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用地条件较差的地带,造成了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不合理。

(4)商品房空置率高导致新建住区人口实际密度与规划密度产生较大背离。这也是造成文化体育设施闲置内部商业街不景气的一个原因。

四、对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化思考与建议

(一)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化思考

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同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规范标准,使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和数量能够满足当今以及未来居住区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实施建议

合理分级,着眼社区

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由传统的“小区—组团—单元”三级模式向“市级—地区级—居住社区级—基层社区级”四级系统转变。与传统模式相比,这种模式更注重居住区与城市间的关系,通过强调与城市整体规划紧密相联系的“社区”概念,更有利于营造亲切、完备的城市社区生活圈。

以人为本,适应人口多样化

在保证社会公平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进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满足日益多层次多样化的居民需求。人口结构的多样化是造成需求日益多层次的关键原因。针对这一现象,就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根据居住者的主体特征、生活模式、生活喜好等进行规划。

加强政府支持,协调多方利益

在当前城区各级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城市大型公共设施都能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而在基层社区公共设施中,很多公共服务设施由于缺乏资金和政府的支持不能得到及时的建设。这就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利用市场引导,引进有能力的企业投资或是鼓励公益性民间组织进入基层,动员社会力量承建各类便民的城市居住服务。

五、结论与展望

居住区是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居住区建设好也就是如何协调居民生活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问题。居住区规划应该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的过程,它需要管理者,规划师以及城市居民共同参与。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从规划角度看只是诸多类型规划中单一类型的一个分支,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受到住宅区所处城市、区位、外部环境、人口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城市居住区如何完成从传统居住区向现代居住区的转型,如何有效的对其转型进行指导和调控,这些都是需要不断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检验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朱家瑾 编,《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 彭岩,对大型居住区配套公共设施供给与管理问题的深入探讨[J],城市,2008,10.

[4] 丁一,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研究与动态思考,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篇7

呼和浩特市市区行政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为:新城区、回民区、赛罕区、玉泉区,四个区域发展情况基本相当。新城区作为新建设的区域,对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问题的反应更为明显。目前,人口较为集中的的小区为:呼和佳地、阳光诺卡、团结小区、公安厅小区、丽苑小区、丽苑阳光城、左右城、华苑小区、图书馆小区等。这些小区建成年份各不相同,设计理念也各有千秋。本文对新城区已建成的及在建的13个居住小区(见表1)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数据,总结了调研数据(见表2)。结合当前呼和浩特市居住区建设执行的规范(呼和浩特市现执行的规范与标准共两个,一个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另一个是《呼和浩特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引》)进行了比较,发现如下的不足:

1.行政管理类用房利用率不高

从调研结果来看,行政管理用房问题主要集中在街道办事处(居住区)、居委会(居住组团)和物业管理上。大部分居住区都能按“标准”建造,但在使用中反映“过剩”。其原因:规模过大;实际人口未达到规划人口。从远期加强社区管理的趋势来看,居委会可能承担的职责会增加,规模可能会扩大。有关物业管理用房的问题有争议。

2.金融设施不足

金融设施主要包含四大部分: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和邮电邮政局。从调研结果来看,银行设施的实际数量及规模均远远高于标准的要求,邮电、邮政设施实际建造的数量与标准有一定的出入,但差异不是很明显;证券交易所、保险公司在居住区中设置的很少,即使有,也没有超过原来的标准。

3.体育设施不足

进入新世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极其迅速和明显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自身健康和休闲娱乐的追求更加迫切。尤其是健身意识的增强尤为明显,而人们的健身不可能离开专业性的特定健身场所。相关部门在开展这方面预算的时候,低估了人们的需要和实际的资金投入,其主要原因是标准没能和现阶段居民的生活标准及生活条件相匹配。实际情况表明,很多的小区并没有进行健身场所和相关设施的设置,不能满足人们的健身和娱乐需求。除此之外,人们对于健身设施的需求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现有的健身资源并不能满足人们旺盛的市场需求。对此,应该加大对小区周边资源的利用。此外,可以共享附近学校等教育机构的健身设施和运动场所。

4.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

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日益强烈,但同时人们更加重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作为丰富科学文化知识、陶冶情操的专业场所,图书馆和文化馆在小区内却是屈指可数。即使设置了图书馆和文化馆,人们也没有予以高效地利用。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因为当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浏览信息的渠道大大丰富,因此,人们不必再因为读书而刻意去图书馆,网络媒体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取代了传统纸质媒体的地位。此外,居住区中文化设施场所读书、交流氛围不浓。笔者查阅了相关的书面材料之后发现,一大部分的居民都选择在家里进行娱乐活动,因为他们较高的收入水平完全能够负担起在家里娱乐所需的资金。从本质上来讲,文化和娱乐设施并不只是涉及到资金和场所的问题,而是加强居民之间交流与沟通、增进居民之间感情的重要载体,所以对文化设施和娱乐设施的功能进行重新的定位是很有必要的。

5.商业服务设施不适应市场需求

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存在的时间是很长的,虽然我们已经探索出适合自身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体现着,其中对商业服务设施的影响和规定就很明显,这种不合理的规定是和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容的。目前,几乎全部的商品都已经具备了市场化的特点。人们购买商品可以在超市随心所欲的选择,不用再像从前一样到专门的商店购买。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与改善,直接增大了对餐饮设施的需求。同时餐饮设施需要的面积随之大幅度增多,甚至超出了相关的规定与标准,但是其增长并不是完全合理的,未能全面考虑到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经过专家们的实际市场调发现,目前的居住区的商业服务类型存在着综合化和超市化的特点。这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就是,开发商没有按照标准对商业项目进行细分,各种各样的商业设施直接被全部集中在综合商业楼中,其数值远远超过原标准中综合商业楼的要求。此外,以大型超市和购物商场为代表的商业服务设施无论在数量方面还是在功能方面,都相比于以前实现了质的飞跃。所以,这些设施需要的用房规模也随之增大。然而,这些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居民需求的影响甚至是主导,但同时人们的商业性需求是不尽相同的,而且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又很强,这就致使商业设施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果人为的对商业性设施的规模与数量进行规定,就会破坏其市场性。因此,商业设施的规模必须由实际的市场需求来确定和主导。

6.社区服务设施不足

公建配套设施涵盖了较为宽广的范围,其中社区服务是最近几年新出现的一部分。社区服务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老年人生活服务设施;利民、便民设施;残疾人服务设施。相关数据表明,针对于老年人的生活提供的服务设施具有较多的漏洞。具有配套服务和专业服务人员的敬老院与老年人活动场所几乎看不到,这种现象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和实质就是政府或其他机关不够重视老年人生活服务设施。此外,一部分开发商认为虽然专门设置了老年人活动室或敬老院,但是其并不能够发挥实际作用,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仍然得不到满足。和一般的城市不同,呼和浩特这座城市的人口老年化现象相当明显,而且这种趋势仍在加剧。大部分的老年人仍然居住在居民区中,并没有为他们设置专门的养老场所,用于老年人活动的设施更是少之又少。

7.教育设施偏高

当今社会,人们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问题,但是目前的教育设施存在棘手的问题和明显弊端,这主要体现在新建居住区中小学和幼托的数量标准太高,不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近二十年来,计划生育政策切实有效地减缓了适龄儿童的增加,单是公建配套设施还在按照生育高峰时的数据设置。从已投入使用的新建居住区调查结果来看,存在教育设施用房配置过剩的现象。对于规模比较大的居住区,居民入住是分批进行的,那么学校的建设应该分期进行才合理。教育设施之所以过剩,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人口增长率的降低;因为人们更加重视教育问题,家长为了让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选择学校的时候不再仅仅拘泥于居住区附近。在国家人口政策的影响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口出生率降低,而过去按照居住区配套建设的幼儿园、托儿所就会出现过剩。考虑到配套时的空间安排,如果停止使用其中的任何一个幼托设施都会使得周边幼托设施服务半径增加,从而造成服务质量的下降。因此,就需要在居住区规划审批阶段进行有机地调整和完善,同时对各类设施的再利用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8.居住区信息化、智能化缺乏标准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某些小区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却缺乏规范的标准,这就直接导致小区人民生活的不便。作为住宅配套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居民区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必须得到明确的规定。

二、呼和浩特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分析与策略

1.矛盾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居住区公建配套标准作为政府调控公建配套建设的手段之一,面临着重新界定的问题。原有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已不适应现实条件,愈来愈难以对居住区开发实施合理和有效的控制引导。现有指标体系中的不少内容实际上已经被淘汰,而居住社区中的新需求又在不断产生,这就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建设者缺乏建设依据,为了是建设项目尽快实施,只能根据现有设计规范生硬搬套。管理者同样没有与现阶段适应的标准或条例可循,也只能按照现在的标准办理。呼和浩特市城市规划部门现遵从的标准仍旧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呼和浩特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从现行建设与需求来看,二者存在不平衡。从使用者角度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居住区中部分功能应该从规模上减少或者取消。如随着互联网的盛行,电子邮件取代了以往的书信,那么金融邮电设施应相应的减少,但“标准”却不能反映。建设者在建造居住区时,没有依据实际地形、区位充分人性化的去考虑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及规模,而规划审核部门也没有有效的“依据”去审核,只是根据“规范”及《标准》对照,缺乏弹性的思考。如教育设施中幼儿园及小学,只是强调服务半径,却对其规模及容量能否满足,考虑甚少。

2.策略研究

篇8

工程管理作为一个学科,它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交叉而生的复合性学科。其学科属性是属于管理类,但是,由于其管理对象是建设工程项目,其具有的特殊性需要具有相关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基础。可以说,工程技术知识是其重要的学科基础。1998年教育部进行学科专业调整后,工程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建筑施工、工程投资策划、工程规划设计、工程监理、工程咨询等单位以及政府职能部门、金融机构等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目前在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中,其学科方向分为房地产方向、工程项目管理方向、投资造价方向居多。总体来讲,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均应具备如下一些基本知识和能力:(1)工程建设过程所涉及的有关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等领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2)工程建设全过程所需的综合性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素质以及相应的知识基础;(3)能够在工程建设、房地产等相关专业管理领域从事管理工作的职业适应能力;(4)在管理工作中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科研、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要求和必须具备的能力,可以看到,《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掌握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熟悉城市空间形态规划设计知识,初步具备各类用地规划设计与管理的能力,为工程管理专业其他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置已由城市规划专业肩负指导城市发展的重任转变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职能。所以,基于其角色转变,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由于科技的发展,在教学手段上都将发生根本的转变。

二、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特点引发的问题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系统阐述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涉及到经济、政治、建筑、工程技术、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城市及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有所了解,能够掌握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对城市总体布局规划、道路交通系统、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较为熟悉。城市规划原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技术平台课,涉及到的学科门类较多,具有政策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基本特点,由此也造成一些学习障碍。首先城市规划原理有关政策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到乏味。城市规划学科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城市的空间系统进行优化配置,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城市工程设施的布设、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等,与政策相关的叙述性、理解性的内容比较多,这很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而失去注意力。其次城市规划原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令学生困惑。课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地理、技术、法律等多方面内容,呈现出知识面广,体系复杂,内容跨度较大的特点,令初学者往往难以把握学科的框架、体系而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最后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置缺乏相关实践性让学生只会被动学习。课程中包括建筑设计、中外城市建设史、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居住区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总规设计、城市详规设计、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等逻辑性和连贯性很强的知识,这些知识由于压缩为一章或一节,且没有设置相关的实践环节,学生很难通过一门课程的理论学习掌握整个城市规划的学科体系,对城市规划的一些新思想、新理论更是不能理解、不感兴趣。

三、面向工程管理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教学

要有效提高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重在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教学目的的确定

综合前述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多学科性的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工程技术类知识体系为基础平台,而综合性的城市规划原理又是这个基础的一门入门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在该课程教学活动当中,我们既要看到该学科的基础性特点,深入解析学科的知识点,又要重视工程管理专业的全过程性管理要求,在此基础上理清该学科的脉络体系,从学科的特点和专业的要求两方面寻找平衡点。具体来讲,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确定课程的教学目的。首先,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消除城市规划的深奥感。使学生深刻理解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而做的规划和计划。其次,使学生能站在宏观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角度,通过收集、分析、处理大量多方面的信息,用长远规划的眼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对待问题能以一定的深度去分析,为后续课程提供知识基础,而不是就事论事只揪住细节不放。第三,通过本课程系统的学习,在意识深处,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和思维方法,如:可持续发展观、低碳经济等,以指导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

2.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

对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是在保证内容体系完整的前提下,着重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要求出发,合理调整与配置教学内容,提高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从一定意义上说,课程构架的梳理与整合重构是决定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具体来讲,可以从下述三方面进行:对内容的梳理,首先应保证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性,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工程管理毕业生大多数从事着与城市建设相关的监督、管理、咨询、施工、设计等工作,城市规划知识的传授,主要是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让学生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把握住课程的知识框架,不至于在众多知识点中失去方向。笔者认为可以将课程按主题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及关系,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编制程序和城市发展战略,让学生从历史、宏观和全面的角度掌控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体系,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第二部分讲述组成城市空间各类规划的具体方法和知识。城市用地构成、城市总体布局,这两章对各类具体的城市规划设计起到控制和引导作用,它们是该部分的核心,应注意在教学中把握它们和城市道路与交通、居住区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详规设计等章节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的问题。第三部分讲述城市规划的实施和具有的行政职能。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对今后的微观建设行为具有指导和管理的作用。其次,对于具体的知识点,要在课程框架下紧抓脉络、逐层解析各种基本类型,在把握住基本类型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教学,从而做到以点、线带面、举一反三。此阶段可以将案例融入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案例设疑、理论讲述、分析讨论、解决方案比选、总结评析这一过程反复训练学生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但掌握众多的理论知识点,而且利于学生更迅速、更牢固地实现知识、能力和态度三者的迁移。以便今后能够灵活运用,能动性的解决所遇到的城市规划问题。另外,作为教师,还要积极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在课程中的应用,如地理信息系统等,及时更新教材的有关章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紧跟时展的脚步。总之,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工作要做到目标明确、体系完整、内容精炼、衔接适合,使之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适应社会需求。

3.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重点是在上述完整的理论框架基础上,除了及时补充教材内容,将最新的学科发展成果和最新的规划理念引入教学中,还要注意增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教学互动。因此,在课程构架的梳理、重构的基础上和理清教学内容主次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1)突出规划理念的渗透式教学。如:反映宏观思维模式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总体布局的章节,以及有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章节(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部分知识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讨论式教学为辅。即针对宏观知识部分,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中间配以一些问题的思考来学习。具体可以通过结合讲课内容提出热点问题,增加个别课堂讨论环节,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采用课外调研的方式,有目的的启发学生,思考当代国际城市发展和中国城市建设的基本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把宏观综合的理论理解和消化。

(2)普及规划知识的发散教学,以案例讲述式教学和网络式教学并重,讨论式教学为辅;针对城市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部分,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借助大量国内外城市规划案例让学生了解各个规划阶段的成果内容。如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商业区规划、居住区规划、绿地规划等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由于这部分规划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还应当选择学校所在的城市,鼓励学生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各个规划阶段成果的实施情况并进行讨论。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规划知识和身边社会关系的理解,达到对已经熟视无睹的城市问题能理解与思考的目的。

(3)规划设计的实践教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实践对工程管理学生可以采用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结合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重在过程,而不仅是看结果。具体讲就是要在实践过程引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剖析,增强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并积极开展规划实例的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互动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如:用规划的眼光分析学生身边熟悉的环境,可以选择校园、居住小区等,或者是所在城市的绿地、交通等,通过讨论,对其现状提出改进建议。或者,通过做一个简单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具体掌握规划中要考虑的几个常用要素。因为小区建设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我国建设的重点,也是工程管理毕业生接触较多的建设领域。教师先串讲之后,让学生用规划的眼光去参观不同层次的小区,然后进行交流,再通过一个小区或组团的规划设计课题来实践。在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和引导,学生通过这种“引、学、练、评”式的实践教学不但将重点知识点融会贯通,也会弥补很多在讨论中无法深入的知识点。

(4)了解规划编制和内容的拓宽教学。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以及不同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成果属于了解性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规划是如何从宏观向微观一步步控制并指导城市的建设发展。应该尽量采用讨论式等容易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课前加强自学,课堂上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并重在梳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脉络关系,促进学生融会贯通这部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相关章节还可以聘请校内外有关专家客座授课,丰富和拓展课程内容,效果会更好。

4.教学手段的完善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信息量大、图片多,而且多数知识点仅靠语言文字的描述难以理解透彻,配合图片甚至模型的直观展示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促进教学的互动与启发。首先它可以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现工程建设各阶段的工作内容与要求;其次它信息量大,生动形象,易于识别与理解。特别是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现场照片、播放城市建设的录像,能够有效弥补学生缺少现场参观所带来的不足。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网上教学,进行该课程网站主页建设,逐步完善网上教学互动。内容包括:网上的课程概况(包括课程历史沿革、课程简介、各方评价),师资队伍(包括课程负责人情况、教学队伍情况)和教学实践(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介绍;网上的教学热点问题讨论;网上的学生作业递交等。在此过程中可以加宽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渠道,在师生交流中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构架以及基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获得学生广泛好评。

篇9

【关键词】绿化和建筑布局;居住区小气候;影响;

中图分类号: S73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最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增快,居住区化进程的脚步也紧随其后,其后问题,土地问题日益严峻,使得居住区的生态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人们开始用建筑布局和绿化程度来对一个居住区做出标准。

二、建筑布局与气候环境

为了适应不同环境下的气候特征,在建筑布局方面,我国劳动人民积累了不少经验,尽量取自然之利,避自然之害。譬如民居在适应气候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内蒙古属严寒地区,气候变化骤烈,冬季气温低而且风沙大,日照强烈,建筑多采用圆形建筑平面,散热面积小并且有利于抵抗风沙。陕西、河南等黄土高原寒冷地区,气候比较干燥,夏热冬冷,阳光充足,加上当地土质好、地下水位低,创造的窑洞可以利用土层保温蓄热,改善室内环境。

北京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干燥,风沙较大,夏季又偏热,形成的四合院民居可以创造出比较舒适的小气候,有利于防风避沙。地区的气候条件是各地区人们建造房屋时必须面对的一种自然因素,它关系着人们最根本的生理需求,因而也影响和决定着地区建筑中最基本、 最稳定的部分, 决定着人们对建筑布局形式的选择。对气候条件的认识, 一方面是要了解基地所处地区的气象背景,包括寒冷程度、干湿状况、日照条件、当地的日照标准等;另一方面是要了解一些比较具体的气象资料,包括常年主导风向、冬夏季主导风向、风力状况、降水量大小、季节分布、夏冬季的雨雪情况等。

同时,由于基地及其周围环境的一些具体条件比如地形、植被状况、周围建筑状况等等的影响,其基地内的具体气候条件会在地区整个气候条件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形成基地特定的小气候。因此,从节约能源、保护生态角度出发,图书信息中心的建筑群体布局采取与基地气候条件相适应的集中的整体形式,并努力创造更加良好的场地小气候环境。

三、调节居住区小气候的建筑布局

建筑的布局方式大体可分为集中式、分散式和混合式三种。无论哪种布局形式,体形和平面的基本形态都要考虑寒冷或炎热地区的采暖或通风散热的要求。一般炎热地区的建筑宜采用分散式布局,采取比较疏松伸展的平面形态更有利于散热和通风组织。寒冷地区的建筑主体建筑宜以南、北为主,适当考虑东西朝向。调节小气候的建筑布局主要是指几个居住区在场地中适应气候环境、调节群组间小气候环境的布局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场地是为居住区而存在的,居住区往往在与其它场地要素的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因而居住区在场地中的组织和安排成为了场地布局的关键。实体布局与基地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居住区在基地中的位置与基地使用模式之间的关系上。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居住区对基地的组织和控制,与场地中其它要素协调组织,使居住区真正起到场地中核心要素的凝聚作用。

四、建筑布局改善居住区小气候策略研究

20世纪初研究寒冷气候条件下建筑设计的拉尔夫・厄斯金提出风屏蔽设计对策,即在场地北部建造环绕的长板式多层建筑,可以为其院落内部的开放空间、公共设施、儿童游戏场地以及其他层数较低的住宅抵御北向的寒风提供有效的屏蔽。厄斯金提出住宅和居住区应背向阴影和寒冷的北风,同时为平台、花园和街道提供阳光的温暖和抵御寒风的防护。研究中又有多数为高层建筑物的组合方式。相关研究认为高层建筑物应错开排列,这样可避免前排建筑物对风的遮挡,使风能更好地分散。且建筑物的高度、长度和深度同样影响风环境,建筑布置方式应注意做到“前低后高”和有规律地“高低错落”的处理方式,这样可避免前后建筑相互遮挡气流的现象。对于规则并列的建筑群,应采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建筑物的布局,使之与盛行风方向成一定角度,以让风吹及每一栋建筑。

同时还有系统性研究,探讨了各种建筑组合方式所适用的气候环境。其中又多关注于高层建筑排列及其相关风速和日照、温度的调节常见的高层建筑组合模式及其适用性研究总结如下:

1.围合式布局:在温和居住区、干燥居住区、湿热居住区及炎热居住区中,应慎重选择该种布局模式;而在寒冷居住区中,应合理采用该模式的建筑布局方式,以有效抵挡寒风侵袭。

2.行列式布局:在进行行列式建筑布局的同时,尽量使建筑朝向与主导风向之间的夹角小于45,以有效改善群体内部风环境。

3.斜列式布局:在采用此种布局时,建筑朝向应与夏季主导风向的夹角小于60,才能有效地改善斜列式高层建筑群体之间的风环境。

4.错列式布局:应使建筑朝向与主导风向之间的夹角小于300,以获取良好的通风环境。

5.点式布局:采用点式布局形式时,应注重建筑间的合理布局,以防过大风速的出现,有效降低风危害发生的可能性。

五、居住区绿地的组成和定额指标

居住区绿地由居住区公共绿地、专用绿地、道路绿地和宅旁绿地等组成。

1.公共绿地 根据居住区规划结构形式,公共绿地相应采用三级或二级布置,即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中心游园;居住区公园――居住生活单元组团绿地;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中心游园――居住生活单元组团绿地。

2.专用绿地 指居住区内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的环境绿地。

3.道路绿地 指居住区各级道路红线以内的绿化用地。

4.宅旁绿地 指居住建筑四旁的绿化用地,是最接近居民的绿地。

我国第一部居住区规划技术法规《居住区用地分类与规划建筑用地标准》规定: 居住区绿地率为30%;人均公共绿地为3m2/人,其中居住区级公共绿地为人均2m2/人,小区级公共绿地为人均l m2/人。小区级公共绿地面积:小区中心游园面积+居住生活单元组团绿地面积。 建设部颁布的行业标准《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规定,新建居住区中绿地率不低于30%,旧区改造中不低于25%;居住小区公共绿地应不少于l m2/人,居住区应不少于1。5m2/人。

六、调节居住区小气候的绿地

1.居住区绿地的降温作用

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当环境气温高于28 ℃时,人们就会有不舒适感,温度再高就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频繁的热浪冲击还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增加。因此,居住区绿地的降温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居住区植被对气象场最显著的影响是降低空气温度,植被对于周围气温的影响是有一定范围的,随着与植被距离的加大,其对环境温度的影响是逐渐减弱的。在一天内随着与杨树片林水平距离的增加,该绿地的降温作用呈逐渐减弱的趋势,同时在一天当中的不同时段,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上午,随着测点与绿地距离的加大温度迅速升高,随后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在午后,随着与该绿地水平距离的加大,温度呈线性增加,显示出该时段该绿地对温度的明显影响;而傍晚的温度变化呈现出戏剧性变化,即随着与绿地距离的增大温度逐渐下降。通过对生态场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片林对周边具有明显的降温作用,且随着测点与绿地距离的加大,降温效果呈逐渐减弱的趋势。

2.居住区绿地的增湿作用

国内、外对于居住区绿地增湿效果的报导较多,均认为居住区绿地具有较好的增湿作用。根据目前的研究发现,乔―灌―草型结构的绿地具有更好的生态效应,不但能够更好的改善周围的小气候,净化空气,增加植被的多样性,还能够产生更好的视觉美感,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绿地类型。在研究灌―草型和乔―灌―草型两种绿地时指出,绿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水平方向上存在一个湿度生态效应场,两片绿地对各观察点均存在一定的增湿效应,但场强均随观察点与绿地距离的逐渐增加而减弱。其中,乔―灌―草型结构绿地的增湿效应大于单一灌木型绿地,尤其是乔木盖度的作用。对无林广场、林下广场和草坪的研究结果表明,湿度排序均为林下广场>草坪>无林广场,并且三者相对湿度差别最大的时刻出现在10:00~12:00,其次才是14:00,这与温度的变化趋势不同,温度差别最大时刻出现在14:00。研究表明,在湿度方面的排序是:林地>草地>裸地。而乔―灌―草型和乔―草型结构绿地的增湿效果差异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三:一是树种不同,二是周围环境不同,三是不同结构的绿地在优势种、盖度、郁闭度等方面是不同的。因此,其影响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七、绿化改善居住区小气候策略研究

由于城市绿地景观在不同的尺度下呈现不同的特点,研究针对各功能范围绿地提出建议。对城市公共绿地、防护绿地:注重其规模化对区域小气候的改善作用,构建以高大乔木为主的城市绿地生态小气候场,通过道路绿地连接来延续。对居住区绿地:根据需求设定城市绿地功能和形式,以广泛的遮荫为功能需求目的,营建社区交流通道,形成绿色廊道、围合式景观;加强绿地的联系,形成连续的树冠阴影区域。尺度策略总结为多种绿化形式组合,通过提高外出活动减少人们对于室内空调的依赖,从而达到景观效应的延伸以及绿地的维护。

八、结束语

通过以上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看出绿化和建筑布局对居住区小气候的是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应用和推广,争取让人民们能够活在更好的居住环境中。

参考文献

[1]赵娜.武汉当代居住小区微气候营造的比较性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报.2012(11):22-23

[2]田爱芳.漯河市绿色道路廊道对城市小气候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3(9):78―80

篇10

关键词:保有量;停车位;套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城区建设日趋向边缘扩展,买车消费计划进入越来越多的家庭,目前机动车保有量逐年攀升。城市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城市占路停车现象已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交通和生活秩序,停车难已成为城市发展中日益突出的矛盾。如何有效改善和规范停车问题,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及城市建设管理相关部门的重要课题。

据统计,鞍山机动车驾驶员已经达到60多万名,日新增人数200名。至2009年底,我市民用车辆保有量达30.9万辆,比上年增加4.9万辆,增长18.9%。其中:汽车22.4万辆,比上年增加3.3万辆,增长17.3%。汽车占全部车辆总数的72.5%。至2010年底,市民用车辆保有量达34万辆,比上年增长10%。数据表明,民用机动车辆占全部民用车辆拥有量的70.6%。民用车成为城市中广泛而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

2009年底,鞍山市民用车辆拥有量达21.8万辆,比上年增加4.3万辆,增长24.7%,占全部车辆总数的70.6%。特别是私家汽车大幅增加,全市私家汽车拥有量达14.4万辆,比上年增长25.3%,占全部汽车拥有量的64.2%,私家车已成为主体车型,成为家用交通工具的时尚主流。

鞍山市城区机动车保有量达14.6万辆,比上年增加2.3万辆,增长15.8%,至2010年底,我市城区机动车保有量达17.8万辆,比上年增加3.2万辆,增长21.9%,占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的52.4%。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不仅对城市动态交通系统产生较大冲击,也导致车辆出行过程中停车需求与夜间基本车位需求同步快速增长,停车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发展与交通发展的“瓶颈”之一。

至2010年底,鞍山市区全年存量住宅成交套量达1.95万套,民用机动车增长3.2万辆,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8.0.6.1 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0.1车/户;而在执行控制性规划中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0.3车/户。以 2010年为例,成交套数为1.95万套,规划5800个车位,显然不满足现实机动车增长的需要,民用车辆保有量还会逐年递增,且发展数度快。

产生停车难的主要原因还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停车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滞后。我市的停车设施发展战略与政策未能随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时调整。一方面缺少对未来停车设施发展的宏观把握。另一方面,无法吸引和筹集建设资金,建设停车场没有动力,不能形成停车产业。

二、车辆发展速增,用地控制不力。有关部门未能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及时调整规划思路,制定切合实际、科学合理的停车规划,对停车场的规划用地控制重视不够,停车场、库的布置没有留有必要的发展余地,造成了停车场无地可建的现象。

三、建筑业的高利润。在城市停车场配建问题上,一些建筑业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不重视停车设施建设,对其低调处理或故意回避,没有相关的处罚处理规定,配建问题就更加严峻。

因而适时研究修订停车配建指标则加强我市对建筑工程机动车配建停车设施的规划管理,使停车设施的设计和建设符合合理的车辆停放需求,实现城市动静态交通运行协调、平衡发展,根据国家和本市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制定本标准,为缓解停车难有着重要意义,同时符合鞍山市城市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制定标准内容应包括制定各类型车辆停车位换算系数、住宅停车位指标、办公楼停车位指标、商业建筑停车位指标、餐饮、娱乐建筑停车位指标及大型公共设施配建指标。其中住宅停车位指标按户型面积控制(注4),如:60 m2

标准应依据《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CJJ15-87)、《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鞍山市城区机动车停车场建设和管理办法》等行业相关规范,同时适用于城市建筑工程配建停车设施。

至2009年底、全市区民用汽车拥有量达17.8万辆,鞍山市区总户数51.76万户(2009年鉴),城区人口147.34万(2009年鉴), 综合现状停车率0.34车/户。

数据依据:

2010.1.1至2010.12.31存量住宅成交信息 摘至鞍山房地产交易中心网,省略/zxtj.aspx?r_stau=1

城市居住户型与机动车之间关系:2010年住宅成交套数在小于90 m2占总户型88.6%,已成为居住户型的主体,因而制定60 m2

城市居住人口与机动车之间关系:2009-2010年鞍山市区总户数增长4317户,民用机动车增长3.2万辆,车辆增长幅度是户数增长幅度的7.4倍。

依据上述资料数据,现有规划0.3辆/每户车位,显然不满足现实机动车增长的需要,民用车辆保有量还会逐年递增,且发展数度快。因而适时研究修订停车配建指标,加强我市对建筑工程机动车配建停车设施的规划管理,对缓解停车难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