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学科体系范文
时间:2023-09-22 17:1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学科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财务战略管理就成为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财务学科也成为会计学科、财政学科的专业方向。财务管理学科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复合型的财务管理人才,这就决定了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建设必须能切实体现财务管理目标,其培养内容必须要涵盖财务筹资、投资和分配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在此,笔者就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财务战略管理学科的定位
构建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必须要先对财务管理学科进行定位。财务管理学科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财务战略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中的地位、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的研究视角。其中,财务战略管理在企业管理体系中是这样定位的: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财务战略在对各类财务信息综合利用的基础上,通过资金这一主线将各个层次的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为企业横向、纵向发展助力。在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中,很多时候,财务型战略和非财务性战略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但是,财务性战略与其他功能性子战略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不可估量的。在企业三大层次战略(总体战略、竞争战略、职能战略)中,财务战略属于职能战略,它与生产、研发、营销和人力资源战略一起构筑了企业战略基石。
从学科研究的角度来看,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是管理者为了实现其发展战略而制定的战略管理系统,如在财务管理研究先行者戴维.艾伦所著的《财务战略管理》一书中,战略财务管理就是如此定义的。在这部财务管理专著中,作者还从会计的角度对现金流量、利润、竞争力等财务战略管理细节问题进行了分析,将战略管理会计、成本管理等都纳入了财务战略管理研究体系中去。受此影响,我国学者也从企业、环境、控制等角度对财务战略管理进行了研究。虽然中外学者财务战略管理研究内容与框架有所不同,但是财务战略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从财务管理的视角来看,构建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也成为提高企业竞争优势、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客观看待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与战略管理会计学的关系
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与战略管理会计学在内容、方法、研究目标上都有明显差别。两者虽然在投资决策、预算管理方面存在内容的重合,都是以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为主要发展动因,但是前者以企业资金筹集、运用和分配为内容,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后者以企业财务预测、规划、控制和会计责任考核为主要内容,以企业成本控制和预算目标。此外,从学科研究内容来看,财务战略管理学科和会计学都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促进传统职能的进化,两者现在研究的内容都超越了传统研究范畴。因此,高校在学科体系研究和课程设置上,要正确处理财务学科与会计学科的关系,严格区分财务与会计,确保财务专业和会计专业在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2.财务战略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学的关系
从学科性质来看,财务管理与成本管理都属于传统学科,两者在19世纪就已经存在,且存在一定的“血源联系”,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都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学科体系。战略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无法回避的问题,财务战略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成本作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参数,决定了财务战略决策中必须有成本的参与、存在。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战略层面的成本管理有助于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顺利实施,有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单纯的战略措施已经难以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的今天,战略措施背后的理念,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管理的关系,比财务管理措施更受关注。关注财务战略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成本管理之间联系,促进相关学科的整合,建立涵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管理在内的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已经成为战略管理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构建设想
1.明确财务战略管理学科的研究目标和对象
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包括财务管理本质、管理对象、管理目标、管理职能、管理原则等方面的内容,财务管理理论不直接指导实践,但是它却是财务管理运行和规范的参考理论。财务战略管理目标位企业财务管理指明了方向,它不仅是要求企业在财务管理中进行简单的战略框架搭建,还要求企业在学科体系重构上要形成一整套系统完备、逻辑严密的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奠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理论基础。
财务战略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企业资源和能力,其管理目标是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运用。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必须要从财务角度对企业经营所涉及的财务事项做出科学规划,制定长远目标和可操作性的方案,为企业技术和经济发展赢取财务资源保障。
2.细化财务管理研究内容
以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环节为参考,财务战略管理学科研究内容被划分为财务战略决策与选择、财务战略执行与控制、财务战略业绩计量与评价。其中,前者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取向和模式,可给企业理财行为和效率带来直接影响。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竞争力、经营能力、经营产品、资金需求制定财务战略,才能提高企业竞争优势。财务战略执行与控制,严格来说,就是企业财务战略方案转化为企业战略绩效的过程。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都有可能给企业财务战略方案和战略管理带来影响。只有制定有效的动态的财务管理方案,才能发挥财务战略管理的积极作用。财务战略业绩计量与评价是财务战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将财务战略执行情况和战略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并促进财务战略目标的调整和优化。
3.科学的财务战略管理学科分析法
财务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学的财务管理和分析方法。就目前来说,相对成熟的财务战略管理学科分析法有财务战略决策定位分析法、战略管理日常分析法、战略业绩综合评价法三种。其中,财务战略决策定位分析法指财务战略决策要在综合考虑企业核心竞争力、财务管理实力的基础上进行定位。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财务战略管理定位时要积极分析内外环境、优略势,对企业竞争能力、财务战略进行合理定位。为财务战略决定提供合理依据。财务战略管理日常分析法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常用手段,它能通过成本动因分析、价值链分析、作业链分析对成本驱动因素、影响因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发现企业价值链中的薄弱环节,为企业价值链裁剪和重构、企业效率管理找到新的出路。财务战略业绩综合评价法是最为常用的企业战略评价法,它具有以下特点:以战略为核心,以企业业绩为主要评价内容;能将企业远景与企业发展使命与企业业绩评价统一起来,做到企业短期业绩和长期财务管理相结合,对企业资本投资、扩大经营进行动态评价和监督。因此,为了弥补企业财务管理效时的局限性,许多企业企业都会用财务战略业绩综合评价法对企业财务战略进行计量评价。
4.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框架
以财务战略实践为基点,构建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框架,可以为财务管理学科理论研究和实践搭建桥梁。财务战略管理的主体为财务战略决策与选择、财务战略实施与控制、财务业绩计量与评价,这些知识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的理论研究重点,其学科体系的基点却是以企业竞争力为支撑创建企业核心能力,对企业竞争力进行科学定位。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成本和绩效是重视财务战略管理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是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建设关注的重点。只有明确挖掘成本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管理,以财务战略目标为起点,就企业竞争优势、成本关系进行探讨分析,然后以此为依据进行财务战略决策与管理,才能构建完整的财务战略管理学科框架。
篇2
一、校本课程管理与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内涵
课程管理作为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学校对教学工作实施管理,从而完成教学计划、大纲规定的教育任务。正确解读有关“三级课程”的基本概念,有助于对校本课程管理概念的理解。在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中,国家、地方、学校各司其职。国家制定总体规划;地方根据国家总体规划,制定地方需要的课程指导纲要,开发与选用;而学校则在国家、地方的指导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置与实施。因此,校本课程的管理必须首先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其次,每所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地开发和组织校本课程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学校充分发挥自主管理权,开发多样性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的教师为主体,开发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以尊重师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等。基于以上的认识,可以将校本课程管理定义为是指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和学生需要,而对课程进行的安排、实施、开发和评价等一系列的自主管理活动。
体育是学校各类课程当中最能反映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之一。由于体育课程教学环境、教学空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特殊性,这对地方和学校来说,各自的地域特征、体育传统等,都是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在积极施行国家制订的体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应因地制宜进行体育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所谓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过程中,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和学校体育资源的基础上,所设计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方案。由此可见,体育校本课程不仅指学校体育教师自行开发设计的新课程,也包括学校和教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加工、再创造得到的富有特色的体育课程。在我国,关于体育课程的理解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为,体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社会的教育目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规定的,或可由学生选择、规范了的体育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内容、学习操作程序和方法,在不同的学段所要达到的体育教育标准的总体设计。
因此,本文结合以上论述,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定义为:体育校本课程管理就是对体育类以校为本的课程管理。
二、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理论基础
1.系统论
系统论是研究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贝塔朗菲曾说,系统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而各个要素的有机组合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系统,强调的是整体性。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依存,每个要素在系统中起着一定的特定作用,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否则,脱离整体,各要素将失去要素的作用。管理就是对于系统的管理,而体育管理就是对体育系统的管理,是以系统科学作为理论基础,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校体育管理系统进行详细的部署,进而建立一个高效有序的学校体育管理的组织。而方法体系则是以系统工程、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作为学校体育管理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实践方法。根据学校体育管理系统的特点,综合运用系统技术方法,形成一套科学合理且层次分明的方法体系,以实现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管理。
2.后现代主义哲学
所谓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形成,是同现代西方哲学中各个流派的升降沉浮密切相关,并随后结构主义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后现代主义提倡多维视角和多元方法,以否定、超越西方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为基本特征,它表现出反本质主义倾向对现代社会具有很大的冲击。目前,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要求实施校本课程管理,培养创新意识。为此,在我国课程改革中,后现代主义哲学作为理论基础,为学校课程改革实现了质的飞越。后现代主义课程观鼓励人们怀疑一切现有的知识权威,这对于教育理念的嬗变是一种触动。同时,后现代思想家倡导不同观察者之间的平等关系,鼓励教师和学生自由地通过对话来建构他们自己的课程,教师是学习情境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除此之外,后现代课程观强调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倡导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和多元主义方法论,提倡以多种方式探究课程知识,强调个体自由和自主。
3.教育未来学理论
教育未来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以未来学及其相关科学为依托,探索学校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从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到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手段以及教育管理等都属于这门学科范围,从中探讨学校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新趋势,以适应社会的变革步伐。因此,面向未来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之一。就学校体育校本的研究者来说,应该以适应未来需要为突破口,力争把未来体育教育引入到现在的教育,从而为实现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做好铺垫和准备。
三、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1.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价值体系
弄清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价值是管理工作的首要前提。校本体育课程管理的价值追求应该包括健康性、创造性和专业性三个方面。首先,健康性。“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课程的本质要求。因此,必须把健康作为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体育教育必须围绕五个领域目标展开,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并通过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发展。其次,创造性。所谓校本体育课程所追求的创造性是指参与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体育工作管理者的创造性主要包括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管理方式等;体育教师在体育校本课程的管理过程中,充分做好实现者、组织者、探索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断地修正校本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而作为学生,要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学习,使体育学习达到最优化效果。再次,专业性。主要强调的是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扎根于教学,要积累、观察、记录并通过对教学材料的研究,使体育课程更好地发挥课程的实质。
2.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基本原则
首先,以学生发展为原则。体育校本课程管理要求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学生的全面主动地可持续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决策中要让学生参与。同时,体育校本课程要给每个学生的个性张扬提供了现实条件,从学生的差异及经验出发,提供差异性教育。其次,自主性原则。依照课程管理中的权责分配,体育部门要积极地组织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权职的统一。并根据自身的实际,确保体育校本课程的优化实施。再次,全员参与的原则。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管理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学生有权对所学的课程项目提出建议。可见,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学校体育课程管理体系,需要学校各方面人员的广泛参与。
3.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机构与内容
就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体系的框架来看,需要构建有效的管理运用机制。而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组织与设计,就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机构主要包括建立“体育校本课程评议委员会”、设置专门的体育校本课程管、成立体育校本课程评价组等。机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课程管理计划,对课程定期诊断、评价、修改和校正,使课程系统最大限度地接近课程目标。
在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内容方面,要紧扣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第一,体育校本课程计划管理;第二,体育校本课程标准管理;第三,体育校本课程编制管理;第四,体育校本课程实施管理;第五,体育校本课程条件管理,如教学设施配备、保管及各种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执行等。除此之外,对体育校本课程评价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指导纲要、教学大纲、课程开发等。
4.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体系的模式
学校的课程管理模式是在实践中发展,传统课程管理模式主要有学校课程管理的专业模式和学校课程管理的科层管理模式。其中,学校课程管理的专业模式对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模式的学校把学校看作是社会文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场所,充分重视教师的专业自。而学校课程管理的科层管理模式是把整个课程管理、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进行劳动分工,不同等级的课程管理者角色有很大差异。这种等级制结构和缺乏弹性的规章制度限制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忽视了学校中人际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性。随着改革的深入,新一轮教育课程教育需要全新的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模式。而全新的模式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最大化地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让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课程管理手段上,尽可能地满足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关注教师理性和非理性在课程管理中的作用。同时,现代模式的学校课程管理结构是一个开放的结构,能够让相关人士积极参与学校的课程管理,创造性地进行学校课程管理。
基于以上分析,为建立适应我国学校的体育校本课程管理模式,做如下的尝试:第一,构建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决策系统。主要指体育部教学委员会根据学校课程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决定体育的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课程审议、教学管理、课程评价、激励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第二,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系统。为了使课程建设和发展得更好,应以广大教师为主体,结合本校的资源状况,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第三,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系统。实施主体主要由管理办公室或教研室组成。其中,办公室贯彻学校的政策,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协调。而教研室则根据整体安排,确保完成体育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第四,信息的收集系统。组织一支认真负责的信息小组,专门负责收集课程开发、课程教学等相关信息。信息收集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来自各方面的客观信息,及时反馈到管理办公室,以便作出准确的判断,进而作出正确的评价。除此之外,课程管理要有必需的设备与经费上的支持,为体育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 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发展研究,2002(5).
[2] 辜伟节.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现状和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
[3] 靳玉乐主编.现代课程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 陈慧琼,罗宏文.校本课程管理和开发的思考与实践.湖北教育2005(1).
[6] 金东海.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的学校课程管理.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3).
篇3
关键词 教育经济与管理 学科发展 学科归属
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活动以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展开。纵观全世界,无论是创新型人才还是创新成果,无不与交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有学者曾对20 世纪诺贝尔获奖成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 世纪的诺贝尔获奖成果普遍存在学科交叉现象,更有力地证明了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以下简称教经管学科)是由教育、经济、管理三门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一门文科类交叉学科,虽然不会像理工科类那样做出很多意义非凡的创新成果,但在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性创新型人才方面无疑具有重大作用。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学科设置的限制,教经管学科自身的不成熟性等,使其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困难重重。
1 教经管学科存在的问题
1.1 学科归属不明
学科的归属问题关系到学科的生存和发展,一门学科把自己界定在特定的学科门类下,有利于从制度上保证权益的顺利获得,从学术上得到社会的认可,也能从心理上使学科成员获得一种安全感。①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交叉学科日益成为学科建设的重点。然而,目前我国学科和专业设置较为固化,现行的学科专业目录既没有设置专门的交叉学科门类,也没有在目录代码和名称中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留出发展空间。②这使交叉学科的归属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就教经管学科而言,关于该学科的归属问题一直难以确定,正如杨天平所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是由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迭合而成的学科,毫无疑问,其直接的上位学科也应该是这两门学科,而其间接的学科归属则应该是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或者说应该由这三门学科共同构成其融合的属学科”。③不少学者从自己的立场和学科视野出发,将其纳入自己所在学科阵营,设有该学科的高校也根据自己的情况将该学科设在不同的学院。
1.2 社会需求与培养模式不协调
自1997年教经管学科成立以来,国家就力图给它的培养目标设置一个清晰的界定,《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1999年版)一书中,对该专业硕士生培养目标作了如下描述:具有扎实的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等领域的基础理论,能把握教经管学科领域比较重要的理论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国内外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及研究水平,能从事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工作。④从培养目标来看,教经管学科培养的人才主要从事于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管理工作。黄路明对西部两所高校2008届和2009届毕业生的去向调查表明,教经管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有88%的人选择到高校就业,且在高校的工作岗位主要是担任学生辅导员,只有极少数担任教务员或教师。⑤由此看来,教经管学科培养的人才多倾向于从事基层教育管理类工作,从这个角度出发,学校在培养模式中应该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主,辅之以学术型人才培养。而我国但凡设置该学科的高等院校几乎都是以学术型的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这也是造成该学科毕业生就业难,社会适应力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学科的发展规模与学生的培养质量不成比例
教经管学科自诞生以来,其发展速度喜人。据114国际教育网的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范围有59个招生机构招收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8个招生机构招收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而2007年则迅速变为105个和13个。⑥仅两年时间,硕士和博士招生机构就分别增加了46个和5个,可见专业布点快速增加的趋势。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为该学科在学术领域内形成一定的“气候”和“范式”奠定了基础。但学生的培养质量并没有随学科的扩张而进一步得到提升,相反地,由于本学科自身的不成熟性和难以确定的归属问题,使不同类型的院校将其设在他们认为正确的学科领域,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向也大不相同,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也是良莠不齐。学者卜树春对部分著名高校2008届教经管硕士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调查,发现该专业毕业生毕业之后上有不少没有确定单位的同学。⑦虽然学生就业情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与自身也有很大关系,但普遍的事实证明,学生就业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培养质量。
2 解决对策
2.1 增设“交叉学科”门类
根据上文所述,教经管学科难以确定的归属问题,根源在于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没有给交叉学科留出发展空间。为此,笔者建议,首先在《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交叉学科”门类,且使所有的交叉学科都有一个合理的归属,不至于交叉学科因为归属不明而被不同院校“随意”安置。其次,考虑到每门交叉学科的发展程度不一,宜将它们分类对待,并制定不同的标准,以利于它们更好地发展。如在“交叉学科”门类下设探索叉学科、成长叉学科、成熟叉学科三个层次。⑧教经管学科属于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发展还不够成熟,可将其归属于成长叉学科。
2.2 改革培养模式
从就业角度看,教经管学科宜实施专业应用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双轨”并行的培养模式。其中,前者在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让他们在实践工作中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解决。而后者主要是培养具有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学术人才,同时也为该学科学术队伍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个性化培养趋势。
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导师选择、实践环节、论文要求等方面都要实行“分流”,具体的培养模式见表1。
2.3 政府主导,限制学科布局点,重点发展一批学科“领头羊”
教经管学科的研究范围本来就是围绕着教育这个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公共事业而展开的,它的发展自然离不开教育部门的“关怀和指导”。面对学科规模和培养质量的不协调的状况,教育部门要相应地从两方面进行解决:第一,精减学科布局点。对设有该学科的院校进行评估,取缔那些尚不具备实力的院校的设置权,选出一批综合实力和科研成果兼具的高校作为该学科布局点的重点对象。第二,重点挑选并培养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水平大学和多学科背景的教师队伍作为该学科发展的“领头羊”,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 并在这些高校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方面实行“硕博连读制”,为该学科以后的学术发展和科研补充力量。
3 结语
作为一门发展中的新型交叉学科,教经管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在解决学科现存问题过程中,要注重内外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及挖掘本学科自身优势,也要加强外界的支持力度,如政府加大学科重大课题的投入力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学科队伍中来,为学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使其在瞬息多变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① 周仲高.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设置的合理性辩护[J].教育与经济,2003(2):5-8.
② 柳洲,古瑶,马莉莉.强化我国研究生跨学科教育的对策分析——美、英、法等国跨学科教育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06(6):56-60.
③ 杨天平.关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设置的几点不同看法[J].教育与经济,2002(3):1-5.
④ 黄海群,孙曙光.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48-152.
⑤ 黄路明.西部地区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就业竞争力探析[J].法制与经济,2011(1):118-121.
篇4
当前,高职学生入学的分数线普遍不高,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本身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标的实现应当建立在被教育对象主动的学习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之上,这种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形成的教育效果不尽人意、教育活动流于形式等问题。新生在入学之初往往怀有无限憧憬和美好设想,这个时候思想活跃、热情洋溢、充满希望,但这种热情背后掩盖的却是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和科学学习系统,因此一旦真正开始大学的学习生活以后,这些学生过去一些学习方面的问题便逐步暴露出来。比如不会安排充足有效的学习时间;缺乏合理的计划;难以保证预习、听课、复习等最起码的课堂学习过程,学习效率不高,等等。由此往往造成如下一些问题。
1 课堂学习方面
部分同学难以保证认真听讲,或者认真听讲的时间不长,课堂时间不能充分利用。另外,即使认真听讲的学生,由于普遍缺乏预习环节,对课堂内容不熟悉难以达到主动思维,而大学课程又往往不局限于书本,因此在课堂上真正听懂并且掌握全部内容有一定难度,学习效果也难以达到高职教育所要求的标准。
2 课后学习方面
自习时间不够。学习较好的学生能够保证的自习时间一般平均每天两个小时以上,许多同学平均每天的学习时间甚至连一个小时都不到,而且许多学生缺乏主动的意识,单纯地觉得不自习不行,自习过程中效率不高,甚至有的学生还要过分依赖零食、MP3或别人的带动等,难以达到主动学习应有的效果。
3 学习目标、知识掌握程度方面
许多学生延续了过去“学习就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获得奖学金”的思想,平时不用功,重视考试前的突击复习,缺乏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最终真正学习到的东西空空如也。
4 学习内容方面
缺乏探究性学习,仅仅局限于看书本、做习题,许多学生缺乏主动做好课堂记录的习惯,甚至根本不知道高等教育中各类笔记(课堂笔记、阅读笔记、日记等)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各种笔记的方法;不会合理利用图书馆资源,相反到图书馆单纯是阅读娱乐类期刊、上网聊天和看影视剧。
5 能力培养方面
在技术应用能力学习和理论能力学习方面,由于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普遍重视和适当引导,学生都能够逐步实现由单纯强调理论学习向技能学习和理论学习相结合转化,但是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却往往处理得不够恰当,或者过分重视学习成绩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或者过分重视综合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学习能力的提高,甚至造成二者的对立。
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部分学生的学习一直都是以应试为目标,缺乏较高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以及科学合理的学习系统,造成了“不想学”“不爱学”“学不了”而又“不得不学”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不学”的问题。高职教育的教育目标是要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中心,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以就业为导向,贯彻教育服务理念,努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良好职业道德、管理高技能人才。同时高职教育也是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重要途径,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有利条件。从学习能力方面,高职尤其要求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这些必须要以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作为基础。而上述这些问题与此相距甚远,因此高职院校只有首先解决好学生“学不学”的问题,然后再探讨“怎么学”和“学什么”的问题才具有实际意义,否则一切工作只能是空中楼阁,最终必定流于形式。
马克思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即人的观念、性格、心理等的形成发展是和环境的变化影响密切相关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今天的学习状况是在这二十来年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中日积月累形成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坚持的基本原理,采取科学的态度对学情进行全面分析,充分调动学生教育管理的相关因素,以增强学习动力为核心,密切配合,形成科学和谐的有机系统,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二 解决对策
1 以科学和谐的思想为指导,求真务实
构建科学和谐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所谓“科学”是指要充分尊重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成长基本规律,正确处理好环境、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所谓“和谐”是指要尊重学生的各方面需要,杜绝教育管理方式上的简单压制和粗暴扼杀,因势利导,努力达到学生需要与社会需要、教育目标的有机统一,这应当作为构建学生教育管理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同时从具体方式上将激励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人格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以系统的方式加以运用、整合,以人为本,求真务实。
2 以审美教育为突破口,陶冶情操,升华境界
人的理性以对错为标准,人的情感则以美丑为导向。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一贯重视理性方面的真理性教育,审美教育则往往流于形式。现在的教师和家长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办法通常是摆事实、讲道理,反复灌输社会竞争的激烈和就业压力,以达到激励其学习的目的。但却往往收效不大,甚至使得学生陷入学习的怪圈“三+一步”:“第一步打算学习,第二步往往因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不进去,第三步因为没有达到学习效果满心懊悔”+“第四步为了心理平衡,痛下决心‘明天要×××’”。于是不久又开始了新的循环。可能有的教师家长还会为此窃喜――“毕竟学生开始着急了嘛!”殊不知正是这种毫无意义的心理谴责的重复,反倒加重了学生的思想负担,使学习逐渐成为其不可承受的感情之重,到最后只能不顾一切地加以逃避或抛弃,甚至形成逆反心理和叛逆人格。心病还需心药医,调动学生的兴趣还是要以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作为突破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审美教育、校园文化、培育个体良好的审美素质等内容,增加学生主体对人生美好境界的体验、趋同和追求,进而推动其学习动机的提高和境界的升华。
3 班主任制、辅导员制、导师(导友)制有机配合,三管齐下
现在高职院校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过去大专、成人高校的转化,二是过去中专、职高的升格。两种来源使得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方式上辅导员制和班主任制并存。从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水平来看,一方面从教育目标上高职教育要达到的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另一方面学生的实际水平往往还是基础教育的水平。所以高职院校的现实特点决定了在学生的管理方式上也应当是两者结合的,同时还应当引入导师(导友)制。
由于学生缺乏较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人格依赖度较大,因此采取四五十人左右班型的班主任制比较恰当。一方面便于学生适应由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另一方面班主任能够科学有效地教育管理学生;辅导员是管理班级或专业日常事务的专门行政管理人员;导师(导友)则是专门针对某个方向、某个学科的同学若干(人数较少,比如十几个左右)的指导人员。
从职责分工和业务要求上,三者也不尽相同:班主任要求首先是专业教师,同时还必须受过班主任工作的良好训练,能够按照专业要求和学生特点,帮助学生协调各方面资源,尤其是要能够协调好学生、家长、学校三方面的关系,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辅导员要求必须能够配合班主任工作,组织各种活动,管理各学生团体以及日常行政事务;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决定了还应当有导师(导友)。多年的基础教育使得学生对于班主任有特殊的畏惧和疏远心理,同时,人数过多也不便于班主任的个别指导,因此跟学生既是“师”又是“友”的导师(导友)的存在就十分必要。这一部分人员既可以是学校的具体教师、高年级的优秀干部或优秀学生,也可以是其他在专业领域取得一定成绩而又具有良好教育能力的人。
4 尊重成长规律,教育方式上将动之以情与晓之以理紧密结合
许多学生情感上实际是处于“前途渺茫、后无归宿”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对部分学生而言,“前途就是就业,就业就是压力”;另一方面,总觉得自己输不起,或者从来不敢考虑就业失败后的退路,这就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负担和精神上的疲惫。因此相关教育人员在具体教育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当重视跟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与激励,尊重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消除学生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问题,通过“动之以情”来达到“晓之以理”。
5 密切学校同学生家庭的联系,以学校教育带动亲情教育
高职教育对学生而言不是学习生涯的重点,而是自主把握人生的起点。这个主题的转换要求良好的环境基础,家庭就是学生进一步成长的重要土壤。现在部分家长对教育知之甚少,学校应当采取家长会、信件、家长学校等方式,对家长及相关各方面进行必要的联络和指导。一方面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对提升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平、营造良好教育环境也是大有裨益的。
6 通过先进典型和学生团体的带动帮助,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推动学生开展具体学习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先进典型的带动和团队的带头指导帮助比简单地硬性规定更加有效。例如上自习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硬性规定总是不妥,而要求部分学生干部保证在自习室的学习时间,通过塑造自习室气氛来带动更多同学上自习的效果往往更好些;然后再通过社团或非正式群体(如课题研究小组、社会实践社团、外语角等)的指导、帮助,使得有各种需求的同学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发展氛围,将学校变成学生个性发展的舞台,从而通过环境来带动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7 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科学的奖惩观和完善的规章制度
通过上述几项工作,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科学的、个性化的发展规划,同时学校、系部、专业、班级、社团根据学生的各种需要,在充分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开展各项评比活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奖惩条例,从活动、制度方面对学生进行激励、塑造、监督、管理。
篇5
【关键词】管理科学 本科生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043-02
【Abstract】Practice teaching of management and science professional needs to be improved. Practic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t present,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management and science professional in our school has still some disadvantage,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professional interest and employment confidence of student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must emancipate our minds and innovate the management models. In teaching practice, we must explore a new practice mode, which helps students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broaden the professional horizons, and set up students’ professional design.
【Key words】Management and science Undergraduate Practice teaching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本科专业进行调整,增加了管理学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始在各大高校开设、招生。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1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课堂教学、质量工程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但是,如何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做好管理科学专业实习环节还需不断探讨。
一、我校管理科学本科生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
管理科学是一门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学科,其学科门类下的专业大部分是跨学科的交叉性专业。在本科生实习环节上表现出涉及行业多、实习内容宽泛而不专、感性认知较多而动手实践机会较少的特点。
1.学生实习的行业不固定,缺少行业特色。
2002年我校管理科学专业正式招生,2002至2006年招生的学生均已完成本科实习环节。
对这5届学生校外实习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学生实习的行业非常不确定,分别在手工制作、化工、机械、汽车装配、港口运输、项目管理等行业进行本科实习。每一届学生实习的行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说明专业方向不是非常明确,没有突出学生的行业管理特色。由于缺乏实习的行业特色,学生实习的内容、质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
每年学生实习以后,教研室都要对学生实习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对2002级学生实习情况调查中发现,有70%的学生对老师选择的实习行业不满意,普遍反映缺少针对性,没有体现管理科学的专业知识在实习行业中的运用情况。因此,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相对固定的行业作为实习对象,对学生实习的效果还是有益处的。
2.学生实习多停留在参观、调研,缺少实际动手机会。
目前,很多企业对大学生实习都勉强或不愿意接受。企业主要从学生进厂后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如人身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考虑,学生实习多数是在固定区域参观,在固定的岗位零距离实习的机会越来越少。2006年,我校管理科学专业学生到烟台市东岳汽车装配厂进行实习,实习的内容是车间管理、工序优化。由于工厂管理制度非常严格,外来实习学生不能够在生产车间实习,只能在工厂的固定参观走廊进行观看,很难接触到车间管理的实质性东西,如车间管理方法、制度、工序安排、历史数据等资料。如果学生能够在车间零距离地实习,不仅能够学到丰富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对工序安排的效率进行测算,以车间记录的历史数据为样本数据,进行工序优化设计。对于管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实习应该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科研与企业需求脱节,学生实习渠道匮乏。
学生实习的质量同校企合作程度密切相关。建立一个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友好的校企关系,根本在于高校要不断地深化服务于社会的科研能力。近年来,我校管理科学专业的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完成国家级自然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但是这些项目多数属于基础性研究,缺乏应用性,取得的科研成果不能较快地被企业利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出现了高校科研与企业技术、管理需求之间的严重脱节,对于拓宽学生实习渠道产生负面影响。
4.实习经费投入偏少,加大了实习的难度。
学生实习经费是保证实习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不仅学生实习企业难找,而且实习费用越来越高,出现了实习经费投入偏低的现象。由于主管领导对管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同对工科学生的实习看法不一,认为管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实习相对简单、环节少、费用低。多年来,管理科学学生实习经费没有明显的提高,每个学生实习经费为50元的标准,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实习质量的提高。
二、对策与建议
1.增加实习经费投入,保证实习不流于形式。
长期以来,我校管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实习经费严重不足。解决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增加对实习环节的资金投入力度,千方百计地保证实习正常进行;发挥学院横向课题较多优势,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横向课题的研究。由于横向课题都有企业资金支撑,学生作为课题研究人员,就有较多机会同企业接触,从而为学生实习找到了机会,也降低了实习成本;精打细算,为学生实习的每一个环节做好预算,树立节约意识。
2.改革实习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
实习内容的枯燥、陈旧也是制约学生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习有机地结合、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过去我们制定了“四层次”、“五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即“四层次”指基本素质层次、基础技能层次、专业技能层次、综合训练层次;“五模块”指构建素质拓展模块、实验教学模块、实习实训模块、论文设计模块、科研创新模块。“四层次”、“五模块”的实践教学还缺少具体的内容,如学生在企业具体实习哪些内容,如何达到以上人才培养的目标,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不断地改进实习内容和方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实践教学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它们是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个整体,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就要考虑到其连贯性和相关性。在编写各学科实习课指导教材和专业综合模拟实习指导时,要把其技术指导的先进性和实践指导的实用性放在首位。各部分应阐明学生该掌握的本专业知识要点,要有实习目的、任务、内容、方法、考核标准和实习作业。
3.调整教师科研方向,建立共生的校企关系。
增强高校科研服务企业、社会的能力,扩大校企合作与交流,建立共生模式下的校企关系。长期以来,我校的科学研究更多注重于国家、省部项目的研究,忽视了与地方企业联合攻关、解决企业所需要的技术、管理方法等的研究与推广。不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轻视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就不能建立共生的校企关系。一方面,企业看到高校的人才资源、科研手段优势,愿意与高校进行科技攻关;另一方面,高校同企业合作可以增加科研经费来源、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推进学生实习基地建设。为了建立良好的校企关系,我院逐步调整了科研方向,建立了物流园区规划与设计和煤炭循环经济两个研究机构,加强同企业的项目合作,扩大了学生实习渠道。
4.突出学生实习的实践性,培养学生职业规划能力。
学生实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从业的基本素质和技能。由于管理科学专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导致学生的实习主要集中于参观、调查和座谈等形式,学生不能获得身临其境的管理、运作一个流程、车间或企业的实践感。为了克服这方面的不足,应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实践操作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带队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专业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构建初步的职业规划。实习的过程对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具有启发、引导作用,经过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的反复,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 欣.浅谈独立学院本科生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60
2 何 斌.关于管理科学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96~97
篇6
Abstract: To construct a relatively complete system of practice teaching, put practice teaching run through the whole learning process of undergraduate stage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alizing goals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training.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pays equal attention to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oretical teaching, gradually forms relatively complet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which is based on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teaching practice and graduation practice, focus on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practice, combination and graduation design, which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training and enhancement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关键词: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能力
Key word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practice teaching;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263-02
0 引言
2003年4月,辽东学院申请试办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为配合辽宁学院“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贯彻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内容,构建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接受到更新的知识、学到更前沿或更实用的技术,培养学生的执业能力,值得深入探讨。
1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依据
工程管理专业以建设工程的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是工学与管理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专业。按照辽东学院确定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工程管理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建设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够在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建设工程管理公司及造价、投资咨询等中介机构,从事建设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为实现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要求,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专业学习过程的始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1 实践教学是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 我国正处在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辽宁“五点一线”的建设和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因此,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技术素养,要成为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通过实践教学去实现,所以,只有加强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1.2 实践教学是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成理论教学只是达到专业设置和课程培养预期目标的一部分。实践教学能否贯彻落实,关系到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否实现。从工程管理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除了个别专业基础课外,其余全都规定了实践教学的内容要求。实践教学纲要中明确规定:有实验和作业的课程,教师必须按要求组织完成;凡没做实验或实验不及格者,不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集中实践环节不得免修。
1.3 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辽东学院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学质量的提升,也离不开毕业学生工作能力。学生具备了较高的专业技能和执业能力,在社会上就是一项宝贵的无形资产资源。社会对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评估,只有一个核心指标,就是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因此,未来专业办学应在原有的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造价方向的基础上,完善工程项目管理,以强化技能训练为重点,保持专业已有的优势。要使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出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必须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摆正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和指导,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方法与质量,构建适合工程管理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2 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更多地注意到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重。从2003级学生入校时起,我们就着手探索建立相对完整、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跟踪工程管理人才需求的类型,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在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努力使实践教学目标更贴近工程实践。其中在构建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时以“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打造特色”为指导方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建立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2.1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实践教学一般是指教学实验、专项实践、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解决学生“怎么做”的问题。
就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学生执业能力的训练和提升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三个阶段,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检验,建立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强调理论的应用,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根据以往教学的经验,对每个阶段不仅要充分保证教学时间,而且要创造特定的条件,包括高水平的教师、专业实验室及规范化的管理来作保证。
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的教学体系中,除了学校的基础理论教学体系、专业课平台、方向课程外,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初步确定了的思路是:制定向实践教学倾斜的政策,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观念,确立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组织和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工程领域执业资格考试并执业,来获取实践教学第一手资料,逐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从而建立起以实验教学为基础,课程实践为补充,毕业设计为重点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整体系。具体实践方案如下:
2.1.1 课内实践 即基础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中基本技能训练,包括《房屋建筑学》、《建筑材料》、《土木建筑工程概论》等实践教学。包含在理论课内的实验和实践,随专业课程同时进行。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巩固理论教学内容,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任务。
2.1.2 教学实习 即综合实践能力训练,通过专业教学实习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主要集中在每年实践学期,一般用3周时间。根据工程管理工作的特点,开设《工程管理认识实习》、《测量学实习》、《工程管理生产实习》、《专业社会实践》、《土建工程估价实习》、《施工组织与管理》等课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认识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到施工现场去参观,对主体结构、基础、施工技术与组织等建立感性认识,到工程建设相关单位调研,看懂实习工程对象的建筑及结构施工图,并绘制施工图,根据施工图,编制出一套完整的施工图预算和施工组织设计,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技能。
2.1.3 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即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综合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学校完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训练,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行工程管理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训练。这是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或走向各种工作岗位的桥梁和纽带。为此,要求学生根据实习岗位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确立毕业设计题目,并从实习中获得相关资料,完成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并日后从事工程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延伸 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在近几年的办学中,还尝试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来培养人才。这种培养模式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教师科研人力和精力不足的制约要素,而且在科研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自我创造的能力。要求部分学生平时参与教师或生产企业的科研全过程,并能提供相应的科研和产学研成果。
3 实践教学实施后效果
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并且深受企(事)业单位欢迎,我们组织学生到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相关教学实习,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应用能力的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及工程造价方向在分别在校内实践课程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进行了专业实习。
3.1 校内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实践能力的训练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共享4个实验室,实验室占地面积1086平方米,设备总价值约75.98万元。现正使用的实验室为:建筑模型与材料展示实验室,拥有民用、工业建筑模型;基础、梁、柱模板及配筋实例;部分构造示例;部分建筑材料实物;建筑效果图等。可以基本满足《工程管理概论》、《土木建筑工程概论》、《房屋建筑学》、《建筑材料》等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建材实验室可以满足《工程力学》等课程的需要。两个机房和即将配备的相关软件,可以基本满足《工程制图与识图》、《建筑CAD》、《土建工程估价》、《安装工程估价》、《市政、园林工程估价》、《图形算量软件应用》等课程实践教学需要。同时安排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讲解,使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3.2 校外工程领域综合实践能力训练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工程管理专业先后与丹东佰阳房地产开发公司、丹东沿江开发区建设总公司、辽宁长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丹东国际工程咨询研究中心等12家公司进行广泛合作,初步建立起实习实践基地,基本能满足学生实习实践的需要,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已与这些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把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根据不同学期分别安排教学进程。其优点在于:
3.2.1 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 学生毕业实习或在毕业设计阶段就具有上岗能力,学生在实习直接面向工程建设一线,在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单位、和社会中介部门等单位得到了应用。
3.2.2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学生具有选择工作的自由,一些课程如《工程管理生产实习》、《工程管理毕业实习》、《工程管理毕业设计》的在制定教学纲要和内容时,进行充分论证,设置多个实践方向,并加大实践课程难度。
3.2.3 跟踪市场需求对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 按照符合工程管理的发展实际和专业教学规律,设置实践教学内容。近几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加大,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对相关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如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体现出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服务目标。为此,我们在实践课程上以工程图纸为线索,以工程管理为核心开展各门实践课程的设置。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应该说,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开设较晚,开办中还存在一定问题。但通过改革和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探索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专业(四年)培养目标和方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成虎.工程管理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篇7
周伯华局长在全国工商工作会议上提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四个统一”,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是抓手,也是进一步开创工商工作新局面的关键。把四化建设作为抓手、构建长效管理机制,彰显了工商机关的职能特点,符合新形势下工商工作的特点,有利于准确把握职能到位、促进依法行政和提升工商形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部门,也是规范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主要力量。它担负着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能,扮演着把好市场主体的入门关、当好市场运行的裁判员、做市场经济坚强卫士的重要角色。工商工作的好坏,事关市场经济秩序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和探索工商职能的发挥,对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发挥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在规范市场主体、维护进入秩序,规范交易竞争行为、发挥商标广告市场合同作用、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培育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市场、促进市场繁荣,严格执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确保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方面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还没有完全到位,职能发挥不到位,工商工作所处的地位与其应该发挥的职能作用还不匹配,主要表现为:
由于市场主体不完全成熟、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等原因,监管力度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如无照经营的大量存在,假冒伪劣商品仍充斥市场,商标侵权行为时有发生等等;再比如对于把好市场准入关的职能,尽管它可以发挥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组织及产业布局中的作用,但由于我们还存在观念、素质、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包括市场发育不健全等原因,市场主体的准入还停留在就办照而办照的层面,以致于外界至今对我们工商仍认为就是盖个章、发个执照、仅仅只是走个程序的部门,包括党委政府在涉及产业调整时从未意识到可以问计于工商。至于到了相对落后的地方,由于基层基础工作不够扎实、硬件条件和人员素质跟不上,不同程度的存在行政执法办案力度不够、市场监管存在监管盲区等问题,特别是在为数众多的乡镇工商所,这些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存在工商职能发挥不够到位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思想观念和意识不强:我们这支队伍人员素质总体不高、工作意识不强、年龄结构老化、监管服务工作能力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大部分人员对形势任务判断不清,相当部分干部还深陷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迷惑当中,等待观望现象十分明显,对存在的问题尚未警醒;反映出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思路没有根本转变。不是从强基固本出发,而是应付得走,平时不认真研究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仍然把主要精力用在应付考核、蒙混过关上,工作舍本逐末、被动应付。
二是工作效能不够理想:督促督察力度不够,奖惩不明,导致作风不实,假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工作责任制没有很好地落实,责任不清、任务不明,工作没有压力。有的对当年目标责任不认真研究、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对全年工作心中无数,一到考核就手忙脚乱,有的甚至连考核之时尚不清楚上级的文件要求和标准。有的单位在工作的支持配合上、在相关政策落实上态度暧昧、力度不够,甚至我行我素,齐抓共管的局面一直没有真正形成。部分单位不是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上下功夫,而是工作缺乏连续性和经常性,部分单位压力大了就不干,压力大了就搞假,任务来了紧一阵子,任务完成就放任自流,仍然沿袭“突击加补救”的工作方式。
三是监管方式和机制未完全到位:一些单位仍疲于那种“重点整治”、“集中治理”、“专项整治”等方式监管市场,而没有研究和探索行之有效的长效监管机制;有的只重视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对市场客体的监管则显得束手无策等等。可以这样说,在监管领域、监管对象及监管层次都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我们的监管的重心并未转移到位,方式方法还未发生相应的转变。
四是文明执法、热情服务做到不够好:少数干部执法不文明,随意性比较大,服务态度不够好,服务发展的观念未能切实扭转,“管”字当头的强势执法思想、“管理就是收费、监管就是查案、执法就是执罚”的思想比较突出。
二、对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几点思考
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定位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上。其基本任务和目标是通过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市场经济规则,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从职能定位来看,工商部门所承担的无疑是政府的职能部门,但是这与过去相比,无论是管理理念、职能行使方式,还是发挥作用的着力点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把政府工作的难点,作为监管执法的侧重点;把群众关心的焦点,作为监管执法的切入点;把发展经济的兴奋点,作为监管执法的着力点,完成政府的部署,倾听群众的呼声,关注社会的反映。因此,要考量工商职能是否到位,首先必须突出重点,从大处出发,把工商的发展放在是否适应和推动所处区域和所处的时代的发展上,让政府满意、社会认同。
职能到位也就是把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做到工作到位,做到工作不越位,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有为有为,把该管的事管起来并且管好,真正退出越位、纠正错位、补足缺位。如果管理职能不到位,市场经济秩序就可能出现混乱,相关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就可能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工商职能要到位,要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这个大局,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有利于发展作为监管执法工作的出发点,把优化经济发展作为工商部门的重要职责,做到在履行工作职能中谋划发展,在办理执照时想到发展,在检查企业时维护发展,在履行监督检查时宣传发展。围绕地方招商引资、国企改组改制、项目建设等,立足工商职能,主动提前介入,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工作手续,做到能办的事马上办,需要协调的事抓紧办,可以变通的事千方百计地争取办,全面实行繁事简办、急事快办、特事特办。凡对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经营活动,都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
当然,工商行政管理不可能包打天下,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市场监管涉及众多的部门;评价一个部门的工作业绩,不是看其管理内容有多少,而是主要看其管理成效大不大,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管理理念,我们需要对已有的职能进行认真梳理,对于本部门唱主角的职能,要主动请求其他部门配合;对于那些同其他部门交叉的职能,不推不抢,主动商谈,协作执法;对于那些配合其他部门实施监管和执法的工作,要态度积极,配合到位。工商部门应该在相关部门共同执法的过程中,当好主角、唱好配角,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另外,工商职能要到位,还必须依赖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思想过硬的工商干部队伍。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完成高质量的监管任务。执法理念正确、执法者的形象好、执法的效能高等等,需要工商干部努力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分析新的经济现象和新的经济违法行为,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监管执法工作。
针对前述存在的人员素质、服务意识、工作作风和工作效能等问题和工商职能的现实需求,就目前而言,促进工商职能充分发挥的重点应从提高素质、强化服务、增强效能、改进作风等四个方面入手,要解决好这几个方面的问题,积极创建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廉洁型“四型”机关是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创建学习型机关,就是要全面建设高素质的机关干部队伍,不断提升学习力、创造力、战斗力;创建服务型机关,就是要优化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利益,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创建效能型机关,就是要培育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规范机关行为、改进工作作风、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工作落实;创建廉洁型机关,就是要强化廉政教育,健全廉政制度,强化廉政监督,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通过创建活动的开展,建立起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宽松和谐的环境、高效务实的作风、清正廉洁的形象。
1、结合队伍形象素质的提高,构建学以致用与爱岗敬业的精神体系,打造学习型工商。
着力建设学习型机关。一要修身养德,精通业务,要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加强道德品质修养,不断更新知识,学以致用,加强业务知识学习。要注重提高工商干部的素质,要注重强化岗位应知应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着力提高广大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使其业务知识结构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监管执法的需要,做到懂法律、懂业务、能执法、会办案。要加强办公信息化、自动化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做到熟练操作计算机。充分发挥系统网站和OA办公平台的作用,开展网上学习、讨论和交流活动,对学风正、效果明显的干部职工给予精神鼓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以促进全局机关干部职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篇8
1.1体验式教学的内涵体验式教学是指主体在实践问题中亲身经历的学习体验,并通过学习体验的运行与生成来联系实践性思维得到训练与提升,其实质上是通过经验获取进而创造知识的过程。通过融合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勒温的社会心理学和杜威的实用主义,体验式教学提供了一个启发式模型,其有利于个人的学习和成长,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视角。体验式教学中学生成为了主体,而教师则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愉快的体验,通过教师的引导而不是灌输,学生亲身参与的自主度显著提升,有利于学习目标的顺利完成。
1.2体验式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区别首先,从学习模式上看,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单独学习,而体验式教学模式则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单独学习相结合,从学习重点上看,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而体验式教学模式则是多层次的学习,可以探索除专业知识外的其他相关领域的学习。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的角色就是被动接受,主要是听、记、背单向接收,教师的角色是传授者,单向灌输,而在体验式教学方式中,学生角色则是全程亲身参与,教师的角色是体验学习的情景构建者和引导者。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找一些自认为合适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在体验式教学方式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则是找一些好方法刺激学生去体验更深入、更全面的问题或寻找更好的答案。传统教学方式的学习环境通常是公式化、限制性、强调身份和枯燥的,而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学习环境则是自由创新、轻松、愉快、灵活、鼓励和激励的。评估学生学习的好坏时,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靠考试成绩,而体验式教学方式主要是靠体验的过程和实践来检验。传统教学方式通常满足了教师的需求,而体验式教学方式则最大限度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1.3体验式教学的优点传统的教学是一种外在输入式的教学。其重心在于书本知识的传递与组织,通过规范的教学行为,在短时间内传递大量的知识点和知识逻辑。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重视公共知识向个体知识的内化,尽管能够帮助学生增加知识,但却无法有效帮助学生领悟知识的内涵。而体验式教学则是通过体验的生成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引导式学习,在不断提供给学生丰富多彩体验式学习的情境下,师生产生内生性互动,进而有效解决学习中的实践性问题。与此同时,教师依据学生的需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在确保学生体验学习的主导性下,既能使学生产生广泛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进来,又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2体验式教学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根据体验式教学的两方面含义的理解,对于本科生的管理学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和知识,这就要依据体验式教学的优势,通过激发学生体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发挥到最大作用,设计相应的管理情景,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势下愉快地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根据笔者经验,下面介绍几种笔者在教学中使用的体验式教学方法。
2.1案例教学根据管理学中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相关职能的教学需要,设计相应的实际企业的案例分析,比如依据中央电视台财富故事会栏目的“瓶中三国”案例来让学生分析中国瓶装水市场中企业组织与战略的异同,并根据各个企业经营的成败使学生亲身参与讨论、总结与提升。
2.2角色扮演一般情况下,角色扮演可以通过两种形式实现。一种是对学生要扮演的角色有明确指令,严格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剧情进行角色扮演,学生的言行都是依照剧本执行,而学生主要体会扮演的情景;另一种是让学生根据情景要求自行判定要扮演的角色,并根据自身的理解对角色进行演绎,同时观看的学生要对扮演者进行评判并寻找角色扮演的行为规律。比如依据模拟招聘,让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理论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和反思招聘中雇主和雇员的角色定位。
2.3沙盘模拟通过购入管理学相关的沙盘软件,对学生进行沙盘模拟演练,来用亲身体验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经过老师的指导,使学生不断提升管理运营能力,增强学生对市场经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4分组商辩商辩不同于辩论,辩论一般更为激烈,而商辩更多应用于商业上的讨论。依据商业实例的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既可以使学生在每个小组中相互补充、思维共享、团队合作,又可以让学生依据自身小组的出发点自由发挥,运用所学知识陈述自己的观点,达到有效商辩。
2.5游戏测试借助管理学经典的一些测试题目或一些测量工具,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体会客观了解自我和他人的过程。因为学生对此类测试固有的喜爱,可以确保每次测试学生的参与度都会较高,并且都会比较投入。比如借助一些测试题目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认识团队沟通、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等,这既有助于让学生日后熟练使用类似测量工具,又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和他人。
3管理学体验式教学的效果评估
依据笔者对传统教学课堂模式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管理学教学效果的对比,发现传统教学明显不如体验式教学模式。
3.1学生的到课率和满意度有显著提升作为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识别判断事物好坏的能力,对教师的授课情况,他们也有自身的判断标准,只有教师授课使他们产生兴趣,学生才会更多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同样,只有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能使他们认为有较大的帮助,学生才会对所讲授课程及老师有较高的满意度。经过笔者对学生到课率和课后满意度的调查显示,学生乐于积极参加体验式课堂,而非传统课堂,同时,学生对体验式课堂的满意度超过了95%,远远高于传统课堂的满意度。
3.2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得到较好发挥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通常指的是学生能较好地将在教学情境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或生活中,所以,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是检验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在管理学教学中,理论知识是要被应用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的,比如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和情绪控制能力等。而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这种知识转化的能力是很难发挥出来的,这就严重削减了学生的学习价值。通过体验式教学,课后与学生的对话发现,他们很乐意积极亲身参与到管理学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去,并能积极主动地将管理学相关原理与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来,所以,总的来说,管理学体验式教学让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3.3学生的新知识、新技能有明显提升在管理学体验式教学中,要使得自身新技能新知识得到显著提升,不但要对管理学重要概念予以理解和掌握,对重要理论予以理解,更要具备使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实践国的能力。因此,使学生新技能新知识得到显著提升就是管理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这直接显示了管理学的教学效果。经过笔者对传统教学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表明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课堂测验成绩明显不如体验式教学,这也说明了体验式教学对学生新技能新知识的获取有显著的提升作用。
4结论
篇9
自觉,就是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靠自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亦是如此。只有把理想信念建立在信、知、行的自觉基础之上,才能让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立身做人、干事创业的行动指南。
变“要我信”为“我要信”,信仰才能情感认同、头脑清醒、理性自觉。信与不信、真信与假信,学习实践效果大相径庭。近几年来,笔者有机会多次参加部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和事迹报告会,时时被那些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激励着感动着,耳濡目染引发了一些思考。这些先进人物之所以学习实践成效显著,其中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对科学发展观坚信不疑。实践证明,只有真心信仰、真情热爱、真诚拥护党的创新理论,并且以此主导和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才能真正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深入,卓有成效。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才能兴趣盎然、深钻细研、坚持不懈。有的同志说:“工作忙得不得了,哪有心思和时间学?”诚然,每个人都有干不完的事,但真正影响学习的不是工作忙,而是没兴趣缺动力,还没达到“我要学”。个人自学,往往有计划无落实,集中学习往往“书在人不在”或“人在心不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既是每个官兵的使命任务,又是每个人适应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还是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有了这种使命意识、危机意识和本领恐慌,就能够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必修课,找到行之有效、切实管用的学习方法。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必须系统学习领会,深钻细研,领悟其精髓要义,才能学懂弄通。
变“要我用”为“我要用”,运用才能心口如一、说做一致、达到信、知、行的统一。实践科学发展观根本目的在于运用科学发展观蕴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自觉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既要对事,又要对人。对事,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推动部队建设实践;对人,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指导自我修养和行动,修于心而笃于行。学习成果是一朵绚烂的花朵,要使这一花朵结出丰硕之果,就必须根植于实践的土壤。
篇10
摘 要:档案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集政策性、机密性、专业性、时效性、可追溯性于一身。不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都应该对档案管理工作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本文从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意义出发,论述了新时期下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详细的分析了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有效对策和创新点。
关键词:档案管理;水平;科学化;分析
档案管理是事业单位在工作中以各种形式保存有价值历史记的管理性工作,对于组织决策和工作考查都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的档案管理水平还较为落后,受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速度过快的影响,其中存在较多的漏洞,严重的影响到了档案管理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了各单位的经济效益,所以我们有必要系统的分析档案管理问题,并完善档案管理体系,促进档案管理的创新,以使得事业单位在多变的经济浪潮中得到长足的进步和稳定发展。本文从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意义出发,论述了新时期下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详细的分析了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有效对策和创新点。
一、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意义
一是提升文化软实力。档案管理的意义在于对事业单位乃至国家的发展和建设都能够进行相应的记录,这不仅可以体现单位与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发展历史,还可以体现出相应的精神文化和体系建设,因此说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具备真实性和可靠性,可以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二是促进档案工作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体制改革而转变,从现阶段来看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与计算机技术、事业单位改革、市场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笔者认为理清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优化档案管理体系,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是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所以要把握时代脉搏,积极的促进档案事业的良性化发展。
三是科学发展档案管理。档案管理集中的反映出我国多样化的文化形态、经济策略、政治体制、思想认识等因素,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权威性、吸引力,既证明了事物的发展过程,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科学化的指引,因此只有提升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才能够真正的发挥档案的价值,巩固我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促进我国社会的科学化发展。
二、新时期下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程度不足。受经济发展和事业单位性质本身的影响,我国的事业单位往往把经济效益、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工作任务放到重要位置,而忽视了档案管理工作,有的事业单位甚至不知道档案管理的作用,造成档案管理工作开展滞后。新时期下领导者普遍认为,档案管理与经济发展不存在联系,并且档案管理只是人事管理的一部分,因此对档案管理不加重视。有些事业单位虽然建立档案管理,但管理中缺乏人才和资金的支持,管理设备陈旧,管理内容单一,也使得档案管理工作陷入困境。
2.人员素质差。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工作,需要管理人员通过学习和总结来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和技能,同时事业单位缺乏具备高素质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引发了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的现象。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工作积极性差、流动性强、思想落后,造成事业单位档案工作开展不利,归档工作难,数据统计和人事档案管理滞后,这对档案管理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障碍。
3.缺少服务性。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不仅要做到管理内容上的提升,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服务质量的提升。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与服务职能严重脱节,有相当一部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趋于形势,没有发挥出档案服务的职能作用,工作中仅仅是对人员信息、工作成绩、单位项目、财务档案进行记录和整理,没有涉及到数据信息的整合与利用,不能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出指引,这极大的削弱档案服务的作用。
三、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有效对策
1.人员队伍建设。事业单位要想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要组织相应的管理人员,而高素质的档案管理队伍可以极大的提高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水平。笔者认为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上应遵循以下几点:首先应强化“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通过积极和科学的培训,让管理人员能够主动的参与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去,转变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其次,扩充培训内容,在档案管理培训中要让管理人员学习档案专业知识,掌握管理技能,强化计算机与网络管理软件的使用,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2.强化档案管理服务的作用。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从职能作用出发,应分为管理与服务两个方面,管理是对档案进行整合的过程,而服务则是利用档案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事业单位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管理与服务的开展:首先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完善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从收集、分类、归档、保存等方面入手,全面实现档案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并规范业务流程,使档案保管与利用达到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其次,建立档案管理人员的奖惩机制,对于有突出成绩的管理人员应进行奖励,对有违反档案管理制度的人员视应给予惩罚或处分。
四、结语
新时期下,提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同时推动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理清其中产生的问题,对事业单位的科学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应完善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手段,利用网络技术把档案资源进行共享,使档案管理更好的服务于事业单位,促进事业单位在新时期下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兰,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11(1).
[2]贺志华,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具体方法探析[J].办公室业务,2014(21).